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4.15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相关史料解读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精品课件: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概念辨析
长征精神 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 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深化理解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四个转移 (1)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 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2)最高决策由错误到正确:右倾错误→八七会议的正确决策;“左”倾错误→遵 义会议的正确决策。 (3)革命中心由南方转移到北方:瑞金→陕北。 (4)中国时局由内战转移到“外战”:1927~1936年内战→1937年国共合作抗日。
答案 返回
叁
达标检测
1.2019年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2周年纪念日。下列重大历史事件与这一节
日有关的是
A.武昌起义
√C.南昌起义
B.北伐战争 D.秋收起义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的第一枪,人民军队由此建立,故C项正确。
123456
√C.秋收起义→“工农武装割据”→中共“七大”
D.遵义会议→井冈山道路→《论持久战》
解析 答案
唯物史观
中国革命的道路是由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 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由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敌强我弱,农村蕴含革命力量,这就决定了中国革 命走向胜利之路是“农村包围城市”。经济基础是决定因素,当时的中国经济基础薄 弱,中国必须走这条道路。 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农村中敌人统治力 量薄弱;城市中敌人的力量相对强大;国民革命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有深刻的影响,全 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易于组织发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城市中的无产阶级 不够强大。
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1课件第4单元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 解析】材料“大家要打土豪, 筹款子,发动群众,我们要在晚 上把东西秘密送到穷人家里去或 者把这个地方土豪的资财带到另 个地方分给农民”反映了工农武 装割据的思想,故选C项; 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右倾错误, 排除A项; 遵义会议召开于1935年,排除B 项;1924年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 形成,排除D项。
高中历史 必修1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 基本依据 1. 必要性:这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反革命力量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在农 村的统治相对薄弱;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无产阶级必须深入农村,发动农民;近代中国的 特殊国情、特殊的城乡关系,决定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特殊规律。 2. 可能性: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国民革命的影响;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相当力量 的正式红军的存在;中国共产党有力的组织和各项正确政策的执行。 · 意义 1. 奠定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理论基础,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2. 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是马列主 义暴力革命原则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典范。 3. 孕育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
心是 ( B )
A. 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C. 中国无产阶级无任何政治权利 D. 中国革命可以走从城市到农村的道路
【 解析】据题干关键信息“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可知,毛 泽东认为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高中历史 必修1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学习目标
1.掌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1927 ~1937 年)。 2. 理解“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重要作用。
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教版课件:第15课 国共十年对峙(共24张PPT)
一、以城市为中心的武装革命 2、八七会议 (1)时间: 1927年8月7日 (2)地点: 武汉汉口 (3)内容
①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 ②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在农村,经济方面)和武装反抗 国民党统治(在城市,政治方面)的总方针; ③决定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秋收起义); ④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思想(毛泽东)。
4、结果:占领南昌城
胜利后的计划:主动撤离南昌,南下广东,重建广东革命根据地, 再举北伐。(利用国民革命的旗号) 最终:南下(广州)损失严重(失败);一部分由朱德、陈毅率 领,后到井冈山和毛会师;另一部分进入广东。
5、意义:
①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②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 夺取政权的开始。
(4)评价
①这次会议给正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 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第(3)里第②点) ②滋生 了“左”倾思想。
(1)时间: 1927年9月 (2)领导人:毛泽东 工农革命军/工农红军——放弃国民党 (3)军队: 和国民革命军的旗号,公开打出工农 革命军的旗号;依靠工农群众。 (4)地点: 湘赣边界 进攻长沙失败,转向农村发展,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5)结果: 思考:秋收起义的失利,再一次证明“城市路线”不符合中国革 命的国情。但当时为何选择这条路线呢?有何教训? 执著于城市,在那个时候是非常自然的。因为中国共产党 人的面前只有一个榜样。那就是已经成功的俄国革命,而俄国革 命正是从城市开始的,并且在城市首先成功。然而仿效俄国人成 功的经验并没有在中国取得成功。 ----陈旭麓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6)教训: 应该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一、以城市为中心的武装革命 3、秋收起义
二、由城市到农村---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新道路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说课稿
-设计填空题、选择题和简答题,让学生通过书面练习来巩固对峙时期的重要事件、人物和影响。
-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拟历史人物,重现对峙时期的关键场景,增强对历史事件的直观感受。
-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就国共十年对峙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展开深入讨论,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和表达能力。
-给予积极的鼓励和建设性的建议,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提高学习效果。
(五)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的布置情况如下:
-布置一份关于国共十年对峙的研究性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角度深入分析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
-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在课后进一步深化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探究能力。
-作业将包括对峙时期的政策分析、事件影响评估等内容,要求学生结合史料进行批判性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
-定期进行教学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不断优化教学设计和实施。
-使用具体案例和故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
-鼓励学生提问,及时解答他们的疑惑。
-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力。
课后,我将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反馈来评估教学效果。具体的反思和改进措施包括:
-分析学生的作业和测试结果,找出教学中的不足。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总结区位于黑板底部,概括对峙的主要特点和教训,强调其历史意义。
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强化记忆。为确保板书清晰、简洁,我会使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区分不同内容,保持字迹工整,适时擦除不必要的板书,保持黑板的整洁。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学生对复杂历史事件的理解困难和对抽象概念的不清晰。我将通过以下方式应对: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_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共35张PPT)
一、南昌起义
二、土地革命(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
1. 八七会议 2. 秋收起义和井冈山根据地(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3. 土地革命 4. 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1930年夏,全国建立 起十几块农村根据地
(3):★理论总结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1、主要内容: 武 装斗 争
土 地革 命(核心内容)
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于 都县城东门渡口
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
乌蒙磅礴走泥丸
红军四渡赤水
金沙水拍云崖暖
位于皎平渡口的“红军渡江纪念碑”
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夹金山和青衣江 红军爬雪山
长征从1934年10月开始到1935年10月22日抵达陕西吴起镇结束。 在一年多的革命征途中红军穿越了18条山脉,其中五条山脉终年积雪。 夹金山是红一方面军翻过的第一座大雪山。
2. 经过:1934.10---1936.10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
吴起镇
王稼祥
张闻天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 ——江西瑞金武阳渡口
2理解
根据地建设
中共的领导(前提) 武装斗争 (军事保证) 根据地建设(经济保证)
土地革命(核心)
3影 响:
“农村包围城 市”的道路
1)形成“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使根据地不断巩固扩大 2)开创中国正确的革命道路,为中国革命胜利指明正确方向
一、南昌起义 二、土地革命(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
必修1历史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的知识点
必修1历史第15课国共的⼗年对峙的知识点 ⼗年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命⽃争的⼤趋势是从错误⾛向正确、从城市⾛向农村、从幼稚⾛向成熟。
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必修1历史第15课国共的⼗年对峙的知识点,⼀起来看看吧。
必修1历史第15课知识⽹络 必修1历史第15课知识点:重点讲解 ⽑泽东“⼯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1.含义:“⼯农武装割据”是国共⼗年对峙时期,中共在领导武装起义、创建⼈民军队的基础上,在⼴⼤农村进⾏⼟地⾰命、武装⽃争、根据地建设并以此来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种⽃争形式,也是中国式⾰命道路必经的重要阶段。
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是“⼯农武装割据”的实践,⼀是“⼯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在⽃争实践中,⽑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创⽴了“⼯农武装割据”思想。
2.形成原因:中国⾰命⾛“⼯农武装割据”的道路是由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的。
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产阶级⼒量不够强⼤;同时,中外反动势⼒特别强⼤,并且多聚集在城市⾥,⼒量相对集中,农村是反动统治⼒量薄弱的地⽅,易于突破。
从经济上看,中国是⼀个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分薄弱,⼯⼈阶级占全国⼈⼝的⽐例不到0.5%,没有强⼤的⼯⼈阶级,就没有在城市发动⾰命的阶级基础。
从政治上看,中国不是⼀个独⽴的民主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在外部没有民族独⽴。
因此,⽆议会可以作为合法⽃争的阵地,⽆组织⼯⼈罢⼯和其他政治活动的合法权利,没有在城市进⾏⼤规模有组织的公开政治⽃争的客观条件,因此中国只能⾛建⽴农村⾰命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
这就是说,中国⾰命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由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
看问题、想事情都要实事求是,⼀切从实际出发,既要认清⽭盾的普遍性,也要认识⽭盾的特殊性,必须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本国实际相结合。
3.主要内容: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地⾰命、武装⽃争和根据地建设相结合,⾛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农武装割据”理论的主要内容。
人教版 必修一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共19张PPT)
博古
李德
遵义会议会址
三、红军长征
(三)转折:遵义会议
1.内容:①纠正“左”倾军事错误路线,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 主张;②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 委。
2.意义: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 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三、红军长征
(四)结束
开始。
二、工农武装割据
(一)确定方针:八七会议
1.时间、地点:1927年8月7日、汉口
2.内容: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开展土地革命 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决定发动秋收起义。
3.意义:给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 明了前进的方向。
二、工农武装割据
(二)开创道路:“工农武装割据”
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
()
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涨
B.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
C.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
D.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武 装斗 争(军事保证)
土 地革 命(核心内容)
根据地建设(经济保证)
农 村 革 命 根 据 地
二、工农武装割据
(四)成果:
到1930年夏,全国已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革命武装力量达到十万人。
第15课 国共的 十年对峙
1927-1937
课程标准: (旧)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 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新)认识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意义;认识红军长征的意义。
国共对峙时期重大事件
1927.7
七·一五政 变
国共合作 破裂,大 革命失败
1927.8
南昌 起义
高考历史知识点:国共十年对峙
高考历史知识点:国共十年对峙
国共十年对峙是指从1927年至1937年的国共两党之间的对立和斗争的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知识点:
1. 国共合作与矛盾爆发:1924年至1927年,国共两党曾进行过合作,共同抵抗帝国
主义和军阀统治。
然而在国共合作统治时期,出现了许多矛盾,如领土问题、军队指
挥权问题等,最终导致了国共两党的矛盾爆发。
2. 国共分裂:1927年春,国共合作矛盾进一步加深,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发动了对共产党的大规模镇压,这次事件被称为“四一二事变”,标志着国共分裂的开始。
3. 地方武装斗争:国共分裂后,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地区开展了土地革命运动,建立了
苏维埃政权。
而国民党则通过军事打击来削弱共产党的影响力,进行了“围剿”运动。
4. 中共红军长征:1934年,由于国共斗争的失败,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进行了著名的长征。
红军历经艰苦、跋涉数万里,最终于1935年到达陕北的延安。
5. 抗日战争爆发:1937年,日本侵略军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国共两党被迫联合起来抵抗日本侵略。
中共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口号,成立了抗日救国统一战线,国
共关系从此得到改善。
这些是国共十年对峙的主要历史知识点,了解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理解国共关系的发
展和中国现代历史的演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4单元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优秀教学案例
1.情景创设丰富多样:本节课通过播放历史视频、展示图片、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创设了丰富的历史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历史代入感。
2.问题导向深入浅出:教师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国共十年对峙的原因、过程和影响。通过问题链的形式,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历史事件,形成系统的历史观念。
3.小组合作活跃课堂气氛: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共同探讨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事件、影响等。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还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4.总结归纳到位:在课堂的最后阶段,教师对所学知识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归纳,使学生对国共十年对峙的时间、背景、重要事件和影响等有了清晰的认识。同时,教师还引导学生从国共十年对峙中总结历史规律,升华主题。
7.注重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发表见解,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8.教学评价全面客观: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了全面评价,既肯定了他们的优点,又指出了需要改进的地方,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
9.教学内容与实际相结合:教师将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事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从中汲取历史教训,增强历史使命感。
10.人文关怀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以人性化的语言与学生交流,营造了一个温馨、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如历史地图、图片、视频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直观材料,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和事件。同时,通过设置讨论题、思考题等环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结束后,我将及时进行总结,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二、教学目标
(五)作业小结
高三历史国共的十年对峙
高三历史国共的十年对峙一、背景介绍国共对峙是指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中期期间的一场激烈斗争。
这场斗争对中国的历史和未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讨论国共对峙的十年时期,即从1927年至1937年。
二、国共对峙的起因国共对峙的起因可以追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及中国国民党的全盛时期。
在1921年党的早期阶段,国共两党通过合作共谋实现反帝反封建的目标,但是由于意识形态和利益的分歧,两党逐渐疏远。
此后,在1927年国共合作的宁汉事变后,两党走向了对峙的阶段。
三、国共对峙的过程和事件1.1927年至1928年:国共关系破裂,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共产党遭受重大打击,被迫转入地下活动。
2.1929年至1930年:中国共产党在江西苏区的根据地实现了初步的发展,成立了苏区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土地革命。
3.1931年:中国共产党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了新的抗日方针,表示愿意与国民党合作抗日。
4.1934年至1935年:红军长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进行了长达一年的艰苦跋涉,最终到达陕北,确立了新的根据地。
5.1936年至1937年:国共两党进行了西安事变谈判,蒋介石被迫接受与共产党合作抗日,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四、国共十年对峙的影响1.党的建设和军队建设:中国共产党在十年对峙的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执政经验,改善了党的组织和军队建设,为日后建立新中国奠定了基础。
2.思想理论:在国共对峙的十年中,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一系列的思想理论,如土地革命、农村包围城市等。
这些理论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指导。
3.抗日战争:国共两党在十年对峙后开始合作抗日,这对中国抗击侵略者产生了重大影响,为最终战胜日本侵略者奠定了基础。
4.社会变革:国共对峙及其后的抗日战争,加速了中国社会的变革进程,对封建社会的剥削制度进行了彻底的冲击。
五、结论国共的十年对峙是现代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时期,它为中国革命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高一历史必修1_国共十年对峙时期资料注释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资料注释中国特殊国情为依据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从民国元年以来,相互间进行着继续不断的战争,这是半殖民地中国的特征之一。
不但全世界帝国主义国家没有一国有这种现象,就是帝国主义直接统治的殖民地也没有一处有这种现象,仅仅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中国这样的国家才有这种现象。
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有两种,即地方的农业经济(不是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和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
因为有了白色政权间的长期的分裂和战争,便给了一种条件,使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的共产党领导的红色区域,能够在四围白色政权包围的中间发生和坚持下来。
……全国革命形势是向前发展的,则小块红色区域的长期存在,不但没有疑义,而且必然地要作为取得全国政权的许多力量中间的一个力量。
全国革命形势若不是继续地向前发展,而有一个比较长期的停顿,则小块红色区域的长期存在是不可能的。
现在中国革命形势是跟着国内买办豪绅阶级和国际资产阶级的继续的分裂和战争,而继续地向前发展的。
所以,不但小块红色区域的长期存在没有疑义,而且这些红色区域将继续发展,日渐接近于全国政权的取得。
──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1928年10月5日)①××同志:秦邦宪,又名博古,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
②华夫同志:李德,德国人,原名奥托·布劳恩,又名华夫,还曾用名李特罗夫。
1932年被共产国际派到中国来担任军事顾问,直接参与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军事战略、战役战术决策和军事指挥。
李德对于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负有直接的重大责任。
遵义会议对“左”倾错误的纠正政治局扩大会议认为一切事实证明我们在军事上的单纯防御路线,是我们不能粉碎敌人五次“围剿”的主要原因。
一切企图拿党的正确路线来为军事领导上的错误路线做辩护(如××同志①的报告华夫同志②的发言)是劳而无功的。
政治局扩大会议认为这种军事上的单纯防御路线,是一种具体的右倾机会主义的表现。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教学教案第四单元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第15课《国共十年对峙》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教材内容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国共十年对峙情况,即南昌起义、土地革命以及红军的长征。
这些内容全方位介绍了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在国民革命运动失败后,继续探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正确道路的艰难曲折发展历程。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土地革命和红军长征的主要史实。
把握”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内容。
理解遵义会议的内容和意义。
知道长征胜利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1.学生疏理由南昌起义到八七会议和土地革命到的基本史实,理清中共在这一阶段抗争探索的足迹,理解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来源于实践并且成功的指导实践。
从而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深刻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2.运用史料合作探究遵义会议的内容及意义,通过课前对红军长征故事的搜索及课堂的学习感悟长征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努力,艰苦探索,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一条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中国共产党一次次使革命转危为安,妥善处理党内的分歧,开始独立自主地利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中国革命的重要问题,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体会长征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遵义会议、长征精神难点: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四、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史料研读五、教学过程:导入《国庆阅兵》视频,氛围烘托,吸引学生注意力。
教师设问:中国人民的军队诞生于什么时候?新课教学(一)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学生自主学习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人民进行了极端残酷的镇压,为挽救革命和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中共采取了什么措施?学生思考并利用自主学习测学习。
教师利用问题检测学习结果。
1927年秋,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进攻方向是长沙,受挫,毛泽东决定放弃进攻计划,改向井冈山进军。
思考:南昌起义南下广州与秋收起义进攻大城市长沙,结果都失败,说明了什么?照搬俄国的路——城市暴动路线不符合中国国情。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课件:第四单元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共27张PPT)
所占土地比
地主、富农
6%
80%
中农
20%
15%
贫农
60%
5%
雇农、手工业者
13%
0%
探究: 一)表格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地主拥有大量的土地,占人口多数的农民却无地或少地 二)在农村进行革命斗争必须取得哪些人支持和参加革命?
广大农民 三)面对上表情况,中共如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开展土地革命,使农民获得土地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概括图示
共:红色政权(瑞金)
中国人民
阶级矛盾
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国:国民政府(南京)
二、土地革命
方针确立: 八七会议
准备:
受挫
道路探索:创建
秋收起义 向井冈山进军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总 结
经
武装反抗
验
南京国民政府
政 权 对 峙 中华苏维埃 共和国成立
星星之火 军事“围剿” 可以燎原
反 “围剿”
共产党的许多优秀领导人先后被杀害:陈延年、陈乔年、赵世炎、 罗亦农、萧楚女等
一、南昌起义(1927、8、1)
二、土地革命
1、八七会议:
2、秋收起义:
(1)时间: 1927年9月 (2)领导人:毛泽东 (3)地点: 湘赣边界 (4)结果:起义军进攻中心城市长沙受挫,毛泽
东决定放弃攻取长沙的计划,改向敌 人防守薄弱的山区进军。
①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领导,事实 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 导 ②是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
决自身问题,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③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深化·拓展】遵义会议的理解:
• (1)遵义会议由于受形势的制约,它只是从军事上和 组织上纠正了“左”倾错误,而没有从思想上彻底清除 党内的“左”倾思想。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知识纲要导引答题术语导学(1)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秋收起义中进攻中心城市失败说明敌强我弱,必须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
(2)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从实践和理论上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在斗争中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
(3)王明“左”倾错误使红军被迫长征。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的标志,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知识点一南昌起义和土地革命1.南昌起义(1)背景:中共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中共掌握了部分武装力量;南昌附近敌人力量比较薄弱。
(2)经过: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等领导革命军占领南昌城。
(3)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走出误区:南昌起义胜利后,起义军原计划南下广州,重建广东革命根据地,这说明当时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仍是城市,并未转入农村,中国共产党仍未找到正确的民主革命道路。
2.八七会议:会议清算陈独秀右倾错误;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
3.秋收起义(1)概况:毛泽东领导工农革命军进攻长沙受挫,改向山区进军。
(2)结果:创建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使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即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和全国革命的胜利。
4.土地革命(1)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开展土地革命。
(2)意义:广大贫苦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
5.根据地建设(1)经济建设:毛泽东领导进行,粉碎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
(2)武装斗争:毛泽东、朱德领导红军粉碎了敌人的三次“围剿”,巩固了革命根据地。
(3)政权建设:1931年冬,在江西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革命根据地”:特指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即1927年至1937年,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地区。
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ppt课件
课
立即被敌人占去了。
——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
材料三 而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
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
路线……无疑义地是正确的。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课
问题:结合上述材料,如何认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栏 基
目
提示:认识:材料一表明土地革命是“工农武装割据”
军事指导方针,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守中的消极防御。
客观形势:敌我双方力量悬殊。
课堂 总结
一、“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三个方面内容之间的关系及意义 (1)关系。
(2)意义。
①“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 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②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 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课
栏基
目
链 接
互
课
课 堂导 学
导学一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材料一 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彻底地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
取得了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条件。
课
——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栏基
目
材料二 边界的斗争,完全是军事的斗争,党和群众不得 不一齐军事化……所谓割据,必须是武装的。哪一处没有
链 接
互
武装,或者武装不够,或者对付敌人的策略错了,地方就
链 接
互
的中心内容;材料二表明武装斗争是“工农武装割据”
课
的主要形式;材料三表明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
命建立革命政权是“工农武装割据”的重要内容。
导学二 军事反“围剿”(长征的背景)
材料一 蒋介石要求国民党军,对根据地“予以严密封
人教版高一历史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共34张PPT)
⑶据上述材料,说明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 志。 遵义会议是中央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 马克思主义原理,妥善处理了党内存在的分歧和矛盾。因此,遵 义会议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张学良东北易帜1928)
共产党-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一)南昌起义
大革命失败的教训:
①没有自己的武装 ②没有掌握革命的领导权
南昌起义如何吸取大革命的教训的?
①领导武装斗争
②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
1、背景:
(1)大革命失败 (2)中共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 (3)中共准备起义 2、经过: 占领南昌 →南下受损→余部一部分转战湘南,一部分 进入海陆丰
将掌握的武装力量集中到敌人兵力比较薄弱的南昌附近。
3、意义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 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 政权的开始。
(二)土地革命
1、八七会议 1927年8月7日 时间: 汉口 地点: ①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 内容:
②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 党的总方针; ③决定发动秋收起义。
八七会议
中国第一个 农村革命根据 地
(二)土地革命
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创建
1927.10---1928.4
井冈山会师
打土豪、分田地、废 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努力发展生产
土地革命 经济建设
(二)土地革命
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星星之火 4、根据地巩固与扩大
指导思想
“工农 武装割 据”思 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相关史料解读南昌起义
1.南昌起义的功绩与存在的问题
“八一”南昌起义,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武装起来给以蒋介石为首的投降帝国主义的国民党反动派的叛变以有力反击,高举起中国革命斗争鲜明的军帜,坚决进行武装斗争。
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陈独秀右派机会主义斗争的胜利。
……“八一”南昌起义仅是我们党认识武装斗争的开始。
对于毛主席的武装斗争的思想,例如在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农民战争,革命军队应与工农群众运动相结合,发展工农武装,创立农村的革命根据地,以积蓄壮大自己的力量,去达到消灭敌人的目的,对于上述中国革命武装斗争中的基本问题,我们当时还是不了解或了解得十分肤浅的。
南昌起义之后,军队往哪里去的问题,没有得到正确的解决。
……我们当时对于创造革命根据地与进行长期游击战争的思想与认识十分微弱,所以南昌起义的军队没有与湘、赣的农民运动相结合,而南下向广东进发。
同时又缺乏适合当时当地情况的具体行动方针,在长途的进军中,部队本身没有很好地建立政治工作,加上在客观上敌人的力量强大,而主观上的指导又缺乏经验,因而南昌起义的部队大部分遭受损失,仅留了一部分力量与毛主席所领导的秋收起义的工农武装在井冈山会师,才正式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
──贺龙《回忆“八一”南昌起义》(1951年8月1日)
【解读】1927年8月1日,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北伐军三万多人,在江西南昌举行武装起义。
周恩来任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
起义军经过四个多小时的激战,占领了南昌城。
起义胜利后,成立了革命委员会,公布了《八一起义宣言》《八一起义宣传大纲》。
国民党反动派急忙调集军队包围南昌。
8月5日,起义军按原定计划撤出南昌,南下广东。
10月初,在潮汕地区遭到敌人的围攻而失败。
随后,一部分起义军转移到北江和海陆丰地区,继续坚持斗争;另一部分起义军在朱德、陈毅的率领下,经过艰苦转战,于1928年4月下旬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会师。
贺龙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军长,亲历南昌起义,在起义中任总指挥。
《回忆“八一”南昌起义》写于1951年八一建军节。
对南昌起义的功绩和问题他有深刻的认识:①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领导革命战争和创立革命军队
的开始。
它打响了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树立起一面鲜明的武装斗争旗帜。
②南昌起义作为中国共产党人武装斗争的开始,还存在着认识与实践上的不足,由于没有解决好这些问题,南昌起义虽然成功了,但在国民党军的反扑之下,胜利果实并没有保存多久。
③南昌起义作为武装斗争的一面旗帜,真正发挥作用的是在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队伍在井冈山会师之后。
随着中国工农红军的正式成立,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才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摆脱了困境。
土地革命
2.《土地法》的实施
材料一
(一)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分配农民个别耕种。
(二)一切土地,经苏维埃政府没收并分配后,禁止买卖。
(三)分配土地之后,除老幼疾病没有耕种能力及服务公众勤务者以外,其余的人均须强制劳动。
(四)以人口为标准分配土地,男女老幼平均分配。
(五)以乡为单位分配土地。
──1928年12月《井冈山土地法》
材料二
(一)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兴国工农兵代表会议政府所有,分给无田地及少田地农民耕种使用。
(二)一切化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经工农兵政府没收并分配后,禁止买卖。
(三)以乡为单位分配土地。
──1929年4月《兴国土地法》
【解读】随着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土地革命也日益广泛和深入地开展起来。
实行土地革命,这是中国亿万农民群众的根本要求。
在根据地内,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最主要的社会变革,就是土地革命,即消灭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制度。
《井冈山土地法》制定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