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节选)原文翻译及赏析
秋水节选庄子原文及翻译注释
秋水节选庄子原文及翻译注释【原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34)?”【注释】(1)时:按时令。
(2)灌:奔注。
河:黄河。
(3)泾:直流的水波,此指水流。
(4)不辩:分不清。
(5)旋:转,改变。
(6)望洋:茫然抬头的样子。
(7)伯夷:商孤竹君之子,与弟叔齐争让王位,被认为节义高尚之士。
(8)子:原指海神若,此指海水。
(9)长:永远。
大方之家:有学问的人。
(10)鼃:同蛙。
(11)虚:同“墟”,居住的地方。
(12)笃(dú毒):固。
引申为束缚、限制。
(13)曲士:孤陋寡闻的人。
(14)丑:鄙陋,缺乏知识。
(15)大理:大道。
(16)尾闾(lǔ吕):海的底部,排泄海水的地方。
(17)虚:流空。
(18)过:超过。
(完整版)高中语文秋水(节选)原文译文词解知识点,推荐文档
(23) 礨(lěi 磊):石块。礨空:
(42) 便:通“辨”。异便:不同
蚁穴,小孔穴。大泽:大湖泊。
的区别。
(24) 稊米:泛指细小的米粒。
(43) 期:凭借。
(25) 号:称。
(44) 数:数字。
(26) 连:继续。
(45) 不期:不可能。
(27) “仁人”二句:仁人:指
(46) “是故”三句:大人:得
您的家门前,那就危险了,我将永远的被懂得大道理的人耻笑。”
北海神若说:“对井里的青蛙不能够与它谈论关于大海的事情,是因为井
口局限了它的眼界;夏天的虫子不能够与它谈论关于冰雪的事情,是因为它被生
存的时令所限制;对见识浅陋的人不可与他谈论道理的问题,是因为他的眼界受
着教养的束缚。如今你从河岸流出来,看到大海后,才知道你的不足,这就可
下一切美景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河伯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
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在这个时候河伯转变了原来欣然自得的表情,
面对海神若仰首慨叹道:“有句俗话说,‘听到了许多道理,就以为没有人比 得
上自己’,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况且我曾听说有人认为孔子的见闻浅陋,伯夷
的道义微不足道,开始我还不相信;如今我看见您的广阔无边,我如果不是来到
(7) 伯夷:商孤竹君之子,与弟 束缚、限制。
叔齐争让王位,被认为节义高尚之士。
(13) 曲士:孤陋寡闻的人。
(14) 丑:鄙陋,缺乏知识。
(8) 子:原指海神若,此指海水。 (15) 大理:大道。
(16) 尾闾(lǘ 驴):海的底部,
(37) 至大之域:无穷大的境界。
排泄海水的地方。
(17) 虚:流空。
(65) 无:勿。而:你。
秋水节选文言文翻译
原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径流大,舟楫不可通。
于是,景公与诸大夫泛舟其中,观者如堵墙。
译文:秋天的时候,雨水按时而至,众多河流汇聚成大河,水流湍急,船只无法通行。
于是,景公和各位大夫乘坐小船在其中游玩,观看的人群如同城墙一般密集。
原文:景公顾而见晏子,曰:“子何为者也?”晏子对曰:“臣闻之,秋水至,百川灌河,径流大,舟楫不可通。
今臣亦以舟楫通于诸侯,愿君察之。
”译文:景公回头看到晏子,问道:“你在做什么?”晏子回答说:“我听说,秋天的时候,雨水到来,众多河流汇聚成大河,水流湍急,船只无法通行。
现在我也借助船只与诸侯交流,希望君上能明察此事。
”原文:景公曰:“善。
”乃召左右,命驾马,载晏子以行。
左右皆曰:“晏子,诸侯之臣也,安敢与君同车?”晏子曰:“吾闻之,诸侯之君,车马之盛,衣冠之华,皆过人。
吾与君同车,犹诸侯之君与民同车也。
何为不可?”左右皆曰:“善。
”遂载晏子以行。
译文:景公说:“好。
”于是召来左右侍从,命令驾驭马车,载着晏子出行。
左右侍从都说:“晏子是诸侯的臣子,怎么敢与君上同乘一辆车?”晏子说:“我听说,诸侯的君主,他们的车马华丽,衣冠华美,都胜过常人。
我与君上同乘一辆车,就如同诸侯的君主与百姓同乘一辆车一样。
有什么不可以的呢?”左右侍从都说:“好。
”于是载着晏子出行。
原文:既至,景公问晏子曰:“诸侯之臣,何以异于吾国士?”晏子对曰:“诸侯之臣,以德行闻;吾国之士,以文学显。
”景公曰:“善。
然则诸侯之臣,其德行何如?”晏子对曰:“诸侯之臣,其德行如秋水之至,不择地而流,无阻而进。
”景公曰:“吾国士,其文学何如?”晏子对曰:“吾国士,其文学如秋水之至,不择地而流,无阻而进。
”译文:到达后,景公问晏子说:“诸侯的臣子,与我国的士人有什么不同?”晏子回答说:“诸侯的臣子,以德行闻名;我国的士人,以文学显赫。
”景公说:“好。
那么诸侯的臣子,他们的德行如何?”晏子回答说:“诸侯的臣子,他们的德行如同秋天到来的雨水,不选择地方就流淌,没有阻碍就前进。
秋水节选原文及翻译完整版
秋水节选原文及翻译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秋水》(节选)原文及翻译作品原文时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之闻,而轻之义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
”北海若曰:“不可以语者,拘于虚也;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lěi)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tài)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之所劳,尽此矣!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
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作品译文秋天的洪水随着季节涨起来了,千百条江河注入黄河,水流巨大,两岸的水边、洲岛之间,不能辨别牛马。
于是乎黄河神河伯自己十分欣喜,以为天下的美景全集中在自己这里了。
顺着流水往东走,到了渤海,脸朝东望去,看不到水边。
于是乎河伯才收起(改变)了欣喜的脸色,抬头看着渤海神若叹息道:“有句俗话说,‘听到了许多道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呀。
并且我曾经听到有人小看孔仲尼的见闻、轻视的义行,开始我还不相信;如今我看见您的大海难以穷尽,我如果不到您的面前来,那就危险了,我会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讥笑。
《秋水》文言文翻译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吾开耳,吾非至于今日之观乎?吾始之未尝观也,夫今之观,乃吾所以观于海也。
”《秋水》译文:秋天的时候,河水按时上涨,众多河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两岸之间的水波,连牛马都分辨不清。
在这个时候,河伯心中喜悦,认为自己拥有天下所有的美景。
顺着水流向东行进,到达北海,他向东望去,却看不到水的尽头。
于是河伯开始改变脸色,望着浩渺的海洋感叹道:“俗语有云:‘听到了许多道理,便以为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
’这正是我啊。
而且我曾听说有人轻视孔子的学问,贬低伯夷的高义,起初我不相信;如今我亲眼所见,难道不是直到今天我才有了这样的眼界吗?以前我从没有这样的见识,而现在我所见的,正是我从海洋中学到的东西。
”《秋水》文言文翻译:秋月当空,河水按时涨潮,众多河流汇入黄河,水流宽广,两岸之间的水域,连牛马都无法辨认。
此时,河伯心满意足,自以为天下美景尽在己身。
顺着水流向东行进,直至北海,面朝东方望去,却不见水的边际。
于是河伯开始改变神色,仰望着无垠的海洋,感慨地说:“俗语有云:‘听闻了许多道理,便以为无人能及。
’这正是我啊。
而且我曾听说有人轻视孔子的学问,轻视伯夷的高义,起初我不相信;如今我亲眼所见,难道不是直到今日我才有了这样的眼界吗?以前我从没有这样的见识,而现在我所见的,正是我从海洋中学到的东西。
”。
庄子·秋水原文、翻译及赏析
庄子·秋水原文、翻译及赏析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lěi)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tài)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
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北海若曰"否。
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
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
证向今故,故遥而不闷,掇而不跂:知时无止。
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
明乎坦涂,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
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
由此观之,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河伯曰:"世之议者皆曰:'至精无形,至大不可围。
秋水(节选)原文、译文及赏析
秋水(节选)原文、译文及赏析作者:庄子及门徒原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
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译文:秋季的霖雨如期而至,千百条小河注人黄河。
水流宽阔,两岸和水中洲岛之间,连牛马都分辨不清。
于是乎,河伯洋洋自得,认为天下的美景都集中在他自己这里。
顺着流水向东方行走,一直到达北海,面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
这时,河伯改变他自得的神色,抬头仰视着海神若叹息说:“俗话所说的'知道的道理很多了,便认为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这正是说我呀。
再说,我曾经听说(有人)认为仲尼的学识少,伯夷的义行不值得看重。
开始我还不敢相信,现在我亲眼目睹了大海您大到难以穷尽,如果我没有来到您的身边,那就很危险了,我将要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嘲笑。
庄子《秋水》原文及翻译
庄子《秋水》原文及翻译庄子《秋水》原文及翻译庄子为宋国蒙地人,但庄子思想上承老子,乃为楚学。
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庄子《秋水》原文及翻译,希望能帮到大家!庄子秋水原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译文: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
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
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
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
而且我还曾听说过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伯夷的高义不值得看重的话语,开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的浩淼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真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庄子《秋水》赏析:《秋水》是《庄子》中的又一长篇,用篇首的'两个字作为篇名,中心是讨论人应怎样去认识外物。
全文可分成七个片断,这里选用的是第一个片断,写河神的小却自以为大,对比海神的大却自以为小,说明了认识事物的相对性观点。
进而说明了人类对于自身的认识是受到严重局限的,人应该清楚自身的渺小和认识的局限性。
全文可分成两个层次,第一,为了讲清楚相对论的观点,作者首先用河神和北海若作了一个小大之比,一小一大对比十分鲜明,然而,北海若却不敢“自多”,因为他“比形于天地”,“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阐明了事物的相对性的观点。
庄子《秋水》原文及翻译
庄子《秋水》原文及翻译庄子为宋国蒙地人,但庄子思想上承老子,乃为楚学。
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庄子《秋水》原文及翻译,希望能帮到大家!庄子秋水原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译文: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
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
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
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
而且我还曾听说过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伯夷的高义不值得看重的话语,开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的浩淼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真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庄子《秋水》赏析:《秋水》是《庄子》中的又一长篇,用篇首的两个字作为篇名,中心是讨论人应怎样去认识外物。
全文可分成七个片断,这里选用的是第一个片断,写河神的小却自以为大,对比海神的大却自以为小,说明了认识事物的相对性观点。
进而说明了人类对于自身的认识是受到严重局限的,人应该清楚自身的渺小和认识的局限性。
全文可分成两个层次,第一,为了讲清楚相对论的观点,作者首先用河神和北海若作了一个小大之比,一小一大对比十分鲜明,然而,北海若却不敢“自多”,因为他“比形于天地”,“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阐明了事物的相对性的观点。
第二,在此基础之上,说明了人与外物相比,无论是从数量上和其所占据的空间上,都是非常渺小,认识因而十分有限,因此,不可以“自多”。
秋水(节选)原文翻译及赏析
秋水(节选)原文、翻译及赏析秋水(节选)朝代:先秦作者:庄子及门徒原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
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参考翻译作者:佚名译文秋季的霖雨如期而至,千百条小河注人黄河。
水流宽阔,两岸和水中洲岛之间,连牛马都分辨不清。
于是乎,河伯洋洋自得,认为天下的美景都集中在他自己这里。
顺着流水向东方行走,一直到达北海,面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
这时,河伯改变他自得的神色,抬头仰视着海神若叹息说:“俗话所说的'知道的道理很多了,便认为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这正是说我呀。
再说,我曾经听说(有人)认为仲尼的学识少,伯夷的义行不值得看重。
开始我还不敢相信,现在我亲眼目睹了大海您大到难以穷尽,如果我没有来到您的身边,那就很危险了,我将要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嘲笑。
《秋水》原文及对照翻译
《秋水》原文及对照翻译
《秋水》原文及对照翻译
原文: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
译文:
秋天的洪水随着季节涨起来了,千百条江河注入黄河,水流巨大,两岸的水边、洲岛之间,不能辨别牛马。
于是乎黄河神河伯自己十分欣喜,以为天下的美景全集中在自己这里了。
顺着流水往东走,到了渤海,脸朝东望去,看不到水边。
于是乎河伯才收起(改变)了欣喜的脸色,抬头看着渤海神若叹息道:“有句俗话说,‘听到了许多道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即是说的我呀。
并且我曾经听到有人小看孔仲尼的见闻、轻视伯夷的'义行,开始我还不相信;如今我看见您的大海难以穷尽,我如果不到您的面前来,那就危险了,我会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讥笑。
”。
《庄子秋水》翻译及鉴赏
《庄子秋水》翻译及鉴赏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sì 形声,从水,矣声。
本义:水边。
)渚(1,形声。
从水,者声。
本义:古水名。
2,zhǔ 水中小块陆地:洲~。
~田。
渚水。
鼋头~中国江苏省无锡市太湖边的一处著名风景区。
)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尔出于崖,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tí 1,稗子一类的草,子实像糜子:“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米之在太仓乎?”2,杨柳新长出的嫩芽:“枯杨生~。
” )米之在太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
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译:秋天的洪水随着季节涨起来了,千百条江河注入黄河,水流巨大,两岸的水边、洲岛之间,不能辨别牛马。
于是乎黄河神河伯自己十分欣喜,以为天下的美景全集中在自己这里了。
顺着流水往东走,到了渤海,脸朝东望去,看不到水边。
于是乎河伯才收起(改变)了欣喜的脸色,抬头看着渤海神若叹息道:“有句俗话说,‘听到了许多道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即是说的我呀。
《秋水》(节选)原文及翻译
《秋水》(节选)原文及翻译(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成语大全、谜语大全、汉语拼音、经典美文、教案大全、合同范本、话题作文、写作指导、试题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idioms, riddles, Chinese Pinyin, classic American, lesson plans, model contracts, topic compositions, writing instructions, test question bank,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秋水》(节选)原文及翻译《秋水》选自《庄子·外篇》,《秋水》篇。
《庄子-秋水(节选)》原文、注释、译文
《庄子-秋水(节选)》原文、注释、译文【原文】《秋水(节选)》《庄子》秋水时①至,百②川③灌④河⑤。
泾流⑥之大,两涘⑦渚崖⑧之间,不辩⑨牛马。
于⑩是(11)焉(12)河伯(13)欣然(14)自喜,以(15)天下之(16)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17)行,至于北海(18)。
东面(19)而视,不见水端(20)。
于是焉河伯始(21)旋(22)其(23)面目(24),望洋(25)向若(26)而叹曰:“野语(27)有之(28)曰‘闻道(29)百(30),以为莫己若(31)’者,我之谓(32)也。
且夫(33)我尝(34)闻少(35)仲尼(36)之闻(37),而轻(38)伯夷(39)之义者,始(40)吾弗(41)信,今我睹(42)子(43)之(44)难穷(45)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46)矣。
吾长(47)见笑于(48)大方之家(49)。
”北海若曰:“井蛙(50)不可(51)以(52)语于海(53)者,拘于虚(54)也。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55)于时(56)也。
曲士(57)不可以语于道者,束(58)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59)知尔(60)丑(61)。
尔将可与语大理(62)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63)海,万川归之(64),不知何时止(65)而不盈(66);尾闾(67)泄之,不知何时已(68)而不虚(69)。
春秋不变,水旱不知(70)。
此其过(71)江河之流(72),不可为量数(73)。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74)者,自以比形(75)于天地,而受(76)气于阴阳(77)。
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78)存乎见少,又奚以(79)自多(80)?计(81)四海之(82)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83)空之在大泽(84)乎?计中国(85)之在海内,不似稊米(86)之在大仓(87)乎?号(88)物之数谓之万,人处(89)一焉(90)。
人卒(91)九州,谷食之所生(92),舟车之所通(93),人处一焉。
《秋水》(节选)原文及翻译
《秋水》(节选)原文及翻译《秋水》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描述了作者与朋友小山在家乡的秋天游玩的情景。
以下是《秋水》的原文及翻译。
原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翻译:当白日隐没在山的尽头,黄河奔流入大海。
虽然欲望能穷尽千里目,但还是要再往上一层楼。
早晨渭城的雨水洗涤了轻微的尘埃,旅馆中青翠的柳树更显嫩绿。
我劝你再倒一杯酒,向西出发穿过阳关,没有别人的伴随。
原文: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翻译:不要嘲笑农家的腊酒朴实无华,丰收年也能够招待客人丰盛的鸡鱼猪肉。
虽然山重水复,看似无路可行,但柳树的阴影中又出现了一座村庄。
箫鼓的声音追随着春天的乡村社会,身着朴素的服饰,古风犹存。
从今天开始,如果你愿意,就随意地乘着月亮散步,敲门的时候,我时刻都准备好了手杖。
原文: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阴阳法则效,生百事争非。
清风便留连岳阳楼,什么悲欢离合都是过眼云烟。
只愿长留嗟世界,亦无事能挂怀。
翻译:谁说寸草没有心思,可回报春光的点点阳光。
阴阳的法则在世间起作用,生活中有各种争斗和非非。
清风恰好停留在岳阳楼上,不管是悲伤、欢乐、离别还是重逢,都只是一瞬间的云烟。
我只希望能长久地留在这个世界上,也没有什么事情值得挂怀。
《秋水(节选)》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
《秋水(节选)》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原文]秋水时①至,百川灌②河③。
泾流④之大,两涘⑤渚⑥崖⑦之间,不辩⑧牛马。
于是⑨焉⑩河伯(11)欣然自喜,以(12)天下之美为尽(13)在己。
顺流而东(14)行,至于北海,东面(15)而视(16),不见水端(17)。
于是焉河伯始(18)旋其面目(19),望洋(20)向若(21)而叹曰:“野语(22)有之(23)曰,‘闻道百(24),以为莫己若(25)’者,我之谓(26)也。
且夫(27)我尝闻少仲尼之闻(28),而轻伯夷之义(29)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30)之难穷(31)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32)矣。
吾长(33)见笑于(34)大方之家(35)。
”[注释]①时:按照时令,名词作状语。
②灌:注入,流入。
③河:古时专指黄河。
④泾(jìng)流:水流。
泾:水脉。
⑤涘(sì):水边,河岸。
⑥渚(zhǔ)水中的沙洲。
⑦崖:高峻的山边或岸边,这里指高的河岸。
⑧辩:同“辨”。
⑨于是:在这种情况下。
⑩焉:啊。
(11)河伯:传说中的黄河之神,名叫冯(píng)夷。
(12)以:认为。
(13)尽:全。
(14)东:向东,名词作状语。
(15)东面:即“面东”,朝东。
(16)视:远望。
(17)端:尽头。
(18)始:才。
(19)旋其面目:转过他的头来。
面目,借代头部。
另一种解释认为,北海在黄河之东,河伯“东面而视”才能望海,转过头来,只能望河,所以此处应理解为“改变了他的表情”,即由自傲变为惭愧。
(20)望洋:或作“盳洋”、“望羊”,连绵词,迷惘远视的样子。
(21)若:海神,即北海若。
(22)野语:俗语。
(23)之:此,指这样的话。
(24)闻道百:听到的道理很多。
道,道理。
百,泛指多。
(25)莫己若:即“莫若己”,没有谁比得上自己。
若,如,比得上。
(26)我之谓:即“谓我”,说的是我。
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27)且夫:表示进层的语气助词,可译为“而且”、“再说”。
秋水(原文、译文及注释)
秋水(节选)(原文·题解·注释·译文)〔战国〕庄周【题解】《秋水》见《庄子·外篇》,可能是庄子的学生所记录。
文章论述天人关系、事物的相反相成,最后归结到任自然而无为。
论辩精辟,是庄子思想的代表作之一。
《秋水》全文包括河伯与北海若的对话一大段,其下还有六个短篇,思想内容与上文类似,但故事不相干。
现只节选主要的大段。
秋水时至(1),百川灌河(2),泾流之大(3),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4)。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5),望洋向若而叹曰(6):“野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7),始吾弗信。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8),吾非至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9)。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10),拘于虚也(11);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12);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13),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14),尔将可与语大理矣(15)。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百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16),不知何时已而不虚(17)。
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18),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19),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20)。
方存乎见少(21),又奚以自多(22)!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23)?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看样子稊米之在太仓乎(24)?号物之数谓之万(25),人处一焉。
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26),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27),尽此矣。
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毫末,可乎?”北海若曰:“否。
《秋水》(节选)原文及翻译
《秋水》(节选)原文及翻译朝代:先秦作者:庄子及门徒原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务虚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埃皮纳勒区教导也。
今尔自身利益崖涘,观于大海,无之尔帅,尔将可以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万川归之,无人知晓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无人知晓何时已而合于;春秋维持不变,水旱无人知晓。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容为量数。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其身天地,而帮佣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到太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觑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矣;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矣。
此其比万物也,有如豪末之是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杜畿,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
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参考翻译作者:佚名译文秋季的霖雨如期而至,千百条小河注人黄河。
水流宽广,两岸和水中洲岛之间,连牛马都辨别不明。
于是乎,河伯洋洋自得,指出天下的美景都分散在他自己这里。
顺着流水向东方奔跑,一直抵达北海,面向东看回去,看不出水的尽头。
这时,河伯发生改变他倚的神色,走跌仰头着海神若感叹说道:“俗语所说的'晓得的道理很多了,便指出没谁能够比得上自己’,这正是说道我呀。
再说,我曾经听闻(有人)指出仲尼的学识太少,伯夷的义行不应该倚重。
已经开始我还不敢相信,现在我亲眼目睹了大海您小至难以诸般,如果我没走进您的身边,那就很危险了,我将要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取笑。
《秋水》(节选)原文及翻译
《秋水》(节选)原文及翻译
《秋水》
秋水明,山河净,天高云淡,叶落风清。
淡淡的秋意飘荡在空气中,微风轻拂着树叶,落叶悄然飘落。
远处的山峦在云雾的掩映下若隐若现,宛如仙境一般。
这是一个宁静而祥
和的季节,让人不由自主地陶醉其中。
秋水明,江水寒,鸿雁南飞,落日斜晖。
寒意袭人,江水凝结成冰,仿佛整个世界都
在静静冷却。
天空中,一群鸿雁划过,它们高飞远去,留下一串清脆的鸣叫,令人感叹自
然的神奇。
夕阳西下,余晖映照江面,犹如一幅绝美的画卷。
秋水明,人心澄,宁静致远,心静如水。
这个季节,让人心境清澈,思绪清晰。
宁静
的环境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宁静,使心灵得以洗涤和净化。
唯有内心平和,才能体味到这
淡泊的幸福。
Clear autumn water, clear heart, calmness leads to the distance, a calm heart like water. This season, makes people's minds clear and thoughts clear. The calm environment arouses the inner peace of people, allowing the soul to be washed and purified. Only when the heart is calm can one feel this simple happines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水(节选)原文翻译及赏析
秋水(节选)原文、翻译及赏析
秋水(节选)朝代:先秦
作者:庄子及门徒
原文: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
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
下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
千万条河流流归大海,没有停止的时候,而大海却并不因此而盈满;尾闾不停地排泄海水,不知到什么时候停止,但大海并没有减少。
无论春天还是秋天大海水位不变,无论水灾还是旱灾大海没有感觉。
大海的容量超过了长江、黄河的水流,简直不能用数字来计算。
但是我并没有因此而自夸,我自认为自己列身于天地之间,接受了阴阳之气。
我在天地之间,好比是小石块、小树木在高山一样,正感到自己的渺小,又怎么会自傲自夸?计算四海在天地这个大空间里,不正像小小的蚁穴存在于大湖之中吗?计算中原地区在四海之内,不正像米粒存放在粮仓之中吗?世间万物数量有万种,人不过是其中之一种;人类虽遍布九州,但其所居之地也只占谷食所生、舟车所通之地中的万分之一。
拿人和万物相比,不正像一根毫毛在马身上工样吗?五帝所延续的(业绩),三王所争夺的(天下),仁人志士所忧虑的(事情),以天下为己任的贤能之士为之劳苦的(目标),都不过如此而已。
伯夷以辞让周王授予的职位而取得名声,孔子以谈说'仁’、'礼’而显示渊博。
他们这样自我夸耀,不正像你当初因河水上涨而自夸一样吗?”
注释
①时:按季节。
②灌:注人。
河:黄河。
③泾(jìng)流:水流。
④两挨(sì):河的两岸。
挨:水边。
渚(zhǔ)崖:水洲岸边。
渚:水中洲岛。
⑤辩:通“辨”。
⑥焉:乎。
河伯:黄河之神。
伯,长者之称。
⑦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以为天下的美景全集中在自己这里。
⑧东面:脸朝东。
端:边,尽头。
⑨旋其面目:改变他(欣然自喜)的面容。
旋:转,转变。
⑩望洋:仰视的样子,也作“望羊”、“望阳”,然解作望见海洋亦通。
若:即海若,海神。
11 野语:俗语,谚语。
12 莫己若:宾语前置,即莫若己,没有人比得上自己。
我之谓也:即谓我也。
13 少仲尼之闻:认为孔子的学识少。
闻:学识,学问。
轻伯夷之义:认为伯夷的义行轻。
伯夷:商代诸侯孤竹君的长子,历来被看做义士的典型。
少、轻,作动词用。
14 子:您。
本指海神,这里借指海。
难穷:难以穷尽。
穷:尽
15 殆:危险。
16 长:长久,永远。
见:表被动。
大方之家:明白大道理的人。
大方:大道。
17 以:与。
语(yù):谈论。
18 拘:拘束,局限。
于:被。
虚:同“墟”,居住的地方。
19 笃:固,局限。
时:时令。
20 曲士:乡曲之士,指见识浅陋之人。
束于教也:受所受教育的束缚。
21 尔:你。
崖诶:河岸。
22 乃:才。
丑:鄙陋。
23 大理:大道理。
24 盈:满。
25 尾闾:神话传说中排泄海水的地方。
26 已:停止。
虚:虚空。
参考赏析作者:佚名
本文节选自《庄子?秋水》。
庄子(前389?―前286?),战国时宋国人,思想家,庄子和老子同属道家学派,合称“老庄”。
庄子生活的战国时代是一个大动荡大变草的时代,应子对当时的兼并战争、剥削压迫乃至“人为物役”等现象极端不满,但又无可奈何。
无可奈何中,他只希望在黑暗的社会中生活得愉快,能够顺其自然,得尽天年。
于是,他以“道”为师,企图通过“心斋”、“坐忘”等方式与“道”融为一体,追求“无己、无功、无名”的无差别境界,而获得“逍遥游”,获得精神的绝对自由。
庄子《秋水》本义是讨论价值判断的相对性,我们现在可以视之为相对独立的一篇选文,而给予积极的解释,获得新的启迪。
《秋水》篇的主体部分是河伯与北海若的
七番对话,本文只节选了其中的第一部分。
本文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导论,写河伯观念的变化。
初与百川比,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认为自己是天下最大的了。
后与北海若比,河伯才知自己并非天下最大,引出与北海若的对话。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本论,写北海若的观点:一切都是相对的,没有什么可自多的。
北海若的这段对话可分四层:第一层“曲士不可语道”,而河伯观于大海,已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因而“可与语大理矣”。
第二层“天下之水,莫大于海”,“而吾未尝以此自多”,为什么呢?因为大小、多少都是相对的,海比河大,却比天小,所以没什么可自多的。
第三层进一步阐述说明大小、多少都是相对的:四海和天地比,四海小;中国和海内比,中国小;人和万物与九州比,人都是小的。
第四层所谓五帝、三王、仁人、任士所从事的事业都不过是“毫末”,伯夷辞让周王授予的职位,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孔子谈论“仁”、“礼”,也都是“毫末”。
伯夷为名,孔子为博,都是自多,都是错的。
本文是一篇以对话方式展开说理的论说文。
在整体构思上,本文通篇采用寓言形式说理。
作者虚构了一个河伯与北海若对话的寓言故事,通过两个神话人物的对话来展开说理、阐明观点,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
《庄子》散文在先秦散
文中最富于浪漫色彩。
论证上,多用形象比喻说明抽象道理,用比喻说理多是由个别到个别的比较论证法。
运用比较论证法中,又包含性质相似的类比论证法,如“拘于虚”之井蛙、“笃于时”之夏虫与“束于教”之曲士之间的比较,便是类比论证;还包含性质相反的对比论证法,如“束于教”之“曲士”与“观于大海”,已知己丑、可与语大理的河伯之间的比较,便是对比论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