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

合集下载

宋明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宋明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宋明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如下是有关宋明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宋明理学,亦称“道学”,或称义理之学。

儒学为回应三教合一的冲击,以传统的儒学理论为基础,同时积极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思维而形成的新的儒学思想体系,是中国封建时代后期的统治思想。

1.产生背景在政治上,宋代理学之前的政治背景是藩镇割据,军阀混战,社会秩序大乱。

为适应赵宋王朝大一统的稳定和巩固,重整封建纲常,宋代统治者通过倡导尊儒读经的方式,以建立和加强封建专制的统治需要。

赵宋王朝有鉴于唐末的藩镇割据和农民起义引起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乖”“三纲五常之道绝”,这种历史教训,进一步从思想上控制、杜绝所谓的“以下犯上”和“臣弑其君”等活动,由此而产生了封建专制在哲学上的化身宋明理学,建立起以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思想为核心,并上升为本体,否定魏晋玄学那种“崇尚虚无”“以无为本”的旧唯心主义,保障政治统治。

在经济上,宋代手工业和商业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出现了被称为“交子”的纸币,经济发展活跃,形成了颇为发达的民间文化。

这一时期,印刷术已经成熟,图书出版也繁荣起来,在官学之外,民间也出现了书院,罗盘针和火药也是在这一时期发明的。

在这种文化发达的条件下、人们不仅追求向外的发展,也开始追寻内心深处的探索。

在文化上,儒学早在西汉便取得一家独尊的社会地位,其后,五胡乱华,佛道兴起,三教合一,极大的削弱了儒学的社会地位,作为传统文化的主心骨的儒学需要复兴及重塑其影响。

安史之乱后,儒学的复兴就已经开始,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并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到了北宋初年开始初具规模,产生了著名的宋初三先生(胡瑗、孙复、石介),其后是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之后是理学的成熟,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依据。

其次,理学的实质其实还是儒家传统的纲常名教,例如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名分等级(尊卑有序,内外有别,华夷之辨等),内圣外王(修生,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一类的具体内容,用更为抽象的哲学概念表述出来,以规范世人思想和行为。

1,宋明理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宋明理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宋明理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首先先解释一下宋明理学的概念:宋明理学亦称“道学”。

指宋明(包括元及清)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

理学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理学就是指宋明以来形成的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包括:(1)在宋代占统治地位的以洛学为主干的道学,至南宋朱熹达顶峰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后来习惯用“理学”指称其思想体系。

(2)在宋代产生而在明代中后期占主导地位的以“心”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

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心学”。

狭义理学则专指程朱学派。

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主要派别:按现代学术界的通常做法,可以把宋明理学体系区分为四派:气学(张载为代表)、数学(邵雍为代表)、“理学”(程朱为代表)、心学(陆王为代表)。

高二必修三教材中主要讲的是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他们形成的背景是三教合一。

我就按必修3的内容来说了。

2、代表人物及其主张:程朱理学即二程兄弟(程颢,程颐),南宋朱熹集大成。

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性质)。

提出“理”先于天地而存在,将上的地位。

其为学主张“即物而穷理”。

与朱熹对立的为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提出“宇宙便是吾心”的命题。

朱熹继承并发展了二程的思想,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这里面的“理”即儒家伦理道德思想。

方法论是“格物致知”。

陆王心学代表人物是陆九渊和王阳明(字守仁,也称王守仁)明代,王守仁进一步发展陆九渊的学说,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断言心之“灵明”为宇宙万物的根源。

为学主“明体心”、“致良知”。

“致良知”就是其方法论。

而性质是主观唯心主义。

此外,北宋张载提出的气一元论,与二程截然不同。

明代王廷相以及清初的王夫之、颜元等,对程朱、陆王皆持反对态度。

至戴震著《孟子字义疏征》,得出“理存于欲”,指出“后儒以理杀人”,则更给予了“理学以有力的批判。

这些必修3教材上并未做过多解释。

宋明理学这一章主要把握这俩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以及它的影响跟评价。

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宋代产生的理学,盛行于南宋和元明时代,清中期以后逐渐衰落,但其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

理学家所言之理,已非自然之理,而是性理,所谓“格物致知”,并非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而是返求于内心时对性理本体的体认。

在理学家看来,理得之于天而存于心,是人心中抽象的超时空不变的道德本体;为了突出这种道德本体的绝对性和客观性,他们常在“理”之前加一个“天”字,以示价值之重,不容怀疑。

一、理义广义的理学,泛指以讨论天道性命问题为中心的整个哲学思潮,包括各种不同学派;狭义的理学,专指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学说,即程朱理学。

理学是北宋以后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理论表现,是中国古代哲学长期发展的结果,特别是批判佛、道哲学的直接产物。

理学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它持续时间很长,社会影响很大,讨论的问题也十分广泛。

朱熹说:“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

”天理的呈现,以主体的生理作用和情感欲望的消解为前提,以能体现封建义理、公而忘私的道德人格存养为进路。

这意味着外在的人伦日用的的社会道德实践,最终要以内在的主体心灵的道德自律为核心,一切价值问题归之于人的心性,由“理一分殊”来解决。

理学家是以极其严肃的态度对待人生的,对于现实世界中人的生存本能和情感欲望,时时有一种大敌当前的焦虑,希望通过“持敬”、“克己”的修养获得一种忘我的心里体验和无私的纯正情感,达到与天地合德与万物同体,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崇高境界。

因此,理学家的“穷理”,不仅仅是对形而上学的性理本体的体认,也是一种追寻“孔颜乐处”的具有仁者胸襟和圣贤气象的理想人格的自觉。

这种理想人格体现的是主体内心超越性理本体与情感世界之间的对峙的“中和”之美,在朱熹以“心统性情”为基本命题的心性理论的建立过程中,就可以看到他寻求“中和”的努力。

二、理学的产生理学的形成,是宋代当时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的最佳反映,亦是长期儒、佛、道融合的结果,也与当时科学技术的发展相适应。

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

A c
6、下列引文,符合程朱理学思想的是: A、“夫盈宇宙者,无非物” B、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C、气者,理之所依也,无其器则无其道 D、良知既是天理
B
练习巩固
7、下列关于理学发展历程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北宋五子开创了理学 B、朱熹建立了理学体系 C、陆王心学推动了理学新发展 D、王守仁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8、王阳明创立心学的主要目的是 A.对抗程朱理学 B.加强内心修养 C.维护封建统治 D.上升为统治思想
“存天理,灭人欲” ——道德观
理的本质: 世界的本原,天下万物都要遵循、永恒存 在的普遍原则。
五、陆王心学 (1)南宋思想家陆九渊是心 学的开创者 (2)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 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 完成 (3)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 他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 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陆九渊
陆 王 心 学
“三教合一”含义:
三教”是指:儒教、 佛教、道教。 “三教合 一”不是儒学、佛教、 道教合为一体, 而是一 种相互吸纳,相互渗透、 相互影响的关系。

三教图
知识· 梳理
宋 明 理 学
背景: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理 学 的 发 展 创立:北宋五子 成熟:南宋朱熹 发展:陆王心学
三、理学先驱——北宋五子及其思想
请思考: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有何区别?
答案提示
“格物致知”思想的前提是:“理” 两者的区 是在人们心中先天存在的。要把握 别主要在 “理”,就需要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 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强 于:人们 思想中是 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 实践出真知,是在实践的基础上 去认识、探求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 。根据这一理论,规律、真知是通过 实践而发现、认识的,而不是人们思 想中先天存在的。

宋明理学的发展过程

宋明理学的发展过程

宋明理学的发展过程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流派,起源于宋代,发展到明代达到了巅峰。

宋明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这些阶段之间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宋明理学的丰富内容和独特风格。

一、宋代理学的发展宋代是理学发展的起点,也是理学最早的繁荣时期。

在宋代,理学家们主要关注经学的研究和学习,强调对经典文献的解读和理解。

他们认为,通过对经典的深入研究和思考,可以揭示出天人合一的道理,从而指导人们的行为和治国安邦。

代表性的理学家有程颢、程颐父子、朱熹等人。

程颢和程颐是理学的奠基人,他们强调经典的实际应用和实践,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和自我完善。

程颢主张“知行合一”,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体验经典的真谛。

而程颐则着重倡导“格物致知”,认为通过观察和研究物象,可以揭示出天理人情的普遍规律。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巅峰代表,他在程颢和程颐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理学的理论体系。

朱熹提出了“理”的概念,认为“理”是存在于万物之中的普遍原理,是可以被人类理解和把握的。

朱熹还强调了“格物致知”的重要性,他认为通过观察和研究物象,可以揭示出“理”的真谛。

同时,朱熹还注重对心性的研究和培养,认为只有心性充实了,才能真正理解和实践“理”。

二、明代理学的发展明代是理学发展的高峰时期,也是理学最具影响力的时期。

在明代,理学家们对宋代理学进行了批判和改进,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

明代的理学家主要有王守仁、杨时等人。

王守仁是明代理学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致良知”的重要观点。

王守仁认为,人类天生就有一种内在的道德感知能力,即良知,通过发掘和培养良知,人们可以实现道德自觉和自我完善。

王守仁还强调了“格物致知”的重要性,他认为通过观察和研究物象,可以揭示出天理人情的普遍规律。

杨时是明代理学的另一位重要代表,他对朱熹的理学进行了批判和改进。

杨时主张“心即理”,认为心性即是“理”的存在和体现。

他认为,只有通过对心性的研究和培养,才能真正理解和实践“理”。

宋明理学的发展过程

宋明理学的发展过程

宋明理学的发展过程宋明理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支重要学派,它在宋明两代达到了巅峰,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宋明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从形成到发展的过程,其思想内涵和理论体系逐渐完善,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形成阶段宋明理学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的程朱理学。

程颢和朱熹是北宋时期最具影响力的两位理学家,他们倡导儒家经典的研究和理解,强调“格物致知”的学习方法。

程颢注重人的内心修养,主张“诚实”、“真实”,并且注重道德伦理的实践。

朱熹则注重理性思辨,提出“理气”二元论,认为理是宇宙的根本原理,而气则是理的表现形式。

明代初期,王守仁提出了“心即理”、“知行合一”的理论,进一步发展了程朱理学。

王守仁认为心是人的核心,心中有理,通过实践行为来实现心中的理想。

他注重“格物致知”的实践,主张通过实际行动来认识事物的本质。

二、发展阶段明代中期,杨明学派的兴起对宋明理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杨明学派主张心即理,强调个体的主体性和自由意志。

他们反对朱熹的理气二元论,认为理和气是一体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心性和理性。

这种思想对后来的理学家产生了重要影响,让宋明理学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

明代末年,王阳明提出了“致良知”的理论,进一步推动了宋明理学的发展。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良知,只要能够认识到良知的存在,并按照良知的指引去行动,就能够实现道德的完善。

王阳明强调道德实践的重要性,主张“心外无物,心内无理”,认为道德不是通过学习经书来获得,而是通过自己的实践和体悟来实现的。

三、完善阶段明代末年到清代初年,理学逐渐走向衰落,但在清代仍有一些学者对宋明理学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清代理学家王夫之提出了“怀素之心”的理论,强调心性的纯净和自由。

他认为人的心性本来就是善良的,只要能够保持内心的纯净和自由,就能够实现道德的完善。

在清代,理学逐渐与其他学派融合,形成了复合型的学术体系。

理学家如顾炎武、黄宗羲等将儒家经典与实证主义相结合,提出“经世致用”的思想,主张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

理学相信有“天理”,“理”在 事上又在事中,人生在世必须在 各自的岗位上做事以完成理分, 即尽本分。佛教只强调“静”的 存心养性,理学则强调“敬”, “敬贯动静”,不但是通向价值 之源的超越境域,也是成就此世 之事的精神凭借,是入世做事的 行动原则。敬就是一种全神贯注 的心理状态,演变成中国社会的 “敬业”精神。理学强调勤劳勤 学,爱惜光阴,认真把事做好, 反对闲反对懒,也有类似禅宗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伦理 观念。
宋明理学——两宋至明代的哲学
“唯本朝理学,远于汉唐”——陆九渊
宋明理学的两个主要特点。
一、思辨化的儒学。 二、敦颐的道学派(以“道”为核心概念) 邵雍的数学派(以“数”为核心概念) 二、 张横渠、罗钦顺与王夫之的气学派(以“气”为核心概念) 二程与朱熹的理学派(以“理”为核心概念) 陆九渊与王阳明的心学派(以“心”为核心概念) 陈亮与叶适的事功学派
评价 钱谦益说“制科之习比于俚,道学之习比于腐,斯二者皆俗学也。” 顾炎武曾痛责明末以来的清谈理学“刘石乱华,本于清谈之流 祸,人人知之。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老 庄,今之清谈孔孟”。顾炎武还在《与施愚山书》中提出: “古之所谓理学,经学也;今之所谓理学,禅学也。”
颜元称:以为“秦火之后,汉儒掇拾遗文,遂误为训诂之 学。晋人又诬为清谈,汉唐又流为佛老,至宋而加甚矣。 仆尝有言,训诂、清谈、禅宗、乡愿,有一皆足以惑世诬 民,而宋人兼之,乌得不晦圣道误苍生至此也!仆窃谓其 祸甚于杨墨,烈于嬴秦。每一念及,辄为太息流涕,甚则 痛哭!”
周敦颐:理学大纲《太极图说》作者 二程:“人伦者,天理也。”提出了“格物致知”的认 识论。 朱熹: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一代儒学大师。 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王守仁:“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宋明理学发端于周敦颐、张载等人,在程颢、程颐(二程)那里基本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至朱熹时则集其大成。

基本的伦理道德观是:其一,宋明理学在欲理之辩中将“理”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认为人的一切包括学问之道,都是围绕“理”而展开的。

这个“天理”的内容是仁、义、礼、智。

而依据天人合一的模式,人必须按照天理行事,所以仁、义、礼、智等又是人所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

王阳明还因此而提出致“良知”的主张,他认为省察克治“破心中贼”和在行事上磨练是致良知的主要方法。

致良知,达心中之理,之所以如此重要,那是因为良知是人别于动物的最根本之理,良知不仅是人的道德观念的来源,而且也是人作为道德判断的根据。

其二,宋明理学在道德修养问题上都奉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养模式。

这一理论最早载于《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其三,宋明理学在阐述具体修养过程的理论时也都共同主张“存理灭欲”。

这一“存理灭欲”说可谓是理学家们的一致主张。

朱熹认为“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

”(《朱子语类》卷十二)理学家们指的这个人欲具体地说就是好货、好色、好名等私欲,由于它的存在必然影响人的德性修养,因此,宋明理学家几乎都一致主张必须革尽人欲才能真正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正因为“去人欲”对于德性修养具有如此重大的意义,所以宋明理学家甚至不惜以宣扬“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之类的禁欲主义的手段来灭戕人欲。

由此可见,宋明理学时期,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体系已经进一步完备。

宋明理学尽管有着过于拘泥于性命义理,忽视经世致用以及带有浓厚的禁欲主义色彩等弊端,但它毕竟在糅和了儒、佛、道诸家思想的基础上,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发展拓展了新的领域,在心性等问题上的研究也达到了新的深度和广度。

宋明理学的主要内容

宋明理学的主要内容

宋明理学的主要内容
1. 宋明理学强调天理那可是超级重要的呀!就好比你心中有个特别明确的准则,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比如说,在公交车上看到老人该不该让座,这就是天理在引导你呀!
2. 格物致知也很关键哦!就好像你特别好奇一个玩具是怎么运作的,然后你就不停地研究它,最后弄明白了,这就是格物致知嘛。

比如你一直想搞清楚手机为什么能打电话,不断探索后知道了原理呀!
3. 理学还注重个人的修养呢!就像你想要让自己变得更有礼貌、更有素质,通过不断学习和改正来达到这个目标。

你看那些很有风度的人,是不是就是修养很好呀!
4. 存天理灭人欲是不是听起来有点厉害?这就像是你特别想吃蛋糕,但为了减肥你就得忍住这种欲望。

比如你为了考试取得好成绩,就要克制自己想玩游戏的欲望呀!
5.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可太极端了吧!难道真要为了所谓的节而不顾生命吗?就好像有人说为了不丢面子哪怕饿死也无所谓,这不是很荒谬吗!
6. 理学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也有一套呢!就好比学校里有各种规章制度,大家都遵守了才能有好的秩序。

像大家都排队上公交车,那场面多有序呀!
7. 知行合一那可是很了不起的要求呀!不能只是心里知道该怎么做,还得真正去做才行。

就跟你说要好好学习,那就要真的认真去学习呀!我觉得
宋明理学既有它好的一面,像强调天理和个人修养,但也有些地方太过于极端和僵化了。

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它能更好地为我们所用。

概述宋明理学的发展脉络

概述宋明理学的发展脉络

概述宋明理学的发展脉络
宋明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发展起来的一种哲学学派。

其发展
脉络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宋代的程朱理学和明代的王阳明心学。

宋代的程朱理学是以程颐和朱熹为代表的。

程颐提出“理”的概念,认为理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朱熹进一步发展了程颐的理学,强调
理的包容性和实践性,认为通过学习理可以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目的。

程朱理学成为了宋代的官学,并对后来的中国哲学产生了深
远影响。

明代的王阳明心学是在程朱理学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

王阳
明强调人的心性是与天地万物相通的,心中本具道德真知。

他认为人
们可以通过觉醒内心的良知和修身养性来实现人与理的统一。

王阳明
的心学强调了内在道德觉悟的重要性,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

总的来说,宋明理学的发展可以看作是由程朱理学到王阳明心学
的演进过程。

程朱理学奠定了道德修养和治国理政的基础,强调通过
学习理来实现人生的目标。

而王阳明心学则注重个体内心的觉醒和真
知相通,强调人人皆可成为圣人。

这两个阶段的理学对中国思想史产
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文化传统中重要的学派。

宋明理学(正式)

宋明理学(正式)

3、佛教能在中国广为流传,但始终没以取代儒家 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其根本原因是 A、儒家思想是整个封建社会最进步的思想 B、历代都有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做大官 C、儒家思想不断改造完善,一直能够适应加强 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D、儒家宣扬的仁政思想得到了人民的拥护
4.程朱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主要有(
白马寺(河南洛阳)
江南春 佛道盛行的缩影──另类皇帝梁武帝
梁武帝名萧衍,南朝梁开国君主。自 唐•杜牧
幼饱读儒家经书。后一度信奉道教,对阴 千里莺啼绿映红, 阳、五行、星算无所不通,经常屈驾拜访 水村山郭酒旗风。 著名道士陶弘景,以至于时人将陶称为 “山中宰相”。后来梁武帝又舍道释佛, 南朝四百八十寺, 随着他“舍身”同泰寺,要以皇帝之身出 多少楼台烟雨中。 家,他推崇佛教达到戏剧性的高潮。
①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完成 ②理学的重心转向了在儒家信仰支配下的生命实践
知识点拔 材料一 王阳明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着山中开花 的树木问:“你说天下无心外无物,山中树上的花自 开自落,同我心何相关?”王阳明回答:“你不来看 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 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材料二 王阳明曾经多次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地方叛乱, 由此他认识到“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1)材料一中王阳明对“花”与“人心”关系的解释, 反映了他的什么观点?你认为他的解释合理吗? (2) 材料二中“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意思是什么? 王阳明要怎样解决这一问题? (参看教材P15学习思考)
4.影响 • 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维护了封建专制
统治;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 • 《四书章句集注》成为教科书。 • 学术思想流传海外。
理学的宇宙观 “理”是世界的本 原 其实质是客观唯心 主义,即认为世界 统一于人的意识之 外的精神存在物如 绝对精神、上帝的 意志。

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
儒家哲学思想体系的分支
01 发展
03 主要特点 05 总结
目录
02 简介 04 主要学派 06 评价
Hale Waihona Puke 理学是中国古代精致、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的天理是道德神学,同时成为儒家神权和王 权的合法性依据,理学以儒家学说为中心,兼容佛道两家的哲学理论,论证了纲常名教的合理性和永恒性,至元 朝成为官方哲学。
总结
南北朝时期:佛、道盛行,儒学面临挑战;南北朝;佛教徒提出佛为正,三教归佛。隋朝:儒学家提出“三 教合归儒””。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儒学的地位受到挑战。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 击佛道的活动;同时,他们又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 学体系——“理学”。理学: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产物,囊括天人关系的形成的更为理性化、思辨化的思想体系。 宋明理学的思想体系中明显地可以看出吸收了释教的“空有合一”的本体论,“顿渐合一”的认识论,“明心见 性”、“返本复初”的修持观等,因之有人说是“阳儒阴释”,或者“三教合一”的新形态。理学的开山祖周敦 颐的著作《太极图说》明显地是三教融合为一的代表作。二程主张“性即理”,强调“天理”与“人欲”的对立, 并通过内心的修养功夫来“窒欲”,以恢复天理,这明显地受到过佛教心性论和禅宗修持方法的影响。朱熹是理 学集大成者,是竭力排斥佛教的一个人物,但是在他的哲学思想中,无论从本体论、认识论到修持方法无不打上 佛教的烙印,有人说他是“阳儒阴释”,“表儒里释”,他自己也感叹说:佛教的“克己”,“往往我儒所不及” (《朱熹语录》卷二十九)。王阳明是心学的主要代表,通观他的“良知”道德本体论及“致良知”的修养方法, 与禅学的佛性论及修持方法有着很多相通之处。

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
在表现宋明理学从宇宙论到伦理学的体系结构上
具有非常鲜明的代表意义
范文澜说
"宋学以周易来代替佛教的哲学"[《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第325页
人民出版社
1979]
"周茂叔谓一部法华经只消一个艮卦可了
"[《二程集?河南程氏外书卷10》
第408页
中华书局
1981]从周、邵到张载到程、朱
然而
周、邵都不过是开端发引
真正为宋明理学奠定基础的
是提出"心统性情"、"天理人欲"、"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德性所知"与"见闻之知"和《西铭》这些宋明理学基本命题和基本原则的张载
张载《正蒙》一书尽管由弟子编定
但其以《太和篇》始以《乾称篇》终的外在序列(由"太和""参两""天道""神化"经"动物""诚明""大心"而达到《乾称[西铭]》)
佛教为宣扬教义
论证四大皆空
万般俱幻
如唯识(印度)、华严和禅宗(中国)
道教比较简单
但因为要讲炼丹、长生、静坐
也必须讲宇宙理论和世界图式
释道两教的这两大特点(个体修炼和讲求宇宙论认识论)正是宋明理学借以构造其伦理哲学的基本资料
周敦颐一向被尊为"宋儒之首"[这其实是朱熹抬出来以建立"道统"的结果
这不是矛盾吗?宋儒的"心性之学"实行的本是这种常识批判
但正因为宋儒把这种世俗的常识批判与宇宙论直接联系起来

1,宋明理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宋明理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宋明理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有三位被称为“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们分别是朱熹、程颢和张载。

他们的思想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宋明理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让我们通过一些历史资料来一探究竟。

首先,宋明理学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修身养性,才能达到真正的境界。

因此,他们提倡人们注重个人内在的修养和道德品质,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道德水平。

其次,宋明理学强调实践和思考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实践和思考,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

因此,他们提倡人们注重实践和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

第三,宋明理学强调尊重自然和环境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因此,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第四,宋明理学强调追求精神上的升华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人类的精神世界是非常重要的,应该注重精神上的追求和升华。

因此,他们提倡诗词歌赋、书画艺术等文化活动,以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最后,宋明理学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

他们认为,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因此,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此外,他们也强调了个人的内在修养和道德品质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修身养性,才能达到真正的境界。

综上所述,宋明理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尊重
— 1 —
自然和环境、追求精神上的升华、实践和思想。

— 2 —。

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
2.北宋五子各自的主张 程颢、程颐(二程)
天理 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______, 认为其核心和修养的最高境界是____。 孔颜之乐 仁 仁者就是“ ”。
天理的实质是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理学的成熟
字元晦,号晦庵
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
理学的集大成者
(南宋)朱熹
朱熹的主张和成就:
①理先于气,理是宇宙的本原
于社会道德教化工作)
不可取的观念: ①尊卑等级观念;
②重男轻女的观念;
③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 ④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 ⑤重礼轻法的观念等;
2、积极
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 注重气节、道德; 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凸显人性的庄严。
小结
理学 派别 程朱 理学 代表人物 程颢、程颐 朱熹 主要观点
不同点
评价宋明理学
“ 贞 节 牌 坊 ”
贞节牌坊的背后都是血泪
“美丽”的三寸金莲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戴震 (清)
宋明理学的评价
1、消极: 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 自然欲求。(儒学士大夫积极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还致力
2.北宋五子各自的主张 周敦颐
《周易》 《太极图》 结合______解释________,建构了包括万 衍生规律 物、人类和道德等万事万物的_________,把人 “理”生万物 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合而为一,从而为_________ 的理论提供了依据。
理学的创立
北宋五子(程颢、程颐与周敦颐、邵雍、张载)是理学 的开创者。 1.基本思想特征:把儒家的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

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

主观唯心主义。不合理。 ②材料二中“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意思是什么?王阳 明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 镇压农民起义容易,去掉人心中的私欲很难。 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关注传统文化
传承华夏文明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
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 无欲则刚.
—(清)林则徐
•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八目 •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 笃行之。 --朱熹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 绝学,为万事开太平”。--张载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乐” 。---范仲淹
知识· 小结
宋 明 理 学
背景: 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理 学 的 发 展 创立:北宋二程 成熟:南宋朱熹 发展:陆王心学
对宋明理学的认识
三、对宋明理学的认识
2、怎样理解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观点 的异同?
知识点拔
共同点:
1、本质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 “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2、影响相同: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对塑造中华民族性 格起了积极影响。
不同点:
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
程朱理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外在的“天理”;(客观唯心主义) 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人心”。(主观唯心主义)
三、对宋明理学的认识
3、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宋明理学?
“二十四孝” —郭巨埋儿
自己打消了当孝子的念头,而且也害怕父亲做孝子,特 别是家境日衰、祖母又健在的情况下,若父亲真当了孝 子,那么该埋的就是他了。 ——鲁迅《旧事重提》

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
唯心论 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
天理就是三纲五常,强调 道德观 “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认为,“物”,指天理、 人伦、圣言、世故。“格物 认识论 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 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二、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
1、程朱理学
1)代表人物: 程颢、程颐、朱熹 2)主要思想观点 A、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体现在社会上是儒 家 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存天理,灭 人欲” B、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 3)主要理论著作: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4)统治地位的确立: 明初
二、材料辨析题
1、“理”指儒家伦理道德;是对立关系。
2、程、朱主张“格物致知”,既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陆王主张“致良知 ”,即通过自我反思,回复良知,天理就在心中。 3、参考思路:、 可取的一面:①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与国家的和 谐的意识。 ②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 懈追求。 ③宋明理学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④宋明理学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 作用。 不可取的一面:①尊卑等级观念;②重男轻女的观念;③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 ;④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⑤重礼轻法的观念等。 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C
C、要注重人内心的涵养工夫

“一事不穷,则阕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阕了 一物道理”,其言论反映出朱熹 ①主张“格物致知” ②提倡研究具体事物,包括研究自然界事物 ③具有怀疑、创新的科学精神 ④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 D.①③
岳母刺字“精忠报国”的故事,文天祥的“人生自 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等的名句等几乎人尽 皆知,以上人物的价值观明显来自 A.法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墨家思想

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

1宋明理学理学指宋朝以来的新儒学,又称道学。

它产生于北宋,盛行于南宋与元、明时代,清中期以后逐渐衰落。

广义的理学,即宋学,泛指以讨论天道性命问题为中心的哲学思潮,包括王安石新学、司马光朔学、苏轼的蜀学、二程的洛学、张载的关学、陆王的心学;狭义的理学,专指二程、朱熹为代表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学说,即程朱理学和陆王的心学。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之异同相同之处:(1)同属儒学,承继孔孟之道。

(2)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

(3)核心思想的实质以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过多的自然欲求。

(4)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

不同之处:(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是内在的心,(2)认识论不同: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发明本心”,进行内心的反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2李约瑟难题思想,文化,哲学角度的解答1、缺乏古希腊科学哲学思想中国古代没有完善的形式逻辑思想,很难产生严密的理论武器。

“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以及发现通过系统的实验可以找出因果关系。

我们可以知道古代中国是不具备“形式逻辑体系和通过科学实验发现因果关系”这两个基础的,所以在古代中国没有产生近现代科学,所以我国古代的一切技术只能归结为经验技术,而非科学技术。

2 、缺乏解放普通劳动者的发明思想中国古代文明的特征主要是技术发明。

大多数的发明创造并非是古代政府的有目的的创造,很难形成一个产业,一个大方向,大多数的发明来自于普通民众,很零散,无法集中利用,统一规划,发明力量无法有力发挥。

3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逻辑思想是整个文明与科学的极其重要的理论基础。

(1)东方思维方式通常不注意思维工具或手段的理性研究和系统锻造,而是注重工具的直接使用。

西方思维则不同,他们固然注意术的研究,注意思维手段及其他手段运用的研究,更注重工具的系统的锻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明理学》教学设计【新课导入】师:“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是谁的诗?生:杜牧。

师:杜牧是哪个朝代的人?生:唐代诗人。

师:准确地讲,杜牧是晚唐诗人,“安史之乱”之后的诗人。

“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

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了北宋王朝,北宋初年,宋太祖赵匡胤为加强中央集权,实行了一些措施,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

北宋儒家学者为了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展开了复兴儒学,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宋明理学”。

【讲授新课】师: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和下面一些材料思考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汉六朝以来,有叛将无叛兵。

至唐中叶以后,则方镇兵变比比而是。

盖藩帅既不守臣节,毋怪乎其下从而效之,逐帅、杀帅视为常事。

为之帅者,既虑其变而为肘腋之患,又欲结其心以为爪牙之助,遂不敢制以威令,而徒恃厚其恩施,此骄兵之所以益横也。

”——赵翼:《二十二史札记》从以上材料,北宋初年,宋太祖赵匡胤为改变这种情况,实行了哪些措施,加强中央集权?生:措施: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材料二宋代的经济发展为宋代文化的繁荣和理学的兴起提供了物质保障。

……另一方面,商品经济的发展也造成了社会的两极分化,……也带来了人们重利轻义的思想倾向……——孙学功:《从商品经济的发展看理学的兴起》从材料上看,理学产生的物质保障是什么?对人们的思想倾向带来了什么影响?生:物质保障:宋代的经济发展。

影响:带来了重利轻义的思想倾向。

师:宋代的经济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以下需要教师总结)宋朝以后,随着南方社会经济的日益发达,我国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

宋朝时,中国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并出现了五大名窑。

两宋的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这一时期,商品种类迅速增加,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城郊和乡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

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市镇。

其中,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是最著名的四大商业名镇。

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两宋时,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甚至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材料三:“然则治宋学当何自始?曰:必始于唐,而昌黎韩氏为之率。

何以治宋学必始于唐,而以昌黎韩氏为之率耶?……韩氏论学虽疎,然其排释老而返之儒,昌言师道,确立道统,则皆宋儒之所滥觞也。

……独昌黎韩氏,进不愿为富贵功名,退不愿为神仙虚无,而昌言乎古之道。

曰为古之文者,必有志乎古之道,而乐以师道自尊,此皆宋学精神也。

治宋学者首昌黎,则可不昧乎其所入矣。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从以上材料,分析“宋学”应该指什么?作者认为治宋学当何自始?“排释老而返之儒”怎么理解?生:宋学:程朱理学;开始:韩愈;理解: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师:韩愈怎样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的呢?大家都熟悉韩愈的《师说》中的一句名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请问怎么解释呢?原来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尊道、礼佛、崇儒,三家各自独立发展,相互争论,佛教宣扬众生平等、出家修行、沙门不敬王者、不礼拜父母的教义,只讲个人修行,不关心国家大事,这与中国社会的等级制度、宗法制度、伦理道德形成了尖锐的对立;社会动荡,人心思变,士人们觉得“仁不足以救世,义不足以卫己”,“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成为一种时尚,徭役日重,人民多借寺院为逃避之所,寺院又乘均田制的破坏,扩充庄园,驱使奴婢,并和贵族势力相勾结,避免赋税,还放高利贷等多方牟利,普通百姓更多地去皈依宗教,寻求精神寄托,一个人一出家就不再从事劳动生产,统治阶级经济利益就会受到损害,佛教和道教的发展,挑战儒学正统地位。

所以,韩愈提出以仁义为儒学之道的内容,以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为儒家的传授谱系,复兴儒学,从历史的角度,师,就是儒学之师,当前的任务就是传授儒学之道,化解佛、道两家对儒学正统地位的挑战。

材料四:“汉魏而下,则又甚焉,佛老之徒,横于中国,彼以死生祸福虚无报应为事”,“于是其教与儒齐驱并驾,峙而为三,吁! 可怪也,去君臣之礼,绝父子之戚,灭夫妇之义,儒者不以仁义礼乐为心则已,若以为心,得不鸣鼓而攻之乎。

”——《宋元学案》卷二从材料看,作者认为“佛老之徒,横于中国”,“于是其教与儒齐驱并驾,峙而为三”,导致什么问题?生:问题:去君臣之礼;绝父子之戚;灭夫妇之义;儒者不以仁义礼乐为心。

材料五:“朕试天下之士以言,观其趣向,而比来流风之敝,至于会萃小说,割裂前言,竟为浮夸,靡蔓之文,无益治道。

礼部申饬学者务明先圣之道,以称朕意。

”——张习孔等主编:《中国历史大事编年》从材料上看,“朕”认为“天下之士”存在什么问题?儒学家怎么解决“以称朕意”的?生:问题:流风之敝;会萃小说,割裂前言,竟为浮夸;靡蔓之文,无益治道。

解决:程颢、程颐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朱熹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

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并指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材料六:朱熹和陆九渊曾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鹅湖寺进学术辩论,史被称“鹅湖之会”。

陆九渊记述: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陆九渊及兄陆九韶)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

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

——陆九渊:《象山先生全集》从材料上看理学和心学在“求理”上,有什么不同?生:朱熹“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

”;二陆(陆九渊及兄陆九韶)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

”师:由此可见,双方争论焦点是认识理的途径不同,朱熹的认识论是“格物致知”;陆的认识论是“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正是如此,“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

”北宋通过加强中央集权,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破坏社会等级秩序的藩镇割据局面,要求从思想上确立“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而宋代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人们重利轻义的思想倾向,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冲击了儒家的伦理纲常、礼乐仁义。

儒学家为了迎合封建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和佛、道两家严峻的挑战,在消化、吸收、融合佛道两教思想的基础上,对佛道两教展开了一种积极回应和文化攻势,力求解决唐末五代以来中国社会极为严重的信仰危机和道德危机。

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明中期以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

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

认为社会动乱的原因是人心破坏所致,只有通过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治。

王阳明更多地吸取了佛教的“心外无佛,即心是佛”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那么王阳明认为怎样实现天理呢?请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七:人对事物的第一个反应表明,人内心里,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这是人的本性的表现。

王阳明称之为“良知”,其字面意思是“对良善的知识”。

人寻找藉口不去遵行良知的命令,乃是出于私欲。

王守仁的弟子有一次半夜里捉到一个小偷,便对小偷讲说“良知”的道理。

那小偷笑着问道:“请问,我的良知在哪里?”当时天气很热,王守仁的这个弟子请小偷脱掉外衣,随后又请他脱掉内衣,小偷都照办了。

接下去请小偷脱掉裤子时,小偷犹豫说,这恐怕不妥吧。

王守仁的弟子便对小偷说:“这便是你的良知!”——摘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321-322页从材料上看,王阳明怎样实现天理呢?生: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师:王阳明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是人所固有的善性,但良知往往被私欲所侵蚀,所以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

他的知行合一,是说知和行都产生于心,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并不能科学地说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课堂总结】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对比图【思想升华】宋明理学历经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材料八“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清·戴震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课堂检测】1、“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

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

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2、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

这里的“良知”是指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3、安徽境内历史遗存丰富,人文景观众多。

下图中体现儒家伦理思想的是A.①④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4、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

在此,朱熹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5、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

这位思想家可能是A.孔子B.董仲舒C.朱熹 D.陆九渊【设计意图】《宋明理学》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三部分,理论强,涉及到哲学基本观点,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以及认识论,无疑对学生和教师都是一种挑战,而且,宋明理学在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最近几年高考题目不断出现,重要性已经很明显,“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