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必修三《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案
国家一等奖必修三《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学设计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学设计设计目的:1、通过反复阅读《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菊花题》这一回,引导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或主题等产生新的感悟,培养个性化阅读的习惯。
2、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提高学生写作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3、使得学生初步掌握个性解读文学作品的理论知识,学会总结归纳探究。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主题、形象、甚至艺术鉴赏的多样性丰富性的认识,发挥阅读主体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独特的、个性的、有价值的理解,提高阅读的效果。
2、通过多角度的解读,对比阅读,不同见解的讨论,对不同见解产生原因的研究探讨,使他们在研究整理、合作争鸣、发展创新等多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学情分析:1、通过反复阅读《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菊花题》这一回,引导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或主题等产生新的感悟,培养个性化阅读的习惯。
2、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提高学生写作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3、使得学生初步掌握个性解读文学作品的理论知识,学会总结归纳探究。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认识文学作品内涵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阅读主体的个性和创造性。
教学难点:在个性化解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培养研究整理、合作争鸣、发展创新的能力。
教学过程:活动1【活动】课前准备一、准备工作1、全班同学共读《红楼梦》,每两回写一篇读书笔记。
2、从读书笔记里筛选出感悟最深刻的章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菊花题》,布置寒假重读任务。
3、以小组为单位,确定重读角度,设计研讨项目,组员分头查阅资料。
4、要求组员自选角度,以新的视点来观照人物,从而获得与以前的阅读不同的感受,并将心得体会写成文章。
这一环节,可以多人合作,也可独立完成。
二、师生共读活动课(由教师主持,事先应布置教室,建议将桌椅安排成圆形,以适合于讨论。
)1、各小组代表提交本组的研讨项目,阐释立项理由,展示主要的研究成果,其他组员可以适时补充。
2、各小组所立项目、研究方法或成果不能被其他小组认同的,可以展开讨论或辩论。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人物传记探究题教学设计讲课人:南宁市第二十六中学高三组王英楠时间:10:25——11:05【教学设想】学生在做传记类文本阅读探究题时,得分普遍不高。
本节课从探究题答题技巧和规范答题入手,试图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以帮助学生提高分数。
【教学目标】1、回顾高考题,明确探究什么内容,探究的实质是什么。
2、观察案例,试摸索出探究题答题技巧。
3、展示学生答案,探讨失分原因,总结规范答题方法。
【教学重难点】通过评价学生答案并分析学生答案的失分原因及对照案例参考答案,找到探究题答题方法,做到规范答题。
【过程与方法】观察——分析——总结——训练【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语有人说“读书,最好是读人物传记”。
(板书:人物传记)的确,读一本优秀的传记会使我们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从而提升你的见识。
高考中一类题给了我们这个有“我”有“思”的解读机会,那就是人物传记探究题。
(幻灯片)二、考点说明1、位置:此考点属于选考题实用类文本阅读题,一般位于第四题的位置上。
2、分值:8分3、探究角度:重点是对人物的探究(既然是人物传记,那探究题肯定是对人物的探究)过渡语:那么从人物的哪些方面探究?板书:探究下面我们来回顾近五年课标卷高考题。
三、回顾五年课标卷高考题,思考“探究什么?”1、袁隆平和斯瓦米纳森是同行,可他们一见面就为尊严“打了一仗”,最终又成为朋友,而且认为彼此的友谊“将会更加长久”。
请你就对“同行”、“尊严”、“友谊”三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2021年《杂交水稻之父》)2、尽管黄宾虹和张大千都是一代宗师,但二人的人生态度、对金钱的看法以及艺道旨趣却大相径庭。
这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2021年《下笔不觉师造化》)3、谢希德的“诚”体现在很多方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8分(2021年《谢希德的诚与真》)4、为什么卢作孚被誉为“不能忘记”的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案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多义性和个性化解读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表达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提升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文学作品的多义性:以《红楼梦》、《傲慢与偏见》等为例,分析作品中的多种解读可能性。
2. 个性化解读的意义: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个性化解读的价值。
3. 文学鉴赏基本方法:介绍文学鉴赏的四个层面,即字词层面、句子层面、段落层面和整体层面。
4. 实践练习:选取一篇短篇小说,让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文学作品的多义性和个性化解读的概念。
2. 案例分析:以《红楼梦》和《傲慢与偏见》为例,引导学生发现作品中的多种解读可能性。
3. 讨论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体会,互相启发。
4. 文学鉴赏方法讲解:详细介绍文学鉴赏的四个层面,并引导学生实践运用。
5. 实践练习:分组讨论选取的短篇小说,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读。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分享过程中的表现,评估其主动性和积极性。
2. 实践作业:评估学生在实践练习中的表现,包括个性化解读的深度和准确性。
3. 学生互评:组织学生互相评价,促进彼此的成长。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红楼梦》、《傲慢与偏见》等经典文学作品。
2. 参考资料:相关学术论文、鉴赏指南等。
3. 网络资源:优秀文学网站、在线文学论坛等。
六、教学建议1. 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2. 鼓励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提升文学素养。
3. 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以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学作品。
4. 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倡独立思考。
5. 定期组织学生进行文学交流活动,分享阅读心得和解读经验。
六、教学活动设计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阅读一篇短篇小说,每人选取一个角度进行解读,将解读结果汇总,形成小组的最终解读。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0
高指明
单位名称
库
学科
语文
年级/册
高一/语文必修三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高中语文必修三“梳理探究”《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难点名称
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方法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学生对文学性作品的中语言或信息的多意性、模糊性的理解,多文本背景、作者情况的了解直接影响对文本的理解。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1、学生对文学现象的关注,对文学作品理解的多重思维能力养成亟待加强。
2、把握个性化的度。避免偏激理解,过度张扬所谓的个性,严重歪曲文学作品。
难点教学方法
1、例证法,以实例说明个性化解读的误区。
2、识记并实践,弄清楚个性化解读的方法。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从教学中课文的理解引出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兴趣,转入对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理解。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1、个性化解读的必要性,从新课标对学生能力培养及考察的需要出发,让学生明白个性化解读能提升学生思维多向性、评判性的能力。
2、举例解读文本个性化解读的误区。
3、文本个性化解读的方法。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以课后练习题为例,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并在全班分享。
小结
在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过程中,一定要循序渐进,先培养独立思考和发表意见的胆量,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在肯定中逐步提高个性化解读的质量。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方式并运用到教学中;2.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能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3.学生能够通过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提高自身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学习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方式;2.运用个性化解读方式,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
教学难点1.学生如何通过个性化解读方式,提高自身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2.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教学过程第一步:理论讲解1.什么是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个性化解读是指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想象、联想、经验和观感,在文学作品的基础上,进行主观体验和理解的活动。
个性化解读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发现其中的意义和价值。
2.个性化解读的优点–个性化解读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发现其中的意义和价值;–个性化解读可以由读者自主发挥,激发读者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个性化解读可以帮助读者提升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第二步:案例分析1.选择一篇适合学生阅读的文学作品,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
2.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给出以下几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也可以在班级中进行讨论:–你觉得主人公为什么会变成疯子?有哪些事件和人物导致了他的变化?–主人公的疯狂和社会的现实有什么关系?作者通过描写主人公的疯狂和狂言,想要表达什么意思?–你认为主人公的遭遇和人生经历,在现实中是否存在相似的情况?3.汇总各组的讨论结果,引导学生综合分析、比较和归纳。
4.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文学作品的社会意义、哲学意义和历史意义。
第三步:个性化解读课堂作业1.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小说或诗歌。
2.运用个性化解读的方式,对这篇文学作品进行深入阅读和解读。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作者的创作背景、思想和情感背景;–文学作品的语言、节奏、韵律和音乐性;–文学作品中的主题、情节、人物和情感。
3.写一篇个性化解读文学作品的文章,并在课堂上展示。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案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文学作品一旦问世,就形成了一个由作者、作品和读者构成的“三位一体”的系统,那么阅读其实就是一个思想与文本碰撞,读者与作者对话,心灵与历史沟通的过程。
(接受美学的观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是由作品的多义性和读者的差异性决定的,它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关注个体差异,这与《语文新课程标准》主张语文学习个性化,阅读个性化的要求是极其吻合的。
所以《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课堂设计旨在通过多角度的解读,对比阅读,不同见解的讨论,对不同见解产生原因的研究探讨,以及创造性的续写等多种方式方法,使学生在研究整理、合作争鸣、发展创新等多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一)教材分析1、本课在全册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材必修第三册“梳理探究”模块的一个专题,主要是以传递学生鉴赏文学的规律为理念,按照名作重读、名文共赏、续写改编三个部分编写。
较之传统教材它的编写亮点在于顺应高考改革的形势,注重培养学生个性和创造才能;引导学生整体解读文本,注重培养提炼观点的语文素养;促进课堂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流畅且个性地表达观点的能力。
2、教学重点、难点。
①重点:个性化的阅读,引导学生关注文学现象,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理解的多重思维能力:可以从某一个角度,就事说事;可以从引发的纵向思维,就事论理;还可以发散思维,从多个角度加以拓展;或许还可以反向求逆思维,从新的角度立论。
总之“言之成理”即可,即一“顺应文理”,二“符合情理”,三“富有哲理”。
②难点:强调观点的个性提炼,强调语言的个性表达,强调思维的独特性和逻辑性。
把握个性化的尺度,避免偏激的理解,过度张扬所谓的个性,严重歪曲文学作品。
3、三维教学目标⑴知识和能力①明确“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合理性和必然性,掌握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原则。
②学习多角度、联想、对比阅读的方法,并能结合作品加以灵活运用。
新人教版必修三《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教案
一、教材解析1、本课在全册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是人教版一般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材必修第三册“梳理研究”模块的一个专题。
这一模块的设置,较之传统语文教材的编写是一大亮点。
“梳理研究”重在经过生动开朗的形式,为学生搭建广阔的活动平台。
调换学生的踊跃性和创建性,指引他们注意察看语言、文学和文化现象,自己着手采集资料,学会深入思虑,独立研究和解决问题,锻炼其从屡见不鲜的现象中挖掘、研究问题的能力。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脑筋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专题是针对“阅读鉴赏”提出的,而阅读教课又是高中语文教材的重中之重。
让中学生不再成为“亦步亦趋”的学舌者,而是初具自我解读文本思想与能力的个性者,是教授此课的核心。
固然,这一转变与飞腾很难依靠一日之功,但起码在我心中,我希望经过本专题的学习,能够赐予学生学法上的指引,以期达到一份耳濡目染的作用。
2、本课教材的特点、怀疑、要点、难点。
①特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专题主假如以传达学生鉴赏文学的规律为理念,依照名作重读、名文共赏、续写改编三个部分编写。
经过鲁迅散文《风筝》中主题“风筝”含义的研究触发学生的多重解读,由形象阅读转入抽象方法的介绍,再从理论步入实践——抽取《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等小说中的人物、场面,依照个人理解,睁开想象,生发开去。
②怀疑:专题的编撰关注了高一学生的理解特点,表现了感性与理性,理论与实践相依相存的逻辑。
可是作为对学法的推介,少了对“个性化解读”的整体解析,比如:什么是个性化,如何个性化等较为透辟清楚的导向。
此外,固然也联合了详细素材作品,但缺少个性化解读的典型性。
因此,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又何尝不该当拥有一份“个性化”的精神呢?打破从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藩篱,才能真切开拓一条通往学问的门路!③要点:指引学生关注文学现象,培育他们对文学作品理解的多重思想能力。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5
一师一优课
余华小说阅读交流分享课
教学目标:1、分小组阅读余华的两本书《许三观卖血记》和《第七天》;
2、分时间点检查阅读进度、读书笔记完成情况;
3、组织同学们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学重点:阅读过程时间充裕,阅读效果良好
教学难点:各种形式的分享讨论,问题的征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的阅读课一起来交流讨论余华先生的小说《许三观卖血记》和《第七天》。
前段时间我们班通过民主投票的方式选定了读余华先生的小说作品,首先,我们先通过一段视频短片来回顾一下这两部作品的内容。
(播放短片)
二、读者与作者的见面交流(穿插同学们的片段表演)
三、阅读分享
1、各小组代表同学发言
2、问题讨论环节
问题一:余华为什么要通过“卖血”来构造许三观这个形象?
问题二:许三观在书中多次提出卖血帮助家庭,可为什么当一切都在变好时,他还要尝试卖血?当他得知老了以后不再收他的血,却精神崩溃了,为什么?
问题三:《第七天》中,伍超卖肾给恋人鼠妹买墓地,最终抛下年迈患病的父亲,虚弱而死,你内心对他的行为是否认同?
问题四:本小说的主人公是杨飞,为什么却以鼠妹的悲惨爱情故事作为结局?
问题五:本小说实质上是反映了社会上的种种黑暗现实,但是却没有描写人们对于黑暗势力的斗争,是否是一篇消极的悲剧小说呢?适不适合青少年的阅读?
四、教师总结。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案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多义性和个性化解读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表达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
二、教学内容:1. 文学作品的多义性:同一个作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2. 个性化解读:根据自己的经历、情感、价值观去理解作品。
3. 解读方法:文本细读、主旨提炼、情感共鸣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掌握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方法。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发现作品的多义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组文学作品引出话题,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些作品的理解。
2. 讲解:讲解文学作品的多义性和个性化解读的重要性。
3. 实践:让学生选取一部作品,运用个性化解读的方法进行解读。
4. 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解读心得,互相借鉴。
五、课后作业:1. 选取一部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
3. 提交作业,与同学分享,互相学习。
教学评价:1. 学生作业质量:是否能够运用个性化解读的方法,深入理解作品。
2. 课堂参与度:学生在讨论、分享环节的积极性。
3. 学生表达能力:在课堂上能否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经典文学作品案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个性化解读的过程和效果。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3.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七、教学准备:1. 教材:准备相关的文学作品教材,包括小说、诗歌、戏剧等不同体裁的作品。
2. 参考资料:收集相关的文学评论和学术文章,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解读视角。
3. 教学工具:准备投影仪、白板等教学工具,以便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
八、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和提问等。
2. 作业完成: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包括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和感悟的表达。
3. 小组合作: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交流、合作和分享等。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 梳理探究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3
“万种情思绘唐诗”一、设计思想我依据“主体参与,情境创设,多元悟读,激励评价”的十六字原则,创设了 “蕴染·圆融”的教学模式:蕴势蓄情—染思入境—圆理悟神—融法出新。
全面调动教学活动中的全部信息资源,激发学生的全部感知能力,它犹如水墨晕染成生动纹样,开枝散叶,从而赋予课堂以气氛的变化和精神的深趣。
它不是灌输,也不是肢解,而是文学社深度对话,是对情感与心灵的陶冶,精神与灵魂的建构,人格与情操的洗练。
基本结构:晕染课堂美景,圆融语文真境。
先“晕染”激荡开来,再“圆融”升华成一个整体,即蕴势蓄情,染思入境,圆理悟神,融法出新。
教学宗旨:教/学者的情 编者的意 作者的心 教/学者的魂二、教材及学情分析 1、课标及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唐代诗歌单元,要求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同时要注意联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解读,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
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捧读唐诗,含英咀华,我们深味其博大,它是历史的凝固,也是现实的关照,是文人的妙笔,也是哲人沉思,是语言的音乐,也是跳动的心声。
语文具有熏陶感染的作用,它就是这样通过优秀作品的浸染来移人性情,提升人格。
2.学情分析通过本单元几首唐诗的学习,学生已感受到李白的浪漫、杜甫的沉郁、白居易的忧愤和李商隐的朦胧,深切领悟盛唐、中唐、晚唐诗歌令人迷醉的魅力,经过几节课的酝酿、铺垫。
学生已初步具备鉴赏诗歌的能力,粗知诗意没有困难,然而对内容的了解容易使他们失去进一步鉴赏的兴趣,进而无法深刻解读诗歌内涵,缺乏语言分析能力。
因此,我决定强化并保持学生对鉴赏活动的需求,晕染情思。
3、三维教学目标:(1)了解诗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时代心情。
高中语文 文选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文选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新人教版必修3一、教学目标1、明了“文学个性化解读”的含义。
2、掌握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原则和途径,并能结合作品加以灵活运用。
二、重点、难点1、重点:引导学生关注文学现象,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理解的多重思维能力。
2、难点:把握个性化的度。
避免偏激理解,过度张扬所谓的个性,严重歪曲文学作品。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让学生各抒己见)大家的感受非常真实,这是我们自己对这篇文章的解读,可为什么会各不相同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二、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产生的原因1、重温三味书屋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扁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
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扁和鹿行礼。
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
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
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
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矩,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
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
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
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
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教案-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明了“文学个性化解读”的含义。
2、掌握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原则和途径,并能结合作品加以灵活运用。
一、导入新课6月18号是什么节日?父亲节.下面我们一起回忆一篇初中学过的文章——朱自清的《背影》。
二、名作重读多媒体出示《背影》原文,思考:回忆初中初读《背影》,你读出了怎样的父亲和我?如今再读,读出了什么?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总结:名作重读是件有趣的事。
作品没有变,读者还是你自己,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你的知识结构、生活阅历、思想境界和审美品位等都发生了变化,这些因素都可能改变你对作品的理解。
其实文学鉴赏就是在作品提供的艺术形象基础上的再创造,读者会“各以其情而自得”,不同的读者,甚至同一读者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对作品的理解感受都可能不同,甚至由此创造出不同的文学形象,此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现象,即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三、明确目标1、明了“文学个性化解读”的含义。
2、掌握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原则和途径,并能结合作品加以灵活运用。
四、名文共赏1、南宋末年著名词人蒋捷的《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朗读思考)思考问题:同是听雨在诗人的人生历程中你看出什么不同了吗?学生讨论作答:少年闲适浪漫;中年漂泊流转;老年凄凉。
教师点拨:少不更事,轻艳迷离;中年多事之秋漂泊流转,慷慨苍凉;而近垂暮之年,阅尽沧桑,深谙人生况味,由跋涉而停顿僧庐,参悟之下心境并未静如止水,而是暗藏了几多无奈几多痛苦,色调黯淡低沉。
结论:同是听雨,时光流转,心境不同,处境变化,情之所感也会发生变化。
2、毕淑敏《海的女儿》现象一:同一作品,阅读时间不同,解读不同。
原因: 读者的知识结构、生活阅历、审美品味(个性爱好)、关注重点发生了变化。
结论:读者的差异性导致对文学作品主题解读的个性化。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梳理探究《文学作品的个性解读》教案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详案一、导入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问题:(投影)鸡为什么过马路?我们来看看不同的人是怎样来回答的:钱钟书:马路这边的鸡想跑过去,马路那边的鸡想跑过来。
爱因斯坦:究竟是鸡过马路,或是马路过鸡,这取决于你的参考坐标。
拿破仑:不想过马路的鸡不是好的鸡。
阿姆斯特朗:对于这只鸡来说只是一小步,对所有的鸡来说却是一大步。
欧阳修:鸡之意不在马路,在乎山水之间也。
刚才这个小问题以幽默的形式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对于同一个问题或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种现象在我们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同样存在,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问题:(投影)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板书题目: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我们先来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投影)1、分析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产生的原因。
2、探究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遵循的基本原则。
3、尝试对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
二、分析原因下面我们就从“红楼梦现象”入手来分析一下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产生的原因:(投影)1、周汝昌说:(《红楼梦》)是一部体真、感善、悼美的文史哲综合撰作的民族精神奇迹。
《红楼梦》被称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周先生的这个评价就是说明《红楼梦》这部书在内容上丰富多样,也可以说是包罗万象,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解读,这就为进行个性化解读提供了可能。
(投影)文学作品本身丰富多样,可从不同角度解读,这为个性化解读提供可能。
《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爱诗的无不乐道喜吟;然而它又是最不易讲解的一篇难诗。
有人说是写给令狐楚家一个叫“锦瑟”的侍女的爱情诗;有人说是睹物思人,写给故去的妻子王氏的悼亡诗;也有人认为中间四句诗可与瑟的适、怨、清、和四种声情相合,从而推断为描写音乐的咏物诗;还有人认为李商隐自伤身世,才德不为所用的抒情诗;亦有喻指诗歌的创作方法的等等,千百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2、我们再来看一下鲁迅先生是怎么说的:(投影)(《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为什么不同的人看红楼梦会有不同的感受呢?这是因为对同一作品,不同的读者由于身份、地位、立场等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也会有所不同,这就导致了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人教版语文必修3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3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案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梳理与探究教案
一、教材分析
1、本课在全册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材必修第三册“梳理探究”模块的一个专题。
这一模块的设置,较之传统语文教材的编写是一大亮点。
“梳理探究”重在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为学生搭建广阔的活动平台。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文化现象,自己动手收集资料,学会深入思考,独立探究和解决问题,锻炼其从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掘、探索问题的能力。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专题是针对“阅读鉴赏”提出的,而阅读教学又是高中语文教材的重中之重。
让中学生不再成为“人云亦云”的学舌者,而是初具自我解读文本思维与能力的个性者,是教授此课的核心。
诚然,这一转变与飞跃很难依靠一日之功,但至少在我心中,我希望通过本专题的学习,能够给予学生学法上的引导,以期达到一份潜移默化的作用。
2、本课教材的特点、质疑、重点、难点。
①特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学设计(一课时)设计:邓国胜肖群丽一、学习目标:1.了解文学作品解读的个性化及其原因,初步掌握个性化解读文学作品的方法。
2..探讨个性化解读文学作品的基本原则。
二、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揭题导入《三国演义》之曹操;《西游记》主旨解读;鲁迅先生谈读《红楼梦》,让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原体验,思索其根本原因,从而得出结论——作品解读因人而异。
说明具有丰富内涵的优秀文学作品是可以多角度、多层面解读的,读者不同、个人经历不同、情感不同、所处时代不同,都会导致理解不一样。
(二)第一板块:了解个性化解读的原因1、材料一:某网友读《西游记》:不同时期感受迥异。
原因: 读者的知识结构、生活阅历、审美品味(个性爱好)、关注重点发生了变化。
小结第一条原则:一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2、材料二:顾城《感觉》角度各异的解读:①.这首诗表现的是对单调的厌恶,对新鲜美好的欢悦。
②.从灰色天地的樊笼里挣脱出来的鲜红和嫩绿,不正是对青春和力的赞美吗?③.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表现了孩子的天真烂漫、无私无欲。
④.诗可以有主题,也可以无主题。
这首诗归纳不出主题思想,只给人一种印象,一种感觉。
3、材料三:《篱笆那边》狄金森角度各异的解读:第一种解读:呼唤个性的自由第二种解读:面对代沟的彷徨第三种解读:抵制甜美的诱惑第四种解读:渴望男女的平等现象二:同一作品,不同的人,解读不同原因:读者的知识结构、生活阅历、审美品味(个性爱好)、关注重点各不相同小结第二条原则: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结论一:读者的差异性导致对文学作品主题解读的个性化4、材料四:后人对《锦瑟》的解读:①对亡妻的深情悼念(悼亡诗)②思念而不能相聚的痛苦(爱情诗)③作者的身世自伤(咏怀诗)思考:除了读者的差异性,还有作品的什么特点决定了对同一作品有着不同的解读?结论二:作品内容的丰富性、多样性导致对文学作品解读的个性化(三)第二板块:探讨解读原则问题探究:1.是否应该承认,一篇作品有一个相对确定的主题?2.阅读要不要尊重作者的原意?3.怎样看待语文老师对作品的分析和讲解?4.欣赏文学作品是靠理性分析,还是跟着感觉走?5.个性化阅读有没有价值?1、材料一:于丹在央视百家讲坛连续七天解读《论语》心得,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也引来众多的批判。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梳理探究《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梳理探究《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案(名师授课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文学作品解读的个性化并探究其产生原因。
2、探讨个性化解读遵循的基本原则,合理解读文学作品。
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形象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的认识,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2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大多处于学习的依赖期。
学生多“唯书”“唯师”,书本怎么说,教师怎么讲,就怎么思维,没有批判意识,不敢大胆质疑,缺乏主观能动性和独立思考问题及变通分析问题的能力。
因此,我从学情出发,通过多角度的解读,对比阅读,不同见解的讨论,对不同见解产生原因的研究探讨,以及创造性的续写等多种方式方法,使他们在研究整理、合作争鸣、发展创新等多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3重点难点1、探究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产生的原因。
2、探讨个性化解读遵循的基本原则。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新设计(一)、寓言导入,了解内涵教师引导:寓言我们从小就读过,它被誉为智慧的语言,哲理的诗。
今天我们就先一起来读一则寓言故事。
(出示课件1) 叼着肉的狗狗叼着肉渡过一条河。
他看见水中自己的倒影,还以为是另一条狗叼着一块更大的肉。
想到这里,他决定要去抢那块更大的肉。
于是,他扑到水中抢那块更大的。
结果,他两块肉都没得到,水中那块本来就不存在,原有那块又被河水冲走了。
教师引导:这则寓言是《伊索寓言》中的一个小故事,我们都知道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种道理的。
请大家想一想,这则寓言带给你什么启示?。
学生回答。
示例①:人不能够太贪心,叼着嘴里的,想着水里的。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梳理探究《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案
②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从精神上摧毁了祥林嫂存在的价值。
(政权、神权)
③一大群不觉悟的群众,信奉“三纲五常”嫂,使她处于孤立无援的地步。
④也有她自身的原因。她满足于做稳了奴隶的地位,信奉“从一而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封建礼教,鬼神阴司等迷信思想。
②人物塑造方面:小说各主要人物在“祝福”这样的“年终的大典”中,原形毕露,吐真言,露真性,形象逼真、呼之欲出。
③情节结构方面:使小说情节更加集中、紧凑,从而造成激烈的矛盾冲突;也有利于在情节的前后对比、层层递进中展示祥林嫂的命运变化。
④主题思想方面:突出主题。通过几次准备福礼的过程中祥林嫂的遭遇,深刻鲜明地揭示了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是怎样一步步把祥林嫂逼向死地,从而揭露中国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
教学反思
三模过后,学生刷题的热情渐渐回落,这个时候,再继续题海战术对普通高中的普通学生来说已经没有太大意义了。我在认真思考之后,结合各个高考专家给出的建议,改变教学方向,由习题演练回归教材文本,尝试之后,发现效果不错。学生在周测中面对文学类文本探究典型题之后,大部分能给出让人满意的答案。
③“我”是小说的视角,祥林嫂的故事就是通过我的观察和叙述才得以展现和批判,正是从“我”的视角出发,祥林嫂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底层劳动妇女的命运悲剧才得以被关注和审视。第一人称的视角,也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
3、有人说,祥林嫂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有人说,祥林嫂是被鲁四老爷之类极端的冷酷的人“杀”死的;也有人说是柳妈的一席话葬送了祥林嫂。请结合文本,探究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四、学生整理做过的习题,总结小说探究题的设问方式。
五、教师归纳探究类型,学生连线。(ppt)
高中语文《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案
高中语文《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案“梳理探究”专题人教版高中语文《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案【教学设想】传统的语文教学,老师往往是把教学参考书中专家的解读和教师本身的阅读体验灌输给学生,课堂即使偶有提问,也是要将学生的回答引导到或纠正到所谓的正确答案上来。
这完全是用专家和教师的阅读体验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这不是学生的真实阅读,这种学习必然导致学生越来越不愿意思考,课堂气氛越来越沉闷,学生的依赖心理、惰性思想越来越重。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正是从新课改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出发,从而彰显学生独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本课设计思路主要是就是引导学生以个性化阅读这一理念为核心,通过对以往的文本阅读体验的梳理,探究个性化阅读的角度和途径,进而有意识有方法地对文学作品进行开放性多角度的解读。
【教学目标】一、梳理·探究:学会对文章进行系统化梳理的方法;积累教材的个性化解读范例,分析探究个性化解读产生的原因和解读的可行性方法,树立“个性化解读”的观念。
二、启示·应用:能够有意识地对文学作品进行合理适度的个性化解读,并在此基础上更全面更深入地挖掘文学作品的内涵,领会“个性化解读”在中学生语文学习中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1、从《三借庐笔谈》一段记载导入:“许伯谦茂才绍源,论《红楼梦》,尊薛而抑林。
……己卯春,余与伯谦论此书,一言不合,遂相龃龉,几挥老拳。
……于是二人誓不共谈《红楼》。
”学生解释文段含义。
无独有偶,鲁迅先生对于《红楼梦》也有过一段评价:“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学生概括文段含义2、问:从这两段文字中,你发现了文学作品的阅读中一种怎样的现象?预设答案:对同一个作品,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和评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也就是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参考课件4
• 上幼儿园就看《西游记》,仰慕手拿 金箍棒、火眼金睛的孙悟空,我以为 自己也可以…… • 上中学时看《西游记》,觉得成长中 他其实吃了很多苦,受了很多罪,会 抗争却从不抱怨,希望自己也这 样 …… • 现在看《西游记》,原来它是在教我 们处世:有钱财别显摆,有能耐别张 扬,有权力别滥用,有福享别过 分……
个性化解读的原则
“以文为本”
①主题的相对确定性 ②尊重作者创作意图 ③合理的联想和想象
立足于文本 个性 化解 读的 基本 方法 不拘泥文本
即通过知人
论世来分析
立足于文本 知人论世
人物形象
政治制度 阶级意识 道德伦理 法律条律 医疗教育 人文视角 ……
不拘泥文 本、多角 度渴望男女的平等
“《红楼梦》是一部体真、感善、悼美的文 史哲综合撰作的民族精神奇迹。” 鲁迅如是评价《红楼梦》,“经学家看见 《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 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文学作品本身丰富多样,能从多角 度解读,这为个性化解读提供了可能。 读者因身份、心态、立场不同,感 受也不同,这导致了文学作品的个性化 解读。
2.创造性 文本给读者留有不确定性的空白,在 阅读活动中等待读者用想象去填充。 读者必须依靠自己去发现文本潜在的 密码,这也就是发掘意义的过程。读 者在发掘和填充空白的过程中对文本 进行再一次创造。所以,阅读活动是 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3.体验性 个性化阅读是一种体验性的阅读,这种体验主要表现在读者 与文本的交流上。加拿大学者大卫•杰弗里•史密斯在《全球 化与后现代教育学》一书中利用阐释学对阅读活动进行了解 释,他认为“阅读世界,将世界铭刻在心,要求人们与世界 协调或者说倾听世界,并要求大家听从生活最深处的共鸣”。 阐释学主张对话,阅读活动也是以对话为基础的。读者与文 本交互作用,读者在与文本的对话交流中丰富着文本和自我。 在交流过程中,读者与文本实现了相互融合,这种融合就是 一种独到的体验。阅读体验有两个特征:一是情感,读者与 文本的交互作用是以情感为基础的,情感贯穿于整个阅读活 动;二是整体,阅读的体验是以整体感知为基础的,而不是 建构在对于每一个字词句的剖析上。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导学案 (人教版必修三)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导学案(人教版必修三)学习目标1、了解文学作品解读的个性化及其原因,初步掌握个性化解读文学作品的方法2、探讨个性化解读文学作品的基本原则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关注文学现象,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理解的多重思维能力。
2、把握个性化的度,避免偏激的理解,过度张扬所谓的个性,严重歪曲文学作品。
知识链接学习建议一、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不同状态下阅读同一作品,可能会有不同的感受,或者会改变原来的肤浅片面的理解,或者会使原来概念化的理解具体化,或者会从不同角度得到多重的解读,基于此,设计了“名作重读”一项活动。
我们可选择一些初中阶段学过的脍炙人口的名篇,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己》《皇帝的新装》等,重读讨论。
二、“奇文共赏”则关注同一作品,不同人的不同感悟。
同学们可在与他人“共赏”的同时,做些调查了解,并作初步的探讨。
可选择一些诗歌、散文、小说中的精品和他人同读共赏。
如莫泊桑的《项链》、闻一多的《死水》、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等。
三、“续写改写”是在个性化理解的基础上,把自己的理解感悟变成具体的形象。
续写要尊重原作,又要有自己的创造,还要合情合理。
重新设计人物的结局也要合乎原人物形象的性格和人物生活的典型环境。
四、“课外延伸”是在以上阅读实践的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做理论上的探讨。
预习案1、“请同学们先来看这幅图片,这幅雕塑的名称为《奥林匹克风》,能否结合它的外形以及下方名称来说说自己直观的理解?”【明确】这幅雕塑的名称为:《奥林匹克风》,属于抽象型雕塑,但又充分融入了艺术家的想象和寓义。
中间的线条像火像风又像人,在象征着世界的光环下传承着奥林匹克不熄的精神。
2、赏析南宋末年著名词人蒋捷的《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朗读思考)思考问题:同是听雨在诗人的人生历程中你看出什么不同了吗?【明确】少年闲适浪漫;中年漂泊流转;老年凄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材分析1、本课在全册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材必修第三册“梳理探究”模块的一个专题。
这一模块的设置,较之传统语文教材的编写是一大亮点。
“梳理探究”重在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为学生搭建广阔的活动平台。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文化现象,自己动手收集资料,学会深入思考,独立探究和解决问题,锻炼其从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掘、探索问题的能力。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专题是针对“阅读鉴赏”提出的,而阅读教学又是高中语文教材的重中之重。
让中学生不再成为“人云亦云”的学舌者,而是初具自我解读文本思维与能力的个性者,是教授此课的核心。
诚然,这一转变与飞跃很难依靠一日之功,但至少在我心中,我希望通过本专题的学习,能够给予学生学法上的引导,以期达到一份潜移默化的作用。
2、本课教材的特点、质疑、重点、难点。
①特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专题主要是以传递学生鉴赏文学的规律为理念,按照名作重读、名文共赏、续写改编三个部分编写。
通过鲁迅散文《风筝》中主题“风筝”含义的探究触发学生的多重解读,由形象阅读转入抽象方法的介绍,再从理论步入实践——抽取《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等小说中的人物、场面,按照个人理解,展开想象,生发开去。
②质疑:专题的编撰关注了高一学生的理解特点,体现了感性与理性,理论与实践相依相存的逻辑。
但是作为对学法的推介,少了对“个性化解读”的整体剖析,例如:什么是个性化,如何个性化等较为透彻清晰的导向。
另外,虽然也结合了具体素材作品,但缺乏个性化解读的典型性。
因此,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又何尝不应该具有一份“个性化”的精神呢?突破从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藩篱,才能真正开辟一条通往学识的蹊径!③重点:引导学生关注文学现象,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理解的多重思维能力。
④难点:把握个性化的度。
避免偏激的理解,过度张扬所谓的个性,严重歪曲文学作品。
二、教学目标1、明了“文学个性化解读”的含义。
2、理解钱钟书《读<伊索寓言>》中,寓言新解的内涵。
3、掌握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原则和途径,并能结合作品加以灵活运用。
三、教学设想⒈教授本文的教学思想有位名人说,我们不能掌控生命的长度,但是我们可以拓宽生命的宽度,提高生命的质量。
我想:我不能给学生未来,但我可以给学生选择未来的思想!新课标强调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要求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收集、判断、处理信息;具有人文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因此教学的实质就是塑造学生的灵魂和思想。
2、教法和学法:高一学生大多处于学习的依赖期。
学生多“唯书”“唯师”,书本怎么说,教师怎么讲,就怎么思维,没有批判意识,不敢大胆质疑,缺乏主观能动性和独立思考问题及变通分析问题的能力。
相当多的学生不能多层次、多角度地全面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思路狭窄,思维简单,常常孤立、片面地看问题,很难形成思维的开放状态。
教法:(1)“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具体、生动、形象的情境,使抽象的理性化难为易。
(2)从学情出发,注重“高视角,低起点”循序渐进合理科学的分解难点,把握“形象感知,激发思维”的导入,突出“感”;明确“动态教学,灵活迁移”的深入,突出“悟”字。
以确保学生由“感”到“悟”浅入深出的理解层次。
(3)依据美国心理学家达菲“阅读策略教学”安排阅读三步骤(习得知识——拓展延伸——迁移应用)。
(4)依据“归真、求美、移情”的心理过程,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让课堂焕发思想和生命的活力。
学法:(1)探究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
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
因此,我把质疑、释疑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让学生以发现者的姿态进行角色活动,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能力。
(2)自学尝试法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曾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
”所以,让学生学会学习是时代的需要,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要,是为其终身学习发展奠定基础的关键。
(3)个体学习法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育还必须面向全体,适应不同学生的差异性。
对于课堂延伸式的拓展阅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习速度,有选择的进行学习,让每位学生都能够在原有基础上积极主动的学习发展。
(4)合作学习法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法。
教师应提供给学生更多讨论、交流的机会,使之集思广益、相互切磋,在知识方面互为补充,在学习方法上彼此借鉴。
这样有利于塑造高素质的富有竞争力和创造力的优秀人才。
⒊电教手段:CAI课件⒋课时安排:1教时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题导入“请同学们先来看两幅图片,这是两座雕塑,能否结合它的外形以及下方名称来说说自己直观的理解?”这两幅雕塑的名称分别为:《风凌霄汉》、《奥林匹克风》,均属于抽象型雕塑,但又充分融入了艺术家的想象和寓义。
第一幅既像出航远行的船又像搏击长空的鸟,洋溢着作者内心一份强烈的希望与拼搏的激情。
第二幅中间的线条像火像风又像人,在象征着世界的光环下传承着奥林匹克不熄的精神。
此时,学生中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都积极踊跃的发表个人见解。
教师首先鼓励学生大胆的图像解读,表扬其个性化的欣赏视角与品味。
引导学生从雕塑世界步入文学世界,揭开课堂主题。
此环节运用直观图文,变抽象概念为形象感受,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消解其在抽象思维、语言表达等方面的障碍,从而突破重、难点。
学生的积极性一旦调动,就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
(二)名家感言,初识原则通过多媒体,插入鲁迅先生的一段话:“青年看《红楼梦》便以宝玉、黛玉自居,而老年人看又占据了贾政管束的身份,满心是利害的打算,别的什么也看不见。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原体验,思索其根本原因,从而得出结论——作品解读因人而异。
说明具有丰富内涵的优秀文学作品是可以多角度、多层面解读的,读者不同、个人经历不同、情感不同、所处时代不同,都会导致理解不一样。
如此则可以水到渠成的由教师为学生投影出第一条原则: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此环节从学生已学的文学作品入手,激发学生所积累的阅读感受,使之与文豪鲁迅也“心有灵犀一点通”,引导其关注文学作品中这一常见的现象,并思考根源。
可谓之“以小见大”!(三)牛刀小试,感悟方法在学生浅层次理解个性化解读原则下,教师从旁给予一定的辅助,通过钱钟书老先生的《读<伊索寓言>》一文,指导学生由理论走向实践。
“说到个性化解读,当代文坛之中,我们不得不提到的就是极具个性和思想的作家——钱钟书。
他创作的一篇散文《读<伊索寓言>》给读者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究其缘由,莫过于他超越了古希腊作家伊索的寓言本意,赋予其更新颖更独特的含义。
接下来,请同学们独立阅读并思考:你觉得作者借鉴伊索的寓言里,有哪几则的感想几乎是颠覆性的新见解?”根据学生回答,依次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故事:蚂蚁和促织的故事、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狼和驴子的故事。
教师通过适当点拨,学生很快能够分析出钱钟书新解的寓言含义。
然而最关键的是引导学生思索钱钟书本人是如何做到个性化解读的,分析它实现的途径可总结以下两点:1、逆向思维,即求异。
2、着眼现实,即社会。
此环节通过学生的个体学习,实践解读原则,并将规律细化为具体可行的途径、方法,使学生“有法可依,有法可循”。
在阅读的成功体验中,去感受这份收获的乐趣。
(四)名作重读,合作探究1.确定选题:组织全班学生分成六组,每组选出一名负责的同学,从老师所投影的题目中选择一个论题。
2、活动方式:组长负责小组在收集整理中的合作协调情况和交流情况的记录,教师指导学生以多种方式向小组同学展示交流体会,组员在讨论的基础上推荐一个同学代表本组参加课堂成果展示。
探究选题:1)《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爱情悲剧原因探究:有人认为刘兰芝爱情悲剧的原因是兰芝“自请遣归”;有人认为兰芝爱情悲剧的原因是焦母刁难 ;有人认为是焦仲卿软弱……,你对于这个问题有何看法?2)《十八岁出门远行》的小说结尾,主人公“我”经受了一系列的遭遇后,在支离破碎的汽车中睡着了,你认为他今后的道路会怎样?假使再次遇到这样的“苹果事件”他又会如何面对呢?3)在《鸿门宴》中,项羽错失杀掉刘邦的极佳时机,导致刘邦最终得以在后来的楚汉争霸中获得胜利。
有人认为项羽输在“义气”上,也有人认为项羽输在“性格”上,还有人认为项羽输在“时运”上,你对此有何看法?在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学习过程,强调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积淀感悟的四重境界。
(五)点评小结,再识原则“刚才同学们的解读十分精彩,可谓是见仁见智。
有的同学语带锋芒,犀利尖锐;有的同学温文尔雅,如涓涓溪流。
虽各具风格,但都勇敢的展现了自我的真实想法,并且还结合了前面所涉及的方法,举一反三。
不过也有些同学的解读,过于主观性,忽视了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社会氛围,这样的解读容易曲解作品的创作本意。
因此,并非否定作者、标新立异就是个性化。
下面,我们再来接触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第二条原则:但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
我们在个性化解读时也需要尊重作者的创作意图,不能将多愁善感的林妹妹解读成性格泼辣的王熙凤,将多情善良的宝哥哥解读成好色风流的琏二爷。
否则作品的人物或主题就失去了衡量的标准以及其固有的特色了!犹如曲调高潮之后往往归于平静。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多次解读,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得以极大的张扬,然而我们既要鼓励学生大步流星的向前走,也需要提醒他们路上会有陷阱。
严重歪曲文本的解读并非我们倡导的个性化,人物角色有其生长的土壤与环境,天马行空的胡编乱造与本专题的宗旨是相背离的。
此环节的安排,恰如其分的避免了前一原则易给学生造成的解读极端,给个性化打上了限制的烙印,使之更加符合文学作品的艺术构想。
(六)引经据典,总结专题南宋陈善的《扪虱新话》一书中曾提出:“读书须知出入法。
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
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
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
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
”“有关于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两条原则,似乎就像此法中的一‘出’一‘入’,要知其玄妙,必先‘入’,否则岂不落得‘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遗憾?但‘入’的终极目的还是为了‘出’,否则‘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文学是什么?了解它并非不可能,我们永远无法把文学塞进一个概念的口袋里,每一件琐事、每一种境遇、每一条经验和智慧,都隐藏着文学的神秘,正如每一滴水珠都隐藏着海洋的奥妙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