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话》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在第3自然段中找出作者写朋友学说北京话失败的心情的句子:“于是便像被一列火车甩在半道上一样沮丧。”
(3)学生汇报到作者学说北京话的地方,相机指导学生了解“反问句”更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北京话的喜爱之情。
(4)课件出示作者抒发感情的句子,“听觉中的北京……北京话是不朽的。”
重点理解:“深远、广博、传承”等词语的含义。
梳理写作方法,落实写作积累。语文学习密切联系生活,拉近学情与文本的距离。
《北京话》(第二课时)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选词句,加强积累。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进一步加强对课文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4.拓展阅读内容接近的文章,扩大阅读量,并进一步感受北京话的魅力。
5.实践活动,学说北京话,找找家乡话和北京话的区别。
三、精读品味,体会情感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读勾画:从哪些地方你感到作者很喜爱北京话?用“——”勾画。
教师巡视指导,规范学生用符号勾画。
2.汇报点拨:
(1)体会“我在北京话的诱惑中,改变着自己”一句的深刻含义。
抓住“诱惑”追问:北京话的诱惑在哪里?(相机播放北京导游讲话、北京老人聊天、北京小贩吆喝的课件,让学生体会北京话的诱惑,与作者一起感受。)
教学过程
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播放侯宝林相声《北京话》片断,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2.教师学说几句北京话,激起学生兴趣,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接读课文,注意纠正生字新词的读音。(重点字音:活泼、沮丧、哄堂大笑、痕迹)
3.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作者对北京话的喜爱之情。)
(5)讨论:为什么北京话是不朽的?
学生汇报交流。
3.指导有感情地配乐朗读表达作者喜欢北京话的句子。
四、揣摩写法,拉近距离
1.回顾全文:作者喜爱北京话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的?(学生说到文中的句子相机指导作者使用的写作方法。)
2.小结,梳理写作方法。(明确作者运用了反问、设问、比喻等修辞方法和叙述与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策略
一、积累内化。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自选词句,并说说自己选择的理由。。
3.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具体意义。
陶醉 诱惑 包容 改写 歧视 汇集
二、迁移练习。
1.巩固认字写字。
要注意“隙”读第四声。
2.听写。
3.总结,指导写字。
三、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1.中国地域广博方言各异,能讲普通话,()就获得了语言上的通行证。
自读勾画相关句子,简单批注后在小组内交流。
相机了解破折号在这里起到转折强调作用。
重点理解“沮丧”的意思。指名读,小组读句子,体会人物失望的心情。从这失望之中,更能看出对学习北京话的渴望,也可看出北京话是如此的有魅力。
汇报中,可以结合自己对北京话的了解来说,不拘泥于课文。
以文本为载体,以学生实际为标准,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培养合作交流能力,落实有感情朗读。
(2)重点指导朗读句子:“我像一滴方言的水珠,融入北京话的汪洋大海之中”。(让学生充分读,充分感受作者的喜爱之情。)
(二)学习2~3自然段。
1.自读讨论:作者分别写了谁学说北京话?你有什么体会?抓住句子或词语说一说。
2.班级汇报,相机重点指导:
(1)体会北京话很重要的句子:“北京话也是一种汉语方言——不过是最接近普通话的方言”。
3.指名交流:我们的家乡话与普通话有哪些不同?
通过相声和老师的模仿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北京话的兴趣,引入新课的学习。
读通读顺是理解文章的前提,必须踏踏实实地落实好;在读通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大意,初步体会文章的情感。
培养自学能力,增加个性体验,为合作交流学习打下基础。
通过品词,品句,体会作者表达的对北京喜爱的情感,训练学生有感情地读出自己的体会。
2.()Biblioteka Baidu北京这种包容了各地的国际大都会。
四、实践活动。
1.拓展阅读《感受北京话》。
2.学一学北京话,找找家乡话语北京话的区别。
加强朗读,体会作者对北京话的深厚感情。
指导学生练习联系上下文内容理解词语。
巩固识字,指导书写。
回顾科文中的重点语句,重点词语,体会作者用词准确。
通过阅读同类文章,进一步感受北京话的魅力所在,激发学生对首都北京的向往和热爱。
《北京话》(第一课时)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练习浏览课文,提高阅读速度,在速读中大概了解课文内容。。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对北京话的喜爱的。
3.学习作者运用的叙述与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法。
4.了解破折号在文中的作用。
5.读懂课文内容,从课文中感受北京话的魅力,体会作者对北京话的深厚感情,激发学生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3)学生汇报到作者学说北京话的地方,相机指导学生了解“反问句”更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北京话的喜爱之情。
(4)课件出示作者抒发感情的句子,“听觉中的北京……北京话是不朽的。”
重点理解:“深远、广博、传承”等词语的含义。
梳理写作方法,落实写作积累。语文学习密切联系生活,拉近学情与文本的距离。
《北京话》(第二课时)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选词句,加强积累。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进一步加强对课文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4.拓展阅读内容接近的文章,扩大阅读量,并进一步感受北京话的魅力。
5.实践活动,学说北京话,找找家乡话和北京话的区别。
三、精读品味,体会情感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读勾画:从哪些地方你感到作者很喜爱北京话?用“——”勾画。
教师巡视指导,规范学生用符号勾画。
2.汇报点拨:
(1)体会“我在北京话的诱惑中,改变着自己”一句的深刻含义。
抓住“诱惑”追问:北京话的诱惑在哪里?(相机播放北京导游讲话、北京老人聊天、北京小贩吆喝的课件,让学生体会北京话的诱惑,与作者一起感受。)
教学过程
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播放侯宝林相声《北京话》片断,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2.教师学说几句北京话,激起学生兴趣,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接读课文,注意纠正生字新词的读音。(重点字音:活泼、沮丧、哄堂大笑、痕迹)
3.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作者对北京话的喜爱之情。)
(5)讨论:为什么北京话是不朽的?
学生汇报交流。
3.指导有感情地配乐朗读表达作者喜欢北京话的句子。
四、揣摩写法,拉近距离
1.回顾全文:作者喜爱北京话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的?(学生说到文中的句子相机指导作者使用的写作方法。)
2.小结,梳理写作方法。(明确作者运用了反问、设问、比喻等修辞方法和叙述与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策略
一、积累内化。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自选词句,并说说自己选择的理由。。
3.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具体意义。
陶醉 诱惑 包容 改写 歧视 汇集
二、迁移练习。
1.巩固认字写字。
要注意“隙”读第四声。
2.听写。
3.总结,指导写字。
三、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1.中国地域广博方言各异,能讲普通话,()就获得了语言上的通行证。
自读勾画相关句子,简单批注后在小组内交流。
相机了解破折号在这里起到转折强调作用。
重点理解“沮丧”的意思。指名读,小组读句子,体会人物失望的心情。从这失望之中,更能看出对学习北京话的渴望,也可看出北京话是如此的有魅力。
汇报中,可以结合自己对北京话的了解来说,不拘泥于课文。
以文本为载体,以学生实际为标准,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培养合作交流能力,落实有感情朗读。
(2)重点指导朗读句子:“我像一滴方言的水珠,融入北京话的汪洋大海之中”。(让学生充分读,充分感受作者的喜爱之情。)
(二)学习2~3自然段。
1.自读讨论:作者分别写了谁学说北京话?你有什么体会?抓住句子或词语说一说。
2.班级汇报,相机重点指导:
(1)体会北京话很重要的句子:“北京话也是一种汉语方言——不过是最接近普通话的方言”。
3.指名交流:我们的家乡话与普通话有哪些不同?
通过相声和老师的模仿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北京话的兴趣,引入新课的学习。
读通读顺是理解文章的前提,必须踏踏实实地落实好;在读通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大意,初步体会文章的情感。
培养自学能力,增加个性体验,为合作交流学习打下基础。
通过品词,品句,体会作者表达的对北京喜爱的情感,训练学生有感情地读出自己的体会。
2.()Biblioteka Baidu北京这种包容了各地的国际大都会。
四、实践活动。
1.拓展阅读《感受北京话》。
2.学一学北京话,找找家乡话语北京话的区别。
加强朗读,体会作者对北京话的深厚感情。
指导学生练习联系上下文内容理解词语。
巩固识字,指导书写。
回顾科文中的重点语句,重点词语,体会作者用词准确。
通过阅读同类文章,进一步感受北京话的魅力所在,激发学生对首都北京的向往和热爱。
《北京话》(第一课时)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练习浏览课文,提高阅读速度,在速读中大概了解课文内容。。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对北京话的喜爱的。
3.学习作者运用的叙述与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法。
4.了解破折号在文中的作用。
5.读懂课文内容,从课文中感受北京话的魅力,体会作者对北京话的深厚感情,激发学生对北京的向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