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体吸收实验

合集下载

解析吸收实验报告

解析吸收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吸收操作的基本流程和操作方法;2. 测定气体在液体中的吸收速率;3. 掌握吸收系数的测定方法;4. 分析影响吸收过程的主要因素。

二、实验原理吸收是指气体中的某些组分被液体吸收并溶解的过程。

吸收速率与气体的浓度、液体的性质、温度、压力等因素有关。

本实验采用连续流动吸收装置,通过测定气体在液体中的吸收速率,计算吸收系数,并分析影响吸收过程的主要因素。

三、实验装置与材料1. 实验装置:连续流动吸收装置、气体发生器、流量计、温度计、压力计、吸收液容器、反应釜等;2. 实验材料:空气、水、NaOH溶液、CO2气体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装置,确保装置密封良好,连接正确;2. 将NaOH溶液倒入吸收液容器,调节温度和压力;3. 将CO2气体通入气体发生器,调节气体流量;4. 将气体通入连续流动吸收装置,通过吸收液,测定气体在液体中的吸收速率;5. 改变实验条件(如温度、压力、气体流量等),重复实验步骤,观察吸收速率的变化;6. 记录实验数据,计算吸收系数。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吸收速率与气体浓度的关系: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气体浓度越高,吸收速率越快。

这是因为气体分子与液体分子之间的碰撞机会增多,从而提高了吸收速率;2. 吸收速率与温度的关系:在一定的气体浓度下,温度越高,吸收速率越快。

这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剧,碰撞机会增多,从而提高了吸收速率;3. 吸收速率与压力的关系:在一定的气体浓度下,压力越高,吸收速率越快。

这是因为压力升高,气体分子密度增大,碰撞机会增多,从而提高了吸收速率;4. 吸收速率与液体性质的关系:不同的液体具有不同的吸收能力。

一般来说,极性液体对极性气体具有较高的吸收能力,非极性液体对非极性气体具有较高的吸收能力。

六、实验结论1. 吸收速率与气体浓度、温度、压力等因素有关;2. 通过改变实验条件,可以控制吸收速率;3. 吸收实验对于研究气体吸收过程、开发新型吸收材料具有重要意义。

co2填料塔气体吸收实验数据处理

co2填料塔气体吸收实验数据处理

co2填料塔气体吸收实验数据处理一、实验背景和目的二氧化碳(CO2)是一种常见的温室气体,其排放量在近年来不断增加,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因此,减少CO2的排放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其中,CO2捕集技术是目前最为有效的解决方案之一。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CO2填料塔吸收实验来研究该技术的应用效果,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二、实验原理本次实验采用填料塔吸收法进行CO2捕集。

填料塔是一种常见的气液接触设备,其结构类似于一个高大的圆柱体。

填料塔内部装有大量填充物,通过将含有CO2气体的空气从顶部喷入塔内,并从底部流出液体溶剂,使得两者之间发生物质传递和质量传递过程,达到吸收CO2的效果。

三、实验步骤1.准备工作:清洗填料塔及相关设备,并测量其重量、高度等参数。

2.制备液体溶剂:根据实验要求,在容器中加入适量水和化学试剂,制备出所需的液体溶剂。

3.实验操作:将制备好的液体溶剂倒入填料塔底部,然后将含有CO2气体的空气从顶部喷入填料塔中,并通过底部排液管流出吸收后的溶液。

4.实验数据处理:根据实验结果,计算出CO2的吸收率、容积质量传递系数等指标,并进行数据分析和比较。

四、实验数据处理1. CO2吸收率计算CO2吸收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CO2被液体溶剂吸收的百分比。

其计算公式如下:CO2吸收率(%)=(初始CO2浓度-末端CO2浓度)/初始CO2浓度×100%其中,初始CO2浓度是指喷入填料塔前空气中CO2的浓度,末端CO2浓度是指从填料塔底部排出液体后所得到的溶液中CO2的浓度。

2. 容积质量传递系数计算容积质量传递系数是指单位时间内在填料塔内发生物质传递和质量传递过程时所需的空气流量与液体溶剂质量之比。

其计算公式如下:KLa=V/L(C0-Ct)其中,V是填料塔的有效体积,L是液体溶剂的流量,C0和Ct分别是填料塔顶部和底部CO2浓度。

3. 数据分析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随着空气流量的增加,CO2吸收率逐渐上升,并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稳定。

吸收实验报告

吸收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填料塔的吸收原理和操作方法;2. 学习测定填料塔的吸收系数;3. 分析影响吸收过程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吸收是气液两相接触过程中,气体中的溶质分子被液相吸收的过程。

在填料塔中,气液两相逆流接触,溶质分子从气相转移到液相。

本实验采用理想气体吸收模型,即气体在液相中的溶解度与气相分压成正比,吸收过程遵循亨利定律。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填料塔(玻璃或有机玻璃制成,内装填料)2. 气体发生装置(可产生一定浓度的气体)3. 气体流量计4. 温度计5. 液相流量计6. 吸收液(溶剂)7. 计时器8. 计算器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装置,确保填料塔内填料均匀分布;2. 在气体发生装置中产生一定浓度的气体,通过流量计调节气体流量;3. 在填料塔底部加入吸收液,通过液相流量计调节液相流量;4. 打开气体发生装置,记录气体流量和液相流量;5. 观察气体在填料塔中的流动情况,记录气体进出口的压力、温度等参数;6. 测定一定时间后,收集塔顶出口气体,分析气体中溶质浓度;7.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填料塔的吸收系数。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数据记录实验条件:气体浓度C1=0.1mol/L,液相流量Q=1L/min,气体流量Qg=1L/min,填料层高度H=1m。

实验时间:T=10min气体进出口压力:P1=101.3kPa,P2=101.3kPa气体进出口温度:T1=25℃,T2=25℃气体进出口溶质浓度:C1=0.1mol/L,C2=0.05mol/L2. 吸收系数计算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吸收系数Kx:Kx = (C1 - C2) / (C1 Qg H) = (0.1 - 0.05) / (0.1 1 1) = 0.5mol/m²·s3. 结果分析本实验中,填料塔的吸收系数Kx为0.5 mol/m²·s。

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填料塔具有良好的吸收性能。

吸收系数的大小与气体浓度、液相流量、填料层高度等因素有关。

气体吸收装置实验报告

气体吸收装置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气体吸收装置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2. 掌握气体吸收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3. 通过实验,测定气体吸收装置的吸收效率,分析影响吸收效果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气体吸收是利用吸收剂在气液两相间进行传质的过程,将气体中的有害成分或目标组分吸收到吸收剂中,从而达到净化或分离的目的。

实验中,气体与吸收剂在填料塔内进行逆流接触,实现气液两相间的传质。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实验仪器:气体吸收装置、气体流量计、温度计、压力计、分析天平、色谱仪等。

2. 实验试剂:吸收剂、待吸收气体、空气等。

四、实验步骤1. 检查气体吸收装置各部件是否完好,连接是否牢固。

2. 调整气体流量,使气体以一定流速进入填料塔。

3. 将吸收剂加入填料塔,观察气液两相在填料塔内的接触情况。

4. 记录气体进出口的温度、压力、流量等参数。

5. 通过色谱仪分析气体进出口的成分,计算吸收效率。

6. 改变气体流量、吸收剂种类、填料类型等条件,观察对吸收效果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吸收效率:实验中,气体进出口的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待吸收气体在吸收剂的作用下,其浓度明显降低,说明气体吸收装置具有良好的吸收效果。

吸收效率的计算公式如下:吸收效率 = (1 - 待吸收气体进出口浓度比) × 100%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得到吸收效率为85%。

2. 影响吸收效果的因素:(1)气体流量:在实验中,随着气体流量的增加,吸收效率逐渐降低。

这是因为气体流量过大,导致气液两相接触时间缩短,传质效果减弱。

(2)吸收剂种类:不同种类的吸收剂对气体的吸收效果不同。

实验中,选用了一种常用的吸收剂,结果表明其具有较高的吸收效率。

(3)填料类型:填料类型对气液两相接触面积和传质效果有重要影响。

实验中,选用了一种性能较好的填料,使气液两相接触面积增大,提高了传质效果。

六、实验结论1. 气体吸收装置具有良好的吸收效果,可以有效地去除气体中的有害成分或目标组分。

四川大学化学工程气体吸收实验

四川大学化学工程气体吸收实验

吸收实验学号:*************姓名:***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班号:143080308实验日期:2016.10.19实验成绩:一、 实验目的1、 观察气、液在填料塔内的操作状态,掌握吸收操作方法。

2、 测定在不同喷淋量下,气体通过填料层的压降与气速的关系曲线。

3、 测定在填料塔内用水吸收CO 2的液相体积传质系数K X a 。

4、对不同填料的填料塔进行性能测试比较。

二、 实验原理1、气体吸收是运用混合气体各组合在同一剂中的溶解度差异,通过气、液充分接触,溶解度较大的气体组分较多地进入液相而与其他组分分离操作。

气体混合物以一定气速通过填料塔内的填料层时,与吸收溶剂液相接触,进行物质传递。

气、液两相在吸收塔内除了物质传递外,其流动相互影响,还具有其自己的流体力学性质。

填料塔的流体力学性质是吸收设备的重要参数,它包括了压降和液泛规律。

测定填料塔的流体力学性质是为了计算填料塔所需动力消耗和确定填料塔的适宜操作范围,选择适宜的气液负荷,也是确定最适宜操作气速的依据。

填料塔的流体力学性质是以气体通过填料层所产生的压降来表示。

该压降在填料因子、填料层高度、液体喷淋密度一定的情况下随气体速度变化的而变化,其压降与气速的关系如图3-1所示气体通过干填料层时,其压降与空气塔速的函数关系在双对数坐标上为一条直线,其斜率为1.8~2.0。

当有液体喷淋,且气体低速流过填料层时,压降与气速的关联线几乎与L=0的关联线平行,随着气速的增加出载点B 和B ΄,填料层内持液量增加,压降与气速的关联线向上弯曲,斜率变大。

当填料层持液量越积越多时,气体的压降几乎是垂直上升,气体以泡状通过液体,出现液泛现象,ΔP-u 线出现一转折点C(C ΄),称此点为泛点。

正常的操作范围应在载点与泛点气速之间。

在一定的喷淋下,通过改变气体流量而测定填料层压降,即可确定填料塔的流体力学特性。

(2)反应填料塔性能的主要参数之一是传质参数。

影响传质系数的因素很多,对不同系统和不同设备传质系数各不相同,所以不可能有一个通用计算式计算传质系数。

鼓泡塔气体吸收实验报告

鼓泡塔气体吸收实验报告

鼓泡塔气体吸收实验报告
引言
鼓泡塔气体吸收是一种常见的气体-液体传质操作,通常用于去除废气中的有害气体或回收溶解气体。

本实验旨在通过自行设计和搭建鼓泡塔实验装置,探究不同操作条件下气体吸收效果的影响。

实验目的
1. 理解鼓泡塔气体吸收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2. 探究不同操作条件对气体吸收效果的影响。

3. 分析实验结果,总结气体吸收实验的规律。

实验装置及方法
实验装置包括鼓泡塔、气源、气流量计、溶液槽、循环泵、溶液槽温度控制装置等。

首先,将气体通过气源输入鼓泡塔底部,通过气流量计调节气体流速。

溶液由溶液槽通过循环泵输送至鼓泡塔顶部,经过气液接触后返回溶液槽。

控制溶液槽温度以保持实验条件稳定。

在实验中改变操作条件,如气体流速、溶液浓度、溶液温度等,记录实验数据。

实验结果与分析
通过实验发现,气体吸收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

首先是气体流速,
气体流速越大,气体与溶液接触的时间越短,吸收效果相对较差。

其次是溶液浓度,溶液浓度越高,吸收效果越好。

最后是溶液温度,溶液温度升高会加快气体在溶液中的扩散速度,提高吸收效率。

结论
鼓泡塔气体吸收实验结果表明,操作条件对气体吸收效果有显著影响。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具体需要调节操作条件,以达到最佳的气体吸收效果。

本实验为进一步研究气体吸收提供了重要参考。

结语
通过本次鼓泡塔气体吸收实验,我深刻理解了气体吸收的原理和影响因素。

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探索气体传质操作,为环境保护和资源回收做出更大的贡献。

感谢实验给予我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

VOCS气体吸收实验报告

VOCS气体吸收实验报告

VOCS气体吸收实验报告
1.吸收液的配制:
2.吸收装置的安装与调试:
3.测定气体流量和温度的测定:
4.压力表读数:
5.流速的测定:
6.测定气体组成及含量的测定:
7.检查实验设备是否正常运转。

8.开启抽气泵,待溶剂蒸发完毕后关闭阀门,停止抽气泵,打开真空计下端的排水塞,放出残留在管道内的少许水分。

9.将吸收瓶中加入蒸馏水至最高刻度线以上0.5cm左右,并用玻璃棒轻轻搅拌使其混合均匀(注意不要产生大量泡沫);然后盖好密封帽,拧紧螺旋夹头,再把连接软管插进真空计的橡胶管口,打开真空计电源,预热30分钟。

10.按照仪器说明书的操作方法开始抽气,观察真空计示值的变化情况,当真空计达到一定真空时应立即停止抽气,记录真空计指针所指示的压强值(记为P1),若压强值较小或无变化,则可适当增大抽气速率,直至真空计指针所指示的压强值稳定在某一数值(记为P2),此时的抽气速率称为恒定速率,也就是说,这个过程是一个平衡过程,这样的速率称为恒定速率。

由于各种物质在低压下的沸点不同,因而不同物质在不同的温度下具有相同的蒸汽压,故通过控制吸收瓶内压强来控制气体流量,从而控制VOCS 的浓度。

在吸收瓶底部标有两条刻度线,其中上面一条代表气体流量,下面一条代表气体的温度。

气体吸收实验报告

气体吸收实验报告

气体吸收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旨在探究气体吸收的相关原理并验证实验结果。

通过对不同气体的吸收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我们得出了一些有关气体溶解度和吸收速率的结论。

实验过程中,我们使用了乙醇溶液和水来模拟气体的吸收情况,并通过测量气体溶解度的方法来评估吸收程度。

实验结果显示,气体吸收速率与气体溶解度呈正相关关系。

实验设备和材料:1. 气体收集装置:包括试管、橡皮塞、吸管等。

2. 不同气体:可选择氢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3. 乙醇溶液和蒸馏水。

4. 量筒和滴管。

5. 实验记录表格。

实验步骤:1. 搭建气体收集装置:将试管倒置于水槽中,以橡皮塞和吸管将气体引入试管。

2. 准备乙醇溶液和蒸馏水:分别准备一定浓度的乙醇溶液和蒸馏水,并分别标记。

3. 测量溶液初始体积:使用量筒和滴管分别测量和记录乙醇溶液和蒸馏水的初始体积。

4. 开始实验:启动气体收集装置,使气体通过乙醇溶液和蒸馏水,并定时记录不同时间点的溶液体积。

5. 实验结束:观察气体收集装置中气体的变化情况,记录最终溶液的体积。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的统计和整理,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不同气体的溶解度存在差异,乙醇溶液和蒸馏水对不同气体的吸收能力不同。

2. 气体的溶解度与时间呈正相关关系,即随着时间的推移,气体的溶解度逐渐增加。

3. 气体的溶解度与气体的溶解性质有关,极性气体更容易溶解于溶液中。

4. 乙醇溶液对气体的吸收速率较水快,说明乙醇溶液对气体有更强的吸收能力。

讨论与分析:通过本实验,我们验证了气体吸收的相关原理,并获得了一些有关气体溶解度和吸收速率的实验结果。

然而,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和改进方面仍需进一步探讨。

例如,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了溶液反应速率受到温度变化影响的问题,这可能导致一些数据的不准确。

此外,实验中使用的乙醇溶液浓度可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以及其他未考虑到的因素也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得出了一些关于气体吸收的结论。

鼓泡塔气体吸收实验报告

鼓泡塔气体吸收实验报告

鼓泡塔气体吸收实验报告实验名称:鼓泡塔气体吸收实验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鼓泡塔的运用,研究与分析不同条件下气体在液体中的吸收过程,并探讨其对溶液质量和气体吸收效率的影响因素,从而为相关工艺提供实验依据和指导意义。

实验器材:1. 鼓泡塔:用于气体吸收的装置,通常由玻璃制成,内设填料用于增加液体与气体接触面积。

2. 实验容器:用于装载液体溶液和产生气体的容器。

3. 气源:提供待吸收气体的来源,例如氮气、二氧化碳等。

4. 液源:提供用于吸收的液体溶液,例如水、酸碱溶液等。

5. 温控设备:用于控制实验环境的温度,保持实验过程的稳定性。

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a. 清洗鼓泡塔和实验容器,确保表面无杂质;b. 准备好所需的气源和液源。

2. 实验设定:a. 设定实验所需的温度;b. 确定实验所需的气体和液体溶液。

3. 开始实验:a. 将液体溶液倒入实验容器,并连接鼓泡塔与实验容器;b. 打开气源,使气体通过鼓泡塔中的液体溶液;c. 观察鼓泡塔中气体的吸收情况,记录气体吸收效率及时间。

4. 实验数据处理:a. 分析不同条件下的气体吸收效率,比较不同试验结果;b. 探讨影响气体吸收效率的因素,如温度、浓度、液体溶液性质等。

5. 实验结果讨论:a. 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各种条件下的气体吸收效率,归纳规律;b. 探讨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期之间的差距,并提出可能的原因;c. 提出进一步改进实验设计的建议,并展望可能的应用领域。

实验安全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操作的细致,避免溶液溅出或漏入设备之外;2. 如果实验采用有毒气体或腐蚀性液体,请佩戴相应的防护措施,并在通风良好的环境下进行;3. 实验结束后,及时清洗实验器材和设备。

本次鼓泡塔气体吸收实验通过精心设计的步骤,探究了不同条件下气体在液体中的吸收过程,并对影响气体吸收效率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

实验结果表明,气体吸收效率与温度、浓度和液体溶液性质密切相关。

较高的温度条件下,气体吸收效率较高;较高浓度的溶液能够提高吸收效率;酸碱性质不同的溶液对不同气体的吸收效率有所差异。

co2填料塔气体吸收实验数据处理

co2填料塔气体吸收实验数据处理

CO2填料塔气体吸收实验数据处理1. 引言CO2填料塔气体吸收实验是一种常用的方法,用于研究CO2在填料塔中的吸收性能。

通过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到CO2吸收的效率以及各种操作条件对吸收效果的影响,从而为填料塔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依据。

本文将介绍如何处理和分析CO2填料塔气体吸收实验所得到的数据。

首先,我们将阐述实验的目的和原理;然后,介绍实验的方法和仪器设备;接着,详细描述实验过程和数据采集;最后,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并给出实验结果和结论。

2. 实验目的和原理实验的目的是研究CO2在填料塔中的吸收性能,探究不同操作条件对吸收效果的影响。

通过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我们可以获得CO2吸收的效率,了解填料塔的吸收性能,并为填料塔的设计和操作提供依据。

实验原理是利用填料塔中填充物的大表面积和气液接触面积,使CO2与溶液发生物理吸收或化学反应,从而实现CO2的去除和纯化。

填料塔中的填充物通常选择具有高比表面积和良好润湿性的材料,如活性炭、分子筛等。

3. 实验方法和仪器设备3.1 实验方法1.准备填料塔和填充物:选择合适的填料塔和填充物,并确保其干燥和清洁。

2.准备溶液:按照预定浓度配制出CO2吸收溶液,并确保其组成和浓度的准确性。

3.装配实验设备:将填料塔、溶液循环装置和气体进样装置按照实验要求进行装配。

4.开始实验:根据实验计划,控制溶液的流量、温度和压力等操作条件,并将CO2气体通过填料塔进行吸收。

5.收集数据:定期记录实验数据,包括气体进出口浓度、溶液流量、温度和压力等。

3.2 仪器设备1.填料塔:用于CO2的吸收和分离。

2.填充物:具有高比表面积和良好润湿性的材料。

3.溶液循环装置:用于循环供应CO2吸收溶液。

4.气体进样装置:用于控制CO2气体的进样量和流速。

5.数据采集系统:用于记录和保存实验数据。

4. 实验过程和数据采集4.1 实验过程1.安装填料塔:将填料塔按照实验要求进行安装,并确保其密封性和稳定性。

化工专业实验教案--气体吸收实验

化工专业实验教案--气体吸收实验
滨州学院教案
第 次课学时
章节
气体吸收实验
教学目的
和要求
1.了解填料吸收塔的基本流程及设备结构,并练习操作。
2.了解填料塔的流体力学性能。
3.学习填料吸收塔传质能力和传质效率的测定方法。
4.掌握以△Y为推动力的总体积吸收系数KYa的测定方法。
重点
难点
填料吸收塔传质能力和传质效率的测定方法
吸收系数KYa的测定方法
⑦停止实验,先关闭氨气钢瓶,再关闭稳压阀,然后将水、空气流量调至零后,再关闭水泵和气
泵。
(1)打开氨气钢瓶总压之前,确定减压阀处于关闭状态,打开后,最好控制减压阀的压力为0.2MPa,不能过高,防止氨气玻璃转子流量计爆炸伤人。
(2)操作条件改变后,需要有较长的稳定时间,一定要等到稳定后方能读取有关数据;
水的流量:L= L/hr
标准稀硫酸溶液的浓度:c= M
氨气流量:v= m3/hr
温度(℃)
湿式流量计读数(L)
空气流量:V= m3/hr
起始读数v1
终了读数v2
吸收液温度:t1=℃
进气:
进水温度:t2=℃
尾气:
空气温度:t =℃
吸收液:
取样体积:v1=10ml
消耗标准稀硫酸的体积:vd= ml
2.数据处理:
2)尾气浓度测试方法
①将三通阀1至于不导通位置,读湿式流量计的当前数值,并记录。
②打开尾气吸收管上部的磨口塞,用移液管加入2~4ml标准稀硫酸到吸收管内,(浓度约0.005~
0.008M)作为吸收液并加入一滴指示剂(甲基红),再盖上塞子。
③转动阀1与尾气入口相通,让尾气通过吸收管鼓泡,控制阀1的开度,使尾气成单个气泡连续
m3/hr

气体吸收实验报告

气体吸收实验报告

气体吸收实验报告气体吸收实验报告引言:气体吸收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实验,通过将气体溶解在液体中,观察气体在溶液中的溶解度和反应过程,可以了解气体在不同条件下的溶解特性和反应规律。

本实验旨在探究气体吸收的影响因素,并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和结果讨论,深入理解气体溶解的机制和应用。

实验原理:气体的溶解度与温度、压力和溶液特性等因素密切相关。

通过调节这些因素,可以观察到气体溶解度的变化,从而研究气体吸收的规律。

本实验选择了常见的二氧化碳气体,将其通过气体收集装置通入溶液中,利用溶液中溶解的二氧化碳的体积变化来计算溶解度。

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清洗实验器材,准备所需试剂和溶液。

2. 实验组装:将气体收集装置与溶液容器连接,确保密封良好。

3. 实验操作:打开气体收集装置的活塞,通入一定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记录气体通入的时间和体积。

4. 数据处理:根据溶液中溶解的二氧化碳体积和通入气体的时间,计算出溶解度。

5. 实验重复:重复以上实验步骤,根据需要调节温度、压力或溶液浓度等因素,进行多组实验。

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实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我们发现气体溶解度与温度、压力和溶液浓度等因素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在相同条件下,随着温度的升高,气体溶解度减小;随着压力的增加,气体溶解度增大;随着溶液浓度的增加,气体溶解度也增大。

这些结果与气体溶解的物理性质和化学反应动力学有关。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还观察到了气体溶解的速率与溶液搅拌程度、溶质粒径和溶液饱和度等因素的关系。

搅拌溶液可以增加气体与溶液接触的表面积,加快气体溶解的速率;较小的溶质粒径也有利于气体分子与溶液分子的相互作用,促进气体溶解;而溶液饱和度的增加会降低气体溶解的速率,因为溶液中已经存在大量的溶质分子,无法容纳更多的气体分子。

实验应用:气体吸收实验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用途。

例如,二氧化碳吸收实验可以模拟饮料中的二氧化碳溶解过程,帮助调整饮料的口感和气泡含量;氧气吸收实验可以研究水体中氧气的溶解度,对水质监测和水生生物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氨气吸收实验可以用于工业废气处理和空气净化等领域。

化工原理气体吸收实验

化工原理气体吸收实验

一、实验名称气体吸收实验二、实验目的(1)观察气、液在填料塔内的操作状态,掌握吸收操作方法。

(2)测定在不同喷淋量下,气体通过填料层的压降与气速的关系曲线。

(3)测定在填料塔内用水吸收CO2的液相体积传质系数X K α。

(4) 对不同填料的填料塔进行性能测试比较。

三、实验原理液体吸收是运用混合气体中各组分在同一溶剂的溶解度差异,通过气液充分接触,溶解度较大的气体组分较多地进入液相而与其他组分分离的操作。

填料塔的流体力学特性是吸收设备的重要参数,可计算填料塔所需动力消耗和确定最佳操作气速。

流体力学特性用气体通过填料层产生的压降表示,在填料因子、填料层高度、液体喷淋密度一定时随气体速度的变化而变。

本实验采用水吸收CO2-空气混合气中的CO2,常压下CO2在水中溶解度较小,用水吸收CO2的操作为液膜控制,在低浓度吸收时填料层高度12a X X X LdXZ K X X*=Ω-⎰即12a X X X L dXK Z X X*=Ω-⎰; 气液平衡关系符合亨利定律,则12aX m X X L K Z X -=•Ω∆,121122111222()()ln ln m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 由亨利定律得Y X m*=,其中,1E ym Y P y ==-;由测定物性参数水温、大气压确定亨利常数。

同时测定CO2-空气混合气体进、出填料塔CO2含量(摩尔分率),即可获得X *。

通过气相色谱仪或CO2分析仪测塔底、塔顶气相中CO2摩尔分率,转子流量计测混合气体用量,涡轮流量计测吸收剂水用量,即可测定液体体积传质系数a X K 。

四、实验装置图及主要设备(包括名称、型号、规格)(1)吸收实验流程图如下图所示:1-气体调节阀;2-孔板流量计;3-闸阀;;4,12,13-空气切换阀;5-CO2流量计;6-混合气体流量计;7-涡轮流量计;8,10-水流量调节阀;9-拉西环填料塔;11-θ环填料塔;14-塔底液位调节阀(2)设备及仪表。

吸收实验报告处理

吸收实验报告处理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吸收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掌握不同吸收剂对气体的吸附能力;3. 分析影响气体吸收效果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吸收实验是研究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和吸附过程的一种实验方法。

根据吸收机理,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和吸附过程可分为以下几种:1. 物理吸收:气体分子在液体中的溶解;2. 化学吸收:气体分子与液体中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3. 物理吸附:气体分子被固体吸附剂吸附。

本实验主要研究物理吸附过程,通过比较不同吸附剂对气体的吸附能力,分析影响气体吸收效果的因素。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气体发生器、吸收瓶、温度计、压力计、秒表、量筒、电子天平等;2. 试剂:NaOH溶液、NaCl溶液、活性炭、硅胶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装置,包括气体发生器、吸收瓶、温度计、压力计等;2. 将NaOH溶液、NaCl溶液、活性炭、硅胶等分别装入吸收瓶中;3. 调节气体发生器,产生一定浓度的气体;4. 将气体通入吸收瓶,记录气体通过吸收瓶的时间;5. 测量气体通过吸收瓶前后的压力和温度;6. 重复上述步骤,比较不同吸附剂对气体的吸附效果。

五、数据处理与分析1. 计算不同吸附剂对气体的吸附速率;2. 分析不同吸附剂对气体的吸附效果;3. 探讨影响气体吸收效果的因素。

六、实验结果1. 不同吸附剂对气体的吸附速率:活性炭 > 硅胶 > NaOH溶液 > NaCl溶液;2. 活性炭对气体的吸附效果最好,其次是硅胶、NaOH溶液和NaCl溶液;3. 影响气体吸收效果的因素包括吸附剂的种类、气体浓度、温度、压力等。

七、结论1. 活性炭对气体的吸附效果最好,其次是硅胶、NaOH溶液和NaCl溶液;2. 气体浓度、温度、压力等均会影响气体吸收效果;3. 吸收实验可以用于研究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和吸附过程,为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八、实验心得1. 本实验使我了解了吸收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通过实验,我掌握了不同吸附剂对气体的吸附能力;3. 实验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4. 本次实验让我认识到,实验过程中要严谨操作,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筛板塔气体吸收实验

筛板塔气体吸收实验

5、固定气体流量和液 体流量,调节SO2钢瓶 开度,测定当SO2入口 浓度发生变化时 SO2吸 收效率的变化。
v ρ
第6页/共9页
筛板塔气体吸收实验
ρ
四、实验方法与操作
6、按顺序关闭SO2钢瓶、 风机、水泵及电源开关,
实验结束。
v ρ
第7页/共9页
筛板塔气体吸收实验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
表1 液气比L/G~ SO2吸收效率η
v ρ
第4页/共9页
筛板塔气体吸收实验
四、实验方法与操作
ρ
液气比L/G ~
SO2吸收效率η
4、调节SO2钢瓶开度,在 一合适SO2入口浓度下, 固定气体流量,测定当液 体流量发生变化时 SO2吸 收效率的变化。
v ρ
第5页/共9页
筛板塔气体吸收实验
四、实验方法与操作
ρ
SO2入口浓度 ~
SO2吸收效率η
筛板塔气体吸收实验
ρ
四、实验方法与操作
1、认识并检查 实验流程;
v ρ
第2页/共9页
筛板塔气体吸收实验
四、实验方法与操作
ρ
2、启动风机,调节风 量,测定空塔气速;
测空塔气速
v ρ
第3页/共9页

筛板塔气体吸收实验
ρ
四、实验方法与操作
3、打开吸收塔进 水阀进水,启动水 泵,观察随着气液 比的改变筛板塔内 气液间传质状况的 变化;
气速:
m/s;气体流量:
m3/h
序 液量

L/h
L/G L/m3
SO2入口浓度 mg/m3
SO2出口浓度 mg/m3
吸收效率 %
1
2
3

吸收试验实验报告

吸收试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吸收试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掌握不同条件下气体在液体中的吸收规律;3. 分析影响吸收效率的因素;4. 掌握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

二、实验原理吸收试验是研究气体在液体中溶解的过程,通过测定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了解气体与液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实验原理基于亨利定律和传质速率方程。

亨利定律:在一定温度下,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与气体在液体上方的分压成正比。

传质速率方程:吸收速率与气体在液体中的浓度差成正比,与气液接触面积、液体性质、气体性质等因素有关。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气体发生器、吸收瓶、温度计、流量计、压力计、计时器、移液管、滴定管等;2. 试剂:氯化氢气体、硫酸、蒸馏水、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等。

四、实验步骤1. 气体发生:将氯化氢气体通入吸收瓶,调节气体流量,使气体在吸收瓶中稳定。

2. 吸收:将氯化氢气体通过吸收瓶,观察气体颜色变化,记录气体在吸收瓶中的溶解度。

3. 稳定:将吸收瓶放置一段时间,使气体与液体达到平衡。

4. 重复实验:重复上述步骤,分别在不同温度、不同压力、不同气体浓度下进行实验。

5. 数据处理: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气体溶解度与温度、压力、气体浓度的关系曲线。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温度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气体的溶解度逐渐降低。

这是因为气体分子在高温下运动速度加快,更容易从液体中逸出。

2. 压力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压力的增大,气体的溶解度逐渐增大。

这是因为压力增大,气体分子在液体中的浓度增加,导致溶解度增大。

3. 气体浓度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气体浓度的增大,气体的溶解度逐渐增大。

这是因为气体浓度增大,气体分子与液体分子的碰撞机会增多,导致溶解度增大。

六、实验结论1. 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与温度、压力、气体浓度等因素有关;2. 吸收试验是研究气体与液体相互作用的重要方法,可用于工业生产、环境保护等领域;3. 通过本实验,掌握了吸收试验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

气体吸收实验报告

气体吸收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内容:一实验目的二实验仪器三实验原理四实验步骤五、实验数据和数据处篇二:吸收实验报告吸收实验专业:环境0901 学号:姓名:一、实验目的1、了解填料吸收塔德基本构造,吸收过程的基本流程及操作。

2、掌握吸收总传质系数kya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对于低浓度气体吸收且平衡为直线的情况,吸收传质速率由吸收方程na=kyav填δym,则只要测出na,测出气相的出,入塔浓度,就可以计算kya而na=v(y1-y2)。

式中v为混合气体的流量,单位为mol/s(由转子流量计测定)y1,y2分别为进塔和出塔气相的组成(摩尔分率),用气相色谱分析得到。

液相出塔浓度由全塔物料衡算得到。

计算δym时需要平衡数据可用丙酮的平衡溶解度算出相平衡常数m。

丙酮、空气混合气体中丙酮的极限浓度y*与空气温度t的关系(压强为1.2?105pa)(丙酮的平衡溶解度)三、实验流程及设备实验装置包括空气输送,空气和丙酮鼓泡接触以及吸收剂供给和气液两相在填料塔中逆流接触的部分,其流程示意图如下所示。

空气的压力定为0.02mpa。

1 空压机2 压力表3 温度计4 高位槽5 转子流量计 6 填料塔 7 鼓泡器 8 压力定值器三、实验步骤1、熟悉实验流程,学习填料塔的操作。

在空气流量恒定的条件下,改变清水的流量,测定气体进出口浓度y1和y2 ,计算组分回收率η,传质推动力δym和传质系数kya。

2、在清水流量恒定的条件下,改变空气的流量,测定气体进出口浓度y1和y2 ,计算组分回收率η,传质推动力δym和传质系数kya。

3、改变吸收液液体的温度,重复实验。

4、在控制定值器的压强时应注意将空压机的出口阀门微开。

5、加热水时,需缓慢调节变压器的旋钮。

6、调节参数后要有一段稳定时间,直至出口水温基本恒定,取样时先取y2,再取y1。

7、转子流量计的读数要注意换算。

8、气体流量不能超过600l/h,液体流量不能超过7l/h,防液泛。

五、实验数据记录及处理 1.设备参数和有关常数实验装置的基本尺寸:塔内径,填料层高度,填料尺寸拉西环6*6*1(mm),大气压 101.3kpa ,室温 15 ℃。

吸收实验的实验报告

吸收实验的实验报告

1. 了解填料塔吸收装置的基本结构及流程;2. 掌握总体积传质系数的测定方法;3. 探讨填料对气体吸收效果的影响;4. 分析吸收过程中气液两相流动状况及传质速率。

二、实验原理吸收实验是研究气液两相接触过程中,溶质从气相转移到液相的传质过程。

实验采用填料塔作为吸收装置,通过改变气液流量、温度等条件,研究填料对气体吸收效果的影响。

实验原理如下:1. 传质速率方程:在低浓度、难溶等条件下,吸收速率方程可表示为:Ga = Kxa V (Xm - X2)其中,Ga为填料塔的吸收量(kmol CO2),Kxa为体积传质系数(kmolCO2/m3·hr),V为填料层的体积(m3),Xm为填料塔的平均推动力,X2为气相出口处的溶质摩尔分率。

2. 总体积传质系数的测定:通过改变气液流量、温度等条件,测定填料塔的吸收量,从而计算出总体积传质系数。

三、实验器材1. 填料塔2. 气体发生器3. 气体流量计4. 液体流量计5. 温度计6. 计时器7. 计算器1. 装置准备:将填料塔、气体发生器、气体流量计、液体流量计等实验器材连接好,确保气液两相在填料塔内逆流接触。

2. 实验开始:开启气体发生器,调整气体流量,使气体以一定流速通过填料塔。

同时,调整液体流量,使液体以一定流速进入填料塔。

3. 测量数据:在实验过程中,记录气体流量、液体流量、气体进出口温度等数据。

4. 计算结果: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填料塔的吸收量,进而计算出总体积传质系数。

5. 改变实验条件:改变气体流量、液体流量、温度等条件,重复实验步骤,观察填料对气体吸收效果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不同气体流量对吸收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气体流量的增加,填料塔的吸收量逐渐降低。

这是因为气体流量增加,气液两相接触时间减少,传质效果变差。

2. 不同液体流量对吸收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液体流量的增加,填料塔的吸收量逐渐增加。

这是因为液体流量增加,液相在填料塔内的停留时间增加,有利于溶质在液相中的扩散。

VOCs气体吸收净化实验结果分析

VOCs气体吸收净化实验结果分析

VOCs气体吸收净化实验结果分析
VOCs 气体吸收净化实验结果分析, VOCs 气体吸收净化装置测定时间为5天,每次实验都是随机抽取三个容积相同、温度和湿度相同的实验室,对其中一种单元操作进行模拟,最后通过对比试验数据来确认我们所制备的净化剂是否能达到“原厂水”标准。

那么今天就让小编带领大家共同学习吧。

首先准备实验前需要做的工作有哪些?
1、将三支试管分别倒入适量水,放在无阳光直射处晾干;
2、将各自盛满等质量的固态氢氧化钠( NaOH)溶液,并且用胶头滴管加入到试管内,使得三只试管内液面高度保持一致;
3、将待检测的样品按照顺序依次放入三只试管之中,然后盖上玻璃片,静止10 min;
4、打开瓶塞,振荡试管,观察现象,记录下实验数据。

这里主要介绍第二步骤,也就是在实验过程中可以看出什么问题呢?
我们选择了两组试管:一号试管是空白的,另外一组则分别向其中注入了不同浓度的甲醛溶液,再将它们与等质量的碱性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均匀,此时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如图所示,左边是未经任何处理的试管,右边是已经接触过碱性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从颜色上看,明显地呈现蓝绿色,而没有接触过碱性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却仍旧是黄褐色。

由于甲醛具有还原性,因此当遇到碱性物质时,便会被还原成甲酸盐,即使在碱性环境下,甲醛的含量也很少,但是氢氧化钠溶液恰好相反,因此当甲醛与氢氧化钠接触时,氢氧根离子会夺走甲醛的电子,导致甲醛失去了还原性,从而形成了沉淀。

虽说在本实验中,甲醛溶液的浓度较低,但是仍旧存在着微弱的还原效应,所以才会产
生蓝绿色的沉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吸收剂的进口条件:流量L、温度T、浓度X2,是控制和调 节吸收操作的三要素。
• 改变吸收剂用量是对吸收过程进行调节最常用的方法。
2.吸收总传质系收塔的结构与流程; 2.了解吸收剂进口条件的变化对吸收操作结果 的影响; 3.掌握吸收总传质系数的测定方法。
二、基本原理
• 气体吸收过程是利用气体中个组分在同一种液体(溶剂) 中的溶解度的差异而实现组分分离的过程。
• 能溶解于溶剂中的组分为吸收质或溶质A,不溶解的组分 为惰性组分或载体B,吸收时采用的溶剂为吸收剂S。 1.吸收塔的操作和调节 • 吸收操作的结果最终表现在出口气体的组成Y2上,或组分 A的回收率η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