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M范式错误记忆的通道效应
DRM范式的关联性记忆错觉的理论解释述评
DRM范式的关联性记忆错觉的理论解释述评王红椿 刘 鸣 卢 波(华南师范大学 心理学系,广州510631) 摘 要:随着关联性记忆错觉的深入发展,研究者逐渐对关联性记忆错觉进行理论解释,并提出了一些相关的模型,该文从四个角度进行了归纳,即:基于部分编码的解释、基于信号检测分析的模型、模糊痕迹理论和综合的建构性记忆模型等,并进行了评价和展望。
关键词:记忆错觉;关联效应;原型词;关键诱词中图分类号:B8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84(2004)01-0038-04 关联性记忆错觉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记忆错觉现象。
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如果测试时呈现的句子和段落与先前的材料意义相近时,人们就可能会错认它们曾经出现过。
Deese最先通过定量的实验证明了这一现象,并称之为“语词介入”。
Roediger、McDermott系统地扩展了Deese的研究方法,验证了呈现关联词表导致极高错误回忆率的现象,称为Deese—Roediger—McDermott范式,或DRM范式。
研究者将采用相关词的呈现来引发虚假回忆和虚假再认(通常伴随元记忆判断)的实验方式称之关联性记忆错觉,又称原型熟悉性错觉。
近年来出现大量的实验研究,采用多种DRM范式的变式和控制多种不同的实验变量来考察影响关联效应的多种因素,从而使得我们对记忆错觉的理解不断深入。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们开始试图对关联性记忆错觉进行理论解释,并提出了一些理论模型[1]。
1 基于部分编码的理论解释Underwood(1965)最早提出了“内隐联想反应”。
他在再认测验中发现,当没有学过的测试词能够由先前学习过的词语通过联想获得时,被试较容易错误地判断该词为学习过的。
即:被试激活了与该词有最强语义联系的词,从而产生记忆错觉。
持有些观点的研究者都认为,关联性记忆错觉的产生是由于被试在学习阶段内在或外在的生成了关键诱词(也即原型词)造成的,或是在学习时激活了关键诱词的语义特征。
DRM范式下心境一致性错误记忆的认知机制
DRM范式下心境一致性错误记忆的认知机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在DRM(错误相关记忆)范式下,心境一致性错误记忆的认知机制。
DRM范式是一种常用的心理学实验方法,用于研究人类的错误记忆现象。
通过操纵实验材料和学习条件,DRM范式能够引发被试者产生与其心境状态一致的错误记忆。
本文将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深入剖析DRM范式下心境一致性错误记忆的产生机制,以期为错误记忆的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证依据。
在第一部分,我们将简要介绍DRM范式的基本原理和研究背景,阐述心境一致性错误记忆的研究意义。
在此基础上,明确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即探讨DRM范式下心境一致性错误记忆的认知机制。
接下来,我们将对国内外关于DRM范式和心境一致性错误记忆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评价。
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回顾,我们可以了解当前研究的现状和不足,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证依据。
然后,我们将详细介绍本文的研究方法。
包括实验设计、被试选择、实验材料、实验过程以及数据分析等方面。
通过严谨的实验设计和科学的数据分析,我们期望能够揭示DRM范式下心境一致性错误记忆的认知机制。
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并指出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错误记忆的研究领域带来新的启示和发展。
二、文献综述心境一致性错误记忆,作为一个重要的认知心理现象,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
在DRM(Deese-Roediger-McDermott)范式下,这一现象的研究更是深入到了其认知机制的层面。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前人关于心境一致性错误记忆的研究进行综述。
心境一致性错误记忆的理论基础主要源自情绪与记忆交互作用的研究。
其中,心境一致性理论(Mood Congruence Theory)认为,个体的心境状态会影响其对信息的加工和记忆,使个体更倾向于记住与当前心境状态一致的信息。
这一理论为心境一致性错误记忆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跨视听通道的错误记忆ERP新旧效应研究
个 有争 议 的 问题 S mi t h和 H u n t( 1 9 9 8 )首 次提
出错 误记 忆 通 道效 应 问题 .他 们 运用 D R M 范 式研 究 发 现在视 觉测 验条 件下 .听觉学 习转 为视觉 学 习 后 会 导致更 低 的错误 再认 或错 误 回忆 .从 此 引发 了 关 于错 误记 忆 通 道效 应 的一 系列 研 究 ( G a l l o Mc
作用 。区别 性 启发 式 最早 是 由 I s r a e l和 S c h a c t e r
( 1 9 9 7 )提 出的 。指 被试 在 提 取 时如 果 关 于某 一 事 件 的某 些信息 的记 忆缺 失 .被试 就会作 为 这一事 件 未 曾 出现过 的证 据 ,并 进 而做 出决策 。简 言之 ,区 别性 启 发式 就 是被试 在提 取时使 用 的一种 元记忆 加 工 .以帮助 被试 决 定 一个 测 验项 目是 否 被学 习 过 . 这是 一种 提取性 策 略或 者反应模 型 近年 来 .大量
收稿 日期 :2 0 1 1 — 1 1 - 2 3
项 目特异 性信 息 的意 识控 制 回忆有 关 .表 明对 知 觉
细 节 的更 积 极 的 回 忆 。这 个 4 0 0 ~ 8 0 0 m s与 回 忆 有
忆 通道 效 应 产 生 机 制 的 不 同 观 点 。 本 实 验 采 用 D R M 范 式 .运 用 E R P技 术 ,考察 了视 觉 与 听觉 通 道 在 提 取 阶段 的 错 误 记 忆 新 旧效 应 ,以从 更 深 层 面 认 识 错 误 记 忆 的 内在 加 工 机 制 。 结 果 发 现 ,视 觉 与 听觉 通 道 在 3 0 0 — 5 0 0 m s 和
错误记忆研究范式综述
错误记忆研究范式综述摘要文章重点讨论错误记忆的研究范式,包括基于实验室情境的对单词和对事件的错误记忆研究范式。
这两类不同的研究范式证实了可能存在不同类型的错误记忆,且可能具有不同的认知加工机制。
它们都从一定层面上揭示了错误记忆现象的本质和特征,并为人们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文章全面总结了错误记忆研究范式的发展与进步,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相关研究内容及方向做出展望。
关键词错误记忆研究范式 DRM范式在记忆研究的历史中,一个最引人注目的发现就是,人们会错误地回忆出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事件或者回忆出来的事件与其经历过的真实情况完全不同。
大量研究的结果表明,人类的一记忆并非想象中那样可靠,不仅容易逝去,还很易受到外界干扰信息的误导,甚至更会自发地发生改变,记忆中的错误无时无处不在,它提醒我们记忆并非是对经历过的事件的精确复制。
记忆的这种特征使得对错误记忆的研究成为记忆研究中不可缺少的方面。
对错误记忆现象最早的实验研究始于Bartlett(1932)。
他在系列实证研究基础上提出记忆的建构性,并指出重构记忆过程将会发生替代性错误,致使记忆扭曲,开辟了错误记忆研究的先河。
随着对记忆研究的深入,人们对记忆中的错误产生了兴趣,并认为错误记忆中包含了许多关于人类记忆本质的重要信息,而对错误的分析则有助于人们理解潜在的记忆过程。
于是,和研究真实记忆一样,人们开始试图通过科学的、实证的研究方法来揭示和探讨人类记忆中的另一个侧面—错误记忆。
E.F.Loftus等(1974)的研究标志了错误记忆研究历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同Bartlett一样,E.F.Loftus认为人们对事件的回忆并不是准确地再现,而是一种对实际发生事件的重构,人们会用新信息和己有信息去填补在回忆某种经历或某事件时所出现的遗漏,而最终导致记忆发生调整和改变。
随着E.F.Loftus 等一批心理学家锲而不舍的钻研,心理学界对错误记忆展开了全面的探索。
情绪对错误记忆的影响:DRM范式下的研究及争议
比如关键诱词、 相关侵入词等。这样 , 情绪可能影响 要义表征 , 进而影响错误记忆 。与此相似 , od e R ei r g
等 的激 活 一监 测 模 型 能 解 释 错 误 记 忆 的 差 异 。 在 D M 范式 中 , 活指 的 是 由学 习 过 的语 义 关 联 R 激
在 目击者证词文献中,e ebce 等发现压力 D fn ahr f 与 目标确认 准确程度和犯罪细节 准确率 的降低 有 关 。尽 管对 于情 绪 性 记 忆 的准 确 性 有 足 够 的 信 心, 但这些记忆仍被怀疑成与中性材料一样失真 , 比 如灾难性记忆和创伤性记忆 。相反 , 另一些研究
认 。这样 , ] 情绪在错误记忆产生过程 中的角色仍
无 定论 。
维过程 的副产 品… , 日常生 活 中普 遍存 在。 自 在
R eie 和 Mc em t(95) 伸 了 D ee 15 ) odgr D rot 19 延 es (9 9
目前情绪 和错 误记 忆关 系这 一问题 逐渐成 为 热
发 现情 绪 性 项 目更 不 可 能 出 现 错 误 记 忆 。例 如 , K nigr 观 察到 在辨 别 哪些 项 目是 学 习过 、 些 es e 等 n 哪 是 想象 中学 习过 时情 绪 加 强 了现 实监 测 : 中性 项 与 目相 比 , 绪 项 目不 易 失 真 , 更 准 确 地 加 以确 情 能
21 0 2年第 1 期 效应 方 面 的研 究 出 现 了 复 杂 的 结 果 。B do usn等 探 讨 了 由情 绪 词 或 中性 词 的语 义 关 联 词列 的 错 误 再 认 。结果 发现 , 管 在年 青 人 或 老 年 人 当 中 , 不 都 出现 了情 绪词 的正 确再认 率高 于 中性 词 的状况 。然
在DRM范式下关键诱词词性以及情绪状态对错误记忆的影响
以往 的 DR M 范 式 的研究使 用 的关 键 诱 词 大多 是 中性 诱词 ( 例如, 椅子 , 医生 , 寒 冷等 ) , 关 于诱 词词 性在 D RM 范 式 中 引 发 错 误 记 忆 的 研 究 较 少 。那
大 学本科 生 5 7人 , 其 中男 3 2人 , 女 2 5人 , 年 龄
范 围在 1 8 —2 3 岁, 视 力 和 矫 正 视力 均 正 常 , 均为 自
愿 参 与本实 验 , 且 之前 未参 加过类 似实 验 。
( 二) 材 料
么, 对 于生 活 中常 见 的情 绪 词 , 个 体 会 做何 种 反 应 ? P e s t a 采 用 词 产生 了 明显 的虚假 再 认 , 但 是情 绪诱 词 的虚 报率 明 显低 于 中性诱 词 , 同时 , 情 绪诱 词 的虚报 率低 于学 习
D RM 范式 是错 误记 忆 研 究 中最经 典 的范 式 之
一
( 它是 以 D e e s e 、 R o e d i g e r和 M c D e r mo t t的 名 字
首 字母命 名 ) 。在 实验 中 , 学 习 阶段 让 被试学 习具 有
语 义关联 性 的词表 , 而 测 验 阶 段 让 被 试 对 学 习 过 的
段。
作 者 简 介 :雷 陈 珊 ( 1 9 8 9 一 ) , 女, 福 建 古 田人 , 在读 硕 士 研 究 生 , 主 要 从 事 发 展 与 教 育 心 理 学 研究 。
第 3期
雷陈 珊 : 在 DR M 范式 下关 键诱 词词 性 以及情 绪状 态对 错误 记忆 的影 响
在实验中学习阶段让被试学习具有语义关联性的词表而测验阶段让被试对学习过的项目和未学习过的关键诱词与学习过项目有很强的语义关联性但是在学习阶段不呈现给被试进行自由回忆或者再认通过比较被试对学习过项目的真实记忆和对关键诱词的错误记忆来考察错误记忆效应
DRM范式下青少年错误记忆的研究
DRM范式下青少年错误记忆的研究作者:陈实来源:《科学与财富》2017年第36期摘要:目的为了探究青少年错误记忆的水平及年龄对错误记忆的影响,进行了青少年错误记忆的实验研究;方法采用被试间设计,在DRM范式下,以汉语词汇为学习材料,将被试青少年分为8岁半组、11岁半组、15岁半组进行实验,使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年龄对青少年正确记忆及错误记忆均有显著影响;结论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的正确记忆及错误记忆均有显著的差异。
关键词:错误记忆;青少年;DRM范式1引言记忆是指大脑对其经验过事物的识记、保持、回忆以及再现或再认,记忆是进行思维、想象等高级心理活动的基础[1]。
在19世纪末,德国心理学家Ebbinghaus开创了记忆的科学研究领域。
1932年,Bartlett发表了《记忆:实验社会心理学的一项研究》一书,指出了记忆研究的一种新取向:使用故事和图画等有意义的材料进行研究[2]。
错误记忆的研究直到20世纪70年代左右逐渐进入学者们的视线。
当一个人错误地声明一个新词或事物他曾经见过或经历时,错误记忆就发生了[3]。
E.F.Loftus等人提出了误导信息干扰范式,考察干扰信息在错误记忆中的作用[4]。
Roediger和McDermott结合了Deese的研究[5][6],提出的Deese-Roediger-McDermott(DRM)范式,则是基于单词的错误记忆研究方法,这是研究错误记忆的经典实验范式。
一般而言,经典的DRM范式中包括36个词表,每个词表由一个未呈现的目标词,也被称为关键诱饵(如炎热),和与它相关联的15个学习项目(如夏天、出汗等)组成,结果发现被试往往在及时回忆测验中以很高的几率报告那些高关联词。
近年来一些学者采用DRM 范式及其多种变式,控制各种不同的实验变量进行考察[7]。
结果发现,错误记忆容易受到词表容量、呈现方式、间隔时间、测验效应、重复学习、预警提示、年龄因素、遗忘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DRM范式下情绪对错误记忆的影响
DRM范式下情绪对错误记忆的影响作者:房美妍来源:《读写算·教研版》2014年第05期摘要:情绪对错误记忆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情绪效价(诱发情绪和DRM词表)对错误记忆的影响、情绪唤醒度对错误记忆的影响以及错误记忆的心境一致性效应。
情绪对错误记忆的影响可用情绪加工的负性偏向、激活监测理论、情绪信息等价理论来解释。
然而,先前研究存在一定不足,未来应从情绪对错误记忆影响差异原因下手进行深层探讨并注重情绪与错误记忆的交互作用。
关键词:错误记忆;情绪;DRM范式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5-010-01一、引言早期研究,始于1959年,Deese用词表记忆研究错误记忆,开创了错误记忆实证研究的先河,为之后DRM经典范式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1995年,Roediger和McDermott在Deese的基础上,首创了DRM范式,使错误记忆的研究在心理学领域上正式拉开了帷幕。
近期研究主要集中在DRM范式下,通过控制不同变量来探讨影响错误记忆的因素,而情绪就是颇受关注的研究对象。
情绪对错误记忆的研究没能得到统一结论,对情绪能增强还是减弱错误记忆还存在很大争议。
本文总结前人成果,探讨情绪的不同维度对错误记忆的影响以及相应的理论解释,并总结不足、进行展望。
二、情绪对错误记忆的影响1、情绪效价(情绪来源)对错误记忆的影响(1)心境诱发程序中的错误记忆杜建政等(2008)通过音乐诱发情绪,并在学习开始时给予预警指导语,采用DRM范式考察了诱发情绪对错误记忆的影响。
结果发现,积极情绪组比消极情绪组产生更多的错误记忆,并且消极情绪组被试对学习词、无关词和关键诱词的辨别感受性均高于积极情绪组被试。
王晓明等(2010)的研究采用DRM范式考察了不同效价的情绪启动对错误记忆的影响。
结果发现,当词表中词汇分组呈现时,中性情绪启动下的错误再认率最低,而偷快情绪启动下的错误再认率最高。
错误记忆的研究综述(整理版)
错误记忆的研究综述【学号:H20814014 姓名:张政】摘要在记忆研究的历史中,一个最引人注目的发现就是,人们会错误地回忆出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事件或者回忆出来的事件与其经历过的真实情况完全不同。
大量研究的结果表明,人类的记忆并非想象中那样可靠,不仅容易逝去,还很容易受到外界干扰信息的误导,甚至更会自发地发生改变,记忆中的错误无时无处不在,它提醒我们记忆并非是对经历过的事件的精确复制。
关键词:记忆错误记忆记忆扭曲 DRM范式绪论人们会错误地回忆出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事件或者回忆出来的事件与其经历过的真实情况完全不同。
任何经历过的事件都不是完全按照其最初的面貌进入人们头脑的,而是与个人的知觉、思想、态度、行为甚至想象等混合在一起。
我们无法将过去经历过的事件像录像机一样完整而毫无偏差的记录在头脑中,而只能根据个人的标准来保持着对事件的编码。
可以说,记忆与经历过的事实有关,却又不是它的孪生物。
这一方面标明了记忆本身的复杂性,另一方面也预示了记忆研究的独特魅力。
为何我们无法对经历过的事实进行正确的复制?这是一个需要经过长期无数的实证研究的验证才能解答的问题,也正是记忆研究最吸引人的方面。
正文一.错误记忆的早期研究追溯错误记忆研究的历史,最早对错误记忆现象进行实证研究的那个人就非Bartlett莫属了。
F.C.Bartlett(1932)通过其系列实验研究的考察指出,记忆并不仅仅是痕迹的重新兴奋过程,而是可想象的重构或建构。
这样,他第一次强调了记忆过程中的主动性作用,使得人们对记忆中存在的基本错误类型的认识从单纯的遗忘扩展到另一种—替代性错误,而替代性错误的表现即是,人们会错误地记住没有发生过的事件,或者对它们的记忆与真实情况不同。
继Bartlett之后,Loftus等(1974)的研究从另一个角度探讨了干扰性信息所导致的记忆重构。
Bartlett(1932)的系列研究中最著名的是“幽灵的战争”实验。
在实验中,他向被试阅读一个印第安民间故事—“幽灵的战争”,然后让被试在不同时间间隔下重复地对该故事进行回忆。
DRM范式下青少年错误记忆的年龄效应研究
DRM范式下青少年错误记忆的年龄效应研究作者:陈实来源:《科学与财富》2016年第24期摘要:目的探究青少年错误记忆的水平;方法将被试青少年分为8岁半组、11岁半组、15岁半组,采用DRM范式,以词汇为学习材料,探究青少年错误记忆的年龄效应;结果年龄的主效应显著;结论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的正确记忆及错误记忆均有显著的差异;。
关键词:错误记忆;青少年;DRM范式;1引言错误记忆的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左右逐渐进入学者们的视线。
1974年,E.F.Loftus提出了误导信息干扰范式,考察干扰信息在错误记忆中的作用。
相对于Loftus的误导信息干扰范式,Deese、Roediger和McDermott提出的DRM范式则是基于单词的错误记忆研究,这是实验室中研究错误记忆的经典范式。
经典的DRM范式中包括36个词表,每个词表由一个未呈现的目标词,也被称为关键诱饵(如寒冷),和与它相关联的15个学习项目(如冬天、冰雪、霜冻、发抖等)组成。
结果发现被试往往在及时回忆测验中以很高的几率报告那些高关联词。
近年来学着们采用DRM范式及其多种变式,并控制各种不同的实验变量进行考察后发现,错误记忆容易受到词表容量、预警提示、年龄因素、遗忘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目前国内对于青少年的错误记忆研究较少。
从皮亚杰的认识发展理论来看,7、8岁至14、15岁正是思维由具体运算阶段转向形式运算阶段并逐渐成熟的重要时期。
研究青少年的错误记忆现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提高学习效率。
此外,对于青少年错误记忆的研究,也可以推广到目击证词方面,能够较好地避免错误的目击证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2研究对象与方法2.1对象实验选取了南京市某小学二年级某班(八岁组,实际年龄约为八岁半,因为在五月份做的实验,成长了半岁)40人、五年级某班(十一岁半组)36人及某初中初三年级某班(十五岁半组)34人进行了研究。
实验前获得了校长及班主任的同意。
2.2研究工具与过程采用被试间设计,三个班级即为三个组。
不同年龄视觉通道错误记忆的实验研究
Research on False Memory to Different Age and
Visual Channel
作者: 刘爱伦;曹淑英
作者机构: 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杭州310028
出版物刊名: 应用心理学
页码: 28-34页
主题词: 视觉通道;错误记忆;情节记忆;年龄差异
摘要:两个实验运用DRM研究范式,分别以汉字词和彩色图片为材料,揭示了青年、中年和老年人都存在基于概念结构的视觉关联性错误记忆以及在自由回忆、再认、抵御犯关联性错误记忆及抵抗外界无关因素干扰等情节长时记忆能力的各个方面随年龄发展变化的不同特点,并发现对信息来源的监控评定水平受信息材料性质及年龄因素的影响.。
DRM范式下错误记忆特征对于中小学生英语学习的启发
2016年第6期DRM 范式下错误记忆特征对于中小学生英语学习的启发■江汉大学教育学院李添朱冬梅严海辉错误记忆是指对过去经验和事件的记忆与事实发生偏离的心理现象。
对于错误记忆机制的研究可以更好的了解记忆的机制,因此,错误记忆是近年来记忆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
而DRM范式是错误记忆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范式之一,对人们了解词语信息记忆特征有着重要的意义。
采用DRM 范式研究不同语言记忆特征的实验日益增多,但是基于实验研究结果,并将之运用于实践的研究还较少见。
本文在总结错误记忆影响因素及与之有关的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探讨已有研究成果对于中小学生英语学习的启发和意义。
一、DRM 范式简介DRM 范式是研究错误记忆的重要范式之一,又称为集中联想范式,因为在该范式中,给被试呈现的词语(诱导词)都与某一个(称作关键诱饵)没有出现过的词语相关联,从而被试在再认的时候容易将该关键词错误的再认出来。
举例说明: hot,snow,warm,winter,ice,wet, frigid, chilly, heat ,weather, freeze,air,shiver, Arctic, frost 为呈现给被试的诱导词,cold 为在被试识记时并未出现,而与诱导词在语意上有关联的关键诱饵。
被试在再认或回忆时容易把关键诱饵判断为给之呈现过的诱导词。
二、错误记忆理论关于错误记忆的理论有许多,其中影响最大的理论主要有三个,分别是内隐激活反应理论(IAR ),模糊痕迹理论(FTT )和源检测框架理论(SMF )。
1.内隐激活反应理论内应激活反应理论(Implicit Asso-ciative Response Hypothesis ,简称IAR ),由Underwood 于1965年提出。
许多研究者在最初都使用其解释DRM 范式中的错误记忆。
根据内隐激活反应理论,我们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会形成一定的概念图示,并在其基础上形成对语言刺激的内隐反应。
汉语错误记忆通道效应的研究
汉语错误记忆通道效应的研究【摘要】:在错误记忆研究领域,错误记忆的产生机制是困扰研究者的一个重要科学问题。
许多研究者曾尝试采用多种DRM范式及其变式,控制各种不同的实验变量来对之进行考察,而关于DRM范式错误记忆通道效应的研究则发轫于对错误记忆产生机制的研究。
1998年,Smith和Hunt首次研究并提出了错误记忆通道效应问题,即在视觉测验条件下,听觉学习转为视觉学习后会导致更低的错误再认或错误回忆,从此引发了一系列关于错误记忆通道效应的实证研究。
很多研究者从视觉再认测验和书面回忆测验的角度,探讨了错误记忆通道效应的影响因素及错误记忆通道效应的产生机制。
但迄今为止,在错误记忆通道效应的产生机制及理论解释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本研究通过5个行为实验和2个ERP实验从三个角度探讨了错误记忆通道效应的认知机制及脑机制。
研究一在2个实验中通过运用词汇判断任务和Sternberg范式的短时记忆任务来研究视觉与听觉学习条件下关键诱词的表征形式及激活特征;研究二在3个实验中通过在编码与提取阶段分别控制一些变量,例如重复学习、呈现方式以及分散注意,以此来增强或者降低编码阶段的项目特异性加工和语义激活程度、提取阶段的监测加工,从而来探讨编码与提取阶段在错误记忆通道效应方面的影向;研究三则在2个实验中运用ERP技术探讨了不同呈现通道在编码与提取阶段的脑神经生理活动,以从更深层面上理解错误记忆通道效应的内在加工机制。
在研究中,作者首次从汉语语言特性的角度对错误记忆通道效应进行了分析探讨,所得的结果可以用激活-监测理论来进行解释。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可以概括为如下四点:(1)编码阶段对关键诱词的语义激活是非常迅速的,几乎是在学习同时或者学习之后立即产生的,而且视觉学习后关键诱词的表征形式倾向于字形编码;(2)错误记忆通道效应的产生是编码阶段的语义激活与提取阶段的监测加工共同作用的结果,编码阶段视觉学习对关键诱词的激活水平高于听觉学习,这也导致了在随后的视觉测验中出现监测困难;(3)关于错误记忆通道效应的ERP研究也进一步证明了不同呈现通道对编码阶段的相继错误记忆效应和提取阶段的新旧效应有着不同的影响;(4)与西方的研究结果不同,本研究发现视觉学习对关键诱词的错误再认高于听觉学习,这与汉语的语言特性及认知加工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
DRM范式中错误记忆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
DRM范式中错误记忆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DRM范式中错误记忆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研究背景和意义:DRM范式是一种广泛应用于记忆研究中的实验技术。
该技术通过给被试展示一系列有关某一主题的关键词(例如“渴望”、“饥饿”、“口渴”),然后要求被试记忆这些词,最后测试他们能否回忆出这些词及其关联。
在此过程中,实验者会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被试往往会错误地记忆其他与主题无关的词语。
例如,在以上示例中,被试可能会错误地记忆诸如“水”、“汽水”、“仙人掌”等与渴望、饥饿、口渴无关的词语。
这种现象被称为“伪遗忘”,是一种常见的错误记忆现象。
许多研究表明,伪遗忘在不同的任务和情境下都会发生,但其影响因素仍然不清楚。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究DRM范式中错误记忆的影响因素,以加深我们对人类记忆机制的理解,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人类记忆。
研究内容:本研究将采用标准的DRM实验范式,以一组自变量来探究错误记忆的影响因素。
可能的自变量包括但不限于:主题的相关性、词语的频率、记忆任务的时间要求、语音特征(例如同音异义词)等。
每个实验条件将进行多次重复,以计算错误记忆的出现次数和概率,同时收集其它实验数据(如反应时间、自报方式等)。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实验方法。
首先,需要设计具有一定相关性的主题,如“饥饿”,并在该主题下展示多组词汇。
然后,在测试阶段,需要要求被试从这些词汇中选择并记忆一定数量的词汇。
在此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记录下错误的选择,以及被试给出的各种解释和解释。
最后,我们将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预期结果:本研究将探究DRM范式中错误记忆的影响因素,并通过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我们预计,不同的自变量将对错误记忆的发生率产生不同的影响。
例如,相关性越强的主题将导致更多的错误记忆,而词频较低的词汇可能会更容易被错记为相关性更高的选项。
我们的结果将有助于深入理解人类记忆机制,并为将来应用提供一定的指导。
正确记忆与错误记忆中的感觉通道效应研究_叶茂林
正确记忆与错误记忆中的感觉通道效应研究叶茂林 1,2 刘湘玲1(1湖南师范大学教科院心理学系,长沙,410081)(2应用实验心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5)摘 要 本研究采用DRM 范式,考察了正确记忆与错误记忆中的感觉通道效应,以及干扰因素对正确记忆与错误记忆的影响。
结果表明:(1)无论是正确记忆还是错误记忆,视觉呈现优于听觉呈现;(2)三种呈现通道下,对关键诱饵的错误记忆差异不显著;(3)干扰任务下的再认成绩比无干扰任务下的再认成绩好。
结合实验结果,本文还就不同通道下错误记忆的加工机制问题以及正确记忆与错误记忆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初探。
关键词:正确记忆 错误记忆 感觉通道效应 干扰1 引言 错误记忆就是人们会回忆或再认那些没有出现过的事件的现象[1]。
对错误记忆现象的实验研究最早始于Deese ,他于1959年通过实验证明了这一现象[2]。
Roediger 和Mcdermott 对Deese 的研究进行了拓展,进而提出了错误记忆研究的Deese -Roedi -ger -M cdermo tt 范式(简称为DRM 范式)[3]。
DRM 范式通过向被试呈现一系列与关键诱饵(如睡觉)相联系的词汇(如床铺、瞌睡、疲劳……),来考察被试对关键诱饵的记忆情况。
结果发现,在大多数情况下,关键诱饵即使在学习阶段没有呈现,人们都会错误地认为关键诱饵学习过,这就表明产生了对于关键诱饵的错误记忆。
DRM 范式最初是采用听觉来呈现词汇的,但后来的研究者则是采用视觉来呈现词汇,于是听觉向视觉的转换过程就吸引了一些研究者的关注。
然而研究结果却令人迷惑。
一些研究者发现词表采用听觉呈现时所导致的错误记忆率比视觉呈现高,他们认为之所以这样,是由于视觉细节的搜索有利于被试区分真实的刺激与由于学习序列而直接进入他们头脑中的词汇[4,5];而另一些研究者则发现视觉呈现所产生的错误记忆率要高于听觉呈现,他们认为没有听觉输入就没有语音编码,而且听觉反馈有利于再次注意语词,因此听觉呈现比视觉呈现的错误记忆少[6,7]。
跨视听通道的错误记忆ERP新旧效应研究
跨视听通道的错误记忆ERP新旧效应研究毛伟宾;朱永泽【摘要】Smith和Hunt于1998年首次采用DRM范式提出了错误记忆通道效应,即视觉学习通道较之听觉学习通道会降低错误再认或错误回忆,这不仅引发了一系列关于错误记忆通道效应的研究,而且提出了许多关于错误记忆通道效应产生机制的不同观点.本实验采用DRM范式,运用ERP技术,考察了视觉与听觉通道在提取阶段的错误记忆新旧效应,以从更深层面认识错误记忆的内在加工机制.结果发现,视觉与听觉通道在300-500ms和500-700ms两个时间窗都发现了ERP新旧效应,但在脑区位置以及错误记忆的新旧效应方面存在差异,这表明视觉通道与听觉通道在提取阶段的新旧效应存在不同的脑神经活动,不同学习通道在提取阶段的监测加工差异在导致错误记忆通道效应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期刊名称】《心理与行为研究》【年(卷),期】2013(011)002【总页数】8页(P176-183)【关键词】视觉与听觉通道;错误记忆;DRN范式;ERP新旧效应【作者】毛伟宾;朱永泽【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济南2500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42.31 前言在错误记忆研究领域,错误记忆的通道效应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Smith和Hunt (1998)首次提出错误记忆通道效应问题,他们运用DRM范式研究发现在视觉测验条件下,听觉学习转为视觉学习后会导致更低的错误再认或错误回忆,从此引发了关于错误记忆通道效应的一系列研究(Gallo,Mc-Dermott,Percer,&Roediger,2001;Smith,Hunt,&Gallagher,2008;Mao,Yang,W ang,2010)。
关于错误记忆通道效应的产生机制有很多不同的观点,分别从编码阶段的语义激活和提取阶段的监测加工角度进行了解释。
Gallo,McDermott,Percer和Roediger(2001)用区别性启发式(distinctiveness heuristic)来解释错误再认中的通道效应,强调发生在提取阶段的监测因素在错误记忆通道效应中的作用。
DRM范式下第二语言情绪词错误记忆的特点与机制
DRM范式下第二语言情绪词错误记忆的特点与机制
许轲;霍志兵
【期刊名称】《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6(033)001
【摘要】通过英语情绪词为材料的两个实验,在不同加工深度任务形式下,考察了DRM范式下第二语言情绪词加工机制差异.结果发现:在浅层字面加工任务下,积极词对关键诱饵错误再认的抑制能力具有优势;在深层要点加工任务下,消极词对关键诱饵错误再认的促进能力具有优势.积极词具有浅层字面加工优势;消极词具有深层要点加工优势.
【总页数】4页(P117-120)
【作者】许轲;霍志兵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教育学院,河北保定 071002;河北大学教育学院,河北保定071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42.3
【相关文献】
1.情绪对错误记忆的影响:DRM范式下的研究及争议 [J], 曾保春;刘鸣
2.DRM范式下不同关联方式和学习程度对错误记忆的影响 [J], 徐含笑
3.言语-表象认知风格对DRM范式中错误记忆影响的实验研究 [J], 郐一杰
4.DRM范式下正确记忆与错误记忆的感觉通道效应研究 [J], 周玮;唐胜蓝
5.DRM范式下心境一致性错误记忆的认知机制 [J], 张蔚蔚;高飞;蒋军;张继元;张庆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预警和呈现时间对错误再认和错误回忆的影响
The Effects of Warning and Presentation Duration on False Recognition and False Recall 作者: 周楚[1];杨治良[2]
作者机构: [1]复旦大学心理学系,上海200433;[2]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上海200062
出版物刊名: 心理科学
页码: 546-552页
主题词: 错误再认;错误回忆;DRM范式;预警;呈现时间
摘要:采用DRM范式,通过两个实验探讨了学习阶段的预警和词表呈现时间对错误再认与错误回忆的影响异同以及其发生作用的可能条件。
采用视觉-视觉通道的学习-测验模式,实验1使用再认测验,结果发现呈现时间对错误再认不存在影响,而预警提示有效地降低了错误再认;实验2使用回忆测验,依然没有发现呈现时间对错误回忆的影响效应,预警的效应也消失。
以上结果表明:(1)预警对错误回忆的影响受到编码时呈现通道的影响,视觉编码条件下预警效果甚微,而错误再认则无此通道效应;(2)呈现时间的较大变化可同时促进激活与监测过程,错误记忆效应的大小是激活与监测双加工过程此消彼长的交互作用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dvances in Psychology心理学进展, 2011, 1, 77-82doi:10.4236/ap.2011.12012 Published Online July 2011 (/journal/ap/)Modality Effect in False Memory in DRM ParadigmLinsong Wang1, Weibin Mao2*1Shandong Police College, Jinan2School of Psychology,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Email: wb_mao@Received: Feb. 20th, 2011; revised: Apr. 26th, 2011; accepted: May 4th, 2011.Abstract: The researches on modality effect in false memory stemmed from studying on mechanism of false memory. In 1998, Smith and Hunt firstly reported and defined the modality effect on false memory, namely there is a lower false recognition to critical lures following visual presentation than following auditory pres-entation, which was followed by a number of experimental studies. The researchers introduce and explain the mechanism of modality effect in false memory from the view of encoding phase and retrieval phase, and analyses roles of some factors, such as age, loudly reading, and divided attention, on modality effect in false memory. In the end, the researchers put forward that modality effect in false memory could be further studied by using other experiment paradigms and using ERP or brain imaging technology.Keywords: False Memory; DRM; Modality Effect; Visual Modality; Auditory ModalityDRM范式错误记忆的通道效应王林松1,毛伟宾2*1山东警察学院,济南2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济南Email: wb_mao@收稿日期:2011年2月20日;修回日期:2011年4月26日;录用日期:2011年5月4日摘要:Deese-Roediger-McDermott(DRM)范式错误记忆通道效应的研究发轫于对错误记忆产生机制的研究。
1998年,Smith和Hunt首次研究并提出了DRM范式的错误记忆通道效应问题,即在视觉测验条件下,听觉学习转为视觉学习后会导致更低的错误再认或错误回忆,从此引发了一系列关于错误记忆通道效应的实证研究。
研究者从编码与提取两个角度阐释了DRM范式错误记忆通道效应的产生机制,并分析了年龄、编码方式和注意水平等因素在错误记忆通道效应中的作用。
最后指出未来研究可以从其他研究范式以及脑生理机制的角度去进一步探讨错误记忆的通道效应。
关键词:错误记忆;DRM范式;通道效应;视觉通道;听觉通道1. DRM范式错误记忆通道效应研究1995年,Roediger和McDermott扩展了Deese(1959)的研究范式去研究关联词语的错误记忆现象,他们所使用的研究范式被称为Deese-Roediger-McDermott(DRM)范式。
在DRM范式研究错误记忆的初期,许多研究者都采用Roediger和McDermott(1995)的实验程序,即学习阶段用听觉呈现的方式让被试学习一些关联词表,然后在测验阶段以视觉呈现的方式进行新旧测验。
后来也有几个研究开始使用视觉呈现来对错误记忆进行研究,得出的结果却是混合的,当然这些研究都没有把呈现通道之间的比较作为研究的主题。
1998年,Smith和Hunt 首次采用被试间设计对DRM范式中的视觉呈现与听觉呈现进行了直接比较,他们进行了3个实验,结果发现当视觉呈现学习词表时,可以有效地降低对关键诱词的错误回忆和错误再认,而对学习项目的正确回忆及正确再认则没有影响,其中错误回忆对呈现通道更加敏感。
他们将这一在视觉再认测验或者书面回忆中,被试在视觉学习通道的错误记忆明显低于听觉学习通道的现象称之为错误记忆的通道效应(modality effect in false memory),从此引发了关于DRM范式错误记忆通道效应的一系列实证研究。
Maylor和Mo(1999)则得出相反的研究结果,发现DRM范式错误记忆的通道效应 78视觉学习对关键诱词的错误再认高于听觉学习,即无论是在视觉测验还是在听觉测验中,视觉学习均比听觉学习导致更大的错误再认。
为了解释与Smith和Hunt(1998)研究得出的不同结论,Maylor和Mo(1999)认为这可能是由于实验设计不同导致的,即他们实验中的呈现通道采取了被试内设计,而Smith和Hunt(1998)则采取了被试间设计。
针对上面不同的研究结果,Gallo、McDermott、Percer和Roediger(2001)在3个实验中分别采用被试内设计和被试间设计进一步研究了呈现通道对错误再认和错误回忆的影响,结果发现在视觉测验时听觉学习比视觉学习产生了更大的错误再认,而且被试内设计和被试间设计并不影响通道效应的强度,但在听觉再认测验中并没有发现任何通道效应。
可以说时至今日,错误记忆的通道效应已经在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大量研究中得以证实,这些研究包括对呈现通道的被试内和被试间设计(Mao, Yang, & Wang, 2010; Gallo & Roediger, 2003; Kellogg,2001; Smith, Lozito, & Bayen, 2005; Pierce, Gallo, Weiss, & Schacter, 2005; Smith, Hunt, & Gallagher, 2008; Rummer, Schweppe, & Martin, 2009; 毛伟宾, 杨治良, 王林松, 袁建伟, 2008; 叶茂林, 刘湘玲, 2008)。
但是,Smith,Hunt和Gallagher(2008)在分析了大量关于错误记忆通道效应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尽管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大量研究都复制了错误记忆的通道效应,但是通道效应的大小在不同研究中各不相同,甚至在一些条件下,视觉学习相对于听觉学习并没有引起错误记忆的降低。
由此他们认为DRM范式中学习通道对错误记忆的影响是有限制的,即DRM范式中错误记忆通道效应的出现存在潜在边界条件。
除了对视觉与听觉呈现通道进行了错误记忆通道效应的研究之外,也有研究涉及到其他感觉通道。
Nabeta和Kawahara(2006)研究了视觉与触觉通道对错误记忆的影响。
他们使用的刺激材料为分属于16个类别的真实物体(每个类别16个物体,共计256个项目)。
实验前先对每一类别所有物体的熟悉性进行了评定,确保每个物体都是被试能够辨别的,并根据熟悉性对每个项目进行了从高到低的排列,在每一类别中最熟悉的物体被当作关键项目。
他们对被试的学习通道与测验通道进行了控制,让一半被试进行视觉学习,另一半被试进行触觉学习,然后每个被试都要进行通道一致或者不一致的测验,即每个被试都要进行视觉测验和触觉测验。
结果发现在视觉学习与触觉学习中都存在通道效应,表现为触觉学习条件下,触觉测验时就比视觉测验时错误再认更低;而视觉学习条件下,视觉测验则要比触觉测验时错误再认更低。
2. DRM范式错误记忆通道效应的理论观点可以说在经典的再认记忆研究中,许多研究者使用短时记忆任务发现在对视觉听觉呈现的语言项目的回忆和再认方面存在通道差异,但在长时记忆研究中通道效应并没有得出可信的结论。
在错误记忆研究领域中大部分研究都采用了长时记忆任务,对出现的通道效应该做出如何的解释呢?这涉及到关于记忆研究的理论问题,也涉及到错误记忆通道效应的内在机制问题。
2.1. 强调编码阶段的区别性加工Smith和Hunt(1998)以区别性加工(distinctive processing)术语来解释错误记忆的通道效应。
所谓区别性加工是指对相似性情景之间存在的差异性所进行的加工,也被称为项目特异性加工(item-specific proc-essing)。
Smith和Hunt(1998)认为,在DRM词表的编码阶段,学习项目是视觉呈现时要比学习项目是听觉呈现时更容易与内在产生的关键诱词的表征区分开来,即编码一个视觉呈现的项目较之于编码一个听觉呈现的项目与心中想起的一个关键诱词更有区别性。
而且他们还主张视觉加工在开始的时候就降低了对关键诱词的通达而不是在最后输出的时候增加了编辑它的机会。
与之相一致,许多研究均表明,相比较内部产生的信息与听觉呈现的信息之间的差异而言,内部产生的信息与视觉呈现的信息之间的差异更容易被探测到。
这一差异越明显,关键诱词就越可能被进行区别性的加工;而区别性加工越大,错误记忆就会越低。
另外,Smith和Hunt(1998)认为视觉呈现比听觉呈现更具区别力的原因在于视觉呈现能激起正字法和语音的编码,而听觉呈现只能引起语音编码,因此视觉呈现可以从正字法和语音两个方面把错误记忆任务中的呈现词与激活诱词区分开来。
可以说Smith和Hunt(1998)关于错误记忆通道效应的观点是一种基于学习的监测加工。
DRM范式错误记忆的通道效应 792.2. 强调提取阶段的区别性启发式Gallo等(2001)认为,发生在测验阶段的提取因素在错误记忆通道效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偏好用区别性启发式(distinctiveness heuristic)观点(Israel & Schacter, 1997)来解释错误再认中的通道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