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希佩尔-林道综合征von Hippel-Lindau病诊治专家共识(完整版)
肾囊性疾病诊治—泌尿外科诊疗指南
四、肾盂旁囊肿(Parapelvic cysts)
出现在肾窦内的囊肿,因此也叫肾窦囊肿
(一)、肾盂旁囊肿从组织学与起源上分为2种: (1)尿源性:起源肾实质突向肾窦肾门生长的单纯肾囊肿
12
Bosniak II级。(a)轴位CT平扫显示左肾上级高密度病变(箭), CT值为82Hu。(b)轴位对比增强CT 病变未见明显强化,CT值为87Hu,患者接受了手术切除治疗,病理诊断为良性囊肿伴出血。
13
Bosniak Ⅲ级。(a)轴位CT平扫显示左肾低密度肿块,CT值为18Hu。(b)轴位对比增强CT可见病变 内部多个明显强化分隔(箭),CT值为45-75Hu,患者接受了手术切除治疗,病理诊断为囊性肾细 胞癌。
A
单纯性
肾囊肿
B
单纯性肾囊肿
急性出血性肾囊肿
感染性肾囊肿
A B
肾囊性病变CT诊断
(四)单纯肾囊肿治疗
·进展缓慢预后良好,无自觉症状或压迫梗阻者可动态观察
·外科手术指征: 1.有疼痛症状或心理压力大 2.直径>4cm或有压迫梗阻影像学改变 3.继发出血或可疑癌变
·治疗方案: 肾囊肿直径<8cm首选穿刺硬化术,有效率接近80%; 肾囊肿>8cm,去顶术有望成为标准术式。
ⅡF型
Ⅲ型 Ⅳ型
Bosniak CT分级
病变性质 良性单纯性囊肿 良性囊肿(不需随诊)
不能确定(需要随诊)
影像学表现(CT)
囊壁薄呈细线样,无分隔、无钙化、无 实性成分、水样密度、无强化
囊内有少许细线样分隔,壁和分隔略有 强化;壁或分隔有细小或短段稍厚强化; 小于3cm均一高密度病变,边缘光整, 无强化
局限性囊性肾病 锂肾病
多囊肾:成人型 儿童型 髓质海绵肾 von Hippel-Lindau,VHL(希佩尔-林道综合征) 肾结节性硬化症
以双侧肾癌为主要表现的VHL综合征病例报道1例
文章编号:1007-4287(2019)07-1295-02以双侧肾癌为主要表现的VHL综合征病例报道1例王国强,李然伟,范海涛,张 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泌尿外科,吉林长春130041) Von Hippel-Lindau综合征(VHL综合征),也称希佩尔-林道综合征,是具有癌变倾向的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多系统肿瘤疾病[1],临床上较为罕见,其发病率约为1/36000-1/45 500[2],VHL综合征的特点是存在影响中枢神经系统、肾脏、肾上腺、胰腺和生殖器官的良恶性肿瘤,具体表现为肾细胞癌、胰腺囊肿和神经内分泌肿瘤、淋巴内囊肿瘤[3]。
2018年2月我院泌尿外科收治1例以双侧肾癌为主要表现的VHL综合症患者,现报告如下。
1 病例报告患者,男,23岁,患者因近1月消瘦明显伴有排尿困难,口服哈乐后排尿困难症状无明显改善,就诊于当地医院行腹部超声提示:右肾下极可见一肿物,大小约3.9cm×3cm,左肾囊肿,上腹部包块。
为进一步诊断与治疗,患者及家属带入当地医院腹部彩超就诊我院泌尿外科,行腹部平扫+增强CT,结果提示:多囊胰腺双肾多发占位性病变,较大者位于右侧,肿物大小约3.3cm×3cm,左侧肿物较大者大小约3cm×2.1cm、左肾囊肿。
我院门诊以“肾肿物”收入院,患者既往无腰痛、血尿、发热史,无高血压、糖尿病病史,无手术史及外伤史。
入院后常规查体:患者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楚,双眼视力正常,双肺呼吸音清,心率80/min,律齐,心音有力。
胸廓无明显异常,双肺叩诊呈清音,全腹柔软,无压痛及反跳痛,上腹部触及大小约5cm*10cm的实性包块,肝脾肋下未触及,神经系统检查未见明显阳性体征,双侧肾区叩击痛(-),双侧输尿管走行区无深压痛及叩击痛,外生殖器发育正常。
追问患者家族史,患者母亲,47岁,24年前行小脑手术,术后病理汇报血管母细胞瘤。
7年前体检发现左肾肿瘤一直未予治疗。
《1 例 VHL 综合征肾肿瘤患者的护理》
《1 例 VHL 综合征肾肿瘤患者的护理》一、疾病概述VHL 综合征即希佩尔-林道综合征(Von Hippel-Lindau syndrome),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
主要表现为多器官的肿瘤或囊肿,包括视网膜和中枢神经系统的血管母细胞瘤、肾脏肿瘤、胰腺囊肿或肿瘤、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等。
肾肿瘤是 VHL 综合征患者常见的表现之一,可单侧或双侧发病,肿瘤类型以透明细胞癌为主。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1. 病因:- VHL 综合征是由位于染色体 3p25-26 的 VHL 基因突变引起。
该基因突变导致 VHL 蛋白功能异常,进而影响细胞的生长、分化和代谢。
- 遗传因素在 VHL 综合征的发病中起关键作用,约 50%的患者有家族遗传史。
2. 发病机制:- VHL 蛋白是一种肿瘤抑制蛋白,在正常情况下,它通过调节缺氧诱导因子(HIF)的稳定性来控制细胞对缺氧的反应。
当 VHL 基因突变时,VHL 蛋白功能丧失,无法正常降解 HIF,导致 HIF 积累。
HIF 可激活一系列与血管生成、细胞增殖和代谢相关的基因表达,从而促进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三、临床表现1. 肾脏表现:- 无症状肾肿瘤:部分患者在体检或因其他原因进行影像学检查时发现肾脏肿瘤,早期可能无任何症状。
- 腰痛:肿瘤较大时可引起腰部胀痛或隐痛,疼痛程度因肿瘤大小、位置和个体差异而异。
- 血尿:肿瘤侵犯肾脏集合系统时可出现血尿,可为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
- 腹部肿块:当肿瘤体积较大时,可在腹部触及肿块。
2. 其他系统表现:- 视网膜和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可引起视力下降、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
- 胰腺囊肿或肿瘤:可能出现腹痛、腹胀、消化不良等症状。
-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可导致血压升高、心悸、头痛、多汗等症状。
四、治疗要点1. 手术治疗:- 对于局限性肾肿瘤,可根据肿瘤大小、位置和患者的身体状况选择保留肾单位手术(如肾部分切除术)或根治性肾切除术。
vkh综合征PPT课件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定义
总结词
Von Hippel-Lindau (VHL) 综合征 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由VHL基 因突变引起。
详细描述
VHL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病,由VHL基因突变导致,该基因编 码一种名为pVHL的蛋白质,对细胞生 长和凋亡起到关键作用。
展过程。
体格检查
影像学检查
基因检测
全面检查身体,特别是 眼部、中枢神经系统、
肾脏等器官。
进行CT、MRI等影像学 检查,以发现肿瘤或病
变。
通过基因检测技术,检 测VHL基因突变情况。
鉴别诊断
其他遗传性肿瘤综合征
其他眼部血管病变
如结节性硬化症、神经纤维瘤病等, 需要与VHL综合征进行鉴别。
如血管瘤、眼底出血等,需要与VHL 综合征出现的眼部病变进行鉴别。
肿瘤切除术
对于VHL综合征患者,如果发现肾脏或其他器官上的肿瘤, 手术切除是首选的治疗方法。手术的目标是尽可能地切除肿物
VHL综合征患者的肿瘤生长依赖于血管生成,因此使用抗血管生成药物可以抑制 肿瘤的生长。常见的抗血管生成药物包括贝伐单抗和舒尼替尼。
ERA
基因治疗研究
基因治疗策略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正常的 VHL基因导入到患者的细胞中, 以替代缺陷基因,从而恢复正常
的细胞功能。
基因治疗进展
目前已有多个实验室和临床研究 在进行VHL基因治疗的研究,取
得了一定的成果和突破。
面临的挑战
基因治疗技术尚在发展阶段,存 在一定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问题,
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避免触发因素
避免暴露于可能诱发VHL 病变的因素,如高温、紫 外线、某些化学物质等。
MR检查对冯·希佩尔·林道综合征诊断的意义
MR检查对冯希佩尔林道综合征诊断的意义张磊;廖翠微;杨柳青;文利;张冬【期刊名称】《解放军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7)008【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检查对冯·希佩尔·林道(Von Hippel-Lindau,VHL)综合征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2015年9月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16例经病理及影像证实为VHL综合征的临床及多部位磁共振资料,并总结其临床及MR表现,探讨本病的诊断思路.结果 16例中女性10例,男性6例,平均年龄32.4岁,10例有家族患病史.16例MR资料均显示为多系统病变,全部合并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MR表现多呈“大囊肿伴壁结节”混合肿块),5例为首发病变;6例合并视网膜血管母细胞瘤,其中2例为首发病变;9例合并肾透明细胞癌及肾囊肿,其中4例为首发病变;7例合并胰腺多发囊肿,其中2例为首发病变;7例合并嗜铬细胞瘤,其中3例为首发病变;其他还合并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肝血管瘤等.结合临床及多部位MR资料,最后诊断为ⅠA型6例,ⅠB型3例,ⅡA型4例,ⅡB型3例.结论VHL综合征有遗传倾向且常累及多个器官,多以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及内脏病变为首发病变;联合多部位MR检查有利于VHL综合征的诊断.【总页数】5页(P853-857)【作者】张磊;廖翠微;杨柳青;文利;张冬【作者单位】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放射科,重庆400037;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放射科,重庆400037;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放射科,重庆400037;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放射科,重庆400037;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放射科,重庆40003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0.4【相关文献】1.冯·希佩尔·林道病的影像学诊断病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J], 徐汇义;徐卓群;夏晓;陈宏伟;吴力源;李国良2.MR检查对冯·希佩尔·林道综合征诊断的意义 [J], 张磊;廖翠微;杨柳青;文利;张冬;3.磁共振检查对冯·希佩尔·林道综合征诊断的意义 [J], 刘钢;李志伟;田晞;冯莉莉;孔晓华;麻增林4.类风湿关节炎滑膜组织中脯氨酸羟化酶及希佩尔林道肿瘤抑制蛋白的表达及意义[J], 宋小莉;苏娟;刘重阳;张广源;张鑫5.以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为主要表现的希佩尔-林道综合征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J], 袁炳乾;龚会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林道氏综合征诊断标准
林道氏综合征诊断标准摘要:一、林道氏综合征的概述二、林道氏综合征的诊断标准1.临床表现2.实验室检查3.影像学检查三、林道氏综合征的鉴别诊断四、林道氏综合征的治疗与预防五、总结正文:林道氏综合征(Lindsay"s Syndrome)是一种罕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急性炎症、肌肉病变、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诊断林道氏综合征需要综合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
一、林道氏综合征的概述林道氏综合征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通常影响年轻人,男性略多于女性。
该病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反应等因素有关。
林道氏综合征的症状波动较大,病程中可能出现缓解和加重。
二、林道氏综合征的诊断标准1.临床表现林道氏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急性起病:病程中出现迅速发展的肌肉无力、肌肉疼痛、发热等症状。
(2)神经系统症状:包括头痛、恶心、呕吐、腹泻等。
(3)肌肉病变:肌肉疼痛、肌肉压痛、肌肉肿胀等。
2.实验室检查(1)血清肌酶: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等肌肉损伤标志物升高。
(2)炎症指标: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C反应蛋白(CRP)等炎症指标上升。
3.影像学检查(1)肌肉MRI:显示肌肉炎性改变,如肌肉水肿、炎症浸润等。
(2)神经电生理检查:肌电图(EMG)显示肌源性损害。
三、林道氏综合征的鉴别诊断需与其他引起肌肉病变和神经系统症状的疾病进行鉴别,如多发性硬化、重症肌无力、病毒性肌肉炎等。
四、林道氏综合征的治疗与预防1.治疗:主要包括对症治疗、免疫抑制剂治疗、抗病毒治疗等。
早期诊断和治疗可降低病死率,改善患者预后。
2.预防:目前尚无有效预防措施,建议加强公共卫生宣传,提高人们对林道氏综合征的认识,及时就诊和治疗。
五、总结林道氏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依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治疗和预防措施主要包括对症治疗、免疫抑制剂治疗、抗病毒治疗等。
冯希佩尔林道综合征Von Hippel–Lindau Syndrome影像
生障碍,致残存胚胎间质细胞形成肿瘤 • 中枢神经系统HB通常是多灶性的 • WHO Ⅰ级
• 在VHL中,中枢神经系统HB最常见于小脑(44%72%),其次是脊髓和脑干
• 平均发病年龄33岁 • 小脑HB患者可能发展步态共济失调,头痛,复
VHL表现
• 视网膜 :视网膜血管母细胞瘤(视网膜HB) • 中枢神经系统(CNS):小脑和脊髓血管母细胞瘤 • 头颈部 :内淋巴囊肿瘤 • 胰 :胰腺囊肿、浆液性囊腺瘤、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胰腺NET) • 肾 : 肾囊肿、肾透明细胞癌 • 肾上腺: 嗜铬细胞瘤 • 生殖器官 : 附睾囊肿、
附睾乳头状囊腺瘤、阔韧带囊腺瘤
Von Hippel–Lindau Syndrome (希佩尔-林道综合征/VHL)简介
概述
• VHL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肿瘤疾病,由VHL 基因的种系突变引起,位于3号染色体的短臂上
• VHL 综合征表现为多器官,多发的良、恶性肿瘤 症候群
• 常累及视网膜、中枢神经系统、胰腺、肾脏、肾 上腺、生殖器官等
36岁时发现左小脑半球大量小结眼科检查 神经功能及血压、听力异常的年度临床评估 每年的生化检查,包括血浆3-甲氧基肾上腺素或24小时尿中儿茶酚胺水平 每1–2年一次腹部超声和腹部MR成像,每一项检查都有或没有增强对比。 每2-3年一次磁共振成像,包括大脑、岩质颞骨和整个脊柱的增强。
定期眼科检查(视网膜HB快速进展的风险) 脑部和整个脊柱的MR成像,没有增强(以确保没有快速进展或并发症,如脑积水) 妊娠早期、中期和晚期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检测活动期嗜铬细胞瘤 如果病人知道视网膜或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可以考虑剖腹产。
VHL综合征的影像学诊断
VHL综合征的影像学诊断【摘要】 VHL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通常多脏器患病,影像检查是发现病变的主要手段。
本文介绍了VHL综合征的影像学表现,诊断标准和检查时机,重点比较了不同影像学方法应用于VHL综合征的优势和限制。
【关键词】林道希佩尔综合征成血管细胞瘤放射学诊断“Von Hippel Lindau综合征”,简称VHL综合征[1~2],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3号染色体(3p25-26)被认为是“VHL 基因”[1~2]。
VHL分3型:Ⅰ型包括视网膜和中枢神经系统成血管细胞瘤、肾囊肿、肾癌和胰腺囊肿。
Ⅱ型除视网膜和中枢神经系统成血管细胞瘤外,还包括胰腺嗜铬细胞瘤和胰岛细胞瘤。
Ⅲ型不常见,包括视网膜和中枢神经系统成血管细胞瘤、嗜铬细胞瘤、肾和胰腺疾病。
患者的中位存活年龄是49岁,最常见的死亡原因是小脑成血管细胞瘤的神经合并症或转移性肾癌[2]。
带VHL基因的父母其子女有50%的机会带VHL 基因,性别分布相等。
一些家庭子代患病不到 50% ,反过来子代患病,其父母也不一定发病,即基因被遗传但并不表达[1]。
也有许多病例是无症状携带者。
无家族史者罕见患VHL。
基因的突变仅仅发生1%~3%的病例。
VHL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通常多脏器患病,影像检查是发现病变的主要手段。
1诊断标准[2~3]VHL的诊断标准包括,中枢神经系统一个以上的成血管细胞瘤,1个CNS成血管细胞瘤和VHL的内脏表现,或者1项表现和已知的VHL家族史。
患者罕见有 VHL 的全部表现,大约 50% 只有一项表现。
视网膜的病灶通常首先发生,只有少数患者在10岁以前被发现。
2主要表现[4~6](1)视网膜成血管细胞瘤和视网膜血管瘤病,多发,双侧。
成血管细胞瘤,小脑,大脑,延髓,脊髓,多发性成血管细胞瘤,脊髓空洞症,脑膜瘤,脊髓的动静脉畸形和后颅窝表皮样瘤,以及脊柱粟粒状成血管细胞瘤。
(3)迷路内淋巴囊肿瘤。
VHL综合征(冯-希佩尔-林道综合征)病例分析
遗传特征
VHL基因突变的人群携带率估计为3/10万左 右,外显率接近100%。
其遗传特征为常染色体显性方式,男女无 差异,子女有50%机率发病,故对其子女 也应严密随访。
受累脏器的各疾病发生率
胰腺囊肿:90%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72% 肾囊肿:63%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60% 视网膜血管母:59% 肾透明细胞癌:49% 其他(胰腺肿瘤、内淋巴囊肿、附睾肿瘤):
一个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或腹部器官一个 以上的本病病变,有家族史的患者也要考虑该病 的可能。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病因
VHL综合征是由VHL基因的突变引起。 VHL基因是一个抑癌基因。VHL编码的蛋白可以负性
调节低氧诱导的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mRNA 表达。VHL基因突变可造成该蛋白功能丧失,VEGF 表达升高而发生富含血管的血管母细胞瘤。 VHL基因突变在其它肿瘤发生中的机制尚未弄清。 VHL基因不同位点的突变类型或称基因类型导致疾 病的不同表现型。
2013-11-25: 胸椎椎管内 结节灶,内 见流管血管 影;增强明 显强化。
2014-5-21:术后半年复查
小结
定义: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合并肾脏 或胰腺囊肿、嗜铬细胞瘤、肾癌以及外皮囊 腺瘤等疾病
诊断标准: 学习体会:家族史的重要性 !
及时基因学检查,早期诊断、 早期干预及治疗、终身密切随访 !
临床表现
VHL 综合征表现为一系列的病变,基本组 成分为两部分:①视网膜、脑干、小脑或 脊髓的血管母细胞瘤;②腹腔脏器病变(嗜 铬细胞瘤、肾囊肿或肾细胞癌、胰腺囊肿 或囊腺瘤等)。不同病变的组合其临床表现 不相同。
诊断标准
视网膜和中枢神经系统一个以上不同部位的血管 母细胞瘤
希佩尔-林道综合征超声表现1例
·病例报道·患者女,21岁,因“发现左肾占位8+年”就诊。
既往史:10年前小脑血管母细胞瘤手术史,5年前右腓骨骨折手术史,有输血史,余无特殊。
自诉8+年前经腹部超声检查发现左肾上极占位,后多次于本院随访检查,近3次CT 检查分别提示:①左肾上极见一直径约0.8cm 不强化低密度影(图1A ),考虑左肾上极囊肿;②左肾上极见一直径约1.0cm 低密度结节影,其内似可见脂肪密度影,增强扫描呈轻度不均匀强化(图1B ),考虑错构瘤可能性大;③左肾上极见一直径约2.9cm 低密度结节影,动脉期呈明显不均匀强化,静脉期强化消退(图1C ),病灶体积较前片明显增大,考虑肾癌可能。
此外,3次CT 检查均提示:多囊胰腺(图1D );肝囊肿。
前次二维超声检查:肝内见一直径约0.8cm 无回声结节,胰腺体积增大,形态失常,内可见数个大小不等的无回声区,最大者约2.8cm×2.1cm ;左肾实质内见一直径约1.0cm 无回声结节。
二维超声提示:多囊胰腺;肝囊肿;肾囊肿。
本次入院二维超声检查:左肾上极见一大小约3.0cm×2.9cm 团状混合回声,内探及多个无回声区,呈“蜂窝状”改变(图2A );CDFI 示其内部及周边可探及条状血流信号(图2B ),可探及动脉频谱,收缩期峰值流速29.9cm/s ,阻力指数0.81。
超声造影检查:左肾上极实质内团状混合回声皮质期呈不均匀性稍高增强,增强后边界尚清晰,髓质期消退呈稍低增强,内可见无增强区(图3)。
超声提示:左肾上极混合性占位(倾向富血供肿瘤性病变:癌)。
MRI 检查:延髓-胸椎管显示稍增宽,脊髓粗细及信号不均,内可见条状长T1长T2信号(图4)。
MRI 提示:血管母细胞瘤术后并继发脊髓空洞症。
行腹腔镜下左肾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左肾肿瘤大小约3.0cm×2.5cm×2.0cm ,镜下可见肿瘤富含纤维的血管及纤维间隔,具有丰富的透明样胞浆,癌细胞核深染(图5)。
VHL
临床诊断
根据统计,大约5%~30%的中枢 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伴有VHL病,而 48%~72%的VHL病伴有中枢神经系统 血管母细胞瘤,因此当发现血管母细胞 瘤时应注意对其他器官进行检查,以排 除VHL病。
鉴别诊断
VHL 年龄、性别
多发病灶 供血动脉 DSA染色
脑膜瘤
平均33岁,男性 45岁左右,女性 多见 多见 常见 颈内动脉 浓淡不均 少见或罕见 脑膜或颈外 多均匀成絮状
又称小脑-视网膜真性血管瘤综合征、 Hippel综合征(病)、多发性血管网织细胞瘤 综合征、视网膜小脑血管瘤病、遗传性中 枢神经系统血管瘤病、内脏囊肿性视网膜 血管瘤病、Hippel-Czermak综合征、小脑网 状血管瘤病、视网膜血管瘤病、Lindau综合 征(病)、囊肿性视网膜血管瘤病、小脑内脏 血管瘤病、小脑视网膜血管瘤综合征、 Lindau瘤。
概况
病因不明,可能与遗传有关。VHL基因为 抑癌基因,该基因的丢失、突变和甲基化 失活导致正常的VHL蛋白合成障碍,是导 致VHL病的重要分子学基础。另外,Steven 等研究发现,除了VHL基因突变外,3号染 色体短臂上一些其他基因的缺失也参与了 肾细胞癌、胰岛细胞瘤的进展。2000年世界 卫生组织(WHO)将其归为组织起源未明的 肿瘤。
临床诊断
VHL基因检测是金标准。
临床诊断her等提出 的标准:①视网膜或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 细胞瘤家族病史,有一种血管母细胞瘤或 内脏病变(如肾肿瘤、胰腺肿瘤或囊肿、嗜 铬细胞瘤、附睾乳头状囊腺癌或子宫阔韧 带乳头状囊腺瘤等)。②对于孤立病例且无 明确家族遗传史,若患有两种或两种以上 血管母细胞瘤,或一种血管母细胞瘤和一 种内脏病变,亦可诊断VHL病。
Von Hippel-Lindau病 (VHL综合征) 的临床特点及诊治原则
肾囊性病变CT诊断
21
肾结核 (renal tuberculosis)
肾结核早期在乳头部或髓质锥体的深部形成结核结节 或肉芽肿,中心发生干酪坏死,随着病变扩展与肾盏相通, 坏死物质经肾盏排出,形成空洞,病变进一步扩展可自一 个肾盏至一组肾盏,成为肾盂结核。
根据病情的发展不一样,形态学可分为:结节型,囊 肿型,积水型,积脓型,萎缩型,钙化型,混合型。
增强扫描可表现为边缘环形强化并内部分隔 明显强化。静止期或寄生虫死亡时可出现钙化。 治疗及预后:
手术治疗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精选ppt课件
29
(a) 平扫右肾复杂性囊性肿块 (b) 增强CT扫描病变环形强化伴分隔明显强化
精选ppt课件
30
精选ppt课件
31
肾小球囊肿病 (glomerulocystic kidney disease, GCKD)
精选ppt课件
19
精选ppt课件
20
肾脓肿 ( renal abscesses )
肾实质感染所致广泛的化脓性病变,或输尿管梗阻后 肾盂肾盏积水、感染而形成的一个集聚脓液的囊腔。
早期肾实质内略低密度影,轻度不 规则强化。
成熟期为类圆形均匀低密度影,增 强呈低密度影周围伴环形强化。
成熟期脓肿
精选ppt课件
男性单侧发病较多;女性则以双侧发病较多,且往往 左肾受累更明显。
精选ppt课件
38
患肾呈不规则分 叶的多发囊肿或 呈葡萄状,几乎 看不到肾实质。
精选ppt课件
39
肾脏多发葡萄串样囊变,囊肿间有互不相通的分隔, 分隔或少量实体部分可强化。
精选ppt课件
40
获得性肾囊性疾病 (acquired cystic kidney disease,ACKD)
林道氏综合征诊断标准
林道氏综合征诊断标准摘要:一、林道氏综合征简介1.林道氏综合征的定义2.发现历程二、林道氏综合征的诊断标准1.临床表现2.遗传学检查3.影像学检查三、林道氏综合征的鉴别诊断1.与其他神经发育障碍的区分2.与其他遗传性疾病的区分四、林道氏综合征的治疗与预后1.治疗手段2.预后情况正文:林道氏综合征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进行性的肌肉无力和萎缩,同时伴有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该病最早由德国医生林道(R.Lindau)在1927 年首次报道,因此得名林道氏综合征。
根据我国目前的诊断标准,林道氏综合征的诊断主要依据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临床表现是诊断林道氏综合征的重要依据。
患者通常在儿童期出现肌无力症状,表现为四肢近端和躯干肌肉的进行性无力和萎缩。
随着病情发展,肌肉萎缩逐渐向四肢远端蔓延。
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言语困难、吞咽困难、关节僵硬等症状。
其次,遗传学检查也是诊断林道氏综合征的关键手段。
约90% 的患者存在SQSTM1 基因突变,可通过基因检测进行确诊。
对于有家族史的患者,遗传学检查可以帮助评估患者的遗传风险。
最后,影像学检查在诊断林道氏综合征时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如磁共振成像(MRI)可显示患者大脑皮质、基底核、脑干等部位的异常信号。
在鉴别诊断方面,林道氏综合征需要与肌营养不良、脊髓性肌萎缩、肯尼迪病等其他神经发育障碍相鉴别。
同时,由于林道氏综合征可能与其他遗传性疾病伴随出现,如脆性X 综合征、肌阵挛性癫痫等,因此需仔细排查。
针对林道氏综合征的治疗,目前尚无特效药物。
主要治疗手段包括物理治疗、康复训练、药物治疗等,旨在缓解患者的症状、延缓疾病进程和改善生活质量。
ICD-10编码Q85.9错构瘤病误用分析
姜 臖 史晓凤 鲁 磊: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江苏南京 210029通信作者:鲁 磊ICD-10编码Q85.9错构瘤病误用分析姜 臖 史晓凤 鲁 磊 【摘 要】 出院诊断疾病编码是病案首页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提高其准确率首先要有正确的标准。
通过查阅某院2017—2019年所有出院主要诊断ICD-10编码为亚目Q85.9未特指的斑痣性错构瘤病的住院病案,发现几乎每份病案的编码Q85.9都与医师诊断不符,错将某个器官的错构瘤分类于错构瘤病(或斑痣性错构瘤病),而后者是累及多个器官系统的综合征;指出错误的主要原因在于《疾病分类代码国家临床版2.0》对Q85.9的扩展是不合理的。
提出错构瘤的正确编码,并建议《疾病分类代码国家临床版》对相关编码进行调整,以确保病案首页编码数据的准确性、同质性,使病案首页信息能够得到更好的利用。
【关键词】 ICD-10编码;错构瘤;错构瘤病;斑痣性错构瘤病 中图分类号:R197.323.1 文献标志码:B doi:10.3969/j.issn.1671-332X.2021.05.037AnalysisofthemisuseoftheICD 10codeQ85.9JIANGJun,SHIXiaofeng,LULei 【Abstract】 Thediseaseclassificationcodefordischargediagnosisisoneofthemostimportantitemsinthefrontsheetofmedicalrecords.Awell establishedstandardisneededforimprovingtheaccuracyofcoding.Theauthorretrievedalltheinpatientmedicalrecordsfromahospitalbetween2017and2019withtheICD 10codeQ85.9astheprimarydiagnosticcodeanddiscov eredthatthecodewasusedincorrectlyinalmosteverycase,beinginconsistentwithdoctor'sdiagnosis.Codersconfusedhamar tomawithhamartosis(orphakomatosis).Infact,thelatterisasyndromewhichinvolvesseveralorgansorsystems,whilethefor meronlyinvolvesoneorganortypeoftissue.ThentheauthorpointedoutthattheexpansioncodesofQ85.9intheNationalClini calCodingDatabaseofClassificationofDiseasesEdition2.0areinappropriateandthereforeresponsibleforcoders'misuseofthesecodes.Suitablecodeshavebeenproposedforhamartoma.TheexpansioncodesofQ85.9inthenationaldatabaseshouldberevised,soastoensuretheaccuracyandhomogeneityofcoding,whichwillleadtobetterutilizationoftheinformationinthefrontsheetofmedicalrecords. 【Keywords】 ICD 10code;Hamartoma;Hamartosis;Phakomatosis 【Author′saddress】 TheFirstAffiliatedHospitalwithNanjingMedicalUniversity,Nanjing210029,China 病案首页是整份病案内容的浓缩和提炼,它所包含的信息对医疗工作及其管理、医学教育和科研,以及医疗保险支付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vhl冯希佩尔林道综合征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有家族史的患者,一个中枢神经 系统血管母细胞瘤或腹部器官一 个本病病变
VHL综合征分布示意图
①视网膜、脑干、小脑或脊 髓的血管母细胞瘤; ②内淋巴囊肿瘤; ③腹腔脏器病变(嗜铬细胞瘤、 肾囊肿或肾细胞癌、胰腺囊 肿、胰腺神经内分泌瘤等); ④附睾囊肿、阔韧带囊肿、 阔韧带乳头状囊腺瘤。 ⑤外皮囊腺瘤。
多与嗜铬细胞瘤伴发,多 生长缓慢且无分泌功能, 较少转移。
肾囊肿发生在59%-63%的患者中,多为双侧发病 肾脏肿瘤
可由肾囊肿和肾实质发育而来,到60岁时,出现在大约70%的患者 中,是VHL综合征死亡的重要原因。
多为透明细胞癌
发病年龄较一般肾癌发生早, 平均35岁,均为透明细胞癌且 分级较低生长缓慢
• 视网膜血管母细胞瘤:是VHL综合征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也是最早出现的 临床表现,可能发生在童年。约一半的病例为多发和双侧出现,与中枢神经 系统血管母细胞瘤具有相同的病理组织学表现。平均发病年龄是25岁。
中枢神经血管母细胞瘤:发生在60%-80%的V H L综合征患者中,是VHL综合征的主要特征。 最 常见发生部位是小脑、脑干(约占80%)和脊 髓 (约占20%),颅内病变绝大多数出现在幕下,垂 体柄是幕上血管母细胞瘤最常见的部位,脊髓血 管 母细胞瘤通常位于硬膜内,最常发生在颈椎或胸 椎 ,偶尔可累及整条脊髓,很少出现周围神经血管 瘤 。
胰腺囊肿:90%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72% 肾囊肿:63%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60% 视网膜血管母细胞瘤:59% 肾透明细胞癌:49% 其他(胰腺肿瘤、内淋巴囊肿、
附睾肿瘤): 均小于20%
VHL综合征的影像学特点:
三多一共存(多发性、 多系统、多器官病变, 且良、恶性共存)。
VHL综合征
VHL综合征概述:希佩尔·林道综合征(Von Hippel–Lindau disease,VHL综合征),或译为希佩尔·林道病,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
疾病是因位于染色体3P25.3的VHL抑癌基因发生突变所致。
VHL综合征诊断标准:①视网膜或中枢神经系统一个以上不同部位的成血管细胞瘤;②视网膜或中枢神经系统一个成血管细胞瘤和VHL内脏表现;③一项表现和已知的VHL家族史。
临床特点:VHL临床特征为发生于神经系统或视网膜的血管母细胞瘤、肾脏透明细胞癌、嗜铬细胞瘤以及肝、肾、胰腺、附睾等多发囊肿或肿瘤,以及咖啡牛奶斑等。
临床分型:VHL分3型:Ⅰ型包括视网膜和中枢神经系统成血管细胞瘤、肾囊肿、肾癌和胰腺囊肿。
Ⅱ型除视网膜和中枢神经系统成血管细胞瘤外,还包括胰腺嗜铬细胞瘤和胰岛细胞瘤。
Ⅲ型不常见,包括视网膜和中枢神经系统成血管细胞瘤、嗜铬细胞瘤、肾和胰腺疾病。
影像表现:① CNS成血管细胞瘤以小脑最常见,其次是延髓,脊髓和视网膜,幕上罕见。
MRI表现为一边界清楚的囊性病灶,紧邻软脑膜侧伴有血供丰富的壁结节。
囊液为富含蛋白液体和(或)囊内出血,在所有序列中与脑脊液相比可以是等信号,但更常见的是在T1、T2加权中呈轻度高信号。
壁结节T1像呈轻度低信号,T2像呈轻度高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强化,可见较大的供血或引流血管。
②视网膜成血管细胞瘤是VHL最常见且是最早的病灶,病灶常位于视网膜的周围,也可直接累及视神经盘。
典型者超声可见扩张的输入动脉和静脉,大多数表现为视网膜颞侧较小(1.5-2.0mm)的低回声肿块,依赖于眼镜检查,只有较大的视网膜病灶才可以在对比剂增强CT及MRI上见到。
③脊柱的成血管细胞瘤大部分是髓内肿瘤,少数在神经根或髓外硬膜下;肿瘤大多数位于颈胸椎,肿瘤使脊髓膨大,并伴有囊变。
MRI上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强化肿块、壁结节,背侧较大的迂曲引流血管影。
④内淋巴囊肿瘤T1、T2信号不均匀,局部高信号代表亚急性出血,低信号代表钙化或含铁血黄素沉积。
中国希佩尔-林道综合征von Hippel-Lindau病诊治专家共识(完整版)
中国希佩尔-林道综合征von Hippel-Lindau病诊治专家共识(完整版)Von Hippel-Lindau病简称VHL病,又称希佩尔-林道综合征、林岛综合征,是VHL抑癌基因突变引起的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OMIM 193300)。
患者表现为多器官肿瘤综合征,包括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视网膜血管母细胞瘤、肾癌或肾囊肿、胰腺肿瘤或囊肿、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内耳淋巴囊肿瘤和生殖系统囊肿等病变。
据国外报道,VHL病的发病率为1/(91000-36000),我国尚无流行病学数据。
我国患者外显率高,国外报道60岁外显率87%,国内患者60岁时外显率高达97%。
Latif等在1993年确定了该病的致病基因,将其定位于染色体3p25-26。
VHL基因编码VHL蛋白,并与延长因子B和C组成VBC E3泛素连接酶复合体,降解下游的缺氧诱导因子-α(HIF-α)。
VHL蛋白失活导致其下游底物(HIF-α等)上调进而促进一系列促癌因子的表达是该病的主要发病机制。
目前,国际上报道的VHL基因突变有500多种,包括错义突变、无义突变、小片段缺失和插入、大片段缺失和剪接突变等。
其中,不同种族的基因突变谱各异,我国患者热点突变区域位于1号和3号外显子,错义突变所占比例高于国外(50.7%与39.4%),而移码突变和无义突变占比较低(21%与32.8%)。
由于该病罕见,在临床诊治中易出现误诊误治。
为推动VHL病的规范化诊治,在借鉴国外相关指南、共识等资料的基础上,本协作组结合我国VHL患者特有的遗传和发病特点,编写了本共识,供临床医生参考。
一、临床表现VHL病在家系内和家系间存在明显的表型差异,不同患者各器官肿瘤发生风险不同。
我国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率最高(61.3%),其次为胰腺(46.7%)、肾脏(42.7%)、视网膜(22.3%)和肾上腺(13.0%)。
各器官表现如下。
1.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是VHL 病最常见的肿瘤,也是最常见的死亡原因。
1例VHL综合征的诊断特点及治疗方法
Enin s ia n T in Co nyo a n n rvn e Taa 1 41 0 h n l gHo ptl aa u t fLio ig P o ic , in 0 ,C ia a i 1
【 sr c】 h ig oi a dn uougcl ram n to f1c s i evnHip lLn a y do op— Ab ta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T edan ss n e rsri et e t hdo aew t t o p e- id usn rmei myh s i at me hh n
结 节 ,增 强 后 明 显 强 化 ,左  ̄ / 脑 半 球 可 见 一 2 rx . c lb . c I m 0 u 4
防止恶变[ 偶见有胰腺囊肿 的 . 4 1 。 特征为遍布 整个 胰腺 的小囊肿 , 对 无恶 变倾 向的胰腺 囊 肿不 需处 理 。 对伴 有 肾细胞 癌 和 ( ) 或 肾上 腺肿 瘤 的 患者 则 应 视病 变 范 围及 术 后 生 活质 量 早 期 行
对 于 发现 肾囊 肿 可 疑 VH L综 合 征 的患 者 , 应早 期 处 理 ,
双手抡 替实验 阳性 , 指鼻实验 阳性 , 小脑共 济障碍 明显 , 余颅神
经查 体未见 确切异常 。 MR 示右侧 小脑半球可 见一 5 mx 头 I .c 0 35c . m椭 圆 形囊 性 病灶 影 ,其 外 下缘 可见 一 不 足 Ic 圆形 m
患 者 的诊 断特 点及 神 经外 科治 疗 方法 。 现将 病例 诊 治过 程及 文 献复 习系统 回顾 , 以为 临床 医生特 别是 基层 医院 的医
生 诊 断和 鉴别 该病 提供 参 考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希佩尔-林道综合征von Hippel-Lindau病诊治专家共识(完整版)Von Hippel-Lindau病简称VHL病,又称希佩尔-林道综合征、林岛综合征,是VHL抑癌基因突变引起的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OMIM 193300)。
患者表现为多器官肿瘤综合征,包括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视网膜血管母细胞瘤、肾癌或肾囊肿、胰腺肿瘤或囊肿、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内耳淋巴囊肿瘤和生殖系统囊肿等病变。
据国外报道,VHL病的发病率为1/(91000-36000),我国尚无流行病学数据。
我国患者外显率高,国外报道60岁外显率87%,国内患者60岁时外显率高达97%。
Latif等在1993年确定了该病的致病基因,将其定位于染色体3p25-26。
VHL基因编码VHL蛋白,并与延长因子B和C组成VBC E3泛素连接酶复合体,降解下游的缺氧诱导因子-α(HIF-α)。
VHL蛋白失活导致其下游底物(HIF-α等)上调进而促进一系列促癌因子的表达是该病的主要发病机制。
目前,国际上报道的VHL基因突变有500多种,包括错义突变、无义突变、小片段缺失和插入、大片段缺失和剪接突变等。
其中,不同种族的基因突变谱各异,我国患者热点突变区域位于1号和3号外显子,错义突变所占比例高于国外(50.7%与39.4%),而移码突变和无义突变占比较低(21%与32.8%)。
由于该病罕见,在临床诊治中易出现误诊误治。
为推动VHL病的规范化诊治,在借鉴国外相关指南、共识等资料的基础上,本协作组结合我国VHL患者特有的遗传和发病特点,编写了本共识,供临床医生参考。
一、临床表现VHL病在家系内和家系间存在明显的表型差异,不同患者各器官肿瘤发生风险不同。
我国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率最高(61.3%),其次为胰腺(46.7%)、肾脏(42.7%)、视网膜(22.3%)和肾上腺(13.0%)。
各器官表现如下。
1.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是VHL 病最常见的肿瘤,也是最常见的死亡原因。
平均发病年龄31岁,较散发性病例早约20年。
病变好发部位依次为小脑、脊髓和脑干等部位。
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肿瘤位置和对周围神经组织压迫的程度。
肿瘤周围囊肿形成较实体性肿瘤更容易引起颅内压增高等临床症状和体征。
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麻木、眩晕、平衡失调、四肢疼痛或四肢无力等。
血管母细胞瘤出血少见,但有可能会导致突发意识障碍、运动或语言障碍甚至死亡。
2. 视网膜血管母细胞瘤:国外报道视网膜血管母细胞瘤是第2高发的肿瘤,发病率为73%。
而我国患者发病率仅22%,明显低于国外,提示VHL病表型特点可能具有种族差异性。
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28岁,多数表现为双侧多发。
肿瘤较小时,患者多无临床症状,此时的视网膜血管瘤较难被发现。
当肿瘤继续增大,可能出现眼内出血、视力障碍甚至失明等症状。
因此,早期发现对于保护患者视力至关重要。
3. 肾细胞癌或肾囊肿:肾细胞癌是VHL患者最重要的临床表现之一,也是患者死亡的第二位原因。
肾脏主要表现为双侧多发囊肿或肿瘤。
早期通常无特殊症状,多数通过影像学检查发现,晚期可出现血尿、疼痛、腹部肿块等症状体征。
与散发性肾癌相比,VHL病相关肾细胞癌的发病年龄早(平均年龄40岁),病变累及双侧且为多发,病理类型几乎全部为透明细胞癌,肿瘤进展较慢,3cm以下极少发生转移。
VHL病相关肾囊肿与普通肾囊肿不同,囊壁和囊液中可能有癌细胞,有转变为肾癌的潜在风险,需严密随访。
4. 胰腺肿瘤或囊肿:VHL病相关胰腺病变包括囊肿、浆液性囊腺瘤和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其中多发性囊肿最常见(30%-91%)。
超过90%的患者临床症状不明显,平均发病年龄34岁。
当胰腺的囊肿或肿瘤堵塞胰管时,患者可出现腹泻、便秘、脂肪泻或其他的消化道并发症。
当患者的胰腺病变导致胰岛素输送受阻,患者可能出现血糖升高或糖尿病。
5. 嗜铬细胞瘤:VHL病相关嗜铬细胞瘤平均发病年龄为34岁,90%以上发生在肾上腺,其余可发生在颈动脉窦、迷走神经和腹主动脉旁。
发生在肾上腺的嗜铬细胞瘤,可表现为单侧多发,也可为双侧多发,累及双侧肾上腺的概率约为44%。
血压升高是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其他症状包括头痛、心律失常、心悸、焦虑、恐惧和濒死感等。
6. 内淋巴囊肿瘤:约3%-16%的VHL病患者会出现内淋巴囊肿瘤,常见的病变部位是内淋巴囊或颞骨岩部,国外报道的发病年龄为22-40岁,目前尚无国内患者发病数据。
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有耳鸣、眩晕、听力减退、耳胀感或颊部感觉减退等。
内淋巴囊肿瘤造成的听力下降一旦发生便很难恢复,因此早期发现有助于手术切除,对患者听力的保护十分重要。
临床应注意与梅尼埃病相鉴别。
7. 生殖系统病变:男性VHL病患者多表现为附睾囊腺瘤,可累及单侧或双侧,发生率25%-60%,平均发病年龄约24岁,一般不会影响患者的生育功能。
女性VHL病患者也可发生生殖系统囊腺瘤,最常见的部位为子宫阔韧带,一般不引起症状,少数情况下可能引起腹痛。
二、临床分型及基因型/表型相关性根据患者是否存在嗜铬细胞瘤,国际上将VHL病分为两型,并将其与患者的基因型相对应。
1型患者血管母细胞瘤和肾癌高发,无嗜铬细胞瘤,其中根据患者是否存在肾癌又分为1A(有肾癌)和1B(无肾癌)型,该型患者的基因突变类型多导致VHL蛋白功能完全缺失,包括无义突变、小片段缺失和插入、大片段缺失和剪接突变。
2型患者存在嗜铬细胞瘤,并进一步分为2A(无肾癌)、2B(有肾癌)和2C(仅有嗜铬细胞瘤)3个亚型,该型患者多为VHL基因错义突变,仅导致VHL蛋白单个氨基酸的改变。
我国学者提出了基于VHL蛋白改变的基因型/表型相关性:HIF-α结合位点改变的错义突变与导致蛋白功能完全缺失的非错义突变具有相似的嗜铬细胞瘤发生风险,且两组患者中位生存期无差异。
这提示基因型/表型相关性不仅对临床实践中患者各器官肿瘤发生风险具有预测价值,且对不同肿瘤发病机制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三、诊断1. 临床诊断标准:VHL病临床诊断要点包括:血管母细胞瘤(中枢神经系统或视网膜)、肾癌、嗜铬细胞瘤、胰腺多发囊肿或神经内分泌瘤以及内淋巴囊肿瘤。
当疑似患者符合以下条件时可临床诊断为VHL病:(1)有明确家族史,存在以上7种肿瘤之一即可诊断;(2)无家族史,患者出现至少两个血管母细胞瘤或者一个血管母细胞瘤加上上述7种肿瘤之一即可诊断。
2. 基因诊断标准:目前认为基因诊断是确诊的金标准,当患者存在VHL基因致病性突变时即可确诊。
若为新发突变,应进一步在mRNA和蛋白水平检测其引起的功能改变,以明确其致病性。
我国VHL病患者约20%为大片段缺失,且存在嵌合体现象,基因检测时应予考虑。
由于临床诊断标准具有滞后性,部分患者在疾病早期并不符合临床标准,易导致漏诊发生。
因此,当患者符合以下条件之一时,考虑疑似VHL 病,应进行基因检测:单发的视网膜或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家族性或双侧嗜铬细胞瘤,家族性或多发或早发的肾癌以及内淋巴囊肿瘤。
四、治疗与预后VHL病为遗传病,目前尚无治愈的方法。
各器官肿瘤的处理方式也不尽相同,治疗应综合考虑患者全身肿瘤发病情况。
本共识主要讨论常见肿瘤的处理原则。
1.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的治疗策略应考虑肿瘤的位置、大小、有无临床症状、患者的一般状态及既往治疗史。
目前比较一致的观点是治疗引起临床症状的肿瘤,而对于无症状肿瘤尚存在争议。
然而,大部分专家认为,对进展较快的无症状肿瘤也可以进行治疗。
手术是肿瘤治疗的首选方案,其目的是切除实体性肿瘤。
肿瘤周围囊肿形成的囊性病变和实性肿瘤的手术方式有所不同。
囊性病变相对容易切除,但瘤结节小、多结节时,应仔细寻找,必要时利用术中超声定位等辅助检查手段,以免遗漏结节而导致肿瘤近期复发。
囊壁是被囊液压缩的脑组织,不必切除。
实性肿瘤常常位于脑干、脊髓等重要功能区,且血运丰富,手术较囊性病变困难。
肿瘤较大时,可先行介入栓塞再手术切除。
术中应先沿肿瘤包膜与脑组织边界分离肿瘤,双极电凝渐次闭合并切断肿瘤供血动脉,切记最后处理回流静脉,以避免肿瘤肿胀压迫脑组织和大出血。
实体性肿瘤不能穿刺或者活检,以免发生难以控制的大出血。
血管母细胞瘤的放射治疗目前存在争议,立体定向放射或脑脊髓放疗仅适用于不耐受手术的患者。
同时,也不建议无症状患者接受预防性放射治疗。
2. 视网膜血管瘤:一般而言,潜在危及视力的并发症,如导致视野缺损或视力丧失的渗出、视网膜脱落或出血,往往与较大的血管瘤相关。
因此,应尽早处理无症状的血管瘤,以防止失明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治疗视网膜血管母细胞瘤的方法包括电疗、氙气、激光和冰冻凝固,成功率取决于病变的位置、大小和数量。
激光光凝疗法或冷冻治疗是首选方案,适用于瘤体直径不超过1.5mm的血管瘤。
大多数视网膜血管母细胞瘤对激光光凝或冷冻治疗反应良好,对于无法采用常规治疗的病变可使用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
当常规治疗不能阻止疾病进展时,也可行外放射治疗。
手术治疗适用于玻璃体视网膜增生明显或伴有视网膜剥离和玻璃体积血的患者。
3. 肾肿瘤:(1)治疗原则:由于VHL病相关肾肿瘤具有双侧多发且不断新生的特点,治疗原则与散发性肾癌有较大不同,应以最少的手术次数获得最大肾功能保护以及肿瘤特异性生存时间。
目前,VHL病相关肾癌的治疗方式包括主动监测、保留肾单位治疗、根治性治疗和药物治疗。
治疗的关键在于决定最佳干预时机:一方面需要及时干预避免肿瘤转移,另一方面需要尽可能延长患者的治疗间隔。
(2)主动监测:由于VHL病患者一生可能经历多次肾脏手术,临床中应尽可能减少患者的手术次数。
大量研究表明3cm以下的VHL病相关肾癌极少发生转移,因此,对于最大肿瘤直径<3cm的患者,推荐主动监测,每年行一次腹部增强CT检查。
(3)保留肾单位治疗:保留肾单位手术(NSS)是VHL病相关肾癌的最佳治疗方式,目标是在切除肿瘤的前提下尽可能保存正常肾组织,保护肾功能。
目前国际上主张以最大实性肿瘤直径3cm为手术干预的界值,而部分学者认为以4cm为界值可有效延长患者手术间隔且不增加转移风险。
对于患侧多发肿瘤需要统筹兼顾,尽可能通过一次手术解决大多数较大肿瘤。
手术中尽量采取肿瘤剜除的方式,缝合时减少正常肾组织缺血的范围。
对于预计缺血时间较长的建议阻断肾血流后采用冰屑降温。
对于必须处理的囊性病变,由于VHL病相关肾囊肿的囊壁和囊液可能存在癌细胞,在手术中需要避免囊液外溢,造成种植。
进行囊肿去顶时须注意切口周围的保护,可以考虑先吸净囊液后再进行去顶,囊壁需要常规送病理检查,对于去顶后发现囊壁结节者建议改行肾部分切除术。
微创腔镜手术(包括机器人辅助)与开放手术均可作为VHL肾癌的可选手术方案,但鉴于肿瘤与囊肿多发时缺血时间可能延长,开放手术仍是常规的手术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