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液原则

合集下载

(医学课件)补液原则

(医学课件)补液原则

补液原则的注意事项
评估脱水程度
根据患者的体重、血压、心率、尿量 等指标,评估脱水的程度和类型,制 定相应的补液计划。
01
02
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在补液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水电解质 平衡,防止出现稀释性低钠血症等并 发症。
03
遵循先盐后糖原则
在补充体液时,应先补充生理盐水或 平衡盐液,再补充葡萄糖溶液。
注意补液温度
06
总结与展望
总结
01
补液原则在医学领域具有重要地位,是临床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补液原 则的正确应用能够有效地纠正体液失衡,维持人体内环境稳定,保障患者的生 命安全。
02
在临床实践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补液方案,并根据病情变 化及时调整。同时,应注意补液过程中的观察与护理,确保补液效果的最大化 。
补液原则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
补液原则起源于古代,随着医学理论和技术的不断发展,补液原则逐渐完善,并 成为现代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发展
近年来,随着临床实践的不断深入,补液原则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得到更新和完 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疾病谱和患者需求。同时,新的输液技术和药物的应用也 进一步丰富了补液原则的内容。
如出现胸闷、气促、端坐呼吸、咳粉红色泡 沫痰等症状,应立即停止补液,给予吸氧、 利尿等处理。
脑水肿
稀释性低钠血症
在补液过程中,如出现意识障碍、抽搐、震 颤等表现,应减慢补液速度,给予脱水、降 颅压等处理。
如出现乏力、恶心、呕吐、头痛等水中毒症 状,应立即停止补液,给予利尿、纠正低钠 血症等处理。
05
未来,随着对体液平衡调节机制的深入研究,将进一步揭示补液原则在维持机体平衡中的作用与价值 ,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指导。

(医学课件)补液原则

(医学课件)补液原则
意义
补液原则在临床医学中具有重要地位,是抢救各种急危重症 患者的重要手段,可以有效纠正患者的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紊乱,维持内环境稳态。
补液原则的重要性
挽救生命
对于严重脱水、失血、感染等患者,补液原则可以迅速补充体液和电解质,改善血液循环 ,提高血压,从而挽救患者的生命。
保护脏器功能
补液原则可以维持体液和电解质平衡,防止脏器功能受损,保护重要脏器的正常生理功能 。
根据患者的脱水程度、年龄、心肺功能等情况,选择合适的补液时机。轻度脱水可口服补 液,中度或重度脱水应立即静脉补液。
补液原则
“先晶后胶,先盐后糖,先快后慢”,即先补充晶体液,再补充胶体液;先补充生理盐水 或平衡盐溶液,再补充葡萄糖溶液;先快速输液,再逐渐减慢输液速度。
监测生命体征
在补液过程中,应注意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等,以及时发现 不良反应和调整补液方案。
补液原则在重症医学中的应用
重症患者往往伴随着严重的液体失衡和电解质紊乱,通过补 液原则的正确应用,可以有效地纠正患者的液体失衡和电解 质紊乱,改善患者的病情和预后。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在补液过程中,应遵循医学课件中提到的补液原则,如先盐后糖、先晶后胶、先快后慢等 。
并发症的处理与治疗方案
01
电解质紊乱的处理
根据具体病情,可通过调整饮食、使用药物等方法纠正电解质紊乱。
02
水中毒的治疗方案
可通过控制水分摄入、使用利尿剂等方法治疗水中毒。
03
血浆渗透压改变的治疗方案
可通过调整饮食、使用药物等方法治疗血浆渗透压改变。
1 2 3
心脏病患者
心脏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补液量和速度,以防止 心脏负担过重,同时需要监测患者的尿量和血 液黏稠度。

补液五大原则

补液五大原则

补液五大原则补液是医疗常用的治疗方法,通过给予患者静脉注射液体来补充体内的液体和电解质。

在临床实践中,医护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和应用适当的补液方案。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出发,探讨补液的五大原则,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补液的基本原则。

我们来介绍补液的第一原则——补足前负荷。

前负荷是指患者体内已经存在的液体量,包括血容量以及细胞内和细胞外液体的含量。

在补液治疗时,我们需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前负荷状态,避免过度补液导致心脏负荷过重或引起水肿等不良反应。

了解患者的病情和前负荷状态十分重要,以便确定合适的补液量和速度。

第二原则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生理状态来选择合适的液体类型。

常用的液体类型包括晶体液和胶体液。

晶体液包括生理盐水、林格液等,主要用于维持血容量和水电解质平衡。

胶体液则可以进一步分为天然胶体和人工合成胶体,如白蛋白溶液和羟乙基淀粉。

胶体液能够增加血浆胶体渗透压,改善毛细血管渗漏,有利于血流动力学的稳定。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我们需要综合考虑液体类型、剂量以及渗透压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补液方案。

补液的第三原则是按需进行补充。

在患者发生失水或血容量不足的情况下,我们需要根据具体的指征和监测指标来确定补液的时机和量。

常用的监测指标包括血液生化指标、尿量、血压和心率等。

对于失水较为明显的患者,我们可以根据尿量的变化、血液电解质浓度以及临床表现来判断是否需要进行补液,并及时调整补液方案。

第四原则是遵循从浅入深的补液顺序。

在补液治疗时,我们需要确保患者先补充足够的液体体积,再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深层组织和腔隙的补液。

在外科手术中,我们通常会先进行输注晶体液来维持血容量稳定,然后再使用胶体液来补充失去的血浆胶体渗透压。

这样的补液顺序能够确保患者的血容量和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不必要的并发症。

最后一个原则是根据病情和疗效进行监测和调整。

补液治疗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们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理指标的变化。

补液原则五个原则

补液原则五个原则

补液原则五个原则补液原则是指在临床上,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补液措施,以维持机体内液体平衡,促进病情的恢复。

补液原则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个体化原则个体化原则是指在补液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补液方案。

不同的患者因病情、年龄、体重、生理状态等因素的不同,其补液需求也不同。

因此,在制定补液方案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补液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二、安全原则安全原则是指在补液过程中,应注意安全,避免出现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补液时应注意选择合适的补液剂量和速度,避免过快或过量的补液,以免引起水中毒等不良反应。

同时,应注意补液过程中的感染控制,避免交叉感染和血源性感染等并发症。

三、平衡原则平衡原则是指在补液过程中,应注意维持机体内液体平衡。

补液时应注意补充体内缺失的水分和电解质,同时避免过量的补液,以免引起水中毒等不良反应。

在补液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补液剂量和速度,以达到机体内液体平衡。

四、适时原则适时原则是指在补液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生理状态,及时调整补液方案。

在补液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生理状态,及时调整补液剂量和速度,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同时,应注意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血液生化指标,及时调整补液方案,以保证治疗效果。

五、综合原则综合原则是指在补液过程中,应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生理状态、年龄、体重等因素,制定综合性的补液方案。

在制定补液方案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制定最佳的补液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总之,补液原则是临床上非常重要的治疗原则,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补液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同时,在补液过程中,应注意安全、平衡、适时和综合等原则,以保证治疗效果和患者的安全。

补液原则

补液原则

一、补液补液原则:先快后慢、先胶后晶、先浓后浅、先盐后糖、见尿补钾、缺啥补啥。

注:休克时先晶后胶。

补液量=1/2累计损失量当天额外损失量每天正常需要量。

粗略计算补液量=尿量+500ml。

若发热病人+300ml×n1.补钾:补钾原则:①补钾以口服补较安全。

②补钾的速度不宜快。

一般<20 mmol/h。

③浓度一般1000ml液体中不超过3g。

④见尿补钾。

尿量在>30ml/h。

细胞外液钾离子总含量仅为60mmol左右,输入不能过快,一定要见尿补钾。

⑤低钾不宜给糖,因为糖酵解时消耗钾。

100g糖=消耗2.8g 钾。

轻度缺钾3.0――3.5mmol/l时,全天补钾量为6――8g。

中度缺钾2.5――3.0mmol/l时,全天补钾量为8――12g。

重度缺钾<2.5 mmol/l时,全天补钾量为12――18g。

2. 补钠:血清钠<130 mmol/l时,补液。

先按总量的1/3――1/2补充。

公式:应补Na(mmol)=[142-病人血Na(mmol/l)]×体重(kg)×0.6<女性为0.5>应补生理盐水=[142-病人血Na+(mmol/l)]×体重(kg)×3.5<女性为3.3>氯化钠=[142-病人血Na(mmol/l)]×体重(kg)×0.035<女性为0.03>或=体重(kg)×〔142-病人血Na+(mmol/l)〕×0.6<女性为0.5>÷173.输液速度判定每小时输入量(ml)=每分钟滴数×4每分钟滴数(ivgtt/min)=输入液体总ml数÷[输液总时间(h)×4]输液所需时间(h)=输入液体总ml数÷(每分钟滴数×4)4.静脉输液滴进数计算法每h输入量×每ml滴数(15gtt)①已知每h输入量,则每min滴数= 60(min) 每min滴数×60(min)②已知每min滴数,则每h输入量= 每min相当滴数(15gtt)5. 5%nb(ml)=〔co2cp正常值-病人co2cp〕×体重(kg)×0.6。

外科补液的五大原则

外科补液的五大原则

外科补液的五大原则外科手术是一项复杂的医学操作,需要严格的手术技巧和细心的护理。

在手术过程中,患者的生命和健康都处于极度脆弱的状态,因此,外科补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补液不仅可以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还可以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而外科补液的五大原则,则是补液工作中必须要遵守的基本原则。

第一大原则: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补液在外科手术中,患者的情况是种类繁多的,因此,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补液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来说,根据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手术部位和手术类型等因素进行补液是最为合适的。

例如,对于年纪较大、体质较弱的患者,应该采用温和的补液方式,而对于手术时间较长的患者,则需要适当增加补液量,以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

第二大原则:确定补液类型和剂量在进行外科补液时,必须要确定补液的类型和剂量。

一般来说,补液类型包括生理盐水、葡萄糖盐水、人血浆等。

而剂量则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合理的计算。

补液过多或过少都会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因此,确定合适的补液类型和剂量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大原则:注意补液速度和方式在进行外科补液时,必须要注意补液的速度和方式。

一般来说,补液速度应该适中,过快或过慢都会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

补液方式则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选择,例如,对于心血管系统不稳定的患者,应该采用缓慢输液的方式,以避免对患者的心血管系统造成过大的负担。

第四大原则:注意补液前后的监测在进行外科补液时,必须要注意补液前后的监测。

补液前应该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全面的检查,以确保患者的身体状况符合补液的要求。

补液后则需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的监测,以确保患者的身体状况稳定。

同时,还需要注意监测患者是否出现补液不良反应,例如,过度补液、补液过快等。

第五大原则: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调整在进行外科补液时,必须要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调整。

一旦出现患者身体状况不稳定或出现补液不良反应等情况,应该及时停止补液,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同时,还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合理的调整,以确保患者的身体状况得到有效的维护和改善。

补液的原则

补液的原则

补液的原则发表日期:2007年11月18日(1)根据脱水程度的轻重,确定补液总量。

(2)根据脱水性质,有无酸中毒及低血钾等,确定补液种类。

(3)补液时,一般先快后慢,先浓后淡,先盐后糖,尿畅补钾的原则进行。

补液总量应按规定速度补完。

(4)补液应包括3个组成部分:累积损失、继续损失量和生理需要量。

(5)补液的关键在于第1天24小时,重度脱水、低血容量性休克和严重酸中毒,首先要扩容纠酸,继而继续补充累积损失、异常及继续生理丢失量。

待血循环和肾功能恢复后,机体自身就能调节。

纠正脱水过程中,注意补钾。

液体疗法一:基础问题:1. 张力的概念:这是个首先要明确的概念,许多人就是被这个问题给糊住的。

张力指溶液在体内维持渗透压的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张力等同于渗透压。

更明确的说是:不能自由出入细胞膜的离子在溶液中维持渗透压的能力。

对于人体而言,钠离子对维持体液渗透压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临床所说的张力,几乎都是指钠离子所维持的渗透压。

因此临床都用10%的氯化钠配比不同张力的溶液,以适应不同的需要。

5%糖水是等渗的,但是0张力的,生理盐水,5%糖盐水都是等渗等张液。

5% S B 是高渗液,所以儿科常配成%作为等张液使用。

2. 张力的类型:为了适应临床不同需求,张力配制比较灵活,儿科医生常会配制2:1溶液,等张液,1/2张、2/3张、1/3张、1/5张等含钠量不同的溶液。

3. 张力溶液的配制:教科书中都不具体论述,所以临床配起来感觉无从下手,其实也是有规可循的。

临床常用10%氯化钠(10ml/支),5% SB(10ml/支)与5%或10%的糖水等配比不同张力溶液。

10%氯化钠相当于11倍的等张液5% SB相当于倍的等张液明白了这两个倍数关系,那配比就简单多了,具体为何是如此倍数,说起来麻烦,不说也罢。

2:1溶液:很简单,只要记住100+6+10这个公式就是了。

这个公式代表的是:5% G S 100ml + 10%氯化钠6ml +5% SB 10ml =2:1溶液,算起来就是:(6×11+10×)÷116=1,根据这个公式,你可以灵活运用,想配多少量的2:1溶液都可以。

外科补液的五大原则

外科补液的五大原则

外科补液的五大原则外科手术是一项风险较高的医疗过程,补液是其重要的一步。

外科补液有着五大原则,严格遵守这些原则是外科手术成功和患者安全的关键。

第一原则:确定补液的目的和依据补液的目的和依据是外科补液的第一原则。

外科手术前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估,确定手术的类型、术中术后的可能血液流失量和代谢水平等。

根据这些不同的目的和依据,我们将会采用不同的补液策略。

例如,外科手术时可能需要快速补充盐水以替代流失的液体,而一些其他类型的手术则需要更温和的液体来恢复患者的体力状态。

第二原则:根据患者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液体类型致命性错误往往源于错误牵扯到液体的选择和管理。

在外科补液中,根据患者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液体类型是第二个重要的原则。

液体类型包括等渗盐水、胶体、血制剂、特定的电解质溶液、生理盐水等多种类型。

补液的过程中,患者的血压、血塞度、补液率、出量和输液速度等要素会在不同的时期或状况下发生变化。

了解液体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液体是保证该原则实现的关键。

第三原则:保持正常PH值我们需要确保患者的PH值在正常范围内,这是外科补液的重要原则之一。

PH值是一个尺度,它用来测量液体的酸度和碱度。

正常人体PH值范围是7.35-7.45。

任何超出这个范围的变化都会对患者的生命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

因此,在外科补液中,我们需要确保体内的PH值始终维持在健康的范围内。

第四原则:控制液体的总量和输出量在外科手术中,控制患者液体总量和输出量是非常关键的。

在手术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监测患者的输液速度、血链指数、心率和血压。

通过合理掌控液体总量和输出量,我们可以有效的防止房间内充满水分导致患者血液循环方向减小的危险。

第五原则:定期监测补液后和排液后的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维持水和电解质的平衡是手术的另一个重要任务。

在外科手术中,我们需要定期监测患者的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电解质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化学元素,例如钠、钾和氯等。

酸碱平衡指血液中酸和碱的比例。

补液的原则

补液的原则

补液的原则(1)依据脱水程度的轻重,确立补液总量。

( 2)依据脱水性质,有无酸中毒及低血钾等,确立补液种类。

(3)补液时,一般先快后慢,先浓后淡,先盐后糖,见尿补钾的原则进行。

补液总量应按规定速度补完(4)补液应包含 3 个构成部分:积累损失、持续损失和生理需要量。

(5)补液的要点在于第 1 天 24 小时,重度脱水、低血容量性休克和严重酸中毒,第一要扩容纠酸,既而持续增补积累损失、异样及持续生理丢掉量。

待血循环和肾功能恢复后,机体自己就能调理。

纠正脱水过程中,注意补钾。

液体疗法一:基础问题: 1.张力的观点:这是个第一要明确的观点,很多人就是被这个问题给糊住的。

张力指溶液在体内保持浸透压的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张力等同于浸透压。

更明确的说是:不可以自由进出细胞膜的离子在溶液中保持浸透压的能力。

关于人体而言,钠离子对保持体液浸透压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临床所说的张力,几乎都是指钠离子所保持的浸透压。

所以临床都用 10%的氯化钠配比不一样张力的溶液,以适应不一样的需要。

5%糖水是等渗的,可是 0 张力的,生理盐水, 5%糖盐水都是等渗等张液。

5%SB 是高渗液,所以儿科常配成 1.4%作为等张液使用。

2.张力的种类:为了适应临床不一样需求,张力配制比较灵巧,儿科医生常会配制2:1 溶液,等张液,1/2 张、 2/3 张、 1/3张、 1/5 张等含钠量不一样的溶液。

3.张力溶液的配制:教科书中都不详细阐述,所以临床配起来感觉无从下手。

基实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临床常用10%氯化钠( 10ml/ 支), 5%SB(10ml/ 支 )与 5%或 10%的糖水等配比不一样张力溶液。

10%氯化钠相当于 11 倍的等张液 5%SB 相当于 3.5 倍的等张液理解了这两个倍数关系,那配比就简单多了,详细为什么是这样倍数,提及来麻烦,不说也罢。

2:1溶液:很简单,只需记着 100610 这个公式就是了。

这个公式代表的是: 5%GS100ml10% 氯化钠 6ml5%SB10ml=2 :1 溶液,算起来就是:( 6× 1110× 3.5)÷116=1 ,依据这个公式,你能够灵巧运用,想配多少许的2: 1 溶液都能够。

补液的五个原则

补液的五个原则

补液的五个原则
补液是指给予患者体内所需的液体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和血液容量的过程。

以下是补液的五个原则:
1. 个体化原则:每个患者的补液需求是不同的,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临床情况和基础疾病等因素进行个体化的补液方案制定。

不同疾病和临床情况需要不同的补液量和类型。

2. 目标导向原则:补液时需要明确目标,例如纠正脱水、维持血压、改善器官功能等。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设定合适的目标指标,然后调整补液方案以达到目标。

3. 安全性原则:补液时需要注意液体的安全性,避免引起不良反应或并发症。

选择合适类型的液体,如晶体液或胶体液,根据患者的情况决定补液速度和补液量。

同时,密切监测患者的临床反应和血液指标,及时调整补液方案。

4. 渐进性原则:补液时应采取渐进性补液的方式,避免急性过度补液或急性排补液导致的电解质紊乱。

根据患者的容量状态和临床需要,逐步增加或减少补液速度和补液量,以维持水电解质的平衡。

5. 监测评估原则:补液过程中需要持续监测和评估患者的临床状况和补液效果。

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尿量、心率、呼吸、体征等指标,定期检测电解质和肾功能等相关检查,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补液方案。

需要注意的是,补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应在专业医务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制定合适的补液方案。

以上原则只是一般性的指导,具体操作仍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医学课件)补液原则

(医学课件)补液原则

VS
详细描述
小儿腹泻常导致脱水症状,医生应根据患 儿的脱水程度、年龄、体重等情况,制定 合适的补液方案。补液时,应先补充生理 盐水或葡萄糖盐水,以恢复小儿的循环血 量和电解质平衡,再补充糖盐水,以免出 现低血糖。补液速度应先快后慢,并根据 患儿的病情和尿量情况调整。
病例二: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的补液策略
02
补液原则的基础知识
液体的种类与性质
晶体液
含有盐类,如生理盐水、复方 乳酸钠等。
胶体液
含有血液、血浆、右旋糖酐等 。
混合液
含有晶体液和胶体液,用于补 充多种液体。
补液的种类与方式
等渗性缺水
补充等渗性液体,如生理盐水。
低渗性缺水
补充高渗性液体,如复方乳酸钠。
高渗性缺水
补充低渗性液体,如5%葡萄糖溶液 。
婴幼儿的体液平衡调节机制尚未 发育完全,需谨慎制定补液计划 ,避免对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
重症病人
重症病人往往存在循环、呼吸等系 统功能障碍,需要更加精准的补液 治疗。
补液原则在临床的普及与推广
01
加强医护人员培训
02
推广标准化操作流程
通过培训教育,提高医护人员对补液 原则的认识和技能,确保临床应用的 正确性和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性。
为防止电解质紊乱,应定期检查患者的电解 质浓度,如血钾、血钠、血钙等。
观察尿液颜色和量
评估疗效
观察尿液的颜色和量可以反映肾脏的灌注情 况,同时可以判断补液量是否适当。
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评估补液治疗的疗效 ,如休克是否得到纠正、脱水症状是否改善 等。
04
补液原则的并发症及处理
水中毒与处理
水中毒

补液原则——精选推荐

补液原则——精选推荐

补液原则液体补充最好以口服最好最安全,若需要静脉输液时,可参考一下原则(1)先盐后糖:一般应先输入无机盐等渗溶液,然后再给葡萄糖溶液。

因为糖进入体内迅速被被细胞利用,对维持液体渗透压已意义不大,先盐则利于稳定细胞外液渗透压压合恢复细胞外液容量。

(2)先晶后胶:一般时先输入一定量的晶体溶液进行扩容,可改善血液浓缩,有利于微循环,常首先选平衡盐溶液。

然后输入适量胶体溶液以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稳定血容量。

先胶后晶,先盐后糖,胶体溶液分子量大,扩容作用较晶体溶液持久。

糖溶液中糖经体内代谢后成为低渗液,扩容作用相对减弱。

所以一般补液原则是先胶后晶,先盐后糖。

胶体:包括血浆,低右等。

先胶后晶"是休克补液常规,先上胶体,有利于扩充血容量。

但这个先胶后晶,不是说胶体用完了再用晶体,而是先上胶体,有条件可以开通二条通路,另上晶体。

补液一般来讲,均应先输入一定量的晶体液或电解质溶液如NS,5%GNS和平衡盐溶液等。

因晶体可自由通过CAP膜,均匀地分布在血浆和组织间隙,故其用量可为胶体的2至3倍。

在治疗之初一般主张不用或少用等篸或高渗GNS液。

胶体如低右有短时高渗透作用,提高血容量,并能降低或抑制RBC,PC的聚集及降低血液粘稠度,有促进微循环血液及防止微血栓形成的作用,同时也改善了肾脏的血液循环,有预防急性肾衰的作用。

故应先用晶体纠正组织灌注量再用胶体扩容。

(3)先快后慢:明显脱水的病人,初期输液要快,即相当于补充已经丧失量,以迅速改善缺水缺钠状态,对休克病人可能还需2路液体输入,必要时加压输液或静脉切开插管输液。

待病人一般情况好转后,就应减慢滴注速度,以免加重心肺负担。

为及时纠正体液失衡,早期阶段输液速度宜快,病情平稳后逐步减慢。

中、重度失水,一般在开始4~8小时内输入液体总量的1/2~1/3,余量在24小时内补足。

但需根据病情、年龄、心肺功能给予调整。

(4)液种交替:液体量较多时,对盐类、碱类、酸类、糖类、胶体类各种液体要交替输入,有利于机体发挥代偿调节作用。

补液原则

补液原则

补液原则一、补液补液原则:先快后慢、先胶后晶、先浓后浅、先盐后糖、见尿补钾、缺啥补啥。

(注:休克时先晶后胶)补液量=1/2累计损失量+当天额外损失量+每天正常需要量。

粗略计算补液量=尿量+500ml。

若发热病人+300ml×n1.补钾:补钾原则:①补钾以口服补较安全。

②补钾的速度不宜快。

一般<20 mmol/h。

③浓度一般1000ml液体中不超过3g。

④见尿补钾。

尿量在>30ml/h。

细胞外液钾离子总含量仅为60mmol左右,输入不能过快,一定要见尿补钾。

⑤低钾不宜给糖,因为糖酵解时消耗钾。

100g糖=消耗2.8g钾。

轻度缺钾3.0——3.5mmol/L时,全天补钾量为6——8g。

中度缺钾2.5——3.0mmol/l时,全天补钾量为8——12g。

重度缺钾<2.5 mmol/l时,全天补钾量为12——18g。

2. 补钠:血清钠<130 mmol/L时,补液。

先按总量的1/3——1/2补充。

公式:应补Na+(mmol)=[142-病人血Na+(mmol/L)]×体重(kg)×0.6 <女性为0.5>应补生理盐水=[142-病人血Na+(mmol/L)] ×体重(kg)×3.5 <女性为3.3>氯化钠=[142-病人血Na+(mmol/L)] ×体重(kg) ×0.035 <女性为0.03>或=体重(kg)×〔142-病人血Na+(mmol/L)〕×0.6<女性为0.5>÷173.输液速度判定每小时输入量(ml)=每分钟滴数×4每分钟滴数(gtt/min)=输入液体总ml数÷[输液总时间(h)×4]输液所需时间(h)=输入液体总ml数÷(每分钟滴数×4)4.静脉输液滴进数计算法每h输入量×每ml滴数(15gtt)①已知每h输入量,则每min滴数=-------------------------------------60(min)每min滴数×60(min)②已知每min滴数,则每h输入量=------------------------------每min相当滴数(15gtt)5. 5%NB(ml)=〔CO2CP正常值-病人CO2CP〕×体重(kg)×0.6。

临床实用补液原则

临床实用补液原则

临床实⽤补液原则⼀、补液补液原则:先快后慢、先胶后晶、先浓后浅、先盐后糖、见尿补钾、缺啥补啥。

注:休克时先晶后胶。

补液量=1/2累计损失量当天额外损失量每天正常需要量。

粗略计算补液量=尿量+500ml。

若发热病⼈+300ml×n1.补钾:补钾原则:①补钾以⼝服补较安全。

②补钾的速度不宜快。

⼀般<20 mmol/h。

③浓度⼀般1000ml液体中不超过3g。

④见尿补钾。

尿量在>30ml/h。

细胞外液钾离⼦总含量仅为60mmol左右,输⼊不能过快,⼀定要见尿补钾。

⑤低钾不宜给糖,因为糖酵解时消耗钾。

100g糖=消耗2.8g 钾。

轻度缺钾3.0――3.5mmol/l时,全天补钾量为6――8g。

中度缺钾2.5――3.0mmol/l时,全天补钾量为8――12g。

重度缺钾<2.5 mmol/l时,全天补钾量为12――18g。

2. 补钠:⾎清钠<130 mmol/l时,补液。

先按总量的1/3――1/2补充。

公式:应补Na(mmol)=[142-病⼈⾎Na(mmol/l)]×体重(kg)×0.6(⼥性为0.5)应补⽣理盐⽔=[142-病⼈⾎Na+(mmol/l)]×体重(kg)×3.5(⼥性为3.3)氯化钠=[142-病⼈⾎Na(mmol/l)]×体重(kg)×0.035(⼥性为0.03)或=体重(kg)×〔142-病⼈⾎Na+(mmol/l)〕×0.6(⼥性为0.5)÷173.输液速度判定每⼩时输⼊量(ml)=每分钟滴数×4每分钟滴数(ivgtt/min)=输⼊液体总ml数÷[输液总时间(h)×4]输液所需时间(h)=输⼊液体总ml数÷(每分钟滴数×4)4.静脉输液滴进数计算法①已知每h输⼊量,则每min滴数=[每h输⼊量×每ml滴数(15gtt)]/60(min)②已知每min滴数,则每h输⼊量=[每min滴数×60(min)]/每min相当滴数(15gtt)5. 5%nb(ml)=〔CO2cp正常值-病⼈CO2cp〕×体重(kg)×0.6。

简述补液原则和补钾原则

简述补液原则和补钾原则

简述补液原则和补钾原则补液原则是指重症病人的输液治疗,给予体内渗出的大量的水和电解质,使机体液体在正常范围内,以改善某些病情或治疗某些疾病的方法,也就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情况,通过给予合适的给液,恢复机体液体均衡。

补液不仅仅是指给予水,还可以加入含有水和电解质的营养液,或者是补充能量液,可以增加病人活力,促进恢复;另外,还可以给予含有水和电解质以外其他物质的液体,如药物、维生素、生长因子等,得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补钾原则是指在钾离子失衡的情况下,给予适当的钾补充钾的治疗方法,以改善患者的病情,或者帮助病人调节身体的电解质。

补钾的目的是使患者血浆钾的浓度恢复正常,增强患者的体力,改善体重改变的病情,补充血液的钾离子,缓解肝脏、肾脏和心脏的病变,改善肌肉酸痛和疲劳等症状,防止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和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生。

进行补钾时,要根据患者的血液钾浓度来定制适宜的补充剂,包括钾氯化物、钾氨基酸、葡萄糖钾等,合理调整输液浓度,并及时监测钾的血液浓度,以防发生过度补充或不足补充。

补液和补钾都是医护人员重要而基本的护理工作,在治疗病患时要特别注意补液和补钾,补液给予的是水和电解质,补钾给予的是钾盐,这些物质是机体正常生理功能和恢复身体健康所必需的,是保证病患身体水、电解质平衡的重要护理措施,在治疗病患时应当加以重视,严格按照医嘱给予恰当的补液和补钾,以期更好地改善患者的生命机能,有效控制病情,早日康复。

此外,在补液和补钾的护理工作中还应配合其他的护理措施,如营养支持护理、观察不良反应、及时检查患者的生化指标等,以全面控制病情,并确保补液和补钾任务的质量与安全。

总之,补液和补钾是护理工作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不仅是治疗重症病人的重要措施,也是护理护士从事护理工作的基本要求,补液和补钾是相辅相成的,在护理中应吣时分别而又协调地运用,护士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将补液和补钾结合护理,实现补液和补钾的有效治疗,及时制定合理的护理方案,以保证病人的生命及其健康,有效控制病情,早日康复。

小儿补液原则计算公式

小儿补液原则计算公式

小儿补液原则计算公式
一、补液规则及计算方法
1.正常成人补液规则:一般出血量>500ml时,成人可用正常渗液(渗透压等于本体渗透压)滴infuse,速度不宜大于500ml/时,一般温度为37℃,滴速计算公式为:滴速=每小时要补充的液量(ml)/空糖水的容量(ml)。

2.小儿补液规则:根据小儿体重计算所需补充的液体量和滴速,滴速计算公式为:滴速=小儿一小时要补充的液体量(ml)/空糖水的容量(ml)。

3.小儿补液原则计算公式:小儿补液量为其体重(kg)×每公斤15ml或其体重(kg)×每公斤20ml 不等,滴速为小儿每小时需补充的液体量(ml)/空糖水的容量(ml),一般小儿温度为37℃,但特殊情况下,可由医生进行调节。

二、补液量的计算具体步骤
1.计算小儿体重,医生根据小儿体重情况来进行补液方案的制定;
2.依据指定的补液原则,计算小儿补液量,一般来说,小儿补液量为其
体重(kg)×每公斤15ml或其体重(kg)×每公斤20ml 不等;
3.计算小儿所需补液量,将小儿一小时需要补充的液体量(ml)除以糖水容量(ml),即可得出小儿补液滴速;
4.最后,将补液量及滴速按照医生指示的方案进行补液,一般情况温度为37℃,特殊情况由医生根据小儿体温进行调节。

外科补液的原则与注意事项

外科补液的原则与注意事项

外科补液的原则与注意事项外科补液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治疗手段,用于维持患者的生理平衡、改善循环功能和保障手术过程的顺利进行。

下面将介绍外科补液的原则和注意事项。

一、外科补液的原则1.个体化原则:根据患者的病情、体重、年龄、性别、生理状态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补液方案。

2.分类型原则:根据所需要补充的物质的类型,分为水分补充、电解质补充和营养补充,然后分别进行合理的补液。

3.估计损失原则:通过临床观察和合理估计,预估外科手术过程中可能丢失的液体量,然后补充相应的补液。

4.补液平衡原则:在补液的过程中,要做到输入和输出的平衡,以确保补液达到预期的效果,并减少不必要的液体积聚。

5.逐渐补液原则:外科手术补液应该分步骤进行,并根据患者对液体的耐受情况逐渐增加。

6.监测指标原则:通过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尿量、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及时评估患者的液体情况,并进行必要的调整。

二、外科补液的注意事项1.深入了解患者病情和手术情况:在进行外科补液前,医生需要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和手术情况,确定补液的目标和补液的种类。

2.合理选择补液种类:外科补液包括晶体液、胶体液和电解质液等,医生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补液种类和用量。

3.注意补液速度:外科补液的速度需要逐渐增加,通常从30-50ml/h开始,观察患者的情况后再进行调整。

4.注意体液平衡:补液过程中应重视患者的体液平衡,避免出现过度补液或过速补液导致的心脏负荷过重和肺水肿等并发症。

5.注意补充电解质:在补液的同时,要注意补充患者所需要的电解质,避免出现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

6.尽量避免渗透性利尿:补液过程中要注意患者的肾功能,避免不必要的渗透性利尿和肾脏负荷过重。

7.避免其他并发症:外科补液过程中要注意避免血管扩张引起的低血压、血小板减少引起的出血等并发症。

8.定期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尿量:外科补液过程中需要定期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等,并且要注意监测患者的尿量。

简述静脉补液一般原则

简述静脉补液一般原则

简述静脉补液一般原则
静脉补液一般原则是先快后慢、先晶后胶、先浓后淡、先盐后糖、见尿补钾。

1.先快后慢:及时纠正体液失衡、迅速扩容,早期阶段补液速度宜快,病情平稳后维持阶段逐步减慢,防止发生心衰发生,补液同时需密切观察周围循环状况,如血压、脉搏、尿量等。

2.先晶后胶:晶体溶液可纠正体液及电解质平衡,恢复组织间液,还可以降低血液的粘稠度,改善微循环。

3.先浓后淡:浓淡是指液体张力高低,纠正脱水用的液体用二分之一张,维持阶段用五分之一张。

4.先盐后糖:先补充生理盐水可以进行扩容,而糖经过代谢后还会形成低渗液,扩容性比较小,影响吸收,易造成电解质紊乱,且快速输糖水还容易导致应激性低血糖。

5.见尿补钾:血钾过高或过低都会造成严重危害(如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钾离子的特点是多入多排、少入少排、不入不排,排出的主要途径是尿液,为了避免钾在机体的沉积,要见尿补钾,注意补钾浓度不要超过0.3%。

大外科补液的五大原则

大外科补液的五大原则

大外科补液的五大原则大外科手术过程中,补液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它的目的是保持患者的体液平衡,维持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大外科补液的五大原则。

第一、量化补液。

在大外科手术中,补液量的多少必须要合理把握。

过少会引起低血容量、组织器官缺氧;过多则容易导致血液稀释、血管外渗和水肿等。

因而,应根据病情、体重和年龄等因素量化补液。

第二、选择合适的补液种类。

大外科手术补液种类很多,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术后需求选用。

例如,术中严重失血者,可以使用胶体补液增加血浆胶体渗透压,促进血管内流体回归。

对于肝肾功能不佳的患者,则应选用高钾低钠补液以避免钾累积。

第三、注意维持电解质平衡。

大外科手术术后容易引起电解质紊乱,如钠、钾、钙、镁等。

电解质偏差不仅影响器官功能,还可致命。

因此,应根据术后患者实际情况进行定期监测和适量纠正。

第四、遵循渐进原则。

大外科手术术后应渐进补液,以免对器官造成冲击和负担。

在术后3-4小时内,要限制摄入量,以避免出现渗透性脑病等并发症。

第五、巧妙应用补液技术。

大外科手术补液的技术多种多样,如普通输液、肝素化生理盐水冲洗、血液灌流、血液滤过等。

合理地应用这些技术,可以加速补液的速度,同时还可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大外科手术补液的五大原则是量化补液、选择合适的补液种类、注意维持电解质平衡、遵循渐进原则和巧妙应用补液技术。

只有正确遵循这些原则,才能更好地保障术后患者的健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补液的原则(1)根据脱水程度的轻重,确定补液总量。

(2)根据脱水性质,有无酸中毒及低血钾等,确定补液种类。

(3)补液时,一般先快后慢,先浓后淡,先盐后糖,见尿补钾的原则进行。

补液总量应按规定速度补完(4)补液应包括3个组成部分:累积损失、继续损失和生理需要量。

(5)补液的关键在于第1天24小时,重度脱水、低血容量性休克和严重酸中毒,首先要扩容纠酸,继而继续补充累积损失、异常及继续生理丢失量。

待血循环和肾功能恢复后,机体自身就能调节。

纠正脱水过程中,注意补钾。

液体疗法一:基础问题:1. 张力的概念:这是个首先要明确的概念,许多人就是被这个问题给糊住的。

张力指溶液在体内维持渗透压的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张力等同于渗透压。

更明确的说是:不能自由出入细胞膜的离子在溶液中维持渗透压的能力。

对于人体而言,钠离子对维持体液渗透压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临床所说的张力,几乎都是指钠离子所维持的渗透压。

因此临床都用10%的氯化钠配比不同张力的溶液,以适应不同的需要。

5%糖水是等渗的,但是0张力的,生理盐水,5%糖盐水都是等渗等张液。

5% S B 是高渗液,所以儿科常配成1.4%作为等张液使用。

2. 张力的类型:为了适应临床不同需求,张力配制比较灵活,儿科医生常会配制2:1溶液,等张液,1/2张、2/3张、1/3张、1/5张等含钠量不同的溶液。

3. 张力溶液的配制:教科书中都不具体论述,所以临床配起来感觉无从下手。

基实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临床常用10%氯化钠(10ml/支),5% SB(10ml/支)与5%或10%的糖水等配比不同张力溶液。

10%氯化钠相当于11倍的等张液5% SB相当于3.5倍的等张液明白了这两个倍数关系,那配比就简单多了,具体为何是如此倍数,说起来麻烦,不说也罢。

2:1溶液:很简单,只要记住100+6+10这个公式就是了。

这个公式代表的是:5% G S 100ml + 10%氯化钠6ml +5% SB 10ml =2:1溶液,算起来就是:(6×11+10×3.5)÷116=1 ,根据这个公式,你可以灵活运用,想配多少量的2:1溶液都可以。

其他类型的配比,举两个例子就能说明问题了:现在想配500ml的1/2张溶液,可以用500÷20=25ml 10%氯化钠,即5% G S 500ml +10%氯化钠25ml=1/2张。

如想配1.4% S B ,只要把你想要用的5% SB量稀释三倍即可,如现在想给一患儿用5% SB 20ml 配成1.4%,那就是5% GS 60ml+5% SB 20ml =1.4%的等张液。

临床配比时要考虑机体自身的调节水电解质平衡的能力,所以不必苛求精确。

二:液体疗法用于脱水要注意的问题液体疗法多用于脱水,儿科的特点就是小儿易脱水,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液体疗法就是针对脱水而言的。

脱水分轻中重,有等渗,低渗,高渗之别。

具体标准书中都有,这里只是明确实际中10个问题。

1. 判断脱水以及其程度是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而不是体重减少的程度。

脱水性质依靠的是血钠。

2. 儿科查看脱水:精神、囟门、眼眶、眼泪、口干程度、口腔津液、尿量、皮肤粘膜情况、呼吸心率。

这些是重点对象。

3. 不要把肥胖儿的脱水程度估计过轻,也不要把营养不良的病儿估计过重。

4. 低渗脱水,血钠<120mmol/L,不论原因,均要迅速提高血钠水平,常用3%氯化钠,12ml/kg 可提高血钠10 mmol/L5. 高渗性脱水是没有循环血量不足的情况出现的,对此的补液,不能急于求成而直接使用低渗溶液,这样做反而会使细胞内水肿。

正确的做法是仍给于等张的2:1溶液扩容,而后再渐渐下降张力,使其过程有个梯度。

6. 扩容一定要及时足量。

特别是伴有休克的小儿,扩容是液体治疗的关键,第一步不成功,那补液方案全盘皆输。

2:1溶液是经典扩容液、10—20ml/kg是标准量、20ml/kg.h是速度、0.5—1小时扩容成功是生命关。

扩容就像抢救农药中毒一样,力求快速阿托品化。

那么达到扩容化的指标是什么呢?面部转红、呼吸平稳、心率较前下降或至正常、皮肤弹性上升干燥度减轻、哭声有力、出现小便、血压上升。

这些就是指标。

对于一次扩容不成功的,不要拘于20ml/kg的量,再次评估后再次扩容,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一个目标:扩容成功。

7. 补液计划要制定。

做到定量、定性、定速。

一般情况下可以先制定计划的前半部,就是扩容和补充累积损失量。

因为这前半部补充成功,后面的补钾才能进行。

补液计划不是定下来就不变的,随时要根据病情发展情况进行修改。

累积损失量:轻度脱水30—50ml/kg 中度50--100ml/kg 重度100-120 ml/kg,可以先给2/3的量。

液体性质:低渗脱水2/3张---等张、等渗脱水1/2----2/3张、高渗1/3—1/5张。

暂难明确性质的,先按等渗脱水处理。

速度:在8—12小时内给于,先快后慢,开始半小时20ml/kg.h,以后8--10 ml/kg.h。

低渗脱水可稍快,高渗脱水要稍慢。

8. 及时补充钾和钙。

见尿补钾谁也不能违反。

不要忽视了补钙,特别是原来就有缺钙指征的小儿,在扩容纠酸后,低钙就会明显表现出来,所以要早期补充,并不一定要见尿补钙。

9. 纠酸:脱水肯定伴有酸中毒。

轻度脱水有轻度酸中毒,重度脱水就有重度酸中毒。

纠酸的依据是血气分析,所需5% SB 的量,依据的是血气分析中的BE值。

计算方法:所需5%SB 的ml数=(BE-3)×0.3×体重×1.7。

然后配成1.4%,先给于半量,得查血气分析后再作余量的定夺。

没有血气分析的可根据酸中毒症状的轻重,给于5%SB 3—5 ml/kg。

这种方法现已淘汰了,只是不得已而为之。

在治疗脱水时,血气分析和快速血电解质分析,这两项检查是必须的,可惜的是基层几乎没有这两项。

10. 不要忽视口服补液的重要性。

能口服就口服,口服补液是最安全的。

液体类型常见的静脉溶液①无张液:5%等渗,10%高渗的葡萄糖溶液---GS进入体内很快被氧化为CO2和H2O或变成糖原储存体内,不能起到维持渗透压的作用,主要用于补充水分及供给热量。

②等张液:2/I液=0.9%氯化钠液:1.4%NaHC03(或1/6M乳酸钠)③2/3张液(低渗脱水):4:3:2液=0.9%氯化钠液:10%葡萄糖:1.4%NaHC03(或1/6M乳酸钠);l:1加碱液=0.9%氯化钠液lOOml+1O%葡萄糖100m1+5%NaHCOa10ml;④1/2张液(等渗脱水):2:3:1液二0.9%氯化钠液:10%葡萄糖:l.4%NaHC03(或1/6M乳酸钠);⑤1/3张液(高渗脱水):2份0.9%氯化钠液:6份10%葡萄糖:1份1.4%NaHCO3;(6)高张液:为3%氯化钠溶液(7)维持液:10%葡萄糖100ml+5%NaHC035m1+10%KCl2ml。

常用口服补液:(1)ORS:为2/3张液:氯化钠 3.5g+碳酸氢钠2.5g+氯化钾1.5g+GS20g+水1000ml----适于急性腹泻所致轻、中度脱水的累计损失量与继续损失的口服补液。

补液(一)水的代谢人体内的体液通过四种途径排出体外。

•1、肾排尿:一般每日尿量约1000—1500mL。

每日尿量至少为500mL,因人体每日代谢产生固体废物35—40g,每15 mL尿能排出1g固体废物。

•2、皮肤的蒸发和出汗:每日从皮肤蒸发的水份约500mL。

这种蒸发的水份是比较恒定的,并不因为体内缺水而减少。

如有出汗,则从皮肤丢失的水份更多,如有发热,体温每升高1℃,从皮肤丢失的水份将增加100mL。

•3、肺呼出水份:正常人每日从呼气中丧失水份约400mL。

这种水份的丧失也是恒定的,也不因体内缺水而减少。

•4、消化道排水:每日胃肠分泌消化液8200mL,其中绝大部分重吸收,只有100mL左右从粪排出;胃液为酸性,其余为碱性;胃液内钾为血浆中的3—5倍。

•以上通过各种途径排出体外的水份总量约2000—2500mL。

其中皮肤蒸发(出汗除外)、肺呼出的水一般是看不到的,叫不显性失水。

•正常人摄人的水份与排出的水份是相等的,人体每日排出的水量就是需要的水量,约2000—2500m L。

这些水份主要来自饮水1000—1500mL和摄入的固态或半固态食物所含的水份。

体内氧化过程生成的水份(内生水)约200—400mL。

一个不能进食的成人如果没有水的额外丢失,减去内生水,2000mL就是最低生理需要量。

(二)电解质•1、钠离子(Na+):细胞外液主要阳离子,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和容量。

肾对钠的排泄是多钠多排,少钠少排,没钠不排。

正常成人每日排出钠约4.5—6g,正常需要量也为4.5—6g。

•2、钾离子(K+):细胞内液主要阳离子,钾对神经-肌肉应激性和心肌张力与兴奋性有显著作用。

细胞合成糖原和蛋白质时,钾由细胞外进入细胞内;细胞分解糖原和蛋白质时,钾由细胞内移出细胞外。

肾一直保持排钾状态,虽然在体内钾的含量少时,排泄也减少,但是有限的,每日的排泄钾的量基本接近。

正常成人每日排出钾约3—5g,正常需要量也是此数值。

•3、氯离子(Cl-):细胞外液主要阴离子。

•4、碳酸氢根离子(HCO3-):细胞外液主要阴离子。

在细胞外液中的两种主要阴离子,Cl-和HCO3-,常常发生相互代偿作用,如:因大量呕吐丢失Cl-时,HCO3-浓度升高,引起低氯性碱中毒;反之,因大量输入盐水导致Cl-增多时,HCO3-浓度减低,引起高氯性酸中毒。

•结合前面所说的水的需要量,每日必须补充的液体,不能进食的成人每日需补充生理盐水500mL,10%氯化钾20—30mL,其它液体都可以用葡萄糖补足液体总量,即需5%或10%葡萄糖1500mL。

葡萄糖代谢后产生热量,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则从呼吸道呼出,因此可以把葡萄糖液的量按水来计算。

(三)渗透压•正常血浆渗透压为300mosm/L,渗透压的平衡对维持体内体液容量起决定作用。

正常渗透压平衡是通过:①下丘脑-垂体后叶-抗利尿激素系统调节渗透压。

渗透压增高时,经过下丘脑-垂体后叶-抗利尿激素系统,使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肾小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渗透压回降,反之亦然。

②肾素-醛固酮系统恢复血容量。

血容量降低时,通过肾素-醛固酮系统,使醛固酮分泌增多,肾对水、钠回收增加,尿量减少,血容量增多,反之亦然。

(四)酸碱平衡正常血液pH为7.35—7.45。

维持酸碱平衡的主要途径是:①血液缓冲系统:最重要的缓冲对是HCO3-/ H2CO3二者之比为20/1;体内产酸多时,由HCO3-中和;产碱多时,由H2CO3中和。

②肺调节:通过增减CO2排出量来调节血中的H2CO3浓度。

当H2CO3浓度增高时,呼吸加深加快,加速CO2排出;反之亦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