径流形成过程及其度量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土壤水 土壤水分常数
毛管断裂含水量:湿润的土壤逐渐干燥时,毛管悬着 水的连续状态开始断裂,此时的土壤含水量称毛管断 裂含水量。土壤含水量低于该值后,土壤中的水分只 能以水汽和薄膜水的形式向蒸发面运移。 田间持水量:土壤中所能保持的最大毛管悬着水量。 当超过这一限度时,多余的水分不能被土壤所保持, 将以自由重力水的形式向下渗透,补给潜水,形成地 下径流。 饱和含水量:土壤中的孔隙全部被水充满情况下的土 壤含水量。
三、下渗 物理过程
初期土壤干燥,入渗过程按水分所受的主要作用力不同 及运动特征不同,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渗润阶段
由于初期土壤干燥,水分主要在分子力作用下,被土壤 颗粒吸附而成为结合水(吸湿水和薄膜水);对干燥土 壤,渗润阶段土壤吸力非常大,故起始下渗率很大。当 入渗使土壤达最大分子持水量时,进入下一阶段。
流域总蒸发量估算方法
① 水量平衡法:根据降水、径流、流域蓄水量变化 等资料估算总蒸发量。常用来推求多年平均总蒸发 量,有较高的精度。 ② 模式计算法:根据土壤含水量的垂直分布,流域 总蒸发量的计算用一层模式、两层模式和三层模式 。
对于闭合流域,在某一时段的水量平衡方程:
பைடு நூலகம்
P Et R DS
多年平均:
吸湿水 薄膜水 毛管水 重力水
二、土壤水 存在形式
吸湿水:被分子力紧紧吸附在土粒表面、不能流动、 也不能为植物利用的土壤水分。 薄膜水:被剩余的分子力吸附在吸湿水层外的水膜, 可从薄膜厚的地方缓慢地流动到薄膜较薄的地方。
土壤 颗粒
吸湿水
薄膜水
土壤 颗粒
二、土壤水 存在形式
毛管水:土壤孔隙中被毛管力所吸持的水分 ,不能在重力作用下流走。
三、下渗 物理过程
(2) 渗漏阶段 下渗的水主要在毛细管力和重力共同作用下,在土壤孔 隙中形成不稳定运动,并逐步充填空隙,直到孔隙充满 水之前均称为第二阶段。该阶段水呈非饱和运动,有时 将渗润阶段和渗漏阶段合称为渗漏阶段。 (3)渗透阶段 当土壤孔隙被水充满达到饱和时,水在重力作用下向 下运动,属饱和水流运动。这时,下渗率维持稳定, 称稳定下渗率。
关,尤其是土壤含水量。 对于天然情况下,温度、光照基本适宜,植物的
散发过程与土壤的蒸发过程很相似,常常与土壤 的蒸发一起计算。
四、流域总蒸发
流域总蒸发(流域蒸散发):流域内的水面蒸发、 土壤蒸发、植物散发的总称。 陆地上的年降水量有60~70%通过蒸发和散发返回 大气,因此总蒸发是水文循环的重要组成要素。 流域总蒸发是通过估算求得。
二、土壤水 存在形式
重力水:在重力作用下可以流动的土壤水, 是地下水的来源。
二、土壤水 土壤含水量
体积
土壤含水量:包气带土壤
含水的多少,常用单位土
Va
壤体积内包含的水体体积、 或包含的水体质量来表示。V Vw
水文上还常用包气带土层
的含水量折合为水深(mm) Vs
来表示,称土壤蓄水量。
空气 水
土
重量
地面净雨 hs 表层净雨 hin 地下净雨 hg
地面净雨
地面径流Rs: 坡面漫流 Rs: 沿流域坡地成片连续流动的水流。 壤中流/表层流 Rin :下渗的雨水,一部分滞蓄在土壤中; 一部分继续向下运行,遇到相对不透水层时,形成沿不透 水层面的表层流。
地下径流 Rg,浅层地下径流 Rgs和深层地下径流 Rgd。
(裸露)土壤水分蒸发过程:
➢ 第一阶段:大气蒸发力控制阶段(蒸发率不变) ➢ 第二阶段:土壤导水率控制/蒸发率降低阶段) ➢ 第三阶段(扩散控制阶段)
三个阶段蒸发量:
➢ 第一阶段:土壤充分湿润 、供水充足,E=EM
➢ 第二阶段:土壤水分减少 ,W<W田,供水条件变差 ,E逐渐减小: E=W/W田×EM
工程水文学
第二章 水文循环与径流形成
水文循环及水量平衡 河流与流域 降水 下渗 蒸散发 径流
第四节 下渗
陆地上的重要水体: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
第四节 下渗
包气带、饱和带 土壤水 下渗
下渗
雨水降落到地面后,当地表为透水的土壤时,将有 一部分渗入土层,即下渗。下渗的雨水,首先进入 包气带,当那里吸收的水量超过它的蓄水能力(称 蓄满)时,多余的雨水进入饱水带,成为潜水和地 下径流。
读数均为同期的观测数据,K 值随蒸发皿类型、地 区环境、季节的不同而异,可从各地的水文手册查 出,如:东北地区:K=0.9; 长江流域:K=0.82
二、土壤蒸发
土壤蒸发:土壤水分通过空隙上升和汽化以水汽 形式从土壤表面进入大气的过程。
土壤蒸发过程要比水面蒸发复杂,除影响水面蒸 发的几种因素(气温、水面温度、饱和差及风速)外, 还与土壤性质(结构、色泽等)、土壤中水分含量、地 下水埋深、土壤表面特征和地形等因素有关。
Ma Mw
M Ms
土壤三相图
二、土壤水 土壤水分常数
最大吸湿水量(吸湿系数):在饱和空气中,干燥土 粒能够吸附的最大水汽量。 最大分子持水量:土粒分子力所结合水分的最大量, 薄膜水厚度达最大 值。 凋萎含水量(凋萎系数):植物根系的吸力约为15个 大气压,对于土粒吸附的吸力大于该值的水分,植物 则无法利用。当土壤水分低于这时的含水量时,植物 将缺水而凋萎死亡,该土壤含水量称为凋萎含水量。
一、包气带和饱和带
包气带:指地面与地下潜 水面之间的土层,是包含 有空气的水、土三相系统 。这里的水分,水文上称 土壤水。 饱和带:指地下潜水面下边 的土层,土粒间的孔隙完全 被水充满,故称饱和带。
5
二、土壤水 存在形式
土壤水是指吸附于土粒和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 水分,按受分子力、毛管力、重力作用的情况 分为以下4种形式:
t
三、下渗 空间分布
空间分布不均,原因: (1)流域中土壤性质的空间分布不同 (2)流域内土壤含水量空间分布不同 (3)降雨在时间空间上分布不均匀 (4)流域内各处地下水位高低不一 对一个流域而言,其下渗过程要比单点复杂得多,
在实际工作中又不可能设立许多测点进行观测,所以多 采用概化的方法来描述下渗的空间变化。
一、径流形成过程
1.产流过程(降雨的一次再分配)
降雨损失:不能形成径流的那一 部分雨量
植物截留 填洼 雨期蒸发 初渗:补充土壤缺水量
这些部分雨量最终耗于流域蒸、 散发,不会形成径流,因此称之 为损失。
净雨过程: 降雨过程减去损失过程。
降雨形成净雨量h
净雨量 = 降雨量 - 损失量
净雨量包括三个方面:
上层以蒸散发能力蒸发,直到上层水分耗尽,才 蒸发下层;下层土壤蒸散发量与剩余蒸散发能力及下 层土壤含水量成正比。
上层:E上=W上/WM上×EM 下层: E下=W下/WM下×(EM-EM上) 此模式没有考虑当下层土壤水分蒸发完之后,深 层水分对蒸发的补给。
(3)三层模式 把可蒸发层分为上、下、深层。降雨时先补给上层 ,后满足下层,最后才是深层。 计算方法:上层、下层与二层模式相同,当下层土 壤水分耗尽,深层开始蒸发。 上层:E上= W上/WM上×EM 下层: E下=W下/WM下×EM剩 深层:量小且稳定,采用(1/5~1/10)×EM , 或0.3-1.0mm/d
凋萎系数
吸薄 土粒 湿 膜
水水
毛管水
重力水
吸最
田
湿大
间
系分
持
数子
水
持
率
饱 和 含 水 率
水
率
三、下渗 物理过程
下渗:大气降水或灌溉水通过土壤表面进入土壤从而 改变土壤内水分状况的过程。
它是水在分子力、毛细管引力和重力的综合作用下在 土壤中发生的物理过程,是径流形成过程的重要环节 之一。
下渗不仅直接决定地面径流量的产生及大小,同时也 影响土壤水和地下潜水的增长,影响土壤表层流、地 下径流的产生和大小。
散发(蒸腾):在植物生长期,水分从植物叶面和枝干 逸入大气的过程。 蒸散发:自然界水面蒸发、土壤蒸发和植物散发的总称
蒸发大小的特征量
蒸发量(mm):某个时段内单位面积蒸发的水量。 蒸发率/蒸发强度(mm):单位时间内的蒸发量。 可能最大蒸发率或蒸发能力(EM): 在充分供水 的条件下,某一蒸发面的蒸发量,即同一气象条件 下可能达到的最大蒸发率。
EP
E PR
DS
Rs Rg
模式计算法
(1)一层模式 把流域蒸发层作为一个整体,认为蒸散发量同
该层土壤含水量及流域蒸散发能力成正比:
Et=Wt/WM×EMt 此模式的结构和土壤含水量的垂直分布与实际情 况不完全相符。对久旱之后的一场小雨且土壤水分 较少时,误差较大。
(2) 二层模式
把土壤可蒸发层分为上、下两层,降水补给土壤 和蒸散发消耗土壤水分先上层后下层。
每日8时观测一次
E601蒸发器
2020/12/3
2020/12/3
28
水面蒸发计算
水面蒸发器的观测值转换为大水体的蒸发量 : E=K × Eobs
式中,Eobs—观测的蒸发量; K—蒸发器折算系数, 随水面蒸发器类型和季节变化而不同,可在水文 计算规范等文献中查取。K=E池/E器
折算系数:
表层流径流:表层流净雨沿坡面侧向表层土壤空隙流入
河网。表层流与坡面漫流常互相转化,因此通常把表层 流归入地面径流。
坡地地下汇流:地下净雨向下渗透到地下潜水面或深层
地下水体后,沿水力坡度最大的方向流入河网。深层地 下水汇流构成河川的基本流量,称为基流。
三、下渗 定量描述
下渗率f: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渗入土壤中的水量( mm/h或mm/min)。
下渗能力fp:充分供水条件下的下渗率(mm/h) 下渗能力曲线:下渗能力随时间的变化过程线(mm/h)
稳定下渗率fc:土壤孔隙充满水,下渗趋于稳定的下渗率
下渗能力随时程而递减,初 期很大,后期逐渐变小,最 后趋于稳定。
径流分类 按运动场所:地面径流或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按降水形式和补给来源:降雨径流、融雪径流
一、径流形成过程
径流形成过程:流域内,自降雨开始到水流汇集 到流域出口断面的整个物理过程。
降雨过程→扣除损失→净雨过程→流域汇流→流量过程
产流过程
汇流过程
产流过程:降雨转化为净雨的过程 汇流过程:净雨转化为河川流量的过程
工程水文学
第二章 水文循环与径流形成
水文循环及水量平衡 河流与流域 降水 下渗 蒸散发 径流
第六节 径流
内容提要
➢ 径流形成过程 ➢ 径流的度量 ➢ 河川径流的动态变化
一、径流形成过程
径流:由降水形成的,沿着流域地面和地下向河 川、湖泊、水库、洼地等流动的水流。其中流出 流域出口断面的水流称为河川径流。
工程水文学
第二章 水文循环与径流形成
水文循环及水量平衡 河流与流域 降水 下渗 蒸散发 径流
第五节 蒸散发
内容提要
水面蒸发 土壤蒸发 植物散发 流域总蒸发
蒸散发
蒸发是气象要素之一。在自然界中,蒸发是海洋和陆 地水分进入大气的唯一途径,是地球水文循环的主要 环节之一。 蒸发:水面与土壤表面的水变成水汽的过程。
一、水面蒸发
水面蒸发:水面的水分由液态转化为气态向大气扩 散、运移的过程,包括水分气化和水分扩散两个阶 段。与气温、水面温度、水汽压的饱和差及风速等 有关。
水面蒸发观测资料较多,比较可靠,常是其他蒸 水面发蒸计发算的的观基测础:。
φ-20型,φ-80型, E-601型
大型蒸发池(A=20m2和A=100m2两种)。
流量稳定; 地下水运动缓慢,补给河流滞后于地表径流,故往往成为河流 枯水期的重要来源。
2.汇流过程(降雨的二次再分配)
坡地汇流: 坡面汇流 壤中流 地下径流
河网汇流:
小沟小溪 小河大河
流域 出流
一、径流形成过程
坡面漫流:超渗雨满足了填洼后,产生的地面净雨沿坡
面流到附近河网的过程。坡地漫流有无数股时分时合的 细小水流组成,无明显的固定沟槽,雨强很大时可形成 片流。坡地漫流流程短,历时亦短。地面净雨经坡面漫 流注入河网,形成地面径流。
入渗能力曲线 fc
fF f0
0
2020/12/3
Ft ft
下渗能力随时程而递减, 初期很大,后期逐渐变小 ,最后趋于稳定。
fc t
三、下渗 自然条件下的下渗
f f0
C
fc 0
(1)i1≥fp,按下渗能力下渗
(3)fc<i3<fp,i1下渗能力下降到稳定下渗
率前,全部雨水渗入土壤
i3
A
D
B
i2
(2)i2<fC,按降雨强度下渗
➢ 第三阶段:W<W断,水分 运动十分缓慢,E=Emin (最 小土壤蒸发率,近于0)
三、植物散发
植物散发是一生物物理过程, 水分从叶面气孔中扩散出去 的量可由气孔开闭程度而受 到调节,同时受到根层土壤 含水量的影响。
三、植物散发
植物散发(蒸腾):在植物生长期,水分从植物叶 面和技干逸入大气的过程。 植物散发强度与土壤湿度、温度、光照等密切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