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资料
中国纪录片发展历程
![中国纪录片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25a5ba61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f47e266.png)
中国纪录片发展历程
中国纪录片发展历程始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
纪录片被视为一种宣传和教育手段,被广泛用于展示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成就,以及推广党和政府的政策和理念。
在这个时期,纪录片的主题主要集中在宣传中国人民的劳动精神和社会主义的价值观。
这些纪录片通常以长篇纪录片的形式展现,其内容结构比较传统且严谨,符合社会主义的审美要求。
然而,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时期,中国
纪录片的风格开始发生变化。
国内外的纪录片思潮影响了中国的纪录片创作,引入了更加自由和个性化的表现手法。
一些纪录片导演开始拍摄关于社会问题和个人生活的作品,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一种突破和创新。
九十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变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国纪录片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一方面,纪录片的数量和质量都得到了大幅提升,作品的题材和风格更加多样化。
许多纪录片涉及到社会矛盾、历史反思、民间故事等话题,展现了一个更加真实和多元的中国社会。
另一方面,中国纪录片也开始涉足国际舞台,参与国际电影节和展览。
一些中国纪录片导演因其出色的作品而获得了国际认可和奖项,为中国纪录片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做出了巨大贡献。
总的来说,中国纪录片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宣传教育到个性化创
作的转变,从传统审美到多元化表达的演变。
它不仅记录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也反映了中国导演在表达个人观点和情感方面的成长和突破。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变化,纪录片创作必将继续追求更高的艺术和社会意义。
3.6 中国纪录片发展简史
![3.6 中国纪录片发展简史](https://img.taocdn.com/s3/m/b47fdf451711cc7931b716a0.png)
第三章流派纷呈:纵观纪录片思潮第六节中国纪录片的发展简史大家好,我是李蓉。
这一讲,我们将给大家来简要介绍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
如果追溯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史,还要从西方国家的摄影师来中国拍新闻片开始。
费利斯•比特(felice beato 1833年 - 1907年),这位兼具英国与意大利双重国籍的摄影师,是最早拍摄东亚地区的摄影师之一,也是最早的战地摄影师之一。
他通过照片来描述有价值的新闻事件,这也是后来被称之为的图片新闻报道。
他所拍摄的风俗镜头、人物肖像以及亚洲与地中海地区的美丽风景与建筑的全景极负盛名。
这些在纪录片《费利斯•比特 1860》中均有详细介绍。
在19世纪末,外国摄影师拍摄了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进京,同时又拍摄了纪录当时中国社会生活风貌的影片。
20世纪初拍摄了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大出丧等新闻片。
1911年辛亥革命时期,日本摄影师拍摄了《辛亥鳞爪录》,中国摄影师朱连奎等拍摄了反映武昌起义的《武汉战争》等。
1918年前后,商务印书馆拍摄了一些以时事和风景为内容的纪录短片,如《欧战祝胜游行》《第五次远东运动会》《南京名胜》《西湖风景》等。
1924年前后,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孙中山十分重视纪录片。
他支持摄影师黎民伟拍摄了《国民革命军海陆空大战记》等新闻片和纪录片。
黎民伟后来去了香港拍摄商业片并取得成功,成为香港电影之父。
同一时期,苏联摄影师布留姆等在中国拍摄了《伟大的飞行与中国国内战争》《1927年的上海》等。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电影工作者拍摄了许多具有历史价值的新闻纪录片,并培养起专业的新闻纪录电影工作者。
中国电影制片厂、中央电影摄影场以及西北影业公司等先后摄制了《抗战特辑》《抗战实录》《芦沟桥事变》等。
建国后,1953年7月在北京建立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这是中国第一个摄制新闻片和纪录片的专业机构。
我综合了一些学者的观点将建国以来的纪录片进行了分阶段的划分,第一阶段是1958年~1977年,这一时期是政治化纪录片时期;第二阶段是1978年~1992年,这一时期是人文化纪录片时期;第三阶段,1993年~1998年,这一时期是平民化纪录片时期;第四阶段是1999年至今多元化纪录片时期。
中国纪录片发展历史(20200630113828)
![中国纪录片发展历史(20200630113828)](https://img.taocdn.com/s3/m/acb21d0577232f60dccca135.png)
中国电视纪录片从诞生的1958年开始至今的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根据风格、类型、功能等彼此关联映照的多种环境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时期:1、政治化纪录片时期(1958 —1977年)这一时期,中国电视纪录片在观念上依附于政治,在形态上则依附于其他的电视节目。
由于受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电视纪录片几乎都染上了政治化色彩。
政治化纪录片在语言上显得空洞,在题材上出现雷同,在风格上则是单一,缺少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人性色彩和人文精神。
而由于技术局限和观念作用所导致的声画剥离的影片形态,使得这一时期的纪录片出现浓重的灌输味。
因此,这一时期的电视纪录片虽然负载重要的职能、有着相当的地位,但实际上并没有起多大作用。
2、人文化纪录片时期(1978 —1992 年)第二时期的纪录片没有了第一时期的政治味道。
受社会思潮的影响,人的意识开始觉醒,原来的英雄主题逐步被人的主题所取代。
尽管出现在电视纪录片中的一个个人还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更像是集体的人性化的符号,但是已经和前一个时期的虚幻的英雄全然不同。
即使是对民族精神的象征的山河的观照,也赋予了人文的色彩。
由于承载着教化的功能,带有民族象征意义的山川河流以及长城运河等均成为这个时期纪录片的最佳对象和载体。
对于民族以及历史等大题材的观照成为这个时期电视纪录片的一大特色。
宏大主题的纪录片,需要一种群体性力量,需要群体共同的激情,需要集体创作的机制,这成为这一时期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一个特点。
这一时期纪录片开始凸显媒介传播意识,这主要是因为那个时期社会对电视纪录片的功能性需要所致,是纪录片本体以外因素作用的结果。
3、平民化纪录片时期(1993 —1998年)第三时期出现了不同题材的纪录片,都把思考、关注的立足点放在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
纪录片的承载已经改变,意识形态的因素被人文的因素所取代。
纪录片美学、哲学的意味加强,而它的社会性功能自然削弱。
人的主题、百姓意识、平民化视角这些国际化的纪录片表征,成了这个阶段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主导性观念。
中国电视纪录片史论
![中国电视纪录片史论](https://img.taocdn.com/s3/m/c1faff2d7375a417866f8fc9.png)
人文化纪录片时期(19781992)
纪录片和社会的关系: 1、全国电视的普及,从精英变为大众 2、中国社会百业待兴,要一种精神力量 3、媒介生态环境,电视节目匮乏 ——高潮 具有民族精深象征意义的大山大河成为拍摄主体,集 体化的人性化的符号 纪实风格的产生和流行: 原因:和日本的合作;伊文思的思想传播
特点:非纪实因素的采用,非纪实作品的出现。 对真实再现的讨论 选题:纪录这个时代的变迁,影响所记录的时代
2003年:归一 2003年《纪事》和《见证》栏目的出现 “坚持以纪实的影像关注时代热点的社会变革事件, 关注事件中人物的命运,在对事件负载型的描述中, 完成对时代的深刻记录。” 2003年,《鸟的迁徙》首部引入中国的数字纪录电影
地方台50分钟
1978,《祖国各地》;1989,《地方台三十分 钟》,第一个固定的纪实性栏目,面向地方台的纪录 片播出平台。 原因:精品意识;系统意识 给地方台一个播出纪录片的渠道和展示他们成就的平 台。 作品获奖:《方荣翔》、《两个孤儿》、《半个世纪 的乡恋》、《回家》、《龙脊》。
话说长江
三种题材纪录片 新闻价值 历史题材和怀旧题材 人类共同兴趣 ——行进中的影视中国。纪事
关注现实:最富有价值的一次回归 纪录片的价值 人文价值 文献价值 社会价值 艺术价值
市场化 要求,原因 障碍 纪录片栏目的市场化生存:《见证》 制片人制度和模式化制作 流水线的制作方式,节目的拍摄控制在两周之内,节 目的思想内容要靠前期策划来完成
纪录片栏目 1993年上海电视台成立“纪录片编辑室”栏目,是一档 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运作的纯纪录片栏目。“聚 焦时代大变革,记录人生小故事”。 1993年,《生活空间》:“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要通过一个个老百姓的故事来串联和勾勒中国当代整 个社会发展的轨迹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1aaa013b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ac.png)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初。
当时,中国电影工作者受到苏联纪录片的影响开始创作纪录片。
起初,这些纪录片主要以记录社会主义建设和工人阶级斗争为主题,如《五一建设纪实》、《钢铁中的火花》等。
在上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中国纪录片进入了一个创作高峰期。
这一时期的纪录片作品多样化,不仅继续记录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还开始涉及农村、城市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例如《渔洋山》、《欢乐的黄河》等,这些作品通过生动的画面和真实的叙事方法,展现了中国人民奋斗和生活的真实面貌。
然而,在文化大革命的浪潮中,中国纪录片遭受了巨大的冲击。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电影的制作受到限制,纪录片创作陷入低谷。
直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中国纪录片才逐渐恢复活力。
当时,中国政府提出了“四个现实”的要求,要求纪录片作品要关注现实问题、接地气、服务人民。
在这一背景下,纪录片作品开始探索更加立体和深入的社会现实,如《江边安》、《厂长找工人》等。
上世纪80年代,中国纪录片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社会发展迅猛,纪录片作品开始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
例如,《河上的父子情》、《封锁线》等作品,通过表现个体命运和社会变迁,反映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复杂问题和矛盾。
21世纪以来,中国纪录片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认可。
不少中国纪录片作品在国内外电影节上获奖,拓宽了纪录片的表达方式和审美境界。
例如,《千里走单骑》、《南方车站的聚会》等作品凭借其独特的视角和话题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
总的来说,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经历了起伏和变革。
从早期的社会主义建设纪录片到现今的多元化创作,中国纪录片在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体命运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为人们呈现了一个真实而多元的中国。
纪录片的发展历程
![纪录片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8ecbb044a300a6c30c229ff9.png)
纪录片的发展历程作者:刘博群张笑岩来源:《活力》2010年第14期[关键词]纪录片;市场化;制作者中国纪录片较之西方起步较晚,但现阶段已呈现出繁荣兴旺的态势。
回首上个世纪纪录片的现代化进程,笔者认为有三个因素始终影响、刺激着中国纪录片的进程:第一个因素是如何处理古与今、旧与新、传统与现代的关系,这是从纵的、历时性的角度亦即从文化进化的角度来看的,姑且称之为“进化效应”。
第二个因素是如何处理中与外,主要是中与西即本土文化与外来异质文化的关系,这是从横的、共时性的角度亦即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的,姑且称之为“转播效应”。
第三个因素是从上述纵与横、时与空的交叉亦即从文化功能的角度来如何处理“文”与“用”的关系,也就是纪录片与中国现实社会的关系,而在20世纪的中国,最突出的则是纪录片与政治的关系问题,姑且称之为“功能效应”。
在中国纪录片的现代化进程中,一切理论的论争、思潮的演变、实践的成败、创作的得失(包括主题思想与形式风格的变化),都无不与这三个因素密切相关。
而且这三个问题往往是纠缠在一起才对纪录片的理论与实践发生作用的,这叫做“文化综合效应”。
和西方纪录片一样,中国的纪录片也是脱胎于电影纪录片。
新闻纪录片电影的历史,实际上可称为电视纪录片的“史前史”。
中国电视纪录片的演进,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解放后到80年代后期的格林尔逊式即画面加解说式纪录片,二是90年代以来的真实电影式即观察式纪录片。
但其发展进程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却是曲折而艰辛的。
标志着中国新纪录片进步的,不仅有理念和形式的本质转变,也有纯粹的技术的更新。
数码技术的发展,使记录设备日益小型化、个人化,摄、录、编剪可以很轻松地由一个人独立完成,制作人可以更从容更自如地记录原汁原味的生活实态,它所带来的变化可能是革命性的。
吴文光说,这是他梦寐以求的个人方式,拿着像笔一样小巧的DV机,他可以像作家写作一样做纪录片,他甚至开始用DV机来做日记。
这种变化已经促使许多业外人不断进入纪录片的制作行列,这意味着很多新的可能性。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纪录片发展历程探析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纪录片发展历程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e0013214a76e58fafbb00306.png)
一
、
政 治 统 治 下 的 宣传 工 具 。 题 先行 纪 录 片 主
的 宣传 教 育 功 能 更 是 发 挥 得 淋 漓尽 致 。 如那 时 候 . 国 内地 连 中
续 三 年停 止 了除 了新 闻 纪 录 片 以外 所 有 电 影 的拍 摄 在 这 批 纪 录 片 中 , 大 海 航 行 靠 舵 手 》 为 其 口号式 的主 题 , 心 思 想 《 因 核 与记 录拍 摄 内容 达 成 的 高 度 一致 而 成 为 代 表 .亦 成 为 新 中 国
纪 录 片 虽 然起 步较 晚 , 经过 艰 苦 努 力 的 不 断 改进 , 得 了一 定 的 成 绩 , 且 在 将 来 的 发展 中, 有 光 明 的前 途 。 但 取 并 会 【 词 】纪 录 片 转 型 ; 题 先行 纪 录 片 ; 录 片故 事 化 ; 录 片本 土 化 关键 主 纪 纪 [ 图分 类 号 ] G 0 中 99 [ 献标识码]A 文 [ 章 编 号] 17 — 18 2 1 )4 0 2 — 3 文 6 4 6 9 (0 0 0 — 16 0
新 中 国成 立 之 初 .中 国纪 录片 从 主要 报 道 军 事 斗 争 转 为
全 面报 道 政 治 、 事 、 济 、 交 、 会 等 各个 领 域 的情 况 。 进 军 经 外 社
入 上世 纪五 六 十 年 代 .中 国纪 录片 便 被 政治 这 把 无 情 的大 手
拉 拢过 去 , 为 宣传 舆 论 的工 具 。这 一 时 期 , 国纪 录 片 最 大 成 中 的 特点 就 是 主题 先 行 . 出教 育性 突
第 2 4卷
第 4期
延 安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J un lo na c t n l T c nclIsi t ora f Ya nVo ai a & e h ia n tue o t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管理资料]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管理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6fc79b9a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99.png)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
纪录片的核心为真实。
电影的诞生始于纪录片的创作。
1895年法国路易·卢米埃尔拍摄的《工厂的大门》、《火车进站》等实验性的电影,都属于纪录片的性质。
中国纪录电影的拍摄始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第一部是1905年的《定军山》。
最早的一些镜头,包括清朝末年的社会风貌,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片断和历史人物李鸿章等,是由外国摄影师拍摄的。
纪录片又可以分为电影纪录片和电视纪录片。
目录编辑本段a纪录片常识纪录影像的文化特征1.纪录影像:人类认识和发现世界的手段。
2.纪录影像:一种新的表达方式。
3.纪录影像:对“真.善.美”的追求中国纪录影像的文化特征:1.主旋律纪录影片的“大众化”2.大众式纪录片的“娱乐化”3.精英式纪录片的精神坚守纪录片的流派纪录片一词是英国的约翰·格里尔逊最早称呼出来的,他是纪录片之父弗拉哈迪的弟子。
然而他并没有给予纪录片一个完美的定义,究竟什么样的作品能算是纪录片,围绕这个问题,众多名家都产生过分歧。
纪录片美学观的奠基者:维尔托夫、弗拉哈迪。
其中维尔托夫开创了“电影眼睛派”,提倡镜头如同人眼一样“出其不意地捕捉生活”,反对人为的扮演,甚至反对带有表演的影片(故事片)。
而弗拉哈迪的开山之作《北方的纳努克》却是由纳努克“真实”扮演而成,最后有现代文明重返原始生活的纳努克甚至因为缺乏过冬食物而死。
同为纪录片的先驱,他们的风格却迥异,这也成为日后纪录片流派纷争的源头。
50年代的纪录电影运动:五十年代末开始的纪录电影创作潮流实际上由两大纪录电影运动组成,他们分别是法国导演让·卢什(《夏日纪事》1961年)为代表的“真实电影”运动以及由美国梅索斯兄弟(《推销员》1969年)代表的“直接电影”运动。
真实电影为参与式电影,允许导演介入到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中,煽动其中一些剧情的发展。
浅谈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历程
![浅谈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876e6484d0d233d4b04e6902.png)
浅谈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历程作者:李静来源:《现代交际》2011年第08期[摘要]创作理念是随着社会的变化、社会观念的演进,以及人们对创作认识的深入而发生变化的,不管是传统理念还是发展的理念,它本身没有好和坏、先进和落后的区分。
但是怎样和观众更贴切、怎样给观众更多的思考余地,以及怎么开阔创作的思野,诸如此类的问题毫无疑问地成为创作者不断研究的课题。
我国的电视纪录片随着时代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创作的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关键词]纪录片创作理念变化趋向[中图分类号]J9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8-0078-02在我国电视开播的时候就有纪录片了,至今已有几十年的历史。
但是真正蓬勃发展起来还是改革开放之后的事情。
上个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我国改革开放逐步深入,我国进入一个社会的转轨期,社会的经济结构、伦理价值、道德观念都发生了重大的转移。
那个时候,社会普遍的文化心态是:厌恶虚假,渴望真实;回避空谈,力求实际;远离梦幻,追求现实。
也就是说,历经苦难的国人活得越来越实在,要求越来越实际。
所以,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所生存的社会,关注事态的变革和发展。
而此时随着电视成为每个家庭的必需品,电视纪录片也深受欢迎。
纪录片反映了真实社会的生存状态,也让观众感到自己已经融入社会群体之中,同社会更贴近,纪录片让观众更加了解社会。
所以,当时的电视纪录片绝大多数是反映真实的社会生活,也适时地赢得了观众的青睐。
上世纪90年代初出现了纪实派,他们几乎把“纪录”与“纪实”等同,追求一种“新闻现实”,此类纪录片也创造了我国纪录片创作的高峰,引起了电视界甚至整个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不过近几年,纪录片的另一种创作理念正在悄然地形成。
2001年,在第六届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奖国际纪录片的评选中,由湖北电视台导演张以庆执导的纪录片《英与白》获四项大奖,引起了评委及观众的强烈反响。
《英与白》似乎给沉寂许久的纪录片界带来一丝生机。
中国纪录片文本
![中国纪录片文本](https://img.taocdn.com/s3/m/26510c08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dc.png)
中国纪录片文本中国纪录片文本是中国电影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真实记录和传播中国社会生活、历史事件、文化传承等内容为主题。
本文将从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特点和影响力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当时的纪录片以政治宣传为主题,内容多为党和国家的建设成就以及领导人的活动。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纪录片逐渐开始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民生活现实,呈现出多样化的主题和形式。
1990年代以来,中国纪录片经历了一次重要的转型阶段。
在这个时期,一批具有独立思考和创作精神的纪录片导演涌现出来,他们以真实、客观、深入的视角,切入社会问题的核心,展现了不同群体和阶层的生活状态和命运。
著名的纪录片导演王小帅、陈凯歌、贾樟柯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
二、中国纪录片的特点中国纪录片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1. 多样性:中国纪录片的题材和形式丰富多样。
既有关注社会现实的纪实纪录片,也有以历史事件为背景的历史纪录片;既有传统的观察记录型纪录片,也有采用艺术手法和叙事结构的实验纪录片。
2. 深入挖掘:中国纪录片常常以深入挖掘社会问题为特点。
它们通过对人物的生活和命运的描摹,展现出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引发观众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反思。
3. 独立精神:中国纪录片在创作上具有独立精神。
纪录片导演们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敢于挑战权威和制度的约束,以客观真实的态度面对社会现实,展示出了清晰的个人风格和独特的创作思路。
三、中国纪录片的影响力中国纪录片在国内外都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在国内,纪录片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产品,不仅为观众提供了了解社会现实和历史文化的窗口,也为中国的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提供了珍贵的记载。
同时,纪录片的独立精神和批判思维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和变革。
在国际上,中国纪录片也逐渐受到认可和关注。
一些中国纪录片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奖项,赢得了国际观众的喜爱。
这些纪录片通过展示中国的社会变迁和文化传统,使世界更加了解中国,并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与对话。
纪录片起源、发展、社会功能及美学风格
![纪录片起源、发展、社会功能及美学风格](https://img.taocdn.com/s3/m/f2c7a0de33d4b14e8524685e.png)
记录片的美
自然美——大巧若拙 追求自然美是对高度发展的现代文明严重侵害自然环境和传统 文明的逆反思潮,是一种积极的时尚和进步现象。 和谐美——艺术同化 和谐原则排斥诸艺术元素的各自完整,各自突出,不允许某个 元素争夺视听。 意境美——揭示技巧
纪录片情与理的最佳传递方式莫过于情感渲染,而意境则主要靠生活 细节和影视语言解释技巧来营造
末以来)
三、纪录片的社会功能
2.
1. 传 播 社 会 知 识 和 舆 论 导 向 的 功 能
3.
4.
记 录 历 史 和 解 释 历 史 的 功 能
情 感 沟 通 和 信 息 交 流 的 功 能
给 人 以 愉 悦 的 功 能
四、纪录片的美学风格
1.纪录片美学特征的讨论 纪录片不是独立的艺术门类,讨论美学会造成创作中的“失实因 素” 纪录片反应生活,只具有“社会美”和“新闻美”,不具有“艺 术美”。 2.纪录片审美特性的的定论 表达自然美和社会美是它的直观功能,而艺术美才是它的根本。 这个审美整体包含了客观和主观双重因素,只能归于影视纪实 艺术美。 3.纪录片的审美功能 强调尊重客观现实与重视主观能动作用的辩证统一,是艺术审 美的基本规律和纪录片艺术的现实意义。
国内与国外关于纪录片的不同点小结:
国内 1 2 侧重人文的关怀 强调客观反映和对现实生活 的还原 强调“纪实”风格 国外 侧重历史价值和文献价值 强调作品的观念和主题
3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强调创作语言的丰富和风格的多样 性
5、直接电影与真理(实)电影
直接电影是19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在美国产生的,是以罗伯特· 德鲁和理查德· 利科克为代表的一个比较重要的纪录片流派。 1960拍的开山之作《初选》, 是直接电影派的划时代作品。
中国人文纪录片发展史
![中国人文纪录片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627d9260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418ce50.png)
中国人文纪录片发展史人文纪录片是一种通过电影或电视形式,以纪录的方式展现人类文化、历史和社会的艺术形式。
它旨在通过真实记录和叙述,传达人类经验和价值观。
中国人文纪录片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发展,本文将探讨中国人文纪录片的发展史。
第一部分:早期探索(1949年-1978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里,中国电影业经历了许多政治和社会的变革。
在这个时期,人文纪录片开始逐渐崭露头角。
尽管制作条件相对艰苦,但中国影人们始终保持着对记录和呈现人类社会生活的热情。
1960年代,中国的人文纪录片得到了快速发展。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神韵》等作品,它们通过精美的拍摄手法和真实的叙事风格,成功地展现了中国人的生活和文化。
这些纪录片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为中国人文纪录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分:改革开放与崛起(1978年-2000年)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政策宣布后,中国电影行业经历了一次巨大的变革。
这一时期,人文纪录片也在快速发展中。
电影人开始尝试新的拍摄技术和风格,以更加生动和真实地展现中国社会的面貌。
1980年代,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人文纪录片相继问世。
例如《黄河谣》等纪录片,用鲜明的镜头语言和深入的叙事展现了中国人民的生活变迁。
同时,一些探索性的作品也出现了,探讨了社会问题和文化现象,为中国人文纪录片开辟了新的道路。
到了1990年代,中国人文纪录片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峰时期。
许多优秀的纪录片相继问世,如《天堂》、《江山》等作品,它们通过深入的人物描写和独特的叙事角度,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也使中国人文纪录片在国际上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和认可。
第三部分:创新与多元化(2000年至今)进入21世纪后,中国人文纪录片持续创新,呈现出更多的多样性和多元性。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人文纪录片的制作和传播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越来越多的纪录片制作团队开始使用新的技术手段,如无人机拍摄、虚拟现实等,为观众带来更为震撼和身临其境的观影体验。
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及未来走向
![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及未来走向](https://img.taocdn.com/s3/m/8b0395c3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ef.png)
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及未来走向初创期1958-1978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前20年以宣传品为主导的阶段,后30年又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以作品为主导的阶段和以产品为主导的阶段。
纪录片初期几乎就是政治的传声筒。
1958年6月3日,北京电视台播出了中国第一部电视纪录片《英雄的信仰人民》孔会铎、庞一农拍摄。
该片被称为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开山之作。
初创期还有《长江行》《欢乐的新疆》《中会人民共和国建国九周年》等,都具有较为浓烈的政治教化特征。
发展期1978年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新时期以来,纪录片逐渐摆脱了政治宣传片的特点,开始着意于节目本身美质的建构。
《丝绸之路》是1979年由中央电视台和日本广播协会NHK联合摄制的一部纪录片。
是我国电视广播历史上第一个长篇系列节目,是我国首次与外国电视机构合拍大型纪录片。
《话说长江》繁荣期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012年该时期是中国电视艺术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一方面在数量上大量出现,另一方面在质量上夜显出不俗的表现。
如《新丝绸之路》《幼儿园》张以庆拍摄《舟舟的世界》《大国崛起》《百年小平》便是这一时期电视纪录片的翘楚之作。
创新期2010年至今2010年电视纪录片延续着以往的强劲势头发展,开始在拍摄理念、手法上进行大胆的创新。
《舌尖上的中国》未来展望如何让纪录片走出困境一是大力支持纪录片原创。
原创是艺术的生命所在。
二是借力新媒体。
近年来,新媒体迅速崛起,纪录片的发展应当借助新媒体的力量,一方面进行产品有效推介,另一方面扩大纪录片的播出平台,从而提高其影响力。
三是加强国际营销力度。
当前,我国电视纪录片能走出国门产生重要影响的作品少之又少。
相关部门应该加强纪录片的国际营销力度,向国外观众,大力推介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优质作品,以此来塑造和展示中国的强国形象。
电视专题片电视专题片是从电视实践中发展起来的表达系统,其目的是表达或传播关于某个重要主题领域的一套连贯的意义,这些意义产生不同电视话语的组成方式。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及其创新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及其创新](https://img.taocdn.com/s3/m/f08632f9240c844768eaee08.png)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及其创新作者:丁立山来源:《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第03期摘要:回顾20世纪中国纪录片的发展的历程、创作手法和创作理念。
中国的纪录片,在“客观与再现”的创作理念下走向世界,又在“主观与表现”的创作理念下走向新的成功。
同时,纪录片的创作者也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在拓展视听的表现上有所追求,有所创新。
纪录片创作的视点与视角是创作者首先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纪录片;创新意识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13)03-0097-03纪录片从诞生至今,虽然经历了不算太长的时期,但是,它却发展到了一个相当繁荣的程度。
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较西方起步较晚,现阶段也已经呈现出兴旺的态势。
一、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历程中国电视纪录片的演进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解放后到80年代后期的格林尔逊式即画面加解说式纪录片,二是90年代以来的真实电影式即观察式纪录片。
在第一个阶段,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创作理念是教化与指导。
此时的纪录片的创作特征是:1.重视文本根据作品要表达的思想和主题,事先设计完整的“文本”,作为拍摄的基础。
2.依赖解说借用广播的语言,通过播音或解说,将思想直接灌输给观众,达到耳提面命的说教目的。
3.声画分离解说为主,画面为辅,多是声画不搭界,构成简单的“声画两张皮”的节目形态。
严格地讲,这种纪录片的创作,与其说是纪录生活,不如说是揭示思想、宣传观念。
对广大电视观众进行思想教化和行为指导。
在其“形象化政论”的影响下,导致中国的纪录片维持了30多年的画面加解说的模式。
尤其在“文革”期间,该模式大行其道,阻碍了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的探讨与追求,产生了内容单调、主题僵化、选材面窄、形式单一和表现公式化,“声画两张皮”的弊端。
这一时期的电视纪录片《收租院》《丝绸之路》《话说运河》等,几乎无一例外地被纳入“思想教育节目”之中,或“通过介绍革命历史和先进人物事迹进行思想教育”,或“通过介绍锦绣河山和建设新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整理]中国纪录片简史
![[整理]中国纪录片简史](https://img.taocdn.com/s3/m/aa9ac628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4ce7b45.png)
中国纪录片简史中国纪录片简史(单万里)发端于1905年的中国纪录电影,至今已经走过百年历程。
中国纪录电影的开端也是中国电影的开端,中国人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就是对一出京剧表演的记录。
几乎所有国家的电影都起源于纪录片,电影在发明之初首先是作为记录手段而存在的。
作为一种以现代科技武装起来的记录手段,电影擅长记录事物的运动:从简单的物理位移到复杂的化学反应,从微小的粒子变化到宏大的天体运行,从神奇的物种更迭到频繁的社会变迁,从自然的风风雨雨到人间的恩恩怨怨……。
地球上的许多事物都未逃脱摄影机的眼睛,甚至地球之外某些地方发生的事情也被记录在胶片上。
在一个世纪的漫长而短暂的岁月里,几代电影工作者(以及后来的电视工作者)拍摄了大量的纪录片。
这些影片记录了时代风云的变幻:从辛亥革命的战役到北伐战争的战场,从抗日战争的烽火到解放战争的硝烟,从建国之初的兴奋到文革时期的狂热,从改革开放的大潮到新旧世纪的交替;这些影片展示了多姿多彩的画卷:既有重大的历史事件又有平凡的日常生活,既有迷人的领袖风采又有亲切的百姓容貌,既有壮美的山川河流又有繁多的飞禽走兽,既有庞杂的社会新闻又有丰富的科学知识。
环顾全景,琳琅满目的影片不禁令人头晕目眩,但它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那就是纪录片;回望历史,数以万计的作品难免令人眼花缭乱,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为之勾画一个简单的发展脉络。
中国纪录电影的开端(1905—1921)电影在发明不久就传到了中国。
1895年12月28日,法国人路易·卢米埃尔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印度沙龙内放映了《工厂大门》、《火车到站》等影片,这一天是世人公认的电影的生日。
自1896年初开始,卢米埃尔陆续派遣了近百名摄影师奔赴世界各地拍片,至1897年底这些摄影师涉足过南极洲之外的各个大陆,拍摄了750多部影片,包括在中国拍摄的影片,电影正是在这个时期传入中国的。
根据记载,1896年8月11日是中国最早放映电影的日子。
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
![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c2491a2e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e6.png)
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一、绪论纪录片是一种通过对真实事物的记录和呈现来传递信息、记录历史或探索问题的影视艺术形式,其发展历程与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密切相关。
本报告拟对中国纪录片的发展进行研究,探讨其发展历程、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二、发展历程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民国时期,当时主要是以新闻纪录片为主。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纪录片开始受到政府重视,并成为政治宣传的重要手段。
1950到1970年代,以《沂蒙山》等一系列影片为代表的革命纪实主义风格盛行。
19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纪录片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出现了一批不同于以往的纪实真实主义作品,探索了个体命运和社会问题。
而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纪录片兴起,为纪录片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三、现状分析目前,中国纪录片的数量不断增加,类型和内容更加多样化。
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独立制片人纷纷投资纪录片制作,纪录片市场逐渐形成,并取得了一定的商业成功。
同时,中国纪录片也逐渐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一些作品赢得了国际奖项和认可。
这些都表明中国纪录片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然而,当前中国纪录片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纪录片引起的社会关注度有限,观众基础不够稳定。
其次,纪录片制作过程中存在着政治审查和商业化倾向,影响了作品的独立性和真实性。
再者,纪录片拍摄技术和艺术水平有待提高,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
四、问题与挑战当前中国纪录片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持续引起观众关注和提高影片的社会影响力。
2. 加强作品的独立性和真实性,摆脱政治审查和商业化倾向。
3. 提高纪录片制作技术和专业水平,加强与国际先进水平的交流和合作。
五、发展建议为了推进中国纪录片的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充分发掘和培养纪录片创作人才,提高作品的技术和艺术水平。
2. 政府和相关机构应提供更多的资金和支持,鼓励优质作品的创作和推广。
中国纪录片发展历史
![中国纪录片发展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69e85babfd0a79563c1e7239.png)
中国电视纪录片从诞生的1958年开始至今的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根据风格、类型、功能等彼此关联映照的多种环境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时期:1、政治化纪录片时期(1958—1977年)这一时期,中国电视纪录片在观念上依附于政治,在形态上则依附于其他的电视节目。
由于受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电视纪录片几乎都染上了政治化色彩。
政治化纪录片在语言上显得空洞,在题材上出现雷同,在风格上则是单一,缺少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人性色彩和人文精神。
而由于技术局限和观念作用所导致的声画剥离的影片形态,使得这一时期的纪录片出现浓重的灌输味。
因此,这一时期的电视纪录片虽然负载重要的职能、有着相当的地位,但实际上并没有起多大作用。
2、人文化纪录片时期(1978—1992年)第二时期的纪录片没有了第一时期的政治味道。
受社会思潮的影响,人的意识开始觉醒,原来的英雄主题逐步被人的主题所取代。
尽管出现在电视纪录片中的一个个人还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更像是集体的人性化的符号,但是已经和前一个时期的虚幻的英雄全然不同。
即使是对民族精神的象征的山河的观照,也赋予了人文的色彩。
由于承载着教化的功能,带有民族象征意义的山川河流以及长城运河等均成为这个时期纪录片的最佳对象和载体。
对于民族以及历史等大题材的观照成为这个时期电视纪录片的一大特色。
宏大主题的纪录片,需要一种群体性力量,需要群体共同的激情,需要集体创作的机制,这成为这一时期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一个特点。
这一时期纪录片开始凸显媒介传播意识,这主要是因为那个时期社会对电视纪录片的功能性需要所致,是纪录片本体以外因素作用的结果。
3、平民化纪录片时期(1993—1998年)第三时期出现了不同题材的纪录片,都把思考、关注的立足点放在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
纪录片的承载已经改变,意识形态的因素被人文的因素所取代。
纪录片美学、哲学的意味加强,而它的社会性功能自然削弱。
人的主题、百姓意识、平民化视角这些国际化的纪录片表征,成了这个阶段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主导性观念。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d59e9e15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da.png)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
当时,中国电影工作者开始意识到纪录片的重要性,他们将目光投向了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试图通过镜头记录下这些珍贵而独特的瞬间。
在上世纪50年代,中国新中国刚刚成立,社会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纪录片被视为一种宣传教育的工具,在这个时期的纪录片中,大多数都是国家建设、工人阶级和农民生活的题材。
这些纪录片试图展现社会主义中国的成就和进步。
到了60年代和70年代,中国纪录片的主题开始多样化。
这个时期的纪录片制作更加注重艺术性和叙事手法。
许多纪录片开始以真实的角度展现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社会中存在的问题。
例如,杨福兴的纪录片《沂蒙山》以真实地记录了沂蒙山区农民的艰辛生活,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纪录片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也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得纪录片制作主题更加多样化和个人化。
同时,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为纪录片的制作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自由度。
在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期,中国纪录片进入了一个较为活跃和创新的发展阶段。
像庄会平的《芳菲似水年年伤》和陈凡的《我和我的家乡》等作品,展现了个人与家庭、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纷繁复杂的关系。
这些纪录片以真实地镜像社会现象和个人命运,引起了公众的强烈共鸣。
2000年后,中国纪录片取得了更大的突破和进步。
许多独立纪录片制片人开始崭露头角,并且以独特的视角和风格探索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
这些纪录片多元化而且话题涉及面广,包括环境保护、劳工权益、性别平等、城市化等等。
纪录片的形式开始变得更加丰富多样。
除了传统的纪实性纪录片外,一些创新的纪录片形式也逐渐出现,例如实验纪录片、互动纪录片、VR纪录片等。
这些新的形式为观众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体验,使纪录片真正成为一种引人入胜的艺术形式。
如今,中国纪录片已经成为一个庞大而繁荣的领域。
中国纪录片制作人获得了国际性的认可和赞誉,许多作品赢得了国内外电影节的奖项和好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
程
一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请结合各个时期的重要作品展开论述。
1.战争时期的新闻纪录片电影。
重要作品1938年《延安和八路军》(袁牧之
导)反映了全国各地抗日爱国青年从四面八方来到延安的情景;重点纪录了毛泽东、朱德和八路军其他高级指挥员的风采,以及延安的自然风貌与社会风貌、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等。
那时的人力物力严重匮乏,纪录片发展速度缓慢。
2.建国初期的起步阶段(1958~1966文革前)这阶段是对新闻纪录电影的延
续,传播渠道主要是电视。
主要创作人员有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
主要任务:报道社会主义建设的新事物和新成就。
主要形式:电视纪录片和新闻片。
作品有《收租院》(北京电视台拍摄)重大意义1.突破了“报道型”新闻纪录片的僵化模式2.开创了以文学性见长的散文体纪录片3 既有“宣传教育”的思想性,又有艺术的生动性
3.十年动乱时期的纪录片(1966~1978)被极左路线和帮派压制和束缚的时
代,公式化,概念化,题材严重狭窄手法严重僵化。
状态:在夹缝中顽强生存。
优秀作品《深山养路工》吉林省铁岭地区一支活跃在深山峡谷中的铁路养路队,十几年如一日坚守岗位,爱护国家财产,保证铁路运输安全。
本片运用老工人的同期声讲话,以多种蒙太奇手法,制造了戏剧性效果,具有生动感人的表现力。
《放鹿》《下课以后》《太行山下新愚公》等。
4.纪录片的初步繁荣(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末)1,纪录片开始栏目化
1978年9月30日央视《祖国各地》1989年《地方台50分钟》2.作品数量多,内容广,形式多样。
内容:人物,城市风光民俗宗教历史文化等。
形式:散文式,抒情诗式音画式调查报告式等。
3.出现了系列化,长篇化的
创作倾向《话说长江》(25集1983年播出)《丝绸之路》(15集1979年中日联合摄制)《话说运河》(35集央视摄制)4.主要模式解说词+画面格里尔逊模式《西藏的诱惑》(刘郎 1988年) (男)“西藏的诱惑,不仅因为它的历史,
它的地理,更因为:西藏,是—种境界。
”
5.巅峰时期——新纪录片运动(20世纪90年代前期)1, 电视纪录片栏目在各级电视台遍地开花上海
电视台《纪录片编辑室》贵州电视台《人与社会》2.口号:纪实主义 3.理念:真实再现,平民化平等化过程化自然化尽可能地贴近生活真实,展示原生态的生活。
代表作《望长城》《沙与海》《最后的山神》《望长城》的内容四部每部三集每集50分钟第一部分《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的军事防御功能第二部分《长城两边是故乡》长城沿线的民风民俗第三部分《千年干戈化玉帛》马背农耕民族的融合第四部分《风烟散尽说沧桑》长城沿线的生态环境创作手法:纪实主义手法平民化平等化过程化自然化——真实的再现,走进生活而不干扰生活,很随意,很生活---很有感染力。
《望长城》的重大意义:中国纪录片发展史的里程碑,第一次真正让节目主持人走进生活现场,第一次让纪录片有了故事和戏剧性,第一次使纪录片实现了声画合一
6.退潮时期(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95年起) 1.人们热情不再,各电视纪录片栏目收视率急剧下降
2.纪录片创作也处于萎缩时期原因:国人价值观世俗化,大众化膨胀精英文化的纪录片走向边缘;电
视观众的文化层次的影响,中低文化层次更倾向于娱乐和泡沫剧;电视产业化的影响,市场成为电视栏目生存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纪实主义模式已经走向僵化,尚未建构出新的纪录片模式 3.退潮中的希望DV纪录片DV普及将在全社会带动纪录片创作。
优秀DV作品《邝丹的秘密》(章桦李京红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