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谈中国诗》教案

《谈中国诗》教案

《谈中国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诗歌的历史演变和特点,包括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

2. 使学生掌握中国诗歌的基本形式,如绝句、律诗、词、曲等。

3. 培养学生欣赏中国诗歌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4. 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引导学生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中国诗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古典诗歌的基本形式及其特点。

3. 现代诗歌的发展趋势及其特点。

4. 欣赏和分析几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诗歌。

5. 诗歌创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中国诗歌的历史、形式和特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欣赏和分析具有代表性的诗歌作品。

3.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诗歌创作技巧和审美观念。

4. 利用实践法,让学生尝试创作诗歌,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中国诗歌资料,如诗集、诗歌鉴赏书籍等。

2. 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作品和诗歌创作技巧。

3. 准备诗歌创作所需的纸张、笔等工具。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中国诗歌历史、形式和特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欣赏和分析诗歌的能力。

3. 学生诗歌创作的水平和审美观念。

4.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教学安排1. 第1-2课时:中国诗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第3-4课时:古典诗歌的基本形式及其特点3. 第5-6课时:现代诗歌的发展趋势及其特点4. 第7-8课时:欣赏和分析具有代表性的诗歌作品5. 第9-10课时:诗歌创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国诗歌的历史演变、形式特点、欣赏方法和创作技巧。

2. 教学难点:古典诗歌的韵律、意境和修辞手法,现代诗歌的自由性和创新性。

八、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中国诗歌的起源,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中国诗歌的演变过程,引导学生了解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的特点。

3. 欣赏:分析具有代表性的诗歌作品,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

谈中国诗的教案通用5篇

谈中国诗的教案通用5篇

谈中国诗的教案通用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学习总结、实习报告、工作计划、心得体会、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e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odel essay, such as learning summary, internship report, work plan, experience,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osition, other model essay, etc.want to know different model essay format and writing style, please pay attention!谈中国诗的教案通用5篇教案的评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案不仅仅是一份计划,它还是教学艺术的体现,需要精心设计,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谈中国诗的教案通用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高二语文《谈中国诗》教案范文三篇

高二语文《谈中国诗》教案范文三篇

高二语文《谈中国诗》教课设计范文三篇篇一●教课目标篇二[教课目标]篇三教课目标:一、知识教育目的: 1. 指引学生认识中国诗的一些特点; 2. 指引学生从课文的段落结构下手,理清作者思路和行文脉络,从而掌握全文粗心。

二、能力培育目的: 1. 指引学生掌握经过抓住要点性语句区分段落和汇总段意。

2. 学习作者在中国诗与外国诗的比较中,汇总中国诗的特点的写法。

三、德育浸透目的:经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我国优异的诗歌艺术的热爱之情。

四、美育浸透目的:1. 对文中的比喻进行解析,领悟比喻的含义和表达成效;2.激励学生对作者看法提出不一样建议,提升自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要点:1. 指引学生认识中国诗的一些特点; 2. 指引学生理解解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尝作者用语之机巧。

难点:1. 指引学生掌握经过抓住要点性语句区分段落和汇总段意。

2. 对文中的比喻进行解析,领悟比喻的含义和表达成效。

一、导入课文我们学过《字斟句酌》和《说木叶》,都或多或少和中国诗歌有所关系。

《字斟句酌》中举了好多先人思索诗歌语言的例子,说明语言文字老是和感情有关系的。

《说木叶》则谈了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示意性的特点,启迪我们注意掌握诗歌中的传统意象的内涵。

今日我们一同来听听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如何说的。

(板书课习题《谈中国诗》)二、知人论世⑴作者简介(略)(学生阅读,认识)⑵需切记的代表作:(学生解析,老师指导学生切记)散文集 : 《写在人生边上》长篇小说 : 《围城》短篇小说集 : 《人兽鬼》学术著作 : 《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编》《七缀集》等。

⑶拓展激发阅读兴趣:(老师介绍)《围城》中的经典语句: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想冲入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听说上个世纪八九十年月,西方的文化界名人到中国常常要了结两个愿望,一个是要见解一下中国有名中外的万里长城,再一个就是要见解一下有名世界的学贯东西的大学者钱钟书先生。

可见钱老先生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荣誉,他被称为“文化大家”。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谈中国诗》教案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钱钟书的生平经历、主要作品以及学术思想。

2.从段落布局出发,理清作者行文思路,明确文章大意。

3.品析钱钟书涉笔成趣的精妙比喻之文字特点。

4.掌握中国诗歌的特征并在此前提下比较中西方诗歌异同。

5.体味文章论证方式中的对比论证与例证法并以此为基础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问题探究方法,引导学生将文章划分层级段落,整体把握作者观点与主张。

2.通过布置课堂任务,检验学生对于中国诗歌特征的理解程度。

3.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解读文章的论证方式,帮助学生学习并运用对比论证及例证法。

三、情感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于优秀中国经典诗歌的热爱之情。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念,提升民族文化自信。

【学情分析】《谈中国诗》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五册书中的内容,因此学生在学习此文章前,已经阅读了一定的文学作品并具有了一定的文学素养。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引出并复习已学课文(例如《归园田居》、《登高》)等篇目)的方式加深学生对于中国诗歌特征的理解。

此外,《谈中国诗》所属教学单元是以学习文艺评论和随笔为主,其内容多为理论阐述与论证,理解难度较大。

因此,在课堂中除帮助学生掌握文章基本观点外,还要鼓励学生参照这些文章的写法对已学课文进行分析与论说,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提升其文艺评论能力。

【教学重点】1.由全篇结构入手,引导学生了解作者论证构思之巧妙与语言之精湛。

2.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中国诗的特征并将其与西方诗歌特征进行比较,从而使学生领略中国诗歌艺术的博大精深。

3.引导学生充分掌握并运用对比论证、例证法以及比喻手法等写作技巧和方法,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1.品味作者比喻手法的运用及其背后所蕴含的言外之意。

2.作者行文时旁征博引了大量的诗歌及文论,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较为冷僻且理解难度大,因此较难准确把握作者的文学观点。

《谈中国诗》教案

《谈中国诗》教案

《谈中国诗》教案教案:谈中国诗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诗的特点和发展历程;2. 掌握中国诗的基本形式和韵律;3. 培养学生欣赏和创作中国诗的能力;4. 培养学生对中国诗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他们对诗的了解和经验,并引发他们对中国诗的兴趣。

2. 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中国诗有哪些特点?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中国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包括古代诗歌的产生、发展到现代诗歌的演变;2. 解释中国诗的基本形式和韵律,如古体诗、词、曲等;3. 举例说明中国诗的特点,如意境深远、表达简洁、含蓄、形象独特等。

欣赏和分析(20分钟):1. 选择几首经典的中国诗歌,让学生欣赏并表达自己的感受,例如《静夜思》、《登鹳雀楼》等;2.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境、表达手法和情感;3. 引导学生发现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感受力。

创作实践(30分钟):1. 提供一些中国诗的写作题目,让学生自由发挥创作,鼓励他们尝试运用中国诗的基本形式和韵律;2. 引导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培养他们的文学创作能力;3. 学生互相分享和交流自己的作品,鼓励他们欣赏和评价彼此的创作。

总结和延伸(10分钟):1. 对学生的创作进行评价和点评,鼓励他们继续探索和提高;2.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体会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拓展对中国文学的理解和欣赏;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中国诗歌的阅读和创作,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教学资源:1. 课件或教材提供的中国诗选读材料;2. 音频或视频播放设备;3. 学生的诗歌创作作品集。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对诗歌欣赏和创作实践的积极程度;2. 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对中国诗特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3. 作品评价:对学生的诗歌创作作品进行评价和点评。

中国诗的独特魅力使它成为了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而理解和欣赏中国诗的过程不仅是对语言艺术的鉴赏,更是对中国文化和思维方式的深入了解。

《谈中国诗》教案设计

《谈中国诗》教案设计
《谈中国诗》教案设计
汇报人:
2023-12-28
目录
• 课程背景与目标 • 教学内容与方法 • 学生能力培养与提升 • 教学评价与反馈 • 教师团队建设与培训 •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01
课程背景与目标
中国诗歌发展历程
01
02
03
古代诗歌
从《诗经》、《楚辞》到 唐诗宋词,古代诗歌经历 了漫长的岁月,积累了丰 富的文化遗产。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陶冶情操
通过诗歌学习,陶冶学生 的情操,培养他们的审美 情趣和高尚品德。
传承文化
让学生了解中国诗歌的发 展历程和文化内涵,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提高人文素养
通过诗歌学习,提高学生 的人文素养,培养他们的 综合素质和跨文化交流能 力。
04
教学评价与反馈
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
教学目标达成度
实践活动与课堂互动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创作、 表演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 参与中感受诗歌的魅力和文化内
涵。
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互动 问答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课堂互动,培养其合作精神和表
达能力。
结合多媒体技术手段,如音频、 视频、图片等,创设生动形象的 诗歌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和积极性。
06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挖掘优质教育资源,丰富课程内容
1 2
精选经典中国诗歌
从古代到现代,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中国诗 歌,包括不同流派、不同主题的作品,为学生提 供丰富的阅读材料。
引入诗歌背景知识
介绍每首诗歌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创作风格 等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3
整合跨学科资源
结合历史、文化、艺术等相关学科资源,为学生 提供多元化的学习视角,拓展其知识视野。

《谈中 国诗》 教学设计

《谈中 国诗》 教学设计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诗的特点,培养学生对中国诗的欣赏能力。

2、帮助学生掌握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3、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梳理文章内容,理解中国诗的特点。

(2)学习作者的论证方法,体会作者的观点。

2、难点(1)理解文中一些较深奥的语句,如“中国诗是早熟的。

早熟的代价是早衰”等。

(2)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中西方诗歌,深入理解中国诗的独特之处。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中国诗的基本知识和文章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理解。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3、比较法通过中西方诗歌的比较,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中国诗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几首经典的中国诗和外国诗,让学生初步感受两者的差异。

(2)提问:大家觉得中国诗和外国诗有哪些不同之处?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作者钱钟书的生平、文学成就。

(2)说明本文的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写作的初衷。

3、整体感知(1)学生默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4、文本研读(1)中国诗的特点让学生找出文中论述中国诗特点的语句,进行归纳总结。

特点包括:篇幅短小、韵味悠长、富于暗示、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等。

(2)中西方诗歌的比较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中西方诗歌在形式、内容、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差异。

每组选派代表进行发言,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5、难点突破(1)对于文中较难理解的语句,如“中国诗是早熟的。

早熟的代价是早衰”,引导学生结合历史文化背景进行思考和讨论。

(2)教师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深层含义。

6、拓展延伸(1)让学生列举自己喜欢的中国诗,并分析其体现了中国诗的哪些特点。

(2)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诗歌评论作品,加深对中国诗的理解。

7、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中国诗的特点、中西方诗歌的比较等。

《谈中国诗》教案与教学反思

《谈中国诗》教案与教学反思

《谈中国诗》教案与教学反思第一章:教案设计1.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诗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掌握中国古代诗歌的主要流派及其特点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1.2 教学内容中国诗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中国古代诗歌的主要流派及其特点经典诗歌作品的欣赏和分析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中国诗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诗歌作品,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主要流派及其特点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经典诗歌作品的理解和感悟1.4 教学评价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诗歌鉴赏能力:通过学生对经典诗歌作品的分析和解读,评估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学习态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包括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认真完成作业等方面第二章:教学实施2.1 教学准备准备相关教材和参考资料,包括诗歌选集、诗歌鉴赏书籍等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音响等准备诗歌朗诵视频或音频素材,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欣赏和分析2.2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通过介绍中国诗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讲解知识点:讲解中国古代诗歌的主要流派及其特点,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诗歌欣赏与分析:选取经典诗歌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让学生感受中国诗歌的魅力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经典诗歌作品的理解和感悟总结与反思: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中国诗歌的价值和意义2.3 教学反思反思教学内容:检查教学内容是否全面、准确地介绍了中国诗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诗歌的主要流派及其特点反思教学方法:评估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如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反思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反思教学评价:评估教学评价的方式是否合理,如课堂参与度、诗歌鉴赏能力、学习态度等第三章:教学案例3.1 教学背景课程名称:中国诗歌欣赏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诗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掌握中国古代诗歌的主要流派及其特点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学生3.2 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设计:按照教案设计进行教学,包括介绍中国诗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讲解中国古代诗歌的主要流派及其特点,选取经典诗歌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进行小组讨论等教学实施:按照教学设计进行教学,注意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及时进行调整和引导3.3 教学反思学生参与度: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对于中国诗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但对于中国古代诗歌的主要流派及其特点的理解还有待提高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较为全面地介绍了中国诗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诗歌的主要流派及其特点,但可以进一步拓展相关知识,增加学生对中国诗歌的深入了解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但可以更多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第四章:教学改进4.1 教学内容拓展增加对中国诗歌的相关知识,如诗歌的韵律、格律、修辞手法等增加对中国古代诗歌的主要流派及其特点的深入讲解,如唐宋诗词、元曲、明清小说等4.2 教学方法改进增加多媒体教学手段,如播放诗歌朗诵视频或音频素材,增加学生的感官体验增加小组讨论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更多地进行思考和交流增加课堂互动环节,如提问、回答问题、进行诗歌创作等4.3 教学评价改进增加对学生诗歌创作能力的评价,让学生通过创作来展示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增加对学生学习态度的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认真程度和积极参与程度第五章:教学总结5.1 教学成果学生对中国诗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的主要流派及其特点有所了解和认识学生对经典诗歌作品有一定的欣赏和解读能力5.2 教学反思教学内容较为全面地介绍了第六章:教学反馈与调整6.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期望针对学生的反馈意见,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6.2 教学调整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如增加或减少相关知识点的讲解,调整教学进度等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如增加或减少小组讨论的时间和机会,增加课堂互动环节等第七章:教学难点与解决策略7.1 教学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某些知识点或诗歌作品的欣赏和解读存在困难学生对于某些诗歌流派的特色和区别不够清晰,难以理解和掌握7.2 解决策略对于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进行重复讲解和举例说明,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对于学生难以欣赏和解读的诗歌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说,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价值对于学生对于某些诗歌流派的特色和区别不够清晰的问题,可以通过对比分析法,让学生对比不同流派的诗歌作品,找出其特点和区别第八章:教学延伸与拓展8.1 教学延伸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中国诗歌进行延伸学习,如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诗歌创作背景等引导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的主要流派进行延伸学习,如了解流派的起源、发展历程、代表人物等8.2 教学拓展引导学生对中国诗歌的相关文化进行拓展学习,如了解诗歌与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的关系引导学生对中国诗歌的社会影响进行拓展学习,如了解诗歌在历史上对于社会思想、文化传承等方面的作用和价值第九章:教学反思与总结9.1 教学反思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思考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和改进的方向9.2 教学总结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总结,梳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成果和经验提出今后的教学目标和计划,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和指导第十章:教学展望与改进10.1 教学展望展望今后的教学,思考如何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和质量思考如何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中国诗歌,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10.2 教学改进根据教学展望,提出具体的教学改进措施和建议,如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评价等思考如何将多媒体教学手段和互动教学方式更好地融入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设定:确保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具有可衡量性,并能有效引导整个教学过程。

谈中国诗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谈中国诗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谈中国诗语文精选教案优秀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简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诗歌的基本特点和魅力。

2. 培养学生对中国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3. 通过学习中国诗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简介本章将介绍中国诗歌的基本特点,包括诗的形式、韵律、意象等。

并通过鉴赏一些经典的中国诗歌,让学生感受中国诗歌的魅力。

第二章:中国诗歌的形式与韵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诗歌的形式和韵律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中国诗歌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简介本章将介绍中国诗歌的形式和韵律特点,包括五言诗、七言诗、律诗、绝句等。

并通过鉴赏一些经典的中国诗歌,让学生感受中国诗歌的韵律美。

第三章:中国诗歌的意象与表达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诗歌的意象特点和表达方式。

2. 培养学生对中国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简介本章将介绍中国诗歌的意象特点和表达方式,包括意象的运用、意境的营造等。

并通过鉴赏一些经典的中国诗歌,让学生感受中国诗歌的意象美。

第四章:经典诗歌鉴赏与分析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鉴赏和分析经典的中国诗歌。

2. 培养学生对中国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简介本章将通过鉴赏和分析一些经典的中国诗歌,让学生感受中国诗歌的魅力和艺术价值。

包括《登鹳雀楼》、《静夜思》、《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等。

第五章:诗歌创作与练习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诗歌创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2. 培养学生对中国诗歌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简介本章将教授诗歌创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包括诗的节奏、韵律、意象等。

并通过练习创作诗歌,让学生提高自己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六章:唐代诗歌的繁荣与特色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唐代诗歌的繁荣背景和特色。

2. 培养学生对唐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简介本章将介绍唐代诗歌的繁荣背景和特色,包括唐代诗人的风采、诗歌的主题和风格等。

并通过鉴赏一些经典的唐代诗歌,让学生感受唐代诗歌的魅力。

《谈中 国诗》教案

《谈中 国诗》教案

《谈中国诗》教案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诗的特点,提高对中国诗歌的鉴赏能力。

2、培养学生比较文学的思维,通过与外国诗的对比,深入理解中国诗的独特魅力。

3、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掌握中国诗的特点,如篇幅短小、韵味悠长、含蓄内敛等。

(2)理解作者通过比较分析得出的关于中国诗的见解。

2、难点(1)体会作者在论述过程中运用的巧妙的论证方法和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2)引导学生从文化背景和审美习惯的角度,深入思考中国诗与外国诗的差异。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比较分析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经典的中国诗歌,如李白的《静夜思》、王维的《山居秋暝》等,引发学生对中国诗的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二)作者简介简要介绍钱钟书先生的生平、文学成就以及在文学研究方面的重要贡献。

(三)文本解读1、整体感知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梳理作者的论述思路。

2、具体分析(1)中国诗的发展探讨中国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等不同阶段的特点和演变。

(2)中国诗的特点①篇幅短小通过与外国史诗的对比,说明中国诗在篇幅上相对简短,但却能以小见大,蕴含丰富的情感和意境。

②韵味悠长分析中国诗在语言运用、意象选择、韵律节奏等方面的特点,如何营造出令人回味无穷的韵味。

③含蓄内敛举例说明中国诗人在表达情感和思想时往往不直接抒发,而是借助于象征、隐喻等手法,让读者自行领悟其中的深意。

(3)与外国诗的比较从形式、内容、表现手法等方面将中国诗与外国诗进行对比,突出中国诗的独特之处。

(四)论证方法分析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在文中运用的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体会其对观点阐述的有力支撑。

(五)语言特色鉴赏品味文中幽默风趣、机智俏皮的语言,感受钱钟书先生独特的语言魅力。

(六)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1、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诗应如何传承和发展?2、你认为中国诗对现代社会和个人有怎样的价值和意义?(七)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中国诗的特点和价值,强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这是谈中国诗教学设计,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第1篇【知识目标】体会文化随笔特点,品味作者的说理艺术,掌握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能力目标】学习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旁征博引,化深奥为通俗,化复杂为单纯,用丰富具体的例证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阐释自己的观点。

【情感目标】品味说理文章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又幽默风趣,富于说服力和感染力,提高自己的说理艺术,培养对中国诗歌的审美能力。

【重点、难点】一、掌握文化随笔的协作特征与品味语言艺术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二、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中国诗歌发展一般规律,把握中国诗歌的独特现象,准确理解作者的文学观点是本文难点。

【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整体把握【第一部分】 (第1段),交代谈中国诗的根本立场。

作者认为,谈中国诗要采取比较文学的立场,就是说,谈起中国诗,眼中要有外国人和外国诗在。

【第二部分】 (第2段),概括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外国诗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

中国诗发展是抒情诗出现异常早,戏剧诗随后,史诗没有。

结论——中国诗是早熟的,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但以后缺少变化。

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缺乏坚实厚重的生活基础【第三部分】 (第3至7段),阐述中国诗的特点。

1.篇幅短小。

原因是,“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

2.富于暗示性*,“言有尽而意无穷”。

第4、5段——外国诗人论诗的观点与中国诗人论诗的观点很接近。

中国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外国人所谓“空泛连接着确切”,意思一样。

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是正确的说法。

“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比“西洋的任何一诗来得多”,例如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在中国诗里应用得最多。

3.“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第6段——“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谈中国诗》教案与教学反思

《谈中国诗》教案与教学反思

《谈中国诗》教案与教学反思第一章:教案简介1.1 教案目的本教案旨在通过分析《谈中国诗》一文,使学生了解中国诗歌的发展历程、主要特点及其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谈中国诗》的阅读与理解1.2.2 中国古代诗歌的起源与发展1.2.3 中国诗歌的主要特点1.2.4 中国诗歌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1.3 教学方法1.3.1 讲授法:讲解中国古代诗歌的起源与发展、中国诗歌的主要特点等知识点。

1.3.2 案例分析法:分析《谈中国诗》一文,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诗歌的魅力。

1.3.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中国诗歌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1.4 教学准备1.4.1 教材:《谈中国诗》一文1.4.2 参考资料:关于中国古代诗歌的起源、发展、特点等方面的资料1.4.3 投影仪、白板等教学设备第二章:中国古代诗歌的起源与发展2.1 诗歌起源2.1.1 介绍诗歌的起源:古代民间歌谣、祭祀歌曲等2.1.2 讲解诗歌与音乐、舞蹈的密切关系2.2 诗经与楚辞2.2.1 介绍《诗经》的特点:现实主义、民间色彩等2.2.2 介绍《楚辞》的特点:浪漫主义、豪放派等2.3 唐宋诗词2.3.1 讲解唐诗的繁荣原因及其主要特点2.3.2 讲解宋词的兴起背景及其主要特点2.4 明清诗歌2.4.1 介绍明清诗歌的发展概况2.4.2 讲解明清诗歌的主要特点第三章:中国诗歌的主要特点3.1 形式美3.1.1 讲解诗歌的形式美:韵律、对仗、排比等3.1.2 举例分析《谈中国诗》中的形式美3.2 意境美3.2.1 讲解意境美的概念:景与情的交融、寓意深远等3.2.2 举例分析《谈中国诗》中的意境美3.3 思想内容3.3.1 讲解中国诗歌的思想内容:咏史抒怀、山水田园、爱情离别等3.3.2 举例分析《谈中国诗》中的思想内容第四章:中国诗歌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4.1 影响东方文学4.1.1 讲解中国诗歌对日本、韩国等东方国家文学的影响4.1.2 举例分析中国诗歌在东方文学中的地位4.2 传入西方世界4.2.1 介绍中国诗歌在19世纪以来的西方世界传播情况4.2.2 讲解中国诗歌对西方文学的影响4.3 跨文化比较4.3.1 讲解中西方诗歌的异同:形式、意境、主题等4.3.2 引导学生从比较中更深入地理解中国诗歌的价值第五章:教学反思5.1 教学效果评价5.1.1 学生对课文《谈中国诗》的理解程度5.1.2 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起源、发展、特点等方面的掌握情况5.1.3 学生对中国诗歌在世界文学中地位的认识5.2 教学方法改进5.2.1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讲授、案例分析、讨论等教学方法的运用5.2.2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手段5.3 教学内容拓展5.3.1 探讨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融合:如历史、哲学、艺术等5.3.2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优秀的中国诗歌作品,拓宽视野第六章:诗歌鉴赏技巧的培养6.1 诗歌的语言艺术6.1.1 讲解诗歌的语言特点:含蓄、凝练、富有音乐性6.1.2 分析《谈中国诗》中的语言艺术运用6.2 诗歌的形象思维6.2.1 介绍诗歌的形象思维:比喻、象征、拟人等6.2.2 引导学生通过形象思维理解诗歌意境6.3 诗歌的情感表达6.3.1 分析诗歌的情感类型:喜怒哀乐、忧国忧民等6.3.2 讲解如何通过诗歌的情感表达体会诗人的心境第七章:课堂互动与学生参与7.1 讨论与提问7.1.1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提问,共同探讨诗歌鉴赏问题7.1.2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各自的阅读感悟7.2 创意写作7.2.1 布置课后诗歌创作作业,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7.2.2 选取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和交流7.3 诗歌朗诵比赛7.3.1 举办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情7.3.2 邀请其他老师和同学担任评委,共同评价第八章:诗歌与生活的联系8.1 诗歌与个人生活8.1.1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寻找与自己生活经历相关的元素8.1.2 分享诗人如何通过诗歌表达个人生活感悟8.2 诗歌与社会文化8.2.1 讲解诗歌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反映时代背景、表达民众心声等8.2.2 分析《谈中国诗》中的社会文化内涵8.3 诗歌与自然环境8.3.1 介绍诗人如何通过诗歌描绘自然景色,抒发对自然的热爱8.3.2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感受自然之美,提高环保意识第九章: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诗歌解读9.1 比较文学视角9.1.1 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分析中国诗歌与其他国家诗歌的异同9.1.2 引导学生从跨文化的角度解读诗歌9.2 现代文学观点9.2.1 引入现代文学理论,解析诗歌中的象征、隐喻等手法9.2.2 分析《谈中国诗》在现代文学背景下的价值9.3 跨学科研究9.3.1 探讨诗歌与其他学科(如历史、哲学、艺术等)的联系9.3.2 引导学生运用跨学科知识深入研究诗歌第十章:教学总结与展望10.1 教学收获10.1.1 总结学生在本次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成果10.1.2 反思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总结经验教训10.2 改进措施10.2.1 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10.2.2 计划下一阶段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10.3 展望未来10.3.1 设想未来在中国诗歌教学领域的拓展方向10.3.2 鼓励学生持续关注中国诗歌,培养对诗歌的热爱和鉴赏能力第十一章:诗歌创作与实践11.1 诗歌创作的基本原则11.1.1 讲解诗歌创作的基本原则: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情感与思想的表达等11.1.2 分析《谈中国诗》中的创作手法,引导学生学习诗人的创作技巧。

谈中国诗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谈中国诗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谈中国诗语文精选教案优秀教学设计第一章:中国诗歌的起源与发展1.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诗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诗歌特点。

掌握诗歌的基本形式和结构。

1.2 教学内容诗歌的起源:古代诗歌的形成和发展。

诗歌的黄金时期:唐代诗歌的繁荣。

诗歌的转型:宋代诗歌的发展和变革。

诗歌的多元化:近现代诗歌的探索和创新。

1.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展示和讲解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发展历程。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使学生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诗歌特点。

利用诗歌朗诵和创作,增强学生对诗歌形式和结构的认识。

1.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诗歌创作的积极程度。

学生对不同历史时期诗歌特点的理解程度。

学生对诗歌形式和结构的掌握情况。

第二章:中国诗歌的类型与特点2.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诗歌的不同类型及其特点。

理解各种诗歌类型的表达方式和艺术特点。

掌握各种诗歌类型的写作技巧。

2.2 教学内容抒情诗: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的诗歌。

叙事诗:通过叙述故事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诗歌。

写景诗:描绘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的诗歌。

哲理诗:传递哲学思想和人生哲理的诗歌。

2.3 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和讲解,使学生了解不同类型诗歌的特点。

分析经典诗歌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各种诗歌类型的表达方式和艺术特点。

进行诗歌创作练习,使学生掌握各种诗歌类型的写作技巧。

2.4 教学评估学生对不同类型诗歌特点的理解程度。

学生对各种诗歌类型的表达方式和艺术特点的掌握情况。

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的表现和创作技巧的应用情况。

第三章:中国诗歌的语言与表达技巧3.1 教学目标理解中国诗歌语言的独特性和魅力。

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学会运用诗歌语言进行创作。

3.2 教学内容诗歌语言的特点:简洁、形象、含蓄、音乐性。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偶、排比等。

表达技巧:象征、暗示、夸张、对比等。

3.3 教学方法通过经典诗歌的语言分析,使学生理解诗歌语言的独特性和魅力。

讲解和示范各种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的实践。

《谈中 国诗》 教学设计

《谈中 国诗》 教学设计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诗的特点,提高对中国诗的鉴赏能力。

2、培养学生比较文学的思维,能够将中国诗与外国诗进行对比分析。

3、激发学生对中国诗歌的热爱,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掌握中国诗的特征,如篇幅短小、韵味悠长、含蓄深沉等。

(2)理解作者通过比较中西方诗歌所阐述的观点。

2、难点(1)体会作者对中国诗独到而精妙的见解,并能够形成自己的评价。

(2)引导学生在跨文化的视角下,深入思考中国诗的独特价值。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比较分析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经典的中国诗歌朗诵音频,如李白的《将进酒》,让学生在感受诗歌韵律美的同时,引发对中国诗的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二)作者简介简要介绍钱钟书先生的生平、文学成就以及在文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贡献,为学生理解本文的观点和风格奠定基础。

(三)整体感知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在文中主要论述了中国诗的哪些特点?2、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结构,明确作者的论述思路。

(四)文本精读1、中国诗篇幅短小(1)引导学生找出文中体现中国诗篇幅短小的语句,如“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

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

”(2)通过与外国诗的对比,如荷马史诗等,让学生体会中国诗在篇幅上的特点。

(3)组织学生讨论:篇幅短小是否会影响中国诗的表现力?2、中国诗韵味悠长(1)分析文中关于中国诗韵味的论述,如“言有尽而意无穷”“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等。

(2)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所读过的韵味悠长的中国诗,并谈谈感受。

(3)探讨:中国诗韵味悠长的原因是什么?3、中国诗含蓄深沉(1)找出文中体现中国诗含蓄特点的例子,如“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2)引导学生与直白表达情感的外国诗进行对比,感受中国诗含蓄之美。

(3)思考:含蓄的表达方式对读者理解诗歌有怎样的挑战?4、中国诗重暗示(1)解读文中关于中国诗暗示手法的阐述,如“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比我所知道的西洋任何一诗来得多,这是极耐寻味的一种现象。

《谈中国诗》的教学设计(优秀7篇)

《谈中国诗》的教学设计(优秀7篇)

《谈中国诗》的教学设计(优秀7篇)谈中国诗篇一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

能力目标1.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2.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学会借此研究其他文学现象。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1.从段落构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

2.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教学难点1.分析文章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的行文布局的特点。

2.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由王维的《山居秋暝》入题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如果说这首诗从某一个角度代表着中国古代诗歌,那么中国诗有什么样的特点?学生可以从多角度来理解(语言的形象、凝练,结构跳跃,画面美等等)引出学者钱钟书先生在1945年面对着一群美国人,他是怎样向他们演说中国诗的特点的,大家也可以对照着思考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或者体会自己与他的观点的差异。

二、作者简介出示投影:钱钟书先生1910年出生于江苏无锡,1933年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1935年赴牛津大学攻读,获B.Litt.(Oxon)学位。

后又至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

归国后,曾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国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上海暨南大学外语系教授,中央图书馆外文部总编纂等。

解放后,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

1953年转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

新时期又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还曾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

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绩。

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用英文撰写的《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短篇小说集《人#8226;兽#8226;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

谈中国诗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谈中国诗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谈中国诗语文精选教案优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古诗词基础知识,如诗的格律、韵脚等。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

学会欣赏和评价古代诗人的创作才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感受诗词中的美好情感,提升个人素养。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诗词的基本知识,如诗的起源、发展、主要流派等。

2. 诗词的格律和韵脚,如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等。

3. 鉴赏古代诗词的方法和技巧。

4. 欣赏古代诗人的优秀作品,如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春望》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中国古代诗词的基本知识。

诗词的格律和韵脚。

鉴赏古代诗词的方法和技巧。

2. 难点:深入理解和欣赏古代诗人的创作才华。

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古代诗词的基本知识、格律和韵脚。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古代诗人的优秀作品,引导学生深入欣赏。

3. 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鉴赏心得。

4. 实践法: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诗词,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五、教学进程:1. 导入:简要介绍中国古代诗词的起源和发展,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诗词的格律和韵脚,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

3. 鉴赏:分析古代诗人的优秀作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评价。

4. 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鉴赏心得。

5. 实践:布置作业,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诗词。

7. 拓展:推荐学生阅读更多的古代诗词,提高鉴赏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讨论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诗词创作作业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创作能力、对诗词格律的掌握程度以及诗意的表达。

3. 知识掌握评价:通过课后小测验或提问,检验学生对诗词基本知识和格律的掌握情况。

《谈中国诗》教案与教学反思

《谈中国诗》教案与教学反思

《谈中国诗》教案与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国诗歌的起源、发展和主要特点;(2)掌握一些中国古代著名诗人的生平和作品;(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中国诗歌的艺术特色;(2)学会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分析诗歌的主题、形象和表达技巧;(3)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中国诗歌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激发创造力;(3)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诗歌作品。

二、教学内容1. 中国诗歌的起源和发展;2. 中国古代著名诗人及其代表作;3. 中国诗歌的主要特点和艺术魅力;4. 文学鉴赏方法的应用;5. 诗歌主题、形象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国诗歌的起源和发展,中国古代著名诗人及其代表作,中国诗歌的主要特点和艺术魅力。

2. 教学难点:文学鉴赏方法的应用,诗歌主题、形象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诗歌的认识和感受,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中国诗歌的起源和发展,中国古代著名诗人及其代表作。

3. 课堂讲解:讲解中国诗歌的主要特点和艺术魅力,教授文学鉴赏方法。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主题、形象和表达技巧,分享学习心得。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编写一篇关于中国古代诗人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准确地介绍了中国诗歌的发展和特点,是否突出了重点和难点。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反思教学效果: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程度是否有所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是否有所增强。

4. 改进措施:针对教学中的不足,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谈中国诗优秀教案

谈中国诗优秀教案

谈中国诗优秀教案中国诗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2. 学习和欣赏中国古代诗歌的优秀作品。

3.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4.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诗歌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掌握中国古代诗歌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2. 学会欣赏中国古代诗歌的美。

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难点:1. 学生的诗歌创作和表达能力。

2. 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

通过讲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知识和技巧,使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要素和写作技巧。

2. 组织课内外的诗歌欣赏活动,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

3. 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五、教学内容和方法:1. 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

通过讲解和学习中国古代诗歌的典型作品,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2. 《唐诗三百首》的学习和欣赏。

学习和欣赏《唐诗三百首》中的经典诗歌,理解其意境和艺术特点。

3. 诗歌创作。

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组织课内外的诗歌创作比赛,展示学生的才华和创造力。

六、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2. 学习和欣赏《唐诗三百首》中的经典作品。

3. 分组进行诗歌创作和表演活动。

4. 组织课内外的诗歌欣赏和创作比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七、教学评价:1. 学生的诗歌创作和表达能力。

2. 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八、教学资源:1. 《中国古代诗歌选》。

收集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作品,是教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2. 《唐诗三百首》。

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代表作之一,学习和欣赏《唐诗三百首》对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和写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九、教学反思:通过本次诗歌优秀教案的设计和实施,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学会了欣赏和创作诗歌,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诗歌创作和表达能力有待提高,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

《谈中国诗》教案

《谈中国诗》教案

《谈中国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诗歌的历史演变和基本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中国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3. 通过学习中国诗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中国诗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古典诗词的基本形式和特点。

3. 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情感表达。

4. 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技巧。

5. 欣赏中国古代著名诗人的作品。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诗歌的历史、形式和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诗歌作品,引导学生体会意象、意境和情感。

3. 鉴赏实践法:让学生动手赏析诗歌,培养审美能力。

4.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准备1. 教材:《谈中国诗》相关内容。

2. 课件:中国诗歌的发展历程、著名诗人及作品。

3. 诗歌鉴赏素材:古今中外著名诗歌作品。

4.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白板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中国诗歌的历史演变,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中国诗歌的形式、特点和鉴赏方法。

3. 实践:让学生动手赏析诗歌,体会意象、意境和情感。

4. 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赏析活动中的积极参与情况。

2. 诗歌鉴赏作业: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分析和表达能力。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和分享。

4. 课后心得体会:收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反馈和心得体会。

七、教学拓展1. 组织诗歌朗诵会,让学生体验诗歌的韵律美。

2. 邀请诗人或专家进行讲座,加深学生对诗歌创作和鉴赏的理解。

3. 开展诗歌创作活动,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

4. 参观文学馆或博物馆,了解诗歌历史和诗人生活。

八、教学资源1. 诗歌鉴赏书籍和杂志:提供给学生深入学习参考。

2. 在线诗歌数据库:方便学生查阅和欣赏诗歌。

3. 诗歌朗诵视频:帮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4. 诗歌创作指南:指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

谈中国诗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谈中国诗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谈中国诗语文精选教案优秀教学设计第一章:诗歌的起源与发展1.1 诗歌的起源讲解诗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包括古代诗歌、近体诗、现代诗歌等。

通过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资料展示诗歌的发展过程。

1.2 诗歌的特点介绍诗歌的基本特点,如节奏、韵律、意象等。

分析具体诗歌实例,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形式美。

第二章:诗歌的类型与结构2.1 诗歌的类型讲解不同类型的诗歌,如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等。

通过具体诗歌实例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诗歌的特点。

2.2 诗歌的结构介绍诗歌的结构,如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等。

分析具体诗歌实例,让学生理解诗歌的结构和布局。

第三章:诗歌的语言与意象3.1 诗歌的语言讲解诗歌语言的特点,如简洁、生动、含蓄等。

分析具体诗歌实例,让学生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

3.2 诗歌的意象讲解意象在诗歌中的重要作用,如表达情感、描绘景象等。

分析具体诗歌实例,让学生理解意象的创造和运用。

第四章:诗歌的表达技巧4.1 诗歌的抒情技巧讲解诗歌抒发情感的技巧,如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等。

分析具体诗歌实例,让学生掌握抒情技巧的应用。

4.2 诗歌的描写技巧讲解诗歌描写景象的技巧,如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

分析具体诗歌实例,让学生理解描写技巧的运用。

第五章:诗歌鉴赏与创作5.1 诗歌鉴赏讲解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如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诗歌形式等。

通过具体诗歌实例,让学生实践诗歌鉴赏的方法。

5.2 诗歌创作讲解诗歌创作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如选择题材、构思意象等。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实践,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第六章:唐代诗歌鉴赏6.1 初唐诗歌介绍初唐诗歌的特点和代表诗人,如王勃、杨炯等。

分析具体初唐诗歌实例,让学生感受初唐诗歌的风格。

6.2 盛唐诗歌介绍盛唐诗歌的特点和代表诗人,如李白、杜甫等。

分析具体盛唐诗歌实例,让学生感受盛唐诗歌的豪放与现实关怀。

第七章:宋代诗歌鉴赏7.1 北宋诗歌介绍北宋诗歌的特点和代表诗人,如苏轼、黄庭坚等。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对中国传统的古典诗词有较好的积累,对传统诗词有较大的兴趣,特别是今年盛极一时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的播出,更激起了学生阅
读古诗词的兴趣。

本文写于1945年,是作者钱钟书先生在上海向外国人做
的一次介绍中国诗的学术演讲。

学生对古诗词的了解是基于作家作品的学习,而这篇文章站在比较文学的立场,从宏观角度介绍中国诗的整体特点,
语言精妙丰富,观点明确且有说服力,为学生进一步理解中国诗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为阅读经典的诗作甚至文学作品有引导作用。

《教学大纲》中对分析鉴赏等方面有要求,而此篇文章可以很好锻炼学
生分析与理解语言的能力,从而达到鉴赏文章的目标。

教学目标:
1、概括本文所阐述的中国诗的特点
2、立足文本,通过品读文中的语句,深入探究并理解作者的观点
3、思考本文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
1、品读文中语言,特别是作者运用的比喻句。

2、深入理解作者的观点,并思考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
研读质疑、合作探究
教学步骤:
前置作业:
一、请将这一首英国小诗翻译成汉语,能表达出诗的情趣,。

You say that you love rain,
but you open your umbrella when it rains.
You say that you love the sun,
but you find a shadow spot when the sun shines.
You say that you love the wind,
but you close your windows when wind blows.
This is why I am afraid, you say that you love me too.
二、请写出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古诗词并简析原因。

三、通读全文,梳理全文脉络,填写思维导图中空白处,明确本文阐述的中国诗的特点。

四、细读课文,请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个或两个中国诗的特点,谈谈理由及自己最感兴趣的特点
最困惑的语句
理由:
感悟:
课文导入:
从前置性作业中关于学生对英文诗的古典版本翻译入手,引导学生比较古典翻译版与英文原版之间的差别得出古典诗词的特点(押韵、短小、有意蕴等),本文作者钱钟书先生就是站在比较文学的立场阐述古典诗词的特点,由此引入课文的阅读和分析。

课堂探究:
一、完成思维导图,把握文章脉络,概括中国诗的特点
二、小组合作分析同学们最感兴趣的中国诗的特点,品味令同学困惑的
语言,深入探究并理解作者的观点。

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中国诗的特点集中在:形式和语言两个特点。

从这两个特点入手,通过品味学生困惑的语句,来深入探究并理解作者观点。

学生的困惑语句:
1、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

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

(明确)鞋子和脚的关系就如同诗体和诗心,诗体与诗心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成为诗歌世界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樱桃核和二寸象牙的雕刻者,雅致精巧,引出悠远意味。

由此比喻修辞入手,比较其他比喻句(以《致橡树》“我如果爱你,绝
不像攀缘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为例)分析钱钟书先生的语言特点(喻体新奇,一喻多义,内涵丰富,耐人寻味。

)由此关注钱钟书先生的语言,深入理解他的观点。

2、❶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

❷余下的,像哈姆雷特临死所说,余下的只是静默——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明确)“影射”的话与说出的话,与海明威的“冰山理论”相似(学生的联系)。

不说的悲伤,才更震颤人心,更让人无法自拔。

哀莫大于心死,悲莫过于无声
3、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
(明确)诗歌就好比母体,暗示性的意蕴就是未出世的孩子,诗歌背后的深意就像这个孩子一样来源于文本但又不同于文本,这是新的生命,是通过想象获得的新的体验,可以带来惊喜。

(关注喻体新奇,内涵丰富的语言特点)
4.你们的诗人狂起来可了不得!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中国诗绝不是贵国惠特曼所谓“野蛮犬吠”,而是文明人话,并且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但有良心的人全听得见,除非耳朵太听惯了麦克风和无线电或者……
(明确)良心——是一种心灵对话,是一种词气安和的表现,麦克风和无线电——是现代文明的代表,而中国的古典诗歌恰恰包含的是中国人对传统自然纯朴的崇尚,这些表述能体现出钱钟书先生对中国诗的赞美的态度。

(关注喻体新奇,内涵丰富的语言特点)
通过分析这两个中国诗的特点,我们不难看出钱钟书先生对古典诗词是怀揣着一份赞赏与向往之心的,在他的分析中我们也确实体会了不少古诗词的魅力。

三、理解作者所说的:“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

”的含义。

根据学生困惑的语句,可以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即:诗歌是人情感与意志的表达,理想与追求的传递,是人类情感的共鸣,所以中国诗与外国诗都是诗人表情达意的媒介,也是情感沟通的桥梁,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诗确实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

学生困惑的语句的理解
1、❶中国诗只是诗,它该是诗,比它是“中国的”更重要。

❷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想找着一个人,一件事物,一处低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个安顿归宿,仿佛病人上了床,浪荡子回到家。

(明确)中国诗与外国诗是并峙的,也是互补的,是交融的。

作为诗来讲,
都是情感与意志的表达,理想与追求的传递,它唤起人类情感的共鸣。

所以
文中这样说“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

2、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
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明确)“中西本位文化的人”割裂文化交融性,随意宣传优劣文化思想。

批评“中西本位文化的人”,肯定文化的交融性。

四、思考本文的现实意义
(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1、钱钟书先生的这篇演讲让我们了解了文化间的关联,我们对待文化应该
以包容的态度来思考评价。

2、钱钟书先生比较文学的立场让我们想到思维方式的高屋建瓴,眼光的开
阔。

3、如今社会迅猛发展,我们步履匆匆,难免会心浮气躁,急功近利。

什么
能让我们平和而从容?读了这篇演讲,我想我们都不难发现拥有安和词气的古典诗词(古典文化)可以还我们一个平静安详的世界,意蕴深远又让我们去思考去沉淀,还我们一个从容的心态。

人生处处有智慧,我们的古典诗词就是开启智慧人生的钥匙。

作业
需要一生来完成:
捧诗书,品滋味,悟世事,探本心
板书:
谈中国诗
比较
语言新奇特点
(比喻)丰富
课后反思:
本课在文章脉络及中国诗特点方面表达清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难度不大,思维导图的填写使学生更好地把握了文章脉络及作者观点,整体阅读效果不错。

品读语句中,学生课前的疑问在课上小组讨论及各小组交流中基本得到了解决,有的学生表达清楚,有理有据,分析十分精当,能看出学生对语言理解的能力比较强,表达能力很好。

而且学生能联系自己的知识储备,用比较的方式解决一些问题。

当然,在课堂中有些同学也会出现把握不准的问题,但经过指导可以有所改进。

课堂中学生的配合很好,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气氛较好。

教师的引导语、评价语还可以再提高。

总之,学生在这堂课中有所思有所感有所得,教师也受益匪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