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纵坡规定

合集下载

道路纵坡规范

道路纵坡规范

道路纵坡规范道路纵坡规范是指道路纵向坡度的设计要求和施工要求。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道路纵坡规范。

首先,道路纵坡是指道路纵向的倾斜度。

它对于道路排水和车辆行驶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

根据实际需要,道路纵坡可以分为对称纵坡和非对称纵坡两种形式。

对称纵坡要求道路两侧离中线的高度差基本相等,高度差不得超过规定的数值。

通常情况下,对称纵坡适用于平缓的地形,可以提高车辆行驶的舒适度和安全性。

非对称纵坡则要求道路两侧离中线的高度差不相等,一般较陡一侧用于排水和蓄水,较缓一侧用于车辆行驶。

非对称纵坡适用于较为陡峭的地形,可以提高道路的排水能力。

在确定道路纵坡时,还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 道路功能:不同的道路功能对纵坡要求不同。

例如,高速公路要求较小的纵坡,以提高车辆行驶的安全性和舒适性;而山区公路则需要适当的纵坡,以适应复杂的地形条件。

2. 水平曲线半径:在水平曲线处,较小的纵坡有助于减小车辆转向时的侧向力,提高行驶的稳定性。

3. 排水要求:道路纵坡的设计要考虑道路排水的需要,以防止积水对车辆行驶的影响。

4. 车辆行驶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合理的纵坡设计可以提高车辆行驶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减少车辆的损坏和疲劳驾驶。

在道路纵坡的施工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纵坡施工检查:施工人员应定期对道路纵坡进行检查,确保施工质量符合规范要求。

2. 施工材料选择:施工中应选择合适的材料,保证道路纵坡的平整度和稳定性。

3. 施工工艺控制:施工中需要控制好施工工艺,保证道路纵坡的坡度和坡长符合设计要求。

4. 环境保护措施:施工中应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综上所述,道路纵坡的设计和施工都需要遵守相关规范和要求,以保证道路的排水和车辆行驶的安全性和舒适度。

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需要严格控制施工质量,确保道路纵坡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同时,道路使用者也应注意遵守交通规则,以确保自身和他人的安全。

公路设计 纵断面设计 坡度、坡长的应用及竖曲线半径的选取及设计高程的计算

公路设计 纵断面设计 坡度、坡长的应用及竖曲线半径的选取及设计高程的计算
i合 i纵2 i横 2 0.082 0.0482 9.33% 9%
五、纵坡设计的一般要求(P139)
1、纵坡设计必须满足《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中的各项 规定。
2、为保证汽车能以一定的车速安全舒顺地行驶,纵坡 应具有一定的平顺性,起伏不宜过大及过于频繁。 尽量避免采用极限纵坡值,合理安排缓和坡段,不 宜连续采用极限长度的陡坡夹最短长度的缓和坡段。 连续上坡或下坡路段,应避免设置反坡段。越岭线 垭口附近的纵坡应尽量放缓一些。
(一)坡长限制 坡长--指变坡点与变坡点之间的水平长度。
坡长
➢坡长限制,主要是对较陡纵坡的最大长度和一 般纵坡的最小长度加以限制。
最小坡长限制:任何路段 最大坡长限制:陡坡路段
1.最小坡长限制 :
(1)规定最小坡长的原因
①纵断面上若变坡点过多,纵向起伏变化频繁影响了行车的 舒适和安全;
②相邻变坡点之间的距离不宜过短,以便插入适当的竖曲线 来缓和纵坡的要求,同时也便于平、纵面线形的合理组合与 布置。
最大纵坡(%)
3
456 7 8
9
➢ 设计速度为120km/h、100km/h、80km/h的高速公路受地 形条件或其他特殊情况限制时,经技术经济论证合理,最大纵 坡可增加1%。
➢ 公路改建中,设计速度为40km/h、30km/h、20km/h的利 用原有公路的改建路段,经技术经济论证合理,最大纵坡可增 加1%。
(3) 自然因素:海拔高程、气候(积雪寒冷等)。 ➢ 纵坡度大小的优劣: 坡度大,行车困难,上坡速度低,下坡较危险。 山区公路可缩短里程,降低造价。
2.最大纵坡的确定
我国《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各级公路的最大纵坡 规定如表3-9所示。
最大纵坡
表3-9

道路设计最大纵坡极限值

道路设计最大纵坡极限值

道路设计最大纵坡极限值
在道路设计中,最大纵坡极限值是指路面纵向的最大高低差值。

这个
数值的限制是为了确保道路的驾驶舒适度和安全性。

一般来说,最大
纵坡极限值约定俗成为3%~5%。

为什么需要限制道路的最大纵坡极限值呢?首先,过大的纵坡将会对
驾驶路面的舒适性产生负面影响。

车辆在行驶过程中,要不停地上下
颠簸,对乘客和司机都会产生疲惫感和不适感,影响到驾驶体验和驾
驶安全。

其次,大的纵坡也会影响到车辆的稳定性和行驶安全。

尤其
在雨雪天气或者夜晚驾驶时,高低差过大的路面容易造成车辆滑动或
者打滑,增加交通事故的风险。

因此,世界各国的道路设计规范都对最大纵坡极限值进行了规定。


如美国道路设计规范中规定,高速公路最大纵坡不得超过3%,普通干道的最大纵坡不得超过5%。

而中国的《公路工程地质设计规范》中规定,在普通干道和高速公路上,最大纵坡均不得超过4%。

当然,最大纵坡极限值并不是只有一种统一的数字,其实还需要根据
道路的不同情况进行具体的调整。

例如,在局部区域或者特殊情况下,道路的最大纵坡极限值可以适当放宽或者收紧,以提高道路的通行效率。

此外,也需要结合当地的交通情况、地质条件和气象环境等因素
进行综合考虑。

总之,最大纵坡极限值在道路设计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能够保障道路的通行安全和舒适性,为驾驶员提供良好的驾驶体验,也是保障交通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

未来,在道路规划和建设中,我们需要更加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充分考虑到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不断提高道路的通行安全性和舒适性。

(完整版)坡度的国家规范

(完整版)坡度的国家规范

控制高程和平面形式可分为平坡式、台阶式和混合式
最小坡度 最大坡度
0.2 10
0.2 10
0 2
0.2 5
0.2 8
居住区内道路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
150m。
160m时,应设不小于4m×4m消防车通道。人行出口间距不宜超过
,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
居住区内道路与城市道路相接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 ;当居住区内道路坡度较大时,
25%。
、建筑高度计算
1)平屋面建筑无女儿墙的屋面,从室外地面算至檐口顶面,如有女儿墙的屋面,算至女
2)坡屋面建筑,从室外地面算至屋檐口。坡檐建筑,从室外地面算至坡檐顶面。
3)楼梯间、电梯间、屋顶水箱、烟囱、屋顶装饰性建筑物不作建筑高度计算,如有净空
、建筑间距计算
、建筑层数计算
各种场地的适用坡度,应符合表9.0.1规定;
%) 表9.0.1
地 名 称 适用坡度
0.3~3.0
0.2~0.5
:
、儿童游戏场 0.3~2.5
、运动场 0.2~0.5
、杂用场地 0.3~2.9
0.5~1.0
0.5~7.0
、建筑容积率及建筑密度计算
1)商办及商住综合楼的容积率按不同性质的建筑面积所占比例,根据(附表二)规定的
2)商住或办公住宅楼,如商业面积或办公面积达不到该建筑总面积的10%,可全按住宅
3)无裙房底层为商业或办公的条式或点式住宅综合楼,其容积率、建筑密度按住宅计算。
、开放空间条件和计算
在多雪严寒的山坡地区,居住区内道路路面应考虑防滑措施;在地震设防地区,居住

厂区道路纵坡设计的一般要求

厂区道路纵坡设计的一般要求

厂区道路纵坡设计的一般要求1. 引言哎呀,今天咱们来聊聊厂区道路的纵坡设计,这可是个不得不重视的话题。

说到纵坡,很多人可能会想:“这跟我有什么关系啊?”其实,关系大了去了!想象一下,咱们在厂区里开车,如果路上坡度不合适,车子可能就跟“坐过山车”似的,左右摇摆,那可真是让人心慌啊!所以啊,纵坡设计的要求,咱们得好好看看。

2. 纵坡设计的基本原则2.1 避免过陡的坡度首先,纵坡的坡度可不能太陡。

你想,坡度一大,车子上坡像爬山,下来就像滑滑梯,那多危险啊!一般来说,厂区的道路纵坡设计应该控制在5%到8%之间,过了这个范围,开车的朋友们可就要心里发毛了,甚至可能会让车子打滑,真是让人捏一把冷汗。

2.2 考虑排水问题再来就是排水问题了。

咱们可不能让雨水在道路上“聚会”,那样一来,路面湿滑,真是想摔倒都难。

道路纵坡设计得合理,雨水能顺利流走,避免积水,这样才能让咱们的行车安全无忧。

听说,有些厂区一到下雨天,简直就变成了“水上乐园”,那场景,不说你也知道,肯定不太好。

3. 纵坡设计的具体要求3.1 路面材料的选择说到道路设计,路面的材料选择也是相当重要的。

你可别以为随便铺铺就行。

不同的材料在不同的坡度上表现得可是大相径庭!例如,沥青路面在小坡度上就像“飞起来”一样,但在陡坡上可就容易滑了。

因此,纵坡设计时要综合考虑路面的材料,确保它在各个坡度上的安全性。

3.2 标志和安全设施最后,咱们再说说道路标志和安全设施。

无论坡度如何,安全第一嘛!在陡坡的地方,记得多设一些警示标志,比如“小心坡陡”之类的。

这样一来,司机们就能提前做好心理准备。

还有,安全护栏也是必不可少的,真是给人一个“心里有底”的感觉,毕竟谁都不想在“悬崖边缘”试探一下。

4. 结尾所以,经过这一番唠嗑,相信大家对厂区道路的纵坡设计有了更深的理解。

看似简单的坡度,背后却隐藏着无数的设计哲学和实践经验。

设计师们可都是绞尽脑汁,细致入微,力求让每一条道路都能安全、顺畅地服务于厂区的日常运行。

道路纵坡规定

道路纵坡规定

第条地面和道路坡度一、基地地面坡度不应小于%;地面坡度大于8%时应分成台地,台地连接处应设挡墙或护坡。

二、基地车行道纵坡不应小于%,亦不应大于8%;在个别路段可不大于11%,但其长度不应超过80M,路面应有防滑措施;横坡宜为~%。

三、基地人行道的纵坡不应大于 8%,大于 8% 时宜设踏步或局部设坡度不大于15% 的坡道,路面应有防滑措施;横坡宜为.~%。

城市用地竖向规划城市用地竖向规划概念:城市开发建设地区,为满足道路交通、地面排水、建筑布置和城市景观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对自然地形进行利用、改造,确定坡度、控制高程和平衡土石方等而进行的规划设计。

是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目的——满足道路交通、地面排水、建筑布置和城市景观的需要对象——自然地形手段——控制与改造内容——确定坡度、控制高程、平衡土石方土石方平衡概念:在某一地域内挖方数量与填方数量平衡城市竖向规划应遵循的原则:安全、适用、经济、美观;充分发挥土地潜力、节约用地;合理利用地形、地质条件,满足城市各项建设用地的使用要求减少土石方及防护工程量;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增强城市景观效果。

城市用地竖向规划的主要内容:制定利用与改造地形的方案;确定城市用地坡度、控制点高程、规划地面形式及场地高程;合理组织城市用地的土石方工程和防护工程;提出有利于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景观的规划要求。

规划地面形式:根据城市用地的性质、功能,结合自然地形,规划地面形式可分为平坡式、台阶式和混合式城市主要建设用地适宜规划坡度用地名称最小坡度最大坡度工业用地 10仓储用地 10铁路用地 0 2港口用地 5城市道路用地 8居住用地 25公共设施用地 20竖向与平面布局:城市中心区用地应选择地质及防洪排涝条件较好且相对平坦完整的土地,自然坡度宜小于15度;居住用地宜选择向阳、通风条件好的用地,自然坡度宜小于30度;竖向与排水:地面排水坡度不宜小于度,坡度小于度时宜采用多坡向或特殊措施排水城市用地竖向规划各阶段主要内容及深度:可分为两个阶段、四个层次。

一二三级公路标准

一二三级公路标准

一二三级公路标准
一级公路标准:
1. 宽度:一级公路的道路宽度应在10米以上,双向车道宽度
不得小于3.75米。

2. 弯道坡度:一级公路的水平曲线半径应大于250米,超高量不大于10%。

3. 路面坡度:一级公路的纵坡应保持在2%以内,横坡不得大
于4%。

4. 标线设置:一级公路应设置标线,包括中心线、虚线、边缘线等,以确保交通安全。

5. 路肩设置:一级公路应设置宽度不小于2.5米的硬化路肩,
以方便紧急停车和维护。

二级公路标准:
1. 宽度:二级公路的道路宽度应在8.5-10米之间,双向车道
宽度不得小于3.5米。

2. 弯道坡度:二级公路的水平曲线半径应大于150米,超高量不大于12%。

3. 路面坡度:二级公路的纵坡应保持在3%以内,横坡不得大
于6%。

4. 标线设置:二级公路应设置中心线和虚线,以提高交通安全。

5. 路肩设置:二级公路应设置宽度不小于2米的硬化路肩,以方便紧急停车和维护。

三级公路标准:
1. 宽度:三级公路的道路宽度应在6.5-8.5米之间,双向车道
宽度不得小于3.2米。

2. 弯道坡度:三级公路的水平曲线半径应大于80米,超高量不大于15%。

3. 路面坡度:三级公路的纵坡应保持在5%以内,横坡不得大于8%。

4. 标线设置:三级公路应设置中心线,以确保交通安全。

5. 路肩设置:三级公路应设置宽度不小于1.5米的硬化路肩,以方便紧急停车和维护。

道路纵坡规定

道路纵坡规定

道路纵坡规定8.0.3 居住区内道路纵坡规定,应符合下列规定:8.0.3.1 居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应符合表8.0.3规定;居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表8.0.3道路类别最小纵坡最大纵坡多雪严寒地区最大纵坡机动车道≥0.3 ≤8.0 L≤200m ≤5 L≤600m非机动车道≥0.3 ≤3.0 L≤50m ≤2 L≤100m步行道≥0.5 ≤8.0 ≤4注:L为坡长(m)。

8.0.3.2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的道路,其纵坡宜按非机动车道要求,或分段按非机动车道要求控制。

8.0.4 山区和丘陵地区的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8.0.4.1 车行与人行宜分开设置自成系统;8.0.4.2 路网格式应因地制宜;8.0.4.3 主要道路宜平缓;8.0.4.4路面可酌情缩窄,但应安排必要的排水边沟和会车位,并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

8.0.5居住区内道路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8.0.5.1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机动车道对外出入口数应控制,其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150m。

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60m时,应设不小于4m×4m消防车通道。

人行出口间距不宜超过80m,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8.0.5.2居住区内道路与城市道路相接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 ;当居住区内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相接;8.0.5.3进入组团的道路,既应方便居民出行和利于消防车、救护车的通行,又应维护院落的完整性和利于治安保卫;8.0.5.4在居住区内公共活动中心,应设置为残疾人通行的无障碍通道。

通行轮椅车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2.5m,纵坡不应大于2.5%;8.0.5.5居住区内尽端式道路的长度不宜大于120m,并应设不小于12m×12m的回车场地;8.0.5.6当居住区内用地坡度大于8%时,应辅以梯步解决竖向交通,并宜在梯步旁附设推行自行车的坡道;8.0.5.7在多雪严寒的山坡地区,居住区内道路路面应考虑防滑措施;在地震设防地区,居住区内的主要道路,宜采用柔性路面;8.0.5.8 居住区内道路边缘至建筑物、构筑物的最小距离,应符合表8.0.5规定;道路边缘至建、构筑物量小距离(m)表8.0.5道路级别与建、构筑物关系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及宅间小路建筑物面向道路无出入口高层5 多层3 3 3 2 2 有出入口 - 5 2.5 建筑物山墙面向道路高层4 多层2 2 2 1.5 1.5 围墙面向道路 1.5 1.5 1.5 注:居住区道路的边缘指红线;小区路、组团路及宅间小路的边缘指路面边线。

道路纵坡规定【精选文档】

道路纵坡规定【精选文档】

道路纵坡规定8。

0.3 居住区内道路纵坡规定,应符合下列规定:8.0.3。

1 居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应符合表8.0.3规定;居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 表8。

0.3道路类别最小纵坡最大纵坡多雪严寒地区最大纵坡机动车道≥0.3 ≤8.0 L≤200m ≤5 L≤600m非机动车道≥0.3 ≤3.0 L≤50m ≤2 L≤100m步行道≥0.5 ≤8。

0 ≤4注:L为坡长(m)。

8。

0。

3。

2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的道路,其纵坡宜按非机动车道要求,或分段按非机动车道要求控制.8.0。

4 山区和丘陵地区的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8。

0。

4.1 车行与人行宜分开设置自成系统;8.0.4。

2 路网格式应因地制宜;8。

0.4.3 主要道路宜平缓;8。

0.4。

4路面可酌情缩窄,但应安排必要的排水边沟和会车位,并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

8。

0。

5居住区内道路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8.0.5.1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机动车道对外出入口数应控制,其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150m.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60m时,应设不小于4m×4m消防车通道。

人行出口间距不宜超过80m,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8。

0。

5.2居住区内道路与城市道路相接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 ;当居住区内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相接;8.0。

5。

3进入组团的道路,既应方便居民出行和利于消防车、救护车的通行,又应维护院落的完整性和利于治安保卫;8.0。

5。

4在居住区内公共活动中心,应设置为残疾人通行的无障碍通道。

通行轮椅车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2。

5m,纵坡不应大于2.5%;8.0.5.5居住区内尽端式道路的长度不宜大于120m,并应设不小于12m×12m的回车场地;8.0.5.6当居住区内用地坡度大于8%时,应辅以梯步解决竖向交通,并宜在梯步旁附设推行自行车的坡道;8.0。

道路纵坡规定

道路纵坡规定

道路纵坡规定8.0.3 居住区内道路纵坡规定,应符合下列规定:居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表8.0.3道路类别最小纵坡最大纵坡多雪严寒地区最大纵坡机动车道≥0.3 ≤8.0 L≤200m ≤5 L≤600m非机动车道≥0.3 ≤3.0 L≤50m ≤2 L≤100m步行道≥0.5 ≤8.0 ≤4注:L为坡长(m)。

8.0.4 山区和丘陵地区的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60m时,应设不小于4m×4m消防车通道。

人行出口间距不宜超过80m,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道路边缘至建、构筑物量小距离(m)表8.0.5道路级别与建、构筑物关系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及宅间小路建筑物面向道路无出入口高层5 多层3 3 3 2 2 有出入口 - 5 2.5 建筑物山墙面向道路高层4 多层2 2 2 1.5 1.5 围墙面向道路 1.5 1.5 1.5注:居住区道路的边缘指红线;小区路、组团路及宅间小路的边缘指路面边线。

当小区路设有人行便道时,其道路边缘指便道边线。

九竖向9.0.2 居住区竖向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各种场地的适用坡度(%)表9.0.1场地名称适用坡度密实性地面和广场 0.3~3.0广场兼停车场 0.2~0.5室外场地:1、儿童游戏场 0.3~2.52、运动场 0.2~0.53、杂用场地 0.3~2.9绿地 0.5~1.0湿陷性黄土地面 0.5~7.0城市居住区规划区设计规范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1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节选)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 《住宅设计规范》条文说明1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3 《住宅设计规范》条文说明2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4 《住宅设计规范》条文说明3一、基地地面坡度不应小于0.3%;地面坡度大于8%时应分成台地,台地连接处应设挡墙或护坡。

二、基地车行道纵坡不应小于0.3%,亦不应大于8%;在个别路段可不大于11%,但其长度不应超过80M,路面应有防滑措施;横坡宜为1.5~2.5%。

铺装坡度要求规范

铺装坡度要求规范

铺装坡度要求规范
铺装坡度要求规范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看的。

1、如果是道路的纵坡,那么坡度是要在0.3%,要是低于这个值,则需要设置锯齿形偏沟。

2、城市道路的地面,坡度是要小于5%的,交叉路口的地方,则要小于3%。

3、公路地面的坡度,是可以达到9%的。

4、在与广场连接的地面,其坡度是是要求在0.5%至2%的,最大的纵坡度则是要在7%以内。

要是在比较寒冷的区域,坡度是要在6%以内,但出入口的坡度是要在2%以内。

铺装坡度要求注意事项:
1、各种板块面层的表面洁净,图案清晰,色泽一致,接缝均匀,周边顺直,板块无裂纹、掉角和缺楞现象。

2、地面铺装坡度符合设计要求(并最小不少于0.3%),不倒泛水,无积水,与排水口结合处严密牢固。

3、各种面层邻接处的镶边用料尺寸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规定,边角整齐,光滑。

坡道比例规范

坡道比例规范

坡道比例规范
道路坡道比例规范作为我国建设道路途径主要技术指标之一,自行车,汽车等车辆通行性能及安全都有着重要影响。

为了保证我国路面道路的安全,设计及施工过程中必须考虑到道路坡度的规范,主要有坡道宽度、坡
度比例及坡道最大长度等。

本文通过综合分析,来介绍道路坡道比例规范。

道路纵坡最大长度遵循着设计应减少车辆启动能耗及连续行车能耗及
更换行车方向所需驾驶力的原则,且考虑到道路限界、桥梁及车辆本身技
术能力等多种条件影响,在不同路面车行场况下,国家明确了道路纵坡最
大长度应同时满足以下3种规范:
1、道路软式坡度比例:纵坡发生时,使用的软式坡度应为1:6~1:8,
其中以1:7为宜,硬路可分为:1:6~1:8。

2、中心线轴:中心线轴范围在宽度所限的范围内,一般采用 12m 以
内的宽度,以便减少对车辆移动影响;
3、道路纵坡最大长度:坡度<3°时,纵坡最大长度为100m;3°≤坡
度≤6°时,纵坡最大长度为75m;坡度>6°时,纵坡最大长度为50m。

道路纵坡要根据车辆技术能力及启动性能,采用分段式纵坡坡度来设
计坡度,使汽车可以轻松攀爬。

这样,车辆可以以恒定速度驾驶上坡,降
低发动机负荷,延长发动机使用寿命,降低燃油消耗,减少车辆的故障率,有利于提高交通运营安全能力。

道路坡道比例是路面设计及施工的技术要求之一,主要用于确定路面
坡度,确定路面纵坡最大长度,以保证我国路面道路的安全通行。

在设计
及施工中应遵守国家规定的道路坡道比例规范,按照规范要求,以保证我
们的交通运营安全,减少道路损毁根源。

道路纵坡规定

道路纵坡规定

道路纵坡规定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道路纵坡规定居住区内道路纵坡规定,应符合下列规定:居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应符合表规定;居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表道路类别最小纵坡最大纵坡多雪严寒地区最大纵坡机动车道≥ ≤ L≤200m ≤5 L≤600m非机动车道≥ ≤L≤50m ≤2 L≤100m步行道≥ ≤ ≤4注:L为坡长(m)。

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的道路,其纵坡宜按非机动车道要求,或分段按非机动车道要求控制。

山区和丘陵地区的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车行与人行宜分开设置自成系统;路网格式应因地制宜;主要道路宜平缓;路面可酌情缩窄,但应安排必要的排水边沟和会车位,并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

居住区内道路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机动车道对外出入口数应控制,其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150m。

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60m时,应设不小于4m×4m消防车通道。

人行出口间距不宜超过80m,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居住区内道路与城市道路相接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 ;当居住区内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相接;进入组团的道路,既应方便居民出行和利于消防车、救护车的通行,又应维护院落的完整性和利于治安保卫;在居住区内公共活动中心,应设置为残疾人通行的无障碍通道。

通行轮椅车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纵坡不应大于%;居住区内尽端式道路的长度不宜大于120m,并应设不小于12m×12m的回车场地;当居住区内用地坡度大于8%时,应辅以梯步解决竖向交通,并宜在梯步旁附设推行自行车的坡道;在多雪严寒的山坡地区,居住区内道路路面应考虑防滑措施;在地震设防地区,居住区内的主要道路,宜采用柔性路面;居住区内道路边缘至建筑物、构筑物的最小距离,应符合表规定;道路边缘至建、构筑物量小距离(m)表道路级别与建、构筑物关系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及宅间小路建筑物面向道路无出入口高层5 多层3 3 3 2 2 有出入口 - 5 建筑物山墙面向道路高层4 多层2 2 2 围墙面向道路注:居住区道路的边缘指红线;小区路、组团路及宅间小路的边缘指路面边线。

纵坡长度限制的内容及理由

纵坡长度限制的内容及理由

纵坡长度限制的内容及理由纵坡长度限制是指在道路、铁路、水域等工程中,为了保证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规定了纵坡(即沿着垂直方向的坡度)的长度限制。

纵坡长度限制包括最大纵坡长度和最小纵坡长度的规定。

最大纵坡长度指沿纵坡方向的高度差的最大值;最小纵坡长度指沿纵坡方向的高度差的最小值。

1.最大纵坡长度的限制:在道路、铁路和其他水利工程中,规定了最大纵坡长度,以防止坡度过大造成车辆行驶困难、运输效率低下,甚至导致交通事故。

根据不同的工程类型和地形条件,最大纵坡长度的限制值会有所不同,但一般来说,一般道路的纵坡长度限制不超过5%~8%,铁路的纵坡长度限制不超过3%~4%。

2.最小纵坡长度的限制:在水利工程中,根据水流速度和工程需求,规定了最小纵坡长度,以保证水流的稳定和流动的顺畅。

如果纵坡长度过小,水流速度会增大,容易导致冲刷和侵蚀,甚至引发洪水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根据不同的水力条件和工程需求,最小纵坡长度的限制值有所不同,但一般来说,河流和渠道的纵坡长度限制不低于0.1%~0.3%。

1.安全性考虑:适当的纵坡长度可以提高工程的安全性。

如果纵坡长度过大,会增加车辆行驶的难度和危险性,容易导致事故发生。

同时,纵坡长度过小也会增加水流速度,容易造成冲刷和侵蚀,甚至引发水灾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因此,合理规定纵坡长度限制,可以减少事故发生的风险,保证工程的安全性。

2.工程效率考虑:合理的纵坡长度可以提高工程的效率。

如果纵坡长度过大,会增加车辆行驶的阻力,导致运输效率低下。

同时,纵坡长度过小也会增加水流速度,增加泵站的能耗,降低水利工程的效率。

因此,通过规定纵坡长度限制,可以提高工程的运输效率,降低能耗,提高效益。

3.环境保护考虑:合理的纵坡长度可以保护环境。

如果纵坡长度过大,会破坏城市景观和生态环境,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

同时,纵坡长度过小也会增加水流速度,导致冲刷和侵蚀,破坏生态系统。

因此,通过规定纵坡长度限制,可以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完整版)坡度的国家规范

(完整版)坡度的国家规范

8.0.3 居住区内道路纵坡规定,应符合下列规定:8.0.3.1 居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应符合表8.0.3规定;居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表8.0.3道路类别最小纵坡最大纵坡多雪严寒地区最大纵坡机动车道≥0.3 ≤8.0 L≤200m ≤5 L≤600m非机动车道≥0.3 ≤3.0 L≤50m ≤2 L≤100m步行道≥0.5 ≤8.0 ≤4注:L为坡长(m)。

8.0.3.2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的道路,其纵坡宜按非机动车道要求,或分段按非机动车道要求控制。

8.0.4 山区和丘陵地区的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8.0.4.1 车行与人行宜分开设置自成系统;8.0.4.2 路网格式应因地制宜;8.0.4.3 主要道路宜平缓;8.0.4.4路面可酌情缩窄,但应安排必要的排水边沟和会车位,并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

8.0.5居住区内道路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8.0.5.1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机动车道对外出入口数应控制,其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150m。

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60m时,应设不小于4m×4m消防车通道。

人行出口间距不宜超过80m,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8.0.5.2居住区内道路与城市道路相接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 ;当居住区内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相接;8.0.5.3进入组团的道路,既应方便居民出行和利于消防车、救护车的通行,又应维护院落的完整性和利于治安保卫;8.0.5.4在居住区内公共活动中心,应设置为残疾人通行的无障碍通道。

通行轮椅车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2.5m,纵坡不应大于2.5%;8.0.5.5居住区内尽端式道路的长度不宜大于120m,并应设不小于12m×12m的回车场地;8.0.5.6当居住区内用地坡度大于8%时,应辅以梯步解决竖向交通,并宜在梯步旁附设推行自行车的坡道;8.0.5.7在多雪严寒的山坡地区,居住区内道路路面应考虑防滑措施;在地震设防地区,居住区内的主要道路,宜采用柔性路面;8.0.5.8 居住区内道路边缘至建筑物、构筑物的最小距离,应符合表8.0.5规定;道路边缘至建、构筑物量小距离(m)表8.0.5道路级别与建、构筑物关系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及宅间小路建筑物面向道路无出入口高层5 多层3 3 3 2 2 有出入口- 5 2.5 建筑物山墙面向道路高层4 多层2 2 2 1.5 1.5 围墙面向道路1.5 1.5 1.5注:居住区道路的边缘指红线;小区路、组团路及宅间小路的边缘指路面边线。

道路纵坡规定

道路纵坡规定

道路纵坡规定8.0.3 居住区内道路纵坡规定,应符合下列规定:8.0.3.1 居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应符合表8.0.3规定;居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表8.0.3道路类别最小纵坡最大纵坡多雪严寒地区最大纵坡机动车道≥0.3 ≤8.0 L≤200m ≤5 L≤600m非机动车道≥0.3 ≤3.0 L≤50m ≤2 L≤100m步行道≥0.5 ≤8.0 ≤4注:L为坡长(m)。

8.0.3.2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的道路,其纵坡宜按非机动车道要求,或分段按非机动车道要求控制。

8.0.4 山区和丘陵地区的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8.0.4.1 车行与人行宜分开设置自成系统;8.0.4.2 路网格式应因地制宜;8.0.4.3 主要道路宜平缓;8.0.4.4路面可酌情缩窄,但应安排必要的排水边沟和会车位,并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

8.0.5居住区内道路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8.0.5.1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机动车道对外出入口数应控制,其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150m。

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60m时,应设不小于4m×4m消防车通道。

人行出口间距不宜超过80m,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8.0.5.2居住区内道路与城市道路相接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 ;当居住区内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相接;8.0.5.3进入组团的道路,既应方便居民出行和利于消防车、救护车的通行,又应维护院落的完整性和利于治安保卫;8.0.5.4在居住区内公共活动中心,应设置为残疾人通行的无障碍通道。

通行轮椅车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2.5m,纵坡不应大于2.5%;8.0.5.5居住区内尽端式道路的长度不宜大于120m,并应设不小于12m×12m的回车场地;8.0.5.6当居住区内用地坡度大于8%时,应辅以梯步解决竖向交通,并宜在梯步旁附设推行自行车的坡道;8.0.5.7在多雪严寒的山坡地区,居住区内道路路面应考虑防滑措施;在地震设防地区,居住区内的主要道路,宜采用柔性路面;8.0.5.8 居住区内道路边缘至建筑物、构筑物的最小距离,应符合表8.0.5规定;道路边缘至建、构筑物量小距离(m)表8.0.5道路级别与建、构筑物关系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及宅间小路建筑物面向道路无出入口高层5 多层3 3 3 2 2 有出入口- 5 2.5 建筑物山墙面向道路高层4 多层2 2 2 1.5 1.5 围墙面向道路 1.5 1.5 1.5注:居住区道路的边缘指红线;小区路、组团路及宅间小路的边缘指路面边线。

道路纵坡规定

道路纵坡规定

道路纵坡规定8.0.3 居住区内道路纵坡规定,应符合下列规定:8.0.3.1 居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应符合表8.0.3 规定;居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表8.0.3道路类别最小纵坡最大纵坡多雪严寒地区最大纵坡机动车道 > 0.3 < 8.0 L < 200m < 5 L < 600m非机动车道 > 0.3 < 3.0 L < 50m < 2 L < 100m步行道 > 0.5 < 8.0 < 4注:L 为坡长(m)。

8.0.3.2 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的道路,其纵坡宜按非机动车道要求,或分段按非机动车道要求控制。

8.0.4 山区和丘陵地区的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8.0.4.1 车行与人行宜分开设置自成系统;8.0.4.2 路网格式应因地制宜;8.0.4.3 主要道路宜平缓;8.0.4.4 路面可酌情缩窄,但应安排必要的排水边沟和会车位,并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

8.0.5 居住区内道路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8.0.5.1 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机动车道对外出入口数应控制,其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150m。

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60m时,应设不小于4mx 4m消防车通道。

人行出口间距不宜超过80m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8.0.5.2 居住区内道路与城市道路相接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 ;当居住区内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相接;8.0.5.3 进入组团的道路,既应方便居民出行和利于消防车、救护车的通行,又应维护院落的完整性和利于治安保卫;8.0.5.4 在居住区内公共活动中心,应设置为残疾人通行的无障碍通道。

通行轮椅车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2.5m,纵坡不应大于2.5%;8.0.5.5居住区内尽端式道路的长度不宜大于120m并应设不小于12m< 12m的回车场地;8.0.5.6 当居住区内用地坡度大于8%时,应辅以梯步解决竖向交通,并宜在梯步旁附设推行自行车的坡道;8.0.5.7 在多雪严寒的山坡地区,居住区内道路路面应考虑防滑措施;在地震设防地区,居住区内的主要道路,宜采用柔性路面;8.0.5.8 居住区内道路边缘至建筑物、构筑物的最小距离,应符合表8.0.5 规定;道路边缘至建、构筑物量小距离(m)表8.0.5道路级别与建、构筑物关系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及宅间小路建筑物面向道路无出入口高层5 多层3 3 3 2 2 有出入口- 5 2.5 建筑物山墙面向道路高层4 多层2 2 2 1.5 1.5 围墙面向道路1.5 1.5 1.5 注:居住区道路的边缘指红线;小区路、组团路及宅间小路的边缘指路面边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路纵坡规定8.0.3 居住区内道路纵坡规定,应符合下列规定:8.0.3.1 居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应符合表8.0.3规定;居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表8.0.3道路类别最小纵坡最大纵坡多雪严寒地区最大纵坡机动车道≥0.3 ≤8.0 L≤200m ≤5 L≤600m非机动车道≥0.3 ≤3.0 L≤50m ≤2 L≤100m步行道≥0.5 ≤8.0 ≤4注:L为坡长(m)。

8.0.3.2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的道路,其纵坡宜按非机动车道要求,或分段按非机动车道要求控制。

8.0.4 山区和丘陵地区的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8.0.4.1 车行与人行宜分开设置自成系统;8.0.4.2 路网格式应因地制宜;8.0.4.3 主要道路宜平缓;8.0.4.4路面可酌情缩窄,但应安排必要的排水边沟和会车位,并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

8.0.5居住区内道路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8.0.5.1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机动车道对外出入口数应控制,其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150m。

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60m时,应设不小于4m×4m消防车通道。

人行出口间距不宜超过80m,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8.0.5.2居住区内道路与城市道路相接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 ;当居住区内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相接;8.0.5.3进入组团的道路,既应方便居民出行和利于消防车、救护车的通行,又应维护院落的完整性和利于治安保卫;8.0.5.4在居住区内公共活动中心,应设置为残疾人通行的无障碍通道。

通行轮椅车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2.5m,纵坡不应大于2.5%;8.0.5.5居住区内尽端式道路的长度不宜大于120m,并应设不小于12m×12m的回车场地;8.0.5.6当居住区内用地坡度大于8%时,应辅以梯步解决竖向交通,并宜在梯步旁附设推行自行车的坡道;8.0.5.7在多雪严寒的山坡地区,居住区内道路路面应考虑防滑措施;在地震设防地区,居住区内的主要道路,宜采用柔性路面;8.0.5.8 居住区内道路边缘至建筑物、构筑物的最小距离,应符合表8.0.5规定;道路边缘至建、构筑物量小距离(m)表8.0.5道路级别与建、构筑物关系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及宅间小路建筑物面向道路无出入口高层5 多层3 3 3 2 2 有出入口 - 5 2.5 建筑物山墙面向道路高层4 多层2 2 2 1.5 1.5 围墙面向道路 1.5 1.5 1.5 注:居住区道路的边缘指红线;小区路、组团路及宅间小路的边缘指路面边线。

当小区路设有人行便道时,其道路边缘指便道边线。

8.0.5.9 居住区内宜考虑居民小汽车和单位通勤车的停放。

九竖向9.0.1居住区的竖向规划,应包括地形地貌的利用、确定道路控制高程和地面排水规划等内容。

9.0.2 居住区竖向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9.0.2.1 合理利用地形地貌,减少土方工程量;9.0.2.2 各种场地的适用坡度,应符合表9.0.1规定;各种场地的适用坡度(%)表9.0.1场地名称适用坡度密实性地面和广场 0.3~3.0广场兼停车场 0.2~0.5室外场地:1、儿童游戏场 0.3~2.52、运动场 0.2~0.53、杂用场地 0.3~2.9绿地 0.5~1.0湿陷性黄土地面 0.5~7.09.0.2.3 满足排水管线的埋设要求;9.0.2.4 避免土壤受冲刷;9.0.2.5 有利于建筑布置与空间环境的设计;9.0.2.6 对外联系道路的高程应与城市道路标高相衔接。

9.0.3当自然地形坡度大于8%,居住区地面连接形式宜选用台地式,台地之间应用挡土墙或护坡连接。

9.0.4居住区内地面水的排水系统,应根据地形特点设计。

在山区和丘陵地区还必须考虑排洪要求。

地面水排水方式的选择,应符合以下规定:9.0.4.1 居住区内应采用暗沟(管)排除地面水;9.0.4.2在埋设地下暗沟(管)极不经济的陡坎、岩石地段,或在山坡冲刷严重,管沟易堵塞的地段,可采用明沟排水。

城市居住区规划区设计规范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1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节选)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 《住宅设计规范》条文说明1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3 《住宅设计规范》条文说明2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4 《住宅设计规范》条文说明3第3.3.1条地面和道路坡度一、基地地面坡度不应小于0.3%;地面坡度大于8%时应分成台地,台地连接处应设挡墙或护坡。

二、基地车行道纵坡不应小于0.3%,亦不应大于8%;在个别路段可不大于11%,但其长度不应超过80M,路面应有防滑措施;横坡宜为1.5~2.5%。

三、基地人行道的纵坡不应大于 8%,大于 8% 时宜设踏步或局部设坡度不大于15% 的坡道,路面应有防滑措施;横坡宜为.1.5~2.5%。

城市用地竖向规划城市用地竖向规划概念:城市开发建设地区,为满足道路交通、地面排水、建筑布置和城市景观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对自然地形进行利用、改造,确定坡度、控制高程和平衡土石方等而进行的规划设计。

是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目的——满足道路交通、地面排水、建筑布置和城市景观的需要对象——自然地形手段——控制与改造内容——确定坡度、控制高程、平衡土石方土石方平衡概念:在某一地域内挖方数量与填方数量平衡城市竖向规划应遵循的原则:安全、适用、经济、美观;充分发挥土地潜力、节约用地;合理利用地形、地质条件,满足城市各项建设用地的使用要求减少土石方及防护工程量;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增强城市景观效果。

城市用地竖向规划的主要内容:制定利用与改造地形的方案;确定城市用地坡度、控制点高程、规划地面形式及场地高程;合理组织城市用地的土石方工程和防护工程;提出有利于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景观的规划要求。

规划地面形式:根据城市用地的性质、功能,结合自然地形,规划地面形式可分为平坡式、台阶式和混合式城市主要建设用地适宜规划坡度用地名称最小坡度最大坡度工业用地 0.2 10仓储用地 0.2 10铁路用地 0 2港口用地 0.2 5城市道路用地 0.2 8居住用地 0.2 25公共设施用地 0.2 20竖向与平面布局:城市中心区用地应选择地质及防洪排涝条件较好且相对平坦完整的土地,自然坡度宜小于15度;居住用地宜选择向阳、通风条件好的用地,自然坡度宜小于30度;竖向与排水:地面排水坡度不宜小于0.2度,坡度小于0.2度时宜采用多坡向或特殊措施排水城市用地竖向规划各阶段主要内容及深度:可分为两个阶段、四个层次。

总体规划阶段:细分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两个层次详细规划阶段:细分控制性规划和修建性规划两个层次总体规划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配合城市用地选择与用地布局方案、作好用地地形、地貌与地质分析,充分利用与适当改造地形,确定主要控制点标高;分析规划用地的分水线、汇水线、地面坡向、确定雨水排除及防洪排涝方式;防洪防潮防浪堤顶及堤内地面最低的控制标高;无洪涝危害江河湖岸最低的控制标高;根据排洪、通航需要,确定大桥、港口、码头等控制标高;城市快速路、主干道与高速公路、铁路主干线交叉点的控制标高;城市主要景观点的控制标高。

分区规划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确定主干道、次干道围合的地块排水走向;确定主、次干道交叉点、变坡点的控制标高;补充总体规划阶段阶段竖向规划中不足的其他控制标高。

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确定主、次、支三级道路所围合范围内全部地块排水走向;确定主、次、支三级道路交叉点、变坡点标高以及道路的坡度、坡长、坡向等技术数据;确定用地地块或街坊用地的控制标高。

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落实防洪、排涝工程设施的位置、规模与标高;确定建筑物室外地坪标高;落实各级道路标高、坡度等技术数据;进行街区用地竖向规划,确定用地标高;确定挡土墙、护坡等用地防护工程的类型、位置及规模,进行用地土石方工程量的估算。

标高:相对高程海拔:绝对高程城市用地范围确定后,各专业规划应会同竖向规划首先初步确定一些控制高程,如防洪堤顶、公路与铁路交叉控制点、大中型桥梁、主要景点等关键性控制坐标和高程,后续规划阶段不要轻易改动。

附录一名词解释1、建筑容积率:一定地块内,总建筑面积与建筑用地面积的比值。

2、建筑密度:一定地块内所有建筑物的基底总面积占建设用地面积的比例。

3、低层住宅:层数为1-3层的住宅。

4、多层住宅:层数为4-6层的住宅。

5、中高层住宅:层数为7-9层的住宅。

6、高层住宅:层数等于或大于10层的住宅。

7、高层建筑:公共建筑总高度超过24米低于100米的建筑。

8、超高层建筑:总高度超过100米的建筑。

9、建筑红线:指规划建筑的外框线及尺寸,以及规划建筑外框线与相临城市道路、相临建筑间距的控制标注。

10、道路红线:指规划道路横断面的二条控制线。

11、河道蓝线:指规划河道横断面的二条控制线。

12、绿线:绿划用地控制线。

附录二计算规则1、建设用地面积计算以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划定的用地范围扣除城市道路规划红线用地及河道、排水干线规划蓝线用地后为建设用地。

道路的规划红线用地及河道、排水干线规划蓝线用地均不能计入建设用地参与建筑容量指标计算。

2、建筑面积计算以建筑各层的正投影面积加上外挑阳台的1/2面积及2.2米以上跃层正投影面积,为建筑面积。

地下室、高出地面不大于1.5米的半地下室,一面临空层高在2.2米以下半地下室,屋面水箱、电梯控制室、出屋面的楼梯间、无柱雨篷、柱廊、层高2.2米以下吊脚架空层、高度低于2.2米的夹层及设备层,其规划建筑面积可以不计。

3、建筑容积率及建筑密度计算(1)商办及商住综合楼的容积率按不同性质的建筑面积所占比例,根据(附表二)规定的指标换算合成。

其建筑密度按(附表二)的规定指标执行。

(2)商住或办公住宅楼,如商业面积或办公面积达不到该建筑总面积的10%,可全按住宅面积计算容积率,其建筑密度仍按商业或办公计算。

(3)无裙房底层为商业或办公的条式或点式住宅综合楼,其容积率、建筑密度按住宅计算。

4、开放空间条件和计算(1)在建设用地范围,为社会大众提供有效使用面积的地面广场、下沉式广场、屋顶平台、绿地、停车场(库)等公共使用的室内外空间。

(2)开放空间必须沿城市道路、广场,任一方向的进深应在8米以上,使用面积不小于150平方米,与地面高差不大于 5米,开放空间应设置相应的标志,有直接对外通道的坡道或楼梯做到常年开放,不提改变使用性质,并交有关部门管理。

(3)开放空间有效面积的计算:根据所提供社会服务的有效使用面积,按允许增加建筑面积的控制表中的系数计算,增加的建筑面积不得超过核定建筑面积的25%。

5、建筑高度计算(1)平屋面建筑无女儿墙的屋面,从室外地面算至檐口顶面,如有女儿墙的屋面,算至女儿墙顶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