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著《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第二章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相关推荐《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精选13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体会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书笔记了。
你想知道读书笔记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篇1这些天读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才发觉原来自己对中国的哲学思想一窍不通。
虽然看不懂,但是感觉从这只有300来页的书本里看到了中国的哲学思想在中华上下5000千年的历史的发展脉络。
冯在着本书里讲了中国历史上的各家:儒家,法家,道家,名家,墨家,其实我也不清楚怎么去说,哲学的东西真是好难懂啊!不过他的这本书已经写得比较通俗易懂了。
是我看到过的哲学书中最好读的(虽然没有看过几本,呵呵~)在这本书的第一句:哲学在中国文化中所占的地位,历来可以与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
我们大概可以了解到中国哲学在重要性。
从这本书了解了八卦的由来,各个思想学派的发展历史,各个学派中的代表人物。
中国的哲学的精神,儒家文化何以在中国能有如此的地位,自我感觉各家的思想就是一个相互吸收和借鉴的历史,不知哲学是否都是形而上的,或许哲学就是这样吧。
我认为任何时代的思想都会受到自己所处的时代的各方面的条件的影响,特别是物质方面的条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哲学思想在经济的发展中也有意或无意地随着发展。
书上也说了些东方的哲学思想和西方的哲学思想的差别,毕竟两者的物质,地理历史等各方面的基础不同,所以理所当然地有差别。
但是两者都是人类的优秀的文明的一部份,如果能把两者优秀的成分相结合利用,正如本书上所说的中过哲学上负的方法和西方哲学正的方法相结合,才能产生未来的哲学。
虽然自己简直就是没有水平,但是还幻想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希望大家能体谅,或许当我看这本书第二次的时候会有所感悟!《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篇2对中国哲学,我一向抱着“可远观不可亵玩焉”的态度。
因为其浩瀚的思想,让人产生敬畏之心。
中国哲学简史一二章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一二章读书笔记《我国哲学简史》是一部介绍我国哲学发展历程的重要著作,通过对其一二章的深入阅读和思考,我深切感受到我国哲学在历史长河中的博大精深。
下面我将带您走进这两章的知识之海,一同探寻我国哲学的深远内涵。
第一章:我国哲学的起源1. 我国哲学的概念我国哲学的概念源远流长,它并非简单地仅仅是一种思想体系,更融合了宗教、伦理和政治观念。
我国哲学起源于古代我国先民的实践经验和世界观,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 先秦诸子的哲学思想先秦诸子的哲学思想是我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多元化思想流派。
这些流派在我国哲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痕迹,塑造了我国古代哲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第二章:儒家哲学的兴起1. 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以“仁”为中心的伦理观念,主张克己复礼、敬天爱人。
儒家思想对我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我国哲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 孔子和孟子的思想比较孔子和孟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对儒家哲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孔子注重礼仪和仁爱,强调人伦关系的重要性;而孟子强调人性本善,主张“性善论”和“性恶说”。
通过对《我国哲学简史》的一二章的阅读和思考,我深刻认识到我国哲学的深远影响和博大精深。
我国哲学不仅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资源和价值观念。
我深信,通过深入学习我国哲学,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我国传统文化,并在当下世界中发挥其独特的影响力。
我希望通过本文的撰写,能够为您带来对我国哲学的深入理解,激发您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也欢迎和我一起深入探讨这一主题。
我国哲学作为我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独特的思想内涵和价值观念,对我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我国哲学的发展历程中,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多元化思想流派相互交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哲学体系。
在编写这一章节时,笔者对我国哲学的起源和儒家哲学的兴起作了深入的研究,现在我将继续阐述我国哲学的发展和现实意义。
2023年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_2
2023年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2023年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刚读完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先说一下对这本书的理解和感受,再说一下我个人的读书观。
我没有看过其他人写的中国哲学史,只是从《陈寅恪讲国学》中了解到,陈寅恪对冯友兰的这本评价非常高,觉得它真正发挥了"了解之同情"的态度,客观而公正地去看待中国历代的哲学观点。
虽然没有对比,但是我也能感受到它态度的客观、公正,对待各家观点不做过多个人的评判,只是用通俗易懂、直白浅显、清晰流畅的语言,将中国历史历代的大哲学家、著名学派(儒、道、墨、法、阴阳、佛、新道家、禅宗、新儒家)及其主要观点娓娓道来。
他不对读者的判断施加任何影响,态度严谨、风格朴实,再加上简洁语言的魅力,读起来没有任何压迫感。
任何人读完后,都可以从中选取自己喜欢的'、认同的学派,去针对性地找相关著作来研读。
不管作为一位哲学史研究者还是作为书的作者,冯大师的这种风格,都是值得推崇的。
也难怪这本书在哲学史著作里,堪称最经典。
因为书叫《简史》,所以对各家观点和哲学家本人的生平都没有做深入的介绍。
单从入门角度来看,已经能勾起人的兴趣了。
在看书之前,我不知道儒学在各个朝代都得到了不同的重视和新的阐释,也不知道禅宗原来是佛学和道家的结合。
老庄学说宏大但晦涩隐秘,向郭注解却把老庄哲学解释得非常高明而又进步,让我想要深入探究。
道教的产生原来是因为佛教进入中国后,引发了大众对民族宗教缺失的愤怒感。
新儒学和先秦儒学差别非常大,到底哪个更高明众说纷纭。
中国人并不是没有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和个人独立意识的追求,魏晋名士的"风流"佳话一直在历史长河中闪闪发光——但也可能正是因为缺乏才显得可贵吧。
冯大师说,哲学是对人生有系统的反思的学科。
我可能在这方面比较晚熟,一直到目前奔三的年纪了,才发现自己渐渐开始选择性地去相信和实践某些哲学学派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清晰了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以西方客观主义、自由主义为主。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_2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冯友兰先生对于宗教的认识是每一种大的宗教就是某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即迷信、教义、礼仪和体制等。
可以看出任意一个伟大的宗教内核必定有一个哲学体系的加持。
现实中对于宗教的贬低化应该是片面地只看到了宗教的迷信层面而未注意到它的教义、礼仪和体制。
因此冯先生描述哲学的两大特点:其一是系统性,其二是具有反思性的。
人作为思考主体进行思考的时候,经常容易受到周遭环境的限制和影响,特定的生活中,体悟生活和生命便会有特定的方式。
所以在哲学中会有一定的强调、一定的省略,组成了哲学的特点。
而中国的哲学之所以发展至今日,与其中国的背景因素不无关系。
尤其是中华民族的地理、经济背景,冯先生在第二章开篇引用了《论语》(《雍也》第二十一章)里的孔子的一段话:“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冯先生引用此话将中国文明与两希文明(希腊和希伯来)做对比,希腊文明属于典型的海洋文明,身处于地中海,扼守连接欧洲和小亚细亚的咽喉。
因此从古希腊从开始至雅典时代,对于商业十分看重,除了有北面的山区,其中有马其顿人、色雷斯人,雅典的城邦面临大海,有着海洋民族的特性。
而中国一直是农业大国,只有一面靠海,而且从古至今中国人下远洋的次数并不多,例如徐福东渡到日本为秦始皇求丹药,还有作为中国远洋团队上的创举郑和下西洋。
因此东亚的地理条件决定了中国是土地式文明,而非海洋式文明。
开篇的山和水是不是有可能分别暗指的便是中华文明比做乐山,更为静态,西方的动态的海洋文明比做乐水,更为动态。
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
因此在古代的中国人心目中,世界就是他们生活的这片土地。
在中文里,“普天之下”和“四海之内”都是表示“世界”。
但是对于希腊人,一直处于海洋国家会不明白,居住在“四海之内”(比如说,住在克里特岛上),怎么就是住在“普天之下”。
从孔子的时代直到十九世纪末,中国的思想家们从来没有到海上冒险的经历。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篇一:《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中国哲学史》是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奠基之作,呈现了一个纷繁的文化盛世,具有深刻的现代意义。
它用严谨的取材精确地论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将古今的哲学思想联系起来,渗透了古典文化,打通融合,为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充满了哲思与对现实问题的关怀。
《中国哲学史》主要内容概述在《中国哲学史》的开头,冯友兰老先生讲哲学之于中国与宗教之于西方作了简单的比较,西方人将宗教思想和宗教活动当作生活中的重要部分,而中国人却将伦理(尤其是儒家伦理)当成精神基础。
然而在现实社会中,科学不断发展,冯友兰老先生在书中写道:“宗教倒是给予实际的信息。
不过宗教给予的信息,与科学给予的信息,不相调和。
所以在西方,宗教与科学向来有冲突。
科学前进一步,宗教就后退一步;在科学进展的面前,宗教的权威降低了。
”而相较之下的哲学却并不受科学发展的负面影响,“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达到超乎现世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
”无论是对于信奉宗教的人们来说,还是对于推崇哲学伦理的人们来说,假如这个世界上宗教已经达到最高价值没有什么能够再弥补它的存在,那么人们宗教意识的淡薄和宗教的逐渐淡出的确令人感到惋惜。
但是事实却是哲学相较宗教而言有过之而无不及,它能达到更高的价值,因为比起宗教来说,哲学更直接更纯粹,直击生活的智慧与真理。
哲学在中国能够取代宗教的地位,这合乎中国哲学的传统,也体现出了在中国哲学的重要性。
在对哲学与宗教作了一番深析后,冯友兰老先生随后阐述了中国哲学的问题与精神。
他认为中国的哲学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出世的哲学,也不能简单的认为是入世的哲学,中国哲学应该是既出世又入世,既理想主义,又现实主义,实用而不肤浅。
这些在人们看来都是对立的反命题,而将这些反命题统一起来就是中国哲学所追寻的,所要解决的问题。
冯友兰老先生认为中国哲学求解决的这个问题,就是中国哲学的精神。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之第一章、中国哲学的精神哲学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用亚力士多德的话说,它是“思想思想”;思想思想的思想是反思的思想。
1.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相当于宗教在其它文化中的地位中国的“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相当于圣经2.每种大宗教就是一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条、仪式和组织,所以儒家思想不是宗教。
3.习惯上说中国有三教:儒教、道教、佛教,但儒家不是教。
道家是哲学学派,而道教是宗教,二者教义不同甚至相反,道家教人顺乎自然,而道教教人反乎自然。
举例来说,照老子、庄子讲,生而有死是自然过程,人应当平静地顺着这个自然过程。
但道教的主要教义则是如何避免死亡的原理和方术,道教有征服自然的科学精神。
作为哲学的佛学与作为宗教的佛教也有区别。
4.与别国相比,中国人一向是最不关心宗教的。
德克·布德(Derk Bodde)《中国文化形成中的主导观念》(Dominant Ideas in the Formation of Chinese Culture)“中国人不以宗教观念和宗教活动为生活中最重要、最迷人的部分。
-----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特别是儒家伦理),不是宗教(至少不是正规的、有组织的那一类宗教)。
-----这一切自然标志出中国文化与其它主要文化的大多数,有根本的重要的不同,后者是寺院、僧侣起主导作用的。
”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就叫“超道德的价值”,也就是哲学的价值,中国人对超道德价值的追求,体现在哲学里。
5.中国哲学的问题和精神中国哲学认为取得最高成就的人是圣人,圣人的最高成就是个人与宇宙的同一认为要得到最高成就必须脱离尘罗世网,必须脱离社会,甚至脱离“生”,即普通所谓“出世的哲学”。
而相反,注重社会中的人伦和世务,只讲道德价值,不会讲或不愿讲超道德价值,即普通哲学所谓“入世的哲学”。
中国哲学既入世又出世,“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这正是中国哲学要努力做到的。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篇1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友兰先生于1947年完成的一部重要著作,该书以其清晰的结构、深入浅出的语言和独特的视角,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的概述。
作为一本入门级的哲学读物,它对于想要了解中国哲学的人来说,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冯友兰先生的学术功底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他的文字流畅易懂,逻辑清晰,使得读者可以轻松地理解他的观点。
同时,他的思想深度和广度也令人钦佩。
他不仅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的概述,还对西方哲学进行了简要的介绍,使得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哲学的发展。
书中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先秦哲学、两汉哲学和宋明哲学。
在先秦哲学部分,冯友兰先生主要介绍了墨子、孔子、老子、庄子和荀子的思想。
他认为,墨子的兼爱思想是墨子学派的思想核心,而孔子的仁爱思想则是儒家学派的思想核心。
此外,他还指出了老子和庄子的道家思想以及荀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两汉哲学部分,冯友兰先生主要介绍了董仲舒和王充的思想。
他认为,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对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则对中国的科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宋明哲学部分,冯友兰先生主要介绍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他认为,程朱理学强调理气关系和心性之学,而陆王心学则强调内心的体悟和反省。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哲学的重要性和价值。
中国哲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我们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同时,中国哲学也对我们理解世界和人类的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篇2冯友兰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一份关于冯友兰的读书笔记。
1.背景介绍:冯友兰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主要著作包括《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国哲学简史》和《中国哲学史》等。
中国哲学简史第二章心得
中国哲学简史第二章心得导言作为中国哲学的学习者,我们应该能够对中国哲学的历史发展有所了解。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国哲学简史的第二章,同时对其中的重要观点进行总结和心得体会。
孔子与儒家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孔子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他的思想对儒家学说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性,认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这种关注个人修养与社会发展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我而言,孔子的思想让我意识到个人修养和自身行为道德的重要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他人。
此外,孔子还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这对于当代社会依然具有启示意义。
只有通过教育的普及与提升,我们才能够培养出更多有道德修养的人才,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老子与道家思想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道家学说中。
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主张个人应该顺应自然,遵循天道,达到心灵的安宁与内心的平衡。
老子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独特的见解,他认为人应该放弃过度追求权力和物质财富的欲望,寻求个人的自由与自在。
我深受老子的思想所启发。
在当代社会,人们往往追求繁忙的生活、物质的享受和权力的扩张,而忽略了自然的规律和平衡。
老子的思想提醒我们应该重视内心的平衡和自由,而不是为外界的物质追逐所困扰。
通过修炼内心,我们才能够真正领悟到个人的潜力和生命的真谛。
墨子与墨家思想墨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另一个重要的思想家,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墨家学派中。
墨子强调兼爱和非攻的原则,他反对战争和暴力,主张以爱和公平的原则来治理社会。
墨子提出了“为万物表里”和“尚贤使能”的观点,强调公正和实际的行动。
墨子的思想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教导我们要以公正的态度对待他人,强调合作和包容的重要性。
在当今社会,兼爱和非攻的原则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如果每个人都能够按照墨子的思想来生活和行动,那么社会将会更加和谐与平稳。
关于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精选13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关于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精选13篇)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篇1其实大一暑假期间,已经看了这本书,但是因为去法院实习的缘故,迟迟没有做读书笔记,回过头来刚好这学期进行二刷,读书笔记也就变得不可或缺了。
因为有了第一遍的基础,就不打算按照目录的顺序进行阅读,而是采取总分总的方式,分别阅读各家学说,希望能得到一些不一样的收获。
摘录笔记以中国哲学背景为开头,包括第一章中国哲学的精神、第二章中国哲学的背景、第三章各家的起源,接着就是开始对于各家的阅读摘录,以儒家为首,包括第四章孔子、第七章孟子、第八章荀子、第十五章儒家的形上学、第十七章董仲舒、第二十三章到第二十六章的新儒家,然后以第十八章儒家的独尊和道家的复兴为节点,接着阅读道家,其包括第六章杨朱、第九章老子、第十章庄子这道家的三阶段,还包括第十九章和第二十章的新道家。
主要的儒家和道家结束后,开始第五章和第十一章的墨家、第八章的名家、第十二章的阴阳家、第十四章的法家、第二十一章的佛学和第二十二章的禅宗。
最后,以当下为焦点,世界为范围,阅读第十六章世界政治和世界哲学、第二十七章西方哲学的传入、第二十一章中国哲学在现代世界,结束对于整本书的阅读。
那么,接下来总的读书心得也就按这个方式进行思考。
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大陆国家,由于是大陆国家且土地大部分适合耕作,故自然而然的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农业文明,而经济基础又决定了上层建筑,所以一切的源头都是农业,那自然就包括中国哲学。
在中国哲学中,对于宇宙的反应,本质上是对“农”的反应和看法,中国思想的主要两个趋势,道家和儒家的根源,他们是彼此不同的两极,但又在同一轴杆都表达了对农的渴望和灵感,只是在方式上各不相同。
例如,道家的“反者道之动”事实上就是中庸之道的另一种解法,物极必反的道理就是告诉我们,凡事应适度不应过极,也就是中庸。
所以可以说,“农”是中国哲学的开始和延续。
综合以“农”为基础的等级制度、法律法规和风俗文化等等,在中庸之道的影响下,就如同所追求的“内圣外王”一样,中国哲学最终形成了“既出世又入世”的结果,事实上都是一种平衡,一种中庸的体现,而也是中庸之道,让中国哲学互相交融、互相结合,不断地吸收消化,变成新的事物,如同林语堂先生在《吾国与吾民》中指出的“外来文化的入侵总是会被中华文化所融合吸收”。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第二章 中国哲学的背景
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精神
回顾
中国哲学家表述思想的方式 C 哲学在中国文明中的地位 A
D 语言障碍 B 中国哲学的问题和它的精神
哲学在中国文明中的地位,历来被看成为可以和宗教在其他文明中的 地位相比拟。在中国哲学是每一个受过监狱的人都关切的领域。从前 在中国,一个人如果受教育,首先就是受哲学方面的启蒙教育。
哲学还提供一种人生的理想。这种理想中有一部分是提出这种人生哲学的哲学家所处的时代、地区和经济条件的产物, 但也还有一部分是对于人生的一般见解,因此,不是一时的意义,而还有持久的意义。儒家的人生的哲学大概可以属 于这一类。按照儒家的理论,理想的人生虽然包含对宇宙的高度认识,但还是处在三纲五常的范围之内。这些人际关 系的内容性质虽然随环境而变化,但是理想本身不会改变。如果认为,五种伦常关系的某些内容已经失去时效,因此 儒家的人生理想应当全部抛弃,这显然是错的。反过来,如果因为儒家的人生理想应当保持,从而认为五种社会关系 也不应该改变,这显然是错误的。我们学习哲学史时,应当对那些有永久性的东西,各种哲学也总有共同性东西;正 因为此,不同的哲学才能互相比较并进行翻译诠释。 中国哲学的方法论将来是否会改变?也就是说,新的中国哲学是否会对不再把哲学思想局限于“由直觉得到的概念” 之内?这是当然的,它没有理由不这样做。
2.1中华民族的地理环境
在《论语》里,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中国是一 个大陆国家,普天之下、四海之内,是古代中国人用来表达“世界”的两个词。海洋国家的人民就 很难理解,如何是四海之内,如何就是住在普天之下。 人不满足于现实世界而追求超越现实世界,这是人类内心深处的一种渴望,在这 一点上,中国人和其他民族的人并无二致。中国人不那么关切宗教,因为太关切 哲学;宗教意识不浓,因为哲学意识太浓。在哲学里找到了超越现实世界的那个 存在,也在哲学里表达和欣赏那个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在哲学生活中,体验了 那些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友兰先生的一部经典著作,全面地介绍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
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中国传统哲学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哲学的源远流长。
从先秦诸子百家,到唐宋儒释道,再到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中国哲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
这让我明白了,中国哲学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它既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又有丰富的思想内涵。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珍视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努力学习和传承。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哲学的独特魅力。
在书中,冯友兰先生详细介绍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各个学派的思想观点和代表人物。
这些学派虽然各有侧重,但都体现了中国哲学的核心价值观,如仁爱、和谐、自然、无为等。
这让我认识到,中国哲学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它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具有很高的实践指导意义。
这本书还让我看到了中国哲学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世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人们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问题。
而中国哲学作为一种智慧的结晶,为我们提供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例如,儒家的仁爱思想可以引导我们关爱他人,构建和谐社会;道家的自然观念可以启发我们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让我明白了,学习中国哲学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还能为我们的现实生活提供有益的启示。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中国哲学简史》是著名的中国哲学史的学者冯友兰先生的作品。
这本书是冯友兰的先生1946-1947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做客座教授,给国外的大学生讲中国哲学史的讲稿整理而成的,首先在美国以英文出版的,后面才翻译为中文在国内出版的。
正因为是给国外的学生讲课而写的一本书,所以这本书并不是特别的专业难懂,反而非常的通俗明畅。
对于想了解中国哲学历史的普通读者而言,这是一本非常好的关于中国哲学的入门书。
经常会有人问,中国古代有哲学吗?这是一个非常难回答的问题。
一方面哲学一词本身就是舶来词,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才出现哲学这个概念,在晚清以前中国历史并不哲学更无哲学家的说法。
另外一方面,哲学的定义到底是什么,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定义。
所以冯友兰在本书开篇就给哲学作了定义“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从这个定义出发,儒家、道家等中国古代思想都可以归属于哲学的范畴,因为他们都是我们古代的先哲们对于他们的人生做出系统性的思考的结晶,虽然他们并未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哲学家或者思想家。
这也是中国哲学的最大的特点,中国没有如西方的基督教、犹太教等宗教,但中国却有和《圣经》一样被广泛阅读和传播的儒家经典,所有的知识分子都必须熟读《四书五经》。
所以中国古代虽然没有专职的哲学家,但人人都是在学习和实践哲学。
所以冯友兰指出中国哲学的目的“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
中国哲学的精神成就在于造就“内圣外王”的圣人。
冯友兰将人生境界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以及精神境界,圣人就是达到精神境界的人。
西方宗宗教只在于给人以超乎现世,而科学逐渐瓦解了宗教的作用。
中国的哲学解决是入世与出世如何统一的难题,因而中国哲学提供给人类发展一个未来的方向。
冯友兰指出,学习哲学不仅仅是知道他它,更重要的是去体验它。
学习哲学并不是为了成为某种人,而是为了人成为人。
但中国哲学有他固有的弱点,首先他的思想体系并不是非常的系统,思想大多杂落在浩瀚的古籍之中。
中国哲学简史各章总结
中国哲学简史各章总结《中国哲学简史各章总结》哎呀呀,让我来给大家唠唠这本《中国哲学简史》哈。
第一章呢,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古老智慧的大门。
我记得有一次我去参观一个很古老的寺庙,看着那些庄严的佛像和古老的建筑,就好像能感受到中国哲学最初的那种深邃和神秘。
第二章就更有意思啦,各种哲学流派开始涌现。
就好比是一场热闹的聚会,儒家、道家、墨家等等都来了,各显神通。
我就想到有次和朋友们一起讨论问题,大家各抒己见,就像这些流派在争鸣一样。
到了第三章,哲学思想开始深入到社会生活中。
我有次看到公园里一群老人在下棋,他们那种淡定从容的态度,不就是中国哲学在生活中的体现嘛。
第四章,哲学与政治也挂上钩啦。
就像我们在单位里,领导得有一定的理念和方法才能管理好大家呀。
第五章呢,伦理道德被重点强调。
我记得小时候,妈妈总是教育我要尊老爱幼,这其实就是一种伦理道德的传承呀。
第六章,哲学对艺术的影响也不容小觑。
我去看画展的时候,那些画作里蕴含的意境和情感,可不就是哲学的体现嘛。
第七章,中国哲学的发展出现了各种变化和转折。
就像我们走路一样,有时候会遇到拐弯的地方。
第八章,哲学与宗教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曾经去过一个教堂,在那里感受到了一种神圣的氛围,和哲学的某些方面还真有点相似呢。
第九章,哲学在不断传承和发展。
就像我们家里的传统,一代代传下去。
第十章,总结起来就是中国哲学的博大精深呀。
就好比是一片广阔的海洋,我们只是在其中探索了一小部分。
总之呢,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哲学有了更深的了解,就像我生活中的那些点点滴滴一样,无处不在呀!哈哈!。
冯友兰著《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第二章
第二章中国哲学的背景中华民族的地理背景中国是大陆国家。
古代中国人以为,他们的国土就是世界。
汉语中有两个词语都可以翻译成“世界”:一个是“天下”,另一个是“四海之内”。
海洋国家的人,如希腊人,也许不能理解这几个词语竟然是同义的。
但是这种事就发生在汉语里,而且是不无道理的。
中华民族的经济背景在农业国,土地是财富的根本基础。
所以贯穿在中国历史中,社会、经济的思想和政策的中心总是围绕着土地的利用和分配。
中国哲学家的社会、经济思想中,有他们所谓的“本”“末”之别。
“本”指农业,“末”指商业。
区别本末的理由是,农业关系到生产,而商业只关系到交换。
在能有交换之前,必须先有生产。
从事末作的人,即商人,因此受到轻视。
社会有四个传统的阶级,即士、农、工、商。
商是其中最后最下的一个。
而士和农的地位很高,所以在中国,一个家庭若能“耕读传家”,那是很值得自豪的。
反者道之动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任何事物,发展到了一个极端,就反向另一个极端。
借用黑格尔的说法,一切事物都包含着它自己的否定。
这是老子哲学的主要论点之一,也是儒家所解释的《易经》的主要论点之一。
这个理论对于中华民族影响很大。
由于相信这个理论,即使在繁荣昌盛时也保持谨慎,即使在极其危险时也满怀希望。
在抗日战争中,这个思想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一种心理武器,所以哪怕是最黑暗的日子,绝大多数人还是怀着希望度过来了。
中庸之道,儒家的人赞成,道家的人也赞成。
“毋太过”历来是两家的格言。
不及比太过好,不做比做得过多好。
因为太过和做得过多,就有适得其反的危险。
海洋国家和大陆国家希腊人生活在海洋国家,靠商业维持其繁荣。
用假设的得到的概念为其出发点,他们发展了数学和数理推理。
为什么他们有知识论问题,为什么他们的语言如此明晰,原因就在此。
希腊人是以城市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围绕着城邦而组织其社会。
在一个城邦里,社会组织不是独裁的,因为在同一个市民阶级之内,没有任何道德上的理由认为某个人应当比别人重要,或高于别人。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2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哲学是什么?这是每一位学习哲学的人都必须解答的问题。
自人类的文明形成之后,有一部分人就在思考着关于人、关于社会、关于自然的问题,但其本质上还是回归到我们每一个人在自身发展中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所应该采取的态度。
我们称这一部分人为思想者或者说就是哲学家。
在这之前你若问我什么是哲学,我一定会摇头苦笑说“不要问我这么高深的问题。
”而读完这本书后我明白,‘哲学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用亚里士多德话来说就是“思想思想”,也就是一种去思想的思想。
思想思想的思想是反思的思想。
’本书的前两章记述了中国哲学的精神和背景。
三至二十六章记述了包括儒,墨,道,法,阴阳各家及各家的代表人物和代表理论。
以及对中国宗教的见解。
而最后两章讲述了西方哲学的传入和中国哲学在世界上的地位。
〃‚照中国哲学家们说,那就是成为圣人,而圣人的最高成就是个人与宇宙的同一。
‛;‚它是最理想主义的,同时又是最现实主义的;它是很实用的,但是并不肤浅。
入世与出世是对立的,正如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也是对立的。
中国哲学的任务,就是把这些反命题统一成一个合命题。
‛(第一章)人与自然,现实与理想,入世和出世,中国的哲人们就是在不停地寻找着这两种极端中间的那个平衡点。
·宗教和哲学的关系是必须在讨论哲学之前就理清楚的。
‚中国人不大关心宗教,是因为他们极其关心哲学。
他们不是宗教的,因为他们都是哲学的。
他们在哲学里满足了他们对超乎现世的追求。
他们也在哲学里表达了、欣赏了超道德价值,而按照哲学去生活,也就体验了这些超道德价值。
‛;‚在未来的世界,人类将要以哲学代宗教。
这是与中国传统相合的。
人不一定应当是宗教的,但是他一定应当是哲学的。
他一旦是哲学的,他也就有了正是宗教的洪福。
‛(第一章)。
他并没有像西方哲人一样展开去通过逻辑推理分析讨论宗教和中国哲学的差异性,他没有给予什么实际的信息,而是在一个超层面完成了哲学对宗教的分离。
这本身就是中国哲学思想的体现,这很好理解,就如同传教士本身必须信奉基督教,科学家必须拥有辩证法和实证精神一样,研究哲学的冯先生自身也是中国哲学的典型体现。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11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11篇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书笔记了。
现在你是否对读书笔记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欢迎阅读与收藏。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篇1《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友兰先生“六书纪贞元,三史释今古”哲学体系中的“三史”之一。
本书是冯友兰先生哲学与思想融铸的结晶,讲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打通了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在有限的篇幅里融入了冯友兰对中国哲学的理解,是史与思的结晶,充满了人生的睿智与哲人的洞见。
[1]在阅读冯先生介绍道家代表人物庄子时,我对庄子的思想,尤其是他的逍遥自在人生态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就此我表达一下自己的拙见。
庄子,原名庄周,是道家的第三阶段的代表人物。
他的.主要思想与著述被记录在《庄子》一书中。
谈及他的思想,一般人就会联想到名篇《逍遥游》里所描绘的那种“为我,放任,避世,空谈”,其实不然,应该是那种“忘我,顺其自然,入世而超世”,并且包含着至高的人生境界。
这也是庄子对“道”的高深领悟。
一般人如果认为庄子那种避世的心态源自于他对人间情况的不谙抑或无法应对复杂的人世间,那就大错特错。
因为他对人世间给予了高度关注,并对人生问题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非凡见解。
例如,他详细观察了人的情绪变化,在《齐物论》中,一下子提及了十二中:喜、怒、哀、乐、虑(忧虑)、叹(叹息)、变(反复)、慹(恐惧)、姚(轻浮)、佚(放纵)、启(张狂)、态(作态)。
真可谓全面丰富。
另外他还提醒到人不可扰乱人心,他在《庄子。
在宥》中这样描写人心:“老聃曰:‘女慎无撄人心。
人心排下而进上,上下囚杀,淖约柔乎刚彊。
廉刿雕琢,其热焦火,其寒凝冰。
其疾府仰之间而再抚四海之外,其居也渊而静,其动也县而天。
偾骄而不可系者,其唯人心乎!’”说到人心理复杂的情况,恐怕很难找到如此贴切生动的描绘了吧!由此,可以看出庄子并非对复杂的人间情况的无知,而是研究的如此透彻。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篇一:《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写在《中国哲学简史》读后作为现代中国哲学史上一个无从回避的重要根本无法人物形象,冯友兰一生于哲学上的研究不可不谓之一波三折。
且不论的晚年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而所留下其种种饱受争议乃至批判的篇章,单就先生作为“现代新儒家”的缔造者和集大成者,任何一位有志于了解中国哲学转型的发展、思想文化的健康发展的青年,都应当去拜读冯友兰先生的著作一二。
王宗泽之先生亦曾言:“中国人了解、学习、研究中国哲学,冯友兰先生是可超而不可越的人物。
”冯友兰先生曾经书写一副对联以叙生平,联曰“三史释今古,六书纪贞元”。
“三史”即《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和《中国哲学史新编》,六书则是指在六书抗日战争前半期“贞元之际”所著的六本书。
从时间上来看,《中国哲学简史》成书于“贞元六书”之后,冯友兰的“新理学”、“新儒学”体系已经完成,而又杨先生在冯先生经受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动乱整肃之前,可以说是其哲学研究成就的巅峰时期。
因而《中国哲学简史》一书也理所当然成为了冯友兰先生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部著作。
《中国哲学简史》原译名《中国哲学小史》(A Short Historyof Chinese Philosophy),是冯友兰先生于1947授课年在芝加哥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课程内容时的英文讲稿,后经整理出版,先后有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南斯拉夫文、日文等译本,并且迅即成为各大学中中国哲学中的通用教材,是西方人了解中国哲学的重要途径。
直到20世纪80年代,本书才由冯友兰先生的学生涂又光第一次根据英文本译成中文出版。
应该说,这本书既是了解中国神学、进入欧美文化的地图,也是触摸冯友兰先生哲学体系的一条捷径。
哲学观和哲学史观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就已经指出:“哲学本一西洋名词。
”也就是说,在中国的思想文化史册上,是没有“哲学”二字的。
既然要作“哲学史”,自然必须首先明确什么是“哲学”,然后才有“哲学史”。
中国哲学简史第二章摘抄
中国哲学简史第二章摘抄第二章《自然、社会与伦理——“天人之际”的明堂》是《中国哲学简史》的重要章节之一,讨论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自然观、社会观以及伦理观念的发展。
以下是该章节的摘抄。
第二章的开头提到,“自然、社会与伦理的关系是古代中国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
”这句话归纳了中国古代哲学对于自然、社会和伦理关系的重视。
中国哲学以儒家、道家和墨家为主要代表,这些学派在对自然、社会和人类行为的思考和研究中产生了许多重要的观点。
首先是自然观。
中国古代哲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协调。
儒家学派将天地万物视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强调天命观念,认为人应该顺应天道,与自然保持和谐。
孔子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道家学派则强调“道法自然”,认为人应该追求天道的真谛,顺从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
道家的“无为而无不为”与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墨家学派则强调天下万物应该公平平等,反对人类的偏见和不平等对待。
墨子提倡“兼爱”和“非攻”,强调社会应该追求公平正义,杜绝战争和压迫。
第二是社会观。
中国古代哲学关注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儒家学派强调家庭和社会的秩序和道德,提倡君臣、父子、夫妻和朋友之间的和谐关系。
其中,孟子主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贞”的家庭伦理,提倡个人在家庭和社会中应该保持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责任感。
墨家学派则强调公平正义和利益最大化,提倡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墨子认为国家应该以公平的方式分配资源,并且反对战争和争斗。
墨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第三是伦理观。
中国古代哲学重视人的道德和伦理发展。
儒家学派注重人的德行教育和自我修养,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的伦理准则。
儒家的这种伦理观可以追溯到孔子,他认为人应该具备仁爱之心,遵循道德规范,并且要以智慧和信任为基础。
墨家学派则强调公平正义和利益最大化,认为人应该追求共同的利益,摒弃自私自利的行为。
墨子提倡“兼爱”,主张人与人之间应该和平相处,互相帮助,追求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中国哲学简史第二章摘抄
中国哲学简史第二章摘抄
以下是中国哲学简史第二章的部分摘抄:
人的思想会受到环境的制约,因此不同环境下的哲学思想各有特色。
从地理角度看,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与海洋关系疏远。
从经济背景看,重农轻商。
中国有着过犹不及,物极必反的思想。
中国人爱慕自然。
古代中国以家庭的思想看待人与人的关系。
入世和出世的思想相反相成。
儒家把艺术看作道德教育的工具,道家追求自然,给予艺术家灵感。
中国哲学从直觉出发,重视不明确的东西。
西方哲学从假设出发,喜欢明确。
因此,以理性演绎为代表的认识论在中国发展缓慢。
大陆国家的农民爱慕自然,不喜欢变革。
海洋国家的商人习惯于变化。
曾经的哲学中,有符合当时社会的内容,也有普遍适用于人类社会的内容。
每一种哲学都有永久性的东西。
各种哲学有着具有共同性的东西,因此它们才可以相互比较,翻译诠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中国哲学的背景中华民族的地理背景中国是大陆国家。
古代中国人以为,他们的国土就是世界。
汉语中有两个词语都可以翻译成“世界”:一个是“天下”,另一个是“四海之内”。
海洋国家的人,如希腊人,也许不能理解这几个词语竟然是同义的。
但是这种事就发生在汉语里,而且是不无道理的。
中华民族的经济背景在农业国,土地是财富的根本基础。
所以贯穿在中国历史中,社会、经济的思想和政策的中心总是围绕着土地的利用和分配。
中国哲学家的社会、经济思想中,有他们所谓的“本”“末”之别。
“本”指农业,“末”指商业。
区别本末的理由是,农业关系到生产,而商业只关系到交换。
在能有交换之前,必须先有生产。
从事末作的人,即商人,因此受到轻视。
社会有四个传统的阶级,即士、农、工、商。
商是其中最后最下的一个。
而士和农的地位很高,所以在中国,一个家庭若能“耕读传家”,那是很值得自豪的。
反者道之动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任何事物,发展到了一个极端,就反向另一个极端。
借用黑格尔的说法,一切事物都包含着它自己的否定。
这是老子哲学的主要论点之一,也是儒家所解释的《易经》的主要论点之一。
这个理论对于中华民族影响很大。
由于相信这个理论,即使在繁荣昌盛时也保持谨慎,即使在极其危险时也满怀希望。
在抗日战争中,这个思想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一种心理武器,所以哪怕是最黑暗的日子,绝大多数人还是怀着希望度过来了。
中庸之道,儒家的人赞成,道家的人也赞成。
“毋太过”历来是两家的格言。
不及比太过好,不做比做得过多好。
因为太过和做得过多,就有适得其反的危险。
海洋国家和大陆国家希腊人生活在海洋国家,靠商业维持其繁荣。
用假设的得到的概念为其出发点,他们发展了数学和数理推理。
为什么他们有知识论问题,为什么他们的语言如此明晰,原因就在此。
希腊人是以城市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围绕着城邦而组织其社会。
在一个城邦里,社会组织不是独裁的,因为在同一个市民阶级之内,没有任何道德上的理由认为某个人应当比别人重要,或高于别人。
中国的社会制度可以叫做家邦。
在一个家邦里,社会组织就是独裁的、分等级的,因为在一家之内,父的权威天然地高于子的权威。
海洋国家的人是知者,大陆国家的人是仁者。
照孔子的话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