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 消息二则(教学反思)
《消息二则》教学反思
![《消息二则》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39277a0f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a68520d.png)
《消息二则》教学反思《〈消息二则〉教学反思》哇,教完《消息二则》,我这心里呀,就像打翻了五味瓶,各种滋味都有呢。
我在教这两篇消息的时候,一开始就想,这消息嘛,不就是讲讲事情的。
可真当我开始深入备课的时候,才发现这里面的门道可多啦。
就像一个看似简单的小盒子,打开一看,里面全是各种各样的小零件,每个都有它的作用。
我先跟同学们说:“孩子们呀,今天咱们来看看这消息是怎么一回事。
这消息啊,就像是一个小信使,它要把重要的事儿快快地告诉大家。
”同学们眼睛亮晶晶的,都特别好奇。
我把课文拿出来,开始读。
读的时候我就在想,我得读得有感情,这样才能让同学们感受到消息里的那种氛围。
在讲到渡江战役的时候,我就问同学们:“你们想啊,如果你们是当时的战士,要渡过那么大的江,你们怕不怕?”有个小男生一下子站起来说:“老师,我不怕,我可勇敢了。
”我就笑着说:“是呀,当时的战士们就像你一样勇敢呢。
”然后我就详细地给他们讲渡江战役的背景,我讲得特别激动,感觉自己就像是个战场上的指挥官,正在给士兵们讲解作战计划。
同学们都听得入神了,我从他们的眼睛里看到了那种对历史的好奇和对战士们的敬佩。
可是呢,在教学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小问题。
比如说,消息里的那些数据,像什么“三十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之类的,同学们理解起来有点困难。
我就想了个办法,我跟他们说:“同学们,你们想象一下,咱们学校的操场,要是站满了人,那可能也就几百人。
这三十万、百万的人,那得多少个操场才能站下呀?”这么一说,同学们就“哦”地一声,好像明白了。
这就像你给一个小朋友解释很大很大的东西,你得用他能看到能想到的东西去类比,这样他才能懂。
还有啊,在分析消息的结构的时候,我发现同学们有点迷糊。
我就把消息比作是一个小房子,标题呢就是房子的招牌,告诉大家这房子里大概有啥。
导语就像是房子的大门,一进去就能看到最重要的东西。
主体呢就是房子里的各个房间,详细地摆放着各种东西。
同学们听了之后,有个小女生说:“老师,那结尾是不是就是房子的后门呀?”我听了就哈哈大笑,说:“你这个比喻很有趣呢,结尾呀就像是房子的一个小角落,它对这个房子里的事儿做个简单的总结。
2023最新-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教案、知识点及教学反思【精选4篇】
![2023最新-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教案、知识点及教学反思【精选4篇】](https://img.taocdn.com/s3/m/c7e606e9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ef.png)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教案、知识点及教学反思【精选4篇】消息是以文字报道新闻信息的一种新闻体裁。
消息的结构是标题、#教案# 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为大家精心整理了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教案、知识点及教学反思【精选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从新闻要素、结构、特点等方面把握文章内容。
2、品味新闻语言的特点,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情怀。
【教学过程】一、诵读导入:我们先来热热身,共读一首诗:(屏显)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是伟大领袖毛主席在一九四九年四月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后创作的诗篇。
诗中既写出了人民解放军的巨大胜利,也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激动和喜悦。
请同学们再读,体会诗中情感和气魄。
(学生再读)同样的事件,可以有不同的表述。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消息二则》,用新闻的方式向公众报道这一重大事件。
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阅读两则消息,注意文章边侧的旁批。
学生结合旁批读课文。
二、活动探究活动准备:自主阅读课本第2页和第15页关于新闻要素和消息特点的文字,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
1、补充介绍:(屏显)新闻是满足人们信息传播与交流需求的一种实用性文体,是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
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向公众告知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2、你知道吗?(屏显)新闻的六要素新闻结构的五部分新闻的三大特点学生结合补充内容和提示,自主学习,了解新闻相关知识。
三、活动过程活动一:当一回编辑1、如果你是当时的报社编辑,请你从新闻的要素、结构、特点等方面审核一下,这两则消息能不能刊发?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陈述要有理有据。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9部编版)《消息二则》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9部编版)《消息二则》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014a0a0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5318f06.png)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9部编版)第四单元《消息二则》。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部分:
1.《消息二则》文本阅读:引导学生阅读两则消息,分析其结构、特点及表达方式,提高学生对新闻类文本的理解能力。
2.语文实践活动:结合《消息二则》的学习,让学生尝试撰写一篇简短的新闻稿,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新闻素养。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新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具体内容包括:
(1)学习新闻的基本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2)分析《消息二则》的言特点,了解新闻语言的准确、简练、生动。
(3)通过对比阅读,了解不同类型的新闻,如动态新闻、综合新闻等。
(4)结合实际生活,指导学生关注时事,学会筛选、整理新闻信息。
(5)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尝试撰写新闻稿,提高写作能力。
首先,关于新闻结构的讲解,我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具体的分析,让学生们对新闻的五个部分有了明确的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可以尝试运用更多实例,让学生在对比中加深对新闻结构的认识。
其次,新闻语言的运用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学生们的一个难点。在讲授过程中,我尽量用简练、生动的语言解释新闻语言的特点,并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新闻语言的魅力。然而,如何在写作中运用这些特点,学生们似乎还有一定难度。我考虑在下一节课中,增加一些针对性的练习,让学生们有更多机会实践和体会。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教案、知识点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教案、知识点及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f4c86c25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7c64d60.png)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教案、知识点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认识小说《消息二则》,了解作者背景和作品风格。
2.理解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及探讨人物身世、性格特点、思想感情等。
3.探究小说中的人生价值观和人生哲理,了解其中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
教学内容1.阅读小说:《消息二则》2.探讨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
教学重点1.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包括身世、性格特点、思想感情等。
2.探究小说中表现的人生价值观和哲理。
教学难点1.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并能结合文本中的具体情节进行探讨。
2.探究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人生哲理的关系,分析作者的表达意图。
教学方法1.导读法:通过简短的引言,引导学生理解文本背景和主题思想。
2.问答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小说中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价值观等内容,并进行讨论,以促进学生的思考和思维活动。
3.小组讨论法:将学生分组讨论小说中的某一人物形象或某一个情节,以便深入探究文本内容。
1.教师做好《消息二则》的阅读笔记、分析笔记和教学PPT等准备工作。
2.学生准备好针对小说中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等问题的探究笔记。
教学过程第一节导入1.观看小说的封面,了解作者和作品背景。
2.导读小说的内容简介,引发学生对小说的探究兴趣。
3.通过展示小说中的某一段文字或图片,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思考。
第二节阅读分析1.带着问题阅读小说,包括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
2.完成小说阅读后,进行小组讨论,就自己的阅读体验、人物形象等方面进行交流。
3.教师发放深度阅读材料或教育资料,便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小说中涉及到的人物和情节。
第三节交流讨论1.整理学生的探究笔记,进行讨论。
2.教师引领学生探究文本中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3.组织学生就小说中涉及到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进行交流讨论。
第四节总结反思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向学生提出反思问题,引导学生在本节课中的学习中思考和总结。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精选6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精选6篇)](https://img.taocdn.com/s3/m/f555d8a8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b0.png)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精选6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篇1学习目标1.掌握新闻的相关知识,把握新闻内容及结构特点。
(重点)2.学习课文语言准确精练、详略得当、叙议结合的特点。
(难点)3.探究我军胜利的原因,感悟正义战争的强大力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社会的奇闻趣事的呢?(学生回答广播、网络、电视、报刊以及他人的传话等,教师引出新闻。
)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信息。
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
今天,让我们来共同研读另一篇来自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一起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朗读新闻,整体感知提问1:快速朗读新闻,整体感知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的内容。
明确:《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时间、地点和战况,指出了战局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敌败我胜的原因。
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提问2:再读新闻,理清新闻的六要素。
明确: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线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三路大军横渡长江。
结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提问3:找出这则新闻的标题、电头、#教案# 导语和主体,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概括各层层意。
明确: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教案# 导语: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至“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从“二十日夜起”至课文最后。
第一层(从“二十日夜起”至“已渡过三十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
消息二则教案反思
![消息二则教案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b99c46b2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e2.png)
消息二则教案反思教案标题:消息二则教案反思1. 教案概述:-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判断消息真实性和有效性的技巧,培养学生的媒体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 教学内容:了解和分析两则新闻消息,评判其真实性和有效性,并提出相关的反思。
- 教学时间:1个课时。
2. 教学步骤:a. 导入环节:- 创设一个关于新闻报道的语境,引发学生对新闻消息真实性的思考。
- 呈现两则新闻消息的标题和简要内容,并提醒学生对其进行评估。
b. 活动1:判断消息真实性- 学生以小组形式阅读第一则新闻,并记录下他们认为新闻真实性的几个特征。
- 学生分享他们的观点,并引导他们讨论评判新闻真实性的标准。
- 全班共同总结一些评判新闻真实性的指标,并对第一则新闻进行评估。
c. 活动2:评估消息的有效性- 学生阅读第二则新闻,并列出对其有效性进行评估的几个关键点。
- 学生分享他们的观点,并进行小组讨论。
- 全班共同总结一些评估新闻有效性的指标,并对第二则新闻进行评估。
d. 反思环节:- 学生回答几个问题,对课堂学习进行反思:- 学生是否能够判断消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学生是否理解并应用了评判新闻真实性和有效性的指标?- 学生是否能够批判性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师进行集体讨论,引导学生总结他们的学习体会和收获,并鼓励他们提出进一步的问题。
3. 教学资源:- 两则新闻消息(可以是真实的或虚构的)- 学生小组讨论和合作记录的工具- 反思问题准备好的纸张或电子表格4. 评估方式:- 教师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 学生对新闻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估的记录。
- 反思问题的回答和总结写作。
5. 难点与解决方法:- 难点:学生对新闻真实性和有效性评判标准的理解和应用。
- 解决方法:教师通过示范评估过程、小组合作、集体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评判指标。
6. 教学延伸:- 学生可以选择其他新闻消息进行判断和评估,并形成自己的观点。
- 学生可以针对某个现实问题,选择一则新闻消息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评估,展开辩论或写作。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课《消息二则》教学反思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课《消息二则》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353cfddc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a0.png)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课《消息二则》教学反思本文是基于教学实践,对《消息二则》这一课程进行反思与总结,以期对今后的教学有所帮助。
一、教学内容概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真实的短消息《寻人启事》和虚构的短消息《寻龙启事》。
《寻人启事》讲述了一个小女孩走失后,母亲通过报纸发布寻人启事,最终找回女儿的故事。
《寻龙启事》则是一封虚构的启事,讲述一个神秘龙的寻找过程。
通过这两个故事,让学生了解短消息的写作特点、注意事项以及如何提高其读写能力。
二、教学反思1.教学目标的设定在教学前,我详细了解了本课程所需的教学目标,这有助于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有效地组织学习内容,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
在设定教学目标时,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设置阶段性目标,让学生能够在逐步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2.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在本节课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下进行学习,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真实的短消息时,我通过读报方式让学生了解报纸中的短消息特点,在读写练习中加入了小组讨论,让学生深入思考每种短消息的写作要点。
在学习虚构短消息时,我利用幻灯片等多媒体资源,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寻龙启事的故事情节。
3.教学方式的改进在教学课程中,我发现学生在进行短消息写作时,往往缺乏实践经验。
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加大了实践环节的比重,让学生尝试根据阅读材料和自己的想法,编写自己的短消息。
同时,在检查作业时,我也重视学生的实践成果,给予了具体的思路指导,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4.教学评价方法的完善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时,我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了多种评价方法,例如课堂互评、个人表演等方式。
通过这些评价方法,我发现学生在短消息写作方面的表现有所提高,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总结本节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深感教学内容的丰富与教学方法的变化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难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学生的写作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等。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课《消息二则》说课稿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课《消息二则》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b95158df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a0.png)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课《消息二则》说课稿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消息二则》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课,此课程是以语文知识和写作能力提升为主线的。
通过对实际生活中消息的解读,学会如何处理和表达消息的方式,能够提升学生处理实际生活中舆论信息的能力。
推动学生通过文化素养和情感思维的教育培养出健全的道德观和社会责任感。
二、学情分析本课程的学生是初中八年级的学生,语文学科方面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
但在情感思维和文化素养方面还存在不足,因此在课程教学中需要更多的培养其思辨和创新意识,提高其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传递消息的方式和技能,加深对信息的理解,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提升语文运用能力和综合素养,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表达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健全的道德观和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情感体验能力。
四、课程设计与教学安排1. 学情导入(5分钟)学生们观看一段短视频,引导学生感受并思考这段视频传达的信息,可启发学生分析和总结信息的方式,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消息”.2.导入新知(10分钟)教师通过自己的讲解和解析,向学生解释“消息”的概念和特点。
班上同学反应自己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信息或对新闻和消息的态度和想法。
3.分析课文(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提供的两个例子,总结它们传达信息的方式及特点.提醒学生留意文中细节和重点,体悟信息表达的技巧.4.策略指导(10分钟)教师提供有效的信息传递策略,如预约方式、利用公众号、短信等,从中引出一些写作技巧让学生体会和体悟。
在此基础上,举例分析信息表达技巧和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了解信息传递中的前后顺序和方法以及相应的写作技能。
5.分组交流(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自由交流活动,分组讨论信息的传播方式,通过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达成对信息传递方式本质的思考和总结.6.写作实践(2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写作活动,进行写作练习,学生采用讨论得出的方法,通过指导老师的点评,在小组讨论时进行大胆发挥, 尽可能多地运用课上掌握的知识,分享信息和话题.7.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信息传递方式的意义及应用价值,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中如何有效传递信息,以及如何运用语言能力与写作技巧让情报传递的放大化和价值化.五、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综合运用了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和写作练习法及自由交流等多种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和应用消息传达的方法与途径,提升其常见信息表达能力和意识,通过交流对信息表达进行归纳和总结, 让学生在应用中进一步理解信息传播中存在的难得和技巧,从而提高写作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初中语文消息二则教学反思
![初中语文消息二则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3033523c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3b.png)
初中语文消息二则教学反思
一、初中语文消息一
最近在我班上,语文课程的上课方式有了一定的变化。
以前的上课方
式是语文老师主导教学,学生们被动学习,只有勤奋的学生才能真正地深
入学习,而其他学生则很容易停留在表面。
近来,老师添加了新的教学方式,即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研究资料,探讨问题,互相探讨,从而实现
自主学习。
这种学习方式让学生们能够收获更多的语文知识,更加深入理解,而不仅仅是死记硬背,从而提高学习成效。
教学反思:
经过这次我们语文课程的教学,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互助学习的方式,学生们能够收获更多的知识,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
能够更加全面的理解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成效。
但是,尽管这种学习方式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还是存在一些弊端,比如说,学生们很容易分散注
意力,造成课堂秩序的混乱,老师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需要更好地控制
好课堂秩序并有效的指导学生。
此外,我们还应该注意加强学生们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
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学生们在进行自主学习的时候缺乏一定的技巧,比如不能根据材
料自行判断,缺乏梳理思路的能力等,因此我们还应该在教学中加强学生
们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教案及反思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教案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c8daa772915f804d2b16c176.png)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及反思1、消息二则教学目标;1.熟悉课文内容,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和意义,感受作者体现在消息中的情感与立场。
2.了解消息的要素和结构,分析消息的特点。
3.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及情感鲜明的特点。
教学过程:第1课时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导入新课1949年4月21日,中国大地上打响了一场战役,这场战役影响着整个中国的未来走向,关系着中国广大劳动人民能否战胜官僚、地主等资产阶级而获得翻身的幸福。
这场战役是什么呢?它具体是怎样打响的?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一篇新闻来了解这场战役的动态。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了解渡江战役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字润之。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同时也是优秀的诗人与书法家。
渡江战役:1949年,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该日凌晨发起渡江战役。
文体链接:“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概括叙述的方式和简明扼要的文字对国内外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社会典型事实所做的准确简短的报道。
目标导学二:根据新闻文体特点,把握文本内容1.明确新闻要素:新闻的五要素(五个W)是: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
有的还加上How(如何),即“五个W加一个H”,成为新闻“六要素”。
练习:找出这则新闻的“五要素”。
明确:在这则新闻中,“五要素”分别是:何时:(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午夜到二十一日(不到二十四小时);何地:芜湖、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何人:三十万人民解放军;何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何故:国民党反动政府拒签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坚决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消息二则教学设计人教部编版(含反思)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消息二则教学设计人教部编版(含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0ae35240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fd.png)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人教部编版:1 消息二则1.掌握消息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
2.把握课文的新闻要素,理清写作思路,品味语言,欣赏新闻写作的艺术。
3.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与意义,感受作者体现在消息中的情感与立场。
一、导入新课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日渐丰富,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构筑了一个庞大的视听世界。
翻开报纸,打开电视,刷刷短视频……扑面而来的就是来自国内外的各种新闻报道。
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我们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生活信息。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则新闻,它们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言简意赅,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
二、教学开展1.探究活动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字词积累。
自由朗读,结合课后的读读写写掌握“溃退”“摧枯拉朽”等重点字词。
可参见《创优作业·背记手册》本课字词部分。
◎背景链接1949年初,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国民党军已失去了战略防御能力,但仍有204万兵力据守长江以南,并借“和谈”烟幕,构筑长江防线,企图与人民解放军隔江对峙。
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破裂。
渡江战役于当晚午夜打响。
4月21日,毛泽东主席与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4月22日2时,新华社全文发布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则消息报道了战役首日的情况。
2.探究活动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梳理要素。
阅读《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用不同颜色的笔在文中分别圈画出两则消息的六要素,完成下面的任务单。
学习任务单《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参考答案]①何时②长江(在芜湖、安庆之间)③南渡长江④何地⑤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⑥冲破敌阵,横渡长江⑦何故◎联读两则消息,说说你对准确概括消息六要素有哪些感触。
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 消息二则教案带教学反思
![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 消息二则教案带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5d8da788ad51f01dc381f138.png)
1 消息二则教学目标课前准备新闻(1)概念:广义的新闻,泛指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是以简洁的语言对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的事实进行的及时、客观的报道。
(2)特点:真实性、及时性、公开性。
(3)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
标题、导语、主体是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暗含在主体中,有时省略。
,分为引标题、主标题和副标题。
引标题常用来说明形势、交代背景、烘托气氛等;主标题常用来概括新闻的主要事实,说明新闻的思想内容;副标题一般用于补充、注释和说明。
心内容,新闻的“六要素”常集中在这一部分。
,用充分的事实表现主题。
(4)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5)写作结构:“倒金字塔结构”。
新闻常将最重要的事实写在最前面,即往往把事情的高潮或结果放在最前面,按事实的重要程度和读者关注的程度先主后次地安排内容,以利于读者一接触新闻便能迅速抓住事件的核心与关键。
这在新闻写作中被称为“倒金字塔结构”。
抵(dǐ)抵抗【要塞】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教学过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1.朗读课文,指出该新闻的导语和主体部分。
开头的“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渡过长江”是导语部分,导语以下是主体部分。
2.默读课文,找出本则新闻的六要素。
人物:我三十万大军时间:1949年4月20日午夜开始地点:芜湖、安庆之间原因:国民党反动派遇到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纷纷溃退经过: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结果:到21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1.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大约”表示大概数字,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去掉则变成了确切数字,不够严谨。
2.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形象地写出了国民党反动派不堪一击的情况,满含讽刺之意;同时也衬托出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预示着战争即将取得最后胜利。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消息二则》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消息二则》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6d4b8c2076eeaeaad0f330ac.png)
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课堂有效甚至高效)
在讲课时,教者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真正帮助
学生理解课文表演示”帮助学生分析当时形
式;通过“指导分层,填充表格”引导学生理清课文脉 教学策略选
络;通过“模拟播音”,在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 择与设计
副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提要。 ②导语: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是消息中最 主要的事实,是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材料,也是本则 消息报道的价值所在。导语的要求:一是要抓住新闻事 件的核心,二是要能吸引读者看下去。 ③主体:是消息的主干部分。承接导语之后,对导 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 心,从而写出导语所概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消息的主题 思想。应按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写作,但仍然要先写主 要的,再写次要的。 ④背景:是新闻事实发生的历史条件或现实环境。 ⑤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话。 (4)消息固定的格式——“倒金字塔结构”:由主 到次地组织内容,高潮在前,即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消 息的最前面,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最重要的信 息。 3.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摧枯拉朽(xiǔ)区域(yù)督战(dū) 歼灭(jiān)溃退(kuì)荻港(dí) 锐不可当(dāng)泄气(xiè)要塞(sài) (2)词语释义
教师点拨:从理论上说,消息只是向读者提供最新 的事实,好像是中立的、纯客观的。但是完全中立、客 观、不带主观价值判断的“事实”是不可能存在的。作 者主观的立场和观点往往渗透在对事实的叙述、议论之 中,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在仔细阅读的基础上加以分析、 概括。
(三)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 人渡过长江”中的“已”和“大约”能否去掉?为什 么? 答案示例:不能去掉。“已”是“已经”的意思, 表明解放军约有三十万人已经渡过长江;“大约”表明 “三十万人”是一个概数,不是确数。表现了新闻语言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人教版八年级一单元消息二则》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人教版八年级一单元消息二则》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5e362071ec3a87c24128c435.png)
5、作业布置理清文章的结构 第二课时 1、理请消息的三要素:标题导语主体 2、体会消息一内容精练过渡自然巧妙 3、体会语言的准确体会字词里包含的感情,感受 作者豪迈的情感 4、比较两则新闻的异同 5、练习写一则新闻报道学校或班级新近发生的事。
(简要写出围绕所要研究的主题搜集的课堂教学 信息,并简要反思在构建高效课堂的背景下,课程教学 要怎么转变才能更好实现育人目标?)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人教版八年级一单元消息二则》教学设 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语文
教学课例名
《人教版八年级一单元消息二则》
称
新闻二则是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本单元是
新闻单元,也是学生第一次集中学习新闻这种文学形
教材分析 式。因此,学生要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会阅读新闻和简单
写作。本课是本单元的开篇之作,所以教学中药起到事力分析Biblioteka 学习,所以对文体知识的知识要从零开始。
2、对两则消息的背影了解应做充分。课前组织学
习看电影《开国大典》
这对体会文中的英雄气概、豪迈情感是很重要。
3、课前查阅毛泽东的生平资料,通过文章的学习,
让学生对这位新中国的开国主席有更全面的了解。
(根据您的教学思路,以及您对高效课堂的理解,
说明您采用何种教学实施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怎么样培
课上下来,感觉重点突出不够,设计还是太过于小 课例研究综
心翼翼,没有刚开脚步。同时实际操作不够。 述
第一课时的前半部分可以省去,直接扣新闻的三要 素和新闻的情感倾向,然后增加学生练习时间,让学生 展示消息写作,这样他们对新闻的这种文体的感受会更 加深刻。
学习活动进行哪些方面的指导)
第一课时
1、学生用平时看新闻联播的语气和语速“播报消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864212fa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e5.png)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消息二则》教学反思《消息二则》的背景离现在比较远,预计学生会有距离感,不大喜欢这两篇课文。
预设的时候考虑两个重点,一是消息的文体特征结构,二是消息语言的品味。
第一节课我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采用“媒体互动”等方式帮助学生分析当时形势;通过“指导分层”引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理解消息的结构。
第二节课让学生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比较分析消息的语言特点,更深层地理解消息的写作特点。
通过课文的教学,我发现很多学生对消息没多大兴趣,也并不十分关注,所以在后面的教学中,我讲的少一些,指引学生多说多练,并且多动脑,加以强化训练,以此来激发学生研究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XXX《一着惊海天》教学反思这是一篇通讯,学生首次接触通讯,首先要让学生了解通讯是广义的新闻,作者通过对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报道,表现了我国海军强军梦终于实现,体现了海军人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崇高精神。
本文情节虽然简单,可是要求学生准确地解读其主题思想并非易事。
阅读者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在阅读时及时地建立起有关信息的心理表象,因而我将本文的阅读重点定在“寻找感动”上,我要求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去寻找文章的感动点,以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展现自己的个性阅读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尊重学生的认知实际,帮助学生化解了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打开学生探究的闸门和思维的通道,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并将发现的机会给了学生。
学生在发现的过程中将思维和情感融进了作品灵魂的深处。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高涨,对文章的主题把握准确,有的学生的分析比我预设的答案还要全面,表现出较高的个性阅读鉴赏水平。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不该该人为地设置出很多难以解答的题目来限定学生的思维。
尤其是不能将课文支解成一些零碎的片段进行问答式解读。
我们应该相信学生的能力,经由进程合理的教学设想,将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依据自身的知识积淀和生活体验等进行团体性的阅读或个性解读,这样便于学生充分施展思维的空间,用自己的情感和知识积淀去激活知识,去感受情感,以心灵去奋发心灵。
初中语文消息二则教学反思
![初中语文消息二则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3eea8bbc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bf9a978.png)
初中语文消息二则教学反思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消息是一种常见的教学形式,它适合于学生阅读、理解和写作的训练。
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使用了两则语文消息,一则是关于珍惜时间的消息,另一则是关于父母子女关系的消息。
在教学过程中,我有一些反思和收获。
第一则消息是“珍惜时间”。
我选择了这则消息,是因为学生在中学阶段,有时会陷入时间规划不当的困境,无法有效管理时间,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通过阅读这则消息,我希望学生能够认识到时间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时间规划和时间管理能力。
通过这一教学过程,我发现学生对这则消息有了较好的理解。
他们能够准确把握主题和中心思想,也能够较好地运用文章中的写作技巧。
在写作环节中,许多学生都能够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运用恰当的语言进行描写和论述。
这表明他们对这则消息的理解和掌握有了较大的提高。
然而,在教学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一部分学生在理解这则消息时存在一定的困难,尤其是较长的句子和较复杂的句式。
这可能与他们的词汇量和阅读水平有关。
因此,在后续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词汇积累,帮助他们提高理解能力。
其次,在写作练习中,一部分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
他们的观点和论述不够清晰,语言表达有些生硬。
这需要我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写作技巧的培养,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和创造力。
第二则消息是“父母子女关系”。
我选择了这则消息,是因为父母子女关系是学生在青春期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通过阅读这则消息,我希望学生能够反思自己与父母的关系,更好地理解父母的苦衷和期望,为自己与父母的关系寻求更好的平衡点。
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一部分学生在理解这则消息时存在局限性,只看到了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却忽视了子女对父母的义务。
这可能与学生的个人经历和成长环境有关。
因此,在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引导学生全面看待父母子女关系,理解双方的权利和责任。
其次,在写作练习中,一部分学生还存在着表达能力不足的问题。
消息二则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消息二则第一课时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00bb4b2f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29.png)
消息二则第一课时教学反思课后教学反思范文总而言之,写课后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
一有所得,及时写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二)坚持写课后反思,可以获得宝贵的经验、教训,并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
课后反思应包括哪些内容是否上完课后都要写写教学手记怎样写教学手记教师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反思。
(1)、思效。
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教师最关注的问题,进行课后反思要做到“当堂思效”。
即上完课后要对本课的教学效果作一个自我评价,比如分析学生哪些内容掌握得好,哪几部分有困难,哪些学生学得成功,还有多少学生需要指导等;同时,还要坚持“阶段思效”,即对一阶段的教学工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进行自我评价。
(2)、思得。
一节课结束后,回顾教学过程,体会学生学习的成功之处,教师一定能从中受到启发,总结成功的经验,如能及时记录,可作为日后教学工作的借鉴,有助于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
(3)、思失。
课堂教学中有所得也必定会有所失,学生的性格各异,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参差不齐,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过程总会有不相适应的地方,如教法的运用,知识的讲解,例题的选择,板书的设计,学生的反应等方面,课后都会觉得有不尽如人意之处。
对于教学工作的不足,要反复思考,仔细琢磨,采取措施,及时补救。
(4)、思改。
“思”的最终目的是“改”,通过对各个教学环节得失的客观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对策,提出改进教学的策略和方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后反思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一位优秀的教师,上完课后必然会自觉不自觉地进行反思。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课后反思都必须用文字记述下来,写成手记。
教学手记记的应当是有价值的东西。
下面五个方面可供参考:(1)、教材的创造性使用。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科书的首要功能是作为教与学的工具,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文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年秋季部编版
《消息二则》
这两则报道目光如炬、高屋建瓴,今天读来,那场惊心动魄、气吞山河的战争犹历历在目,令人荡气回肠。
两则新闻在既有共同点,又各具特色。
为了让学生学习得主动,又不至于感到重复,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采取了“一带一”的策略,即重点讲读第一则,然后引导学生自学第二则。
我的总体设想是这样的: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学习方式与方法的建构,重视师生间平等的对话和交流,并注意应用活动性教学方式,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模拟经历,感受体验,增强对新闻这种文体的感性认知。
同时注意以开放性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各抒己见、取长补短,主体意识和个性都得到了张扬。
本节课中绝大多数的资料搜集、感悟体验、品味表达、联想反思都是由学生来完成的,老师起到了导学的作用。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师生的合作、交流、共享尤为重要。
要达到这一要求,平等的对话是前提。
通过这节课,我体会到,教师要实现和学生的平等对话,就必须鼓励他们每一个思想的火花,不轻易否定任何一次思维的过程。
当学生的思维火花被点燃时,他们就会以一种积极的情感去主动探究,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情感的体验等目标在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水到渠成地达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