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端午粽
《端午粽》的优秀教案(精选
《端午粽》的优秀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教案选自小学语文教材第三册,《端午粽》一课。
教学内容包括:课文朗读、生字词学习、句子解析、课文理解及文化背景介绍。
详细内容涉及课文第一至三段,重点讨论端午节的由来、粽子的制作及其在端午节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端午节的传统文化。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汇和句子,掌握粽子的制作方法。
教学重点:课文朗读、生字词学习、句子解析、端午节文化传承。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粽子实物、教学挂图。
学具:课本、作业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端午节的传说故事,引起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 课文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停顿、重音和语调。
3. 生字词学习:讲解生字词,让学生在课本上做好笔记。
4. 句子解析:分析课文中的难点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5. 粽子制作实践:分组进行粽子制作,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端午节的文化。
六、板书设计板书分为三部分:1. 课题:《端午粽》2. 生字词:写在课题下方,用不同颜色标注。
3. 课文结构:用简洁的图示表示课文的段落结构。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端午节小报制作。
答案要求:包括端午节由来、粽子的制作方法、民间习俗等内容,图文并茂。
2. 作业题目:课文填空。
答案要求: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应的填空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了解更多关于端午节的文化知识,如赛龙舟、佩香囊等习俗,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生字词学习和句子解析2. 粽子制作实践3. 作业设计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详细补充和说明:一、生字词学习和句子解析1. 选择重点生字词: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挑选出需要重点学习的生字词,如“端、午、粽、艾、蒲”等。
端午粽教案优秀5篇
端午粽教案优秀5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报告、工作计划、心得体会、讲话致辞、教育教学、书信文档、述职报告、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reports, work plans, reflections, speeches, education and teaching, letter documents, job report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端午粽教案优秀5篇教案的设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教师通过撰写教案可以更好地安排学生的学习时间,使他们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学习效果,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端午粽教案优秀5篇,供大家参考。
《端午粽》的优秀教案(精选
《端午粽》的优秀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语文教材第四册,《端午粽》一文。
详细内容主要围绕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来历、习俗以及独特的食物——粽子展开。
教学内容涉及课文理解、生词学习、句子解析等,重点为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思考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课文第二、三自然段中关于端午节习俗和粽子的制作过程的描述。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句子,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课文朗读录音。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端午节的习俗图片,引导学生了解端午节,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标注生词、难句。
3.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第二、三自然段进行详细讲解,解析生词、句子。
4. 例题讲解:以课文内容为例,讲解如何描述一个传统节日的来历和习俗。
5.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课堂所学,用自己的话描述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6.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探讨粽子的制作过程,分享家庭过端午节的趣事。
六、板书设计1. 《端午粽》2. 内容:端午节的来历端午节的习俗粽子的制作过程3. 结构:课文第二自然段:端午节的习俗课文第三自然段:粽子的制作过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描述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写一篇关于粽子的制作过程的短文。
2. 答案:端午节起源于战国时期,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民间有赛龙舟、吃粽子等习俗。
粽子的制作过程:选用上等糯米,浸泡、洗净后,将糯米与红枣、豆沙等馅料包入竹叶中,用线绳捆扎,放入沸水中煮熟即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学习《端午粽》一文,使学生了解了端午节的来历、习俗以及粽子的制作过程。
《端午粽》教案优秀8篇
《端午粽》教案优秀8篇《端午粽》教学设计篇一教材分析:1、课文以儿童的口吻,以家庭过端午节吃端午粽的事由,向学生介绍了端午粽的由来、样式、色香味等,实际是一篇说明文。
课文贴近生活,能很好唤起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学习,了解这个中华传统习俗。
2、课文长句子较多,学生正确朗读有一定困难,且读好长句子是重点教学目标之一,应安排教学环节,给予足够的时间落实。
学情分析:读好长句子虽然有一定困难,但是通过三个单元的学习,学生还是有一定基础的,因此,要通过学生实践尝试,然后发现问题进行指导,不但要培养学生不读破句的能力,还要在这个过程中培养语感。
切不可采用范读简单的模仿来达到目标。
目标与重难点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
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
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过程设计一、复习引入,再现情境1.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端午粽》的字词,这节课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找动物。
以小组为单位读词语,看看哪个小组读得准确。
(1)多媒体出示小动物的图片:熊猫、山羊、兔子……(2)小组派代表选择喜欢的小动物,每个动物后面隐藏一个本课的词语,小组同学认读词语,获胜小组得到相应的小动物图片。
2.师生共同齐读课文。
二、诵读课文,品味内容1、抓住重点语句,指导朗读。
(1)品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教师提出问题:结合第二自然段内容说一说。
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样的。
(3)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4)指导学生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描述粽子的外形特点。
(5)词语填空读课文。
课件出示: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粽子是用________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________糯米,中间有一颗________枣。
教师追问:为什么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而不用“青的”“白的”“红的”?课件出示两个句子,朗读比较有什么不同。
《端午粽》的优秀优质教案(精选
《端午粽》的优秀优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第二册第四章,详细内容为《端午粽》一课。
本节课通过介绍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及其特色食品粽子,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提高语文素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了解端午节的历史背景、习俗以及粽子的制作方法。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情趣,感受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会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事物。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课文中的传统文化内涵,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重点:掌握端午节的相关知识,学会描述粽子的制作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端午节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端午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课文内容,分析端午节的历史背景、习俗以及粽子的制作方法。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让学生动手制作粽子,体验传统节日氛围。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优美句子,让学生学会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事物。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写一段描述粽子制作过程的文字。
六、板书设计1. 《端午粽》2. 主要内容:端午节:历史背景、习俗粽子:制作方法、特点描述方法:生动形象、细节描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端午粽》为主题,写一篇介绍端午节和粽子的短文。
2. 答案示例: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又称龙舟节、重午节。
这一天,人们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粽子是端午节的特色食品,其制作方法如下:准备好粽叶、糯米、红枣等材料。
将粽叶洗净,放入热水中浸泡,使其变软。
接着,将糯米洗净,泡水一小时。
红枣洗净备用。
然后,开始包粽子。
取一片粽叶,折叠成漏斗状,放入适量糯米和红枣,再覆盖一层糯米。
将粽叶包裹严实,用线绳捆绑紧实。
通过这篇短文,我们可以了解到端午节的历史背景、习俗以及粽子的制作方法。
《端午粽》教案(优秀9篇)
《端午粽》教案(优秀9篇)语文端午粽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读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个偏旁,会写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了解端午节的习俗。
3、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课文内容及词语意思。
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及其风俗习惯,并知道这些节日的历史来源。
【教学重点】认读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熟读课文。
【教学难点】了解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及历史人物屈原。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1、同学们,看看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什么?(课件出示粽子)你们认识吗?谁能告诉老师它是什么?2、指名说,接着导入:同学们回答得很对,这是粽子。
但是,同学们,你们吃过粽子吗?什么时候吃呢?3、今天呀,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0课,文中的小朋友和我们一样,不仅吃过粽子,他还知道粽子的来历呢!板书课题。
4、指导学生学习生字“端”“午”“粽”。
5、再次齐读课题,注意读准三个生字的读音。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1、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把不认识的生字画上“○”,生词画上“”,看看哪些同学把课文读得又快又好!2、检查生字、生词认读情况。
(1)师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2)师出示生词卡片认读。
3、课文有几个自然段,这几个自然段写了有关粽子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呢?(课件)4、学生自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感悟内容(一)读课文,感悟内容。
1、师配乐范读课文。
2、指名逐段朗读课文,全班帮忙正音。
3、全班交流。
(课件问题)(二)分段学习课文。
1、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
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什么呢?2、指名回答,师指导。
3、师总结:外婆煮好一锅粽子,不仅仅是盼望我们回家吃粽子,同时,更饱含了外婆对我们浓浓的爱。
4、出示生字卡“午”“节”认读两个生字,师指导描红。
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粽子》教案、教学设计
2.培养合作意识: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倡导环保理念: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环保问题,如在制作粽子的过程中,注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本节课的生字词较多,且部分字词较为生僻,学生在认读和书写方面可能存在困难。尤其是“粽”、“叶”等字,笔画较多,结构复杂,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
设想:通过多媒体展示生字词,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字词的笔画、结构,并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联想记忆。同时,设计有趣的书写练习,如填空、连线等,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生字词。
5.家庭作业:请家长协助学生收集关于端午节的民间传说、习俗等资料,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6.观察日记:要求学生观察端午节期间家人为节日做的准备,如挂艾叶、包粽子等,记录在观察日记中,培养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5.总结反思,提升素养
在课堂小结环节,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联系生活实际:询问学生是否知道端午节,以及他们在端午节会做些什么。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粽子》。
2.多媒体展示:利用多媒体展示端午节的图片、视频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如赛龙舟、吃粽子等,从而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3.写作表达:学生能够运用本课所学生字词,结合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描述粽子的制作过程,提高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
4.朗读与背诵: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够熟练地背诵课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端午粽教案(精选5篇
端午粽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端午粽》,主要围绕端午节的粽子文化进行讲解。
内容包括:课文阅读与理解,学习生词和短语,分析课文结构,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学生能够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学生能够了解端午节的传统文化,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生词和短语,掌握课文的结构。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挂图、生词卡片。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端午节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来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词问题。
3. 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 例题讲解:以课文中的重点句子为例,进行语法和表达方式的分析。
5.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课后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端午节的习俗和文化意义,进行交流分享。
六、板书设计1. 端午粽2. 内容:课文结构生词和短语作者思想感情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绘制一幅端午节粽子的图画。
用自己的话描述端午节的习俗和文化意义。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在本节课结束后,对自己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2. 拓展延伸:邀请家长参与课堂,共同分享端午节的习俗和文化。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了解端午节的起源和发展。
开展端午节主题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粽子,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与重点中的“学习生词和短语,掌握课文的结构”。
3.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端午粽》教学设计(优秀4篇)
《端午粽》教学设计(优秀4篇)《端午粽》教学设计篇一第二课时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认识生字卡片。
2、听写生词。
二、学习课文,感悟内容1、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1)过渡: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2自然段,知道了外婆包的粽子特别好吃,那么除了味道好,外婆的粽子还有什么特别之处呢?(2)指名读第3自然段。
(3)指名说说这一段主要写什么?(4)指名回答并板书:花样多。
(5)练习用“除了……还有……”说话。
(6)总结:外婆包的粽子除了好吃,花样多,还叫我们带回去给邻居吃,看来,外婆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善良2、学习第四自然段。
(1)启发谈话:人们端午节吃粽子为了什么呢?(2)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3)交流搜集到的有关屈原的资料。
三、课文拓展,指导书写1、总结交流。
(1)过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那么屈原到底是一个什么样人呢?(2)课件出示屈原资料,了解其生平,以及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2、拓展交流。
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家乡端午节习俗资料,并和课文内容相对照,看看哪些地方是相同的,哪些地方不同?3、指导生字“真、分、豆”书写。
(1)课件演示“真、分、豆”笔顺。
(2)认读3个生字。
(3)观察三个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并指导书写。
四、布置作业四、布置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体会课文的主要内容。
2、布置作业。
把在本课中收集到的词语放在你的词语库里。
课外了解我国还有哪些传统节日。
五、板书设计材料:青青的箬竹,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10、端午粽味道:清香,又黏又甜花样:多意义:纪念屈原《端午粽》教学设计篇二一、童谣导入,说“已知”1、师生板书“节”字。
复习已学过的三首传统节日童谣:《春节童谣》《元宵童谣》《清明童谣》。
2、学习“端午”。
清明之后的传统节日便是“端午”(教师板书)了。
你能给“端”字组词吗?教师相机引导:“端正、端坐”表示“身正,不歪”;“端碗、端茶”表示“用手很平正地拿着”;引申义“笔端、开端”,指“东西的一头”。
端午粽教案(优秀10篇)
端午粽教案(优秀10篇)端午粽教案篇一教材解析:《端午粽》是本册书的第十篇文章,本单元围绕“家人”这个主题,编排了《静夜思》《夜色》《彩虹》《端午粽》四篇文章。
《静夜思》是一首古诗,语言浅显易懂,儿童诗《夜色》和散文《彩虹》想象奇特,用孩子的视角,童趣化的语言进行表达。
《端午粽》是关于传统节日习俗的,生动的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通过讲述传统节日风俗,引导学生了解热爱中华传统文化。
《端午粽》本篇课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
第1自然段先介绍端午节,外婆会煮好粽子等我们回去;第2自然段具体介绍了粽子的色、香、味;第3自然段重点写了粽子的花样多;最后点出了端午吃粽子习俗的由来。
课文语言比较形象,比如对粽子样子、味道的描写中,分别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箬竹时、糯米、枣,可以归类积累,同时在学习叠词的基础上,感受句子韵味和节奏,口语表达时,也可模仿运用这一类词语。
读好长句子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长句子主要在本文的第2、3自然段中出现,这两个自然段时要加强对长句子朗读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读好长句子的方法。
教学目标:1、多种形式巩固生字和词语,会写“真、节”2个生字。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箬竹叶,糯米,掀开,剥开,裹着”等词语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自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
教学重难点:重点:1、会写“真、节”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难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用中国传统节日导入新课。
农历八月十五、正月十五、腊月初八、五月初五分别是什么节?有什么习俗?板书课题:《端午粽》【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活动拓展孩子的知识面,让孩子对我国的传统节日进一步的了解。
《端午粽》老师优秀教案
《端午粽》老师优秀教案《端午粽》老师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
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知道了端午节吃粽子,那粽子如何包啊?需要我们提前准备什么材料啊?(学生自由回答)师:下面让我们一起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和。
1、教师范读。
学生可以轻声跟读。
2、学生分小组读。
3、读了这篇课文你了解什么?小组之间互相说说,教师抽查一个小组汇报。
三、深入理解课文。
1、文章有几个自然段?(四个自然段)2、师:读文章第二段,说一说包粽子前要准备什么材料?生:箬竹叶、糯米、红枣、线。
师:下面我们来观看一下包粽子的过程吧。
(播放视频)3、师:同学们,平时吃过什么馅的粽子啊?生:红枣、蜜枣、豆沙??师:那外婆给“我们”煮的什么馅的粽子啊?生:红枣、红豆、鲜肉。
4、师:同学们,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吗?生: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师:谁能给大家讲讲屈原的故事?(学生可以试讲,教师补充)屈原的故事屈原,名平,战国时代楚国人,他是楚国的三闾大夫。
屈原早先很受楚王的器重,但他革新政治,推行强国的主张,遭到了守旧派的反对。
他们不断地在楚怀王面前讲屈原的坏话。
公元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的八座城池。
看,这里就是秦国,这里是楚国。
秦国攻占了楚国的八座城池后,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
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他知道秦国的议和是假的,是骗人的。
秦国要灭掉楚国才是真的。
屈原冒死进谏,叫楚怀王不要去议和。
你们看,这是屈原,这是楚怀王。
可是楚怀王不但不听屈原的劝告,反而将屈原赶出了楚国的都城郢都。
楚怀王如期赴会,大家再猜猜会是什么结果呢?对,楚怀王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了。
他悔恨交加,忧郁成病,三年后就客死在秦国了。
楚顷襄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襄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了郢都。
端午粽教案(最新6篇)
端午粽教案(最新6篇)语文端午粽教案篇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因此,本文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教学目标:1、认识“端午节、粽子、总是、糯米、中间、十分、鲜肉、带回去、知道、据说、纪念”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
2、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课前准备1.制作多媒体。
(教师)2.预习生字,做字卡。
(学生)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1、多媒体播放视频,展示端午节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
(1)师生共同欣赏视频,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气氛。
(2)导问:说一说在端午节这个中国的传统节日里,人们都会做什么。
预设1:我们家人会煮美味香甜的粽子吃。
预设2:我们家人会起早去山上采艾蒿叶、挂香囊。
预设3:还有一些地方举办端午节赛龙舟活动……(3)教师追问: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有包粽子的习俗。
孩子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和大家说一说,你都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预设:水果粽、豆沙粽、红枣粽、肉粽……2.走入情境,揭示课题。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种粽子,想必同学们一定都很喜欢吃粽子,这节课我们就走进《端午粽》,来共同品味一下课文中的粽子是什么味道的。
设计意图:端午粽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上课伊始,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一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贴近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词1.自由朗读课文。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2)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学情,及时纠正字音。
2023最新-《端午粽》的优秀教案优秀5篇
《端午粽》的优秀教案优秀5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下内容是为您带来的5篇《《端午粽》的优秀教案》,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端午粽》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文章内容。
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
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了解人们在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培养学生对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敬佩之情以及了解我国传统节日来历的兴趣,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渗透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教学过程一、谜语导入,揭示课题1、今天我们班的小朋友非常精神,那么有精神的小朋友肯定也很聪明。
在上课之前,老师想请聪明的小朋友们来猜一个谜语,看看谁猜得又快又准确。
谜语:“三角四楞长,珍珠里面藏。
想尝珍珠味,解带剥衣裳。
”预设:粽子小朋友们真聪明,一下子就将谜底揭晓了。
说到粽子,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和大家说一说,你都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预设:水果粽、豆沙粽、红枣粽、肉粽……二、走入情境,揭示课题。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种粽子,想必同学们一定都很喜欢吃粽子。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中的小朋友也很喜欢吃外婆做的粽子,尤其是外婆做的粽子。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端午粽》,看看稳重的小朋友喜欢吃的粽子是什么样的?板书课题:10、端午粽(引导小朋友一起板书)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要求:读出声音,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流利。
学生按要求读课文,教师巡视学情,及时纠正字音。
复习生字。
师范读。
“想想文中围绕端午粽写了哪些内容?”三、再读课文,探讨研究。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端午粽》教案(5篇
《端午粽》教案(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语文教材第三册,第六单元《端午粽》一文。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朗读、生字词学习、句子解析、课文理解、传统文化渗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课文的生字词,并能熟练朗读课文。
2. 通过课文学习,了解端午节的习俗,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3.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传统文化的渗透。
重点:生字词的学习、句子解析和课文朗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挂图、课文录音。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端午节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端午节的相关习俗,进而引出本课课题《端午粽》。
2. 课文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语气、语调的把握。
3. 生字词学习:学生自读课文,找出生字词,教师进行讲解,学生做笔记。
4. 句子解析: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讲解语法知识和表达方式。
6.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每组设计一个关于端午节的小情景,进行角色扮演,其他同学点评。
7. 例题讲解:针对课后练习,教师进行讲解,学生随堂练习。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端午粽》2. 生字词:粽子、艾叶、龙舟、屈原、雄黄酒等。
3. 句子解析:重点句子及表达方式。
4. 课文结构:起、承、转、合。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围绕端午节,写一篇短文,介绍你了解的端午节习俗。
答案示例: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又称龙舟节。
这一天,人们会包粽子、赛龙舟、挂艾叶、喝雄黄酒等。
我最喜欢的习俗是包粽子,把糯米、红枣、豆沙等食材包裹在竹叶里,蒸煮后香气四溢,美味可口。
2. 课后反思: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提出改进措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课文《端午粽》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了端午节的习俗,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课后,鼓励学生深入了解端午节的相关知识,将所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综合素质。
《端午粽》教学设计
《端午粽》教学设计《端午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能够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其含义。
学生能够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讲解、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认读生字词。
通过讲述、展示、体验等方式,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其含义。
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描写端午粽的句子,感受端午粽的美味。
体会作者对端午节的喜爱之情。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
讲解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
演示法展示端午节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端午节的氛围。
演示包粽子的过程,让学生了解粽子的制作方法。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课文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组织学生讨论端午节的习俗,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感受。
朗读法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1. ◦ ◦ ◦2. ◦ ◦ ◦3. ◦ ◦ ◦ 1. ◦ ◦ ◦ 2. ◦ ◦ 1. ◦ ◦ 2. ◦ ◦ 3. ◦ ◦4. ◦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端午节的歌曲,让学生感受端午节的氛围。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端午节是哪一天吗?端午节有哪些习俗?讲授新课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注意听准字音。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教师检查学生的生字词认读情况,重点指导“端、粽、总、间、分、豆、肉、带、知、据、念”等字的读音。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重点讲解以下句子: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第9课《端午粽》(教学设计)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端午节相关的问题,如:“你最喜欢吃哪种口味的粽子?”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制作粽子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粽子的基本制作方法。
第9课《端午粽》(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第9课《端午粽》
1.教材章节:本节课选自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2.内容列举:
a.了解端午节的起源和习俗,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b.学会生字词,如:端、午、粽、艾叶等;
c.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端午节的喜爱之情;
d.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
5.课后要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策略。
-对于课文情感的理解,教师需要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如讨论、情境体验等,帮助学生深入感受作者的情感。
-在生字词的教授中,教师应特别注意形近字和难写字的区分,通过比较记忆、反复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
-对于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教师可以通过直观的例句对比,让学生感知修辞手法的效果,并通过仿写练习来加强运用。
b.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和运用;
c.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进行角色扮演;
d.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举例解释: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和习俗,教师需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提到的屈原投江、吃粽子、赛龙舟等元素,这些都是端午节的核心文化内容,需要在教学中重点讲解和强调。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端午粽》这一课时,我发现学生们对端午节的传统文化非常感兴趣。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问的方式,学生们积极参与,分享了自己对端午节的了解和吃粽子的经历,这为接下来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9端午粽 小学语文教案
端午粽小学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认读“粽、艾、蒲”等10个生词。
(2)了解端午粽的来历、习俗和特点。
(3)学会本文的生字,会用“各种各样”造句。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看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朗读、讨论,了解端午粽的来历和习俗。
(3)学会生字,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
2. 了解端午粽的来历、习俗和特点。
3. 运用“各种各样”造句。
三、教学难点1. 生字词的掌握。
2. 理解课文中的一些细节。
四、教学方法1. 看图引趣。
2. 讲述分析。
3. 小组讨论。
4. 朗读感悟。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1)出示课件,展示端午粽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
(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对端午粽的了解。
2.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圈出生字。
(2)教师出示生字词,引导学生认读。
(3)学生分组讨论,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3. 了解端午粽的来历和习俗(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2)教师讲述端午粽的来历和习俗,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一些细节。
(3)学生分组讨论,谈谈自己对端午粽的认识。
4. 学习课文内容(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描述端午粽的句子,体会语言的美。
(3)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韵律。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巩固所学。
(2)学生运用“各种各样”造句,展示自己的语言能力。
(3)教师出示相关端午节的活动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端午粽的了解程度,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 朗读展示: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朗读,评估学生的发音、语调和表达能力。
3.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写作和阅读任务,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向家长介绍端午粽的知识,加强家校互动。
《端午粽》教案范文
《端午粽》教案范文(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语文教材第三册《端午粽》一文。
详细内容为:介绍我国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吃粽子,包括粽子的制作过程、种类、寓意以及与端午节相关的历史故事。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端午节的相关知识,学会制作简单的粽子。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实践操作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关于端午节的历史故事,学会制作粽子。
2. 教学重点:掌握端午节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民族自豪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粽子制作材料。
2. 学具:剪刀、彩纸、线、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端午节的传说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内容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了解端午节的相关知识。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教师讲解课文中关于粽子的制作过程、种类和寓意。
3. 实践操作:(1)学生分组,每组派代表领取粽子制作材料。
(2)教师示范粽子制作过程,学生跟随操作。
(3)学生相互交流、展示成果,教师给予评价。
4. 例题讲解:讲解与端午节相关的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提高对端午节知识的掌握。
六、板书设计1. 《端午粽》2. 内容:(1)端午节习俗:吃粽子、赛龙舟等。
(2)粽子的制作过程、种类、寓意。
(3)与端午节相关的历史故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要介绍粽子的制作过程。
(2)简述与端午节相关的历史故事。
2. 答案:(1)粽子的制作过程:准备材料、包粽子、绑绳子、煮熟。
(2)与端午节相关的历史故事:屈原投江、伍子胥复仇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教学方法的适用性等。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了解其他传统节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端午粽》教案范文(精选(1)
《端午粽》教案范文(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语文教材第四册,第六单元《传统文化》中的《端午粽》一文。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阅读与理解,掌握课文生字词,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习俗及其文化内涵,体会作者对传统节日的情感表达。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认读、书写课文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端午节的相关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信息搜集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尊重传统习俗,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生字词,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及其文化内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预习单、字词卡片、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实践情景引入:展示端午节粽子、龙舟等图片,引导学生说出端午节的相关习俗。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端午粽》,学生齐读课题。
2. 预习反馈(1)学生交流预习成果,分享课文生字词。
(2)教师点评,纠正读音,解释字词含义。
3. 课文学习(1)自读课文,思考问题: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3)教师引导,深入学习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4. 例题讲解(1)结合课文,讲解生字词书写方法。
(2)举例说明,指导学生进行句子仿写。
5. 随堂练习(1)学生完成课文生字词书写练习。
(2)学生仿写句子,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端午粽端午节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佩戴香囊作者情感:怀念家乡、热爱传统文化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抄写课文生字词。
(2)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描述端午节的习俗。
(3)结合课文,谈谈你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2. 答案:(1)略。
(2)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佩戴香囊等习俗。
(3)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我们要传承和弘扬。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端午粽
一、设计说明
本文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二、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
2.预习生字,做字卡。
(学生)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课件播放视频,展示端午节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
(1)师生共同欣赏视频,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气氛。
(2)导问:说一说在端午节这个中国的传统节日里,人们都会做什么。
(3)教师追问: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有包粽子的习俗。
孩子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和大家说一说,你都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
2.走入情境,揭示课题。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种粽子,想必同学们一定都很喜欢吃粽子,这节课我们就走进《端午粽》,来共同品味一下课文中的粽子是什么味道的。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词
1.自由朗读课文。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2)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学情,及时纠正字音。
2.学生认读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2)借助拼音,反复拼读圈画的生字;认识新偏旁“立”“米”。
(3)同桌相互检查,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记忆这些生字的。
3. 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词。
(1)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
(2)多媒体课件出示生词:端午节、粽子、总是、糯米、中间、十分、鲜肉、带回去、知道、据说、纪念。
(3)以小组为单位,抢读生词,读正确的小组得到词卡,并且领读,得到词卡最多的小组获胜。
(4)齐读课文,注意生词在课文中的读音。
(三)再读课文,练习书写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指名学生逐段汇报朗读,把句子读通顺。
3.教师指导学生多种方法朗读。
(1)课件出示朗读要求。
①说一说课文共由几个自然段组成。
②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并读给同桌听。
(2)学生按照要求朗读课文。
(3)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把长的句子画出停顿。
4.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叶。
(1)课件出示:箬竹叶的图片。
(2)学生观察图片,从颜色、形状上来描述箬竹叶的样子。
(3)多媒体课件出示生字——叶,看图学习生字。
(4)师生共同书写生字,比一比谁写得工整、漂亮。
5.指导学生书写生字——真。
(1)观察生字结构,总结书写规律,学习书写。
(2)巧记生字:笔画中横最多,中间三横才封口。
6.研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教师提出问题:外婆包的粽子花样很多,结合课文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种类。
(2)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3)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7.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豆。
(1)图文演示法,理解字义。
(2)书写方法:上横短,下横长,中间一口要扁些。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指导回顾:这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认识了哪些生字宝宝?
2.合作交流,向同桌展示自己写得最好的生字。
3.作业布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再现情境
1.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端午粽》的字词,这节课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找动物。
以小组为单位读词语,看看哪个小组读得准确。
(1)多媒体出示小动物的图片:熊猫、山羊、兔子……
(2)小组派代表选择喜欢的小动物,每个动物后面隐藏一个本课的词语,小组同学认读词语,获胜小组得到相应的小动物图片。
2.师生共同齐读课文。
二、诵读课文,品味内容
1. 抓住重点语句,指导朗读。
(1)品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教师提出问题:结合第二自然段内容说一说。
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样的。
(3)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4)指导学生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描述粽子的外形特点。
(5)词语填空读课文。
①课件出示: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粽子是用________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________糯米,中间有一颗________枣。
②教师追问:为什么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而不用“青的”“白的”“红的”?
③课件出示两个句子,朗读比较有什么不同。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粽子是用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的枣。
④指导朗读:这样AAB式的重叠词更能体现出粽子的特点,各种颜色相间,色香味美。
朗读时仿佛让人品尝到了香甜的味道。
⑤学生汇报朗读第二自然段。
2.品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课件出示:依据课文内容,说一说,端午节为什么会有吃粽子的习俗?
三、指导观察,正确书写
1.创设情境,出示生字。
(1)老师今天带来了几个美味香甜的粽子,同学们想不想吃?
(2)课件出示:写有生字的粽子图片。
(3)导学:你们认识它们吗?我们来学写这几个生字,写得好的同学会得到香甜美味的粽子。
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生字——午。
(1)观察生字外形,注意书写时悬针竖不出头。
(2)学生描红书写,在本子上写两个。
(3)同桌之间展示,同桌互评。
3.教师指导学习生字——节。
(1)观察生字结构,教师在黑板上范写,学生练写。
(2)引导学生说一说了解了哪些中国传统节日。
(3)通过对节日的阐述,给“节”字进行扩词训练。
4.指导学生书写生字——米。
(1)导学:我们“品尝”了香甜的糯米粽,一起来认识糯米的“米”字。
(2)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
(3)学生根据汉字“米”的字形演变过程,理解字义。
5.教师指导学习生字——分。
(1)反义词对对碰理解字义:“合”的反义词是“分”。
(2)书写要领:上面八字要延展,下面是“刀”不是“力”。
(3)师生讲评,展示学生作品,互相评价,激励进步。
四、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1.引导学生说一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
2.教师总结:每年端午节我们都会吃粽子,今天通过学习《端午粽》,我们不仅“品尝”了美味香甜的端午粽,还知道了端午节的由来。
每当我们吃美味香甜的粽子时,不要忘记缅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