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最苦与最乐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部编版

最苦与最乐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部编版

最苦与最乐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部编版最苦与最乐教案部编版第1 篇一、教学目标1. 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2. 学习本文讲道理进行论证的方法。

3. 品味、学习本文凝练轻灵流畅亲切富含哲理的语言风格。

二、教学方法活动式教学法,运用“实话实说”的活动形式组织课堂学习。

三、教学课时2课时四、教学程序第一课时(一)、导入学习激趣解题1.老师提问:你觉得最快乐的事是什么?最痛苦的事是什么?2.有关作者梁启超的知识,你了解多少?(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默读课文两遍,查工具书扫除阅读障碍,并在文中画出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

2.师生交流讨论。

(三)、研读课文品析交流1.老师事先把学生分成六个组,教师设计好关于课文1—3段的6个问题,并把它们分别写在纸条上,各组派一个人抽签选定问题。

2.学生品读1—3段,思考讨论问题的答案。

3.设计的问题是:①第一段开头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你能仿照这种句式仿写一两句吗?②文中第三段说“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你同意作者的看法吗?为什么?③文中第三段说“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

对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能举个自己感受过的事例来说明这个道理吗?④在这几段中,你最喜欢的句子是哪一句?找出来,简单赏析一下。

⑤课文写最苦的内容写了两段,为什么写最乐的内容只写了一段?⑥读了这三段内容,你有什么疑问?提出两三个来。

4.各组选派一个人做“实话实说”活动的嘉宾,老师做节目主持人,其余学生做观众。

开展实话实说活动。

活动操作要领:教师(主持人)依题号顺序提问,抽到本题的嘉宾先答。

如果答案不完整或有不同意见,其他嘉宾和观众可以发言补充或争鸣讨论。

教师做相机点拨,掌握控制好讨论交流的话题走向。

做到既避免冷场又不可任由对话偏离话题。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老师提问,全班学生思考:①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有哪些论据?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②前三段写的什么内容?2.集体讨论问题①②(二)、研读课文品析交流1.教师组织分组、抽签、定问题。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15《 最苦与最乐》教案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15《 最苦与最乐》教案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15《最苦与最乐》教案一. 教材分析《最苦与最乐》是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中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作者在生活中的种种困境与挑战,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坚持,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乐观向前的人生态度。

课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适合用来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一方面他们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另一方面,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通过引导和激励,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学会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鼓励他们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

2.课文大意的把握。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感受课文中的情感。

2.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生字词卡片。

4.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视频资料,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和情感。

同时,让学生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内容,如:“课文中的作者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等。

通过回答问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15课最苦与最乐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15课最苦与最乐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结构、论证方法以及生字词的理解。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人生苦乐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思维训练活动。这个活动将帮助学生体验责任感和成就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活动体验。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在生活中承担责任,寻找快乐”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பைடு நூலகம்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和分析能力,通过学习《最苦与最乐》一文,使学生能够领会作者的人生哲理,形成自己的思考与见解。
a.理解并掌握文章的关键词汇和修辞手法。
b.分析文章结构,提升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2.增强学生的文化理解与传承意识,通过探讨人生的苦与乐,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困境与挑战,培养积极面对困难、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文章中关于人生苦乐的基本观点。文章认为责任未尽是人生最苦的事,而责任已尽则是人生最乐的事。(详细解释观点)。这一观点对于我们理解人生价值和应对生活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案例中的人物在面对责任和挑战时的不同态度,展示了这一观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在新课讲授中的案例分析部分,我尝试用生动的实例来阐述文章观点,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这种方法较为有效。他们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但在重点难点解析时,我感觉到有些学生对文章结构分析仍然存在困难,这可能是我讲解得不够清晰,或者是对学生的引导不够到位。

最苦与最乐教案六篇

最苦与最乐教案六篇

最苦与最乐教案六篇最苦与最乐教案篇1一、课题释疑理内容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最苦与最乐>。

之前,大家已经阅读了课文,我想先问问大家,发现课文标题的特点没有?生1:是一个并列短语。

生2:前后两个词语之间意思相反。

师:像这样的标题大家还见过吗?生3:本册还有一篇课文《重复与变化》。

师:大家觉得这样的标题好吗?生4:很好!很引人注目。

生5:能够引起读者对内容的思考,思考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师:它们之间是有一定的关系,如果我们将这个题目改为“乐从苦中来”,行不行?生6:不行,文章并不是写苦与乐的关系的。

师:那就改成“苦与乐”,可以巴?生7:也不行,改后的题目太宽泛了。

作者谈的不是一般的“苦与乐”,而是苦与乐的典型情况,也就是“最苦”和“最乐”的事。

生8: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最苦和最乐的事各是什么。

师:作者认为最苦与最乐的事到底是什么呢?生9‘:最苦的事是未尽责任,最乐的事是尽了责任。

师:你怎么知道的呢?文中能找到证据吗?生10:第l段开头写到“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第3段开头写到“自然责任尽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师:看来最苦与最乐的事都与责任有关系。

(板书:未尽――责任――摄苦;尽一责任――最乐。

)看来题目不能改了,改了与文章内容不太相符。

那将题目改成“最乐与最苦”,总可以吧?生11:还是不能改,因为文章的顺序是先写最苦,后写最乐。

师:除了顺序原因外,还有其他原因吗?生12:一般说先苦后甜,先写苦,再写乐,符合人们的思维规律。

生13:这种“最苦”,一般的人不容易体会,放在前面写引入注意些。

师:俗话说,快乐易写,痛苦难描,所以作者将“最苦”先写,重点写。

那文章到底哪些地方写“最苦”,哪些地方写“最乐”呢?生14:第l、2段写最苦,第3段写最乐。

师:第4、5两段是在写什么呢?(生概括不上来。

)请同学们一起将这两段文字再默读一遍吧!生15:进一步论述人应该勇于承担责任,不能逃避责任。

《最苦与最乐》教案-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最苦与最乐》教案-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最苦与最乐》教案-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一、教学内容
《最苦与最乐》教案-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本节课选自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四单元《人生》主题下的《最苦与最乐》一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阅读理解:通过阅读课文,理解作者所描述的“最苦”与“最乐”的情境,体会作者在人生不同阶段的心态变化。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最苦与最乐》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首先,学生在理解“最苦”与“最乐”的内涵上存在一定难度。在课堂上,我通过举例和情境创设,尽量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去体会这两个概念,但感觉部分学生仍然难以把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寻找更多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最苦”与“最乐”的内涵,学习了修辞手法在课文中的应用,并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这些概念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知识点内化为自己的认知,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面对苦与乐,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最苦与最乐》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感到特别苦或特别乐的事情?”(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人生中苦与乐的奥秘。
举例:如作者在课文中提到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引导学生理解在人生道路上,吃苦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2)掌握修辞手法:分析课文中所使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学会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语文《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

语文《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

语文《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作者精心整理的语文《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 1教学目标:1.在掌握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观点。

2.学习作者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

3.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4.体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树立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责任感。

重点:1、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2、体会本文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

难点:利用本文的教育价值,引导学生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第一课时一、导入:设置疑问,激起好奇心,开启学习的思维。

世界上什么最苦?什么最乐?这个问题,一千个人就会有一千种答案。

宋代的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说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因为他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他以天下苍生的忧乐为己任,当天下苍生俱欢颜时,他就会快乐。

因此,有人认为人生苦乐在于责任,这也是梁启超的苦乐观。

今天,就让我们看一看这位大学者是如何具体阐述的吧。

二、预习展示[设计意图]积累字词,了解作者。

1、(1)积累字词恩惠()如释重负()契约()揽()悲天悯人()卸却()监督()凡属()纵然()〔答案〕、huì、shì、qì、lǎn、mǐn、xiè、dū、fán、zòng2、走近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广东新会人。

1895年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

著有《饮冰室全集》,代表作有《李鸿章传》《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等。

三、初读文章,感知内容[设计意图]问题的设置,旨在帮助学生梳理文章内容。

1、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责任未了的?〔明确〕作者通过与贫穷、失意、死亡进行对比,说明这些痛苦都有办法排除,而独有责任未了的苦像是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无处可逃,从而说明了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责任未了。

最苦与最乐-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最苦与最乐-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最苦与最乐-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一、教材简介本教案针对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材编写,主要涵盖课程内容包括人教版语文下册第一至第四单元的学习内容。

本教案分别从阅读、写作、语言运用三个方面对每个单元的教学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究,从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程内容,提升语文素养。

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2.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写作要素,掌握基本写作方法;3.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

三、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复杂的你我》阅读1.讲述人物性格特点,分析对情况的态度;2.掌握小说中的人物关系,理解情节发展;3.分析节选原文,理解元素的作用。

写作1.写一篇简短的小说,表达自己的观点;2.试图将他人的声音和自己的思维融为一体。

语言运用1.理解课文中出现的词组,熟练掌握其用法;2.学习一些新的词汇,提高语言水平。

阅读1.理解现代文的构成方式;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3.快速阅读,提高阅读速度和扫描能力。

写作1.写一篇描述海洋危险的文章;2.写一篇自己的生活故事。

语言运用1.分析课文中的语言表达方法,学会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2.学习一些曲艺用语和成语,用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第三单元:《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阅读1.理解小说的结构和特点;2.理解主人公铁托夫的成长历程;3.掌握抽象概念的解释和运用。

写作1.写一篇“我对未来的看法”;2.分析自己的成长过程,列举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语言运用1.搭配出现的词汇,学习掌握其用法;2.学习文学赏析,提升自己的语言修养。

阅读1.理解常见的游记结构,总结游记的基本要素;2.熟练掌握旅游相关的专业词汇;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想象能力。

写作1.写一篇游记,表达对旅游地点的评价和观点;2.编写一份旅游计划,计划自己的旅游路线。

语言运用1.学习一些旅游会话中常用的口语、短语和表达方法;2.学习词汇的构词法,提高理解能力。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三篇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三篇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三篇】【篇一】一、导入谈话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苦乐观是一种人生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乐观。

那么学者、思想家梁启超在本文中是怎样论述自己的苦乐观的?(板书课题、作者)作者没有一般的谈苦与乐,而是把论题集中在“最苦与最乐”上。

(在“最”字上加点)二、快速阅读,整体理解1、人生什么事最苦?作者是怎样得出答案的?(从第1、2段中找答案)2、人生什么事最乐?作者是怎样引名言来论述的?(从第3段中找答案)3、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责任?(从第14、15段中找答案)提示:1、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作者先用了一串排比设问句,提出了关于人生痛苦的许多的答案,并且一一加以否定,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观点,自然贴切,水到渠成。

2、责任尽了,算是人生第一乐事。

作者引用古语、俗语、孔子的话,从解除心理负担,体会有活力的人间趣味这个侧面,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3、应该像君子那样,“把这种种责任揽在身上”、“日日在那里尽责任”,而不是“将责任卸却”。

三、精段研读,品位语言研读第四段,明确如下要点:1、“然则”--过渡衔接词语。

(联系前一段的“翻过来看”,理解衔接严密的特点。

)2、“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设问句、句中引用名言。

(联系1、3段开头的设问体味大处着笔、语言凝重的特点;孟子的话“终身之忧”与前面“苦后是乐”说法似乎不一致,要正确理解。

)3、“曾子还说哩”--叙述语句,带上语气助词“哩”。

(联系其他处的语气助词品位凝重中的轻灵。

)4、“那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对偶句。

(从内容角度体味凝重;从词句的容量角度体味简练)5、“苦中真乐”--苦乐观。

(与“苦乐循环”、与“尽责任”联系起来看)四、联系生活,思考讨论1、联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中自己感受,谈谈你对文中“苦乐循环”一句话的理解。

2、“知足常乐”的说法与本文中讲的苦乐观是否一致?为什么?3、你所希望的的快乐是什么?你认为如何实现?(要求联系生活实际,鼓励各抒己见)五、课后研习,整理心得1、搜集整理与第3、4段中的名言警句意思相近的格言、俗语、名句,注明出处;试试用来证明作者的苦乐观。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5《最苦与最乐》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5《最苦与最乐》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5《最苦与最乐》教案一. 教材分析《最苦与最乐》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作者在生活和工作中的种种困境和挑战,以及对这些困境和挑战的积极面对和努力克服,传达了一种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课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共鸣和思考。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面临着各种生理和心理的挑战,同时也正处于学习和成长的阶段。

他们对于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有一定的认识和体验,但是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他们积极面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学会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炼出积极面对困难的人生态度。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案例,让学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用于课堂上的朗读环节。

2.相关资料:用于分析和讨论环节。

3.教学PPT:用于展示课文内容和辅助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和情感。

然后教师提问:“课文中讲述了哪些最苦和最乐的事情?作者是如何对待这些最苦和最乐的事情的?”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课文中的关键内容和重要句子,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课文的主要思想。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和回答。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最苦与最乐》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最苦与最乐》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最苦与最乐》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最苦与最乐》是一篇论证严密的议论性散文,作者先谈未尽责任之苦,进而引出尽责任之乐,阐明了苦与乐对立统一的关系,从而提出具体做法“人生应当勇于承担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鼓励人们勇于负责,学习待人处世的正确态度。

文章在结构上论证严密,语言流畅而又凝练,同时给人以思想道德的教育——对国对民的责任感。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在掌握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观点。

2.学习作者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

3.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学习课文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确作者的观点,理清文章的脉络。

2.小组合作探究,把握作者的论证过程,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人生的最苦与最乐,勇于承担责任。

教学重难点1.重点:(1)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把握作者的观点。

(2)学习本文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2.难点: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请你们说一说,生活中什么最苦?什么最乐?〔学生发言〕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和“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人没有发言,他就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1.了解作者。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

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学者。

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著作大多收于《饮冰室合集》中。

2.检测生字词。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契.约(qì)揽.(lǎn)循.环(xún)卸.却(xiè)监督.(dū)悲天悯.人(mǐn)(2)理解重点词语的词义。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5课最苦与最乐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5课最苦与最乐教案
其次,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在分析课文修辞手法方面有较大的进步空间。虽然他们在课堂上能够识别出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但在实际运用时却显得有些力不从心。针对这个问题,我打算在下一节课中增加一些写作练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更好地掌握这些修辞手法。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也让我看到了学生的潜力。他们在讨论“面对苦与乐”的主题时,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发表见解,并提出一些独到的观点。这说明学生们在思考问题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深度。今后,我会继续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写作技巧的难点,教师可以通过图解、示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看到作者是如何从具体事例中提炼出普遍道理的,并尝试让学生模仿这种写作方式。
-修辞手法的难点,教师可以通过对比、练习等方法,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掌握这些修辞手法的特点和效果,如通过写作练习,让学生尝试使用比喻来表达情感。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然而,我也注意到,在小组讨论过程中,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这可能是由于他们对讨论主题不够感兴趣或者课堂氛围不够活跃。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计划在下一节课尝试采用一些互动性更强的小游戏或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最后,我觉得这节课的总结回顾环节做得还不够到位。部分学生在回顾时,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并不理想。为了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巩固,我决定在下一节课开始时,增加一个小测试环节,以便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并及时给予反馈。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最苦与最乐”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这个练习将演示如何运用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15课 最苦与最乐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15课 最苦与最乐
四、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梁启超在《最苦与最乐》一文中关于责任感、担当精神以及苦乐观的阐述。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希望大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所学,承担起责任,勇于担当。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上完《最苦与最乐》这一课后,我认真回顾了整个教学过程,思考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首先,我发现学生们在理解梁启超所阐述的责任感、担当精神方面存在一定难度。在讲解课文时,我尽量用生动的例子和贴近生活的情境来帮助他们理解,但感觉这部分内容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和巩固。
5.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探讨课文中的责任与担当,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课文内容理解:把握梁启超在文章中表达的责任感、担当精神以及苦乐观,理解其深层含义。
-语言表达技巧:分析文章中运用的修辞手法、论证方法以及句式结构,如对比、排比等。
-文章结构分析:掌握课文的整体结构,明确各段落的功能和联系,学习如何组织文章。
2.发展语言能力:培养学生对现代汉语词汇的理解与运用,提高朗读、解析和表达能力,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准确、得体地使用语言。
3.培养思维品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最苦与最乐”的主题,锻炼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形成独立见解。
4.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艺术价值,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15课 最第15课《最苦与最乐》主要内容包括:文章的作者背景、生字词学习、课文朗读与解析、主题思想探讨以及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具体教学内容如下:
1.作者背景:了解梁启超的生平及其在近代中国的地位与影响。
2.生字词学习: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如“艰苦”、“责任”、“快乐”等。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最苦与最乐》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最苦与最乐》优质课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最苦与最乐》是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作者在生活中的种种困境和挫折,以及如何勇敢面对和克服,展现了生活中最苦与最乐的两个方面。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以及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开始面对各种生活压力和挑战,对于课文中所描述的情感体验可能有一定的共鸣。

但同时,他们对人生哲理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课文学习来启发思考。

三. 教学目标能够理解课文《最苦与最乐》的大意,掌握生字词。

能够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哲理来指导自己的现实生活,培养积极面对困境的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

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将课文中的哲理应用于现实生活。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思考和交流,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人生哲理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课文《最苦与最乐》的相关资料。

PPT课件。

小组讨论的话题和问题。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利用PPT课件,展示课文《最苦与最乐》的封面和作者简介,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

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感受课文的韵律和情感。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掌握生字词。

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

学生分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

巩固(10分钟)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课文中心思想,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哲理。

学生通过思考和交流,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现实生活中的困境,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哲理来指导自己的行动。

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悟。

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课文中的哲理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

学生整理自己的学习收获。

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回家后,写一篇关于本节课学习收获的作文。

板书(5分钟)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板书设计,突出课文中心思想和哲理。

《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

《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

《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2、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3、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1、对人生观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

2、苦乐观的深刻内涵。

一、导入新课小时候,大人们告诉我:黄连最苦。

现在,我告诉你们:出去旅游最乐。

同学们,你们也来说说,什么最苦,什么最乐。

(学生畅所欲言)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和“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人没有发言,他就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

二、作者简介教师可结合课文注释,明确有关要点。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曾参与“戊戌变法”,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

文风流畅、犀利、凝练。

著作:《饮冰室合集》。

三、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再分段落读朗读时教师加以指导,明确一些较难的字词的音义。

四、师生讨论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整体把握(一)先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然后填写以下空格,填写后互相交流订正。

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人生当_________________,而不能___________。

(二)分四人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2、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3、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责任未了的?4、到底什么叫责任?它的范围有多大?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5、作者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结论是什么?明确:第1题:最大的痛苦是应尽的责任未尽。

第2题:最大的快乐是完成了责任。

第3题:作者通过与贫穷、失意、意志、死亡进行对比,说明这些痛苦都有办法排除,而独有责任未了的苦是像千斤重担压在肩头,无处可逃,从而说明了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责任未了。

第4题:显而易见,欠钱没还,受恩没报,得罪人没赔礼,这都是没责任的表现。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2016部编版)教案:最苦与最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2016部编版)教案:最苦与最乐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对比手法在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在人生哲理的理解上,难点在于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可以通过讨论生活中遇到的苦乐事件,帮助学生理解。
-在情感共鸣的激发上,难点在于如何通过教学设计,让学生在阅读中产生共鸣,可以通过情景剧、小组分享等方式来尝试。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最苦与最乐》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感到特别苦或特别乐的事情?”(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生活中苦与乐的奥秘。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散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和情感表达的重要性。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生活中苦与乐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其次,关于对比手法的分析,学生们在识别和应用上仍有待提高。在课堂上,我通过举例和讲解,试图让学生理解对比手法在文本中的作用。但从学生的讨论和写作练习来看,他们对此还不够熟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强化这方面的训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运用对比手法。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下第四单元《最苦与最乐》优质教案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下第四单元《最苦与最乐》优质教案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议论性的文体不好把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淡化这一文体,指导学生通过略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本文丰富的人文内涵。这一时期的学生对人生的体悟经验也很少或没有,对梁启超先生了解较少。因此,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些作者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人生主张,真正体会到作者的人生态度,树立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4.第6段在写什么?不要行不行呢?
第6自然段,梁启超从一些人思想上未解开的结“既然负责任是痛苦的,那么不负责任不就没有痛苦了吗”出发,提出了对待责任的两种态度——卸却和解除,并论述了两种态度下的不同后果。什么是卸却责任呢?卸却责任就是不尽责任,丢开不管。这样对待责任,结果会怎样呢?“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因为责任自我们长大,就会时时处处伴随在我们身边,躲是躲不了的。什么解除呢?解除就是尽,完了,其结果又怎样呢?责任有大小区别,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由此看来,第6段内容仍是围绕关键词——责任来写,告诉我们一种正确对待责任的态度:人生应当勇于负责,而不应当逃避责任。这一段揭示了文章主旨,因此,第6段不能不要。
四、教学目标
1.运用略读的方法,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思路。
2.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
3.辩证理解人生苦乐,树立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运用略读的方法,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思路。
2.辩证理解人生苦乐,树立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这篇文章1~3段写“最苦”,首先,文章开篇用了一连串的排比设问,提出了“贫”“ 失意”“ 老”“ 死”这些关于人生最大痛苦的许多答案并一一加以否定,然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人生最苦的事,莫过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接下来,作者进一步指出责任“未解除”的种种情况和由此产生的痛苦状态,对于责任未解除的具体情况,这里指出了承诺未办、欠钱未还、恩惠未报答、得罪人未赔礼几种。这几种情况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易于被读者所理解和接受,由此而生的痛苦情况是不敢见面,梦里有影子缠着。然后将这种情况延展到对家庭、社会、国家乃至自己,使议论更加深入,从而论证了: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16 课《最苦与最乐》教案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16 课《最苦与最乐》教案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16 课《最苦与最乐》教案一. 教材分析《最苦与最乐》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第16课,本课是一篇议论文,阐述了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苦,尽得责任是人生最大的乐。

文章逻辑严谨,论述深刻,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理解责任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议论文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本文中所阐述的责任意识,部分学生可能还较为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责任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学会分析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明白尽责任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分析作者的论证方法。

2.难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责任的重要性。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

2.合作讨论:分组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分享学习心得。

3.案例分析:选取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进行分析,联系文章观点。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2.案例素材:准备一些生活中的案例,用于教学过程中的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本文的标题《最苦与最乐》,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人生的最苦?什么是人生的最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并在阅读过程中圈画出关键词句,提出自己的疑问。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分享学习心得。

教师巡回指导,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

4.巩固(5分钟)教师选取一些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联系文章观点。

例如:分析自己在家庭、学校、社会中的责任,如何尽到这些责任。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责任的认识,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履行责任。

最苦与最乐(教案)-2022春七年级下册初一语文(部编版)

最苦与最乐(教案)-2022春七年级下册初一语文(部编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对比手法的运用和词汇成语的正确使用。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课文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在面对学习压力时保持乐观。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尝试运用对比手法描绘一个人物的内心世界。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成语,如“艰苦”、“快乐”、“悲欢离合”等,并能正确运用到写作和口语表达中。
举例:通过分析课文中的语境,理解生词、成语的含义,学会在实际语境中运用。
(3)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学习如何通过具体事例来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
举例:文章通过对主人公在不同情境下的心理、行为的描写,展现了他的内心世界,要让学生学会这种写作方法。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课文《最苦与最乐》的主题思想、对比手法的运用和词汇成语的正确使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写作技巧:分析文章的写作方法,学习如何通过具体事例来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
4.口语表达: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讨论和分享,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5.情感教育: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悟人生的苦与乐,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教学内容与课本紧密相关,旨在提高学生对人物描写的理解和写作技巧,同时进行情感教育。
二、核心素养目标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5课《最苦与最乐》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5课《最苦与最乐》教案
在讲授过程中,我特别注意了“最苦”与“最乐”这两个重点的强调,并通过举例和对比来帮助学生理解。但我也意识到,对于这部分难点的讲解,可能还需找到更贴近学生生活、更能激发他们兴趣的例子,以便让抽象的概念变得更加具体、易懂。
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们积极参与,但我发现有些小组在讨论时仍显得有些拘谨,可能是因为我对讨论主题的引导不够明确,或者是对学生的启发不够充分。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打开思维,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文本深层含义的挖掘:课文内容丰富,含义深刻,学生可能难以理解作者通过“最苦”与“最乐”所表达的深层含义。教师需要通过问题引导、案例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挖掘文本深层含义。
-思维能力的提升: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这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个挑战。教师应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最苦与最乐》这一课时,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现在来回顾一下整个教学过程,总结一下自己的得与失。
首先,我觉得导入部分的问题设计还是很有成效的,通过让学生们联系生活实际,他们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最苦与最乐”的概念。在接下来的新课讲授中,我发现学生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基本到位,但对一些修辞手法的运用和深层含义的挖掘还存在一定难度。
-掌握修辞手法:课文中运用了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如“人最苦的是没有报酬的付出,最乐的是得到心灵的满足。”教师需引导学生分析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和效果,增强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词语运用:重点讲解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如“遗憾”、“报酬”等,要求学生能正确理解和使用这些词语。
2.教学难点
-情感的理解与体会: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深入理解作者的家国情怀和人生哲理有一定难度。教师应通过设置情境、讨论交流等方式,帮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并联系实际生活体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苦与最乐》案例
教材分析:
《最苦与最乐》是人教版语文新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三课,是一篇自读课文。

本单元的阅读主题是“修身正己”,这个单元所选的课文,有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学习这些课文能够加强学生的个人修养和行为规范,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此外,学习本单元侧重在理解和感悟,训练学生的略读能力,同时作为一篇自读课文,应继续练习圈点勾画及批注法。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作者梁启超先谈未尽责之苦,进而引出尽责任之乐,阐明了苦与乐对立统一的关系,从而提出具体做法“人生应当勇于承担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论证思维有很强的严密性,富有说服力,从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的思想品格和价值追求。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接触议论文不多,对于议论文的形式及特点不太清楚,理清文章脉络不太容易;再加上学生对苦与乐的认识比较肤浅,要使学生理解苦乐与责任的关系较难,这是本文学习的两个障碍。

但是,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及本单元的学习要求,学生已经有了一些阅读的方法,再通过圈点的方式和交流讨论,应该能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态度。

教法学法:朗读法、批注法、讨论法、点拨法、品析法。

教学目标:
1、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进一步训练圈点勾画。

2、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3、联系实际,形成自己对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认识。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教学难点:学习略读的方法以及理解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互动导入:
(一)多媒体出示“只当观众的人永远领不到金牌”师:同学们,你们愿意只当
观众吗?生:不愿意
师:好像不够自信。

请自信地告诉我!(生答)再请愤怒地告诉我!
师:请你们回答老师三个问题!看看你们会不会与人沟通交流?(1)同学们辛苦了!(2)同学们真可爱!(3)同学们请坐下!
(二)引入新课:你们知道今天上哪一课吗?能猜到吗?猜猜看!
二、合作自学,文本初探:
(一)激趣初探:
1.师问:读过这篇文章吗?(请一位同学板书课题)同学们,你觉得最苦和最乐的事是什么呢?(短暂互动)《最苦与最乐》这篇文章可能写的什么?(生答)看来这节课咱们是来谈心的!既然谈心那我们就要敞开心扉轻松一些。

2.作者介绍:作者叫什么?认识吗?书本上有介绍吗?(幻灯片)……我这里有张他的真实照片,看他还留着的辫子,他在近代中国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

3.确立目标:这一课我们学些什么呢?咱们班学生中谁可以当家做主?请你谈谈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自学指导:
师:大家需要读课文吗?该怎么读呢?如果采用精读,速度太慢;如果略读,可能理解不够。

这样吧!有选择地速读课文,对于文章的精彩之处能引起共鸣的地方我们选择精读并做好圈点勾画,其他地方我们选择略读。

学生按要求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出示幻灯片展示学法指导)
1、四人一组,推选两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在听的同时对文中重点词、句作圈点勾画。

2、在小组内合作探究,每个组员至少向小组提出一个问题,互相质疑,互相解答。

3、各组再把本组有价值的一两个问题集中到班内交流,看看你组提出的问题和老师预设的问题一致吗?
三、讨论点拨,理解品味。

(一)展示并点评各组的圈点勾画及所做的批注。

(二)收集各组准备的问题。

1、师:老师准备了三个问题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阅读效果,谁能猜一猜?猜到第一个的老师明天请他过早,猜到第二个的请他吃午饭,猜到第三个的请他吃晚饭。

每组想想老师的问题是什么?小组简短讨论。

2、各组展示问题并互相解答。

3、看看你们哪些人猜对了老师的问题?(出示幻灯片展示问题)
(1)梁启超认为什么事最苦?.梁启超认为什么事最乐?
(2)不负责任是不是就没有痛苦了?梁启超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责任?
(3)梁启超的哪些话对你有所启发和触动?你有什么感悟?
4、师生互相讨论交流学生可能没有猜到的问题。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我们未成年人有哪些责任?
2、组织辩论:
(1)师:.下面老师做一个调查,请闭眼!在咱们班的自主管理中觉得自己有些逃避责任或者没有尽到责任的同学请举手!
从刚才的举手中,我觉得有同学很谦虚地举了手,也可能有同学盲目地自信。

有同学可能会说我上次没扫地结果没有追究我啊?责任是否真的可以逃避呢?为了加深理解,我们来一场小小的辩论:(幻灯片展示辩论话题)
正方观点:我们应该敢于负责任反方观点:不负责任就没有痛苦
(2)学生展开辩论。

(3)教师进行小结。

3人人都希望生活中快乐多一点,你所希望的最大的快乐是什么?你认为该如何实现?请用简短的文字写一写!并把它贴在我们黑板的“快乐留言板”上面。

五、教师总结,加深理解:
师:同学们,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古人都知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华民族又是一个特别能吃苦的民族,正所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范仲淹曾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一种多么高尚的苦乐观啊!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在人生的旅途上,“痛苦与快乐”本是一对孪生姐妹,永远伴随在生活的舞台上。

我们学习知识也是如此,当责任向我们走来时,我们应该勇于尽责,在尽责任的同时去感受人生的快乐。

板书:
最苦负责任尽最乐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主要是通过讨论法、点拨法、朗读品析法等几步来完成教学任务的。

首先通过速读课文,圈点勾画,自设目标,自问自答,合作自学;然后师生交流讨论梁启超提出的“最苦”与“最乐”的观点分别是什么,如何体会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接着通过辩论加深理解,让学生有充分的情感体验。

学生自主学习热情得到了较大的释放,但同时可能教师抓得太多,部分环节或许不够深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