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体与表面化学第四版重点

合集下载

第二章(表面化学和胶体化学)PPT课件

第二章(表面化学和胶体化学)PPT课件

可见光波长:
400 ~ 700 nm
在真溶液中,溶质颗粒太小(<10-9 m),
光的散射极弱,看不到丁达尔效应。阳光从狭
缝射进室内形成光柱也是丁达尔效应。
(2) 动力学性质(布朗运动)
在超显微镜下观察胶体溶液,可以看到胶体
粒子的发光点在介质中间不停地作不规则的运
动,称布朗运动。
-
24
布朗运动产生的原因: 分散质粒子本身处于不断的热运动中。 分散剂分子对分散质粒子的不断撞击。
① 离子选择性吸附 ② 离子交换吸附:
吸附和解吸的关系: 动态平衡
-
17
制备As2S3溶胶
2H3AsO3 + 3H2S = As2S3 + 6H2O
H2S发生电离:H 2 S
H ++H S -
As2S3 选择吸附HS- 而带负电荷。
-
18
如:去离子水的制备(阴、阳离子交换树脂)
2 R -S O 3 H +C a 2 + (R -S O 3 )2 C a +2 H + 2 R -N (C H 3)3 O H + S O 4 2 - [R -N (C H 3)3 ]2S O 4 + 2 O H -
9
一克水分散成半径 1 × 10-9 m的小水 滴,需要做功220J,增加的能量可将这 一克水的温度升高50℃。
同一体系,其分散度越大,其表面 能越大。
-
10
表面能
W•S
σ: 恒温恒压下增加单位表面
积所引起的系统能量增量
表面张力
σ: 与表面相切,垂直作用
于单位长度边界线上的力。
-
11
润湿和润湿角

表面及胶体化学知识点归纳

表面及胶体化学知识点归纳

胶体: 指具有高度分散的分散体系(亦是研究对象),分散相可以是一相和多相,粒子大小通常为10-7~10-9m之间.胶体的研究内容:表面现象、分散体系、高分子溶液。

表面能δ:恒温恒压下,可逆地增加单位表面积,环境对体系所做的功,单位J·m-2。

表面张力δ:单位长度液体表面的收缩力,单位N·m-1(或mN·m-1)l aplace方程:球面,则R1=R2=R,ΔP=2σR 柱面,则R1=R,R2=∞,ΔP=σ/R 球形气泡,且R1=R2=RΔP=4σ/R表面过剩:界面相与体相的浓度差。

接触角:固液气三相交点处作气液界面的切线,此切线与固液交界线之间的夹角θ。

Gibbs吸附公式:(双组分体系)固体表面张力:新产生的两个固体表面的表面应力之和的一半。

固体表面能:指产生一平方厘米新表面所消耗的等温可逆功。

Laugmuir理论:假设被吸附分子间无作用力,因而分子脱附不受周围分子的影响。

只有碰撞在空间表面的分子才有可能被吸附(单分子层吸附)。

固体表面是均匀的,各处吸附能相同。

BET理论的基本假设:①固体表面是均匀的,同层分子(横向)间没有相互作用,分子在吸附和脱附时不受周围同层分子的影响。

②物理吸附中,固体表面与吸附质之间有范德华力,被吸附分子间也有范德华力,即吸附是多分子层的。

影响溶液中吸附的因素:吸附剂:溶质、溶剂三者极性的影响;温度:溶液吸附也是放热过程,一般T上升,吸附下降;溶解度:吸附与溶解相反,溶解度越小,越易被吸附;同系物的吸附规律一般随C-H链的增长吸附有规律的增加和减少。

Trube规则;吸附剂的孔隙大小;吸附剂的表面化学性质,同一类吸附剂由于制备条件不同,表面活性相差很大,吸附性能也会有很大差异;混合溶剂的影响,色谱法中使用混合溶剂,洗提效果比单纯溶剂好,若自极性相同的混合溶剂中吸附第三组份,等温线界于两单等温线之间;若自极性不相同的混合溶剂中吸附第三组份,吸附量比任何单一溶剂中少,混合溶剂极性一致或不一致情况不同;多种溶质的混合溶液;9、盐的影响,盐的存在通过影响溶质的活度系数、溶解度、溶质的电离平衡而影响吸附。

表面化学和胶体化学

表面化学和胶体化学
A 单位(量纲):长度-1 A0 V
可见:体系的分散程度越高,比表面积越大。
二、表面化学和胶体化学的关系 胶体: 粒子粒径在1nm—100nm间的高度分散的多 相体系。 胶体粒子的比表面积极大,表面效应极为显著。
§2 表 面 热 力 学 性 质 一、表面张力及其影响
表 面 层 粒 子 受 力 分 析
毛细现象:毛细管插入液相中,毛细管内液体 上升或下降的现象。 p大气 原因:附加压强 ps=p静压时, rm 在液面处达力平衡 r ps= 2σ/r p静压=ρgh cosθ=rm/r p大气 pS h ∵2σ/r =ρgh ∴2σcosθ/rm=ρgh h = 2σcosθ/rmρg rm:毛细管半径 r:凹液面曲率半径 rm ↘, ρ↘, h↗ θ<90o,h>0; θ>90o ,h<0;rm→∞,h →0

表面张力:垂直作用于单位长度相界面上,与表
面平行(平面)或相切(曲面)的收 缩力。 力的方向:与液面相切,与单位线段垂直。 力的类型:表面收缩力。 力的单位量纲:N· m-1 表面层分子受力不均匀 内压力 表面张力 体系的一种强度性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2. 影响表面张力的因素 ★ 与物质本性有关 分子间的作用力越大,σ越大: σ金属键>σ离子键>σ极性键>σ非极性键, ★ 与温度有关 一般:温度升高,σ↓;教材P544 式(11-3) 温度升高到临界温度Tc时,σ→0 ★ 与接触相的性质有关(见教材P543表11-2) 接触相相同, σ固体 > σ液体 ★ 与压强有关 一般:压强升高,σ↓;见教材P544图11-5 ★ 其它:分散度 ,运动情况等
例:有完全为水润湿的两似球形固体微粒,其接
触点周围有水,气/液界面的形状类似于滑轮槽,
气/液界面的曲率半径为0.02mm,滑轮槽的最小

(完整版)胶体化学与表面化学4(共4个)共89页文档

(完整版)胶体化学与表面化学4(共4个)共89页文档
1910年Gouy和1913年Chapman修正了平板型模型, 提出了扩散双电层模型;
后来(1924年)Stern又提出了Stern模型。
在固体表面的带电离子称为定位离子 固体表面上产生定位离子的原因如下:
(1)吸附 胶粒在形成过程中,胶核优先吸附某 种离子,使胶粒带电。
例如:在AgI溶胶的制备过程中,如果AgNO3过量, 则胶核优先吸附Ag+离子,使胶粒带正电;如果KI过 量,则优先吸附I -离子,胶粒带负电。
另一部分离子按一定的 浓度梯度扩散到本体溶液中, 离子的分布可用Boltzmann 公式表示,称为扩散层。
双电层由紧密层和扩散层构 成。移动的切动面为AB面
§7.3 Stern模型
Stern对扩散双电层模 型作进一步修正。
他认为吸附在固体表 面的紧密层约有一、二个 分子层的厚度,后被称为 Stern层;
'
x
b
外加电解质对 电势的影响
c
'
§7.4 动电现象
又称电动现象,是将运动与电场联系在一起的 现象。包括在电场作用下带电胶粒的运动以及固面 附近异电离子携带介质分子的运动现象,前者称为 电泳,后者称为电渗;另一类是粒子的运动和介质 (携带异电离子)的运动而产生的电场,前者称为 沉降电位,后者称为流动电位。
第九章 乳状液 第十章 凝胶 第十一章 大分子概说
第七章 带电界面
当固体与液体接触时,可以是固体从溶液中选择 性吸附某种离子,也可以是固体分子本身发生电离作 用而使离子进入溶液,以致使固液两相分别带有不同 符号的电荷,在界面上形成了双电层的结构。
早在1879年,Helmholz提出了平板型模型;
(2)电离 对于可能发生电离的大分子的溶胶而 言,则胶粒带电主要是其本身发生电离引起的

胶体与表面化学 课程大纲及重点

胶体与表面化学 课程大纲及重点

胶体与表面化学第一章绪论(2学时)1.1胶体的概念什么是胶体,胶体的分类1.2胶体化学发展简史1.3胶体化学的研究对象表面现象,疏液胶体,缔合胶体,高分子溶液。

重点:胶体、分散系统、分散相、分散介质的概念。

难点:胶体与表面化学在矿物加工工程中的作用及意义。

教学方法建议: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对胶体及表面化学的兴趣。

第二章胶体与纳米材料制备(4学时)2.1胶体的制备胶体制备的条件和方法,凝聚法原理。

2.2胶体的净化渗析、渗透和反渗透。

2.3单分散溶胶单分散溶胶的定义及制备方法。

2.4胶体晶体胶体晶体的定义及制备方法2.5纳米粒子的制备什么是纳米材料,纳米粒子的特性及制备方法重点:胶体的制备、溶胶的净化、胶体晶体的制备。

难点:胶体制备机理。

教学方法建议:用多媒体教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第三章胶体系统的基本性质(8学时)3.1溶胶的运动性质扩散、布朗运动、沉降、渗透压和Donnan平衡。

3.2溶胶的光学性质丁道尔效应和溶胶的颜色。

3.3溶胶的电学性质电动现象、双电层结构模型和电动电势(ζ电势)3.4溶胶系统的流变性质剪切速度越切应力,牛顿公式,层流与湍流,稀胶体溶液的黏度。

3.5胶体的稳定性溶胶的稳定性、DLVO理论、溶胶的聚沉、高聚物稳定胶体体系理论。

3.6显微镜及其对胶体粒子大小和形状的测定显微镜的类型及基本作用重点:沉降、渗透压、电泳、电渗、ζ电势的计算、双电层结构模型、DLVO理论、溶胶的聚沉。

难点:双电层结构模型。

教学方法建议:多媒体教学和板书教学相结合。

第四章表面张力、毛细作用与润湿作用(6学时)4.1表面张力和表面能净吸力和表面张力的概念、影响表面张力的因素、液体表面张力和固体表面张力的测定方法。

4.2液-液界面张力Anntonff规则、Good-Girifalco公式、Fowkes理论和液-液界面张力的测定。

4.3毛细作用与Laplace公式和Kelvin公式毛细作用,Laplace公式和Kelvin公式的应用,曲界面两侧的压力差及与曲率半径的关系,毛细管上升或下降现象,弯曲液面上的饱和蒸气压。

表面与胶体化学复习

表面与胶体化学复习
表面张力的存在是弯曲液面产生附加压力的根本 原因, 而毛细管现象则是弯曲液面具有附加压力的必然结果 。
3、微小液滴的饱和蒸汽压---开尔文公式
凸液面 RTln Pr P 2γM ρ r 2γVm r
凹液面 RTln P Pr 2γM ρ r 2γVm r
即:Pr(凸液面)>P(平液面)>Pr(凹液面)。
8.某水溶液发生负吸附后,在干净的毛吸管中的上升高度比 纯水在该毛吸管中上升的高度低。 ( )
8. 答: ×
9.通常物理吸附的速率较小,而化学吸附的速率较大。( ) 9. 答: ×
10.兰缪尔定温吸附理论只适用于单分子层吸附。( ) 10. 答:
表面化学与胶体
一、分散系统的分类
1、分散系统,分散相,分散介质
斯特恩电势 ——Stern面 与溶液本体间的电势差 ;
电动电势称为 电势。带电
的固体或胶粒在移动时,滑 动面与液体本体之间的电位 差称为电动电势。(概念)
+ +++++++ +
固体表面
+ +
斯特恩面
滑动面
+ + +
--
-
-
-
-
-
-
-
-
+ +
+ +
--
-
-
-
-
-
扩散层 斯特恩层(紧密层)
表面化学与胶体
5.水在干净的玻璃毛细管中呈凹液面,因附加压力 p >0,
所以表面张力 0 是不可能的。( )
5. 答:
6.在相同温度下,纯汞在玻璃毛吸管中呈凸液面,所以与之 平衡的饱和蒸气压必大于其平液面的蒸气压。( )

表面及胶体化学知识点归纳

表面及胶体化学知识点归纳

胶体: 指具有高度分散的分散体系(亦是研究对象),分散相可以是一相和多相,粒子大小通常为10-7~10-9m之间.胶体的研究内容:表面现象、分散体系、高分子溶液。

表面能δ:恒温恒压下,可逆地增加单位表面积,环境对体系所做的功,单位J·m-2。

表面张力δ:单位长度液体表面的收缩力,单位N·m-1(或mN·m-1)l aplace方程:球面,则R1=R2=R,ΔP=2σR 柱面,则R1=R,R2=∞,ΔP=σ/R 球形气泡,且R1=R2=RΔP=4σ/R表面过剩:界面相与体相的浓度差。

接触角:固液气三相交点处作气液界面的切线,此切线与固液交界线之间的夹角θ。

Gibbs吸附公式:(双组分体系)固体表面张力:新产生的两个固体表面的表面应力之和的一半。

固体表面能:指产生一平方厘米新表面所消耗的等温可逆功。

Laugmuir理论:假设被吸附分子间无作用力,因而分子脱附不受周围分子的影响。

只有碰撞在空间表面的分子才有可能被吸附(单分子层吸附)。

固体表面是均匀的,各处吸附能相同。

BET理论的基本假设:①固体表面是均匀的,同层分子(横向)间没有相互作用,分子在吸附和脱附时不受周围同层分子的影响。

②物理吸附中,固体表面与吸附质之间有范德华力,被吸附分子间也有范德华力,即吸附是多分子层的。

影响溶液中吸附的因素:吸附剂:溶质、溶剂三者极性的影响;温度:溶液吸附也是放热过程,一般T上升,吸附下降;溶解度:吸附与溶解相反,溶解度越小,越易被吸附;同系物的吸附规律一般随C-H链的增长吸附有规律的增加和减少。

Trube规则;吸附剂的孔隙大小;吸附剂的表面化学性质,同一类吸附剂由于制备条件不同,表面活性相差很大,吸附性能也会有很大差异;混合溶剂的影响,色谱法中使用混合溶剂,洗提效果比单纯溶剂好,若自极性相同的混合溶剂中吸附第三组份,等温线界于两单等温线之间;若自极性不相同的混合溶剂中吸附第三组份,吸附量比任何单一溶剂中少,混合溶剂极性一致或不一致情况不同;多种溶质的混合溶液;9、盐的影响,盐的存在通过影响溶质的活度系数、溶解度、溶质的电离平衡而影响吸附。

胶体与表面化学(4)

胶体与表面化学(4)

亲水基多为聚氧乙烯基构成,由所含氧乙烯基数目控制其亲水性。 稳定性高,与其他类型表面活性剂相容性好,可混合使用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 R-O-(CH2CH2O)nH
俗称平平加系列,具良好湿润性能 Tween O H 烷基酚聚氧乙烯醚 R-(C6H 4)-O(C2H4O) n O 俗称 SpanOP系列,化学性质稳定,抗氧化性能强
Ch3 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
按表面活性剂的亲水基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1)肥皂类 通式(RCOO-)n Mn+ (2)硫酸化物 通式ROSO3-M+ (3)磺酸化物 通式 RSO3-M+
碱金属皂:O/W 碱土金属皂:W/O 有机胺皂:三乙醇胺皂 良好的乳化能力, 但易被酸破坏, 一般供外用 乳化能力很强, 较稳定。主要 用作外用软膏 的乳化剂
无水时锯齿形态
H O O O CH2 O O H
O
O
O
O
水中曲折状态
Ch3 表面活性剂
----亲水亲油平衡(hydrophile-lipophile balance) 表面活性剂都是两亲分子,由于亲水和亲油基团的 不同,很难用相同的单位来衡量,所以Griffin(1949年) 提出了用一个相对的值即HLB值来表示表面活性物质 的亲水性。对非离子型的表面活性剂,HLB的计算公 式为: 亲水基质量 HLB值= ×100/5 亲水基质量+憎水基质量 例如:石蜡无亲水基,所以HLB=0 聚乙二醇,全部是亲水基,HLB=20。 其余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HLB值介于0~20之间。
高分子专业选修课程(2400540)
胶体与表面化学(四)
1
第三章 表面活性剂
2
Ch3 表面活性剂

胶体与表面化学课程大纲及重点

胶体与表面化学课程大纲及重点

胶体与表面化学第一章绪论(2学时)1.1胶体的概念什么是胶体,胶体的分类1.2胶体化学发展简史1.3胶体化学的研究对象表面现象,疏液胶体,缔合胶体,高分子溶液。

重点:胶体、分散系统、分散相、分散介质的概念。

难点:胶体与表面化学在矿物加工工程中的作用及意义。

教学方法建议: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对胶体及表面化学的兴趣。

第二章胶体与纳米材料制备(4学时)2.1胶体的制备胶体制备的条件和方法,凝聚法原理。

2.2胶体的净化渗析、渗透和反渗透。

2.3单分散溶胶单分散溶胶的定义及制备方法。

2.4胶体晶体胶体晶体的定义及制备方法2.5纳米粒子的制备什么是纳米材料,纳米粒子的特性及制备方法重点:胶体的制备、溶胶的净化、胶体晶体的制备。

难点:胶体制备机理。

教学方法建议:用多媒体教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第三章胶体系统的基本性质(8学时)3.1溶胶的运动性质扩散、布朗运动、沉降、渗透压和Donnan平衡。

3.2溶胶的光学性质丁道尔效应和溶胶的颜色。

3.3溶胶的电学性质电动现象、双电层结构模型和电动电势(。

电势)3.4溶胶系统的流变性质剪切速度越切应力,牛顿公式,层流与湍流,稀胶体溶液的黏度。

3.5胶体的稳定性溶胶的稳定性、DLVO理论、溶胶的聚沉、高聚物稳定胶体体系理论。

3.6显微镜及其对胶体粒子大小和形状的测定显微镜的类型及基本作用重点:沉降、渗透压、电泳、电渗、。

电势的计算、双电层结构模型、DLVO理论、溶胶的聚沉。

难点:双电层结构模型。

教学方法建议:多媒体教学和板书教学相结合。

第四章表面张力、毛细作用与润湿作用(6学时)4.1表面张力和表面能净吸力和表面张力的概念、影响表面张力的因素、液体表面张力和固体表面张力的测定方法。

4.2液-液界面张力Anntonff规则、Good-Girifalco公式、Fowkes理论和液-液界面张力的测定。

4.3毛细作用与Laplace公式和Kelvin公式毛细作用,Laplace公式和Kelvin公式的应用,曲界面两侧的压力差及与曲率半径的关系,毛细管上升或下降现象,弯曲液面上的饱和蒸气压。

胶体与表面化学讲义第一章 基本概念

胶体与表面化学讲义第一章 基本概念

《胶体与界面化学》讲义第一章基本概念第一节胶体与表面一、胶体与胶体分散体系•目前科学地将颗粒大小在10-6~10-9m这样的物质(不管其聚集状态是气态、液态还是固态)称为胶体。

•胶体与其分散在其中的介质组成分散体系,介质可以是气、液和固体并与胶体颗粒间存在相界面,因此它还是高分散的多相的分散体系。

•胶体分散体系一般是两个组分以上的多组分体系,不过也存在极为罕见的单组分胶体分散体系,这类分散体系是液体,但由于分子的热运动而出现的涨落现象,一些分子会在液态内部聚集成较大的聚集体,这种分散体系称为类胶体(iso-colloid)分散体系。

聚合物或大分子量物质•聚合物或大分子量物质过去也称之为胶体分散体系的物质。

•如蛋白质,纤维素以及各种天然的和人工合成的聚合物,其尺寸也在胶体范围、并具有胶体的某些性质,比如慢扩散性,不透过半透膜,电泳行为等。

•因此过去也把它们作为胶体与表面化学的讲解内容。

但由于其迅速的发展,形成一个庞大的大分子家族,而成为一个独立学科去研究,不过它的某些理论和研究方法确系胶体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二、表面和界面•表面(surface):是指凝聚相与真空,空气或其蒸气间的交界•界面(interface):是指凝聚相与其他相间的交界面。

•水的表面张力是水的表面(与空气或蒸汽的交界面)上的表面张力,约为72.8×10-3N/m;水和苯间界面张力为35×10-3N/m;水与汞间界面张力为375×10-3N/m。

•由此可见,界面张力值决定于相邻相的物质。

相边界上“面”的含义•这里所说的“面”是指相边界上的化学概念上的而非数学概念上的面。

数学面只有面积而无厚度,而化学面是有一定厚度的,起码有几个分子大小的厚度。

数学面所示在面上相的性质(如密度、浓度等)发生突变是不可思议的,而化学面中相的性质逐渐变化才是可理解的。

但在描述它时,由于其厚度值与两相本体尺寸比较可忽略不计近似为零。

天津大学胶体与表面化学第四章界面现象和吸附 ppt课件

天津大学胶体与表面化学第四章界面现象和吸附 ppt课件

04.09.2020
18
GrRlTnp p0 r
lnpr p0
2液气M RTr
Kelvin公式
举例分析:
04.09.2020
19
第三节 润湿和铺展(wetting and spreading)
一、接触角(Contact)和杨氏方式(Young T) 接触角(Contact angle):在气、液、
w rFd 2 lx d xdsA
所以: w r
dA s
- 表面张力, 表示液体增加单位表面 积时,环境所做的可逆功,单位 J. m-2。
04.09.2020
3
由于恒T、P下,可逆非体积功等于系统的Gibbs函数变
w r dG T.P dA
所以:
(
G As
)T
.P
所以也称为增加单位表面积时增加的Gibbs函数, 单位 J.m-2。
固 气液
气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固 液
G V ~ p V ~ ( p r ' p ) V ~2rl gM 2 r
Pr’ 和 P分别为小液滴凹面的压力和外压。
此处因为: G
r
0
04.09.2020
小液滴
平面液体
17
根据气液平衡: 液 气
r0 R lp n T r;0 R lp n T 0
小液滴化学势
大块水化学势
Pr 和 Po 分别为小液滴和平面液体的饱和蒸汽压
(Antonoff 规则 34.4 )
1,2分别为两个相互饱和的液体的表面张力。
(例:苯层28.8, 水层63.2) 。不是液体(苯28.4)与含有本 身蒸气的空气相接触时测量值。
04.09.2020

7章-表面化学与胶体化学

7章-表面化学与胶体化学

dA =-SdT –pdV +σdAs+Σidni
dG =-SdT +Vdp +σdAs+Σidni
G A s
U A T , p ,ni s
H A S ,V ,ni s
A A S , p ,ni s
T ,V ,ni
GT,p =σAs+Σini ,G’T,p =Σini σ =(GT,p - G’T,p)/As = Gs/As Gs:(比)表面过剩Gibbs自由能,表面过剩自由能
恒T,p下的表面过程有:
dGT,p = dGs =σdAs+ Asdσ≤0
自动
自动 平衡
体系中各相组成(ni)恒定,σ确定,则:
dGs = σdAs ≤0,表面积减小为自动过程;微物
平衡
表面积不能改变时, dGs = Asdσ ≤0,
平衡
自动
σ减小为自动过程,吸附,润湿等表面过程。
要点: 1) 表面分子所受到不对称力场 ——表面张力 2) 一切减小 σ,As 的过程为自动过程 提问:表面Gibbs自由能、比表面Gibbs自由能、
★ 物质要小到一定程度,表面效应才显著 ★ 微小物质的饱和蒸气压 pr 增大, 其化学势增高
▲ 微小物质的熔点低(凸面)
微小物质的饱和蒸气压>大块物质饱和蒸气压
微小物质化学势
r,B RT ln


pr,B p
pB B RT ln 大块物质化学势 p r,B> B ,熔融时, B B(l) 则: r,B >B(l) r,B B(l) 微物熔融应满足:
J·m-2 = N·m·m-2 = N·m-1

胶体与表面化学 第四版 化学工业出版社

胶体与表面化学 第四版 化学工业出版社

1胶粒的结构胶粒的结构比较复杂,先有一定量的难溶物分子聚结形成胶粒的中心,称为胶核;然后胶核选择性的吸附稳定剂中的一种离子,形成紧密吸附层;由于正、负电荷相吸,在紧密层外形成反号离子的包围圈,从而形成了带与紧密层相同电荷的胶粒;胶粒与扩散层中的反号离子,形成一个电中性的胶团。

胶核吸附离子是有选择性的,首先吸附与胶核中相同的某种离子,用同离子效应使胶核不易溶解。

若无相同离子,则首先吸附水化能力较弱的负离子,所以自然界中的胶粒大多带负电,如泥浆水、豆浆等都是负溶胶。

多少粒径属于胶体?1-100nm例1:AgNO3 +KI→KNO3 + AgI↓过量的KI 作稳定剂胶团的结构表达式:胶团的图示式:例2:AgNO3 +KI→KNO3 + AgI↓过量的AgNO3作稳定剂胶团的结构表达式:胶团的图示式:2胶粒的形状作为憎液溶胶基本质点的胶粒并非都是球形,而胶粒的形状对胶体性质有重要影响。

质点为球形的,流动性较好;若为带状的,则流动性较差,易产生触变现象。

例如:(1)聚苯乙烯胶乳是球形质点(2)V2O5溶胶是带状的质点(3)Fe(OH)3溶胶是丝状的质点3环境科学中的应用范例毒气与毒剂的吸附:活性炭是一种非常优良的吸附剂,活性炭具有一种强烈的“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的作用,可将某些有机化合物吸附而达到去除效果。

利用这个原理,我们就能很快而有效地去除水族箱水质中的有害物质、臭味以及色素等等,使水质获得直接而迅速的改善。

人工降雨:一般来说,云中的水汽胶性状态比较稳定,不易产生降水,而人工增雨就是要破坏这种胶性稳定状态。

由于高空水蒸气压力对于将要形成的小水滴来说尚未饱和。

加入凝结核心,如AgI小晶粒,使凝聚水滴的初始曲率半径加大,由Kelvin公式得出,对凸面,r越小,液滴蒸气压越高,因此使蒸气压小于空中已有水蒸气压力,使水蒸气从大水滴开始,形成人工降雨。

4思考:与界面现象相关的几个问题1.为什么气泡比液滴更容易破裂?答:半径极小的气泡内的饱和蒸气压远小于外压,因此在外压的挤压下,小气泡更容易破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胶体与表面化学(第四版)1.绪论分散系统:一种物质以细分散状态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构成的系统。

分散相:分散系统中被分散的不连续相。

分散介质:分散系统中的连续相。

比表面:单位质量分散相物质所具有的面积。

缔合胶体:多个分子的缔合体构成胶体分散相。

胶体体系:分散相粒子至少在一个尺度上的大小处在1-100nm 范围内的分散系统。

溶胶:把分散介质是液体的胶体系统称为液溶胶,介质是水为水溶胶;介质是固体为固溶胶。

2.胶体与纳米粒子的制备胶体制备:分散法(机械、电分散、超声波、胶溶)、凝聚法(还原、氧化、水解、复分解)晶核-晶体成长条件:1)分散相在介质中的溶解度必须极小;2)必须有稳定剂的存在净化:1)渗析:利用羊皮纸或火棉胶制成的半透膜,将溶胶与纯分散介质隔开。

2)超过滤:利用半透膜代替普通滤纸在压差下过滤溶胶的方法。

3)渗透:借半透膜将溶液和溶剂隔开,此膜只允许溶剂分子通过,胶粒和溶质不能通过。

反渗透:渗透平衡时在浓相一侧施加外压,则浓相中的溶剂分子向稀相迁移。

单分散溶胶:特定条件下制取的胶粒尺寸、形状和组成皆相同的溶胶。

胶体晶体:由一种或多种单分散胶体粒子组装并规整排列的二维或三维类似于晶体的有序结构。

光子晶体:在各个方向能阻止一定频率范围的光传播。

纳米粒子特性:比表面积大;易形成聚团;熔点低;磁性强;光吸收强;热导性能好制备:气相、液相、固相纳米气泡:在液体中或固液界面上存在的纳米尺度的气泡。

3.胶体系统的基本性质(N A =6.5*1023mol -1,R=8.314,T=273K)运动 扩散:扩散系数:爱因斯坦第一扩散公式:r 61πη⋅=A N RT D 爱因斯坦布朗运动:r3t t 2πη⋅==A N RT D X 沉降:大气压随高度分布:RTM gh -p p ln 0h =光学 散射现象:当质点大小在胶体范围内时。

反射:质点直径远大于入射光波长。

丁道尔现象:以一束强烈的光线射入溶胶后,在入射光的垂直方向可以看到一道明亮的光带。

Rayleigh 散射:0221222122423)2(c 24I n n n n v I ⋅+-⋅=λπ 电学 电动现象:电泳:带负电的胶粒向正极移动,带正电的胶粒向负极移动。

电渗析:水在外加电场作用下,通过黏土颗粒间的毛细通道向负极移动的现象。

沉降电势:在无外加电场作用下,使分散相粒子在分散介质中快速沉降,则在沉降管两端产生电势差。

流动电势:用压力将液体挤过毛细管网或由粉末压成的多孔塞,在毛细管网两端产生电势差。

质点荷电原因:电离;离子吸附;晶格取代双电层结构:胶粒表面带电时,在液相中必有与表面电荷数量相等且符号相反的离子存在,这些离子称为反离子。

反离子一方面受静电引力作用向胶体表面靠近,另一方面受分子热运动及扩散作用有在整个液体中均匀分布的趋势。

结果使反离子在胶粒表面区域的液相中形成平衡,越靠近界面反离子浓度越高,越远离界面反离子浓度越低。

胶粒表面电荷与周围介质中的反离子构成双电层。

胶粒表面与液体内部的电势差称为表面电势。

特性吸附:溶液中含有高价反离子或表面活性剂离子时,质点对它们发生强的选择性吸附。

ζ电势:DEv πηζ4= 流变 切应力:使液层维持一定的速度梯度流动,就必须对它施加一个与阻力相等的反向力,在单位液层面积上所需施加的力。

牛顿公式:D ητ=黏度影响:浓度大,黏度大;温度高,黏度小;质点轴比大,黏度大;质点大,黏度大;带电,黏度大。

流变性质:牛顿体;塑性体;假塑体;涨流体;触变流型稳定性 1)热力学不稳定:多相分散系统,有巨大的界面能;2)动力学稳定:高度分散系统,颗粒小,布朗运动强烈;3)细小胶粒长时间不团聚,系统聚集稳定性高。

聚沉作用:无机电解质使胶体沉淀。

聚集:使小粒子电动电位减小,相互聚集成大粒子的过程。

絮凝作用:高分子化合物使胶体沉淀。

加入电解质,电解质中与扩散层反离子电荷符号相同的那些离子把反离子压入吸附层,ζ电势降低。

聚沉值:能引起某一溶胶发生明显聚沉所需外加电解质的最小浓度。

敏化作用:向胶体中加入低于能使其稳定所需的聚合物数量时,聚合物不仅不能使胶体稳定,而且能使体系的临界聚沉浓度降低。

数均直径:i i n d f d ∑=;面均直径:2/12s )(i i d f d ∑=;体均直径:3/13v )(i i d f d ∑= 4.表面张力、毛细作用与润湿作用净吸力:分子收到一个垂直于液体表面,指向液体内部的合吸力。

表面张力:增加单位面积所消耗的功。

dA dG σ=(比表面自由能、吉布斯自由能)(T 升高,P 增大,张力减小)。

测定:毛细上升法:θρσcos 2ghr =;环法:f R F πσ4=;气泡最大压力法:2ghr ρσ= 毛细作用:液体在自身表面张力和界面张力作用下沿干净玻璃毛细管上升的现象。

Laplace 公式:)11(21R R p +=∆σ;1)液滴越小,内外压差越大,凸液面下方压力大于液面上方;2)液面是凹的,下方液相压力小于液面上方压力;3)液面平的,压差零。

毛细上升现象:液体能很到的润湿毛细管壁,毛细管内的液面呈凹面,凹液面下方压力比同样高度平面液体压力低,因此,液体将被压入毛细管内使液面上升,直到静压pgh 与曲界面两侧压力差p ∆相等达到平衡。

饱和蒸汽压:Kelvin 公式:rRT M p p r ρσ液气-02ln = 为什么自然界液滴气泡总是球形的,气泡更易破裂?答,球面表面积最小,其表面功和吉布斯自由能最小;内外有温差和压差,气泡表面液体蒸发导致气泡破裂。

天空为什么下雨?人工降雨依据?抛粉剂作用?答:天空有水蒸气,地表温度相对较高,空气中水蒸气上升到相对冷的高空,凝结大到一定程度,受重力影响掉下来。

高空的水蒸气压力虽然对平液面已经过饱和了,但对于要形成的小水滴来说尚未饱和,小水滴难以形成,凝结核心使凝聚水滴初始曲率半径增大,对应的蒸汽压可以小于高空中已有的水蒸气压力,水蒸气迅速凝集。

形成水凝结核心。

为什么产生液体过热现象?加入沸石消将过热?答:半径极小的气泡其内蒸汽压远小于外压,这意味着外界压迫下小气泡难以形成,致使液体不易沸腾而成为过热液体,多空的沸石已有曲率半径较大的气泡存在,因此泡内压力不致很小,达到沸腾温度时液体沸腾不致过热。

两块玻璃板之间有水为什么不易拉开: 拉普拉斯方程:Rp 2σ=∆存在附加压力,R 越小,玻璃板间与空气间压差越大。

液体润湿固体:Wa G ------==∆固气液气固液σσσ;G ∆<0液体润湿固体条件润湿热:液体浸润固体时,由于固液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必然放出热量。

黏附功:0cos 1-≥+=)(液气θσWa ;浸润功:0cos -≥=θσ液气I W ;铺展系数:01-cos -≥=)(液气θσS5.表面活性剂溶液表面活性剂:一种在很低浓度既能大大降低溶剂表面张力,改变体系的表面状态的化学物质。

结构:亲水基+亲油基(足够长);分类:非离子+离子(阴离子、阳离子、两性离子)Krafft 点: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低温时溶解度较低,随着温度的升高其溶解度缓慢增加,达到某一温度后溶解度迅速增加。

浊点: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到某一温度后溶液发生浑浊。

HLB :反映表面活性剂分子中两种结构基的大小和力量平衡后的相互关系。

非离子:HLB=(亲水基质量%)/5;离子型:HLB=(亲油的基团数)(亲水的基团数)∑∑+-7 CMC :溶液表面张力随表面活性剂浓度增加而急剧下降,浓度大到一定值后表面张力几乎不改变。

胶束:为使体系能量达到最低,分子中长链的亲油基通过分子间的吸引力相互缔合在一起,自身相互抱团,亲水基朝向水中与水分子结合,在较浓溶液中形成的聚集体在表面活性剂中。

CMC 测定:表面张力法;电导法(CMC 后浓度增加电导下降);折光指数法;染料增溶变色法。

影响因素:1)亲水基相同,亲油基中C 越长CMC 越小;2)烷烃基相同,非离子CMC<离子CMC ,亲水基无影响;3)亲水基支化程度高,CMC 大;4)含氟表面活性CMC 小;5)无机盐离子价数越高,CMC 越低;6)醇CH 链越长,浓度越大,CMC 降低越多。

反胶束:表面活性剂在非水溶液中形成的聚集体。

囊泡(人工合成)/脂质体(天然磷脂):两亲分子形成的封闭双层结构Gibbs 吸附公式:dcd RT c σ⋅=Γ-;意义:表面层中单位面积上溶质的量比溶液内部多出的量。

正吸附:溶质在表面层中的浓度大于在溶液内部的浓度。

吸附层结构:c -Γ曲线特点:1)浓度低时,Γ和c 呈线性关系;2)浓度高时,Γ为常数;3)浓度适中,Γ与c 为曲线形状cK K +⋅Γ=Γ∞1c 增溶作用:难溶性和不溶性有机物在表面活性剂胶束水溶液中溶解度增大的现象。

胶束催化:浓集作用:通过疏水作用和静电作用反应底物在胶束内浓集。

介质效应。

洗涤剂:1)好的润湿性能;2)清楚污垢能力;3)使污垢分散或增溶;4)防止污垢再沉积分散:固体粉末均匀的分散在某一种液体中的现象。

起泡机理:1)能降低气液界面张力,泡沫体系相对稳定;2)气体液膜上形成双层吸附,亲水基在液膜内形成水化层,液相黏度增高,液膜稳定;3)亲油基相互吸引,使吸附层强度提高;4)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因电离使泡沫荷电,它们相互排斥阻碍了它们的接近。

消泡机理:表面张力低于气泡液膜表面张力,容易在液膜表面顶走原来的起泡剂,而其本身由于链短又不能形成坚固的吸附膜,产生裂口,泡内气体外泄,泡沫破裂。

1)很高的表面活性,可取代泡沫上的起泡剂和泡沫稳定剂;2)破坏液膜弹性,使其失去修复能力;3)降低液膜表面黏度。

泡沫抑制剂:存在下,表面扩大或收缩时不能形成局部表面张力的降低,也无表面压升高使液膜局部变薄。

活性水驱:表面活性剂浓度小于CMC 的活性水作为驱油剂。

6.乳状液乳状液:一种多相分散系统,一种液体以极小的液滴形式分散在另一种与其不相混溶的液体中构成。

乳化:凡由水和油混合生成乳状液的过程。

制备:机械搅拌;胶体磨;超声波乳化器;均化器乳化剂加入:转相乳化法;瞬间成皂法;自然乳化法;界面复合物生成法;轮流加液法乳状液类型鉴别:稀释法;染色法;导电法转相温度(PIT ):在某一特定系统中乳化剂的亲水和亲油性质达到适当的平衡时的温度。

乳化剂稳定性的影响因素:1)热力学不稳定;为使乳状液不稳定程度降低,必须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加入表面活性剂2)油水界面膜形成(表面活性剂浓度升高,稳定性增大,在界面上吸附形成界面膜,对分散相液滴起保护作用);3)界面电荷(电荷排斥,稳定性高);4)黏度(外相黏度大,稳定性高);5)液滴大小(尺寸范围越窄越稳定);6)粉末乳化剂(处在内外两相界面上时才能起到乳化作用)破乳方法:化学法;顶替法;电破乳法;加热法;机械法微乳状液:由水、油、表面活性剂和助活性剂等四个组份以适当的比例自发形成的透明或半透明的稳定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