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部编新版《孟子三章》注释翻译及答案

合集下载

《孟子三章》注释、文言现象、翻译、阅读习题及答案

《孟子三章》注释、文言现象、翻译、阅读习题及答案

《孟子三章》习题及答案【2020部编版八上第21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课外文言文阅读】目录: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富贵不能淫》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习题及答案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①【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②【环】围。

③【池】护城河。

④【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⑤【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

【委】,放弃。

【去】,离开。

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⑦【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⑧【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⑨【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⑩【至】极点。

?【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畔】同“叛”,背叛。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二、文言现象积累:1、分析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析:①亲戚畔.之:通假字,畔通“叛”,背叛。

②七里之郭.:古今异义,古义:外城;今义:姓氏。

③池.非不深也池:古今异义,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

④委而去.之:古今异义,古义:离开;今义:到……去。

⑤亲戚..畔之:古今异义,古义:内亲外戚;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⑥委.而去之:古今异义,古义:放弃;今义:委任。

⑦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今异义,古义:界限,限制;今义:地域。

⑧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今异义,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⑨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古今异义,古义:国防;今义:国家。

⑩域.民不以封疆之界: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震慑。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词类活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固。

(2019秋)部编《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课件

(2019秋)部编《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课件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 能 屈,此之谓大丈夫。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读准字音
1、七里之郭
guō
2、米粟非不多也 sù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yù
4、亲戚畔之 pàn
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施行仁政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
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的 有利的地理形势 天气、时令
人心所向, 内部团结
举例证论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 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1、域民、固国、威天下的关键是什么? 为什么?
得道者(施行仁政)。得民心者,得天下
2、这一段运用了什么手法强调了“施行 仁政”的重要性?
对比
中心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举例 攻方失利 天时不如地利 战争
(1)如何理解““居天下之广居,立天 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和“得志, 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 大道”。
第一,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做大丈夫,他首 先要是个仁者,他要有以天下为家的博大胸怀, 要有以天下人为亲的伟大情怀,居住在天下最大 的居所——“仁”里。
孟子曰:“是 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
这 怎么,哪里
行冠礼
也,父命之;女子之嫁,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
教导、训诲
告诫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 夫子!’以顺为正者,妾
通“汝”,你 谨慎
妇之道也。
准则,标准
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
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 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 ‘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 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

孟子三章》重点句子翻译习题及答案

孟子三章》重点句子翻译习题及答案

孟子三章》重点句子翻译习题及答案
翻译:居住在天下广阔的地方,担任天下正义的位置,走天下大道。

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题及答案
重点句子翻译: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翻译:在忧患中出生,在安逸中死去。

2、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间,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耳。

翻译:有志气、作为的男子生活在天地之间,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只求不辜负自己的良心。

3、故曰: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翻译:所以说:了解我的人说我心中忧虑,不了解我的人问我追求什么。

4、人生在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翻译:人生在世,不能因为富有而放纵,也不能因为贫穷而动摇,更不能因为权势而屈服。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翻译:有志气、作为的人展现出人类美好的品质,不表现出人类恶劣的行为。

小人则相反。

6、丈夫XXX之内,为了天下苍生,不得不奋斗。

翻译:有志气、作为的男子志向远大,为了天下百姓,不得不努力奋斗。

2019年秋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_孟子三章》同步练习

2019年秋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_孟子三章》同步练习

人教统编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22课《<孟子>三章》同步练习一、积累运用(共11题;共27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 公孙衍(yǎn)丈夫之冠(guān)B. 妾妇之道(qiè)畎亩(quǎn)C. 傅说(yuè)法家拂士(fú)D. 曾益(céng)忧患(huàn)2.下列各语句的书写有误的一项是()A.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B.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C. 所以动心韧性,曾益其所不能。

D.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下列各句中划线的“之”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女子之嫁也A. 丈夫之冠也B.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C. 往之女家D. 与民由之4.下列各句中划线词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 威武不能屈B. 饿其体肤C. 所以动心忍性D. 一怒而诸侯惧5.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A. 困于心,衡于虑B.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C.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D. 入则无法家拂士6.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B.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C. 舜/发于/畎亩之中D.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7.下列有关课文的说法不当的一项是()A. 《富贵不能淫》中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妾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B.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句句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在历史上曾鼓励了不少志士仁人,成为他们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座右铭。

C. 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三人的故事不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D.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炼,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有机会取得成功。

《孟子》三章(部编版八上文言文字词批注逐句对照翻译知识点整理)

《孟子》三章(部编版八上文言文字词批注逐句对照翻译知识点整理)

《孟子》三章(部编版八上文言文字词批注逐句对照翻译知识点整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逐句翻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字音字形米粟.(sù)亲戚畔.(pàn)之域.(yù)民重点实词城:内城。

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寡助之至:至,极点。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顺之:顺,归顺,服从。

通假字亲戚畔.之(同“叛”,背叛。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知识点23 《孟子》三章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知识点23 《孟子》三章

第六单元23《孟子》三章文学常识作者档案文言知识生难字公孙衍.(yǎn)米sù(粟)丈夫之冠.(guàn) 畎.(quǎn)亩傅说.(yuè) 胶鬲.(gé)拂.(bì)士拂.(fú)乱富贵不能淫.(yín)通假字1.亲戚畔.之(“畔”同“叛”,背叛)2.往之女.家(“女”同“汝”,你)3.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 4.衡.于虑(“衡”同“横”,梗塞、不顺) 5.入则无法家拂.士(“拂”同“弼”,辅佐)古今异义1.委.而去之(古义:放弃;今义:把事交给别人去办) 2.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 3.兵.革非不坚利也(古义:兵器;今义:军人) 4.丈夫..之冠也(古义:成年男子;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5.父命.之(古义:教导、训诲;今义:命令) 6.以顺为正.者(古义:准则,标准;今义:改正,纠正) 7.富贵不能淫.(古义:惑乱,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今义:过多,放纵) 8.所以..动心忍性(古义:用这些来……;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9.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古义:了解、明白;今义:比方) 一词多义1.利⎩⎨⎧地利.不如人和(名词,有利条件)兵革非不坚利.也(形容词,锐利) 2.之⎩⎨⎧父命之.(代词,他)妾妇之.道也(助词,的)往之.女家(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 句子独立性,不译)3.戒⎩⎨⎧戒.之曰(动词,告诫)必敬必戒.(形容词,谨慎) 4.正⎩⎨⎧以顺为正.者(名词,准则、标准)立天下之正.位(形容词,正确) 5.发⎩⎨⎧舜发.于畎亩之中(动词,兴起,指 被任用)征于色,发.于声(动词,显露、流露)6.拂⎩⎨⎧行拂.乱其所为(动词,违背)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弼”,辅佐) 7.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介词,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介词,给)征于.色(介词,在)词类活用1.威武不能屈.(使动用法,使……屈服) 2.必先苦.其心志(使动用法,使……痛苦) 3.劳.其筋骨(使动用法,使……劳累) 4.饿.其体肤(使动用法,使……经受饥饿之苦) 5.所以动.心忍.性(使动用法,使……受到震撼,使……坚忍)文言句式1.省略句 戒之曰。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孟子三章》课文重要知识讲解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孟子三章》课文重要知识讲解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孟子三章》课文重要知识讲解一、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年~约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现在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尊称孟子为“亚圣”。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他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

二、故事背景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期。

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面对这样一种社会现实,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他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主张。

孟子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思想,指出“民贵君轻”,劝导统治者重视人民。

同时他反对诸侯互相攻伐,以武力相兼并,提出“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的观点。

他极力主张“行仁政”,恢复井田制,省刑薄赋,确保“黎民不饥不寒”。

三、理解词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注释】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人和:指得人心,上下团结。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城:内城。

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环(huán):包围。

之:代这座城而:连词表转折。

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而:连词表递进。

天时:指有利于攻战的自然气候条件。

是:这。

也:表判断语气,”是”。

城非不高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

非:不是。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坚利:坚固精良。

利:精良。

米粟(sù):粮食。

多:充足。

委:抛弃。

而:然后去:离开。

之:代词,代”城”。

是:代词,这故:所以。

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以:凭借。

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

封,划定。

封疆:疆界、边境。

固:使巩固。

国:国防。

山溪:山河。

险:险要的地理环境。

威:威服。

以:凭借,依靠之意。

兵革:本意是“兵器和铠甲”,比喻“武力、军事”。

部编2019八上《孟子》三章知识点归纳复习

部编2019八上《孟子》三章知识点归纳复习

2019人教部编版·八上语文第22课《孟子》三章知识点归纳复习文学常识(1)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

(2)《孟子》一书主要记录了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孟子》其文章气势充沛,说理畅达,孟子也终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因孔子是圣人,所以世人尊称其为“亚圣”,将两人的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

泛指儒家经典著作。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五部。

《礼记》通常包括三礼,即《仪礼》、《周礼》、《礼记》;)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比喻论证,因果论证、引用论证等。

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基础知识1.【重点词语】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和: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郭:古义指外城。

今义指姓氏。

环:围。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革,甲衣。

坚利:坚固锋利。

米粟:泛指粮食。

委:放弃。

去:离开。

域:原指界限,课文的意思是限制。

固国:巩固国防威:震慑。

至:极点。

道,即指仁政。

得道,即指施行仁政寡:少。

亲戚:古义指父母兄弟,统指自家里的人。

今义指直系亲属。

畔:同“叛”。

顺:归顺,服从。

2.【通假字】亲戚畔之:通“叛”背叛3.古【今异义】(1)七里之郭古义:外城今义:姓氏(2)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3)委而去之古义:离开今义:到……去(4)委而去之古义:放弃今义:委任(5)亲戚畔之古义: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或母系亲属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其他的成员。

(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义:这里指限制的意思今义:地域(7)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8)兵革非不坚利也古义:兵器今义:士兵4.【一词多义】之(1)三里之城(助词,的)(2)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它,指包围的城)(3)多助之至(动词,到)(4)天下顺之(代词,指得道之人)(5)亲戚畔之(代词,指失道之人)而(1)夫环而攻之表修饰着、地(2)攻之而不胜表转折却、但是(3)委而去之表顺承关系利(1)地利不如人和(名词,优势)(2)兵革非不坚利也(形容词,锐利)城(1)三里之城(名词,内城)(2)城不高也(名词,城墙)5.【词类活用】(1)域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2)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3)威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6.【判断句】(1)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合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2)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7.【朗读节奏】(1)、夫/环而攻之(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八年级上册孟子三章原文注释翻译

八年级上册孟子三章原文注释翻译

八年级上册孟子三章原文注释翻译八年级上册孟子三章原文注释翻译如下:1.《富贵不能淫》。

原文: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翻译: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

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

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

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

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

这样才叫做大丈夫!”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任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任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任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任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个人,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使他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受尽贫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用来使他的内心收到震撼,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原来没有的才能。

《孟子三章》注释、翻译

《孟子三章》注释、翻译

《孟子三章》习题及答案【2020部编版八上第21课】班级:姓名:(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①【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②【环】围。

③【池】护城河。

④【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⑤【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

【委】,放弃。

【去】,离开。

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⑦【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⑧【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⑨【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⑩【至】极点。

⑪【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⑫【畔】同“叛”,背叛。

⑬【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二、重点句子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翻译: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3、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翻译: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4、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翻译: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5、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翻译: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翻译: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孟子三章注释全解

孟子三章注释全解

孟子三章注释全解摘要:一、孟子简介二、孟子三章内容概述三、孟子三章注释解析四、孟子三章的启示与应用正文:一、孟子简介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仁政”,提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孟子三章内容概述孟子三章分别为《公孙丑下》、《告子上》和《尽心上》。

这三章主要阐述了孟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和个人修养方面的观点。

1.《公孙丑下》:论述了孟子对战争、政治和道德的看法,提倡以道德服人,强调政治家应具备道德品质。

2.《告子上》:探讨了人性善恶的问题,提出了“人性善”的观点,并论述了仁、义、礼、智等道德规范。

3.《尽心上》:论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尽心”,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三、孟子三章注释解析1.《公孙丑下》:孟子在此篇中提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这句话表达了孟子认为一个人在承担重大责任之前,必须经过一系列的磨炼和考验,以培养其道德品质和坚韧性格。

2.《告子上》:在这一章中,孟子对人性善恶的问题进行了论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矣。

庶民之为道也,日用而不知,及其知之,则曰:‘此吾心也。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为其实是内在道德品质的体现。

3.《尽心上》:孟子在这一章中提出了“尽心”的概念,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尽心。

尽心意味着全力以赴地追求道德品质的完善,为实现社会和谐、国家繁荣做出贡献。

四、孟子三章的启示与应用1.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认识到道德品质的重要性,以道德服人,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

2.个人修养方面,我们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努力达到“尽心”的境界。

3.在国家治理和政治实践中,领导者应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实行仁政,关心民生,促进国家繁荣和社会和谐。

《孟子三章》选择、翻译、默写、阅读习题及答案

《孟子三章》选择、翻译、默写、阅读习题及答案

《孟子三章》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题型:【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选择题】【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课外文言文阅读】目录: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富贵不能淫》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区域、地域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选拔,被起用D.必先苦.其心志苦:使……受苦【解析】A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2、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C )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C.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D.属予作文以.记之【解析】例句是凭借。

A按照。

B因为。

C凭借。

D来。

3、对下面文句中加点字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A )A、委而去.之(到……地方去)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背叛)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器)D、以.天下之所顺(用、靠)【解析】A离开。

4、下面“以”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D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以天下之所顺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D.属予作文以记之【解析】D项“以”连词,表目的,相当于“来”;其余各项“以”字均为介词。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一项是( D )A. 环而.攻之而不胜委而.去之B.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者.多助C.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D.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解析】A表修饰;表顺承。

B的原因;的人。

C助词,的;代词,他。

D都是凭借。

6、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D )A. 舜/发于/畎亩之中B. 曾益/其所不能C.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D. 入/则无法家/拂士【解析】D入/则无/法家/拂士7、下列四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属予作文以.记之B.环而攻之.而不胜杜少府之.任蜀州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曹操比于.袁绍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择其善者而.从之【解析】A凭,考;来。

人教部编版语文《孟子三章》整理

人教部编版语文《孟子三章》整理

《孟子三章》整理一.词语解释1、通假字:亲戚畔.之:同“叛”,背叛女.家:同“汝”,你曾.益其所不能:同“增”,增加衡.于虑:同“横”,梗塞法家拂.士:同“弼”,辅佐2、一词多义戒:戒.之曰:告诫必敬必戒.:谨慎之:丈夫之.冠:取独,不译父命之.:代成年男子往送之.门:到天下之.广居:的此之.谓:取独,不译而:一怒而.诸侯惧:表顺承出淤泥而.不染:表转折,却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表并列康肃笑而.遣之:表修饰居:居.天下之广居:居住居天下之广居.:居所,住宅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从发于.声:在降大任于.是人也:给3、词类活用丈夫之冠.:行冠礼富贵不能淫.:使……迷惑贫贱不能移.:使……动摇威武不能屈.:使……屈服苦.其心志:使……痛苦劳.其筋骨:使……劳累饿.其体肤:使……受饥饿空乏..其身:使……财资缺乏动.心忍.性:使……受到震撼;使……坚忍人恒过.:犯错误4、古今异义诚.大丈夫:真正以顺为正.者:标准妾妇之道.也:规则与民由.之:遵循发.于畎亩之中:被任用举于士.:狱官而后喻.:了解,明白5、其他三里之城.:内城七里之郭.:外城环.而攻之:围是.天时不如地利:这池.非不深也:护城河兵革..非不坚利也:武器装备委.而去.之:放弃 / 离开域.民不以封疆之界:限制得道..者多助:施行仁政失道者寡.助:少寡助之至..畔之:内外亲属..:到 / 极点亲戚以.天下之所顺:凭借故君子有.不战:要么岂.不诚大丈夫哉:难道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这/怎么/算得上子.未学礼乎:你母命.之:教导以.顺为正者:把得.志:实现此.之谓.大丈夫:这 / 叫做举于市.:集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下达/这样的行拂乱..其所为:违背/扰乱所以..动心忍性:用这种办法人恒.过:常常而后作.:指有所作为征.于色:表现发.于声:流露入则....:国内/如果/守法度的大臣/辅佐君王的贤士..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国外然.后知生于忧患:这样二.句子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部编版八上《〈孟子〉三章》课文详解

部编版八上《〈孟子〉三章》课文详解

部编版八上《〈孟子〉三章》课文详解课切预习一.作品校概《盂子》是“四书”之一。

它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葛,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孟子》的显著特点,一是长于言辞,气势磅礴,论证严密,雄辩而色彩鲜明,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二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道理。

二、作者简介孟子,名轲,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坦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O知识重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全文展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莱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硬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大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成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大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二、主题概述本文论证了“大n寸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阐述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思想。

三、文言知识枳系(一)通假字亲成畔之(“畔”同“叛”,背叛)(二)古今异义1 .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今义:水池,池塘。

2.兵革非不坚利也古义:兵器:今义:军人,军队。

3.委而去之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4.固国不以山溪之隆古义:国防:今义:国家。

(三)一词多义天时不如地利(有利形势)兵革非不坚利也(作利,锐利)(四)词类活用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作动词,限制在疆域内,居住)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作动词,巩固)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名词作动词,震愤)(五)特珠句式1.判断句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也”表示判断)2.双重否定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竖利也,米栗非不多也。

(“非不....也"相当于现代汉语“不是不.....”)(六)成语积累得道多助:坚持正义就能得到多方而的支持与帮助。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归纳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归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解释文中加点词语1.发:起,指被任用。

2.举:任用,选拔.3.士:狱官。

4.故:所以。

5.降:下达。

6.任:责任,使命。

7.苦.其心志:使……痛苦。

8.饿.其体肤:使……饥饿。

9.劳.其筋骨:使……劳累。

10.空乏:财资缺乏。

使动用法,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11.行拂乱..其所为:使他做事不顺。

拂:违背。

乱:扰乱。

拂乱:使……受到不顺12.动.心忍.性:动:使……惊动。

忍:使……坚韧坚强。

13.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能:才能、才干。

14.人恒过.:恒:常常。

过:犯错误。

15.衡.于虑:通“横”,梗塞,不顺。

16.而后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17.征于色...:征:征验,表现。

色:脸色18. 发.于声:显露,流露。

19.而后喻.:了解,明白。

20.入.则:指在国内。

21.出.则:指在国外。

22.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23.拂.士:拂:通“弼”,辅佐。

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24.敌国: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

25.所以..动心忍性:用(通过)这些办法26.然后:这样以后27.舜发于.畎亩之中:从28.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29.而死于.安乐也:在30.所以.动心忍性:用来3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样的二、翻译下列句子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要使命给这样的人。

3.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4.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使他受到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5.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6.人恒过,然后能改。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7.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8.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孟子三章的注释、翻译

孟子三章的注释、翻译

孟子三章的注释、翻译孟子第三章注释1. 孔子曰:“八月中於陈绝粮,仲尼闻之曰:‘绝粮则险。

’又闻曰:‘予不知余之厚于心也。

’启其机也!”- 孔子在八月间去陈国时,粮食供应中断了。

孔子听说后说:“粮食中断就会陷入困境。

” 还说:“我不知道你(指初子)这么关心我的难处。

”(触动孔子的内心深处)2. 卜之得吉乎?蓃曰:“得险。

”- 主持卜卦的蓃说吉祥吗?蓃说:“得到的是险卦。

”(卜得的卦象表明困境)3. 臣尝托於骈人,曰:“无服诸侯。

”居本则忧,忧则劳心,劳心则百疾作,是以行乐不能致乎已,又况诗乎?- 臣(指孟子)曾托付给骈人说:“不要参加任何诸侯的仪式。

” 如果停留在国内,就会感到忧虑;忧虑导致心力交瘁,心力交瘁则百病生起,所以无法使自己满足于享乐,更何况创作诗篇呢?4. 曰:‘我粗心者也!我多愚者也!’- 孟子自谦说:“我是个粗心大意的人!我是个愚蠢的人!”(孟子自称自己智力有限)翻译孟子第三章注释:1. 孔子说:“八月去到陈国的路上断粮,孟子听说后说:‘断粮就会有危险。

’同时又说:‘我没想到你这么关心我的困境。

’激起了他内心的感受!”2. 请问卜卦结果吉祥吗?蓃回答:“卜得的卦象是险卦。

”3. 孟子曾经告诉骈人:“不要参加诸侯的仪式。

”停留在当地会感到忧虑,忧虑会使心力交瘁,心力交瘁会导致疾病。

因此,无法在享乐中找到满足,更不用说创作诗歌了。

4. 孟子自谦地说:“我是个粗心大意的人!我是个愚蠢的人!”(孟子自称智力有限)以上为本文档对孟子第三章的注释和翻译。

《孟子三章》注释、文言现象、翻译、阅读习题及答案

《孟子三章》注释、文言现象、翻译、阅读习题及答案

《孟⼦三章》注释、⽂⾔现象、翻译、阅读习题及答案《孟⼦三章》习题及答案【2020部编版⼋上第21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词多义、⽂⾔句式】【重点句⼦翻译】【课外⽂⾔⽂阅读】⽬录:⼀、《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三、《⽣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习题及答案⼀、重点课下注释默写:①【三⾥之城】⽅圆三⾥的内城。

②【环】围。

③【池】护城河。

④【兵⾰】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⑤【委⽽去之】意思是弃城⽽逃。

【委】,放弃。

【去】,离开。

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民定居下来(⽽不迁到别的地⽅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⑦【固国不以⼭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河的险要。

⑧【威天下不以兵⾰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⑨【得道】指能够施⾏治国的正道,即⾏仁政。

⑩【⾄】极点。

【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畔】同“叛”,背叛。

【故君⼦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定能胜利。

君⼦,这⾥指能⾏仁政的君主,即上⽂所说的“得道者”。

⼆、⽂⾔现象积累:1、分析加点字的⽂⾔现象并解析:①亲戚畔.之:通假字,畔通“叛”,背叛。

②七⾥之郭.:古今异义,古义:外城;今义:姓⽒。

③池.⾮不深也池:古今异义,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

④委⽽去.之:古今异义,古义:离开;今义:到……去。

⑤亲戚..畔之:古今异义,古义:内亲外戚;今义:跟⾃⼰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⑥委.⽽去之:古今异义,古义:放弃;今义:委任。

⑦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今异义,古义:界限,限制;今义:地域。

⑧故天将降⼤任于是.⼈也:古今异义,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⑨固国.不以⼭溪之险:古今异义,古义:国防;今义:国家。

⑩域.民不以封疆之界:词类活⽤,名词⽤作动词,限制。

威.天下不以兵⾰之利:词类活⽤,名词⽤作动词,震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注释、翻译【部编版八上第22课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注释、翻译【部编版八上第22课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注释、翻译【部编版八上第22课孟子三章】【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课下注释】①选自《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本课所选的三章分别出自《公孙丑下》《滕文公下》和《告子下》。

题目是编者加的。

②【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③【环】围。

④【池】护城河。

⑤【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⑥【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

【委】,放弃。

【去】,离开。

⑦【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⑧【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⑨【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⑩【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⑪【至】极点。

⑫【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⑬【畔】同“叛”,背叛。

⑭【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孟子三章》注释翻译

《孟子三章》注释翻译

《孟子三章》注释〔三里之城〕〔环〕〔池〕〔兵革〕兵,〔委而去之〕委,去,〔固国〕〔威天下〕〔得道〕〔至〕〔亲戚〕〔畔〕〔故君子有不战〕君子,〔郭〕〔岂不诚大丈夫哉〕诚,〔大丈夫〕〔天下熄〕〔是焉得为大丈夫乎〕焉,〔丈夫之冠〕冠,〔父命之〕命,〔戒之曰〕戒,〔必敬必戒〕戒,〔女家〕女,〔夫子〕〔以顺为正〕正,〔广居,正位,大道〕分别喻指〔与民由之〕由,〔独行其道〕〔淫〕〔移〕〔屈〕〔舜发于畎亩之中〕发,畎亩,〔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筑,〔管夷吾举于士〕士,〔百里奚举于市〕市,〔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空乏,〔行拂乱其所为〕拂,乱,〔曾益〕曾,〔恒过〕〔衡于虑〕衡,〔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征,发,喻,〔入〕〔出〕〔法家拂士〕法家,拂士,拂,〔敌国〕敌,《孟子三章》注释〔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环〕围。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委而去之〕委,放弃。

去,离开。

〔固国〕巩固国防。

〔威天下〕震慑天下。

〔得道〕行仁政。

〔至〕极点。

〔亲戚〕内外亲属。

〔畔〕同“叛”,背叛。

〔故君子有不战〕君子,指能行仁政的君主。

〔郭〕外城。

〔岂不诚大丈夫哉〕诚,真正,确实。

〔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焉,怎么,哪里。

〔丈夫之冠〕冠,行冠礼。

〔父命之〕命,教导、训诲。

〔戒之曰〕戒,告诫。

〔必敬必戒〕戒,谨慎。

〔女家〕女,同“汝”,你。

〔夫子〕这里指丈夫。

〔以顺为正〕正,准则,标准。

〔广居,正位,大道〕分别喻指“仁”“礼”“义”。

〔与民由之〕由,遵从。

〔独行其道〕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淫〕使……迷惑。

〔移〕使……动摇。

〔屈〕使……屈服。

〔舜发于畎亩之中〕发,兴起,指被任用。

畎亩,田地。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选拔、任用。

筑,捣土用的杵。

〔管夷吾举于士〕士,狱官。

〔百里奚举于市〕市,集市。

〔饿其体肤〕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空乏其身〕空乏,财资缺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三章》注释
〔三里之城〕
〔环〕
〔池〕
〔兵革〕兵, 〔委而去之〕委, 去, 〔固国〕
〔威天下〕
〔得道〕
〔至〕
〔亲戚〕
〔畔〕
〔故君子有不战〕君子,
〔郭〕
〔诚〕
〔大丈夫〕
〔天下熄〕
〔焉〕
〔丈夫之冠〕冠,
〔父命之〕命,
〔戒之曰〕戒,
〔必敬必戒〕戒,
〔女家〕女,
〔夫子〕〔正〕
〔广居,正位,大道〕分别喻指
〔与民由之〕由,
〔独行其道〕
〔淫〕
〔移〕
〔屈〕
〔舜发于畎亩之中〕发, 畎亩,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 筑,
〔管夷吾举于士〕士,
〔百里奚举于市〕市,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空乏,
〔行拂乱其所为〕拂, 乱,
〔曾益〕曾,
〔恒过〕
〔衡于虑〕衡,
〔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征, 发, 喻,
〔入〕〔出〕
〔法家拂士〕法家, 拂士, 拂,
〔敌国〕敌,
《孟子三章》注释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环〕围。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委而去之〕委,放弃。

去,离开。

〔固国〕巩固国防。

〔威天下〕震慑天下。

〔得道〕行仁政。

〔至〕极点。

〔亲戚〕内外亲属。

〔畔〕同“叛”,背叛。

〔故君子有不战〕君子,指能行仁政的君主。

〔郭〕外城。

〔诚〕真正,确实。

〔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焉〕怎么,哪里。

〔丈夫之冠〕冠,行冠礼。

〔父命之〕命,教导、训诲。

〔戒之曰〕戒,告诫。

〔必敬必戒〕戒,谨慎。

〔女家〕女,同“汝”,你。

〔夫子〕这里指丈夫。

〔正〕准则,标准。

〔广居,正位,大道〕分别喻指“仁”“礼”“义”。

〔与民由之〕由,遵从。

〔独行其道〕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淫〕使……迷惑。

〔移〕使……动摇。

〔屈〕使……屈服。

〔舜发于畎亩之中〕发,兴起,指被任用。

畎亩,田地。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选拔、任用。

筑,捣土用的杵。

〔管夷吾举于士〕士,狱官。

〔百里奚举于市〕市,集市。

〔饿其体肤〕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空乏其身〕空乏,财资缺乏。

〔行拂乱其所为〕拂,违背。

乱,扰乱。

〔曾益〕增加。

曾,同“增”。

〔恒过〕常常犯错误。

〔衡于虑〕思虑堵塞。

衡,同“横”,梗塞、不顺。

〔作〕奋起。

这里指有所作为。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征,征验、表现。

发,显露、流露。

喻,了解、明白。

〔入〕在国内。

〔出〕在国外。

〔法家拂士〕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拂士,辅佐君王的贤士。

拂,同“弼”,辅佐。

〔敌国〕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

敌,匹敌、相当。

《孟子三章》翻译练习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三章》翻译练习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但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地利比不上人和啊。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人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
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女儿岀嫁时,母亲教导她,送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小心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顺从为原则的,是妇女之道。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住在天下最宽敞的住宅仁’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走在天下最光明的大路“义’上。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得志的时候和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舜从田野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

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任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召为相,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被赎出而用为大夫。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流露在言谈中,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如果没有能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了解到这些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的道理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