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的中医学习笔记
中医内科学学习笔记
![中医内科学学习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e9d2c477c5da50e2524d7feb.png)
中医内科学笔记中医内科学证型表解一、感冒-解表达邪证型治法代表方药1. 风寒证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葱豉汤或荆防败毒散2. 风热证辛凉解表,清肺透邪银翘散3. 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4.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5.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二、咳嗽-宣肺散邪证型治法代表方药1.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2. 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3.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4. 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5. 痰热郁肺清热化痰,肃肺止咳清金化痰汤6. 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黄芩泻白散合黛蛤散7. 肺阴亏耗养阴清热、润肺止咳沙参麦冬汤三、哮病-发时治标,平时治本证型治法代表方药1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1. 发作期3)浊哮化浊除痰、降气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4)风哮疏风宣肺、化痰平喘华盖散1)肺虚证补肺固卫玉屏风散2. 缓解期2)脾虚证健脾化痰六君子汤3)肾虚证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七味都气丸四、喘证-实喘治在肺,祛邪利气,虚喘治在肺肾,以肾为主,培补摄纳证型治法代表方药1)风寒袭肺宣肺散寒麻黄汤2)表寒里热宣肺泄热麻杏石甘汤3)痰热郁肺清泄痰热桑白皮汤1.实喘4)痰浊阻肺化痰降气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5)肝气乘肺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6)水凌心肺温阳利水,泻壅平喘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1)肺虚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2.虚喘2)肾虚补肾纳气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参蛤散3.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加紫石英,灵磁石,沉香,蛤蚧五、肺痈-清热解毒,化瘀排脓证型治法代表方药 1. 初期清肺解表银翘散中医内科学笔记2. 成痈期清肺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3. 溃脓期解毒排脓加味桔梗汤4. 恢复期养阴补肺沙参清肺汤、桔梗杏仁煎六、肺痨-补虚培元,治痨杀虫证型治法代表方药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清热杀虫月华丸2)阴虚火旺补益肝肾,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3)气阴耗伤养阴润肺,益气养阴保真汤4)阴阳两虚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七、肺胀-有侧重地选用扶正与祛邪的不同治则证型治法代表方药1)外寒里饮温肺散寒,涤痰降逆小青龙汤2)痰浊阻肺化痰降逆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3)痰热郁肺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4)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5)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补肺汤6)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八、痰饮-温阳化饮证型治法代表方药1)饮停于胃和中蠲饮小半夏加茯苓汤1.痰饮2)饮邪化热清热逐饮甘遂半夏汤3)饮留于肠攻逐水饮已椒苈黄丸1)邪停胸肺和解少阳,宣利枢机柴枳半夏汤2)饮停胸胁攻逐水饮十枣汤控涎丹2.悬饮3)气滞络痹理气和络香附旋覆花汤4)阴虚内热滋阴清热泻白散、沙参麦气汤温肺化饮小青龙汤3.支饮小青龙汤4.溢饮解表化饮九、心悸证型治法代表方药1)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加琥珀磁石朱砂2) 心脾两虚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3)肝肾阴亏滋补肝肾,养心安神一贯煎合酸枣仁汤加山萸肉4)心阳不振温补心阳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5)水气凌心振奋心阳,化气利水苓桂术甘汤6)血瘀气滞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7)痰浊阻滞理气化痰,宁心安神导痰汤8)邪毒犯心清热解毒,益气养阴银翘散或生脉散中医内科学笔记十、心痛-祛邪治标,扶正固本 “补,通”证型治法代表方药1)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脉止痛血府逐瘀汤2)痰浊内阻通阳泄浊,豁痰开结瓜蒌薤白半夏汤3)阴寒凝滞辛温通阳,开痹散寒瓜蒌薤白白酒汤加枳实、桂枝、附子、丹参、檀香4)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络生脉散和人参养营汤5)心肾阴虚滋阴益肾,养心安神左归饮6)心肾阳虚益气壮阳,温络止痛参附汤和右归饮十一、不寐-补虚泻实,调整阴阳证型治法代表方药1)心脾两虚补养心脾、以生气血归脾汤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养心安神黄莲阿胶汤、朱砂安神丸3)心胆气虚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4)痰热内扰化痰清热、和中安神温胆汤5)肝郁化火疏肝泻热、佐以安神龙胆泻肝汤十二、汗证-虚者补之,脱者固之,实者泄之,热者清之,寒者热之证型治法代表方药1)营卫不和调和营卫桂枝汤2)肺气虚衰益气固表玉屏风散3)心肾亏虚益气温阳保元汤或芪附汤自汗4)热郁于内清泄里热竹叶石膏汤1)心血不足补血养心归脾汤盗汗3)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当归六黄汤脱汗益气回阳固脱参附汤加味黄汗清热利湿茵陈五苓散十三、血症证型治法代表方药1)热邪犯肺清肺泄热,凉血止血桑菊饮2)肝火上炎清肝泻火,凉血止血栀子清肝汤3)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凉血止血玉女煎鼻衄4)气血亏虚益气摄血归脾汤1)胃火内炽清胃泻火,凉血止血加味清胃散齿衄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知柏地黄丸合茜根散1)燥热犯肺清热润肺、宁络止血桑杏汤2)肝火犯肺清肝泻肺、凉血止血黛蛤散合泻白散1.咳血3)阴虚肺热滋阴润肺、降火止血百合固金丸1)胃中积热清胃泻火、化瘀止血泻心汤合十灰散2)肝火犯胃清肝泻火、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2.吐血3)气虚血溢益气摄血归脾汤1)肠道湿热清热利湿,凉血止血地榆散3.便血2)脾胃虚寒温阳健脾,养血止血黄土汤中医内科学笔记1)下焦热盛清热泻火、凉血止血小蓟饮子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知柏地黄丸3)脾不统血补脾益气生血归脾汤3.尿血4)肾气不固补益肾气,固摄止血无比山药丸1)热盛迫血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清营汤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宁络止血茜根散4.紫癜3)气不摄血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十四、痴呆证型治法代表方药1)髓海不足补肾益髓,填精养神七福饮2)气血亏虚益气养血,安神宁志归脾汤3)痰浊蒙窍健脾化浊,豁痰开窍洗心汤4)瘀血内阻活血化瘀,通络开窍通窍活血汤5)心肝火旺清热泻火,安神定志黄连解毒汤十五、厥证十六、痫病证型治法代表方药1. 阳痫急以开窍醒神,继以泄热涤痰熄风黄连解毒汤合定痫丸发作期2.阴痫温阳除痫,顺气定痫五生饮合二陈汤1.脾虚痰盛健脾化痰六君子汤2.肝火痰热清肝泻火,化痰宁心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休止期 3.肝肾阴虚滋养肝肾大补元煎十七、癫狂(略)十八、胃痛证型治法代表方药1)胃气壅滞理气和胃止痛香苏散2)肝胃气滞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柴胡疏肝散3)胃中蕴热清胃泻热、和中止痛泻心汤合金铃子散4)肝胃蕴热清肝泻热、和胃止痛化肝煎5)瘀血阻滞理气活血、化瘀止痛失笑散合丹参饮6)胃阴不足益胃生津止痛益胃汤合芍药甘草汤7)脾胃虚寒温中健脾、黄芪建中汤证型治法代表方药1)实证顺气开郁五磨饮子 1.气厥2)虚证补气回阳四味回阳饮 1)实证活血顺气通瘀煎 2.血厥2)虚证补养气血独参汤 ,继用人参养营汤3)痰厥行气豁痰导痰汤4)食厥消食和中盐汤探吐,神术散合保和丸5)暑厥开窍醒神,清暑益气牛黄清心丸,紫雪丹,继用白虎加人参汤,清暑益气汤中医内科学笔记十九、痞满-苦辛开降,理气消痞证型治法代表方药1)邪热内陷泻热消痞,和胃开结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2)饮食积滞消食导滞,行气除痞保和丸3)痰湿内阻除湿化痰,理气宽中平胃散和二陈汤4)肝郁气滞疏肝解郁,理气消痞四逆散合越鞠丸5)脾胃虚弱补气健脾,升清降浊补中益气汤二十、呕吐二十一、呃逆二十二、噎嗝证型治法代表方药1)痰气交阻开郁、化痰、润燥启膈散 2)津亏热结滋养津液、泻热散结五汁安中饮3)瘀血内阻破结行瘀、滋阴养血通幽汤4)气虚阳微温补脾肾,益气回阳补气运脾汤,右归丸二十三、腹痛证型治法代表方药1)寒邪内阻温里散寒、理气止痛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2)湿热壅滞通腑泄热大承气汤3)中虚脏寒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小建中汤4)气滞血瘀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柴胡疏肝散、少腹逐瘀汤二十四、泄泻证型治法代表方药1)外邪犯胃疏邪解表、芳香化浊藿香正气散2)饮食停滞消食化滞、和胃降逆保和丸 3)痰饮内阻温化痰饮、和胃降逆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实证4)肝气犯胃疏肝和胃、降逆止呕半夏厚朴汤合左金丸 5)脾胃虚寒温中健脾、和胃降逆理中丸虚证6)胃阴不足滋养胃阴,降逆止呕麦门冬汤证型治法代表方药1)胃中寒冷温中散寒、降逆止呕丁香散 2)胃火上逆清热和胃、降逆止呕竹叶石膏汤 3)气滞痰阻顺气降逆旋复代赭石汤4)脾胃阳虚温补脾胃、和中降逆理中汤加丁香,白豆蔻5)胃阴不足益气养阴、和胃止呃益胃汤证型治法代表方药1)寒湿泄泻芳香化湿,疏表散寒藿香正气散2)湿热泄泻清热利湿葛根黄芩黄连汤中医内科学笔记二十五、痢疾-初痢宜通,久痢宜涩,赤重者用血药,白重者重用气药。
中医药知识笔记摘抄
![中医药知识笔记摘抄](https://img.taocdn.com/s3/m/61e40d3f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03.png)
中医药知识笔记摘抄
中医药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学科,涵盖了广泛的知识和理论体系。
以下是一些中医药知识的摘抄笔记:
1. 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系统、脏腑学说、气血津液等。
这些理论构成了中医药的理论基础,指导着中医诊断
和治疗的方法。
2. 中医药重视整体观念,强调人体的整体平衡和协调。
中医药
认为人体的健康与外界环境、情志、饮食等诸多因素有关,因此在
治疗疾病时注重调整整体的平衡状态。
3. 中医药的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通过观察患者
的面色、舌苔等外部表现,倾听患者的言语和呼吸声音,询问患者
的病情和生活习惯,以及脉诊等手法来判断疾病的病因和病情。
4. 中药治疗是中医药的重要治疗手段,中药是由天然草药熬制
而成,具有综合调理、疏通经络、滋补脏腑等作用。
中药的使用需
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进行个性化配方。
5. 针灸疗法是中医药的另一重要治疗手段,通过针刺或灸烧等
手法刺激人体特定部位,调节气血、平衡阴阳,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6. 中医药强调预防为主,注重调整饮食、起居、情志等生活方式,以及根据季节变化调整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
以上是关于中医药知识的一些摘抄笔记,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如果你还有其他问题,欢迎继续提问。
中医基础知识培训(学习笔记)doc资料
![中医基础知识培训(学习笔记)doc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c483e1445a8102d277a22f59.png)
中医基础知识培训(学习笔记)讲师:车轩一、中医的基本概念1.精气神学说精的基本概念中医认为,精是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
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的最基本物质。
“夫精者,身之本也。
”精分为广义之精和狭义之精广义之精:包括血、津液及生殖之精,先天之精、水谷之精、脏腑之精等一切精华物质。
狭义之精:指生殖之精,储藏于肾。
气的基本概念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活力很强,运动不息,极其细微的物质,是生命物质与生理机能的统一。
神的基本概念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总体表现的统称。
狭义之神指意识、思维、情感等精神活动。
神由心所主宰。
精、气、神乃人体三宝,精充、气足、神旺全是人体健康的标志。
古人云:“寡欲以养精,寡言以养气,寡思以养神。
”2.阴阳五行学说阴阳学说剧烈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属阳。
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属阴。
阴阳学说——现代养生抗老防衰中医认为,肾是体先天之体,主蔵精髓,人体衰老是因肾虚导致机体的虚损与失衡。
虚者补之,通过养生、滋补、药物、食疗和运动加以弥补,可以提高身体的机能。
大量药理研究证明补肾壮阳药可以延缓衰老。
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渗透到中医学中则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用于疾病的诊断和疾病的防治。
肾(水)之精以养肝;肝(木)藏血以济心;心(火)之热以温脾;脾(土)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肺(金)清肃下行以助肾。
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
3.经络学说即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
17:00-19:00为酉时,酉时肾经最旺,肾在酉时进入贮藏精华的时辰;肾阳虚在酉时补肾阳最为有效。
三焦在亥时通百脉;上焦:心、肺;中焦:脾、胃、肝、胆;下焦:肾、大肠、小肠、膀胱;人体经络,其中主要有十二经络及奇经八脉,每一经络又各与内在脏腑相联属。
人体通过这些经络把内外各部组织器官联系起来,构成一个整体。
中医学习笔记汇集
![中医学习笔记汇集](https://img.taocdn.com/s3/m/f8f1b198680203d8ce2f2422.png)
中医学习笔记汇总
![中医学习笔记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bbf9d1f2f705cc1755270930.png)
中医学习笔记汇总(烂熟于心堪可学医)本文(重点提示,每年中医执业医师必考内容)改编。
一、基础理论1.有机整体的中心是:五脏。
2.有机整体的主宰是:心。
3.阳中之阳的时间是:上午。
4.阴中之阴的时间是:前半夜。
5.阳中之阴的时间是:下午。
6.阳中之阳的时间是:上午。
7.说明阴阳互根的是:阴在内,阳之守也。
8.说明对立制约的是:动极者镇之以静。
9.说明阴阳互根的是:阴中求阳。
10.说明阴阳转化的是:热极生寒。
11.称“阳中之阳”的脏是:心。
12.称“阴中之阳”的脏是:肝。
13.称“阴中之阴”的脏是:肾。
14.称“阳中之阴”的脏是:肺。
15.阴偏胜所致证候是:实寒证。
16.阴偏衰所致证候是:虚热证。
17.阳偏胜所致证候是:实热证。
18.阳偏衰所致证候是:虚寒证。
19.根据阴阳互根确定的治法是:阳中求阴。
20.适用于阳偏衰的治法是:阴病治阳。
21.根据阴阳对立制约确定的治法是:热者寒之。
22.适用于阳偏胜的治法是:热者寒之。
23.“木”的特性是:曲直。
24.“水”的特性是:润下。
25.属于“金”的音是:商音。
26.属于“水”的音是:羽音。
27.木的“所不胜”之行是:金。
28.水的“所胜”之行是:火。
29.金的子行为:水。
30.火的母行为:木。
31.木的“所不胜”之“子”是:水。
32.木的“母”之“所胜”是:火。
33.肝病传脾的是:相乘。
34.肝病传心的是:母病及子。
35.肺病及肾是:母病及子。
36.木火刑金是:相侮。
37.“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属于:相乘。
38.“水气凌心”属于:相乘。
39.喜胜:悲。
40.恐胜:喜。
41.属于“火”的是:喜。
42.属于“金”的是:悲。
43.属于“水”的是:耳。
44.属于“土”的是:口。
45.属于“水”的是:咸。
46.属于“木”的是:酸。
47.属于“水”的是:黑。
48.属于“金”的是:白。
49.“君主之官”指:心。
50.“将军之官”指:肝。
51.“生之本”指:心。
52.“罢极之本”指:肝。
中医养生治则学习笔记
![中医养生治则学习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cefa34ca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e0.png)
我学习了中医养生治则,收获颇丰。
感觉在专业上及常识上均有明显提高,特意整理笔记20个知识点如下:1 . 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是虚则补之。
2. 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是实则泻之。
3. 阳盛则热时我们使用寒凉药。
4. 阴盛则寒时我们使用温热药。
5. 阴虚时我们使用滋阴药。
6. “因人制宜”原则的是:因性别不同而用药各异,因体质不同而用药各异,因年龄不同而用药各异,因老幼不同而用药各异。
7. 我国东南地区多用辛凉解表,西北地区则多用辛温解表,所体现的治则是因地制宜。
8. 王某,男,20岁,面赤身热,口干口臭。
孙某,女,55岁,久病卧床,气短乏力。
二者同患便秘,但李某给予峻泄,孙某给予缓泻。
此治疗原则属因人制宜。
9. 少年慎补,老人慎泻,属于因人制宜。
10. 用寒远寒,用热远热属于因时制宜。
11. 王某,男,60岁,素体气虚,反复感冒,治之以益气解表,以标本先后缓急治则,属于标本兼治12. 王某,女,50岁,素体虚弱,常感到倦怠乏力,少气懒言,伴自汗。
今日不慎复感风寒,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此时应采用的治疗原则是标本同治。
13. 王某,男,60岁,血虚风燥而见手足癣,治则以养血祛风为主。
此治疗原则属治其本。
14.王某,男,50岁。
患者2小时前突然大量呕血,血色鲜红,伴胃脘疼痛。
此时应遵循的治疗原则是急则治其标。
15.王某,女,20岁。
高热烦渴,咳嗽气粗,汗出,突然出现惊厥,抽搐不止。
此时应采取的治疗原则是急则治标16. 属于扶正的治法是益气法,养血法,补阳法,滋阴法。
17. 王某,女,20岁。
2日前感头痛,恶寒,干咳无痰,鼻塞,唇燥,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
辨为风燥伤肺证,予桑杏汤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遵循的治疗原则是祛邪。
18. 王某,女,50岁,急性肺炎恢复期,又感受风邪,周身酸痛,疲乏无力,中医辨证为体虚外感。
其最适用的治疗原则是扶正祛邪。
19. 发汗的治法与扶正治则无关。
20. 正虚邪实,其治则是扶正与祛邪同用。
中医学习笔记——倪海厦【黄帝内经】系列之一
![中医学习笔记——倪海厦【黄帝内经】系列之一](https://img.taocdn.com/s3/m/daca1e7f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01.png)
中医学习笔记——倪海厦【黄帝内经】系列之一素问篇(一)上古天真论一、人能够活几岁?中医认为人过百岁都正常,可是我们观察现在并非如此,也许所谓的现代文明虽很方便但并非好事,例如大家知道出汗能够排毒祛湿,但夏天有些人喜吹空调冷气,搞得人连汗都发不出来,如此一来体内湿毒积聚久之必病。
再有以下几点原因:1、现在地球人口太多,物资供应有较大压力,为了增产就要用到农药化肥转基因等手段,食物质量大打折扣;2、当今很多食物没有以前那么粗糙,人吃太精细的东西尤其是加工食品,这些东西分子结构都很微小,人吃了容易上瘾,而且为体内不良细胞提供了充足的营养,所以会越吃越病;3、时下人的生活习惯也不顺应自然不再少私寡欲,例如晚上吃大餐熬夜之类的都不可取。
二、中医从头到尾简化点说讲的就是“阴阳”二字,这二者又合称“道”。
举了“手”的例子,我们能看得见的手的外形、色泽、血管之类的可归为“阴”,手所蕴含的力量则可归为“阳”,也就是说一个讲“形”,一个讲“神”。
三、乐观开朗是一个人能够长寿的重要因素,现在过50岁而衰老的人都是生活不懂得节制之人。
四、五邪《难经》里面提到五邪,举例来说,比如1、心本身有病了可以叫做“正邪”;2、因肝病变致心生病则称“实邪”3、因脾病变致心生病则称“虚邪”4、因肺病变致心生病则称“微邪”5、因肾病变致心生病则称“贼邪”另外关于虚实,中医里四句话: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
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
比如心火太旺,根据以上原则,可以通过补肾的方式来降心火。
五、学中医的两种方式1、由浅入深——从最简单的东西学起最后再到《黄帝内经》之类的复杂系统的中医著作;2、由深入浅——先学《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这些著作,开宗明义式地了解中医的重心,这种简化的学习方式到最后也能自然天成,这也是张仲景的方式。
六、人的情绪和五脏对应关系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了解了这个基本的对应关系,我们就可以利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原则来调整情绪从而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中医学霸笔记pdf
![中医学霸笔记pdf](https://img.taocdn.com/s3/m/0172881a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e5.png)
中医学霸笔记pdf中医学霸笔记1. 中医传统理论中医学是中国古代医学体系的总称,其传统理论核心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理论和经络学说。
其中,阴阳学说认为万物都存在着阴阳两种相对性的因素,人体也不例外;五行学说认为宇宙和人体都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要素构成;气血津液理论指出人体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气、血、津液的调节;经络学说认为人体内存在着多条经络,经络通过传导气血实现脏腑之间的联系和调节。
2. 中医四诊中医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面色、舌苔、舌质等来判断疾病的发生和变化;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咳嗽声等来获取疾病信息;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饮食、排泄等来进一步了解疾病情况;切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程度。
3. 中医治疗方法中医治疗方法多样,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气功调理等。
药物治疗是中医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中草药配方按照中医理论进行配伍,以调节人体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针灸治疗是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以促进身体健康;推拿按摩是通过按摩身体穴位或经络来疏通气血,改善疾病症状;气功调理是通过调整呼吸和姿势等方法,以增强人体的气血运行和抵抗力。
4. 中医养生方法中医强调预防和调理,提倡养生保健。
中医养生方法包括饮食调理、运动锻炼、精神调适等。
饮食调理根据不同体质和气候季节,合理搭配膳食,以保持人体阴阳平衡;运动锻炼通过适度的身体运动,加强体质,提高免疫力;精神调适则通过调整情绪,保持心情平和,减轻压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5. 中医的发展与现状中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和应用价值。
近年来,中医在中国国内得到了更广泛的普及与发展,许多国际组织也开始关注和研究中医,以期将其应用于世界人群的健康问题。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中医学霸笔记
![中医学霸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079ed763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89.png)
中医学霸笔记中医学是一种中国传统的医学思想,其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
以下是关于中医学的一些笔记,旨在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医学的基本知识。
一、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有五大部分: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辨证论治。
1、阴阳五行阴阳五行是中医学的核心哲学观点。
阴阳指的是事物的两种不同属性,例如天地、日月、水火、寒热等。
五行则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每一种元素代表不同的特性和功能。
中医学认为,身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和生命现象都可以通过阴阳五行来解释和分析。
2、气血津液气血津液是体内四种液体,它们都是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气是指身体内的能量,对人体的运动和代谢发挥着重要作用;血则是指运输养分和氧气的液体,它对身体的循环和代谢发挥着重要作用;津液则是指保持体内湿润的液体,它对身体的功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3、脏腑经络脏腑经络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
脏腑指的是人体的各个器官,每个器官都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经络则是指人体内的多条经脉,贯穿全身,它们在人体内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
中医学认为,脏器之间、经络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是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重要因素。
4、病因病机病因病机是中医学的基本疾病理论。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产生和发展是由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环境、遗传、饮食营养、活动等。
病机则是指疾病产生的生理机制和病理变化。
5、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疾病诊疗的一种方法。
中医学通过对患者的各种症状和体征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疾病的性质和病机,并针对不同的病证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二、中医学的诊断方法中医学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个方面。
1、望诊望诊是指诊断疾病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目征、脉象等来判断其疾病的性质和病程。
2、闻诊闻诊是指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咳嗽等音响,来推断其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3、问诊问诊是指问患者相关的病史、症状、体征等方面的情况,以帮助医生确定病因和病机。
自学中医做笔记
![自学中医做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d860945f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8b.png)
自学中医做笔记中医学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学问。
而自学中医,是一种学习与探索中医知识的方式。
本文将从中医基础、中医诊断、中医治疗等方面,分享一些自学中医的笔记和心得体会。
一、中医基础1. 中医的基本理论中医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
阴阳学说强调万事万物都有阴阳两个相对的方面,而五行学说则认为宇宙万物可以归纳为五行(木、火、土、金、水),它们相互制约、互为关联。
理解中医的基本理论,有助于深入学习和理解中医学说的原理。
2. 经络与脏腑中医强调人体内的经络系统,以及脏腑的功能与相互关系。
经络系统是人体经过的运行通道,分布于全身,而脏腑则是人体内各个器官的总称。
通过学习经络与脏腑的相关知识,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二、中医诊断1. 望诊、闻诊、问诊、切诊中医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四个方面。
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搏等特征,以及倾听其说话声音、患处的气味等,再结合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和症状,以及切诊来判断疾病的病证,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2. 脉诊中医的脉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情变化。
根据中医的观察与经验,不同的脉搏质地和节律可以揭示出潜在的问题和疾病。
脉诊是中医诊断中的重要部分,需要耐心的观察和细致的把握。
三、中医治疗1. 中药治疗中药是中医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草药为主要材料,具有独特的药理学效应和疗效。
了解中药的基本分类、性味归经等,以及不同草药的功效和应用,对于自学中医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 针灸治疗针灸是一种将细针刺入特定穴位,以调整人体生理功能和恢复健康的治疗方法。
针灸疗法涉及的经络系统、穴位选择及技巧等方面都非常复杂而精细。
通过研究针灸学说和实践,可以逐步掌握其应用技巧和疗效。
3. 推拿按摩与气功调理中医还包括推拿按摩和气功调理等治疗方法。
推拿按摩是通过特定的手法按摩和刺激人体穴位和经络,以达到调整身体功能和防治疾病的目的。
中医常识-中药学习笔记
![中医常识-中药学习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a00a7020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9e.png)
我学习了中医常识-中药,收获颇丰。
感觉在专业上及常识上均有明显提高,特意整理笔记45个知识点如下:1 . 四气五味高度概括了药物的药性和作用。
2. 治疗外感风热,应选用药物的药性是辛、凉。
3. 寒凉药具有以下作用: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清热利尿,凉肝息风。
4. 治疗外感风寒,应选取的药物的药性是辛、温。
5. 治疗寒证,多选用温热药。
6. 具有清热燥湿作用的药物应具有的药味是苦味。
7. 涩味药物与酸味药物作用相似。
8. 甘味药的作用是补益、和中、缓急。
9. 辛味药作用的是:发散,行气,行血,清热。
10. 气虚证不宜使用辛味药治疗。
11. 辛、甘、温性味的药物,作用趋向一般属于升浮。
12.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作用的趋向性。
13. 按照药性升降沉浮理论,具有升浮药性的是开窍药。
14. 药物的效用,药物的四性,药物的质地轻重,药物的五味,均属于药性升降沉浮的确定依据。
15. 清热药具有沉降药性。
16. 确定归经学说的理论基础是脏腑经络理论。
17. 归经含义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
18. 酸枣仁具有较好的安神功效,能治疗失眠、心悸等症,据此可以推断该药归心经。
19. 麻黄能够发汗平喘,一般来说该药归肺经。
20. 善治少阴头痛的药物是细辛。
21. 中药毒性是指中药的偏性。
22. 药物的毒性反应主要取决于用量。
23. 属于毒性药物的是:雄黄,生川乌,生附子,蟾酥。
24.产生中药中毒主要原因的是:剂量过大,误服伪品,制剂服法不当,配伍不当。
25. 附子入汤剂先煎主要是为了避免制剂服法不当导致的中毒。
26. 人参配莱菔子,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这种配伍关系属于相恶。
27. 生姜能减轻或清除生半夏的毒性,这种配伍关系称为相杀。
28. 属于增强疗效的配伍关系是相须、相使。
29. 黄芪配茯苓属于药物七情中的相使。
30.绿豆具有解毒的功效,可以降低巴豆的毒性,属药物七情中相杀。
31. 妊娠禁用的药物包括:巴豆,莪术,三棱,麝香。
中医药知识自学笔记摘抄(3篇)
![中医药知识自学笔记摘抄(3篇)](https://img.taocdn.com/s3/m/aeb26e03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93e6253.png)
第1篇一、引言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数千年的历史。
它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中药、针灸、推拿、气功等多种方法防治疾病。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品质的追求,中医药越来越受到关注。
以下是我对中医药知识的一些自学笔记摘抄。
二、中医基础理论1.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中医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对立统一的物质所构成。
阴阳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维持着事物的动态平衡。
- 五行:五行即木、火、土、金、水,它们分别代表自然界中的不同属性。
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相互制约,共同维持着生态平衡。
2. 脏腑经络学说- 脏腑:中医认为,人体内部有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它们共同协调工作,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 经络: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十二正经、奇经八脉等。
经络系统与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3. 病因病机学说- 病因:中医认为,病因可分为外因和内因。
外因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疫疠等;内因包括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等。
- 病机: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阴阳失调、气血逆乱、脏腑功能失常等因素引起的。
三、中药学1. 中药分类- 根据药用部位,中药可分为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
- 根据药性,中药可分为寒、热、温、凉四种性质。
2. 中药功效- 解毒:如金银花、连翘等。
- 止血:如白茅根、槐花等。
- 止泻:如山药、莲子等。
- 利尿:如茯苓、泽泻等。
- 止咳:如杏仁、川贝母等。
3. 中药配伍- 中药配伍是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中药按照一定的原则组合在一起,以增强疗效或减少副作用。
- 配伍原则包括君臣佐使、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等。
四、针灸学1. 针灸疗法- 针灸是通过在人体特定的穴位上刺入细针,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 针灸疗法包括针刺、艾灸、拔罐、推拿等。
中医基础理论中级学习笔记都是重点
![中医基础理论中级学习笔记都是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def832002af90242a995e521.png)
## 六、发病的基本原理 ##- 要点一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正气不足(主因)- 要点二外在条件:有邪气- ~~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发病类型:- 要点一:感邪即发;- 要点二:徐发;- 要点三:伏发(有明显的潜伏期);- 要点四:继发;- 要点五:复发;- 要点六:合病(一起起病)与并病(一前一后起病);## 五、病因 ##### 六淫:风寒暑湿燥火 ###- 要点一:六淫共同的致病特点:1、季节性、地域性;2、外感性;3、相兼性;4、转化性。
(==没有传染性、流行性==)。
- 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侵袭阳位:感冒。
(水、湿易侵袭阴位。
)- 2、风性善行而数变:善行:风疹、荨麻疹、行痹;数变:发病急骤,变化无常:面瘫。
- 3、风为百病之长。
- 2.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冷。
- 2、寒性凝滞:痛。
- 3、寒性收引:腠理、经脉、筋脉收缩拘急。
- 3.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湿性重浊:困重、秽浊。
- 2、湿为阴邪,易于阻遏气机,损伤阳气:脾阳受困- 3、湿性凝滞:病程长。
- 4、湿性趋下:下半身水肿重,阴部疾病。
- 4.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与火邪鉴别:燥邪不耗气==)。
- 2、燥易伤肺。
- 5.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热、头面部- 2、火热易伤津耗气:口干、大便干- 3、火热易生风动血:角弓反张,四肢抽搐,出血。
- 4、火热易致肿疡:红、肿、热、痛。
- 5、火热易扰心神:神昏谵语,狂躁妄动。
- 6.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高热、心烦、面赤。
- 2、暑性升散,伤津耗气:口渴,气短乏力。
- 3、暑多挟湿:呕恶,困倦,大便溏泄。
### 疠气 ###- 要点一:疠气的致病特点:==传染性强==### 七情内伤 ###- 七情内伤致病的特点:- 1.直接伤及内脏:==最容易伤心肝脾,首先伤心==- 2.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思则气结、惊则气乱(惊则伤心)==- 3.情志波动,可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恶化。
(完整word版)中医内科学学习笔记
![(完整word版)中医内科学学习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25dddbd6a5e9856a571260d6.png)
中医内科学笔录中医内科学证型表解一、感冒 - 解表达邪证型治法代表方药1.风寒证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葱豉汤或荆防败毒散2.风热证辛凉解表,清肺透邪银翘散3.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二、咳嗽 - 宣肺散邪证型治法代表方药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4.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5.痰热郁肺清热化痰,肃肺止咳清金化痰汤6.怒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黄芩泻白散合黛蛤散7.肺阴亏耗养阴清热、润肺止咳沙参麦冬汤三、哮病 - 发时治标,平常治本证型治法代表方药1 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1.发生期 2 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3)浊哮化浊除痰、降气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4)风哮疏风宣肺、化痰平喘华盖散1)肺虚证补肺固卫玉屏风散2.缓解期2)脾虚证健脾化痰六君子汤3)肾虚证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七味都气丸四、喘证 - 实喘治在肺,祛邪利气,虚喘治在肺肾,以肾为主,培补摄纳证型治法代表方药1)风寒袭肺宣肺散寒麻黄汤2)表寒里热宣肺泄热麻杏石甘汤1.实喘3)痰热郁肺清泄痰热桑白皮汤4)痰浊阻肺化痰降气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5)肝气乘肺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6)水凌心肺温阳利水,泻壅平喘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2.虚喘1)肺虚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2)肾虚补肾纳气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参蛤散3.喘脱扶阳固脱 ,镇摄肾气参附汤加紫石英 ,灵磁石 ,沉香 ,蛤蚧五、肺痈 - 清热解毒,化瘀排脓证型治法代表方药1. 早期清肺解表银翘散1中医内科学笔录2.成痈期清肺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3.溃脓期解毒排脓加味桔梗汤4.恢复期养阴补肺沙参清肺汤、桔梗杏仁煎六、肺痨 - 补虚培元,治痨杀虫证型治法代表方药1)肺阴损失滋阴润肺 ,清热杀虫月华丸2)阴虚火旺补益肝肾,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3)气阴耗伤养阴润肺,益气养阴保真汤4)阴阳两虚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七、肺胀 - 有重视地采用扶正与祛邪的不一样治则证型治法代表方药1)外寒里饮温肺散寒,涤痰降逆小青龙汤2)痰浊阻肺化痰降逆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3)痰热郁肺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4)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5)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补肺汤6)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八、痰饮 - 温阳化饮证型治法代表方药1)饮停于胃和中蠲饮小半夏加茯苓汤1.痰饮2)饮邪化热清热逐饮甘遂半夏汤3)饮留于肠攻逐水饮已椒苈黄丸1)邪停胸肺和解少阳,宣利枢机柴枳半夏汤2.悬饮2)饮停胸胁攻逐水饮十枣汤控涎丹3)气滞络痹理气和络香附旋覆花汤4)阴虚内热滋阴清热泻白散、沙参麦气汤3.支饮温肺化饮小青龙汤4.溢饮小青龙汤解表化饮九、心悸证型治法代表方药1)心虚胆寒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加琥珀磁石朱砂2) 心脾两虚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3)肝肾阴亏滋补肝肾,养心安神一向煎合酸枣仁汤加山萸肉4)心阳不振温补心阳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5)水气凌心振奋心阳,化气利水苓桂术甘汤6)血瘀气滞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7)痰浊阻滞理气化痰,宁心安神导痰汤8)邪毒犯心清热解毒,益气养阴银翘散或生脉散2中医内科学笔录十、心疼 - 祛邪治标,扶正固本“补,通”证型治法代表方药1) 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脉止痛血府逐瘀汤2) 痰浊内阻通阳泄浊,豁痰开结瓜蒌薤白半夏汤3) 阴寒呆滞辛温通阳,开痹散寒瓜蒌薤白白酒汤加枳实、桂枝、附子、丹参、檀香4)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络生脉散和人参养营汤5) 心肾阴虚滋阴益肾,养心安神左归饮6)心肾阳虚益气壮阳,温络止痛参附汤和右归饮十一、不寐 - 补虚泻实,调整阴阳证型治法代表方药1)心脾两虚补养心脾、以生气血归脾汤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养心安神黄莲阿胶汤、朱砂安神丸3)心胆气虚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4)痰热内扰化痰清热、和中安神温胆汤5)肝郁化火疏肝泻热、佐以安神龙胆泻肝汤十二、汗证 - 虚者补之,脱者固之,实者泄之,热者清之,寒者热之证型治法代表方药1)营卫不睦调解营卫桂枝汤自汗2)肺气虚衰益气固表玉屏风散3)心肾亏虚益气温阳保元汤或芪附汤4)热郁于内清泄里热竹叶石膏汤盗汗1)心血不足补血养心归脾汤3)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当归六黄汤脱汗益气回阳固脱参附汤加味黄汗清热利湿茵陈五苓散十三、血症证型治法代表方药1)热邪犯肺清肺泄热,凉血止血桑菊饮鼻衄2)怒火上炎清肝泻火,凉血止血栀子清肝汤3)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凉血止血玉女煎4)气血亏虚益气摄血归脾汤齿衄1)胃火内炽清胃泻火,凉血止血加味清胃散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知柏地黄丸合茜根散1.咳血1)燥热犯肺清热润肺、宁络止血桑杏汤2)怒火犯肺清肝泻肺、凉血止血黛蛤散合泻白散3)阴虚肺热滋阴润肺、降火止血百合固金丸2.吐血1)胃中积热清胃泻火、化瘀止血泻心汤合十灰散2)怒火犯胃清肝泻火、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3)气虚血溢益气摄血归脾汤3.便血1)肠道湿热清热利湿,凉血止血地榆散2)脾胃虚寒温阳健脾,养血止血黄土汤3中医内科学笔录3.尿血1)下焦热盛清热泻火、凉血止血小蓟饮子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知柏地黄丸3)脾不统血补脾益气生血归脾汤4)肾气不固补益肾气,固摄止血非常山药丸4.紫癜1)热盛迫血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清营汤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宁络止血茜根散3)气不摄血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十四、痴呆证型治法代表方药1)髓海不足补肾益髓,填精养神七福饮2)气血亏虚益气养血,安神宁志归脾汤3)痰浊蒙窍健脾化浊,豁痰开窍洗心汤4)瘀血内阻活血化瘀,通络开窍通窍活血汤5)心怒火旺清热泻火,安神定志黄连解毒汤十五、厥证证型治法代表方药1.气厥1)实证顺气开郁五磨饮子2)虚证补气回阳四味回阳饮2.血厥1)实证活血顺气通瘀煎2)虚证补养气血独参汤,继用人参养营汤3)痰厥行气豁痰导痰汤4)食厥消食和中盐汤探吐,神术散合保和丸5)暑厥开窍醒神,清暑益气牛黄清心丸,紫雪丹,继用白虎加人参汤,清暑益气汤十六、痫病证型治法代表方药1.阳痫急以开窍醒神,黄连解毒汤合定痫丸发生期继以泄热涤痰熄风2.阴痫温阳除痫,顺气定痫五生饮合二陈汤1. 脾虚痰盛健脾化痰六君子汤休止期2.怒火痰热清肝泻火,化痰宁心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3. 肝肾阴虚滋润肝肾大补元煎十七、癫狂(略)十八、胃痛证型治法代表方药1) 胃气壅滞理气和胃止痛香苏散2)肝胃气滞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柴胡疏肝散3)胃中蕴热清胃泻热、和中断痛泻心汤合金铃子散4)肝胃蕴热清肝泻热、和胃止痛化肝煎5)瘀血阻滞理气活血、化瘀止痛发笑散合丹参饮6)胃阴不足益胃生津止痛益胃汤合芍药甘草汤4中医内科学笔录7)脾胃虚寒温中健脾、十九、痞满 - 苦辛开降,理气消痞证型治法1)邪热内陷泻热消痞,和胃开结2)饮食积滞消食导滞,行气除痞3)痰湿内阻除湿化痰,理气宽中4)肝郁气滞疏肝解郁,理气消痞5)脾胃衰弱补气健脾,升清降浊二十、呕吐证型治法实证1)外邪犯胃疏邪解表、芬芳化浊2)饮食阻滞消食化滞、和胃降逆3)痰饮内阻温化痰饮、和胃降逆4)肝气犯胃疏肝和胃、降逆止呕虚证5)脾胃虚寒温中健脾、和胃降逆6)胃阴不足滋润胃阴,降逆止呕二十一、呃逆证型治法1)胃中严寒温中散寒、降逆止呕2 )胃火上逆清热和胃、降逆止呕3)气滞痰阻顺气降逆4)脾胃阳虚温补脾胃、和中降逆5)胃阴不足益气养阴、和胃止呃二十二、噎嗝证型治法1)痰气交阻开郁、化痰、润燥2)津亏热结滋润津液、泻热散结3)瘀血内阻破结行瘀、滋阴养血4)气虚阳微温补脾肾,益气回阳二十三、腹痛证型治法1)寒邪内阻温里散寒、理气止痛2)湿热壅滞通腑泄热3)中虚脏寒温中补虚、缓急止痛4)气滞血瘀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二十四、泄泻证型治法黄芪建中汤代表方药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保和丸平胃散和二陈汤四逆散合越鞠丸补中益气汤代表方药藿香正气散保和丸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半夏厚朴汤合左金丸理中丸麦门冬汤代表方药丁香散竹叶石膏汤旋复代赭石汤理中汤加丁香,白豆蔻益胃汤代表方药启膈散五汁安中饮通幽汤补气运脾汤,右归丸代表方药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大承气汤小建中汤柴胡疏肝散、少腹逐瘀汤代表方药5中医内科学笔录1)寒湿泄泻芬芳化湿,疏表散寒藿香正气散2)湿热泄泻清热利湿葛根黄芩黄连汤3)暑湿泄泻清暑化湿黄连香薷饮4)食滞胃肠消食导滞保和丸5)肝气乘脾抑肝扶脾痛泻要方6)脾胃衰弱健脾益胃参苓白术散7)肾阳虚衰温肾健脾、固涩止泻四神丸二十五、痢疾- 初痢宜通,久痢宜涩,赤重者用血药,白重者重用气药。
中医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3篇)
![中医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3篇)](https://img.taocdn.com/s3/m/c5895cb5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ba.png)
第1篇一、引言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代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的需求日益增长,中医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在阅读《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著作的过程中,我深感中医的博大精深,现将读书笔记及感悟分享如下。
二、读书笔记摘抄1.《黄帝内经》(1)阴阳五行:中医认为,世界万物都由阴阳五行构成,阴阳代表事物的对立统一,五行代表事物的生克制化。
(2)脏腑经络:人体脏腑经络是生命活动的中心,脏腑功能正常,经络通畅,人体才能健康。
(3)病因病机: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逸等因素有关,病机包括邪正盛衰、气血津液失调等。
(4)辨证论治:中医治疗疾病强调辨证论治,根据病情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2.《伤寒论》(1)六经辨证:伤寒论提出六经辨证,将疾病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以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2)方剂应用:伤寒论中记载了许多著名的方剂,如桂枝汤、麻黄汤、白虎汤等,至今仍广泛应用于临床。
(3)温病学派:伤寒论为温病学派奠定了基础,温病学派认为,温病是由外感温邪引起的一类疾病。
3.《金匮要略》(1)杂病辨证:金匮要略对杂病进行了详细论述,提出了许多杂病的辨证方法。
(2)方剂应用:金匮要略记载了许多杂病的方剂,如小柴胡汤、半夏泻心汤等,至今仍广泛应用于临床。
(3)养生保健:金匮要略强调养生保健的重要性,提出了许多养生方法,如调养情志、饮食调养等。
三、感悟1.中医注重整体观念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脏腑经络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在治疗疾病时,中医注重整体观念,强调辨证论治,根据病情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这与现代医学的“个体化治疗”理念不谋而合。
2.中医注重预防保健中医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注重预防保健。
通过调整饮食、作息、情志等,增强人体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这与现代医学的“预防为主”理念相一致。
3.中医具有独特的治疗方法中医治疗方法丰富多样,如中药、针灸、推拿、食疗等,具有独特的疗效。
中医内科学重点笔记
![中医内科学重点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909ee908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99.png)
中医内科学必背重点笔记上篇总论1.西周时期有“食医”、“疾医”、“疡医”、“兽医”的分科,其中疾医可谓最早的内科医师。
2.《黄帝内经》最显著的特点是体现了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3.《伤寒杂病论》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
4.葛洪《肘后方》,记载了许多简便有效的方药,如用海藻、昆布治疗瘿病,用槟榔祛寸白虫,用青蒿治疗疟疾。
5.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一部世人公认的最早的中医病因病理学专著,指出瘿病的发生与水土和情志有关。
6.《千金要方》提出了苦参治疗痢疾。
7.金元四大家:刘完素---火热论;张从正---攻邪派;李杲---脾胃内伤学说;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8.薛己《内科摘要》首先用内科命名的医书。
第一章肺系疾病第一节感冒一、定义:由于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
临床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特征。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其以春冬两季为多。
二、源流:1、《内经》提出病因和主证。
2、《伤寒论》认识到风寒感冒有轻重之别。
3、《诸病源候论》提示其属于时行病,具有较强传染病。
4、《仁斋直指方●诸风》首提感冒病名。
5、《丹溪心法》认为病位在肺,提出辛温、辛凉治疗大法。
6、《类证治裁●伤风》提出时行感冒之名。
7、从温病学说兴起之后,把风热感冒纳入温病的卫分证,创立了银翘散、桑菊饮等著名方剂。
三、病因病机:(一)病因:六淫、时行邪毒病位:肺、肌表(二)病机:邪犯卫表,肺卫失和。
外邪侵袭人体是否发病,关键在于卫气之强弱,同时与感邪的轻重有关。
(三)病理性质有寒热两类:(四)预后良好,少有传变。
四、诊查要点(一)诊断依据:1.临证以卫表及鼻咽症状为主,可见鼻塞、流涕、多嚏、咽痒、咽痛、周身酸楚不适、恶风或恶寒、或发热等。
2.时行感冒多呈流行性、在同一时期发病人数剧增,且病证相似,多突然起病,恶寒、发热(多为高热)、周身酸痛、疲乏无力,病情一般较普通感冒为重。
中医心悟笔记心得大全集-太珍贵了
![中医心悟笔记心得大全集-太珍贵了](https://img.taocdn.com/s3/m/e6ea414f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d9.png)
中医心悟笔记心得大全集-太珍贵了一、脉象沉弦细:心脏不好,厥阴病症。
肾炎初起同外感之脉,宜表里同解之法(越脾加术汤),湿热两解。
肾气亏面肿之象,身中呈无序状态十分危险。
由喉扁桃体炎症,迁延而致肾炎。
中医要成为一种熟练的手艺、艺术,应深入去学,留心细节,忘却俗事。
认识脉证由经验总结而来[1]。
如夏天脚肿,由于脾胃湿热[2]。
男怕穿靴(心脾肾虚),女怕戴帽(心包炎,大头瘟)。
金银花,何首乌用于血脂高。
开的药要尽量好喝,才疗效更好。
先要自己吃药,明白药之性,调理好自己之身体。
先天所赋不行,用野生药植代替粮食,日久天长能改变人,后天改变的那部分,全在自己手中,服食修道之法[3]。
生命不仅在乎运动,在于修道、吃药、气功。
酒令人乱性、生愚、发狂。
腰痛在左,痛引脾脏。
脉见少阳弦脉者,多为三焦与胰脾之病,非寻常之腰痛。
下齿痛多为大肠之证,上齿痛多为胃之证。
磨牙、胃痛就是肠胃痛,用柴胡桂枝汤。
咽堵气降不利者,心跳过速就是甲亢,用参附龙牡收之安神。
腰痛多由腹治,先腹切诊断明。
诊断:病、脉、证、腹诊合参。
关于秃顶:肾气足头顶热秃;斑秃——溢脂;体质当开顶,不开则坏眼。
相法:全身长小红痣,要生财。
眼眉的头侧长痣,生活十分浪漫。
病菌说:中医先有病后生菌,西医菌是因后有病。
流鼻血:白芨5(收敛止血,消肿生肌)、茅根10、藕节20、桃仁10、生草10、生石膏30、灶心土(补脾)20、大青叶2、牛膝10阳暑:不可发汗,只可以清热。
方曰:党参20、白术5、茯苓10、生草10、黄芩10、川连2、竹茹5、防风5、菊花5、生石膏(先)20、车前子(包)10十二筋脉皆过肾、膀胱、毛际丛,故曰“宗筋”。
所以阳痿须多方面考虑。
面瘫是阳明筋急,坐骨神经痛少阳、太阳筋急。
处方配伍之心法:鹅掌风-湿气,食盐,用少许水搓手。
尿毒症-不可食桔,不吃生冷(三焦、胰不喜用冷),过食生冷之食有寒之害。
胰证的重症在建里周围起疹现危候。
元参之应用应知:肿瘤、虚弱之患者慎用,易使阳证转阴证。
中医读书笔记和心得(精品10篇)
![中医读书笔记和心得(精品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dfc1ab1c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ea.png)
中医读书笔记和心得(精品10篇)中医读书笔记和心得篇1中医虽然已经明确认识到了寄生虫、厉气、胎传等疾病病因,但是在治疗上仍旧应用辩证求因入手,其原因在什么地方呢?我认为其重要原因是中医的理论整体性使然。
因为并不是这些疾病只要杀死了寄生虫或者将某些传染源清除掉以后就能使身体马上回复到健康的阴平阳秘的状态,因为在这些疾病的发病的过程中已经造成了机体内阴阳脏腑气血的病理改变,所以中医还会在杀灭这些治病因素的同时,还要增加调理已经由于这些疾病导致的阴阳气血脏腑失衡的改变,从而来进一步扶正祛邪,尽快使机体康复。
比如在治疗肠道寄生虫服用清除寄生虫的专用方剂的同时,还会从中医湿热生虫的病症辩证认识论上着手清热祛湿,用以调理机体。
再有就是,或者病变的体征表现正好就是这些疾病从健康发展到初病再到病情一步步严重的病理环境。
如肠道寄生虫病的病症可见有湿热表现,或者湿热正好产生比健康状态更趋偏碱性或者偏酸性的肠道寄生虫优势生存繁殖环境,这同样也是机体调节或者说是正邪交争最终正不胜邪而发病的明显病症表现。
所以,中医治疗此类疾病即从清除寄生虫卵入手又从调理机体阴阳脏腑扶正祛邪平衡阴阳提高机体机能入手。
分别此类疾病的标和本,从致病因素说寄生虫卵是本,体征表现是标。
从脏腑机能来说湿热是本,寄生虫卵是标。
在发病的过程中,从初病到病症严重两者标本可以互相转化,中医恰恰是从标本兼治的理念全面进行治疗的。
中医读书笔记和心得篇2在上个星期的学习中,我们认识到了中医的神奇与奥秘。
中医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认识生命、维护健康、战胜疾病的宝贵经验总结。
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医学跌宕起伏,保有顽强的生命力,直到现在仍然作为中医的理论基础指导防治疾病。
中医是世界上唯一存续数千年而又拥有系统理论的医学,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它建立在“阴阳”“五行”“经络”“气相”“血相”等学说之上。
其中,“阴阳”与“五行”纯属中国哲学的范畴;“经络”、“穴位”、“气相”、“血相”又是观察不见到的,因而显得有些“神秘”。
中医经典学习笔记
![中医经典学习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df42ce1f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f7.png)
中医经典学习笔记一、天人合一1.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汉·张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2.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3.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4. 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5.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素问·宝命全形论》)二、养生保健1.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2.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
(《素问·上古天真论》)3.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
(《素问·上古天真论》)4.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5.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
(明·绮石《理虚元鉴·心肾论》)6.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三、防病治未病1.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2.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汉·张机《金匮要略》)3.上工治未病。
(《难经·七十七难》)4.虚邪贼风,避其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素问·上古天真论》)5.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素问·评热病论》)6.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素问·刺法论》)四、医德医风1.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2.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3.大医精诚(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4.业医者,活人之心不可无,而自私之心不可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难得的中医学习笔记1、用蓖麻仁50克,吴茱萸20克,附子20克,共研为细末,加生姜150克,共捣如泥,再加冰片10克,和匀,调成膏状。
每晚贴涌泉穴,7天为1疗程,连用3~4个疗程,被高血压纠缠的苦恼就会随风而散。
2、在此,再向朋友们推荐一个经临床验证效果不错的单方:桂枝10克,肉桂10克,甘草10克,麦冬10克,五味子6克,红参5克。
开水冲泡代茶饮用,每日1剂。
此方温阳散寒,适用于阳气亏虚引起的低血压。
3、寒气,绝不仅仅只是引起感冒、腹泻这样的寻常小病的诱因,而是一种致病广泛、杀伤力很强的致病邪气。
有的朋友可能知道,肾为先天之本,属水,性寒。
如果寒气侵入肾,两寒相遇,就如同雪上加霜,肾阳最易受损。
一旦肾阳受损,就动摇了先天之本,会出现怕冷、肢凉、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苔白质淡、脉沉无力等情况。
轻者使人重感伤寒;重者引起阳气暴脱,致人非命;急者则使得血脉闭塞,诱发冠心病和中风;缓者则使寒气慢慢沉积体内,形成许多慢性疑难病症。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寒气是健康的头号杀手。
4、寒气是一种阴邪,最容易损伤人的阳气。
寒气有凝滞的特点。
就像寒冬水会结冰一样,血脉受到寒气的侵袭,也会凝滞不通,引起各种疼痛症状,如头痛、脖子痛、肩背痛、心胸痛、胃痛、胁肋痛、腹痛、腰腿痛等。
以疼痛为主症的疾病,大部分都是寒气引起的。
寒气引起气血淤滞过久,则形成有形的肿块,表现为各个部位的肿瘤。
所以,以肿、痛为特征的疾病,也都与寒气有关。
寒气会造成水液的运行障碍,引起痰饮的积结。
其表现为咳嗽,吐出清晰的白痰;呕吐,吐出清水痰涎;腹泻,拉出清冷的水样大便;白带,颜色白而清稀如水。
此外,与水液代谢障碍有关的疾病,诸如水肿、风湿等,也多与寒气有关。
寒气还有收引的特性。
就像物质都会热胀冷缩一样,人的筋脉遇寒气也会收缩。
5、风属于木,肝也属于木,风就最容易伤肝,肝也最容易动风;热属于火,心也属于火,热就最容易扰动心神;湿属于土,脾也属于土,湿气就最容易困脾;燥属于金,肺也属于金,燥邪最容易伤肺;寒属于水,肾也属于水,寒邪最易耗伤肾阳。
6、杏仁10克,紫苏叶10克,生甘草3克,桔梗6克,生姜3片,大枣3枚。
用水煎服15分钟,当茶饮用。
此方安全无毒,口感良好,非常适用于肺经有寒,怕风怕凉、轻微咳嗽、鼻流清涕、咽喉干燥的女性朋友饮用。
其中的杏仁、桔梗,都有美白作用。
7、取杏仁15克,水煎,当茶服用,每天一次。
如果口干、咽喉干,表明有郁热,可以与麦冬15克,同煎饮用。
8、将手背贴近口鼻,呼气时如果能明显感觉到气是热乎乎的,多属于热证、上火、感受了风热。
相反,呼出的气如果是凉凉的,则表明肺内有寒气,属于寒证虚证,这时候即使是高烧、咳嗽痰黄,也不能轻易使用清热泻火的药。
手背测一测孩子呼气的凉热,就能判断肺内是寒是热。
如孩子咳嗽、哮喘,如果所呼之气热,一般都可用清热化痰的中药治疗。
如果所呼之气冷,则应该选择小青龙冲剂等热药,这样才不至于把药用错。
9、判断肺的寒热还有一种简单方法,就是观察咳出来的痰是稀是稠。
清稀的、白色泡沫状的痰,甚至像清水一样的痰,一般属于寒。
稠厚的、黏黏的、黄而不易咯出的痰,一般属于热10、对于寒性咳嗽,最简单的是用温开水冲服小青龙冲剂,每次服1~2袋,每日3次。
对不喜欢药物的朋友来说,我推荐一个绿色无污染的食疗方:生萝卜150克,葱白6根,生姜15克,煮汤。
趁热喝后,盖被子睡一觉或静躺以出汗。
每日2~3次。
11、治疗咳嗽。
取大蒜数瓣,捣烂成泥,敷于足底前1/3中间凹陷处的涌泉穴,外贴伤湿止痛膏,每晚更换。
连用3~5天,即可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12、用生半夏、生南星、白芥子各30克,共研成粉,取其少量,加姜汁拌成糊,敷于天突、肺俞两个穴位上,用胶布固定,每日1次。
天突穴位于胸骨上端的凹陷处,肺俞穴在第三胸椎下旁开寸处。
临床验证表明,此法对寒气导致的哮喘具有不错的疗效。
13、我们知道很多怀孕的女同志,就特别爱吃那酸的,这是因为她的血都去养胎了,造成自身肝阴不足,酸入肝,所以这时候她就特别想吃酸的。
咱们看那酸的,看着就倒牙,她却像吃糖豆一样,这完全是人自己的感觉,人不完全靠指标活着,首先要凭感觉活着。
14、当你自己特别想吃这个东西,特别想吃那个的时候,中医的原则是想吃的东西就可以吃。
这跟小孩子的想吃不一样,小孩子是馋,成年人如果有特别想吃的东西,就可以吃,因为它反映着你自己身体的需要。
并不是说大夫让你吃什么你就吃什么,别光听大夫的,还听自个儿的。
有的女同志说,我这几天特别想吃辣的,为什么?这是她郁闷了,跟谁生气了,气在里边淤滞了,她一吃辣的一散,就觉得舒服。
15、男同志和女同志到56岁又碰头了,一个是七八五十六,一个是八七五十六,56岁以后,人们就开始逐渐进入老年状态。
女同志过了56岁,一个比一个精神,扭秧歌的全是老太太,而老先生五六十岁后,全回家了,不只咱们中国这样,国外也一样。
这就是说,女同志的整个的生命,是一个从阴到阳的过程,而男同志是一个由阳转阴的过程。
男同志在年轻时以阳气为主,在到56岁以后,他的阳气越来越弱,阴气越来越重,所以他就愿意在家待着,不愿意出去遛弯儿了,这就是生命的过程。
16、血管里的血就像清水,你一百米跑完了,回来睡一觉第二天又轻松了,因为你晚上睡觉的时候,血液把你的所有的毛细血管都走到了。
随着年龄的增大,饮食结构如果不注意,血管逐渐从清水向淮河的水向黄河的水发展,血脂高的人,血管内壁上有一层油,这种状况到了四五十岁就有感觉了,睡觉没睡觉没什么区别,睡完了甚至比不睡还累,就是因为血液黏稠度大了,很多毛细血管得不到足够的濡养,这种情况与不良的饮食习惯直接相关。
17、早上、中午吃得好一点,晚上尽量吃清淡些。
因为人和自然界是个统一的整体,早上和中午的时候,尽管你自身的消化能力弱了,但是可以借助自然界的阳气,它就运化。
晚上,你吃得好了,吃得多了,自然界的阳气借助不了,自身的运化能力又弱,代谢的多余的东西就容易在体内囤积。
所以咱们不要早上和中午对付对付,晚上大吃一顿,这种生活习惯应该改变。
如果这方面你不注意,等你一旦血脂高了,血压高了,就不好调治了。
18、我们有很多保健品,是在一些中药里面放点儿西药,甚至为了利润再放点儿激素,让你吃完感觉特舒服,结果久而久之,你就留下了病。
所以,我们面对保健品一定要慎之又慎。
很多保健品在宣传中说,这个可以大补元气,那个可以大补元气,我告诉大家不要相信这些话。
19、很多女同志特别爱生气,而且女同志什么时候爱生气呢?是在她月经前后的时候。
为什么?因为女同志是以血为主,以肝为先天,当她月经要来的时候和来月经这中间,由于她血往下行了,血行于下,而气浮于上,她这个时候气血不平衡,气有余便是火,所以,这时候就爱发怒了。
20、中医学常常把人放在两个圈里,第一圈就是自然的圈,《黄帝内经》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比如说春夏秋冬,我们中医经常讲,当风、寒、暑、湿、燥、火太过或不及时,称为“六淫”或“六邪”,就是当人和自然界之间不能协调的时候,就会产生疾病,这是疾病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圈是社会,这个圈讲的是什么?它讲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跟人的生命及健康之间有什么关系。
中医在养生中有一句话,叫“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就是说当你自己心情处在一种非常平静状态的时候,你的气血就会正常地运行。
这种正常的运行,是维持你生命活动的重要功能。
反之,当你的情绪出现异常变化的时候,它就会使得你气血产生逆乱,进而导致疾病。
21、你如果跟你先生吵架,你一定告诉你先生,把你气哭了再走,别气一半,你先生就跑出去了,回来还得接着吵。
为什么呢?是因为肝主怒,当你生气的时候,俩人吵架了,你怒气满胸,这时候肝气非常旺盛,如果这时候他走了,你这个气就淤滞在里面了,没法发泄了,发泄不出去,淤久就会化热,回来以后接着吵。
如果你要是哭了,只要一哭,哭是什么?刚才我们讲了悲与肺相关,当一哭的时候,肺气就旺盛起来,它就把肝气平下去了,因为中医说,肺和肝对应的五行是金和木,它们俩有个相互制约的关系,当肺气旺盛起来的时候,肝气就平下来了,不信你可以试一试。
当你特别郁闷的时候,你就找个没人儿的地方大哭一场,哭完了你马上会觉得舒服。
22、阳气是生命的原动力,没有阳气就没有生命。
如果在正常体温的基础上,想办法让体温提高1℃,我们的免疫力就会增强5~6倍,许多疾病将离我们远去。
23、有的朋友背部特别怕凉,背部中间有像手掌大小的一块地方,总是冰凉冰凉的,非常难受,到处求治而不能解决。
其实,这正是阳虚有寒、水气不化、水饮停积的表现。
在《伤寒杂病论》里对这早有定论,“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如掌大”。
至于治疗,也非常简单,“当以温药和之”。
我喜欢用《伤寒杂病论》中的苓桂术甘汤:茯苓30克,桂枝30克,炒白术30克,炙甘草15克,水煎20分钟服用,三五剂就可见效。
24、中医有恶寒和畏寒的区别。
如果您感到怕冷,但给您加件衣服、多盖床被子、用个电热毯就能有所缓解,那就是畏寒,提示阳气亏虚、内里有寒。
如果这些措施都不见效,通常还伴有发热、寒战,则是恶寒,是外来邪气侵袭人体,邪气在表的反映。
25、小便不利,如果再兼有疲乏无力、四肢冰凉、怕冷明显、腰酸膝软等症状,则是肾阳亏虚,气化不利的表现;如果小便不利并伴有尿痛、尿频、尿急的,属于肾虚而膀胱湿热;如果小便不利是发生在大量出汗、大出血、呕吐腹泻之后,则是体内水液缺乏、原尿生成减少所致。
小便无力多见于前列腺疾病,如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等。
如果从中医角度分析,则是肾气亏虚的典型表现。
肾气虚,膀胱就容易失去约束,从而导致小便不禁。
夜尿特别多的朋友,要到医院检查一下,是不是有糖尿病、尿崩症、甲亢等疾病,男性朋友则主要与前列腺病变有关。
26、正常的小便呈淡黄色,而有的人则小便发白,像淘米水,像牛奶,白而且浑浊。
有这种情况的,要检查一下小便常规,加上乳糜尿试验,看是否有蛋白、脂肪、白细胞等,以便有利于病情的判断。
小便白而没有明显疼痛的,中医一般都认为是肾虚所致,有时还兼有湿浊下注。
一般来说,肾虚是小便发白的根本原因。
27、经常小便清长,伴有小腹拘急,四肢冰凉,腰酸背痛,则是肾阳亏虚的征象。
28、大多数情况下,小便有泡沫是正常现象,只有极少数人,小便的泡沫可能是蛋白尿的表现。
其实鉴别的方法很简单,到医院做一个尿常规,看看蛋白是否为阳性就可以了。
29、为经常的或长期的排尿分叉,则需要考虑与疾病相关。
比如,尿道口狭窄、慢性炎症瘢痕、急性尿道炎、前列腺炎、包皮过长、包茎、尿道结石等,应及时检查,尽早确诊。
30、小便后眼黑、头晕,不扶墙就会倒地,要注意,您的肾亏虚了,而肾阳虚的可能最大。
31、小便常规化验,小便中出现潜血或红细胞,称为血尿,可见于泌尿系统感染、肾炎、结石、肿瘤等;尿蛋白阳性,常见于慢性肾炎和肾病综合征;出现尿糖,则有可能是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