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教育学》作业答案讲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次作业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制度
答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有机构成的总体及其正常运行所需的种种规范、规则或规定的总和。它包含有学前教育机构、学校教育机构、业余教育机构、社会教育机构等还包括各机构间的组织关系、各机构的任务、组织管理等它的设立主体是国家是国家教育方针制度化的体现。教育制度是一个社会赖以传授知识和文化遗产以及影响个人社会活动和智力增长的正式机构和组织的总格局。是社会制度中的一种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家庭制度并存于社会结构之中。
2、非指导性教学
答指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其含义应是较少有“直接性、命令性、指示性”等特征而带有“较多的不明示性、间接性、非命令性”等特征。这种自我评价使学生更能为自己的学习负起责任从而更加主动、有效、持久地学习
3、个案研究法
答个案研究法通常是以单一的、典型的个体为具体研究, 通过对其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深入研究, 了解其发展变化的某些线索和特点, 在此基础上制定并施行一些积极的教育和改进措施,促进研究对象发展的一种研究方法。
4. 活动课程
答活动课程是从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出发, 以学生的主动实践获取直接经验为主来安排有关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一种课程类型
活动课程亦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是与学科课程对立的课程类型。它以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兴趣和动机为中心组织课程。因此活动课程也称动机论。活
动课程的思想可以溯源到法国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家卢梭。 19世纪末 20世纪初美国的杜威和克伯屈发扬了这一思想杜威的课程为“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
二、简答题
1.简述教育目的的功能。
答:首先,导向功能。教育的导向功能指的是教育目的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教育工作的最终归宿,它为整个教育活动指明了方向。其次,选择功能。教育目的决定了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及教育目的决定了对人的素质要求上的选择。再次,评价功能。教育目的既为教育活动指明了方向, 是检验、衡量、评价全部教育活动最终结果的依据和标准。第四, 激励功能。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未来发展结果的一种设想, 它立足现实并指向未来, 具有一定的理想性, 这决定了教育目的所具有的激励功能。最后,协调功能。在教育活动内部, 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更呈现为一种多层次、多种类的复杂系统。为了在教育者身上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 应该把如上各种因素统一协调起来, 使之形成一种合力。
2.简述文化与教育的关系。
答教育作为文化形式会反作用于文化整体使自身体现出深刻的文化上的意义一、保存文化、维持文化生存是教育的基本职能。
教育对文化的保存和维持主要是通过选择、整理和传递文化来实现的。一般来说教育对文化的选择和整理要依据两个重要尺度一是社会需要二是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年龄特征。教育主要依据这两个尺度对文化作出肯定和否定的选择即对符合社会需要和受教育者心理状况的文化要素成为教育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样对违背社会需要又不符合受教育者心理状况的文化要素及以排斥、弱化或消除其影响。教育所选择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类文化的精粹是人类文化宝库中重要的乃至核心的成分教育
把这些文化内容进行组织和重构以受教育者最易接受和理解的方式进行传递
可以使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学得较多的文化掌握社会文化的主体从而使社会文化体系不致丧失。二教育可以传播外来文化蕴育、创造新文化促进文化变迁。
创新是文化变迁的另一重要维度。从一定意义上讲教育过程就是创造文化的
过程。教育在传递、传播文化的过程中从来就不是简单地复制文化它或因社会
变革、受教育者不同的身心状况以及教育者自身价值观的差异赋予已有文化椽以
新的文化意义或因融合、汇综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使原有文化发生性质、功能等方面的变化衍生出新的文化要素。这些新的文化意义或文化要素往往会成为文化
创造和革新的萌芽。此外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还表现在它所培养的人才上。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与社会实践的结晶没有人就没有文化可言同样没有创造性的人
才人类文化也就不能创新、变革和发展。人是在创造活动中并通过创造活动来完
善自己的。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作为培养人的创造精神、创造才能的主要力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起人机体内的各种潜能促使其成为创造性人才从而为文化创造提供原动力。
三教育可以整合、控制文化使文化结为一体增强文化自身的凝聚力。
文化达到整合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要求有相应
的文化使得文化围绕社会的政治、经济一步步协调起来在各方面出现一种越来越
和谐的外形二是年轻一代在教育等活动中获得本民族已有的价值观念、思想情感、知识经验与周围的人共享一种文化并因而获得认同感以同样的社会文化目的结
成群体。文化一旦达成整合就会形成为一种文化模式有一种保持下去的倾向它会
凭借自身存在的各种自我组织系统是一种很强的文化控制力量它对文化的产生、
发展起着重要的限制作用。对此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解释第一教育传递和传播的社会价值规范规定着受教育者的文化行为。教育从社会中心目的出发所传授的价
值标准体系深深嵌制着受教育者的言行。第二学校、班级作为社会群体对文化
有着一定的控制作用。在学校及班级生活中学生会逐渐发展起自己的行为尽量为
其它人接受。第三教育对文化的控制还表现在人才选拔制度上。远在商周时期
我国就出现了“选贤贡士” 的制度对受教育者“考其德行察其道艺”。“德行”与“道
艺”兼优者入选“选士”“俊士”等劣之者则不得入选。在这当中就体现了十分明显
的文化控制特点。
如果说教育的文化变迁功能是倾向于促进文化进一步向前发展的话那么教育
的文化整合、控制功能则是倾向于保持文化的延续和稳定。这也是教育在其文化
功能发挥上的一个明显的“悖论”。教育对文化是“促其行” 还是“固其步” 是受多种
因素制约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大概是来自政治压力其次是文化背景以及教育自身。就其一般来讲教育因其性质所限自觉或不自觉地注重的是文化的整合、控制
方面的作用。当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表现不尽相同对此不能一概而论。
从以上对文化与教育的基本关系的“泛论” 中不难看出文化与教育是层层相因、袭袭相连的。没有文化就不会有教育。如果抽去了文化教育就不仅失却其内容而且会失却其作用教育就无从谈起。同样抛却了教育文化就成了不可思议之物无
由存在和发展 .
3. 简述《学记》中所涉及的教学原则。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它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
问题的论著, 其主要教学原则有:
1、预防性原则:“禁于未发之谓预”,即事先估计到学生可能产生的种种不良倾向,预先采取预防措施。
2、及时施教原则:“当其可之谓时”,即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学生适时而学,教师
要适时而教。否则就会“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学”。
3、循序渐进原则:“不陵节而施之谓孙”,即教学必须遵循一定的顺序。
4、学习观摩原则:“相关而善之谓摩”,即学习中要相互观摩,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在集体中学习。(
5、长善救失原则:“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即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帮助他
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