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合集下载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理解《季氏将伐颛臾》的文言文内容,掌握生僻词语的意思。

2.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领会作者的观点。

2. 学会如何运用文言文进行论证和表达,提升写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体会儒家思想在《季氏将伐颛臾》中的体现,理解其对社会的影响。

2.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学会独立思考。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季氏将伐颛臾》2.2 教学重点1. 生僻词语的解释和运用。

2. 文章结构和论证方法的分析。

2.3 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断句和朗读。

2. 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探讨。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预习,自主解决生僻词语,理解文章大意。

3.2 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结构,总结论证方法。

3.3 案例分析法教师选取典型例子,分析文章的深层含义。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介绍《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解决生僻词语,理解文章大意。

4.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结构,总结论证方法。

4.4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文章的深层含义,引导学生思考。

4.5 课堂练习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课堂练习。

4.6 总结反馈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给予反馈。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过程中的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5.2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5.3 自我评价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思路。

第六章:教学准备6.1 教师准备1. 熟悉《季氏将伐颛臾》的教学内容,掌握教学目标和要求。

2. 准备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3. 设计好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

汇报人:
2023-12-26
• 课程介绍与背景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知识点梳理与拓展 • 思考与实践活动设计 • 跨文化对比与启示 • 课堂互动与答疑环节
目录
01
课程介绍与背景
《季氏将伐颛臾》背景及作者简介
《季氏将伐颛臾》背景
本文选自《论语·季氏》。文中记述了孔子和冉有的一场对话 ,集中讨论鲁国贵族季氏企图发动战争,攻打小国颛臾的问 题,明确表达孔子反对武力征伐,主张“仁者爱人”的思想 。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文章结构及写作特点
01
02
03
结构清晰
文章以对话形式展开,通 过孔子与冉有、季路的问 答,层层推进,阐述了孔 子的政治主张。
语言简练
文章语言简练,言简意赅 ,富有哲理性和感染力。
运用对比
通过对比季氏与颛臾的不 同行为,凸显了孔子的政 治立场和道德观念。
关键人物形象塑造及其特点
06
课堂互动与答疑环节
学生提问及教师解答
学生提问
季氏为什么要攻打颛臾?
教师解答
季氏攻打颛臾的原因有多方面,包括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考虑。在政治上,季氏希望通过攻打颛臾来巩固 自己的地位,进一步控制鲁国政权;在经济上,颛臾是一个富饶的地区,季氏希望通过占领该地区来获取更多的 财富和资源;在军事上,季氏希望通过此次行动来展示自己的军事实力,威慑其他诸侯国。
孔子
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在本文中被塑造为一个睿智、仁爱、有远见的政治家和教育 家。他通过问答形式,向弟子们传授了“仁政”、“礼治”等儒家思想。
冉有、季路
作为孔子的弟子,他们在本文中扮演了提问者和倾听者的角色。通过他们的提问,引出了 孔子的政治主张和道德观念。同时,他们也代表了当时社会的一部分人,对于孔子的思想 有着一定的认同和接受。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季氏将伐颛臾》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掌握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

3. 提高阅读和解析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4. 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1.2 教学内容1. 《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介绍。

2. 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3. 文中重要词汇的解释。

4. 文中句子的翻译和解析。

5. 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步骤2.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和文中重要词汇。

2. 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句子翻译和人物形象分析。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合作能力。

4.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中具体句子和人物行为。

2.2 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3. 词汇讲解:讲解文中的关键词汇。

4. 句子翻译:学生翻译文中重要句子。

5. 人物形象分析:分析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1. 《季氏将伐颛臾》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3. 文中重要词汇和句子结构的掌握。

4. 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

3.2 教学难点1. 文言文句子的翻译和解析。

2. 人物形象的分析。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季氏将伐颛臾》的历史背景和意义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文言文阅读技巧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对文中重要词汇和句子结构的掌握情况。

4. 学生对文中人物形象分析的能力。

4.2 教学反馈1. 学生对课堂讲解的反馈。

2. 学生在课后作业中的表现。

3.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拓展5.1 教学资源1.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文本。

2. 文言文阅读技巧指导资料。

3. 相关历史背景的资料。

4. 参考译文和解析。

5.2 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阅读其他古代文学作品,提高阅读能力。

2. 组织学生进行古代文化知识竞赛,增加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季氏将伐颛臾》的历史背景和作者孔子。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解读并运用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观点。

学会分析历史文献,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批判性思考。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注重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梗概介绍《季氏将伐颛臾》的故事背景,季氏欲伐颛臾,颛臾请求孔子评理,孔子从道德、礼仪等方面进行反驳,最终使季氏放弃侵略计划。

2.2 重点词汇季、颛臾、伐、礼、仁等。

2.3 难点句子"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孔子的生平和思想,引发学生对《季氏将伐颛臾》的兴趣。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标记生词和难点。

3.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生词和难点问题,分享学习心得。

3.4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课文内容,解析重点词汇和句子,阐述孔子的观点和思想。

3.5 课后作业学生根据课堂讲解,复习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练习题。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4.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3 单元测试通过单元测试,评估学生对《季氏将伐颛臾》的知识点和技能的掌握情况。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其注释、译文。

5.2 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文献、学术论文、解读文章等。

5.3 多媒体资源相关的视频、音频、图片等资源,用于辅助教学。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活动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和背景。

让学生准备生词和难点的问题,以便课堂上讨论。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附导学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附导学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附导学案)《季氏将伐颛臾》学案一一、学习目标:1. 熟读课文了解孔子及其作品。

2. 掌握文中重点文言现象。

二、预习指导:1.简介孔子:孔子(551-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中国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

2.了解论语:《论语》是儒家“四书”(另《大学》《中庸》《孟子》)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者汇集整理而成的语录体文集,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

古语:半部《论语》治天下。

儒家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乐》)3.解题:将:伐:4. 背景介绍: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

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王室日趋衰败。

三大家族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

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自己不利。

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

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5.成语积累:祸起萧墙: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萧墙:指的是古代的一种摆在室内的家具——屏风(萧墙是古代国君宫殿大门内(或者大门外)面对大门起屏障作用的矮墙,又称“塞门”;萧墙的作用,在于遮挡视线,防止外人向大门内窥视)。

分崩离析:崩:倒塌;析:分开。

崩塌解体,四分五裂。

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辨析:分崩离析和“土崩瓦解”都有“分裂、瓦解”的意思。

不同在于:分崩离析偏重于“分裂”;强调人心涣散;而“土崩瓦解”偏重在“崩溃”;强调彻底垮台。

既来之,则安之:既:已经;来之:使之来;安之:使之安。

原意是已经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

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

三、教学过程:1.朗读课文2.掌握下列字音:颛臾()()冉()有虎兕()出于柙()3.翻译下列实词: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固而近于费()相夫子()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4.一词多义:是:无乃尔是过与()是社稷之臣也()是谁之过与()无乃……与”()过:无乃尔是过与()且尔言过矣()是谁之过与?()于:冉有,季路见于孔子()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而谋动干戈于邦内()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5.词类活用:既来之,则安之()6.古今异义:有国有家者(古:今:)东盟主:(古:今:)7.特殊句式:是社稷之臣也()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而谋动干戈于邦内()8.固定句式:四、整体把握课文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熟读课文,要求背诵。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掌握颛臾、季氏等历史人物的背景和故事情节。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章,理解其深层含义。

学会批判性思维,对文章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季氏将伐颛臾》选自《左传》,是春秋时期的一部史书。

文章主要讲述了季氏欲伐颛臾,颛臾向鲁国求救,最终鲁国派兵援助颛臾,击败了季氏的故事。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文章的基本情节,理解颛臾、季氏等历史人物的背景。

难点: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自主学习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掌握历史背景。

3.2 课堂讲解对文章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深入解读文章,理解其深层含义。

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问答在课堂上,教师可针对文章内容提出问题,检验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4.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4.3 学生互评组织学生进行互相评价,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注释。

5.2 参考资料《左传》相关资料。

历史人物颛臾、季氏的相关资料。

5.3 多媒体资源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春秋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了解历史背景。

提问:“你们认为季氏为什么要伐颛臾?”引起学生思考。

6.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2)能够分析并解读文章中的成语和典故;(3)能够运用文中的观点和思想,进行辩证思考和论述。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2)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的方式,学会运用文章中的观点进行辩论;(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写作能力和思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敢于挑战权威;(3)培养学生注重友谊、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文章背景介绍:介绍《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出处、作者、时代背景等相关知识。

2. 文章内容讲解:(1)讲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核心观点;(2)分析文章的结构布局和论证方法;(3)解读文章中的成语和典故。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文章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 案例分析:选取与文章相关的案例,让学生运用文章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辩论。

5. 小组讨论:让学生针对特定话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证能力。

6. 写作练习: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运用文章中的观点进行论述,提高写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给予及时的反馈和鼓励。

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写作作业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维表达能力。

3. 期末考试评价:设置相关试题,检验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注释;2. 参考资料:相关学术论文、案例、典故等;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设置相关的历史背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文章所传达的思想。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全文。

(2)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背景和儒家思想。

(3)分析并解读文本中的比喻、寓言等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2)学会运用文本中的道理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3)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学会为人处世的道理。

(3)懂得尊重他人,学会倾听不同的意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季氏将伐颛臾》全文。

(2)掌握文本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分析文本中的比喻、寓言等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如通假字、一词多义等。

(2)文本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将文本中的道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论语》及《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鼓励学生查阅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本中的比喻、寓言等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本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阐述文本中的道理,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5. 课堂练习:(1)翻译课文,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2)运用文本中的道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6. 总结拓展:(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2)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学习空间。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

2. 收集有关《论语》的其他篇章,进行阅读和理解。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季氏将伐颛臾》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升。

3. 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文本道理的实际效果。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播放古代背景音乐或展示相关图片,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沉浸的学习环境。

高二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3篇

高二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3篇

高二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篇10一、课题《季氏将伐颛臾》二、课时三课时(本节为第二课时)二、课型新授课四、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层次,把握文章主旨。

(二)能力训练目标思维的逻辑性(三)德育渗透目标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和人生态度。

教育学生在面对困难时,要树立积极的姿态,作生活的强者,而不是逃兵。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重点文中所反映的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态度(二)难点对对话体议论文谈话层次的理解六、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疏通文章大意,把握主旨,然后在师生共同讨论分析过程中解决文章的重、难点。

七、学生活动设计反复诵读课文,通过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主旨。

八、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2.学生集体诵读全文3.结合课后练习题一,师生共同分析课文(1)分析课文第一段提问1:文章第一句“季氏将伐颛臾”交代了什么?明确:文章第一句“季氏将伐颛臾”交代了谈话的政治背景。

提问2: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持什么态度?其理由是什么?明确:孔子认为季氏讨伐颛臾是错误的,理由有三:一是颛臾乃先王封国,不可伐二是颛臾在邦城之中,不必伐三是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当伐(2)分析课文第二段提问3:为什么孔子认为季氏的`行为是冉有的过错?对此,冉有是如何辩解的?孔子是怎样反驳的?明确:孔子认为作为季氏的家臣,冉有和季路义不容辞地应制止季氏这种不仁不义的行为。

对此,冉有辩解:“夫子欲之,吾二臣皆不欲也。

”孔子引用周任的话和以虎兕、龟玉等为比喻进行反驳,认为冉有、季路对季氏的行为应负有责任。

引用周任“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的话,对冉有的自我辩解给予反驳,认为他不是称职之臣。

孔子运用比喻论证法,“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显然是看守人员的过错,是一种失职。

(3)分析课文第三段提问4:文章第三段,孔子再次驳斥冉有时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请从课文中找出原句作答并加以理解。

明确:“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季氏将伐颛臾上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上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上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2)理解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3)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章内容;(2)学会运用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斗争和人际关系;(2)感受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孔子《季氏将伐颛臾》2. 教学重点:(1)文章的字词句式和翻译;(2)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3)古代社会的政治斗争和人际关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孔子及其思想;(2)介绍本文的背景和意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气和情感;(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章的内容和句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2)解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3)阐述古代社会的政治斗争和人际关系。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翻译练习;(2)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对文章主题思想的理解和感悟。

6. 总结拓展:(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2)布置课后作业;(3)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拓展知识面。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学习态度;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翻译练习和思考题答案,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3. 长期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外的阅读和思考,了解学生的知识拓展和思想成长。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孔子《季氏将伐颛臾》;2. 参考书目:有关孔子、古代政治斗争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书籍;3. 网络资源:有关孔子和古代社会的相关文章和视频。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精选13篇)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精选13篇)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精选13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精选13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篇1教学目的:(1) 在熟读课文的根底上翻译全文。

(2) 在理解内容的根底上指导背诵。

(3) 通过分析^p “仁”在这篇文章中的详细表达,对学生进展相应的思想教育。

(4) 分析^p 文中冉有、孔子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翻译全文、理解内容、指导背诵、分析^p 人物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孔子的“仁”在文中的详细表达。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首先请同学们看屏幕(屏幕上显示一段文字,见老师语),“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从2500年前的孔夫子那里寻找智慧——摘自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上的宣言。

”请同学们注意这那么宣言,这句话是一个外国人说的,一个外国人如此崇拜中国的孔夫子到底为什么?孔子的智慧到底是什么?所有问题的答案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板书:仁)。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季氏将伐颛臾》这篇课文,请大家借助这篇课文进一步理解孔子的“仁”(板书:《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二、初步感知:文言文的朗读有三条标准,即读准字音,读出句读,读出感情。

下面,我请三个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的三个段落,请其他同学听他们的读音、听他们的句读、听他们读的是否有感情。

找三个同学朗读课文,之后难点句子请会读的学生带着读,之后,自读全文,之后女生读一二两段,男生读第三段,之后,男女生一起读。

三、文本解读:1、解决翻译学生将之前翻译时的难点进展提问。

这节课,预设学生的主要问题有:(1)“无乃而是过与?”中的“是”怎样理解?(2)“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怎样对译,分别是什么句式?(3)注解15中的译文选择第一个还是第二个?(第一个为直译,第二个为意译)(4)“既来之,那么安之”与现代汉语中的“既来之,那么安之”意思一样吗?(5)第三段中“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中的“盖”,字典上有八个解释,能排除①②③④⑧,剩下的⑤⑥⑦到底应该选哪个?在学生没有问题后,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不患寡而患不均”中的“寡”指东西少,“和无寡”中的“寡”指人少,而字典上只解释说“少”,请问,“寡”到底指什么?质疑完毕后,分别找三个同学分别翻译课文的三段,再订正译文中的错误。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季氏将伐颛臾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季氏将伐颛臾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掌握重要人物的角色和行动。

3.能够分析季氏将伐颛臾事件对于战国时期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介绍。

2.季孙行父的行动与影响。

3.季氏将伐颛臾的结果与影响。

三、教学过程:1.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介绍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或PPT展示战国时期的地图,让学生了解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的分布。

重点介绍齐国和颛臾的位置关系,以及齐国对颛臾的重要性。

2.季孙行父的行动与影响教师通过讲述季孙行父的事迹,让学生了解季孙行父是战国时期齐国的重要人物,他是季氏家族的代表。

并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季孙行父为什么要伐颛臾?他的目的是什么?(2)季孙行父的伐颛臾行动对他的家族有何影响?3.季氏将伐颛臾的结果与影响教师给学生分发材料,让他们自主阅读材料,了解季氏将伐颛臾的详细情况。

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回答以下问题:(1)季氏将伐颛臾的结果是什么?(2)季氏将伐颛臾对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有何影响?(3)季氏将伐颛臾对颛臾的影响如何?四、教学总结与拓展通过学习季氏将伐颛臾的教案,学生们对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人物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教师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思考季氏将伐颛臾事件对于战国时期的整体影响,并与其他战国时期重要事件进行比较。

五、教学评估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或书面作业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

考察学生对于季氏将伐颛臾事件及其影响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适时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本节课将通过讲解《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使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事件,提高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1.2 教学目标通过阅读《季氏将伐颛臾》,使学生了解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第二章: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2.1 季氏的崛起让学生了解季氏在古代中国的地位和权力,以及季氏的崛起过程。

2.2 颛臾的威胁让学生了解颛臾对季氏的威胁,以及颛臾在古代中国的地位和影响力。

第三章:季氏将伐颛臾的过程3.1 季氏的决策让学生了解季氏决定伐颛臾的原因和动机,以及季氏的决策过程。

3.2 季氏的军事行动让学生了解季氏的军事行动,包括兵力部署、战斗过程等。

第四章:季氏将伐颛臾的结果4.1 颛臾的抵抗让学生了解颛臾对季氏的抵抗,以及颛臾的战术和策略。

4.2 季氏的胜利让学生了解季氏最终战胜颛臾的原因和结果,以及季氏在胜利后的行动。

5.2 反思与讨论让学生思考季氏将伐颛臾对当时中国的影响,以及这个事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第六章:历史背景下的社会政治6.1 春秋时期的社会结构让学生了解春秋时期的社会结构,包括诸侯国、贵族、平民等不同的社会阶层。

6.2 诸侯国的权力斗争让学生了解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这种斗争对当时社会政治的影响。

第七章:颛臾的历史与文化意义7.1 颛臾的历史地位让学生了解颛臾在古代中国历史中的地位,以及颛臾与季氏之间的关系。

7.2 颛臾的文化意义让学生了解颛臾在古代中国文化中的意义,包括颛臾的宗教、艺术等方面的影响。

第八章:战争与和平的思想探讨8.1 战争的意义让学生探讨战争的意义,包括战争对国家、民族、个人等方面的影响。

8.2 和平的价值让学生了解和平的价值,包括和平对国家、民族、个人等方面的意义。

第九章:案例分析与应用9.1 季氏将伐颛臾的案例分析让学生对季氏将伐颛臾这个案例进行分析,了解案例中的战略、战术等要素。

9.2 案例在现代社会的应用让学生思考季氏将伐颛臾这个案例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包括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借鉴。

公开课教案季氏将伐颛臾

公开课教案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全文;(2)了解古代汉语词汇、语法和修辞手法,提高古文阅读能力;(3)理解颛臾和季氏之间的矛盾,以及孔子的政治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分析古代汉语词汇、语法和修辞手法;(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社会现象,提高道德修养;(3)懂得尊重他人,学会与他人和谐共处。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季氏将伐颛臾》的文意;(2)理解古代汉语词汇、语法和修辞手法;(3)分析颛臾和季氏之间的矛盾,以及孔子的政治思想。

2. 教学难点:(1)古代汉语词汇、语法和修辞手法的理解与应用;(2)颛臾和季氏之间矛盾的深入分析;(3)孔子政治思想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2)鼓励学生运用dictionary 等工具书,查找生僻词汇;(3)指导学生分析古代汉语词汇、语法和修辞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颛臾和季氏之间的矛盾;(2)引导学生关注孔子在文中的观点,探讨其政治思想;(3)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分享,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颛臾和季氏之间的矛盾;2. 强调孔子在文中的政治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 鼓励学生在课后深入思考,进行拓展学习。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季氏将伐颛臾》;2. 分析课文中的古代汉语词汇、语法和修辞手法,并结合实例进行说明;3. 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对孔子政治思想的理解和体会。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环节的参与程度,以及课堂分享时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思考能力。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1教学目的:1、学习和积累一些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能够归纳出“是、疾、止、见、过”五个词语的义项;了解两个句式:“无乃……与”“何以……为”.2、了解孔子反对国君进行武力征伐,主张礼治,即以德服人的观点和加强教化的政治主张。

3、学习孔子以理服人的辩驳艺术。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教学难点: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其辩驳艺术。

教学方法:综合运用诵读法,问答式教学法,自读法和讨论法教具准备:课堂教学辅助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积累文言实词、掌握文言句式、熟读课文教学内容和过程:一、导入新课“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些耳熟能详的句子,同学们还记得是出自哪一部作品吗?(《论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同样是出自《论语》中的一篇文章——《季氏将伐颛臾》(板书文题)。

二、引导学生回顾孔子及《论语》。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以“仁"为核心崇礼反法,提倡仁义忠恕,以德治国。

教育上,开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论语》是记录春秋时期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所以它是语录体,凡20篇,为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

北宋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

三、简介背景《季氏将伐颛臾》记载了孔子和弟子冉有、季路的一场对话,这场对话究竟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的?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氏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

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

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四、教师范读,感知大意。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

(3)了解颛臾的历史背景,理解季氏将伐颛臾的经过和原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运用比较、归纳、综合等方法,深入探讨课文中的主题和观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历史,学会从多个角度审视和思考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理解。

(3)颛臾的历史背景和季氏将伐颛臾的经过。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文言文语法和特殊句式。

(2)对颛臾和季氏将伐颛臾的原因和背景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颛臾的历史背景。

(2)引发学生对季氏将伐颛臾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课文中的难点问题。

(2)分享讨论成果,互相学习和借鉴。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

(2)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合作能力。

2. 作业评价:(1)检查学生的课文朗读和背诵情况。

(2)评估学生的课文理解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季氏将伐颛臾》课文文本。

2. 辅助材料:注释、工具书、相关的历史资料。

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用于播放课文朗读和相关的视觉材料。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历史故事、图片等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2. 引导发现: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发现课文中的知识点和难点。

3. 互动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高一文言文《季氏将伐颛臾》的教案

高一文言文《季氏将伐颛臾》的教案

高一文言文《季氏将伐颛臾》的教案高一文言文《季氏将伐颛臾》的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高一文言文《季氏将伐颛臾》的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一文言文《季氏将伐颛臾》的教案篇1教学目的:一、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其坚持原则、当仁不让的人格。

二、理解掌握十几个词语的意义。

三、归纳是、疾、止、见、过等词的义项。

四、掌握文言句式无乃与?与何以为?。

五、理清课文层次,使学生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一、积累词汇二、掌握文言句式三、背诵默写教学难点:1、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其人格2、文言句式教学设想:1、多朗读,力求学生熟读成诵;2、重要实词,尽量与成语联系,并弄清各意义之间的关系,以帮助记忆;3、精练,通过练习强化认知记忆;4、迁移。

课内知识向课外迁移,形成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导入:二、朗读:(一)范读(二)正音:颛臾、稷、为、兕、椟、与、冉、柙、费(三)试读:让学生自由朗读。

注意人物的语气。

(四)齐读:三、精讲:[穿插课堂巩固训练](一)第一段:1、词语:伐、见、是、社稷、以为、与2、句子:①无乃尔是过与?②何以伐为?3、内容:写孔子反对攻伐颛臾的理由(二)第二段:1、词语:过、止、颠、相、尔2、句子: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3、内容:指出冉有季路没有尽辅佐之责。

(三)第三段:1、词语:固、疾、辞、患、国、家、来、安2、句子:①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②既来之,则安之。

3、归纳三个成语:①既来之,则安之。

②分崩离析。

③祸起萧墙。

4、内容:写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对鲁国现状的分析。

四、背诵:自由诵读,运用思路法背诵。

高一文言文《季氏将伐颛臾》的教案篇2教学目的:1、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2、理解体会孔子的思辩艺术。

3、巩固积累实词,理解句式、难句,理解成语。

高二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3篇

高二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3篇

高二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继续学习和积累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2、能力目标朗读和翻译3、情感目标了解孔子主张仁政、实行礼治的政治观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疏通文意,熟读课文直至能背诵全篇;体会孔子在原则问题上当仁不让的精神。

【教学设想】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字词句的掌握和课文的脉络层次,难点在于对孔子政治主张出发点的理解。

学生学习本文时,只有先扫清文字障碍,才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鉴于此种情况,本文的教学设想如下:1.课前安排预习,借助注释,细读课文一遍,结合书后练习中的问题,再读课文,并试作口头翻译。

2.结合预习,采用点拨法,理解词句。

掌握应知应会的词语,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

至于人物分析则在理清思路的过程中点到为止,不宜多作分析。

3.在学生理清课文层次的基础上,反复朗读,促进学生熟读课文直至能背诵全篇。

4.比较《季氏将伐颛臾》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篇文章,体会孔子在原则问题上当仁不让的精神。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书,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

在初中教材中的《〈论语〉六则》一课里,我们学习了孔子“温故知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著名的教育思想。

《季氏将伐颛臾》也是论语中的著名篇章,反映了孔子实行礼治、以德服人的政治思想。

[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让学生提出自己在预习时遇到的疑难字句,可板书在黑板上,增强学生听讲的针对性。

三、讲析第一段1.朗读和疏通文意请同学朗读第一段并作口头翻译。

教师点拨重点词句:伐:攻打,征讨,指正式的战争。

过:责备。

无乃……与?一种表示委婉推测语气的句式。

何以……为?一种表反问的句式。

2.简析第一段,提出思考问题。

①这次谈话的背景事件是什么?点拨:背景事件为季氏将伐颛臾。

教师可根据资料向学生介绍背景。

②孔子对这件事的反对态度可从哪句话看出?孔子反对的理由是什么?点拨:“无乃尔是过与?”一句。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季氏将伐颛臾》的文言文内容,掌握生僻词语的含义。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手法,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

解读古代历史背景,了解颛臾与季氏之间的关系。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运用思维导图、课堂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增强文化自信。

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目标:理解《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和故事情节。

掌握文言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结构。

2.2 教学重点:生僻词语的解释和运用。

文章结构和论证手法的分析。

2.3 教学难点:理解古代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论语》中的其他篇章,了解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

激发学生对《季氏将伐颛臾》的兴趣,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季氏将伐颛臾》,标记生僻词语和不理解的部分。

教师提供学习资料,帮助学生了解古代历史背景。

3.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结构和论证手法。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3.4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生僻词语的含义,解释文章中的难点。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手法,引导学生思考颛臾与季氏之间的关系。

3.5 总结与反思: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思考过程。

教师给予评价和反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4.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包括对生僻词语的解释和文章结构的分析。

4.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团队合作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注释。

5.2 学习资料:古代历史背景的相关资料,颛臾与季氏的关系介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1
教学目的:
1、学习和积累一些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能够归纳出“是、疾、止、见、过”五个词语的义项;了解两个句式:“无乃……与”“何以……为”。

2、了解孔子反对国君进行武力征伐,主张礼治,即以德服人的观点和加强教化的政治主张。

3、学习孔子以理服人的辩驳艺术。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教学难点: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其辩驳艺术。

教学方法:综合运用诵读法,问答式教学法,自读法和讨论法
教具准备:课堂教学辅助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积累文言实词、掌握文言句式、熟读课文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些耳熟能详的句子,同学们还记得是出自哪一部作品吗?(《论语》)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同样是出自《论语》中的一篇文章——《季氏将伐颛臾》(板书文题)。

二、引导学生回顾孔子及《论语》。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思想以“仁”为核心崇礼反法,提倡仁义忠恕,以德治国。

教育上,开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论语》是记录春秋时期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所以它是语录体,凡20篇,为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

北宋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三、简介背景
《季氏将伐颛臾》记载了孔子和弟子冉有、季路的一场对话,这场对话究竟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的?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

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氏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

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

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四、教师范读,感知大意。

五、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让学生自己疏通文意。

1、教师板书自读要求:
①扫清语音和句读障碍。

②辩析句式,注意语气。

③积累“是、疾、见、过、止”和“无乃……与”“何以……为”。

2、学生自读、讨论、提出问题,教师随问随答。

3、教师精讲,点拔,集中解疑。

句读:是社稷之臣也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实词:季路见.于孔子无乃尔是过.与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古今异义: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词类活用: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特殊句式:
(1)倒装: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无乃是尔过与?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2)省略:
昔者先王以(之)为东蒙主
(3)判断句:
是社稷之臣也(是,指示代词“这”)
是谁之过与(是,指示代词“这”)
(4)固定结构:
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
何以伐为(何以……为)
成语:既来之,则安之分崩离析祸起萧墙
六、布置作业
进一步熟读课文,并理解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其辩驳艺术。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点评。

二、深入理解课文,领略孔子的思想及辩驳艺术。

文章一共写了孔子与冉有的三次对话。

核心事件就是季氏将伐颛臾。

1、提问:冉有和孔子对这件事的态度有什么不同?你认为最能体现冉有真实态度的是哪一句?
明确:冉有赞成,孔子反对。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冉有心里其实是赞成季氏讨伐颛臾的,甚至是参与了季氏的军事谋划。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含糊其辞,故意轻描淡写,说明他心虚。

“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自我辩解,推卸责任
2、提问:孔子为什么反对季氏讨伐颛臾?他的理由是什么,你认为他的理由成立吗?
明确:孔子反对讨伐,理由有三:
反对①颛臾是先王所封之国不可

讨伐②颛臾在鲁国境内不必
伐论据充分
理由③颛臾与季氏同为社稷之臣无权伐
3、提问:对冉有的辩解及推卸责任,孔子持什么看法?他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尔言过矣”“是谁之过与?”两个“过”字直接表明孔子的态度:孔子不仅反对讨伐颛臾,而且认为冉有和季路对此事有责任。

引用:“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引用说明冉有、季路在季氏门下,却不能对季氏伐颛臾进行
有效的阻止,如果一个臣子不能尽自己的职责,宁可辞去职务。

)抓住要害
比喻: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季氏主战,家臣有责,不可袖手旁观。

)形象说理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猛兽为患,玉毁匣中,当人为所致。

季氏放肆胡为,
冉有、季路当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引用和运用形象的比喻,都意在指出冉有和季路应认识到自己没有尽职尽责。

4、孔子反对季氏讨伐颛臾的思想根源是什么?文中有哪些语句体现了他的这种思想?(学生齐读第5段)
明确:根源就是孔子的“仁”的思想。

文中“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 就是他这种思想的具体体现。

5、提问:这几句话的关键词语是哪些?表明孔子的基本政治主张的内容是什么?(学生讨论)
明确:关键词语“均”“和”“安”“修文德”
表明了对内创造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对外加强文教德化,使外邦异族归附。

但冉有和季路却违背了这些原则。

6、提问:哪些话说明二人违背了这些原则?
明确:“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 表明冉有之“忧”只是为季氏找借口,并非治国之本。

7、提问:通过分析,孔子认为季氏真正的“忧”是什么?
明确:“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孔子在此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季氏伐颛臾的实质,最终目的是要篡夺鲁国的政权。

此句后来衍变为成语“祸起萧墙”,喻内部发生争斗并产生严重后果,沿用至今。

三、课文小结:
本篇记录孔子与弟子的三次对话,每一次对话都是一次有力的反驳,表明了孔子反对战争,坚持礼治,均安民和,施行文德的“仁政”思想和主张。

四、拓展训练。

提供下列材料给学生,教师适当解释其中难懂的词句,让学生拿课文和材料比较阅读,从而进一步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以突破本文的难点。

投影:
材料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材料2: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
格。


(《论语·为政》)
材料1:注释北辰:北极星。

共:同“拱”,环抱,环绕。

[译文]用道德来治理国政,自己便会像北极星一般,在一定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

材料2:注释道:引导。

格:亲近归附之义。

[译文]用政法来导引他们,使用刑罚来整顿他们,人民只是暂时地免于罪过,却没有廉耻之心;如果用道德引导他们,用礼教来整顿他们,人民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人心归服。

要求结合课文比较,进一步明确孔子的主要政治思想。

学生讨论、发言。

明确:课文和两则材料结合起来分析,可归纳出孔子的主要政治思想是:修文德,以德报人,反对法治,主张礼治,反对武力征伐。

五、探讨:
你怎么看待孔子的这种思想?你认为他能说服冉有、季路甚至季氏吗?
六、布置作业
1、反复阅读课文,深刻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2、准备辩论材料,组织一次辩论活动。

题目先由各小组预定,然后讨论决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