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课堂实录
桃花源记课堂教学实录
![桃花源记课堂教学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2ea6f8a5910ef12d2af9e785.png)
《桃花源记》教学实录王金柱师:上课前先问大家一声,你们认识我吗?生(全体):认识。
师:是啊,我们在同一个校园内,哪有不认识的道理。
了解我吗?生(全体):不了解。
师:你们看老师我老了吗?生(全体):不老。
师:你们认为老师我帅吗?生(全体):帅!师:谢谢同学们的诚实和对我的鼓励。
今天我给大家来上一节复习课,来一次“温故而知新”。
(屏幕亮出“温故而知新”)陈老师有没有给你们说过,我们上哪篇课文。
生(全体):《桃花源记》。
师:大家已经知道了我们今天上课的内容。
你们还能流利地背出来吗?生(全体):能!师:那好,我们一起来把课文背诵一遍。
(师生一起背诵《桃花源记》完毕。
)师:同学们记得很熟,但背得有缺点,就是没有把课文的感情诵读出来。
同学们,你们是不是觉得背得有点像小和尚念经啊,(学生笑)想不想老师给你们示范。
(学生回答说“好”。
)师:那老师我就献丑了,但要请同学们原谅的是,老师的普通话不是太好,有点“绍普”味。
(学生笑)(教师示范背诵《桃花源记》。
)师:你们认为老师背诵得好吗?生(全体):好!师:谢谢同学们的奖励。
你们的普通话肯定比老师我要好,能否推荐一位同学出来,再把课文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一遍。
(学生推荐,被推荐学生朗读。
)师(问朗读的学生):你认为自己读得怎样。
生1:读得还可以吧。
不过没有老师你读得好。
师:自信加谦虚,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大进步。
其余的同学认为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生(全体):读得很好。
师:你看,同学们也对你的诵读给予了肯定,请坐。
那你们认为我们首先从什么地方开始复习呢?(学生沉默,众目注视着教师,一会儿低头看课文)师:看来同学们还不知道怎样复习。
从文体的角度看,这篇文章属于什么文体?生(全体):记叙文。
师:那么,我们就从记叙文的六要素开始复习。
故事发生的时间……(学生全体说出记叙文的六要素。
学生说,教师把本文的记叙文的六要素逐一投影到屏幕上。
)时间:晋太元中(公元376-396年)地点:武陵(湖南常德一带)人物:渔人和桃源中的人起因:忘路之远近。
浙江省优秀课《桃花源记》课堂实录
![浙江省优秀课《桃花源记》课堂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a2405036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fc.png)
浙江省优秀课《桃花源记》课堂实录引言本文档记录了浙江省优秀课《桃花源记》在课堂上的实际教学过程,旨在分享优秀教学实践,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教学环节桃花源记导入教师以桃花源记的简介为导入,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和好奇心。
通过展示与桃花源记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营造出浓厚的桃花源记氛围。
理解课文教师逐段讲解课文,注重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思考。
采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回答问题。
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动问答,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课文分析教师分析课文的结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通过解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内涵和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心情朗读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心情朗读,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表达出对课文的感受和理解。
通过感性的体验,增强学生对课文的情感共鸣,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朗读技巧。
创设情景教师设计情景,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体验桃花源的乐园生活。
通过角色扮演,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体味其中的人文关怀和美好愿景。
思考与讨论教师提出与桃花源记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和集体讨论,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表达个人观点,并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
总结通过浙江省优秀课《桃花源记》的课堂实录,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情感体验能力和思辨能力。
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这种教学实践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希望这份实录可以为其他教师的优秀课堂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
桃花源记教学实录
![桃花源记教学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09513570a26925c52cc5bff9.png)
《桃花源记》教学实录年级:初二课时:一课时执教人:魏俊峰【课前准备】:拍手游戏——师生共同参与完成:举起左手,分别用右手的一个手指、两个手指、三个手指、四个手指、整个右手掌去拍打左手掌,每个动作重复三次。
然后左右手互换,重复一遍。
(教师启发同学们:有力量的撞击才能有动人的声响,高质量的课堂需要你我他大脑的撞击。
明白?)【教学过程】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今天,咱们的合作从一个成语开始,从一个故事开始。
(出示幻灯)——“世外桃源”。
大家知道这个故事出自哪篇课文吗?生:《桃花源记》师:文章的作者是谁?生:陶渊明师:你们怎么知道的?生:(笑):书上写着。
师:(笑)读书真好。
读书让大家学到了很多知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拜读陶渊明最有名的散文《桃花源记》。
看看是否能读出“世外桃源”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看能否读出这个故事的意味深长?关于作者,请参照课下注释。
另外,我给大家找了几个关键词。
(出示幻灯:作者链接——“.1、不为五斗米折腰2、采菊东篱下3、五柳先生”)请大家利用网络畅游知识的海洋。
相信你会有很大收获。
好吧,先“读”为快。
生:看幻灯,明确朗读要求:字音准确、停顿分明、读的流畅。
出声朗读。
(师板书:桃花源记陶渊明师巡视朗读,注意学生字音、停顿等问题)师:课文读了一遍,我想请一位同学再给大家范读一遍。
哪位同学?(几个同学举手,师请一位朗读)生:(朗读很有激情,很有味道;但读了几个别字,有一句没读通)师:大家说这个同学读的怎么样?生:(齐声):好。
师:她的朗读,在字音、停顿等方面帮助你解决了哪些问题?生:“便要还家”中“要”我原来读“要”。
师:你知道为什么读“要”吗?生:“要”通“邀”,是通假字。
(师板书:通假字:要)师:很好,这是一个重要的文言现象:通假。
生:“此中人语云”中“语”读“yà”不读“yǎ”。
师:为什么?因为,在这里,“语”是“告诉”的意思。
对于字音,我们要根据它的意义来判断。
《桃花源记》课堂教学实录(鲁教版七年级下册)
![《桃花源记》课堂教学实录(鲁教版七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14eb7e5c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48d1d4b.png)
《桃花源记》课堂教学实录(鲁教版七年级下册)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师: 今天我们要学的是《桃花源记》, 昨天预习的时候知道同学们已经学好这篇文章了。
我很担心: 熟悉的地方哪有风景啊?不过呢, 我相信世上并不缺少美, 缺少的是——生齐说: 发现美的眼睛。
今天我们来重读桃花源记, 在熟悉的字里行间, 发现新的风景。
孔子说了嘛, 温故而知新。
我们就先来温一温故。
就先试着来背一背桃花源记, 有没有信心?生齐背课文。
师: 很流畅, 看来大家是记忆犹新啊, 那么再来回顾一下: 学过了这篇文章, 你了解了些什么呢?好, 你来。
生: 桃花源记是以时间为主要顺序写的, 而且是以渔人行踪作为线索, 而且它是从三个方面介绍了这篇文章, 第一是发现桃花源, 第二是进入桃花源, 第三是复寻桃花源。
师: 很好, 很有条理。
生: 这篇里面有个通假字, 要通邀, 是邀请的意思。
师: 嗯, 语言点, 不错。
还有吗?生: 这篇文章还体现了作者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 也讽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对人民的剥削。
生: 这篇文章里面说的村人是热情好客, 老实淳朴, 人与人之间都和睦相处, 。
师: 在大家对桃源的印象当中啊, 特别用了两个词——美而神奇。
可是呢, 放完了楠溪风光之后, 马上就有同学来对我说: 老师呀, 我觉得我们永嘉楠溪的风光啊比桃源美多了。
我仔细一想, 桃源一个宁静的山村, 一群热情的村民不过是农夫山泉有点甜罢了。
对我们来说, 有什么稀奇呢?你觉得呢?生: 他们那里都是和平的, 然后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 都是和睦相处。
生:我同意刚才那位同学的看法。
对于我们现在的生活来说很和平, 但是, 当时那个社会是黑暗的充满剥削和压迫的, 当时有那么一个世外桃源, 就算是很好了。
师: 当时那个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生: 是充满压迫和剥削的黑暗社会。
师: 哪一个时代文中有提到吗?生: 是秦朝(停顿, 思考), 东晋。
师:东晋, 课文提到哪个词。
《桃花源记》教学实录
![《桃花源记》教学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a605a543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662b86b.png)
课堂小测
总结词
课堂小测是一种有效的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方法,通 过小测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详细描述
在课堂小测环节,教师根据《桃花源记》的教学目标 和内容,设计一些针对性的测试题目。测试题目可以 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题型,难度适中,覆 盖面广。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测试,教师及时批改 并反馈给学生。通过课堂小测,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 课文的理解程度和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帮 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反思社会现实
文章通过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反 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苦难,表达了 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思。
03
教学方法
互动式教学
小组讨论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桃 花源记》的主题、人物、情节等 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
见解,并倾听他人的观点。
角色扮演
学生根据《桃花源记》中的情节, 进行角色扮演,通过表演深入理解 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
。
主题写作
02
布置一篇以“理想社会”为主题的作文,要求学生结合《桃花
源记》的启示进行创作。
词汇练习
03
设计一些与《桃花源记》中重点词汇相关的练习题,如填空、
选择和翻译等。
THANKS
感谢观看
播放与《桃花源记》情感相符的音乐 ,营造出课文中的氛围,引导学生感 受情境。
问题导向学习
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
教师根据《桃花源记》的内容,提出具有引导性的问题,让学生 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提高阅读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学生自主提问
鼓励学生自主提问,对不理解或者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培 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精神。
桃花源记课堂教学实录(鲁教版七年级下册)
![桃花源记课堂教学实录(鲁教版七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33340945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8ee9b68.png)
引导学生了解桃 花源记的主题, 探讨作者所表达 的对理想社会的 向往和追求
介绍桃花源记的 背景和作者生平, 帮助学生更好地 理解作品
通过展示相关图 片或视频,让学 生更加直观地感 受桃花源的美丽 和神秘
文本解读
讲解桃花源记的文本结构和写作特点
写作特点:运用想象和夸张手 法,描绘了一个理想化的世外 桃源
对学生的启示: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涵,培养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探讨桃花源记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桃花源记所表达的隐逸思想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反思
文学艺术手法的运用及其效果
课堂互动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对桃花源记的理解和感受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探讨对桃花源记的理解和感受 分享讨论成果,互相交流 教师点评与总结
回顾课堂内容:简要回顾本次课堂所讲 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们的表现和收 获。
鼓励学生继续阅读和研究:强调中国古 代文学作品的重要性和价值,鼓励学生 继续阅读和研究,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和文化水平。
提出希望和建议:希望学生们能够认真 对待每一节语文课,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语言特点:简洁明快,生动 形象,富有诗意
文本结构:按照时间顺序和 地点转换展开叙述
主题思想:表达对理想社会 的向往和追求
分析桃花源记中的重要语句和段落
重要语句:描述桃花源美景的句子,如“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等
重要段落:描述桃花源中人们生活状态的段落,如“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 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 语句和段落的作用:表现桃花源的美好和神秘,突出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实践桃花源记所倡导的理念和精神
桃花源记课堂教学实录
![桃花源记课堂教学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385e910d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20.png)
桃花源记课堂教学实录生:有,结尾处渔人记号找不到了,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暗示了这个理想社会是不存在的。
师:除了结尾处的复寻而迷,还有什么地方有暗示?生:开头的桃花林,是纯一色,很少见。
师:对,桃林中无杂树,年号、地点含混,渔人也没有名字。
师:同学们,如果细心阅读全文,就会感到作者处处在暗示这个桃源是虚构的,在当时的社会里根本找不到,它再美丽,只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是作者心中的理想国而已。
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理想社会?生:当时的东晋是历史上比较动乱的时期,他为了表达自己的美好向往。
生:为了让劳动人民看到,虽然当时社会黑暗战乱,以后还会出现好社会的,不让百姓失望。
师:两位同学谈得都有道理。
当时的背景是这样的,请看下面一段资料(出示字幕):请学生齐读。
男不被养,女无匹对,逃亡去就,不避幽深——(晋书刘毅传)赋役严苦,贫者不复堪命,多逃亡入蛮——(宋书荆州蛮)师:“蛮”就是南方。
据说当时的南方没有赋税。
我们刚刚学过《大道之行也》,在孔子的大同社会里,“男有——生接:“男有分,女有归”师:可是,当时的现实是男子没有职业,女子不能婚配。
由于常年的战乱和繁重的赋税,土地荒芜,民不聊生。
这是陶渊明构想理想社会的现实基础。
陶渊明生活在这样一个政治黑暗的时期,“大济于苍生”的壮志难酬,他的心中是悲愤的。
陶渊明深切体验到社会的黑暗和人生的忧苦,多年的农村生活使他对劳动人民产生浓厚的感情,他用一个读书人的良知为灾难深重的劳动人民呼唤着人间乐土,因此他的桃花源也代表了劳动人民渴望和平安宁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古代的劳动人民是多么盼望有这样一方净土并长期住下去啊。
同学们,我们再讨论一个有趣的问题,你是否愿意长期生活在这个桃花源里?没想到学生立刻喊:不——愿——意。
师:都不喜欢吗?喜欢的举手。
师:有两位。
不喜欢的呢?(其余都举手)你们先讨论讨论。
(生讨论) 师:先请两位喜欢的同学来谈。
生:那里的环境好,主要是可以不写作业。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及对评价认识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及对评价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b079e53f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a6.png)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及对评价认识第一篇:《桃花源记》课堂实录及对评价认识《桃花源记》第2课时课堂实录一、情景导入(配古筝曲伴奏,创设情境)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从茂盛的桃林中,走来一位诗人,他满怀愁绪、愤慨与无奈,他曾经也满怀豪情,胸怀天下,不料社会**,一片污浊。
于是他独善其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逍遥自在;于是他归隐田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悠闲惬意;于是他寄情山水,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用旷达的胸襟去包容命运的不信与悲哀。
今天,让我们继续寻着这位诗人的足迹,走进桃源深处,去聆听诗人对理想的诉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板书课题《桃花源记》二、赏读课文,感受“桃源”之美好(观看flash视频动画,学生听课文范读)1、整体感知,复述课文师:同学们,在第一课时,我们已经花费了大量时间送读课文,刚才我们又聆听了一遍,这片文章故事情节性很强。
现在,我想请同学们为我们大家复述下这个故事。
生1:有一个人驾驶着小船在水上前行,突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后来又发现一个小山洞,走进去碰到了一群与世隔绝的人,他们盛情款待了他,后来这个人离开了桃花源,带着人来找却再也找不到了。
师:大家觉得他复述得怎么样?生2:我认为不太好。
因为之前我们学习第一单元时,老师你就说过,对一个故事的复述包括两个要点:其一: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其二,语言尽量简明扼要。
师:很好!看来你的记性很不错,那么你能为我们再重新复述下这个故事吗?生2(点点头):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一个渔人一天撑着小船突然意外地碰到了一片美丽的桃花林,走到桃林尽头又发现一个洞口及窄的小山,他走进去又豁然开朗,里面的男女老少穿着与外界无异,一问才知他们在此隐居很久了,这些人盛情款待了渔人。
渔人临走时一再被叮嘱不要告诉别人这里的情况。
渔人出去后违背了诺言,带着太守按照自己先前留下的记号来寻找桃花源,却寻而不得,后来刘子骥也来寻找,一样没有结果。
此后便无人问津了。
《桃花源记》复习课课堂实录
![《桃花源记》复习课课堂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fb06619c767f5acfa1c7cde6.png)
【课题】《桃花源记》复习课课堂实录【任教学科】语文八上【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积累常用文言实词和虚词;能准确翻译重点句子。
2、能力目标:梳理知识,形成知识网络,能自行查找试题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争取美好生活的的能力。
【重点难点】1、积累常用文言实词和虚词。
2、能准确翻译重点句子。
3、查找试题规律,明确文言文词句的复习重点。
【板书设计】需要掌握的重点字词归纳(一)古今异义词(二)一词多义(三)意思相同的字词【教学设计】一自学师:今天早读我们背诵了《桃花源记》,谁来给大家展示一下背诵成果?好,杜华林请你来背第一段。
生: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落英缤纷,芳草鲜美。
学生笑。
师:平时背书都挺好的今天紧张了?学生笑。
生:纠正: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师:还有谁?嗯许多多同学请你来背第三段。
生: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师:我们这一节课的自学目标是1、把课文读一遍,翻译一遍。
2、复习课文《桃花源记》的有关内容并探究本课考点。
3、找出与《桃花源记》有共同点的文章,对比阅读并仿照中考题的形式拟题。
3、组织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有意见不一致的,经过讨论,尽量达成共识。
二、互动师:《桃花源记》的文体是什么?生:记师补充:记,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
可记人和事,可记山川名胜,可记器物建筑等。
写法上大多以记叙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
师:请同学们简介作者生:陶渊明,东晋诗人。
师补充:我们还将学习他的诗文《五柳先生传》《饮酒》等。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可编辑修改word版)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可编辑修改word版)](https://img.taocdn.com/s3/m/7aa64ca0650e52ea541898a0.png)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师:在中国,素有“ft川以人而胜”的传统。
所谓“景不自美,因人而彰”“地不自胜,惟人则名”。
陶渊明作了《桃花源记》以后,桃源仙境忽名声大噪。
历代文人雅士纷纷涉足ft溪,探寻灵秘。
今天我们就要与东晋大文豪一览桃源仙境。
在阅读文章之前,老师请几位同学上台来做一个小练习。
谁愿意一试?(生小声议论:不知道老师会出什么题目考大家?)师:不用紧张,老师出的题目是:把这篇文章的题目写在黑板上。
(生有十几人举手)师:请蔡飞飞,杨辉恒,任雪妍三位同学上台来。
(生三人分别写了题目,台下有议论声。
)师:好,这三位同学都写完了。
请大家看,题目写对了的同学是哪几位?生齐说:蔡飞飞,杨辉恒的写对了。
任雪妍的错在把“源”写成“园”。
师:那有没有同学能解释一下为什么不能把“源”写成“花园”的“园”呢?老师打出幻灯片 1,幻灯片 1 为课文题目)(生沉默,表示不解。
)师:这样吧。
我们先看文章的一、二两段,看能否找出答案?(生纷纷仔细阅读一、二段。
2 分钟后,有一位学生举手。
)师:好。
请杨志深同学来回答。
生:“林尽水源”的“源”与题目有关。
师:能否具体点?生(想了想):应该与水有关吧,指水的源头。
师:很好,请坐下。
桃花源的“源”字的偏旁是“シ”,与水有关,从文章一、二段看得出,“桃花源”里写水的句子有“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林尽水源”,从而可看出桃花源是水流的尽头、源头,在比较隐秘的地方。
所以不仅仅是指“桃花园子”。
以后要注意,不要再写错了。
接下来请大家把一、二段朗读一次。
(生读完后,老师放出幻灯片 2,叫一生读幻灯片上的作者简介。
)生大声读:陶渊明,东晋人。
名潜,字元亮。
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他曾做过小官,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后弃官回乡过起田园式的隐居生活。
师:读的很好,吐字清晰,声音洪亮,以后有机会成为播音员。
(生窃笑)请大家注意,前人有姓名外,还取名、字,甚至还有号。
请大家从陶渊明取名、字来看,古人取名字有何特点?一生对古文颇喜爱,答:“渊”与“潜”都与水有关。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https://img.taocdn.com/s3/m/c97fe532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10.png)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一、导入新课师:在中国文化史上,陶渊明有两个标签:【屏显】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世外桃源师:去年我们已经解读过陶渊明采菊东篱的悠然,今天,我们随他去探访一下桃花源的美丽。
去年我们学过《记承天寺夜游》,记,大概是一种怎样的文体?生:记是指记叙文。
生:记可以写山水风光,山水游记。
【屏显】记,散文的一种体裁,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记人、记事、记物)。
师:记叙文是要讲故事的。
同学们已经对照课下注释预习过课文了,现在,我们先用自己的话来讲讲故事。
看要求——【屏显】任务一:用三五句话讲清楚故事。
任务二:选择一个你最感兴趣的部分,详细讲述。
师:大家先略略思考,看看你选择哪一个任务。
生:我选任务一:晋太元间的一个武陵人,捕鱼时迷路,误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中经历了仙境般的生活,流连几日后离开。
师:我特别喜欢你用的一个词“误入”,不由得让我们联想到“误入藕花深处”的李清照式的浪漫。
不论是“误入”桃花源,还是“误入”藕花深处,都是很美好的经历。
谁来挑战任务二?生:我最感兴趣的部分是:桃花源进入的过程,很奇妙,像神话一样,像小时候读过的故事《爱丽丝梦游仙境》。
生:我最感兴趣的地方是:遂迷,不复得路。
明明是误入,是处处志之的地方,但是最终就是找不到了。
师:你可以把这个当作疑问,看看在文中会不会有更好的解释。
生:我喜欢这个地方优美的景色,安适恬淡的生活方式,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男耕女织,怡然自乐。
师:那你想不想去这个地方住一住呢?也许这样的地方现在还有哦。
通过自学,同学们基本弄懂了课文大意,但是我们学习文言文,尤其是《桃花源记》,仅仅了解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距离桃花源真正的美丽,还有很长的距离。
二、桃花源·桃师:接下来,让我们跟着渔人的脚步,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来一次深度的桃源行。
跳读课文,找到渔人之眼看见的两个场景,用荧光笔在课本上圈点下来。
(学生们思考片刻,相互交流)【屏显】场景一: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完整版)《桃花源记》课堂实录及评价
![(完整版)《桃花源记》课堂实录及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67a9cedda45177232e60a232.png)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及评价万邦中学:张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分步品味,桃源之“美”,桃源之“奇”;深入研讨陶渊明虚构这一理想社会的原因,学生书写心中理想的“世外桃源”。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春日里纷纷飘落的桃花,洋溢着几许浪漫,安乐祥和的生活,令人无限向往,今天就让我们继续走进陶渊明先生的《桃花源记》中,去寻觅那桃源的芳踪。
二、温故知新师:提问解释加点词语含义生:甚异.之,对……感到诧异欲穷.其林,尽头具.答之,详细桑竹之属.,类便扶.向路,沿、顺着及.郡下,到寻.向所志,寻找处处志.之,做标记寻.病终,随即、不久寻向所志.,标记三、熟读课文,创造性的复述。
教师提醒学生:(1)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话来复述,并插进一些话,使整个故事连贯起来。
(2)根据课文内容,利用想像,合理补充一些细节,使故事情节更加丰腴。
选两个学生复述课文,其他同学点评。
四、整体感知文意师:桃花源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认为桃花源是个怎样的地方?请用词语加以概括。
生:思考并交流。
明确:美丽、神奇五、品味课文领悟内涵1.寻美师:让我们共同踏着桃花的芬芳,去寻觅桃花源的美,桃花源景色真是美不胜收,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有所体现呢?生:一二自然段师:请全体学生齐读生:齐读师:请根据图片寻找相应的语句生:争相回答明确: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风景秀丽)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红色的彩霞。
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
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是一只只飞舞的粉蝶……桃花源: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风景秀丽、物产丰富)土地平坦如砥,一望无垠,就像是一块偌大的毡子……屋舍排列得整整齐齐,炊烟袅袅升起……田地肥沃,庄稼茁壮生长;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桑竹青翠茂盛,在阳光下熠熠生辉……②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和平安宁)。
《桃花源记》的教学实录2篇
![《桃花源记》的教学实录2篇](https://img.taocdn.com/s3/m/ac49540b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e2.png)
《桃花源记》的教学实录《桃花源记》的教学实录2篇《桃花源记》的教学实录1师:初一下学期,我们曾学过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的一首诗《饮酒》,我们一起读一遍。
(投影显示《饮酒》诗。
学生齐读)同学们读得很整齐,声音宏亮。
谁来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趣?生1:表达了陶渊明对农村生活的喜爱。
生2: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安宁生活的向往。
师:说得很好。
陶渊明的这种志趣,在他的许多诗作中都有所体现。
不仅如此,在《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中,陶渊明更是具体地勾画出了他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这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桃花源、走近陶渊明。
请同学们推荐两位同学,一位帮老师把课题、作者写在黑板上。
(学生推荐,一位学生上台板书)再推荐一位同学把课文读一遍,其他同学看着大屏幕,听他读得怎么样。
(学生推荐,一位学生配乐读书。
投影显示课文及图片)师:这位同学已经写好了课题、作者,字写得很漂亮、很工整,谢谢你。
读书的同学果然不负众望,课文读得很流畅,声音也很清脆。
你们认为他读得怎么样?生3:有一个字他读错了。
“此中人语云”的“语(yù)”读成“语(yǔ)”了。
师:你听得很仔细。
生4:“夹岸数百步”的“夹(jiá)”,他读成“夹(jiā)了”。
师:到底应该怎么读?(学生争论)查一。
生4:是我读错了,应读成jiā。
师:这个字也是多音字,“夹袄”的“夹”就应读作“jiá”。
《桃花源记》是一篇文言文,同学们一定会遇到不懂的词语,有哪些办法来解决?生5:可以看课文的注释。
生6:可以、词典。
生7:可以查资料、问老师。
师:也可以问同学。
“三人行必有我师”嘛!在座的同学岂止三位。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先自己想办法解决,实在不会的,待会儿可以问老师、问同学。
(学生轻声读书,圈点勾画,查阅资料)还有弄不明白的词语吗?可以提出来,我们一起来解决。
生8:“缘溪行”的“缘”是什么意思?师:你打算问谁?生8:问赵强。
赵强:好像是……“顺着”、“沿着”吧?师:你也拿不准?赵强:就是“沿着”的意思。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及评价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及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03df0ee5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8e.png)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及评价《桃花源记》教学评价:1、导语设计渲染了美丽、神奇又带有几许浪漫气息的情景,激发学生寻觅桃源芳踪的兴趣。
2、环节设置较为紧凑,注重过度语的使用,环节之间的间接流畅自然。
3、将听、说、读、写综合练习得以体现,真正体现了语文教学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
4、教学层次分明,能够由表层的“美”,深入挖掘作者虚构“美”的深层目的。
5、此次教学问题设置范围狭窄,不免有些牵制学生思维的倾向。
6、教学内容时间的分配不够合理,结尾时的练笔时间不够充裕,显得有些仓促。
“课程标准”对古诗文阅读教学提出如下目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约作于公元(421),即南朝刘裕弑君篡位的第二年。
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
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奇的情节贯穿起来,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
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教师扣住课标中的“诵读”,并以此引领学生“欣赏”桃花源的环境美、生活美、人情美,进而达到理解社会制度美(理想社会),循序渐进的引领学生理解主题。
可以看出教师仔细研读了课标,紧扣课标进行教学,教学目的明确,有的放矢,十分有效。
诵读是文言文学习的基本环节。
教师范读,学生个别读、集体读,形式多样富有变化,突出了语文课特点。
教师范读,让学生体会到了文章的整体“美”;学生个别读、集体读强化了学生对环境美、生活美、人情美的感受、理解,达到了读每一遍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使理解的进程和程度呈现梯度,条理清晰。
欣赏也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教师以“美”为线,分析课文的切入点把握精准,通过找--读--品—议,加深学生对原文的理解,整堂课教学井然有序,学生活动有效性强,是一堂很成功的课。
《桃花源记》实录
![《桃花源记》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6a2031263968011ca3009123.png)
《桃花源记》(第1课时)实录(文字)巍山县紫金中学左增福师:同学们,有这样一个成语,比喻与外界隔绝的幽静美好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请问,这个成语是哪一个成语?生:世外桃源。
师:谁到黑板上写出这个成语?生:有3个同学上黑板写(其中一个把“源”写成了“园”)。
师:“源”为什么不能写为“园”,等我们学完一篇课文后就会不答自明了。
而这篇文章就是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
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国田园诗人陶渊明就在《桃花源记》中描绘了景美、人乐,与世隔绝的人间仙境,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吧!师:放幻灯片1和2.师:通过幻灯片3、4、5介绍作家就写作背景:陶渊明(公元365—427年),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
东晋著名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原是《桃花源诗并序》前面的小序,因为语言清新自然,想像新颖独特,后来独立成篇,以“记”为题成为传世名篇。
背景资料:1、《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大约作于永初二年(公元421年)。
作者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
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
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地主家庭。
29岁那年,他开始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
此后,他又做过几任参军一类的小官,每次时间都很短。
在这十几中,他的经济状况不断下降。
39岁那年,他不得不亲自参加农业劳动。
然而,“耕织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在亲友的劝告下,他再一次出仕。
他做彭泽令时,郡里派一个督邮来县,县吏叫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
他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当天就离职回乡,并写了著名的《归去来辞》,表示归隐的决心。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51f593f849649b6648d7479d.png)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以下这篇《桃花源记》课堂实录,是之前我在上到这一片文言文的时候,同学的学习效果。
今天来跟大家一起分享下。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师:在中国,素有“山川以人而胜”的传统。
所谓“景不自美,因人而彰”“地不自胜,惟人则名”。
陶渊明作了《桃花源记》以后,桃源仙境忽名声大噪。
历代文人雅士纷纷涉足山溪,探寻灵秘。
今天我们就要与东晋大文豪一览桃源仙境。
在阅读文章之前,老师请几位同学上台来做一个小练习。
谁愿意一试?(生小声议论:不知道老师会出什么题目考大家?)师:不用紧张,老师出的题目是:把这篇文章的题目写在黑板上。
(生有十几人举手)师:请蔡飞飞,杨辉恒,任雪妍三位同学上台来。
(生三人分别写了题目,台下有议论声。
)师:好,这三位同学都写完了。
请大家看,题目写对了的同学是哪几位?生齐说:蔡飞飞,杨辉恒的写对了。
任雪妍的错在把“源”写成“园”。
师:那有没有同学能解释一下为什么不能把“源”写成“花园”的“园”呢?老师打出幻灯片1,幻灯片1为课文题目)(生沉默,表示不解。
)师:这样吧。
我们先看文章的一、二两段,看能否找出答案?(生纷纷仔细阅读一、二段。
2分钟后,有一位学生举手。
)师:好。
请杨志深同学来回答。
生:“林尽水源”的“源”与题目有关。
师:能否具体点?生(想了想):应该与水有关吧,指水的源头。
师:很好,请坐下。
桃花源的“源”字的偏旁是“シ”,与水有关,从文章一、二段看得出,“桃花源”里写水的句子有“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林尽水源”,从而可看出桃花源是水流的尽头、源头,在比较隐秘的地方。
所以不仅仅是指“桃花园子”。
以后要注意,不要再写错了。
接下来请大家把一、二段朗读一次。
(生读完后,老师放出幻灯片2,叫一生读幻灯片上的作者简介。
)生大声读:陶渊明,东晋人。
名潜,字元亮。
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他曾做过小官,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后弃官回乡过起田园式的隐居生活。
师:读的很好,吐字清晰,声音洪亮,以后有机会成为播音员。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及评价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及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e06e7e534431b90d6c85c7b2.png)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及评价●教学过程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分步品味,桃源之“美”,桃源之“奇”;深入研讨陶渊明虚构这一理想社会的原因,学生书写心中理想的“世外桃源”。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春日里纷纷飘落的桃花,洋溢着几许浪漫,安乐祥和的生活,令人无限向往,今天就让我们继续走进陶渊明先生的《桃花源记》中,去寻觅那桃源的芳踪。
二、温故知新师:提问解释加点词语含义生:甚异.之,对……感到诧异欲穷.其林,尽头具.答之,详细桑竹之属.,类便扶.向路,沿、顺着及.郡下,到寻.向所志,寻找处处志.之,做标记寻.病终,随即、不久寻向所志.,标记三、熟读课文,创造性的复述。
教师提醒学生:(1)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话来复述,并插进一些话,使整个故事连贯起来。
(2)根据课文内容,利用想像,合理补充一些细节,使故事情节更加丰腴。
选两个学生复述课文,其他同学点评。
四、整体感知文意师:桃花源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认为桃花源是个怎样的地方?请用词语加以概括。
生:思考并交流。
明确:美丽、神奇五、品味课文领悟内涵1.寻美师:让我们共同踏着桃花的芬芳,去寻觅桃花源的美,桃花源景色真是美不胜收,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有所体现呢?生:一二自然段师:请全体学生齐读生:齐读师:请根据图片寻找相应的语句生:争相回答明确: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风景秀丽)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红色的彩霞。
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
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是一只只飞舞的粉蝶……桃花源: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风景秀丽、物产丰富)土地平坦如砥,一望无垠,就像是一块偌大的毡子……屋舍排列得整整齐齐,炊烟袅袅升起……田地肥沃,庄稼茁壮生长;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桑竹青翠茂盛,在阳光下熠熠生辉……②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和平安宁)田间小路交错相通,将田地划成整齐的方块,像一个巨大的棋盘……村落中传来鸡鸣狗叫的声音,奏响了田园的美妙乐音,久久地回荡……师:桃花源的景美如诗,如一首首描绘田园风光的小诗,令人沉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教学实录该课获2014 年北京市第二届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初中组一等奖张贺/ 执教、整理一、想一想,提取词句生:老师好!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名篇《桃花源记》。
前面,我们通读了文章,疏通了文意。
现在,老师考考大家,请大家合上书想一想:文中描写桃花源景象的词句有哪些?生:“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生:“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师:“其中往来种作”中的“种”,应该读作“zhòng”。
生:“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屏显。
生齐读。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设计意图:筛选提取描写桃花源景象的词句,明确研读对象。
)二、找一找,理解词句师:依据这些词句,老师特意画了一幅插图,想考一考大家对词句的理解。
同学们找一找图中哪些地方画得与原文有出入。
(屏显。
)(生认真观察插图,相互交流后发言。
)师:同学们都在跃跃欲试。
看来,你们都有自己的发现。
谁来说说?生:土地画错了。
文中是“土地平旷”,“平旷”的意思是“平坦开阔”,图中的土地却是有高有低,凹凸不平。
师:观察得很仔细。
(屏显。
)平旷,平坦宽阔。
生:房屋也画错了。
文中是“屋舍俨然”“,俨然”的意思是———(生皱眉,思考)反正图中的房屋画得横七竖八,与原文不符。
师:谁来帮帮他?生:“俨然”的意思是“整整齐齐”,“然”应解释为“……的样子”,“俨然”可以翻译成“整齐的样子”。
师:你对“俨然”一词的理解很到位。
(屏显。
)俨然,整齐的样子。
师:还有哪儿画错了呢?生:田间的小路也画错了。
文中是“阡陌交通”,田间的小路应该是交错相通。
图中的小路并没有交错。
师:“交通”这个词我们很熟悉。
不是指交通运输吗?比如,城市交通、交通工具等。
生:不是。
现在,“交通”是一个词,指交通运输。
古代,“交通”是两个词,翻译为“交错相通”。
(屏显。
)交通,古时由两个词“交”“通”组成,意为“交错想通”;现在是一个词,指交通运输。
师:这种古今词义变化的现象,叫作———生(齐):古今异义。
师:文中还有哪些词是“古今异义”词?生(杂):“妻子”“鲜美”“无论”“绝境”……(屏显。
)古今异义词语古义今义交通妻子鲜美无论绝境师:现在,我们一起梳理一下这些古今异义词。
谁来说第一个?“妻子”———生:“妻子”的今义是“男子的配偶”,古义是“妻子和儿女”。
师:第二个———“鲜美”。
生:“鲜美”出自“中无杂树,芳草鲜美”。
“鲜美”,现在是一个词,指“味道好”;古时是两个词,应翻译为“鲜艳美丽”。
师:你能把词语还原到语境中去解释,非常好!下一个。
生:“无论”出自“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无论”,现在是一个关联词,相当于“不管”“不论”;古时也是一个词,常翻译为“不要说,更不用说”。
师:非常好。
最后一个,谁来?生:“绝境”出自“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今义是“没有出路的困境;进退维谷的境地”,古义是“与世隔绝的地方”。
(设计意图:以词语的今义引发学生思考,进一步明确“交通”的古今含义,梳理归纳“古今异义”词。
)师:同学们找得非常准。
学习文言文,我们一定要注意积累文言词句,关注文言现象。
还有哪儿有问题?生:人们劳动的地点也错了。
“其中往来种作”中的“其”是代词,代指前面提到的良田。
人们应该在田里劳动。
师:“其”指代的内容到底是什么呢?生:“其中往来种作”中的“其”指代的不是田里,而是整个桃花源。
文章从土地平旷开始描写桃花源内的景象,无论是桃花源内的自然景观,还是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的情景,都是在整个桃花源内进行的。
所以,这里的“其”指代的是“桃花源”。
师:“其”这个词在文言文中很常见,通常指代语境中提到的人或物。
比如,后文中的“既出,得其船”。
结合语境,这句中的“其”指代的是什么?生(齐):渔人。
(设计意图:指导、明确“其”指代的内容,掌握“其”的用法,并指导学生依据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
)师:图中还有哪儿画错了?生:老人的表情错了。
由“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以看出老人和小孩都很安闲快乐。
老人也应该是快乐的。
可是,图上的老人却很忧愁。
师:哪个词的意思是“都”?生:“并”。
师:文中还有表示“都”的词吗?生:“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中的“悉”。
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中的“咸”。
生:“皆出酒食”和“皆叹惋”中的“皆”。
师:“并”“悉”“咸”“皆”,都有“全,都”的意思。
它们的使用,不仅避免了重复,而且还使文章的词句更富于变化。
(设计意图:梳理文中表示“都”的同义词,帮助学生对文言词语进行归类。
)师:分类归纳整理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这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水滴石穿,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自然会提高。
三、说一说,品析词句1.品读词句,一探桃源。
师:理解了词句的含义,我们再来看作者通过这些词句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桃花源。
同学们读一读,品一品,并说一说这些词句写了怎样的桃花源,描绘了桃花源人怎样的生活。
大家可以采用这样的语言表达形式———(屏显。
)语言形式:从“____________”中,我读出了桃花源的“______”。
(设计意图:在巩固词句翻译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相关词句描绘的桃花源的景象,理解作者描绘的桃花源人的生活。
)生: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一句中,我读出了桃花源的“美”。
肥沃的土地,整齐的房屋,美丽的池塘,还有桑竹等绿色的植物,充满了田园气息。
生: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中,我读出了桃花源的“静”。
清晨,不时传来几声鸡叫声、犬吠声,村落间都能听到。
“闻”的意思是“听”,是这个词写出了桃花源的宁静。
师:到底是哪个词写出了宁静?(师范读“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重音落在“相”上。
)生:我觉得是“相”这个词写出了桃花源的宁静,重点不在“闻“,而是能相互听见。
是几声鸡叫、狗吠衬托出了乡村的宁静。
师:非常好!正是因为宁静,我们才听到了鸡鸣狗叫的声音。
正是因为有一两声鸡鸣、一两声犬吠,才衬托出了乡村生活的宁静。
南朝诗人王籍《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维《鹿柴》中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都采用了这种以动衬静的手法。
还有吗?生: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我读出了桃花源的“快乐”。
老人和小孩都很安闲快乐。
师:老人长寿,小孩快乐。
除了这些,你还读出了什么?请大家关注“怡然”这个词。
生:“怡然”的意思是“安适的样子”。
老人之所以长寿,是因为他们生活得悠闲、安适。
(设计意图:抓住“怡然”这个关键词,引导学生从词语的含义入手解读人们的生活状态。
)2. 出示背景,再探桃源。
师:通过品读词句,我们看到了桃花源的美丽、宁静,以及人们的生活悠闲、自在。
那误入桃花源的渔人看到这些景象会有怎样的感受呢?现在,我们一起步入东晋太元年间。
(配乐,屏显背景资料,画外音诵读。
)太元,东晋孝武帝年号(公元376-396年)。
期间,政治极度腐败,统治集团内部生活荒淫,互相倾轧,赋税徭役繁重,战争频发,短短21年就爆发大小战争60场,结果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曹操《蒿里行》)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杜甫《羌村·其三》)师:谁能解释一下这两句诗的意思?可以小组讨论后回答。
(生思考,小组讨论交流。
)生:“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意思是“士兵的尸骨暴露在荒野中,方圆千里之内没有鸡叫的声音”。
(一生犹豫片刻后举手提问。
)生:老师,“兵革”好像应该是指“兵器、铠甲之类的装备”,怎么能用“未息”呢?“没有休息”,说不通呀?师:“兵革”字面上是指“武器和铠甲等装备”,但是也可以指代———(有几个学生举手。
)师:有同学知道。
谁来帮帮他?生:老师,这里的“兵革”可以指代“战争”。
“兵革既未息”是说战争还没有停止,所以才“儿童尽东征”———连孩子也要被迫上战场。
(生感叹,面带忧戚。
)师:窥一斑而知全豹,借助这两句诗,同学们想象一下东晋太元年间的景象。
生:我看到了荒野。
战争过后,很多人都死了,尸骨散落在荒野上,千里之内荒无人烟,连鸡叫的声音都听不到,一片死寂。
师:你看到的是战争结束后的图景。
生:我看到了村落。
战争久久不能停止,官府又派人来抓壮丁,就连年幼的孩子都不放过。
老幼妇孺,痛哭失声。
师:你看到的是村落间的景象。
(一生举手。
)师:请你来发言。
生:老师,我想到了杜甫的《石壕吏》。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师:你能解说一下吗?生:老妇人家里有三个儿子,都被抓去当兵了,一个儿子写信来说,其他两个儿子都战死了。
老妇人还来不及伤心,官府又来抓人了,老爷爷只能翻墙逃走,老妇人只能跟随官吏连夜赶到军营去做饭。
家里只留下儿媳和还在吃奶的孩子。
这样的日子,老百姓真的很痛苦。
(生倾听,面带同情。
)师:这位同学知识面很广。
看来,他平时很喜欢阅读。
“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也是杜甫的诗句,表现的也是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灾难与苦痛。
生:屏显背景资料中说,东晋太元年间,短短21 年就爆发大小战争60 场。
在这样的社会中,老百姓只能过着家破人亡、颠沛流离的生活。
师:非常好!只有了解了作者所处的时代,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为什么会写下这样的桃花源。
如果你是那位来自战乱中的渔人,看到桃花源内的景象,最惊叹的是什么呢?(设计意图:了解时代背景,以渔人的视角反观桃花源,加深学生对“桃花源理想”的理解。
)生:如果我是渔人,看惯了荒野的白骨,最惊叹的就是“良田美池,阡陌交通”。
师:是啊!竟然还有这样美丽、和平的乡村!生:如果我是渔人,听惯了交战的声音,最惊叹的就是“鸡犬相闻”。
师:不错,抓住了声音的对比。
生:如果我是渔人,看惯了家破人亡、流离失所,最惊叹的就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让老人和孩子快乐地生活,一直以来都是古代先贤的社会理想。
(设计意图:变换角度,借渔人的视角重新审视桃花源的景象,解读桃花源人生活的可贵。
)四、比一比,寻根求源师:对于来自乱世的渔人来说,桃花源里的和平、宁静是多么可贵呀!那现实生活中,东晋士人又有怎样的理想呢?我们先一起看看成书于晋的《海内十洲记》中的记载。
(屏显。
师读。
)瀛洲在东海中,地方四千里。
大抵是对会稽(kuài jī),去西岸七十万里。
上生神芝仙草,又有玉石,高且千丈,出泉如酒,味甘,名之为玉醴泉。
饮之数升,輙醉令人长生,洲上多仙家。
———《海内十洲记》师:谁来说说东晋士人心目中理想社会的样子?(生思考,交流。
)生:东海里,有一个岛叫“瀛洲”,占地四千里,离西岸七十万里,上面生长着灵芝和仙草,还有玉做的石头,有一千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