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考研心理学简答题模拟试题及答案:强化理论
2020年考研《心理学》答案(文字版)
![2020年考研《心理学》答案(文字版)](https://img.taocdn.com/s3/m/fa598412d5bbfd0a78567375.png)
2020年考研《心理学》答案(文字版)【简答题参考答案】1.简述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的含义,并简要说明其发展的趋势?液体水平:即液体智力,是指在新的情境中能够随机应变、解决当前无固定答案问题的水平,主要基于先天禀赋和大脑的神经解剖机能,较少受后天文化教育的影响。
一般人20岁以后液体水平达到顶峰,30岁开始下降,液体水平属于人类的基本水平。
晶体水平:是指解决存有有固定答案问题的水平,即能够依靠对资料信息的记忆、辨认和理解来解决问题的水平,它取决于后天学习和社会文化,晶体智力在一生中一直发展,25岁后发展较平缓。
2.什么是社会助长和社会惰化,并简要说明二者的异同?(1)社会助长是指人们在有他人旁观的情况下工作表现比自己单独实行时好的现象;与之相反的情形则称为社会干扰。
(2)社会惰化是指在团体中因为个体的成绩没有被单独加以评价,而是被看作一个整体时所引发的个体努力水平下降的现象。
社会惰化的原因:因为团体人数众多,外人的社会影响会分散到每一个人身上,个人的评价焦虑减弱,使个人在群体中的行为责任意识下降,行为动力也相对应降低。
当个人对于群体的贡献无法被识别,群体归属感又不强时,很容易发生社会惰化。
(3)二者的不同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产生的原因不同:产生社会助长作用有这样几方面的原因:A.多数人在一起活动,增强了个人被他人评价的意识,从而提升了个人的兴奋水平;B.与他人一起活动,增加了相互模仿的机会和竞争的动机;C.减少了单调的感觉和因为孤独造成的心理疲劳。
产生社会阻抑作用的原因:A.他人在场的外在刺激分散与干扰了个体对活动的精力集中;B.被他人评价意识过强也可能产生焦虑,从而涣散了精神。
②产生社会助长作用和社会阻抑作用的条件不同:在复杂的脑力活动中,群体情境对个人有干扰作用;在简单机械活动中,群体情境对个人有助长作用。
但即使在简单活动中,也只有在个体已经十分熟练地掌握了活动技能的情况下,群体才有助长作用,否则也有阻抑作用。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41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41](https://img.taocdn.com/s3/m/616ac156783e0912a2162a70.png)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41(总分:54.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B>单项选择题</B>(总题数:20,分数:40.00)1.下面不属于教育心理学研究范畴的是(分数:2.00)A.学习心理B.学生心理C.教学心理D.学生心理健康√解析:解析:教育心理学研究学生学和教师教的心理学规律,探究学生学和教师教的相互作用,学生心理健康不是教育心理学关注的主题,它属于学校心理学关注的主题。
故选D。
2.有研究者将学生分成两类,一类是积极状态学生,一类是消极状态学生。
研究发现,对积极状态的学生使用教师讲授的方法教学效果好,对于消极状态学生使用电影教学的方法教学效果好。
这种现象被称为(分数:2.00)A.学与教相互作用√B.以学定教C.教学相长D.因材施教解析:解析: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学与教的相互作用就是指学习因素与教学因素的交互作用会产生不一样的教学效果,教师要使学习因素与教学因素达到最优配置,使教学效果最佳。
考生可结合心理统计学中“交互作用”这一属于理解“相互作用”的含义。
因此本题选A。
3.下面不属于学习现象的是(分数:2.00)A.习惯化和去习惯化B.图式改变C.形成条件反射D.视觉适应√解析:解析:习惯化是指当个体对于一个事物比较熟悉之后不再关注它,这说明个体由于经验已经获得了对于这个事物的认识。
去习惯化是指当个体遇到与以前不一样的事物之后,又引起了个体的兴趣,说明个体由于经验的作用能够区分不同事物了。
图式改变来自于皮亚杰的观念,指的是由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而导致的个体认知的变化。
形成条件反射说明个体学到了不同的经验。
视觉适应属于生理反应,不属于学习。
故本题选D。
4.奥苏伯尔根据学习材料和学习者原有结构之间的关系把学习分为(分数:2.00)A.知识学习和技能学习B.概念学习和意义学习C.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D.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解析:解析:奥苏伯尔根据新旧学习内容之间的关系将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根据学习方式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考研心理学简答题专项强化真题试卷15(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心理学简答题专项强化真题试卷15(题后含答案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23cab30ac1c708a1294a448f.png)
考研心理学简答题专项强化真题试卷15(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1.什么是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简要比较二者的异同。
正确答案:(1)社会助长和社会惰化的含义社会助长指他人在场促进了个体工作绩效;社会惰化指在群体中个体努力水平下降的现象。
(2)社会助长和社会惰化的比较共同点:两者都是指由于他人在场对个体行为产生影响。
不同点:二者在评价方面的着重点不同,当评价的是个体自身表现时,易出现社会助长;而当评价的是群体的共同目标时,易出现社会惰化。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社会影响的理解和掌握。
他人在场会对个体行为产生不一样的影响,要厘清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2.在实验中,我们主要控制I类错误(Type I error),但同时也不能忽略Ⅱ类错误(TypeⅡerror)。
请问什么是I类错误和Ⅱ类错误?什么是统计检验力(power)?正确答案:I类错误即虚无假设本来正确,我们却拒绝了虚无假设所犯的错误,又叫弃真错误,犯I类错误的概率为α。
Ⅱ类错误即虚无假设本来错误,我们却接受了虚无假设所犯的错误,又叫取伪错误,犯Ⅱ类错误的概率为β。
统计检验力是当虚无假设为假时,正确拒绝虚无假设的概率,为1一β。
3.在一项检验大学生心理旋转是否存在性别差异的研究中,若在平面旋转条件下以三维物体和字母R为两种刺激材料,以性别为被试变量,每种实验处理需要4名被试,要求不同性别的被试进行匹配判断并记录其反应时。
请给出两种实验设计方案,并说明每种方案所最少需要的被试数量。
正确答案:从题中可知,该实验设计应有两个因素(自变量):因素A性别(男,女)和因素B刺激材料(三维物体,R字母);一个因变量:反应时。
由于性别属于被试特点变量,无法操控,因而只能作为被试间变量。
因此,两种实验设计方案如下:实验设计方案一:完全随机被试间设计,要求每位被试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的处理,因此参加实验的被试的数量是自变量水平数乘积的倍数。
因素A作为一个被试间变量,因素B也作为被试间变量。
考研心理学简答题专项强化真题试卷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心理学简答题专项强化真题试卷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5002fcd479563c1ec4da7192.png)
考研心理学简答题专项强化真题试卷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1.什么是速度准确率权衡?反应时的速度与准确率如何分离?正确答案:反应速度和准确率是反映被试信息加工的最基本的指标。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被试有时会牺牲准确率以提高反应速度,有时也会牺牲反应速度以提高准确率,也就是说,被试会主观地权衡速度准确率平衡来完成实验任务,这就是反应速度与准确率的权衡现象。
在实验中,当被试权衡的标准发生变化时,反应时也会相应变化。
采用速度与准确率权衡范式(SAT范式)分离反应时间和准确率,这种范式操控了被试的反应时间,并将其作为自变量,测定不同时间下的准确率。
这样就可以得到以横轴为反应时间,纵轴为准确率的权衡曲线,该曲线可以反映刺激出现后关于速度和准确率的各种不同的结果。
梅耶等人在该范式的基础上,发展出速度一准确率分解技术,包括滴定的反应时程序和平行精细的猜测模型。
滴定程序需要测得两部分的数据:第一,在预备信号出现后呈现测试刺激,此时要求被试在保证准确率的前提下尽快地反应;第二,在测试刺激出现后呈现反应信号,要求被试在该信号出现时就立即反应。
刺激和反应信号二者出现的时间间隔长短不同:当时间间隔很短时,被试来不及充分加工该刺激,就需要猜测,而当时间间隔很长时,对刺激的加工就会更好。
这样,就可得到随时间间隔增加的被试反应时间和正确率的分布曲线。
再通过平行精细的猜测模型对滴定程序获得的两部分数据进行定量分析,以此便可分离加工速度和准确率。
2.简述统计量与参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正确答案:总体的特性称为参数,又称总体参数,是描述一个总体情况的统计指标。
样本特征值叫作统计量,又称特征值,是描述一个样本情况的统计指标。
(1)联系:一个参数是从整个总体中计算得到的量数,通常是通过样本特征值来预测得到的。
从数值上讲,当总体大小已知并与实验观察的总次数相同时,它们是同一统计指标。
当总体未知时,统计量与总体参数不同,但统计量可在某种程度上作为总体参数的估计值,通过样本统计量,对总体参数能够做出预测和估计。
2020年___904心理学基础真题及解析
![2020年___904心理学基础真题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eda6c0aa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df.png)
2020年___904心理学基础真题及解析2020年___904心理学基础真题解析选择题1.技能形成的基本条件是()A。
迁移B。
示范C。
练D。
反馈2.人在心理活动中,一直伴随着的心理状态是()A。
情感B。
注意C。
思维D。
意志3.享乐原则、现实原则、完美原则是()提出的A。
___B。
___C。
___D。
___4.___提出了()理论A。
智力三元论B。
智力三维理论C。
二因素理论D。
多因素理论5.“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说的是()具有稳定性A。
性格B。
气质C。
能力D。
需要6.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们知觉对象的印象仍然保持相对稳定不变,知觉的这种特性,即为()A。
知觉的选择性B。
知觉的整体性C。
知觉的恒常性D。
知觉的理解性7.与常模进行比较的心理学研究方法是()A。
测验法B。
调查法C。
实验法D。
个案研究法8.人看到一面五星红旗是属于()A。
感觉B。
知觉C。
思维D。
想象9.无脑心理学是()心理学学派A。
构造主义B。
机能主义C。
格式塔心理学D。
行为主义10.___的量杯实验体现的是()A。
思维定势B。
功能固着C。
迁移的作用D。
动机强度11.吃了糖之后吃苹果更甜,体现的是()A。
感觉的适应B。
感觉的相互作用C。
感觉的对比D。
联觉12.百感交集表明了情绪具有()A。
强度B。
快感度C。
紧张度D。
复杂度13.新旧活动的刺激相同,而反应不同时,容易发生()A。
负迁移B。
正迁移C。
横向迁移D。
纵向迁移14.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共同特征的是()A。
感知B。
记忆C。
思维D。
想象15.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A。
人的行为B。
人的心理活动C。
心理与行为的关系D。
思维16.动机的特性具有指导性和()A。
指令性B。
调节性C。
规范性D。
强化性17.引起人们的欲望,满足人们需要的外在条件是()A。
诱因B。
内驱力C。
动机D。
需要18.对一个事物的未来结果感兴趣,是属于()A。
直接兴趣B。
近景兴趣C。
远景兴趣D。
间接兴趣名词解释1.感受性:感受性是指人对外界刺激的接受能力,即感觉的能力。
2020年考研专业课心理学预测试题及答案(4)
![2020年考研专业课心理学预测试题及答案(4)](https://img.taocdn.com/s3/m/6c4fe23b770bf78a64295429.png)
2020 年考研专业课心理学预测试题及答案(4)一、单项选择题1. 心理特性是通过() 形成并表现出来的A理解过程B心理过程C意志过程D情绪、情感过程2. 司机在看见“减速慢行”的标志后马上放慢车速,这是()A第一信号系统B第二信号系统C操作性条件反射D无条件反射3. 注意这种心理现象属于()A认知过程B情感过程C人格特征D心理活动特性或心理状态4. 在教学改革实验中,教师的教学策略属于()A自变量B因变量C无关变量D常量5. 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要通过() 的活动来实现A神经系统B感觉器官C大脑皮层D传到神经6. 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受水平叫()A绝对感受性B感受性C差别感受性D绝对感觉阙限7. 看书时用红色笔画重点是利用知觉的()A选择性B理解性C恒常性D整体性8. 一般地说,在事件实行之后才做出反应的知觉是()A时间知觉B运动知觉C方位知觉D似动知觉9. 艾宾浩斯遗忘规律表明应实行()A多样化复习B即时复习C合理分配复习时间D过渡学习10. 各种感觉的后像就是() 的不同表现A感觉记忆B短时记忆C工作记忆D长时记忆11. “心理旋转”实验表明,表象具有()A直观性B概括性C可操作性D具体性12. 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水平有() 的趋势A下降B上升C先降后升D先升后降13. 同一事物对人们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却只能择其一时引发的冲突叫()A双趋冲突B双避冲突C趋避冲突D多重趋避冲突14. () 状态下,人往往会出现“意识狭窄”现象A热情B应激C激情D心境15. 情绪的“评定-兴奋”学说的提者是()A詹姆斯、兰格B坎农、巴德C阿诺德D沙赫特、辛格16. () 是对个体的智商在其同龄人中的相对位置的度量A比率智商B离差智商C一般智商D绝对智商17. () 是人的水平发展最稳定的时期A幼儿期B青年期C童年期D成年期18. 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是()A自我观察B自我体验C自我控制D自我认知19. () 是最早正式研究老年心理的心理学家A霍尔B达尔文C荣格D普莱尔20. 根据艾里克森的观点,成年中期的发展任务是()A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B获得创生感(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C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D获得完善感和避免失望和厌倦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21. “最近发展区”和“教育要走在发展的前面”是() 学派所倡导的A精神分析论B行为学习论C社会文化历史论D认知发展论22. 具体运算阶段思维的特点之一是具有()A演绎推理水平B守恒法C直观形象性D自我中心23. 如果看到他人的成功和赞扬的行为,就会增强产生同样行为倾向的强化属于()A直接强化B自我强化C替代强化D以上答案都不对24. 儿童最早发展的动作是()A手的动作B脚的动作C头部动作D躯干动作25. 强调“强化依随”在婴儿言语行为形成过程中的决定作用的是()A乔姆斯基B巴甫洛夫C斯金纳D班杜拉26. 下列婴儿对母亲的依恋中,哪一种是积极依恋()A安全性依恋B回避型依恋C反抗型依恋D合作型依恋27. 幼儿获得概念的主要方式是()A典型事例B定义C言语讲解和概括D概念名称的组合28. 罗森塔尔关于教师期望的实验研究说明了()A 教师期望具有广泛的影响力B 教师总是有偏见C教学中的不公平现象D学生的智力情况会影响教师的偏见29. 通过语言或影视的图像而表现的榜样是()A活的榜样B符号性榜样C诫例性榜样D活生生的人30. 学习形成两个或更多的刺激与反应联结,即形成一系列的刺激与反应联结的是()A连锁学习B信号学习C辨别学习D概念学习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A布鲁纳B奥苏伯尔C加涅D威特洛克32. 在1948年首先用投射法对成就动机实行实验研究的心理学家是()A麦克里兰德B阿特金森C默里D布鲁纳33. 关于某种特殊条件可能产生某种特定结果的可检测的预测叫做()A推论B数据C外化解释D假设34. 若使区组间的被试尽量做到同质,能够()A 用同一个被试重复接受几种实验处理B 使用配对法分配被试C区组内的单位使一个团体,以不同团体为区组D以上都对35. 随着时间的经过,被试内部历程发生变化,而影响了实验结果的真实性,这是指()A历史B选择C成熟D亡失、多项选择题36. 坚持脑功能整体说的主要有()A潘非尔德B拉什利C波伊劳德D弗罗伦斯37. 在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时期,西方教育心理学界产生了很多相关学习方面的理论,它们是()A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B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C托尔曼的认知-目的说D格式塔学派的完形-顿悟说38. 小学儿童同伴交往的特点是()A开始形成同伴团体B同伴交往的形式复杂多样C开始建立友谊D朋友关系变得相对稳定39. 关于负启动的起因有()A情景恢复B观察时间C编码协调D认知去活化40. ROC曲线能够反映出()A信号的先定概率对报准率和虚报率的影响B同一观察者不同的感受性C信号检测标准变化时报准率和虚报率的变化D不同观察者的敏感性指标41. 等值数据资料的收集方法有()A共同组设计B使用严格平行测验C “锚测验”设计D使用问题行为测验42. 情绪的测量方法有()A形容词核对表B维量等级量表C面部表情D生理指标43. 下列关于配合度检验方法中的自由度的说法,准确的是()A配合度检验的自由度与实验或调查中分类的项数相关B通常情况下,配合度检验的自由度一般为分类的项数减1C配合度检验的自由度一般为理论次数减1D在正态拟合检验时,自由度为分组项目减344. 样本容量是由() 等因素决定的A统计抽样的基本原理B研究的内容C采用的统计方法D课题本身的客观条件三、简答题45. 请你谈谈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的关系46. 简述聚合交叉设计的特点,并实行评价四、综合题47. 试用信号检测论方法——有无法设计一个记忆或思维的实验方一【答案】1-5 B B D A A6-10 B A A B A11-15 C A C C C16-20 B D C A B21-25 C B C A C26-30 A A A B A31-35 D A D D C二【答案】36.BD37.BCD38.ABCD39.ACD 40.ACD41.AC42.ABCD43.ABD44.ABCD三、简答题45【答案要点】答:内隐学习这个概念的提出,是源于其与外显学习在现象学、实验操作、神经生理学以及学习机制等方面的诸多不同。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简答题)模拟试卷1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简答题)模拟试卷1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14d90fb827d3240c8547ef8f.png)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简答题)模拟试卷1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1.简述斯普兰格的性格类型说。
正确答案:德国心理学家斯普兰格(E.Spranger,1928)依据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六种形态,将人划分为六种性格类型。
不同的性格类型具有不同的价值观成分。
这六种类型是:(1)经济型,这种人注重实效,其生活目的是为了追求利润和获得财富,如实业家等。
(2)理论型,这种人表现出探究世界的兴趣,能客观而冷静地观察事物,力图把握事物的本质,尊重事物的合理性,重视科学探索,以追求真理为人生的目的,如思想家、科学家等。
(3)审美型,这种人对现实生活不太关注,富于想象力,追求美感,以感受事物的美作为人生的价值,如艺术家等。
(4)权力型,这种人倾向于权力意识和权力享受,支配性强,其全部的生活价值和最高的人生目标就在于满足自己的权力欲望,得到某种权力和地位。
(5)社会型,这种人关心他人,献身社会,助人为乐,以奉献社会为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
(6)宗教型,这种人信奉宗教,相信神的存在,把信仰视为人生的最高价值。
解析:斯普兰格的性格类型说是以价值观划分人格类型的。
知识模块:普通心理学2.简述托马斯-切斯的气质三类型。
正确答案:托马斯-切斯的气质三类型说把婴儿的气质类型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容易型。
这类婴儿的吃、喝、睡等生理机能活动有规律,节奏明显,容易适应新环境,也容易接受新事物和不熟悉的人;这类婴儿情绪一般积极愉快、爱玩,对成人的交往性行为反应积极。
(2)困难型。
这类婴儿的突出特点是,时常大声哭闹,烦躁易怒,爱发脾气,不易安抚;在饮食、睡眠等生理机能活动方面缺乏规律性;对新事物、新食物、新环境适应很慢。
(3)迟缓型。
这类婴儿的活动水平很低,行为反应强度很弱,情绪表现总是消极,不愉快,但不像困难儿童那样大哭大闹,而是常常很安静,退缩,情绪低落;逃避新事物、新刺激,对外界环境和事物的变化适应较慢;但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他们也会对新刺激缓慢地发生兴趣,在新环境中能逐渐地活跃起来。
心理学考试简答题答案
![心理学考试简答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730b946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82e5972.png)
心理学考试简答题答案1. 简述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理论将个体的成长划分为五个阶段: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
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心理冲突,如果个体在某个阶段未能妥善解决这些冲突,可能会导致成年后的心理问题。
2. 描述认知失调理论的主要观点。
认知失调理论由莱昂·费斯廷格提出,主要观点是当个体持有相互矛盾的信念、态度或行为时,会产生心理上的不适感,即认知失调。
为了减少这种不适,个体会通过改变信念、态度或行为来恢复心理平衡。
3. 解释正强化和负强化的概念。
正强化是指通过增加某种刺激来增加行为发生的概率。
例如,当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后得到奖励,这种奖励会增加他们未来努力学习的可能性。
负强化则是通过移除某种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加行为发生的概率。
例如,当学生完成作业后不再受到家长的唠叨,这种唠叨的移除会增加他们未来按时完成作业的可能性。
4. 阐述情绪智力的五个主要组成部分。
情绪智力由丹尼尔·戈尔曼提出,包括五个主要组成部分:自我认识、自我调节、内在激励、同理心和社交技巧。
自我认识是指个体对自己情绪的认识和理解;自我调节是指个体控制和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内在激励是指个体通过积极情绪推动自己向目标前进的能力;同理心是指个体理解和感受他人情绪的能力;社交技巧是指个体在社交互动中有效沟通和建立关系的能力。
5. 描述依恋理论中的四种成人依恋风格。
依恋理论由约翰·鲍尔比提出,成人依恋风格分为四种:安全型、焦虑型、回避型和恐惧型。
安全型依恋的个体在亲密关系中感到舒适,能够建立稳定和满足的关系;焦虑型依恋的个体对亲密关系感到不安,经常担心被抛弃;回避型依恋的个体倾向于避免亲密关系,难以建立深层次的情感联系;恐惧型依恋的个体既渴望亲密关系,又害怕被伤害,因此在关系中表现出矛盾和不安全的行为。
心理学考研简答及论述
![心理学考研简答及论述](https://img.taocdn.com/s3/m/bbc2a2c028ea81c758f5785e.png)
76、简要说明能力发展的差异。
77、试根据斯金纳的理论,简述正强化、负强化、惩罚三者之间的区别。
78、什么是测验的信度?影响信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79、某研究者假设:海马与复杂思维加工有关,与简单思维加工无关。
该研究者随机选出20只白鼠平均分成两组,切除它们的海马,让第一组学习简单迷宫,第二组学习复杂迷宫。
第一组经过10次学习就出现完全正确的情况,第二组在学习30次后才出现完全正确的情况。
研究者据此认为最初的假设成立。
请找出该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完善原有的实验设计。
80、检验各组方差是否齐性。
81、试述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各自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区别。
82、下面是一位14岁男生的日记摘抄,试分析日记内容反映的初中生的典型心理特点。
83、某研发机构开发了一套适合5岁幼儿阅读能力训练的游戏产品,欲通过比较该产品使用三个月前幼儿阅读能力的变化,以确定其有效性,请针对该目的提出具体实验设计方案,说明理由;并对预期的实验数据给出具体统计分析方法。
76.简述短时记忆的含义与主要特点。
77.简述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78.简述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基本观点。
79.简述正态分布与标准正态分布的区别与联系。
80.简述测验标准化的含义及提高测验标准化程度的方法。
81.试述问题解决的策略,并举例说明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82.心理学家在研究儿童言语发展过程的时候发现,无论哪个种族的儿童,其言语发展的过程极为相似。
具体表现为:大约1岁时,能说出被他人理解的词;2岁末能说出词组;4~5岁能说出符合语法结构的句子。
这表明,儿童在出生后的4~5年内即获得了基本的听说能力。
试选用两种不同的言语获得理论解释上述现象。
83.表1和表2、表3和表4是针对同一问题采用两种不同的实验设计所获得的模拟实验研究结果。
请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分别指出这两种实验各自属于何种设计类型,每种设计各自使用了多少被试。
(2)针对研究问题,根据实验设计一的统计分析结果,能得出什么结论?实验设计二与实验设计一的结论是否相同?如果不同,能得出什么结论?(3)这两种设计中哪一种更适宜考察本研究的问题?请具体说明理由。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简答题)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简答题)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748dd6188bd63186bdebbc23.png)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简答题)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1.简述维果斯基的发展观与皮亚杰的发展观的异同,以及两种发展理论对教学实践的启示。
正确答案:(1)相同点①都强调主体的活动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②都强调主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2)不同点①皮亚杰认为个体发展是生物适应的过程,强调人的自然本性;维果斯基认为个体发展受社会文化历史因素的制约,强调人的社会本性。
②在发展的关键问题上,皮亚杰认为发展的关键在于儿童的独立探索活动,成人的直接教育是不重要的;维果斯基则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环境、教育的质量决定着智力发展的质量。
③在发展是否存在阶段性上,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发展存在阶段性;维果斯基认为发展是连续的,没有绝对的阶段。
④在思维与语言的关系上,皮亚杰认为思维发展决定语言的发展;维果斯基认为语言的发展决定思维的发展。
(3)对教学实践的启示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启发我们,要重视社会文化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同时要探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由此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另外还要注重学生知识的内化过程。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启发我们,要对儿童的认知结构和知识建构过程进行深入的分析。
根据儿童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的思维水平来设计教育训练活动。
涉及知识点: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理论2.简述判断声源方向的主要线索。
正确答案:对声源方向的判断,主要有三种线索:双耳强度差、双耳时间差和双耳周相差。
双耳强度差:当双耳与声源的距离不同时,会产生强度上的差异,声源很少发自人体的正中面,这样它与双耳的距离之差就会导致双耳声强差。
强度差不仅与方向有关,还与波长有关。
双耳时间差:来自非正中面的声音,不仅会产生双耳强度差,还会产生双耳时间差,它是辨别声音方向的重要线索。
双耳周相差:当声源不在正中面上时,声波是由一系列正压和负压组成的,因此最大的正压到达两耳的时间不同,声调在两耳产生周相差。
涉及知识点:实验心理学3.简述人格大五理论。
考研心理学简答题专项强化真题试卷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心理学简答题专项强化真题试卷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596bd80d76eeaeaad0f33071.png)
考研心理学简答题专项强化真题试卷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1.根据感觉相互作用的现象,说明为什么重感冒患者往往会感到食而无味。
正确答案:(1)某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对其他感觉器官的感受性造成影响,使其感受性提高或降低,这种现象称为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2)味道不完全取决于味觉,也受嗅觉的影响。
味觉和嗅觉紧密联系在一起相互作用。
味觉受到食物气味的影响,当感冒时,我们不能感觉到食物的气味,就会食而无味。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普通心理学中感觉相互作用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把感觉相互作用的含义表述出来。
接着分析重感冒者食而无味这个现象,不仅涉及味觉,还涉及其他的感觉,比如嗅觉。
味道不完全取决于味觉,也受嗅觉等的影响。
2.下表是从某人格测验研究报告中摘录的一些数据,试结合表中提供的信息解释影响信度系数的因素。
正确答案:(1)不同类型的信度估计因误差来源不同,信度系数不同。
如样本1中分半法和KR-20计算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不同,样本2中内部一致性信度与重测信度不同。
(2)测试样本不同,信度系数不同。
如异质样本(样本2)会高估信度,同质样本(样本1)会低估信度;测试样本性别不同,信度系数不同。
(3)重测信度受间隔时间影响。
如间隔2个月要比间隔1个月的重测信度低。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测量中信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在论述信度影响因素时,主要内容应该包括被试的自身特性和行为反应、主试的指导语、施测环境的条件设置、测量工具自身的特性、测验时间的选择以及最后对测验评分的方法。
回答题目时需要结合表中信度类型和数据进行分析。
3.什么是概念转变?根据波斯纳(G.J.P0sner)的观点,影响概念转变的基本条件有哪些?正确答案:(1)概念转变的含义概念转变是学习者原有的某种知识经验由于受到与此不一致的新经验的影响而发生的重大改变。
(2)原有概念发生转变需要满足的基本条件学习者对原有概念产生不满;学习者意识到新概念的可理解性;学习者意识到新概念的合理性;学习者意识到新概念的有效性。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简答题)模拟试卷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简答题)模拟试卷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fdc08635172ded630b1cb6e0.png)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简答题)模拟试卷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1.简述脑功能的模块说。
正确答案:模块说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认知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中出现的一种重要理论。
这种学说认为,人脑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由高度专门化并相对独立的模块组成的。
这些模块复杂而巧妙的结合,是实现复杂而精细的认知功能的基础。
解析:模块说与定位说的不同之处在于,模块说强调独立的模块的复杂而巧妙的结合。
知识模块:普通心理学2.简析产生注意动摇的原因。
正确答案:注意的动摇或称注意起伏不同于持续性注意,它是指注意在短暂时间内的起伏波动。
在任何一个比较复杂的认识活动中,注意的起伏都是要发生的。
所以在注意的稳定性过程中包含着注意的起伏波动。
对于注意动摇的原因有两种解释:一种意见认为注意的动摇是由于感觉器官的局部适应,使对物体的感受性交替而短暂地下降;另一种意见认为有机体的一系列机能活动都具有节律性,如呼吸、血压等,注意的动摇是由有机体的这种节律性活动引起的。
涉及知识点:意识和注意3.简述意志行动中的冲突种类。
正确答案:人的意志行动通常表现为接近回避某一目标。
根据意志行动的这一特点,可以把冲突分为以下四种类型:①双趋冲突:两种对个体都具吸引力的需要目标同时出现,而由于条件限制,个体无法同时采取两种行动所表现出的动机冲突。
②双避冲突:指个体回避一个威胁性目标的同时,又面临另一个威胁性目标的出现。
而他们又只能回避其中一种目标时,就产生回避——回避型冲突,也就是双避冲突。
③趋避冲突:指个体的动机为满足某一需求指向一个目标的同时又受威胁而需要回避。
④多重趋避冲突: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的接近——回避型冲突,常常出现一种更复杂的形式,即人们面对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而每个目标又分别具有吸引和排斥两方面的作用。
人们无法简单地选择一个目标,而回避或拒绝另一个目标,必须进行多重的选择。
进退维谷指的是进退两难的情况,是双避冲突。
趋避冲突只有一个目标,其他三种冲突都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目标。
考研心理学简答题专项强化真题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心理学简答题专项强化真题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95f3bcaef242336c1fb95ebc.png)
考研心理学简答题专项强化真题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1.简述平均数的显著性检验和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的区别和联系。
正确答案:(1)平均数的显著性检验是对样本平均数与总体平均数之间的差异进行的显著性检验。
若检验的结果差异显著,表明样本平均数的总平均(即μ1)与总体平均数μ0,有差异,或者说样本平均数μ1与总体平均数μ0的差异已不能认为完全是抽样误差了,μ1可以认为来自另一个总体。
这时,对于这个样本平均数μ1简称为“显著”。
(2)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就是对两个样本平均数之间差异的检验。
这种检验的目的在于由样本平均数之间的差异来检验各自代表的两个总体之间的差异(μ1一μ2)。
这时需要考虑的条件更复杂些,不但要考虑总体分布还要考虑总体方差,还需要注意两个总体方差是否一致、两个样本是否相关以及两个样本容量是否相同等一系列条件。
(3)平均数的显著性检验和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都属于假设检验中的参数检验。
2.简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正确答案:社会学习又称观察学习,也可称为榜样学习、模仿学习、替代学习,是指人们通过观察他人(榜样)的行为及结果,获得示范行为的象征性表象,并引导学习者做出与之相对应的行为的过程。
观察学习的四个阶段: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
班杜拉认为,强化可以分为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①直接强化是通过外界因素对学习者的行为直接进行干预。
②替代强化是通过对榜样进行强化来增强或提高学习者某种特定行为出现的概率。
③自我强化是指行为达到自己的设定标准时,以自己能支配的报酬来增强或维持自己的行为过程。
班杜拉特别重视社会学习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他重点研究了社会学习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性别角色的获得及亲社会行为发展的作用。
班杜拉认为:(1)攻击性行为的习得是一种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的结果。
(2)儿童在很小的时候会模仿两种性别的行为,通过成人对其符合角色性别行为的强化,以及儿童观察其他人行为方式及其所受强化的情况,逐步获得合适的性别角色。
考研心理学简答题专项强化真题试卷9(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心理学简答题专项强化真题试卷9(题后含答案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5e154e11a1c7aa00b42acb4d.png)
考研心理学简答题专项强化真题试卷9(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1.简述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基本内容。
正确答案:(1)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学习不是从外界吸收知识的过程,而是学习者建构知识的过程,每个学习者都在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建构自己的理解。
(2)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学习是通过对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的工具的过程,这一过程常常需要通过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
(3)学习的情境性。
知识是不可能脱离活动情境而抽象地存在的,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知识存在于具体的、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动之中。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建构主义学习观的掌握情况。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思想来源于皮亚杰的建构主义认识论思想、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以及现实中的教育困境。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认识论强调学习的建构性。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强调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现实中的教育困境反映了学习的去情境化会导致学生学到的是惰性的知识,因此强调学习的情境。
2.简述短时记忆的含义与主要特点。
正确答案:(1)短时记忆的含义短时记忆是指人对信息的短暂保持和容量有限的记忆,作为三级记忆系统的中间阶段,短时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之间的一个过渡阶段。
(2)短时记忆的特点①保持时间: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2分钟。
②存储容量:大约为7±2个单位。
③编码方式:短时记忆的编码可以分为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
④短时记忆的存储和遗忘特点: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只有通过复述才能转入长时记忆,精细复述的效果要好于机械复述。
如果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得不到复述,将会迅速遗忘。
⑤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特点:斯滕伯格的研究表明短时记忆中项目的提取是完全系列扫描。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短时记忆的理解与掌握。
短时记忆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在论述短时记忆的主要特点时,主要内容应该包括短时记忆的保持时间、存储容量、编码方式、存储和遗忘特点、信息提取方式等。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学习理论)模拟试卷2(题后含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学习理论)模拟试卷2(题后含](https://img.taocdn.com/s3/m/e0b6a204a58da0116d174972.png)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学习理论)模拟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选题 2. 多选题 3. 简答题单项选择题1.一个原来是中性的刺激与一个原来就能引起某种反应的刺激相结合,而使动物会对那个中性刺激作出反应,这就是( )A.操作条件反射B.无条件反射C.条件反射D.经典条件反射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学习理论2.根据强化学习理论观点,提出了程序教学思想并在20世纪50年代大力提倡程序教学和机器教学的心理学家是( )A.托尔曼B.华生C.斯金纳D.桑代克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学习理论3.观察者从他人的行为中获得一定的行为规则或原理,以后在一定条件下观察者表现出能体现这些规则或原理的行为,却不需要模仿所观察到的那些特殊的反应方式。
这是( )A.直接的观察学习B.抽象性观察学习C.创造性观察学习D.间接的观察学习正确答案:B解析:班杜拉根据观察者观察学习的不同水平,把观察学习划分为三种类型:①直接的观察学习,即学习者对示范行为简单的模仿;②抽象性观察学习,学习者从示范者的行为中获得一定的行为规则或原理;③创造性观察学习,学习者从不同示范行为中抽取出不同的行为特点,并形成了一种新的行为方式。
知识模块:学习理论4.主张“发现是教育儿童的重要手段”,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的最好方法是发现法的心理学家是( )A.布鲁纳B.奥苏伯尔C.加涅D.班杜拉正确答案:A解析:布鲁纳认为,学习知识的最佳方式是发现学习。
所谓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
教学不应当使学生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而应当让“学生自己把事物整理就绪,使自己成为发现者”。
知识模块:学习理论5.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以( )的理论为基础的建构主义A.皮亚杰B.布鲁纳C.维果茨基D.奥苏伯尔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学习理论6.提出先行组织策略的教育心理学家是( )A.皮亚杰B.布鲁纳C.维果茨基D.奥苏伯尔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学习理论7.研究表明,学习成功的儿童往往对学习抱积极态度,学习屡受挫折的儿童对学习抱消极态度。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简答题)模拟试卷4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简答题)模拟试卷4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05c93459b9d528ea80c77965.png)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简答题)模拟试卷4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1.举例说明感觉适应、感觉后象、感觉对比、感觉相互作用等感觉现象。
正确答案:(1)感觉适应的含义及例子在同一感受器中,由于刺激的持续作用或一系列刺激的连续作用,导致对刺激的感受性的变化,这种现象叫感觉适应。
例如,我们进入一个臭气熏天的地方,过一会儿不觉得那么臭了,这是嗅觉适应的结果。
(2)感觉后象的含义及例子在刺激停止后,感觉印象仍暂留一段时间的现象,叫感觉后象。
后象有正、负两类之分。
正后象在性质上和原感觉相同,负后象的性质同原感觉的性质相反。
比如,注视电灯一段时间后,关上灯,仍有一种灯似乎在那里亮着的感觉印象,这是正后象。
如果目不转睛地盯着一盏白色荧光灯,然后把视线转向一堵白墙,会感到有一个黑色的灯的形象,这是负后象。
(3)感觉对比的含义及例子感觉对比包括同时对比和先后对比。
同时对比是指感受器不同部位接受不同刺激,对某个部位的强烈刺激会抑制其他邻近部位的反应,不同部位的反应差别被加强的现象。
马赫带现象属于同时对比。
所谓马赫带是指人们在明暗交界处感到明处更亮而暗处更黑的现象。
先后对比是指同一感受器先后接受不同的刺激的作用而产生的对比现象。
比如,先吃糖,再吃西瓜,就吃不出西瓜的甜味来。
(4)感觉相互作用的含义及例子由于不同感受器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从而使感觉或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就叫感觉的相互作用。
例如,给一点微弱的声音刺激可提高对颜色的视觉感受性。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各种感觉现象,考生应能对这些感觉现象进行区分。
知识模块:普通心理学2.简述记忆的过程。
正确答案:记忆是一个过程,它是在一定的时间内展开的,可以区分为前后联系的一些阶段。
编码、存储和提取是记忆的三个基本过程,任何外界信息只有经过这些过程,才能成为个体可以保持和利用的经验。
信息编码是人们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或者说是对外界信息进行形式转换的过程。
在整个记忆系统中,编码有不同的层次或水平,而且是以不同的形式存在着的。
考研心理学简答题专项强化真题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心理学简答题专项强化真题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7e106430aeaad1f347933fa4.png)
考研心理学简答题专项强化真题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1.简述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
正确答案:20世纪中叶,著名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提出了转换生成语法理论。
在他看来,任何一个语句都包含两个层次的结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
表层结构是指我们实际上所听到或看到的语句形式,或说话时所发出的声音以及书写时所采用的书面形式;而深层结构是指说话者试图表达的句子的意思。
表层结构决定句子的形式,深层结构决定句子的意义。
同一个深层结构可以用不同的表层结构来体现。
同样,一个表层结构也可以包含两个或多个深层结构。
从深层结构到表层结构的转换,是通过转换规则来实现的。
转换规则是说明句子的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转换关系的规则。
不同语言的句法规则有共性,也有差异性。
2.试述遗传与环境在人的智力发展中各自发挥什么作用。
正确答案:关于遗传与环境在智力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一直存在争论。
遗传关系越相近,智力越相近:父母的IQ和亲生子女的IQ相关约为0.50,而养父母和养子女IQ的相关仅为0.25左右;同卵双生子具有完全相同的遗传基因,其IQ相关可以高达0.90以上,而异卵双生子遗传的相似性类似于同胞兄弟姊妹,他们的IQ相关就只有0.55左右了。
这些结果说明了遗传对智力发展的重要影响。
但另一方面,一些资料研究也证明了环境对智力发展的作用。
虽同为同卵双生子,在一起长大的环境条件下,其IQ相关要高于分开长大的环境条件,而在一起抚养的孩子,即使两者没有血缘关系,其IQ的相似性也会提高。
智力是心理特质,它本身是不能遗传的。
遗传对智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身体素质上,如感官的特征、发音器官的特征、四肢和运动器官的特征、脑的形态和结构特征等。
身体素质是智力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没有这个自然前提,任何智力都无从产生。
但身体素质本身并不等同于智力,具有相同身体素质的人,可以发展出不同的智力;具有良好素质的人如果得不到适当的培养和训练,智力也不可能有好的发展。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简答题)模拟试卷29(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简答题)模拟试卷29(题后含答案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e2cf2a270242a8956aece4c5.png)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简答题)模拟试卷29(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1.简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的基本观点。
正确答案:(1)精神分析学说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
人的一切个体的和社会的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或动机,特别是性欲的冲动。
欲望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并且表现在人的正常和异常的行为中。
欲望或动机受到压抑,是导致精神疾病的重要原因。
(2)精神分析是一种临床技术,它通过释梦和自由联想等手段,发现病人潜在的动机,使精神宣泄,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解析:弗洛伊德强调无意识在个体和人类发展中的作用,这是他的理论的出发点和核心观点。
由此,他论述了人格结构、人格发展阶段、精神疾病等众多问题。
知识模块:普通心理学2.简述鲁利亚的机能系统说。
正确答案:鲁利亚认为,脑是一个动态的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机能系统。
当机能系统的个别环节受到损伤时,高级心理机能就会受到影响。
从这个意义上看,大脑皮层的机能定位是一种动态的和系统的机能定位。
他把脑分为三个紧密联系的机能系统:(1)第一机能系统。
即调节激活与维持觉醒状态的机能系统,也叫动力系统。
由脑干网状结构和边缘系统等组成。
其基本功能是保持大脑皮层的一般觉醒状态,提高它的兴奋性和感受性,并实现对行为的自我调节。
第一机能系统并不对某个特定的信息进行加工,但却提供了各种活动的背景。
当这个系统受到损伤时,大脑的激活水平或兴奋水平将普遍下降,并影响对外界信息的加工和对行为的调节。
(2)第二机能系统。
是信息接受、加工和储存的系统。
它位于大脑皮层的后部,包括皮层的枕叶、颞叶和顶叶以及相应的皮层下组织。
其基本作用是接受来自机体内、外的各种刺激,对它们进行加工,并把它们保存下来。
(3)第三机能系统。
也叫行为调节系统,是编制行为程序、调节和控制行为的系统。
它包括额叶的广大脑区。
其主要作用是直接调节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反应;实现对运动的组织,制定运动的程序;产生活动的意图,形成行为的程序,实现对复杂行为形式的调节与控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考研心理学简答题模拟试题及答案:强化理论
1.简答人的神经系统的主要结构及功能?
答:人的神经系统的最基本的结构与功能单位是神经元,具有接受、传递和整合信息的作用。
神经元经过复杂连接而构成神经系统,
其中周围神经系统是由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构成.实现着中枢
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和效应器官的联系。
中枢神经系统是由脊髓和脑
构成的,脊髓是低级中枢部位,脑是高级部位。
脑又分小脑、脑干和
大脑。
小脑主要协调骨伤肌肉的活动,保持身体平衡;脑干主要起传递
信息、觉醒和无条件反射的中枢;大脑两半球和大脑皮层是人的心理活动,特别是高级心理活动的中枢部位。
大脑皮层主要分为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等四个叶区,额叶是语言、智慧、运动中枢,顶叶是躯体
感觉中枢,颞叶是听觉中枢,枕叶是视觉中枢。
2.简答斯金纳的强化时程表。
答:斯金纳认为强化是行为形成和改变的最根本规律,强化安排
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其时间和次数的分配。
他把这种分配叫做强化时程表,主要分为五种:
准确的反应每次均予以强化。
这种做法不但不经济,且不强化后
会很快消退。
定比间隔强化。
即按一定的次数比率予以强化,它利于保持反应
重复频率的平稳,但也容易不强化而消退。
定时间隔强化。
即不管准确反应的次数,而按一定的时间间隔予
以强化。
它虽然不容易因不强化而消退,但反应频率不稳定。
不定比间隔强化。
即以次数不定的间隔来强化。
它的效果,最不
易因不强化而消退,且反应重复的频率也最稳定。
不定时间隔强化。
即以不定长短的时间间隔来强化。
它也不易消退,且反应重复频率也较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