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气教学文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勇气》教学设计

吴忠市扁担沟回民学校王学新一、教材内容简介

《勇气》是语文出版社(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小说,是美国作家狄斯尼的作品。是一篇闪耀着人文主义光芒的文章,这篇课文叙述的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诺曼底登陆前夕,一位美国伞兵没有降落到预定的地点,在孤身陷入险地的情况下,两次求救于一位法国妇女。而法国妇女在第一次救助美国伞兵招来杀夫之祸后,面对美国伞兵的第二次求救,她毫不犹豫地再次保护美国伞兵。三天后,诺曼底解放了,他得以重返部队。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其中文本所蕴含的意义却在学生中产生了一种撼人的力量。

二、设计理念

要想使学生理解两个主要人物——美国伞兵、法国妇女身上所体现的勇气,教师必须要对当时的历史背景、战争形势做生动的说明,既让学生体会到诺曼底登陆的重要意义,又让学生明白美国伞兵与法国人民是解放与被解放的关系。这是情感激发的前提。

文章的情节发展可以用四个“两”来概括,即两次求救——两次救助——两次评价——两种勇气。文章的重点是对“两种勇气”的理解,难点是怎样认识“她是一个幸福的女人”。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阅读,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就要在问题的设置上下功夫。为了避免课堂上无序的、零碎的、频繁的问答,克服在阅读中肢解课文的弊端,在教学中采用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都有内在牵引力和概括力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的认知过程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我设计了两个具有开放性和挑战性的问题:

1.美国伞兵两次向法国农妇求救,是偷生还是求生,这种行为称得上勇气吗,你如何理解美国伞兵的勇气?

2.法国农妇为救美国伞兵,丈夫被敌人枪杀了。文中那位将军却说她是一个幸福的女人,你认为她幸福在哪里?

围绕第一个问题展开的探究势必会出现两种不同观点的争论,对课文的理解也将由衷层转向深入,使人物形象更加深刻丰满。通过对第二个问题的探究可以使法国妇女的高贵品质得以凸显,产生强大的震撼力,从而引导学生体会到信仰的力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两个问题步步深入,可以简化教学头绪、提高教学效率,带动学生的整体性阅读和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

三、教学目标

教学目的在达到三个方面的要求。知识和能力目标:通过环境烘托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学习人物性格的刻画方法,从而把握人物形象,并通过议论性的语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倾向;过程和方法:看录像、听音乐、读

课文、讨论、探究、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合作学习;情感态度目标:营造相应的情感氛围,让学生感受战争的残酷,树立和平的信仰,培养为正义事业献身的勇气。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背景介绍

大屏幕投影一组以和平为主题的照片,并以歌曲《让世界充满爱》作为背景音乐。

电脑课件显示课文题目、作者,并以“飞机、坦克的战斗画面”为背景图片暗示课文内容。

利用多媒体播放“诺曼底登陆的战争片段”,介绍战争形势。(设计意图:营造战争氛围,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二、初感课文

(一)自读课文。

(二)复述课文。

情境创设:假设现在正在举行二战胜利庆功会,你就是那个美国伞兵,并作为伞兵代表上台为大家讲述这段难忘的经历。

(设计意图:进一步熟悉课文,为后面深入分析做好铺垫;能力训练点:概括、复述,并用富有感情的语言体现对文中人物的理解。)

三、深入分析

(一)电脑课件显示主问题:美国伞兵两次向法国农妇求救,是偷生还是求生?这种行为称得上勇气吗? 你如何理解美国伞兵的勇气?

(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可以帮助学生突破感性认识,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

操作方式:观点相同的学生就近组成小组;不同小组间展开辩论。(设计意图:这种方式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全面参与,将课文挖掘得更深入。) 问题焦点:究竟是什么激发了美国伞兵如此强烈的求生欲望?

求生的欲望带给美国伞兵求生的勇气,而求生的勇气激发了他求生的智慧。这所有的一切源于此次登陆神圣的使命感,生存的目的和意义才是美国伞兵勇气的精髓。前文谈到他胸前的勋章和绶带正是他对法国农妇一家最好的回报。

(二)电脑课件显示主问题:法国农妇为救美国伞兵,丈夫被敌人枪杀了。文中那位将军却说她是一个幸福的女人。你认为她幸福在哪里?

(设计意图:在将法国妇女的行为剖析到一个更深的层面,即这种大无畏和自我牺牲精神的根源,使她成为整个渴求和平的法国人民的化身。) 要点:将军认为法国妇女是幸福的,不是针对法国妇女的个人利益,而是针对她为民族解放做出的贡献而言的。这个法国妇女不但拥有坚定的信仰而且付诸了行动,在通往和平、争取解放的路途中做出了贡献,实现了自身的价值,

所以说她是幸福的。

(三)思维拓展训练

法国妇女两次救助美国伞兵,两次敲门时,他们俩各自有不同的心理,想像一下当美国伞兵二次敲开法国妇女的家门时,两人的心理活动。每组选出两位同学,以第一人称的身份表演两人的心理对白或者描述一下。(设计意图: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四、总结与拓展

本文向我们展示了一位美国伞兵与敌人拼到底的勇气、一位法国妇女为捍卫和平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超凡勇气。这两种勇气虽然产生在不同的人身上、体现的侧重点也各有不同,但它们有着共同的特征,就是渴望和平、捍卫和平。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体现战争给人类带来灾难的图片,并以《让世界充满爱》为背景音乐。让学生看图片、听音乐谈感受。向学生发出呼吁:捍卫我们的和平。和平与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然而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却不断地发生战争和暴力。在未来的岁月中,人类仍然需要警惕和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让我们记住:和平是一种信仰,为了捍卫它,许多人不惜献出无价的青春和宝贵的生命,珍惜和平,热爱和平,保卫和平,应是人类的共同职责。请同学们结合现实生活,各抒几见,畅谈对“和平”的理解、认识。(设计意图:营造相应的情感氛围,让学生感受战争的残酷,树立和平的信仰,培养为正义事业献身的勇气。同时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教学反思

1、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

本文是一篇描写二战的作品,远离现实生活,尤其是战争的残酷,更是学生无法亲身体验的,所以情境的创设非常必要。通过放二战录像、歌曲,展示战争图片、和平图片,让学生体会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激发学生热爱和平,使他们在澎湃的情感中走进课文,体会人性的力量。情感的激发可以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融合作品中人物与读者的感受,这也是理解作品精髓的关键。

2、要真正落实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设置的问题要有价值,要能引起学生的争论,而不是对答。如果不是身临其境,我根本不会相信我的学生有如此之高的辩论水平!这些发自内心的言辞是无需修饰的,是最精彩、最真实的,这是固有的讲授模式所无法比拟的。看来我的思想还需要解放,给孩子们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

3、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一个传导者,而更应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引路人,是“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播种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