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尔遗传定律的特殊性状分离比规律总结
特殊遗传的分离比
![特殊遗传的分离比](https://img.taocdn.com/s3/m/2ebb7bbc69dc5022aaea0048.png)
特殊遗传的分离比摘要:众所周知,孟德尔遗传定律中,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一直是高中遗传学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近年高考的热点。
其中,对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考查尤为突出,如:2010年全国理综ⅰ的第33题、2011年福建理综第27题、2012年山东理综第6题等。
本文主要对基因自由组合中,特殊的分离比进行较为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希望能对广大师生有所启发。
关键词:遗传;性状;分离比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8-130-01有些生物的性状是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这两对基因在遗传时也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但f1自交后却出现了特殊的性状分离比,如:“9:3:4”、“9:6:1”、“9:7”、“15:1”、“12:3:1”等,而不是我们课本举出的比例“9:3:3:1”。
但经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特殊分离比中数字之和仍为16,也就是f2中仍然是16种组合方式,也就是它们仍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具体分析如下:一、概述1、“9:3:4”即双显性a-b-表现一种表现型,其中一种单显性表现另一种表现型如a-bb,另一种单显性如aab-与双隐性aabb表现出第3种表现型。
2、“9:6:1”即双显性a-b-表现一种表现型,单显性a-bb或aab-表现另一种表现型,而双隐性aabb表现第三种表现型。
3、“9:7”即双显性a-b-表现一种表现型,单显性a-bb或aab-及双隐性aabb表现另一种表现型。
4、“15:1”即双显性a-b-,单显性a-bb或aab-表现一种表一型,而双隐性aabb表现另一种表现型。
5、“12:3:1”即双显性a-b-及其中一种单显性,如:a-bb表现一种表现型,而另一种单显性如aab-表现另一种表现型,双隐性表现第三种表现型。
二、高考典型实例分析(2010年全国理综ⅰ,第33题)现有4个纯合南瓜品种,其中2个品种的果形表现为圆形(圆甲和圆乙),1个表现为扁盘形(扁盘),1个表现为长形(长)。
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一章;孟德尔遗传定律的总结、区别及解题思路教学课件
![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一章;孟德尔遗传定律的总结、区别及解题思路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f83b8e50029bd64783e2c9d.png)
(3)基因型、表现型问题
①已知双亲基因型,求双亲杂交后所产生子代的基因型种
类数与表现型种类数 规律:两基因型已知的双亲杂交,子代基因型(或表现型)种
类数等于将各性状分别拆开后,各自按分离定律求出子代基
因型(或表现型)种类数的乘积。 如AaBbCc与AaBBCc杂交,其后代有多少种基因型? 多少种表现型?
遗传因子对数
配子类型
F1
及其比例
配子组合数
一对 一对
1 2 1∶1 4
两对 两对
2 4 1∶1∶1∶1 16
n对 n对
n 2n (1∶1)n 4n
遗传因子组成种数 3
F2
表现类型种数
2
表现类型比
3∶1
遗传因子
2
F1测交
组成种数
子代 表现类型种数
2
表现类型比
1∶1
9 4 9∶3∶3∶1
4
4 1∶1∶1∶1
如基因型为AaBbCC与AabbCc的个体相交,求: ①生一基因型为AabbCc个体的概率; ②生一表现型为A bbC 的概率。
分 析 : 先 拆 分 为 ①Aa×Aa 、 ②Bb×bb 、 ③CC×Cc , 分 别 求 出
Aa、bb、Cc 的概率依次为12、12、12,则子代基因型为 AabbCc 的
Fn 杂合子 纯合子
所占 比例
显性 纯合子
隐性 纯合子
显性性 状个体
隐性性 状个体
②坐标曲线图
Fn 杂合子 纯合子
所占 比例
显性 纯合子
隐性 纯合子
显性性 状个体
隐性性 状个体
例1. 将具有一对等位遗传因
子的杂合子,逐代自交3次,
纯合子
孟德尔式遗传分析总结
![孟德尔式遗传分析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70b3f2f4a7302768f99391b.png)
1.两对基因控制两对相对性状
2.孟德尔假设: 子一代杂合子形成生殖细胞时,同 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要分离,非同源 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要自由组合。
一.双因子杂交实验及自 由组合定律
(三).自由组合定律的表述:P60
一.双因子杂交实验及自 由组合定律
(四).自由组合律的细胞学基础:
自由组合律的细胞学基础: 在减数分裂中,不同对的染色体(非同源染色 体)是否共同进入一个生殖细胞的随机性是自由组 合律的细胞学基础。 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分别 位于不同的同源染色体上; 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上的 等位基因(allele)相互分离,而非同源染色体上的 非等位基因(non-allele)自由组合到配子中。
一.双因子杂交实验及自 由组合定律
(一).自由组合的遗传现象
3.不同对的相对性状可以相互 组合:
实验结果的定量分析2(F2代中):
如果两相对性状独立遗传,而两独立事件同时发 生的概率等于各个事件单独发生概率的乘积(乘法定律); 因此,在F2代中,黄圆、黄皱、绿圆、绿皱四种 类型的概率(理论比例)应该如下图所示: 实际试验结果与理论比例的比较:
向排列,而表格的主体部分显示的是配子组合或子
代的基因型。
Punnett方格分析AaYyRr自交后代结果
配子 AYR AYr AyR AYR
AAYYRR AAYYRr AAYyRR
AYr
AAYYRr AAYYrr Fra bibliotekAYyRrAyR
AAYyRR AAYyRr AAyyRR
Ayr
AAYyRr AAYyrr AAyyRr
第4章 孟德尔式遗传分析
分离定律及其遗传分析 自由组合定律及其遗传分析 遗传学数据的2分析 人类中孟德尔遗传分析
第二章孟德尔遗传规律精品文档
![第二章孟德尔遗传规律精品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974f5d144b35eefdc8d333d5.png)
F2 代基因型 YYRR yyRR YYrr yyrr YyRR Yyrr YYRr yyRr YyRr
所占比例 1/16 1/16 1/16 1/16 2/16 2/16 2/16 2/16 4/16
四、多对基因的自由组合
当具有3个和3个以上不同相对性状的植株杂交时,只要控制各个性 状的基因分别位于非同源的染色体上,它们的遗传都符合独立分配规律。
一、一对性状的杂交试验
几个概念: 1.性状: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特 征和生理特性,在遗传学上统称 为性状。 2.单位性状:每一种性状作为一 个研究对象,称为单位性状。 例如:豌豆的花色、种子形状、 株高、子叶颜色、豆荚形状及豆 荚颜色(未成熟)。 3.相对性状:遗传学中将同一单 位性状的相对差异称为相对性状。 如红花与白花、高秆与矮秆等。
七、显性的表现类型
完全显性:具有相对性状差异的纯合亲本杂交,F1 只出现亲本之一的性状,这称为完全显性。F2表 型呈3:1分离。
1
玉米蛋白质层有色与无色的分离
不完全显性:若具有相对性状 差异的纯合亲本杂交,F1 呈 现双亲性状的中间型,这称 为不完1 全显性。 F2表型呈 1:2:1分离。
1
马的毛色
1Tt
1Tt
1Tt
1Aa 1tt
1Aa 1tt
1RR
2Rr
1rr
1Tt
1Tt
1aa
1aa
1Aa 1tt 1Tt
1aa
1tt
1tt
1tt
1RRAaTt、1RRAatt、1RRaaTt、1RRaatt、 2RrAaTt、2RrAatt、2RraaTt、2Rraatt、 1rrAaTt、1rrAatt、1rraaTt、1rraatt 。
微专题——分离定律中的特殊分离比(20张PPT)
![微专题——分离定律中的特殊分离比(20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4c35b9895f0e7cd1842536c6.png)
F1
高茎
①P具有一对 相对 性状
②F1全部表现为
显性 性状
F2 高茎 矮茎 比例 3 : 1
③F2出现 性状分离 现象,分离比 为显性:隐性≈3:1
(2)分析问题,提出假说
P
DD
高茎
dd 矮茎
配子 F1
D
d
Dd 高茎
F2
雄配子 1/2D 1/2d
雌配子
1/2D
1/4DD 1/4Dd 高茎 高茎
1/2d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
A.小鼠毛色的黄色和黑色性状中,黄色为显性性状 B.小鼠毛色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C.黄色鼠和黑色鼠交配,后代全为黄色鼠或黄色鼠:黑色鼠=1: 1 D.黄色鼠均为杂合体,纯合的黄色鼠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死亡
1/3AA、2/3Aaຫໍສະໝຸດ 已知某环境条件下某种动物的AA和Aa个体全部存活,aa个体在出生前会
AA × aa 红花 白花
是否符合分离定律?
粉红花 Aa
红花 AA 1
粉红花Aa 白花 aa :2:1
已知红毛马的基因组成为BB,白毛马的基因组成为bb,基因组成为Bb
的马表现为混色毛。现有两匹混色毛马杂交,其后代的性状表现有
( C ) 种可能。
A.1
B.2
C.3
D.4
二、复等位基因
在同源染色体上相同位点上,存在3个或3个以上的等位基因。 一对性状—3个以上基因
(3)写出上述B、C两个杂交组合的遗传图解。
谢谢
人的i、IA、IB基因可以控制血型。在一般情况下基因 型ii表现为O型血,IAIA或IAi为A型血,IBIB或IBi为B型血, IAIB为AB型血。判断下列叙述是否正确。
× 1、子女之一为A型血时,双亲至少有一方一定是A型血 √ 2、双亲之一为AB型血时,不能生出O型血的孩子
孟德尔遗传定律的特殊性状分离比规律总结
![孟德尔遗传定律的特殊性状分离比规律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0dd42a20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a9.png)
孟德尔遗传定律的特殊性状分离比规律孟德尔遗传定律是现代基因学的基石之一,它描述了在性状遗传中基因转移的规律。
孟德尔通过对豌豆植物进行实验,发现了性状的分离和组合规律,并提出了三条遗传定律。
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规律是“特殊性状分离比规律”,它在遗传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对这一规律进行详细的解析和。
特殊性状分离比规律的定义孟德尔的实验中,他以豌豆植物的花色性状为案例研究对象。
豌豆植物花的颜色有两种,一种是紫色,一种是白色。
实验中发现,杂交得到的第一代(F1代)豌豆植物全部为紫色。
而在第二代(F2代)中,紫色花和白色花的数量比例为3:1。
这样的结果看似是随机的,但孟德尔却发现了其中的规律。
孟德尔把花色这一性状分成两种类型:紫色性状和白色性状,称之为特殊性状。
在第一代杂交中,只有紫色性状表现出来了。
这时,孟德尔提出了特殊性状分离比规律,即特殊性状中的一种在第二代杂交中表现比例为3:1。
特殊性状分离比规律的意义与应用孟德尔的发现极大地推动了遗传学的发展,并为后代科学家提供了研究工具和理论基础。
特殊性状分离比规律是遗传学研究的重要规律之一,对于有性生殖生物的遗传实验有着广泛的应用。
特殊性状分离比规律的解释与原因孟德尔的实验中,第二代的质量在遗传学中被称作“后代分布”。
孟德尔的发现表明,在后代分布中,特殊性状遗传分别控制着性状的表现。
比例3:1中的3代表了在后代中出现的得到特殊性状的个体数量。
例如,在第二代中,有三个细胞有紫色花色的基因和一个细胞有白色花色基因,所以遗传规律得出的比例为3:1。
特殊性状分离比规律的应用特殊性状分离比规律在有性生殖生物的遗传实验中被广泛应用。
其具体应用包括统计遗传部分的基因分布情况、预测群体中特殊性状的占比以及进行单倍体重组等。
孟德尔遗传定律的意义孟德尔遗传定律等对模拟遗传实验的数据分析提供了框架。
仅基于这几个基本遗传单位的简单组合就能最终描述出比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数据挖掘等技术更为精确的产物。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的知识总结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的知识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7efca733b3567ec102d8ad1.png)
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一、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1.孟德尔选取豌豆作为杂交实验材料的优点及方法(1)豌豆的优点:自花传粉植物,而且是闭花受粉,豌豆在自然状况下,一般都是纯种豌豆植株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且能稳定地遗传给后代豌豆花大,易去雄和人工授粉。
(2)人工异花传粉操作步骤去雄―→套袋―→传粉→套袋(避免外来花粉的干扰的干扰)2.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P高茎×矮茎↓F1高茎(显性性状)↓⊗F2高茎∶矮茎(性状分离现象)3∶1(性状分离比)3.假说(对分离现象的解释)4.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1)方法测交,即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
(2)目的验证对分离现象解释的正确性。
(3)理论预测(4)测交实验结果测交后代的64株豌豆中,30株是高茎,34株是矮茎,这两种性状的分离比接近于1∶1。
(5)结论:验结果符合预期的设想,从而证实F1是杂合子,产生D和d两种配子,这两种配子的比例接近于1∶1。
5.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1)模拟实验的条件①甲、乙两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
②甲、乙两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
③不同彩球的随机组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2)分析结果得出结论①彩球组合类型数量比:DD∶Dd∶dd≈1∶2∶1。
②彩球组合代表的显、隐性数量比:显性∶隐性≈3∶1。
二、分离定律(1)真核生物、有性生殖、核基因、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三、相对性状中显、隐性判断(设甲、乙为一对相对性状)(1)隐性纯合子:表现为隐性性状的个体都是隐性纯合子。
(2)显性纯合子和杂合子的判断方法(设一对相对性状中,甲为显性性状个体,乙为隐性性状个体)1、由亲代推断子代的遗传因子组成、性状表现及比2.由子代推断亲代的遗传因子组成(逆推类型)方法一:遗传因子填充法。
先根据亲代性状表现写出能确定的遗传因子,如显性性状的相关遗传因子组成可用AA 或Aa(A -)来表示,那么隐性性状的遗传因子组成只有一种aa ,根据子代中一对遗传因子分别来自两个亲本,可推出亲代中未知的遗传因子组成。
第二章孟德尔遗传规律总结
![第二章孟德尔遗传规律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981fb7a183d049649b665837.png)
F2
F3
红花 CC ↓ 红花
4.花粉鉴定法
F1花粉鉴定法的原理:
杂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由于各对同源 染色体分别分配到两个配子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 等位基因也随之分离分配到不同的配子之中。 这种现象在水稻、小麦、玉米、高粱、谷子等植 物中可以通过花粉粒鉴定进行观察。
例如:玉米、水稻等的子粒有糯性、非糯性两种。
显性基因
Aa
隐性基因
红花
■ 基因型(genotype):个体或细胞的特定基因组 成。 ■ 表现型(phenotype):生物体某特定基因所表现 的性状。
■ 纯合体(homozygote):基因座上有两个相同的等位基因, 就这个基因座而言,这种个体或细胞称为纯合体。 ■ 杂合体(heterozygote):基因座上有两个不同的等位基 因,就这个基因座而言,这种个体或细胞称为杂合体。
F2表示子二代
⊗
白花 224 1
♀表示母本
(2)反交
P F1 F2 比例 红花 3 : 白花(♀) × 红花(♂) 红花
⊗
白花 1
F1和F2的性状表现不受亲本组合方式的影响
2.特点
(1) F1性状表现一致,只表现一个
P F1 F2 比例
白花(♀) × 红花(♂) 红花 红花 3 : 白花 1
亲本性状,另一个亲本性状隐藏。
二、对两对相对性状遗传的解释
按一对相对性状杂交的实验结果分析: 黄∶绿=(315+101)∶(108+32)=416∶140=2.97∶1≈3∶1
圆∶皱=(315+108)∶(101+32)=423∶133=3.18∶1≈3∶1
∴ 两对性状是独立互不干扰地遗传给子代 每对性状的F2 分离符合3∶1比例。
高考提分微课(三) 孟德尔遗传定律异常分离比分析
![高考提分微课(三) 孟德尔遗传定律异常分离比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684a48733d4b14e85246864.png)
关闭
纯合红花(RR)与纯合白花(rr)杂交,F1杂合子全表现为粉红花,即表现出双
亲的中间性状,说明R基因对r基因表现为不完全显性,D项正确。
关闭
D
解析 答案
-6-
典例2某玉米品种含一对等位基因A和a,其中a基因纯合的植株花
粉败育,即不能产生花粉,含A基因的植株完全正常。现有基因型为
Aa 的玉米若干,每代均为自由交配,直至F2。F2植株中正常植株与 花粉败育植株的比例是( )
-20-
典例5(2018北京海淀期末)鳟鱼的眼色和体色分别由两对等位基
因控制。以红眼黄体鳟鱼和黑眼黑体鳟鱼为亲本,进行正交和反交,
实验结果相同,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P
红眼黄体 × 黑眼黑体
关闭
设眼色和体色分别由两对↓等位基因A/a、B/b决定,根据题干条件,以红眼
黄体F1鳟鱼和黑眼黑体黑鳟眼鱼黄为体亲本,进行正交和反交, ↓
a(或 b)成对存在时 9∶3∶4
1∶1∶2
表现双隐性性状, A_bb 和 aabb 的表现型相同(或 aaB_和 aabb 的
其余正常表现
表现型相同)
-14-
条件
自交后代性状分离比 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
只要存在显性基 15∶1
3∶1
因(A 或 B)就表现
为同一种性状,其 A_B_、A_bb 和 aaB_的表现型相同 余正常表现
-12-
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拓展 1.9∶3∶3∶1的拓展变式 (1)自由组合定律中的特殊分离比成因 9∶3∶3∶1是独立遗传的决定两对相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自 由组合时出现的表现型比例,题干中如果出现附加条件,则可能出 现9∶3∶4、9∶6∶1、15∶1、9∶7等一系列的特殊分离比。当后 代的比例为9∶3∶3∶1或其变式时,则亲本必为双显性性状,且亲本 必为双杂合子,这是解答此类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孟德尔遗传定律知识点
![孟德尔遗传定律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1db50ef6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e2.png)
孟德尔遗传定律知识点孟德尔遗传定律一般指孟德尔遗传规律。
孟德尔定律由奥地利帝国遗传学家格里哥·孟德尔在1865年发表并催生了遗传学诞生的著名定律。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孟德尔遗传定律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孟德尔遗传定律知识一、基本概念1.交配类:1)杂交:基因型不同的个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2)自交:植物体中自花授粉和雌雄异花的同株授粉。
自交是获得纯合子的有效方法。
3)测交:就是让杂种F1与隐性纯合子相交,来测F1的基因型2.性状类:1)性状: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特性的总称2)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3)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纯种亲本杂交,F1表现出来的那个亲本的性状4)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纯种亲本杂交,F1未表现出来的那个亲本的性状5)性状分离: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3.基因类1)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2)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3)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4.个体类1)表现型:生物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2)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3)表现型=基因型(内因)+环境条件(外因)4)纯合子:基因型相同的个体。
例如:AA aa5)杂合子:基因型不同的个体。
例如:Aa二、自由交配与自交的区别自由交配是各个体间均有交配的机会,又称随机交配;而自交仅限于相同基因型相互交配。
三、纯合子(显性纯合子)与杂合子的判断1.自交法:如果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则此个体为杂合子;若后代中不出现性状分离,则此个体为纯合子。
例如:Aa×Aa→AA、Aa(显性性状)、aa(隐性性状)AA×AA→AA(显性性状)2.测交法:如果后代既有显性性状出现,又有隐性性状出现,则被鉴定的个体为杂合子;若后代只有显性性状,则被鉴定的个体为纯合子。
例如:Aa×aa→Aa(显性性状)、aa(隐性性状) AA×aa→Aa(显性性状)鉴定某生物个体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当被测个体为动物时,常采用测交法;当被测个体为植物时,测交法、自交法均可以,但是对于自花传粉的植物自交法较简便。
孟德尔遗传定律总结
![孟德尔遗传定律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f87a8f104a1b0717fd5dd7e.png)
孟德尔遗传定律一.基因的分离定律的理解1.细胞学基础:同源染色体分离2.作用时间:有性生殖形成配子时(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3.出现特定分离比的条件①所研究的每一对相对性状只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相对性状为完全显性②每一代不同类型的配子都能发育良好,且不同配子结合机会相等③所有后代都处于比较一致的环境中,且存活率相同④供实验的群体要大,个体数量足够多二.分离定律中的分离比异常的现象①不完全显性②隐性纯合致死③显性纯合致死④配子致死三.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理解1.细胞学基础: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2.作用时间:有性生殖形成配子时(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3.适用范围:两对或更多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或更多对同源染色体上(基因不连锁)4.自由组合定律中的特殊分离比①9:3:3:1是独立遗传的两对相对性状自由组合出现的表现型比,题干中如果出现附加条件,则可能出现9:3:4、9:6:1等一系列的特殊分离比。
②利用“合并同类项”妙解特殊分离比的解题步骤:看后代可能的配子组合种类,若组合方式是16种,不管以什么样的比例呈现,都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写出正常的分离比,然后对照题中所给信息进行归类例1:水稻的非糯性(A)对糯性(a)为显性,抗锈病(T)对染病(t)为显性,花粉粒长形(D)对圆形(d)为显性,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非糯性花粉遇碘液变蓝,糯性花粉遇碘液变棕色。
现在四种纯合子基因型分别为:①AATTdd ②AAttDD ③AAttdd ④aattdd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若采用花粉鉴定法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应该用①和③杂交所得F1代的花粉B.若采用花粉鉴定法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可以观察①和②杂交所得F1代的花粉C.若培育糯性抗病优良品种,应选用①和④亲本杂交D.将②和④杂交后所得的F1的花粉凃在载玻片上,加碘液染色后,均为蓝色例2藏犬毛色黑色基因A对白色基因a为显性,长腿基因B对短腿基因b为显性。
孟德尔遗传定律知识点总结
![孟德尔遗传定律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89f22724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0a.png)
孟德尔遗传定律知识点总结孟德尔定律由奥地利帝国遗传学家格里哥·孟德尔在1865年发表并催生了遗传学诞生的著名定律。
他揭示出遗传学的两个基本定律——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统称为孟德尔遗传规律。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孟德尔遗传定律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孟德尔遗传定律知识点11、基因的分离定律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做相对性状。
显性性状:在遗传学上,把杂种F1中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叫做显性性状。
隐性性状:在遗传学上,把杂种F1中未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叫做隐性性状。
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如高茎和矮茎)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
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叫做显性基因。
一般用大写字母表示,豌豆高茎基因用D表示。
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叫做隐性基因。
一般用小写字母表示,豌豆矮茎基因用d表示。
等位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的,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叫做等位基因。
(一对同源染色体同一位置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如高茎和矮茎。
显性作用:等位基因D和d,由于D和d有显性作用,所以F1(Dd)的豌豆是高茎。
等位基因分离:D与d一对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最终产生两种雄配子。
D∶d=1∶1;两种雌配子D∶d=1∶1。
) 非等位基因:存在于非同源染色体上或同源染色体不同位置上的控制不同性状的不同基因。
表现型:是指生物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
基因型:是指与表现型有关系的基因组成。
纯合体:由含有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
可稳定遗传。
杂合体:由含有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
不能稳定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在F1产生配子时,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这一规律就叫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
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F1(YyRr)X隐性(yyrr)→(1YR、1Yr、1yR、1yr)Xyr →F2:1YyRr:1Yyrr:1yyRr:1yyrr。
孟德尔遗传定律(共43张PPT)
![孟德尔遗传定律(共43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68cbd6e310661ed9ac51f3be.png)
CHENLI
17
• (2)据子代性状分离比判断
• ①具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若子代性状 • 分离比为3:1,则分离比为3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 ②具两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若子代性状分 • 离比为9:3:3:1,则分离比为9的两性状都为显性性状。
CHENLI
19
• 2、纯合子、杂合子的鉴定
• 表现为隐性性状的肯定是隐性纯合子。表现为显性性状的 则既可能是纯合子,也可能是杂合子。
• ⑴自交:让某性状的个体进行自交, 若后代无性状 分离,则为纯合子;若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则为杂合子。
• 和摩尔根在验证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过程中,均
• 使用到“假说—演绎法”,这是现代科学研究中 常
• 用的一种科学方法。全过程如下(以孟德尔的总
• 结过程为例):CHENLI
10
CHENLI
11
• 例1. 下列有关孟德尔的“假说—演绎法”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提出了等位基因的说法 • B.“测交实验”是对推理过程及结果进行的检验 • C.“生物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 • 在;配子中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 属于假说内容 • D.“F1能产生数量相等的两种配子”属于推理内容
• A.生物的性状是遗传因子决定的
• B.由F2出现了“3∶1”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 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 C.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 代会出现两种性状,比例接近1∶1
• D.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F2中三 种基因个体比接近1∶2∶1
孟德尔遗传定律相对性状分离比例外原因可能性分析
![孟德尔遗传定律相对性状分离比例外原因可能性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e61eb4855270722192ef7c1.png)
孟德尔遗传定律相对性状分离比特例原因可能性分析河南省镇平县雪枫中学袁新波(474250)孟德尔遗传定律在近几年高考试题中被反复考查,这是大家熟知的,但在2008年高考试题中又采取常规考查和特例考查相结合的方式,考查考生对孟德尔遗传定律的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下面就孟德尔遗传定律相对性状分离比特例原因的可能性进行一些举例分析,以提高学生对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全面理解和应用。
一、一对相对性状的特例1.如果一个杂合子Aa自交后代有三种表现型,比例为1:2:1,这种情况可能的原因是不完全显性遗传。
在完全显性情况下:2. 如果一个杂合子Aa的自交后代有两种表现型,比例为2:1,这种情况可能的原因是显性纯合致死。
(在一些性状的遗传中,具有某种基因型的合子不能完成胚胎发育,导致后代中不存在该基因型的个体,从而使性状的分离比例发生变化)例1. (08年北京理综第4小题)无尾猫是一种观赏猫。
猫的无尾、有尾是一对相对性状,按基因的分离定律遗传。
为了选育纯种的无尾猫,让无尾猫自交多代,但发现每一代中总会出现约1/3的有尾猫,其余均为无尾猫。
由此推断正确的是A.猫的有尾性状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B.自交后代出现有尾猫是基因突变所致C.自交后代无尾猫中既有杂合子又有纯合子D.无尾猫与有尾猫杂交后代中无尾猫约占1/2解析:无尾猫自交后代有两种表现型:即有尾和无尾两种。
因此可以判断出猫的无尾性状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
后代出现有尾猫是性状分离的结果。
假设有尾、无尾是由一对等位基因(A或a)控制,无尾猫自交,发现每一代中总会出现约1/3的有尾猫,说明显性纯合致死,因此自交后代无尾猫中只有杂合子。
无尾猫(Aa)与有尾猫(aa)杂交后代中:1/2为Aa(无尾),1/2为aa(有尾)。
3. 如果一个杂合子Aa的自交后代只有一种表现型,这种情况可能的原因是隐性纯合致死(例如在植物中的隐性白苗致死突变型在纯合情况下幼苗缺乏合成叶绿素的能力,子叶中的养料耗尽就会死亡。
第二章 孟德尔遗传规律
![第二章 孟德尔遗传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64260599680203d8ce2f24d4.png)
虽然Cc与CC的表现型一致,但其遗传行为不同。 可用自交鉴定: CC纯合体 稳定遗传; Cc杂合体 不稳定遗传; cc纯合体 稳定遗传。 表现型是指生物所表现的性状,他是基因型和环境 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可以被直接观察和测量的具体 性状。 如红花,白花 在基础 环境 内、外在表现 基因型 ------ 表现型 (根据表现型决定) 3. 基因型、表现型与环境的关系: 基因型+ 环境 表现型。
第二节 分离定律
一、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 性状(character):
是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的总称。
孟德尔在研究豌豆等植物的性状遗传时,把植株所表现的性状 总体区分为各个单位,作为研究对象,这些被区分开的每一个具 体性状称为单位性状(unit character)。 例如,豌豆的花色、种皮的颜色、种子形状、子叶颜色、 豆英形状、豆英(未成熟的)颜色、花序着生部位和株高性状, 就是7个不同的单位性状。不同个体在单位性状上常有着各种 不同的表现,如豌豆花色有红花和白花、种子形状有圆粒和皱 粒、子叶颜色有黄色和绿色等。这种同一单位性状在不同个 体间所表现出来的相对差异,称为相对性状(contrasting character)。
③豌豆花器各部分结构较大,便于操作,易于控
制。 ④豌豆豆英成熟后子粒都留在豆英中,不会脱 落,故各种性状的子粒都能 准确计数,这对以研究子粒性状为目的的试验 是非常重要的。 ⑤豌豆生育期短,很容易栽培,管理非常方便。
二、孟德尔的实验方法
孟德尔从单因子试验到多因子试验,即从 一对相对性状的研究到两对相对性状的研究, 同时,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对杂种每一个世代 中的每一种类型的植株都进行一一统计,进而 明确肯定各类型植株数之间的统计关系。并 且,他观察到这些数字的意义,提出了明确的理 论来解释他所获得的试验结果,还进一步设计 实验以验证所提的理论是否正确。他的这种 严格谨慎的科学态度,为他的伟大创举奠定了 坚实基础。
关于性状分离的知识点总结
![关于性状分离的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c9d511b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df.png)
关于性状分离的知识点总结现象性状分离的现象最早是由著名的奥地利生物学家孟德尔在豌豆杂交实验中发现的。
孟德尔通过豌豆自交和杂交实验发现,有些性状在杂种后代中表现出来,并且以一定比例进行了分离。
例如,当圆粒和黄粒豌豆杂交后,所得到的F1代全部都是圆粒(圆粒是显性性状),但是在F2代中圆粒和黄粒的比例是3:1。
这就是性状分离的现象。
除了豌豆,许多动植物的遗传实验也证实了性状分离的存在。
原理性状分离的现象可以通过基因的遗传方式来解释。
在一个杂种个体中,每个性状都由一对等位基因决定,其中一个来自父亲,另一个来自母亲。
有时,这对等位基因中的一个表现为显性性状,另一个表现为隐性性状。
杂种个体的生殖细胞中,这对等位基因会分开,使得F1代中每个生殖细胞都只携带一个性状。
当这些生殖细胞和另一个杂种个体结合时,这两种性状会重新组合,从而产生出不同的后代。
规律性状分离的实际表现遵循孟德尔的遗传规律。
根据孟德尔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性状分离的比例可以被解释为:在F1代中,由于一个显性和一个隐性基因的结合,所有个体都表现为显性性状;而在F2代中,由于显性和隐性基因的重新组合,显性和隐性性状以3:1的比例分离。
这一比例也被称为孟德尔比例。
此外,性状分离也有其特殊的规律。
例如,在孟德尔生物学实验中,他发现发生交配的两个配子之间并不会相互影响。
也就是说,在孟德尔的实验中,圆粒和黄粒的基因不会互相混合,在F1代中也不会表现出来。
这种特殊的规律说明了性状分离的独特性质。
意义性状分离对于我们理解基因遗传规律和遗传现象非常重要。
首先,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方法,可以把父代的特征通过基因遗传传递给下一代。
同时,性状分离现象也揭示了基因的多样性和变异性。
只有当每个性状在生殖细胞中分离,并且在后代中以一定的比例重新组合时,基因组的多样性才能得到保证。
最重要的是,性状分离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途径,可以通过遗传改良的方法,培育和繁殖出具有优良性状的品种。
总结性状分离是遗传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通过这一概念我们可以了解基因遗传规律和遗传现象。
孟德尔遗传定律的特殊性状分离比规律总结
![孟德尔遗传定律的特殊性状分离比规律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95072ade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97.png)
遗传定律的特殊性状分离比规律1:隐性上位:两对等位基因同时控制某一性状时,其中一对基因的隐性状态对另一对基因起遮盖作用.AaBb自交后代表现型比例:9:3:4,测交后代表现型比例为1:1:2.规律2:积加作用:两对等位基因同时控制某一性状时,当两对基因都为显性时表现一种性状,只有一对基因是显性时表现另一种性状,两对基因均为隐性时表现第三种性状.AaBb自交后代表现型比例为9:6:1,测交后代表现型比例为1:2:1.规律3:累加作用:两基因的作用效果相同,但显性基因积累越多,性状表现得越明显.AaBb 自交后代表现型会有5种情况分别为4个显性基因、3个显性基因、2个显性基因、1个显性基因、0个显性基因,其比例为1:4:6:4:1,测交后代表现型比例为1:2:1.规律4:显性上位:两对等位基因同时控制某一性状时,其中一对基因的显性状态对另一对基因无论显隐性有遮盖作用,即当一对基因为显性时表现一种性状,另一对基因为显性而第一对基因为隐性时,表现另一种性状,两对基因都为隐性时表现第三种性状.AaBb自交后代表现型比例为12:3:1,测交后代表现型比例为2:1:1.规律5:抑制作用:两对等位基因同时控制某一性状时,其中一对基因的显性状态对另一对基因的表现有抑制作用,但其本身并不控制任何性状.AaBb自交后代表现型比例为13:3,测交后代表现型比例为3:1.规律6:显性互补:两对等位基因同时控制某一性状时,当两对基因都为显性时无论纯合还是杂合,表现为一种性状;当只有一对基因是显性无论纯合还是杂合或两对基因都是隐性时,表现为另一种性状.AaBb自交后代表现型比例为9:7,测交后代表现型比例为1:3.规律7:两对等位基因同时控制某一性状时,当两对基因都为显性或一对基因为显性纯合或杂合、另一对基因为隐性时,表现同一种性状;两对基因均为隐性时表现另一种性状.AaBb 自交后代表现型比例为15:1,测交后代表现型比例为3: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遗传定律的特殊性状分离比
规律1:隐性上位:两对等位基因同时控制某一性状时,其中一对基因的隐性状态对另一对基因起遮盖作用。
AaBb自交后代表现型比例: 9 : 3 : 4,测交后代表现型比例为1:1:2。
规律2:积加作用:两对等位基因同时控制某一性状时,当两对基因都为显性时表现一种性状,只有一对基因是显性时表现另一种性状,两对基因均为隐性时表现第三种性状。
AaBb自交后代表现型比例为9 : 6 : 1,测交后代表现型比例为1:2:1。
规律3:累加作用:两基因的作用效果相同,但显性基因积累越多,性状表现得越明显。
AaBb自交后代表现型会有5种情况(分别为4个显性基因、3个显性基因、2个显性基因、1个显性基因、0个显性基因),其比例为1:4:6:4:1,测交后代表现型比例为1:2:1。
规律4:显性上位:两对等位基因同时控制某一性状时,其中一对基因的显性状态对另一对基因(无论显隐性)有遮盖作用,即当一对基因为显性时表现一种性状,另一对基因为显性而第一对基因为隐性时,表现另一种性状,两对基因都为隐性时表现第三种性状。
AaBb自交后代表现型比例为12:3:1 ,测交后代表现型比例为2:1:1。
规律5:抑制作用:两对等位基因同时控制某一性状时,其中一对基因的显性状态对另一对基因的表现有抑制作用,但其本身并不控制任何性状。
AaBb自交后代表现型比例为13 : 3 ,测交后代表现型比例为3:1。
规律6:显性互补:两对等位基因同时控制某一性状时,当两对基因都为显性时(无论纯合还是杂合),表现为一种性状;当只有一对基因是显性(无论纯合还是杂合)或两对基因都是隐性时,表现为另一种性状。
AaBb自交后代表现型
比例为9:7,测交后代表现型比例为1:3。
规律7:两对等位基因同时控制某一性状时,当两对基因都为显性或一对基因为显性(纯合或杂合)、另一对基因为隐性时,表现同一种性状;两对基因均为隐性时表现另一种性状。
AaBb自交后代表现型比例为15 : 1,测交后代表现型比例为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