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语文教案设计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风筝》教案设计范文3篇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风筝》教案设计范文3篇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风筝》教案设计范文3篇小时候我们喜欢看风筝在天空中飞翔,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风筝》教案设计范文。

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风筝》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飞舞、拼命、奔跑、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寻找、垂头丧气、磨坊、继续”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童真童趣。

3.通过自读自悟,读懂课文内容。

4,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点】体会孩子们的心情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难点】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变化写具体的。

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演示法【教学准备】1,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图片和放风筝的情景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2,准备一只风筝。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略)第二课时一,导入:1,出示课件:高鼎的《村居》,学生齐读。

这首诗中有一样非常好玩的东西是什么?2,没错,纸鸢就是风筝。

出示课件资料袋,介绍风筝。

3,同学们,你们谁放过风筝,那位同学来谈谈放风筝的情景及心情。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风筝》这篇课文。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古诗《村居》引入课文,既帮助学生复习了既有知识,又自然引入到新授课文,一举两得。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从三年级开始,在有的课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形式多样,或文字介绍,或图片介绍,目的是引导学生更加主动地了解与课文有关的信息,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显然,“资料袋”作为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作用不可小觑。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轻视,甚至忽略了“资料袋”,致使“资料袋”成为可有可无的摆设。

其实我们可以通过资料袋让孩子学会在较短时间内提取与文本相关的重要信息,这也是一种很重要的阅读能力。

二,复习巩固(一)生字词的复习1,课件出示上节课所学的生字词,指名学生读,其余学生评价。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风筝 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风筝 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风筝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风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课文《风筝》,学生能够掌握生字新词,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了解风筝的制作过程及放飞的乐趣。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角色扮演等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合作学习意识。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传统文化,体验亲手制作风筝的乐趣,感受春天的气息和童年的快乐。

二、教学内容:1. 学习生字新词:包括“风筝”、“竹篾”、“线轴”等与风筝相关的词汇。

2. 理解并分析课文:讲解《风筝》一文的主要情节,理解作者如何描绘风筝的制作过程和放飞情景,领悟其中蕴含的童年乐趣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课文重点内容、生字新词及其注音、风筝制作过程图片等)、实物风筝模型、生字卡片。

2. 材料准备:提前让学生收集关于风筝的历史资料和制作方法,并准备一些简易风筝材料,以备课堂实践活动使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实物风筝或播放风筝飞翔的视频,引发学生兴趣,引入课题《风筝》。

2. 字词学习:通过生字卡片认读生字新词,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和记忆。

3. 课文解读:利用多媒体课件,带领学生逐段阅读、理解课文,通过问答、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挖掘文本内涵。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分组模拟制作简易风筝,并分享交流风筝背后的故事和寓意。

5. 总结提升: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总结风筝的文化价值和象征意义,激发学生对传统手工艺和自然之美的欣赏。

五、教学延伸:布置课后作业,如让学生尝试在家自制风筝,或者写一篇关于自己与风筝的故事,进一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实践操作和创新思维能力。

六、教学总结:在课堂结束时,教师进行整体性总结,强调学生在本节课中所取得的进步,包括字词掌握、课文理解以及动手能力的提升。

同时,鼓励学生将课堂所学应用到生活中,积极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的风筝文化。

语文《风筝》教案

语文《风筝》教案

语文《风筝》教案一、教学内容教材章节: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课《风筝》详细内容:本课主要讲述了一个关于风筝的故事。

在一个春天的下午,小明和小华相约去公园放风筝。

他们挑选了自己喜欢的风筝,小明放了一只威武的龙风筝,小华放了一只五彩斑斓的蝴蝶风筝。

两只风筝在空中翱翔,吸引了其他小朋友的注意。

大家互相比赛,风筝在蓝天白云下舞动,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培养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了解风筝的制作和放飞方法,提高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生字词的学习,课文的理解和朗读。

难点:风筝的制作和放飞技巧的讲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黑板、粉笔、风筝模型。

学具:课本、作业本、画笔、彩纸。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春天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氛围。

然后,展示风筝的画面,引发学生对风筝的兴趣。

2. 课文学习(10分钟)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让学生回答课文讲述了哪些内容,以及他们的感受。

3. 生字词学习(5分钟)让学生自读生字词,然后集体讲解,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生字词的意思。

4. 风筝制作(10分钟)讲解风筝的制作方法,包括选择材料、绘制图案、搭建框架等。

然后,让学生分组合作,制作属于自己的风筝。

5. 风筝放飞(10分钟)讲解风筝放飞的方法和技巧,包括选择放飞地点、掌握风筝线的方法等。

然后,让学生在户外放飞自己制作的风筝。

6.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课题:风筝内容:春天的美景风筝的制作风筝的放飞七、作业设计1. 题目:我的风筝故事答案:描述自己制作风筝的过程,以及放飞风筝的经历。

2. 题目:风筝的制作方法答案:列举制作风筝所需的材料,以及制作步骤。

3. 题目:风筝放飞技巧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课文《风筝》,让学生了解了风筝的制作和放飞方法,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四年级语文课文《风筝》教案五篇

四年级语文课文《风筝》教案五篇

四年级语文课文《风筝》教案五篇四年级语文课文《风筝》教案五篇由于这篇课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这篇文章又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整体感知课文时,不要求学生一下子理解透彻,而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探究一个个局部性问题,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全文。

下面就是整理的四年级语文课文《风筝》教案五篇,希望大家喜欢。

《风筝》四年级语文教案1第一课时一、诗歌导入:1.由有关风筝的诗歌导入,引入本文的篇名、体裁和作者。

《村居》【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师:这首诗描写了一幅什么情景?你们喜欢放风筝吗?学生自由作答。

师: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关于小孩子放风筝的文章《风筝》。

它的作者是鲁迅。

补充板书:风筝看到这个题目,你有那些想法?预设:生:谁放风筝呢?这个风筝是什么样的呀?放风筝放的开心吗?下面让我们带着思考一起走进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同桌轮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把容易读错的字或读不准的字在书上标出来。

并写在预习本上。

2.交流预习本上的字。

教师预设易读错的词语有:丫杈ch蜈蚣嫌恶xin劳模shn什么m模样三、默读课文,自主学习师:刚才我们一起走进了课文,能不能说说文章说了一件什么事?首先让同学们在小组内互相说。

教师分小组随机抽让学生说,(注意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

)预设:鲁迅的弟弟小时候特别喜欢放风筝,鲁迅却不允许弟弟放风筝,现在他很后悔自己当年的所作所为,向自己的弟弟道歉寻求原谅,但是弟弟已然全然忘却,因而鲁迅的心情依然沉重着。

教师及时提示以便说的更完整:鲁迅为什么后悔?弟弟有没有原谅他呀?他现在的心情如何呢?学生再次阅读思考。

指导以后要注意让学生重新说一遍。

检查效果,看学生是不是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师:下节课再让我们一起走进文章的字里行间去品味。

作业:1.预习作业:细读课文,把自己的感受写在预习本上。

2.课下查阅有关鲁迅的生平资料,读读有关鲁迅的故事。

《风筝》教案设计

《风筝》教案设计

《风筝》教案设计教案设计:《风筝》一、教学目标:1.了解巴勒斯坦美国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的作品《风筝》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培养学生对于友谊、家庭、背叛、救赎等主题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3.通过本书的阅读,引导学生感受人性的复杂性和深刻的情感体验。

二、教学内容:1.胡赛尼的生平和文学背景。

2.《风筝》的背景设定和故事情节。

3.主要人物形象及其心理变化。

4.主题探讨:友谊、家庭、背叛、救赎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风筝》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主要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分析。

3.如何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方式激起学生的兴趣。

2.阅读:分段朗读,引导学生理解人物情感和行为动机。

3.讨论:小组讨论和全班分享,促进学生深入思考。

4.写作:写读后感、作文或角色扮演,巩固对文本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环节:播放作者胡赛尼的访谈视频,了解他创作《风筝》的初衷和感悟。

2.阅读环节:分段朗读小说《风筝》,让学生感受故事情节的起伏和人物内心的变化。

3.讨论环节:学生分组讨论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如阿米尔和哈桑的友谊、巴巴和哈桑的家庭关系等。

4.写作环节:要求学生根据文本内容,撰写读后感或自由创作相关作文,分享自己对于书中主题的理解和思考。

六、教学评价:1.通过阅读《风筝》并参与讨论、写作等活动,检测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深度。

2.学生自评和互评,提高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3.教师评价学生的表现,鼓励并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和探讨文本。

七、课后拓展:1.组织学生观看电影《风筝》的改编作品,比较原著小说和电影的异同。

2.邀请相关专家或学者就小说中探讨的主题进行深入讲解和讨论。

3.组织学生进行相关手工或文艺创作,表达对于作品《风筝》的理解和感悟。

通过本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风筝》这部作品,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小学《风筝》教案设计

小学《风筝》教案设计

小学《风筝》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学习课文,了解风筝的起源、历史、种类和制作方法。

(2)学会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3)通过课文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了解。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采用情景再现、问题引导、多媒体展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通过课外阅读和实践活动,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

3.情感态度目标:(1)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提高学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2)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鼓励他们亲手制作风筝,体验传统文化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课文,了解风筝的起源、历史、种类和制作方法。

(2)学会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2.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提高学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2)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鼓励他们亲手制作风筝,体验传统文化的乐趣。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听一首风筝相关的歌曲。

(2)教师展示一些风筝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品味,激发学生对于风筝的兴趣和想象力。

(3)导入问题:大家知道风筝是什么吗?你们见过风筝吗?你们知道风筝有什么形状?2.听课文并回答问题(1)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跟读课文。

(2)师生共同解答问题:风筝的发明人是谁?风筝最早是用来做什么的?风筝有哪些种类?3.课文深度阅读讲解(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再现风筝的起源并理解它的作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难点词汇的意义。

(2)学生反复读课文,检查理解。

4.词汇扩展与拓展(1)利用多媒体展示风筝的种类和形状,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并理解词汇。

(2)学生讨论和整理相关的词汇,如"Lantern kite"、"Sailing kites"等。

初中风筝课文教案

初中风筝课文教案

教案名称:初中语文《风筝》课文教学年级学科:初中语文教材版本:人教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风筝》的主要内容,掌握生字词,了解作者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童年伙伴的怀念和对自由、童真的向往,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和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1. 课文《风筝》的主要内容及其主题。

2. 生字词的掌握和运用。

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对风筝的象征意义及其背后的深层含义。

2. 感悟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激发学生对风筝的兴趣,展示一些风筝的图片,让学生谈谈对风筝的印象。

2. 引导学生思考风筝在文化中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风筝》,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 学生通过工具书或讨论的方式,掌握生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三、合作探讨(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风筝象征意义,探讨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课文《风筝》的主要内容,包括作者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教师分析风筝在课文中的象征意义,阐述作者对童年伙伴的怀念和对自由、童真的向往。

五、情感体验(5分钟)1. 学生分享自己在读完课文《风筝》后的感受,谈谈对作者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理解。

2.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情感共鸣,培养人文素养。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生字词的掌握和运用。

2. 强调风筝在文化中的寓意和象征意义,引导学生课后思考。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课堂讲解和情感体验等环节,使学生全面理解了课文《风筝》的主要内容,掌握了生字词,感受到了作者对童年伙伴的怀念和对自由、童真的向往。

但在课堂讲解环节,可能存在对课文内容讲解不够深入的问题,今后需要加强教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鲁迅《风筝》教案设计(优秀5篇)

鲁迅《风筝》教案设计(优秀5篇)

鲁迅《风筝》教案设计(优秀5篇)篇一:鲁迅《风筝》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内容分析:《风筝》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

亲情是人世间最真挚最纯美的感情,鲁迅的《风筝》就是在温馨与和美中,在矛盾与冲突中展现浓浓的兄弟之情。

它讲述的是“我”童年时因为风筝与弟弟发生了一次无法补过的误解和冲突,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愧疚。

细读作品,作者的立意既有鲁迅的兄弟之情,也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更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所以本文的重点难点定为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二、学生学情分析:《风筝》面对的是一群成长在无忧无虑的20世纪九十年代的少男少女,在他们认为亲情就是温柔的话语,是细心的呵护,是鼓励与支持,是牵挂与思念;再说,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

所以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篇通过矛盾与冲突展现亲情的文章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

另外,还考虑到刚进初中的"学生对难学课文学习注意力容易分散,产生学习疲劳,且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所以教师必须做到兼顾全体,合理设置教学目标,灵活安排教学过程。

三、确定教学目标: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学习必须强调和协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

因而我从三方面拟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按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积累“虐杀、苦心孤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浓浓亲情。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2)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式地探讨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亲情的含义,感受文中浓浓的手足之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四年级语文《风筝》教案优秀9篇

四年级语文《风筝》教案优秀9篇

四年级语文《风筝》教案优秀9篇《风筝》大班教案篇一活动目标:1、学习用装饰画及卡通化的手法,自主的装饰风筝面。

2、欣赏各种美丽的风筝,通过观察看示意图,了解制作风筝的简单方法。

3、体验放飞风筝,获得成功的自豪感。

活动准备:1、幼儿用书人手一册,油画棒或水彩笔,皱纹纸,剪刀,浆糊,长方形白纸,细线;2、师生收集各种风筝展示在教室里。

活动过程:一、有故事《49只风筝和49只纸船》导入情景,引起幼儿的兴趣。

1、教师:49只风筝在天上飘,49只纸船在水里漂,啊,多么美好!你们教室里飘的是什么风筝呢?二、通过观察,师生共同探索了解风筝的结构及风筝面的装饰方法。

1、请带风筝来的小朋友向大家介绍自己带来的风筝,说说:风筝上有什么图案?风筝的色彩是怎样的?你喜欢什么样子的风筝。

2、教师:你们还见过哪些风筝?他们是什么样子的?4、探索:风筝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5、打开幼儿用书,引导幼儿观察制作简易风筝的示意图,请幼儿说说: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最后做什么?掌握制作风筝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二、明确绘画要求,教师交待要求。

1、在长方形上画出自己最喜欢的图案,涂上漂亮的颜色;2、用皱纹纸剪一条或两条常常的彩色带粘贴在风筝上做飘带。

3、系绳是要细心,不要将风筝拉断。

三、幼儿绘画,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及时将幼儿遇到的问题反馈给幼儿,探讨最好的解决方法,帮助幼儿理解实际问题。

四、幼儿去户外放风筝,体验成功放飞的快乐。

四年级语文《风筝》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会认“憧、憬、歇”等4个生字,会写“筝、拔、蝴”等12个生字。

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知道课文围绕“风筝”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明白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具体的。

能模仿作者的写作方法,把一件事写具体完整。

4.能模仿作者心理描写的方法,能较为具体地写出自己不断变化的心情。

2024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风筝》教案

2024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风筝》教案

2024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风筝》教案一、教学目标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品味作者精炼、含蓄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感。

理解课文蕴含的深刻道理,教育学生放飞心灵,拥有广阔的天地。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引导学生品味作者精炼、含蓄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感。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朱自清的《背影》所表现的“父子深情”引导学生思考自己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为学习新课做准备。

预习指导: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自学生字词,反复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圈点批注,质疑问难。

课堂讨论:(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组织学生分小组互相交流预习的收获与感受,提出疑难问题,进行讨论解答。

教师进行巡视指导,适时介入讨论。

(2)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我”为什么不允许小兄弟放风筝?事隔几十年为什么要讨小兄弟的宽恕?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悲哀?等等。

课堂小结:总结全文,使学生进一步明确通过本文的学习要明白的道理:人需要游戏,需要有童年的欢乐。

同时要理解父母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也是出于对自己的爱。

布置作业:(1)反复阅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童年最快乐的往事或自己对童年的认识和感受。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采用点拨、诱导法,启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思维,通过讨论、交流等形式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良好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相关的教学资料和图片,增强直观性和形象性,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课文内容。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课堂练习:结合课文内容设计练习题,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风筝》的优秀教案中班

《风筝》的优秀教案中班

《风筝》的优秀教案中班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掌握《风筝》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2)理解并掌握小说中的主题和思想;(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导读、讲解、分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2)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3)通过思维导图、概括归纳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和欣赏能力;(2)引导学生关注人性、友情、家庭等主题,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1)理解《风筝》的主题和思想;(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2. 教学难点。

(1)理解小说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2)把握小说中的情感表达和心理描写。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风筝》的封面和简要介绍,引发学生对小说的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2. 阅读引导。

(1)教师导读《风筝》的开头部分,引导学生了解故事的背景和人物形象;(2)让学生自主阅读《风筝》,并在阅读过程中记录重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3. 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自己所读的部分进行讨论,交流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感受。

4. 教师讲解。

教师对《风筝》的主题和思想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小说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5. 小组合作。

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演绎《风筝》中的经典情节,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6. 思维导图。

让学生根据所读的内容,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总结整理《风筝》的主题和情节发展。

7. 练习与检测。

布置相关练习和作业,检测学生对《风筝》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8. 教学反思。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四、教学手段。

1. 多媒体教学。

通过投影仪展示《风筝》的封面、相关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视觉感受。

2. 小组讨论。

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六年级上册语文《风筝》教案、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语文《风筝》教案、教学设计
2.学生积极发言,教师总结并过渡:“风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民间艺术,它不仅造型各异,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风筝》,就是作者回忆童年时代与风筝有关的美好时光。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
(二)讲授新知(500字)
1.学生自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了解风筝的文化背景。
2.教师针对课文中的生字词、重点句子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六年级上册语文《风筝》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风筝》这篇课文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对童年的回忆和对风筝的喜爱之情。学习并掌握生字词,了解风筝的文化背景和相关知识。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朗读、感悟、表达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使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进行写作,提升写作技巧。
4.阅读一篇关于亲情的文章,与家人分享阅读心得。鼓励学生关注生活中的亲情,培养感恩、珍惜家人的情感。
5.完成课后练习题,针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巩固。教师应及时批改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指导和鼓励。
作业布置要求:
1.作业量适中,避免给学生造成过重的负担。
2.作业难度要适中,既要保证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又要激发学生的思考。
2.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勇于表达。
3.注重学4.结合生活实际,将传统文化融入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教师应及时反思教学,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类型、风格独特的风筝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同学们,你们喜欢风筝吗?这些风筝给你们什么样的感觉?它们有什么特别之处?”

初中语文《风筝》教案

初中语文《风筝》教案

初中语文《风筝》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学习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培养自己的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的主旨思想,感受亲情的温馨。

2. 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文章中的一些比喻和象征意义。

2. 如何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准备:1. 课文《风筝》的文本。

2. PPT或者黑板,用于展示重点词语和句式。

3. 相关背景资料,如鲁迅先生的简介、当时的社会背景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鲁迅先生及其作品《风筝》的背景和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放风筝的意义和价值,回忆自己放风筝的经历。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风筝》,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 针对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进行讲解和分析,如“风筝在天空中翱翔,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弟弟在我的后面,一路小跑,嘴里喊着‘哥哥,等等我!’”等。

3. 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思想,如文章表达了哪些亲情情感、作者对风筝的看法等。

三、写作指导(15分钟)1. 引导学生学习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如简洁明了、形象生动等。

2.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以放风筝为主题,进行写作练习。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2. 布置作业,如背诵课文、完成练习题等。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已经掌握了课文《风筝》的主要内容和重点词语,同时也应该对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下一步的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写作练习,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的主旨思想和亲情的温馨。

2024年小学五年级语文《风筝》教案精选

2024年小学五年级语文《风筝》教案精选

2024年小学五年级语文《风筝》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课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详细内容为《风筝》一课。

该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童年时与朋友们一起制作、放飞风筝的经历,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感受到的乐趣和启示。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新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风筝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友谊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情感,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新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本、彩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各种风筝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风筝,激发学生对风筝的兴趣。

(2)提问:“同学们,你们放过风筝吗?放风筝的时候有哪些有趣的事情发生呢?”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2)让学生用彩笔勾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并查字典进行学习。

3. 合作交流4. 例题讲解(1)选取课文中的一个重点句子,进行分析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句子含义。

(2)让学生模仿例题,分析课文中的其他重点句子。

5. 随堂练习(1)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2)教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指出不足之处,并进行讲解。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风筝》2. 主要内容:童年放风筝的经历风筝的制作过程放风筝的乐趣和启示3. 生字、新词:放飞、翱翔、争奇斗艳、小心翼翼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描述一次放风筝的经历。

选取课文中的一个重点句子,进行分析并写出感悟。

2. 答案:示例:句子:“风筝在空中翩翩起舞,我们高兴地欢呼着。

”感悟: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风筝在空中飞舞的美丽画面,同时也表达了我们内心的喜悦。

初中语文鲁迅的《风筝》教案4篇

初中语文鲁迅的《风筝》教案4篇

初中语文鲁迅的《风筝》教案4篇《风筝》教案设计篇一风筝教学目标: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②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教学过程:一、导入: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

温馨和美的亲情动人心弦,感人至深,在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也是真挚而令人难忘的。

今天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

无论是当年管错了,还是醒悟后的自责及无法补救的沉重,都洋溢着浓浓的手足之情。

《风筝》就像一曲人情美的赞歌,让人沉醉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检查预习。

订正字词三、了解鲁迅及作品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出身于封建破落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

1902年去日本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大胆揭露吃人的封建礼教,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猛烈抨击封建文化和封建道德,成为新文学运动的伟大旗手。

20世纪20年代陆续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

其中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

从1927年到1935年,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而已集》等杂文集。

鲁迅为中国革命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野草》,散文诗集。

收入1924~1926年所作23篇散文诗,书前有题辞一篇。

以曲折幽晦的象征表达了20年代中期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

2024年《风筝》语文教案

2024年《风筝》语文教案

2024年《风筝》语文教案2024年《风筝》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14个生字,学会其中8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风筝、体育场、花花绿绿、各式各样、老鹰、端端正正、稳稳当当、骨碌碌、橘红色、墨绿、斑纹、热闹、宇宙、飘荡”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五颜六色的风筝随风飘荡”的情景。

3、把阅读、观察、想象结合起来,理解主要内容,体会孩子们在放风筝时的喜悦心情,激发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的兴趣。

4、学习作者观察和按一定的顺序把事情叙述清楚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并体会课文中对放风筝具体过程的描写,感受孩子们放风筝时的喜悦心情。

难点:根据课文的描述,引导学生对天空中的风筝进行想象。

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和生字。

2、搜集有关风筝的图片。

教学媒体:实物投影仪、生字卡片、小黑板,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教学时数: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观看放风筝图片,启发谈话,导入新课1、课件出示放风筝图片,欣赏。

2、谈话:大家刚才看见的风筝漂亮吗?春天,万物复苏,春风和煦,是放风筝的好季节。

你放过风筝吗?你愿意参加放风筝的活动吗?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几个小朋友是怎样放风筝的课文。

(板书课题)二、范读课文。

这篇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三、初读课文1、自读课文,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2、自学生字词。

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运用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展开想象等方法理解生字词。

3、读通课文。

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破字。

四.检查自学情况1、出示生字卡片,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

2、四人小组内交流哪些字难记,哪些字难写。

4、全班交流。

重点指导:“鹰”、“嚷”、“墨”等字的写法。

5、检查读课文情况(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分小组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哪些问题在初读之后可以解决。

五、作业1、抄写生字新词,并家听。

2、熟读课文,思考:画出描写图画内容的句子。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生字新词二、理解第一自然段内容。

《风筝》教案优秀6篇

《风筝》教案优秀6篇

《风筝》教案优秀6篇《风筝》教案篇一活动目标:1、知识目标:引导幼儿了解风筝的特征,激发幼儿对风筝的兴趣。

2、能力目标: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发展幼儿的倾听及理解能力。

3、情感目标:在教师的帮助下放风筝,体验放风筝的乐趣。

4、培养幼儿乐意在众人面前大胆发言的习惯,学说普通话。

5、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

活动准备:实物风筝若干,多媒体课件《放风筝》活动过程:一、导入:教师:现在是什么季节?都有那些好玩的活动?(幼儿自由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件在春天很多小朋友都喜欢玩的东西,但是想请它出来必须要先猜一个谜语,猜对了,它才会出和小朋友一起玩,现在请小朋友竖起小耳朵仔细听好了,天上一只鸟,用线拴得牢,不怕大风吹,就怕细雨飘,小朋友猜一猜这是什么呢?(教师出示风筝)二、教学过程:1、教师:小朋友刚才都太棒了,一下就猜出来是风筝。

小朋友你们除了老师手里的风筝以外,还见过什么样子的风筝呢?(请幼儿思考并举手回答,把自己见过的风筝尽量仔细地描述一下)2、教师:老师这里也有许多的好看的风筝,小朋友想不想看?(观赏多媒体图片)3、教师:刚才你们看到的风筝漂不漂亮?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请小朋友告诉老师是什么?(出示图片请小朋友观察,说一说,最后老师揭晓答案演示一下)4、教师:有个小朋友在春天和好伙伴一起和风筝玩,玩过以后他写了一篇小散文,并且还制成了一个小动画,小朋友想不想一起来听赏一下?(播放图片)听过之后,小朋友有什么感想?这位小朋友和他的伙伴们都分别玩了哪几种风筝?它们的颜色是什么样的?(再次播放图片,按问题听赏)5、画一画请小朋友们,画出自己心目中的风筝,画好后贴到展示栏中,请所有的小朋友们欣赏。

三、活动小结:1、引导着小朋友们背诵《放风筝》这篇散文,感受语言的美丽,理解五颜六色、五彩缤纷等词语的意思。

2、欣赏自己和别人画的风筝,比比谁的最好,为什么?活动延伸:组织一次户外活动,请小朋友们带上自己最喜欢的风筝,一起到户外放风筝,教师讲好怎样放,指导幼儿学放风筝,发展幼儿跑跳的能力。

人教版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16《风筝》公开课优秀教案

人教版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16《风筝》公开课优秀教案

人教版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16《风筝》公开课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风筝》是人教版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关于风筝的故事。

通过描述主人公童年时与伙伴们放风筝的经历,展现了孩子们童真童趣的一面,同时揭示了友情的珍贵和成长过程中的感悟。

本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适合四年级学生阅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故事性的课文兴趣较高。

但学生在理解课文深层含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难度,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

此外,学生对风筝这一传统民俗活动可能了解不多,需要在课前进行相关文化的渗透。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友情的珍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风筝所带来的快乐,理解友情的珍贵,培养珍惜美好时光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难点:理解课文深层含义,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友情的重要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课文所描述的氛围。

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共鸣,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3.自主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课文原文、图片、视频等。

2.风筝:准备一些实物风筝,用于课堂展示和操作。

3.相关文化资料:收集与风筝相关的文化资料,如风筝的历史、制作方法等,以备课堂分享。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风筝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风筝这一传统民俗活动。

简要介绍风筝的历史和制作方法,激发学生对风筝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随录音朗读。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理解。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年级语文上册《风筝》教学教案(精选

四年级语文上册《风筝》教学教案(精选

四年级语文上册《风筝》教学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材第七单元《风筝》一课。

文章主要讲述了孩子们在春天的田野上放风筝的情景,通过描绘孩子们放风筝的乐趣,展现了童真童趣和春天的美好。

教学内容包括:熟读课文,理解生词;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并掌握生词、短语;学会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孩子们在春天放风筝的乐趣,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运用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生字卡片、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风筝实物,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在春天放风筝的经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理解生词、短语,了解课文大意。

3.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4. 实践情景引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并分享自己放风筝的经历,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5. 例题讲解:教师选取课文中的典型例句,分析其修辞手法,指导学生进行仿写。

6.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素材,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练习。

六、板书设计1. 课题:《风筝》2. 生词:翩翩起舞、飘飘悠悠、摇曳、竞相……3.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4. 课文结构:总分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段。

(2)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写一段话描述自己在春天放风筝的情景。

2. 答案:(1)略(2)例:春天来了,阳光明媚,万物复苏。

风筝语文教学教案

风筝语文教学教案

风筝语文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风筝》的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风筝的制作方法和放飞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通过观察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3)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风筝》的阅读与理解。

2. 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3. 风筝的制作方法和放飞技巧的讲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风筝》的阅读与理解。

(2)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3)风筝的制作方法和放飞技巧的讲解。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风筝的制作方法和放飞技巧的掌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实物展示风筝,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引导学生谈论对风筝的印象和经历。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风筝》。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小组讨论,讨论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难点。

3. 生字词学习:(1)教师讲解生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2)学生跟读,巩固记忆。

(3)学生运用生字词进行造句。

4. 制作方法讲解:(1)教师讲解风筝的制作方法和步骤。

(2)学生观看图片或视频,加深理解。

(3)学生动手制作风筝,教师指导。

五、作业布置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风筝》。

(2)抄写生字词。

(3)完成课后练习题。

2. 课外作业:(1)观察生活中的风筝,拍摄照片或绘制图片。

(2)调查风筝在不同地区的制作方法和放飞技巧,进行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和实践活动。

2. 阅读理解:通过课后练习题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课文《风筝》的理解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筝》语文教案设计优秀教案
《风筝》教案设计郁南县南江口中学杨荣志教学设想: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初步整体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为进一步感悟课文思想内容做准备。

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学生:①布置预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或作评价。

②预习课后练习二,准备与同学们交流。

教师:①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

②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

③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出问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1.课文导入:(完成时间:2分钟)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

温馨和美的亲情动人心弦,感人至深,在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也是真挚而令人难忘的。

今天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事。

无论是当年管错了,还是醒悟后的自责及无法补救的沉重,都洋溢着浓浓的手足之情。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在
课前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把弄不懂的字、词画拿到组里解决,再把解决不了的自已写到黑板上,大家一起解决。

(完成时间:4分钟)3.质疑探究(完成时间:20分钟)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1)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

(2)读完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提示:为什么“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事隔几十年为什么要讨小兄弟的宽恕?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鲁迅对待自己的错误态度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毫无怨恨?(3)课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大家一起研讨。

个别学生朗读全文,听读课文后,进行朗读评价。

[教师小结]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

有手足情;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无怨恨的思想内容。

又集中表达了“我”的惊异、悔恨、补过、悲哀的情感。

抓住“我”情感经历这条主线,为感悟课文思想内容做准备。

因初步感知,教师要及时引导,尊重学生独特理解。

自主质疑,合作探究(安排时间:17分钟)[问题探究]①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联系下文)②画出描写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光明媚”的句子,说说作者为什么把往事的回忆放在这样的画面中展开?(多角度讨论探究)③为什么说“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近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北京天空中荡漾了”?师生讨论后,教师加以评述。

[教师小结]作者在北京的冬季看到天空中的风筝所引发的惊异和悲哀(引出下文),在“春光明媚”的画面里展开了对往事的回忆,使现实中严冬的“寒威”与回想中春日的“温和”互相
映衬,既增添了回忆往事哀婉动人的力量,又使文章带上几分明丽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布置作业(完成时间:2分钟)①精读课文,再提问题,继续研讨。

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