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现状PPT

合集下载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现状与发展ppt课件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现状与发展ppt课件
医护人员要求。
23 019/9/2
三、急救医学对医护人员的要求
德才兼备; 心理素质稳定,临危不惧,处变不惊,任何艰难
险境要镇定从容; 知识面宽广,既要思维严谨,又要处理果断; 有献身精神,全心全意服务患者; 与其他科室关系融洽。
24 019/9/2
三、急救医学对医护人员的要求
王今达教授说: 要有……
25 019/9/2
三、急救医学对医护人员的要求
26 019/9/2
猴子的敏捷(agility)
三、急救医学对医护人员的要求
27 019/9/2
狮子的体魄(physique)
三、急救医学对医护人员的要求
28 019/9/2
老黄牛的精神(spirit)
三、急救医学对医护人员的要求
护士技能考试
236019/9/2
八、急救医学的质量保证
环环相扣 各专业和科室都是其中一环 谁也不能离开谁 链的整体强度取决于其中最薄弱的一环
237019/9/2
八、急救医学的质量保证
各级领导必须真正重视急诊工作。 急诊质量是反映一所医院的管理水平和医疗技术的重要
标志,急救工作不仅关系到人民生命的安危,而且具有重 要的战略意义。因此,我们不能满足于目前的一般急诊工 作的现状,应对急诊医学的地位、作用及发展远景有一个 新的认识。要落实“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重 要方针,配备先进的仪器、设备,选派急救经验丰富、责 任心强、思路敏捷、身体健康的医务人员充实到急诊第一 线。
212019/9/2
(一)、院前急救的重要性
院前急救看似简单,似乎无需高深的学问与技能, 但事实上院前急救是否及时、诊断是否正确、措施是 否果断得力,均将影响到病人的安危。及时、正确、 果断的急救,可以降低病人的死亡率,减少病人伤残 率、提高人们今后的生活质量。院前急救作为整个急 诊医疗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独立的专 业。在中国日趋老龄化的形势下,院前急救水平高低 对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尤为重要。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ppt课件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ppt课件

ppt课pp件t课pp件t课件
6
• 1987年,卫生部《关于加强急诊抢救和提 高应急能力的通知》
• 对各级急救组织提出了通讯灵敏、指挥有 效、抢救及时、减少伤亡的工作目标。
ppt课pp件t课pp件t课件
7
• 1994年,《医疗机构管理条例》• 急救中心(站)基本标准
• 医疗机构基本标准:一级医院设立急诊室, 二级以上医院设立急诊科
第二章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ppt课pp件t课pp件t课件
1
第一节 急救医疗体系的基本组成形式 • 院前急救:急救中心(站)
(紧急医疗救援中心)
• 院内急救:医院急诊科
ppt课pp件t课pp件t课件
2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概念
•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EMSS)
ppt课pp件t课pp件t课件
8
• 1995年,《灾害事故医疗救援工作管理办 法》
• 灾害事故医疗救援的组织、灾情报告、现 场医疗救护、伤病员后送、部门协调、培 训和医疗救护队基本装备标准等。
ppt课pp件t课pp件t课件
9
• 1987年,卫生部、原邮电部开通了120急救 呼叫专线电话
• 2004年,卫生部、信息产业部《关于加强 院前急救网罗建设及“120”特服号码管理 的通知》
构——救护站 • 80年代以后,快速发展时期,医疗急救和
快速转运为一体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模式
ppt课pp件t课pp件t课件
5
• 1980年,卫生部《关于加强城市急救工作 的意见》
• 急救站和急救分站的任务、设置原则及组 织管理,城市建立医疗救护网。
• 许多城市逐步建立了急救站和急救分站, 对急危重症患者和意外灾害事故伤员实施 现场急救和转运。

急救医学及急救医疗服务体系PPT课件

急救医学及急救医疗服务体系PPT课件
▪ 铁肺拯救了许多人的生命。 ▪ 它是第一个代替人体器官功能的机器。
急救医学的范畴
▪ 当今的急救医学把急救的过程分为三个 阶段:院外急救阶段、急诊处置阶段和 ICU观察阶段。
▪ 当然,有些轻微的病人或伤员在急诊室 处置之后即可离院。
急救的三个层次
▪ 现场急救:现场急救多为心脏骤停或创伤患者, 应做好组织工作,并要求急救人员熟练掌握心肺 复苏、止血、骨折固定等技术。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EMSS
院外-院内急救网络的组成结构: ▪ 急救机构 ▪ 传染病医院 ▪ 职业中毒、核辐射救治机构 ▪ 后备医院 ▪ 紧急救援中心 ▪ 医院急诊科
中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现 状
▪ 院外+院内:北京 ▪ 单纯院外:上海、天津 ▪ 依托于医院:重庆 ▪ 单纯指挥:广州 ▪ 指挥+院外+依托:深圳 ▪ 联动(120、110、119、122):南宁 ▪ 整合(999、911):香港、台湾
▪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被美国、法国、意大利、英 国、日本等国家广泛采用的模式
第2节 院外急救
▪ 院外急救对于突发疾病或者遭遇意外创伤的 病人来说,至关重要,甚至关系到病人的生 命能否延续。
▪ 院外急救应采取的处置步骤是:心肺复苏、 止血包扎、躯干及肢体固定,然后才是搬运 至救护车上。
院外急救的重要性
第一章 急救医学 及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第1节 第2节 第3节 第4节
概述 院前急救 急诊科 重症监护治疗病房
第1节 概述
▪ 早期对付呼吸不全症,人类就发明了铁肺。 铁肺,可视为现代呼吸机的前身。
▪ 铁肺是一个连接着泵的密闭铁盒子,病人的 头部伸在外面。当铁肺中的空气被吸出时, 新鲜空气进入病人的肺内;当铁肺中的压力 升高时,肺内的空气被压出去。

中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中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加强公众急救知识普及
急救知识宣传
通过媒体、宣传册等多种方式普及急救知识。
培训教育
开展急救培训课程,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
社区培训
组织社区内的急救培训活动,让公众了解急救知识和技能。
05
中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的未来展望
技术创新与应用
智能化急救医疗设备
01
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研发智能化急救医疗
院内急诊还需要与其他科室进行紧密 合作,确保患者得到全面、连贯的治 疗服务。
院内急诊需要配备专业的医生和护士, 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紧急处理能力, 能够迅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和分 类。
重症监护
重症监护是对急危重症患者进行 全面、严密监测和治疗的医疗单
元。
重症监护需要具备先进的医疗设 备和专业技术,能够对患者的生 命体征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 并处理各种并发症和病情变化。
04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发 展策略与建议
优化资源配置
急救站点布局
根据地区人口密度、医疗需求和交通状况,合理 规划急救站点布局,确保急救服务覆盖范围广。
急救设备更新
定期更新急救设备,确保设备性能良好,满足急 救需求。
人力资源培训
加强急救医疗人员的培训,提高急救服务水平。
提高急救服务能力
急救流程优化
服务专业性强
中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拥有一支 专业化的急救队伍,包括医生、 护士、急救员等,能够提供高质 量的急救服务。
服务效率高
中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在急救反 应时间、救治成功率等方面不断 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得到了有 效保障。
体系特点
1 2
以政府为主导
中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是由政府主导的公益性事 业,政府在体系建设、资金投入、政策制定等方 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酒泉市人民医院
冯世林主任医师
j■急诊医疗服务体系
■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急诊急救医学模式。

■传统的医学模式为家属配送病人至医
院。

■新模式的特点:组织严密、行动迅速、处
置合理及时、为进一步救治争取时间并做
准备。

急救医疗服务
■院前急救: 急救中心(站)
(紧急医疗救援中心)
■院内急救:医院急诊科
■ICU急救
I背景资料
■城市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综合服务能力重要标志
■体现政府职能、树立政府形象、保障群众健康、促进社会发展
■一、中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发展及现状
£发展进程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始于20世纪50年代
■大中城市出现了院前医疗急救的专业机
构——救护站
■ 80年代以后,快速发展时期,医疗急救
和快速转运为一体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模式
W展进程
■ 1980年,卫生部《关于加强城市急救工作
的意见》
■急救站和急救分站的任务、设置原则及组
织管理,城市建立医疗救护网。

■许多城市逐步建立了急救站和急救分站,
对急危重症患者和意外灾害事故伤员实施
W展进程
现场急救和转运。

・1987年,卫生部《关于加强急诊抢救和
提咼应急能力的通知》
■对各级急救组织提出了通讯灵敏、指挥有效、抢救及时、减少伤亡的工作目标。

W展进程
■ 1994年,《医疗机构管理条例》
■急救中心(站)基本标准
■医疗机构基本标准:…级医院设立急诊
室,二级以上医院设立急诊科
W展进程
■ 1995年,《灾害事故医疗救援工作管理
办法》
■灾害事故医疗救援的组织、灾情报告、
现场医疗救护、伤病员转送、部门协调、培训和医疗救护队基本装备标准等。

・1987年,卫生部、原邮电部开通了120急
W展进程
救呼叫专线电话
■ 2004年,卫生部、信息产业部《关于加强
院前急救网络建设及“120”特服号码管理的
通知》
■医院18703家■急救、急诊诊疗?人次
■院前+院内
北京(2005年以前)
■单纯院前
■上海、天津、武汉、杭州
■效能原则,反应灵敏,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人群医疗急藪需求
■世界卫生组织所推荐、被美国、法国、意大利、英国、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广泛采
用的模式
■依托于医院重庆■单纯指挥
广州
■联动(120、110、南宁
119、122)
003年非典
■传统传染病,新发传染病
30余种新发传染病,我国>1/2 2003年SARS, 2005年禽流感■食物中毒、职业中毒
■国际恐怖事件
■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卫生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规划》
■114亿国债资金(11亿紧急救援中心建设)■儿年吋间建立医疗救治体系
■ 2003-2004年完成基础设施建设
■医疗救治信息网络
■医疗救治专业技术队伍
医疗救治机构■急救机构■传染病医院
■职业中毒、核辐射救治机构■后备医院
_____ 急救机构
■紧急救援中心■医院急诊科院前一院内急救网络
■直辖市、省会城市、地级市紧急救援中心■受卫生行政部门委托,指挥、调度急救资源
■现场急救、转运、途中监护
■经授权指挥、协调医疗急救资源(紧急状态)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20、110、119 联动
网络
■急救网络:紧急救援中心一综合医院急诊科
紧急救援中心:院前急救、指挥、调度综合医院急诊科:医疗救治,伤病员现场急救和转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_____ 应急卫生救治队伍
■平战结合■防治结合
■中西医结合■统…管理
」|■人员组成
■地市级应急卫生救治队伍(不少于20人)
■省级应急卫生救治队伍(不少于50人)■国家应急救治专家库
组成
■专业组:流行病学调查、传染源隔离、现场处置、紧急转运、医疗救护、卫生防护等
■培训基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
■队伍培训、演练
医疗救治信息系统
■信息属地化、覆盖全行业 ■统…模式、统一标准
■信息共享
更疗救治信息系统
■国家、省、地市三级医疗救治信息平台
■辖区内所有医疗资源,静态的、动态的
■数据交换平台、数据中心和应用系统
-医疗卫生机构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之间信息共享
更疗救治信息系统
■ 200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卫生部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信息系统项目建议书的批复》
■国债资金1・98亿元用于医疗救治信息系统建设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
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
■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社会安全事件所导致的人员伤亡、健康危害的医疗卫生救援工作。

■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四级
■二、中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看
■医疗救治机构基础设施落后,装备水平
不高,技术力量薄弱,人才短缺
■医疗救治机构发展不平衡,布局不合理, 东西部、城乡差距明显
■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力量分散
■医疗救治体系内部之间及与其他卫生体系(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之间缺乏信息沟通与工作协调
院前急救
■长期重视不够,投入不足,体现不出公益

■服务半径过大,反应时间过长
■急救不急
■整体水平不高,现场急救欠缺,过多转运■人员流失
■急需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
院内急救
■院前——院内衔接,“绿色通道” ■重视
不够,投入不足,设备老化■人员流动性大
■三、中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发展思路
■据研究表明,冠心病急性发作后24小时内死亡
人数占因冠心病死亡总人数的75%,其中发作后1小时内死亡人数占因冠心病死亡总人薮白勺
1/3,努力降低冠心病急性发祚院前死亡奉是近
年来发达国家冠心病死亡率呈下降趋势的重要
原因之一。

■中国因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的绝对值居世界之首, 据统计,在上海因交通事故造成院前死亡(现场死亡和转运途中死亡)人数占因交通事故死亡总人数的2/3,而中国高速公路的发展也将会带来更高的死亡率。

思考
■区域卫生规划:统一规划、统一设置、统一管理
■就近、安全、迅速、有效原则,急救网络
■原则上一个城市一个急救中心(站)■未覆盖县、县级市可建独立急救站
思考
■属地化、全行业管理
■未经批准,任何机构、组织、个人等不得使用“紧急医疗救援中心”、“急救中心(站)”名称,并从事院前急救工作
■ “120”唯」院前急救特服号码,任何医疗机构不得擅自设置任何其他形式的急
■体现政府职能、公益型,财政经费支持
■软件:质量管理和服务管理
■不能局限于单纯转运病人,提高现场医疗急救、途中监护水平和能力
■科学设计急救网络,解决急救不急、反应时间过长、急救半径过大等问题
■结合“医院管理年”,以病人为中心,提咼急救医疗质量和服务求平
■专业化、科学化、规范化
机构、人员、技术准入
■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培养
高水平、高素质、高技能专业人才队伍
■信息建设
■发挥专业技术优势
与红十字会合作,群众自救、互救等初级救护知识、技能培训
目前开展工作
・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基础设施建设
■启动医疗救治信息系统建设
■救护车标准
■急救中心(站)管理办法■救护车管理办法
■人员技术培训和演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