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两章(原文翻译简答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两章《孟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

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①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②假设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③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

④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是守城者却弃城而逃,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⑤所以说,使人安定下来,不能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依靠山川的险阻,威慑天下不能凭借武力的强大。能够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⑥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⑦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所以,能施行“仁政”的的君主要么不战,战斗就一定能胜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①舜从田地间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水泥匠中被选拔出来,胶鬲从鱼盐之中被任用,管仲从狱官手中获赦被任用,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任用,百里奚从奴隶市场上被赎回并登上相位。

②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内心痛苦,使他的身体劳累,使他的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穷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

③用这样的办法使他内心惊动起来,使他性格坚强起来,从而增加他过去所不具备的才干。

④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

⑤内心忧困,思路堵塞然后才能奋发而起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他的脸色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中表现出来,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能了解他。

⑥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来忧患,这个国家,往往会导致灭亡。

⑦这样以后人们才能知道,因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享乐而衰亡。”

Ⅰ.本文的主旨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Ⅱ.文章第一段从攻城和守城两个方面进行论证。从攻城方面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攻城的有利条件是“得天时”;守城的有利条件是“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从守城方面论证了“”地利不如人和。守城一方的有利条件是“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才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和双重否定的句式强调了守城方有利条件。守城一方的有利条件多,但其结果是“委而去之”,论证了了“地利不如人和”。

Ⅲ.得“人和”的实质是“多助”,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天下顺之”。与曹刿论战中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意义相同。

Ⅳ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联系历史或现实例一个这样的例子

1.商汤伐夏桀,夏桀失道寡助,商汤得道多助

2.周武王姬发伐商纣,商纣王失道寡助

3.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失道寡助,陈胜和吴广得道多助

4.隋末杨广无道,各地农民起义,瓦岗军得道多助

5.瓦岗军首领失道寡助,英雄豪杰纷纷投靠得道多助的李渊(唐)

6.元顺帝无道,朱元璋率领的红巾军得道多助

7.解放战争中,解放军得道多助,国民党失道寡助

Ⅴ.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列举人物的目的是什么?从他们的事例中你获得什么感悟?

共同点:都出身贫贱,历经磨难,最终都有所作为。目的是以事实证明只有经历艰难困苦的磨炼才能成就大业(逆境造就人才,从而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感悟: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Ⅵ.第二段从正面事实论据“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和假设的反面事实论据“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关系和作用?

由个人推论到治理国家,正反对比论证推导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他们提出阐述论点的方式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两文都采用类比的论证手法:第一则短文的论点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第二则短文的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它们主要都是针对最高统治者来说。这两则短文都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第一则以战争中的情况作为事例,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第二则从个人事例说起,最后归结到统治者治国上。两则短文提出论点的方式不尽相同:第一则短文的论点在文章中间部分点明,然后对论点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和阐述;第二则短文在文章结尾处揭示出论点,不再对论点进行解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