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鉴赏《芙蓉镇》
影评《芙蓉镇》
影评《芙蓉镇》
谢晋的本意也许让我们反思那个时代,打动我们的却是那对无辜的男女荒诞、固涩却又浪漫的爱情故事。
那个柔情似水的女人,那个苦难越多越能激起他的幽默的男人,他们向我们昭示的生命是如此顽强如此美丽。
那个变幻莫测的年代,谁都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但是他们可以选择自己的情感,选择自己对待生活的态度。
姜文扮演的秦书田的那个著名的“扫大街”的动作,已经显露出姜文又爱动脑子的习惯和相当的功力。
那个动作一下子赋予了这个人物、这个段落、乃至这部影片一个不凡的格调,它不是苦中作乐的穷开心,而是生存的大智慧。
影片此前营造的压抑气愤有点让人喘不过气来,到此处似乎眼前一亮。
这种转折并不是情节性的转折,而是影片基调的转折。
它一下子将原来处在后景的人性,从处在前景中的时代环境里凸现出来。
这个动作的设计我想可能受好莱坞电影《雨中曲》的那个段落的启示,将喜剧片的段落移植到正剧、悲剧的情境中,产生的效果要比原来更有震撼力、意义更复杂。
其实正是这种人格的穿透,使得本片在20年后回过头再来看时,并不像大多数历史反思片失去观赏的价值。
仔细想起来,小镇风貌在中国电影里表现的还真不多,像这么有特色的小镇更是绝无仅有。
要么一下子就扎进村里了,要么起码也是个小县城,其实小镇这样的城乡结合常是最有故事最有气氛的。
这其中可能又一个原因,那就是文革中,大部分的小镇只是人民公社所在地,传统小镇的那种商贩集中功能被取代,那种天南地北四方商贾小贩云集的热闹而自然也就不见了。
所以在读明清话本小说时,对里面描写的商埠小镇总是想象不出是什么样子,总是充满了好奇心和亲近感。
对小镇的怀念,也是对本片总有种亲切感的原因之一。
浅析《芙蓉镇》
《芙蓉镇》分析之秦书田的人性美第一次观看《芙蓉镇》这样一部历史现实主义的影视作品,也第一次认识谢晋这位作为对政治风云有过切身经历和遭遇的导演,对现实政治有着一种发自内心的偏爱和敏感的优秀导演,我喜欢上他的影视作品,它有一种牵着人感受时代命运悲欢离合的酸甜苦辣的魔力,让我着迷、沉溺。
这个座落在湘、粤、桂三省交界处一处峡谷里的小镇在中国这个大舞台上虽然毫不起眼,但就是这样一个小镇演绎着文革时期的个人命运颠肺流离、社会命运的悲苦沉闷。
通过芙蓉镇这个舞台下演绎着的人生百态、一叶春秋在谢晋的导演手中折射出是整个中国大历史舞台下的情况,让人透过影视看历史、透过导演看现实、透过人物看命运。
文革年代,连天空也是灰色的,人性的光辉想要挣脱这层层的灰绽放光芒,这到底需要怎样的一种忍辱负重与才智兼备?我很高兴,谢晋导演通过秦书田这样一个角色让我看到了灰色年代的闪耀金黄,但并不刺眼,透着柔和温暖。
这部作品的成功之处在我看来是:以人物的形象塑造来演绎历史的翻转,也在人物命运的表现中展示人生的坎坷。
我喜欢秦书田这个形象。
影片的开头,秦书田表现出来的是一个表面上唯唯诺诺、自轻自贱、遵规守矩的“污蔑社会主义”的反革命分子,看着不像个男子汉,没有男子气概。
但是,这只是假象,假象,假象。
真正的秦书田:真诚、正直、坚毅、善良、负责、大胆、有爱、内心深处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
就是这样一个内心对生活充满希望与热情的男子,在一举一动之间,告诉胡玉音以及我们现代人,就算生活再多么的难过坎坷困苦,我们都不要丧失对生活最基本的信心和热情,如果连这最基本的生存之本都没有,那么拿什么生下去?拿什么活下去?拿什么走下去?有些瞬间,我为之动容,他是那么的坚定,让人相信黑暗总会过去,前面定是坦途:一、善良:他在自己都不能自保的情况下,还关照替爷爷代罚听训的“小富农崽”。
谁没有困难的时候,谁摊上了都是大事。
这样一个小孩子承受了他这个年纪不该承受的重担,他还懵懵懂懂,啥也不懂。
电影《芙蓉镇》影评
电影《芙蓉镇》观感09历史温名荣090200024近日观看了导演谢晋在1986年拍摄的电影《芙蓉镇》,用三节课的时间看完,给我的第一感觉不是对事件发展过程或结局出乎意料的惊奇,也不是对事件本身对于大脑产生的影响有多么的震撼,而是真真正正的对事件发生发展早已有一点明悟的悲哀,更有个人对主流对大的局势难以抗拒的无力感。
试想,当一个人发觉自己和他所处的世界特别是精神世界格格不入甚至受到主流时局的孤立和压迫,个人犹如在浩浩荡荡的长河中如一粒黄沙载沉载浮时,谁还能够保持自己的本心,坚持自己的信念,做到内心和行动的统一而不随波琢流。
如果能做得到,那也算得上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了。
但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平凡人只会觉得时势比人强,不管是“正”的“邪”的,都屈服于时势面前。
正是因为有着对时势的不同应对,才呈现出人间百态,君子也好,小人也罢,都在历史的舞台中演绎着他们各自的戏,待到一幕幕戏落幕时,自有后人去继续书写历史。
在芙蓉镇,这个中国不起眼的小地方,就通过荧幕的方式向我们展现了属于一个特殊时期的就耨一段历史戏。
在这个座落在湘、粤、桂三省交界处一处峡谷里的小镇在中国这个大舞台上如九牛一毛般的存在虽然毫不起眼,但中国的大舞台在四清运动到文革结束这段时间由千千万万个芙蓉镇般的小舞台存在着。
由在芙蓉镇这个舞台下演绎的人生百态、一叶春秋在谢晋的导演下折射出是整个中国大历史舞台下的情况,所谓“见微知著”、“管中窥豹'”即是如此。
可以说,影片通过对男女主人公及其配角在故事中将近二十年的生活轨迹特别是对他们一波三折的命运的刻画,把握住运动前、运动中、运动后的时间主线,窜连起代表不同身份的人物在三个阶段的不同行为举止极其后果,透过时间和空间的双重对比,展现出在世间的作为人复杂的一面,无论是丑的、恶的、美的;揭示运动对个体最基本的人性的压制和摧残,特别是借集体利益之名,行满足个人私利之实,更是暴露了所谓运动在底层社会的变质;这种从上到下的这种运动像是一场骗局将几乎所有人卷入结束时却又像噩梦醒来一样,回到刚开始时芙蓉镇的景象,像是什么也没改变,但留在人们心底的记忆不会改变。
芙蓉镇影评
中国经典电影《芙蓉镇》解读谢晋导演将古华的长篇小说《芙蓉镇》改编成电影。
它通过芙蓉镇上的女摊贩胡玉音、“右派分子”秦书田等人在“四清”到“文化大革命”的一系列运动中的遭遇,对中国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后期近20年的历史做了严肃的回顾和深刻的反思。
芙蓉镇上的风风雨雨正是中国当代社会历程的缩影。
编导者采用近乎编年史的手法,通过众多人物的升沉荣辱表现了各式人物在历史面前的真实面目,同时发出了对人性的呼唤和对美好感情的讴歌。
《芙蓉镇》的历史背景复杂,它纵贯了中国从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后期近20年的历史。
这段时期,不仅经历了文化大革命,而且之前还有四清运动等。
谢晋的电影是精神心灵的诗意表达。
对人的信仰的深度思考,对生命的讴歌,劳动与自然的质朴流露、甚至是彻底的软弱与真诚,这些构成了谢晋作品的思想内蕴,其实也是谢晋导演对现实生活的真切感悟。
尤其是《芙蓉镇》中青石板路上的那段由竹扫把作证的爱情。
《芙蓉镇》中青石板、竹扫把下对人性的呼唤,正是通过画面、声音、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刻画、道具使用等方面来体现的。
《芙蓉镇》本片分上下两集,讲述了位于湘、粤、桂三省交界处的芙蓉镇上,人称“芙蓉姐”的漂亮女人胡玉音在“四清运动”及“文化大革命”中的遭遇。
1963年,凭着热情周到的服务,胡玉音与丈夫桂桂经营的米豆腐摊子前渐渐成为早市上最热闹的一道风景,加上夫妻俩省吃俭用,手中积攒了一笔数目可观的财富。
镇党支书也是胡玉音干哥的黎满庚、粮站主任谷燕山及乡邻们都为他们高兴。
当他们盖好新房准备日子更上一层楼时,迎上“四清运动”,一直嫉妒胡玉音的原国营饮食店经理、今县商业局科长李国香与二流子王秋赦联手,趁机将她定性为“反革命五类分子”中的“富农婆”,将之派去与原县文化馆馆长、今被人称作“秦癫子”的“右派”秦书田一起清扫大街,桂桂身亡。
运动中黎满庚昧着良心将胡玉音背叛,谷燕山则一直以老革命军人的标准诚实做人。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世道的荒谬从不停调换角色的李国香与王秋赦两人身上便可窥见。
中国影视名作赏析之《芙·蓉·镇》
中国影视名作赏析之《芙蓉镇》——观影小感受×××会计班××××《芙蓉镇》——观影小感受电影《芙蓉镇》是谢晋导演根据古华的同名小说改编的。
芙蓉镇,很美的名字,表面上看来,跟这个影片完全不搭调,谢晋导演完全可以换一个更好更贴近影片内容更有吸引力的名字,至少对于我来说,如果我不了解这部影片的内容,只是根据这样一个简单的名字我可能不会去看这部电影。
中国影坛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不在少数,由小说改编成电影后有改名字的也不在少数,文学作品与电影既有许多相似之处,也有很多的不同,就其名字来说,文学作品不一定要有一个很响亮的名字(这里所说的文学并不包括那些为了增加发行量而刻意改名字的作品),因为真正的文学作品是有生命力的,他们可以历经千年而依然为人们所铭记;虽不知电影最早的雏形是什么,但是我觉得电影是集娱、商业与文化于一身的,当然后来的纪录片要另言之了,既然电影有商业和娱乐的性质,那就不可避免的要有一个很响亮很个性的名字,就像现在的明星都需要一个艺名一样,一个响亮个性的名字会更有吸引力,更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人们记住他们。
芙蓉镇,让人觉得那应该是一个静谧、恬淡、民风淳朴的世外桃源;而电影《芙蓉镇》简单说是关于文化大革命的或者说是与文化大革命有关的,一提到文化大革命,我想很多人想到的都是阶级斗争、游街示众、批斗大会、睡牛棚以及艰苦的劳动改造;一个像是美好的天堂,一个却充满了残酷的斗争,精疲力竭的精神挣扎,也许就是这样有着强烈对比特性的东西放到一起,才更容易引发人们的思考,对那个不堪回首的动荡年代的思考,就像鲁迅说的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是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也许谢晋导演是想用这种残忍的对比来冲击观影者的心灵,引起共鸣。
影片中形成鲜明对比的地方很多,影片开始是1963年,湘西小镇街头热闹非凡,勤劳善良的胡玉音和黎桂桂夫妇卖米豆腐的热闹的场景与文革开始后,人们惶惶不可终日,冷清灰暗的街头形成的对比;靠自己的双手换来富裕生活的胡玉音夫妇(代表了那部分当时的勤劳善良的小资产者)与好吃懒做生活一片狼藉的王秋赦(代表了当时那部分懒惰钻运动和制度的空子无产者)的对比;懦弱愚钝的黎桂桂与隐忍坚强的秦书田的对比;蒙昧的大搞运动的李国香王秋赦等人与清醒的认识到运动本质而冷眼旁观的秦书田(从影片结尾语李国香的谈话中可以看出),同为国家干部的芙蓉镇书记黎满庚的懦弱(虽说他以自己有家室为为借口自己辩解)与刚直不阿的粮站主任谷燕山的对比……看似坚强胡玉音是整个电影的主线式人物,她似乎成了一个悲痛和灾难的化身,矛盾的集结点。
伤痕电影《芙蓉镇》——”活下去,像牲口一样活下去“
伤痕电影《芙蓉镇》——”活下去,像牲口一样活下去“电影《芙蓉镇》根据古华所著同名小说改编。
影片通过芙蓉镇上的女摊贩胡玉音、右派分子秦书田等人在“四清”到“文化大革命”的一系列运动中的遭遇,表现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现状,对历史做了严肃的回顾和深刻的反思。
影片在1987年第7届金鸡奖上获得最佳故事片,最佳女主角等5项大奖。
2018年8月18日,被评为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十大优秀爱情电影。
初看《芙蓉镇》的时候,小花想起另一部电影——张艺谋的《活着》。
两个片子的相似之处就是,用人性贯穿全片,讲述那个时代下人们在历史的洪流中挣扎隐忍的命运。
片段“活下去,像牲口一样活下去。
”这句台词是秦书田被判十年刑时,对胡玉音说的,也是小花印象最为深刻的。
这句话不仅深深地印在观众的脑海里,更深深得刻进胡玉音的骨子里。
在秦书田坐牢后,胡玉音就靠着这句话活了下去。
她忍受屈辱,挣扎求生,让观众不禁动容。
胡玉音跟秦书田的爱情始于朝夕相处,他们的爱情在共同的劳动中孕育和产生,一个是“富农”,一个是“右派分子”,两人相似的命运和身份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
当胡玉音在黑夜奔跑到乱坟岗去找他可怜的桂桂时,当胡玉音要被羞辱在门口雕塑狗牌时,当胡玉音生病孤独无助时,秦书田给予了她温暖。
他们一起在每天打扫的石板路上度过艰难岁月,爱情也自然而然的产生了。
导演谢晋在片中把希望和绝望,乐观和悲伤编成一体,直直地冲击着人们的心灵,引起人们对时代强烈的反思。
影片运用多种符号,塑造了具有典型性格、复杂而丰满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人物从压抑到抗争的人生历程。
而在片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人物之一李国香,李国香这个人物可以说是一个悲剧人物。
刚一出场的时候,观众就可以明确的知道,这是一个坏人,是来搞事情的。
果然,事实就是如此。
由于李国香对胡玉音的嫉妒和羡慕,在“四清运动”开始后,担任工作组长的她,把胡玉音作为第一个被针对的对象。
泯灭人性的政治斗争如同漩涡把良知和底线搅得稀巴烂。
简评《芙蓉镇》
题目
芙蓉镇上的风雨柔情
——简评电影《芙蓉镇》
摘要
本文通过对电影《芙蓉镇》的情节入手,讲述了胡玉音买米豆腐建新房;李国香突然遭批斗黎满庚为了自己出卖胡玉音;王秋赦为了满足自己的贪念讨好李国香;王秋赦贪婪地摸胡玉音像木偶的乳房;芙蓉镇上的百姓箪食壶浆迎接王秋赦;一个“右派分子”因为生病让自己的孙子代自己集合,接受点名与训导;桂桂被杀死;胡玉音与秦书田被打倒后一起扫大街过程中的相互照顾与呵护;胡玉音烧好米豆腐等秦书田回来等具体情节,分析其导演对电影情节的安排、对人物的形象的刻画,以及对当时环境气氛的渲染,从从影片主题的几个方面,(1、影片揭示了在那段历史中,革命运动的荒谬性;2、影片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贪婪与自私;3、影片揭示了当时社会人道的缺失;4、影片突出表现了冷酷中有温情的一面。)表达了对电影极具杀伤力的手法的赞叹以及作者在观看后心灵受到的震撼与对中人性的感悟。
芙蓉镇影评——精选推荐
历史舞台上的生旦净末丑《芙蓉镇》是一部内容与形式俱佳的经典之作,是与《活着》一样细腻又激烈地描写如何在变迁的环境中保持美丽与优雅的好电影。
纯粹的人性贯穿全片,放射着耀目的光芒,令人难忘。
谢晋在片中把乐观与绝望,欣喜与悲伤,平静与混乱,真实与虚假编成绝妙的织体,平衡,精致,干净,暗地里又涌着股浓烈的激情,气韵非凡,浑然天成。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正因为每一个细节都做足了戏份。
《芙蓉镇》拥有的就是这样一批优秀的配角,他们饱满、立体,在一个个小阶段就像主角一样光芒四射,构成了历史舞台上一幅生旦净末丑的浮世绘。
《芙蓉镇》中最出彩的就是秦书田这一角色。
仅有一腔智慧是不够的,须得像秦书田那样,大智若愚,讪笑之间便能偷换卑贱与高贵。
秦书田,“铁帽右派”,人称“秦癫子”,芙蓉镇中一个最神秘也最有人性光彩的人物。
他混世、乐天,他任打任罚,玩世不恭。
无论是跪砖头、挨批斗、挂黑牌游乡,他总是一马当先,笑眯眯,像走亲戚、坐酒席一般;“查反标”核对笔迹,让他写字,他大笔一挥写满了两张纸;他即兴创编“黑鬼歌”、“黑鬼舞”,逗人捧腹;他握着扫把踩舞步,间或扫把一挥,作宝刀立地状,间或左右开弓,成宝剑出鞘模样—这是天底下最浪漫的华尔兹了。
每一次运动,“秦癫子”首当其冲被羞辱一次,最后他只有把羞辱当荣耀玩“黑色幽默”,成了个“老运动油子”。
而当年才22岁的姜文,几乎一出手就与众不同,那时的他,已具备一种老马一样沉默拗执的眼神,内敛中阴沉沉地透着股子劲儿,天生具有压场的功力,他无疑是中国电影史上独一无二的天才。
片中,姜文站在雨中,眼光迷离地看着挂上“破鞋”的李国香,眉宇间有着极真且迂的书卷气,当他一字一顿吐出:“你,也是人!”,我们终于能够肯定,是《芙蓉镇》而不是一年后的《红高粱》,成就了才华横溢的“影帝”姜文。
《芙蓉镇》还有其他一些角色也同样深入人心,例如黎满庚和谷燕山。
可以肯定,黎满庚还算是个好人,尽管为了“组织”他曾选择背叛。
赏析影片《芙蓉镇》
向大师致敬!——赏析影片《芙蓉镇》他是中国第三代导演的代表人物,被人称作是中国的黑泽明。
他用他那略显沉重,在艺术造诣上却无比精彩的镜头。
向无数的观众诉说着中国成长的痕迹。
他就是谢晋。
一个令姜文也非常崇敬的人。
一个伟大的导演。
提起谢晋,那就不得不说他的反思三部曲。
谢晋把他最辉煌的贡献都留在了80年代,反思三部曲----《天云山传奇》《牧马人》和《芙蓉镇》成就了中国第三代导演的最高峰。
而1986年拍摄的《芙蓉镇》无疑是反思三部曲中的佼佼者。
导演用他那深刻的镜头。
向观众刻画出了一幅在文革时期,被打到,被污蔑。
却又可歌可泣的爱情。
真实还原了那个疯狂年代的人性扭曲。
《芙蓉镇》这部电影刚上映的时候被列为了禁片。
因为它太过于真实。
真实的让人害怕。
镜头里面形形色色的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都变得异常的疯狂。
无论是县里的官员李国香还是流氓王秋赦。
都在特殊的年代把自己的本性展露无疑,让人印象深刻。
而秦书田和胡玉音的爱情,也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显得是那么的弥足珍贵。
80年代的电影,无论是镜头色彩还是画面特效当然和今天不能相提并论,但《芙蓉镇》却凭借着它优秀的剧情、演员出色的演出,成为了华语电影中,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
同样是反思“文革”的电影。
相比于张艺谋的《活着》和陈凯歌的《霸王别姬》。
《芙蓉镇》的人物显得更为的底层。
只是一个小镇上普普通通的老百姓。
而通过对这些小人物的塑造。
也使得观众在观看影片后更容易产生共鸣。
更加的同情电影中男女主人公的遭遇。
电影的情节十分紧凑,这使得影片2个半小时的时间不会让观众觉得拖沓。
而影片最值得让人称道的,无疑是导演对人物设定的成功。
无论是片中的主人公胡玉音、秦书田还是粮站主任老谷,以及所谓的反派人物李国香。
都在导演的设置下显得十分有情感张力。
这也使得原本就十分优秀的演员面对镜头时更加的游刃有余。
甚至可以说,正是因为导演对人物设置的把握出色。
才使得《芙蓉镇》这部电影变得无比优秀,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据着一个举足轻重的地位。
芙蓉镇专业影评
芙蓉镇专业影评从多角度分析,帮助你更好的去理解这部经典著作这部片子就是要告诉我们,文革已经过去,但是我们不会忘记,永远也不要忘记,苦难深重的中国人,何时才再也不受那种罪?影片中呈现的是湘西美好的淳朴的小镇居民生活,是中国多少小镇的缩影啊!影片中的人物是多少中国人的写照啊!《芙蓉镇》是一部灰色的影片,同时,因了这灰色保持了难得的美丽与优雅,它也成为一部内容与形式俱佳的经典之作。
纯粹的人性贯穿全片,放射着耀目的光芒,抵抗着那个灰色的年代。
乐观与绝望,欣喜与悲伤,平静与混乱,真实与虚假,在片中一一对照又一一平衡。
《芙蓉镇》,故事从1963年开始,到1979年结束,是描写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一部力作。
在1963年,凭着热情周到的服务,胡玉音与丈夫桂桂经营的米豆腐摊子前渐渐成为早市上最热闹的一道风景,加上夫妻俩省吃俭用,手中积攒了一笔数目可观的财富。
当他们盖好新房准备日子更上一层楼时,迎上“四清运动”,一直嫉妒胡玉音的原国营饮食店经理、今县商业局科长李国香与二流子王秋赦联手,趁机将她定性为“反革命五类分子”中的“富农婆”,将之派去与原县文化馆馆长、今被人称作“秦癫子”的“右派”秦书田一起清扫大街,桂桂身亡。
运动中黎满庚昧着良心将胡玉音背叛,谷燕山则一直以老革命军人的标准诚实做人。
《芙蓉镇》之所以使我们感到有较大的思想深度和容量,具有一般小说都难以抵敌的密度和厚度,其根本原因,是它创造了三四个血肉丰满,个性鲜明,具有丰富社会内涵的典型人物: 《芙蓉镇》中最出彩的就是秦书田这一角色。
仅有一腔智慧是不够的,须得像秦书田那样,大智若愚,讪笑之间便能偷换卑贱与高贵。
秦书田,人称“秦癫子”,一个最神秘也最有人性光彩的人物。
他任打任罚,玩世不恭。
无论是跪砖头、挨批斗、挂黑牌游乡,他总是一马当先,笑眯眯,像走亲戚、坐酒席一般;“他即兴创编“黑鬼歌”、“黑鬼舞”,逗人捧腹;每一次运动,“秦癫子”首当其冲被羞辱一次,只有他把羞辱当荣耀玩,成了个“老运动油子”。
《芙蓉镇》影评:人心不死人性不灭
《芙蓉镇》影评:人心不死人性不灭《芙蓉镇》影评:人心不死人性不灭每个时代都有伟人,谢晋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电影伟人。
仅凭一部《芙蓉镇》,谢晋就足以跻身中国乃至世界最伟大的导演之列。
即便是拍摄当年的电影技术远远没跟上世界的平均水平,但谢晋凭借灌注其中的人文关怀与对人性深度的挖掘,让电影超越了时代的约束以及电影技术的限制。
文革是中国好几代人一辈子的痛,也是属于国家与那个时代的创伤。
谢晋虽然在五六十年代的时候同唱赞歌,但让人欣喜的是之后他与政治拉开了距离,从此不再是政治的一个传声筒。
八十年代中期,文革的阵痛还未完全消逝,国家上下正是往前看的形势,拍摄文革的题材,可以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需要极大的勇气和魄力。
仅仅是涉及到这样的题材已经很了不起了,但谢晋取得的成就远远超出了浅层的意义。
谢晋对文革时期小人物的心理表现得恰到好处,所以影片中的人物刻画得非常成功,这也许还得归功于改变自古华原著的原因。
在两个半小时的电影时长中,除男女主角胡玉音、秦书田外,其他的角色如反派李国香、王秋赦,好人谷燕山、黎满庚等也非常的出色。
胡玉音是米铺老板的女儿,因为阶级因素,青梅竹马的恋人放弃她而选择了大好的前途,但她并没有怨天尤人,反而在成家之后与黎满庚兄妹相称。
灵活的经商头脑让她通过摆豆腐摊,成为镇上数一数二的富户。
这靠自己双手挣来的钱财,本来合情合理,在文革时期却被冠上了资本主义的骂名。
胡玉音的受难之路再次开始。
谷燕山呢,是个老革命,战争年代冲锋陷阵,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莫大的牺牲。
在文革时期却因为始终坚持原则坚守自己心中的良心,在运动中被打倒,整日赋闲,看着人心的陷落和世道的不公却无能为力,只能买醉麻醉自己,但仍相信一切还没完,这个时代终会过去。
没有他无数次伸出的援手,芙蓉镇的世界必定寒冷无比。
而王秋赦,是每个镇上都会有的那么一两个好吃懒做的人之一。
放在当下,这样的人是遭到社会的鄙视的。
其实在那个时代他同样不受欢迎,在真正的人民群众中间。
《芙蓉镇》影视评析
《芙蓉镇》影视评析——09241207数码(1)班华溢沁《芙蓉镇》,一部1986年的电影,今天上课能有幸看到这部电影,看完之后感到被深深地打动了,是看之前未曾想到的,必须佩服谢晋导演的功力,感觉这部电影是电影史上的丰碑,百年之内都无法逾越了。
在数个小时的电影里,我感觉到了压抑,愤恨,怜悯,欢笑,感动等无数情绪的交织会和盘旋和缠绕,一部电影能给我带来如此的感动着实难能可贵。
如果说《蓝风筝》与《活着》悲烈。
而史诗则将所有情感都无限包含在他波澜壮阔有细致入微的叙述中,像《芙蓉镇》的淡定。
这部片子是很典型的现实主义,它不激进,不愤怒,也不“先进”,虽然涉及到的题材很敏感,但其实着力于表现小人物的爱恨悲欢,对时代和事件的批判,力度很轻。
电影以朴实逼真的生活事件、对接严谨的影响结构将政治运动的诡诈,世事人心的叵测,表现得惊心动魄。
而所有这些成就的取得,其关键在于谢晋对于政治、历史,乃至我们这个民族的无畏的反思和直面。
谢晋以亲历者的反思姿态直面历史,即使出品的时间更早,其思想上的韧度却更加尖锐和犀利。
芙蓉镇上的风云变幻,是被严丝合缝地记录而非现在的镜头前。
文化大革命是个特别的时期,对于我们这种八零后是完全没有任何经历的,看谢晋的《芙蓉镇》,我深刻以为在任何情况下,人都不应该放弃某些价值,良知和良趣,也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站在“人”的角度上叙事是这部片子的另一大亮点,秦书田固然憨厚,但也不乏小聪明;李国香作为政坛的壁垒,也会说出“脖子都没有洗”;黎满庚的老婆固然看胡玉音万般不顺眼,也会同情他的不幸遭遇,所有的任务都显得丰满,可信。
灰色的年代中,环境固然是苦难的,但人的生活并不应该由此可变得逆来顺受,即使不进行激烈的抗争,也可以让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更加有趣,这完全是生活态度的问题。
生命并非虚无,它是这般真实,这般经历磨难的历练。
前辈们所遭受的历史洪波,应为我们后人筑起一道防洪堤,我们没有理由让洪水再度施虐,侵犯我们的家园,摧毁我们日渐脆弱的心灵。
浅析《芙蓉镇》
浅析《芙蓉镇》《芙蓉镇》是由谢晋导演的,这是一个发生在建国初期的故事,主要讲述了芙蓉镇上的美丽的女摊贩胡玉音和右派分子秦书田“秦癫子”等人在“四清”到“文化大革命”的一系列的荒唐运动中的悲惨遭遇,芙蓉镇里的人,所经历的事就是那个时代的缩影,这部影片对于中国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后期的的历史进行了严肃客观的回顾和深刻的批评。
影片中每个人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唯一不变的都是那颗被社会一直摧残着的心,说的也不仅仅是那个时代,更是那个时代中的人性。
秦书田是一位有思想有内涵的人,他的思想凌驾于万物之上,虽然他是这个社会的最底层,但是他却有着那个时代人们没有的乐观精神,可以说是一种“悲剧式的乐观精神”,他和胡玉音已经是右派分子,每天在天还没亮的时候就开始打扫街道,胡玉音是满声的抱怨,而秦书田却能在困境中找到乐趣,边扫地边跳起舞,还教会了胡玉音这种跳舞的方法,其实教会的不仅仅是舞蹈,更是一种心态。
在秦书田要被抓起来的时候,他告诉胡玉音一句话“要像牲口一样好好的活着”这是多么卑微的自我作践的一种方式,但是在那个年代里活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秦书田的乐观精神不是源于认知的肤浅,而是一种看透人性的一种豁达,他会大方的接受不雅的反派分子的称号,甚至为了和胡玉音在一起,说自己是畜生,他会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上演癫狂勇敢而不失浪漫的做法。
胡玉音是影片的主线索,主要讲述的是她在那个时代的人生经历,也是她的美丽大方和受欢迎才引起李国香的嫉妒,从而引发后来的故事情节。
可以说胡玉音是那个时代里具有反抗精神的代表,但是在那个压抑的充满冷暴力的社会里,她的反抗是无力的。
胡玉音就像是一朵美丽的荷花,出淤泥而不染,对爱情充满着渴望,但是在那个时代里,美丽也是一场浩劫,引起了李国香的嫉妒,开始组织领导破坏了她的初恋,接着工作组又把她变成了寡妇,就像失去水的莲花,被人丢弃在石板街上,最后差点死去,还好有那个“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秦书田陪伴着她,让她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义,但是在自己怀孕的时候,秦书田也被抓了起来,自己只好一人带着孩子生活,只为等待有一天能重见光明,她那反抗的精神也已经被磨光了,可见这个时代的摧残力度是有多大。
芙蓉镇影评
看到这里,我很理解我爸妈相信的东西,也理解他们对我的担心,经历了那个时代的人,太容易把一份稳定的工作,一个幸福的家庭当成人生的全部。那么多人在那个时代来来去去,从天上到地上,从地上到天上,看过了看透了,不就是这样吗?
胡玉音:大方的看起来有点不守妇道,这其实是我过于封建了。她是有真性情的人,发生在她身上的事看起来充满戏剧性,把一个害死自己前任的人再拿过来当成现任。Oh, my god! 你为什么还可以不顾一切的相爱?只因为你真。感觉这个人物跟刘晓庆本身就有点像,我惊异的是她当年跟姜文有了婚外情,现在还可以每月打一次电话互相联系,分了手也是可以做朋友的,甚至是挚友,只是你怎么看罢了。
王秋赦:影片结尾,他疯了。人生的确如戏,你若入戏太深,就免不了像《霸王别姬》里的张国荣。只不过张国荣或许更愿意相信戏如人生罢了。戏荒诞,戏也不荒诞,人生亦然。
影片真诚,力图呈现历史面前人物的真实面目,细腻而又激烈,纯粹的人性贯穿始终,涌动的满是歌颂。
作为线索,影片开头和结尾都是刘晓庆在卖米豆腐,让人不禁感叹,这16年都是一碗米豆腐引发的血案。
影片改编自古华的同名小说《芙蓉镇》,片子很长,讲的是芙蓉镇上1963-1979年发生的事。
那是个跌宕起伏的年代,硬生生的牵扯着每个人的命运。
谷燕山:其中一幕是他被诬蔑偷情,但他却是在“为了新中国,冲啊”的战场上伤了老二的人,这的确很讽刺。拼死拼活把老二拼掉了才拼出来的新中国却反过来逼他把老二亮出来让这个时代看看,这到底是个什么时代!难怪后面他喝醉了酒要把这个眼前的新中国消灭掉。另一方面,这一幕也表达“运动”对私人领域的侵犯。这么直白的上升到人性的高度,巧妙。他刚强坚毅,真实勇敢,就靠这个在那个疯掉的时代对良心有一份坚守。或许流浪会让人感到安稳,选择风雨飘摇只为了给内心找间房。在这个时代,我们守住了吗?
芙蓉镇影评
芙蓉镇影评导演:谢晋主演:刘晓庆,姜文等剧中人物:芙蓉姐、桂桂、村支书、癫子、女领导、陈懒汉,粮站主任《芙蓉镇》是一部灰色的影片,我觉得。
同时,因了这灰色保持了难得的美丽与优雅,它也成为一部内容与形式俱佳的经典之作。
纯粹的人性贯穿全片,放射着耀目的光芒,抵抗着那个灰色的年代。
乐观与绝望,欣喜与悲伤,平静与混乱,真实与虚假,在片中一一对照又一一平衡。
•从表面上来看,影片的政治色彩的味道比较的浓重,可能会给人造成一种错觉,是不是一部政治片?我想文化大革命这段历史为电影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背景,这个人性扭曲的时代,为各种人物来表现自己提供了一个宽广的舞台,让各种角色的人物可以在这个舞台上尽情的表演,受到的影响可能是比较小的。
所以我倒是觉得,将表现人性的一些故事放在这个背景下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芙蓉镇》的成功与这个背景的选择是息息相关的,表现了各个阶层的人物的原生态。
下面试图从人性的角度来进行一些粗浅的解读那个特殊时代下有着爱情和仇恨,有着奉献和自私,有着辛酸和血泪,有着反抗和坚强,有着迷惘和无奈,这部影片的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和历史镜头,向我们赤裸裸地揭示了那无辜和悲惨的时代,在我们看着不可思议的事情却真实地存在着,这深刻反映了那个特殊时代下的历史事实。
故事从1963年开始,到1976年结束。
这中间“四清”、“文化大革命”,几番运动几番秋。
“芙蓉姐子”胡玉音从个体致富典型,到失去一切的“富农婆”,再到“非法同居”的“黑夫妻”、监外执行的劳改犯,最后重新回到米豆腐摊前。
王秋赦从一个好吃懒做的“二流子”,到“运动根子”,再到党支书甚至镇长,最后一个跟头栽下来,成了真正的疯子。
就连芙蓉镇,街上一度贴满了同一规格、同一号字体的标语、对联,街容“革命化”,人际关系亦“革命化”,但最后还是回到13年前干干净净的模样坚强敏慧但红颜命薄的“芙蓉姐”胡玉音,相信劳动致富、木讷寡言的屠户黎桂桂,因为自身难保而背叛自己、背叛胡玉音的大队书记黎满庚,对现实无可奈何、只有“醉眼看世情”的北方大兵谷燕山,装疯卖傻却从未怀疑真理必胜的“秦癫子”秦书田,心狠手辣甚至有点心理变态的“运动闯将”李国香,好吃懒做、甘心当流氓无产者的“运动根子”王秋赦。
《芙蓉镇》影评
《芙蓉镇》影评《芙蓉镇》影评我们已经远离那个动乱的年代那么多年了,没有亲身经历过那场浩劫,可是,也一次次的从老人们的口中听到那个年代他们身上经历的种种磨难,这次,可以说是第一次从电影中感受了曾经想都不曾想过的痛苦与煎熬。
影片《芙蓉镇》从头到尾都显得沉闷,窒息。
灰暗的天,漆黑的夜几乎占据了整个电影的场景,我们感受得到人们的恐惧,慌乱和无处不在的无奈和隐忍。
影片中的女主角胡玉音是一个勤劳,朴实又美丽的农村的妇女形象,她和自己的丈夫桂桂凭借自己的双手辛苦赚钱盖房,夫妻二人过最简单的普通人生活,有个美满的家,却招来当时国营饭店女经理李国香的嫉妒,后来,她带领县委工作组进入芙蓉镇,运动随之展开,在那时的社会主义平均思想的口号之下,胡玉音被迫远走他乡,辛苦赚来的钱和房产不仅被当作资本主义财产充公,而且她一直视为亲人的干哥哥知识分子黎满庚被戴上资本主义的帽子被逼无奈交代了替胡玉音保管的1500块钱后得以继续苟且偷生的活着,看得出,他也是出于无奈而背弃了胡玉音,内心充满了歉疚和彷徨无措,但是一个大男人,一个知识分子,他无能为力。
胡玉音回到家后才发现自己的丈夫被活活逼死,自己更被扣上了资本主义富婆的罪名,此时她已经变得家破人亡,整个影片看到这,让人不免唏嘘不已,为她苦难的生活。
而后来李国香升职又被打到冠以“破鞋”的称呼,没过多长时间又复职的变化,那个无赖懒汉王秋赦的官运让人们不得不被那个黑暗年代的反复无常的荒唐政策而痛心,到处人心惶惶,而胡玉音与“右派分子”秦叔田在共同的艰苦劳动中慢慢相爱似乎是整个片中唯一让人觉得美好的事,他们作为“五类分子”申请结婚,可是在那混乱的年代他们爱情的结合还是被贴上了“两个狗男女,一对黑夫妻”的标签,成为了反革命典型,秦叔田被判10年,胡玉音被判3年,因有身孕监外执行。
他们却表现出了无比的坚强,不肯低头,作为一个女人,生命中承受了太多痛苦,如果不是那句“活下去,像牲口一样的活下去”,我想,她一定会像老辈人口中的那些善良的人一样,在不堪侮辱和身体上的折磨,精神崩溃的状态下选择死亡,在那个时候,活着比死更需要勇气!简短的一句话,似乎概括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也是对那个时期人民出境的一种反映,然而,那些年的困苦,岂能用一句话就可以说清楚的?!1979年的春天,一切黑暗都结束了,终于迎来了光明,所有的冤案审判和错误划分都诚信澄清了,人们又回到了那种平静安详的日子里,秦叔田回来了,李国香一个人又高升了,芙蓉镇上又重新拥有了芙蓉姐的米豆腐店,王秋赦疯了,每天拿着一个破锣衣衫褴褛的大声叫嚷“运动了,运动了!”那场折磨人的运动过去了,王秋赦的吊脚楼倒塌了,一个时代的悲剧结束了,可是,谁又能把那些失去的生命和岁月找回来呢?这部影片深深地震撼着我们的心灵,像是针一般扎进每个人的内心,这是一部苦累史,更是一部辛酸史,它让我们觉得荒唐可笑又可悲的同时实实在在的表现了真实的存在的悲惨时期。
芙蓉镇影片观后感
芙蓉镇影片观后感影片《芙蓉镇》是一部以乡村题材为背景的电影,在观影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该片通过真实而细腻的故事情节,展现了乡村生活的多样性和独特魅力。
本文将就片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塑造以及主题思想进行论述。
首先,影片的故事情节紧凑而引人入胜。
影片讲述了芙蓉镇的一段鲜活的故事。
通过描绘镇上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展现了乡村生活中丰富的情感和生活百态。
故事中的每个角色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性格和故事,让观众对这个小镇的人物和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影片的叙事节奏紧凑,情节交织有机,让观众始终保持着紧张的观影状态。
这种故事结构的设置使影片具备了很强的吸引力,让观众一直沉浸在故事中,难以自拔。
其次,影片的人物塑造细腻而真实。
片中的每个角色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命运。
他们的生活琐事、喜怒哀乐都表现得非常真实,让观众能够感同身受。
其中,对于女性角色的刻画尤为出彩。
她们或坚强,或柔弱,或聪明,或勇敢,或娇媚,细腻地体现了女性在乡村生活中的各种形态和价值。
这种细致入微的人物刻画不仅增加了影片的观赏性,更是向观众展示了乡村生活的多样性和女性的生存之道。
最后,影片的主题思想深入人心。
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芙蓉镇是一个充满艰辛和挑战的地方,但同时也是一个充满爱和希望的地方。
影片通过展示乡村居民面对各类生活困难时的坚韧和乐观,强调了乡村人民的艰苦奋斗精神和顽强生活态度。
乡村并不只是落后和贫困的代名词,而是一个有着丰富人文历史和自然资源的地方。
影片通过描述芙蓉镇的故事,呼吁观众关注和理解乡村,给予乡村以更多的关怀和支持。
总之,影片《芙蓉镇》通过真实而细腻的故事情节、细致入微的人物刻画以及深入人心的主题思想,成功地展示了乡村生活的多样性和价值。
观影后,我对乡村的理解和认识得到了深化,对乡村的未来也充满了希望。
期待能看到更多类似的电影作品,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这个充满魅力的地方。
《芙蓉镇》影评
政治运动下,自然社会的“变”与“不变”——《芙蓉镇》影评《芙蓉镇》作为中国著名导演谢晋“反思三部曲”之一,自1986年问世以来,无论是在电影创作界还是电影评论领域,都获得了广泛的好评。
《芙蓉镇》这部影片其实是中国大地的一个缩影,它所展现的人性的压抑和生命的搏斗,政治运动与复杂人情的交织仍然启发着三十年后的我们去反思芙蓉镇,反思那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反思我们如今的生活。
在影片第一个镜头中,美丽、勤劳的胡玉音伴随着磨子声出现在我们面前,她和丈夫夫唱妇随,动听而又极具湘西风格的小曲在我们耳畔响起。
虽然是在夜里,他们仍然辛勤地磨着豆腐,两人在磨盘旁你添我转、情谊深厚,而随后出现的一碗碗洁白的米豆腐,更是将这股幸福的味道渲染到每个人心中。
影片选取了四个时间段:1963、1964、1969、1979,这几个数字乍一看似乎并没有什么关联,但它们的背后都是一个个鲜明的政治时代,具有特殊的历史背景,也同样是主人公命运浮沉的重要时间点。
影片正是通过讲述女主人公胡玉音在这十几年内的生活变迁,以及周遭人所发生的或心酸或讽刺的故事来为我们揭示政治运动给自然社会带来了哪些“变”与“不变”(一)自然正当的传统逻辑之变看完电影,觉得其中的很多故事都极具讽刺,好像他们都或多或少的与我们生活中的正常逻辑产生了悖论。
而这样的故事在那个革命年代中,却不是虚构的情节,而是真实发生了的事情。
革命的意志深刻地改变了这个传统社会中随着历史经验沉淀而来的自然正当的传统逻辑。
胡玉音和丈夫一起经营着一家米豆腐店。
她有着自己的处事之道,无论是怎样着装的食客她都笑脸相迎,温柔的声音如歌一般动听;再加上她姣好的外貌,米豆腐店的生意自然是红红火火。
这样勤劳、善良、热情的一家人把日子过得有模有样;并且他们通过一年的辛苦劳动和付出,建成了期盼已久的新屋,准备开始自己崭新的生活。
但好景不长,这栋寄托着他们对生活美好期望的新屋却如一颗定时炸弹,成为他们灾难的渊薮,将他们的生活炸得颠沛流离。
成就与不足——试评《芙蓉镇》的人性表现
成就与不足——试评《芙蓉镇》的人性表现
《芙蓉镇》是一部充满人性的影片,它描绘了一个普通的小镇,以及这个小镇里的人们的生活。
影片中,人们的人性表现出了很多优点,也有一些不足。
首先,影片中人们的友情和互助是最显著的优点。
影片中,人们之间的友谊深厚,他们相互帮助,关心彼此,当有人遇到困难时,他们会立即伸出援手,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此外,影片中人们的热情也是一个优点。
影片中,人们总是乐于助人,他们乐于帮助他人,乐于分享,乐于欢迎新来者,乐于接受外来者。
然而,影片中也有一些不足。
首先,影片中人们的自私是一个不足。
影片中,人们只关心自己,不关心他人,他们只想获得自己的利益,而不考虑他人的利益。
此外,影片中人们的固执也是一个不足。
影片中,人们不愿接受新事物,不愿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他们坚持自己的想法,不愿接受外来者的想法。
总之,《芙蓉镇》的人性表现既有优点,也有不足。
人们的友情和互助是最显著的优点,而自私和固执是最显著的不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现实主义艺术家,既然他面对现实生活,他必然要不断揭露一切违背人性的现象,而呼唤人性正是一个现实主义艺术家必然拥有的精神力量。《芙蓉镇》的现实主义力度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它毕竟诞生于80年代。上世纪的80年代依然是一个由政治意识形态主导,夹杂着左倾右倾多种思潮,并混杂多种传统的、现代的政治教条的年代。一个仍处于政治运动状态下的思想解放时期。虽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已成一种常识,但是何为实践?何为真理?依然还处于诡辩乃至莫衷一是的状态中。各种各样的社会评价常常为政治评价所左右,清除精神污染,人道主义异化的讨论,社会主义时期的悲剧问题,时阴时晴地运动着。谢晋导演在《芙蓉镇》中,也依然未能免俗。王秋郝这个“土改根子”、贫雇农,热衷于打土豪分田地、盼望着天天都在土改的人物,他从一个地痞到书记到文革后成为一个政治疯子,这种人生轨迹不乏个例,但是,作为一种文艺形象,他在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中,成为一个概念化、观念化模式的人物类型,成为一种过于普遍的人物象征。 《芙蓉镇》对这个人物的塑造,虽然孤立地看,似也还算合理,与整部电影的任务构思并不背离。但是,这个人物的平面化却是显而易见的。秦书田平反昭雪归来,与胡玉音新婚燕尔之时,疯了的王秋郝前来讨吃,敲着破锣,口中大喊着:“运动啦、运动啦!”看似很深刻的反讽,对文革、对某种政治意识形态的反讽,但它的生活理据与现实政治相去甚远。事实是,真正让文革逼疯的,反倒是文革中的罪人,饱受文革迫害的人。历史与现实所展现的正恰恰相反,许多文革的既得利益者,卖友求荣者,并未得到应有的清算。反之,摇身一变,依然是风生水起,平安无事。这种现实更为可怕,也更为深刻地彰显着难以言喻的社会政治弊端。
在芙蓉镇,这个中国不起眼的小地方,就通过荧幕的方式向我们展现了属于一个特殊时期的就耨一段历史戏。在这个座落在湘、粤、桂三省交界处一处峡谷里的小镇在中国这个大舞台上如九牛一毛般的存在虽然毫不起眼,但中国的大舞台在四清运动到文革结束这段时间由千千万万个芙蓉镇般的小舞台存在着。由在芙蓉镇这个舞台下演绎的人生百态、一叶春秋在谢晋的导演下折射出是整个中国大历史舞台下的情况,所谓“见微知著”、“管中窥豹'”即是如此。
电影《芙蓉镇》是根据古华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小说发表于1981年,因其“政治风俗化,风俗政治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获得了首届茅盾文学奖。 但直到1986年电影才开始拍摄,而1986年是一个有着特殊意义的时间概念,它既是粉碎“四人帮”的第十年,又是“文革”发动的二十年,而且谢晋导演在影片拍摄前多次提到这一时间概念; 并且,这一年巴金在《十年一梦》中发出了建立“文革博物馆”,“有责任让子子孙孙、世世代代牢记十年惨痛的教训” 的呼吁。因此,在这样特殊的历史语境下,对极左路线、特别是“文革”的彻底否定就自然而然成为影片《芙蓉镇》最鲜明的思想主题。
就时间来说,它本来就是一个很客观的存在,但是在这部影片中,时间不仅是划分影片节奏的标志,更是串联影片的主线,是一种象征的符号,将丰富的内容浓缩了进去。影片中出现了三次时间的提示:1963年、1966年和1979年,揭示了这部片的背景,即中国的特殊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前后。这三个时间将影片划分为三个部分,看到每一个时间我们就会大概地想到下一步电影的基调,是悲伤还是欢喜。1963年,胡玉音靠辛勤的劳作发家致富盖起了两层小楼,她经营的米豆腐受到村民们的欢迎,这里表现的还是一番和谐的景象。当然作为文革前的时间,这里面也孕育着矛盾和运动的征兆。当看到米豆腐生意红火,国营食堂的经理李国香的嫉妒;当胡玉音家为新房落成庆贺时,李国香等人的密谋以及第二天王秋赦对着胡玉音家的新房说:“穷的穷,富的富,是该运动了”的时候,山雨欲来风满楼,让人的心不禁一惊,事情要起变化了。在全国“四清”运动的背景下,胡玉音家被整得家破人亡。1966年标示出现,全国各地打锣敲鼓庆贺运动的到来,阶级斗争的标语贴满大街小巷,李国香也成了斗争的对象,王秋赦成了镇上的支书,作威作福。后李国香依靠其舅舅的势力又重掌权当上了公社革委会主任,与王秋赦沆瀣一气开展所谓的革命,拆开了相互恩爱的胡玉音和秦书田。1979年,文化大革命结束,改革开放开始,全国形势再次变化,政策平反,秦书田回归,昔日和平安宁的芙蓉镇再次回来。总之,通过这三个时间的象征符号的运用,揭示了芙蓉镇上人们的命运起伏的背后原因。透过他们的命运更是反映了整个国家的兴衰。
可以说,影片通过对男女主人公及其配角在故事中将近二十年的生活轨迹特别是对他们一波三折的命运的刻画,把握住运动前、运动中、运动后的时间主线,窜连起代表不同身份的人物在三个阶段的不同行为举止极其后果,透过时间和空间的双重对比,展现出在世间的作为人复杂的一面,无论是丑的、恶的、美的;揭示运动对个体最基本的人性的压制和摧残,特别是借集体利益之名,行满足个人私利之实,更是暴露了所谓运动在底层社会的变质;这种从上到下的这种运动像是一场骗局将几乎所有人卷入结束时却又像噩梦醒来一样,回到刚开始时芙蓉镇的景象,像是什么也没改变,但留在人们心底的记忆不会改变。回过头来想想,是运动错了,还是人错了?是历史改变了人,还是人改变了历史?
一 、影片创作的时代背景
1984年,谢晋导演执导的影片《芙蓉镇》轰动了全国。这部集结了刘晓庆、姜文、徐松子、张光北等优秀演员的“反思影片”,深刻而又细致地描绘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反右”、“文革”等政治运动对人的摧残和随之引起的社会变革。电影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产物,不可避免地受到产生这部影片的社会历史语境的影响,常常与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和现实的社会主题契合统一。谢晋作为对政治风云有过切身经历和遭遇的导演,对现实政治有着一种发自内心的偏爱和敏感。因此,谈到谢晋电影,人们都不约而同会谈到它和中国政治的密切关系。这本是无可厚非,但是许多分析有一种简单化的倾向,即简单地把谢晋电影和主流政治话语划等号、或简单地视其为巩固传统主流话语服务的。
三、现实与虚构的博弈
历史剧的真实性问题往往成为否定“影视史学”的学者的把柄,然而,海登•怀特指出:“现代的史家必须自觉,分析影视图像时的‘解读’方法和研读书写的档案是截然不同的。”他同时又说,“选择以视觉影像传达历史事件、人物及某些过程的那一刻,也就决定了一套‘词汇’、‘文法’和‘句法’。” 张广智教授亦表示,符合历史真实,当然是一部历史电影(不管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 的基本要求,但它不是历史教科书,它的制作还应遵循艺术创作的一般规律。正如吴晗在谈到历史剧与真实的历史之区别时,这样指出:“历史剧作家有充分的虚构的自由、创造故事加以渲染、夸张、突出、集中, 使之达到艺术上完整的要求,具体一点说,也就是要求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没有浪漫主义也是不能算历史剧的。”
谢晋曾说:“在看《芙蓉镇》小说的时候,我就会回想自己走过的弯路,过去的岁月于是会在心中翻腾,这一切的历史都会引起我的思考。” 显然,谢晋是对《关于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理解最深、感触最多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之一。这既和他作为一个艺术家对生活的思考深度有关,也和他作为一个共和国的普通公民的切身经历有关。 当他把自己对共和国当代史的理解搬上银幕时,他也是用电影改写了关于中国当代史的传统“官方”版本。这些影片作为对新中国从“反右”运动到“文革”以来历史的重写,整个创作过程始终充满了巨大的争议和风险。 《天云山》从一开始筹拍就面临巨大的压力。《牧马人》在拍摄中途曾经被命令停机,后在上海电影制片厂和上海市委领导的支持下才得以继续拍摄工作。《芙蓉镇》作为当时最直接、最完整地表现“文革”这一段特殊历史时期的影片,其面临的压力更是可想而知。它在完成后曾被迫取消了原定的首映式,并修改了影片的结尾。 在80年代这样一个充满希望、也充满暗礁和变数的时代,谢晋的选择是需要巨大的勇气和胆略的。事实上,这种对历史的重写不但改写了历史,也改写了现实。从《天云山传奇》开始,到《牧马人》,又到《芙蓉镇》,谢晋的每一部电影都是中国当代文化史的上一件大事,为寻求当代中国的新的文化身份提供了一个鲜明的、进步的、有凝聚力的标志。
对于在“反右”运动扩大化中遭受迫害的知识分子,谢晋亦充满了同情,而且有切身的体会。他一方面写出了这群知识分子对理想的追求,写出了他们的单纯、真诚的性格,同时也写出了他们的弱点,他们的盲目性、妥协性、软弱性。秦书田是本片中最早被扣上“黑五类”帽子的,可是,他才是一个活得真正快乐的人:扫街都能跳起华尔兹来。和胡玉音结为夫妻,是用自己的方式,来和这个疯狂失控的年代做顽强的斗争。在有胡玉音的日子里,秦书田不再是那个可悲的右派分子,而几乎成为一个在革命恐怖与暴力统治中,自尊、勇敢前行的精神贵族。他一改懦弱与逆来顺受,机智地捉弄了红得不可一世的书记王秋郝。他发现了王秋郝夜半三更从李国香窗口跳出来,便铲了一摊粪置于李国香窗口,让王秋郝在粪土中,哑巴吃黄连。面对王秋郝的狼狈相,秦书田与胡玉音乐开了怀。谢晋导演充分地把民间智慧赋予知识分子秦书田,同时给电影至始至终的压抑氛围,平添了些许幽默与轻松的狡黠。
二、反思中的现实主义
《芙蓉镇》是谢晋导演的“反思三部曲”之一,为什么他要连续拍摄这三部系统讲述“反右”及至“文革”题材的作品?很重要的原因,是他深感共和国政治运动的扩大化是对民族活力的极大摧残。 作为现实主义艺术家,他认为必须引起全民的深刻反思。周梁楷教授亦曾探讨创作者在历史剧情片中的现实意识。 谢晋在《芙蓉镇》影片中所创作出的吴玉音这个艺术形象,是他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的一个特点。他总是把眼光投向普通人民,写出他们的单纯,写出他们的善良,从而也对“四人帮”给无辜百姓带来的伤害进行了强烈的抨击。“喜欢以少数几位人物以剧中主角,描述他们之间的喜怒哀乐和矛盾冲突,尤其把这些任务放置在战争或乱世之中,以便增加戏剧的张力”,这种拍摄手法也是历史剧情片的特色之一。 具体到影片,1963年初春,胡玉音在芙蓉镇上经营着米豆腐生意,她和丈夫省吃俭用攒钱盖了新屋,后竟被扣上“富农”的帽子,也就是“黑五类”。但深信勤劳致富的她,不得已远走他乡。回来之后却物是人非,丈夫已被“组织”迫害致死。初恋情人黎满庚也因为她受到牵连,送到县里去“反省学习”。一个女人怎么也无法经受这么沉重的打击,她跪在丈夫的坟头前痛苦不已。这时,秦书田走进了她的生活,与胡玉音一起扫大街,照顾她的生活。胡玉音渐渐发现,原来这个“人鬼不分”的年代,还有秦书田这样的人可以依靠,于是二人秘密结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