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分析
《母亲》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doc
《母亲》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母亲莫言①我五岁的时候,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
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
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
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
②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
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以忘却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我母亲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
战争、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我在母亲生前,一直想跟她谈谈这个问题,但每次我都感到没有资格向母亲提问。
③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
那时候我们家正是最艰难的时刻,父亲被人诬陷,家里存粮无多,母亲旧病复发,无钱医治。
我总是担心母亲走上自寻短见的绝路。
每当我下工归来时,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时,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
有一次下工回来已是傍晚,母亲没有回答我的呼喊,我急忙跑到牛栏、磨房、厕所里去寻找,都没有母亲的踪影。
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不由地大声哭起来。
这时,母亲从外边走了进来。
母亲对我的哭泣非常不满,她认为一个人尤其是男人不应该随便哭泣。
她追问我为什么哭。
我含糊其词,不敢对她说出我的担忧。
母亲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对我说:“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这是一个母亲对她的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庄严承诺。
现在,尽管母亲已经被阎王爷叫去了,但母亲这句话里所包含着的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
④在那些饥饿的岁月里,我看到了许多因为饥饿而丧失了人格尊严的情景,譬如为了得到一块豆饼,一群孩子围着村里的粮食保管员学狗叫。
母亲阅读题及答案解析
母亲阅读题及答案解析阅读洪烛的《母亲》。
(20分)①芥菜成了春天的一个符号,最讲求新鲜的,现采现摘,现炒现吃。
我小时候,母亲领我去紫金山踏青,总要随手拎一把小铲刀,挎一只竹篮子,不时蹲下身子,挖路边的笄菜。
这样的活儿,我也爱抢着干。
母亲站在一旁,边夸我眼尖、手巧,边承诺回家后给我好好地打牙祭。
和母亲一起挖莽菜似乎比真把莽菜吃进嘴里更令人陶醉。
事隔多年之后,我在异乡想念母亲,头脑中浮现的,仍是她教我挖弄菜时那年轻的面容与身姿。
弄菜,因为我亲手挖过,而且是母亲教我挖的,所以从感情上,它离我最亲近,同时也标志着一段不可复得的儿时时光。
②海带被我当作大海的礼物来看待。
我之所以热爱海带,在于它是我妈妈的拿手菜。
小时候,妈妈总是为我一锅接一锅地用海带炖排骨,说是可以补钙、可以预防大脖子病等等。
我感觉,幸福也一点点地融化在浓香的排骨海带汤里。
有人问台湾美食家蔡澜:“您见多识广,最好吃的是什么?”蔡澜不假思索就脱口而出:“妈妈做的菜最好吃。
”这是什么原因呢?一方面年少时人的味蕾最灵敬,容易产生深刻印象,口味还未被后来的山珍海味搞得混杂;另一方面,妈妈做的菜最有家常味了,尤其那份细致入微、润物无声的爱心,别人根本模仿不出来。
还有一点,恐怕也是最重要的:妈妈做的菜,伴随着我们的成长,而且有时效性,不是永远都能吃到的。
终有一天,它会成为一个美好而怅然的回忆,你岀再多的钱也买不到,它是无价的。
③我出门在外整整二十年,每次离开家都乘坐夜间的火车,母亲早早就上床睡了,希望我在她睡着的时候再离开。
不知道她是否真能睡着,至少假装睡着了,熄灯后的卧室没有任何动静。
我探头看了一眼,隐约看见她盖着棉被仰面躺着的轮廓,于是在内心里喊一声妈妈,就蹑手蹑脚地走了。
如果她真睡着了,是否梦见准备离开的我?如果她假装睡着,在黑暗中会想些什么?明天醒来后她面对的将是少了一个我的家。
母亲说她越来越畏惧和我的离别,既担心我一去不复返,乂害怕我下次回来已找不到她。
《母亲》阅读理解(含答案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母亲何家槐看见一阵人穿得清清楚楚的打她身边走过,母亲亮着眼睛问:“你们可是看火车去的?”“是的,阿南婶!”“我也想去。
”“要去就去,又没有谁阻止你。
”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
她成年忙碌,尤其是在收豆的时候。
这几天一放光她就起身,把家事料理妥当以后,她又忙着跑到天井里,扫干净了地,然后取下挂在泥墙上,屋檐下,或者枯树枝中间的豌豆,用一个笨重的木槌打豆。
这几天天气很好,虽则已是十一月了,却还是暖和和的,象春天。
母亲只穿着一身单衣,戴一顶凉帽,一天到晚的捶着豌豆,一束又一束的。
豆非常干燥,所以打豆一点不费力,有许多直象灯花的爆裂,自然而然的会裂开,象珍珠似的散满一地。
可是打完豆以后,她还得理清枯叶泥沙,装进大竹篓,而且亲自挑上楼去。
这些本来需要男子做的事,真苦够她了。
催,催,催,催;催,催,……她一天打豆,很少休息,连头也难得一抬。
可是当她听到火车吹响汽笛的时候,她就放下了工作,忘神地抬起头来,倾听,闭着眼思索,有时还自言自语:“唉,要是我能看一看火车!”车站离我们家里并不很远,火车经过的时候,不但可以听到汽笛的声音,如果站在山坡上,还能够看见打回旋的白烟。
因为附近有铁路还是最近的事,所以四方八面赶去看火车的人很多。
母亲打豆的天井,就在大路旁,村里人都得经过她的身边,如果要去火车站。
一有人过去,她总要探问几句,尤其当他们回来的时候:“看见了没有?”“自然看见了,阿南婶!”“象蛇一样的长吗?”“有点儿象。
”“只有一个喷火的龙头,却能带着几十节几百节的车子跑,不很奇怪吗?“真的很奇怪。
”因为她象小孩子似的,不断地问长问短,有许多人简直让她盘问得不能忍受:“我们回答不了许多的,阿南婶,最好你自己去看!”“我自己?”她仿佛吃了一惊,看火车,在她看来象是永远做不到的事。
“是的,你要去就去,谁也不会阻止你!”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
她一生很少出门,成年累月的给钉在家里,象钉子一样。
高尔基《母亲》人物分析及艺术特色
高尔基《母亲》人物分析及艺术特色
(1)评价
《母亲》是高尔基最重要的作品。
这部长篇小说第一次生动地描写了工人阶级反对地主、资产阶级专*制统治的革命斗争,歌颂了无产阶级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塑造了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光辉形象,奠定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新型创作方法,在世界无产阶级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列宁称赞《母亲》“是一本非常及时的书”,指出它在提高工人群众的革命觉悟方面,有“很大的益处”。
(2)人物分析
①母亲尼洛夫娜是小说的中心人物。
通过尼洛夫娜对革命斗争和周围生活的观察、感受来展示她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是这部小说一个突出的艺术特点,而尼洛夫娜的觉醒则标志着广大劳动人民的普遍觉醒,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不断深入人心,变成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②农民雷宾的的转变代表着农民群众的觉醒,表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由城市扩展到了农村,同时也说明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的工农联盟,是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
(3)艺术特色
①在《母亲》中,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构成了作品的主要情节,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成了作品的主人公,这是世界文
学中破天荒的大事。
从这个意义上说,《母亲》不愧为无产阶级的艺术丰碑。
②《母亲》取材于真实事件,是高尔基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经过典型化的艺术概括后的创作。
它生动描绘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壮丽图景,展示了俄国工人运动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必然规律,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和普遍意义。
③小说中的巴维尔、尼洛夫娜等人的形象,既集中了20世纪初期俄国工人阶级的革命精神和优秀品质,又熔铸着作家的浪漫主义理想,具有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特点。
再度欣赏 再度发现——孙滋溪油画《母亲》分析
们在极度压 迫中领悟到博大永恒 的母爱 ,这 一强度和
独特 的构 图 采 用了二元 空间的三联 画的表现形 深度才使我们的感受如此强烈和刻骨铭心 ,也使我们 式, “ 中堂 ”是对人物形象的描绘 ,左右两幅 ( ) 联
是烈 士 写给 婴 儿 启 明 的遗 书手 迹 ,并 对遗 书原 物 放 大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 学术经纬
J U N L O I I O L G F T E A T A a e i o u O R A F J L N C L E E O H R S・ c d m c F r m
N . 0 l 0 Z Z l
(o . 0 ) V 1 1 1
再度欣 赏 再度发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 学术经 纬
J U N L O I I O L G F T E A T O R A F J L N C L E E O H R S・A a e i o u c d m F r m c
N . . 0l o22 l
(o .0 ) V 1 11
的五官和双手 ,她深深的凝视 着小小的生命 ,左手 紧 部 ,而人物背部又紧贴墙壁 ,没有向后延伸的空间 , 紧环抱 ,右手挤尽爱的能量 ,泪水从眼 中滑落。这是 再加上周围环境密不透风 ,一片昏暗 ,使人喘不上气
这幅作 品是孙滋溪在 1 8 年 为建党 六十 周年 画 1 9 成的动态 ,使人物美得深沉 ,美得庄严 ,泪水沿着面 的一幅献礼作 品,取材于赵云霄烈士 的遗书。二十几 颊和 胸膛流 进婴儿 的 口中 ,打湿 了给婴儿 启 明的遗 年过去 了,今天在没有任何背景知识铺垫的条件 下 , 书 ,血泪凝成 的遗书本身就是一个动人的艺术形象 ,
《母亲》阅读理解答案及解析
母亲肖复兴①那一年,我的生母突然去世,我不到八岁,弟弟才三岁多一点儿,我俩朝爸爸哭着闹着要妈妈。
爸爸办完丧事,自己回了一趟老家。
他回来的时候,给我们带回来了她,后面还跟着一个不大的小姑娘。
爸爸指着她,对我和弟弟说:“快,叫妈妈!”弟弟吓得躲在我身后,我噘着小嘴,任爸爸怎么说,就是不吭声。
“不叫就不叫吧!”她说着,伸出手要摸摸我的头,我拧着脖子闪开,说就是不让她摸。
②望着这陌生的娘俩儿,我首先想起了那无数人唱过的凄凉小调:“小白菜呀,地里黄呀,两三岁呀,没有娘呀……”我不知道那时是一种什么心绪,总是用忐忑不安的眼光偷偷地看她和她的女儿。
③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从来不喊她妈妈。
学校开家长会,我愣是把她堵在门口,对同学说:“这不是我妈。
”有一天,我把妈妈生前的照片翻出来,挂在家里最醒目的地方,以此向后娘示威。
怪了,她不但不生气,而且常常踩着凳子上去擦照片上的灰尘。
有一次,她正擦着,我突然向她大声喊道:“你别碰我的妈妈。
”好几次夜里,我听见爸爸在和她商量“把照片取下来吧”,而她总是说:“不碍事儿,挂着吧!”头一次,我对她产生了一种说不出的好感,但我还是不愿叫她妈妈。
④孩子没有一盏是省油的灯,大人的心操不完。
我们大院有块平坦、宽敞的水泥空场,那是我们孩子的乐园,我们没事儿便到那儿踢球、跳皮筋,或者漫无目的地疯跑。
一天上午,我被一辆突如其来的自行车撞倒,重重地摔在了水泥地上,立刻昏了过去。
等我醒来,发现自己已经躺在医院里了。
大夫告诉我:“多亏了你妈呀!她一直背着你跑来的,生怕你留下后遗症,长大了可得好好孝顺呀……”⑤她站在一边不说话,看我醒过来,就伏下身摸摸我的后脑勺,又摸摸我的脸。
我不知怎么搞的,我第一次在她面前流泪了。
⑥“还疼?”她立刻紧张地问我。
⑦我摇摇头,眼泪却止不住。
⑧“不疼就好,没事就好!”⑨回家的时候,天早已经全黑了。
从医院到家的路很长,还要穿过一条漆黑的小胡同,我一直伏在她的背上。
我知道刚才她就是这样背着我,跑了这么长的路往医院赶的。
论崔承喜舞蹈作品《母亲》的悲剧性分析
论崔承喜舞蹈作品《母亲》的悲剧性分析1. 引言1.1 介绍崔承喜舞蹈作品《母亲》《母亲》是韩国舞蹈家崔承喜的代表作之一,被认为是一部充满悲剧色彩的舞蹈作品。
这部作品以崔承喜对母亲的深刻思考和情感为灵感,展现了母亲对子女的深刻影响和牺牲精神。
舞蹈通过抽象的舞姿和情绪表达,深刻揭示了母亲与子女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在现代社会里被忽视的母亲的贡献和价值。
崔承喜通过《母亲》这部作品,不仅展现了自己对母亲的尊重和感恩之情,也呼吁观众反思和重视母亲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这部作品不仅在舞蹈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为观众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情感体验。
在当代舞蹈作品中,《母亲》的悲剧性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启发人们对家庭、亲情和人生的深刻反思,引发对社会价值和伦理观念的思考和探讨。
1.2 概述悲剧性分析的重要性悲剧性分析在艺术作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帮助观众深入理解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主题。
悲剧性分析能够帮助我们探讨作品中的人物命运、情感冲突以及人类存在的困境。
通过对悲剧性元素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背后的意义和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
在舞蹈作品中,悲剧性分析尤为重要,因为舞蹈通过舞者的身体语言和动作来表达情感和故事,悲剧性元素的运用可以让观众在情感上更深刻地体验到作品所要传达的情感。
对崔承喜舞蹈作品《母亲》进行悲剧性分析,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本身,也可以让我们深入探讨悲剧性在舞蹈作品中的表现方式和作用,为舞蹈艺术的发展和探索提供启示。
【200字】2. 正文2.1 崔承喜舞蹈作品《母亲》的背景介绍崔承喜是一位备受瞩目的现代舞编导和舞者,他以其独特的舞蹈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表达而闻名。
《母亲》是他在舞蹈领域的一部代表作品,这部作品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和赞誉。
《母亲》这部舞蹈作品是崔承喜致敬母亲的一次深情表达。
在创作这部舞蹈之前,崔承喜经历了母亲生病的艰难时期,这段经历深深地影响了他的灵感和创作。
他希望通过舞蹈《母亲》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敬意和感激之情。
肖复兴《母亲》阅读及答案
肖复兴《母亲》阅读及答案一、背景介绍《母亲》是中国作家肖复兴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
肖复兴以细腻的笔墨和独特的叙事方式,描绘了一个普通农村家庭中母亲的形象。
通过这个故事,作者探讨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以及对母亲的深情表达。
二、内容概述《母亲》讲述了一个贫困农村家庭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小文是一个孤儿,从小就与母亲相依为命。
母亲是一个坚强而伟大的女人,她在困境中默默奋斗,为了给儿子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
尽管家境贫寒,母亲仍然努力为小文提供教育机会,帮助他取得了好成绩,顺利上了大学。
然而,母亲的身体却日渐虚弱。
小文深知母亲的辛劳和牺牲,他决定用自己的力量来回报母亲。
他开始打工赚钱,尽最大努力给母亲提供最好的医疗条件。
在母亲病重的时候,小文尽最大能力照顾她,尽力减轻母亲的痛苦。
最终,母亲因病离世。
小文深感伤痛,他意识到自己对母亲的爱太过内敛,没有及时表达出来。
他为没有多陪伴母亲而深感内疚。
在母亲的葬礼上,小文发誓要将母亲的爱传递下去,永远怀念母亲并活出自己的价值。
三、主题分析1. 母爱的伟大和无私小说《母亲》通过描绘母亲的形象,展现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尽管生活条件艰苦,母亲仍然默默付出,照顾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她不计回报,只是为了孩子的幸福付出一切。
2. 困境中的坚守与奋斗故事中的母亲在贫困的农村环境中坚守和奋斗。
她努力为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给予他教育支持,使他能够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3. 对母爱的感恩和回报故事中的主人公小文在母亲病重的时候,用自己的力量回报母亲。
他工作努力,为母亲提供医疗条件,并尽最大努力照顾母亲。
他意识到时间的宝贵,后悔没有更多地陪伴和表达对母亲的爱。
4. 传承母爱的力量小文在母亲的葬礼上发誓要将母亲的爱传递下去,永远怀念母亲并活出自己的价值。
他明白母爱的力量是无穷的,他要通过自己的行动和努力来践行母亲的爱。
四、阅读体会这个故事深深触动了我。
通过肖复兴的细腻描写,我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高尔基《母亲》中母亲的形象分析
高尔基《母亲》中母亲的形象分析
高尔基的<母亲>是对俄罗斯传统文学的继承和发展,作者所塑造的母亲形象是无产阶级革命者形象的代表.母亲在革命真理的熏陶下,由一名胆小懦弱、逆来顺受的社会底层妇女成长为一名勇敢坚定、不畏牺牲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母亲的成长历程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在教育人、改造人方面的巨大作用。
在小说中,尼洛夫娜的母爱就有一个提高和发展的过程。
最初,她的母爱同一般劳动妇女的母爱没有什么区别。
经过一系列事件的教育,她的思想达到了新的境界,她坚信儿子真理在握,必然胜利。
因此,她在散发儿子的演说稿时才能表现得那样镇静和勇敢。
尼洛夫娜的母爱之所以那样崇高和伟大,就是因为她跟儿子以及他的同志们已经是“志同道合的同志”。
论崔承喜舞蹈作品《母亲》的悲剧性分析
论崔承喜舞蹈作品《母亲》的悲剧性分析崔承喜是一位备受瞩目的韩国舞蹈艺术家,他以其深刻的个人风格和精湛的舞蹈技巧而闻名。
他的作品《母亲》是一部扣人心弦的舞蹈作品,描绘了母亲与儿子之间的悲剧故事。
这部作品不仅在舞蹈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也引起了观众对于家庭、亲情、悲剧的深刻思考。
在《母亲》中,崔承喜通过舞蹈来表现了母亲和儿子之间的深情厚谊。
他运用了身体语言,借助音乐和灯光等元素,将观众带入了一个情感丰富、充满戏剧性的世界。
崔承喜通过舞蹈动作和情绪表达,展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无尽关爱和牺牲。
他也表现了儿子对母亲的倚重和依赖。
这种深刻的母子情感,让观众深深地感受到了家庭中那份无私的爱与守护。
崔承喜并没有停留在家庭温馨的描绘上。
在《母亲》中,他巧妙地融入了悲剧元素,将故事推向了高潮。
在舞蹈的高潮部分,观众不禁为母亲和儿子的命运担心,因为他们能够感受到悲剧的气息在作品中逐渐升温。
崔承喜通过舞蹈动作的精湛演绎,以及音乐和灯光的配合,使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悲剧的冲击力,让人不禁为母子的遭遇而心碎。
在《母亲》中,崔承喜将舞蹈与悲剧情节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达到了审美与情感的统一。
观众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不仅被舞蹈的美感所折服,更被作品所传达的深刻情感所打动。
崔承喜通过舞蹈艺术,向观众展现了家庭、亲情、悲剧这些永恒的主题,触动了人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母亲》的悲剧性分析,不仅体现在其剧情的发展上,也体现在其情感的表达上。
崔承喜将舞蹈作为表达情感的工具,通过舞蹈动作和肢体语言,将母亲和儿子之间的深情厚谊展现得淋漓尽致。
观众在欣赏舞蹈的过程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母亲和儿子之间的那份深沉的爱,以及悲剧所带来的心碎感。
崔承喜在舞蹈作品中还运用了音乐和灯光等元素,为悲剧情节的表达增添了厚重感。
音乐旋律的变幻与舞者的动作相呼应,使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悲剧的冲击力。
灯光的运用也为舞蹈作品增添了戏剧性的色彩,加深了观众对悲剧情节的体验。
电影《母亲》的视听语言分析
热播冷评SHENGPINGSHIJIE文艺直通车电影《母亲》的视听语+分析口陈茜茜摘要:韩678发展至今形成颇具新德6主义78集FG性与作者性为一体的78美学特征,对于其他78创作者具有很大的研究[义和参考价值。
奉俊昊导演作为韩678的领军人物,其导演的悬疑78《母亲》尤其在自身美学价值IFG价值的融合方面具有鲜明的特征。
文章从构图、色彩、空间切割三个方面分析8片《母亲》的视听语言。
关键词:78《母亲》视听语言!面构图平面美学切割。
一、长焦镜头的使用(相对奉俊昊导演的其他作品而言,《母亲》这一影片的画面设计在构图上的美学更为考究。
影片大量使用长焦镜头,弱化了画面的空间感,增强了画面与观者之间的距离感。
较“平”的画面,使得影片颇具诗画意味。
可以与该影片进行对比的是相似选题的韩国电影《诗》M与《母亲》利用长焦镜头弱化画面内部距离和层次感不同,李导演的《诗》使用了大量的镜头与焦镜头,以画面的感为的,了影片与观的距离,这使得《诗》相较《母亲》而言更予观者“平凡生活中发生的事”的观感M画内的对比关系。
奉俊昊导演在构图时经常将“虚”与“实”进行对比,的意在画面的上。
以《母亲》在画面的上构图美学,一种强烈的“设计强感”。
以头“母亲在中这一场戏为例,使人联导演的7》,同是'与'的对比、'与'的对比,同样是在空一的,二者图在诗意化的的同以的感。
在《母亲》的这一画面中,的在画面构图的位置,的在影片中不胜数。
同7母亲》的画面质感相对更构图设计更,画面中的更为,其和平面化的,使电影画面具瓒的绘画风格M7则更具西城的生活质感,画面“未雕琢感”更强。
在影片镜头中,以左右两条1/3线(非黄金分割线)对画面进行垂直是奉俊昊导演经常使用的构图技巧M最明显的一处即“受害女生的姥姥扔米酒瓶”的远景画面一人物所在的白色大楼完全占据了画面1/3构图线的右侧,而画面左侧2/3的则被背景填充满,绿色与白色在画面构图中了2%1的竖直,同然态的森林与人工形态的白楼形成内部形态上的对比M除了以虚实、动静、占比和形态进行对比外,《母亲》在画面构图上还运用“曲”与“直”进行对比M,在高尔夫球场这一'扭打在白色的沙地上”这一镜头中,白色的沙子在地面上并排的、圆弧轮廓的透图在绿色的草地上形成了奇异的画面M这些过心设计的构图,影片与现生活的隔离感,形成与使用长焦镜头同样的作用。
论崔承喜舞蹈作品《母亲》的悲剧性分析
Yi Shu Ping Jian 论崔承喜舞蹈作品《母亲》的悲剧性分析白玲广西艺术学院摘要:当今西方美学对艺术作品的悲剧性分析已经得到了一定的研究性成果,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也逐渐对作品悲剧色彩进行分析和探讨。
本文通过崔承喜先生作品《母亲》的分析来阐释作者的悲剧性,作品人物的悲剧性和当时社会的悲剧性。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崔承喜悲剧性中图分类号:J7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0-0067-02基金项目:本文为广西艺术学院科研与创作项目,项目名称:崔承喜舞蹈思想研究,项目编号:QN201706。
一、悲剧的魅力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它的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部分,它的模仿方式是借助人物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
”并且悲剧还要包括以下六个不同性质的成分:最主要的是情节,这样人物的性格在行动中才能得到表现,其次是性格、言辞、思想,最后是形象和歌曲。
亚里士多德还认为情节中最主要的成分就是故事脉络的发现和突转。
“突、转,指行动的发展从一个方向转至相反的方向,此种转变必须符合可然或必然的原则,发现,如该词本身所示,指从不知到知的转变,即使置身于顺达之境或败逆之境中的人物认识到对方原来是自己的亲人或仇人,最佳的发现与突转同时发生。
”除了发现和突转外,最后一个就是主人公苦难,除了发现与突转之外,还有就是主角的苦难,苦难指的是痛苦和灾难包括毁灭性的行动,比如在众人眼前的意外死亡、倍受折磨、受煎熬以及类似的情况“性格出自实践,也体现在实践之中,也就是说,通过一个人的抉择或行动,人们可以看出他的性格。
”在他认为的悲剧人物中要满足这些性格的条件:第一,性格一定要单纯善良,只有单纯善良的人遭到不幸才会引起别人的怜悯和同情;第二,性格一定是相似的,应该像生活中的人或者是现实中的原型;第三,性格一定是一致的,人的性格在不同时期是有不同变化的,但基本是一致的;第四,性格一定是互相适合,人的言行举止要跟自己的身份相符。
《母亲》中巴威尔形象分析
《母亲》中巴威尔形象分析高尔基在塑造巴威尔这个无产阶级的英雄典型时,是把他放在俄国人民为缔造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伟大斗争中来描写的。
最初,年轻的巴威尔与这时一般年轻工人一样,重视穿戴,买各种装饰品,经常去跳舞,酗酒闹事,糊里糊涂的过日子。
但巴威尔这样的生活没有维持多久。
象巴威尔这样一个有觉悟的青年工人,由于他追求真理,在革命蓬勃发展的年代,很自然地就会走上革命的道路。
小说特别强调学习马列主义对巴威尔的深刻影响。
作者明确地指出巴威尔用了整整两年时间来学习革命的著作,严肃地思考问题,有节制地生活。
在他十八岁的时候,这位年轻的工人就走上了革命斗争的政治舞台,他由个人自学发展到集体学习,展开了学习小组的一系列革命活动。
小说描写了巴威尔小组一系列的学习和革命活动。
这些小组活动是培养巴威尔革命精神的最好的学校。
高尔基在一些篇章里生动地描写了巴威尔和同志们如饥似渴地学习马列著作,热情讨论问题的动人情景。
在小组中,巴威尔是最出色的一员。
他以自己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对问题的严肃思考和深刻理解,以及严格要求自己获得了同志们的尊敬。
他在与安德烈的谈话中表明,他是把革命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个人的爱情问题放在第二位。
他认为个人问题不应影响革命工作。
在与雷宾的争论中,他用自己坚定的信念去教育对方,希望雷宾能去掉自己唯心主义的观点。
巴威尔这时不仅在母亲的心目中是小组中最优秀的一个,同时在工人群众之间也获得很高的威望。
人们经常来请教他,征求他的意见。
戈比事件是一次工人自发的经济斗争。
巴威尔利用他在群众中宣传革命的真理。
他向群众进行宣传鼓动,发表演说,号召人们团结起来去斗争。
但他的讲演只作了一般性的宣传鼓动。
他这时还不善于联系实际和从具体的事件中去启发工人的阶级觉悟。
在“五一”示威游行中,巴威尔以自己大无畏的精神,坚决、果敢的行动去领导群众,带领他们去冲锋陷阵,与统治阶级作殊死的斗争。
巴威尔参加“五一”游行的决心是很大的,他抱着对革命事业献身的精神。
论崔承喜舞蹈作品《母亲》的悲剧性分析
论崔承喜舞蹈作品《母亲》的悲剧性分析
崔承喜的舞蹈作品《母亲》描绘了一个母亲为了儿子而牺牲的悲剧故事,表现了母亲
对儿子的深爱和牺牲精神。
该作品通过舞蹈的视觉和身体语言,表现了一个极度悲伤和辛
酸的故事,从而展现出人性中最美好和最悲悯的一面。
首先,作品通过画面的构造呈现了悲剧的氛围。
整个舞蹈作品中几乎看不到任何亮色。
舞者的服装全部为黑色,他们的肢体动作也展现出一种紧张和沉重的感觉,整个舞蹈空间
也是黑暗而寂静的,强调了母亲牺牲和离去的沉重和悲伤。
同时,音乐的低沉、悲伤的音
调也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气氛,让人在心里为母亲和儿子的遭遇而黯然神伤。
其次,舞蹈的动作和表现方式也突出了悲剧的情感。
母亲在整个舞蹈中始终保持着一
种承受痛苦、默默付出的姿态。
她的舞蹈动作唯美而哀怨,表现了母亲的爱和牺牲,而儿
子却一直在她的身边做着机械化的动作,这样的反差突出了母子之间的关系。
在母亲的离
去之后,儿子才意识到母亲为自己所付出的一切,感到十分悔恨和痛苦,他的身体动作也
变得柔和,但这种无奈和黯然却令人更加感到悲伤和沉重。
最后,该作品中的主题也是悲剧的。
母亲因为儿子而牺牲,这一主题在舞蹈中得到了
完美地表现。
母亲不曾怨天尤人,也没有抱怨命运的不公,她愿意为了儿子而付出一切。
然而,儿子最终却没有珍惜这份爱,这样的结局令人十分痛心和唏嘘。
整个作品表现了人
性中最美好和最悲悯的一面,同时也表达了人生中最深刻和最无奈的情感。
论崔承喜舞蹈作品《母亲》的悲剧性分析
论崔承喜舞蹈作品《母亲》的悲剧性分析《母亲》是由韩国舞蹈家崔承喜创作的一部舞蹈作品,它以表现一个母亲的悲剧为主题。
这部作品通过舞蹈的形式,使观众深刻体会到母亲在生活中承受的痛苦和困境,以及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母亲》的悲剧性进行分析。
施瓦布(Schwab)将悲剧定义为:“悲剧是一种通过激发观众的怜悯和恐惧来引起清晰的道德情感,从而实现内心净化和感悟的艺术形式。
”《母亲》正是通过表现母亲的痛苦和牺牲,触动观众的怜悯和恐惧,使他们能够对母爱的伟大有更深刻的认识。
在舞蹈中,崔承喜通过独特的动作和肢体表达,展现了母亲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坚忍和勇敢。
观众们在欣赏这种舞蹈表演的过程中,会感受到母亲的辛劳和无私,从而引发内心的感悟和净化。
在《母亲》中,崔承喜通过舞蹈动作的选择和表现方式,揭示了母亲独特的悲剧性。
舞蹈中母亲的角色扮演者扭曲了脸庞,表现出痛苦和沉重的内心。
她的舞蹈动作有时是僵硬和无力的,有时又是卓尔不群和自由的。
这种表演方式像是在告诉观众,母亲在生活中所面临的困境和压力,以及她们为了保护和照顾子女而付出的牺牲和努力。
这种矛盾的表演使观众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和无私的一面,进而引发观众对于人生的思考和反思。
崔承喜在《母亲》中运用了舞台布景和灯光效果等元素,来加强作品的悲剧性。
舞台上常常会有黑暗和压抑的氛围,与舞蹈表演中母亲的痛苦情绪相呼应。
有时,舞台背景会呈现出母亲的困境和痛苦的图像,使观众更加深入地感受到母亲所经历的悲剧。
通过灯光的变化和投影技巧等手法,崔承喜巧妙地烘托出了作品的悲剧性,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到作品所带来的情感冲击。
崔承喜还运用了音乐和声效等元素来加强《母亲》的悲剧性。
音乐的选取和音效的运用,能够进一步增强观众的情感共鸣。
通过舒缓的音乐和柔和的声音效果,崔承喜将观众带入作品所创造的情景中,使他们更加能够感受到母亲的痛苦和牺牲,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论崔承喜舞蹈作品《母亲》的悲剧性分析
论崔承喜舞蹈作品《母亲》的悲剧性分析《母亲》是韩国著名舞蹈家崔承喜的一部作品,在舞蹈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这部作品以崔承喜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灵感,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切思念和内心的痛苦。
作品中融入了丰富的舞蹈语言和情感表达手法,展现了悲剧性的氛围和情感冲突。
本文将从舞蹈的视角对《母亲》的悲剧性进行深入分析,探讨作品中所呈现的悲剧性特征以及所蕴含的情感内核。
作品《母亲》展现出的悲剧性主题在于对母亲的深切思念和情感抒发。
崔承喜用舞蹈的形式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思念和对母亲过去生活的追忆。
舞蹈中所呈现的情感强烈而深沉,通过舞蹈的肢体语言和情感演绎,崔承喜将自己的情感与观众进行了深刻的沟通和交流。
这种对母亲的深切思念和情感抒发,使得作品具有了悲剧性的内涵和氛围,引发了观众对生命的反思和对亲情的感悟。
作品《母亲》体现出的悲剧性特征在于对母亲生命遭遇的揭示和反思。
崔承喜在作品中通过舞蹈的形式,呈现了母亲曾经的幸福和快乐,以及生活中的困顿和磨难。
舞蹈中所展现的母亲的生命轨迹和心路历程,既有着悲欢离合,也有着生活的坎坷和不易。
这种对母亲生命遭遇的揭示和反思,使得作品具有了悲剧性的情感共鸣和内核,触动了观众内心深处对生命的思考和对命运的感慨。
作品《母亲》是崔承喜的一部悲剧性舞蹈作品,通过舞蹈的形式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切思念和情感抒发,展现了对母亲生命遭遇的揭示和反思,体现了对母亲的永恒追忆和崇高敬意,蕴含了对人生命运的深刻反思和情感寄托。
作品中充满了悲剧性的氛围和情感共鸣,引发了观众对亲情的感悟和对生命的思考。
通过对《母亲》的悲剧性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部作品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情感价值,感受到崔承喜对母亲的深刻眷恋和对生命的无尽敬仰,以及对世界的深刻思索和对命运的无尽追问。
愿我们能够从《母亲》中汲取更多的人生智慧和情感力量,珍惜亲情,洞悉生命,品味梦想,感恩岁月。
论崔承喜舞蹈作品《母亲》的悲剧性分析
论崔承喜舞蹈作品《母亲》的悲剧性分析
崔承喜是韩国著名编舞家和舞者,他的作品《母亲》被普遍认为是一部极具悲剧性的
舞蹈作品。
这篇文章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母亲》的悲剧性。
《母亲》的悲剧性可以从其主题和情感表达中得到体现。
作品以母亲这一宏大的主题
为切入点,通过舞蹈的形式表达了母亲与子女之间的深情厚意、牺牲和无尽的爱。
这些情
感是普遍存在的,观众很容易产生共鸣。
作品并非仅仅停留在描述母爱的美好之处,更多
地是从悲剧的角度出发,揭示了母亲存在的无奈和痛苦。
通过细腻的动作和情绪表达,观
众被引导着感受到作品中所传递的深刻哀伤和无助,这是悲剧性的体现。
作品的悲剧性还可以从舞蹈的结构和编排上得以展现。
《母亲》以母亲的生命起始,
经过了不断的起伏和转折,最终以母亲的离世作为结局。
作品中将母亲的成长、辛苦和牺
牲通过舞者们娴熟的动作和表情展示出来,这种感官上的展现加深了观众的悲剧情感。
舞
蹈的结构也起到了加强悲剧性的作用。
作品从宁静、快乐的开头过渡到悲伤、痛苦的高潮,再到渐渐减弱的结尾,这种变化的过程使观众更加有力地感受到悲剧性的冲击。
作品的悲剧性还可以从舞蹈的表现手法中看到。
崔承喜在编舞《母亲》时运用了许多
戏剧化的动作和造型,在传递情感的也凸显了悲剧的冲突和痛苦。
舞台上舞者们的抽搐和
喊叫、扭曲的身体形态等形象都体现了作品的悲剧性,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音乐和灯
光的配合也起到了加强悲剧性的作用。
音乐的选取和编排使得观众更加投入到舞蹈情境中,而灯光的变化则营造出不同的氛围,使悲剧的情感更加深入人心。
论崔承喜舞蹈作品《母亲》的悲剧性分析
论崔承喜舞蹈作品《母亲》的悲剧性分析
崔承喜是当代韩国舞蹈界的一位杰出艺术家,其作品《母亲》表达了对母亲的敬爱与怀念之情。
这个作品以悲剧为主题,通过舞蹈语言和形式展示出母亲在现代社会中所承受的苦难和压力,传递出深刻的情感,以及对母亲的敬意。
《母亲》通过抽象的舞蹈语言,表达了母亲在现代社会中所承受的沉重负担以及所受的伤害。
舞蹈中的动作和舞姿描绘了母亲们默默无闻的辛劳和付出,如繁重的家务劳动、孩子的教育、家庭的责任等。
这些动作和舞姿中蕴含着母亲们的心血和付出,同时也让观众感受到她们长时间以来的劳累和忍耐。
《母亲》将悲剧性融入舞蹈作品中,通过舞蹈的形式展示出母亲在现代社会中的困境和挣扎。
舞蹈中的形象和动作通过极度的身体表达和动态变化,呈现出母亲内心纠结的情感。
舞者可以通过快速的转身和旋转来表达母亲的焦虑和挣扎;通过低头和弯腰来表达母亲的忍耐和辛苦。
这些动作和形象的运用,让观众能够感受到母亲心中的痛苦和无奈。
《母亲》中也展示了母亲在现代社会中所遭受的伤害和冷漠。
在舞蹈作品中,舞者可以通过肢体语言和情感表达,呈现出母亲们在社会压力下的负面情绪。
通过肢体的僵硬和颤抖来表达母亲的沮丧和崩溃;通过躺倒和垮下来表达母亲的疲惫和绝望。
通过这些形象和动作,观众可以看到母亲被压迫和伤害的残酷现实,感受到她们的心碎和无助。
论崔承喜舞蹈作品《母亲》的悲剧性分析
论崔承喜舞蹈作品《母亲》的悲剧性分析《母亲》是韩国舞蹈家崔承喜的一部具有悲剧性的舞蹈作品,该作品深刻地探讨了母亲与子女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在这部舞蹈作品中,崔承喜通过舞蹈的表现形式,展现了母亲对子女的深沉爱意以及母亲与子女之间的痛苦与牺牲。
本文将对《母亲》这部舞蹈作品的悲剧性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在文化、心理与艺术方面的意义。
我们来分析《母亲》这部舞蹈作品在文化层面上的悲剧性。
在东方传统文化中,母亲通常被赋予了无限的慈爱和牺牲精神的形象。
母亲的形象被视为家庭的中流砥柱,她们不仅要承担照顾家庭的责任,还要承担起对子女情感与精神上的滋养。
在传统的观念中,母亲的伟大与慈爱却常常被忽视,而只关注子女对母亲的依赖与需求。
《母亲》这部舞蹈作品通过舞蹈、音乐与情节的编排,清晰地表达了对母亲伟大爱意的赞美与讴歌,同时也展现了母亲在传统文化中受到的困境与痛苦。
这种对母亲形象的真实再现,使得《母亲》这部舞蹈作品具有了强烈的文化悲剧性。
我们来探讨《母亲》这部舞蹈作品在心理层面上的悲剧性。
在人类的心理世界中,母亲是一个最为重要的存在。
母亲的情感与精神上的滋养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也是一个人内心最深沉的渴望和需求之一。
在现代社会中,母亲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往往被物质、社会等方面的因素所冲淡或破坏。
子女们在追逐自己的理想与欲望的过程中,常常忽视了母亲的需求与关怀,使得母亲在精神上感到孤独与痛苦。
《母亲》这部舞蹈作品通过舞蹈的情景构思与表现手法,深刻地揭示了母亲在心理上的悲剧性。
观众在观看这部舞蹈作品时,很容易能够产生共鸣与共情,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对母亲的感情与怀念。
这种心理上的共鸣与共情使得《母亲》这部舞蹈作品具有了更为深刻的悲剧性。
《母亲》这部舞蹈作品在文化、心理与艺术方面都表现出了极为深刻的悲剧性。
它通过舞蹈、音乐与情景的完美结合,展现了母亲形象在传统文化中所承受的痛苦与困境,同时也凸显了母亲形象在人类心理世界中所具有的伟大与悲剧。
论崔承喜舞蹈作品《母亲》的悲剧性分析
论崔承喜舞蹈作品《母亲》的悲剧性分析《母亲》是韩国舞蹈家崔承喜的一部悲剧舞蹈作品,通过对母亲和儿子之间的关系展开描述,深刻揭示了现代社会中的悲剧和矛盾。
它以细腻的舞蹈动作和情感诠释,让观众对母亲的伟大与牺牲感同身受。
下面我将从舞蹈形式、主题表达和符号象征等方面,对《母亲》的悲剧性进行分析。
从舞蹈形式上看,《母亲》运用了现代舞的技巧和动作,通过身体的力量、肢体语言和动态变化来表达情感。
舞者通过流畅而有力的身体舞动,展现了母亲的坚强和无私,同时也折射出母亲内心的痛苦和迷茫。
值得注意的是,舞者还运用了舞台上的道具和布景,如椅子、桌子、毛巾等等,这些道具的运用不仅起到了自然衔接和过渡的作用,更为舞蹈增添了一种戏剧性和叙事的效果。
从主题表达上看,《母亲》揭示了现代社会中母亲所承受的悲剧和矛盾。
舞蹈通过母亲和儿子之间的互动,表达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母亲为了儿子可以付出一切。
作品同时也揭示了母亲在付出中所面临的痛苦和困惑。
在舞蹈中,母亲与儿子的关系存在着权力、争执和依赖,这种矛盾和摩擦使得舞蹈充满了悲剧性的张力。
从符号象征上看,《母亲》通过一系列的动作和姿势,刻画了母亲的形象并呈现出艺术的意义。
舞蹈中的一个重要动作是“手绢”。
母亲在舞蹈中频繁地拿着手绢擦拭汗水,这一动作既象征了辛勤劳作的母亲,也传递出母爱的柔软和细腻。
舞蹈中还有许多动作和肢体语言,如跪地、痛苦的表情和拥抱等,这些符号的运用使得舞蹈更为丰富和有深度。
这些符号不仅帮助观众理解舞蹈的情感内涵,也为舞蹈增添了一种象征性和戏剧性的氛围。
崔承喜的舞蹈作品《母亲》通过精湛的舞蹈表演和形式,深刻揭示了现代社会中母亲所面临的悲剧和矛盾。
通过舞者的身体语言和动作,观众可以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和无私,也能感受到母亲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压力和内心挣扎。
《母亲》还通过符号和象征的运用,为舞蹈增添了一种深度和戏剧性,使得作品更具艺术性和意义性。
通过对《母亲》悲剧性的分析,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崔承喜在舞蹈中所要传达的思想和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篇小说《母亲》是高尔基同时也是无产阶级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的素材来源于1902年下诺夫戈雷德索尔莫沃区的工人五一游行及其组织者扎罗莫夫和他母亲的事迹。
母亲尼洛芙娜是小说最主要的人物形象。
她是一个从普通群众成长为革命战士的典型。
小说开头时母亲时一个典型的旧俄时代工人的妻子和母亲的形象,“黯淡的眼睛里流露出工人区大多数妇女都有的那种愁苦不安的神情”。
她不但在政治上没有任何权利,经济上不能独立,而且还要忍受夫权的压迫。
过度操劳、挨打流泪是她生活的主要内容。
但也正是这种备受压迫的处境使她易于接受革命思想。
在小说的第四章,当母亲发现儿子在读禁书时,儿子和她进行了一次长谈。
巴威尔能正确理解母亲的生活,讲出了她的痛苦,这在母亲心中引起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悲喜交集的感情,并使她第一次回忆和思考了自己的生活,被苦难折磨得麻木了的心灵开始复苏。
工人自学小组在家中的活动,使母亲了解了一些革命道理,启发了她的觉悟。
“沼地戈比”事件后,母亲答应去工厂送传单,虽然她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搭救在狱中的儿子,但这毕竟是她第一次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参加革命斗争。
五一游行是母亲成长的重要一步。
当听到儿子要举红旗并可能因此被捕时,母亲已不像过去那样只会软弱地流泪,而是强压住自己的悲痛支持了儿子的决定。
游行那天,她和儿子一同走上街头,面对挥舞着皮鞭的骑警,她精神抖擞的站在儿子身后。
游行队伍被冲散,巴威尔被警察抓走后,母亲从地上捡起被扯碎的红旗,向着街角还未散去的群众大声宣讲革命道理。
这时的母亲已开始自觉地参加革命斗争
了。
巴威尔再次被捕后,母亲搬到城里和革命知识分子住在一起,她不仅积极参加送传单等革命活动,而且内心也变的越来越充实,人也变得稳重、坚强、开朗。
当母亲在法庭上倾听巴威尔的演讲时,她已完全理解了儿子所从事的革命事业。
在小说的结尾处,母亲不顾暗探的毒打,向群众散发传单,进行演讲,她一边挣扎,一边高呼,“真理是用血的海洋也扑不灭的”。
这时的母亲和小说开始时早已判若两人,她勇敢坚强,具有革命理想,是一个自觉的革命战士。
尼洛夫娜是20世纪初期,普通群众在革命真理教育下迅速觉醒和成长的典型。
这一形象对小说的结构具有重要作用。
母亲时周围人与事的观察者,小说正是以母亲的视角描写生活和斗争的。
巴威尔是小说的另一个重要人物。
他是一个从普通工人成长为坚定的革命者的典型,是20世纪初无产阶级革命斗争高涨的年代。
在革命知识分子的帮助下,他迅速脱离老一代工人的生活轨迹而走上革命的道路。
巴威尔参加革命后迅速成长,很快成为一名工人领袖和领导者。
他组织工人自学小组,团结教育了一批工人。
“沼地戈比”事件是一次自发的工人斗争,由于巴威尔没有领导经验,斗争失败了。
巴威尔领导的第二次斗争是五一游行。
群众的充分发动和周密的准备工作使这场斗争成为轰轰烈烈的和反动派的公开较量。
游行那天,巴威尔高举红旗,和同志们进行演讲,高呼革命口号,把真理传播到群众中去。
虽然巴威尔再次被捕,但游行唤起了更多工人的觉悟,展示了革命的力量。
巴威尔在狱中通过学习,觉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他拒
绝越狱,在法庭上公开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宣传社会主义理论,这时的巴威尔已成长为一个成熟的革命者。
小说还表现了巴威尔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革命的精神。
为了使自己更好地工作,他割舍了和莎馨卡的爱情;他劝告霍霍尔不要陷入婚姻家庭的个人小圈子;他甚至不允许母亲对他表现出更多的温情,以免动摇他的革命意志。
这种献身精神在艰苦的斗争年代对于革命者来说是十分典型的。
出母亲和巴威尔的形象外,作品还成功塑造了表现农村觉醒主题的农民雷宾的形象和革命知识分子尼古拉•伊凡诺维奇、叶戈尔、莎馨卡、娜塔莎等的形象。
小说通过一系列情节和人物形象,表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革命者和反革命短兵相接的气氛。
在这一革命时代,马克思主义通过革命知识分子传播到工农群众中,无产阶级革命者在斗争中迅速成长。
工人运动在党的领导下从自发走向自觉,普通工人群众的觉悟迅速提高,更多的人参加了斗争。
与此同时,农村也开始觉醒。
这一切都预示着一个新的革命高潮就要到来。
在世界文学史上,《母亲》的意义在于它开创了无产阶级文学新的历史时期。
《母亲》与过去的文学作品不同,它第一次深刻地描写了在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的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描写了这一斗争发生、发展直至走向高潮的过程。
《母亲》成功刻画了无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的形象,描写了他们的成长过程、坚强意志和斗争艺术。
高尔基站在社会主义思想的高度对巴威尔母子形象的塑造奠定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基础。
《母亲》被认为是这一创作方法的典范
作品
《母亲》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列宁称《母亲》是“一本非常及时的书”,《母亲》曾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者,对中国的革命来说,《母亲》的影响也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