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配画教学设计
五年级美术下册教案-第13课 诗配画5-苏少版

(苏少版)小学美术《诗配画》教学设计教学基本信息课题:《诗配画》类型:综合探索课时:1课时教学背景分析教学内容:本课属于“综合·探索”这一个学习领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学生可以深入地感悟古诗意境,并用绘画的方法画出诗的内容,创作诗画合璧的作品。
学生情况:五年级的学生学习古诗有基础,能感受到诗的意境,有自己的理解。
初步具备绘画的表现力,但对诗书画结合有一定的困难,尤其对诗句中的抽象内容的表现需要特殊反复指导。
教学方式、手段:直观欣赏、对比法,讲解法,实践操作法,教师示范,游戏法,多媒体演示法等等。
教师准备:课件,绘画工具材料,熟读小学生语文课中学习的古诗。
学生准备:各种画工具材料。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感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用各种方法画出诗的内容,表现诗意。
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强调诗句中的抽象内容,理解诗意,用各种绘画形式来创作画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热爱优秀的祖国传统文化,体会诗画同源的意境美。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感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用各种方法画出诗的内容,表现诗意。
教学难点:学生能展示出对诗意的理解和对各种画材的表现力,诗画二者巧妙结合,创作出难忘的意境。
教学设计诗配画教学设计药王小学李德刚一、创设情境:(师,配乐诗朗诵《钱塘湖春行》)师: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一首配乐诗朗诵,请同学们闭上双眼一边听一边想象诗中的画面。
生:有山、燕子、马。
师:就是这么多吗?那接下来同学们看大屏幕,老师刚刚朗诵的这首诗中的美景都在屏幕上呢,看看是就只有山、燕子和马吗?生:不是,有孤山寺、贾亭、湖水、白云、早莺、树、燕子、花、浅草、马蹄、沙堤。
师:啊,一首诗中竟然有这么多美景。
师:品读着这首诗,欣赏着这幅画,我们能深深的体会到那份诗情画意。
同学们,诗和画是密不可分的,好诗总是充满了画意,好画常常洋溢着诗情。
它们就犹如一杯醇香的老酒细细品味,便能体会出其中的甘醇。
《诗配画》教学设计

一、教材解析:本课将美术和语文两学科相整合,经过对古诗的朗读和理解,感觉古诗的境界,用已学的水墨画技法表现画面,让学生感觉两种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样之处。
本课以春季为主题,鼓舞学生谈谈、写写、画画相关春季的古诗,加强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以及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热爱。
二、教课目标:认知:经过赏识,感觉水墨表现情味,学习诗配画的创作方法,培育学生对古诗境界的感悟和对水墨能力的运用。
技术:运用传统的笔墨技巧,以春季的古诗为主题,合理构思构图,合适表现古诗境界。
感情:感觉诗、画两种传统文化的同样之处,培育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课重难点:要点:掌握诗配画的创作方法,娴熟运用笔墨技巧及传统水墨技法表现诗配画,将两者奇妙联合。
难点:巧用笔墨、表达古诗的境界。
四、教课准备: ppt 、水墨画工具五、教课过程:(一)、赏识导入1、知识回顾课前连续播放山川画图片,学生赏识作品,初步感觉山川画的艺术魅力。
试试认识学生:你画过水墨山川吗?你对水墨画认识多少?生:中锋、侧锋的运用,山石的勾勒、皴擦等等。
生小练笔,师简单议论。
2、导入古诗出示一张水墨画,问:你感觉这幅水墨画表现了如何的内容?生:桃树、竹子、鸭子戏水。
师:让我想起了苏轼的一首古诗《惠崇春江暮景》,学过吗?生读一读苏轼的《惠崇春江暮景》师:画面表现了诗中哪两句内容?(前两句),让我们感觉到春季的气味。
3、完成诗配画,揭露课题:像这样依据古诗内容表现画面,把古诗的境界表达出来,称为诗配画。
(板书课题)【设计企图】:经过赏识,感觉水墨山川的魅力,温顾前方学习的相关水墨画知识,明确本课的学习目的,运用水墨画知识,联合语文学科中的古诗,给诗配画。
(二)、技法交流1、交流古诗师:春季,万物复苏,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
除了这首《惠崇春江暮景》,你还知道哪些描述春季的古诗呢?生:《春晓》、《清明》、《咏柳》、《鸟鸣涧》······取出纸,写出相关春季的古诗或诗句。
小学诗配画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诗配画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
2.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通过诗配画活动,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诗歌欣赏:选取一首适合小学阶段学生的诗歌,如《春晓》、《静夜思》等。
2. 诗配画技巧:介绍诗配画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包括构图、色彩搭配、线条运用等。
3. 创作实践:让学生根据诗歌内容进行创作,完成一幅诗配画作品。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诗歌,让学生朗读并理解诗歌内容。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诗歌中的美景用画笔表现出来?2. 诗配画技巧讲解(1)介绍诗配画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讲解构图、色彩搭配、线条运用等技巧。
(3)展示一些优秀的诗配画作品,让学生欣赏和学习。
3. 创作实践(1)学生根据诗歌内容,构思自己的画面。
(2)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创作,注意构图、色彩搭配、线条运用等方面。
(3)学生完成作品后,进行展示和评价。
4. 课堂总结(1)教师点评学生的作品,鼓励学生的创作热情。
(2)总结诗配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继续创作诗配画作品。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配画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表现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 学生作品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五、教学资源1. 诗歌教材:《小学生语文》等。
2. 教学课件:诗配画技巧讲解、优秀作品展示等。
3. 教学工具:画纸、画笔、颜料等。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创作,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七律登庐山诗配画教学设计

七律登庐山诗配画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七律登庐山诗》是唐代文学家杜甫创作的一首诗歌作品,描绘了作者登上庐山之后所见所感。
以此为题目,通过配画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的意境,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
根据中小学课程标准,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应培养审美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
配画教学是一种将视觉与语言结合的教学方式,可以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因此,结合《七律登庐山诗》,设计一堂配画教学的课程,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杜甫及其作品《七律登庐山诗》的背景和意义。
2. 掌握七律的基本结构和写作技巧。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通过配画表达对诗歌的理解与感受。
4.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1. 情境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庐山的壮丽景色,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对庐山的想象力。
2. 杜甫与《七律登庐山诗》介绍(10分钟)简要介绍唐代文学家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了解他的文化背景。
然后,详细阐述《七律登庐山诗》的主题、结构和意义,解读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3. 诗歌分析与欣赏(15分钟)将《七律登庐山诗》的诗句分段呈现,解读每一段的意义,并与学生进行互动式的讨论,引导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 创作指导与示范(20分钟)通过图片展示与诗句配合的例子,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元素,思考如何通过画画来表达诗中的意象。
同时,进行简单的画画示范,教授一些基本的绘画技巧和表现手法。
5. 创作实践与展示(30分钟)学生根据自己对《七律登庐山诗》的理解和感受进行配画创作。
可以提供一些庐山的图片作为参考,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庐山的形象和意境。
学生可以使用铅笔、彩色铅笔、水彩等不同的绘画工具进行创作。
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对其他同学的作品进行欣赏和评论。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作品的表现力、形象的准确度和对诗歌的表达进行评价,为学生提供反馈和建议。
五年级美术下册《诗配画》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绘画相结合的技能,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1.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基本特点和分类,如唐诗、宋词等,以及不同的诗歌表达形式。
2.学会运用绘画语言表达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提高绘画表现力。
2.强调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要注重诗歌与绘画的结合,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提醒学生课后继续搜集古典诗歌,进行诗配画创作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绘画水平。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的诗配画技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创造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本节课所学的知识,选择一首古典诗歌,独立完成一幅诗配画作品。要求作品尊重原诗,构图合理,色彩和谐,能准确地表达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结合本章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诗歌内涵,培养他们热爱传统文化、珍惜生活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培养学生将诗歌与绘画相结合的技能,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6.拓展任务:鼓励学生课后搜集更多古典诗歌,尝试创作更多诗配画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绘画水平。
7.观察生活,发现美好: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尝试用诗歌和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培养热爱生活、珍惜时光的情感。
2.在创作过程中,注意运用所学技巧,如选材、构思、构图、色彩运用等,力求作品具有个人特色。
3.完成作品后,用文字描述自己的创作思路和心得体会,不少于200字。
4.家长参与评价:请学生将作品带回家,与家长分享创作过程和心得,家长给予评价和鼓励,并签字确认。
江南诗配画教学设计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江南诗配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本次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江南诗与配画的关系,培养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江南诗的表现手法,并能够用绘画的形式表达情感和主题。
二、教学内容1. 江南诗的特点:由于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江南地区的诗歌多以自然景色、人文风情为主题,具有婉约、柔美的风格。
2. 江南画的特点:江南画是以江南地区的山水、花鸟、人物等为主题的绘画,具有婉约、柔美、淡雅的特点。
3. 江南诗与配画的关系:江南诗与配画是相辅相成的,诗中的景物描述往往能够启发画家创作出对应的画作,而画作则能够补充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4. 江南诗配画的表现手法:通过学习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江南诗与配画作品,学生可以了解并掌握其中的表现手法,如写意的笔触、渲染的色彩和构图等。
三、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著名的江南诗与配画作品,引发学生对江南诗与配画的兴趣和好奇心。
2. 知识讲解(15分钟):讲解江南诗的特点和江南画的特点,重点强调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共同点。
3. 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首江南诗和一幅江南画,讨论并分析二者之间的联系与特点。
4. 学习分析(20分钟):通过分析已选取的江南诗和江南画作品,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江南诗配画的表现手法,鼓励他们思考如何用绘画的形式表达诗中的意境。
5. 创作实践(45分钟):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选择一首江南诗,用绘画的形式配画,要求他们尽量体现诗中描绘的景物和情感。
6. 展示与评价(1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通过互相欣赏和评价,分享各自的创作思路和感受。
四、教学资源与评价教学资源:著名的江南诗与配画作品、绘画工具。
评价方式:学生的作品评价、学生对江南诗与配画关系的理解评价、学生在分组讨论和创作实践中的表现评价。
五、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达成情况:学生是否理解江南诗与配画的关系,能否运用所学的表现手法进行创作。
小学信息技术《古诗配画》教学设计

小学信息技术《诗配画》教学设计方案一、本课教学内容设计思想(一)1、教材分析:本课是冀教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第一册中的第十七课。
它是学生初步了解Word,学习了打字、排版等重要概念后编排的,是学生掌握使用word进行图文创作的重要一步,是教给学生如何正确的插入图片、调整图片格式和如何更有效、合理、美观的处理文字与图片的搭配的具体操作方法的重要内容。
为学习后面的电脑操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我把这一课的内容分为两个课时上:第一课时学习插入图片和设置图片与文字格式的基本方法。
第二课时以古诗配画为主题的活动课,大量练习各种图文的设计。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在word中插入图片、为文字配画的方法,学会调整图文的格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利用word处理信息的能力,并增强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华古典文学——古诗的喜爱,并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操。
3、教学重点:在word中插入图片,设置图片格式。
教学难点:利用word软件,对图文的格式进行编排与设计,实现图文的美观,体现诗文的意境。
(二)、学情:本册教材针对的是三年级的学生,而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具有很大成分的直观性。
他们在不能直接观察到事物特征的情况下,对某些概念进行概括会感到困难;而且这一阶段的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相对较弱,学习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他们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兴趣越大,学习的动力越大,效果越好。
学生兴趣点:怎样设计出图文并茂的古诗集。
学生成长点:学会制作和欣赏图文并茂的精美文章,养成良好的审美情操。
(三)、教法:1、教学设计理念:根据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主探究的欲望。
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设置递进式的任务贯穿全课始终,设计精美的对比诗集、精心的奖品、授予荣誉“小博士”的方法引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动机,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作为“任务设计”的第一着力点,把教学目标放在“任务设计”的首位,让学生在明确的教学目标的引导下参与任务活动,从而习得知识与技能。
初中古诗配画教案

初中古诗配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古诗文的意境,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2. 培养学生对绘画艺术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 通过对古诗配画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古诗文选材:选取初中阶段具有代表性的古诗文,如《春晓》、《静夜思》等。
2. 绘画技巧:教授学生基础的绘画技巧,如线条、色彩、构图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展示一幅与古诗文相关的绘画作品,引导学生思考古诗文与绘画之间的联系。
2. 讲解:教师对选定的古诗文进行讲解,分析古诗文的意境、情感,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文。
3. 示范:教师现场绘制一幅与古诗文相关的绘画作品,边绘制边讲解绘画技巧,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古诗文与绘画的结合。
4.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古诗配画创作,每组选取一首古诗文,运用所学绘画技巧进行创作。
5. 展示与评价: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其进行评价,从意境、技巧等方面进行探讨。
四、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展示、讲解、示范等环节,营造一个充满艺术氛围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分组合作:采用分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交流,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互动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价,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总结自己在创作过程中的收获。
2. 同伴评价:其他学生对作品进行评价,从意境、技巧等方面进行探讨。
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建议,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教学资源1. 古诗文素材:选取初中阶段具有代表性的古诗文。
2. 绘画材料:画纸、画笔、水彩、颜料等。
3. 参考资料:与古诗文相关的绘画作品、教学视频等。
七、教学建议1. 注重个体差异: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古诗配画教学中得到提高。
2. 强化实践操作:鼓励学生多进行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和创作能力。
《诗配画》教学方案设计

《诗配画》教学方案设计Teaching scheme design of poetry with painting汇报人:JinTai College《诗配画》教学方案设计前言:公务文书是法定机关与组织在公务活动中,按照特定的体式、经过一定的处理程序形成和使用的书面材料,又称公务文件。
本文档根据公文写作内容要求和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诗配画感受(一)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画家们的作品,让学生感受到诗配画的意境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2、了解诗配画的基本方法和要求。
3、为喜欢的诗词进行诗配画。
教学重难点:1、了解诗配画的基本要素和方法。
2、合理布局画面,适应诗词内容。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准备:学生准备一张诗配画图片,老师准备一些诗配画相关图片欣赏资料(教师范画一幅及其他优秀诗配画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课:欣赏图片(2~3分钟)(介绍画面内容,介绍画的作者及相关知识。
)二、(欣赏完毕)教师提问:1、刚才欣赏的这些画与平时看到的一些画有什么不同呢?2、画中的诗句和图片是否有什么联系?3、画面是如何表达诗的意境及情感的(从诗的角度出发,感受诗所表达的情感,从何联系画面中的景物与诗的联系)?(学生自由讨论,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三、揭题,教授新知识苏东坡曾经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当同学们读到一首好诗时,眼前所呈现的画面也就是你所感受到的诗的意境,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诗配画。
(出示课题“诗配画”。
)四、讲授新课(配合课件):以《送元二使安西》为例,讲解创作诗配画的过程: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渭城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客舍周围青青的柳树格外清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老朋友请你再干一杯饯别酒吧)西出阳关无故人(出了阳关西路再也没有老友人)(在创作一幅诗配画之前,我们要先诵读这首诗,了解这首诗的简单背景,然后慢慢感受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最后根据你的感受创作一幅属于你的“诗画”。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3课 诗配画|苏少版

《诗配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对范本的解读与欣赏,培养学生为古诗配画的绘画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及艺术情感。
2、让学生了解文学语言与绘画之间的联系。
3、用单幅水墨或者彩墨的方法给古诗配画,结合学校或者班级活动让学生在初步掌握传统造型方法的同时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重点:掌握给古诗配画的基本步骤、方法和技巧,学习添画、改画及创作。
教学难点:诗所配画的内容。
课前准备:师:教师收集诗配画的优秀作品和古筝音乐磁带。
生:学生课前收集各种题材的古诗资料、中国画;准备颜料、墨汁、毛笔及水罐等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忆学习过的古诗。
2.古诗接龙活动。
3.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自己熟悉的古诗含义。
二、欣赏图片:1.这些画与平常的画有什么不同?2.画面和诗句有何联系?3.画面是如何表达诗的意境的?4.学生分小组讨论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三、教师以古诗以《寻隐者不遇》为例为例,当堂示范。
在示范的过程中应当向学生提出观看示范的几点要求:松下问童子画面松树、童子、环境言师采药去画面童子、“言”可用手势表示。
只在此山中画面远景的山云深不知处画面意境毋须表达。
让学生体会构思与构图。
a、在老师给古诗配画的过程中,你觉得水墨造型最基本的有哪些因素?(点、线、面)b、老师抓住了古诗中的哪些词句进行了配画?(人物、松树以及山)c、老师是按照什么样的绘画步骤去表现诗意的?(先用浓墨线勾勒景物的外形,鉴于水墨的特殊性,要勾勒的轮廓线干了以后才可以用大毛笔涂色块,树木的叶子可以用淡绿点来点出。
)三、小组讨论和配画实践。
a、你最喜欢哪一首古诗,准备怎样用水墨的技法给它配画?b、你觉得老师展示的配画和古诗贴切吗?如果你有更好的想法,就来给老师改改画吧,并说出改画的具体方法。
四、巡回指导时,老师应面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绘画过程中的偶然发现给予鼓励。
教师收集的古诗配画可以作为资料留在黑板上,供学生欣赏,参考。
五、评价。
A、是否恰当地表现了古诗的诗意。
《诗配画》教学设计

苏少版第十册第20课诗配画江苏省如皋市郭园小学杨慧教材分析:本课属于“综合·探索”这一学习领域,是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社会相结合的活动。
通过本课学习,主要以掌握水墨或者彩墨的基本技巧,来给古诗配画,让学生体会传统的文学语言与经典绘画“语言”两种艺术技巧之间的联系,激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通过欣赏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粹诗歌与中国画,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
2、认知目标:了解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表现特点,熟悉诗配画的知识和方法。
3、操作目标:掌握诗配画的基本知识和技法,并学会表现诗中描写的景物和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表现力以及综合学习的能力。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领悟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在此基础上进行诗配画。
教学难点:用恰当的画面和方法表现出诗的意境。
课前准备:师:收集诗配画的优秀作品,口笛、古筝曲,绘画工具。
生:学生课前收集各种题材的古诗资料、中国画;准备宣纸、颜料、墨汁、毛笔、水壶等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一)音乐导入师:同学们,春天来了,到处生机盎然,鸟儿也禁不住欢快地歌唱,你听!(播放口笛音乐《云雀》)师:这使我们想起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诗“千里莺啼绿映红…”这首诗的题目叫《江南春》。
同学们都学过这首诗,我们一起把它写下来!(老师用毛笔书写)老师已经写好了!(展示老师的书法作品)。
一起来朗读:“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师:谁来说说看,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美景?(录音)生:江南的春天,到处莺歌燕舞,到处桃红柳绿;在傍水的村庄,在依山的城郭,到处都有迎风招展的酒旗。
寺庙、亭台楼阁矗立在朦胧的烟雨之中,若隐若现,更增添了扑朔迷离之美。
(多媒体展示江南春天的景色)师:说得真好啊!这么美的景色,你们想把它画下来吗?好!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学习诗配画。
(板书:诗配画)(二)探究画法1、师:现在,请你们把课前准备的画画的工具拿出来。
老师看到同学们有的带了蜡笔,有的带了水彩笔,有的带了毛笔、宣纸。
古诗词贴画教案

《古诗配画》教学设计
教学日标
知识: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古诗配画的特点,并运用不同的
绘画形式为自己喜欢的一首古诗配画。
能力:2、在为古诗配画中,让学生把文学与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培
养学生对配画作品的审美能力,提高其艺术修养。
情感:3、在教师讲授与学生创作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民族文化
的情感。
教学重点
用不T的绘画形式,表现一首占诗所描绘的意境及内容。
教学难点
画面内容的选择,事物的组织及构图安排。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课件、准备学生画画用作业纸。
学生搜集学过古诗的相关资料及图片、黑色水笔、彩色铅笔、水彩笔、油画林等。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1、师:大家以前都学过很多古诗,那今天我们先米做个“古诗接龙”
的游戏怎么样?规则是:我来挑两纵队命名为A队和B队的同学来参加,其他同学做观众。
游戏开始后,A队和B队的同学同时开始轮流每人背一首古诗,但不要和别人的重复,看哪队同学在最短时间内先进行完,哪队
间学就是获胜队。
2、教师组织学生开始做“古诗接龙”游戏。
3、这么多古诗你喜欢哪一首?谁能给大家简单说一下你对这首古诗的
理解?
4、小结,引入课题:我们的国家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民族,先辈们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篇,古人常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来形容诗与画的关系。
所以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为古诗配画。
(板书课题)
二、交流分析
1、老师让大家课前搜集有关古诗的资料及图片,都谁带了?带的间学
给你的同桌介绍一下这些资料,没带的同学想一想:学过的古诗当中,你最喜欢哪一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苏教版美术小学五年级第十册教案诗配画
诗配画
一、教案背景:
诗配画,不仅是诗的形象的解说图,更是诗的意境的再创造。
抓住诗中的一两处关键,根据个人对诗的理解和生活经历、体验,将诗的意境画出来。
本课教学不但激发学生参与背诵古诗、了解诗意,更注重营造轻松愉悦的艺术氛围,促进学生对古诗的欣赏和想象绘画能力。
中国的古诗意境优美,想象丰富,语言朴素。
结合中国画材料来表现,中国画的韵味可将诗境发挥的淋漓尽致。
为古诗配画能使学生更好地实现文学语言和水墨语言之间关系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
二、教学分析:
通过对范本的解读与欣赏,培养学生为古诗配画的绘画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及艺术情感。
让学生了解文学语言与绘画之间的联系。
用单幅水墨或者彩墨的方法给古诗配画,结合学校或者班级活动开展“古诗配画展”,或者“看画背古诗”的活动,让学生在初步掌握传统造型方法的同时体会诗的意境。
掌握给古诗配画的基本步骤、方法和技巧,学习改画、添画和创作。
三、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让学生了解文学语言与绘画之间的联系。
操作目标:用单幅水墨画或者彩墨的方法给古诗配画,让学生在初步掌握传统造型方法的同时体会诗的意境。
情感目标:通过对范本的解读与欣赏,培养学生为古诗配画的绘画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及艺术情感。
四、教学准备:
老师:收集诗配画的优秀作品和古筝音乐磁带。
学生:准备各种绘画的工具。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近期开展了振兴阅读的活动,同学们一定积累了不少的古诗知识,下面老师要考一考大家,引导学生看视频,通
过欣赏视频你想到了哪一些你知道的古诗。
banyanqiangwei_523376_1[1].mp4
师:从刚才的视频中你想到了哪一些古诗呀?生:“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落上
头”……
师:看来大家积累的古诗知识可真不少啊,看美丽的画面往往蕴
含着诗情,那么诗情中是否蕴含着画意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
习诗配画的知识。
(教师板书课题:诗配画)。
(二)新授:
1、看画猜诗:采用猜一猜,看画(《悯农》)背古诗的游戏教 学方式,形成活泼生动的课堂氛围,并让学生讨论:
诗中有画
锄禾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1)你是如何从范画的欣赏中看出它对应的古诗内容的?(引
导学生抓关键词进行联想,构思配图。
)
(2)你能用诗中的哪两句表达你此时看画的感受?生:谁知盘
中餐,粒粒皆辛苦。
表达了对农民辛苦的同情。
(引导学生知道配画作品更容易帮助读者理解诗的意境。
) 2、看诗想画。
通过“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
的诗句,引导学生构思画面然后总结,让学生知道不仅可以给整首诗配画,还可选择最喜欢的一两句诗配画。
读诗想画
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三)赏析优秀诗配画作品。
1、集中赏析国画大师傅抱石给大诗人王维《渭城曲》所作的诗配画作品。
渭城曲
王维(唐)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从画面中哪些地方看出了“渭城朝雨”,从哪些地方看到了离别的意境。
生:通过树丛的绿色感觉到了雨。
通过喝酒的人和远去的牛车等,感受到了离别的意境。
通过分析画面,聆听《渭城曲》的吟唱,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好的诗配画作品不是简单的诗的解说图,而是画家对诗的吟读、理解、联想后的再创作,充分展现了原诗的意境。
2、赏析小朋友的诗配画作品《悯农》和《渭城曲》
通过与大师作品的比较,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诗配画作品并不难,引领他们敢于动笔作画尝试。
(四)教师引导学生复习水墨知识,了解墨色的浓、淡、干、湿及破墨、破色技法,进一步学习现代国画大师泼彩技法。
浓破淡淡破浓
教师讲解技法同时引导学生同步尝试破墨技法。
教师同步完成《鱼戏莲叶间》的诗配画示范,并渗透画面题字知识。
鱼戏莲叶间
(五)作业:
1、让学生用所学技法在教师的范画上当堂添画荷叶和小鱼。
2、一百个人画同一首诗,会有一百幅不同的诗意画出现,因为每一个人对诗的意境理解不同,表现方法也不可能同。
你将画出怎样的同题诗意画来呢?请你运用本节课所学水墨技法给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配完整的画面。
3、或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诗来配画。
(教师巡回指导)
(六)展示评价
1、展示作品
2、自谈创意
(七)教师总结:苏东坡曾经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好画常常洋溢着诗情,好诗也总是充满了画意。
给诗配上画,发挥了两者的长处,相得益彰。
最后我们就以《唱唐诗》这首歌来结束新课吧!
(八)板书设计:
诗配画
1、整诗或主要句作画
2、抓关键字确定主景
3、着色
教学反思:
本课属于“综合﹒探索”领域,是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社会相结合的活动,旨在引发学生对于古诗意境的感悟及水墨运用能力的培养。
一、本课引导阶段老师让学生欣赏优美的水墨画视频,感受水墨画美丽的意境,联想与画面相关的古诗等活动。
充分的结合了前一阶段学校开展的经典诗词诵读活动,并积极肯定学生的古诗知识,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接着运用“看画想诗”和“读诗想画”两个环节,引导学生了解“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无形的诗”。
让学生体会传统的文学语言与经典绘画语言两者完美的结合。
三、在欣赏傅抱石为王维的《渭城曲》配画作品时,使学生对画和诗都有了一个更高层次的理解,诗配画不是诗的解说图,而是作者对诗的意境理解、联想的再创造。
四、引导学生欣赏大画家和小朋友对《渭城曲》和《悯农》这两首诗配画作品,使学生了解诗配画根据个人对诗的意境理解不同,表现方法也不可能相同,诗配画只要大胆表现出自己的理解,没有那么难,激发学生大胆创作的热情。
中国的古诗意境优美,想象丰富,语言朴素。
结合中国画材料来表现,中国画的韵味可将诗境发挥的淋漓尽致。
为古诗配画能使学生更好地实现文学语言和水墨语言之间关系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