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日维新和日本明治维新

合集下载

明治维新与百日维新的区别对比

明治维新与百日维新的区别对比

影 响 与 结 果
百日维新:
是资产阶级领导的自下而上的资产 阶级性质的改革,顺应资本主义发 展潮流,推进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
具有爱国性。
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近代文化和教育事业得到较快发展,维新派提倡文明生活方式,引
领时代新风。
THANK YOU!
背 景 差 别
百日维新:
1895年4月,日本逼 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 到北京,康有为发动在北 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 名上书光绪皇帝,痛陈民 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 拒和、迁都、练兵、变法 的主张。“公车上书”揭 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内 容 差 别
明治维新:
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取消武士特权。
经济方面: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
有;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大力发展近代 资本主义工商业。
军事改革: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
文化方面:推行“文明开化”政策,提倡 新文化(资本主义文化),改造旧文化 (封建文化);发展近代教育,培养资本主义建设人才。
内 容 差 别
百日维新:
经济上,设立农工商局、路矿总局,提 倡开办实业;修筑 铁路,开采矿藏; 组织商会;改革财政。 政治上,广开言路,允许士民上书言事; 裁汰绿营,编练新军。 文化上,废八股,兴西学;创办京师大学堂;设译书局, 派留学生;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明 治 维 新
百 日 维 新
背 景 差 别
明治维新:
德川幕府闭关锁国的封建统治,造成了日本的落后,阻碍 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封建领主经济的瓦解,资本主义生产 关系的逐渐形成和初步发展,阶级矛盾更加尖锐;西方资本主 义西方列强加紧了侵略,使闭 关锁国的日本民族危机逐步加 深,社会危机空前加剧。日本 各阶层联合起来,进行了倒幕 运动,推翻了幕府统治,成立 了明治政府,从而为明治维新 创造了条件。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百日维新的异同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百日维新的异同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百日维新的异同相同点:第一从外部环境看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都是在本国面临着西方列强的全面侵略、社会面临着殖民地化或半殖民地化严重危机时所发生的政治运动。

这种侵略与危机,在中国,是鸦片战争的失败。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和甲午战争的失败,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订立,主权的逐步丧失,大量的赔款、割地和全国被几个列强瓜分为若干个势力范围,中国面临亡国的危险。

在日本,则是1853年以后的被迫开关,是《日美亲善条约》、《安政五国条约》、《日美友好通商条约》之类的极端不平等条约的订立,是黄金的大量外流,是经济的日趋恶化,是民族工业受到沉重打击,是被迫让外国在本土建立军事基地,是国内政治危机的加剧,是国家存在着被肢解的危险。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分别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爆发的,它们都背负着救亡的历史任务。

第二从运动的社会性质看,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在本质上都是以带有某种半殖民地化色彩的封建社会为母体,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变革。

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可以上溯到北宋。

而在较完整的意义上说,明代中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了较可观的发展,然而,直到鸦片战争前,还是封建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其中,虽经洋务运动的推动,资本主义经济成份有所增长,但在社会经济中,始终未占主导地位。

而鸦片战争后强加给中国社会的,则除了一部分外来资本以外,更多的是半殖民地化的因素。

日本在18世纪从自然经济中孕育出资本主义的因素。

特别是在江户幕府建立之初,由于政局稳定,全国统一,商品经济获得较大的发展。

雇佣劳动与资本,以手工业工场为载体,已缓慢地开辟着自己的航程。

然而,就整个日本社会而言,它也不居主导地位。

1853年以后的开关,又给仍蹒跚在中世纪长廊末端的日本社会打上了半殖民地的烙印。

因此,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都是以带有半殖民地色彩的封建社会为出发点,旨在经过变革而走向近代文明的政治运动。

第三从改革的内容上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都包括着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等诸方面变革,两个运动所涉及、所要解决的,都不是枝节性的而是社会体制、社会制度问题。

百年维新与百日维新何以迥异

百年维新与百日维新何以迥异

百年维新与百日维新何以迥异谈到日本的明治维新,人们往往会联想到中国的戊戌变法。

这两次维新有著惊人的相似之处。

它们的历史背景相近、时间相隔不远,先后发生在 19 世纪下半叶受到西方列强侵略的两个东亚前现代国家。

它们的目标类似,措施雷同,都是向西方学习,通过政府命令自上而下推行改革,目的是建立一个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国家。

而且,戊戌维新实际上就是以明治维新为榜样、亦步亦趋进行的。

然而,两者的成效、结局和命运却非常不同。

明治维新取得了成功,实现了一系列改革,日本从此走上资本主义近代化的道路。

它不仅维护了民族独立,而且使日本成为亚洲唯一的帝国主义强国。

而中国的戊戌维新却是昙花一现,迅速失败,光绪被幽禁,维新人士遭屠杀,改革新政全成泡影。

中国不但没有阻挡住帝国主义的瓜分狂潮,而且在半殖民地深渊里越陷越深。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何以走入了迥异的发展路径?从最直接的原因来看,维新运动成败的关键在于维新势力能否掌握政权。

只有在推翻或彻底改组专制旧政权、确立和巩固资产阶级新政权的前提下,才能保证改革措施的推行,保护和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否则一切都要落空。

日本明治维新实现了这一变革。

它是以暴力夺取政权作为维新的前提。

日本维新者是“藩政改革”的核心力量,在夺取藩政实权、推行改革措施的过程中,他们同腐败的门阀保守势力反复较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建立了倒幕的武装力量和基地。

他们打出“尊王攘夷”的政治口号,集中力量打击幕府,符合日本民众渴望建立统一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的社会心理要求,以结束当时国内由 260 多个藩的割据造成的分裂局面;顺应日益高涨起来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情绪,以结束列强对日本的侵略;适应千百年来形成的奉王政为正宗的传统道德舆论,具有极大号召力。

1868 年初,维新势力以天皇名义宣告“王政复古”,废除幕府,幕府旧势力当然不肯自动交出政权,由此日本历经了持续一年半的戊辰战争,最后推翻幕府封建统治,建立起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拓展典例:“百日维新”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拓展典例:“百日维新”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拓展典例:“百日维新”与“明治维新”的比较成败:清朝:可以说完全失败,变法目的几乎都没达到日本:基本成功,但留有大量封建残余,导致后来走向军国主义道路。

性质:清朝:维新派发起的资产阶级改良活动日本: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的一次政治革命。

它推翻德川幕府,使大政归还天皇,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实行大改革,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方化历史背景:清朝:鸦片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发展,同时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

(摘录)日本:在19世纪中期的亚洲,日本处于最后一个幕府——德川幕府时代。

1603年,德川家康在江户建立幕府,史称德川幕府。

掌握大权的德川幕府所实行的苛政,不时激起众多以务农为业的百姓反抗。

对外则实行「锁国政策」,禁止外国传教士、商人与平民进入日本,只有荷兰与中国(大清帝国)的商人被允许在原本唯一对外开放的港口—长崎继续活动;此外德川幕府亦严禁基督教信仰。

同一时期,在日本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开始出现家庭手工业或手工作坊。

作坊内出现了“雇用工人”制,形成资本主义的生产体系。

在商品经济型态的快速扩展下,商人阶层,特别是金融事业经营者的力量逐渐增强。

商人们感觉到旧有制度严重制约着他们的发展,于是开始呼吁改革政治体制。

具有资产阶级色彩的大名(藩地诸侯)、武士,和要求进行制度改革的商人们组成政治性联盟,与反对幕府的基层农民共同形成“倒幕派”的实力基础。

明治维新历史背景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马休•佩里(MatthewCalbraithPerry)率领舰队进入江户湾(今东京湾)岸的浦贺,要求与德川幕府谈判,史称“黑船事件”(亦称“黑船开国”)。

1854年,日本与美国签订了神奈川《日美亲善条约》,又名《神奈川条约》,同意向美国开放除长崎外的下田和箱馆(函馆)两个港口,并给予美国最惠国待遇等。

由于接踵而来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德川幕府再度成为日本社会讨伐的目标。

日本封建阵营出现分化,中下级武士中要求改革的分子形成革新势力,号召尊王攘夷。

百日维新

百日维新

百日维新Hundred Days of Reform简介1898年(夏历戊戌年)中国维新派在清光绪帝支持下推行的革新运动。

又称戊戌维新、戊戌变法。

中日甲午战争(1894—1985)后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企图按照西方国家的模式,推行政治、经济改革,争取国家富强。

维新派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设立学堂,宣传变法主张,受到少数官僚赞助。

光绪接受维新派改革方案,1898年6月11日发布国是(不要以为我打错了,没错,是“国是”)诏书,宣布变法维新。

在103天里颁布数十条维新诏令。

新政主要内容为倡办新式企业、奖励发明创造;设铁路、矿务总局,修筑铁路开采矿产;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设学校,提倡西学;裁汰冗员,削减旧军,重练海陆军。

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逮捕维新派。

康有为、梁启超逃亡国外,谭嗣同、康广仁、林旭、刘光第、杨锐、杨深秀等“六君子”被杀害。

新政全部取消,“百日维新”失败。

详介自清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诏定国是、决定变法起,至同年八月初六慈禧太后重新“训政”止,共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四月二十三日,光绪帝毅然发布“明定国是诏”,决定变法,自是日起,开始了中国近代史上轰动一时的“百日维新”。

二十八日,光绪帝在颐和园仁寿殿召见了时任工部主事的康有为,这是他们君臣初次会见。

康利用这次面谈机会,重申其全面变法的主张。

首先陈述中国民族危机严重到了生死关头,非尽变旧法不能自强。

光绪同意,表示:今日诚非变法不可。

康又指出,近年来并非不言变法,然少变而不全变,举其一而不改其二,结果必至无功。

认为欲变法必先改订制度法律,否则只是变事,不是变法,要求光绪帝“先开制度局而变法律”。

并说他研究过各国变法的情形,西方各国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经过明治维新,三十年而强,相信中国只要认真变法,三年可以自立。

光绪帝认为他讲的条理很详备。

康又问:“皇上既知非变法不可,为何久而不举,坐视国家危亡?”光绪嘘睨帘外,叹道:“奈掣肘何!”康领会光绪帝是顾虑慈禧太后阻挠,故此建议“就皇上现在之权,行可变之事,虽不能尽变,而扼要以图,亦足以救中国”。

百日维新 明治维新区别与联系1

百日维新 明治维新区别与联系1

中国清朝的”百日维新”和日本的”明治维新”在成败意义上有什么区别?1。

光绪帝和几个书生的全变和大变的急进变革得罪了整个上层阶级,包括知识分子,废除科举堵住了某些知识分子的升官之路。

而日本则是稳健的改革2。

戊戌变法和之后的慈禧新政有洋人的破坏(速改)而日本的改革受到洋人的扶持上面的两个原因,以第一条为最主要,下面仔细说一下我的理由:至于有人说失败是因为“主观方面,中国资产阶级发展不彻底,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客观方面,中国封建反动势力太强大,严重阻碍。

”这个是教科书的标准答案,但却是不符合事实的。

其实,这里的主客观因素日本和清代都也有这个问题,日本的封建反动势力的反抗甚至比中国还强大,比如日本改革之后,日本九州的封建势力就发起对新政权的武装进攻。

1895年的甲午战争失败后,1898年由光绪帝主持的戊戌变法维新应运而生。

在教科书和主流媒体的影响下,人们基本上认为戊戍变法运动是慈禧太后镇压的,慈禧是阻碍中国进步的祸根。

但真实情况并非如此。

甲午惨败,老佛爷岂能无动于衷?据费行简《慈禧传信录》载,早在变法之初,慈禧即对光绪说:“变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派子弟出洋留学,造船制械,以图富强也。

”“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

”光绪素怕慈禧,待到慈禧坦露心迹,抑郁顿释,也就在几个书生的簇拥下放胆行动起来,恨不得把一千年的任务在一个礼拜之内便大功告成。

欲速则不达,反而适得其反,得罪大批既得利益者。

光绪帝和维新派全变、大变的急进变革主张,造成整个社会结构的强烈震荡,使许多与现存社会有利害关系的社会集团和政治势力觉得受到了威胁。

百日维新期间,上谕达一百一十多件,令人目不暇接。

各地方官员都怨声载道。

光绪帝严惩阻挠变法的官员,树敌太多。

至于废除八股改革科举制度,又在庞大士人群体中引起普遍恐慌。

几个书生的所做所为就要导致清朝的崩溃了,慈禧不得不走出来稳定政局,吞下“血腥政变”的恶果。

在处理戊戌变法上,慈禧有功无过。

明治维新和百日维新作文

明治维新和百日维新作文

明治维新和百日维新作文
明治维新明治维新是日本在1868年向西方开放的一系列改革,由于当时日本社会处于封建主义状态,经济发展迟缓,国家力量弱小,面临着外部压力,日本政府决定采取改革行动,以适应新的外部环境。

明治维新的宗旨是:改革全国政治体制,创立君主立宪制,全面实行民主政治;改革教育制度,推行科学教育,提高民众素质;改革军队,实行全民兵役制,强化军事力量;改革传统习俗,改变封建传统,促进社会进步。

明治维新的成果十分显著,不仅使日本受到外部认可,而且大大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使日本成为20世纪初经济和军事强国。

百日维新
百日维新是日本1930年发起的一场大规模的改革运动,这次改革的目的是要改变日本社会的传统价值观,强化国家的权力,实行统治者的专制统治。

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有:统一法律、制定国家政策、实施国家主义教育、实行财政改革、制定新的政治结构、实行经济计划、以及强化军事力量等。

百日维新的成果是:使日本政治体制发生根本性变化,统治者从君主立宪制向专制统治转变;使日本社会更
加团结,民众对国家的认同感增强;使日本经济发展加快,全民兵役制实施,使日本军事力量大大增强。

百日维新

百日维新

为什么日本的明治维新能成功而中国的百日维新却会失败纵观世界近代史,19世纪无论对于东西方都是不可忽视的。

在西方,从19世纪初的法国称霸欧洲大陆,到中期的英国宪章运动和美国内战,再到70年代的意大利和德意志的先后统一。

而且,世界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更是在19世纪末期完成。

而在东方,则有60年代俄国的农奴制改革和日本的明治维新。

然而,位于世界东方的自称“天朝上国,地大物博”的中国,却在19世纪40年代开始了一段屈辱史和灾难史。

一次次的战败,一款款屈辱的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同时伴随的还有中国的有识之士们的一次次的救国图存的尝试,和一次次的失败。

从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洋务运动时期的“师夷长技以自强”,再到1889的百日维新,又称戊戌变法。

在我看来,中国的百日维新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是中国彻底打破旧的封建统治,建立新的社会制度的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

戊戌变法只维持了103天,就以失败告终。

而在与中国隔海相望的弹丸小国——日本,却在19世纪60年代末期成功地推翻了幕府统治,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从此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

先了解一下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的百日维新的过程。

明治维新:明治维新是日本在19世纪中后期进行的由上而下的,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的改革运动。

其变革的主要内容包括:1:采取“奉还版籍”、“废藩置县”的措施,结束了日本长期以来的封建割据局面,为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奠定了基础。

2:之后,明治政府分别在军事,经济,文化层面上实施了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三大政策,是日本在短期内走上强国之路的根本。

百日维新:百日维新,又名戊戌变法、戊戌维新,是清光绪年间有光绪皇帝领导的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希望中国走上君主立宪的道路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

其变法的主要内容包括:1、选拔维新人才。

这项决议是当时维新派和顽固派冲突最严重的一项,而由于顽固派势大,这项决议基本上是没有什么作用的。

近代史戊戌变法明治维新联系与区别

近代史戊戌变法明治维新联系与区别

中国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区别和联系中国戊戌变法(百日维新)是指自1898年6月11日起,并在此后的103天开展的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维新活动的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日本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60年代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

这两场维新运动虽有着紧密的联系但具有明显的区别。

从这两个运动的起因和背景来看,有许多相似之处。

中国和日本都是在处于内忧外患和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精神和物质文明的强烈冲击的情况下,由一些思想比较前卫的维新派人士带领,不得不开展的维新运动。

但中国的危机来自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中国的民族觉醒来自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所造成的伤痛;而日本的危机来自美国黑船的汹汹来袭和幕府政权对人民的剥削和独裁。

日本开始侵略周边国家的时间仅仅发生在其在被美国黑船打开国门之后的20年,由此可见明治维新的成效。

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在持续103天之后,便在慈禧太后发动的戊戌政变下以失败告终。

两个维新运动的内容都涉及很广,各个方面的改革措施都囊括其中,如政治方面,经济方面,教育方面,军事教育方面。

中国戊戌变法的政治方面决定开放言路,精减机构,任用新人;经济方面以工商立国,鼓励民办企业,倡办实业,促进生产。

教育方面废八股,兴西学;创办京师大学堂;设译书局,派留学生;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军事方面裁减绿营,改练新式陆军,采用西洋兵制。

日本明治维新经济方面设立工部省管理工商业;改革土地制度,统一货币,设立银行,撤消工商业界的行会制度和垄断组织;教育方面设立文部,发展近代资产阶级性质的义务教育,灌输武士道、忠君爱国等思想,并外派留学生出国留学;军事方面改革军队编制,学习英国和德国,实行军国主义和武士道精神;司法方面仿效西方制度,订立商法刑法等。

除此之外,日本还十分重视社会文化和宗教方面的改革纵观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的成果和意义可知,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它的失败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当时的民族资本主义太过孱弱。

百日维新和明治维新

百日维新和明治维新

一改革的国情不同二改革前的准备不同德川幕府末期,以下层武士阶层和地方诸侯为主的意在恢复日本天皇实际统治权的“尊王攘夷”活动风起云涌连续几十年,不但在思想上、军事上,而且在人才上、经济实力上等都为明治维新做了充分的准备。

戊戌变法从公车上书开始。

1895年4月,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到1898年6月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前后一共只有三年时间,除了在全国一些地方组织了强学会和出版了一些报纸为变法做宣传外,既无军事上和经济上的准备,也没有思想上和人才上的准备。

尤其是作为发动变法的核心人物,康有为也完全不具备成熟的变法思想和能力,只不过是一时头脑发热,激于义愤而突然产生了上书变法的冲动,对于究竟应该怎样变法等,可以说完全没有任何准备。

准备越充分的改革越容易获得成功,缺乏必要准备的改革难免失败。

三改革的领导者不同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一大批,而且是在长达几十年的幕府末期的血与火的革命中锻炼成长起来的,成分包括职业革命家、各诸侯的职业军人和官僚,从事国际贸易的商人等。

比如说坂本龙马是武士出生,眼见着许多武士为了推翻幕府被屠杀,多少次地方诸侯的反抗被镇压,他自己也一直被追杀,终于领悟到只通过盲目的暗杀行动来推翻幕府是行不通的。

他通过海运知识的学习和西方社会政治经济等的长期学习,逐渐成长为一名职业革命家。

他创办了从事国际贸易的“海援会”,这不但为推翻幕府培训了海军人才,还为推翻幕府积累了资金,帮助与幕府分庭抗礼的诸侯从国外秘密购买了大批先进的武器,更加重要的是通过让不同的诸侯入股“海援会”的方式将原本分裂各自为阵的地方各大诸侯联合起来。

戊戌变法的领导者只是一个脆弱无能的皇帝和几个没有丝毫从政经验的热血文人,他们既没有经过充分的准备,也没有一套可行的改革方案,甚至不了解基本的国家管理的常识。

没有成熟领导者的乌合之众,是不可能让主宰数亿人命运的大国改革获得成功的。

中国近代史百日维新事件失败的原因

中国近代史百日维新事件失败的原因

试论中国近代悲惨屈辱事件的原因——以百日维新为例1898年的百日维新曾给黑暗封建专制的中国带来一线曙光,然而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终以六君子喋血菜市口而结束。

其失败原因,论者颇多,或不能彻底反帝反封建,或力量对比过于悬殊,或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或改良道路走不通等。

我且认为以下几点是造成维新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一、变法的思想准备不充分变法是一场涉及不同阶级、不同阶层利益的社会变革。

恩格斯指出:“每一种新的进步都必然表现为对某一神圣事物的袭读,表现为对陈旧的、日渐衰亡的、但为习惯所崇拜的秩序的叛逆。

”川因此,要变法就必须唤醒各阶层人士,动员起浩浩荡荡的变法大军,但是戊戌变法的思想准备却不充分,整个社会没有形成一股强大的革新思潮。

1.变法理论缺乏说服力任何社会变革,都必须有进步理论为指导,并且只有在这一理论为人们所接受的条件下才能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

维新派变法的理论依据主要体现在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中,前者旨在破旧,后者则在立新。

康有为借用孔子的权威,打出托古改制的旗号,其本意是想减小变法的阻力,但其结果却适得其反。

首先,康氏学说遭到顽固派的强烈抵制。

其次,洋务派也反对。

就近代思想史而言,康氏理论对正统思想的大胆冲击,如石破天惊,起了解放思想的作用;但是就变法而言,康有为的学说混淆了学术与政治。

“伪经考”对传统儒学作全面挑战,“改制考”也缺乏历史依据,难以使人信服,反而引起太多的争论、混淆和疑惧,使知识分子处于困惑不解的境地,也给顽固派镇压变法授以“乱法”的把柄。

因此康氏学说的负面影响超过了正面影响。

2.社会力量的思想动员不充分变法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社会力量动员得充分与否,关系到变法的成败。

中国从维新思潮兴起到光绪帝颁布变法诏书,维新思想激荡华夏约有40年光景,但这在思想史的长河中仅是沧海一粟。

促成变法的直接动力是高昂的“情绪”而不是成熟的“思想”。

康有为等在由甲午战败引发亡国灭种的危机之时,以高度的爱国热诚,上书呼吁请求变法,同时还组织学会,创办刊物,宣传维新思想,在知识界掀起了解放思想的运动。

洋务运动、百日维新与明治维新

洋务运动、百日维新与明治维新

洋务运动、百日维新与明治维新----中国与日本的改革文章摘要:在十九世纪中叶以后,中日两国都受到了西方列强势力的巨大冲击以及本国国内的时局动荡,因此两国都作出了一系列改革的措施来改变当时的现状,而这一系列的举措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两国在近代乃至很长一段时间内的不同命运。

虽然中国与日本乃一苇之隔,在历史上有着源远流长的联系,两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发展状况及其所处国际环境有许多相似之处。

但是,几乎是同时发生在中国和日本土地上的洋务运动、百日维新和明治维新,同样是自救运动,明治维新运动使日本迅速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而洋务运动、百日维新却并未是中国摆脱不幸的命运。

正如左宗棠所说,明治维新是“操舟跨骏”,洋务运动则是“结筏骑驴”。

关键词:洋务运动百日维新明治维新政治根本正文:在改革前,中日两国都是封建专制的国家,都面临着国内人民起义不断和外部列强侵略加剧。

因此,两国近代化道路上都充满了激烈的斗争。

但由于两国的传统以及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不同而又有所差异,并对近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譬犹渡河,人操舟而我结筏,譬犹使马,人跨骏而我骑驴”。

这是左宗棠奏设福州船厂时,对中日两国近代化进展情况的描写。

剥析历史,探究中国维新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社会政治的一败一成的原因:从政治方面、军事方面、教育方面、经济方面、改革内容上等等,无论是从哪一方面来说,洋务运动、百日维新和明治维新的差异都是巨大的。

至1840年鸦片战争战败后,中国跟世界的关系出现前所未见的改变。

接连的外忧内患,使清政府及一众知识分子逐渐醒觉到必须要改变以自强。

咸丰、同治年间开始,清政府进行洋务运动,希望能够“师夷长技以制夷”,改良生产技术。

各地先後引入外国新科技,开设矿业、工厂,建设铁路、架设电报网,培训技术人材;在军事上亦建立了远东最具规模的北洋水师。

1894年至1895年发生甲午战争,清政府被日本打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证明只靠经济上洋务运动未能根本改变中国的落后。

明治维新和百日维新作文

明治维新和百日维新作文

明治维新和百日维新作文明治维新和百日维新是日本近代史上至关重要的两个历史事件,也是日本进入近代化的重要转折点。

明治维新以及百日维新都是经过漫长的艰苦抗争以及日本发掘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不懈努力才得以实现的,历史上的这两个时期都对日本未来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史上一次重大的政治运动,它也是日本进入近代化的开始。

在1868年,明治天皇实行了政治改革,推翻了后藤家的专制统治,从而开创了明治时期的新纪元。

明治时期,日本改变了自己的政治制度,吸取了西方的文化和科学,从而开展了近代化的进程。

当时,明治政府实行了特殊的新政府体制,又建立了多元政治,积极开展经济发展,建立了教育体制,调整了行政区划,大力发展航海和对外贸易,从而实现了日本从封建社会走向近代社会的跨越。

百日维新则是明治后期日本政治改革的另一个重要事件。

在1894年,日本朝野共同推动了百日维新运动,将日本建成一个强大的政治国家,从而开启日本的近代化进程。

百日维新的改革解决了日本北部和东部地方政治权力割据的问题,改革实行了特殊的立法程序,以及改革了中央政府,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控制,实行了宪法立宪、分立行政、及财政改革等改革,从而彻底改变了日本传统政治历史,开启了日本近代化的新篇章。

明治维新和百日维新都是非常重要的事件,它们都在日本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明治维新的改革是日本从封建到近代社会的转折点,它为日本发展近代化制度和经济开启了新的道路,日本社会由封建社会转变成现代社会的这一过程的开始;百日维新则为日本帝国主义时期的国家性质和政治构架打下了基础,促使日本走上了一条新的现代化道路,它带来了日本现代化进程中最重要的改革,从而为日本未来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因此,明治维新和百日维新都是日本近代史上两次重大的改革,它们都极大地推动了日本社会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进程,为日本现代化进程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使日本社会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了非常大的发展,从而改写了日本近代史的历史。

明治维新和百日维新作文

明治维新和百日维新作文

明治维新和百日维新作文明治维新和百日维新是日本近代史上重要的历史事件,不但促进了日本社会开放、改革和进步,而且为日本后来在近代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结构方面占据主导地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明治维新是指1868年2月11日,日本的朝廷放弃江户幕府的幕府政权,引领日本进行改革的历史事件。

此改革后,日本国内许多落后制度改变,使日本社会由封建过渡到现代化,经济、政治、文化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改革史被称为“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期间,日本实行的一系列改革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1868年,日本建立新的政府日本大同国政府,开辟了近代政治史的新篇章。

该政府由天皇首先任命政务大臣和其他职位共同组成,政务大臣的职能是建立新的政府,制定和实施改革。

1869年,日本实行司法改革,建立新的判决流程,撤销传统的江户幕府判决方法;1870年,日本实行府邑制度改革,撤销传统分封制度,实行自治县制;1871年,日本实行两级议会制,即内务府议会和参谋院议会。

此外,明治维新期间,日本还实行了教育改革、金融改革、外交改革等,使日本社会由封建过渡到了近代化,大大增强了日本的国力。

百日维新是指1886年6月,日本政府发布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改革的改革方案。

百日维新期间,日本做出了许多重要的改革措施,促进了日本社会的进步。

首先,日本发布《百日维新实施议定书》,宣布改革时代的到来。

同时,开放西洋文化交流、启动新军统规定,推行法治改革,重新组织政府机构,改革财税制度,加快科技进步,实行西学开放政策,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发展等等,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使日本社会经济和政治等方面都取得了飞速发展。

明治维新和百日维新都为日本近代史上的改革和繁荣作出了重大贡献,它们不仅使日本社会出现了重大变化,而且还使日本成为近代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结构方面的领导国家,为今天的日本社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明治维新和百日维新为日本近代史上的改革和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对日本乃至世界的现代化发展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百日维新

百日维新
B、内容基本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 C、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 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参政的可能; D、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改革不彻底
戊戌变法的失败-戊戌政变
1.失败标志:戊戌政变(慈禧太后宣布‛临朝听 政‛,取消新政——囚禁光绪帝——屠杀‚戊戌六君 子‛)
慈禧太后废除新法
二.百日维新
二. 维新变法运动的过程
1.兴起——宣传维新变法; 2.发展——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标志:1895、公车上书) 3.高潮——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1)直接原因: 德国强占胶州湾,俄、法、英不甘落 后,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险; 康有为:保国会;《应诏统筹全局折》 (2)开始标志: 以日为师 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屠杀‚戊戌 六君子‛
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
新旧势力的交锋
慈禧:‚变法乃吾素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 派子弟出洋留学,造船制械,以图富强也。‛ 顽固派:‚宁可亡国,不可变法‛,‚祖宗之法 不可变‚, ‚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 关于维新派材料: 1.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 这两者的结合使学习和参考外国的任何改革都变得更 加困难。 ——雷颐
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分而治之。
2、图中的鹰代表哪个国家?其侵略方式与其他列强有何 差异? 美国;没有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提出 门户开放政策,以利益均沾为借口,分享其他列强在 华侵略权益
3、有人为此题诗:沉沉酣睡我中华,哪知爱国即爱家。 国人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这首诗反映了什么? 反映了爱国者力图唤起中华民族觉醒,挽救民族危机
延伸拓展:
日本明治维新(19C60、70年代)成功
中国戊戌变法(19末期)失败

百日维新(整理)

百日维新(整理)

筑路
开设银行
开矿
办厂
政治上: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美国提出门 户开放政策
7
租界:指帝国主义国家强迫半殖民地国家在其口岸或
城市划出的作为外侨“居住和经商”的一定区域,成 为“国中之国”,是列强侵略的据点。
租借地借的方式,将他国领土的一部分借去使 用,借去的地区称做租借地。租借期限长短不一,最 长不得超过100年。期满归还。
新军统领:袁世凯
袁世凯(1859年—1916年) 1892年,朝鲜内乱,入朝 平乱,办事机敏、干练, 受李鸿章保举为驻朝总理 大臣。1895年受命赴天津 督练“新式陆军”,仿造 欧洲军制训练军队,扶植 自己的势力,形成了日后 北洋军阀的基础。1898年 参与镇压维新派。1911年 逼迫清帝退位。1912年窃 取中华民国总统一职。 1915年12月宣布恢复帝制, 建立中华帝国。1916年死 于北京。
追赶现代军事 增强国防力量
4、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内 除旧 容 布新 进步性和局限性 进步:有利于资产阶级参与政治,在 裁撤闲散 准许臣民上书言事, 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 允许 衙门和 局限:没有涉及实行君主立宪等政治 冗员 创办报纸 主张。 裁撤驿站 等 旧机构 裁汰 绿营 改革科举 制度废 除 八股 提倡和奖励士民投 资设厂,开垦 荒地,修筑铁 路,开采矿产 建立新式军队,装 备新式武器, 改用西法训练 进步:有利于保护农工商业,促进中 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局限:没有触动到封建土地所有制。 进步:有利于加强军队战斗力,抵抗 外来侵略,挽救民族危亡。 局限:加强对人民的统治。
《应诏统筹全局折》是康有为的《上书清帝第六书》。 光绪帝对这个奏折非常满意,更坚定了他变法的决心。 这个奏折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明治维新和百日维新作文

明治维新和百日维新作文

明治维新和百日维新作文
明治维新和百日维新是日本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对于后续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明治维新是1868年太平天国叛乱结束之后,
为了让日本进入近代化发展道路而发动的一次政治、军事和文化变革。

而百日维新则是明治维新之后,为了实现国家全面发展而发起的变革。

明治维新,政治上最重要的是日本的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它把日本的权力从某一集团转移到宪法体制下的行政部门,以及政府部门,以及民间组织。

在军事上,为了让日本能够与西方发达国家匹敌,明治政府实行了士兵制、穿制度,并改革军事和治安体系,使日本取得了近代化军事发展。

从文化上看,明治政府还倡导开放思想,将日本对外开放,接受和学习西方的文化,进而出现了炎黄子孙的伟大贡献。

百日维新,就是在明治维新之后的国家建设的一个重要的部分,为了让日本的发展走上快车道,百日维新发动了大规模的改革,其中涉及的内容有:政治上的宪法体制建立、经济改革、社会体制调整、文化变革等。

政治上,百日维新加强了宪法的实施,使宪法成为日本国家政治事务的基础;经济改革,百日维新采取了大力的措施,培养了一大批商业新兴势力,使传统的经济体系实现了现代化;社会体制调整,百日维新改革了日本的婚姻制度、封建制度和地方制度,使人们对传统的社会观念有了不同的看法;文化变革,百日维新推行严格的新教育,开放了新的思想,使人们学习西方的文化和科学,使日本进入近代文明。

明治维新和百日维新是日本近代发展历史上的重要节点,他们不
仅为日本的现代发展奠定了基础,也激发了日本人民的斗志,催生了先进的文明思想。

因此,明治维新和百日维新对日本以及世界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值得我们怀念和继承。

社会背景

社会背景

(1)社会背景: ①日本明治维新前,各种社会矛盾尖锐,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

②而中国的封建统治危机虽然十分严重,但由于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还比较强大。

(2)领导力量: ①尽管日本资产阶级尚不成熟,但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下级武士充当了倒幕运动的领导。

他们懂得斗争策略,建立了军队和基地,分阶段完成了对敌对旧势力清扫的任务,保证了国内改革的顺利进行。

②中国的维新派力量脆弱,仅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加之封建势力的强大,因而改革不能成功。

(3)政策措施: ①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发布命令,采取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②在中国戊戌变法中,尽管光绪帝也颁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维新势力并未掌握政权以及守旧势力的强大,根本不可能实施。

(4)国际环境: ①日本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末,当时世界还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夺取殖民地的高潮也尚未开始。

由于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的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②而中国戊戌变法已是19世纪的90年代末,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中国成了列强瓜分的对象。

这时帝国主义列强也决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维新运动很不利。

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区别从内部条件和社会背景上。

第一,日本实现近代化的条件优于中国。

由于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两国封建社会内部都已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

但在19世纪中叶,这两个国家都还不具备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充分的社会经济前提。

只是由于遭到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日中两国才被迫将“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的任务提上自己的历史议事日程。

由于日本经济发展的普遍水平略高于中国,因此它实现近代化的条件也比中国更有利一些。

第二,日本幕府统治与清朝统治虽然同样面临严重的危机,但情况有所不同。

维新变法和明治维新

维新变法和明治维新

维新变法和明治维新维新变法指1898年六月(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是清光绪二十四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

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

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同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帝被囚至中南海瀛台,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

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害,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

因此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

是中国近代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60年代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的背景下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

这次改革始于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措施。

中国的维新变法和日本的明治维新,从外部环境看,都是在本国面临着西方列强的全面侵略、社会面临着殖民地化或半殖民地化严重危机时所发生的政治运动。

从改革的内容上看,都包括着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等诸方面变革,两个运动所涉及、所要解决的,都不是枝节性的而是社会体制、社会制度问题。

从运动的实行方式上看,都是由围绕着皇帝的一个政治集团酝酿、引发、组织、施行,自上而下地采取颁布政令、法令等方式进行的。

而二者的结果却大相径庭,主要区别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治体制不同:十八世纪后半期,日本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在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出了一个资产阶级化的下级武士阶层,在这些中下级武士里出现了主张改革的人士。

他们是藩政改革的中坚力量,在夺取藩政实权、推行改革措施、与腐败的门阀保守势力的较量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提出了“尊王攘夷”的政治口号,并在1868年的戊辰战争中,倒幕派军队打败了幕府的军队。

而延续了2000多年的中国封建势力要强大得多,中国的维新派没有日本那样的强藩做后盾,也不可能有自己的军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是中国几千年的邻居。

历史上,我们一直认为我们比日本强。

19世纪末,两个国家同样是封建社会末期,同样面临西方列强,同样实施了变革,结果却是大相径庭。

为什么中国的百日维新失败了,而日本的明治维新成功了呢?我们以前把原因过多的集中在最高统治者身上,光绪没有实权,也许这也是原因之一,但绝对不全面。

其实,当时两个国家有很多环境是不一样的。

1. 民族的同质性。

日本的主体民族是大和人,亦称“和人”,约占总人口的99%以上。

日本集中的少数民族就两个,阿依努人和琉球人。

据统计,日本现在约有2.5万阿依努人集中生活在北海道的胆振、日高等地。

在日本冲绳县,也就是琉球群岛,还有大约120万琉球人。

此外,还有极少数的华侨和朝鲜人。

而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历史上有众多强悍的少数民族。

中国的古代史一直伴随少数民族的入侵与民族融合。

清朝的满汉民族矛盾尤为突出。

单一的民族的特点就是同质性强,思维,习惯,传统,行为,认同感等都比较一致,更容易共同去完成一件事。

2. 善于学习的民族。

在东亚的国际关系历史上,19世纪以前,中国是当之无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日本也认为中国是最强大的国家,所以,这就造就了中国人自大的心理。

中国很早就称自己是“华”,把众多的少数民族,包括日本,韩国等国家称作“夷”。

我们历史上的对外贸易中,把出口叫做赐予,把进口叫做纳贡。

郑和的船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但他们出海的目的不是去侵略,殖民,赚钱,而是去显示一下中国的强大和富。

长期的自大心理惯性使我们直到多次被别人用武力教训后才知道自己已经落后了。

反观日本,长期以来就知道海的对面有一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所以,他们的民族心理是谦虚的,进而养成了学习的习惯。

早在公元5世纪,日本就与中国的南朝刘宋密切交往,到了唐朝达到高潮,向唐朝派遣的使者、留学生和学问僧达13次之多,其他官员和留学生来唐最多一次达五六百人,先后大概有六七千人出使中国。

他们学习中国的生产技术、哲学历史、政治经济制度、文学艺术、建筑技巧和生活习俗等。

期间,日本推行了其国历史上著名的“大化革新”,革新的各个方面大都以唐朝的制度文化为蓝本。

这次革新使日本结束了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

当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后,中国还没明白怎么回事,日本马上意识到,世界上还有国家比中国更强大,于是,1871年,日本派出了以财政大臣大保利通、工商大臣伊藤博文为首的100余人的欧美考察访问团,对欧美进行了历时22个月的超长期考察访问,对西方各国的政府制度、司法机构、教育体系等进行了详尽的调查研究。

就是因为这种谦虚的心理和善于学习的习惯,使日本总是以最快的速度接受最先进的东西。

3. 近代免于战争。

一般的情况下,战争总是会破坏生产的。

中国从宋朝开始,不断的有外族入侵。

(宋以前也有,但我觉得宋朝是个分界点)契丹,女真,蒙古等等。

基本整个宋朝,北方总是处于战争中。

元统一和清统一的时候,在江南都有过大屠杀,严重的破坏了当地的经济。

清初期有关于边界的战争,清中期和末期又有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起义等等。

反观日本,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很少有外族能对其侵略。

近现代以前,只有蒙古曾两次派海军登陆作战,但幸运的是因为蒙古的用人不当和突如其来的台风使日本免遭征服。

日本国内的改朝换代战争也比较平和。

幕府末期的江户时代,日本更是有300年的政治稳定时期。

4.思想启蒙和早期的新式平民教育。

任何一场变革都需要国民在思想上有一个新的认识和转变。

中国在明末清初出现了一批早期的思想启蒙家,但非常不幸的是清统治者为了加强集权统治,实行了文化封锁政策,大兴文字狱,把刚刚起步的近代思想扼杀在摇篮中。

到了清后期,一些思想家也是过多的宣传和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人文精神的传播却很少。

日本近代最著名的思想启蒙家是福泽谕吉,他
在明治维新前后大力宣扬民主,人权等西方文明。

而举国上下能够接受这种思想,说明当时日本已经有了很好的人文环境。

(中国的大范围的现代思想启蒙应该是从五四开始的)。

外国教会在中国设立的第一所学堂——玛礼逊学堂,1839年在澳门.中国最早的新式小学——正蒙书院,1878年在上海。

近代中国最早的国立大学——京师大学堂,1897年成立。

清朝末年的平民教育的普及率是很低的,而且,各个地方的教育水平也极不平衡。

1949年以前,中国有80%以上的文盲。

再看看日本,19世纪50年代,洋学在幕府末期扩广开来。

1871年,江藤新平把全国分成8个大学区,每个大学区设置一所大学;每一个大学区下面设置32个中学区,全国共设有256个中学区,各区设一个中学;每一个中学区下设210个小学区,全国设立53760个小学。

按照当时的人口,每600人设置一个小学,每13万人设置一个中学。

1885年,日本的学龄儿童入学率已经达到50%。

到1910年,日本95%以上的男子,90%以上的女子都接受过教育。

(中国的平民教育达到这种水平应该是近20年的事)
所以,从思想启蒙和早期的新式平民教育这点上看,中日在同期的水平差距是巨大的。

5.城市化的不同。

城市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和主要标志。

没有城市化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

让我们再来看看当时两个国家城市化的水平。

1800年,中国的城市化大概在4%左右,世界平均水平为6%-7%,而日本为16-17%。

(中国达到这个数字大概在1950年前后)当时世界上超过10万人口的城市只有23个,而日本在1750年,江户(东京)的人口已经超过100万,1650年,大阪的人口已有80万。

其实,中国古代人口多的城市也很多,但和庞大的农村人口一比,就微不足道了。

我们知道,一种新的东西在城市和农村的传播速度是大不一样的。

中国在改革过程中,这种地域的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一直存在,历史上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

说到这,我不禁想起鲁迅的《药》,当革命者为革命牺牲的时候,中国的一些官员和普通老百姓却还处于非常愚昧的状态,他们根本就不知道或不理解为什么要变革。

城市的出现是农业生产率提高的结果,资本主义萌芽也是以此为前提。

人首先必须解决吃的问题,所以粮食生产在历史是第一重要的。

农业生产率提高以后,就会出现剩余,然后就交换,分工。

日本在明治维新前的农业生产率是高于中国的。

明治维新前300多年里,日本的粮食产量增长了近80%。

十七世纪的时候,日本的商品经济就已经很发达。

当时的人口结构大概为农民占80%,武士10%,商人10%。

大批的武士和商人集中在城市,带动了其它行业的发展。

6.政治体制和权利机构的不同。

中国自明清以来的统治是以高度的中央集权和高度的管制为基础的,这种体制可以说是市场经济的克星。

日本当时是集权和分权相结合的政治体制。

具体说就是中央直接管辖日本大概四分之一的领地,有江户、京都、奈良、山田、长崎、甲府等。

地方设立藩国,由大名管理。

全国大约有260个大名。

各藩国有自治权,拥有财政、军事、司法、行政权利。

每个藩国后期只设一个城市,是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中心。

这个设计好象现在的美国,中央和地方形成了很好的分权。

同时,借助另外一个“参觐交代”制度成功的避免了分裂。

由于各藩之间存在着竞争,大家都努力发展自己。

同时权利的制衡,又为商品经济,新思想,新文化留下了宝贵的空间。

这是非常重要的,也可以说中日当时最大的差别。

综上所述,貌似相同的境况,仔细看起来,却大有不同。

中国的百日维新是在一群文弱但又自傲的书生的领导下的,他们把希望寄托于毫无实权的傀儡皇帝身上,在改革的宣传方面也只会说些大道理,而日本的明治维新起初便是有战斗力很强的武士领导的,他们
在推翻了幕府统治后由天皇自上而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天皇享有实权,改革自然就成功了
让我这个历史老师告诉你:
1、领导力量不同:日本倒幕派掌握实权,得到人民拥护、部分大名支持,建立了倒幕基地,武装推翻幕府。

而中国维新派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不敢发动群众,想采用改良的办法注定要失败。

2、政策措施所起效果不同:明治措施强制推行,大刀阔斧,行之有效。

而维新法令如一纸空文,各地官府阳奉阴违。

3、国际环境不同:日本维新时列强正加紧侵略亚洲。

而中国维新时,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所以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百日维新一成一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