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侯论整理_教师版

合集下载

留侯论文言知识整理

留侯论文言知识整理

留侯论1.重点词语⑴必有过人之‎节(节操、操守)·⑵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泛指布衣百‎姓,普通人)··⑶卒然临之而‎不惊/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通“猝”,突然)··⑷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怎么,哪里)·⑸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隐约)·⑹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利用)·⑺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副词,实在)·⑻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只是)·⑼郑伯肉袒牵‎羊以逆(与“迎”是同义,欢迎)·⑽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之:连接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⑾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成就、完成)·⑿非有平生之‎素(名词,早有的交情‎)·⒀非子房其谁‎全之(保全)·2.一词多义⑴过①超过,超越。

例:必有过人之‎节·②错。

例: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⑵见①同“现”,动词,显露、表现。

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高祖发怒,见于辞色··②介词,被。

例:匹夫见辱,拔剑而起·⑶其①代词,他,他的。

例: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②助词,常用在“彼”之后。

例:彼其能有所‎忍·③副词,表示推测、估计,大概、恐怕。

例:此其所以为‎子房欤·④副词,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

例:非子房其谁‎全之?·3.古今异义⑴人情有所不‎能忍者(人之常情)··⑵此其所挟持‎者甚大(怀有的抱负‎)··⑶其身之可爱‎(值得爱惜)··⑷其君能下人‎(降低自己身‎份,谦逊待人)··⑸必能信用其‎民矣(使……信服,为……所用)4.词类活用⑴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折:使动用法,使……受摧折、屈辱)·⑵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下:名词活用作‎动词,降低自己身‎份,谦逊待人)··⑶臣妾于吴者‎(臣妾:奴仆,男为臣,女为妾。

高中语文 留侯论教学精品课件 苏教版

高中语文 留侯论教学精品课件 苏教版

• 项籍 是反衬张良的能忍 • 刘邦 既是从正面又是从反面(因为刘邦有能“忍” 之时,也有不能“忍”之时,而需张良教 之 )。
4.第六段有何作用?
内容上: 交代了张良的相貌像女 子,与能忍的性格不相称。 结构上: 1、以其貌反衬其能忍的 胸怀。 2、进一步论述观点,余 味无穷。 3、暗合开头。
布置作业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 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 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 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 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 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 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 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 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 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4.非子房其谁全之
全:形容词作动词,成全,保全。
一词多义
(奇怪) • 怪:其事甚怪 油然而不怪者 以……为怪异,感到怪异,意动用法 • 其:非子房其谁全之
(语气副词,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
(语气副词,表示揣测,相当于“大概”) (用来 ……的) (……的原因)
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所以:所以微见其意者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
资料链接
高祖发怒, 见于词色。
• 汉四年,遂皆降平齐。使人言汉王曰:“齐伪 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 之,其势不定。原为假王便。”当是时,楚方 急围汉王於荥阳,韩信使者至,发书,汉王大 怒,骂曰:“吾困於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 欲自立为王!”张良、陈平蹑汉王足,因附耳 语曰:“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 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汉 王亦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 王耳,何以假为!”乃遣张良往立信为齐王, 子房教之 徵(征)其兵击楚。

《留侯论》原文及欣赏

《留侯论》原文及欣赏

《留侯论》原文及欣赏《留侯论》原文及欣赏《留侯论》这篇文章根据《史记·留侯世家》所记张良圯下受书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下面就是小编跟大家分享一篇《留侯论》原文及欣赏,欢迎大家阅读!《留侯论》原文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

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

虽有贲、育,无所复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留侯论》完整版课件

《留侯论》完整版课件

• 那位圯上老人,认为张良才智有余,但担心他缺乏 度量,所以才无情地挫伤他那年轻气盛的刚强暴躁 的脾气,让他能够忍受那些微不足道的愤怒,而实 现他远大的谋略。为什么这样说呢?(圯上老人与 张良)平生素不相识,突然在荒野相遇,却傲慢地 命令张良去替他干奴仆所做的事,而张良却十分坦 然地去做了,一点也没有惊诧愤怒的情绪,这就是 秦始皇不能惊扰他的谋略而使其盲动,项羽无法使 他激怒而去冒险的原因。
《留侯论》完整版
《留侯论》完整版
•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 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 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 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 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 所以:……的原因 • 唯:正因为 是因为 • 锋:锋芒 • 弊:疲困 • 王:称王 • 全:保存
《留侯论》完整版
• 第三段主要表现圯上老人以“忍” 字造就子房,表明了上文“不在 书”之意。
《留侯论》完整版
《留侯论》完整版
•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 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 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 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道他身材相貌和妇人女子一般,觉得身材相貌与他 的志向气度不相称,而这正是张良成为张良的原因。
《留侯论》完整版
研习第六段
• 析史迁之疑,驳太史公之见。写不能以 貌取人。末段虽说是又出一意,但与 “忍”字能相关,并不离题。
《留侯论》完整版
总结课文
• 文章通过对张良的评论,论述了“忍小 忿而就大谋”是张良辅佐刘邦灭秦楚、 兴汉室的关键所在。以“忍”贯串全篇, 层层议论,逐步深化。

留侯论知识整理

留侯论知识整理
精品课件
5.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使……折服 6.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 只 7.然后可以就大事 成就
精品课件
8彼其能有所忍也 如果 9郑伯肉袒牵羊以逆 迎接 10且夫有报人之志 报仇 11项籍唯不能忍 因为
精品课件
12养其全锋而待其弊 疲困 13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 竟然 14不称其志气 相当、符合
精品课件
3一词多义
过人之节
超过,超越
亦已过矣 匹夫见辱
错 平民百姓,指一般人
以匹夫之力 独夫,一个人(多指逞勇无谋之人)
匹夫见辱 被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 表现
精品课件
其事甚怪
奇怪
油然而不怪者 以……为怪异,感到怪异,意动用法
非子房其谁全之
语气副词,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
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语气副词,表示揣测,相当于“大概”
《留侯论》知识整理
精品课件
1正字音
• 圯上受书
• 刀锯鼎镬
• 虽有贲、育,无所复施
• 挟持
• 鲜腆而深折之
• 孺子
• 欲自王
• 称其志气
精品课件
2.指出以下加横线词语的含义。
1.必有过人之节 气度节操
2.皆圣贤 相与 警戒之义 相互 告诫 3.而世之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太 4.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 正
下:居于……之下; 信:使……信服;用:使用(为他所用)。
精品课件
5词类活用
1.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 臣妾:名词作动词,臣服。
2.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惊:使……受惊扰;怒:使……恼怒。
3.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 王:名词作动词,立王,称王
4.非子房其谁全之

留侯论原文及翻译

留侯论原文及翻译

留侯论原文及翻译留侯论原文及翻译留侯论根据《史记·留侯世家》所记张良圯下受书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论证了“忍小忿而就大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的策略的重要性。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留侯论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原文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

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

虽有贲、育,无所复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留侯论(整理篇)

留侯论(整理篇)

张良简介
张良(?─前189),字子房,韩国贵族之后。 秦灭韩后,他图谋复韩,变卖家财,寻求刺客, 制一百二十斤重的铁椎,在博浪沙与力士刺杀 秦始皇,未遂,逃往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 藏匿。据说在此遇黄石老人,得《太公兵法》。 秦末参加反秦义军,先在刘邦军中为将,随刘 邦先后投项梁,入关中咸阳,又劝刘邦莫贪恋 富贵,屯军霸上,鸿门宴上为刘邦解危。刘邦 被封为汉王后随其入蜀,并让刘邦烧掉栈道, 以使项羽不疑。
品味警句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 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 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 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 其志甚远也。 (《留候 论》)
书后习题明确
1、张良是一个著名的历史人物,在军事、政 治等方面都具有卓越的才能,本文从一个独特 的角度评论这个人物。文中哪些句子能表现作 者的独到见解?
学习目标
1、理解作者“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观点 及其独到新颖之处。 2、分析文章以“忍”字贯串篇,层层议 论、逐步深化的说明思路。 3、体会苏轼史论汪洋恣肆、雄辩有力的 特色。
文章层次: 一(1)总领全文,提出论题“忍”字。通过 “匹夫”和“大勇者”形成对比阐述“忍” 与“勇”的关系。 二(2-4)写留侯的“忍”或者圯上老人教 “忍”。 三(5)写留侯用“忍”。 四(6)析史迁之疑,驳太史公之见。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 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 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固圯上老 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 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富贵人家的子弟,是不肯死在盗贼手里的。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的生命宝贵,死在盗贼手里太不值得。张良 有凭借出人的才能,不去作伊尹、姜尚那样深谋远虑 之事,却只想只学荆轲、聂政行刺的下策,侥幸没有 死掉,这必定是桥上老人为他深深感到惋惜的地方。 所以那老人故意态度傲慢无理、言语粗恶的深深羞辱 他。他如果能忍受得住,这样之后可以凭借这成就大 功业,所以到最后,老人说:“这个年幼的人可以教 育了。”

留侯论

留侯论

《留侯论》苏东坡古人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

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

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

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巳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事夷灭者,不可胜数。

虽有贲、育,无所复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

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

何哉?其身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人事,故曰:“孺于可教也。

”译文: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超人的节操。

按一般人在生活中,有时会碰上无法忍受的事情。

一个人受到侮辱,拔剑而起,挺身上前搏斗,这并不算是勇敢。

天下有一种真正勇敢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无缘无故侵犯他也不动怒。

为什么能够这样呢?因为他胸怀大志,目标高远啊。

张良从桥上老人手里得到兵书这件事,确实很古怪。

但是,谁知那不是秦朝时的一位隐士出来试探他?看那老人用来暗示的意思,都是圣贤用来劝勉与警戒别人的道理。

一般人不明白,把那老人当作神仙,真是把事情看偏了。

再说,那老人的真正用意,并不在于送兵书。

当时韩国已被灭亡,秦朝势力极盛,秦王政用刀锯、油锅对付天下的志士,那种住在家里平白无故被抓去杀头灭族的人,数也数不清。

就是有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对于这种滥施淫威,也毫无办法。

凡是执法过分严厉的君王,他的刀锋是不好硬碰的,他的威势是不可随便凭借的。

张良压不住他对秦王的气愤,以他个人的力量,用一次猛砸来发泄怨恨,在那时他没有被捕被杀,真是间不容发,危险极了!大富大贵的人,是不肯死在盗贼手里的。

《留侯论》知识点整理教师版

《留侯论》知识点整理教师版

《留侯论》知识点整理(教师版)一、文本要点第一节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 超过 )人之节.( 气度、度量 )。

人情..( 人之常情 )有所不能忍者,匹夫..( 一般人 )见.(表被动 )辱,拔剑而.(连词,表承接。

).起,挺身而.(连词,表承接。

)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 同“猝”,突然。

)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 ( 抱负 ) 者甚大,而其.( 他的 )志甚远也。

译文:在古代称得上豪杰之士的人,一定有超越常人的气度和节操。

人之常情所不能忍受的事件,是一般人被侮辱,就会拔出剑来,冲上去搏斗,这算不上真正的勇敢。

天下有大智大勇的人,祸难突然降临也不惊慌,无缘无故对他加以侮辱能够不动怒,这就是因为抱负的抱负十分宏大,志向特别高远的缘故。

第二节夫子房受书于.( 在 )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考验 )之?观其所以..(用来……的 )微.(略微 )见.(同“现”,表现 )其意者,皆圣贤..(互相 )警戒之义。

而世不察,..( 形容词作名词,圣人,贤人 )相与以为..( 把……看作 )鬼物,亦已过.( 错 )矣。

且其( 代词,代老人 ) 意不在书。

译文:张良在圯上接受一位老人赠送兵书(状语后置),这件事确实很怪诞。

然而怎么能知道不是秦代隐居的君子特意出来考验张良的呢?看老人用来略微显露他心思的言语,都是圣人、贤人相互告诫的道理。

可是世人不明白,把圯上老人看作鬼怪,也太错了。

而且老人的用意就不是向张良授书。

第三节当韩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亡,秦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方.(正)盛也,以(用)刀锯鼎镬....(泛指各种酷刑)待天下之士,其.(那些)平居..(住在家里)无罪夷灭者,不可胜.(尽)数,虽.(即使)有贲、育,无所..(无法)复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利用)。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一力,而逞于一击之间。

《留侯论》知识素材整理公开课

《留侯论》知识素材整理公开课

在韩国已灭亡时,秦国正很强盛,秦王嬴政用刀锯、油锅对付天下的志士,那种住在家里平白无故被抓去杀头灭族的人,数也数不清。

就是有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没有再施展本领的机会了。

凡是执法过分严厉的君王,他的刀锋是不好硬碰的,而他的气势是不可以凭借的。

张良压不住他对秦王愤怒的情感,以他个人的力量,在一次狙击中求得一时的痛快,在那时他没有被捕被杀,那间隙连一根头发也容纳不下,也太危险了!富贵人家的子弟,是不肯死在盗贼手里的。

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生命宝贵,死在盗贼手里太不值得。

张良有超过世上一切人的才能,不去作伊尹、姜尚那样深谋远虑之事,反而只学荆轲、聂政行刺的下策,侥幸所以没有死掉,这必定是桥上老人为他深深感到惋惜的地方。

所以那老人故意态度傲慢无理、言语粗恶的深深羞辱他,他如果能忍受得住,方才可以凭借这点而成就大功业,所以到最后,老人说:“这个年幼的人可以教育了。

”楚庄王攻打郑国,郑襄公脱去上衣裸露身体、牵了羊来迎接。

庄王说:“国君能够对人谦让,委屈自己,一定能得到自己老百姓的信任和效力。

”就此放弃对郑国的进攻。

越王勾践在会稽陷於困境,他到吴国去做奴仆,好几年都不懈怠。

再说,有向人报仇的心愿,却不能做人下人的,这是普通人的刚强而已。

那老人,认为张良才智有余,而担心他的度量不够,因此深深挫折他年轻人刚强锐利的脾气,使他能忍得住小怨愤去成就远大的谋略。

为什么这样说呢?老人和张良并没有平生的老交情,突然在郊野之间相遇,却拿奴仆的低贱之事来让张良做,张良很自然而不觉得怪异,这本是秦始皇所不能惊惧他和项羽所不能激怒他的原因。

看那汉高祖之所以成功,项羽之所以失败,原因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罢了。

项羽不能忍耐,因此战争中是百战百胜,但是随随便便使用他的刀锋(不懂得珍惜和保存自己的实力)。

汉高祖能忍耐,保持自己完整的锋锐的战斗力,等到对方疲敝。

这是张良教他的。

当淮阴侯韩信攻破齐国要自立为王,高祖为此发怒了,语气脸色都显露出来,从此可看出,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司马迁本来猜想张良的形貌一定是魁梧奇伟的,谁料到他的长相竟然像妇人女子,与他的志气和度量不相称。

留侯论整理汇总.ppt

留侯论整理汇总.ppt

只,仅仅 如果 成就
精选
3.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的意思(古今义):
1.此其所挟持者甚大 持有怀有 (抱负) 2.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 用来 ……的(方式、
方法)
3.而世不察,以为鬼物 把(他)看作 4.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可贵,值
得珍惜
5.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 代“富贵人家”
精选
4.指出下列加横线词语的含义
少年:年轻人 3.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志气:志向,气度
精选
特殊句式
(1)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
是匹夫之刚也
判断句
(2)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
状语后置
(3)而命以仆妾之役 省略兼状语后置句
(4)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 被动句
精选
其:非子房其谁全之
(语气副词,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
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语气副词,表示揣测,相当于“大概”)
所以:所以微见其意者 (用来 ……的)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
(……的原因)
精选
古今异义
1.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下:居于……之下; 信:使……信服;用:使用。
2.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
过人之节 (超过,超越)
亦已过矣
(错误)
匹夫见辱 平民百姓,指一般人
以匹夫之力 独夫,一个人(多指逞勇无谋之人)
匹夫见辱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 通 “现” 表现
精选
5.特 殊 句 式
(1)此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2)匹夫见辱,拔剑而起 (3)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
被动句 被动句 判断句
精选
词类活用
自读检测
1.指出通假字

留侯论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留侯论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留侯论文言文翻译及注释《留侯论》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根据《史记·留侯世家》所记张良圯下受书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论证了“忍小忿而就大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的策略的重要性。

文笔纵横捭阖,极尽曲折变化之妙,行文雄辩而富有气势。

留侯论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小编整理的留侯论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留侯论文言文原文留侯论作者:苏轼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⑵。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⑶,匹夫见⑷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⑸然临⑹之而不惊,无故加⑺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⑻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⑼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⑽出而试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⑾待天下之士。

其平居⑿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

虽有贲、育⒀,无所复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⒁,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⒂。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留侯论》知识点整理教师版

《留侯论》知识点整理教师版

《留侯论》知识点整理教师版《留侯论》知识点整理(教师版)一、文本要点第一节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 超过 )人之节.( 气度、度量 )。

人情..( 人之常情 )有所不能忍者,匹夫..( 一般人)见.(表被动)辱,拔剑而.(连词,表承接。

).起,挺身而.(连词,表承接。

)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 同“猝”,突然。

)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 ( 抱负 ) 者甚大,而其.( 他的 )志甚远也。

译文:在古代称得上豪杰之士的人,一定有超越常人的气度和节操。

人之常情所不能忍受的事件,是一般人被侮辱,就会拔出剑来,冲上去搏斗,这算不上真正的勇敢。

天下有大智大勇的人,祸难突然降临也不惊慌,无缘无故对他加以侮辱能够不动怒,这就是因为抱负的抱负十分宏大,志向特别高远的缘故。

第二节夫子房受书于.( 在)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考验 )之?观其所以..(用来……的 )微.(略微 )见.(同“现”,表现 )其意者,皆圣贤..(互相 )警戒之义。

而世不察,..( 形容词作名词,圣人,贤人 )相与以为..( 把……看作 )鬼物,亦已过.( 错 )矣。

且其( 代词,代老人 ) 意不在书。

译文:张良在圯上接受一位老人赠送兵书(状语后置),这件事确实很怪诞。

然而怎么能知道不是秦代隐居的君子特意出来考验张良的呢?看老人用来略微显露他心思的言语,都是圣人、贤人相互告诫的道理。

可是世人不明白,把圯上老人看作鬼怪,也太错了。

而且老人的用意就不是向张良授书。

第三节当韩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亡,秦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方.(正)盛也,以(用)刀锯鼎镬....(泛指各种酷刑)待天下之士,其.(那些)平居..(住在家里)无罪夷灭者,不可胜.(尽)数,虽.(即使)有贲、育,无所..(无法)复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利用)。

《留侯论》教案

《留侯论》教案

《留侯论》教案第一篇:《留侯论》教案《留侯论》教案【教学目标】一、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和词类活用的现象,强化对重点语句的翻译和理解,结合诵读指导,进一步提高文言阅读的水平。

二、了解文章以“忍”字贯穿全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的论说思路。

体会苏轼史论散文广征经史,破除陈见,别出新意的风格特色,欣赏他的文采。

三、阅读苏轼笔下张良的心灵成长的历程,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以忍易怒”“以静易躁”的人格力量,关照自己的人生之路。

学习苏轼的创造精神和治学态度。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知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教学难点】把握行文思路,理解作者“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观点。

【教学方法】诵读体会、自主学习、点拨引导、研讨探究【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司马迁在《高祖本纪》中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今天,我们走近的是《留侯论》,看看苏轼是如何看待张良的。

二、题解(一)释题(投影)张良宋•王安石留侯美好如妇人,五世相韩韩入秦。

倾家为主合壮士,博浪沙中击秦帝。

脱身下邳世不知,举国大索何能为?素书一卷天与之,谷城黄石非吾师。

固陵解鞍聊出口,捕取项羽如婴儿。

从来四皓招不得,为我立弃商山芝。

洛阳贾谊才能薄,扰扰空令绛灌疑。

王安石的这首翻案之作,以叙述的笔调,概括了张良一生的重大经历,只在最后两句略加议论“洛阳贾谊才能薄,扰扰空令降灌疑”,指出张良被重视而贾谊受冷落的原因是贾谊“才能薄”,见解独特。

张良,字子房,与萧何、韩信并为汉初三杰,为辅佐高祖刘邦得天下之大功臣。

子房本为韩人,当秦灭韩之时,曾以重金求刺客,得力士以大铁椎狙击秦始皇,事败不成,乃匿名逃亡。

后楚汉相争时,子房运筹帷幄,辅佐汉高祖打败项羽,事成不居功,自请封于留,高祖乃封之留侯。

(二)文体《留侯论》是一篇史论散文。

就宋代散文而言,“史论散文”中的“史”,指的是历史,包含人物和事件,主要针对的是文章中的内容部分。

留侯论教案用(可编辑修改word版)

留侯论教案用(可编辑修改word版)

淮安市北京路中学高三语文教学案二、熟悉文本,感知不同观点《留侯论》是一篇史论,属于议论文。

本文集中论述了张良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能忍”,“忍”字贯穿全篇。

但作者的立论,是建立在驳论的前提和基础上的,也就是说,对于张良成功的原因,在作者之前已经有流行的看法——得益于圯上老人所授的奇书《太公兵法》。

按照目前流行的说法,在文本之中存在着一场围绕张良成功原因的对话——苏轼与前人的对话。

在补充《留侯世家》的记载之前,应该让学生首先接触文本,跟文本对话,通过推理与想象,了解张良成功原因的两种不同的观点。

讨论:本文蕴含着关于张良成功原因的不同观点,你能根据文中有关语句来谈谈吗?明确:作者认为张良成功在于他能“忍”,而前人认为张良成功在于他读得到了一本神奇的书。

三、比较阅读,了解治学精神在前面比较不同观点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了解苏轼文章立意的新颖性,可以通过投影,把《留侯世家》里的相关文字提供给学生。

引用如下: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

为其老,强忍,下取履。

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

父以足受,笑而去。

良殊大惊,随目之。

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

”良因怪之,跪曰:“诺。

”五日平明,良往。

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

”五曰鸡鸣,良往。

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

”五日,良夜未半往。

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

”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

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下黄石即我矣。

”遂去,无他言。

不复见。

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

沛公拜良为厩将。

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

良为他人言,皆不省。

良曰:“沛公殆天授。

”子房始所见下邳圯上老父与《太公书》者,后十三年从高帝过济北,果见谷城山下黄石,取而葆祠之。

留侯论(教师版本)

留侯论(教师版本)

《留侯论》(教师版本)【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独特的见解2积累文言现象和重要的实词、虚词3学习和借鉴本文的写作特点【题解】北宋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26岁,在京城经欧阳修推荐参加制科考试,最后仁宗在崇政殿御试,苏轼入第三等(宋开国以来,入三等者只有吴育和苏轼两人)。

试前,苏轼献《进策》、《进论》各25篇,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本文是《进论》的第19篇。

这是一篇进献给皇帝的史论,目的在于应试求官,向考官和皇帝显示才华,所以写作时很用力,是苏轼青年时代的重要作品之一。

【导入】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史记·高祖本纪》张良简介:张良(?─前189),字子房,韩国贵族之后。

秦末参加反秦义军,先在刘邦军中为将,随刘邦先后投项梁,入关中咸阳,又劝刘邦莫贪恋富贵,屯军霸上,鸿门宴上为刘邦解危。

刘邦被封为汉王后随其入蜀,并让刘邦烧掉栈道,以使项羽不疑。

楚汉战争中,力主刘邦联合彭越、英布等人,劝刘邦满足韩信要求,以使他效力,反对复立六国的主张,主张追击项羽,莫放虎归山,这个切保证了刘邦在楚汉战争中的胜利,被刘邦誉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人杰。

西汉建立后,张良因功被封为留侯。

高祖欲废太子,因为张良力谏乃止。

高祖死后八年,张良也因长期为病所困而卒。

【新知探究】活动一:自学引导A通假字(1)卒然临之而不惊(2)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B词类活用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被动句),臣妾于吴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C古今异义此其所挟持者甚大其身之可爱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D一词多义过:必有过人之节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怪:其事甚怪油不过不怪者其:非子房其谁全之此其所以为子房欤所以:所以微见其意者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E特殊句式(1)此圯上之老人之所为深惜者也(2)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3)匹夫见辱,拔剑而起(4)夫子房受书于圮上之老人也(5)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6)而命以仆妾之役F注意词句——(上黑板,先圈出觉得重要的得分点)①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

留侯论

留侯论

(3)“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 子房教之也。” 这是一个全新的观点,一般都认为张良主 要是为刘邦出谋划策,辅佐刘邦得天下。
2、文章在评论张良时写到荆轲、聂政、郑 伯、勾践、秦皇、高祖等历史人物,分别有什 么作用?
写这些人物,都是为了衬托张良。 ①第三段写荆轲、聂政是反衬,写出张良当初 的鲁莽不忍; ②第四段写郑伯肉袒牵羊和勾践卧薪尝胆,是 引“忍而成事者”作衬,从正面衬托“子房之 能忍,见其为天下勇”; ③第四段写秦皇、项籍是反衬张良的能忍;第 五段写高祖是正面衬托张良能忍。
留 侯 论
第一课时
苏轼
• 苏轼(1037-1101) 号东坡居士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立言立功倜傥才子, 亦儒亦佛文坛悍将”
☆ ☆ ☆ ☆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总结课文
文章通过对张良的评论,论述了“忍小 忿而就大谋”是张良辅佐刘邦灭秦楚、兴汉 室的关键所在。以“忍”贯串全篇,层层议 论,逐步深化。
第二课时
一、什么成就了张良
阅读链接(

良尝间从容步游下邳[pī]圯[yí ]上,有 一老父,衣[yì ]褐[hè],至良所,直堕其履 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 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 “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 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 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 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 “喏。” ……
身材相貌
• 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志向和气度
大概

《留侯论》

《留侯论》
这是一个全新的观点,一般都认为张良主 要是为刘邦出谋划策,辅佐刘邦得天下。
2、文章在评论张良时写到荆轲、聂政、郑 伯、勾践、秦皇、高祖等历史人物,分别有什 么作用?
写这些人物,都是为了衬托张良。 ①第三段写荆轲、聂政是反衬,写出张良当初 的鲁莽不忍; ②第四段写郑伯肉袒牵羊和勾践卧薪尝胆,是 引“忍而成事者”作衬,从正面衬托“子房之 能忍,见其为天下勇”; ③第四段写秦皇、项籍是反衬张良的能忍;第 五段写高祖是正面衬托张良能忍。
怀抱的理想
(古今异义)
研习第二段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 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 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 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二(2-4)写留侯的“忍”或者圯上老人教 “忍”。 第二段主要写子房得忍。“且意不在书”承上启 下。一、总结上文;二、引出下一层更高的议论。
称王
• 非子房其谁全之
其:语气副词,表反问, 难道
三(5)写留侯用“忍” : 保全(反诘句)
(1)项羽与刘邦形成对比;
(2)分别从军事和政治意义上具体论证“忍”。
研习第六段
•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 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认为
以为子房魁梧奇伟 却
其状貌乃如夫人女子 相当,符合;
注意词义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 所以:用来……的 见:通“现”,表现 圣贤:形容词做名词:圣人、贤人 相与:互相 警戒:告诫 义:道理 亦已过矣 已:太
研习第三段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 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 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 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 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 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 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 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 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 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 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留侯论>>
一基本字词
1.通假字
①卒然临之而不惊( 猝) ②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 现)
⒉找出下列古今异义词
①此其所挟持者甚大古义,抱负②必能信用其民矣
⒊词类活用
①其君能下人名词做动词,降低身份。

②臣妾于吴者名词做动词,做臣妾。

③油然而不怪者意动,以为怪。

④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使动用法,使惊恐
⑤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名词做动词称王
二、重点实词:
⒈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相互⒉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少,厚
⒊郑伯肉袒牵羊以逆赤膊,表示谢罪⒋而非有平生之素交情。

⒌养其全锋而待其弊保持⒍不称其志气相当
三、重点虚词
⒈①彼其能有所忍也如果②非子房其谁全之难道③此其所以为子房欤大概
⒉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竟然
⒊①而世不察,以为鬼物认为
⒋勾践之困于会稽在
⒌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从
6 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用,介词
.以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凭借,介词
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而,连词
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来,目的连词
7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用来,连词
所以观其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的原因
四、重点句式
1.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被动句
2.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判断句
五、句子翻译
1.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人之常情所不能忍受的事情,一般人被侮辱,就会拔出剑来,冲上去搏斗,这算不上真正的勇敢。

2.天下有大勇者,卒而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天下有大智大勇的人,祸难突然降临也不惊慌,无缘无故的对他加以侮辱能够不动怒,这是因为他报负十分宏大,志向特别高远的缘故。

3.夫子房受书于圯上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张良从圯上老人那儿接受赠送的兵书,这件事实在荒诞不经。

然而怎么能知道不是秦代隐居的君子特地出来考验张良的呢?
4.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哉?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贵族子弟,不愿死在盗贼手中,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们懂得珍惜生命,不屑于在同盗贼相斗中死去。

5.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一个人虽有复仇的大志,却不能屈己尊人,这不过是凡夫俗子的勇猛。

6.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野草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圯上老人与张良平生素不相识,突然在荒野相遇,而命令张良去替他干奴仆所做的事,而张良却十分坦然地去做了,一点也没有惊诧愤怒的情绪,这就是秦始皇不能惊扰他的谋略(而使其盲动)项羽无法使他激怒(而去冒险)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