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第2大题 文言文阅读专题卷2
高考语文专用试题:第2部分专题一+文言文阅读2 迁移运用巩固提升+Word版含解析.doc
![高考语文专用试题:第2部分专题一+文言文阅读2 迁移运用巩固提升+Word版含解析.doc](https://img.taocdn.com/s3/m/a4e92ed6b8f67c1cfad6b845.png)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1.判断“其”在文中的意义。
狐谓狼曰:“羊肉①其.鲜乎?君②其.有意,叼③其.一而啖之,得饱④其.口福。
”狼曰:“⑤其.如猛犬何?”狐间于犬曰:“羊数詈君,⑥其.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⑦其.无闻邪?⑧其.畏主人邪?及⑨其.嬉逐,愿为一雪⑩其.耻,君⑪其.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⑫其.无辞乎?”护羊愈谨,狐与狼愤然而去。
答:答案:③④⑥⑨⑩这五个“其”均用作代词。
③相当于“其中的”;④相当于“自己”;⑥相当于“它们的”;⑨相当于“它们”;⑩相当于“这(个)”。
①⑤⑪⑫均用作副词。
①表揣测,大概;⑤表示加强语气;⑪表祈使语气,一定;⑫表反诘,相当于“难道”。
②⑦⑧三个“其”字,均用作连词。
②表假设,如果;⑦⑧表选择,是……还是……。
2.判断“于”在文中的意义。
“黄鸟①于.飞,差池其羽”,何其笑也。
然②于.吾等,则久别矣。
自十年前偶见之,③于.今已十载,未睹其姿。
今造林还草,生态渐复,黄鸟复见,其鸣之美则倍④于.昔。
吾乡之美已闻⑤于.四方。
世人皆欲老⑥于.吾乡,此乃多人言⑦于.我也,非吾杜撰耳。
⑧于是吾等畅饮抒怀,陶然醉⑨于.是,不亦乐乎?答:答案:①助词,凑足音节;②介词,表示对象,可译为“对于”;③介词,可译为“到”;④介词,表示比较,可译为“比”;⑤介词,表示被动,可译为“被”;⑥介词,表示方位,可译为“在”;⑦介词,表示对象,可译为“对”或“向”;⑧同现代汉语,可译为“于是”;⑨介词,可译为“在”。
3.判断“为”在文中的意义。
“天行有常,不①为.尧存,不为桀亡。
”此②为.至理,当③为.世人言之,切勿使之④为.巫所惑。
巫者,以诡⑤为.业,其所⑥为.皆⑦为.利也。
故⑧为.其来也,即斥之以此理,彰其用心。
⑨为.天下除残去秽,乃吾辈本分,何辞⑩为.?答:答案:①介词,可译为“因为”;②动词,可译为“是”;③介词,可译为“对、向”;④介词,可译为“被”;⑤动词,可译为“作为”;⑥动词,可译为“做”;⑦介词,可译为“为了”;⑧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⑨介词,可译为“替”;⑩句末语气词,可译为“呢”。
语文(江苏专版)二轮复习与策略讲义:高考第2大题 文言文阅读专题卷2 Word版含解析 (1).doc
![语文(江苏专版)二轮复习与策略讲义:高考第2大题 文言文阅读专题卷2 Word版含解析 (1).doc](https://img.taocdn.com/s3/m/d9c99b704b35eefdc8d33368.png)
文言文阅读专题卷(二)(建议用时:40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8分)【导学号:20332019】戚元鲁墓志铭曾巩戚氏宋人,为宋之世家。
当五代之际,有抗志不仕、以德行化.其乡里、远近学者皆归之者,曰同文,号正素先生,赠尚书兵部侍郎。
有子当太宗、真宗时为名臣,以论事激切至今传之者,曰纶,为枢密直学士,赠太尉。
有子恭谨恂恂、不妄言动、能守其家法、葬宋之北原、余为之志其墓者,曰舜臣,为尚书虞部郎中。
元鲁其子也,名师道,字元鲁。
为人孝友忠信,质厚而气和,好学不倦,能.似其先人者也。
盖自五代至今百有六十余年矣,戚氏传绪浸远,虽其位不大,而行应礼义,世世不绝如此,故余以谓宋之世家也。
元鲁自少有大志,聪明敏达,好论当世事,能通其得失。
其好恶有异于流俗,故一时与之游者,多天下闻人。
皆以谓元鲁之于学行,进而未止,意其且寿,必能成其材,不有见于当世,必有见于后。
孰谓不幸而今死矣!故其死也,无远近亲疏,凡知其为人者,皆为之悲,而至今言者尚为之慨然也。
元鲁初以父任为建州崇安县尉,不至。
以进士中.其科,为亳州永城县主簿,又为楚州山阳县主簿。
嘉祐六年三月二十九日,以疾卒于官,年三十有五。
娶陈氏,内殿承制习之女;再娶王氏,参知政事文宪公尧臣之女;有子一人;皆先元鲁死,而元鲁盖无兄弟。
呜呼!天之报施于斯人如此,何也?元鲁且死时,属其僚赵师陟乞铭于余,师陟以书来告。
余悲元鲁不得就其志,而欲因余文以见于后,故不得辞也。
以熙宁元年某月某甲子,葬元鲁于其父之墓侧,以其配陈氏、王氏。
将葬,其从兄遵道以状来速.铭,铭曰:行足以象其先人,材足以施于世用,而于元鲁未见所止也。
生既不得就其志,死又无以传其绪,曷以告哀?纳铭于墓。
(选自《曾巩集》卷四十二)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德行化.其乡里化:教化B.能.似其先人者也能:才干C.以进士中.其科中:考取D.其从兄遵道以状来速.铭速:催促D[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2018年高考全国卷2文言文《后汉书·王涣传》注释试题答案解析译文
![2018年高考全国卷2文言文《后汉书·王涣传》注释试题答案解析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b5a6b010be1e650e52ea99f0.png)
2018年高考全国卷2文言文《后汉书·王涣传》注释试题答案解析译文【教师讲评、学生自学版】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王涣字稚子,广汉(广汉郡,在今四川成都境内)郪(qī,汉代县名,在今四川省三台县郪口)人也。
父顺,安定太守。
涣少好侠,尚(推崇,崇尚。
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
”——明朝宣德年间,皇室里推崇斗蟋蟀的游戏,每年都要向民间征收)气力(指武力),数(shuò,屡次)通(往来交接)剽轻(piāo qīnɡ,强悍轻捷)少年。
晚(后来,在一定时间以后)而改节,敦(推崇,崇尚)儒学,习《尚书》,读律令(法令),略(大致,大略)举(列举,这里指“把握”)大义(主要意思)。
为太守陈宠功曹(官名,亦称功曹史,为郡守、县令的主要佐吏。
主管考察记录业绩),当职(担任职务)割断(决断),不避豪右(封建社会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
汉以右为上,故称豪右)。
宠风声(政治名声)大行(广泛流传),入(指由地方到朝廷)为大司农,和帝问曰:“在郡何以为理(治理)?”宠顿首(磕头。
旧时礼节之一。
以头叩地即起而不停留)谢(辞让)曰:“臣任功曹王涣以简贤选能(选拔有才能的人。
“简”“选”都是选拔的意思,“贤”“能”都指有才能的人),主薄镡显拾遗补阙(纠正过失补充遗漏),臣奉宣(捧读。
奉:恭敬地用手捧着。
宣:皇帝命令或传达皇帝的命令。
)诏书而已。
”帝大悦,涣由此显名。
州举茂才(东汉时为了避讳光武帝刘秀的名字,将秀才改为茂才,后来有时也称秀才为茂才),除(授予官职)温令。
县多奸猾,积为人患。
涣以方略(方法与谋略)讨击,悉(都)诛(杀)之。
境内清夷(清平,太平),商人露宿(在室外或郊野住宿)于道。
其有放牛者,辄云(说)以属(zhǔ,同“嘱”,嘱托,托付。
范仲淹《岳阳楼记》:“属予作文以记之。
”——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稚子,终无侵犯。
2024年高考语文新课标二卷文言文阅读试题分析
![2024年高考语文新课标二卷文言文阅读试题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e2be8eb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0d.png)
2024年高考语文新课标二卷文言文阅读试题分析【试题分析】2024年新课标Ⅱ卷的文言文阅读,试题材料延续2023年新课标卷的特点——变单一文本为复合文本。
材料由三部分组成,分别选自《史记•魏世家》《史记•留侯世家》和《论衡•非韩》。
材料一讲述魏文侯礼敬名士段干木的故事,材料二讲述汉太子与“商山四皓”的故事,材料三则是汉代思想家王充对上述两个历史故事的评述。
这是学考重视批判性思维能力检测的表现。
第10题,断句题。
自2023年本题由选择题改为主观题后,这是对考生准确理解语意的要求的提升,而避免了运用比较排除法做题的侥幸。
第11题,文化常识和文言字词含义。
选项一半来自课文,另一半来自材料推断。
第12题,设置四个选择题,考查学生疏通全文文意、整体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
错误选项有一定的隐蔽性,有效考查了学生对文本的归纳和综合分析能力。
第13题,考查重要实词、固定结构的翻译能力。
第14题考查批判性思维能力。
要求考生在充分理解材料三王充议论的基础上,归纳出材料一中“魏文式段干木之闾,却强秦之兵”与材料二中“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议”两件事的相似之处。
两件事情表面上无关,但在“力少则修德”上是相通的,试题考查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将崇德重礼、尊贤敬长转化为自觉行为。
【命题趋势与启示】纵观近三年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命题特点,梳理出以下几个新趋向:(1)文体类型趋于多样。
考查的文本打破了“二十四史”“一统天下”的局面,各类文化典籍“百花齐放”,如《论衡•非韩》《读通鉴论》卷三。
文体类型更多样,不局限于纪传体、纪事本末体,议论文亦有可能考查;群文阅读与双文本阅读并重文体多样。
文本形式变一个语段为两个甚至多个出自不同文化典籍的语段,文本间相互阐释,考查考生的综合理解能力。
(2)命题形式不断创新。
文言文阅读题型相对稳定,但也会“稳”中求“变”。
比如,往年通常将常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考点放入翻译题中考查,而2022年以后将文言实词与古代文化知识组合命题。
2023年全国卷2文言文
![2023年全国卷2文言文](https://img.taocdn.com/s3/m/978dbc82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c1.png)
2023年全国卷2文言文2023年新高考II卷文言文注释详解材料一:凡战(打仗。
【教材链接】《曹刿论战》: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若(如果)我众敌寡,不可战于险阻之间(状语后置句,不可于险阻之间战。
险阻,山川险恶梗塞。
间,中间,指处于一定的空间或时间里),须要平易(地形平坦)宽广之地(省略句,须要<于>平易宽广之地<战>)。
闻鼓则进,闻金(指锣声)则止,无有不胜(名词活用做动词,获胜,取胜)。
法(兵法)曰:“用众进止(前进和后退)。
”晋太元时(【教材链接】《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秦苻坚进屯(驻扎,驻守。
【教材链接】《陈涉世家》: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寿阳,列阵淝水(省略句,状语后置句,于淝水列阵。
列阵,布列阵势。
),与晋将谢玄相拒。
玄使(派)谓符坚曰:“君远涉吾境,而临(靠近)水(河流,此指淝水)为阵,是(这)不欲速战。
请君少(稍微,稍稍)却(退),令将士得(能够)周旋(盘旋,运转),仆(谦称,我)与诸君缓辔(放松缰绳,骑马缓行)而观之,不亦乐乎!(不亦……乎:不也……吗)”坚众皆曰:“宜阻淝水(省略句,状语后置句,宜于淝水阻之),莫令得上。
我众彼寡,势必万全(万无一失)。
”坚曰:“但(只)却军,令得过,而我以(率领)铁骑数十万向(对着,朝着)水,逼而杀之。
”融亦以为(认为)然(正确)。
遂麾(指挥)兵(军队)却,众因乱而不能止。
于是(在这个时候),玄与谢琰、桓伊等,以(率领)精锐八千渡淝水。
玄、琰进兵大战淝水南,坚众大溃。
(节选自《百战奇略》)材料二:太宗曰:“古人临阵(来到阵地)出奇(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奇策),攻人不意(料想),斯(这)亦相变之法(兵法)乎(省略句,省掉了谓语“符合”,斯亦<符合>相变之法乎)?”靖曰[注]:“前代战斗,多是以(用)小术(途径,方法,策略)而胜(战胜)无术,以(凭借,依靠)片善(小善)而胜无善,斯(这)安(怎么)足(足够)以(用来)论(谈论)兵法也?若(像)谢玄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破苻坚,非(不是)谢玄之善(善于用兵)也,盖(表原因,大概因为)苻坚之不善也。
2023年新高考二卷语文文言文
![2023年新高考二卷语文文言文](https://img.taocdn.com/s3/m/46b4ed73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2b.png)
2023年新高考二卷语文文言文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脉搏黯然失色察颜观色言简意赅• B. 涵养骇人听闻汗流夹背鞭长莫及• C. 遴选苦思冥想不胫而走墨守成规• D. 凋敝老马识途视死如归萍水相逢答案:C解析:A项中“察颜观色”应为“察言观色”,B项中“汗流夹背”应为“汗流浃背”,D项中“老马识途”应为“老马识路”。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这座寺庙经过数月的修缮,如今已整旧如新,寺庙的大殿金碧辉煌,令游客们叹为观止。
• B. 她喜欢收藏古董,家里的藏品可谓琳琅满目,但遗憾的是由于保管不善,很多已经锈迹斑斑。
• C. 他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经过努力,不仅学会了电脑打字,还成为了单位的笔杆子,经常妙笔生花。
• D. 为了迎接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月饼生产厂家在月饼的包装上绞尽脑汁,花样百出,市场上的月饼包装却越来越奢华。
答案:D解析:A项“整旧如新”意思是整顿陈旧的使之如同新的一样,多用于建筑或物品的修复;B项“琳琅满目”形容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C项“妙笔生花”比喻杰出的写作才能。
本题中D项使用恰当,指花费心思在包装上。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在贵重物品展览期间,如何防止贵重展品免遭盗窃或抢劫,是组织者深感头痛的事。
• B. 在上海汽车展上,国产汽车不断层出不穷,这表明中国汽车业发展的前景正越来越好。
• C. 《达芬奇密码》是一部非常好的畅销书,我推荐大家在阅读之余思考一下其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
• D.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2005年8月3日宣布: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被确定为国有独资公司。
答案:D解析:A项中“防止”“免”重复;B项中“不断”与“层出不穷”重复;C项中“非常好”与“畅销书”重复。
故选D项。
2024年高考新课标二卷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分析
![2024年高考新课标二卷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1bdbab7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ad.png)
2024年高考新课标二卷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分析一、材料选择。
文体选择上传论兼顾。
本题材料为组合文本,由三段文言文组合而成,材料一节选自司马迁《史记•魏世家》,材料二节选自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材料三节选自王充《论衡•非韩》。
前两则为史传作品,第三则为史论作品。
材料一讲述魏文侯礼敬名士段干木的故事,材料二讲述汉太子与“商山四皓”的故事,材料三则是汉代思想家王充对上述两个历史故事的评述。
从文本立意上看均体现了崇仁尚礼的价值观,既能体现高考立德树人的核心,有符合传承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的命题导向。
从篇幅上看传论相当,从内容上看,论传有密切的关联性,议论与史实交相印证。
所述史实清晰晓畅,所议事理简易明了,语言典雅规范,与高中语文教材历史类作品的入选标准一致。
从考生学习经验上来看,《屈原列传》的评传结合,《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的叙议结合,都会大大削弱考生阅读的陌生感。
此外选文涉及文言知识点全面、平易,契合高中文言文教学重点。
二、题目分析。
文言文阅读题型设计和分值设定相对稳定,未出现较大变化。
10题延续了前两年新课标卷对于断句知识的考查方式,主要考察考生结合语境、运用语法分析法及相关文言知识准确理解句意的能力。
就此题具体来讲,“魏君贤人是礼”,主语为“魏君”,“贤人是礼”是以“是”为标志的宾语前置句,此片段译为“魏君礼遇贤人”;“国人称仁”译为“国人称赞他仁德”,“上下和合”译为“卫国上下齐心”,两个语言片段都相对完整,而“未可图也”是结论,译为“(魏国)不可以图谋(攻伐)啊”,呼应上文“秦尝欲伐魏”。
11题题型也延续前两年的教考衔接,涉及实词含义和古代文化常识的记忆、理解两各方面的重点知识和能力。
打通了课外文言选文与初高中所学文言文、常见成语中涉及相关知识,借以强化考生对知识的比较、迁移与运用。
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新婚燕尔中的“燕”同“宴”,是“安乐”的意思。
这在《诗经•卫风•氓》中学过,且“宴尔新昏(婚)”恰好出自该篇拓展阅读篇目《诗经•邶风•谷风》。
高考全国卷Ⅱ文言文部分详解
![高考全国卷Ⅱ文言文部分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1b28882583c4bb4cf7ecd198.png)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3分)
C.陈登云上疏指出,选才慎于始进。他认为二十年来 ,刚直者很少被提拔进京,在朝着却背公结党,谄媚权 贵,与其误用后罢免,不如进用时慎重。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进士。出鄢陵 知县,征授御史,出接辽东,疏陈安攘十策,又请速首 功之赏,改巡山西。还朝,会廷臣方争建储。登云谓议 不早决,由贵妃家阴沮之。十六年六月遂因灾异抗疏,
劾妃父郑承宪,言:“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 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 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吓勋贵/簧鼓朝绅 不但惠安遭
5. D 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 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
说法。
释义为旧时官员上书称病, 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婉辞。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3分)
A.陈登云不畏权贵,弹劾贵妃之父。他出于对朝廷的 忠心,即便对郑承宪这样的国戚,也大胆揭发对方为非 作歹,包藏祸心,幸而皇上并未因此发怒。
十六年六月遂因灾异抗疏,劾妃父郑承宪,言:“承宪
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
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吓勋贵/簧鼓朝绅
疏入,贵妃、承宪皆怒,同列亦为登云危,帝竟留中不 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3分)
B.陈登云敢于直言,检举多名重臣。他在朝既久,发 现诸多问题,于是奏告一干大臣,其中有些人因此遭到 贬职或罢免 ,以至朝廷大官们都很畏惧他。
河南。岁大饥,人相食。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 ,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帝立遣肆丞锺化民赍
2020高考语文浙江专用版大二轮讲义: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 训练二 Word版含解析
![2020高考语文浙江专用版大二轮讲义: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 训练二 Word版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7b12b86c55270722192ef796.png)
训练二概括和赏析文意练前提醒该题一考对文意的概括,二考对文意的赏析,设误的重点放在前者,解题关键在于“比对”。
就是把每一个选项都与相应的原文作逐字逐句的细致对比,重点关注人物与事件是否一致,时间上有没有颠倒,空间上有没有混淆,用词是否妥当,有没有故意拔高或降低对人物或事件的评价,有没有错误理解某个关键词或关键句。
找到某处存疑的地方后,再比对原文中的句子反复阅读,结合上下文语境仔细推敲。
一般说来,只要找到,判断选项是否错误应该是不难的。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马湘灵诗集序刘大櫆马君湘灵与余居同里..,生同庚,学同业,其喜为诗同,其嗜酒同,饮酒既酣,其狂言震于广座也同。
余弃于时,而湘灵亦屡试不举,为同遇;余生三子皆夭,而湘灵亦未有子息,为同病。
人之不同,如其面,余与湘灵几无不同矣。
而亦有不同者,盖湘灵之为人,余固尝兄.事焉;若其所为.文章,则余方欲师事之而未能。
此其不同也。
忆昔与湘灵同在京师,一日日已晡.,湘灵过余施舍,余出酒肴共酌。
时余兄奉之亦在坐。
湘灵被酒..,意气勃然,因遍刺当时达官无所避。
余惊怖其言。
湘灵慷慨曰:“子以我为俗子乎!”余谢不敢。
湘灵命酒连举十余觞,大醉欢呼,发上指冠,已复悲歌出涕。
余见湘灵言之哀,亦泣涕纵横不自禁。
湘灵乃指谓余兄曰:“彼乃.同心者。
”因.出其平生歌诗示余。
余读之,风翻云涌,而喉间气郁不得舒,于是相对黯然,罢酒别去。
忽忽二十年,则闻湘灵已老病,不复能远游,或扁舟自放于九龙、三泖之间,间则归里与缙绅之去位而里居者连为吟社①,寻山钓水而已。
嗟乎!以湘灵之才与其.志,使其居于庙朝,正言謇谔②,岂与夫世之此倡而彼应者同乎哉!奈何窘琢浮湛③,抱能不一施,遂为山泽之癯④以老也。
癸未之秋,湘灵橐⑤其所为诗遗余数百里之外,使为之序。
余诵湘灵之诗,循环往复,益叹湘灵年虽老,而少年英锐之气不衰。
此其必传于世,世人之所共知,固不藉余言以增重。
若其人之磊砢⑥,不犹高出时俗人万万,则非余言莫之显。
高考语文(全国版)二轮复习方略练习:第2章 文言文阅读 专题二落实巩固提高 (1) Word版含答案
![高考语文(全国版)二轮复习方略练习:第2章 文言文阅读 专题二落实巩固提高 (1) Word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4db0bcd7c1cfad6195fa76a.png)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邓训,字平叔,南阳新野人,大司徒...禹第六子也。
少有大志,不好文学,禹常非之。
显宗即位,初以为郎中。
训乐施下士,士大夫多归之。
永平中,理虖沱、石臼河,从都虑至羊肠仓,欲令通漕。
太原吏人苦役,连年无成,转运所经三百八十九隘,前后没溺死者不可胜算。
建初三年,拜训谒者..,使监领其事。
训考量隐括,知大功难立,具以上言。
肃宗从之,遂罢其役,更用驴辇,岁省费亿万计,全活徒士数千人。
章和二年,护羌校尉....张纡诱诛烧当种羌迷吾等,由是诸羌大怒,谋欲报怨,朝廷忧之。
公卿举训代纡为校尉。
先是小月氏胡分居塞内,胜兵者二三千骑,皆勇健富强,每与羌战,常以少制多。
时迷吾子迷唐,来至塞下,未敢攻训,先欲胁月氏胡。
训拥卫稽故,令不得战。
议者成以羌胡相攻,县官..之利,以夷伐夷,不宜禁护。
训曰:“不然。
今张纡失信,众羌大动。
原诸胡所以难得意者,皆恩信不厚耳。
今因其迫急,以德怀之,庶能有用。
”遂令开城及所居园门,悉驱群胡妻子内之,严兵守卫。
羌掠无所得,又不敢逼诸胡,因即解去。
由是湟中诸胡皆言汉家常欲斗我曹今邓使君待我以恩信开门内我妻子乃得父母咸欢喜叩头曰唯使君所命。
训遂抚养其中少年勇者数百人,以为义从。
羌胡俗耻病死,每病临困,辄以刃自刺。
训闻有困疾者,辄拘持缚束,不与兵刃,使医药疗之,愈者非一,小大莫不感悦。
迷唐伯父号吾乃将其母及种人八百户,自塞外来降。
永元二年,大将军窦宪将兵镇武威,宪以训晓羌胡方略,上求俱行。
训初厚于马氏,不为诸窦所亲,及宪诛,故不离其祸。
四年冬,病卒官,时年五十三。
吏人羌胡爱惜,旦夕临者日数千人。
羌俗父母死,耻悲泣,皆骑马歌呼。
至闻训卒,莫不吼号,或以刀自割,又刺杀其犬马牛羊,曰:“邓使君已死,我曹亦俱死耳。
”遂家家为训立祠,每有疾病,辄此请祷求福。
(节选自《后汉书·邓训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由是湟中诸胡/皆言汉家常欲斗我曹/今邓使君待我以恩信/开门内我/妻子乃得/父母咸欢喜/叩头曰/唯使君所命B.由是湟中诸胡/皆言汉家常欲斗/我曹今邓使君/待我以恩信/开门内我妻子/乃得父母/咸欢喜叩头曰/唯使君所命C.由是湟中诸胡皆言/汉家常欲斗我曹/今邓使君待我以恩信/开门内我妻子/乃得父母/咸欢喜叩头曰/唯使君所命D.由是湟中诸胡皆言/汉家常欲斗/我曹今邓使君/待我以恩信/开门内我/妻子乃得/父母咸欢喜/叩头曰/唯使君所命解析:选C。
2023新高考二卷语文文言文
![2023新高考二卷语文文言文](https://img.taocdn.com/s3/m/6b765b9d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f3f2a6a.png)
2023新高考二卷语文文言文
2023新高考二卷语文文言文试题指的是针对2023年新高考二卷语文科目中的文言文阅读部分的测试题目。
以下是 2023新高考二卷语文文言文示例:
《鸿门宴》片段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项羽大怒,曰:“旦暮而来而而受死。
”范增亦曰:“急击勿失。
”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项羽、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庄则入为寿。
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项王曰:“诺。
”项庄拔剑起舞。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总结:2023新高考二卷语文文言文试题指的是针对2023年新高考二卷语文科目中的文言文阅读部分的测试题目。
通过分析这段文言文,学生需要理解文中的词汇、语法和句式,同时还要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意义。
高考文言文真题详解(2017全国卷Ⅱ)
![高考文言文真题详解(2017全国卷Ⅱ)](https://img.taocdn.com/s3/m/7e9c2bf969dc5022aaea00aa.png)
【2017全国卷Ⅱ】《后汉书·赵憙传》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
少有节操(气节,操行)。
从兄(堂兄)为人所(为……所:被)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为……报仇)之。
乃挟兵(带着兵器)结客(约上宾客,常指结交豪侠之士),后遂往复仇。
而仇家皆疾病,无相(他)距(通“拒”,抵抗)者。
憙以(认为)因(趁着)疾报杀,非仁者(有德行的人)心,且释之而去。
顾(回头)谓仇曰:“尔曹(你们,曹,辈)若健(康复),远相(我)避也。
”(省略“以”,因为)信义著名愿得降(能够向……投降)之更始乃(于是)征憙。
嘉年未二十,既(已经,……之后)引见(旧时皇帝接见臣下或外宾,须由官员引领,叫引见),即除(授予官职)为(担任)郎中,行偏将军事(行……事:做……工作),使(省略之)诣(到……去,前往)舞阴,而李氏遂降。
光武破寻、邑,憙被(遭受)创,有战劳(战功),还拜(授予官职)中郎将,封勇功侯。
邓奉反于南阳(状语后置,在南阳),憙素(一向)与奉善(交好),数遗书(wei4送信)切责(严词斥责)之,而谗者(进谗言的人)因(趁机)言憙与奉合谋,帝以为疑。
及奉败,帝得憙书(信),乃惊曰:“赵憙真长者(德高望重的人)也。
”后拜怀令(县令)。
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汉时诸侯王国的实际执政者,相当于郡太守),豪猾(强横狡诈不守法纪)并兼(合并,并吞土地),为人所(被)患(憎恶,讨厌)。
憙下车..(官吏到任)......,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被发现觉察,暴露,败露),即穷诘(深究问责)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
京师为(省略“之”)请者数十,终不..(拘捕拷问)听(被允许)。
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帝王所乘的车,指帝王皇帝)..............亲临王,问所欲言。
王曰:“素与李子春厚(亲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
“吏奉法(奉行或遵守法令),律不可枉(弯曲,弯屈,引申为行为不合正道或违法曲其年,迁(升职调动,重新任命)憙平原太守。
2019高考语文二轮专项卷:文言文阅读(二)(陕西)
![2019高考语文二轮专项卷:文言文阅读(二)(陕西)](https://img.taocdn.com/s3/m/2da4ed47168884868762d6f9.png)
2019高考语文二轮专项卷:文言文阅读(二)(陕西)【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成4~7题。
程琳字天球,永宁军博野人。
举服勤辞学科,补泰宁军节度推官。
权三司使范雍使契丹,命琳发遣三司使。
太仓赡军粟陈腐不可食,岁饥,琳尽发以贷.民,凡六十万斛,饥民赖以全活,而军得善粟。
迁给事中、权知开封府。
王蒙正子齐雄捶老卒死,贷妻子使以病告。
琳察其色辞异,令有司验得捶死状。
蒙正连姻章献太后家,太后谓琳曰:“齐雄非杀人者,乃其奴捶之。
”琳曰:“奴无自专理,且使令与己犯同。
”太后默然,遂论.如法。
改三司使,出纳尤谨,禁中有所取,辄奏罢之。
内侍言琳专,琳曰:“三司财赋,皆朝廷有也。
臣为陛下惜,于臣何有?”帝然.之。
或请并天下农田税物名者,琳曰:“合而为一,易于勾校,可也。
后有兴利之臣,复用旧名增之,是重困民,无已时也。
”再迁吏部侍郎,遂参知政事,迁尚书左丞。
时元昊反,犹遣使来朝,众请按诛之。
琳曰:“遣使,常事也,杀之不祥。
”后使者益骄横,大臣患之。
琳曰:“始不杀,无罪也;今既骄横,可暴其恶诛之,国法也,又何患耶?”元昊死,谅祚立,方幼,三大将分治其国。
议者谓可因此时,以节度使啖三将,使各有所部分,以弱其势,可不战而屈矣。
琳曰:“幸人之丧,非所以柔远人,不如因而抚之。
”议者惜其失几。
既而遣使册命,夏人方围庆阳。
琳曰:“彼假设贪此,可缓庆州之难矣。
”命具礼币赐予之数移报之,果喜,即日迎册使,庆阳之围亦解。
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大名府。
琳持重不扰,前后守魏十年,度要害,缮壁垒,增守御备。
植杂木数万,曰:“异时楼橹之具,可不出于民矣。
”人爱之,为立生祠。
改武胜军,又换镇安军节度使。
上书曰:“臣虽老,尚能为国守边。
”未报.,得疾卒。
赠中书令,谥文简。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四十七》〕4.对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岁饥,琳尽发以贷.民贷:借款B.太后默然,遂论.如法论:判罪C.帝然.之然:认为……对D.未报.,得疾卒报:答复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说明程琳为官机智的一组是〔〕①饥民赖以全活,而军得善粟②臣为陛下惜,于臣何有③今既骄横,可暴其恶诛之④具礼币赐予之数移报之⑤异时楼橹之具,可不出于民矣⑥臣虽老,尚能为国守边A.①③⑥B.①④⑤C.②③⑥D.②④⑤6.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程琳执法如山,不允许任何人凌驾于法律之上,王蒙正虽然与章献太后家连姻,但他的儿子王齐雄杀人,程琳同样对他进行依法严惩。
专题02 文言文阅读——理解翻译文中的句子(原卷版)
![专题02 文言文阅读——理解翻译文中的句子(原卷版)](https://img.taocdn.com/s3/m/25cbc22b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26.png)
(3)保证文意通顺,避免“见字生义”“刻意硬译”等常见问题。
语境对于翻译来说如此重要,可是在平时的学习乃至考试中,学生的语境意识非常淡薄乃至没有。这其中有个客观因素,就是在考试时被翻译的语句一般放在文言文阅读题的最后,与原文相对分开了,于是考生只盯着这个句子想,即使明知翻译不通也还是硬译,就是不知道把这个句子代入原文中去读、去思考。这可能是考生普遍存在的一个坏习惯吧!因此,必须改掉这个坏习惯,真正做到字回到词中,词回到句中,句回到段中,段回到篇中。
考点理解翻译文中的句子
命题点理解翻译文中的句子
翻译基本原则:直译加意译,重在“直译”
直译和意译是翻译的两种基本方法。
直译,就是严格按照原文的词句进行翻译,有一词一句便译一词一句(个别失去实在意义的虚词除外),而且词句的次序也不能变动。直译要“一对一”地进行翻译,要竭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要和原文一致。所谓“重在‘直译’”,就是能够直译的词句,要尽量直译。
(2)原句: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
译句:耕种的人,不再出力;使用的人,不再计算支出与收入。
漏译、误译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达,就是指译文要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为此,一些特殊句式需要译成现代汉语句式,适当增加一些词语使语意更流畅,不得出现病句。硬译是不“达”的典型表现,翻译固然需要字字句句对应,但也要临场变通、灵活处理,尤其对那些难理解而要靠推断的词语,不能强行翻译。
翻译下列句子,体会意译的特点。
(1)纵一苇之所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3新高考二卷文言文
![2023新高考二卷文言文](https://img.taocdn.com/s3/m/ed813148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0850d0d.png)
新高考二卷文言文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各题。
篇1:鹧鸪天范成大嫩绿重重看得成,曲阑幽槛小红英。
酴醿①架上蜂儿闹,杨柳行间燕子轻。
春婉娩②,客飘零,残花浅酒片时清。
一杯且买明朝事,送了斜阳月又生。
【注】①酴醿:一种植物,古有“酴醿花开春事了”的说法。
②婉娩:亦作“婉晚”。
迟暮。
(1)词的上片写景极具特色,请从色彩和动静的角度加以赏析。
(2)全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思?请简要分析。
篇2:秋思陆游老怀不惯著闲愁,信脚时为野外游。
过雁未惊残月晓,片云先借一天秋。
村醅似粥家家醉,社肉如林处处留。
七十已稀今又过,问君端的更何求?1.下列选项中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怀”一句“老”、“不惯”既交代“秋游”的缘起,又暗示“秋思”的缘由。
B.颔联用比拟、对比的手法细致入微地描绘“雁”、“云”等意象,突出了“秋”的特点。
C.本诗先点明“秋游”的缘由,再写秋景、秋俗,最后直抒胸臆,结构严谨,脉络清晰。
D.本诗展现的乡村风俗及淳朴民风,与作者另一首诗《游山西村》相似。
2.“问君端的更何求?”一句表达的情感深沉而复杂,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阅读文言文《明史·王守仁传》节选,完成下列各题: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
父华,成化十七年进士第一。
年十五,访客居庸、山海关。
时阑出塞,纵观山川形胜。
弱冠举乡试,学大进.。
顾益好言兵,且善.射。
登弘治十二年进士。
正德元年冬,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
守仁年八月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
当是时,南中盗贼蜂起。
明年正月,守仁亲率锐卒屯上杭。
佯退师,出不意捣之,俘斩七千有奇。
后进兵大庾,凡破巢八十有四,俘斩六千有奇。
守仁所将皆文吏及偏裨小校,平数十年巨寇,远近惊为神。
十四年,宁王宸濠反。
守仁急趋吉安,征调兵食,治器械舟楫,传檄暴宸濠罪,俾守令各率吏士勤王。
七月壬辰朔.,宁王袭下九江、南康,出大江,薄安庆。
或请救安庆,守仁曰:“不然。
03 全国新高考Ⅱ卷(2022-2024)三年高考真题集训-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文言文阅读
![03 全国新高考Ⅱ卷(2022-2024)三年高考真题集训-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文言文阅读](https://img.taocdn.com/s3/m/37b4a2b4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ed.png)
【2025高考一轮复习考点专题精练】2022-2024年全国新高考Ⅱ卷真题汇总训练(2022年新高考2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吴汉,字子颜,南阳人。
韩鸿为使者,使持节,降河北,人为言:“吴子颜,奇士也,可与计事。
”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上既破邯郸,诛王郎,召邓禹宿,夜语曰:“吾欲北发幽州突骑,诸将谁可使者?”禹曰:“吴汉可。
禹数与语,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
”上于是以汉为大将军。
汉遂斩幽州牧苗曾,上以禹为知人。
吴汉与苏茂、周建战,汉躬被甲持戟,告令诸部将曰:“闻鼓声皆大呼俱进,后至者斩。
”遂鼓而进,贼兵大破。
北击清河长垣及平原五里贼,皆平之。
吴汉伐蜀,分营于水南水北,北营战不利,乃衔枚..引兵往合水南营,大破公孙述。
吴汉兵守成都,公孙述将延岑遗奇兵出吴汉兵后,袭击破汉,汉堕水,缘马尾得出。
吴汉性忠厚,笃于事上,自初从征伐,常在左右,上未安,则侧足屏息,上安然后退舍。
兵有不利,军营不完,汉常独缮檠其弓戟,阅其兵马,激扬吏士。
上时令人视吴公何为,还言方作战攻具,上常曰:“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
”封汉广平侯。
吴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
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
吴汉爵位奉赐最尊重..,然但治宅,不起巷第。
夫人先死,薄葬小坟,不作祠堂,恭俭如此。
疾笃,车驾..亲临,问所欲言。
对曰:“臣愚无所识知,唯愿慎无赦而已。
”病甍,奏谥曰:“有司议宜以为武。
”诏特赐曰忠侯。
(节选自《东观汉记》卷十)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B.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C.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D.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2021新高考二卷语文文言文
![2021新高考二卷语文文言文](https://img.taocdn.com/s3/m/20556d80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96.png)
是“尽以分与昆弟外家”,“昆弟”是家族兄弟,“外家”是母亲、妻子的娘家人。故选 D。 1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数”,多次;“语”,交谈;“勇鸷”,勇敢凶猛;“鲜”,少。 (2)“让”,责备;“军师”,军队;“何”,为什么。 答案:(1)邓禹说:“吴汉可以。我多次和他交谈,他这个人勇敢凶猛有智慧谋略,各
11.B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文中指表现较差, 不能令人满意”错,光武帝说“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意思是,吴汉比较令人满 意,他隐然就是一个对国家有举足轻重影响的人。可见“差强人意”在文中也是表现令人满 意的意思。故选 B。
12.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全部都分送给了故旧部署”错。原文
2021 新高考Ⅱ卷语文文言文试题及其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 试题部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 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薄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的 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祖逖北伐》)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 因起舞/ B.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 /因起舞 C.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
将领中少有能比得上的。” (2)吴汉回来,责备她说:“军队在外面,官兵(费用)不足,为什么购买那么多田产宅
新高考上海卷 第二篇文言文阅读 方略(记 的阅读 《毋斋记》《考 进学斋记》《心源亭记》《爱山楼记》 )
![新高考上海卷 第二篇文言文阅读 方略(记 的阅读 《毋斋记》《考 进学斋记》《心源亭记》《爱山楼记》 )](https://img.taocdn.com/s3/m/e0e5d44b58fb770bf68a551f.png)
22.对第①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B )(2分)
A提出古人时刻学习而道德日进的观点,列举生活现实,从正反两方面来阐述 B提出古人时刻学习而道德日进的观点,从古人为学和道德日进两方面来阐述 C提出古人时刻都在完善道德的观点,以出入之际坚持"进学"的事实来阐述 D提出古人时刻都在完善道德的观点,以古人仰观俯察探究事理的事实来阖述
“”的对象
进学斋
③为什么要写“记” 而书其说,庶朝夕得以自警焉
怎么写④怎样来写“记”
"古之君子"与“今之所谓学者”对比
记事 借事喻理
阅读时关注点: 1.标题的暗示----记“进学斋” 2.事件的特点---古之君子,无须臾而不学,故其为德无须臾而不进---后 世君子为官数年后往往言行志趣迴异于前 3.抓文中关键句 首句---古之君子,无须臾而不学,故其为德无须臾而不进 结尾句---庶朝夕得以自警焉) 4.抓路标式词语:嗟乎、鸣呼、若夫、
23.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3分)
A.后世君子为官数年后往往言行志趣迴异于前。 B.后世君子往往留恋官场,无意追求修身进学。 C.后世君子大多数会贪求世俗享乐,忘记本心。 D.后世君子踏入仕途后往往进学之心消磨殆尽。
24.分析第②段所用论证方法的作用(4分)
第②段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方法。作者列举士会等例,论证古之君 子饮食、游观、疾病之际都在进学修身的观点;再以后世君子与古之君子 作对比,论证后世君子不如古之君子能坚持进学修身。
26.概括作者的修身理念。(用自己的话作答。)(4分)
修身应注重日常的人情事理,在视听言动之间下功夫,从而臻于圣 人之道。
解析:这考的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首先我们要明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阅读专题卷(二)(建议用时:40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8分)【导学号:20332019】戚元鲁墓志铭曾巩戚氏宋人,为宋之世家。
当五代之际,有抗志不仕、以德行化.其乡里、远近学者皆归之者,曰同文,号正素先生,赠尚书兵部侍郎。
有子当太宗、真宗时为名臣,以论事激切至今传之者,曰纶,为枢密直学士,赠太尉。
有子恭谨恂恂、不妄言动、能守其家法、葬宋之北原、余为之志其墓者,曰舜臣,为尚书虞部郎中。
元鲁其子也,名师道,字元鲁。
为人孝友忠信,质厚而气和,好学不倦,能.似其先人者也。
盖自五代至今百有六十余年矣,戚氏传绪浸远,虽其位不大,而行应礼义,世世不绝如此,故余以谓宋之世家也。
元鲁自少有大志,聪明敏达,好论当世事,能通其得失。
其好恶有异于流俗,故一时与之游者,多天下闻人。
皆以谓元鲁之于学行,进而未止,意其且寿,必能成其材,不有见于当世,必有见于后。
孰谓不幸而今死矣!故其死也,无远近亲疏,凡知其为人者,皆为之悲,而至今言者尚为之慨然也。
元鲁初以父任为建州崇安县尉,不至。
以进士中.其科,为亳州永城县主簿,又为楚州山阳县主簿。
嘉祐六年三月二十九日,以疾卒于官,年三十有五。
娶陈氏,内殿承制习之女;再娶王氏,参知政事文宪公尧臣之女;有子一人;皆先元鲁死,而元鲁盖无兄弟。
呜呼!天之报施于斯人如此,何也?元鲁且死时,属其僚赵师陟乞铭于余,师陟以书来告。
余悲元鲁不得就其志,而欲因余文以见于后,故不得辞也。
以熙宁元年某月某甲子,葬元鲁于其父之墓侧,以其配陈氏、王氏。
将葬,其从兄遵道以状来速.铭,铭曰:行足以象其先人,材足以施于世用,而于元鲁未见所止也。
生既不得就其志,死又无以传其绪,曷以告哀?纳铭于墓。
(选自《曾巩集》卷四十二)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德行化.其乡里化:教化B.能.似其先人者也能:才干C.以进士中.其科中:考取D.其从兄遵道以状来速.铭速:催促D[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D项,速:请求。
]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五代时,戚元鲁的曾祖父在乡里享有盛名,德高望重,但是抗逆朝廷,不愿做官。
B.戚元鲁的父亲叫戚舜臣,做过尚书虞部郎中的官职,一生恭敬勤谨,严守家法。
C.戚元鲁在学问品行方面精进不止,可惜三十五岁就英年早逝,否则一定能有建树。
D.戚家是宋代有名望的世家,作者曾巩亲自为戚家不止一个人撰写过墓志铭。
A[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A项,“抗逆朝廷,不愿做官”错,原文的意思是他的先祖有高尚的志气,不愿做官。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其好恶有异于流俗,故一时与之游者,多天下闻人。
(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元鲁且死时,属其僚赵师陟乞铭于余,师陟以书来告。
(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他的喜好和厌恶跟世俗的人有所不同,所以当时跟他交游的人,大多是世间有名望的人。
(“好恶”“游”“闻人”各1分,状语后置句1分)(2)元鲁将要去世的时候,嘱咐他的同僚赵师陟向我求写一篇墓志铭,赵师陟用书信来告诉我。
(“且”“属”“乞”各1分,状语后置句1分) 4.戚元鲁在品行和治学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由文本第一段“为人孝友忠信,质厚而气和,好学不倦”可概括出前三点;由第二段“少有大志,聪明敏达”可概括出最后一点。
【答案】孝友忠信;敦厚和顺;好学不倦;聪明敏达。
(每点1分)【参考译文】戚家人是宋国人,(戚家)是宋国的世家。
在五代的时候,有个心存高尚的志气、不愿做官、用(美好的)道德品行教化他的乡里(的百姓)、能让远近求学的人都归附的人,叫戚同文,号正素先生,(死后)被追封为尚书兵部侍郞。
他有个儿子,在太宗、真宗时是(一位)名臣,因为议论事情时言辞激烈直率被传颂至今,叫戚纶,官至枢密直学士,被追封为太尉。
(戚纶)有个儿子谦恭谨慎、言行合乎规矩、能恪守家法、死后埋葬在宋国的北原、我给撰写墓志铭的人,叫戚舜臣,做尚书虞部郞中。
元鲁就是戚舜臣的儿子,名叫戚师道,字元鲁。
(戚元鲁)为人孝顺友爱、忠诚信义,本质淳厚、脾气随和,喜欢学习不知倦怠,才干类似他的祖先。
从五代到现在一百六十多年了,戚氏家风(积淀深厚),流传久远,虽然他们的官职不高,可是操行符合礼义,世世代代都是这样,没有断绝,所以我说(戚家)是宋国的世家。
戚元鲁从小就有远大志向,聪慧明白敏捷通达,喜欢谈论当今社会时事,能通晓其中的得失。
他的喜好和厌恶跟世俗的人有所不同,所以当时跟他交游的人,大多是世间有名望的人。
大家因此认为戚元鲁的学问品行,精进且未停止,预料他如果长寿,一定能有所成就,(即使)不体现在当代,也一定会体现在后世。
谁能料到他现在非常不幸地去世了呢!所以他去世的时候,无论跟他生前的关系远近亲疏,大凡知晓他的为人的,都替他悲痛,到现在说起来还为他悲慨不已。
戚元鲁最初因为他父亲的原因被任命为建州崇安县尉,(他)没有赴任。
后来考中进士,担任亳州永城县主簿,又担任楚州山阳县主簿。
嘉祐六年三月二十九日,因为疾病死在官任上,年仅三十五岁。
(戚元鲁)娶妻陈氏,是内殿承制教习的女儿;(陈氏去世后)又娶妻王氏,是参知政事文宪公王尧臣的女儿;(他还)有一个儿子;(他们)都比元鲁先去世,并且元鲁也没有兄弟。
唉!上苍对这个人如此酬报,是为什么呢?元鲁将要去世的时候,嘱咐他的同僚赵师陟向我求写一篇墓志铭,赵师陟用书信来告诉我。
我很悲痛元鲁没能完成他的志向,想通过我的这篇文章让后人知道,所以我没法推辞。
在熙宁元年某月某甲子,把元鲁安葬在他父亲坟墓的旁边,并让他跟妻子陈氏、王氏排列在一起。
将要安葬(的时候)他的堂兄戚遵道通过书状来(向我)请求墓志铭,墓志铭文如下:操行足够效法他的先辈,才能足够施于当世之用,可是(这些追求)在元鲁身上却不曾停止。
活着的时候没能完成他的志向,死后又没有子嗣传承他的事业,拿什么来告慰哀思呢?就把这篇铭文放在他的墓旁吧。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18分)怀庆府推官刘君墓表归有光刘氏之先,自大梁来居华亭,曰亨叔。
亨叔生仲礼,始徙上海。
仲礼生庆;庆生四子。
长曰铣,次曰钝。
铣坐法,被系.京师。
钝阴乞守者,代其兄,令出得一见家人而归死。
钝既系而铣归,绐其父母云:“钝死,己得赦归。
”钝久系而其兄不至。
京师士大夫皆知其冤,为馈食饮。
久之,赦归。
家人惊以为鬼物,母泣曰:“儿馁欲求食,吾自祭汝,勿怖吾也。
”钝具言不死状。
乃开门纳之。
铣仓皇从窦中逸.去,遂不知所之。
君自少举止不类凡儿。
嘉靖四年,中应天府乡试。
先是,其所亲有诬害君者,及君得举,则又曰:“吾固称德资聪明,今果然矣。
”君益厚遇之。
上海俗奢华,好自矜.眩。
君独闭门读书,虽兵阵、风角、占候之书,皆手自抄写。
时从野老散发箕踞乐饮,不自表异。
计偕还,渡江,登秣陵诸山,呼古人名,举酒与相酬,不醉不止也。
嘉靖某年,选调怀庆,先太守已迁去,会中使衔命,降香王屋山。
民苦供应,多逃亡。
君摄守,能以权宜办济,使者告成事而去。
君尝虑囚,一女子呼冤,君察其诬,系狱已二十年,遂出之。
武陟富人,以女许巨室,因借其资,以致大富。
而婿家后贫,遂结诸豪为证,欲离婚。
君责令归其女,而疑富人家多女婢,即归,恐非真女。
乃问有老妪,尝识其女面有黑子。
已而果非真女。
君怒,欲按籍其家,竟以其女成婚。
君为人宽和,至持法,虽宗室贵人请乞,不能夺.也。
寻以病去官。
至淮阴道卒。
临卒于邑,曰:“吾始与唐元殊饮酒欢呼,宁知有今日耶?我死于此,无亲知故人为诀。
男未成,女未嫁,负用世之志而不施,命也夫。
”时嘉靖某年月日,年四十有九。
(选自《震川先生集》,有删改) 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铣坐法,被系.京师系:囚禁B.铣仓皇从窦中逸.去逸:逃跑C.上海俗奢华,好自矜.眩矜:夸耀D.虽宗室贵人请乞,不能夺.也夺:剥夺D[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D项,夺:强行改变。
]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为了让坐牢的兄长和家人见上一面,刘钝暗中请求看守让自己代替兄长,让兄长归家,谁知其兄竟一去不归。
B.上海的风俗奢侈浮华,但刘钝却不受影响,常常闭门读书,即使是兵阵、风角、占候之类的书籍他也亲自抄写。
C.武陟县某富人把女儿许配给世家大族,后因对方家贫而想解除婚约,刘钝得知后,责令他把女儿送回家,再择时成婚。
D.刘钝临终之时,叹息自己没有与亲朋好友诀别,儿女都还未成家,自己虽然有用世之志,却未能施行,真是命运使然啊。
C[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刘钝得知后,责令他把女儿送回家,再择时成婚”错。
原文“责令归其女”是说刘钝责令他把女儿嫁姶对方,而非“责令他把女儿送回家”。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钝既系而铣归,绐其父母云:“钝死,己得赦归。
”(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君摄守,能以权宜办济,使者告成事而去。
(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刘钝被囚禁后刘铣得以回家,刘铣欺骗他的父母说:“刘钝已经死了,自己获得赦免回来了。
”(关键词“系”“绐”“得赦”每译对一处得1分,译对大意得1分)(2)刘君代理太守,能因事变通把事情办成功,使者办完事情后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