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教案(优秀7篇)
初中生物教案(优秀7篇)初中生物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动物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了解生物技术和仿生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能力培养:通过调查活动,培养和激发学生热爱生物科学。
3、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和了解动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树立投身生物科学的远大志向。
二、教学设想:学习的动力来源于兴趣,本节内容与生活关系系密切,趣味性强,如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则学生们自觉求知的欲望就会增强。
因此,在课前安排进行一次探究活动,调查和记录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和了解的动物,则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在于调动学生动手参与调查实践活动的能力,了解动物与人类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关系,学生查阅资料和归纳总结资料。
因此,本课应以“课前调查,课上交流”为主线来组织教学,概述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这样,能较好的调动和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收到较好的效果。
四、教学重点:1、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2、生物反应器、仿生五、教学难点:1、“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的调查方法2、仿生六、教学方法:调查、讨论、归纳法七、教具准备:教师收集有关生物反应器和仿生学的资料等,学生收集有关动物与人类关系的资料,收集有关生物反应器和仿生学方面的资料。
八、教学过程:1、教学过程思路:提前一周安排学生分组调察日常生活周围常见的动物及动物制品、收集动物与人类关系的资料、调动学生积极性。
学生分组介绍课前调查体会、收集的小资料,调动课堂气氛。
教师设疑,学生分组研讨,将调查结果、收集的资料归纳回答,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学生共同归纳,总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展望生物科技发展的前景,激发学生树立远大志向。
2、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根据上节课布置同学们完成的分组调查任务,现在由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调查结果,互相交流,体会、总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学生汇报]学生代表会将他们从各个方面了解到的情况资料,如:家养动物、养殖场饲养的动物的用途,商场内的动物制品、饮食、饭店等处调研的情况、动物园内饲养的情况、动物园内饲养的动物、家庭中饲养的宠物、药店中与动物有关的医药制品…………(在课前的调研活动之前安排好各组目标)[总结活动,得出结论]先发动学生根据各组汇报的`情况总结、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完善。
初一生物《探索生物的奥秘》教案
初一生物《探究生物的奥秘》教案初一生物《探究生物的奥秘》教案教学目的知识目的1.使学生初步理解生物,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有关生物学的科学成就。
2.使学生初步理解生物学的内容和学习生物学的意义3.理解学习生物学的根本方法。
才能目的1.通过观察图片或实物,比照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培养学生的观察、比照、判断、归纳的思维才能。
2.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向全班同学介绍生物科学的开展及宏大成就,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才能及语言表达才能和思维才能。
情感目的1.通过介绍我国生物科学研究的成就,启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建立祖国的责任感,并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动力。
2.通过学习科学研究的根本方法,进步学生们的科学素质。
3.通过学生活动,促进新同学相识,培养协作精神。
教材分析^p这一节是全册教材的绪论课,分别讲述为什么要学习生物科学知识,初中生物课的内容和学习方法两局部内容,使学生对生物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生物是义务教育初中阶段必修的一门根底科学,也是初一学生进入中学阶段接触的第一门实验科学。
这一节课也是整个中学阶段学习生物知识的绪论课,将直接影响学生在今后对生物科学知识的学习。
教法建议通过生物教学,除了要使学生理解并获得生物学根底知识外;还要对学生进展思想教育,形成根本的生物学观点;培养学生的才能和开展智力;并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生物学技能,以适应社会开展的需要。
要完成上述任务,必须通过认真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意义,去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老师要极为重视这一节课的教学,精心准备、组织安排好,这将对激发学习兴趣起着决定性作用,也为学生今后积极主动地以科学的方法去学好生物学打下良好的根底。
因此对本节课的教学作如下建议:1.结合生物学教学特点,从学生升入中学开场,就激发他们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
详细做法是:〔1〕提早布置学生搜集有关生物的照片、图片,课前进展展示,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2〕课上,让学生介绍他们身边生物的趣闻。
初中生物探究式教案
初中生物探究式教案一、学习目标:1. 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生物体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能量和氧气的过程。
2. 探究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3. 理解光合作用对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二、探究过程:1. 实验一:观察植物光合作用过程材料:一盆绿色的植物、水、太阳光步骤:a. 将植物放置在阳光充足的位置。
b. 观察植物叶子表面的气泡产生情况。
c. 经过一段时间后再观察气泡产生情况,看是否有变化。
2. 实验二:光合作用影响因素材料:两盆绿色的植物、水、太阳光步骤:a. 将一盆植物放置在充足的阳光下,另一盆植物置于阴暗处。
b. 观察两盆植物叶片气泡产生情况。
c. 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比较分析。
3. 实验三:光合作用的重要性材料:幼苗、水、太阳光步骤:a. 将幼苗放置在阳光充足的位置。
b. 观察幼苗的生长情况和叶片颜色。
c. 比较观察结果,探讨光合作用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三、总结与讨论:1. 学生将实验结果进行总结,探讨植物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2. 学生思考光合作用对地球生态系统的作用,为什么说光合作用是地球上生命的基础过程。
四、拓展延伸:1. 探究植物吸收光能的机制。
2. 探讨植物光合作用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3. 研究光合作用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
五、思考问题:1. 人类如何更科学地利用植物进行光合作用?2. 光合作用为什么是生命的基础过程?3. 未来如何保护光合作用,促进植物生长和生态平衡?六、作业:1. 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方法、结果和结论。
2. 分组进行讨论,展示探究结果和对光合作用的理解。
七、评价标准:1. 实验记录准确完整。
2. 对植物光合作用的理解深入透彻。
3. 能够深刻探讨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2023年初中生物教学设计案例7篇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案例篇一上节已讲遗传,本节讲变异现象。
1、认识到变异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2、举例说出引起生物变异的原因,举例说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3、举例说出遗传育种的几种方法,以及在生产中的应用。
4、初步体验调查生物变异的方法;5、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调查结果的能力。
1、变异在生物界中普遍存在;2、科学探究生物变异的原因。
1、深刻认识生物变异在自然界普遍存在;2、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及总结规律。
观察法、比较法、分析和讨论法两个品种的小麦若干,关于变异种类的挂图,和变异现象有关的课件。
1课时导入: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二片叶子(一)变异的现象与概念在自然界中,与遗传现象一样,变异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提问,讨论:在我们周围,可以看到哪些现象是变异现象?根据同学们的讨论,什么叫做变异?请做一个小结。
变异: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与子代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称为变异。
或生物在生殖过程中,在上下代之间、子代之间表现出的性状差异。
提问:比较遗传和变异两个概念,两个概念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差异?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通过生物的生殖过程实现的。
在生物的生殖过程中,上下代之间的相似性为遗传。
但是生物的后代不会也不可能完全与祖先一样。
后代在继承亲代特征的主要特点时还会产生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称为变异。
所以,我们所说的变异是在遗传的基础上的变异,变异是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化。
小猫与大猫的样子有所不同,但是小猫仍旧是猫,并没有变为其他生物。
提出问题:为什么说变异是在遗传的基础上的变异?这种说法是否有根据?(二)变异的原因1.外界环境的影响:播放有关的资料,每个学生发放2--3个花生。
学生讨论热烈。
提问,讨论:产生花生性状变异的原因?(可多让几个学生回答、讨论,最后老师给予总结。
)在我们观察到的变异中,有些是由于外界环境的影响产生的。
在我们刚才提出的变异现象中,哪些是属于这一类?提问,讨论:同一品种的小麦种在不同的田里,小麦的麦穗有大穗、小穗,产生大穗、小穗的原因可能是什么?你如何证明这些差异是由于环境影响造成的?将大穗和小穗上的种子收获后分别种到田里,它们的后代会如何?小结:田中小麦的大穗和小穗的变异是由环境变化引起的,这种变异一般是不能遗传的。
八年级生物实验教案初中
八年级生物实验教案初中实验目的:通过比较不同食物对种子发芽的影响,观察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对种子生长的影响,培养学生对植物生长的兴趣和观察能力。
实验材料:1. 大白菜、苹果、土豆等不同种类的食物2. 盆子或容器3. 水4. 豆子或其他种子5. 尺子6. 笔记本和笔7. 实验记录表实验步骤:1. 将豆子均匀地撒在盆子或容器的底部,确保每种食物对应的豆子数量相同。
2. 将不同种类的食物分别放在盆子中与豆子一起,加入适量的水。
3. 将盆子放在光照充足的地方,并每天观察记录不同食物对种子发芽的影响,包括发芽率、发芽速度等。
4. 每天测量并记录各组豆子的生长情况,包括植物高度、根长等数据。
5. 每天观察食物中是否出现霉变或腐烂情况,记录并分析原因。
6. 实验结束后,总结各种食物对种子发芽的影响,得出结论。
实验要点:1. 实验前要仔细准备实验材料,确保实验过程中不出现意外。
2. 观察记录要及时进行,保持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3. 在实验过程中要保持实验环境的稳定性,确保实验结果的可比性。
4. 实验结束后要进行数据分析和总结,理清不同食物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实验意义:通过本实验,学生可以了解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增强对植物生长的认识,培养实验观察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发生意外。
2. 实验结束后要注意清洁实验场地,并做好实验器材的清洁和整理工作。
3. 带上实验记录表,及时记录实验数据,方便后续数据分析和总结。
以上是本实验的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实验教学有所帮助。
祝实验顺利成功!如果您有任何疑问或需要进一步的辅导,请随时与我联系。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备课教案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备课教案
实验目的:
1. 了解植物细胞的结构组成
2. 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3. 提高观察实验的能力和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实验材料:
1. 鼠尾草叶片
2. 盐水
3. 显微镜
4. 盖玻片
5. 刀片
6. 水滴管
7. 试管
实验步骤:
1. 将叶片放入盐水中浸泡片刻,使之软化
2. 用刀片切割出一小块叶片,并用水滴管滴入一滴水
3. 用盖玻片盖住叶片样本,将其放在显微镜下观察
4. 首先用低倍镜观察,找到一个清晰的位置后,再转到高倍镜观察
5. 观察叶片中的细胞壁、叶绿体、细胞核等结构,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实验总结:
1. 植物细胞是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叶绿体、细胞核等组成的
2. 观察时应先用低倍镜找准位置,再转到高倍镜观察
3.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用显微镜和刀片等器具时的安全性
延伸实验:
1. 用碘液染色,观察淀粉粒在叶绿体中的位置
2. 比较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差异
教学评价:
通过本次实验,学生能够了解植物细胞的结构组成,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提高观察实验的能力和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初中生物实验教案设计
初中生物实验教案设计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植物叶子的结构,让学生了解植物叶子的组成和功能。
实验材料:
1. 植物叶子样本(例如:植物叶片、显微镜)
2. 水平切片刀、手套
3. 显微镜玻片和载玻片
4. 布片和显微镜
实验步骤:
1. 准备植物叶子样本:将一片新鲜的植物叶子取下来,清洗干净后放在工作台上。
2. 制作叶子横切片:戴上手套,使用水平切片刀将植物叶子横切成薄片。
3. 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取一个叶子横切片放在显微镜载玻片上,加入一滴水后用另一个载
玻片盖住,放在显微镜上观察。
学生可以调节显微镜镜头来观察叶子的细胞结构。
4. 观察叶子的细胞结构:让学生观察叶子上的不同细胞结构,如表皮细胞、气孔、叶脉等。
5. 讨论叶子的功能:通过观察叶子的结构,让学生讨论叶子的功能,如光合作用、蒸腾作
用等。
实验总结:通过本实验,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植物叶子的结构和功能,加深对植物生物学的
认识。
同时,学生也可以培养观察、实验和思考的能力。
教研活动设计初中生物(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生物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为了提高生物教学的有效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特设计本次教研活动,旨在通过探究植物的光合作用,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活动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光合作用的原理,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理解光合作用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
2.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活动内容(一)活动准备1. 实验材料:绿色植物(如菠菜、油菜等)、烧杯、剪刀、尺子、天平、碘液、清水、试管、滴管等。
2. 实验药品:无水乙醇、蒸馏水、碳酸钙、黑纸等。
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PPT等。
(二)活动过程1. 导入新课- 利用PPT展示植物光合作用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植物是如何进行光合作用的?光合作用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2. 理论讲解- 教师讲解光合作用的原理、过程和条件,强调光合作用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
3. 实验探究- 实验一:探究光合作用需要光- 将菠菜叶片放在烧杯中,用黑纸遮住一部分叶片,另一部分暴露在阳光下,一段时间后,用碘液检测叶片颜色变化。
- 实验二:探究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将菠菜叶片浸入无水乙醇中,取出后用碘液检测叶片颜色变化,观察叶片是否变蓝。
- 实验三:探究光合作用需要水- 将菠菜叶片放入烧杯中,加入碳酸钙,一段时间后,用碘液检测叶片颜色变化。
4. 讨论与交流- 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析光合作用的条件,总结光合作用的原理。
5. 拓展延伸- 讨论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如大棚种植、植物工厂等。
(三)活动总结1. 教师总结:对本次教研活动进行总结,强调光合作用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生物科学。
2. 学生反思: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初中生物学生实验教案
初中生物学生实验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显微镜下的细胞结构,了解细胞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实验材料:显微镜、玻璃片、玻璃盖片、洋纱、尖筒、显微镜玻璃片擦拭纸、酒精(或其他清洁液)。
实验步骤:
1. 将干净的玻璃片涂上一层适量的洋纱水溶液。
2. 用尖筒将一小滴洗净的腮腺细胞悬液滴在玻璃片表面。
3. 用玻璃盖片轻轻盖住腮腺细胞悬液,并轻轻压实,使细胞扩展均匀。
4. 将制好的标本放在显微镜上,用低倍镜观察初步的细胞结构。
5. 逐渐调节显微镜的倍数,观察更加细微的细胞结构。
6. 记录观察到的细胞结构,并进行讨论和总结。
实验注意事项:
1. 在操作过程中要轻拿轻放,避免碰撞和颠倒。
2. 使用显微镜时要保持稳定,避免晃动和震动。
3. 观察细胞结构时要注意调节光线和对焦,以获得清晰的图像。
4. 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清洗显微镜和玻璃片,保持实验室的整洁和干净。
实验结果分析:
通过观察腮腺细胞的结构,可以看到细胞核、细胞质和细胞膜等组成部分。
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细胞质是细胞的胶质基质,细胞膜是细胞的边界和保护结构。
细胞结构的不同部分有不同的功能,相互配合实现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
思考问题:
1. 为什么需要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结构?
2. 细胞的核和质之间有什么关系?
3. 细胞结构的不同部分分别有什么功能?
实验延伸:
可以观察其他组织或生物体的细胞结构,比如植物叶片细胞或动物红细胞等,进一步了解细胞的多样性和特点。
也可以进行染色实验,观察细胞内部的细胞器和分子结构,深入探讨细胞的微观世界。
初一生物教研活动设计(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生物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为了提高初一生物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我校决定开展初一生物教研活动。
本次教研活动旨在通过集体备课、教学观摩、经验交流等形式,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二、活动目标1. 通过集体备课,提高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形成共识,优化教学设计。
2. 通过教学观摩,学习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
3. 通过经验交流,分享教学心得,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与提高。
4. 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
三、活动时间2022年10月15日(星期六)上午8:30-12:00四、活动地点我校生物实验室五、活动内容1. 集体备课(1)活动时间:8:30-9:30(2)活动内容:由教研组长主持,全体初一生物教师参与,共同研讨下一周的教学内容。
教师们围绕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方面展开讨论,形成统一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
2. 教学观摩(1)活动时间:9:40-11:10(2)活动内容:由一位优秀教师进行示范课展示,全体教师观摩。
示范课内容为《植物的生长发育》,教师通过生动的实验演示、互动教学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 经验交流(1)活动时间:11:10-11:40(2)活动内容:观摩课后,由示范课教师分享教学心得,其他教师就观摩课进行点评和讨论,共同探讨如何提高生物教学质量。
4. 总结发言(1)活动时间:11:40-12:00(2)活动内容:教研组长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并对下一阶段的教学工作提出要求。
六、活动组织1. 成立活动筹备组,负责活动的策划、组织和实施。
2. 活动前,将活动方案、时间安排等通知到每一位初一生物教师。
3. 活动期间,做好现场记录,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4. 活动结束后,对活动进行总结,形成书面材料。
初中生物主题教研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初中生物教学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光合作用作为生物科学中的基本概念,对于学生理解生命现象、探索生物奥秘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提高初中生物教学质量,本教研组以《植物的光合作用》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教研活动。
二、教研目标1. 提高教师对光合作用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能力;2. 探索多种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4.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
三、教研内容1. 光合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2. 光合作用的条件;3. 光合作用的产物;4.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5. 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四、教研过程(一)前期准备1. 教研组成员共同学习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梳理教学难点和重点;2. 收集和整理光合作用的教学资源,包括课件、实验器材、教学案例等;3. 制定教研活动方案,明确活动时间、地点、内容和人员分工。
(二)教研活动1. 专题讲座:邀请专家对光合作用进行深入讲解,帮助教师提高理论水平;2. 教学观摩:组织教师观摩优秀课例,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技巧;3. 教学研讨:针对光合作用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进行深入研讨,提出改进措施;4. 实验操作:组织教师进行光合作用实验操作,提高实验技能;5. 教学反思: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撰写教学反思,分享教学经验。
(三)总结与反思1. 教研组成员共同总结本次教研活动的成果,形成共识;2. 教师针对自身教学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并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实践;3. 教研组对本次教研活动进行评估,为今后教研活动提供参考。
五、教研成果1. 教师对光合作用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能力得到提高;2. 教学方法更加多样化,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高;3. 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得到培养;4. 教研氛围浓厚,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更加紧密。
六、启示与展望1. 教研活动要紧密结合教学实际,关注教师需求,提高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 教研活动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3. 教研活动要不断创新,探索适合初中生物教学的新方法、新途径;4.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初中生物实验室教学教案
初中生物实验室教学教案
实验目的:
1. 观察细胞在显微镜下的结构;
2. 理解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实验材料:
1. 显微镜;
2. 盖玻片;
3. 几种已染色的细胞标本;
4. 实验记录表。
实验步骤:
1. 将一张盖玻片放在显微镜准备好的载玻片上;
2. 取出一个已染色的细胞标本,将其放在盖玻片上;
3. 用显微镜调整好倍数,观察细胞结构;
4. 用实验记录表记录观察到的细胞结构,包括细胞核、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器等;
5. 打开显微镜放大镜头,取出细胞标本,清洁显微镜。
实验注意事项:
1. 使用显微镜时要小心轻放,避免摔碎;
2. 调整倍数时要轻点微动,避免损坏;
3. 观察时要注意调整光亮度和焦距,以获得清晰的像;
4. 实验结束后要注意清洁工作台和显微镜。
实验后讨论:
1. 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具有哪些特性?
2. 细胞结构的不同部分各有何功能?
3. 为什么要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结构?
实验延伸:
1. 自己制作染色的细胞标本,观察不同的细胞结构;
2. 观察原生动物的细胞结构,与植物细胞有何不同之处?
实验评估:
1. 实验记录表是否填写完整;
2. 是否能正确观察和识别细胞结构;
3. 对细胞结构的理解是否清晰。
备注:
本实验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观察细胞结构,加深对细胞基本概念的理解。
学生应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并能独立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
初中生物实验教案
初中生物实验教案【篇一: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案例】七年级(上册)生物实验教学案例课题:第四章第一节——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摘要】以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为实验课题,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课堂教学,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自主发现新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以期使得生物实验教学更为科学和有效。
【关键词】生物实验教学案例教材分析:光合作用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之一,光合作用对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没有光合作用就没有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
因此,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奥秘就成为最具吸引力的课题。
学生在学习了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之后,继续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这一重要的生理现象。
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设计、操作、探究和讨论,使学生对实验的设计原理、技巧,有更深层次的感悟。
通过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学情分析:初一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光合作用的原理比较抽象。
学生相应的知识铺垫不够,动手能力较弱,而且光合作用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来源之本,通过光合作用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从理论上认识到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性。
所以本节知识要用具体的,形象的实验进行教学。
让学生体验到由现象到理论的过程,即通过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知识。
学法、教法分析: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科学家们探索光合作用的历程,激励他们努力获得与科学家结论相似的结果,在这节课中,我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模拟探究实验,以培养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不断深入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尝试做“小科学家”的愿望。
《探究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是初一学生刚接触不多的一种探究实验,而且操作的准确性强,由学生独立完成有一定难度。
对此,在教学中我有放有收,既有老师的指导,又还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学生独立进行探究;而且这个实验也是初一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么多种类的实验用具,第一次点燃酒精灯并隔水加热。
初中生物创新实验课教案
初中生物创新实验课教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验思维;
2. 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实际动手能力。
教学内容:
本节课将通过一项创新实验,引导学生探索生物学中的某一知识点,并通过实验操作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
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显微镜、玻璃片、载玻片、尖头针、盐水溶液、酒精灯等
2. 实验材料:油膜、叶绿体、细胞液等
3. 实验步骤和操作指导
教学过程:
1. 实验引导(10分钟)
- 介绍实验目的和所用材料
- 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准备工作
2. 实验操作(30分钟)
- 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观察显微镜下不同物质的特征和结构
- 引导学生记录实验结果、数据和心得体会
3. 结果讨论(10分钟)
- 学生互相交流实验结果,并结合生物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讨论
- 教师适时引导,总结实验过程中的关键点和生物学知识,加深学生理解
4. 实验总结(5分钟)
- 学生总结实验过程中的体会和收获,并提出问题和建议
- 教师对实验进行评价并展示相关生物学知识的延伸拓展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创新实验,学生不仅增强了动手能力和实验思维,还加深了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动手能力。
在未来的教学中,将继续加强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潜力。
初中生物实验教案怎么写
初中生物实验教案怎么写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鸡蛋在不同溶液中的膨胀现象,了解渗透作用对生物细胞的影响。
实验材料:鸡蛋、盐水、糖水、清水、盛放鸡蛋的容器、尺子。
实验步骤:
1. 将一只鸡蛋放在清水中,观察鸡蛋的大小;
2. 将一只鸡蛋放在盐水中,观察鸡蛋的大小;
3. 将一只鸡蛋放在糖水中,观察鸡蛋的大小;
4. 比较三只鸡蛋在不同溶液中的膨胀情况,并记录观察结果;
5. 分析不同溶液对鸡蛋膨胀的影响,并探讨其中的原因。
实验注意事项:
1. 在进行实验时,要小心操作,避免鸡蛋破裂。
2. 在记录观察结果时,要准确描述鸡蛋在不同溶液中的膨胀情况。
3. 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清洁实验场地和实验工具。
实验结果分析:根据观察结果,可以发现鸡蛋在盐水中会变得更小,而在糖水中会变得更大。
这是因为盐水中的高浓度溶液会导致水从鸡蛋内部流向外部,使得鸡蛋收缩;而糖水中的低浓度溶液会导致水从外部流向内部,使得鸡蛋膨胀。
拓展实验:可以尝试使用不同浓度的盐水和糖水,观察对鸡蛋的影响是否有所不同。
实验结论:渗透作用是生物细胞中一种重要的现象,不同溶液的渗透压会对细胞造成不同的影响,加深对生物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理解。
初中生物探究教案设计
初中生物探究教案设计
探究目标:
1. 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原理和过程;
2. 掌握光合作用方程式;
3. 探究光合作用与氧气释放的关系。
探究步骤:
1.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什么是光合作用?植物是如何进行光合作用的?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课本知识,探究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原理和过程。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光合作用的实验现象,例如将一盆水草置于阳光下观察气泡释放
情况。
4. 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探究光合作用方程式:6CO2 + 6H2O + 光能→ C6H12O6 + 6O2。
5. 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光合作用与氧气释放的关系的讨论,让学生自行提出假设并进行实验
验证。
6. 结束探究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和讨论,并将探究结果记录在笔记中。
展示方式:
1. 实验观察结果的图表展示;
2. 光合作用方程式的板书展示;
3. 班级讨论和总结展示。
思考题:
1. 光合作用在植物生长中的重要性是什么?
2. 光合作用过程中的氧气是怎么释放出来的?
3. 如何利用光合作用控制二氧化碳浓度和氧气浓度?
评价标准:
1. 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2. 能够正确掌握光合作用的原理和过程;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初中生物项目式教学设计案例
初中生物项目式教学设计案例项目名称:探索植物生长与环境的关系一、项目背景:植物生长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话题,涉及到光合作用、水分吸收、土壤养分等多个方面。
本项目旨在通过实验和实践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植物生长与环境的关系,培养他们的观察、实验和思考能力。
二、项目目标:1. 让学生了解植物生长所需的条件,如阳光、水分、土壤养分等。
2. 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状况。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三、项目实施:活动一:理论学习1. 教师讲解植物生长的基本原理,包括光合作用、水分吸收和土壤养分等。
2. 让学生了解植物生长所需的条件,以及这些条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活动二:实验探究1. 教师带领学生准备实验材料,如不同种类的植物、土壤、水、肥料等。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植物生长状况。
3. 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和讨论。
活动三:实地考察1. 教师带领学生前往植物园或农田进行实地考察。
2. 学生观察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植物生长状况,并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
3. 学生记录实地考察的观察结果,并进行分析和讨论。
四、项目评价:1.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报告和实地考察报告进行评价。
2. 教师评价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参与度、实验技能和观察力等表现。
3. 学生自评和互评,总结自己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之处。
五、项目成果:1. 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和实地考察报告,总结项目探究的成果。
2. 学生掌握植物生长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和实践技能。
初中生物实验小组活动教案
初中生物实验小组活动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水中浮游生物,了解浮游生物的种类和生活习性。
实验材料:
1. 显微镜
2. 盖玻片
3. 水样(如自来水或河水)
4. 容器
5. 水生生物识别表格
实验步骤:
1. 将水样倒入容器中,并用盖玻片覆盖容器表面。
2. 使用显微镜观察盖玻片下方水中的浮游生物。
可以通过调节显微镜的焦距和放大倍数来观察生物的细节。
3. 将观察到的浮游生物记录在水生生物识别表格中,并标明其种类、数量和特征。
4. 分享观察结果,并讨论其中有趣的发现和问题。
注意事项:
1. 使用显微镜时要小心操作,避免弄坏显微镜和样本。
2. 在观察过程中要细心观察和记录,尽可能准确地识别浮游生物。
3. 在实验后,请清洁显微镜和容器,保持实验场所整洁。
拓展活动:
1. 了解不同浮游生物的生态功能和食物链关系。
2. 在其他水样中观察浮游生物,比较不同水域的浮游生物组成。
3. 利用图书馆或互联网资源,进一步了解浮游生物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实验评估:
根据学生的观察记录和讨论表现,评价他们对浮游生物种类和生活习性的了解程度。
可以结合课堂讨论和实验报告等形式进行评估。
初中生物居家探究实验教案
初中生物居家探究实验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基本原理。
2. 掌握观察植物产生氧气的实验方法。
3. 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分析数据的能力。
所需材料:
1. 水生植物(比如水莲)或陆生植物(比如绿萝)。
2. 透明玻璃瓶或小坛子。
3. 水。
4. 碳酸氢钠(小苏打)。
5. 透明玻璃管或吸管。
6. 太阳光或人工光源。
实验步骤:
1. 将水生植物或陆生植物放入装满水的玻璃瓶或小坛子中。
2. 在植物的叶子上喷洒一层薄薄的碳酸氢钠。
3. 将透明玻璃管或吸管插入瓶口,用手指捏住瓶口另一端。
4. 将瓶子置于阳光下或使用人工光源,观察植物在光照条件下反应。
5. 观察一段时间后,用透明玻璃管或吸管收集在瓶子中产生的气体。
6. 将收集到的气体与火柴相接触,观察是否会发生氧气燃烧的现象。
实验结果分析:
1. 通过观察收集到的气体是否能够使火柴燃烧,可以得出结论:植物在光照条件下能够产生氧气。
2. 进一步分析,可以说明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氧气和葡萄糖。
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中要注意安全,操作时要小心谨慎,避免发生意外。
2. 选择植物时要选择健康的、新鲜的植物,以保证实验效果。
3. 实验结束后,要将实验器材清洗干净,保持实验环境整洁。
延伸实验:
1. 可以将实验器材换成透明袋,观察植物在演示中释放氧气的过程。
2. 可以探究植物的光合作用与气候、光照强度等因素的关系,进一步了解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初中生物科学实验教案
初中生物科学实验教案
实验目的:
1. 了解细胞结构;
2. 观察细胞膜的特点;
3. 掌握观察镜下细胞的技巧。
实验材料:
1. 新鲜洋葱
2. 刀具
3. 显微镜
4.蒜蓉
实验步骤:
1. 将新鲜洋葱切成细片,并用手轻轻挤压洋葱片,使细胞释放出细胞液。
2. 将挤压后的洋葱片放置在显微镜的载玻片上,使用显微镜观察并调整镜头至适当的放大倍数。
3. 观察洋葱片下的细胞结构,可以看到细胞膜、细胞核等细胞组织。
4. 用蒜蓉轻轻揉搓洋葱片,使细胞更加明显。
5. 记录所观察到的细胞结构特点,并进行交流讨论。
实验注意事项:
1. 切洋葱时要注意安全,避免刀具伤及手指;
2. 在观察过程中,避免将显微镜对准强光源,防止眼睛受到伤害;
3. 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清洁实验用具,保持实验场地整洁。
实验延伸:
1. 可以观察其他植物或动物细胞的结构;
2. 可以进行不同条件下细胞的观察,如在高温或低温下的细胞结构变化。
希望这份初中生物科学实验教案能帮助到您,祝实验顺利成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设计通过远程学习,我认为:一是探究性实验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对结论的解释;二是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创新意识以及价值观念;三是探究性实验内容的选定一般有书内书外两个实验渠道;四是探究性实验展现出师生互动、学生互动的特点,既拓展了学生的思路又能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五是探究性实验能够使学生尝试到探索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又为学生提供印象深刻的感性知识,使得理性知识变得容易理解和掌握。
现举两个例子:如何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并且体会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的重要性。
本教学设计采用探究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表达与交流、思维等各方面的能力,让学生能从实验中总结探究活动的一般过程,学会、掌握和运用探究的方法。
一、教学内容分析(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分析和实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目标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并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教学重点: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教学难点: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三、教学方法设计探究性实验法、观察法、提问法、讨论法等四、教学过程设计(一)提出问题:鼠妇通常躲在阴暗的花盆、石块下,光对鼠妇的分布有影响吗?(二)、作出假设:因为鼠妇怕光,所以所以鼠妇通常躲在阴暗处。
(三)制定计划1、课前捕捉鼠妇2、自制鼠妇实验装置。
用硬纸板制成一个长30cm 、宽10cm、高5cm的纸槽(缺少一个侧面的长方形),将纸槽分成长度相等的两部分,一端用黑纸包好形成一个黑暗的环境,另一端不做处理。
(四)实验步骤1、做好的纸槽放在课桌上,将捕捉到的鼠妇轻轻放入纸槽中,鼠妇的数量为10只并记录下来。
2、将做好的实验装置放在实验桌上接受阳光或灯光,注意如果用的是窗户进入的阳光,请将有黑纸遮挡的一端朝向窗外。
静置3分钟。
实验小组的同学可以讨论如何观察记录,并对可能出现的结果进行预测。
3、每一组的同学配合,一人计时,一人计数并记录。
统计每分钟末遮盖部分有几只鼠妇暗处有几只鼠妇,将数字填写在表格中。
至少统计10次。
4、将每次亮处的鼠妇的总数累加起来,除以实验鼠妇的数目与观察次数的积。
5、将全班各实验小组的比例加起来,求平均值。
6、据实验数据,判断鼠妇喜欢亮处还是暗处,检验假设是否成立。
如果鼠妇分布在光下的平均值小于50%,即支持假设,鼠妇喜欢黑暗的环境。
7、分析实验过程是否有误差,讨论产生误差的原因和减少误差的方法。
注意问题1、实验前应该尽量让鼠妇适应装置的环境,方法是让鼠妇在实验装置中静置比较长的时间后才进行观察记录,以免造成误差。
2、实验过程中实验装置一定要保持安静,以免干扰了鼠妇,造成观测数据不准确。
3、观察记录的次数一定要足够大,实验数据太少,偶然因素就变大,因此至少要每分钟一次共统计10次以上,获得的数据才可能说明问题。
8个小组第8次不同环境下的鼠妇数目平均值环境第1组第2组第3组第4组第5组第6组第7组第8组第9组第10组明亮阴暗4、实验后把鼠妇放回大自然,用肥皂洗手。
5、注意设置对照组(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试验(五)、得出实验结论五、课堂拓展如何探究人的呼吸教学目标(1)认识呼吸道的组成和功能,理解肺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2)理解呼吸运动的原理,了解呼吸频率及肺活量的概念。
(3)理解气体交换的原理,掌握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及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4)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推理思维能力。
重点:1、肺的结构和功能2、呼吸运动的过程3、气体交换的原理与过程。
学习方法1、指导观察模型、图片和动画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2、随着老师的设问,学生自学教材,主动思考,小组讨论,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指导学生发现并掌握知识内在的联系,总结出生物学的“统一”原理。
并学会运用这种原理指导以后的学习。
4、学会用系统表、表格、图解表来总结,便于记忆。
教学过程下面通过教学程序来谈谈教法、学法的具体应用。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设计意图引言 1、人生存的最基本条件有哪些?学生活动:请学生像游泳时练习憋气那样,吸一口气,然后屏住呼吸,看能憋多长时间?2.气体的进入是由哪个系统来完成的?通过生活常识来设问,激发了兴趣,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力,自然引出课题,新知识学习呼吸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设问:呼吸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学生活动:学生自学教材,观察教材中的系统模式图,观察人体模型,边观察,边思考,边记忆,提醒三点:①看书和看模型要联系自己的身体,联系外界气体进入自己肺部的通路。
②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观察③注意喉、气管与食道的位置关系。
合起书看投影图,依次回答各器官名称。
让学生联系自己的身体实际来学习,使学生感到能为自己的健康服务,从而产生亲切感,增强学习的兴趣。
提醒学生观察图形、模型时按一定的顺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依次观察,使观察具有全面、完整、有条理和细致的特点,进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重点突出肺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特点。
向学生渗透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辩证观点;让学生自己来总结,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概括总结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设问:1、呼吸系统各组成器官有何特点?2、鼻涕和痰是怎样产生的?3、为什么呼吸道有清洁气体的作用?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学习上述问题,各小组汇报结果,教师小结。
设问:1、肺的功能是什么?2、哪些结构特点与其功能相适应?学生活动:学生观察猪肺实物,观察肺的层层放大图,自学肺的结构特点,开展讨论,并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教师评价。
气体是如何进出肺的?示媒体动画一我们进行呼吸,外界气体进入体内的什么器官?那么气体是如何进入肺的呢?学生活动:让学生手按胸部进行深呼吸,感受吸气和呼气时胸廓的如何变化。
那么胸廓变化与吸气和呼气有什么关系呢?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体会来获取感性认识。
在此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疑问,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
“学习有得必先有疑”,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也是人的一项重要素质。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设计意图新知识学习示媒体动画二、演示实验学生活动:观察动画,演示实验,思考为什么手拉橡皮膜,气球就扩大?而松手,橡皮膜回缩,气球则缩小?学生讨论分析,自己得出结论:胸廓扩大——→外界气体入肺胸廓缩小——→肺内气体排出通过形象直观的媒体动画和教师演示实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先让学生明白是胸廓变化引起气体进出肺的,解决肺的负压吸气问题。
再让学生探究是什么原因引起胸廓的变化的呢?最后综合思维。
形成对呼吸过程的整体理解。
与教材相比,这种教学顺序更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学生更容容易接受。
强调学生在观察动画时,要有目的,有重点、有次序、有对比地观察。
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胸廓的变化的呢?示媒体动画三(侧面观和正面观)学生活动:观察媒体动画,思考:1、主要哪些骨胳肌参与引起胸廓的变化?2、肋间肌收缩,胸廓如何变化?肋间肌舒张,胸廓如何变化?3、膈肌收缩,胸廓如何变化?膈肌收缩,胸廓如何变化?示媒体动画四,这里既反映了肋骨的运动,也反映了膈的运动,肺的体积变化也体现出了。
学生活动:要求学生结合动画,以及前面的观察结果,开展小组讨论后,通过层层推理,依次说出吸气的过程。
利用表格来进行总结。
至于呼气的过程正好与吸气相反就可以了。
可以指导学生采用对比记忆。
学生活动:呼吸频率:让学生进行自测1分钟呼吸的次数,并报告结果。
让三、四个同学快速做15个起蹲动作,马上测定1分钟内呼吸的次数。
请学生概括什么是呼吸频率?肺活量:结合体检经验,强调肺活量是在尽力吸气后,再一次尽力呼气呼出的量。
讨论为什么肺活量是反映肺功能的重要指标。
人工呼吸:强调是人为外力完成表格中粗体字标出的工作。
再介绍人工呼吸的方法。
通过人工呼吸的原理和方法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关爱生命和助人为乐的教育;通过呼吸频率、肺活量的基础知识的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设计意图新知识学习人体内如何进行气体交换?(1)由学生实验引入学生活动:先让学生来做向澄清的石灰水吹气的实验,通过实验结果对比说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增多了,继而提出为什么呢?(问题产生)再问:增多的二氧化碳哪里来?——组织细胞利用了氧而产生了二氧化碳。
再问:肺吸入的氧是如何进入体内组织细胞的呢?体内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又是如何排出的呢?(推理分析)围绕氧和二氧化碳的来与去层层提问,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符合探究式学习规律。
学生亲自动手,有利于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
(2)原理学生活动:喷洒空气清新剂,为什么前排的同学先闻到香味,而后排的同学后闻到?观察图片,为什么在书房能闻到厨房里的香味?观察动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来得出结论:气体分子由浓度高向浓度低方向扩散。
通过一些现象(香味的扩散),这是一种感性认识,再用一个模拟动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来得出结论,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
(3)过程学生活动:观察动画,要学生结合动画,开展小组讨论,分析哪里的氧含量高?哪里的二氧化碳含量高?并将气体交换的原理迁移到这里,说明为什么气体扩散的方向是这样的?应强调组织里的气体交换与肺泡部的气体交换相对比地学习,相对比地记忆。
在这里还要特别强调发生了气体交换后,动脉血和静脉血是如何转变的?加深对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的理解。
再结合血液循环的路径,强调气体是由血液进行运输的。
从而把气体交换与血液循环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对呼吸全过程的整体理解。
肺泡内的气体交换与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过程,通过用媒体动画的形式来展现微观的生理动态,突破难点。
这里是用层层提问的方式,侧重的是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