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同位素在现代考古学中的应用——C14年龄测定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放射性同位素在现代考古学中的应用
——14C年龄测定法
在现代考古学中,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特性能够准确地测定一些古代生物的年龄或年代;14C年龄测定法已是确定大约几万年内事件的主要依据了.
本文试就14C年龄测定法的原理和测定方法作简单的介绍.
一、14C年龄测定法的原理
14C是普通碳(12C)的放射性同位素.由于宇宙射线中的中子与大气中的14N可发生以下核反应
,
故大气中的14N不断产生14C,而是碳的一种同位素,是不稳定的,具有β-放射性.其衰变方程为
(中微子),
14C产生后又不断衰变,其半衰期为5730年.这两种过程,即14C的形成和衰变过程,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后在大气中形成14C的动态平衡,使14C在大气中的所含成份为恒量.产生的14C很快与氧气结合成CO2.大气中的CO2中除含有14C,也应含有14C,并且这两种同位素含量几乎保持不变.大气中CO2所包含的14C对14C的比约为1.3×10-12.活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CO2,使吸收到植物体内的碳既含有14C,也含有12C,活着的动物吃植物和呼吸作用将12C和14C摄入体内,这一系列过程的结果是所有活着的生物体内12C和14C的含量保持着与大气中一样的比例.一旦生物在某一时刻死亡,它就中断了14C的摄取,体内14C就不会再得到补充,而原有的14C由于不断衰变,它的含量逐渐减少,每经过一个半衰期,14C就减少一半,年代越久,残骸中14C就越少.因此,通过测定这些残骸中的14C的含量,然后计算出过去这些14C何时与现代生物体中的14C含量相等,就可以确定该生物死亡的年代.
二、怎样确定古生物的年龄
测定时,通常是取一定质量的残骸(碳)样品,根据生物刚死亡时体内14C的含量与现在大气中14C的含量相等,计算出这些样品在生物刚死亡时14C的原子数目N0,再测定出现在这些样品中14C的原子数目N,由放射性元素的衰变规律可得
N=N0e-λt,①
式中λ是衰变常数,t是生物死亡至现在的时间.由①式可求得
t=(1/λ)ln (N0/N).②
由②式可知,要求出时间t关键是确定λ和N.
1.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常数与半衰期的关系
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一半发生衰变的时间称为半衰期,用T表示.也就是当t=T时,N=(N0/2).由①式得
(N0/2)=N0e-λΤ,
由此式易得λ和T的关系式为
λ=ln2/T=0.693/T.③
这就是衰变常数与半衰期的关系.
2.衰变常数λ的物理意义
设t→t+Δt时间间隔Δt内,某核素所衰变掉的数目为ΔΝ,由①式可得
ΔΝ=N0e-λt-N0e-λ(t+Δt)
=N0e-λt(1-e-λΔt)
=N(1-e-λΔt),
当Δt足够小时,有e-λΔt≈1-λΔt,所以有
ΔΝ=NλΔt,
即λ=(1/N)·(ΔΝ/Δt).④
式中ΔΝ/Δt为单位时间衰变掉的原子核数目,再被t时刻的核数目N除,表示λ代表一个原子核在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几率.它是放射性元素的特征量,与外界条件无关.
3.放射性强度与放射性原子核数目的关系
定义放射物质在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原子核数为该物质的放射性强度(即衰变率),用A表示,根据衰变常数λ的物理意义,即可得某一时刻t的放射性强度为
A=λΝ,⑤
N为t时刻放射元素的原子核数目.放射性强度的单位是居里(Ci),1Ci=3.7×1010次核衰变/s.
由⑤式可知,只要测出一定质量样品的放射性强度A,就可求出t时刻一定质量的样品的放射性原子核数目N.
综上所述,只要知道核素的半衰期和用仪器测量出一定质量放射性样品的放射性强度,就可确定古生物的年龄了.
例 现测得新疆古尸骸骨的100g碳的β-衰变率为900次/min,试问此古尸已有多少年历史? 解 已知1mol(12g)碳中含原子核的数目为6.022×1023个,因此刚死亡时100g碳中14C的原子数为
N0=100/12×6.022×1023×1.3×10-12
=6.52×1012个.
又根据测得的放射性强度(即衰变率)可得现在100克碳中的原子核数为
N=A/λ
=AT/0.693
=(900×5730×365×24×60)/0.693
=3.91×1012个.
由②、③式可得
t=(1/λ)ln(N0/N)
=(T/0.693)ln(N0/N)
=(5730/0.693)ln(6.52×1012/3.91×1012)
≈4200年
即古尸的死亡时间约有42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