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

合集下载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1988年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1988年

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的通知(1988年4月2日法(办)发<1988>6号)全国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各级军事法院,各铁路运输中级法院和基层法院,各海事法院:现将《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发给你们,请在民事审判工作和经济审判工作中试行(对外暂不转载)。

在试行过程中,应注意调查研究,总结经验。

有何意见和问题,请及时报告我院。

附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1988年1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讨论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以下简称民法通则)已于一九八七年一月一日起施行。

现就民法通则的贯彻执行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以下意见。

一、公民(一)关于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问题1.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自出生时开始。

出生的时间以户籍证明为准;没有户籍证明的,以医院出具的出生证明为准。

没有医院证明的,参照其他有关证明认定。

2.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公民,能够以自己的劳动取得收入,并能维持当地群众一般生活水平的,可以认定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3.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进行的民事活动是否与其年龄、智力状况相适应,可以从行为与本人生活相关联的程度、本人的智力能否理解其行为,并预见相应的行为后果,以及行为标的数额等方面认定。

4.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进行的民事活动,是否与其精神健康状态相适应。

可以从行为与本人生活相关联的程度、本人的精神状态能否理解其行为,并预见相应的行为后果,以及行为标的数额等方面的认定。

5.精神病人(包括痴呆症人)如果没有判断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不知其行为后果的,可以认定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人;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或者比较重大的行为缺乏判断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并且不能预见其行为后果的,可以认定为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人。

关于执行的相关法条

关于执行的相关法条

一、法院执行:(一)执行法院不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六条人民法院自收到申请执行书之日起超过六个月未执行的,申请执行人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执行。

上一级人民法院经审查,可以责令原人民法院在一定期限内执行,也可以决定由本院执行或者指令其他人民法院执行。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执行程序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一条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三条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上一级人民法院可以根据申请执行人的申请,责令执行法院限期执行或者变更执行法院:(一)债权人申请执行时被执行人有可供执行的财产,执行法院自收到申请执行书之日起超过六个月对该财产未执行完结的;(二)执行过程中发现被执行人可供执行的财产,执行法院自发现财产之日起超过六个月对该财产未执行完结的;(三)对法律文书确定的行为义务的执行,执行法院自收到申请执行书之日起超过六个月未依法采取相应执行措施的;(四)其他有条件执行超过六个月未执行的。

第十四条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三条规定的六个月期间,不应当计算执行中的公告期间、鉴定评估期间、管辖争议处理期间、执行争议协调期间、暂缓执行期间以及中止执行期间。

(二)法院执行的相关期限《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办理执行案件若干期限的规定》第一条被执行人有财产可供执行的案件,一般应当在立案之日起6个月内执结;非诉执行案件一般应当在立案之日起3个月内执结。

有特殊情况须延长执行期限的,应当报请本院院长或副院长批准。

申请延长执行期限的,应当在期限届满前5日内提出。

第二条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后7日内确定承办人。

第四条承办人应当在收到案件材料后3日内向被执行人发出执行通知书,通知被执行人按照有关规定申报财产,责令被执行人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

第五条承办人应当在收到案件材料后3日内通知申请执行人提供被执行人财产状况或财产线索。

第六条申请执行人提供了明确、具体的财产状况或财产线索的,承办人应当在申请执行人提供财产状况或财产线索后5日内进行查证、核实。

六个月终本的法律规定(3篇)

六个月终本的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六个月终本是指在一定期限内,债权人未收到债务人的有效还款,法院依法裁定终结诉讼程序,不再继续执行的法律制度。

我国《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等相关法律法规对六个月终本的规定进行了明确规定。

本文将从六个月终本的法律规定、适用条件、程序以及法律后果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六个月终本的法律规定1.《民事诉讼法》规定《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六条规定:“被执行人不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被执行人未按照执行通知履行,人民法院可以裁定执行;被执行人确无财产可供执行的,人民法院应当裁定终结执行。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第二十六条规定:“被执行人无财产可供执行,执行法院可以裁定终结执行。

但被执行人确有财产可供执行的,执行法院应当继续执行。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的规定》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的规定》第二十二条规定:“被执行人无财产可供执行,执行法院应当裁定终结执行。

但被执行人确有财产可供执行的,执行法院应当继续执行。

”三、六个月终本的适用条件1.被执行人无财产可供执行被执行人确无财产可供执行,包括以下情况:(1)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已经查清,确无财产可供执行;(2)被执行人财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且无其他财产可供执行;(3)被执行人财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且申请执行人放弃部分债权。

2.六个月期限届满执行法院应当自执行通知书送达之日起六个月内,对被执行人财产进行查询、调查,如果在此期限内仍无财产可供执行,执行法院可以裁定终结执行。

四、六个月终本的程序1.执行法院依法送达执行通知书执行法院在执行过程中,应当依法送达执行通知书,告知被执行人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并告知被执行人无财产可供执行的情况。

人民法庭直接执行工作的意义、困境与建议

人民法庭直接执行工作的意义、困境与建议

人民法庭直接执行工作的意义、困境与建议2021年9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推动新时代人民法庭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其中提到“推进直接执行机制”。

建立和完善人民法庭直接执行工作机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但也存在一定的困难与问题,笔者就加强人民法庭直接执行工作拟提出自己一些粗浅的看法,希冀在切实解决执行难新征程中为人民法庭更好开展直接执行工作提供参考。

一、关于人民法庭直接执行工作的文件历史沿革1998年7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第4条规定“人民法庭审结的案件,由人民法庭负责执行”。

1999年7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人民法庭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六条规定人民法庭的任务包括“办理本庭审理案件的执行事项”。

2005年9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人民法庭工作的决定》,第11条再次强调“人民法庭审结的案件,由人民法庭负责执行”。

2019年6月3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深化执行改革健全解决执行难长效机制的意见——人民法院执行工作纲要(2019—2023)》,第14条提出“建立基层人民法院派出法庭审理的案件由该派出法庭执行的机制”。

2021年9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推动新时代人民法庭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人民法庭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第20条提出“推进直接执行机制”,“探索部分案件由人民法庭直接执行的工作机制,由人民法庭执行更加方便当事人的案件,可以由人民法庭负责执行”等。

通过这些文件可以看出,自20世纪90年代,至2021年发布《人民法庭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人民法庭直接执行工作的规定一直都是存在的。

而从执行实践上看,自2003年至2020年,全国法院也一直存在着人民法庭负责案件直接执行的情况。

如安徽省淮南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1月至8月,全市15个试点人民法庭共办理执行案件438件,执结402件,实际执行到位率、自动履行率分别高于全市法院执行案件平均值30.29、8.24个百分点,快执程序适用率达92.41%。

山东高院执行疑难法律问题解答(二)-

山东高院执行疑难法律问题解答(二)-

山东高院执行疑难法律问题解答(二)正文:----------------------------------------------------------------------------------------------------------------------------------------------------山东高院执行疑难法律问题解答(二)一、执行程序问题1、申请执行人对不予受理执行申请、驳回执行申请的执行裁定不服,应通过何种程序救济?答:《人民法院办理执行案件规范》第320条规定:“执行实施案件立案后,执行机构发现不符合申请执行的受理条件,裁定驳回执行申请。

申请执行人对驳回执行申请裁定不服的,可以自裁定送达之日起十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

人民法院作出裁定时,应当告知申请执行人申请复议的权利和期限。

”申请执行人对不予受理执行申请、驳回执行申请的执行裁定不服的,可依照《人民法院办理执行案件规范》的规定,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

2、执行法院收到执行异议后三日内,既不立案,又不作出不予受理裁定,异议人向上一级法院提出异议的,应如何处理?答:《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办理执行异议和复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三条设立了执行内部监督程序,对执行异议消极立案或者消极审查行为进行监督。

根据该条规定,对于异议人以下级法院消极立案为由提出异议的,上级法院应当对相关异议进行审查,判定其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执行异议立案条件。

经审查符合立案条件的,以裁定、决定、通知等方式指令下级法院在3日内立案;不符合立案条件的,可按照执行申诉程序通知异议人,其所提异议不符合执行异议的立案条件。

3、执行依据为生效仲裁裁决时,案外人的执行异议系针对执行依据指定交付的特定物提出,或者认为执行依据本身错误的,对该异议应否受理?答: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七条确立了案外人提出的异议与原判决、裁定有关时,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救济的原则。

最高院:执行程序中不得以财产混同为由追加被执行人

最高院:执行程序中不得以财产混同为由追加被执行人

最高院:执行程序中不得以财产混同为由追加被执行人法律依据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依法制裁规避执行行为的若干意见》第20条.依法变更追加被执行主体或者告知申请执行人另行起诉。

有充分证据证明被执行人通过离婚析产、不依法清算、改制重组、关联交易、财产混同等方式恶意转移财产规避执行的,执行法院可以通过依法变更追加被执行人或者告知申请执行人通过诉讼程序追回被转移的财产。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473条其他组织在执行中不能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的,人民法院可以裁定执行对该其他组织依法承担义务的法人或者公民个人的财产。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第76条.被执行人为无法人资格的私营独资企业,无能力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的,人民法院可以裁定执行该独资企业业主的其他财产。

第77条.被执行人为个人合伙组织或合伙型联营企业,无能力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的,人民法院可以裁定追加该合伙组织的合伙人或参加该联营企业的法人为被执行人。

第78条.被执行人为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不能清偿债务时,可以裁定企业法人为被执行人。

企业法人直接经营管理的财产仍不能清偿债务的,人民法院可以裁定执行该企业法人其他分支机构的财产。

第79条.被执行人按法定程序分立为两个或多个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分立后存续的企业按照分立协议确定的比例承担债务;不符合法定程序分立的,裁定由分立后存续的企业按照其从被执行企业分得的资产占原企业总资产的比例对申请执行人承担责任。

第80条.被执行人无财产清偿债务,如果其开办单位对其开办时投入的注册资金不实或抽逃注册资金,可以裁定变更或追加其开办单位为被执行人,在注册资金不实或抽逃注册资金的范围内,对申请执行人承担责任。

第81条.被执行人被撤销、注销或歇业后,上级主管部门或开办单位无偿接受被执行人的财产,致使被执行人无遗留财产清偿债务或遗留财产不足清偿的,可以裁定由上级主管部门或开办单位在所接受的财产范围内承担责任。

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工作办公室关于执行监督程序中裁定不予执行仲裁裁决几个问题请示案的复函

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工作办公室关于执行监督程序中裁定不予执行仲裁裁决几个问题请示案的复函

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工作办公室关于执行监督程序中裁定不予执行仲裁裁决几个问题请示案的复函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最高人民法院•【公布日期】•【文号】〔2004〕执他字第13号•【施行日期】•【效力等级】司法指导性文件•【时效性】•【主题分类】仲裁正文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工作办公室关于执行监督程序中裁定不予执行仲裁裁决几个问题请示案的复函〔2004〕执他字第 13 号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你院《关于执行监督程序中裁定不予执行仲裁裁决几个问题的请示》收悉。

经研究,答复如下:一、关于审判部门裁定驳回当事人撤销仲裁裁决的申请后,执行部门能否再裁定不予执行的问题。

本院正在起草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司法解释,其中涉及此问题已有意见,请你院待该司法解释生效后,按有关规定办理。

二、关于当事人未向审判部门提出撤销仲裁裁决的申请而在执行阶段申请不予执行的,是否由执行部门审查并依法作出裁定的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七条规定,“被申请人提出证据证明仲裁裁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人民法院组成合议庭审查核实,裁定不予执行……”。

据此,只要是人民法院的审判人员组成的合议庭都符合法律规定。

各法院可按照法院内部各部门之间业务分工的规定办理。

三、关于上级法院执行部门是否有权监督下级法院作出的不予执行仲裁裁决裁定,是否适用法复[1996]8 号批复的问题。

本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以下简称《执行规定》)第一百三十条第一款规定:“上级法院发现下级法院在执行中作出的裁定、决定、通知或具体执行行为不当或有错误的,应当及时指令下级法院纠正,并可以通知有关法院暂缓执行。

”该条规定赋予了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在执行中作出的不当或错误裁定的监督权。

上级法院的执行部门代表人民法院行使职权,有权依据《执行规定》第一百三十条监督纠正下级法院作出的不予执行仲裁裁决的裁定。

而最高人民法院法复[1996]8 号批复是针对当事人申请再审而言的,并不影响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执行工作的监督权。

关于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

关于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

关于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一、执行工作的基本原则。

执行工作是指在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等司法机关及其他有关部门进行的强制执行活动。

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规范执行工作的进行,特制定本规定。

执行工作应当遵循依法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障执行活动的公正、高效、便利进行的原则。

在执行工作中,应当尊重当事人的人格尊严,严格执行法律规定,确保执行活动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二、执行工作的组织和领导。

1. 执行工作应当建立健全的组织领导体系,明确责任分工,保证执行工作的有序进行。

2. 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等司法机关及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执行工作的领导和监督,及时解决执行工作中的问题,保证执行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执行工作的程序和方式。

1. 在执行工作中,应当依法采取必要的强制措施,确保执行活动的顺利进行。

2. 对于拒不履行法律文书或者其他义务的行为,应当依法进行强制执行,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3. 在执行工作中,应当尊重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采取合适的方式进行执行,保证执行活动的便利进行。

四、执行工作的监督和评估。

1. 对于执行工作中的违法行为,应当依法进行严肃处理,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2. 对于执行工作的效果和质量,应当进行及时的评估和监督,确保执行工作的公正、高效进行。

3. 对于执行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应当及时解决,保证执行工作的顺利进行。

五、执行工作的改进和完善。

1. 对于执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应当及时总结经验,加强改进和完善,提高执行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2. 对于执行工作的相关制度和规定,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时修订,保证执行工作的规范进行。

六、执行工作的宣传和教育。

1. 应当加强对执行工作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执行活动的合法性认知。

2. 对于执行工作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布,保证执行工作的透明和公开。

七、执行工作的其他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法释[1998]15号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法释[1998]15号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正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已于1998年6月11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992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1998年7月8日起施行。

一九九八年七月八日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1998年6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992次会议通过)法释〔1998〕15号为了保证在执行程序中正确适用法律,及时有效地执行生效法律文书,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事诉讼法)等有关法律的规定,结合人民法院执行工作的实践经验,现对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作如下规定。

一、执行机构及其职责1.人民法院根据需要,依据有关法律的规定,设立执行机构,专门负责执行工作。

2.执行机构负责执行下列生效法律文书:(1)人民法院民事、行政判决、裁定、调解书,民事制裁决定、支付令,以及刑事附带民事判决、裁定、调解书;(2)依法应由人民法院执行的行政处罚决定、行政处理决定;(3)我国仲裁机构作出的仲裁裁决和调解书;人民法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有关规定作出的财产保全和证据保全裁定;(4)公证机关依法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关于追偿债款、物品的债权文书;(5)经人民法院裁定承认其效力的外国法院作出的判决、裁定,以及国外仲裁机构作出的仲裁裁决;(6)法律规定由人民法院执行的其他法律文书。

3.人民法院在审理民事、行政案件中作出的财产保全和先予执行裁定,由审理案件的审判庭负责执行。

关于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

关于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

关于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一、执行工作的基本原则。

执行工作是指在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基础上,依法对民事、行政和刑事案件的判决、裁定或者其他法律文书进行强制执行的活动。

执行工作必须坚持依法、公正、高效的原则,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障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二、执行工作的程序规定。

1. 执行工作的程序应当依法进行,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操作,不得违反法律规定,不得滥用职权,不得徇私舞弊,不得有失公正。

2. 在执行工作中,必须严格执行法院的判决、裁定或者其他法律文书,不得擅自改变、拖延或者拒绝执行,不得有违法行为。

3. 对于执行中可能涉及的财产查封、扣押、冻结等措施,必须依法进行,不得超越法定权限,不得滥用职权,确保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三、执行工作的监督规定。

1. 执行工作必须接受上级法院的监督,确保执行工作的合法、公正和高效进行。

2. 对于执行中可能出现的违法行为、滥用职权等问题,必须及时进行调查处理,对违法行为的责任人依法追究责任,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3. 对于执行工作中可能出现的纠纷和争议,必须依法进行调解、裁决或者其他合法解决方式,确保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四、执行工作的奖惩规定。

1. 对于执行工作中表现突出、工作成绩显著的人员,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励其继续努力,为执行工作的顺利进行作出更大的贡献。

2. 对于执行工作中违法违纪、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等行为的人员,应当依法给予惩处,严肃处理,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五、执行工作的其他规定。

1. 对于执行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其他问题,必须依法进行处理,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2. 执行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不得违反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保持公正、廉洁的工作作风,确保执行工作的顺利进行。

六、结束语。

以上是关于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希望全体执行工作人员严格遵守,依法行使职权,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确保执行工作的顺利进行,为社会稳定和谐、法治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
34.被执行人为金融机构的,对其交存在人民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和备付金不得冻结和扣划,但对其在本机构、其他金融机构的存款,及其在人民银行的其他存款可以冻结、划拨,并可对被执行人的其他财产采取执行措施,但不得查封其营业场所。

35.作为被执行人的公民,其收入转为储蓄存款的,应当责令其交出存单。

拒不交出的,人民法院应当作出提取其存款的裁定,向金融机构发出协助执行通知书,并附生效法律文书,由金融机构提取被执行人的存款交人民法院或存入人民法院指定的账户。

36.被执行人在有关单位的收入尚未支取的,人民法院应当作出裁定,向该单位发出协助执行通知书,由其协助扣留或提取。

37.有关单位收到人民法院协助执行被执行人收入的通知后,擅自向被执行人或其他人支付的,人民法院有权责令其限期追回;逾期未追回的,应当裁定其在支付的数额内向申请执行人承担责任。

38.被执行人无金钱给付能力的,人民法院有权裁定对被执行人的其他财产采取查封、扣押措施。

裁定书应送达被执行人。

采取前款措施需有关单位协助的,应当向有关单位发出协助执行通知书,连同裁定书副本一并送达有关单位。

39.查封、扣押财产的价值应当与被执行人履行债务的价值相当。

40.人民法院对被执行人所有的其他人享有抵押权、质押权或留置权的财产,可以采取查封、扣押措施。

财产拍卖、变卖后所得价款,应当在抵押权人、质押权人或留置权人优先受偿后,其余额部分用于清偿申请执行人的债权。

执行案件销案法律依据(3篇)

执行案件销案法律依据(3篇)

第1篇一、引言执行案件销案是指在执行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案件无法继续执行或者已经达到执行目的,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执行机构对该案件作出终止执行的决定。

本文旨在梳理执行案件销案的法律依据,以期为司法实践提供参考。

二、执行案件销案的法律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六条规定:“执行过程中,因被执行人下落不明或者被执行人、被执行财产无法找到,经执行人员调查核实,确无财产可供执行的,裁定终结执行。

”第二百五十七条规定:“被执行人或者被执行财产被查封、扣押、冻结后,执行机构应当及时通知被执行人,被执行人提出异议的,执行机构应当依法审查。

经审查,异议成立的,裁定解除查封、扣押、冻结;异议不成立的,裁定维持原裁定。

”第二百五十八条规定:“执行过程中,被执行人或者被执行财产的继承人、债权人提出分割、偿还、变卖等请求的,执行机构应当依法审查。

经审查,认为请求合理的,裁定予以执行;认为请求不合理的,裁定驳回。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该规定第三十三条规定:“被执行人下落不明或者被执行财产无法查找到的,执行机构可以采取公告送达方式,公告期限为六个月。

”第三十四条规定:“被执行人或者被执行财产的继承人、债权人提出分割、偿还、变卖等请求的,执行机构应当依法审查。

经审查,认为请求合理的,裁定予以执行;认为请求不合理的,裁定驳回。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第十二条该条规定:“执行过程中,被执行人下落不明或者被执行财产无法查找到的,执行机构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公告送达法律文书;(二)查询被执行人财产;(三)采取强制措施,查封、扣押、冻结被执行人财产;(四)申请人民法院调查取证;(五)依法申请人民法院采取其他措施。

”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第十三条该条规定:“执行过程中,被执行人或者被执行财产的继承人、债权人提出分割、偿还、变卖等请求的,执行机构应当依法审查。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贯彻实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的若干意见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贯彻实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的若干意见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贯彻实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的若干意见(1999年11月29日京高法发[1999]437号)为认真贯彻落实《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规定》),促进本市法院执行工作规范化,现结合本市法院执行工作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关于执行机构及其职责1.《规定》第2条明确的执行机构负责执行的生效法律文书中的“其他法律文书”,不包括人民法院作出的国家赔偿决定和关于罚金、没收财产的刑事判决、裁定。

人民法院作出的国家赔偿决定和关于罚金、没收财产的刑事判决、裁定的执行,另行规定。

2.人民法庭审结的案件,有下列情况的,可以作为复杂、疑难的案件由执行机构负责执行:(1)需要采取强制执行措施的;(2)被执行的财产附着多重法律关系,法庭难以处理的;(3)由执行机构执行有利于法庭今后开展工作的。

3.《规定》第5条中的“重大事项”主要包括:对仲裁裁决、公证债权文书、行政决定裁定不予执行,处理案外人异议,变更和追加被执行主体,裁定中止或终结执行,对妨害执行行为人采取强制措施,上级法院在监督下级法院执行案件中作出决定、裁定等。

4.上级人民法院需要了解下级人民法院执行案件的情况和结果的,书面通知下级人民法院;下级人民法院应当根据通知要求作出处理,在2个月内向上级人民法院书面报告。

5.下级人民法院在执行案件中,对法律、法规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和有关政策适用上把握不准,需向上级人民法院请示的,应当提出本院具体意见,形成书面材料并经主管院长审批后上报。

二、关于执行管辖6.人民法院之间在执行案件中发生争议,需要进行协调的,按下列办法进行:(1)各中级人民法院管辖区内的法院,分别由所属中级人民法院负责协调:(2)不属同一中级人民法院管辖区内的法院由高级人民法院负责协调;(3)本市法院与外地法院发生争议需要协调或高级人民法院认为应由高级人民法院协调的,由高级人民法院负责协调。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明确了执行机构及其职责,包括负责执行民事、行政判决、裁定等生效法律文书,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执行工作。规定指出,人民法院根据需要设立执行机构,专门负责执行工作,执行人员执行公务时应出示工作证件,并按规定着装。在执行管辖方面,详细规定了国内仲裁裁决、公证债权处理原则。此外,规定还明确了执行的申请和移送条件,包括法律文书已生效、申请执行人是权利人或其继承人等,以及申请执行应提交的文件和证件。整体而言,该规定为法院执行工作提供了全面的指导,确保了执行程序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拒执罪的相关法律规定(3篇)

拒执罪的相关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拒执罪,全称为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是指被执行人、协助执行义务人、担保人等负有执行义务的人对人民法院的生效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行为。

拒执罪是我国刑法中的一种犯罪行为,对于维护司法权威、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阐述拒执罪的相关法律规定。

二、拒执罪的法律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规定:“对人民法院的生效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四条规定:“对人民法院的生效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

三、拒执罪的构成要件1. 主体要件:拒执罪的主体包括被执行人、协助执行义务人、担保人等负有执行义务的人。

2. 客体要件:拒执罪的客体是人民法院的生效判决、裁定。

3. 主观要件:拒执罪的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自己有能力执行人民法院的生效判决、裁定,却故意不执行。

4. 客观要件:拒执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行为。

四、拒执罪的认定标准1. 有能力执行:指被执行人、协助执行义务人、担保人等负有执行义务的人具有履行生效判决、裁定所确定的义务的能力。

2. 拒不执行:指被执行人、协助执行义务人、担保人等负有执行义务的人不履行生效判决、裁定所确定的义务。

3. 情节严重:根据《解释》的规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情节严重”:(1)被执行人、协助执行义务人、担保人等负有执行义务的人拒不执行判决、裁定,致使判决、裁定无法执行的;(2)被执行人、协助执行义务人、担保人等负有执行义务的人拒不执行判决、裁定,造成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受到严重损害的;(3)被执行人、协助执行义务人、担保人等负有执行义务的人拒不执行判决、裁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1)被执行人、协助执行义务人、担保人等负有执行义务的人具有拒绝履行生效判决、裁定的行为,且拒不执行的金额达到十万元以上的;(2)被执行人、协助执行义务人、担保人等负有执行义务的人具有拒绝履行生效判决、裁定的行为,且拒不执行的次数达到三次以上的;(3)被执行人、协助执行义务人、担保人等负有执行义务的人具有拒绝履行生效判决、裁定的行为,且拒不执行的行为造成了严重后果的。

强制扣划法律规定(3篇)

强制扣划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强制扣划是指法院、仲裁机构或者其他有权机关依法强制从被执行人的存款、收入等财产中扣除一定数额的款项,以清偿债务或者执行其他法律义务的行为。

在我国,强制扣划是执行程序中的一项重要措施,对于维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保障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阐述我国强制扣划的法律规定,包括法律依据、适用范围、执行程序、法律效力等内容。

二、法律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九条规定:“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人民法院有权采取强制措施,强制执行。

强制措施包括:(一)查封、扣押、冻结、拍卖、变卖被执行人的财产;(二)扣留、提取被执行人的收入;(三)限制被执行人高消费;(四)其他法律规定的强制措施。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第二十二条规定:“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人民法院有权采取以下强制措施:(一)冻结、划拨被执行人的存款、收入;(二)查封、扣押、拍卖、变卖被执行人的财产;(三)限制被执行人高消费;(四)其他法律规定的强制措施。

”三、适用范围强制扣划适用于以下情况:1. 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2. 被执行人无财产可供执行,但有权机关依法认定其有履行能力;3. 被执行人的财产不足以清偿债务,需要强制扣划部分财产;4. 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四、执行程序1. 人民法院受理执行申请后,应当向被执行人发出执行通知,要求其在法定期限内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

2. 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义务,人民法院可以采取强制措施。

在采取强制措施前,人民法院应当向被执行人发出催告书,告知其强制措施的具体内容、法律依据和期限。

3. 人民法院采取强制措施时,应当制作强制措施裁定书,并送达被执行人。

4. 人民法院执行强制措施时,应当依法扣押、冻结、划拨被执行人的财产。

强制执行财产的法律规定(3篇)

强制执行财产的法律规定(3篇)

第1篇在我国,强制执行财产是司法实践中一项重要的执行手段,旨在确保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得到实现。

本文将从强制执行财产的概念、法律规定、程序以及执行中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强制执行财产的概念强制执行财产,是指人民法院在执行过程中,依法对被执行人的财产采取强制措施,强制其履行债务的行为。

强制执行财产是人民法院执行程序中的重要环节,对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债权人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二、强制执行财产的法律规定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是我国强制执行财产的基本法律依据。

其中,与强制执行财产相关的主要规定如下:(1)第一百一十一条规定,被执行人不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人民法院有权采取强制措施,强制其履行。

(2)第一百一十二条规定,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的,人民法院有权扣押、冻结、划拨、变价被执行人的财产。

(3)第一百一十三条规定,被执行人无财产可供执行的,人民法院可以裁定终结执行。

2.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对强制执行财产的具体程序、措施等进行了详细规定。

其中,与强制执行财产相关的主要规定如下:(1)第二十二条规定,人民法院在执行过程中,可以对被执行人的财产采取查封、扣押、冻结、划拨、变价等措施。

(2)第二十三条规定,人民法院查封、扣押、冻结、划拨被执行人的财产,应当依法进行,不得损害被执行人的合法权益。

(3)第二十四条规定,被执行人的财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的,人民法院可以依法采取强制措施,优先执行。

3.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程序若干问题的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程序若干问题的解释》对强制执行财产的执行程序、措施等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其中,与强制执行财产相关的主要规定如下:(1)第十八条规定,人民法院在执行过程中,应当依法对被执行人的财产进行查封、扣押、冻结、划拨、变价等措施。

强制执行通知法律规定(3篇)

强制执行通知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强制执行,作为我国法律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旨在确保法律裁判的权威性和执行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强制执行通知作为执行程序中的重要环节,对于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提高执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强制执行通知法律规定,从法律依据、通知内容、送达方式、法律效力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法律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执行法》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三、强制执行通知的内容1.执行依据- 人民法院生效裁判文书- 行政机关作出的具有强制执行效力的决定、命令- 法律规定的其他具有强制执行效力的法律文书2.被执行人基本信息- 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码、住所地等3.执行标的- 财产、金钱、物品等4.执行要求- 被执行人应履行的义务,如支付金钱、交付财物等- 被执行人履行义务的期限- 违反执行要求的法律后果- 查封、扣押、冻结被执行人的财产- 强制被执行人履行义务- 法律规定的其他执行措施6.其他事项- 人民法院认为需要通知的其他事项四、强制执行通知的送达方式1.直接送达- 人民法院工作人员将执行通知直接送达被执行人- 被执行人签收或者拒收2.留置送达- 人民法院工作人员将执行通知留置在被执行人住所地或者单位 - 被执行人或者见证人在送达回证上签字或者盖章3.邮寄送达- 人民法院通过邮寄方式将执行通知送达被执行人- 以挂号信形式邮寄,送达回证由被执行人或者其代理人签收4.公告送达- 人民法院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上公告执行通知- 公告期满,视为送达五、强制执行通知的法律效力1.约束力- 被执行人收到执行通知后,应当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 被执行人未履行义务的,人民法院可以采取强制执行措施- 人民法院依法对被执行人采取强制执行措施,被执行人不得拒绝或者阻挠3.时效性- 被执行人收到执行通知后,应当在法定期限内履行义务- 超过法定期限,人民法院可以采取强制执行措施六、违反强制执行通知的法律责任1.被执行人未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人民法院可以采取强制执行措施,包括:- 查封、扣押、冻结被执行人的财产- 强制被执行人履行义务- 法律规定的其他执行措施2.被执行人拒不履行义务,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3.被执行人或者其他人员阻碍人民法院执行公务,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七、结语强制执行通知法律规定是我国法律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对于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提高执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高级人民法院统一管理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高级人民法院统一管理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高级人民法院统一管理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
规定
佚名
【期刊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报》
【年(卷),期】2000(000)002
【摘要】为了保障依法公正执行,提高执行工作效率,根据有关规定和执行工作具体情况,现就高级人民法院统一管理执行工作的若干问题规定如下: 一、高级人民法院在最高人民法院的监督和指导下,对本辖区执行工作的整体部署、执行案件的监督和协调、执行力量的调度以及执行装备的使用等,实行统一管理。

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办理执行案件,应当依照法律规定分级负责。

【总页数】2页(P)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26.2
【相关文献】
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 [J],
2.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厅转发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适用〈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和〈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J],
3.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印发《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和《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的通知 [J],
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高级人民法院统一管理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 [J], ;
5.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法释〔1998〕15号为了保证在执行程序中正确适用法律,及时有效地执行生效法律文书,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事诉讼法)等有关法律的规定,结合人民法院执行工作的实践经验,现对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作如下规定。

一、执行机构及其职责 1 人民法院根据需要,依据有关法律的规定,设立执行机构,专门负责执行工作。

2 执行机构负责执行下列生效法律文书:(1)人民法院民事、行政判决、裁定、调解书,民事制裁决定、支付令,以及刑事附带民事判决、裁定、调解书;(2)依法应由人民法院执行的行政处罚决定、行政处理决定;(3)我国仲裁机构作出的仲裁裁决和调解书;人民法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有关规定作出的财产保全和证据保全裁定;(4)公证机关依法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关于追偿债款、物品的债权文书;(5)经人民法院裁定承认其效力的外国法院作出的判决、裁定,以及国外仲裁机构作出的仲裁裁决;(6)法律规定由人民法院执行的其他法律文书。

3 人民法院在审理民事、行政案件中作出的财产保全和先予执行裁定,由审理案件的审判庭负责执行。

4 人民法庭审结的案件,由人民法庭负责执行。

其中复杂、疑难或被执行人不在本法院辖区的案件,由执行机构负责执行。

5 执行程序中重大事项的办理,应由三名以上执行员讨论,并报经院长批准。

6 依据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七条或第二百六十条的规定对仲裁裁决是否有不予执行事由进行审查的,应组成合议庭进行。

7 执行机构应配备必要的交通工具、通讯设备、音像设备和警械用具等,以保障及时有效地履行职责。

8 执行人员执行公务时,应向有关人员出示工作证和执行公务证,并按规定着装。

必要时应由司法警察参加。

执行公务证由最高人民法院统一制发。

9 上级人民法院执行机构负责本院对下级人民法院执行工作的监督、指导和协调。

二、执行管辖10 仲裁机构作出的国内仲裁裁决、公证机关依法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公证债权文书,由被执行人住所地或被执行的财产所在地人民法院执行。

前款案件的级别管辖,参照各地法院受理诉讼案件的级别管辖的规定确定。

11 在国内仲裁过程中,当事人申请财产保全,经仲裁机构提交人民法院的,由被申请人住所地或被申请保全的财产所在地的基层人民法院裁定并执行;申请证据保全的,由证据所在地的基层人民法院裁定并执行。

12 在涉外仲裁过程中,当事人申请财产保全,经仲裁机构提交人民法院的,由被申请人住所地或被申请保全的财产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裁定并执行;申请证据保全的,由证据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裁定并执行。

13 专利管理机关依法作出的处理决定和处罚决定,由被执行人住所地或财产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有权受理专利纠纷案件的中级人民法院执行。

14 国务院各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海关依照法律、法规作出的处理决定和处罚决定,由被执行人住所地或财产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执行。

15 两个以上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的,当事人可以向其中一个人民法院申请执行;当事人向两个以上人民法院申请执行的,由最先立案的人民法院管辖。

16 人民法院之间因执行管辖权发生争议的,由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报请双方共同的上级人民法院指定管辖。

17 基层人民法院和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执行案件,因特殊情况需要由上级人民法院执行的,可以报请上级人民法院执行。

三、执行的申请和移送18 人民法院受理执行案件应当符合下列条件:(1)申请或移送执行的法律文书已经生效;(2)申请执行人是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权利人或其继承人、权利承受人;(3)申请执行人在法定期限内提出申请;(4)申请执行的法律文书有给付内容,且执行标的和被执行人明确;(5)义务人在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期限内未履行义务;(6)属于受申请执行的人民法院管辖。

人民法院对符合上述条件的申请,应当在七日内予以立案;不符合上述条件之一的,应当在七日内裁定不予受理。

19 生效法律文书的执行,一般应当由当事人依法提出申请。

发生法律效力的具有给付赡养费、扶养费、扶育费内容的法律文书、民事制裁决定书,以及刑事附带民事判决、裁定、调解书,由审判庭移送执行机构执行。

20 申请执行,应向人民法院提交下列文件和证件:(1)申请执行书。

申请执行书中应当写明申请执行的理由、事项、执行标的,以及申请执行人所了解的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

申请执行人书写申请执行书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提出申请。

人民法院接待人员对口头申请应当制作笔录,由申请执行人签字或盖章。

外国一方当事人申请执行的,应当提交中文申请执行书。

当事人所在国与我国缔结或共同参加的司法协助条约有特别规定的,按照条约规定办理。

(2)生效法律文书副本。

(3)申请执行人的身份证明。

公民个人申请的,应当出示居民身份证;法人申请的,应当提交法人营业执照副本和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其他组织申请的,应当提交营业执照副本和主要负责人身份证明。

(4)继承人或权利承受人申请执行的,应当提交继承或承受权利的证明文件。

(5)其他应当提交的文件或证件。

21 申请执行仲裁机构的仲裁裁决,应当向人民法院提交有仲裁条款的合同书或仲裁协议书。

申请执行国外仲裁机构的仲裁裁决的,应当提交经我国驻外使领馆认证或我国公证机关公证的仲裁裁决书中文本。

22 申请执行人可以委托代理人代为申请执行。

委托代理的,应当向人民法院提交经委托人签字或盖章的授权委托书,写明委托事项和代理人的权限。

委托代理人代为放弃、变更民事权利,或代为进行执行和解,或代为收取执行款项的,应当有委托人的特别授权。

23 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应当按照人民法院诉讼收费办法的规定缴纳申请执行的费用。

四、执行前的准备和对被执行人财产状况的查明24 人民法院决定受理执行案件后,应当在三日内向被执行人发出执行通知书,责令其在指定的期间内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并承担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的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或迟延履行金。

25 执行通知书的送达,适用民事诉讼法关于送达的规定。

26 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书指定的期间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的,应当及时采取执行措施。

在执行通知书指定的期限内,被执行人转移、隐匿、变卖、毁损财产的,应当立即采取执行措施。

人民法院采取执行措施,应当制作裁定书,送达被执行人。

27 人民法院执行非诉讼生效法律文书,必要时可向制作生效法律文书的机构调取卷宗材料。

28 申请执行人应当向人民法院提供其所了解的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或线索。

被执行人必须如实向人民法院报告其财产状况。

人民法院在执行中有权向被执行人、有关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或公民个人,调查了解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对调查所需的材料可以进行复制、抄录或拍照,但应当依法保密。

29 为查明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和履行义务的能力,可以传唤被执行人或被执行人的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到人民法院接受询问。

30 被执行人拒绝按人民法院的要求提供其有关财产状况的证据材料的,人民法院可以按照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七条的规定进行搜查。

31 人民法院依法搜查时,对被执行人可能存放隐匿的财物及有关证据材料的处所、箱柜等,经责令被执行人开启而拒不配合的,可以强制开启。

五、金钱给付的执行32 查询、冻结、划拨被执行人在银行(含其分理处、营业所和储蓄所)、非银行金融机构、其他有储蓄业务的单位(以下简称金融机构)的存款,依照中国人民银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查询、冻结、扣划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银行存款的通知》的规定办理。

33 金融机构擅自解冻被人民法院冻结的款项,致冻结款项被转移的,人民法院有权责令其限期追回已转移的款项。

在限期内未能追回的,应当裁定该金融机构在转移的款项范围内以自己的财产向申请执行人承担责任。

34 被执行人为金融机构的,对其交存在人民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和备付金不得冻结和扣划,但对其在本机构、其他金融机构的存款,及其在人民银行的其他存款可以冻结、划拨,并可对被执行人的其他财产采取执行措施,但不得查封其营业场所。

35 作为被执行人的公民,其收入转为储蓄存款的,应当责令其交出存单。

拒不交出的,人民法院应当作出提取其存款的裁定,向金融机构发出协助执行通知书,并附生效法律文书,由金融机构提取被执行人的存款交人民法院或存入人民法院指定的账户。

36 被执行人在有关单位的收入尚未支取的,人民法院应当作出裁定,向该单位发出协助执行通知书,由其协助扣留或提取。

37 有关单位收到人民法院协助执行被执行人收入的通知后,擅自向被执行人或其他人支付的,人民法院有权责令其限期追回;逾期未追回的,应当裁定其在支付的数额内向申请执行人承担责任。

38 被执行人无金钱给付能力的,人民法院有权裁定对被执行人的其他财产采取查封、扣押措施。

裁定书应送达被执行人。

采取前款措施需有关单位协助的,应当向有关单位发出协助执行通知书,连同裁定书副本一并送达有关单位。

39 查封、扣押财产的价值应当与被执行人履行债务的价值相当。

40 人民法院对被执行人所有的其他人享有抵押权、质押权或留置权的财产,可以采取查封、扣押措施。

财产拍卖、变卖后所得价款,应当在抵押权人、质押权人或留置权人优先受偿后,其余额部分用于清偿申请执行人的债权。

41 对动产的查封,应当采取加贴封条的方式。

不便加贴封条的,应当张贴公告。

对有产权证照的动产或不动产的查封,应当向有关管理机关发出协助执行通知书,要求其不得办理查封财产的转移过户手续,同时可以责令被执行人将有关财产权证照交人民法院保管。

必要时也可以采取加贴封条或张贴公告的方法查封。

既未向有关管理机关发出协助执行通知书,也未采取加贴封条或张贴公告的办法查封的,不得对抗其他人民法院的查封。

42 被查封的财产,可以指令由被执行人负责保管。

如继续使用被查封的财产对其价值无重大影响,可以允许被执行人继续使用。

因被执行人保管或使用的过错造成的损失,由被执行人承担。

43 被扣押的财产,人民法院可以自行保管,也可以委托其他单位或个人保管。

对扣押的财产,保管人不得使用。

44 被执行人或其他人擅自处分已被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的,人民法院有权责令责任人限期追回财产或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45 被执行人的财产经查封、扣押后,在人民法院指定的期间内履行义务的,人民法院应当及时解除查封、扣押措施。

46 人民法院对查封、扣押的被执行人财产进行变价时,应当委托拍卖机构进行拍卖。

财产无法委托拍卖、不适于拍卖或当事人双方同意不需要拍卖的,人民法院可以交由有关单位变卖或自行组织变卖。

47 人民法院对拍卖、变卖被执行人的财产,应当委托依法成立的资产评估机构进行价格评估。

48 被执行人申请对人民法院查封的财产自行变卖的,人民法院可以准许,但应当监督其按照合理价格在指定的期限内进行,并控制变卖的价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