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准确判断古诗词运用的表现手法
准确判断古诗所用的表现手法ppt.

1.答案:猿声. 2.答案:第一首寓情于景“昏”“繁”二字 点明了愁;第二首景不显愁,借典故写愁 第一首以“那堪”唱叹抒情 第二首 以理写愁,辨析猿声“不自愁”,愁在人心。
(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 阮郎归 西湖春暮 [南宋]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① 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 泥。凌波②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 归春也归。 [注]①番腾:同“翻腾”。②凌波:这里 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凌波微 步,罗袜生尘。”
商调· 黄莺儿 赠燕
张潮
花落意难堪,向泥中,着意衔,携归 画栋修花口。珠帘半缄,乌衣半掺,最难 消王谢堂前憾。语呢喃,千般诉说,只有 老僧谙。 注:花口:指初开的花,因花开时成口 张状,故称。 (1)作着描写燕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答案】(1)拟人,用典,虚实结合。
(2)散曲中的燕子为何不衔泥而衔花?作者这 样写抒发了怎样的情?(4分) 【答案】怜惜花朵零落,衔花去修补彩绘的 房梁上彩绘的花朵。抒发了惜花伤春、痛 惜衰败的感情。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其一① 【宋】姜夔 细草穿沙雪半消,吴宫②烟冷水迢迢。 梅花竹里无人见,一夜吹香过石桥。
【注释】①除夜:除夕。石湖:今江苏苏州西 南。苕溪:指湖州。②吴宫:春秋时吴国宫殿遗 址。 (1)赏析首句“细草穿沙雪半销”的妙处。(4分) (2)全诗重点写了梅花这一意象,在描写上有何特点 ?(4分)
(1)运用了细节描写,写雪融化了一半,细 草从沙土里露出了头(2分),突出草预报 春的消息之早,点明了时令,暗含着作者 的喜悦之情。(2分) (2)以虚写实(2分)。夜色掩映,竹树掩映, 诗人没有正面描写梅花的形态,而是写了 梅花的香气,抒发了作者对梅的赞赏之情。
(2分)
春日怀秦髯
诗歌鉴赏之表现手法的解题技巧

诗歌鉴赏之表现手法的解题技巧“表现手法”1①用典定义:有引用前人诗句和借用历史故事两种。
作用:引用古诗:增加里诗歌的包容量;引用诗词:使文章典雅、大气。
典例分析:【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注解】:孙仲谋: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曾建都京口。
这首诗歌里面的典故是很多的~典故这些就是要从平时学到的诗歌里面多积累,懂得变通和灵活应用就可以啦~让我们看一看答案是什么吧!【答案】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字德舆,小名寄奴,南北朝时期宋朝的建立者,史称宋武帝。
元嘉:刘裕子刘义隆年号。
佛狸祠: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名佛狸。
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
<例子>1.李白《行路难》(其一)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暗用典故.姜太公吕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这两句表示诗人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2.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用了向秀《思旧赋》及王质烂柯这两个典故.意思是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向秀的《思旧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这样既表达对当时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之情,又暗示自己被贬时间之长,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拓展】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勾起了对故人的怀念.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人都已经亡故3.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孙郎,孙权,这里作者自喻.《三国志·吴志·孙权传》载:“二十三年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凌亭,马为虎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常从张世,击以戈、获之.”这里以孙权喻太守,希望自己像孙权一样年少有胆识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典出《史记·冯唐列传》.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汉时的郡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包括山西西北部分地区)太守.他爱惜士卒,优待军吏,匈奴远避.匈奴曾一度来犯,魏尚亲率车骑出击,所杀甚众.后因报功文书上所载杀敌的数字与实际不合(虚报了六个),被削职.经冯唐代为辨白后,认为判的过重,文帝就派冯唐“持节”(带着传达圣旨的符节)去赦免魏尚的罪,让魏尚仍然担任云中郡太守.苏轼此时因政治上处境不好,调密州太守,故以魏尚自许,希望能得到朝廷的信任.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星名,一称犬星,旧说主侵掠,这里引指西夏.《楚辞·九歌·东君》:“长矢兮射天狼.”《晋书·天文志》云:“狼一星在东井南,为野将,主侵掠.”词中以之隐喻侵犯北宋边境的辽国与西夏.用天狼星比喻敌人(即辽国与西夏),表达了作者爱国,想要为国杀敌,报答国家的胸怀.【小知识】典故的类别1.引用前人语句。
【回归课本,教考结合】讲透古诗鉴赏【表现手法】

二、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表现手法是指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表情达意的方式。
常考的表现手法有衬托、对比、象征、渲染、烘托等。
(一)衬托与烘托衬托指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做陪衬,这种“烘云托月”式的表现手法叫衬托。
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衬托是用环境、气氛或其他条件做陪衬,烘托出主体事物或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此处用桃花潭水之深正衬汪伦对“我”的情谊之深。
衬托与对比不同,衬托要分出主次,对比是两者分量相当,相得益彰。
【考点对接教材】01蜀道难(选必下)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也如此一作:也若此)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问题】诗人借助艺术想象,运用衬托手法,极写势高危,请加以分析。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极写山势高危 ,蜀道难行,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黄鹤也不能飞度,猿猱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
02念奴娇·赤壁怀古(选必上)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如何区别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有这样几大类: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借代,反语,对比,联想,通感,双关,顶真(顶针),互文,回环以及移情.表现手法的话应该就是赋、比、兴,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
阅读教学中,许多同学分不清“表达方式” “修辞手法” 与“表现手法”这三个概念,经常张冠李戴,将其混为一谈,进而影响自己正确地答题。
它们虽然都属于表达技巧,却有明显的区别:1.表达方式表达方式亦可称为表达方法,是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属于文章的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
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诗歌中没有“说明”这一种)。
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一般用于叙事诗的表达,以高中课本中《琵琶行》和《孔雀东南飞》为代表,而律诗和绝句当中也有出现,如:杜甫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如:《孔雀东南飞》中对刘兰芝的描写:“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其中白描是诗歌鉴赏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
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例如:秦观的《鹊桥仙》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柳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
(抒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在诗歌鉴赏中一般表现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哀情、托物言志等,而这一般又称之为表现手法)例析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端居①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
古诗鉴赏表达技巧

古诗鉴赏表达技巧一、描写技巧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事件、景物存在与变化的具体状态作精细的描绘、摹写,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一)正面描写正面描写: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方面或环境的直接描述进行的直接描写。
(也叫实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细节描写、白描等。
如:林逋《山园小梅》的颔联“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从色、香两大特点正面描写小梅的“风情”,颔联“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借禽蝶的反应侧面描写小梅的“风情”。
两联诗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塑造了山园小梅的孤傲形象,也抒发了诗人孤傲清高的情怀。
(二)侧面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通过对其他人或环境的描写,从侧面烘托所写人物、所写之景从而收到“烘云托月”的效果。
如元代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这首诗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主要运用了衬托、对比的手法,衬托是通过描写甲来使乙表现得更突出的方法。
衬托分映衬和反衬。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衬天姥之高的,《琵琶行》中写江中之月“唯见江心秋月白”衬托琵琶声的引人入胜,“别时茫茫江浸月”衬托人物凄凉的心情。
《项脊轩志》中用“万籁有生”来反衬“庭阶寂寂”的。
(三)细节描写是指对表现人物和情节发展有特殊作用,包括动作、神情、物件、环境等在内的一些细小换届的细致描写。
【高考例题】阅读下列诗歌,回答问题(2008年山东卷)画堂春/秦观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
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
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注】捻(niān)持取、捻弄。
1、“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是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的怎样的感情变化?(4分)【答案】主要运用了细节描写(或动做描写也可)。
用“捻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
如何准确判断古诗所用的表现手法

问题突破
学案7
【趁热打铁】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行
陈与义
本
学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案
栏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自我诊断
学案7
答案 ①对比。烟月的无知与藕花的有情形成鲜明对比,突
本 学
出了词人的亡国之悲。②反衬。用烟月的无知反衬人的悲伤
案 栏
(或“用烟月的无知反衬藕花的有情”),突出了词人的亡国
目 开
之悲。
关
自我诊断
学案7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曲
张仲素
本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学 案
李彭
本 学
山雨萧萧作快晴,郊园物物近清明。
案 栏
花如解语迎人笑,草不知名随意生。
目
晚节渐于春事懒,病躯却怕酒壶倾。
开
关
睡余苦忆旧交友,应在日边听晓莺。
本诗在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请指出并具体分析其作
用。(★)
自我诊断
学案7
问题反思
本
学 在判断古诗所用的表现手法方面自己还存在哪些问题?
案
栏 目
提示 略。
剖析 答“借景抒情”,虽然抓住了原诗两大基本内容或关系,
开 关
但因对“景”“情”逻辑关系上理解不够精准而误判。当“景”
与“情”构成相反关系时一般要答的是“乐景衬哀情”或“反
衬”,而不是“借景抒情”。
问题突破
学案7
问题二 分析不到位 现场答案一
本 学 案 栏 目 开
关 剖析 该答案虽然把表现手法判断准了,迈出了答题的可喜 一步,但在分析时不到位,或者说在进一步判断“反衬”上 缺乏深入。因为该诗运用了两次反衬。
高考诗歌鉴赏“表现手法”识判分析例谈

高考诗歌鉴赏“表现手法”识判分析例谈说到表现手法,不得不提的是表达技巧。
广义上来讲表现手法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二者是没什么区别的。
但严格区别,表达技巧还包括表达方式、抒情方式、修辞手法等内容,也就是说,在表达技巧的范畴内,除以上几类,其他的表达技巧可以明确地称之为表现手法。
下面分别谈一谈几种比较典型的表现手法的特征和答题要点。
一、动与静动静结合是高考中经常出现的内容。
主要特征形式是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以达到更好地为主题服务的效果。
1. 实例解析。
以静写动的情况相对少一些,如,谢�的“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将流动的江水比作静止的白练。
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一个“挂”字将流动变成静止,写出了庐山瀑布的整体感,给人回味和思考的空间。
更多的诗词中用的是以动衬静的方式。
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虽然清泉流于石上淙淙有声,但在偌大的森林中只听见这水声,可见环境的清幽静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等等都是以动衬静的典范。
2. 解题示范。
初见嵩山张耒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9.“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精神内涵?(6分)答:①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之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
②“清瘦”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
这首诗,“出”的主体是“山”,而它偏偏是个动词,自然是以“出”的动来写“山”的静,使山的清瘦的形象更加突出,从而突出了作者人格清高独立的形象。
3. 思路指津。
判断以动衬静,自然要找到诗中比较特别的“动”“静”来,答题时也要抓住主题,注重“动”的“静”的关系,最后补充说明表达效果和作用。
古诗词的辩证表现手法

古诗词的辩证表现手法古人在诗词创作中非常注重表现艺术,在写景、状物、言情、述志时,往往采用既对立又统一,既相反而又相成的辩证手法,让读者在品味赏读中获得无穷的艺术享受。
这些辩证的表现手法包括点染、虚实、疏密、浓淡、离合、雅俗、曲直、隐显、巧拙等。
下面以中学课本中涉及到的诗词为例,试作说明。
1、点染点染,是国画的术语。
原指画家在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后来借用到古诗词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面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
这种手法在写景抒情的诗词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作者要抒发的感情。
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旨意统率渲染,相互依存,和谐统一。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其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是点;其余各句均是“染”,以突出相思的伤悲。
这样的例子在中学语文课本中还有很多,如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其中第一句是“点”,点出“伤离别”;其余各句是“染”,渲染伤别之情。
李清照的《声声慢》一词用“乍暖还寒”、“三杯两盏淡酒”、“晚来风急”、“雁过也”、“满地黄花”、“梧桐更兼细雨”来渲染自己的心绪,最后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点出“愁”的主旨。
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正宫][端正好],前面“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都是染,后面的“都是离人泪”是点。
2、虚实虚实结合是古诗词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
所谓“实”,是诗词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捉摸到的部分;所谓“虚”则是指诗词中表现的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的部分。
换言之,就方法而言,详细为实,简略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
就对象而言,景为实,情为虚;眼见为实,想象为虚;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过去和将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古诗词表达技巧赏析(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古诗词表达技巧赏析(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古诗词36首写作技巧赏析一、古诗中的描写技巧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进行具体的描绘和刻画。
主要有以下八种方法:(一)动静结合。
在描写景物时注重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或有动有静,或以静写动,或以动写静。
1.《山居秋暝》王维(唐)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一场大雨刚刚过去,深山中特别清朗,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的凉爽。
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林撒落下斑驳的倩影,清澈的泉水在岩石上叮咚流淌。
竹林中传出洗衣姑娘的谈笑声,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顺流而下的渔船划破了荷塘的宁静。
任凭春天的芳草随时令消逝吧,游子在秋色中尚可自由自在地留连观光。
此诗选择了初秋雨后终南山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系列景物,既有动态的清泉、青莲、渔舟,又有静态的明月、青松、翠竹、山石,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把景物和人物和谐、完美地配置在一幅画面上,描绘了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和理想中纯洁美好的社会生活美。
文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很多人取名为“松月泉石图”,视觉、听觉、触觉,一应俱全,暖色、冷色、中和之色,交相辉映。
山泉清澈,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犹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这是多么清幽明净的自然之美啊!又如唐代诗人杜甫《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拔刺鸣”。
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河滩,船尾大鱼跳出水面发出拔刺的响声的情景,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二)点面结合。
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有点有面,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2.《江雪》柳宗元(唐)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所有的山上,都看不到飞鸟的影子,所有的小路上,都没有人的踪影。
只见一条孤零零的小船上,坐着一个老翁身披蓑衣,头戴斗笠,在大雪覆盖的寒冷江面独自垂钓。
古诗文鉴赏表现手法_人教版高二语文古诗文鉴赏表现手法

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缘,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正反结合,
这一句,以天地之大来衬沙鸥之小,以广阔的天地反衬自己像一只孤 极力状写蜀道的难行。
零零的“沙鸥”一样无依无傍的落寞惆怅,传达出一个人在现实与历史长
7、明暗相衬
河中无力自主的无奈。
如唐刘方平的《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通过明
衬托
根据实际需要,使衬托呈现出如下一些具体形式:
一、基础部分
1、冷暖相衬
衬托,可分为正衬和反衬,也叫映衬。用类似的或反面的事物,使主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
要事物更加鲜明突出,从而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以此表现特殊的意境或 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页眉双击删除即可。
古诗文鉴赏表现手法_人教版高二语文古诗文鉴赏表 现手法
古诗文是高二语文的重要内容,那么如何鉴赏古诗文呢?它的表 现手法是什么呢?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高二语文古诗文鉴赏表现手 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二语文古诗文鉴赏表现手法 虚实结合 古诗的“虚”,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 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实”则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 境。 一、古诗中的“虚”“实”运用 1、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构之景为虚 以《雨霖铃》为例: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年泪眼,竟无语凝噎。这些诗句,写的都是眼 前的实景实事实情,是“虚”。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 三句,则是半虚半实。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三句,是想
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这首诗用了以乐景写哀的手法,以前两句所写的 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古诗鉴赏—表现手法

渲染和烘托都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来表达中心。如果把渲 染烘托中的具体描写当着托体,那么所要表达的中心就是主 体。在渲染和烘托中,托体和主体的关系是不一样的。
(3)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 过,何日是归年?”前两句借“江碧”“鸟白”“山 青”“花红”来渲a 染怡人风光,表现愉悦之情。在这里, 6
(4)白居易《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 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先写衾枕之冷,再写窗户之明,又写竹折之声,连从三 个方面来烘托夜雪。托体是“衾枕之冷”“窗户之明”“竹 折之声”,主体是夜雪。与渲染不同,烘托的托体与主体, 既不相似,也不相属,它们是各自独立的个体。再回头看例 (2)。托体是行a人、少年等人的反应,主体是罗敷之美,7托
看出,在渲染中,托体(描写对象)与主体(所要表达的事 物)之间实际上是一种从属关系,托体是主体的具体表现, 主体是托体的抽象概括。回头再看例(1),“风急”、“天 高”、“猿啸”、“清渚”、“白沙”、“飞鸟”,对于肃 杀苍凉的秋天来说,其实也是一种从属关系,“风急”、 “天高”、“猿啸”、“清渚”、“白沙”、“飞鸟”是肃 杀苍凉秋天的属类,肃杀苍凉藉“风急”、“天高”、“猿 啸”、“清渚”、“白沙”、“飞鸟”而存在。
▲欧阳修《画眉鸟》“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 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这首诗就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两句(写自由自在, 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 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 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
▲李煜《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 似旧时游上苑,a 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本3
怎样把握渲染和烘托的区别呢?
高考辅导|古代诗词的表现手法详解

高考辅导|古代诗词的表现手法详解三、其他常用的表现手法1.用典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从内容上看,用典分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
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实写。
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古今人们用典的方式多种多样,一般采用明用、暗用、正用和反用四种方式。
1)明用典故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如果能使读者从字面一看便知使用了某个典故的就是明用典故。
这种现象在古典诗词中是常见的,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是明用《史记·冯唐列传》中的故事,东坡居士在这里明用这个典故,意在以魏尚自况,希望有一个象冯唐那样识才敢谏之人,为自己在宋神宗面前保荐,派人将自己召回,委以重任。
这是古人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的反映。
在皖南事变后,周恩来愤笔疾书“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这里明显化用了曹植《七步诗》里的句子:“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2)暗用典故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有时表面上看用典处似乎与上下文句融合为一,不细察则不知为用典,这就是暗用典故。
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末句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古诗中各种表现手法运用的作用

3、花间一壶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 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 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 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 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李白《月下独酌》)
• 通过想象,用拟人的手法,把天 边之月和月下身影,连同自己, 化为三人,且歌且舞,表面自得 其乐,实则无限孤独与凄凉。
12、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
鉴赏诗歌 表达技巧练习
分析下列诗句中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
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 桃花潭水之深“不及”汪伦情谊之 厚,从而衬托了汪伦深厚的情感; 另外,用潭水和情谊相比,变无形 的情感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 味,自然而又情真。
2、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 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 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 “彩云间”用夸张的手法突出白帝 城地势之高,为后面舟行之速、行 期之短作铺垫。“千里”和“一日” 以空间之远和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 表现舟行之迅速,心情之愉快(作者 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半道遇赦)。
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 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 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 春山外。” 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 愁别绪。下阙写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 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 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相辅相 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 漓尽致。
• 用“奇服”象征自己高洁 的品行和崇高的理想。
6、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 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 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 香兰笑。(李贺《李凭箜篌引》)
• 用夸张的手法描写李凭箜篌曲 的艺术效果,从而烘托了李凭 弹奏箜篌的高超技艺。
古代诗歌表现的手法介绍

【导语】诗歌的表现⼿法很多,我国最早流⾏⽽⾄今仍常使⽤的传统表现⼿法有“赋、⽐、兴”。
《⽑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风,⼆⽈赋,三⽈⽐,四⽈兴,五⽈雅,六⽈颂。
”下⾯就和⽆忧考⼀起来了解下古代诗歌表现的⼿法,欢迎阅读! ⼀、抒情⽅式 叙事抒情:通过记叙⼈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发展、变化的过程,抒发作者的内⼼感受。
如“楼船夜雪⽠洲渡,铁马秋风⼤散关”(陆游《书愤》)⽤叙述的⽅式写⾃⼰亲临抗⾦前线值得纪念的往事,暗⽰南宋⼈民有⼒量保卫⾃⼰的国家,表达抗⾦复国的决⼼。
直抒胸臆:表达诗⼈⾯对⼈、事、物所产⽣的富有哲理的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依⼭尽,黄河⼊海流。
欲穷千⾥⽬,更上⼀层楼。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产⽣的情怀,天然的形势、阔⼤的⽓象与诗⼈在这景象⾯前产⽣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起。
如元稹的《菊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花。
”这是诗的后两句,点出了喜爱菊花的原因,抒发了对菊花历尽风霜⽽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讴歌和赞美之情。
如陈⼦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涕下。
”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失意和苦闷之情。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诗⼈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不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然景象之中,借⾃然景物抒发感情。
李⽩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陵》:“故⼈西辞黄鹤楼,烟花三⽉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尽长江天际流。
”全诗没有⼀字说惜别,没有⼀字说伤怀,但伤怀惜别之情悠悠⽆尽,随⽔长流,滚滚江⽔有如对友⼈的不断思念。
可谓“不着⼀字,尽得风流”,意韵含蓄深远。
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青花欲燃。
今春看⼜过,何⽇是归年?”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前两句诗⼈借对清新美好的春光景⾊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唐朝李华的《春⾏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东流复向西。
古诗表现手法

古代诗歌常用表现手法古典诗歌富于含蓄之美,有很多独到的表现手法。
往往字面意义(直指)与深层意义(能指)有别,好比冰山,浮在水面上的只有三份一,藏在水下的倒有三份二。
甚至字面意义与深层意义看似截然相反。
如果只读字面,而不深入剖析,就很难读懂一首诗的情感意蕴,也就谈不上鉴赏它的美感。
通晓一些基本手法,对解读诗词有很大帮助。
1.象征:象征是诗歌惯用手法,指的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
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以“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以“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以“牡丹”象征富丽;屈原用“兰芷”象征自己的芳香、不与世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他把才德和有作为的人比做“美人”;陆游以“梅花”象征自己的孤高与劲节(《卜算子·咏梅》)。
2.托物言志:托物言志诗,又叫咏物诗。
托物言志也常被称为借物抒怀、托物喻人等,是作者通过对花、鸟、鱼、虫、山川、草木等自然景物的褒贬臧否来含蓄地表达志向或抒发对世事及个人身世的感慨。
“托物言志”中的“志”,含义很广,可以指感情、志向、情趣、爱好、愿望、要求等如:墨梅王冕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此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石灰吟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诗人借物咏怀,通过开采石头烧成石灰的过程及结果,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难困苦的坚贞情操和清正磊落的高洁思想。
3.借景抒情借景抒情又可称之为情景交融、触景生情、以景衬情、寓情于景等,是古诗词最为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
古今诗歌中,先写景后叙事抒情或全篇写景的诗作很多,诗人往往借助景物营造意境,把气氛渲染得浓浓的,为下文抒情作铺垫或融情入景中。
“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诗人的高妙之处就是把情融入景中,通过景传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做到情景交融。
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及表现手法解说

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及表现手法解说表达技巧(也称表现手法)包括三个方面,即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注意表达技巧起到的作用,表达的内容和达到的效果。
(一)表达方式及其作用1.抒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直接(即景抒怀、直抒胸臆)、间接(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怀古伤己);2.描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直接(正面)、间接(侧面);3.咏物(叙述: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4.议论(议论往往与抒情结合一起。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二)修辞手法及作用描绘类(作用:生动形象):比喻(生动形象地表达[描绘]了……内涵[形态])、夸张(生动地突出了…特征)、比拟(生动传神地突出了…形象或抒发了作者…感情)、借代、通感;结构类(作用:和谐音韵、强调突出、充沛感情):排比、对偶、反复、顶针;语气类(作用:增强语气、强化感情、引发思考):设问、反问。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4.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
古诗鉴赏之表现手法(公开课)

课堂导入
诗词鉴赏 艺术手法 (表达技巧)
表达方式(艺结术构构章思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一.什么是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也称为表现方法。凡是能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 强烈的表达效果,感染读者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视为表现手法。 主要着眼于使文章的整体或部分产生效果。
二、重点掌握 六种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它的含义有广狭之分。广义上 的等同于表达技巧,而高考通常在狭义方面使用它,主要包括:借景 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托物言情),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衬托、对比,联想、想象,化用典故(用典),借古讽今,烘托,渲 染,比兴等。
【参考答案】韦庄在诗中用虚实相生的方法来表 现自己的感情。诗的首联先写“实”,写自己 “等闲挥袂”“别家”“客天涯”的豪迈和潇洒; 诗的第二联写“虚”,虚写自己的“灯前一觉” 所做的梦。这“梦”是“江南梦”,即思家梦。 诗人将离家的苦闷转入到梦境,以此寄寓自己现 实中的困惑、矛盾和失意之情。末句再用“山月 斜”映衬自己的“惆怅”和孤独,“斜月”意象 的加入,使诗人的感伤表露无遗。【解析】解答 此题,要学会运用一些赏析诗词的术语来概括, 比如,对抒情诗,有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触景 生情、融情于景等;对说理诗,有托物言志、寓 理于物等。其他还有动静结合、有声有色等。
(2014年云南高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
成8—9题(11分)
含山店梦觉作
宿渔家
【唐】韦庄①
【唐】郭震②
曾为流离惯别家, 几代生涯傍海涯,
等闲挥袂客天涯。 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一觉江南梦, 惆怅起来山月斜。
灯前笑说归来夜, 明月随船送到家。
8.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 析。(5分) 9.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 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
古诗词的表现手法分析

古诗词的表现手法分析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和深邃的思想内涵,使得古诗词成为了中华文明的瑰宝。
本文将对古诗词的表现手法进行详细分析,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词。
意象与意境意象和意境是古诗词的灵魂。
意象是诗人通过具体的物象来表达情感和思想的符号,而意境则是诗人通过意象的组合,所创造出的超越具体物象的审美空间。
古诗词中的意象丰富多样,主要包括自然意象和社会意象。
自然意象如山、水、花、鸟等,社会意象如战争、政治、爱情等。
诗人通过选取独特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的“戍楼望辽阳,想象边塞的荒凉和兄弟的离别”,就是通过戍楼和辽阳这两个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弟弟的思念之情。
意境是古诗词的更高层次。
诗人通过巧妙地组合意象,创造出一种超越具体物象的审美空间。
这种空间既具有情感的深度,又具有思想的广度。
例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通过山、雨、月、泉等自然意象的组合,创造出一幅宁静、淡远的意境,使读者感受到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乐趣。
格律与韵律格律和韵律是古诗词的外在形式,也是古诗词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诗词的格律主要包括诗的行数、字数、句式、对仗等。
不同的诗体有不同的格律要求。
例如,五言诗的每句五个字,七言诗的每句七个字,律诗的对仗要求等。
格律的存在,使得古诗词具有严谨的结构美。
韵律是指古诗词中的平仄、押韵等音韵特点。
平仄是指古汉语中的声调,分为平声和仄声。
押韵是指诗的末尾字音相同或相近。
韵律的运用,使得古诗词具有优美的音韵美。
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古诗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手段。
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
比喻是通过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类比,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比喻分为明喻和暗喻。
明喻直接告诉读者本体和喻体的关系,暗喻则不直接说明。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中的“雨疏风骤”就是通过比喻,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准确判断古诗词运用的表现手法古诗表达技巧是高考命题的一个重点,也是考生复习时的难点。
难在哪里?难在第一步——准确判断所用的表达技巧。
而表达技巧是一个由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结构技巧构成的复杂知识网络。
其中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是高考考查的热点。
考生对修辞手法的判断一般无多大问题,但对表现手法的判断较困难,失分较多。
因此,准确地讲,考生之难,难在第一步对表现手法的判断上。
本学案希望能在这一点上给考生以帮助。
自我诊断: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泊舟盱眙[注]常建泊舟淮水次,霜降夕流清。
夜久潮侵岸,天寒月近城。
平沙依雁宿,候馆听鸡鸣。
乡国云霄外,谁堪羁旅情。
注盱眙:今省市盱眙县,诗人曾任盱眙尉,属于九品小官。
“平沙依雁宿,候馆听鸡鸣”一联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借景抒情,诗人借在黄昏时的所见所闻抒情;视听结合,黄昏时的大雁栖息在平静的沙湾,驿站里听到鸡叫声。
表达了诗人的孤独思乡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思想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作答时,应掌握常见的表现手法,如烘托、反衬、虚实结合、借景抒情、乐景衬哀情等。
本联运用听觉和视觉相结合的手法来写景,实际上作者是在借景抒情。
结合本联中的“雁”字和尾联中的“乡国”和“羁旅”,可分析出诗人的孤独思乡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山鹿虔扆①金锁重门荒苑静,绮窗愁对秋空。
翠华②一去寂无踪,玉楼歌吹,声断已随风。
烟月不知人事改,夜阑还照深宫。
藕花相向野塘中。
暗伤亡国,清露泣香红。
注①鹿虔扆(yǐ):五代时后蜀大臣,花间词人。
国亡不仕,词多感慨之音。
②翠华:皇帝仪仗所用的旗子。
这里代指皇帝车驾。
词的下片主要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对比。
烟月的无知与藕花的有情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词人的亡国之悲。
②反衬。
用烟月的无知反衬人的悲伤(或“用烟月的无知反衬藕花的有情”),突出了词人的亡国之悲。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曲仲素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这首诗主要是通过什么表现手法来创造清幽意境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借助以动衬静来创造清幽的意境。
“丁丁漏水”,动中显静,突出了夜的幽静;“暗虫通夕响”,不仅以动衬静,而且曲折地表现了主人公心的凄清寂静。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怀髯山雨萧萧作快晴,郊园物物近清明。
花如解语迎人笑,草不知名随意生。
晚节渐于春事懒,病躯却怕酒壶倾。
睡余苦忆旧交友,应在日边听晓莺。
本诗在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请指出并具体分析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反思在判断古诗所用的表现手法方面自己还存在哪些问题?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略。
问题突破:【问题剖析】“自我诊断”第4题问题一表现手法判断不准现场答案一虚实结合。
前三联写自己现实中的所见所闻,为实写;最后一联,想象友人所做之事,为虚写。
虚实结合,将作者的思念之情写的更加深刻。
剖析对该题误判为“虚实结合”的考生很多。
手法判断错了,下面的分析自然也会错,不可不慎。
该答案误判有二:一是“最后一联”不都是“虚写”,只是尾联末句用的“想象”,其实整个尾联才是“虚实结合”;二是不会从关系中理解手法。
关系即诗歌中材料和材料之间的相互组合关系,尤其是诗句之间的组合关系,这种关系就是写作技巧,即表现手法。
原诗材料分为两部分,前两联是写景,后两联是怀人,应立足于这样的关系组合中判断,而不是割裂诗歌容上的有机联系,生硬地往“虚实结合”上套。
现场答案二剖析答“借景抒情”,虽然抓住了原诗两大基本容或关系,但因对“景”“情”逻辑关系上理解不够精准而误判。
当“景”与“情”构成相反关系时一般要答的是“乐景衬哀情”或“反衬”,而不是“借景抒情”。
问题二分析不到位现场答案一剖析该答案虽然把表现手法判断准了,迈出了答题的可喜一步,但在分析时不到位,或者说在进一步判断“反衬”上缺乏深入。
因为该诗运用了两次反衬。
现场答案二剖析该答案手法判断准确,两处反衬分析到位,但用“情意悠长”来回答这种手法的作用显然大而化之。
王夫之说:乐景写哀,倍增其哀。
关键是“倍”字,意即“反衬”手法的作用是“更突出”“更强调”。
问题三审题不准,答题不清现场答案一剖析该答案属审题不准。
表达技巧题审题上一个重要容是“定量”,即确定题干要答出“技巧”的数量。
要求答“一个”,若答成了“两个”,即便其中“一个”答对了,该题也不能得分。
原题干中的“最大”一词告诉你只能“定量”一个。
现场答案二剖析该答案在答题上完全不顾整体,只抓住其中一点就下结论。
原诗题要求判断的是整首诗,而不是其中一句、一联。
该答案的错误很明显。
在判断一联或一片的表现手法时极容易出现这种以部分代替整体的问题。
参考答案反衬。
作者以春色的美好反衬自己心情的苦闷,又以心情的苦闷反衬对友情的执著,突出了友谊的弥足珍贵。
【破解之道】1.要加强对表现手法的动态认识。
虽说对表现手法的种类、特点有所认识,但毕竟停留在静态上,要在具体诗歌中看它是如何使用的,使用的特征是什么。
尤其要对常见常用的表现手法的各自特点、相互联系和区别加以动态认识,以便准确判断。
2.强化表达技巧题的审题答题规意识。
实际答题中,不少问题来自审题答题方面,如审角度、审围、审数量等审题要求,需要在实战中强化训练。
【趁热打铁】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行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该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主要运用了反衬手法。
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了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一、借景抒情、虚实结合、反衬三种表现手法的再强化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端居①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
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在艺术手法上,三、四两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
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眼儿媚朱淑真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
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
午窗睡起莺声巧,何处唤春愁?绿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
词的下片主要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请简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以乐景写哀情。
通过绿、海棠、红杏等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词人隐藏在心中的无限哀(春)愁(烦恼、惆怅)。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泊白沙渡真山民[注]日暮片帆落,渡头生暝烟。
与鸥分渚泊,邀月共船眠。
灯影渔舟外,湍声客枕边。
离怀正无奈,况复听啼鹃。
注真山民:南宋遗民,亡国后,隐姓埋名,而以山民自呼。
山民,即山野之民。
通观全诗,这首诗重点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哪些情怀?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主要运用了融情入景(或借景抒情)的手法,表现了诗人置身自然的怡然之情、对家园故国的思念以及亡国的哀痛。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客意[金]元好问雪屋灯青客枕孤,眼中了了[注]见归途。
山间儿女应相望,十月初旬得到无?注了了:了然,清楚。
请简要赏析这首诗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虚实结合(以虚写实)。
诗中第一句是“实”,写身处寒冷屋面对昏暗灯火孤枕难眠的情形;后三句是“虚”,写想象中仿佛看见了回乡的路,看见儿女们在山间眺望,听到了他们在计算归期。
拓展了诗歌意境,使“客意”表现得更加含蓄而深沉。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该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试作简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反衬。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彩反衬深林的幽暗。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悲①杜甫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②。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注①:地名,在长安西北。
公元756年唐军与安、史叛军在此交战,几乎全军覆没。
②都市:唐都城长安。
“野旷天清无战声”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想象)。
描写原野空旷、天空清虚、天地肃穆的凄凉景象,渲染天地同悲的气氛和战事的惨烈,表达诗人心中的哀痛之情。
7.阅读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阕,然后回答问题。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