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力》初中物理说课稿(最新)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7.5.摩擦力说课稿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我将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包括实验探究法、问题导向法、分组讨论法和情境教学法。这些方法的选择基于以下理论依据:
1.实验探究法: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观察现象,收集数据,从而建构对摩擦力概念的理解。
(三)互动方式
为了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我计划设计以下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
1.师生互动:在讲解摩擦力概念和特性时,通过提问、回答、解释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给予及时反馈。
2.生生互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验探究和问题讨论。组内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验,探讨摩擦力的相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摩擦力的存在,理解摩擦力的作用,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当降低摩擦力计算的难度,注重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摩擦力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二、学情分析导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摩擦力的定义、摩擦力的分类(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与方向、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摩擦力的应用等。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摩擦力的概念,掌握摩擦力的分类和特性;学会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能计算简单问题中的摩擦力大小。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问题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7.5.摩擦力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初中物理摩擦力说课稿范文
初中物理摩擦力说课稿范文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初中物理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摩擦力。
本次说课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及教学反思等几个方面进行。
一、教材分析摩擦力这一章节位于初中物理教材的力学部分,是学生在学习了力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之后,进一步探究力的具体表现形式的重要内容。
通过对摩擦力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为后续学习如牛顿运动定律等更深层次的物理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摩擦力的概念,掌握摩擦力的种类及其产生条件,了解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数据来探究物理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摩擦力的概念、种类、产生条件及其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摩擦力的方向判断以及在不同情况下摩擦力大小的计算。
四、教学方法本次课程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实验探究法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实验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摩擦力的性质和规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推门、拖地等,引出摩擦力的概念,并提出问题: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它有哪些种类?2. 探究摩擦力的种类和条件通过实验演示,向学生展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区别,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摩擦力的产生条件。
3. 讨论摩擦力的影响因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并总结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如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的大小等。
4. 摩擦力的计算通过具体的例子,教授学生如何计算摩擦力,并引导学生完成相关的练习题。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摩擦力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并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拓展学生的思维。
初中物理摩擦力说课稿优秀5篇
初中物理摩擦力说课稿优秀5篇初中物理摩擦力说课稿篇1我要讲的这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三节《摩擦力》。
本节课我从下面三个方面谈一谈我的教学构思:一、教材分析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课程标准中对摩擦力的表述是“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摩擦力”。
本节教材中摩擦力的测量涉及到二力平衡知识和弹簧测力计的具体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具体应用。
通过学习本节教材的知识,能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的大小有关。
②知道摩擦在实际中的意义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
③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④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全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探究勇气、实事求是地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以及与他人交流与合作的精神。
3、教材的重难点本节教材的重点是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难点是实验的操作(让弹簧测力计拉动物块匀速运动)和记录测量数据的表格的设计。
二、教法和学法本节课我打算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
三、教学程序设计(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先播放一段多媒体画面:(汽车在雪地上艰难行走,而当轮胎上裹有铁链后就能前进自如了;沾了水的茶杯盖很难拧开,而用毛巾裹住时就很容易拧开了;生锈的铁锁打不开,当加了几滴油后就可以打开了;运动员赛跑时穿着带有铁钉的跑鞋等等)。
请学生思考一下这些都是什么原因?(二)新课学习1、什么叫摩擦力用二个长毛刷毛对毛合在一起,并产生相对运动,让学生看到二个毛刷的毛分别产生向不同方向的弯曲。
摩擦力说课稿初中
摩擦力说课稿初中一、说教材(一)作用与地位“摩擦力”是初中物理中的重要内容,属于力学部分。
在初中物理课程中,摩擦力的学习对于学生理解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是力学知识体系的基础,也是联系实际生活的桥梁,能够让学生认识到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主要内容本节课主要围绕摩擦力的概念、分类、产生原因、影响因素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等方面展开。
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 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是指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2. 摩擦力的分类: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
3. 摩擦力的产生原因:两个物体接触面上的微观不平整,导致相互之间的粘着、勾挂等作用。
4. 摩擦力的影响因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两个物体之间的正压力等。
5. 摩擦力的应用: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如走路、刹车等。
二、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 理解摩擦力的概念,掌握摩擦力的分类。
2. 了解摩擦力的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
3. 能够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 通过观察、实验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 通过小组讨论、问题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自然规律的热情。
2. 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意识,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三、说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 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分类。
2. 摩擦力的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
(二)难点1. 摩擦力的产生原因及其微观机制。
2. 摩擦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作用。
四、说教法(一)启发法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主动发现摩擦力的存在及其特性。
具体做法是:1.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推拉家具、自行车刹车等,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摩擦力的存在。
2. 设计简单的实验,如让学生用不同材质的物体在水平面上滑动,观察摩擦力的表现,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与物体表面粗糙程度、压力等因素的关系。
《摩擦力》的一等奖说课稿
《摩擦力》的一等奖说课稿《《摩擦力》的一等奖说课稿》这是优秀的说课稿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摩擦力》的一等奖说课稿尊敬的评委: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三节《摩擦力》。
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谈一谈教学的构思。
一、教材(一) 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教材将《摩擦力》安排在这个位置研究,既可以和《重力》、《弹力》相对比,加深学生对力的认识,又为下一步“二力平衡”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材的内容及特点1、本节教材的主要内容:(1)摩擦力的概念;(2)探究活动: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3)增大与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2、本节教材的内容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探究性,虽然摩擦现象学生并不陌生,但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却并不熟悉,这留给学生一定的探究空间。
二是实用性,教材最后用较大篇幅讲述了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三)教学的重难点根据新课程改变学科本位、注重科学探究的基本理念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特将本节课重点定为组织好学生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探究活动,尤其要引导学生灵活使用“控制变量法”制订试验的方案,设计试验的步骤。
预计难点会出现在探究活动的“猜想与假设”环节。
“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如果让学生漫无目的地猜想,可能会出现许多答案,如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积的大小,压力的大小,重力的大小,运动的方式,运动的速度等,由于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本身就是有争议的,所以要解释清楚它与以上因素的关系并不容易,有些关系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还无法接受,但是不让学生猜想,直接探究摩擦力与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度的关系,又不符合科学探究的规律。
因此形成难点。
二、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中对摩擦力的表述“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摩擦力”,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学情:已经具有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及物理研究方法;已掌握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但不掌握二力平衡的有关知识。
初中物理摩擦力说课稿优秀5篇
初中物理摩擦力说课稿优秀5篇初中物理摩擦力说课稿优秀5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物理摩擦力说课稿,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初中物理摩擦力说课稿一、说教材《运动与摩擦力》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四单元“运动和力”的第五课。
本单元属于力学知识板块,学生初次学习,但对力已有初步的感受。
教材从研究小车的运动开始,转到力的概念认识、力的测量;然后进入本课的学习。
此前学生已经掌握用弹簧秤测定力的大小的实验,本课的知识是学习第六课“滑动与滚动”的基础。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与初中《科学》的力学单元联系紧密,为初中学生学习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惯性等知识打下了基础。
本课的探究活动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感知摩擦力和测量物体运动时的摩擦力。
第二、研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光滑程度关系,这一活动是要求学生根据材料来自行设计实验、检验推测。
第三、研究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的关系。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学科学、用科学能力的要求及本课特点,本人确定的本课教学目标是:科学概念: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
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表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探究技能:通过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
发展识别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和记录并运用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对研究问题作出合理解释的探究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本课的重点:认识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物体重量的关系。
本课的难点;掌握测定摩擦力大小关系的实验。
二、说学法、教法教法:以学生为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师主导课堂教学。
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
让学生通过现象提出问题、推测猜想、设计实验,通过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初中物理摩擦力说课稿
初中物理摩擦力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初中物理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摩擦力。
摩擦力不仅是物理学中的基础知识点,也是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现象。
本次说课,我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评价与反思五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教学目标在本次课程中,我们的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面: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摩擦力的概念、特点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掌握摩擦力的计算方法。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数据、归纳总结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对科学探究的热情,同时让他们认识到摩擦力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1. 摩擦力的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在发生或即将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2. 摩擦力的分类: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
3. 摩擦力的影响因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物体间的压力大小。
4. 摩擦力的计算:静摩擦力的最大值计算公式,以及滑动摩擦力的计算公式。
5. 摩擦力的应用:介绍摩擦力在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实例。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的存在和作用。
2. 实验教学:通过实验观察摩擦力的现象,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分析数据。
3. 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分组讨论摩擦力的特点和应用,培养他们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摩擦力在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实际意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
- 展示摩擦力的图片或视频,直观感受摩擦力的作用。
2. 探究新知- 讲解摩擦力的定义和分类,让学生理解摩擦力的基本概念。
- 通过实验演示,观察不同条件下摩擦力的变化。
-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归纳摩擦力的影响因素。
初中摩擦力说课稿
初中摩擦力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初中摩擦力”。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摩擦力”这一内容是初中物理力学部分的重要知识点。
它既是对前面所学的力的概念、平衡力等知识的巩固和深化,又为后续学习牛顿第一定律、压强和浮力等知识奠定了基础。
在教材中,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摩擦力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接着,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学情分析初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薄弱。
在学习摩擦力之前,学生已经对力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于摩擦力这种较为抽象的力,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
不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摩擦力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比如走路、骑自行车时都会感受到摩擦力的存在。
这为教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的经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摩擦力的概念和规律。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摩擦力的概念,理解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能够解释生活中与摩擦力有关的现象。
(3)会用控制变量法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等因素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团队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摩擦力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摩擦力的概念和产生条件。
(2)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等因素的关系。
《摩擦力》说课稿范文(通用5篇)
《摩擦力》说课稿《摩擦力》说课稿范文(通用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摩擦力》说课稿范文(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摩擦力》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这是一节科学探究课,教材以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探讨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
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
同时,这节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及生产实际联系十分密切,教材的编写突出了这一点。
在通过实验得出摩擦力的有关知识后,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大量生活生产中的摩擦现象,其中还编入磁悬浮列车、气垫船等与现代科技联系很密切的内容。
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二、说教学目标按照课程标准,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知道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实事求地是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与老教材的课程目标相比,它更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三、说教材的重难点本节教材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对于教材中的知识点,学生大都能理解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能力培养和探究过程体验方面,通过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因素的实验探究,突出“猜想与假设”这个环节,同时认识在探究过程中“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
四、教学设计思路为了加强这节课的探究性,体现课改精神,这节课我主要安排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实验。
初中摩擦力说课稿
初中摩擦力说课稿一、说教材《初中摩擦力》是物理课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它属于力学范畴,是研究物体相对运动时产生的一种阻碍力的现象。
本文在教材中的作用和地位是不可忽视的。
首先,摩擦力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力之一,了解摩擦力的性质、种类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周围世界,提高他们的生活实践能力。
其次,摩擦力是初中物理中的重要概念,是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对于后续学习牛顿运动定律等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内容方面,本文涵盖了以下几个小节:1. 摩擦力的定义:介绍摩擦力的基本概念,使学生了解摩擦力的含义。
2. 摩擦力的种类:分析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的特点及区别。
3. 摩擦力的大小:探讨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如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等。
4. 摩擦力的作用:阐述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走路、开车等。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学生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摩擦力的定义,掌握摩擦力的种类、大小及影响因素,了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摩擦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摩擦力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1. 摩擦力的定义和种类。
2. 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 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在于:1. 摩擦力大小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2. 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区别和联系。
3. 如何将摩擦力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四、说教法在教学《初中摩擦力》这一课时,我计划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理解力。
1. 启发法:- 通过提问和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摩擦力现象,如滑板运动、自行车刹车等,来启发学生对摩擦力的感知和认识。
- 使用实例和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的作用和重要性,例如:“为什么我们在走路时不会滑倒?”- 亮点:我会在启发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动发现,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假设,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
初中物理实验摩擦力说课稿
初中物理实验摩擦力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 掌握摩擦力的计算方法,了解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 学会使用弹簧秤等实验器材测量摩擦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数据、归纳总结的能力。
-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的性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
-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尊重实验事实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摩擦力的定义及其分类(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
- 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如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
2.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准确测量摩擦力,并理解实验误差的来源。
- 理解摩擦力的方向和作用点,以及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 弹簧秤、平板、不同材质的表面(如光滑的玻璃、粗糙的木板等)、标准物体(如木块、铁块)。
- 测量尺、粉笔、记号笔等标记工具。
2. 教学辅助材料:- 课件,包含摩擦力的动画演示和相关理论知识点。
- 实验指导书,详细说明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四、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 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如汽车行驶、人行走)引出摩擦力的概念。
- 讨论摩擦力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的重要性。
2. 理论知识讲解- 定义摩擦力,并介绍其分类。
- 讲解摩擦力的计算公式及其影响因素。
- 通过课件展示摩擦力的作用效果和实验原理。
3. 实验操作- 分组进行实验,每组分配相应的实验器材。
- 指导学生使用弹簧秤测量不同条件下的摩擦力。
- 要求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并在实验后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和分析。
4. 实验结果分析- 指导学生如何分析实验数据,找出摩擦力的变化规律。
- 讨论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如摩擦力的测量误差。
- 通过对比不同材质和压力下的摩擦力,加深对摩擦力影响因素的理解。
八年级物理《摩擦力》说课稿(通用11篇)
八年级物理《摩擦力》说课稿(通用11篇)八年级物理《摩擦力》说课稿 1一、教材分析20xx年审定的人教版新教材,本节与以往教材不同之处有两点,一是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入手感知物理知识,二是增加了一些更直观的摩擦力的彩色插图,更多的从生活中理解摩擦力。
这是本节的知识体系,包括认识摩擦力、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和生活中的摩擦力三部分。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1)摩擦力是学习了弹力、重力后的又一种重要而常见的力,是力学的基础。
(2)这不仅是二力平衡的应用,而且为后面的功和简单机械的学习,甚至高中学习做好铺垫,在力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3)不但使学生学习到摩擦力的知识,而且是学生对探究、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升华,同时也逐渐培养学生养成科学探究和重视知识应用的好习惯。
二、学情分析:初二学生虽具备了初步的归纳能力,但探究能力有差异,知识应用能力有待提高,在探索过程中乐学、会学,提高能力是关键。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摩擦力。
(2)知道滑动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增大和减小摩擦的具体问题。
2、过程与方法:感受体验实验探究、归纳总结定义结论、巩固应用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加强团队合作、培养创新精神。
重点:(1)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2)解释生活中摩擦现象。
难点: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难点突破的措施:激趣诱导,以多种方式指导教学,把时间教给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教学方法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
通过游戏引入、激发兴趣;创设情境,形成新知;设疑启发,引导探究;辩论比赛,巩固新知,对学生进行适时正确的引导。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学生利用对教材的预习,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最终形成物理知识、技能和方法。
五、教学流程教学流程分六个环节,分别是游戏引入、感受体验、科学探究、知识应用、回顾反思、作业布置。
1、游戏引入:初二学生活泼好动,对知识的渴求欲强,在新课开始我采用游戏引入,男生用一个涂油的碗,女生用一个干净的'碗,在学生都不知情的情况下,比赛抓碗游戏,而力气小的女生却出乎意料的赢了。
初中物理摩擦力说课稿
初中物理摩擦力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初中物理中的一个重点知识点——摩擦力。
摩擦力是物体间接触面间的一种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它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也是我们物理学习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首先,我们来探讨摩擦力的概念。
摩擦力是指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它可以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两种。
静摩擦力是当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时,阻止物体开始运动的力;而动摩擦力则是物体运动时,阻止物体继续运动的力。
接下来,我们要了解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首先,两个物体之间必须直接接触;其次,接触面必须是粗糙的;最后,物体间要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
只有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摩擦力才会产生。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通过实验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摩擦力的存在。
例如,我们可以让学生尝试推动桌面上的一本书,观察在不同情况下,书移动的难易程度,从而理解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和压力的关系。
此外,摩擦力的大小计算也是教学的重点。
摩擦力的大小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二是物体间的压力。
我们可以通过公式f=μN来计算摩擦力的大小,其中f代表摩擦力,μ代表摩擦系数,N代表物体间的压力。
在实际生活中,摩擦力的应用非常广泛。
例如,汽车的刹车系统就是利用摩擦力来减速或停车的。
通过学习摩擦力,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
最后,我会通过一些练习题来巩固学生对摩擦力概念的理解,以及对摩擦力大小计算的掌握。
通过这些练习,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他们的物理学习兴趣和应用能力。
总结来说,摩擦力是初中物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它不仅关系到学生对物理现象的理解,也关系到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相信学生们能够对摩擦力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认识。
谢谢大家!。
摩擦力说课-《摩擦力》说课稿
摩擦力说课《摩擦力》说课稿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开场白:各位评委好,我是X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题目是《摩擦力》,下面开始我的说课,根据新课标理论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设计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几个方面进行说明,首先说一下我对教材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的第三节,主要内容为滑动摩擦力的定义以及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摩擦力是初中物理力学中最基础的知识,是在弹力、重力之后研究的第三种常见的力,它也是今后学习压强、浮力等概念规律的基础。
所以教学地位非常重要。
另外本节课与实际生活联系比较紧密,所以对渗透“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新课程理念有很好的帮助。
二、说学情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里的初步知识,对力的三要素已经有所了解,同时还学会了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和匀速直线运动等知识,所以这些都为本节课做足了知识准备。
加上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摩擦力其实并不陌生,所以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知,所以本节课在此基础上进行一个深化,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滑动摩擦力以及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会用二力平衡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在探究影响摩擦力因素的过程中,学习应用控制变量法。
经历探究过程,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四、教材重难点重点: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会解决日常生活中有关摩擦力的问题难点: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以及对“相对运动”这一概念的理解。
五、教法和学法本节课我会采用演示和探究实验相结合的实验方法,启发引导法,提问法等方法,通过让学生经历感知、描述、测量、分析等过程达成教学目标。
“测量水平运动的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必做实验。
本节课让学生亲身体验来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和作用效果,再通过科学探究过程,认识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是学生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的一个重要过程。
初中物理摩擦力的说课稿
初中物理摩擦力的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初中物理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摩擦力。
我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评价与反思五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摩擦力的概念,掌握摩擦力的种类及其影响因素,学会计算摩擦力的大小。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观察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科学态度。
教学内容: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摩擦力的定义及其产生的条件。
2. 摩擦力的种类: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
3. 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4. 摩擦力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他们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2. 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亲身体验摩擦力的存在和作用。
3. 讨论式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摩擦力的应用和相关问题。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如走路时鞋底与地面的摩擦,引入摩擦力的概念。
2. 探究摩擦力- 讲解摩擦力的定义和产生的条件,引导学生理解摩擦力的基本原理。
- 通过实验演示,展示不同条件下摩擦力的变化,如在不同材质的表面上滑动物体。
3. 摩擦力的种类和计算- 介绍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的特点。
- 讲解摩擦力的计算公式,并结合实例进行计算演示。
4. 摩擦力的应用- 讨论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刹车、书写等。
-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增大或减小摩擦力,以及这样做的意义。
5. 课堂小结- 总结摩擦力的知识点,强调摩擦力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 通过提问检测学生对摩擦力知识的掌握情况。
评价与反思:1. 评价方式: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摩擦力说课稿
摩擦力说课稿一、说教材摩擦力这一部分内容在物理课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力学领域的基础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本教材主要介绍了摩擦力的概念、产生原因、分类、计算方法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1. 作用与地位摩擦力是力学中的重要概念,它对于解释和预测物体在接触面上的运动和静止状态具有关键性作用。
在初中物理课程中,摩擦力是连接力学基础与生活应用的桥梁,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观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主要内容本文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1)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是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2)摩擦力的分类: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
(3)摩擦力的影响因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两个物体的压力以及摩擦系数。
3. 与其他知识的联系摩擦力与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第三定律等内容密切相关。
此外,摩擦力还与物体的运动状态、力的作用效果等知识相互关联。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学生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摩擦力的概念,掌握摩擦力的分类。
(2)了解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掌握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3)学会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摩擦力的规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2)使学生认识到摩擦力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摩擦力的概念、分类及产生原因。
(2)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3)摩擦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1)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
(2)摩擦力的计算方法。
四、说教法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摩擦力的相关知识,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和策略,旨在突出我的教学特色和亮点。
八年级物理下册说课稿:第八章《三、摩擦力》
八年级物理下册说课稿第八章:三、摩擦力一、教学目标本节课主要教授摩擦力的概念、特性以及应用,并帮助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能够准确地定义摩擦力;2.掌握摩擦力的特性和对物体运动的影响;3.掌握应用摩擦力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理解摩擦力的特性和影响;2.运用摩擦力解释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问题导入(5分钟)学生已经学习过力和科里奥利力的概念,我们先通过以下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哪些与摩擦有关的场景?•你们能否解释摩擦力是如何影响物体的运动的?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了解到摩擦力的普遍存在和对物体运动的重要影响。
2. 概念解释(10分钟)通过投影或板书,向学生解释摩擦力的定义和特性:•摩擦力是指两个物体间因接触面存在相对运动或者有相对运动趋势而产生的阻碍或阻力。
•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性质和物体间压力大小有关。
•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3. 实验演示(15分钟)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摩擦力的特性和影响,我们将进行以下实验演示:•实验一:水平推动物体通过在平滑桌面上放置一个物体,并用手轻轻推动,观察物体的移动情况。
•实验二:斜坡上滑动物体将物体放在斜坡上,观察物体在斜坡上滑动的情况,比较斜坡的角度对物体滑动速度的影响。
通过实验演示,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4. 摩擦力的应用(10分钟)通过投影或者板书,向学生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运用摩擦力的例子,并引导他们思考摩擦力在这些例子中的作用。
例如:•刹车:汽车刹车时,通过摩擦力使车轮停止转动从而减速。
•水平运动:人行道上行走时,我们的鞋子与地面的摩擦力使我们能够保持平稳移动。
通过这些例子,学生可以明白摩擦力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5. 小结和拓展(5分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并展示一些拓展的知识点,例如:•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区别;•摩擦力的计算方法。
初中摩擦力说课稿6篇
初中摩擦力说课稿6篇初中摩擦力说课稿6篇我们将为大家介绍说课稿的编写要点和技巧,希望能够给教师们提供一些实用的指导和建议。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摩擦力说课稿,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初中摩擦力说课稿(精选篇1)活动目标1、在动手操作中,激发幼儿探究摩擦力的兴趣。
2、发展幼儿思维,能尝试用多种办法改变摩擦力的大小。
3、引导幼儿了解摩擦力,感知不同材料对摩擦力产生的影响。
活动准备1、课件:图片—陀螺2、玻璃球、干枣、斜面、轮胎、麻绳、带拉链的衣服、蜡烛、饮料瓶、毛巾。
活动过程一、导入1、感知摩擦力的存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请部分幼儿演示拔河比赛2、请小朋友说一说,手抓住绳子后有什么感觉。
教师:会感觉到一种阻碍我们的手和绳子摩擦的力,这叫做摩擦力。
二、展开1、教师:摩擦力是一种神奇的力量,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而且它还有一个古怪的脾气,就是有时候大,有时候小。
你们想不想和老师一起研究一下这个古怪的摩擦力呀2、实验:摩擦力通过实验了解摩擦力,感知不同材料对摩擦力产生的影响。
知道摩擦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1)让陀螺在光滑的木板和铺有绒布的木板上转动,比较那个陀螺会最先停下来。
提问:哪个陀螺会最先停下来,为什么:铺有绒布的木板上的陀螺会最先停下来,因为绒布很粗糙,摩擦力大;光滑的木板因为表面光滑,摩擦力小,所以陀螺转动的时间长。
(2)夹玻璃球和夹枣比赛。
引导幼儿分组进行实验:将装在瓶子里的玻璃球和装在瓶子里的枣夹出放在盘子里,看看哪一组最先夹完。
提问:这次你有什么发现,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摩擦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系,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 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
3、动脑筋想办法,如何减小和增大摩擦力。
摩擦力有时大,有时小,有时候会帮助我们,有时候又会给我们制造麻烦,现在请小朋友开动脑筋,让摩擦力帮助我们做好事。
(1)衣服上的拉链拉不开怎么办(让幼儿尝试用蜡烛减少摩擦力解决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摩擦力》初中物理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材中摩擦力的测量涉及到二力平衡知识的具体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知识的具体应用,通过学习本节教材的知识,提高了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1)、知识与技能知道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实事求地是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体验自然科学的价值,体验知识来源于实践而又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关系。
3、教材的重难点本节教材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对于教材中的知识点,学生大都能理解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能力培养和探究过程体验方面,通过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因素的实验探究,突出“猜想与假设”这个环节,同时认识在探究过程中“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
二、教法和学法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
引导转化作用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简单的把"启发式教学"看作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要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去指导教学。
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我打算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三、教学程序的设计依据本节教材编排的顺序,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程序和相应的具体操作:(一)创设情境,实验引入:今天上课之前,我带了几个小玻璃球准备和同学们一起进行科学研究。
但在来学校的路上,小玻璃球变脏了。
老师给他们洗干净了。
现在,请两个同学把玻璃球请出来。
(请两个同学上台20秒夹球)提出问题:玻璃球为什么不好夹?——学生讨论回答你认为摩擦力是一种什么样的力?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摩擦力。
(二)新课学习1、认识什么叫摩擦力先请同学们把手平放在桌面上,手心朝下,一起来做几个动手实验。
(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运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2)、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3)、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动,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进而引入摩擦力的定义及种类。
并进一步指出,在静摩擦、滑动摩擦、滚动摩擦中,滑动摩擦是初中学习的重点,自动导入到本节第二个环节"影响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的学习。
2、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1)探究活动的第一步是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在学生认识到摩擦力的存在后,我很自然地向学生们提出了问题:同学们猜一猜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有的学生思维受教材的影响,提出的是教材上的猜想,对于这部分同学注意对他们进行鼓励,让他们提出其它猜想。
有的同学在课堂上思维很活跃,不局限于书本,而会提出其它猜想,作为老师,这时即使学生提出的某些猜想显得很幼稚、很荒诞,也要发掘其合理因素并予以鼓励。
但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想,在学生说出他的猜想后,可以问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想呢?”在各种猜想均列出后,我向同学们指出,摩擦力产生的机理和制约因素都很复杂,对摩擦的研究已形成一门系统的学科“摩擦学”,其中一些问题至今仍在探索中。
今天,我们只对四个猜想进行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压力有关?是否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是否与物体运动的方向有关?是否于表面积的大小有关?并将全班分为四个大组,每组用实验探究一个猜想。
(2)探究活动的第二步是学生制定探究计划与设计实验怎样证明学生自己的猜想?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他们交流讨论,然后有针对性地请了一位同学来说说他们组讨论的探究计划。
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点拨,启发学生,问他们“大家赞同他的方案吗?其他同学还有没有更好的实验方案?”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不止一个,我们这组的同学是要研究压力的.变化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那我们应如何设计实验才能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变化是由这个因素引起的,而不是由其它因素引起的呢?通过学生的思考、交流和讨论、老师的点拨,学生都会制定出正确的探究计划。
(3)探究活动的第三步是学生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论证得出实验结论实验前,提醒同学们注意实验器材的选择,提醒学生如果想让弹簧测力计上的示数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该让木块在长木板上做怎样的运动?(匀速直线运动);这里运用了什么知识?(二力平衡知识)。
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巡视各实验小组,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实验结束后,四个实验小组的代表公布自己的实验数据,全班同学共同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无论学生的猜想是否与实验的结论相符,都要对学生进行鼓励,肯定他们的这种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
同时鼓励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在课后继续探索滑动摩擦力是否与其他因素有关。
在得到实验结论后,继续引导学生们总结实验中采用的方法:如果一个物理量与多个因素有关,我们在研究某一个因素对该物理量的影响时,应控制其它与该物理量有关的因素不变,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变量控制法”。
接着再讲述:“变量控制法”是科学研究的一个基本方法,它适用于多因素问题的研究。
它不仅仅适用于研究物理问题,也适用于其他科学领域问题的研究,在今后的学习和探究中,我们还要经常使用这个方法。
一、教材分析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材中摩擦力的测量涉及到二力平衡知识的具体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知识的具体应用,通过学习本节教材的知识,提高了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认知目标:知道摩擦力的种类,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摩擦力的大小,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知道摩擦在实际中的意义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自然科学的价值,体验知识来源于实践而又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关系。
3、重点、难点的确定重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难点:摩擦产生的原因和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教材对滚动摩擦没有单独讲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来讲,这在初中还是适当的。
二、教法和学法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
引导转化作用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简单的把“启发式教学”看作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要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去指导教学。
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我打算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三、教学程序的设计依据本节教材编排的顺序,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程序和相应的具体操作:(一)创设情境,实验引入:今天上课之前,我带了几个小玻璃球准备和同学们一起进行科学研究。
但在来学校的路上,小玻璃球变脏了。
老师给他们洗干净了。
现在,请两个同学把玻璃球请出来。
(请两个同学上台20秒夹球)提出问题:玻璃球为什么不好夹?——学生讨论回答你认为摩擦力是一种什么样的力?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摩擦力。
(二)新课学习1、认识什么叫摩擦。
先请同学们把手平放在桌面上,手心朝下,一起来做几个动手实验。
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运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2.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3.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动,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进而引入摩擦力的定义及种类。
并进一步指出,在静摩擦、滑动摩擦、滚动摩擦中,滑动摩擦是初中学习的重点,自动导入到本节第二个环节“影响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的学习。
(三)关于第二个环节的学习,我打算请学生上讲台来完成书本上138页的“影响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实验。
一个学生上台实验过程中,其它学生仔细观察,如发现台上学生操作有误,即可举手取而代之。
这样做有几点好处:其一、台上学生得到了动手的机会;其二、台下的学生在整个过程中也由于有了驱动力,就不仅仅只是看“热闹”,而转为聚精会神看“门道”了,这样即使他们没有上台,但对这个实验也绝对印象深刻;其三、实验是同学动手做的,而不是老师包办的,故而实验结论更有说服力;其四、实验装置只须一套,对实验器材简陋的部分学校,这个方案应该是可取的。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起着从旁引导的作用。
一开始提出问题:如果要测一个力,大家首先会想到什么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是测什么力的?(拉力);如果想让弹簧测力计上的示数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该让木块在长木板上做怎样的运动?(匀速直线运动);这里运用了什么知识?(二力平衡知识)。
这时再让学生仔细阅读书上的这一实验,然后再点一位同学上台操作实验。
完成书本138至139的实验后,再让同学开动脑筋想想:如果想通过实验知道滚动摩擦和滑动摩擦谁大谁小,可以怎样来设计一个实验,谁想到谁就上台来操作,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四)第三个环节是“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我打算由身边事例进而总结得出理论。
增大摩擦的方法:(1)增大压力;(2)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减小摩擦的方法:(1)减小压力;(2)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3)用滚动代替滑动;(4)使接触面脱离。
接着顺带提问:我们观察到一般的交通工具如自行车、汽车、火车都装有轮子,这是采用什么方法来减小摩擦?而现在有一种新型交通工具——磁悬浮列车,它是没有轮子的,但它的时速可达到500公里以上,是当今世界最快的地面客运交通工具,它又是利用什么途径来减小摩擦的呢?(五)以分组抢答形式完成一些课堂反馈题:1.体操运动员在比赛之前,双手为什么先要擦上镁粉?而当他想要做回环动作时,双手又不能抓得太紧,为什么?2.某乡亲想清除黄豆中的砂粒,他把黄豆放在倾斜的桌面上,黄豆就顺着斜面滚下桌面,而砂粒都留在桌面上,这主要是由于A.砂粒比黄豆密度大B.砂粒比黄豆体积小C.砂粒受到的滑动摩擦比黄豆受到的滚动摩擦大D.砂粒受到的滑动摩擦比黄豆受到的滚动摩擦小3.一辆重100牛顿的小车,使它沿水平地面作匀速直线运动,需用推力10牛顿,这小车受到地面对它的摩擦力为4.下列事例各是哪种类型的摩擦:用黑板擦擦黑板时的摩擦人走路时,鞋底与地面的摩擦行驶中的汽车轮子与地面的摩擦(六)请一位同学朗读下面小文章,加深对摩擦力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