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无“戏”处起波澜--郭沫若历史剧《高渐离》第一幕技巧分析(论文)

合集下载

第四讲 郭沫若

第四讲 郭沫若

一、郭沫若早期文艺观 20世纪20年代,郭沫若持 浪漫主义文艺观。主要特征 是尊崇自我,偏重主观;强 调创作要有天才、灵感、内 心激情。这种强调自我表现 的主情主义文学观,是他早 期个性主义思想的体现。
二、郭沫若的泛神论思想
一是中国道家庄子的哲学思想; 二是印度大诗人泰戈尔的宇宙和谐、人 类一体的泛爱思想; 三是英国哲学家斯宾诺莎的泛神论思想。 “泛神便是无神,一切的自然只是神的 表现, 自我也只一的浪漫主义色 彩,以及个性解放、反对偶像的精神。
2 .自叙传小说:《漂流三部曲》, 开创了中国现代小说的“三部曲”形式 3.意识流小说:《残叶》,新文 学中最早运用意识流手法的作品 (二)抒情散文 1、自传性散文:《芭蕉花》,《铁盔》等 2、散文诗: 《路畔的蔷薇》等
第三节 以《屈原》为代表的历史剧创作 一、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
早期的历史剧《卓文君》(1923)《王昭君》 (1923)《聂嫈》,合集为《三个叛逆的女 性》(1926) 抗战时期的历史剧《棠棣之花》(1937,9— 10月)《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 胆》《南冠草》(创作于1942年1月至1943 年4月)这些作品都取材于战国时期,贯穿 在不同历史画面中的是善与恶、忠与奸、美 与丑形态各异的斗争,充满了磅礴的气势, 充满了历史的悲剧精神。
1919年12月末作 《女神》泰东图书 局一九二一年八月版 从泛神论出发,诗人只承认地球是自己的母亲,而不承认天上 还有位父亲( 上帝 )。这几节诗热情歌颂了工人农民,因为他 们都在地里干活,最亲近自己的母亲。诗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 五四时期的劳工神圣思想 。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滚滚的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 力的Rhythm哟!

论郭沫若创作的浪漫主义

论郭沫若创作的浪漫主义

论郭沫若作品中的浪漫主义学校:班级:姓名:目录Abstract: 郭沫若的作品包含了大量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对中国现代文学创作有重要的影响,郭沫若文学创作中大量的浪漫主义手法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研究和共鸣,对其诗歌《女神》《天上的街道》《天狗》历史剧《屈原》《李白与杜甫》等作品中的浪漫主义进行了大量的浪漫主义的学术讨论与赏析,可以说前人之述备矣。

相比于前人在郭沫若宏观长线上的分析略有欠缺,对其浪漫主义人文价值的挖掘深度还有所欠缺,对于郭沫若的浪漫主义研究中诗歌舞台历史剧是重要的线索,而这两条线索不是平行的,而是关联的故基于此,本文的写作有两点目的第一.主要联系郭沫若文学创作背景与宏观浪漫主义的分析对比进行切入,如与创造社的关系、与中国新诗的关系、与中外现当代浪漫主义的对比,重点在于商讨对郭沫若浪漫主义的人文价值与价值取向进行宏观把握。

关键词:浪漫主义,宏观,郭沫若,对比,人文价值Key words:Romanticism ,Macroscopic、,GuoMoRuo, Comparison humanism 1.绪论2.(分论点一)郭沫若文学浪漫主义背景阶段2.1 郭沫若文学创作背景2. 2 郭沫若文学的创作阶段3.(分论点二)郭沫若浪漫主义的具体表现3.1 郭沫若诗歌中浪漫主义的表达3.2 郭沫若历史剧中浪漫主义的表达4.(分论点三)郭沫若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特点4.1 郭沫若文学创作的旗帜性4.2 郭沫若文学创作的革命性绪论: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号尚武,郭沫若是他1919年9月发表新诗时曾用笔名。

郭沫若是中国著名文学家、史学家、翻译学家、其文学创作有诗歌、历史剧、散文等诸多文学体裁,新诗的奠基人之一,现代诗派奠基人之一,郭沫若的作品包含了大量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对中国现代文学创作有重要的影响。

郭沫若文学创作中大量的浪漫主义手法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研究和共鸣,对其诗歌《女神》《天上的街道》《天狗》历史剧《屈原》《李白与杜甫》等作品中的浪漫主义进行了大量的浪漫主义的学术讨论与赏析,可以说前人之述备矣,本文的写作有两点目的第一.主要联系郭沫若文学创作背景与宏观浪漫主义的分析对比进行切入,如与创造社的关系、与中国新诗的关系、与中外现当代浪漫主义的对比,重点在于商讨对郭沫若浪漫主义的人文价值与价值取向进行宏观把握,不具体拘泥于其某个时期的具体作品。

论郭沫若历史剧的戏剧性

论郭沫若历史剧的戏剧性

论郭沫若历史剧的戏剧性郭沫若是中国文坛上极富争议的人物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等,其中历史剧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他创作的历史剧具有浓重的革命意义和强烈的戏剧性,深受广大读者和观众的喜爱。

本篇论文将从戏剧性的角度来分析郭沫若的历史剧,探讨其中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提纲:1. 郭沫若及其历史剧介绍1.1 郭沫若生平简介1.2 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特点2. 历史剧的定义与特征分析2.1 现代历史剧的起源与发展2.2 历史剧的创作特征和审美特点3. 剧本结构和情节分析3.1 剧本结构的基本元素3.2 情节的设置与推进4. 角色刻画4.1 角色的形象构建方法4.2 人物性格塑造和情感表达5. 台词和语言表现5.1 台词质量的评价标准5.2 语言表现的审美特点和风格6. 艺术手法与表现技巧6.1 营造气氛的手法及效果6.2 运用舞台美术和灯光效果增强戏剧效果7. 历史剧的创作主题与文化内涵7.1 以历史为题材有何特点和优势7.2 探究历史剧背景和所蕴含的文化内涵8. 历史剧的价值和意义分析8.1 历史剧的文化传承和教育意义8.2 历史剧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成就9. 结语9.1 对郭沫若历史剧的评价9.2 历史剧在当今社会的意义和前景展望1. 郭沫若及其历史剧介绍在本部分,我们会介绍郭沫若的生平简介,然后是他的历史剧创作特点。

这两点十分重要,因为只有了解到他的创作经历和创作特点,我们才能更好地评估他的作品和思想。

2. 历史剧的定义与特征分析在这个部分,我们将首先探讨现代历史剧的起源和发展,然后会分析历史剧的创作特征和审美特点。

这一点很关键,因为只有了解到历史剧的特征和审美价值,我们才能更好地看到郭沫若历史剧的价值。

3. 剧本结构和情节分析在这个部分,我们将分析剧本结构的基本元素,以及情节的设置和推进。

这两点非常重要,因为这些是一个成功的剧本所必须具备的关键元素。

4. 角色刻画在这个部分,我们将分析角色的形象构建方法和人物性格塑造和情感表达。

郭沫若历史话剧艺术简介

郭沫若历史话剧艺术简介

白话写史剧中华第一人——郭沫若历史话剧艺术简介王太学写历史话剧,是作为文学家、剧作家的郭沫若在文学艺术方面的突出成就。

他从1920年起至1960年的四十年间,以旷代罕见的才华和火样的激情,在史剧创作上纵横驰骋,取得了累累硕果,共创作剧本18部,其中史剧为17部,现代剧1部(《甘愿做炮灰》)。

他的剧作具有高度的创造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广大民众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为史剧创作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是用白话写史剧的奠基人。

他的剧作经验,对以后乃至今天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创作同样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一、以古喻今、借古讽今,用史剧形式为现实生活服务,配合和推动社会的伟大变革。

1、五四时期,用史剧形式鼓动人们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民主与自由。

这个时期的史剧为三个叛逆的女性,即《卓文君》、《王昭君》、《聂(yíng)》,剧中的三位女性都聪明、美丽、大胆、机智,热爱自由、蔑视权贵,敢于反抗。

①《卓文君》,(1923年2月),写西汉时年青寡妇卓文君私奔司马相如的故事。

卓父为四川巨富卓王孙。

文君婚后早寡,父逼其守节,她却跟穷困潦倒的书生司马相如私奔。

父与公爹追上她,她坚决反抗,获得了自由。

②《王昭君》(1923年7月),郭沫若笔下的王昭君,一反旧意,成为反抗封建最高统治者及奸臣、走狗的女英雄,她甘愿下嫁匈奴,就是向汉元帝挑战,她的反抗是大胆的。

③《聂》(1925年6月),写聂、聂政为国锄奸的故事。

战国时韩国的民女聂机智、勇敢、果断有崇高的志气和丰富的感情,她女扮男装,追随弟弟聂政除奸,自己也献出了生命。

郭沫若用此剧歌颂了为民请命的献身精神,对鼓舞人民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黑暗统治作坚决的斗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抗战时期,郭沫若用史剧教育人民,不屈不挠地反对分裂,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为真理斗争到尽头。

这时期郭沫若共写了6部史剧,6剧朝代不同,主题都是爱国、统一、自由、光明,歌颂为正义献身的光辉形象,对独裁、卖国的丑类给予无情的揭露和鞭笞。

《高渐离》得失论

《高渐离》得失论

.

王 大敏

但是

,
秦何
-
一 一
,
`


一— 一一一

一 — 一一 一 一 一
,
罪民

?
出 自剧


_

,
被 压 迫群 众


是 郭沫 若 抗 战 时 期 写 的 取

之 口 的 揭 露 和 控诉 绝 大 多 数 都 是 零 星 空 涧 追 忆性 的 有 些 甚 至 严 重 模 糊 了 是 非 的 片
执 法 只 抬 取 脚 来 老 生 常 谈 的 套语 泛 泛 叫 骂
欲使 乒暴 形 活 理
细节

,
思 想 上 指 出 作 者 的 现 实 影 射 日的 和 意 义
,
,
万 人咸 恨
,
其可 得 软 ?
I
还 往 往 和 他 另外 五 部 成 就 佼大 的 杭

作者 在 剧 中也 并非 没 有 揭 批 暴 君 的 典 型

,
冤 冤 不 解 并 到 处 找人 去 行 刺 为 民 的原 则 性 斗 争
是 让 高 渐 离 劝 宋 意 放 弃 没 有出 路 的 彻 底改 变 作 风
。 ,
聂政 的 一 诺 千 金

舍身
主张
” 客生 涯
到 江 东 去和 群 众
,
前往 集合

材 于 战 国 末 期 的 一 部大 型 历 史 话 剧
剧写 出
刁难
,
这 部
送审 ” 时
,
遭 到 国 民党 检 查 机 构 的
,

论《高渐离》——郭沫若抗战时期历史剧创作初论之一

论《高渐离》——郭沫若抗战时期历史剧创作初论之一

作者: 蒋潇
出版物刊名: 唐都学刊
页码: 42-48页
主题词: 高渐离;历史剧创作;郭沫若研究;棠棣之花;戏剧春秋;《屈原》;南冠草;现代文学;
《女神》;历史悲剧
摘要:<正> 众所公认,郭沫若同志抗战时期的史剧创作是继他的《女神》之后第二个文学创作的高峰。

《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六部大型历史悲剧大大地丰富了我国现代文学的宝库。

《高渐离》是郭沫若以战国时期的历史为题材所写史剧的最后一部,完成于1942年6月,发表于同年10月30日出版的《戏剧春秋》2卷4期上。

《高。

《中国现代文学史》郭沫若的主要考点

《中国现代文学史》郭沫若的主要考点

郭沫若的主要考点1、为什么说《女神》真正开创了现代新诗的格局关键点:①思想内容:充分展示了现代意识和时代精神(包括对旧事物的批判,创新精神和更新意识的歌颂,以及充满叛逆精神的自我形象的塑造)②艺术特点:浓烈醇厚的浪漫主义抒情特色(火山爆发式的激情和狂飙突进般的气概;丰富奇特的想像和绚丽浓厚的色彩;外在形式上真正实现了“诗体的大解放”)2、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理论及实践成就(07年考过相关内容)关键点:①理论观点:历史悲剧和对历史题材的再创性理论观点②整体艺术风格(选材和剪裁上的独到性;重塑人物的主观性色彩;浓烈的抒情色彩和沉郁的悲剧气氛)【《女神》】于1921年出版的《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新诗集,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全面展示出现代意识和时代精神的白话自由体新诗集。

许多人通过它强烈地感受到:原来新诗是可以这样写的。

一、《女神》的思想内容:《女神》以其饱满激昂的情绪充分传达了五四时代高扬科学民主、反对封建专制、主张个性解放的时代特质,集中强烈地体现了狂飙突进、焚旧铸新、无所畏惧的时代精神,整部诗集充满了对社会黑暗的深恶痛绝和势不两立,无情揭露了世间的不平、污浊与腐朽,表达了诗人向旧制度和旧世界勇敢挑战的气概。

1、对旧事物的批判。

在《凤凰涅磐》中,诗人借凤凰的哀歌面对“冷酷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血”的“茫茫宇宙”,发出了强烈的诅咒和质问。

于是诗人化作“一条天狗”,“把月来吞了”,“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把全宇宙来吞了”。

需要指出的是,诗人对旧事物的批判并不只是针对某些个别的社会现象,而是一切阻碍社会进步的旧事物,是整个的旧宇宙,包括旧中国,这其中还特别包括诗人的“旧我”。

虽然当时也有许多进步诗人写过向往光明的诗歌,但像这样敢于同旧世界决裂、敢于向旧世界宣战,充满着创造的信心和乐观精神、充满着英雄气概和革命理想主义的诗篇却很少见到。

2、充溢着热情的创造精神和更新意识。

高渐离郭沫若

高渐离郭沫若

高渐离郭沫若 高渐离是郭沫若 的作品,写的是什么内容呢?主要讲了些什么? 简介 《高渐离》是郭沫若同志一九四二年的作品,原名《筑》,初版于一九四六 年,人民文学 出版社于一九五七年根据一九五四年新文艺出版社版, 经作者作了较大的修 订,收入《沫若文集》,并改名为《高渐离》。

1979 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根据 《沫若文集》第四卷中《高渐离》旧型重印,作者生前曾亲自校订过。

战国时期,西方的秦国依靠商鞅变法而变得强大,东方六国无法抵抗。

公元 前 230 年,秦灭韩,公元前 228 年,秦灭赵,兵锋直指燕国。

燕国太子丹为化解 危局, 于公元前 227 年派遣荆轲西入秦国首都咸阳, 以燕国督亢之地图与秦国叛 将樊於期的首级为筹码,得以得到秦王召见,刺杀秦王。

后刺杀行动失败,荆轲 死难,其朋友高渐离、宋意等人逃匿。

公元前 222 年,秦灭燕。

公元前 221 年, 秦灭齐,统一天下。

两年后,也就是公元前 219 年,秦始皇嬴政东巡郡县,本剧 的故事 也就从此开始。

高渐离隐居在宋子城的一家酒馆,隐姓埋名,充当佣保;后为秦始皇御医夏 无且所发现, 被擒。

在囚禁的期间, 高渐离的女主人怀贞夫人也被带至琅琊行宫, 秦始皇强暴了怀贞夫人,后者自尽未果。

秦始皇爱惜高渐离的音乐才能,又忌惮 高渐离是荆轲的朋友,于是熏瞎高渐离双眼,并对其施以阉刑,而高渐离的心境 也在慢慢变化&hellip;&hellip;曾经的主仆再度聚首, 都已是废人, 高渐离和怀 贞夫人开始策划对秦始皇的刺杀&hellip;&hellip; 人物表: 秦始皇&mdash;&mdash;年四十一。

胡亥&mdash;&mdash;秦始皇之第十八子,年十一。

赵高&mdash;&mdash;秦始皇之中车府令,与秦始皇同年。

李斯&mdash;&mdash;廷尉,年近五十。

论郭沫若历史剧的戏剧性

论郭沫若历史剧的戏剧性

论郭沫若历史剧的戏剧性郭沫若,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文学作品,其中尤以历史剧在文学界和戏剧界享有盛誉。

本文将通过对郭沫若历史剧的戏剧性进行分析,探讨其在剧本结构、角色形象、舞台效果等方面所展现出的独特魅力。

一、引言在现代中国戏剧史上,郭沫若历史剧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史诗般的气质使之成为了当时社会中广受欢迎的剧种之一。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郭沫若历史剧的戏剧性,为读者深入理解该剧种的特点和魅力提供一个全面的议论。

二、背景介绍1.郭沫若及其创作背景2.历史剧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三、郭沫若历史剧的戏剧性特点1. 剧本结构的完整性和紧密性;2. 角色形象的鲜明和多样化;3. 舞台效果的威力和表现力;4. 语言的表达力和韵律美;5. 音乐的厚重感和独特性;6. 社会意义的深刻和丰富性。

四、剧本结构的完整性和紧密性1. 故事情节的合理安排和快节奏的展示;2. 冲突和矛盾的多元化和层次感的丰富性;3. 人物角色的饱满性和复杂性;4. 剧本前后呼应和各个部分之间的连贯性。

五、角色形象的鲜明和多样化1. 主角的奋发和壮志;2. 反派的阴险和狡猾;3. 配角的性格特点和形象特征;4. 群众的群体形象和人群情感。

六、舞台效果的威力和表现力1. 音乐的氛围营造和情绪感染;2. 灯光的多变和情境烘托;3. 舞美的和谐与反差;4. 表演的紧张和自然。

七、语言的表达力和韵律美1. 地方方言和白话文的使用;2. 诗歌语言和武侠语言的融合;3. 话语语气和口吻风格的刻画;4. 韵律节奏和声音拼合的处理。

八、音乐的厚重感和独特性1. 古老曲调和弦式的运用;2. 形象音乐和配合视觉效果的音乐;3. 主题音乐和具象化的情感表达;4. 交响乐和管弦乐的效果运用。

九、社会意义的深刻和丰富性1. 郭沫若历史观的理论启示和文化内涵;2. 人民群众和英雄形象的历史感染力;3. 现实社会与历史事件的联系和解读方法;4. 文化精神与伟大时代思想的融合和表达。

高渐离的任务分析

高渐离的任务分析

高渐离人物形象分析高渐离,战国末燕(今河北省定兴县高里村)人,荆轲的好友,擅长击筑(是古代的一种击弦乐器,颈细肩圆,中空,十三弦),高渐离与荆轲的关系很好。

高渐离并不是历史上的主要任务,只因其与刺客荆轲有关系而一笔带过,史料中并没有具体描述高渐离的一生。

一、历史上记载的高渐离:《战国策·燕策三》记载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

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

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荆轲刺秦失败后)于是秦大怒燕,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

十月而拔燕蓟城。

燕王喜、太子丹等皆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

秦将李信追击燕王,王急,用代王嘉计,杀太子丹,欲献之秦。

秦复进兵攻之。

五岁而卒灭燕国,而虏燕王喜。

秦兼天下。

其后荆轲客高渐离以击筑见秦皇帝,而以筑击秦皇帝,为燕报仇,不中而死。

《史记·刺客列传》记载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

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

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

于是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

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匿作于宋子。

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旁徨不能去,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

从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

”家丈人召使前击筑,一座称善,赐酒。

而高渐离念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

2012年南师大文学考研真题(五篇范例)

2012年南师大文学考研真题(五篇范例)

2012年南师大文学考研真题(五篇范例)第一篇:2012年南师大文学考研真题必做部分名词解释艺术构思三吏三别骑士文学样板戏简答1、举例说明艺术夸张。

2、《说文解字》的内容和使用方法。

3、戴望舒诗歌的艺术特征。

4、简述18c英国文学成就。

各专业部分现当代文学论述1、五四文学的基本特征。

2、曹禺《雷雨》中人性的复杂性及其表现。

3、朦胧诗的美学特征。

分析题从地域文化表现的角度,分析比较中国现当代文学各个时期的小说创作。

专业写作:评论鲁迅《雪》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论述1、比较高乃依和拉辛悲剧创作的异同。

2、狄更斯《双城记》的主题思想。

3、为什么说屠格涅夫的长篇小说创作构成了19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俄罗斯的艺术编年史?分析题结合具体的作品,分析艾略特《荒原》的艺术特色。

古代文学论述1、鲁迅说“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谈谈看法。

2、为什么说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3、《红楼梦》的艺术成就。

分析题分析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的思想艺术成就。

专业写作:《颜氏家训·勉学》节选的标点、加点词解释。

再结合文章写议论文,对“有学者贫贱,无学者富贵”的看法。

文艺学、文体应用学、影视学论述1、简述四六文的艺术特征及文学价值。

2、举例简述文学的话语特征。

3、举例简述“崇高”,“崇高”在当代写作中有什么意义。

分析题分析鲁迅的一段话:“凡人之心,无不有诗。

如诗人作诗,诗不为诗人独有。

凡一读其诗,心即会解者,即无不自有诗人之诗。

”专业写作:题目:论虚构。

要求:字数不少于1500字第二篇:南师大近5年现当代文学真题南京师范大学考研题2010年文学院考研试题综合基础第一部分各专业必做题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1风骚2文选3杨朔模式4意识流小说二简答题每题10分1《聊斋志异》的艺术特点2荷马史诗的艺术成就3灵感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的作用1980年代问题报告文学的特点第二部分中国现当代文学必做题一论述题每题20分1《文学改良刍议》与《文学革命论》的异同2都是以上海为描写对象,新感觉派小说与茅盾的《子夜》有何不同新写实小说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关系二分析题 30分十七年文学和解放区文学的关联性专业写作三中国现当代文学有人说冰心爱的哲学太肤浅,丁玲政治色彩太浓,萧红作品思想太单纯艺术性弱,只有张爱玲能把握住人性,将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很好地结合,是最优秀的现代女性作家。

郭沫若历史剧特点

郭沫若历史剧特点

郭沫若历史剧特点大家知道郭沫若的历史剧的特点吗?关于郭沫若历史剧特点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郭沫若历史剧特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郭沫若历史剧特点(一)浓郁的诗的意境和强烈的浪漫主义的气息,也是构成郭沫若历史剧创作特色的一个因素,而且被一般人认为是一个主要的因素。

作者是一个著名的抒情诗人,他对于诗有特殊的敏感,也很善于在剧中酝酿和组织诗的场面,造成诗的效果。

例如,在《蔡文姬》一剧中,作者把《胡笳十八拍》中许多扣人心弦的章句,象明珠一样,镶嵌在剧情发展的重要关口,大大加强了全剧的诗的气氛和艺术感染力。

特别是在诗章的伴唱运用上,作者不仅是把它作为深刻揭示剧中人物内心独白的有力手段,使之成为塑造人物性格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把读者和观众更进一步地引向了剧中的规定情境,缩短了历史和现实的“距离”。

此外,第三幕中蔡文姬在长安郊外父亲墓前的梦境,描写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诗意,第五幕中反复吟哦和演唱的《重睹芳华》,都使剧本获得了强烈的诗的意境,也增添了浓厚的浪漫主义的色彩。

《武则天》虽然和《蔡文姬》不同,但它也没有放弃使用诗的手段塑造形象。

历史剧,顾名思义,应该是历史科学和文学创作的有机结合,它当然允许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丰富的艺术想象和艺术构思,浪漫主义的艺术方法,在历史剧创作中同样有着它的广阔天地,作者认为:“话剧是现实主义的艺术,用话剧这种体裁来写历史剧,这种做法就包含着浪漫主义在内。

”“我们写古人所能凭借的材料都是很有限的,那就要求历史剧作者发挥想象力,把很少的材料组织成一个完整的世界。

创作历史剧应当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作者举了《蔡文姬》的创作为例子:“我写《蔡文姬》,一部分是根据历史上的材料,一部分是我编造的。

有些人物是虚构的,有些事情的过程也是想当然的。

”①《蔡文姬》较之《武则天》,是更能够体现作者的创作见解和创作风格的作品。

它作为历史剧,其主要事件和人物都是有历史事实为根据的;但这并没有妨碍作者去充分运用他的想象力进行大胆的艺术虚构。

郭沫若六部历史剧

郭沫若六部历史剧

郭沫若六部历史剧郭沫若在抗战时期(皖南事变后)创作的《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和《南冠草》。

大家平时会看郭沫若六部历史剧吗?关于郭沫若六部历史剧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郭沫若六部历史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郭沫若六部历史剧:《棠棣之花》“棠棣之花”,“棠棣”出自《诗·小雅》有《常棣》一诗,代指兄弟情义。

《棠棣之花》既是郭沫若五幕历史话剧,又是越剧剧目,亦名《芳草碧血》。

两个剧目均根据战国时义士聂政刺韩相侠累的事迹改编。

郭沫若六部历史剧:《屈原》话剧《屈原》取材于战国时期楚国的历史,写伟大诗人、政治家屈原的政治挫折和个人遭际。

郭沫若首次将其形象塑造于舞台之上,他以神来之笔,在从清晨到午夜这段非常有限的舞台时空里,概括了这位诗人一生的悲剧。

剧一开始,即写屈原以橘喻志,教育学生保持高洁的灵魂。

1942年,《屈原》重庆首演,导演陈鲤庭,金山饰屈原,白杨饰南后,顾而已饰楚怀王,石羽饰宋玉,施超饰上官大夫靳尚,丁然饰公子子兰,张瑞芳饰婵娟。

当时的媒体报道说:“上座之佳,空前未有,此剧集剧坛之精英,经多日筹备,惨淡经营,堪称绝唱。

”1953年,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为了纪念屈原逝世2230周年,重新上演了这个戏。

导演仍是陈鲤庭,屈原则由赵丹扮演,白杨饰南后,王蓓饰婵娟。

1979年《屈原》第四次在日本公演时,演出500余场。

1980年11月,河原崎长十郎率演出团来华演出,自扮屈原,受到中国观众的欢迎。

《屈原》这个剧本取材于战国时代楚国爱国诗人屈原一生的故事,以楚怀王对秦对交上两条路线斗争作为全剧情节线索,构成代表爱国路线的屈原与代表卖国路线的南后等人之间的戏剧冲突.郭沫若六部历史剧:《虎符》郭沫若的五幕话剧《虎符》取材于《史记·魏公子列传》,写于1942年,1943年首演。

该剧描写的是战国“四君子”之一魏信陵君(无忌)窃符救赵的故事。

魏安厘王二十年(纪元前二五七年),秦国侵赵,形势危急,赵国平原君的夫人(信陵君之姐)亲自突围到魏国求援。

歌剧《秦始皇》中高渐离的人物形象及唱段分析

歌剧《秦始皇》中高渐离的人物形象及唱段分析
分唱段作一些浅析。
其 中,A 段 连用 两个 比喻和 三个 反 问 ( C a n a s t o n e c r y ? C a n
a t u r t l e f l y ? M u s t o n e m a n ’S j o y r i s e w h i l e a n o t h e r’S
大 众 文 艺
・ 音 乐理 论 ・
据I J 《 秦始皇》中高 黼
方 兴 李晓 燕
的人物 l 及唱段蜥
( 温 州大 学音 乐学院 浙 江温 州 3 2 5 0 0 0 )
摘要 :歌剧 《 秦始 皇 》是 由中 国著 名 作 曲 家、指挥 家谭盾 作 大 臣要 谋划 杀 了我 , 即使 我 当上 了大 乐师 也会 被 打掉 牙齿 坐 牢 。 曲,于2 0 0 6 年1 2 B2 1 日 在 美国大都会歌 剧院首演 ,这部 中西元素结合 可 是 我 活 着 又 能为 我 的 爱 人 带来 什 么 呢 ?好 , 好 !为 了我 的爱 的歌剧 带给观众耳 目一新 的感 觉,是歌剧史上的一次伟大尝试。剧 中 人 ,为 了我 的 爱人栎 阳 ,我会 完 成颂 歌 !本唱 段 的 曲式结 构 为 : A 人物 高渐 离的形 象刻画令人印 象深刻 ,他对奴隶的 同情和栎 阳公主的 ( a + a 1 )+ A 1( a 2 + b )+ 连接 ( C ),调 式 调性 为b B 大调 ,其 中a 1 爱深深触动 了笔者 的心灵 ,加之 高渐 离的人物定位为抒情 男高音 ,而 是a 的变 化重 复 ,a 2 是a 的节奏 宽放 。 笔者本人恰巧也是抒情 男高音。 因此 ,本文就 高渐 离的形象刻画及 部
关键词 :高渐 离;人 物形象;唱段 分析

郭沫若创作的历史剧

郭沫若创作的历史剧

郭沫若创作的历史剧郭沫若创作了为数不多的历史剧,但每一篇都很有代表意义。

关于郭沫若写的历史剧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郭沫若写的历史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郭沫若的戏剧虽然数量不多但在其全部作品中所占地位的重要性却不因之减少。

他的《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和《南冠草》6部剧作在历史剧领域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他的这些戏剧不仅抒写个人的情思而是有意识地将它作为一种特殊的斗争武器来使用。

他的几个取材于历史故事的剧本在形式上好像远远背离于现实但内容却完全显示出“借古喻今”的作用较之那些虽然取材于现实而表现肤浅无力者其效果反而显得深沉而巨大。

郭沫若创作的历史剧背景是由于当时国统区的文网森严动辄得咎反动统治者欲把大后方造成为“无声的中国”在那样阴云密布的幕盖下文艺家们不得不改变写作方式借用历史题材以求更有效地达到“借古喻今”的目的。

采用这种战斗方式就更能击中敌人的要害而不致受到敌人的反击。

郭沫若即是以自己的史剧来实践这种精神的。

他以丰富的想像对材料的精细史剧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

说它是历史的是它的内容“不完全违背历史的事实”。

说它是现实的是他没有把“现实”二字看得很狭窄。

这种创作史剧的手法是&lsquo;失事求似&rsquo;。

郭沫若历史剧的第一创作季节是20到40年代他写于这一时期的历史剧是继《女神》之后在他的文学道路上出现的第二个高峰。

在这一季节的后半期即40年代《屈原》、《高渐离》和《孔雀胆》与其说展现的是古代主题还不如说是政治斗争的主题作者以其作品表达出为“皖南事件”中被当局打压的中国共产党伸张正义的政治动机。

1959年至1962年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再起高潮迎来了他同类文学体裁的又一个黄金时代。

1959年2月完成《蔡文姬》1960年1月完成《武则天》1962年10月完成《郑成功》。

注意历史剧创作的现实意义与社会效果是郭沫若一贯坚持的史剧观。

2023届高三语文考前冲刺小说专题叙事技巧专项练习(含答案)

2023届高三语文考前冲刺小说专题叙事技巧专项练习(含答案)

2023高三语文考前冲刺练习一(叙事)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断魂筑蔡楠自从荆轲死了之后,高渐离再也没有摸过我。

他把我装进箱子里,悠悠地对我说,燕国不保了,我们该离开这里了。

我听见有东西噼里啪啦砸在箱子上。

直到那东西顺着箱子的缝隙滴在丝弦上濡湿了我的身体,我才知道那是高渐离汹涌的泪水。

果然,秦国大军旋风一样扫过燕国。

他们的旋风是向北刮,我和高渐离是向南逃。

他带着我爬过他故乡范阳城的残垣断壁,涉过血水流淌的易水河,来到白洋淀边的秋风台。

那时,秋风台已经被炮火掀去了半边。

我感觉,高渐离的脚步在这里停顿了好久。

往事如昨,高渐离和太子丹送别荆轲的场面连我都记忆犹新。

我发出的高亢悲壮的音律在这里曾经撼动了那么多人。

那是我迄今为止最痛快淋漓的呐喊。

呐喊完了,我开始疲惫地歇在高渐离的行李箱里。

作为一把筑,我除了听命于高渐离的手指,发出不同的音律,我还能做什么呢?来到了宋子城,我们就听到了太子丹被他的父亲割掉头颅献给秦国的消息。

高渐离拍着行李箱,拍着我昏睡的身体,嘶哑着嗓子说,燕王喜割掉的不仅是太子丹的头颅,他割掉的也是他自己的头颅啊!高渐离的话很快就得到了应验。

秦国大将王翦的儿子王贲把燕王喜从蓟城追到了辽东,硬是生生的把他的头颅揪了下来。

丹的头颅掉了,喜的头颅掉了,燕国天空的星辰也掉了。

我和高渐离不能再往南逃了。

逃到哪里看到的都是秦国的星辰。

我们在宋子居住了下来。

高渐离做了一家酒楼的酒保。

他的名字改成了燕惜。

我就被燕惜安排在他那简易得不能再简易的床底下。

虽然我动弹不得,但每天我又都在跟随着他。

我是他的影子,一个曾是天底下最好的乐手的影子。

我随着他端盘上菜,刷盘洗碗,砍柴劈木。

我眼睁睁地看着他的一双调琴弄筑的纤手变得粗糙皲裂,骨节粗大。

看着他的心在一点一点破碎开来,我躁动不安。

我在箱子里激烈地扭动自己颈细肩圆的身子,我的十三根铜弦铮铮作响。

我觉得那简易的床铺也在我的响声中摇晃。

我停止不下自己。

直到中间那根长弦在燕惜沉重的叹息声里砰然抻断,我才有了暂时的安静。

以一把琴的视角写高渐离的故事

以一把琴的视角写高渐离的故事

以一把琴的视角写高渐离的故事摘要:1.高渐离与琴的结缘2.高渐离琴艺的磨练与成长3.高渐离用琴抒发情感与思想4.高渐离的琴成为历史传说正文:【1】高渐离与琴的结缘高渐离,我国古代著名的琴师,因琴艺高超而被人们传颂。

他与琴的结缘,源于一次偶然的机会。

当时,高渐离还是一位年轻的乐师,他在一次演出中,偶然发现了一把被遗弃在角落里的古琴。

高渐离一眼便认出了这把琴的非凡之处,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将琴带回了家,开始了他与琴的不解之缘。

【2】高渐离琴艺的磨练与成长高渐离深知,拥有这样一把绝世好琴,更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琴艺,才能与之相配。

因此,他开始废寝忘食地磨练琴艺,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

在日复一日的练习中,高渐离的琴艺逐渐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的琴声如行云流水,令人陶醉。

这把琴也陪伴着高渐离,成为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伴侣。

【3】高渐离用琴抒发情感与思想高渐离的琴艺不仅技巧高超,更善于用琴声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想。

每当他弹奏起琴曲,就如同在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让人们沉浸在他的琴声中无法自拔。

这把琴见证了高渐离的喜怒哀乐,也见证了他对生活的独到见解。

在琴声中,高渐离向我们传递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家国的热爱,以及对历史传承的执着。

【4】高渐离的琴成为历史传说随着时间的推移,高渐离的琴艺越发炉火纯青,他的琴声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吸引了无数人前来欣赏。

他的琴成为了古代琴坛的传奇,人们纷纷以听过他的琴声为荣。

而高渐离本人,也成为了我国古代琴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被后人传颂不衰。

如今,高渐离的琴已成历史传说,但他的琴艺和精神仍然影响着我们。

于无“戏”处起波澜--郭沫若历史剧《高渐离》第一幕技巧分析(论文)

于无“戏”处起波澜--郭沫若历史剧《高渐离》第一幕技巧分析(论文)

郭沫若学刊2012年第3期(总第101期)史剧研究于无“戏”处起波澜———郭沫若历史剧《高渐离》第一幕技巧分析曾少祥(湖南艺术研究所,湖南长沙410005)摘要:郭沫若历史剧《高渐离》第一幕,很为精彩的一场好戏。

这场戏的中心事件:高渐离被抓。

这“被抓”情节,其实是郭沫若虚构的,而为了使被抓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郭沫若巧妙而纯熟地使用了两个戏剧技巧:“乔装改扮法”和“正反法”。

关键词:郭沫若;高渐离;第一幕;戏剧技巧中国分类号:I0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225(2012)03-0047-03《高渐离》第一幕,实在是写得很为精彩的一场戏。

大致的情节线条是这样的:大幕拉开,宋子城北门外的酒店———高渐离隐姓埋名在此当佣人。

他受到了店主人怀贞夫人的怀疑。

———有二人来店中喝酒。

喝着喝着开始咒骂秦始皇。

———接着又来了个酒客,喝酒中,这酒客说自己是秦始皇的御医夏无且,于是就把众人给吓了一跳。

但夏无且却说道:自己已经看透了秦始皇之恶毒心,他深感后悔,已脱离始皇,游方四处,悔改自己的心灵。

这一下,倒把大家给深深感动了。

———大家说着话,喝着酒,突然闻听有敲筑之声音。

———敲筑人来到酒店里,原来是一个白胡子的老头。

———于是高渐离就说,我也会击筑的。

怀贞夫人便要他试试。

高渐离终于忍不住就敲起筑来。

———敲着敲着,那个白胡子老头突然一把抓住高渐离。

高渐离不明其意。

场上人皆不明其意。

———突然那老头儿扯掉自己的胡子和头套,啊!原来他是化了装的,他就是高渐离的好朋友宋意。

———高渐离和宋意皆是荆轲的好朋友。

高和宋这两位好友在这儿相会了!荆轲为了刺杀秦始皇自己已被杀了。

人们怀念荆轲,敬仰荆轲。

人们也一直敬仰和暗暗念叨着高渐高和宋意的大名。

如今,这两位英雄出现在人们面前,于是大家就涌现出无比的敬意和巨大的激动。

———于是,第一个激情的浪头在这儿出现了:这一群心心相印的对秦皇同怀一腔恨的人们,他们敲起悲壮的筑,唱起慷慨的歌,高举着酒杯,祭奠荆轲的在天之灵,只见他们热泪盈眶,歌声里带着哭音,这真是激动人心的一个好场面啊!———歌唱完毕,舞台气氛慢慢儿沉静下来时,夏无且说,刚才这歌词中描写荆轲刺秦始皇的场面有一点不确定。

于无“戏”处起波澜--郭沫若历史剧《高渐离》第一幕技巧分析

于无“戏”处起波澜--郭沫若历史剧《高渐离》第一幕技巧分析

于无“戏”处起波澜--郭沫若历史剧《高渐离》第一幕技巧分

曾少祥
【期刊名称】《郭沫若学刊》
【年(卷),期】2013(000)003
【摘要】郭沫若历史剧《高渐离》第一幕,很为精彩的一场好戏。

这场戏的中心
事件:高渐离被抓。

这“被抓”情节,其实是郭沫若虚构的,而为了使被抓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郭沫若巧妙而纯熟地使用了两个戏剧技巧:“乔装改扮法”和“正反法”。

【总页数】3页(P47-49)
【作者】曾少祥
【作者单位】湖南艺术研究所,湖南长沙 4100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53
【相关文献】
1.于无“戏”处起波澜——郭沫若历史剧《高渐离》第一幕技巧分析 [J], 曾少祥
2.论郭沫若新编历史剧的精英立场与民间想象——以《棠棣之花》《屈原》《虎符》与《高渐离》为例 [J], 曾平
3.论《高渐离》——郭沫若抗战时期历史剧创作初论之一 [J], 蒋潇
4.得失之间的“戏”——郭沫若历史剧戏剧本体的再探讨 [J], 魏建
5.郭沫若历史剧《高渐离》的版本与修改 [J], 宋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渐离历史剧

高渐离历史剧

高渐离历史剧《高渐离》是郭沫若同志一九四二年的作品,原名《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渐离历史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简介战国时期,西方的秦国依靠商鞅变法而变得强大,东方六国无法抵抗。

公元前230年,秦灭韩,公元前228年,秦灭赵,兵锋直指燕国。

燕国太子丹为化解危局,于公元前227年派遣荆轲西入秦国首都咸阳,以燕国督亢之地图与秦国叛将樊於期的首级为筹码,得以得到秦王召见,刺杀秦王。

后刺杀行动失败,荆轲死难,其朋友高渐离、宋意等人逃匿。

公元前222年,秦灭燕。

公元前221年,秦灭齐,统一天下。

两年后,也就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嬴政东巡郡县,本剧的故事也就从此开始。

高渐(jiān)离,战国末燕(今河北省定兴县高里村)人,荆轲的好友,擅长击筑(是古代的一种击弦乐器,颈细肩圆,中空,十三弦),高渐离与荆轲的关系很好。

荆轲刺秦王临行时,高渐离与太子丹送之于易水河畔,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后秦灭六国后,秦王因为高渐离击筑太好了,就请他来王宫为他击筑,可是高渐离是荆轲的好友,秦王也就有所防备,事先命人将高渐离的眼睛弄瞎,以为这样高渐离就没法刺杀他了。

但高渐离往筑里灌铅,趁秦王听曲正入迷时,使劲朝秦王砸,想杀死他,但是很遗憾失败了,所以就被杀了。

出场人物秦始皇——年四十一。

胡亥——秦始皇之第十八子,年十一。

赵高——秦始皇之中车府令,与秦始皇同年。

李斯——廷尉,年近五十。

蒙毅——上卿,年五十余。

夏无且——侍医,年近四十。

徐福——齐之方士,年六十。

高渐离——荆轲之友,年四十许。

宋意——高渐离之友,与高渐离上下年纪。

怀清夫人——巴蜀寡妇,年三十许。

怀贞夫人——怀清之孪生妹,高渐离之女主人。

(此二人应由一人扮演。

)阿季——怀贞之子,年十一。

黄媪——怀贞之老佣妇,年六十余。

其他:酒客二人,卫士长一人,卫士、宦者、童男女等各若干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郭沫若学刊2012年第3期(总第101期)史剧研究于无“戏”处起波澜———郭沫若历史剧《高渐离》第一幕技巧分析曾少祥(湖南艺术研究所,湖南长沙410005)摘要:郭沫若历史剧《高渐离》第一幕,很为精彩的一场好戏。

这场戏的中心事件:高渐离被抓。

这“被抓”情节,其实是郭沫若虚构的,而为了使被抓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郭沫若巧妙而纯熟地使用了两个戏剧技巧:“乔装改扮法”和“正反法”。

关键词:郭沫若;高渐离;第一幕;戏剧技巧中国分类号:I0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225(2012)03-0047-03《高渐离》第一幕,实在是写得很为精彩的一场戏。

大致的情节线条是这样的:大幕拉开,宋子城北门外的酒店———高渐离隐姓埋名在此当佣人。

他受到了店主人怀贞夫人的怀疑。

———有二人来店中喝酒。

喝着喝着开始咒骂秦始皇。

———接着又来了个酒客,喝酒中,这酒客说自己是秦始皇的御医夏无且,于是就把众人给吓了一跳。

但夏无且却说道:自己已经看透了秦始皇之恶毒心,他深感后悔,已脱离始皇,游方四处,悔改自己的心灵。

这一下,倒把大家给深深感动了。

———大家说着话,喝着酒,突然闻听有敲筑之声音。

———敲筑人来到酒店里,原来是一个白胡子的老头。

———于是高渐离就说,我也会击筑的。

怀贞夫人便要他试试。

高渐离终于忍不住就敲起筑来。

———敲着敲着,那个白胡子老头突然一把抓住高渐离。

高渐离不明其意。

场上人皆不明其意。

———突然那老头儿扯掉自己的胡子和头套,啊!原来他是化了装的,他就是高渐离的好朋友宋意。

———高渐离和宋意皆是荆轲的好朋友。

高和宋这两位好友在这儿相会了!荆轲为了刺杀秦始皇自己已被杀了。

人们怀念荆轲,敬仰荆轲。

人们也一直敬仰和暗暗念叨着高渐高和宋意的大名。

如今,这两位英雄出现在人们面前,于是大家就涌现出无比的敬意和巨大的激动。

———于是,第一个激情的浪头在这儿出现了:这一群心心相印的对秦皇同怀一腔恨的人们,他们敲起悲壮的筑,唱起慷慨的歌,高举着酒杯,祭奠荆轲的在天之灵,只见他们热泪盈眶,歌声里带着哭音,这真是激动人心的一个好场面啊!———歌唱完毕,舞台气氛慢慢儿沉静下来时,夏无且说,刚才这歌词中描写荆轲刺秦始皇的场面有一点不确定。

他的话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夏无且是当时的在场人,他讲到当时荆轲如何举匕首扑向秦始皇,而夏无且抱着“人各忠于其主”的念头,把药罐打向荆轲,因而救了秦王,而荆轲却被杀了。

如今想起来,内心十分沉痛。

———夏无且的忏悔引得人们落下泪来。

刹那间,人们的情感出于一片高度的净化之中。

———夏无且手中如今尚留有荆轲当时被杀,被秦皇之剑斩落下来的衣服破片,此遗物夏无且保持着,放在城里,他要拿来,给大家看看。

于是他起身向城里去了。

———人们依然沉浸在哀恸之中。

———突然,场上气氛陡变,夏无且带着秦兵扑上场来!啊!这夏氏刚才的嘴脸是假扮的。

———人们四处逃窜,于是舞台上掀起第二个高潮:一片紧张、混乱。

宋意在混乱中逃跑了,可高渐离被抓,场上三人也被抓住。

几个酒客,和那个幼小的孩童,和那个善良的老妈妈,却被杀死了!———台上突然归于一片安静,高渐离默默站着,胸臆中充满了无限的愤恨。

———幕落下了。

好戏!真是一场好戏!郭沫若是如何构思出这场好戏来的呢?人们可能会说:“郭沫若写的是历史剧。

而历史剧的材料,本来就有奇特情节,本来就是有戏的。

!”那我们就来看看,这盘原始材料的本身,到底是有戏还是无戏?《史记·荆轲列传》载:“……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匿作于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彷徨不能去。

收稿日期:2011-11-24作者简介:曾少祥(又名曾绍祥),湖南艺术研究所研究员,高级编剧。

47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

’从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

’家大人召使前击筑。

一座称善,赐酒。

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

举座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

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宋子传客之。

闻于秦始皇。

秦始皇召见。

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

’秦始皇惜其善击筑,重赦之。

乃目霍其目。

使击筑,未尝不称善,稍益近之。

高渐离乃以铅匿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扑秦始皇,不中。

于是遂诛离渐离,终身不复近诸饮之人。

”(此史料引自郭沫若历史剧《高渐离》单行本120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9月第1版。

)这乃是高渐离之史事的全部始末。

高渐离是由于名声流传,而被秦始皇召见进宫的。

高渐离“被抓”,这一个场面是郭沫若虚构出来的。

这样的虚构当然是完全可以的。

“被抓”———这是这一幕的主要事件。

这个“被抓”事件,是不是有戏呢?而我们稍稍放目想想,在剧林中,有多少描写仁人志士被抓的场面呀!而那样的场面,大多数的都是写得那样的简单乏味呀!之所以乏味,是因为“被抓”这一事实,在原始生活中,其实都是一个很为简单的事情。

所以,这种“被抓”场面,往往是没有什么戏剧性的。

这实在的是一块“于无戏处”。

有的人,立在这块“于无戏处”,写出来的便是无戏之剧本,他们只能写成一个简简单单的过场戏。

他们无可奈何地认为:只要能表现一下“被抓起来了”这个事实,也就行了。

有的人,却干脆对这块“于无戏处”,摇了摇头,他们干脆绕道走了。

这样的例子何其多也!其实———“路,本来是没有的,走的人多了,路也就走出来了。

”同样的———“戏,本来也是没有的,用心地想想,动脑筋来开掘、结构一番,于是戏也不出来了。

”在所谓“没有戏”的地方能开掘出戏来,这就是剧作家的大本事。

郭沫若在一般人认为“无戏”,或难以写出戏来的地方,写出来了精彩热烈的好戏,郭沫若果真是———“于无戏处起波澜!”可这波澜是如何掀起来的,戏是如何想出来的呢?冷静来分析,我们看到,这第一幕,基本上是两个事实:一、高渐离与好朋友宋意的相会相见。

二、夏无且抓住了高渐离。

这好友相会,如果是直统统地直呼其名,然后马上来握手言欢,那便是索然无味。

其“戏味”持续不了两三秒钟。

“要情节曲折!”———写剧时,这个意念在郭沫若脑海中从来是十分清明和强烈的。

他在暗忖:要曲折。

要曲写。

“相会相见”,这是这个事情的最后目的。

可如何来达到这个目的呢?这个目的是如何到达的呢?于是这里就显现出一个很重要的编剧要求:必须要有一个“戏剧化的过程”。

而要造出这一个这样的“戏剧化过程”,那就必须使用“戏剧化手段。

”请允许笔者来使用一个俗气之名词:郭沫若在这里使用了“乔装改扮法。

”高渐离一开始便是扮成了佣人的。

这当然就是“乔装改扮法”咯。

(这是原始史料本身就有的。

)高渐离之真实身份场上其他人是不知的。

而用意最巧,构思最妙的,就是宋意的装扮。

作者让宋意扮成这模样上场:“盲叟,白须白眉,看来年逾七十,扶竹杖由右翼上,左肋下抱筑一,其器以半竹为之,上有钢丝为弦,其数五,长不及三尺。

在店前略作徒倚,再走上桥头,坐于桥栏上,瞻望酒店。

”一副地地道道的盲人老者的踯踽之状,谁也想不到这是宋意。

场上人想不到,观众也想不到的。

连亲密朋友高渐离也看不出来他竟然是宋意。

盲叟走到店中喝酒,众人请他击筑。

盲叟说自己击筑技巧倒不如何,倒是很会唱歌。

盲叟又说自己有一位朋友很会击筑,人们便问他这朋友是谁,盲叟说是高渐离。

高渐离很有些诧异,因为他看不出这位盲叟到底是谁。

而宋意因为闭头眼在装瞎,所以也认不出眼前的高渐离。

一对朋友在台上相对而不相识,这是很有戏的。

因为这在台上结成了一个一个“迷”。

高渐离为了试探这朋友之面目,便拿过筑击打起来。

盲叟在听着。

这盲叟———他的眼睛本来是闭头的,腰背本来是弯曲的。

听着听着,这盲叟的眼睛突然大大睁开,这盲叟的驼背突然地挺身而直了起来,变成笔直!———盲叟的面目已突然在众人前为之一变。

———场上人和台下的观众皆因此举而神经大大地欣跃起来。

盲叟突然哈哈大笑,他一把抓住了高渐离。

当高渐离还在朦胧懵懂之中时,只见盲叟笑呵呵地把头套扯掉,把胡子掉掉!———盲叟不见了,宋意的真面目露出在高渐离的面前。

于是,高渐离认清了宋意。

高渐离心中的“谜”解开了。

于是,众人认清了宋意,众人也解开了一个“谜”。

众人同时又认清了高渐离,众人又解开了一个“谜”。

于是,台上剧中人的“谜”和台下观众心中的“谜”,全都解开了。

在戏剧中,作者首先来纠结、编织成一个“谜”———这是要吸引住观众的注意力。

然后让这个“谜”牵引着观众前进。

向前走,向前走,起到那谜底打开时,观众已随着作者走到了那剧中的境界之中(落入了作者圈套)。

谜开了,可观众的激动情绪已被搅动起来了。

于是这时,便出现了一个辛辛苦苦营造出来的情势,一个费了劲才蓄造成的场面。

这样的场面正是最好抒发激情的地方。

于是,深知火候的郭沫若便让台上人一个个激情踊跃,举起酒杯。

敲着筑,高唱着祭奠荆轲的歌曲;于是,台上人的眼泪流出来了,台48下观众们的眼泪也就止不住地流出来了。

这就是戏!这就是第一个浪头。

这个浪头的顺利到达,营造成功,那个“乔装改扮法”实实是起了大作用的。

试想一下,如果不使用“乔装改扮法”,而是让高、宋二人轻易地相见相会,能出现这样浓浓的戏味吗?第一个浪头过去,高宋相会的事件已经完成。

接着是第二件事实:夏无且抓高渐离。

如果让夏无且直统统来抓走高渐离,那当然是既不悲,又不壮,既不哀,又不戚,既无味,又无戏。

如果像一般戏中的“抓人”场面一样,来让高渐离躲几下,藏几下;来让夏无且侦几下,查几下,那戏也勉强像是有了点儿戏,但那只能算是“小孩子戏”。

必须使用戏剧手法,必须使用高级一点儿的方法。

在这儿,郭沫若使用了———又请允许我来一个俗气的概念———使用了一个:“正反法”。

郭沫若所有剧本中,有好些地方都是使用了“正反法”。

何为“正反法”?来看看夏无且抓高渐离这个例子。

社会中,有许多人生例子是颇能感动人的。

为了正义而奔赴刑场,抛头颅洒热血的仁人志士们感动着人们;而另有一种人,他们曾经是旧营垒中的人,他们曾经帮助那些罪恶的元凶们干过坏事。

可他们的出发点当时并非坏心,而一旦觉醒之后,一旦认清其主子真面目之后,他们便愤然出走。

执开富贵荣华而在人生艰难中一步一个脚印,忏悔自己过去的恶行。

这样的例子,往往也是颇为感动人的。

此时酒席宴上的夏无且,便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

当他知道高渐离和宋意就站在他的眼前时,他含着眼泪,决计说出来自己一桩大罪恶,因为说了出来,他的心情会痛快一些。

他这样说道:“那天的事情我是在场的。

荆轲绕着铜柱追秦始皇的时候,大殿之下持戟的卫士没有奉诏,不敢上殿,大殿之上的侍卫素来是不准带刀的。

秦始皇的剑太长,老是拔不出,那时的确是情急势迫。

就是我不好,我一时不应该抱一个‘人各忠于其主’的念头,我把我所提的药囊向荆轲打去,正打中在荆轲的脸上。

因此秦始皇就得松了一口气。

殿上的人便叫道:‘把剑反背在背上拔吧!’于是秦始皇便把剑掉过背后。

左手执鞘,右手拔剑,便把剑拔出来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