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草船借箭之教材分析

合集下载

五年级下册语文《草船借箭》教案及说课稿

五年级下册语文《草船借箭》教案及说课稿

五年级下册语文《草船借箭》教案及说课稿一、教材分析《草船借箭》是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三国时期诸葛亮在战争中巧妙地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故事。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诸葛亮的智谋和勇敢,以及他对战争的独特见解。

本文也展示了我国古代战争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以及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2)学习诸葛亮智勇双全、神机妙算的品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把握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 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三国时期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

(2)简要介绍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分享学习生字词的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关键词语和句子。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诸葛亮的智勇双全、神机妙算。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19草船借箭教材解读

19草船借箭教材解读

19 草船借箭教材解读一、教材解读1.课文简说。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

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

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

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

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

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

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

课文结构严谨。

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弗如。

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得清清楚楚。

不仅如此,文中的许多内容还前后呼应,如,结尾与开头照应。

这样严谨的结构,大大增强了故事的完整性和严密性。

开头部分周瑜与诸葛亮军中议事,周瑜步步紧逼,其毒计可谓蓄谋已久,大有天衣无缝、诸葛亮必死无疑之感。

诸葛亮沉着应对,还出乎常理地将造箭时间降至三天,使得周瑜都认为在开玩笑。

借箭时,曹营万箭齐发,诸葛亮饮酒取乐,完后还大呼谢谢,使故事情节曲折生动。

诸葛亮、周瑜是文中的主要人物。

诸葛亮,文中着力赞美的人物,他神机妙算,对周瑜的险恶用心了然于胸。

但他不动声色,出人意料地提出只要三天,并按周瑜意愿立下军令状。

周瑜大喜过望,以为阴谋得逞,诸葛亮对借箭妙计进行了通盘考虑和周密安排。

他算到了天气,知道第三天四更时分一定有大雾;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他也算好了人,知道鲁肃忠厚守信,特向他借船,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肃提借船之事,知道曹操谨慎多疑,看不清虚实不会轻易出兵,因而大张旗鼓,雾夜佯攻曹营;他甚至算到了周瑜取箭后必然疑惑,但绝不会直问原因,所以请鲁肃同船取箭,做个见证,回去好向周瑜讲述取箭经过,给周瑜一个迎头闷击,让他清醒地看到自己阴谋的惨败。

小学语文_19草船借箭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_19草船借箭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19、草船借箭教学设计一、课前交流:1、师:同学们,咱们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在这条文化长河中,有四大名著始终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你们知道是哪四大名著吗?2、你们都读过哪部名著呢?书中的哪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根据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的内容改写的一篇历史智谋故事。

板书课题:19、草船借箭二、检查交流1、出示课件检查词语:2、再读课文想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各是什么?(此处引导学生一定要弄清楚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为下面环节的理解做好充分地铺垫。

)3、课文中的哪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检查交流并用一个词语总结诸葛亮的特点。

师小结:我们常说了解一个人,要听其言,观其行,察其色,这节课我们就来关注人物对话,听其言,来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三、品读体验随文得法(一)、关注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

用直线画出周瑜说的话,用波浪线画出诸葛亮说的话,读并看看这段对话有什么特点?生读书,画句子。

并讨论交流(1),读诸葛亮的话发现对话特点挑选认为有必要的,品一品周瑜的这几句话。

1、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

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

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

”2、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3、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4、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

”交流自己的想法,第1句话预设:周瑜为什么说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退却?我明白了:周瑜这是以公事为理由,让诸葛亮接受造箭的任务,以此陷害他。

带着你的体会读读这句话。

过渡话:就是这样品读,你选择哪一句?读一读,说一说。

第2句预设周瑜为什么要问十天造得好吗?我明白了:周瑜这是故意刁难诸葛亮。

带着体会读读周瑜的这句话第4句周瑜为什么要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带着体会读周瑜话第4句,(联系下文,想想周瑜为什么这样说?周瑜的真正目的。

我们都听出来了,那诸葛亮呢?(也听出来了)虽然听出来了,可是他却是如何说的呢?他为什么说“只要三天”?师:诸葛亮为什么能算准三天后有大雾?对此在原著中诸葛亮这样说--------(出示课件)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理,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

《草船借箭》说课稿(精选8篇)

《草船借箭》说课稿(精选8篇)
11 1 9 3 4 5 0 10 2 8 7 6
例题4、把1至7这七个数分别填入图中各圆圈内,使每条直 线上三个圆圈内所填数之和都是10。
2
7
重数
1
6
5
3
4
练习4、萱萱把1、2、3、4、5、6、7这七个数填入下图的七 个方框里,每个数只填一次。使得三条直线上的三个数之和 恰好分别是8、11、15。 请给出一种填法。
数阵图初步
例题1、在图中的三个圆圈内填入三个不同的自然数,使得三 角形每条边上的三个数之和都等于11。
2
公共和
5
3
4
1
6
练习1、在图中的四个圆圈内填入合适的自然数,使得正方形 每条边上的三个数之和都等于14。
158
6
2
734
例题2、在下图的八个圆圈中分别填入八个不同的自然数,使 正方形每条边上的三个数之和相等。现在已经填好了五个数, 那么每条边上各数之和应该是多少?并将其补充完整。
6
4
2
1
3
5
7
例题5、将1至9分别填入下图中的圆圈内,使得图中所有三角 形(共七个)的三个顶点上的数之和都等于15。现在已经填好 了其中三个,请你在图中填出剩下的数。
73
24
8 1
例题6、把1至11填入下面“六一”图形的十一个空格内,使 得每一条直线上的所有数之和都相等。
6 294
75 8 10
4
比较法
13
8
练习2、在图中九个圆圈中分别填入九个不同的自然数,使 得图中六条直线上的三个数之和相等。现在已经填入五个数, 请将其补充完整。
10 8 3
4 1 16
7 12 2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草船借箭》教学分析

《草船借箭》教学分析

《草船借箭》教学分析《草船借箭》教学分析范文《草船借箭》教学分析范文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9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

教材简析:第五单元以“中国古典名著”为专题,本文是第五单元中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感受古典名著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是编撰本单元的主要目的。

而《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就可以为学生很好的扮演抛砖引玉的角色。

教学目标:1. 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 抓住“妒忌“等关键词、人物对话和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读、演、议、悟,能用有关词语概括周瑜和诸葛亮的形象(特点)。

3. 在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中,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研读第二自然段周瑜与诸葛亮的对话,寻找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体会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能够有表情的分角色朗读课文。

课时目标:第一课时: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理清故事发展脉络。

第二课时:抓住第二自然段人物对话和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感受周瑜和诸葛亮的形象。

第三课时:再次深入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交流课外搜集的三国故事。

学生准备:有条件的,阅读《三国演义》第42 回至第46 回,了解当时魏、蜀、吴三国的形势以及周瑜为什么妒忌诸葛亮。

教学过程:一、立足人文,激情引趣1. 补充与《三国演义》有关的歇后语。

2. 板书课题二、浏览全篇,依题概文1 、将课题补充完整2 、快速浏览全文,加上前因后果,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顺势板书)三、走进对话,感悟人物1. 直接感受周瑜的妒忌(1 )句子中理解“妒忌”,书写中理解妒忌。

(2 )从课文的2 —3 自然段中找出直接表现周瑜妒忌诸葛亮的'句子。

(3 )说出原因,感受周瑜是个怎样的人。

2. 研读1 —3 次对话,体会周瑜的“逼”(1 )指名2 生分角色读课文第2 节,师读旁白。

大家听2 人对话共几次,为每一次编上序号。

(2 )导学第一次对话。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周瑜的明知故问,教给学生读好人物对话的方法)生练习朗读(3 )自学第二次对话。

小学语文_《草船借箭》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_《草船借箭》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19草船借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都督、推却、迟延、探听、私自、调度、水寨、擂鼓、呐喊、支援、丞相、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2、自主阅读,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

3、分角色朗读课文,能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重点:感悟人物形象,从“草船借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难点:通过具体语句感受人物特点,并通过读表现人物个性。

教学准备:1.推荐学生阅读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诸葛亮的篇章。

2.把相关的句子制成课件。

教学设计:一、激趣导入,简介背景1、板书课题,启示谈话。

我们国家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我国的“四大名著”就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你知道四大名著指哪些书吗?今天我们学习的《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就节选自著名历史小说《三国演义》。

谁来说说这个故事主要写了哪几个人?谁向谁借箭?(主要写了诸葛亮、周瑜、曹操、鲁肃,是诸葛亮向曹操“借”箭。

)2.简介时代背景。

课件出示: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史称“三国鼎立”。

当时曹操实力雄厚,刚刚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

孙权手下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圈套,假意让他负责赶造十万支箭,企图以造不成箭违误军令的借口加以陷害,于是就发生了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已经初步具有默读能力,能在默读中体悟情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检查预习,巩固生字词。

(1)指读课文,正音(“擂”,应读léi,不能读lèi;“丞”,读chéng,不能读céng;指导写字时,“忌”的上面是“己”不是“已”;“延”要注意与“廷”区别;“援”的右边是“爰”不是“爱”。

第19课《草船借箭》说课稿

第19课《草船借箭》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本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单元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唯一一次接触古典名著。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的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改写的故事,这个故事是其中最具表现力的篇章之一,也是《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段落之一。

教材编排的根本意图不但要让学生在阅读和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我国语言文字和表达的技巧,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传承民族文化。

二、学情分析尽管在选编课文的时候已经对故事进行了处理,使文章更加通俗化,孩子们完全可以读得通,读得懂。

但是,对五年级的孩子来说,要真正透过文字来看清人物的性格特点,清清楚楚地明白事情的前因后果,似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而如果不帮助孩子通过此关,孩子的阅读就仅仅只是停留在较浅层面,兴趣也会随之降低,这就无法达到教材的编写意图,弘扬民族文化。

所以,本节课要解决的重点就是:抓住重点语句感悟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三、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能抓住重点语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感受作者的语言艺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让学生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四、教学流程为达到教学目的,本课我分两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引文析疑,初步感知全文内容,自学生字,自主理解草船借箭的起因,草船借箭的准备。

第二课时,重点探究草船借箭的经过,也就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方面?讨论解疑,弄清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下面我着重介绍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

(一)联系旧知,复习导入鉴于学生通过前一节课的学习,已经了解了课文的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借军情加以陷害,结果是借箭成功、周瑜叹服,所以我在导入中提问回顾了这些内容,紧接着由此揭示矛盾,让学生思考:起因和结果的截然不同,是靠的什么?我希望用这样的导入,引起学生对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探究欲望,激起他们对借箭过程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为“渴望学”,从而为学习下文打下了基础。

小学语文_《草船借箭》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_《草船借箭》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19 草船借箭【教学目标】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正确读写“妒忌、推却、都督、迟延、探听、幔子、自私、调度、水寨、擂鼓、呐喊、支援、丞相、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教学重难点】1.通过多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2.对课文第2自然段的理解,从对话中感受人物的特点。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视频2.学生准备:练习本【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的四大名著,大家都知道吗?那《三国演义》读过的吗,谁能来说说你了解的?课件出示《三国演义》的简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篇文章《草船借箭》,书写课题,齐读。

介绍背景。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1.指生读词语。

提醒“调”是个多音字。

2.听写词语,强调出错多的生字。

3.概括主要内容。

总结从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三个方面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4.课文中有几个人物?最喜欢谁?为什么?三、精读课文默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哪里?学生交流。

(一)“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1.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他们这时候的心情是怎样的?鲁肃:吃惊诸葛亮:镇定自若。

从哪里可以看出大雾是在他预料之中的?课件出示“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2.既然诸葛亮第一天和第二天都没动静,能不能把句子前面删去,直接改成“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为什么?他为什么这么有把握?(板书:知天文)(二)“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小学语文_19草船借箭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_19草船借箭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师教学活动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小学2,学科:语文3,课时:1课时4,课前准备:PPT课件;学生了解《三国演义》及四大名著。

二、教学课题教学目标: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推却、都督、迟延、探听、幔子、私自、调度、水寨、擂鼓、呐喊、支援、丞相、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交流法四、教学过程(一)课前三分钟小主持人请同学们齐读四字成语,两遍。

(二)导入新课师:同学们,这些四字成语与我国的一部古典名著有关,你们知道是哪本名著吗?(生回答)是的,中国有四大古典名著,除了《三国演义》。

另外其他三部名著是什么?(生回答)师:同学们真厉害,看来平时没有少积累。

其实,以上这些成语,没一个成语都是一个小故事。

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个成语故事,这个成语故事就是——(生齐声说:草船借箭)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那么,草船借箭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又是如何?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个问题。

(三)检查生字学习课文之前,老师先检查一下同学们对于生字的掌握情况。

(出示生字,请同学们以开火车的方式读起来)(四)精读课文师:字词掌握的很好了,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

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生汇报)课文中有哪些人物?(生汇报)师: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诸葛亮和周瑜。

那么诸葛亮和周瑜两个人有着怎样的交锋呢?我们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课文。

哪位同学想当诸葛亮?哪位同学想当周瑜?哪位同学来读旁白?(生举手示意,分角色朗读)师:诸葛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胸有成竹,气定神闲,高深莫测)(板书诸葛亮:胸有成竹)周瑜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阴险,笑里藏刀,妒忌心强)(板书周瑜:阴险,妒忌心强)课文中有一个词语来形容诸葛亮,这个词语是——(生齐声回答:神机妙算)同学们真会学习,一下子就找到了关键词语!那么,课文中哪些句子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些句子是如何体现他的神机妙算的?请快速浏览课文,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一会儿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草船借箭》课堂说课稿范文

《草船借箭》课堂说课稿范文

《草船借箭》说课稿《草船借箭》课堂说课稿范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草船借箭》课堂说课稿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草船借箭》说课稿1一、分析教材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十册第五组19课《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一篇精读课文。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

文章讲述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内选出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

诸葛亮为顾全大局,与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暗算的故事。

说明诸葛亮有胆有识、谋划周密、才智过人。

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第三组教材以“中国古典名著”为主题,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阅读名著对于增益智慧,提升素养,特别是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编写本组教材的意图就是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目标:我依据《新课标》对高段语文阅读教学及本单元的学习要求,我根据三个维度将本课的教学目标预设为: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使学生领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总结出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4、从故事中具体的人和事中得到启示,体会我们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从而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是“诸葛亮是怎样利用草船借箭的”让学生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教学难点:是“了解诸葛亮借箭为什么能成功,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全面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要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

努力启发诱导,变“教”’为“导”,变为学生探索、发现的过程。

针对训练的重点项目和课文的特点,设计富有思考价值的重点项目,和符合课文特点、富有思考价值的、多层次、多梯度的问题来导读课文,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

小学语文_19草船借箭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_19草船借箭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妒、督、寨、擂、呐”等生字及由这些生字组成新词:“妒忌、支援、擂鼓、呐喊、水寨、都督、迟延、丞相、私自”。

2.有感情朗读课文,扣住课文的语言,感受人物的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3.通过对诸葛亮筹划安排“草船借箭”部分内容研读,体会诸葛亮的“笑”,感受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安排周密,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本领。

教学重点:1.通过对诸葛亮筹划安排“草船借箭”部分内容研读,感受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安排周密,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本领。

2.了解“草船借箭”的起因及经过、结果。

教学过程:一、创设意境,揭示课题课件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

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二、检查生字,概括内容1.读准字音。

2.学习“寨”的字音、字义和书写,渗透学习方法。

3.试着用小问题串联起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三.深入研读,领悟“神妙教师引入:“请同学们自由读‘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知天文,晓地理,善谋划,识人心。

)(一)精读课文,领悟研究策略。

教师引入:“请同学们自由读‘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以“诸葛亮知天文”为例,教学过程设想如下:1.“谁来说说,你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指名回答: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

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鲁肃会感到很害怕。

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么办?”“鲁肃会大吃一惊:前两天还是好好的,怎么现在会有这样大的雾?”)“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害怕、吃惊的语气。

)“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诸葛亮会暗自高兴。

小学语文_五年级下册19草船借箭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_五年级下册19草船借箭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借助汉语拼音认识“瑜、忌、曹、督、幔、私、寨、擂、弩、丞”这10个字,会写“妒、忌、曹、督、甘、鲁、延、幔、私、寨、擂、呐、援、丞”这14个字。

2.正确读写“妒忌、曹操、都督、甘受、鲁肃、迟延、幔子、私自、水寨、擂鼓、呐喊、支援、丞相”等词语。

通过查词典的方法,理解“军令状”“妒忌”“神机妙算”的意思。

从课文中和生活中积累与“妒忌”一词有相同特点的词。

3.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周瑜的自负和阴险,诸葛亮的自信有胆识,和鲁肃的忠厚。

4.通过抓六要素的方法、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诸葛亮神机妙算、周瑜自负阴险、鲁肃忠厚守信的人物形象。

5.学习作者通过抓住人物对话、神态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以及作者安排文章结构的方法,体会这样的好处。

6.结合课前的才艺展示、课后的阅读原文片段,体验到阅读名著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对多数学生而言“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是另一难点。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师:上课!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草船借箭》这篇课文。

(出示:学习单)上节课我们借助自主学习单完成了字词部分的学习,梳理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找出了主要人物。

那么这些主要人物有什么特点,作者又是怎样写出这些特点的呢?这节课咱们就重点来品析人物特点,感受人物形象。

一、品味对话师:咱们先来看商议军事这部分。

轻轻地打开课本第96页,读一读第二自然段,用直线画出周瑜的话,用波浪线画出诸葛亮的话,从中你能看到怎样的诸葛亮和周瑜呢?(出示第2自然段)(一)品周瑜的话。

课件出示:师:咱们先来看周瑜,谁想来谈?生:(先读句子,再说:从这句话中我体会出了周瑜的……)师:大家看,这位同学关注到了人物的语言(板书:语言),捉住了关键词“公事”体会出了周瑜的阴险狡诈。

我们在评价人物时,也应该像这样,先读语句,再鲜明地亮出观点,(观点鲜明——阴险狡诈)然后告知听者,我们抓住了哪些关键词,(抓住关键词——公事)还可以联系上下文或故事背景体会人物的特点(联系上下文),这样我们对人物的评价才能有理有据。

19课《草船借箭》教案

19课《草船借箭》教案

19、草船借箭【教材分析】这又是一篇老课文。

选自《三国》第四十六回,基本同原文,只不过没有说明周瑜为何妒忌亮,鲁肃为何会答应亮,在原著中是有体系的,东吴蔡瑁降,周瑜用计使蒋干告操蔡为奸细,操杀死了蔡瑁,亮了如指掌,告诉了肃,肃告诉了瑜,瑜说要除掉亮,肃欠亮人情。

【学习目标】1、通读课文,了解本课的情节,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了解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

3、学习本课“妒、督、鲁”等ll个生字,以及妒忌、商议、推却、探听等8个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并会用“推却、轻易”造句。

4、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教学重点】1.了解“草船借箭”一事的起因及经过。

2.扣住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课前准备】1、阅读《三国演义》第42回至第46回。

了解当时魏、蜀、吴三国的形势以及周瑜为什么妒忌诸葛亮。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介绍名著,了解大势:教师介绍名著《三国演义》的故事梗概。

师生合作介绍“草船借箭”前的三国形势,以及周瑜妒忌甚至要加害诸葛亮的表现。

二、揭示课题,激发兴趣:1、出示课题:草船借箭2、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梳理问题:谁草船借箭?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么样草船借箭的?最后借到了箭没有?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1、这些问题实际上要我们回答什么?请用陈述句表达。

草船借箭的原因、经过、结果。

2、给文章分段:一(l、2节)、二(3--5节)、三(6-9节)、四(10)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说说主要内容。

四、自读第2至第5自然段,指导感情朗读:1、找出这几段的特点。

(以对话形式出现,且无提示语。

)2、根据人物对话内容,揣摩人物思想状况、性格特点,自加提示语。

3、分角色朗读。

小学语文_19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_19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清课文脉络,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3.抓住人物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重难点】1.了解“草船借箭”一事的起因、经过及结果。

2.抓住人物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从文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流程】一、激趣导入师:有人说《三国演义》是一部谋略之书,是一部智慧之书,那么《草船借箭》就是智慧中的智慧。

对于这样一个充满了谋略和智慧的故事,同学们一定非常感兴趣,来,齐读课题《草船借箭》。

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师:古人云,学贵有疑。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生1:是谁向谁借生2:为什么借箭?(师板书:为什么)生3:怎么借箭的(师板书:怎样借)?生4:借的结果怎样(师板书:结果)?……师:你们的问题都非常有价值,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端起书本,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这篇课文,碰到读不通的句子多念几遍。

生:带着问题快速通读课文。

2.掌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师: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谁来试着解答其中的一个问题呢?生1:我选择的是为什么要借箭?生2:我选择怎么借箭?生3:我选择借箭的结果怎样?师:这是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清楚,就概括出了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谁来试试?预设生:本文主要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让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十万只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陷害。

3.师: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出现了哪几个人物?请你从谋略和智慧的角度,给这些人物排排名?(生答)老师:我们给四个人物排了名。

尽管答案不同,但同学们发现没有,有一点是毫无异议的。

学生:(齐答)诸葛亮排第一。

(板书:诸葛亮)师:难怪鲁肃回来告诉周瑜草船借箭的经过,周瑜长叹一声说——学生:(齐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师板书:神机妙算)师:你们知道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吗?生:“神”和“妙”形容高明,“机”和“算”指计谋。

《草船借箭》说课稿(通用3篇)

《草船借箭》说课稿(通用3篇)

《草船借箭》说课稿(通用 3 篇)草船借箭说课稿 1一、教材分析:1、课文背景:__是根据我国著名的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改写的故事,讲的是曹操在收复荆襄之后,二十万大军乘胜沿江而下,当时的形势迫使孙权和刘备为了各自的存亡联合抗曹,史称“赤壁之战”。

但在整个战役中孙刘两家既有联合,又有斗争,总体上是联合的,而在局部的、枝节的问题上又存在着种种矛盾。

在这样错综复杂的关系中,如何巧妙地利用各种关系和矛盾取得斗争的胜利,同时又要注意把握斗争的分寸和策略以维护整体的联合,决定着整个战争的最终结果和三方的命运。

特殊是刘备一方,力量最弱,对于这一问题的敏感度较之吴魏更为强烈,因此,作为刘备重要谋臣的诸葛亮,对于这一问题的重要性的认识尤其深刻,在整个战役中,他以过人的机智和杰出的才干巧妙周旋,恰当地运用政治、军事、外交各种手段,本着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在同东吴的斗争联合中取得了胜利,既维护了己方的利益,又顾全了孙刘联盟的大局,使战役取得了预期的胜利,使天下的形势发生的历史性的逆转,奠定了“三分天下”格局,其本人也成为整部《三国演义》中最为光采照人的形象。

__故事就是其中最具表现力的篇章之一,也是《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段落之一。

2、选编意图:《三国演义》做为古典小说的代表作,它跨越了时间的界限一代代流传至今,而且在不同的时代都能焕发出生命活力:它也跨越了人群的妨碍,不同年龄、身份、文化背景的人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共鸣之处,得到自己独特的审美愉悦;它还跨越了文学的范畴,既登得大雅之堂,列为典籍名著,也能深入市井,以供街谈巷议,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随着传统文学的进一步发扬光大,它还将跨越民族、国家的界限,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灿烂瑰宝。

《三国演义》之所以能焕发出如此隽永的魁力,其最吸引人也是最富生命力的地方在于塑造出了一系列血肉丰富、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在我国人民心中有着深深的积淀,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小学语文_草船借箭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_草船借箭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19 草船借箭单元教学目标:五下第五组课文以“中国古典名著”为专题,重在读懂名著中的人物。

通过体会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达到感受名著的魅力、激发阅读名著兴趣的目的。

本课教学目标:1、分角色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通过理清人物关系读懂故事,通过品读人物言行感悟人物形象。

3、积累歇后语,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品言行,观内心,悟形象。

教学过程:一、了解故事背景,为理解课文做铺垫1、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品读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经典故事——《草船借箭》,齐读课题。

2、课前让大家搜集了资料,谁能结合图示给大家介绍一下故事发生的背景?3、师小结:了解故事的背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读懂故事。

“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较有实力的军阀大都被他消灭了,唯独刘备和孙权还有发展壮大的可能。

曹操自知一下子吞并这两股势力还很难,于是先打败刘备后,又率八十万大军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抗曹。

“草船借箭”就是发生在孙、刘联军内部的故事。

二、理清人物关系,梳理故事脉络1、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感兴趣的同学还阅读了原著中的相关内容。

谁来说说:故事中的主要人物都有谁?相机板书:周瑜诸葛亮鲁肃曹操2、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想想在故事中他们都有着怎样的联系呢?周瑜逼箭诸葛亮探箭交箭借箭鲁肃助箭曹操3、小结学法:理清了人物关系,我们就大概了解了故事的脉络,这是阅读小说的一种好方法。

板书:理清人物关系三、品读课文第一部分,抓言行观内心,初步感悟周瑜和诸葛亮的人物形象1、课文一开头就交待了周瑜和诸葛亮两个主要人物之间的微妙关系。

出示: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

(1)指生读,想想“妒忌”是什么意思?理解“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2)换词比较:羡慕(3)小结导问:妒忌是心胸狭隘的表现,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那么,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给他出了一个什么难题?2、讨论:你认为“三天造箭十万支”这可能吗?既是同盟军,周瑜给诸葛亮出此难题的真正意图是什么?出示: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

《草船借箭》教案及反思

《草船借箭》教案及反思

《草船借箭》教学案例及反思人教版十册第19课教材分析:《草船借箭》是人教版第十二册的文章。

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段改写。

讲的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假借商议军事急于造箭来为难和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巧妙地用草船向曹操“借”十万支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

全文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人物形象刻画得生动逼真。

设计指导思想:1、语文学习是一个情感丰富的学习过程。

“知”与“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二者的交融互动,才能使认知与情感达到和谐统一。

本节课力求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使学生能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

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课文,与作者的情感联系在一起。

2、以“以生为本”,“以读为本”,把阅读教学活动视为宽松愉悦的“读书交流会”,提供充裕的课堂主动学习的条件,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注重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

教法学法:1、课文写了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使周瑜不得不为之叹服,称诸葛亮“神机妙算”。

教学时,教师就引导学生围绕“神机妙算”这个词展开教学。

教学中抓住几个主要问题,适时、适度地巧妙点拨,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透彻,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准确。

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质。

同时也进行较好的语言和思维训练。

2、通过过度语的巧妙设置和对周瑜自叹不如之言的反复诵读,不断提升学生对诸葛亮的佩服之情。

学情分析:1本篇课文节选时文字作了改动,变得通俗易懂了,这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供了方便,但学生对人物的性格特点很模糊,特别是诸葛亮不甚了解。

2、自己查找资料,自学课文,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并带着问题读书。

在读中思考、领会、划词划句。

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弄懂弄通课文的内容。

3、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疑问,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乐趣。

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四个人物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对诸葛亮筹划安排“草船借箭”部分内容的研读,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安排周密、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本领。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 草船借箭之教材分析文章: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19 草船借箭之教材分析课堂实录教学反思案例课文教后感,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19 草船借箭一、教材解读1.课文简说。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

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

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

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

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

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

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

课文结构严谨。

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弗如。

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得清清楚楚。

不仅如此,文中的许多内容还前后呼应,如,结尾与开头照应。

这样严谨的结构,大大增强了故事的完整性和严密性。

开头部分周瑜与诸葛亮军中议事,周瑜步步紧逼,其毒计可谓蓄谋已久,大有天衣无缝、诸葛亮必死无疑之感。

诸葛亮沉着应对,还出乎常理地将造箭时间降至三天,使得周瑜都认为在开玩笑。

借箭时,曹营万箭齐发,诸葛亮饮酒取乐,完后还大呼谢谢,使故事情节曲折生动。

诸葛亮、周瑜是文中的主要人物。

诸葛亮,文中着力赞美的人物,他神机妙算,对周瑜的险恶用心了然于胸。

但他不动声色,出人意料地提出只要三天,并按周瑜意愿立下军令状。

周瑜大喜过望,以为阴谋得逞,诸葛亮对借箭妙计进行了通盘考虑和周密安排。

他算到了天气,知道第三天四更时分一定有大雾;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他也算好了人,知道鲁肃忠厚守信,特向他借船,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肃提借船之事,知道曹操谨慎多疑,看不清虚实不会轻易出兵,因而大张旗鼓,雾夜佯攻曹营;他甚至算到了周瑜取箭后必然疑惑,但绝不会直问原因,所以请鲁肃同船取箭,做个见证,回去好向周瑜讲述取箭经过,给周瑜一个迎头闷击,让他清醒地看到自己阴谋的惨败。

周瑜,智谋过人,但他自负,妒贤忌能,他以作战急需为名,设造箭之计,事出为公,诸葛亮不好推辞。

让诸葛亮自入圈套,还立下军令状,人证、物证俱全,诸葛亮有口难言。

此计之毒,非一般人所能破解。

此外,文中还塑造了忠厚守信的鲁肃、多疑谨慎的曹操等人物形象。

鲜明的人物形象,更增添了故事的吸引力,这是经典作品的艺术魅力。

选编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这是教学重点。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意欲加害诸葛亮。

这是周瑜设好圈套,明里共商军事,暗里设陷阱害人,明知故问。

诸葛亮回答“用弓箭最好”,这正中周瑜下怀,于是假借“公事”逼迫诸葛亮承担造箭任务。

从周瑜不动声色的话中反映出他的险恶用心。

②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

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

我自有妙用。

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枝箭。

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这是诸葛亮为借箭所做的准备。

船和军士,是诸葛亮借箭的基本条件,将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是伪装,船两边放草把子,是为了受箭。

他知道鲁肃忠厚守信,又顾全大局,可以信赖,特向他借船。

诸葛亮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肃向周瑜提借船之事。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有计谋、有胆略,知人善用。

他早在立军令状之前,就算好了人,想好了整个草船借箭的计划。

③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大雾漫天”,到处都是大雾。

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

正因为“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

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当,使受箭面积大。

军士“擂鼓呐喊”,既是为了虚张声势,制造进攻的假象,吸引曹操军队的注意力,引曹军出来射箭,又是让曹军明确射箭的目标、方向。

诸葛亮考虑周全,安排巧妙,抓住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利用大雾的天气,前去“借箭”。

④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如此谈笑风生,镇定自若,是因为诸葛亮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动”。

这一笑,笑出了诸葛亮的自信,笑出了诸葛亮的大度,笑出了诸葛亮的胸有成竹,笑出了诸葛亮的运筹帷幄,笑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笑出了英雄本色。

⑤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样既能两面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也便于箭满后顺风顺水返回,省去调头的时间。

诸葛亮过人的智慧可见一斑。

敢逼近曹操受箭,进一步说明诸葛亮对曹操生性多疑、小心谨慎的性格了如指掌。

此行“借箭”,轻轻松松向曹操借到了十万枝箭。

诸葛亮谋划之周密,安排之巧妙,不仅显示出诸葛亮丰富的天文知识,也体现了诸葛亮具有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

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神机妙算,指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根据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善于把握全局;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

草船借箭的前前后后,的确说明了诸葛亮神机妙算。

这句话照应了课文开头的第一句话,正因为诸葛亮“挺有才干”,才遭周瑜的妒忌和暗算;又因为他有才干,才能挫败周瑜的阴谋,使周瑜自叹不如。

(2)对词语的理解。

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军令状:接受军令后写的保证书,表示如不能完成任务,愿依军法治罪。

迟延:耽搁,拖延。

疑惑:本课指心里不明白。

调度:调用。

虚实:虚和实,泛指内部情况。

本课指曹操因江上雾大,不了解对方的情况。

弓弩手:弩,古代兵器,一种利用机械力量射箭的弓。

弓弩手,古代军队中负责射箭的兵士。

丞相:古代辅佐君王的职位最高的大臣。

二、教学目标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都督、推却、迟延、探听、私自、调度、水寨、擂鼓、呐喊、支援、丞相、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三、教学建议1.“三国”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若有条件,课前,可布置学生收集有关三国的故事读一读,或者听人讲讲三国的故事,以帮助学生感知“三国”这段历史,为理解课文做准备。

2.教学时,可以从题目入手,让学生围绕题目质疑,如,“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草船借箭?”“怎样用草船借箭?”“结果怎么样?”根据质疑,学生自主读书,读熟课文,理解文章的脉络,大体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然后,抓住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如,周瑜为何设造箭之计来为难诸葛亮,诸葛亮为什么能借箭成功,可采用读、议、演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人物形象,理解故事情节。

最后,引导学生对文中的几个人物进行评价,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并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阅读《三国演义》。

若有兴趣,也可以收集有关《三国演义》的人物卡片、成语、歇后语、对联等,利用班队会开展有关《三国演义》的主题活动,感受经典。

3.感受人物形象,特别是诸葛亮、周瑜的形象,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时,有两种思路可供选择:一种是演绎的方法,即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先概括人物特点,再围绕初步概括出的人物特点,开展阅读活动,不断深化对特点的认识,如,感受诸葛亮的形象。

先在学生充分阅读,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借课文中周瑜的话概括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然后引导学生紧紧扣住文本,抓住“神机妙算”一词进行研读:你从哪儿感受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教师可在学生研读中穿针引线,通过教师的精当的点拨来深化研读,比如,诸葛亮在跟周瑜立军令状之前,到底想过些什么?为什么选择在“第三天”?为什么把船连起来,“一字儿摆开”?从诸葛亮的“笑”中可体会到什么?通过研读来丰富学生对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认识。

另一种是归纳的方法,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直接去研究人物的言行,看看文中的人物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为什么这样说,这样做。

研究后,再来谈谈对人物的认识。

如,感受周瑜的形象,以初读为基础,先画出写周瑜言行的词、句,然后逐句细读,边读边思:他为什么提出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为什么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最后回顾整理:从中感受到什么或有什么体会。

4.课文中人物对话较多,特别是第2自然段,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特别能反映两人的特点,被称为经典之笔,对这一段的理解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时,可以分角色朗读为主,进入情境,揣摸内心,加深理解。

先把诸葛亮和周瑜两人的对话画出来,再边读边想边议:他俩每次对话时,各人心里可能会想些什么,是什么表情,可能会怎么做,还可想象一下当时帐内的情景和旁人的言行。

边议边读,读后评价:是不是把当时的情景和人物的特点读出来了。

评价后再读,也可以边演边读。

通过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让文中人物的形象在学生头脑里立起来,丰满起来,鲜活起来。

5.本课生字较多,生字中,“擂”,应读léi,不能读lèi;“丞”,读chéng,不能读céng;指导写字时,“忌”的上面是“己”不是“已”;“延”要注意与“廷”区别;“援”的右边是“爰”不是“爱”;“丞”字应提醒学生注意笔顺。

本课要求学生正确读写的词语较多,这些词语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现在已不常用的词语,如,“都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