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史专题四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知识点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知识点
我国是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国家,在国家倡导和谐社会的背景下,
维护好我国各民族关系是非常重要的,这体现在历史学科中,也是需要我们
特殊记忆的。
在2016年的高考中,小编认为一定会有相关题型出现,这部分题型的难度相对来说不是很大,所以同学们不可忽视这部分的知识内容,一
定要准确记忆,下边就是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相关知识点,供同
学们来参考。
一、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1、汉族与少数民族交错杂居,呈现出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
2、由于各民族经济发展方向不同、水平不同,农业民族与周边游牧民族之间存在矛盾,有时发生战争。
二、民族关系的主要类型:1、同一国家内部的民族之间的关系2、不同民
族政权之间的关系。
三、民族关系的表现形态:1、和平和亲——作用是削弱民族偏见,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互市——由官方控制的民族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
互市场所一
般在边境地区。
会盟——两个民族政权以缔结“和约”或“和议”的办法来约束
双方的行动。
2、民族关系的主流、总趋势是友好交往、和平共处。
是各民族人民在共同创造中华民族的文化,共同开发祖国。
各民族人民在互相学习和
交流中,在共同的劳动中,共同反抗斗争中相互融合,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四、民族融合的概况: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初步发展时期。
兼并战争加强了华夏族同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民族融合。
2、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确立、发展时期。
在统一的国家范围内,各民族之。
2024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四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ppt
时期
发展历程
魏晋至隋 吸收与 儒、佛、道纷争与融合,儒家思想体现出极大的包容
唐时期
改造 性,进一步为官方所接受 程朱理学(天理、心性、修养)出现,朱熹提出“存天
理,灭人欲”,进一步形成封建伦理精神体系。明初
转型与
宋明时期
理学官方化,成为八股取士的唯一学术根据,陆王心
导向 度看法家派别思想主张
价值引领2 社会责任感——从儒学面临的挑战看宋代理学的兴起
(2022·广东卷,4)魏晋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宋人李觏认为原因在
于“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张载认为佛道追求的彼岸是虚幻的,
与“吾儒”水火不容。由此可知,李觏、张载主张
A.儒法并用以维护君权
B.立足考据以重建学风
D.导致经济重心的南移
解读JD
知识 为基
唐中后期的文化风格;安史之乱与经济重心的南移
材料主要内容是唐中后期文人流行诗歌唱和,“江南”是重要 能力
主题。这主要是因为唐中后期,南方相对北方,社会秩序更加 为重
安定。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素养 从史料实证角度了解社会风尚与社会局势之间的关系;从唯物
知识 为基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法家的思想主张
据材料关键信息“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君臣不用礼义教训则
能力 不祥”可以看出,田齐法家的思想倾向,结合所学法家派别特点,
为重 可以得出其“尚法存礼”。考查获取、解读和调动信息的能力及
运用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素养 从史料实证角度看田齐法家“尚法存礼”的特点;从历史理解角
4.基于唯物史观与历史理解考查孔子的“乐教”思想 (2023·全国甲卷,4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在周游列国遭遇困窘的情况下,仍“讲诵弦歌 不衰”。孔子曾向鲁国、齐国的音乐大师学习,并有深刻的领悟力和高超的演 奏技巧。史载,孔子整理的《诗》305篇,“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 《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孔子强调“正 音”“雅乐”,反对靡靡之音。他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又说:“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在孔子看 来,“乐教”不仅仅是声乐、器乐、歌舞等形式,而且是育人才、齐风俗,实 现政治与社会理想的重要途径。“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 乎哉?”——据《史记》等
第1讲+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课件--2023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
对点训练2
对点 训 练
1.史书记载:噶尔丹自立为准噶尔汗。南下攻占回部(维吾尔族居住地区)
诸城郭,占领南疆,向康熙帝提出:“圣上君南方,我长北方。”1690年,
在沙俄支持下,他悍然进军内蒙古,康熙帝亲自带兵在乌兰布通打败噶
尔丹。1696年,康熙帝再败噶尔丹于昭莫多。对康熙平定噶尔丹叛乱的
质应该是民族征服战争;也有人提出淝水之战在一定程度上带有统一战
争的色彩,但本质上是一场民族征服战争;还有人认为淝水之战具有兼
并统一战争和民族征服战争的双重性质,而主要的一面是兼并统一战争。
下列相关说法,合理的是
A.历史评价须资料确证,如无实证就搁置争议 B.历史结论应以今日之价值标准进行最终判断
C
C.历史观点往往因视角、立场不同而存在差异
主要目的是
A.调和西学与传统文化的矛盾
B.修订历法巩固清朝统治
B
C.应对东来的天主教会的挑战
D.宣扬国威维护朝贡体制
B.不同类型的史料可以相互参证
B
C.实物史料比文献史料更有价值
D.历史记载必须以考古研究佐证
主干整合3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开放包容、兼收并蓄
史实与阐释
1.条件:国家统一,政治稳定;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对外交通发达;开明的外 交政策;科技发展;杰出人物的作用。 2.途径:一是通过官方和民间的贸易途径,对外贸易往往伴随着文化交流。二是 官方派遣使节和留学生。三是宗教传播,如佛教徒鉴真、玄奘、意大利传教士利 玛窦等。四是战争,如成吉思汗的西征。 3.特点 (1)由开放走向闭关:中国古代对外政策,总体上以开放为主,特别是明清时期以 前。但是到明清时期,逐步走向闭关锁国。变化的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 统治地位(根本原因)、外国侵略势力的影响等。
2021-2023高考历史真题汇编:四、中国古代史——对接选择性必修(含答案)
四、中国古代史——对接选择性必修1.(2023浙江卷)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共苦战斗不休”。
秦国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相继灭掉六国,进而开创了“海内为郡县”“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局面,这表明()A.分封制度的终结B.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C.宗法制度的湮灭D.中华文明起源到早期国家形成的重大转变2.(2023海南卷)据东汉《乙瑛碑》载,鲁相乙瑛向朝廷陈请,为孔庙增设一名百石卒史来守庙并掌管礼器(流程如下图)。
这一史实最适合用来说明,当时()(注:①—⑦表示处理此事的先后步骤)A.国家行政中枢权力的逐渐扩大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日益巩固C.传统社会道德秩序的渐趋规范D.封建国家不同职能的有效履行3.(2023湖南卷)战国时期,关东六国国君任相多用其宗族及国人。
数代秦王所用秦相,商鞅为卫人,楼缓为赵人,张仪、魏冉、范雎为魏人,蔡泽为燕人,吕不韦为韩人,李斯为楚人。
据此可推知()A.秦国官僚制相对完善B.秦国用人政策不断改变C.六国严格遵行宗法制D.法家人物在六国遭排挤4.(2022重庆卷)唐代宗始设枢密使,“初不置司局,但有屋三楹,贮文书而已。
其职掌惟承受表奏于内中进呈;若人主有所处分,则宣付中书门下施行而已”。
据此可知,当时的枢密使()A.主要负责军事事务B.类似皇帝秘书机构C.地位在中书省之上D.下属机构较为完备5.(2023浙江卷)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与寒门等级森严,“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
唐初,三品以上高官“欲共衰代旧门为亲,纵多输钱帛,犹被偃仰(随俗应付)”,唐太宗特地下诏“禁卖婚”,以打击旧士族。
南宋史家郑樵云:“自五季(五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上述材料表明,魏晋之后()A.科举取士制度趋于完善B.妇女社会地位日益上升C.门阀士族势力逐渐衰落D.社会成员实现身份平等6.(2022江苏卷)汉初,朝廷让功臣和他们的子弟们占据要津,但具体政务依然委之文吏,把“能书会计”和“颇知律令”规定为文吏的基本技能。
(新高考专用)备战2025年高考历史考试易错题——中国古代史:选择性必修(贯通部分)含解析
(新高考专用)备战2025年高考历史考试易错题——中国古代史:选择性必修(贯通部分)考点一中国古代的变法改革、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易错点1】羁縻政策【易错点2】改土归流【易错点3】海禁政策考点二中国古代的法治教化、商业贸易及货币与赋税制度【易错点1】汉代儒学对治国思想和法律的影响【易错点2】中国古代赋役制度考点三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社会治理与医疗卫生【易错点】保甲制度考点四中国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易错点1】民本思想与人文意识【易错点2】西学东渐按住Ctrl键,同时点击目录,即可直接跳转到对应内容考点一中国古代的变法改革、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羁縻政策【点拨】中国古代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种方针政策。
【破解】“羁”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縻”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予抚慰。
中原王朝在统治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时,委任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为王、侯,或羁縻州、县的长官,允许世袭其职,令其按旧有的方式去管理本族人民。
该政策始于汉代,唐代渐臻完善,实行羁縻府州制,元代实行土司制,明代还设置羁縻卫所。
【深度剖析真题试卷】1.(2023·南开·模拟预测)《新唐书·地理志》中“羁縻州”款,提到“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
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
”羁縻府州政策的实施A.加快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变革B.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安宁与稳定C.中央与羁縻府州之间平等共处D.不利于内地与边疆联系与交往【警示】掌握羁縻政策的发展历程与影响。
【问诊】根据材料“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
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可知,羁縻府州由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刺史或都督,是唐代对少数民族采取笼络政策和松散管理方针,有利于民族之间和平相处和自然融合,B项正确;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变革是指封建化,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羁縻府州政策是唐代对少数民族采取笼络政策和松散管理方针,不是中央与羁縻府州之间平等共处,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内地与边疆联系与交往,排除D项。
高考历史核心考点:中国古代史明清时期
⾼考历史核⼼考点:中国古代史明清时期 明清年代是离我们最近的⼀个封建年代,那么⼤家对于这个时期的历史背景⼜了解多少呢,下⾯就是⼩编给⼤家带来的⾼考历史核⼼考点:中国古代史——明清,希望能帮助到⼤家! ⼀、时间:14世纪——19世纪前期 ⼆、历史阶段特征: 总体特征:统⼀的多民族国家进⼀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衰。
1、政治⽅⾯: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封建制度由盛⽽衰;中央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祖国的辽阔版图最终奠定。
2、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并缓慢发展。
3、思想⽂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承古萌新;西⽅传教⼠来华,中国开始了解先进的外来⽂化,出现了"西学东渐"的势头。
4、对外关系⽅⾯:明朝前期,中外关系和官⽅贸易出现盛况;明中后期的"海禁"和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外经济⽂化交流,在对外关系中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中国发展;开始遭到外来侵略,中国⼈民进⾏反侵略⽃争,有⼒地维护了国家主权。
三、明清时期的政治——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1)废除丞相:明太祖废除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发展到⼀个新阶段。
(2)内阁制度的建⽴:明太祖设⽴殿阁⼤学⼠(仅备顾问兼协理奏章,不参与决策);明成祖正式在⽂渊阁设⽴内阁,⼤学⼠开始参与军国⼤事的商讨,内阁制正式形成。
阁⾂帮助皇帝起草对⼤⾂的批复意见,称为"票拟";最后再由皇帝⽤朱笔批⽰、裁定,称为"批红"。
(3)影响: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2、清朝设军机处 (1)清朝建⽴后,承袭明制,设⽴内阁,负责处理⽇常事务。
重要的军国⼤事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会议来处理。
(2)设⽴:雍正为适应西北军务需要⽽设置的军机房。
(3)发展:由⼀个暂时的军事机构,发展成为位居内阁等中央机构之上、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常设中枢机构。
高考历史复习知识点: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高考历史复习知识点: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汉朝在当时是空前强大,并开展了积极的对外交往。
使得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突破了东亚的范围,开始走向世界,远及欧洲和非洲。
一、与朝鲜的关系:①秦汉之际,有很多燕、赵、齐人去朝鲜;②西汉初年,朝鲜半岛的三韩多次派人会见汉武帝;秦汉文化对朝鲜文化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辰韩就有“秦韩”之称。
③中国与朝鲜保持频繁的贸易往来。
朝鲜特产檀弓、果下马等输入中国,中国铁器、铜镜、漆器等输往朝鲜。
二、与日本的交往:①汉武帝时,日本有三十多个国家“使译通于汉”;② 汉光武帝时,赐倭奴国使者以“汉委奴国王”金印。
三、与越南的交往:中国铁犁、牛耕技术、水利工程技术推广到越南,使越南的社会经济生活有了显著提高。
中国从越南输入土特产和东南亚的珍稀物产,如越南的象牙、犀牛、玳瑁、珍珠等。
四、与安息大秦的友好往来;①安息是古代波斯帝国,与汉朝通过丝绸之路进行转手贸易;②大秦是古代罗马帝国,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但甘英只到波斯湾;③《后汉书》记载公元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者来到东汉,这是正史中关于中国同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
五、“丝绸之路”:1.丝绸之路的开通:①张骞通西域时和这之后,中国和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出发往西,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安息,再从安息转运到西亚和欧洲的大秦。
这条商旅要道,就是“丝绸之路”。
②汉武帝以后,还开辟了与南海诸国及印度,斯里兰卡的“海上丝绸之路”。
2.丝绸之路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①丝绸之路的开通是划时代的重大事件,沟通了东西方的交通。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
②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
③两汉之际,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由印度经中亚、西域,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3、海上丝绸之路:从广东沿海港口出发,向西沿海岸线、印支半岛南下,绕过今马来半岛、出马六甲海峡,到孟加拉湾沿岸诸国,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
2024年高考历史总复习考点梳理与培优第23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高考·历史
第二十三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课题1
C1.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外交
课题2
C1.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 的发展
课题3
C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2.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第1页
返回总目录
第二十三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C1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外交
高考·历史
命题者说:①结合地图,以秦汉、隋唐、两宋、元明清等几个阶段了解中国作为统一多 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②结合交通路线图了解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与变化;③认识中国 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体制——朝贡体制。
第11页
返回层目录 返回目录
第二十三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高考·历史
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紧扣图中所示的一个或多个逻辑线索,拟定一个论 题,并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12分)
示例 论题:中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途径。
论述:民族交往是从民族接触开始的,是民族交流交融的基础。比如,古代中 国长城沿线,生活着众多少数民族,其在地域上与汉族邻近,为各民族间生活和社 会交往创造了有利条件。
随着民族交往的增多,各民族间必然要进行文化选择,由此形成包括资源、信
息和语言交流在内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民族交流。比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
说汉话、穿汉服等措施,通过加强民族交流进而促进民族交融。
第12页
返回层目录 返回目录
第二十三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高考·历史
民族交融重在文化交融、文化共享,通过血缘交融、习俗交融、信仰交融等, 达到心理交融,心理交融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最高层面。比如,魏晋南北朝时期、 辽宋夏金元时期,各民族之间交错杂居,互相通婚,少数民族政权还积极推进儒学 教育,从而推动各民族形成对儒家文化信仰和中华民族的心理认同。
人教版古代史第四章 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PPT课件
唐玄宗为密切与少数民族的联系而采取的措施有
①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②封皮罗阁为“云南王”
③与松赞干布和亲
④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⑤设安西都护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⑤
一试身手
下列少数民族政权与唐朝关系从双
方地位的角度看,最特殊的是
A.突厥
B.回纥
C.南诏
D.吐蕃
一试身手
对开发我国东北地区作出贡献的少数民族首领
突厥
3.突厥汗国分裂为东西两部 ①隋朝初年,突厥被隋打败,分裂为东西突
厥。 ②隋末中原动乱,东突厥强大起来,不断向
南进扰。
突厥
4.唐朝对东西突厥地区的管辖
①贞观初期,唐朝大败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 东突厥灭亡。
②在东突厥地区设都督府,仍以突厥贵族为都督、 将军。
③唐太宗的开明政策对北方各族产生巨大影响, 他们纷纷入朝,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2010年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课件 第四单元 封建经济的繁荣----隋唐
第3讲 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江西泰和二中李文华整制
第3讲 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考点1 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一、突厥 三、靺鞨
二、回纥蕃
一试身手
考点2 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一、和新罗的交往
一试身手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
独爱之如一。”他在位期间最能体现这一思想 的重大举措是
①与吐蕃和亲,送去手工业品和医药、生产技
术书籍
②在东突厥建都督府,由突厥人自己管理
③册封皮罗阁为云南王,把手工业技术传到南
诏 ④接待渤海人来长安学习汉族文化
高考历史考前必备主题9 交融交流——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主题9交融交流——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1.羁縻政策:羁縻是朝廷对少数民族地区采取的笼络政策和松散的管理方针,主要是为了边疆少数民族政权承认中原政权在政治上的主导地位。
2.猛安谋克制:金朝实行的军民合一的管理系统。
既是军事组织,也是地方行政组织。
猛安谋克制的推行加速了女真族的封建化进程,在女真族的社会发展过程中起了巨大作用。
3.南北面官:辽代为了有效控制各族人民而采取的中央官制。
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由契丹贵族担任,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
实际上是对封建文明的肯定和保护,也促进了契丹向封建文明过渡,有利于民族交融。
4.土司制:为了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管理,元代任用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地方长官,称为土司,允许世袭,但要忠于朝廷,缴纳贡赋。
5.改土归流:明清时期,废除西南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司制度,改由中央政府委派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直接进行统治。
改土归流强化了中央政府对西南地区各民族的管理,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6.金瓶掣签制度:乾隆后期作出规定,转世灵童的人选必须通过驻藏大臣主持的金瓶掣签仪式来确认,报朝廷批准,这有利于加强中央对西藏的管辖。
7.理藩院:是清代创设的一个专门管理边疆少数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还监管对俄交涉等外交事务。
在加强和巩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过程中起了积极的作用。
8.朝贡体系:是公元前3 世纪到公元19 世纪末,在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以儒家价值为基础而建构的国际关系体系。
朝贡国定期向中华帝国朝廷进献贡品,中国要对其进行封赏以体现皇恩浩荡、天朝恩典。
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各民族的华夏认同观念逐渐形成。
2.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各民族间相互交往,出现了民族交融局面,尤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封建化政策对其有推动作用。
3.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国家分裂和民族交融时期,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为隋唐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高考历史总复习 中国古代史对外关系基础知识专题(一)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基本知识归类
↓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基本知识归类一、古代少数民族及其分布地区1、西周:犬戎活动在泾水以北和汾水以西地区。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
在淮河流域分布着淮夷。
2、春秋:在我国北方分布着狄、戎,南方分布着越族。
3、战国:北方和东北草原主要分布着匈奴、东胡;东南沿海和珠江流域活动着越族。
4、秦汉:边疆地区主要生活着匈奴(北)、西域各族(西部、西北)和越族(东南)。
5、三国:吴国境内的山越,蜀汉境内的西南少数民族(南中)。
6、东晋十六国:自东汉末年开始,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内迁。
他们居住在今天甘肃、陕西、山西以至河北、辽宁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
7、唐朝:①突厥:6世纪中期,游牧在阿尔泰山一带,后控制东起兴安岭,西到里海的广大地区。
②回纥:原住在色楞格河一带,8世纪中期,控制东起黑龙江,西到阿尔泰山地区。
③靺鞨族:活动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7世纪中叶后,黑水和粟末两部强大起来,黑水在北,分布在黑龙江下游,粟末在黑水南部。
④南诏:分布在云南西北洱海一带。
⑤吐蕃:青藏高原。
8、两宋:①辽:原居于辽河上游一带;契丹建国后,逐渐控制东到大海,西至阿尔泰山,北包蒙古大漠和黑龙江流域,南接河北、山西广大地区。
②西夏:唐中期以来居住在宁夏、甘肃和陕西西北一带。
③大理:控制云南。
④金:原居黑龙江、松花江和长白山一带;灭辽后,进入黄河流域;1141年宋金议和,双方以淮水和大散关一线为界,此线以北属金。
9、元朝:蒙古建立全国性政权,少数民族内迁,汉族外迁,民族融合步伐加快。
10、明朝:在漠北一带活动的是瓦剌和鞑靼,东北活动着女真各部。
11、清朝:在全国分布着50多个民族。
二、古代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1、十六国:氐族苻坚建立的前秦。
2、东魏 北齐 北周3、两宋:①契丹:辽。
②党项:西夏。
③女真:金。
4、元:蒙古建立全国政权。
5、清:满族建立全国政权。
四、少数民族的杰出首领及其活动1、冒顿单于:秦汉之际,统一了北方草原,占领河套地区,形成强盛的奴隶制国家2、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与汉朝实行和亲,密切了汉匈关系,维护了和平局面,促进了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3、北魏孝文帝:实行均田制,迁都洛阳,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促进北方经济恢复,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和民族大融合。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知识梳理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知识梳理01【时空坐标】02【知识梳理】知识点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1.秦(1)秦朝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
(2)秦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设立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
2.汉(1)汉朝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
(2)汉初,对北方的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汉武帝时期,大败匈奴。
东汉初,匈奴分为南北两部。
89年,窦宪出击北匈奴,取胜。
(3)西汉在河西走廊设“河西四郡”;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
(4)在东北,西汉设护乌桓校尉。
(5)边疆推行屯戍政策,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在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知识点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1.隋唐时期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是尚书省礼部及鸿胪寺。
2.隋朝(1)隋朝结束了统一国家长期分裂的局面,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隋朝。
(2)加强对岭南地区各族的统治。
589年,百越女首领冼夫人被册封为谯国夫人。
(3)加强了与流求的接触,三次派人抵达流求。
3.唐朝(1)唐朝政府与边疆地区保持着密切联系,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2)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
(3)南诏王曾多次被唐朝加封并遣子弟入唐学习。
(4)西北设安西、北庭都护府,北方设安北、单于都护府,东北设安东都护府,南方设安南都护府。
4.宋朝:先后与辽、西夏、金并立,各族间交往交流交融未中断过。
知识点三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1.元(1)元朝疆域辽阔,统治者一方面“行汉法”,另一方面对不同民族实行了明显的差别对待政策。
(2)元世祖封八思巴为帝师,领宣政院事,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
(3)元朝还在东北、云南等地设行省,征发赋役。
2.明(1)明朝有礼部、鸿胪寺管理民族事务,还有负责培养各种民族文字翻译人才的提督四夷馆。
(2)修筑长城,并沿长城布置“九边”。
(3)在辽东、宣府、大同等地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开展贸易。
(4)在东北设都司、卫、所,对女真等族进行管理;在西北设赤斤蒙古、沙州、哈密等卫;在西南设土司。
高考历史: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高考历史: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本课思维导图】第11课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一、古代的民族关系1、秦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发端周边民族:如东北的夫余、乌桓,北方的匈奴,西北的羌、氐,南方的夷、越中央机构:典客和典属国来管理民族事务军事打击:击匈奴修长城、抚夷越凿灵渠行政管理:北设九原郡、代郡和辽东郡、南设桂林郡、南海郡和象郡【典客】九卿之一,掌邦交和边陲部族事务【典属国】掌与少数民族交往的事务,汉并入大鸿胪(汉代掌民族事务机构)秦将非华夏族的地方行政区划分为两类:①在归降的少数民族地区设属邦管理少数民族地区,属邦之下由“蛮夷君长”袭用原有的统治方式,与郡平级,(汉避刘邦讳,改称“典属国”,并入大鸿庐)②在被征服的少数民族地区设道,与县平级。
2、汉朝中央机构:大鸿胪政治联姻:汉初与匈奴和亲+东汉昭君出塞军事打击:西汉卫青霍去病三伐匈奴获胜、东汉窦固败北匈奴,刻铭燕然山行政管理:设河西四郡(敦煌、张掖、武威、酒泉)、设西域都护府(军事行政机构)、东北西汉设护乌桓校尉经济政策:推行屯戍政策,移民屯田❷隋发展民族关系的主要史实:①北部归附:北、西部的突厥、吐谷浑和党项②治理岭南:册封百越首领冼夫人为谯国夫人③推行郡县:以当地豪酋大姓为官员①政策:开明开放包容措施:灵活多样刚柔相济②作用:开发了边疆,疆域空前辽阔,促进民族交流,推动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5、两宋民族关系:①多个民族政权并立:北宋与辽和西夏并立、南宋与金对峙②两宋和少数民族关系:战争-议和-交流③民族间战争是短暂的,是支流;民族间和平交流是长期的,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④在中原先进文化和民族融合的影响下,周边各族迅速封建化,推动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6、元朝特点:元对边疆治理:由间接的因而治转变为直接的行政管理,进一步促进了边疆和内地一体化措施:①“行汉法”且推行“四等人制”②忽必烈封八思巴为帝师,领宣政院,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③在东北和云南等地设置行省,征发赋役7、明朝措施:①中央机构:礼部、鸿胪寺和提督四夷馆②防御设施:修长城,设“九边”军镇③经济交流:辽东、宣府和大同设“马市”④边疆管理:卫所和土司制度(因俗而治)⑤西藏管理:敕封首领,建立羁縻都司8、清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措施:①中央机构:理藩院②北方:政治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控制、平定准噶尔部叛乱,设乌里雅苏台将军③西北:平定大小和卓叛乱,伊犁将军和、西宁将军,欢迎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最新高考历史复习知识点总结--中国古代史部分-
高考历史总复习《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第一部分中国古代的政治【记忆导图】【思维导图】一、分封制目的:巩固国家政权内容:①封对象——,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
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②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
②大了,开发了。
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的隐患。
二、宗法制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核心: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
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官僚政治体制取代体制。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四、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统一法令;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修建驰道、灵渠;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措施:军事: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政治:汉武帝实行推恩令思想上:推行:“,”,以思想上的大一统巩固.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六、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措施:①军事上: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
推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阶段总结课件人民版
【解析】选D。社会群体泛指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 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集体,题干中知识分子、近代绅商、 学堂学生、军人集团都应当属于社会的不同群体,故D 正确。
3.(2017·成都模拟)民国前期,有人曾与报人王新命谈 论选女婿的标准,要求“三十岁以下,又成名又成业者, 且非军人”。王回答说:“在科举已废的今天,三十岁 以下能够成名成业的非军人,实不可多得。”这反映 出( )
2.明确我国历史、当前,世界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 分析历史上解决社会问题的主要措施及其影响。例 如:(1)严重自然灾害时期的社会问题。(2)动乱或战乱 时期的社会问题。(3)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问题。
3.重视历史上的社会问题与现实生活中的社会问 题的内在联系。研究历史上的社会问题要突出如何借 鉴或吸取历史上解决社会问题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来解决现实社会问题。
【对应训练】
1.改革开放之初,如果一个农村中学的女生给一个男生
递上一杯水,很容易被认为是有情愫好感的表现;如今,
一般只会被认为是关心同学的表现。可见,改革开放以
来思想观念发生变化。以上主要体现了 ( )
A.近代化史观
B.文明史观
C.社会史观
D.全球史观
【解析】选C。近代化史观考查人类如何从农业文明迈 向工业文明,与材料主旨不符,故A错误;文明史观认为, 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是文明演进史,包括从横向 看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纵向看的渔猎 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时代,与材料主旨 不符,故B错误;社会史观更加注重底层民众的社会生活 状况,以研究社会风土人情为主,故C正确;全球史观将 整个人类历史看做一个整体来研究,显然与材料不符, 故D错误。
2.主要内容:社会问题的核心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 利及其相关问题。社会问题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阶 段性等特点。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 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 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 史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史专题四中国古代对外关系一、备考导航本专题包括古代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有关史实,以及侵略与被侵略的斗争等。
复习本专题时,既要看到中国经济、文化对外国的影响,也要重视我国吸收外国长处以利于自身的发展。
还要用发展的观点,全面正确的评价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实行的闭关政策的积极与消极影响。
二、专题知识归纳1、中国古代与各国之间的友好交往★与东亚的关系(1)与日本的关系秦汉:①徐福东渡的故事;②汉武帝时,日本有30多个小国通过朝鲜半岛“使译通于汉”;③东汉光武帝,汉委奴国王金印;④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人日本。
隋唐:①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十多次派出遣唐使;②贸易往来频繁;③突出人物:鉴真和吉备真备;④日本制度文化深受唐朝影响(大化改新以唐制为蓝本;都城的建造完全仿照长安的样式)。
⑤日本出土大量的唐币开元通宝。
辽宋金元:都与日本有频繁的贸易往来。
明清:①东南沿海倭患严重;②明政府罢市舶,导致奸商与倭寇勾结,形成倭患;③戚继光抗倭,1565年肃清倭患;④清朝实行闭关政策。
(2)与朝鲜的关系秦汉:①秦汉之际,燕、齐、赵人为避战乱,数万人迁居朝鲜;②三韩多次派人赴汉,先后会见汉武帝光武帝;③辰韩引进中国先进文化,被称为秦韩;④双方保持频繁的贸易往来:朝鲜檀弓、果下马等输入中国;中国的铜镜、漆器、铁制工具等输出到朝鲜。
隋唐:①往来:唐朝的留学生中,新罗最多,最著名的是崔致远。
长安等地设有“新罗坊”、“新罗馆”接待新罗商旅。
②新罗立国,参用唐朝制度,设立国学,教授儒学;新罗文化带有浓重的中华文化色彩。
(3)中华文化圈:中华文化圈以中国为中心,包括周边国家日本、朝鲜、越南等,初步形成于汉朝,隋唐时期最终完成。
其特点是以汉唐文化为源流向周边传播。
周边国家文化以汉唐文化为模本,深深打上中华文化的烙印。
★与东南亚、印度半岛的关系(1)与印度半岛的关系汉朝:开辟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
通过丝绸之路,进行频繁经济文化交流。
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法等西传,印度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人中国。
隋唐:①互派使节。
②以佛教为纽带,天竺遣使唐朝送来郁金香、菩提树。
佛教艺术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
中国创立十进位记数法传到天竺。
③玄奘、义净到天竺研究佛学。
(2)华侨开发南洋南洋:泛指东南亚地区。
过程:从唐朝开始,东南沿海一带有很多人到南洋诸岛谋生。
郑和下西洋后,更多的中国人迁徙到南洋定居,成为华侨。
作用:带去先进工具和技术,对南洋开发作出重大贡献★与中亚、西亚的关系汉朝: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与中亚、西亚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
中国铁器、丝绸以及养蚕缫丝技术、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
隋唐:对外交往密切。
隋朝和波斯互遣使节,唐朝时波斯人在中国开设波斯店。
唐高宗时,大食与中国通使,持续了一个半世纪。
中国造纸术在唐朝时传到大食。
元朝:大量波斯人、阿拉伯人迁入中国,和汉、蒙、畏兀儿等民族长期杂居通婚,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与欧洲、非洲各地的关系(1)陆上丝绸之路开辟条件:①张骞通西域,为丝绸之路开辟奠定基础;②西域都护设立,有效地保护了商旅往来;③甘英出使大秦,进一步了解西行路线;④汉朝经济文化繁荣、国力强盛,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辟。
路线:长安、河西走廊、敦煌、疏勒、大宛、安息、大秦。
意义: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2)海上丝绸之路开辟:汉武帝以后。
路线:广东沿海港口(广州等)、印度支那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沿岸、印度半岛南端。
意义:加强了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联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问的联系。
(3)郑和下西洋①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寻找建文帝。
②条件:国力强大,造船业发达,天文地理知识进步,罗盘针使用等。
③过程:1405年至1433年,先后7次,访问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④路线:沿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⑤特点:规模大,历时长。
次数多,航程远,抵达国家地区多。
⑥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是世界航海事业的先驱。
增进了中外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
⑦局限性:目的不是发展海外贸易,没有推动海外贸易新时代的到来。
它采取的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给明朝造成巨大负担,没有生命力。
随着国力衰退,航海壮举便悄然结束。
(4)与欧洲的关系东汉:甘英出使大秦,行至波斯湾。
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者来到东汉。
这是中欧直接往来的最早记录。
唐朝:和东罗马有使者往还,东罗马的医术、杂技传人中国;唐朝的丝绸、瓷器大量运往欧洲。
元朝: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中国,畏兀儿族人列班•扫马前往西亚、欧洲,成为我国第一位访问欧洲各国的旅行家。
明清:1553年,葡萄牙租占澳门。
明朝中后期荷兰殖民者占据台湾;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5年和1686年雅克萨反击战;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
西学东渐,16世纪后期,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
传教士来华,把西方的天文、数学、地理、绘画、音乐等方面著作介绍给中国,又把中国的儒学和道学介绍给西方,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突出贡献。
徐光启等与传教士合译西方科技著作,为中国科技注入新的生机。
2、中国古代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Ⅰ经济交流⑴两汉:①张骞通西域后,中国的丝绸、冶铸、水利技术都远播中亚、罗马和欧洲地区。
②东汉时期,我国的铸铜和制漆工艺传到朝鲜,朝鲜的果下马、檀弓等特产也运到中国,中国的铸铜和制铁技术这时也传到日本。
⑵唐朝:①中朝贸易往来频繁。
②中亚、波斯的商人把胡椒、波斯枣、药品、香料、珠宝等输入中国;中国的丝绸、瓷器、纸张灯也运往波斯,并从那里行销欧洲。
③大食商人也到中国行上年;中国的造纸、纺织技术传到大食,再传到欧洲和非洲⑶两宋:我国对外贸易东达朝鲜、日本,西至非洲的一些国家。
⑷元朝:大都是闻名世界的大都市,泉州是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
⑸明朝:郑和下西洋,中国的丝绸和瓷器受到各国欢迎,郑和从西洋购得珠宝、香料、药材等土特产。
Ⅱ文化交流⑴中国文化的外传:①科学技术:a.唐朝时造纸术传到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北非和欧洲,促进了人类文化的发展。
b.宋朝时,印刷术东传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北非和欧洲,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c.指南针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为欧洲航海家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d.元朝时,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到欧洲。
e.唐朝时建筑技术传到日本;数学专著《缀术》传入朝鲜和日本,成为学校教材。
f.明清之际,总结性的科技著作《本草纲目》、《天工开物》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海外。
②生产技术:a.两汉时,冶铸技术东传朝鲜、日本,息产中亚、欧洲。
制漆工艺传到朝鲜。
水利技术远播中亚和欧洲。
b.唐朝时纺织技术传入朝鲜、阿拉伯。
明朝时,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传入南洋各地。
③文学、艺术、体育:a.屈原的诗歌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唐诗传入朝鲜、日本。
b.马球、足球、围棋等活动在唐朝传入日本。
④文字:a.汉时,许多朝鲜人使用汉字。
b.唐朝时,日本参照汉字草书和楷书的偏旁,创制了日本文字。
⑤思想:中国的儒家经典、汉代佛教传到日本。
⑵外国文化传入中国①农作物品种:a.宋朝时,占城稻由越南传入中国南方。
b.明朝后期,原产美洲的甘薯、玉米、马铃薯和烟草等传入中国。
②生产技术:a.唐朝时从印度传入熬糖法。
b.明朝引进了欧洲的水利方法,记载于《农政全书》。
③科技:a.唐朝时,印度的天文、医学、历法知识传入中国。
b.明朝时,利玛窦带来西方的科技著作。
④艺术:唐朝时朝鲜的高丽乐、中亚的舞蹈、印度的绘画、雕塑、音乐、舞蹈艺术传入中国。
⑤宗教:a.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中原地区。
唐朝僧人玄奘西游古印度,带回佛经600部,译出1300多卷,成为研究古印度的珍贵史料。
b.伊斯兰教在唐朝时由阿拉伯人传入中国,在各地建立起一批清真寺。
c.景教——基督教在唐朝时从西亚传入中国。
明朝后期,更多的传教士来华。
d.祆教、摩尼教在隋唐时也由西亚传入中国。
3、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商路⑴秦汉:以陆路为主。
当时中国的丝绸等物品主要通过丝绸之路运到西欧各国。
与此同时,海上丝绸之路也已开辟。
⑵隋唐:分海、陆两路。
海路从广州出发,经马来半岛、印度可到波斯湾,唐政府在广州设置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
从登州、扬州出发可到朝鲜、日本。
⑶两宋:陆地丝路中断,夏、辽政府将岁币经内蒙西运,出现了又一条北方丝路。
特别是南宋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外贸易,中国的丝绸、瓷器大量输出日本、朝鲜和非洲的一些国家,换回外洋货物。
⑷元明清:元朝水陆两条丝路并进。
明朝初期海运船队远达东非和红海,中西贸易兴旺一时。
清朝康熙以后,闭关锁国,只准广州一地接待外商,海上丝路不畅。
4、4、古代促进中外友好交往的代表人物张骞:通西域后开通丝绸之路,开辟了中西交通新纪元。
从此中国文明不断传到西方。
甘英:97年受班超之派出使大秦未成功,但到达西亚波斯湾。
安敦:166年派使臣从海道来中国这是中欧友好往来的最早记录。
鉴真:唐朝高僧,六次东渡日本最终成功,在日本居留十年,传播唐文化。
吉备真备:玄奘:唐朝高僧,唐太宗时期取天竺研究佛经,促进中印非文化交流。
马可•波罗:意大利人,元世祖时来华,居住十几年,并流传有《马可•波罗游记》。
列班•扫马:畏兀儿族人,前往西亚和欧洲,成为我国第一位访问欧走各国的旅行家。
郑和:1405—1433年七下西洋。
利玛窦:欧洲传教士,明朝时来华,带来欧洲的科技著作。
三、重点问题精讲1、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开始的根本原因和主要目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当生产力发展进入铁器时代后,中国才有同外界交往的可能,开先河的是秦汉王朝。
主要目的:①传播中国文化,宣扬中国声威,扩大在海外的影响,树立大国的形象。
②发展贸易,丰富自己的经济生活,经济互补互利。
③学习外国文化,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促进社会进步。
作为封建王朝,开展对外交往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
但我国古代开展对外关系与近代西方殖民者以商业为目的、抢占殖民地和商品市场是有根本区别的。
2、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发展的条件和途径条件:①国家统一,政治稳定;②国力强盛,经济繁荣;③对外交通发达;④开明的外交政策;⑤科技发展;⑥杰出人物的作用。
途径:一是通过官方和民间的贸易途径,对外贸易往往伴随着文化交流。
二是官方派遣使节和留学生。
三是宗教传播,如佛教徒鉴真、玄奘,意大利教士利玛窦等。
四是战争。
如成吉思汗的西征。
3、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特点⑴由开放走向闭关:中国古代对外政策,总体上以开放为主,特别是明清时期以前。
但是到明清时期,逐步走向闭关锁国。
变化的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根本)、外国侵略势力的影响等。
⑵路线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秦汉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路线是丝绸之路(虽有海上丝绸之路但不占主要地位);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进;宋元时期,主要是海路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