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量子力学互补性诠释的理解
对量子力学哥本哈根学派之解释的思考
第29卷第2期2008年4月韩山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Han shan No r m al Un iversityVo l. 29 No. 2Ap r12008对量子力学哥本哈根学派之解释的思考陈国庆(韩山师范学院政法系, 广东潮州521041)摘要: 量子力学的形式体系建立超前于物理诠释, 这为量子力学解释群的形成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前提。
但量子力学和经典物理学语言体系分别蕴涵着不同的本体预设, 描述宏观世界的经典力学与描述微观世界的量子力学在作用机制、质点抽象、概率的应用均有本质的区别。
因而, 借助经典物理学的概念描述微观物理实在图景会在本质上存在不适应性。
在此语境下, 我们认为, 尽管哥本哈根学派之解释有不足之处, 但目前在整体上还没有哪种解释比它更优越。
关键词: 量子力学; 本体预设; 哥本哈根学派中图分类号: B029; N0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 26883 ( 2008) 022*******20 世纪物理学最具有革命性的成果是量子力学, 它为人们撩开了微观世界的神秘面纱。
然而, 量子现象不同于宏观现象的奇异性, 使这一领域成为物理哲学中争论最多的问题。
量子力学。
‛前苏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朗道(L endau, L ev D avi dovi ch ) 更直接地声称: ‚量子力学永远不可能被‘理解’, 你们只须去习惯它。
‛①据此, 不难看出, 量子力学的成就, 却难以掩盖量子力学解释体系的不足。
所谓量子力学解释向题, 是指量子测量、量子概率和量子关联的解释。
这三个解释问题的形上学抽象就是因果性、实在性和整体性问题。
不同的解释方案就是围绕着以上问题而展开。
哥本哈根学派( Cop e nhagen Schoo l) 是20 世纪20 年代初期形成的, 为首的是丹麦著名物理学家玻尔( N i e ls Boh r) , 玻恩(M a x Bo r n )、海森堡(W e r ne r H e i senbe r g )、泡利(W o l fgang E. Pau l i) 以及狄拉克( Pau l A. M. D irac ) 等是这个学派的主要成员。
量子力学基本原理解释
量子力学基本原理解释
1. 嘿,你知道吗,量子力学的叠加原理就好像是你既可以在家里看电视,又可以同时在外面逛街!比如说电子,它在没被观测的时候,就可以同时处于多个状态呢!这是不是超级神奇?
2. 哎呀呀,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啊,就好比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惊喜或者惊吓!就像粒子的位置和动量不能同时被精确确定,这可太有意思啦!
3. 嘿,量子纠缠知道不?那简直就像是两个人即使相隔万里,也能瞬间感知到对方的心情一样!比如两个纠缠的粒子,一个状态改变,另一个马上也会跟着变,哇塞!
4. 量子力学的隧道效应呀,就好像你明明看到前面有一堵墙,但粒子却能神奇地穿过去!这在宏观世界简直难以想象啊!
5. 哇哦,量子力学的波粒二象性,就如同光有时候表现得像粒子,有时候又像波一样!这不就跟人有时候很勇敢,有时候又很胆小差不多嘛!
6. 你想想看,量子力学的量子跃迁,不就像是突然从一个状态跳到另一个状态,毫无过渡!比如说原子的能级跃迁,是不是很奇妙呀?
7. 嘿呀,量子力学的互补原理,就好像事物都有两面性,不能同时看到!就如同你不能同时看清一个物体的正面和背面一样,神奇吧!
8. 哎呀,量子力学的全同性原理,好比一群一模一样的东西在一起,根本分不清谁是谁!像一堆完全相同的粒子,很难辨别呢!
9. 量子力学的量子芝诺效应,就好像你一直盯着一件事,它就不会有变化!是不是很特别?
10. 咱说量子力学的这些基本原理,真的是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啊!它们让我们对这个宇宙有了更深的认识,难道不是超级厉害的吗?
我的观点结论: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真的是非常奇妙且令人着迷,它们展示了一个与我们日常生活经验完全不同的世界,值得我们不断去探索和研究。
薛定谔的猫互补性原理
薛定谔的猫互补性原理薛定谔的猫互补性原理是量子物理中一个重要且有趣的概念。
该原理描述了在一定条件下,量子系统可以同时处于多个互不相容的状态,直到被观测或测量的瞬间。
在薛定谔的猫实验中,一只猫被放进一个密封的盒子里,同时盒子里也放着一颗放射性原子,其衰变会触发一个装置,导致释放一瓶毒气。
在观察盒子内的情况之前,根据量子力学的理论,猫既可处于生的状态,又可处于死的状态,这种叠加态引出了猫的互补性。
量子理论认为,一个物体在观察之前并不存在确定的状态,而是处于一种叠加态。
这种叠加态描述了物体处于多个可能状态的同时,但观察之前我们无法确定物体到底处于哪个状态。
这就像是抛硬币,我们在抛硬币之前无法确定硬币会落在正面还是反面,只有在观察之后才能确定。
薛定谔的猫实验就是基于这一概念。
在实验中,猫同时处于生和死的状态。
盒子中的放射性原子在一定时间内有50%的机会衰变,当衰变发生时,装置会释放毒气导致猫死亡。
然而,在观察之前,我们无法确定原子是否衰变,因此也无法确定猫的状态。
这种叠加态的存在形成了互补性的概念。
猫既可以是生的,也可以是死的,但是观察之后我们只能看到猫处于生或死的状态,而不是两者的叠加。
这意味着,在观察猫的瞬间,猫的状态发生了坍缩,从叠加态变为确定态。
互补性原理表明,对于一些互补性的属性,比如猫的“生”和“死”状态,观察结果会将系统划分为某一确定态,而不是两个同时存在的状态。
这是量子力学的一大特点,也是与我们日常经验不同的地方。
薛定谔的猫在互补性原理中展示了量子系统的叠加态和坍缩过程,对于理解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非常重要。
尽管这个思想实验在虚构猫同时处于生死状态的情况下,但它质疑了我们对物体状态的直观认识,并揭示了量子理论中的某些非经典现象。
总的来说,薛定谔的猫互补性原理是量子力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描述了量子系统在观察之前处于叠加态,观察之后坍缩为确定态的现象。
这种原理挑战了我们对物体状态的直观认识,促进了我们对量子世界的理解和探索。
α-互补现象的原理
α-互补现象的原理
α-互补现象的原理基于量子力学的波粒二象性。
在某些情况下,粒子表现出波动特性,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它们表现出颗粒特性。
例如,当一束光通过一个狭缝时,它将呈现出波动模式并形成干涉图案;当它与物体相互作用时,它会表现出颗粒特性并产生在物体上的小点。
α-互补现象涉及到一个概念叫做“相干性”。
当存在两种或更
多种不同路径或状态,而它们之间的干涉是可观测的(例如干涉条纹),这时这些路径或状态被认为是“相干”的。
在实验中,一个反
射阵列被放置在一个激光束的路径上,该激光束可以对应于不同的路径。
当探测器在某个位置检测粒子时,只有经过与该位置相对应的路
径的粒子才能到达该位置。
因此,在任何特定时间,只有这些路径是
相干的。
导致α-互补现象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量子纠缠。
在量子力学中,一对或多对量子粒子可以纠缠在一起。
当一个粒子受到观测或测量时,会破坏其与其他粒子之间的纠缠关系。
这种关系是持久的,直到下一
次这些粒子被重新纠缠。
因此,α-互补现象实际上涉及到对相干性和量子纠缠的观测和
测量,这些都是量子力学的核心概念。
在测量时,只有一种路径是可
观测的,而其他路径会在干涉图案中消失。
这种现象表明,在某些情
况下,两种不同的状态不能同时被观测到。
这个原理被称为互补性原理,它是量子力学的一个基本概念。
该如何理解互补原理
第十四章:互补原理,是这个世界对我们的深情呵护!——灵遁者上一章内容我们讲了波粒二象性,这一章讲互补原理。
其实互补原理可以说是波粒二象性的阐述。
两者相辅相成,所以这也是我要讲将两个章节连在一起讲的原因。
这个世界需要深情以待,无论它所表现的形式是什么样的。
因为痛苦与快乐是人类的感觉,不是它的感觉。
就像左面的这副图,假若选择辨识少女的轮廓,则能够观赏到少女的图像,假若选择辨识老妇的轮廓,则能够观赏到老妇的图像。
类似地,在量子力学里,假若选择做粒子实验,则会观测到粒子,假若选择做波动实验,则会观测到波动,但是,绝不能同时观测到粒子与波动。
但最新的研究显示,就是上一章提到的。
在2015年人类获得首张图像,光同时显现波动性和粒子性。
一直以来,人们从未直接观测到粒子在同一时刻表现出波和粒子的形态。
2015年3月2日,来自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的研究者们发表了他们的新发现。
我们都知道在量子力学里,互补原理是尼尔斯·玻尔于1927年提出的一个基础原理,是哥本哈根诠释的基石。
在不同学术领域,互补原理常被用来解释迥然不同的现象,对于这些用法,互补原理蕴含的意义大不相同,所根据的操作机制也完全不同。
概念而言,微观物体具有波动性或粒子性,有时会表现出波动性,有时会表现出粒子性。
波动性指的是波动所具有的波长与频率,意味着它在空间方面具有延伸性。
粒子性指的是粒子总是可以被观测到其在某时间与某空间的明确位置与动量的性质。
当描述微观物体的量子行为时,必须同时思考其波动性与粒子性。
互补原理阐明,不能用单独一种概念来完备地描述整体量子现象,为了完备地描述整体量子现象,必须将分别描述波动性、粒子性的概念都囊括在内。
这两种概念可以视为同一个硬币的两面。
按照玻尔的说法,微观物体的波动性与粒子性互补。
所以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的研究者们同时观测到波粒二象性的这种“矛盾”并不惊讶。
波动性和粒子性在更高层次是统一的,这是量子力学的共识。
根据位置-动量不确定性原理,在描述微观物体的量子行为时,位置的不确定性越小,则动量的不确定性越大;反之亦然。
湖南师范大学考研专业课高等量子力学知识点综述(良心出品必属精品)
量子力学的基本假设1、 微观体系的状态被一个波函数完全描述,从这个波函数可以得出体系的所有性质。
波函数一般应满足连续性、有限性和单值性。
2、 力学量用厄米算符表示。
如果在经典力学中有相应的力学量,则在量子力学中表示这个力学量的算符,由经典表示式中将动量P 换为∇- i 。
表示力学量的算符有组成完全系的本征函数。
3、 将体系的状态波函数ψ用算符Fˆ的本征函数φ展开(λλλφφφλφ==F F n n n ˆ,ˆ):⎰∑+=ψλφφλλd c c nn c ,则在ψ态中测量力学量F 得到结果为n λ的几率是2n c ,得到结果在λλλd +→范围内的几率是λλd c 2。
4、体系的状态波函数满足薛定谔方程: ψψH t i ˆ=∂∂5、 在全同粒子所组成的体系中,两全同粒子相互调换不改变体系的状态。
所谓全同性,是指无法确认两个物体之间的任何差别。
在量子体系中,由于态的量子化,两个量子态要么全同,要么全不同,没有中间连续的过渡态。
没有态的量子化,就谈不上全同性。
反之,全同性又对自然界中的可能出现的量子态给与很严格的限制,即全同粒子系的量子态,对于两个粒子交换,要么是对成的,要么是反对称,二者必居其一。
这种对称性导致统计性守恒。
矩阵力学与波动力学的关系量子力学本身是在1923-1927年一段时间中建立起来的,两个等价的理论——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几乎同时提出。
矩阵力学是在对波尔的旧量子论的批判中产生的。
矩阵力学的创始人海森伯的观点是:任何物理理论只应讨论物理上可以观测的物理量,对于建立微观现象的正确理论,尤其要注意这点。
他认为旧量子论中引用了一整套没有实验根据的概念,例如,电子轨道的概念,因为没有任何实验支持我们肯定电子有完全确定的轨道。
事实上,也没有什么实验证据妨碍我们抛弃电子由精确的轨道的概念。
海森伯、波恩与约当的矩阵力学,从物理上可观测量,例如原子辐射的频率及强度出发,赋予每一个物理以一个矩阵,它们的代数运算规则与经典物理量不相同,遵守乘法不可对易的代数。
量子力学诠释问题(一)
量⼦⼒学诠释问题(⼀)量⼦⼒学诠释问题(⼀)作者:孙昌璞( 中国⼯程物理研究院研究⽣院北京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1 引⾔:量⼦⼒学的⼆元结构和其发展的⼆元状态上世纪⼆⼗年代,海森伯(Werner Karl Heisenberg)、薛定谔(Erwin Schrödinger) 和玻恩(Max Born)等⼈创⽴了量⼦⼒学,奠定了⼈类认识微观世界的科学基础,直接推动了核能、激光和半导体等现代技术的创新,深刻地变⾰了⼈类社会的⽣活⽅式。
量⼦⼒学成功地预⾔了各种物理效应并解释了诸多⽅⾯科学实验,成为当代物质科学发展的基⽯。
然⽽,作为量⼦⼒学核⼼观念的波函数在实际中的意义如何,⾃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和玻尔(Niels Bohr) 旷世之争以来,⼈们众说纷纭,各执⼀词,并⽆共识。
可以说,直到今天,量⼦⼒学发展还是处在⼀种令⼈尴尬的⼆元状态:在应⽤⽅⾯⼀路⾼歌猛进,在基础概念⽅⾯却莫衷⼀是。
这种⼆元状态,看上去⼗分之不协调。
对此有⼈以玻尔的“互补性”或严肃或诙谐地调侃之,以“shut up and calculate”的⼯具主义观点处之以举重若轻。
然⽽,对待量⼦⼒学诠释严肃的科学态度应该是⾸先厘清量⼦⼒学诠释中哪⼀部分观念导致了基本应⽤⽅⾯的“⾼歌猛进”,哪⼀部分观念导致了理解诠释⽅⾯的“莫衷⼀是”。
对量⼦⼒学诠释不分清楚彼此、逻辑上倒因为果的情绪化评价,会在概念上混淆是⾮,误导量⼦理论与技术的真正创新。
⽆怪乎,有⼈以“量⼦”的名义为认识论中“意识可以脱离物质”的明显错误⽽张⽬,其根源就是每个⼈⼼⽬中有不同的量⼦⼒学诠释。
我个⼈认为,这样⼀个⼆元状态主要是由于附加在玻恩⼏率解释之上的“哥本哈根诠释”之独有的部分:外部经典世界存在是诠释量⼦⼒学所必需的,是它产⽣了不服从薛定谔⽅程⼳正演化的波包塌缩,使得量⼦⼒学⼆元化了。
今天,虽然波包塌缩概念⼴被争议,它导致的后选择“技术”却被⼴泛地应⽤于量⼦信息技术的各个⽅⾯,如线性光学量⼦计算和量⼦离物传态的某些实验演⽰。
量子物理学的奠基人——波尔的突破性贡献
量子物理学的奠基人——波尔的突破性贡献在20世纪初,物理学界迎来了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尼尔斯·波尔(Niels Bohr)。
他以他的突破性贡献奠定了量子物理学的基础,对于我们理解微观世界的本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波尔最著名的贡献之一是他对于原子结构的理论解释。
在他的原子模型中,电子绕着原子核运动,但只能在特定的能级上存在。
这个理论被称为“波尔模型”或“波尔理论”。
这个模型的提出解决了当时物理学家对于原子结构的困惑,为后来的量子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波尔的另一个突破性贡献是他对于量子力学的解释和发展。
他提出了著名的“波尔原理”,即量子力学中的测量结果是随机的,只能以概率的形式给出。
这个原理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但后来被证实是正确的。
波尔还提出了“互补性原理”,即某些物理量无法同时被精确地测量,只能测量其中一个。
这个原理对于我们理解量子世界的本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除了对于量子力学的贡献,波尔还对于核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提出了核壳模型,解释了为什么某些原子核比其他原子核更稳定。
这个模型对于我们理解原子核的结构和性质非常重要,为后来的核物理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波尔的贡献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他还积极推动实验的发展。
他与其他科学家合作,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实验,验证了他的理论模型。
他还创建了哥本哈根大学的量子物理学研究所,为年轻的科学家提供了一个研究量子物理学的重要平台。
除了他的突破性贡献外,波尔还以他的思想深度和智慧而闻名。
他提出了“互补性原则”的概念,认为在量子世界中,事物的性质是相互依存的,无法被单一的理论完全描述。
他的这一思想对于哲学和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结起来,尼尔斯·波尔的突破性贡献奠定了量子物理学的基础,对于我们理解微观世界的本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的原子模型和量子力学的解释为后来的科学家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他的核壳模型解释了原子核的结构和性质。
波尔的思想深度和智慧也为哲学和科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考。
玻尔—互补原理
玻尔—互补原理玻尔-互补原理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原理,它的提出对量子力学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玻尔-互补原理的背景、定义、应用以及与其他物理原理的关系。
一、背景玻尔-互补原理最早由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Niels Bohr)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
当时,射线状的德布罗意波(de Broglie wave)和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理已经揭示了微观世界的一些基本特性,但人们对这些现象的本质依然不甚了解。
在这种背景下,玻尔基于实验事实和量子力学的数学框架,提出了玻尔-互补原理来解释这些现象。
二、定义玻尔-互补原理主要用来描述量子系统中两种互相排斥的实验观测结果,并强调了这种互斥的本质。
根据玻尔-互补原理,对量子系统的任何一次观测,都会使得系统处于特定的状态,而其他状态则暂时变得不可观测。
换句话说,任何一次观测都只能获取到量子系统的某个方面的信息,而无法同时获取所有的信息。
三、应用玻尔-互补原理的应用涉及到了量子力学的许多基本实验现象。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1. 双缝实验:双缝实验是量子力学中的经典实验之一,它涉及到粒子通过两个狭缝的干涉效应。
根据玻尔-互补原理,当我们观测到粒子通过其中一个缝孔时,就无法观测到干涉效应;而当我们观测到干涉效应时,就无法确定粒子究竟是通过哪个缝孔的。
2. 光子吸收和发射:在量子力学中,光子的吸收和发射是两个互补的过程。
当我们观测到光子被吸收时,就无法观测到光子的发射;而当我们观测到光子的发射时,就无法观测到光子的吸收。
3. 测量物理量:根据玻尔-互补原理,任何一次观测都只能获取到量子系统的某个物理量的值,并且这个观测结果会干扰系统的其他物理量。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量子力学中,测量一个物理量的值会导致其他物理量的不确定性增加。
四、与其他物理原理的关系尽管玻尔-互补原理在解释量子系统中的观测现象时非常重要,但它并不是独立存在的。
以下是一些与玻尔-互补原理相关的其他物理原理:1. 德布罗意波和波粒二象性:德布罗意波和波粒二象性被广泛应用于解释粒子和波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
《相干性,互补性和哈密顿量PT-对称性的刻画》范文
《相干性,互补性和哈密顿量PT-对称性的刻画》篇一相干性、互补性和哈密顿量PT-对称性的刻画一、引言在量子力学和物理学的其他领域中,相干性、互补性和哈密顿量PT-对称性是重要的基本概念。
它们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并对量子力学中的基本问题和复杂现象的解决有着关键性的作用。
本文将对这些概念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刻画。
二、相干性的刻画相干性是指系统内部不同部分之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相互依赖关系。
在量子力学中,相干性描述了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对于量子系统而言,相干性通常由量子态的波函数或密度矩阵表示。
相干性的刻画可以通过对量子态的演化进行分析来实现。
在封闭系统中,系统的波函数随时间演化,这种演化遵循薛定谔方程。
相干性表现在波函数的相位和振幅的变化上,这些变化反映了系统内部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三、互补性的刻画互补性是量子力学中的一种基本思想,它指的是两个或多个物理量在某些情况下无法同时被精确测量或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赖的。
这种关系体现在测量过程中的不可逆性和结果的非确定性上。
在互补性的刻画中,可以通过引入互文和概率的方式来描述。
互补性的关键在于认识到的概念——不可能同时确定所有观察值的信息。
这是因为在微观世界中,当试图精确测量某个物理量时,就会干扰其他物理量的测量结果。
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揭示了自然界的深层次结构和规律。
四、哈密顿量PT-对称性的刻画哈密顿量是描述量子系统能量和时间的演化规律的算符。
PT-对称性是哈密顿量的一种特殊性质,它指的是哈密顿量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对称性。
这种对称性保证了量子系统的稳定性和可观测性。
PT-对称性的刻画可以通过对哈密顿量的数学结构和物理意义进行分析来实现。
在数学上,PT-对称性指的是哈密顿量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反演变换下保持不变的性质。
在物理上,这种对称性反映了系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稳定性和可观测性,是量子系统的重要特征之一。
五、结论相干性、互补性和哈密顿量PT-对称性是量子力学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特征。
量子力学三大基本原理
量子力学三大基本原理
量子力学三个基本原理是:不确定性原理、互补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
量子力学是研究物质世界微观粒子运动规律的物理学分支,主要研究原子、分子、凝聚态物质,以及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的结构、性质的基础理论。
1.不确定性原理
你不可能同时知道一个粒子的位置和它的速度,粒子位置的不确定性,必然大于或等于普朗克常数除以4π,这表明微观世界的粒子行为与宏观物质很不一样。
2.互补原理
原子现象不能用经典力学所要求的完备性来描述。
在构成完备的经典描述的某些互相补充的元素,在这里实际上是互相排除的,这些互补的元素对描述原子现象的不同面貌都是需要的。
3.泡利不相容原理
在费米子组成的系统中,不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粒子处于完全相同的状态,也不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电子具有完全相同的量子数。
玻尔—互补原理
玻尔—互补原理玻尔—互补原理(Complementarity Principle)是量子力学中的一个重要原理,由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于1928年提出。
玻尔—互补原理不仅仅适用于量子的波粒二象性,也适用于其他许多对立的物理量。
本文将探讨玻尔—互补原理的含义、应用以及相关的研究成果。
首先,玻尔—互补原理是指在某些情况下,一些物理量或性质之间具有互补关系,即某一个物理量只能通过相互对立的测量来确定。
这意味着在量子领域中,无法同时准确测量粒子的位置和动量,或者同时准确测量粒子的能量和时间。
这是因为对粒子的测量会对其状态产生干扰,而动量和位置、能量和时间是无法同时精确测量的。
这种互补性表明了在某些情况下,粒子的波动性和粒子性是互相对立且不可分割的。
玻尔—互补原理的一个重要应用是到光的波粒二象性的研究中。
光既可以被看作是粒子(光子),也可以被看作是波动。
光的波动性可以通过干涉和衍射现象进行研究,而光的粒子性则可以通过光电效应进行研究。
根据玻尔—互补原理,无法同时观察到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这种互补性揭示了光的本质的奇特性质。
在实际应用中,玻尔—互补原理在光学、量子计算、量子信息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光学精密测量中,为了获得更精确的位置测量,必须放弃对粒子动量的确定性测量;在量子计算和量子通信中,根据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的互补性,可以设计出一种更安全的量子密钥分发协议。
此外,玻尔—互补原理还在量子纠缠、量子纠错等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除了光学领域,玻尔—互补原理还可以推广到其他物理量之间的互补关系。
例如,在量子力学中,对于自旋1/2的粒子,无法同时测量其自旋在两个不同方向上的分量,即无法同时确定粒子的自旋在x方向和z方向上的取值。
这种自旋的互补性在量子信息处理和量子通信领域也有重要应用。
最后,玻尔—互补原理的研究已经推动了量子理论的发展,对于揭示量子世界的奇特性质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玻尔—互补原理,可以更好地理解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并为量子技术的发展提供指导。
量子力学论文
量⼦⼒学论⽂量⼦⼒学是研究物质世界微观粒⼦运动规律的物理学分⽀,主要研究原⼦、分⼦、凝聚态物质,以及原⼦核和基本粒⼦的结构、性质,与相对论⼀起构成现代物理学的理论基础。
量⼦⼒学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础理论之⼀,⼴泛应⽤于量⼦化学、量⼦光学、量⼦计算、超导磁体、发光⼆极管、激光器、晶体管和半导体如微处理器等领域。
量⼦⼒学论⽂1 量⼦⼒学在本世纪⼆⼗年代就形成了其形式系统,然⽽它的物理意义,亦即对它的解释却⼀直众说纷纭,时⾄今⽇仍是物理学家和哲学家关注的⼀个中⼼问题。
虽然在其体系形成后不久,玻尔就在玻恩的⼏率诠释和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基础上,提出了系统⼀贯的互补性诠释并成为被普遍接受的正统诠释,但互补思想的确切内容却始终没有⼈能说得清,因为玻尔总是把他深奥的思想,深深藏在晦涩冗长的深思熟虑的句⼦和事例性的说明之中,⽽没有任何现成的条条款款,这就使得⽆论接受它的还是反对它的⼈都给出了各式各样不同的理解,所以互补含义亟需澄清。
关于量⼦⼒学诠释研究的主要问题也都与互补性诠释密切相关(如因果性问题、⼏率性问题、关于测不准关系的理解问题、测量问题、完备性问题等),这些问题的澄清和解决也⾸先需要正确理解互补性诠释。
1.互补性诠释的逻辑结构 与互补性诠释不同的其它诠释的逻辑结构是,先设计出某种本体实在的模式,再将这种本体实在与量⼦⼒学中的某种符号联系起来,然后将这种符号按量⼦⼒学演绎的理论结果与观察结果对照来解释量⼦现象和量⼦理论。
在这些解释中,观察结果不是作为解释的根据,⽽是作为量⼦⼒学演绎的结果。
如隐变量理论先假设有因果决定性的亚量⼦层的隐变量的本体实在,再将这种本体实在隐变量的统计平均与量⼦⼒学中的可观察量联系起来,量⼦⼒学的理论值就代表着隐变量的统计平均的演化结果,它与统计性的结果相对应,这样隐变量理论就将观察结果和量⼦⼒学的描述解释为客体的隐变量的统计平均的表现和对这种统计平均的变化规律的描述。
统计系综诠释则先假设统计分布具有实在的客观性,它代表着微观客体的状态和特征,量⼦⼒学描述中的波函数ψ的模⽅就表⽰客体的这种统计分布,波动⽅程的解的模⽅与观察结果的统计分布相⼀致,表⽰着客体的统计分布状态。
爱因斯坦因果论与波尔互补论
波尔互补论微胜爱氏因果论李富明年级:2009级;专业:自动化专业;班级:4班;学号:2220092963;摘要:量子力学建立以后,对于量子力学的物理解释和哲学意义,一直存在着严重的分歧和激烈的争论。
许多著名人物都卷入了这场争论。
在这其中,以玻尔和爱因斯坦之间的争论最为引人注目。
爱因斯坦对微观现象和宏观现象之间的本质区别注意不够,把经典理论中他认为是最基本的东西绝对化,而玻尔把量子力学的表述形式及其几率诠释看成最后的和不可改变的东西。
两人都有偏颇之处。
总的来说,玻尔的态度和作法似乎更有说服力些。
关键词:爱因斯坦、波尔、因果论、互补论、量子力学论战引言:玻尔与爱因斯坦的争论,索尔维会议(量子力学论战)。
量子力学产生以来,正确性以被大量实验验证。
然而,量子力学存在一个重大问题没有解决:量子力学是否是完备的,波函数是否精确描写了单个体系的状态。
量子力学建立以后,对于量子力学的物理解释和哲学意义,一直存在着严重的分歧和激烈的争论。
许多著名物理学家、哲学家、实验物理学家、数学家等都卷入了这场争论。
争论之深刻、广泛,在科学史上是罕见的。
在这其中,以玻尔和爱因斯坦之间的争论最为引人注目。
(一)、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学派互补原理的诠释1921年玻尔在丹麦哥本哈根创建了理论物理研究所(1965年改名为玻尔研究所)。
并很快成为当时国际上公认的物理研究中心。
逐渐形成了以玻尔为核心、以哥本哈根的名字命名的学派。
对量子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代表人物有玻尔、海森堡、泡利和玻恩等。
玻尔的“互补原理”成了哥本哈根学派诠释量子力学的两大主要支柱之一。
1927年后,逐渐为大多数物理学家所接受。
因此被人们称为量子力学的“正统”解释。
互补原理:海森堡认为,测不准关系的存在,表明了位置和动量、时间和能量这些经典概念在微观领域的适用界限;玻尔则认为这一原理并不表明粒子语言和波动语言的不适用性,只是表明同时应用它们既是不可能的,但又必须同等应用它们才能对物理现象提供完备的描述。
玻尔的互补原理及其评价
玻尔的互补原理及其评价
瓦格纳-玻尔的互补原理是量子物理学的一个核心原理,由德国物理学家瓦格纳-玻尔首先提出。
它说明量子力学中量子粒子是相互补足的,它们在时间空间上的相对性导致了这种补足;也就是,同一位置处的粒子会以它们的关联的相反的态度和方向存在,相互之间的补偿使它们的总数不变。
根据互补原理,量子力学中的量子粒子可以使用简单的描述力学系统,而不会像稳定的物质一样向外散发能量。
瓦格纳-玻尔的观点不仅影响了物理学,而且也为其他科学领域带
来了重要的启示,比如生物学和化学。
近代物理学家们评价瓦格纳-玻尔的互补原理时表达了赞赏之情,认为它不仅精确地描述了实验现象,还在深入理解量子现象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瓦格纳-玻尔的互补原理也得到了大多数主流物理学家的普遍接受,可以说是物理学史上的重要实践成果。
在当今的物理学中,瓦格纳-玻尔的互补原理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用于研究量子计算机系统、量子力学系统以及可以产生干扰的光子系统等,从而发掘更多量子效应和量子技术。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瓦格纳-玻尔的互补原理对当今物理学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互补原理三原则
互补原理三原则互补原理又称为“并协原理”,是关于量子力学基本原理的一种阐释。
在海森伯提出不确定关系同时,丹麦诺贝尔奖获得者玻尔于1927年提出了互补原理。
互补原理首先来自对波粒二象性的看法。
光和粒子都有波粒二象性,而波动性与粒子性又不会在同一次测量中出现,那么,二者在描述微观粒子时就是互斥的;另一方面,二者不同时出现就说明二者不会在实验中直接冲突。
同时二者在描述微观现象,解释实验时又是缺一不可的。
因此二者是“互补的”,或者“并协的”。
玻尔的原话是:“一些经典概念的应用不可避免的排除另一些经典概念的应用,而这‘另一些经典概念’在另一条件下又是描述现象不可或缺的;必须而且只需将所有这些既互斥又互补的概念汇集在一起,才能而且定能形成对现象的详尽无遗的描述”。
如果说海森伯的不确定关系从数学上表达了物质的波粒二象性。
那么互补原理则从哲学高度概括了波粒二象性。
互补原理与不确定关系是量子力学哥本哈根解释的两大支柱。
辩证法与“互补原理”都涉及矛盾,但两者所涉及的矛盾的类型与处理矛盾方式是完全不同的。
辩证法对待矛盾的态度,是希望用其中的一方来战胜另外一方,而“互补原理”对待矛盾的态度,则是希望矛盾双方能互相补充,从而达到和平共处。
因为与辩证法的联系千丝万縷,“互补原理”就可以超越量子力学而进入哲学之领域。
从哲学的角度出发,笔者对之进行深入研究之后,发现“互补原理”具有三个特征,本文将之称为“互补原理”三原则。
第一个原则是,波和粒子在同一时刻是互斥的,所以“互补原理”的双方必须存在对立性。
辨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而矛盾双方的关系必须是对立的,由此可见,“互补原理” 第一原则的内涵与辨证法完全相同。
第二个原则是,波和粒子在同一时刻的状态,呈现出的是势均力敌,这种平等状态正是波粘二象性的不可思议之处。
辨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而矛盾双方的关系必须相互转化,转化之过程是量变到质变,转化之结果则是否定之否定。
【精品】互补性与次协调性
互补性与次协调性互补性与次协调性【内容提要】玻尔互补性原理的准确意义已引起了许多争论。
这里我们并不打算对玻尔的观点进行详细的评论,而是对在一种明确的意义上包含互补性被我们称之为C-理论的理论所能理解的东西作尽可能有道理的解释。
那些理论的基本逻辑是一种通过对经典逻辑的演绎概念作恰当修改而得到的所谓“次经典”逻辑。
粗略地说,C-理论是含有“物理上”不相容定理(尤其是矛盾定理)的非平庸理论。
因此,其基本逻辑是一种次协调逻辑。
本文被视为我们有关C-理论及其应用的一系列作品的第一篇。
【关键词】互补性/C-理论/次协调性EE32UU8412820中图分类号:B8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444(2010)03-0302-07一、引言互补性概念由尼尔斯·玻尔于1927年在其著名的“科摩讲座”中引入量子力学的[2]。
他的观点对量子力学哥本哈根解释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根本性的影响,这一点作为对量子论发展的最主要贡献之一在专业文献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同[1][19][20]。
玻尔互补性的观点尽管很重要,但却引起了很多争议。
事实上,对玻尔互补性原理的准确意义似乎并没有普遍协调的看法[1];玻尔曾说过:“我认为,说没有一个被称为哲学家的人真正懂得互补性描述的意义是什么是不足为怪的”[14],这句话可能暗示了为此原理寻求“合理化”的一切努力所要面对的困难。
不管怎样,这句话也使我们要看一看与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次协调研究相联系的数理逻辑领域[12]。
因此,尽管已经表明玻尔从认识论的观点明确地理解了互补性原理[20],但我们认为,探究将互补性原理纳入其基础的一种理论的逻辑结构是完全必要的。
考虑到互补性的直观观点类似于矛盾的直观观点,这种理论的基本逻辑结构应当是清楚明了的。
回顾一下历史,我们想起一些作者如C. vonWeizsācker、M. Strauss和P. Février都已经试图从逻辑的观点对玻尔的互补性原理进行解释[17][20]。
量子力学与经典力学的辩证关系
量子力学与经典力学的辩证关系引言:量子力学与经典力学作为物理学两个重要且相互补充的理论,对于我们理解世界的本质起着关键作用。
量子力学作为描述微观世界的理论,揭示了微观粒子的奇异行为,而经典力学则适用于宏观领域。
本文将探讨量子力学与经典力学之间的辩证关系,从它们的起源、基本概念、适用范围和相互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起源与基本概念:1. 量子力学的起源:量子力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由普朗克和爱因斯坦等科学家提出。
普朗克提出了能量量子化的假设,而爱因斯坦则通过解释光电效应等现象,进一步发展了量子理论。
随后,波尔将这些量子概念与经典物理学有机结合,形成了现代的量子力学理论体系。
2. 经典力学的基本概念:经典力学以牛顿力学为基础,包括质点运动、牛顿定律、守恒定律等概念。
它基于经典观念,认为物体的运动是可预测的,且宏观物体具有确定的位置和动量。
二、适用范围与定量描述:1. 适用范围的差异:量子力学主要适用于微观领域,如原子、分子、微观粒子等系统。
而经典力学适用于宏观领域,如天体、汽车、力学系统等。
这是因为在微观领域,物质和能量的行为受到量子效应的影响,而在宏观领域,这些效应可以忽略不计。
2. 定量描述的不同:量子力学与经典力学在对系统进行定量描述时存在显著差异。
经典力学使用连续函数和微分方程描述物体的运动,而量子力学则使用波函数和薛定谔方程来描述微观量子系统的行为。
波函数包含了对系统可能出现的各种状态的统计信息,通过薛定谔方程可以计算出粒子在给定状态下的概率分布。
三、相互关系与互补性:1. 相互关系的互补性:尽管量子力学和经典力学在适用范围和定量描述方面存在着差异,但它们是相互关联的,具有互补性。
经典力学可以看作是量子力学的一种特殊情况,当系统的量子效应可以忽略时,经典力学的描述是对量子力学的良好近似。
而当系统逐渐进入微观领域,量子效应变得显著时,经典力学的描述则不再适用。
2. 薛定谔方程与经典极限:经典动力学可以从薛定谔方程推导出来的经典极限是量子力学与经典力学之间的桥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量子力学互补性诠释的理解量子力学在本世纪二十年代就形成了其形式系统,然而它的物理意义,亦即对它的解释却一直众说纷纭,时至今日仍是物理学家和哲学家关注的一个中心问题。
虽然在其体系形成后不久,玻尔就在玻恩的几率诠释和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基础上,提出了系统一贯的互补性诠释并成为被普遍接受的正统诠释,但互补思想的确切内容却始终没有人能说得清,因为玻尔总是把他深奥的思想,深深藏在晦涩冗长的深思熟虑的句子和事例性的说明之中,而没有任何现成的条条款款,这就使得无论接受它的还是反对它的人都给出了各式各样不同的理解,所以互补含义亟需澄清。
关于量子力学诠释研究的主要问题也都与互补性诠释密切相关(如因果性问题、几率性问题、关于测不准关系的理解问题、测量问题、完备性问题等),这些问题的澄清和解决也首先需要正确理解互补性诠释。
1.互补性诠释的逻辑结构与互补性诠释不同的其它诠释的逻辑结构是,先设计出某种本体实在的模式,再将这种本体实在与量子力学中的某种符号联系起来,然后将这种符号按量子力学演绎的理论结果与观察结果对照来解释量子现象和量子理论。
在这些解释中,观察结果不是作为解释的根据,而是作为量子力学演绎的结果。
如隐变量理论先假设有因果决定性的亚量子层的隐变量的本体实在,再将这种本体实在隐变量的统计平均与量子力学中的可观察量联系起来,量子力学的理论值就代表着隐变量的统计平均的演化结果,它与统计性的结果相对应,这样隐变量理论就将观察结果和量子力学的描述解释为客体的隐变量的统计平均的表现和对这种统计平均的变化规律的描述。
统计系综诠释则先假设统计分布具有实在的客观性,它代表着微观客体的状态和特征,量子力学描述中的波函数ψ的模方就表示客体的这种统计分布,波动方程的解的模方与观察结果的统计分布相一致,表示着客体的统计分布状态。
互补性诠释不从一个预先的本体实在模式的假设出发,而是直接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然后从这种对观察结果的分析中推出客体的实在特点和对它进行描述的符号的意义。
当然,从一般假设能演绎出一个唯一的结果,而从观察结果只能推出客体实在的某些本质特征,不会得出唯一确定的实在模式和对它描述的符号的完全确定的意义。
因为观察结果可以由各种不同的符号系统描述,即使只有一套符号,其数学演算过程也无法与实际的物理过程一一对应,而只能将演算结果与观察结果对应,所以,虽然观察是唯一确定的,但关于它的描述和解释却可以有多种。
这说明解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允许有各种不同的关于实在的假设,但这些假设的实在并不就是真实的实在,而只是在某些方面反映着由观察结果所表征的实在。
互补性诠释通过对观察结果的认识特点和描述的语义方面的分析,找到对客体和谐一致的互补描述方式,再从这种描述中找出客体的实在特点,而不是先给出一种实在的模式或图景。
互补性诠释从观察到的原子的稳定性和辐射光谱的不连续性所表征的量子性出发,以量子公设作为其理论的出发点来构建对具有量子性的原子客体的合理描述。
量子公设本身意味着过程的非连续性、个体性,也就意味着观察过程中仪器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过程是不可细分的,观察结果中必然包含了仪器及其对客体的作用。
在经典物理中,仪器对客体的作用比客体本身的物理量小得可以忽略,即使不能忽略也能通过对过程的分析将它剔除,但在对原子客体的观察中,仪器对客体的作用与客体的物理量相比拟,其作用过程又是非连续的,所以不可能将仪器的作用剔除,这样,观察结果中就必然包含了观察仪器的作用,而不是代表客体本身的现象,对客体的描述也必然只能是观察下的客体的描述,而不可能是对没有观察的孤立客体本身的描述,所以对客体的任何描述都依赖一定的观察,没有观察,就没有可描述的确定的现象,即使没有对应于客体本身的观察,也必然存在与之相关的其它客体的观察。
这不是说,没有观察,现象世界就不存在,而是说,没有观察,确定的客体就不存在,没有观察,世界上可以发生许多事件,但我们却不能确定对它们的描述。
观察对描述的重要性和观察中仪器对原子客体的作用的不可分性是原子现象及其描述的特殊性之所在。
正是观察的特殊性带来了概念的定义和描述上的新特点,从而带来描述方式的根本改变和实在的新特点。
在对原子客体的观察中,仪器与客体间的不可剔除的相互作用,使得对客体的时空确定和态的确定间成为互斥的。
当我们通过一种仪器如刚性标尺和时钟对客体进行时空的观察和确定时,观察中仪器的作用和对时空的确定条件,排斥对客体的态进行定义,因为这种确定时空的仪器对客体的作用所带来的客体的态的改变是无法确定的,从而客体在另一种确定它的态的仪器下所确定的对态的定义的条件被破坏,而不再可能对时空观察下的客体进行态的定义。
当我们利用另一种仪器对客体的能量和动量进行观察和定义时,由于仪器与客体相互作用的时间的不确定性,使得对客体的时空确定成为不可能。
客体的时空标示和态的描述间的互斥,不仅在于时空观察带来的态的不可控制的改变,而且也是定义客体两种属性的条件的互斥的表现。
态的定义要求消除除态的观察外的任何观察的外来干扰,而时空的观察必包含有对客体的干扰,两种描述所代表的定义的理想化和观察的理想化的互斥,使得它们不能再统一在一种描述图景中对客体进行时空中的因果描述,只能对客体进行这两种互斥的描述。
因为它们都是对客体的描述,并且只有两种描述一起才能构成对客体的全面描述,所以二者是互补的。
这就是对原子客体的互补性描述方式。
量子公设所蕴涵的仪器与客体的不可避免的相互作用是互补性诠释的一个逻辑起点,作用量子的公式所包含的波粒二象性是互补性诠释的另一逻辑起点。
时空和能量动量描述的互补性意味着经典的粒子图象和波动图象都不完全适于原子客体,它们只是诠释两种原子现象的不同尝试。
在这种诠释中,经典概念的局限性以互补的方式表现出来。
在粒子图象中,因果要求的满足必伴随对时空描述的放弃;在波动图象中,时空传播规律的描述必伴随因果描述的放弃而只能代之以统计的考虑。
如果我们不把时空描述和因果描述看作互补的而坚持经典的时空概念,我们就必会面对光和物质有时表现象波有时又象粒子的矛盾,所以,光和物质粒子的本性不是经典描述的粒子或波,而是时空和因果的互补描述的波粒二象性,即其时空描述遵循波动的叠加规律、其因果描述遵循粒子的守恒定律的两种图象的互补。
任何将客体看作经典波或经典粒子的解释都是行不通的。
如薛定谔将原子客体看作经典电磁波的电磁波解释,就遇到波包的扩散、波是位形空间而不是真实空间的波以及波函数与测量与所选择的非对易的可观察量有关等问题,这些问题恰恰反映了经典波概念对原子客体描述的局限性。
统计系综诠释虽把原子客体看作粒子,但却不是经典的能够对它作时空描述的粒子,而是只能对粒子系综的统计规律进行描述的粒子,因果描述和时空描述的互补性被包含在系综的能量、动量和时间空间的统计散差具有反比性的特殊统计性中。
隐变量理论虽然为量子力学描述建立了一个亚量子层的因果描述,但它对可观察的量子层的描述与量子力学的统计描述完全一样,而且在其亚量子层的因果描述中也加入了与经典描述不同的隐变量与测量的相关性。
所以,因果描述和时空描述的互补性是不可避免的,用经典的粒子图象或波动图象来解释所有原子现象都会遇到逻辑困难,因而必须将它们加以修正并使它们互补起来。
2.对量子力学描述的统计性的理解统计性是量子力学描述的一个基本特点,统计或几率概念是量子理论的基本概念,理解它是理解量子力学的关键所在,各种诠释的主要分歧也在于此。
按照互补性诠释,统计性是量子性的必然结果,或者说统计性是逻辑地包含在量子概念之中的。
因为作用量子的存在本身就意味着原子过程不再是因果连续的,而是非连续的个体性过程,对于这种过程不可能进行因果描述,而只能对个体事件进行统计描述,而且量子公设还意味着观察对原子客体状态的不可控制的改变,从而使我们无法通过观察建立起客体运动变化的因果规律。
量子概念中所蕴涵的时空的确定和能量动量的确定间的互斥关系,也使我们不可能给出客体的一个初始状态而对客体进行因果性的描述和预言,所以,量子性必意味着描述的统计性,对非连续的原子过程只能进行几率描述。
描述恰当地反映了原子过程的非连续的变化的可能性而不是因果连续变化的必然性,它对原子客体的物理量的描述不再是具有唯一确定值,而是按一定的统计分布具有一系列的值,这些值及其统计分布就是对原子客体的这一物理属性的描述,而量子力学对原子客体的物理量的值谱和统计分布的变化规律的描述就是对原子客体的统计变化规律的描述。
这种由量子公设带来的统计描述也必然包含描述的互补性,只有通过时空描述和能量动量描述的互补性才能理解对原子客体的统计描述的这些特点。
量子力学描述中波函数按薛定谔方程随时间的演化,往往给人一种感觉,它就是对客体的态或客体的统计性(或趋向性)的因果变化的描述。
其实,薛氏方程并不能满足人们对因果描述的追寻,虽然我们可以从波函数中找到关于客体的所有属性的描述,但是波函数的随时间的演化并不代表客体的状态的因果变化,因为波函数与客体的行为并无对应关系,只有波函数的模方才代表客体的几率,波动方程只是以恰当的数学形式包含了对客体满足叠加原理的波动属性的描述,而这种描述的合理性是以客体作为粒子出现的几率对波函数的诠释来达到的,波动方程的解不是描述代表客体的波,而是描述代表客体的粒子的几率,波动方程描述中对量子描述的互补性就表现在这里。
所以波动方程并不表示对客体的因果描述,而是以波动描述形式对粒子几率进行描述的波-粒互补性的表现。
3.对测不准关系的理解测不准关系是量子力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量子力学形式体系的一个直接数学结论,所以接受量子力学的人都能接受它,但对于这个数学公式的理解却千差万别。
由于测不准关系表现为对物理量的测量的限制关系,所以,不少早期的量子力学教科书把它作为量子力学的一个核心内容和逻辑基础或操作基础,但是,正如Karl R.Popper所指出的,从薛定谔方程可导出测不准关系而从测不准关系导不出薛氏方程,这说明测不准关系应是某种基础的推论。
在互补性诠释看来,测不准关系是量子公设所蕴涵的波粒二象性的结果,它表现的是经典概念的可定义的精确度间的互补关系。
玻尔从关于作用量子的基本公式ET=Iλ=h出发,从其中所蕴涵的经典概念的矛盾推出关于这些经典概念的可定义的最大精确度间的普遍反比关系即测不准关系,从而使这个关系代表了时空和因果描述间的互补性的一种简单的符号化表示,测不准关系中共轭物理量的测量精确度间的反比关系恰当地反映了两物理量的互斥互补关系。
海森堡把他所发现的测不准关系看作是对经典概念的适用性的限制和对经典物理量的可确定程度的限制,并且正是由于这种不确定性导致因果律的失效和量子力学的统计描述,这种解释带有明显的操作论和实证论倾向,是一种只讲其然而不讲其所以然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