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必修2解析几何公式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必修二数学知识点整理

必修二数学知识点整理

必修二数学知识点整理一、立体几何初步。

(一)空间几何体。

1. 结构特征。

- 棱柱。

- 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并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

- 棱柱的底面、侧面、侧棱、顶点等概念。

按底面多边形的边数可分为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等。

- 棱锥。

- 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

- 棱锥的底面、侧面、侧棱、顶点等概念。

按底面多边形的边数可分为三棱锥(四面体)、四棱锥等。

- 棱台。

- 用一个平行于棱锥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底面与截面之间的部分。

- 棱台的上底面、下底面、侧面、侧棱、顶点等概念。

- 圆柱。

- 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直线为轴旋转,其余三边旋转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 圆柱的轴、底面、侧面、母线等概念。

- 圆锥。

- 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所在直线为轴旋转,其余两边旋转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 圆锥的轴、底面、侧面、母线等概念。

- 圆台。

- 用一个平行于圆锥底面的平面去截圆锥,底面与截面之间的部分。

- 圆台的上底面、下底面、侧面、母线等概念。

- 球。

- 以半圆的直径所在直线为轴,半圆面旋转一周形成的几何体。

- 球心、半径、直径等概念。

2. 三视图和直观图。

- 三视图。

- 正视图(主视图)、侧视图(左视图)、俯视图的概念。

- 画三视图的规则: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

- 通过三视图还原空间几何体的方法:先根据视图的轮廓想象出基本的几何体形状,再根据视图中的线段长度等确定几何体的具体尺寸。

- 直观图。

- 斜二测画法的步骤:- 在已知图形中取互相垂直的x轴和y轴,两轴相交于点O。

画直观图时,把它们画成对应的x'轴和y'轴,两轴相交于点O',且∠x'O'y' = 45°(或135°)。

- 已知图形中平行于x轴或y轴的线段,在直观图中分别画成平行于x'轴或y'轴的线段。

- 已知图形中平行于x轴的线段,在直观图中长度不变;平行于y轴的线段,长度变为原来的一半。

(完整版)高中数学解析几何公式大全

(完整版)高中数学解析几何公式大全

(完整版)高中数学解析几何公式大全一、直线方程1. 点斜式:y y1 = m(x x1),其中m是直线的斜率,(x1, y1)是直线上的一个点。

2. 斜截式:y = mx + b,其中m是直线的斜率,b是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

3. 一般式:Ax + By + C = 0,其中A、B、C是常数。

二、圆的方程1. 标准式:(x a)2 + (y b)2 = r2,其中(a, b)是圆心的坐标,r是圆的半径。

2. 一般式:x2 + y2 + Dx + Ey + F = 0,其中D、E、F是常数。

三、椭圆的方程1. 标准式:((x h)2/a2) + ((y k)2/b2) = 1,其中(a, b)是椭圆的半长轴和半短轴,(h, k)是椭圆中心的坐标。

2. 一般式:((x h)2/a2) + ((y k)2/b2) 1 = 0,其中(a, b)是椭圆的半长轴和半短轴,(h, k)是椭圆中心的坐标。

四、双曲线的方程1. 标准式:((x h)2/a2) ((y k)2/b2) = 1,其中(a, b)是双曲线的实轴和虚轴,(h, k)是双曲线中心的坐标。

2. 一般式:((x h)2/a2) ((y k)2/b2) 1 = 0,其中(a, b)是双曲线的实轴和虚轴,(h, k)是双曲线中心的坐标。

五、抛物线的方程1. 标准式:y2 = 4ax,其中a是抛物线的焦点到准线的距离。

2. 一般式:y2 = 4ax + b,其中a是抛物线的焦点到准线的距离,b是抛物线在y轴上的截距。

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1. 判定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计算直线到圆心的距离d与圆的半径r的关系。

如果d < r,直线与圆相交;如果d = r,直线与圆相切;如果d > r,直线与圆相离。

2. 直线与圆的交点:解直线方程和圆的方程,得到两个交点的坐标。

七、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1. 判定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将直线方程代入椭圆方程,得到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

高中数学中的平面解析几何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中的平面解析几何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中的平面解析几何知识点总结平面解析几何是高中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代数与几何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建立坐标系,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图形的性质。

下面我们来详细总结一下这部分的重要知识点。

一、直线1、直线的倾斜角直线倾斜角的范围是0, π),倾斜角α的正切值叫做直线的斜率,记为 k =tanα。

当倾斜角为 90°时,直线的斜率不存在。

2、直线的方程(1)点斜式:y y₁= k(x x₁),其中(x₁, y₁)是直线上的一点,k 是直线的斜率。

(2)斜截式:y = kx + b,其中 k 是斜率,b 是直线在 y 轴上的截距。

(3)两点式:(y y₁)/(y₂ y₁) =(x x₁)/(x₂ x₁),其中(x₁, y₁),(x₂, y₂)是直线上的两点。

(4)截距式:x/a + y/b = 1,其中 a 是直线在 x 轴上的截距,b 是直线在 y 轴上的截距。

(5)一般式:Ax + By + C = 0(A、B 不同时为 0)3、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1)平行:两条直线斜率相等且截距不相等,即 k₁= k₂且 b₁ ≠ b₂。

(2)垂直:两条直线斜率的乘积为-1,即 k₁k₂=-1(当一条直线斜率为 0,另一条直线斜率不存在时也垂直)。

4、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点 P(x₀, y₀)到直线 Ax + By + C = 0 的距离 d =|Ax₀+ By₀+ C| /√(A²+ B²)二、圆1、圆的方程(1)标准方程:(x a)²+(y b)²= r²,其中(a, b)是圆心坐标,r是半径。

(2)一般方程:x²+ y²+ Dx + Ey + F = 0(D²+ E² 4F > 0),圆心坐标为(D/2, E/2),半径 r =√(D²+ E² 4F) / 22、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1)相交:圆心到直线的距离小于半径,d < r。

高中数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归纳 整理

高中数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归纳 整理

高中数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归纳整理高中数学必修二空间几何体1.1 空间几何体的结构棱柱棱柱是由两个平行的底面和若干个四边形侧面组成的几何体。

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不同,可以分为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等。

棱柱可以用各顶点的字母表示,例如五棱柱ABCDE或用对角线的端点字母表示,例如ABCDE。

棱柱的几何特征是:两底面是对应边平行的全等多边形;侧面和对角面都是平行四边形;侧棱平行且相等;平行于底面的截面是与底面全等的多边形。

棱锥棱锥是由一个多边形底面和若干个三角形侧面组成的几何体。

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不同,可以分为三棱锥、四棱锥、五棱锥等。

棱锥可以用各顶点的字母表示,例如五棱锥P-ABCDE。

棱锥的几何特征是:侧面和对角面都是三角形;平行于底面的截面与底面相似,其相似比等于顶点到截面距离与高的比的平方。

棱台棱台是由一个平行于底面的平面截取棱锥而成的几何体。

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不同,可以分为三棱台、四棱台、五棱台等。

棱台可以用各顶点的字母表示,例如四棱台ABCD-A'B'C'D'。

棱台的几何特征是:上下底面是相似的平行多边形;侧面是梯形;侧棱交于原棱锥的顶点。

圆柱圆柱是由一个矩形的一边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其余三边旋转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圆柱的几何特征是:底面是全等的圆;母线与轴平行;轴与底面圆的半径垂直;侧面展开图是一个矩形。

圆锥圆锥是由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旋转轴,旋转一周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圆锥的几何特征是:底面是一个圆;母线交于圆锥的顶点;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

圆台圆台是由一个平行于圆锥底面的平面截取圆锥而成的几何体。

圆台的几何特征是:上下底面是两个圆;侧面母线交于原圆锥的顶点;侧面展开图是一个弓形。

球体球体是由半圆的直径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半圆面旋转一周形成的几何体。

球体的几何特征是:球的截面是圆;球面上任意一点到球心的距离等于半径。

1.2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1.中心投影与平行投影中心投影是指把光由一点向外散射形成的投影。

高一数学必修二所有公式归纳

高一数学必修二所有公式归纳

高一数学必修二所有公式归纳1.二次函数-顶点坐标:函数的顶点坐标为(h,k),其中h=-b/(2a),k=f(h)。

-对称轴方程:x=h。

- 判别式:D = b²-4ac。

- 二次函数的解析式:f(x) = ax² + bx + c。

2.三角函数-三角函数周期性公式:1) sin(x+2π) = sinx2) cos(x+2π) = cosx3) tan(x+π) = tanx-三角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关系:1) sin(x) = cos(π/2 - x)2) cos(x) = sin(π/2 - x)-和差化积公式:1) sin(x±y) = sinxcosy ± cosxsiny2) cos(x±y) = cosxcosy ∓ sinxsiny3.平面向量-点积(内积):a·b = ,a,b,cosθ-向量的模:a,=√(a₁²+a₂²-平面向量的几何运算:1)加法:a+b=(a₁+b₁,a₂+b₂)2)减法:a-b=(a₁-b₁,a₂-b₂)3) 数乘:k·a = (ka₁, ka₂)-向量共线:若 a//b,则 a = kb,其中 k 为实数。

4.解直角三角形-边长与角度之间的关系:1) sinA = a/c2) cosA = b/c3) tanA = a/b4) sinB = b/c5) cosB = a/c6) tanB = b/a5.平面解析几何-平面方程的一般形式:Ax+By+C=0-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d=,Ax0+By0+C,/√(A²+B²)-直线的斜率公式:k=-A/B-直线的点斜式方程:y-y0=k(x-x0)6.空间解析几何-点积(内积):a·b = ,a,b,cosθ-向量的模:a,=√(a₁²+a₂²+a₃²-空间向量的坐标运算:1)加法:a+b=(a₁+b₁,a₂+b₂,a₃+b₃)2)减法:a-b=(a₁-b₁,a₂-b₂,a₃-b₃)3) 数乘:k·a = (ka₁, ka₂, ka₃)7.概率与统计-频率:f=n/N,其中n表示事件发生的次数,N表示试验的总次数。

解析几何知识点总结高中

解析几何知识点总结高中

解析几何知识点总结高中几何学是数学的一部分,涵盖了从平面到空间的所有形状和大小的研究。

解析几何是几何学的一个分支,它利用代数运算和坐标系来描述各种形状和位置。

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解析几何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在本文中,将详细介绍一些高中解析几何的知识点。

1. 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是运用解析几何的基本方法之一。

我们可以通过它来描述到两个物体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

下面是二元一次方程的一般式子:ax + by + c = 0。

其中,a、b、和c是常数,x和y是未知数。

在解析几何中,二元一次方程代表一条直线。

该直线的斜率(k)和截距(b)可以得出如下公式:k = -a/b,b = -c/b。

直线的一般式子可以根据两个点或点与斜率之间的关系来确定。

如果已知直线上的两个点A(x1, y1)和B(x2, y2),可以通过计算斜率和截距来得出该直线的一般式子:k = (y2 – y1) / (x2 – x1),b = y – kx。

其中,k为直线的斜率,b为直线的截距。

另一种方法是给定点和斜率的值。

如果直线上有一个点P(x0, y0)和斜率k,可以使用如下公式:y – y0 = k(x – x0)。

这种表示形式称为点斜式。

2. 圆的方程在解析几何中,圆的方程描述了圆的位置和半径。

标准方程如下:(x – a)^2 + (y – b)^2 = r^2。

其中,a和b是圆心的坐标,r是圆的半径。

通过对圆的方程进行简单的变形,可以从常数中得出圆的标准方程。

该变形将方程写成如下形式:x^2 + y^2 + Dx + Ey + F = 0。

其中,D、E和F是常数。

该表达式描述的圆方程称为一般圆方程。

3. 空间几何解析几何不仅适用于平面几何,还可以用于空间几何。

在空间几何中,一个点由三个坐标表示。

直线可以通过两点或点和向量表示,而平面可以通过三个点或点和两条直线表示。

空间几何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包括向量,对称和距离。

向量是大小和方向的量,可以使用两点之间的差值来描述。

(完整版)高中数学必修二立体几何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

(完整版)高中数学必修二立体几何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

第一章 立体几何初步特殊几何体表面积公式(c 为底面周长,h 为高,'h 为斜高,l 为母线)ch S =直棱柱侧面积'21ch S =正棱锥侧面积 ')(2121h c c S +=正棱台侧面积 rh S π2=圆柱侧 ()l r r S +=π2圆柱表rl S π=圆锥侧面积 ()l r r S +=π圆锥表 lR r S π)(+=圆台侧面积 ()22R Rl rl r S +++=π圆台表柱体、锥体、台体的体积公式 V Sh =柱13V Sh =锥'1()3V S S h =台 2V Sh r h π==圆柱h r V 231π=圆锥 '2211()()33V S S h r rR R h π=+=++圆台 (4)球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V 球=343R π ; S 球面=24R π第二章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2.11 2 三个公理:(1符号表示为A ∈LB ∈L => l α⊂ A ∈αB ∈α(2符号表示为:A 、B 、C 三点不共线 => 有且只有一个平面α, 使A ∈α、B ∈α、C ∈α。

公理(3公理 L A · α C · B · A · α2.1.2 空间中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1空间的两条直线有如下三种关系: 相交直线:同一平面内,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 平行直线:同一平面内,没有公共点;异面直线: 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没有公共点。

2 公理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符号表示为:设a 、b 、c 是三条直线a ∥bc ∥b强调:公理4实质上是说平行具有传递性,在平面、空间这个性质都适用。

公理4作用:判断空间两条直线平行的依据。

3 等角定理:空间中如果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对应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4 注意点:① a'与b'所成的角的大小只由a 、b 的相互位置来确定,与O 的选择无关,为了简便,点O 一般取在两直线中的一条上; ② 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θ∈(0, ); ③ 当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是直角时,我们就说这两条异面直线互相垂直,记作a ⊥b ;④ 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有共面垂直与异面垂直两种情形;⑤ 计算中,通常把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转化为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高一必修二每章知识点公式总结

高一必修二每章知识点公式总结

高一必修二每章知识点公式总结第一章:函数与导数1. 函数概念函数是一种特殊的关系,将自变量的值映射到因变量的值上,通常表示为y=f(x),其中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

2. 定义域和值域定义域是自变量可能取值的范围,对于有理函数而言,需要考虑分母为零的情况。

值域是函数在定义域上取到的所有可能值。

3. 函数的基本性质a) 奇偶性:f(-x) = f(x)为偶函数,f(-x) = -f(x)为奇函数。

b) 单调性:f'(x)>0,函数递增;f'(x)<0,函数递减。

c) 最值:通过求导或者化简函数表达式,可以得到函数的最值。

d) 零点:函数取零值的点叫做零点,通过解方程f(x)=0,可以求得函数的零点。

4. 极值和最值a) 极值:函数在一定区间内取得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通过求导,可以找到函数的驻点,再通过二阶导数判定其为极大值、极小值还是无极值。

b) 最值:函数在定义域上取得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第二章:三角函数1. 基本概念a) 正弦函数sin(x):对于任意实数x,都可以通过单位圆上的一个点,该点与原点的连线与x轴正半轴之间的夹角所确定。

b) 余弦函数cos(x):对于任意实数x,都可以通过单位圆上的一个点,该点与原点的连线与x轴正半轴之间的夹角的余弦值。

c) 正切函数tan(x):tan(x) = sin(x)/cos(x),在直角三角形中,tan(x)表示斜边与对边之比。

2. 基本性质a) 周期性:sin(x)和cos(x)的周期均为2π,tan(x)的周期为π。

b) 奇偶性:sin(-x) = -sin(x),cos(-x) = cos(x),tan(-x) = -tan(x)。

c) 值域:-1 ≤ sin(x) ≤ 1,-1 ≤ cos(x) ≤ 1,tan(x)的值域为全体实数。

3. 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a) 正弦函数的图像:周期为2π,对称于x轴。

当x=0时,取得最小值-1;当x=π/2时,取得最大值1。

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2解析几何第一章《直线和方程》知识点归纳

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2解析几何第一章《直线和方程》知识点归纳

(一个象限也不过)直线一. 倾斜角(直线和x 轴正半轴的夹角) 1.范围:θ∈[0,π)2.斜率:ax+by+c=0 ⇒ K=tan θ= -ab K=tan θ : 若θ=π2 ,K 不存在(K=∞)若θ≠π2 ,K= tan θ 若K >0,则θ=arctanK若K =0,则θ=0若K <0,则θ=π+ arctanK二. 直线的五种解析式1. 点斜式(x 0,y 0), K :y - y 0 = K (x- x 0) (K ≠∞)2. 斜截式(0,b ), K :y=kx+b (K ≠∞)3. 两点式(x 1,y 1),(x 2,y 2):y−y 1y 2−y 1= x−x 1x 2−x 1(K ≠0, ≠∞,不横不竖)4. 截距式(0,a ), (0,b ):x a + xb =1 (K ≠0, ≠∞,不横不竖不原点) 5. 一般式:ax+by+c=0 (a ,b 不同时为0)三. 直线经过象限 1. xa+ xb =1(1).截距式过三个象限 (2). K ≠0, ≠∞,不横不竖不原点 2.y=a (a ≠0) x ≠a (a ≠0) y=kx (k ≠0, ∞)过两个象限 3. y=0x=0四.中点坐标公式1.(x1,y1),(x2,y2)⇒(x1+x22,y1+y222)2.知:(x1,y1),(x2,y2),如何作对称轴?设对称轴上任意一点坐标为(x,y)√(x−x1)2−(y−y1)2 = √(x−x2)2−(y−y2)2五.三角形的五心1.内心(I)(1).内切圆圆心(2).内心到三角形三边距离相等(三边等距)(3).三个角平分线的交点(角分线交点)2.外心(O)(1).外接圆圆心(2).顶点到外心的距离相等(顶点等距)(3).三条边中垂线交点(中垂线交点)3.重心(G)(1).三条边中线交点(中线交点)(2).物理重心(3). |GA|⁚ |GE|=|GC|⁚|GH|=|GB|⁚|GF|=2⁚1(4).G(x G,y G) x G =x A+x B+x C3 y G=y A+y B+y C3(5).重心到三角形三个顶点的距离的平方和(|GA|2+ |GB|2+ |GC|2)①.推导(3)取GB 和GC 的中点分别为I,J ,连HF,FJ,JI,HI HF 交AE 于点N ,I J 交AE 于点M , 在△ABC 中,∵H,F 分别为AB ,AC 的中点 ∴HF=12 BC ,HF ∥ BC在△GBC 中,∵I ,J 分别为GB ,GC 的中点 ∴I J =12 BC ,I J ∥ BC∴四边形HF I J 为平行四边形 ∴GH=GJ =12GC , ∴GF=GI =12GB∵GM=GN,∴GE=2GM,AG=GN+AN= GN+ GN+2GM=4 GM ∴GE=12 GA②推导(4)G(x G ,y G ),A(x A ,y A ),B(x B ,y B ), C(x C ,y C ) 根据中点坐标公式,得E (x B +x C2,y B +y C2)AG ⃑⃑⃑⃑⃑ = 23AE⃑⃑⃑⃑⃑ (x G -x A,y G -y A )= 23(x B +x C2– x A ,y B +y C2– y A )x G -x A =23(x B +x C2– x A )x G =23(x B +x C2 – x A )+x A =23x B +x C –2x A 2+3x A 3= x A +x B +x C3同理可得: y G=y A +y B +y CC3推导(5):|GA|2+ |GB|2+ |GC|2=(x G – x A)2+(y G – y A)2+(x G – x B)2+(y G – y B)2+(x G – x C)2+(y G – y C)2=3 x G2-2(x A+x B+x C)x G+x A2+x B2+x C2 +3 y G2-2(y A+ y B+y C)y G +y A2+y B2+y C2当x G=-−2(x A+x B+x C)2∙3=x A+x B+x C3时,3 x G2-2(x A+x B+x C)x G+x A2+x B2+x C2最小当y G=-−2(y A+y B+y C)2∙3=y A+y B+y C3时,3 y G2-2(y A+y B+y C)y G +y A2+y B2+y C2最小x G,y G4.垂心(H):三条边的高的交点(高线交点)4.旁心(J):一个内角的平分线,2个外角平分线六.点到直线的距离1.(x0,y0) ax+by+c=0 d=00√a2+b2 2. (x0,y0),到x轴的距离:| y0|到y轴的距离:| x0|七.如何判断两直线平行或垂直1.平行:充分条件:K1=K2充要条件:a1b2-a2b1=0 {a1x+b1y+c1=0a2x+b2y+c2=0 2.垂直:充分条件:K1K2=-1充要条件:a1a2-b1b2=0 {a1x+b1y+c1=0a2x+b2y+c2=0八.两平行直线的距离(先化成斜率相同,再求距离)ax+by+c1=0ax+by+c2=0d=12√a2+b2九.如何求点在直线上的投影点知:P(x0,y0) L:ax+by+C=0设P′(x1,y1){ax1+by1+c=0 y1−y0x1−x0∙(−ab)=−1十.如何求直线外点关于直线对称的点1.PP′⊥L →y1−y0x1−x0∙(−ab)=−12.中点在L上→x0+x12a + y0+y12b + C十一.知:直线L:ax+by+C=0,A(x0,y0),求L关于点A对称的直线?新直线L1与L平行、即可设L1:ax+by+c1=0d1 =d2 :00√a22 = 001√a22十二.知:L1、 L,求L1关于L对称的直线?1.联立{LL1求交点O,2.在L1上取一点A,作A关于L对称点A′3.联结A′O,两点式求L2题外十三.两条直线到角和倾斜角的关系1. 到角:L 1→L 2 , L 1逆时针转至与L 2重合时的角2. 倾斜角是到角的特殊情况3. 已知倾斜角а,求L 1 →L 2的到角θ?(1). (2). (3).若а2=а1 若а1>а2 若а2>а1则θ= 0 则 θ=а1-а2 则 θ=π+а2-а1(L 1与L 2平行时,到角为0) 十四.到角公式:tan θ(L 1 →L 2)=K 2−K 11+K 2K 1推导:tan θ=tan (а2-а1)=tan θ2−tan θ11+tan θ2tan θ1=K 2−K 1 1+K 2K 11.夹角:tan θ(L 1 →L 2)=|K 2−K 11+K 2K 1|2.若L 1⊥L 2,θ=π2K 2K 1=-1 十五.直线的参数方程:{x =x 0+t cos ay =y 0+t sin a推导:已知一条直线过M 0(x 0, y 0),倾斜角а,在直线上任取一点M (x,y ),则M 0M ⃑⃑⃑⃑⃑⃑⃑⃑⃑ =(x,y )-(x 0, y 0)= (x-x 0,y- y 0) 设e =(cos а,sin а) ,∵ M 0M ⃑⃑⃑⃑⃑⃑⃑⃑⃑ ∥e , ∴存在实数t ∈R ,使得M 0M ⃑⃑⃑⃑⃑⃑⃑⃑⃑ =t e ,即 (x-x 0,y- y 0)=t(cos а,sin а), 即{x −x 0= t cos аy − y 0=t sin а⇒ {x =x 0+t cos ay =y 0+t sin a1.t的几何意义:|t|等于t对应的点到直线所过定点的距离2.若A、B为直线L上两点,M为AB的中点,其对应的参数分别为t1、t2、t0。

[高中数学必修2]第二章 平面解析几何初步 知识梳理

[高中数学必修2]第二章  平面解析几何初步 知识梳理

第二章 平面解析几何初步2.1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基本公式1.数轴上的基本公式(1)数轴上的点与实数的对应关系直线坐标系:一条给出了原点、度量单位和正方向的直线叫做数轴,或说在这条直线上建立了直线坐标系。

数轴上的点与实数的对应法则:点P ←−−−→一一对应实数x 。

记法:如果点P 与实数x 对应,则称点P 的坐标为x ,记作P(x),当点P(x)中x >0时,点P 位于原点右侧,且点P 与原点O 的距离为|OP|=x ;当点P 的坐标P(x)中x <0时,点P 位于原点左侧,且点P 与原点O 的距离|OP|=-x 。

可以通过比较两点坐标的大小来判定两点在数轴上的相对位置。

(2)向量位移是一个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通常叫做位移向量,简称为向量。

从点A 到点B的向量,记作AB 。

线段AB 的长叫做向量AB 的长度,记作|AB|。

我们可以用实数表示数轴上的一个向量AB ,这个实数叫做向量AB 的坐标或数量。

例如:O 是原点,点A 的坐标为x 1,点B 的坐标为x 2,则AB=OB-OA ,所以AB=x 2-x 1。

注:①向量AB 的坐标用AB 表示,当向量AB 与其所在的数轴(或与其平行的数轴)的方向相同时,规定AB=|AB |;方向相反时,规定AB=-|AB |;②注意向量的长度与向量的坐标之间的区别:向量的长度是一个非负数,而向量的坐标是一个实数,可以是正数、负数、零。

③对数轴上任意三点A 、B 、C ,都有关系AC=AB+BC ,可理解为AC 的坐标等于首尾相连的两向量AB ,BC 的坐标之和。

(3)数轴上的基本公式在数轴上,如果点A 作一次位移到点B ,接着由点B 再作一次位移到点C ,则位移AC叫做位移AB 与位移BC 的和,记作:AC AB BC =+ 。

对数轴上任意三点A 、B 、C ,都有关系AC=AB+BC 。

已知数轴上两点A(x 1),B(x 2)则AB=x 2-x 1,d(A,B)=|x 2-x 1|。

高一数学必修二公式总结大全

高一数学必修二公式总结大全

高一数学必修二公式总结大全1500字高一数学必修二公式总结大全1. 二次函数相关公式:- 顶点坐标:顶点的横坐标为:x = -b/(2a),纵坐标为:y = f(x) = -Δ/(4a)- 判别式:Δ = b^2 - 4ac- 判别式与根的关系:若Δ > 0,则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若Δ = 0,则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根;若Δ < 0,则方程无实根- 对称轴:过顶点的直线- 单调性:当a > 0时,开口向上,函数递增;当a < 0时,开口向下,函数递减2. 三角函数相关公式:- 正弦函数的周期:T = 2π- 余弦函数的周期:T = 2π- 正切函数的周期:T = π- 正弦函数的图像特点:在[0, 2π]的区间内,函数的取值范围为[-1, 1],在[0, π]和[π, 2π]上分别是上升和下降的,对称轴为y = 0- 余弦函数的图像特点:在[0, 2π]的区间内,函数的取值范围为[-1, 1],在[0, π/2]和[3π/2, 2π]上分别是上升和下降的,对称轴为y = 1/2- 正切函数的图像特点:在[0, π/2]的区间内,函数的取值范围为(-∞, +∞)- 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 cos^2θ + sin^2θ = 1- 1 + tan^2θ = sec^2θ- 1 + cot^2θ = cosec^2θ3. 平面向量相关公式:- 向量的模:|AB| = √((x2 - x1)^2 + (y2 - y1)^2)- 向量的加法:A + B = (x1 + x2, y1 + y2)- 向量的减法:A - B = (x1 - x2, y1 - y2)- 数乘:kA = (kx, ky)- 内积:A · B = |A|*|B|*cosθ- 夹角公式:cosθ = (A · B)/(|A|*|B|)- 向量的投影公式:A在B上的投影为:P = (A · B/|B|)*(B/|B|)4. 解析几何相关公式:-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d = |Ax + By + C|/√(A^2 + B^2)- 直线的一般方程:Ax + By + C = 0- 直线斜截式方程:y = kx + b- 直线截距式方程:x/a + y/b = 1- 圆的标准方程:(x-a)^2 + (y-b)^2 = r^2,中心坐标为(a,b),半径为r -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相切:直线与圆有且仅有一个相切点,此时直线的斜率与半径的弧度相等 - 相离:直线与圆没有交点- 相交:直线与圆有两个交点,此时直线的斜率在半径的弧度之间5. 概率统计相关公式:- 排列:A(n, m) = n!/(n-m)!- 组合:C(n, m) = n!/(m!(n-m)!)- 乘法原理:如果某个实验由m个步骤完成,第一步有k1种可能结果,第二步有k2种可能结果,依此类推,第m步有km种可能结果,那么实验的总结果数为k1 * k2 * ... * km- 加法原理:如果某个实验由两个步骤执行,第一个步骤有k1种可能结果,第二个步骤有k2种可能结果,那么实验的总结果数为k1 + k2- 条件概率:P(A|B) = P(A∩B)/P(B)- 乘法公式:P(A∩B) = P(B|A) * P(A) = P(A|B) * P(B)- 全概率公式:P(A) = P(A∩B1) + P(A∩B2) + ... + P(A∩Bn) = P(A|B1) * P(B1) +P(A|B2) * P(B2) + ... + P(A|Bn) * P(Bn)- 贝叶斯公式:P(Bi|A) = P(A|Bi) * P(Bi)/P(A),其中P(Bi)称为先验概率,P(Bi|A)称为后验概率这些公式涵盖了高一数学必修二的重要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高中解析几何公式大全

高中解析几何公式大全

高中解析几何公式大全1. 平面解析几何公式1.1 直线方程- 一般式直线方程:$Ax + By + C = 0$- 点斜式直线方程:$y - y_1 = k(x - x_1)$- 两点式直线方程:$\frac{x - x_1}{x_2 - x_1} = \frac{y -y_1}{y_2 - y_1}$1.2 距离公式- 两点间距离公式:$AB = \sqrt{(x_2 - x_1)^2 + (y_2 - y_1)^2}$1.3 中点公式- 两点中点公式:$M\left(\frac{x_1+x_2}{2},\frac{y_1+y_2}{2}\right)$1.4 斜率公式- 直线斜率公式:$k = \frac{y_2 - y_1}{x_2 - x_1}$1.5 垂直/平行线判定公式- 斜率相乘为-1时,两直线垂直;斜率相等时,两直线平行2. 空间解析几何公式2.1 点和向量坐标表示- 一点坐标:$P(x, y, z)$- 向量坐标:$\vec{AB}=(x_2 - x_1, y_2 - y_1, z_2 - z_1)$2.2 向量公式- 两点连线向量:$\vec{AB}=(x_2 - x_1, y_2 - y_1, z_2 - z_1)$ - 向量加法:$\vec{AB} + \vec{BC} = \vec{AC}$- 向量数量积:$\vec{a} \cdot \vec{b} = ab\cos\theta$2.3 平面方程- 法线向量公式:$ax + by + cz + d = 0$2.4 空间距离公式- 两点间距离公式:$AB = \sqrt{(x_2 - x_1)^2 + (y_2 - y_1)^2 + (z_2 - z_1)^2}$3. 圆的解析几何公式3.1 圆的标准方程- 圆的标准方程:$(x - a)^2 + (y - b)^2 = r^2$3.2 圆的一般方程- 圆的一般方程:$x^2 + y^2 + Dx + Ey + F = 0$3.3 切线公式- 点与圆的切线公式:$y - y_1 = k(x - x_1) \pm \sqrt{r^2 - (x - x_1)^2}$以上是一些高中解析几何中常用的公式,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解析几何知识归纳

高中解析几何知识归纳

高中解析几何知识归纳高中解析几何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平面和空间中点、线、面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位置关系。

以下是对高中解析几何知识点的详细介绍:一、平面解析几何1. 点:平面上的点用坐标系表示,有序数对(x, y)表示。

2. 直线:直线的方程一般形式为Ax + By + C = 0,其中A、B、C为常数,A和B不同时为0。

3. 圆:圆的标准方程为(x - h)²+ (y - k)²= r²,其中(h, k)为圆心坐标,r为半径。

4. 圆锥曲线:包括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

-椭圆:椭圆的标准方程为x²/a²+ y²/b²= 1,其中a为半长轴,b为半短轴。

-双曲线: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为x²/a²- y²/b²= 1,其中a为实轴半长,b为虚轴半长。

-抛物线:抛物线的标准方程为y²= 4ax或x²= 4ay,其中a为焦点到准线的距离。

二、空间解析几何1. 点:空间中的点用坐标系表示,有序数对(x, y, z)表示。

2. 直线:空间直线的方程一般形式为Ax + By + Cz + D = 0,其中A、B、C、D为常数,A、B、C不同时为0。

3. 平面:平面的方程一般形式为Ax + By + Cz + D = 0,其中A、B、C、D为常数,A、B、C 不同时为0。

4. 空间几何体:包括立方体、球、锥体、柱体等。

三、解析几何的基本公式和性质1.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d = |Ax1 + By1 + C| / √(A²+ B²),其中(x1, y1)为点的坐标。

2. 点到直线的距离性质:点到直线的距离等于点到直线的垂线的长度。

3. 直线与直线的交点公式:解直线方程组,得到交点的坐标。

4.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圆相交、相切或相离。

5.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圆与圆相交、相切或相离。

(完整word版)高中数学必修2《解析几何》常用公式结论

(完整word版)高中数学必修2《解析几何》常用公式结论

高中数学必修21、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tan k α=,当α∈[0°,90°)时,斜率k ∈[0,+∞);当α∈(90°,180°)时,斜率k ∈(-∞,0)。

过两点111(,)P x y 、222(,)P x y 的直线斜率公式:2121y y k x x -=-.2、直线的五种方程:⑴点斜式:00()y y k x x -=- (直线l 过点00(,)P x y ,且斜率为k ).⑵斜截式:y kx b =+(k 为直线的斜率,b 为直线l 在y 轴上的截距).⑶两点式:112121y y x x y y x x --=-- (12y y ≠且12x x ≠)(111(,)P x y 、222(,)P x y ).⑷截距式:1x ya b+=(a b 、分别为直线的横、纵截距,且0a b ≠、)⑸一般式:0Ax By C ++=(其中A 、B 不同时为0).3、两条直线平行和垂直的等价关系:(1)若111:l y k x b =+,222:l y k x b =+,则①121212||,l l k k b b ⇔=≠②12l l ⊥(2)若1111:0l A x B y C ++=,2222:0l A x B y C ++=,且A 1、A 2、B 1、B 2①11112122112212220A B C l ||l A B A B C C A B C ⇔=≠-=≠或且B B ;②121l l A ⊥⇔4、五种常用直线系方程:⑴斜率为k 的直线系方程为:y kx b =+(k 为常数,b 为参数;).⑵过定点()00,M x y 的直线系方程为:()00y y k x x -=-及0x x =⑶与直线0Ax By C ++=平行的直线系方程为:0Ax By λ++=(C λ≠)⑷与直线0Ax By C ++=垂直的直线系方程为:0Bx Ay λ-+=(λ⑸过直线1111A B C 0l x y ++=:和2222A B C 0l x y ++=:()()111222A B C A B C 0x y x y λ+++++=(不含2l)(λ为参数) 5、两点间距离公式:12PP |111(,)P x y 、特别的:点(,)P x y 到坐标原点(0,0)O 的距离为:||OP=6、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d =(点00(,)P x y ,直线l :Ax By++7、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公式:d =(直线1l :10Ax By C ++=,2l :8、光的反射定律:。

高中必修二解析几何公式

高中必修二解析几何公式

一 四种常用直线系方程 (1)(1)定点直线系方程:经过定点定点直线系方程:经过定点000(,)P x y 的直线系方程为00()y y k x x -=-(除直线0x x =),其中k 是待定的系数; 经过定点000(,)P x y 的直线系方程为00()()0A x x B y y -+-=,其中,A B 是待定的系数.是待定的系数.(2)(2)共点直线系方程:共点直线系方程:经过两直线1111:0l A x B y C ++=,2222:0l A x B y C ++=的交点的直线系方程为111222()()0A x B y C A x B y C l +++++=(除2l ),其中λ是待定的系数.是待定的系数.(3)(3)平行直线系方程:直线平行直线系方程:直线y kx b =+中当斜率k 一定而b 变动时,表示平行直线系方程.与直线0Ax By C ++=平行的直线系方程是0Ax By l ++=(0l ¹),λ是参变量.参变量.(4)(4)垂直直线系方程:与直线垂直直线系方程:与直线0Ax By C ++= (A (A≠≠0,B ≠0)0)垂直的直线系方程是垂直的直线系方程是0Bx Ay l -+=,λ是参变量.是参变量.二 点到直线的距离0022||Ax By C d A B++=+(点00(,)P x y ,直线l :0Ax By C ++=). 三 0Ax By C ++>或0<所表示的平面区域设直线:0l Ax By C ++=,则0Ax By C ++>或0<所表示的平面区域是:所表示的平面区域是: 若0B ¹,当B 与Ax By C ++同号时,表示直线l 的上方的区域;当B 与Ax By C ++异号时,表示直线l 的下方的区域.简言之,同号在上,异号在下.若0B =,当A 与Ax By C ++同号时,表示直线l 的右方的区域;当A 与Ax By C ++异号时,表示直线l 的左方的区域. 简言之,同号在右,异号在左.四 111222()()0A x B y C A x B y C ++++>或0<所表示的平面区域设曲线111222:()()0C A x B y C A x B y C ++++=(12120A A B B ¹),则,则 111222()()0A x B y C A x B y C ++++>或0<所表示的平面区域是:所表示的平面区域是: 111222()()0A x B y C A x B y C ++++>所表示的平面区域上下两部分;所表示的平面区域上下两部分;111222()()0A x B y C A x B y C ++++<所表示的平面区域上下两部分所表示的平面区域上下两部分. .五 圆的四种方程 (1)圆的标准方程 222()()x a y b r -+-=. (2)圆的一般方程 220x y Dx Ey F ++++=(224D E F +->0).(3)圆的参数方程)圆的参数方程 cos sin x a r y b r qq =+ìí=+î.(4)圆的直径式方程 1212()()()()0x x x x y y y y --+--=(圆的直径的端点是11(,)A x y 、22(,)B x y ).六 圆系方程(1)(1)过点过点11(,)A x y ,22(,)B x y 的圆系方程是的圆系方程是1212112112()()()()[()()()()]0x x x x y y y y x x y y y y x x l --+--+-----= 1212()()()()()0x x x x y y y y ax by c l Û--+--+++=,其中0a x b y c ++=是直线AB 的方程的方程,,λ是待定的系数.是待定的系数. (2)(2)过直线过直线l :0Ax By C ++=与圆C :220x y Dx Ey F ++++=的交点的圆系方程是22()0x y Dx Ey F Ax By C l +++++++=,λ是待定的系数.是待定的系数.(3) (3) 过圆过圆1C :221110x y D x E y F ++++=与圆2C :222220x y D x E y F ++++=的交点的圆系方程是2222111222()0x y D x E y F x y D x E y F l +++++++++=,λ是待定的系数.系数.七 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点00(,)P x y 与圆222)()(r b y a x =-+-的位置关系有三种的位置关系有三种若2200()()d a x b y =-+-,则,则d r >Û点P 在圆外在圆外;;d r =Û点P 在圆上在圆上;;d r <Û点P 在圆内在圆内. .八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直线0=++C By Ax 与圆222)()(r b y a x =-+-的位置关系有三种的位置关系有三种: :0<D ÛÛ>相离r d ;0=D ÛÛ=相切r d ;0>D ÛÛ<相交r d .其中22BA CBb Aa d +++=. 九 两圆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 设两圆圆心分别为O 1,O 2,半径分别为r 1,r 2,dO O =21条公切线外离421ÛÛ+>r r d ;条公切线外切321ÛÛ+=r r d ;条公切线相交22121ÛÛ+<<-r r d r r ;条公切线内切121ÛÛ-=r r d ;无公切线内含ÛÛ-<<210r r d .十 圆的切线方程(1)(1)已知圆已知圆220x y Dx Ey F ++++=.①若已知切点00(,)x y 在圆上,则切线只有一条,其方程是在圆上,则切线只有一条,其方程是 0000()()022D x x E y y x x y y F ++++++=. 当00(,)x y 圆外时圆外时, , 0000()()022D x x E y y x x y y F ++++++=表示过两个切点的切点弦方程.的切点弦方程.②过圆外一点的切线方程可设为00()y y k x x -=-,再利用相切条件求k ,这时必有两条切线,注意不要漏掉平行于y 轴的切线.轴的切线. ③斜率为k 的切线方程可设为y kx b =+,再利用相切条件求b ,必有两条切线.,必有两条切线.(2)(2)已知圆已知圆222222x y r +=.①过圆上的000(,)P x y 点的切线方程为2200x x y y r +=; ②斜率为k 的圆的切线方程为21y kx r k =±+.。

高中数学必修二平面解析几何知识点梳理

高中数学必修二平面解析几何知识点梳理

平面解析几何1.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1)直线的倾斜角: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对于一条与x 轴相交的直线,如果把x 轴绕着交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到和直线重合时所转的最小正角记为α叫做直线的倾斜角.倾斜角)180,0[︒∈α,︒=90α斜率不存在.(2)直线的斜率:αtan ),(211212=≠--=k x x x x y y k .(111(,)P x y 、222(,)P x y ). 2.直线方程的五种形式:(1)点斜式:)(11x x k y y -=- (直线l 过点),(111y x P ,且斜率为k ).注:当直线斜率不存在时,不能用点斜式表示,此时方程为0x x =.(2)斜截式:b kx y += (b 为直线l 在y 轴上的截距).(3)两点式:121121x x x x y y y y --=-- (12y y ≠,12x x ≠). 注:① 不能表示与x 轴和y 轴垂直的直线;② 方程形式为:0))(())((112112=-----x x y y y y x x 时,方程可以表示任意直线.(4)截距式:1=+by a x (b a ,分别为x 轴y 轴上的截距,且0,0≠≠b a ). 注:不能表示与x 轴垂直的直线,也不能表示与y 轴垂直的直线,特别是不能表示过原点的直线.(5)一般式:0=++C By Ax (其中A 、B 不同时为0). 一般式化为斜截式:BC x B A y --=,即,直线的斜率:B A k -=. 注:(1)已知直线纵截距b ,常设其方程为y kx b =+或0x =.已知直线横截距0x ,常设其方程为0x my x =+(直线斜率k 存在时,m 为k 的倒数)或0y =. 已知直线过点00(,)x y ,常设其方程为00()y k x x y =-+或0x x =.(2)解析几何中研究两条直线位置关系时,两条直线有可能重合;立体几何中两条直线一般不重合.3.直线在坐标轴上的截矩可正,可负,也可为0.(1)直线在两坐标轴上的截距相等....⇔直线的斜率为1-或直线过原点.(2)直线两截距互为相反数.......⇔直线的斜率为1或直线过原点.(3)直线两截距绝对值相等.......⇔直线的斜率为1±或直线过原点.4.两条直线的平行和垂直:(1)若111:l y k x b =+,222:l y k x b =+① 212121,//b b k k l l ≠=⇔; ② 12121l l k k ⊥⇔=-.(2)若0:1111=++C y B x A l ,0:2222=++C y B x A l ,有① 1221122121//C A C A B A B A l l ≠=⇔且.② 0212121=+⇔⊥B B A A l l .5.平面两点距离公式:(111(,)P x y 、222(,)P x y ),22122121)()(y y x x P P -+-=.x 轴上两点间距离:A B x x AB -=.线段21P P 的中点是),(00y x M ,则⎪⎪⎩⎪⎪⎨⎧+=+=22210210y y y x x x . 6.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点),(00y x P 到直线0=++C By Ax l :的距离:2200B A C By Ax d +++=. 7.两平行直线间的距离:两条平行直线002211=++=++C By Ax l C By Ax l :,:距离:2221B A C C d +-=.8.直线系方程:(1)平行直线系方程:① 直线y kx b =+中当斜率k 一定而b 变动时,表示平行直线系方程..② 与直线:0l Ax By C ++=平行的直线可表示为10Ax By C ++=.③ 过点00(,)P x y 与直线:0l Ax By C ++=平行的直线可表示为:00()()0A x x B y y -+-=.(2)垂直直线系方程:① 与直线:0l Ax By C ++=垂直的直线可表示为10Bx Ay C -+=.② 过点00(,)P x y 与直线:0l Ax By C ++=垂直的直线可表示为:00()()0B x x A y y ---=.(3)定点直线系方程:① 经过定点000(,)P x y 的直线系方程为00()y y k x x -=-(除直线0x x =),其中k 是待定的系数. ② 经过定点000(,)P x y 的直线系方程为00()()0A x x B y y -+-=,其中,A B 是待定的系数.(4)共点直线系方程:经过两直线0022221111=++=++C y B x A l C y B x A l :,:交点的直线系方程为0)(222111=+++++C y B x A C y B x A λ (除2l ),其中λ是待定的系数.9.曲线1:(,)0C f x y =与2:(,)0C g x y =的交点坐标⇔方程组{(,)0(,)0f x y g x y ==的解.10.圆的方程:(1)圆的标准方程:222)()(r b y a x =-+-(0>r ). (2)圆的一般方程:)04(02222>-+=++++F E D F Ey Dx y x .(3)圆的直径式方程:若),(),(2211y x B y x A ,,以线段AB 为直径的圆的方程是:0))(())((2121=--+--y y y y x x x x .注:(1)在圆的一般方程中,圆心坐标和半径分别是)2,2(E D --,F E D r 42122-+=. (2)一般方程的特点:① 2x 和2y 的系数相同且不为零;② 没有xy 项; ③ 0422>-+F E D(3)二元二次方程022=+++++F Ey Dx Cy Bxy Ax 表示圆的等价条件是:① 0≠=C A ; ② 0=B ; ③ 0422>-+AF E D .11.圆的弦长的求法:(1)几何法:当直线和圆相交时,设弦长为l ,弦心距为d ,半径为r ,则:“半弦长2+弦心距2=半径2”——222)2(r d l =+; (2)代数法:设l 的斜率为k ,l 与圆交点分别为),(),(2211y x B y x A ,,则||11||1||22B A B A y y k x x k AB -+=-+= (其中|||,|2121y y x x --的求法是将直线和圆的方程联立消去y 或x ,利用韦达定理求解)12.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点),(00y x P 与圆222)()(r b y a x =-+-的位置关系有三种①P 在在圆外22020)()(r b y a x r d >-+-⇔>⇔.②P 在在圆内22020)()(r b y a x r d <-+-⇔<⇔.③P 在在圆上22020)()(r b y a x r d =-+-⇔=⇔. 【P到圆心距离d =13.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直线0=++C By Ax 与圆222)()(r b y a x =-+-的位置关系有三种(22B A CBb Aa d +++=):圆心到直线距离为d ,由直线和圆联立方程组消去x (或y )后,所得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为∆.0<∆⇔⇔>相离r d ;0=∆⇔⇔=相切r d ;0>∆⇔⇔<相交r d .14.两圆位置关系:设两圆圆心分别为21,O O ,半径分别为21,r r ,d O O =21条公切线外离421⇔⇔+>r r d ; 无公切线内含⇔⇔-<21r r d ;条公切线外切321⇔⇔+=r r d ;条公切线内切121⇔⇔-=r r d ;条公切线相交22121⇔⇔+<<-r r d r r .15.圆系方程:)04(02222>-+=++++F E D F Ey Dx y x(1)过直线0=++C By Ax l :与圆C :022=++++F Ey Dx y x 的交点的圆系方程:0)(22=+++++++C By Ax F Ey Dx y x λ,λ是待定的系数.(2)过圆1C :011122=++++F y E x D y x 与圆2C :022222=++++F y E x D y x 的交点的圆系方程:0)(2222211122=+++++++++F y E x D y x F y E x D y x λ,λ是待定的系数.特别地,当1λ=-时,2222111222()0x y D x E y F x y D x E y F λ+++++++++=就是121212()()()0D D x E E y F F -+-+-=表示两圆的公共弦所在的直线方程,即过两圆交点的直线.16.圆的切线方程:(1)过圆222r y x =+上的点),(00y x P 的切线方程为:200r y y x x =+.(2)过圆222)()(r b y a x =-+-上的点),(00y x P 的切线方程为:200))(())((r b y b y a x a x =--+-- .(3)当点),(00y x P 在圆外时,可设切方程为)(00x x k y y -=-,利用圆心到直线距离等于半径,即r d =,求出k ;或利用0=∆,求出k .若求得k 只有一值,则还有一条斜率不存在的直线0x x =.17.把两圆011122=++++F y E x D y x 与022222=++++F y E x D y x 方程相减即得相交弦所在直线方程:0)()()(212121=-+-+-F F y E E x D D .18.对称问题:(1)中心对称:① 点关于点对称:点),(11y x A 关于),(00y x M 的对称点)2,2(1010y y x x A --.② 直线关于点对称:法1:在直线上取两点,利用中点公式求出两点关于已知点对称的两点坐标,由两点式求直线方程. 法2:求出一个对称点,在利用21//l l 由点斜式得出直线方程.(2)轴对称:① 点关于直线对称:点与对称点连线斜率是已知直线斜率的负倒数,点与对称点的中点在直线上.点 A A '、关于直线l 对称⎩⎨⎧''⇔上中点在⊥l A A l A A ⎩⎨⎧'-=⇔'方程中点坐标满足·l A A k k l A A 1 . ② 直线关于直线对称:(设b a ,关于l 对称)法1:若b a ,相交,求出交点坐标,并在直线a 上任取一点,求该点关于直线l 的对称点.若l a //,则l b //,且b a ,与l 的距离相等.法2:求出a 上两个点B A ,关于l 的对称点,在由两点式求出直线的方程.(3)点(a , b )关于x 轴对称:(a ,- b )、关于y 轴对称:(-a , b )、关于原点对称:(-a ,- b )、点(a , b )关于直线y=x 对称:(b , a )、关于y=- x 对称:(-b ,- a )、关于y = x +m 对称:(b -m 、a +m )、关于y=-x+m 对称:(-b+m 、- a+m ) .19.若),(),(),(332211y x C y x B y x A ,,,则△ABC 的重心G 的坐标是⎪⎭⎫ ⎝⎛++++33321321y y y x x x ,. 20.各种角的范围:直线的倾斜角 ︒<≤︒1800α 两条相交直线的夹角 ︒≤<︒900α 两条异面线所成的角 ︒≤<︒900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数学必修2解析几何知识点
一、直线与方程
(1)直线的倾斜角
定义:x 轴正向与直线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叫直线的倾斜角。

特别地,当直线与x 轴平行或重合时,我们规定它的倾斜角为0度。

因此,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0°≤α<180°
(2)直线的斜率
①定义:倾斜角不是90°的直线,它的倾斜角的正切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

直线的斜率常用k
当[) 90,0∈α时,0≥k ; 当() 180,90∈α时,0<k ; 当 90=α时,k 不存在。

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211
212x x x x y y k ≠--= 注意下面四点:(1)当21x x =时,公式右边无意义,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倾斜角为90°;
(2)k 与P 1、P 2的顺序无关;(3)以后求斜率可不通过倾斜角而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直接求得;
(4)求直线的倾斜角可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先求斜率得到。

(3)直线方程
①点斜式:)(11x x k y y -=-直线斜率k ,且过点()11,y x
注意:当直线的斜率为0°时,k=0,直线的方程是y =y 1。

当直线的斜率为90°时,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它的方程不能用点斜式表示.但因l 上每一点的横坐标都等于x 1,所以它的方程是x =x 1。

②斜截式:b kx y +=,直线斜率为k ,直线在y 轴上的截距为b
③两点式:
112121y y x x y y x x --=--(1212,x x y y ≠≠)直线两点()11,y x ,()22,y x ④截矩式:1x y a b
+= 其中直线l 与x 轴交于点(,0)a ,与y 轴交于点(0,)b ,即l 与x 轴、y 轴的截距分别为,a b 。

⑤一般式:0=++C By Ax (A ,B 不全为0)
注意:○
1各式的适用范围 ○2特殊的方程如: 平行于x 轴的直线:b y =(b 为常数); 平行于y 轴的直线:a x =(a 为常数);
(4)直线系方程:即具有某一共同性质的直线
(一)平行直线系
平行于已知直线0000=++C y B x A (02020≠+B A )的直线系:000=++C y B x A (C 为常数)
(二)过定点的直线系
(ⅰ)斜率为k 的直线系:
()00x x k y y -=-,直线过定点()00,y x ;
(ⅱ)过两条直线0:1111=++C y B x A l ,0:2222=++C y B x A l 的交点的直线系方程为
()()0222111=+++++C y B x A C y B x A λ(λ为参数)
,其中直线2l 不在直线系中。

(5)两直线平行与垂直
当111:b x k y l +=,222:b x k y l +=时,
212121,//b b k k l l ≠=⇔;12121-=⇔⊥k k l l
注意:利用斜率判断直线的平行与垂直时,要注意斜率的存在与否。

(6)两条直线的交点
0:1111=++C y B x A l 0:2222=++C y B x A l 相交
交点坐标即方程组⎩⎨⎧=++=++0
0222111C y B x A C y B x A 的一组解。

方程组无解21//l l ⇔ ; 方程组有无数解⇔1l 与2l 重合
(7)两点间距离公式:设1122(,),A x y B x y ,()
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两个点,
则||AB =
(8)点到直线距离公式:一点()00,y x P 到直线0:1=++C
By Ax l 的距离2
200B A C By Ax d +++= (9)两平行直线距离公式
在任一直线上任取一点,再转化为点到直线的距离进行求解。

二、圆的方程
1、圆的定义:平面内到一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叫圆,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圆的半径。

2、圆的方程
(1)标准方程()()222r b y a x =-+-,圆心()b a ,,半径为r ;
(2)一般方程022=++++F Ey Dx y x 当042
2>-+F E D 时,方程表示圆,此时圆心为⎪⎭⎫ ⎝⎛--2,2E D ,半径为F E D r 42
122-+= 当0422=-+F E D 时,表示一个点; 当0422<-+F E D 时,方程不表示任何图形。

(3)求圆方程的方法:
一般都采用待定系数法:先设后求。

确定一个圆需要三个独立条件,若利用圆的标准方程, 需求出a ,b ,r ;若利用一般方程,需要求出D ,E ,F ;
另外要注意多利用圆的几何性质:如弦的中垂线必经过原点,以此来确定圆心的位置。

3、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相离,相切,相交三种情况,基本上由下列两种方法判断:
(1)设直线0:=++C By Ax l ,圆()()222:r b y a x C =-+-,圆心()b a C ,到l 的距离为22B A C Bb Aa d +++=,则有相离与C l r d
⇔>;相切与C l r d ⇔=;相交与C l r d ⇔<
(2)设直线0:=++C By Ax l ,圆()()222:r b y a x C =-+-,先将方程联立消元,得到一个
一元二次方程之后,令其中的判别式为∆,则有
相离与C l ⇔<∆0;相切与C l ⇔=∆0;相交与C l ⇔>∆0
注:如果圆心的位置在原点,可使用公式200r yy xx =+去解直线与圆相切的问题,其中
()
00,y x 表示切点坐标,r 表示半径。

(3)过圆上一点的切线方程:
①圆x 2+y 2=r 2,圆上一点为(x 0,y 0),则过此点的切线方程为200r yy xx =+ (课本命题).
②圆(x-a)2+(y-b)2=r 2,圆上一点为(x 0,y 0),则过此点的切线方程为(x 0-a)(x-a)+(y 0-b)(y-b)= r 2 (课本命题的推广).
4、圆与圆的位置关系:通过两圆半径的和(差),与圆心距(d )之间的大小比较来确定。

设圆()()221211:r b y a x C =-+-,()()222222:R b y a x C =-+-
两圆的位置关系常通过两圆半径的和(差),与圆心距(d )之间的大小比较来确定。

当r R d +>时两圆外离,此时有公切线四条;
当r R d +=时两圆外切,连心线过切点,有外公切线两条,内公切线一条; 当r R d r R +<<-时两圆相交,连心线垂直平分公共弦,有两条外公切线; 当r R d -=时,两圆内切,连心线经过切点,只有一条公切线; 当r R d -<时,两圆内含; 当0=d 时,为同心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