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照《拟行路难(其四)》教案
拟行路难其四公开课教案
《拟行路难》教案——鲍照【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鲍照的一首诗作。
鲍照这位诗人我们可能觉得很陌生,但是杜甫、李白我们很熟悉了吧。
我们来看一首诗——杜甫的《春日忆李白》。
其中称赞李白说:“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杜甫用鲍照诗作的成就来赞扬李白,可见对鲍照诗作评价之高。
那么,鲍照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为何没有像李白杜甫一样青史留名、为人们所熟知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鲍照的《拟行路难》,跟随诗人的脚步走进他的作品,了解他的人生,感悟他的诗情。
·诵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清节奏【学习目标】1. 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把握这首诗的内容和情感。
2. 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
【学习过程】一、初读,扫清文字障碍、掌握相关资料预习检测(自主学习)1. 给下列重点字注音:鲍()酌()踯躅()2. 解题:《行路难》是(),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
鲍照《拟行路难》共()首,歌咏()。
本文是第四首。
3. 了解概括鲍照的创作成就和人生经历:认真阅读“资料链接”,用一句话概括鲍照的创作成就和人生经历。
(可以用“虽然……但是……”的句型。
)鲍照一生虽然才华横溢、诗文有盛名,且少有壮志,思求报国,但因出身寒门,一生沉沦下僚,郁郁不得志。
所谓“才秀人微,取湮当代”。
4.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诗歌大意。
?就像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人的命运也是既定的,怎么能总是这样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一曲《行路难》,歌唱声又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敢多说什么了。
二、精读,披文入情,咀嚼文字,体悟情感·文字是情感的载体。
前面,我们已经扫清了文字障碍,初步把握了这首诗的基本内容。
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品读揣摩诗歌的语言,深入把握这首诗的内容和情感。
(一)自由诵读诗文,用诗中的一个字来概括诗人情感:“愁”·下面就让我们来解读这个“愁”字。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54.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中“,”两句将其悲愤难忍、跌宕起伏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55.《拟行路难》(其四)中,“”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
33.《拟行路难》(其四)中的“,”两句是诗人就借酒浇愁,用唱歌断绝忧愁。
34.在《拟行路难》中,作者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诗句是“,”。
35.在《拟行路难》中,“,”两句是诗人趁酒意击节高歌,将一切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的境况。
36.在《拟行路难》中,“,”两句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
(四)明确字音
酌酒(zhuó)踯躅(zhí zhú)
(五)解释下列词语
1.泻:。
2.吞声:。
3.踯躅:。
4.断绝:。
(六)理解性默写
1.鲍照《拟行路难》中,以比喻写人生贵贱穷达不一致的诗句是:,。
2.鲍照《拟行路难》中,“,”起首两句诗人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
17.《拟行路难》(其四)中,作者以“”来宽慰,以不言愁来消愁,感情还能克制。
18.《拟行路难(其四)》中理的劝谕,酒的麻醉,长歌当哭,均难抚平诗人内心的愤懑,毕竟“”,无奈只能忍气吞声了。
19.《拟行路难(其四)》中,诗人没有直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而是以“,?”来安慰自己,期望从苦闷中求得解脱。
二、自主学习
(一)作者简介
鲍照(约414-466),字明远,东海(今山东郯城)人,文学家;与庾信并称“鲍庾”(或“南照北信”);与、并称为“元嘉三大家”。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1、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一等奖知识目标: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2、学会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能力目标:1、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2、学会比较阅读,积累一定量的诗歌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情感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2、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教学重点】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和联想比较【教学难点】对鉴赏诗歌的学习方法理解性地掌握,并学以致用【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课前准备】学生预习;搜集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1、交流有关“人生之路”的感想,谈一谈自己对“人生之路”的理解和感受。
人生之路难行,无才难行,有才亦难行。
2、提出课题,坦陈本诗难学,但必须知难而上。
本诗是一首成人诗,同学们可能难以感受。
3、提出问题:试结合之前一定量的诗歌学习,归纳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
明确:1、读懂大意;2、知人论诗;3、领悟情感;4、赏析技巧一、读懂大意要求:明确体裁、读准字音、把握节奏1、读懂大意之体裁:联想比较学过的诗歌体裁和乐府古诗《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
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
本文是第四首。
2、读懂大意之读音、节奏;3、同位合作,根据大意试背诵二、知人论诗1、联想比较,就全诗或自己感受最深的某句诗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并通过朗读体现自己的理解。
2、示范诵读,引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①交流有关鲍照的生平经历和写诗的背景鲍照(?~466),南朝宋文学家。
字明远。
本籍山东东海(治所在今郯城);一说山西上党(可能是指东海鲍氏的祖籍)。
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
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教案
吟咏诗韵,加深体会。
(活动一)
质疑1:刚才我们说到这首诗歌应该读出一种“悲愤苦闷”的情感,那么诗歌当中直接表现这种情感的一个字是——愁。诗人为何“愁”呢?(知人论世)
生成1:(鲍照生活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入仕实行门阀制度。这种选官制度只看你的家庭出身,不看你的才情和品德。即使你才华横溢,只要你出身低微,你就不可能做到高官。而鲍照出身乡野,家境贫寒,甚至要拿着锄头下地干农活过日子。即使他29岁就写下了《拟行路难》十八首,最终也只做了侍郎、幕僚这样的小官。)所以,造成鲍照愁的直接原因是怀才不遇,根源是门第低贱。
教学过程(整体的把握诗词的内容——品读诗词的语言和意象——感悟诗人的情感世界)
课时
环节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
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
设计意图
共一课ຫໍສະໝຸດ 时(作者简介)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新诗《拟行路难》(其四)。先来看题目,拟,模仿,行路难是乐府杂曲,那么题目的意思就是模仿行路难写的乐府诗。
(朗诵)
体验
(朗诵)同学们,有句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还有句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下面,请同学们先自由朗读,在朗读过程中想想这首诗应该读出一种什么样的情感?语速、语调又应该是怎样的呢?
2.集体朗诵,明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并让学生指出朗读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吟咏诗韵,初步体味情感。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有极少数学生性格比较内向,不主动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时没有积极地参与其中。作为老师没有顾及到学生的方方面面,这是不好的。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让这少数同学内心感受到温暖。在以后的教学中慢慢改进。
教
学
重
难
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人生贵贱穷达也如水流方向一样是不一致的。
既然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歌唱声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听读课文,整体把握
1、听朗诵,试结合你的体验和感受,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
愁的原因:人生亦有命--门第决定人生
门阀制度不合理,虽抨击,却----认命
手法上:反问、互文 写出了愁之浓
1-4句教师课堂解说词(课件不展示)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人的“命”究竟是怎样的?鲍照在诗中并没有明说,需要我们从看似无用的起兴句中来玩味,因为这两句恰是对“命”的诗意诠释。
那还是一个充满内乱与谋杀的时代,许多文人都因而惨死,成为政治斗争下的牺牲者。
创作背景:南北朝时期,群雄割据,社会动荡。鲍照出身寒微,怀才不遇。于是常常借诗歌来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表现出了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了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了他诗歌的独特风格。
比兴手法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3-4句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翻译
既然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问题
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诗人以“命”来自我安慰,声称不要“行叹复坐愁”。不过实际上愁是消除不了的。作者认为这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销愁,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沈德潜曾评论此诗说:“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可谓愁中有愤。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一、课程标准:学习任务群5——文学阅读与写作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二、课程标准解读学习目标与内容1.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
2.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3.结合所阅读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写作的一般规律。
捕捉创作灵感,用自己喜欢的文体样式和表达方式写作,与同学交流写作体会。
尝试续写或改写文学作品。
4.养成写读书提要和笔记的习惯。
根据需要,可选用杂感、随笔、评论、研究论文等方式,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与他人分享,积累、丰富、提升文学鉴赏经验。
三、教材分析选择性必修学习要求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
在阅读鉴赏中,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汲取思想、情感和艺术的营养,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
四、单元解读古诗词诵读五、学习提示这首诗以“泻水”起兴,不同凡响,“无端而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清沈德潜《古诗源》),但诗作表现的情绪却不像泻水自流那样顺畅。
水的流向取决于地势,当时人的境遇则取决于门第。
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不甘认命,却又无法反抗;他不愿唉声叹气,只好举酒自宽,却又断绝了遣怀的歌吟。
寥寥数语就把这种曲曲折折的微妙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正是“举杯消愁愁更愁”。
既然不能学“太上忘情”,又无从排遣忧怀,也就只能吞声不言,徘徊不前,在愁闷中自我煎熬了。
《拟行路难(其四)学习教案
第十一页,共26页。
2、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 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 样(zěnyàng)的看法?
“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 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 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gōng píng), 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 诉。
第11页/共26页
第十二页,共26页。
人生是即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 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 难》.
歌唱声因举杯饮酒俞益悲愁而
中断.
第6页/共26页
第七页,共26页。
知人论世,理解(lǐjiě)标题: “行路难”难从何而来?
道路(dàolù)难行。 人生之路(仕途) 艰险坎坷,才华埋 没,壮志难酬。
第7页/共26页
第八页,共26页。
第3页/共26页
第四页,共26页。
写作(xiězuò)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实
行门阀制度,讲求门第出身。选拔官员并
不依据才干品德,而是依据门第高下,血
统贵贱,“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
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一些才高的
寒士自然心怀(xīn huái)不平,寒士的不平
《拟行路难(其四)
会计学
1
பைடு நூலகம்第一页,共26页。
【学习目标】
1、了解创作背景
2、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
想感情
的变化(biànhuà)过程。
3、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
用。
4、比较《拟行路难》与《咏史》
的区别;
第1页/共26页
比较《行路难》和《拟行路难》
第二页,共26页。
第2页/共26页
拟行路难(其四)优秀教案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一教学目的:1.通过对诗歌景物的分析,学习“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写法。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
2.难点:通过意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写法。
教学步骤:一、导入湘夫人为我们讲了1个苦恋的故事,与佳人相会而不得的烦恼,下面我们来学习鲍照的《拟行路难》,看看他烦恼的是什么,板书标题《拟行路难》。
二、文题解读《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1时。
鲍照《拟行路难》108首,歌颂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
本篇是《拟行路难》108首中的第4首。
三、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1.播放伴奏,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诵读并背诵。
四、诗歌鉴赏1.师问:第12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明确:运用了比兴手法。
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1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
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1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2.师问:第3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明确:“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
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这里只是表面上认命了,实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3.师问:第5、6句塑造了1个什么样的形象?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
(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1腔悲愤倾泻出来。
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
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4.师问:第7、8句写出了什么感情?明确:第7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武艳培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诗歌的内容。
2、能力目标: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理解文中大副渲染愁绪的用意。
3、情感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1、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把握“比兴”手法的运用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课时安排:1课时预习:请学生提前背诵鲍照《拟行路难(其四)》、阮籍《咏怀(其一)》、李白《行路难(其一)》。
熟读成诵,产生初步理解。
阅读《拟行路难(其六、七)》、左思《咏史(其二)》。
教学过程:一、初步理解1.请同学们参照注释,解释《拟行路难(其四)》。
2.何为“行路难”?何为“拟”?乐府诗标题,意思是道路难行。
原作已不存。
效仿,意思是效仿乐府诗行路难写作诗歌。
顾名思义,从标题看,作者是要写人生之路的困难、忧患。
3.一二句与三四句意思有何关联?你见过这种写作手法吗?明确:水因地势高低而向不同方向流淌。
与人的命途各异,有贵贱穷达之分,有相似之处。
这是比喻。
《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吁嗟鸠兮,无食桑葚。
吁嗟女兮,无与士耽。
”《凯风》“凯风自南,吹彼棘心。
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
”起、兴、起兴:发端。
比兴:比喻和发端。
4.作者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明确:愁。
行叹、坐愁、酌酒、歌、徘徊、不敢言。
作者表现的是如影随形、无可排遣的愁。
但是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愁呢?为什么“不敢言”呢?从诗歌本身,包括作者标题正文,找不到或不容易找到明确答案的,怎么办?二、知人论世,再次理解。
1.你还记得试卷上的诗歌鉴赏题,有时候没有注释,有时候有注释吗?注释里一般写了什么内容呢?明确:作者的生平与时代等背景。
文学鉴赏有个常用方法是知人论世。
人就是作者的生平、经历等。
世就是作者生活的时代。
2.以“鲍照,南朝刘宋时期文学家。
才秀人微,诗文负盛名,一生沉沦下僚。
死于乱兵”为全诗的注释,请同学们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揣摩理解鲍照的“愁”。
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 》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 》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一、教学内容本课选自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四单元,主要学习南朝宋文学家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
《拟行路难》是鲍照模仿汉乐府《行路难》创作的组诗,共十八首,这是其中的一首。
这首诗通过对路难的描写,表达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忧虑和不满,同时也流露出他对自己命运的无奈和感伤。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拟行路难(其四)》的诗意和主题,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举例解释:通过阅读诗歌,学生能够理解作者在诗中描绘的艰难险阻的景象,以及作者对这种艰难险阻的忧虑和不满。
同时,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掌握诗的韵律和节奏。
2. 分析并鉴赏《拟行路难(其四)》的艺术特色,能够对这首诗进行适当的赏析。
举例解释: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分析出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特点,如语言的生动形象,情感的真挚感人等。
同时,学生能够对这首诗进行适当的赏析,能够表达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 结合生活实际,联系自己的感受,能够对《拟行路难(其四)》的主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并能够进行适当的写作。
举例解释: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这首诗的主题对于自己的意义,并能够进行适当的写作,表达出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拟行路难(其四)》的诗意和主题,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举例解释:通过阅读诗歌,学生能够理解作者在诗中描绘的艰难险阻的景象,以及作者对这种艰难险阻的忧虑和不满。
同时,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掌握诗的韵律和节奏。
2. 教学重点,分析并鉴赏《拟行路难(其四)》的艺术特色,能够对这首诗进行适当的赏析。
举例解释: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分析出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特点,如语言的生动形象,情感的真挚感人等。
同时,学生能够对这首诗进行适当的赏析,能够表达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 教学重点,结合生活实际,联系自己的感受,能够对《拟行路难(其四)》的主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并能够进行适当的写作。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一、重点体验,准确把握鲍照《拟行路难其四》的情感变化拟行路难其四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这首诗的开头“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说明了如同水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是由命运决定的。
“安能行叹复坐愁”似乎是作者觉得应该安于命运的安排。
其实这个反问句,含有反讽的语气,作者越是说人生有命是正常的,越能显示这一现实的荒唐。
越是平静地说“安能行叹复坐愁”,就越是透露出精神上无可解脱的痛苦,让我们感受到一颗被压抑的心灵发出的愤怒的控诉。
人用哪些方法排遣愁绪?“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这两句告诉我们,诗人一是自斟自酌,借酒浇愁,二是趁着酒意歌唱《行路难》来排解忧愁苦闷。
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歌唱声却因举杯饮酒越发悲愁而中断。
“心非木石岂无感?”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这句是对前面几句的转折,用反问的句式,表达了诗人的抗争、愤懑,他不想安于命运。
可是最后一句“吞声踯躅不敢言”中明确表示“不敢言”,诗人为什么不敢言?显然因为诗人地位低下,没有言的资格,自然不敢言;也因为社会专制黑暗,人们没有言的自由。
由此可见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
两句构成了强烈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总结出本诗的感情线索:二、拓展体验,整体感受鲍照诗歌的情感状态鲍照的《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的均是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着强烈的悲愤、郁闷之感。
【强烈推荐】《拟行路难》优秀教案2篇
《拟行路难(其四》优秀教案设计2篇《拟行路难》优秀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鲍照的生平经历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
掌握诗中的重点字词、句式,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学习诗歌以“比兴” 手法开篇,以“反问” 句式作结的结构特点,体会其对情感表达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初步感知诗歌的情感基调。
小组合作探究,分析诗歌中诗人情感的变化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引导学生对比阅读其他同类题材诗歌,加深对本诗艺术特色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在困境中挣扎、愤懑与不甘的复杂情感,培养学生面对挫折时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感受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这一“比兴” 句的含义和作用,体会诗人对命运不公的喟叹。
解读诗中“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踟蹰不敢言” 所蕴含的诗人内心的矛盾与痛苦,把握诗人情感的深度与复杂性。
掌握诗歌的诵读技巧,通过朗读准确传达诗歌的情感。
2、教学难点深入体会诗人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对其创作的影响,理解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深层人生感慨。
引导学生从诗歌的语言、意象等方面入手,领悟诗歌的艺术价值,并能够学以致用,对其他诗歌进行初步的赏析。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问题引导法、小组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5 分钟)播放一段古典音乐,营造古典氛围,然后展示一些古代文人怀才不遇的图片,如屈原放逐、李白醉酒等。
提问学生:在古代,许多才华横溢的文人往往得不到重用,他们会用怎样的方式来抒发内心的愤懑与不平呢?引出今天要学习的南朝诗人鲍照的《拟行路难》,介绍鲍照生活在门阀制度森严的时代,出身寒微却有着远大的抱负,他的诗歌多反映社会的不公和个人的愤懑,而《拟行路难》就是其代表作之一。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3 分钟)简要介绍鲍照的生平,他出身贫寒,渴望在政治上有所建树,但仕途坎坷,一生沉沦下僚。
拟行路难教案
拟行路难(其四)鲍照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
过程与方法:学会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思想情感的变化过程。
教学难点:感悟中国古代文人的愁思。
课型:赏析课教法:研展练一、导语:自古文人多愁绪,唯有华章吟悲歌。
中国古代文人多愁肠百结,特别是寒门子弟的愁思,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南朝宋鲍照的《拟行路难》去感知下层文人的不平与无奈。
二、诗言志,学达标,我们先来明确一下这首诗歌的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
2、学会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3、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诵读指导:(诗歌是情感的艺术,所以诵读时要以诗人的情感为标准,因声求气,注意情感的起伏变化)(击打乐)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四、自主预习:(3分钟完成导学案预习部分)1、找出诗歌的关键词(诗眼)愁2、列举古代诗词中表现愁的诗句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五、“好文要慢慢品,好诗要细细吟,方能悟其精髓”(出示幻灯片)研:研读讨论知人论世:诗人为何满腹愁绪?以意逆志:诗人用什么方式解愁?师:(1)诗歌背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仕进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这种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了这个时期的一个特色。
鲍照的这首诗就是一个代表(2)鲍照才秀人微,29岁就写了《拟行路难》18首,诗文与谢灵运相媲美,杜甫有诗云“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拟行路难(其四)/鲍照》教学设计(安徽省县级优课)
《拟行路难》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及情感变化。
2.体会文中“比兴”手法的运用。
3.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
【教学重点】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理解诗歌内容及情感。
比兴手法。
【教学难点】比较阅读鉴赏诗歌【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二、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首诗歌,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一个时代的脉搏,今天让我们穿越历史时空,去拜访一位诗人,听一听他的心声。
让我们共同走进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
2、了解学习目标:这堂课我们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欣赏:(1)理解诗歌内容及情感变化。
(2)体会文中“比兴”手法的运用。
(3)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
3、指定两位学生朗读;生齐读。
研读导学案并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以下几个问题,2 合作探究(展示点评。
小组代表口述或上台板书讲解。
)1、第一、二句阐发了怎样的哲理,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明确:首联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
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比兴作用:(1)、开头引出下文,起铺垫作用。
(2)、景或物烘托渲染气氛,奠定基调(3)、生动形象,化抽象为具体,化繁杂为简单。
2、“人生亦有命”中作者对“命”有怎样的看法?明确:命:人生也是有命运的,“命”是门第、出身决定命运。
由认命到不甘心又到不得不认命。
注意:“亦”表明与首联的关系。
表明流向各个方向的“水”似有不同际遇的世人,每个人的命运是不同的。
3、“心非木石岂无感”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和“安能行叹复坐愁”矛盾吗?表达了诗人内心痛苦,澎湃的不甘心,有才被抑,对门第决定人生的不公的控诉于痛苦之情。
不矛盾。
情感变化:诗眼: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教案
编者王耀宁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一、背景
鲍照(412?-466),字明远,南北朝时期东海(今江苏涟水北)人。
鲍照出身于平民家庭,社会地位卑微,曾做过王府参军,统治集团内乱时为乱兵所杀。
后人称他为鲍参军。
鲍照的作品在艺术风格上直接继承了建安传统,俊逸豪放,奇矫凌厉,对后世李白、岑参、高适、杜甫都有较大影响。
在思想内容上,多表现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及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鲍照的《拟行路难》十八首,主要抒发诗人对人生艰难的感慨,表达寒门士人在仕途中的坎坷和痛苦。
本组作品成于群雄割据、社会动荡的南北朝时期。
当时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而鲍照出身寒微,他虽然渴望能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但是却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和世俗偏见的阻碍,于是常借助于诗歌创作来抒发其心中建功立业的愿望,倾吐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表达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流露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和抗争。
本篇是《拟行路难》十八首中的第四篇,抒写的是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十分切合乐府诗原题《行路难》。
二、解题
拟行路难:“行路难”,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松山改变其音调,制造新词,流行一时。
鲍照拟作十八首,题为《拟行路难》。
“拟行路难”中的“拟”应为“模仿、模拟”之解,是鲍照模仿原“行路难”的风格而作。
例如:拟作、拟音、拟古等。
三、译文
将水倾倒在水平地,水会自然地向四处流淌。
人生是即定的,怎么能成天哀叹抱怨呢?想要借喝点酒、唱几句《行路难》来宽慰自己,可是却因举杯饮酒而唱不下去。
人心不是草木石头,怎么会没有感情?然而想说又不能说,还是不说了吧。
四、赏析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作品开篇便巧妙地由泻水于地起兴,以水流方向的不一,来喻指人生穷达的各殊。
这是一个很有名的比喻,它能够从平凡的日常生活现象中揭示深刻的哲理,耐人咀嚼,叫人感悟。
那流向“东西南北”的“水”,恰似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
“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
由此可见,这两句开篇语,通过“泻水”这一寻常物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当时社会门阀等级制度的不合理性。
诗人悲愤、抑郁的心情一泻无余。
接下来四句,诗人转向对自己心态的剖白。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既然人的贵贱穷达就好比水流的东西南北一样,是命运注定、不可勉强的,那又何必烦愁苦怨、长吁短叹不已呢?表面上,这是叫人们放宽心胸,承认现实,其实内里蕴蓄着无限的酸辛与愤慨。
这关键就在一个“命”字上。
大“命”当头,谁还能强争强求?只能听凭它贵者自贵,
贱者自贱。
但反过来问一声:“命”就真的那么公正合理吗?为什么人人必须服从它呢?低头认“命”,原是无可奈何的事;把社会生活中一切不正常的现象归之于“命”,这本身就包含着无言的控诉。
从“人生亦有命”一句看,诗人的人生态度是消极的;而从“安能行叹复坐愁”一句看,诗人的思想意识深处又蕴藏着不甘寂寞的积极向上的健康因素。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酌酒以自宽”表现出来的是诗人一种内心的不平衡,一种无法改变现实的可奈。
面对不平又无可奈何才借酒消愁,聊以自慰。
然而,自古有道“借酒消愁愁更愁”,“酒入愁肠愁更愁”。
就连借以倾吐心中悲愤的《行路难》歌声,也因“举杯”如鲠在喉而“断绝”了。
诗句写得含蓄蕴藉,寓意深厚,这一处理方式比起直接诉说心中的悲哀和苦闷的正面描写手法来,表达程度和艺术效果都要好得多。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那末,矛盾就此解决了?诗还用得着写下去吗?“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陡然翻转,用反诘语气强调指出:活着的心灵不同于无知的树木、石块,怎么可能没有感慨不平!简简单单七个字,把前面诸种自宽自解、认命听命的说法一笔抹倒,让久久掩抑在心底的悲愤之情如火山般喷射出来,其热度和力度足以令人震颤。
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扔下手中的酒杯,横眉怒目,拍案而起,正要面对不公平的命运大声抗辩。
可是,他并未由此再进一步发泄这种感愤,却轻轻一掉,用“吞声踯躅不敢言”一句收结全诗,硬是将已经爆发出来的巨大的悲慨重又吞咽下去。
“吞声”,话到舌前又咽回去了;“踯躅”,犹豫不决,徘徊不定的样子。
前句说“岂无感”?此处却“不敢言”,可见当时的现实社会黑暗到了极点。
诗人敢怒而不敢言,只能忍气吞声,打掉门牙往肚里咽。
读到这里,我们不得不重新品味前文的“人生自有命”的深刻内涵了。
愈是不敢言说,愈见出感愤的深切。
经过诗篇结末两句这样一纵一收、一扬一抑,就把诗人内心悲愤难忍、起伏顿宕的情绪,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
套用一句老话,谓之“笔力足以扛鼎”。
五、写作特色
句式的交错:五七言句式的交错,建构起一短一长、一张一弛的节奏形式,给人以半吐半吞、欲说还休的语感。
而到了结尾处,则又改为连用七言长调,有如洪水滔滔汩汩地涌出闸门,形成了情感的高潮。
声情并茂,可以说是鲍照乐府歌行的一大特点,它对唐人歌行体诗篇也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值得我们细心玩味。
含蓄蕴藉:从表现手法上看,作品最值得回味的一点应该是含蓄蕴藉,用清代沈德潜前辈的话来说就叫做“妙在不曾说破”,这一巧妙的艺术处理给读者留下了极大的思考余地与想象空间。
如诗中的比喻、比兴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