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上海卷解析(带范文)

合集下载

2023年上海卷高考作文5篇范文

2023年上海卷高考作文5篇范文

2023年上海卷高考作文5篇范文范文一《探索陌生世界:好奇心之外的驱动力》在广袤的世界中,总有一些人勇敢地迈出熟悉的领域,投身于陌生世界的探索。

而驱使他们这样做的,仅仅是好奇心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好奇心的确是探索陌生世界的重要起点。

它如同星星之火,点燃了人们对未知的渴望。

孩子对新玩具的好奇,促使他们去摆弄、研究;科学家对宇宙奥秘的好奇,推动着他们不断进行观测和实验。

然而,若将探索陌生世界的全部动力仅仅归结于好奇心,未免过于狭隘。

责任感,是促使人们探索陌生世界的强大力量。

医生为了攻克疑难杂症,深入研究陌生的医学领域,是出于对患者生命的责任;环保人士为了保护濒危物种,涉足未知的生态环境,是源于对地球生态的责任。

这种责任感超越了个人的兴趣,使他们在困难重重的探索之路上坚定前行。

对自我实现的追求,也是人们探索陌生世界的重要因素。

那些勇敢地攀登高峰、挑战极限的人,并非仅仅为了满足一时的好奇,更是为了突破自我,实现人生的价值。

他们在陌生的领域中不断磨砺,寻找着自己的潜力边界,以成就更加卓越的自己。

再者,社会的需求和时代的召唤也驱动着人们去探索陌生世界。

从古代的航海家为了开辟新的贸易路线而冒险远航,到现代的科研人员为了解决能源危机而研究新能源技术,无不是在回应社会的迫切需求和时代的发展要求。

这种探索,不仅仅是个人的选择,更是一种使探索陌生世界,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行为,好奇心或许是那最初的引路人,但在漫长的征途中,责任感、自我实现的追求以及社会的需求等,共同构成了强大的驱动力,让人们不断前行,不断开拓新的天地。

范文二《探索陌生世界:不止于好奇》当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勇敢地踏入陌生领域的探索者时,心中或许会涌起一个疑问:他们仅仅是被好奇心所驱使吗?好奇心,无疑是探索的敲门砖。

它如同一只无形的手,轻轻推开了未知世界的大门,让我们对陌生的事物产生兴趣和向往。

然而,真正支撑着一个人持续深入探索陌生世界的,远不止于此。

信念,是那深沉而坚定的力量。

2024年高考上海卷作文导写及范文-- 对“认可度”的认识和思考

2024年高考上海卷作文导写及范文-- 对“认可度”的认识和思考

2024年高考上海卷作文导写及范文:对“认可度”的认识和思考【作文真题】生活中,人们常用认可度判别事物,区分高下。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认可度”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作文题单刀直入,直接切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题目中提到“用认可度判别事物,区分高下”,有两个着力点:一是判别事物的好坏,一是区分品质的高下——主要谈“认可度”的意义。

题目中提到“你对‘认可度’的认识和思考”,又是两个着力点:“认识”,就是要说清楚什么是“认可度”;“思考”,就是要说明白如何“运用”“认可度”——你希望外在的人或事有怎样的“认可度”,你会给别人怎样的“认可度”——主要谈如何接受与提高“认可度”。

写作过程中要由小及大,由生活到企业或产品,再上升到一定的哲理高度,是最好的。

范文展示大家其实都是“摸象者”1、在生活中,人们常用认可度来判别事物,区分其高下。

正如尼采曾言:人们喜欢一样东西,有时并不是它真的有多好,而是他们从中看到了自己所熟悉的内容。

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也是经常被人忽视的问题,这种现象值得人们深入探究。

2、人们判别事物一定跟自己的认知水平有关,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认知的屋檐下,人们几乎看不到认知以外的世界。

正如庄子所言: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一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人们的认知局限会影响人们的判别眼光,看来自古如此,似无可厚非。

3、但人们对事物的认可度与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度并非完全相同。

人们的认知程度跟人们生活的环境、所受的教育、往昔的经历等有关,它受制于众多客观因素,一般不带有主观上的故意;而人们对事物的认可度不仅受制于众多客观因素,有时还明显带有主观上的故意。

就像当代相声名家郭德纲常言:那些冤枉你的人其实比你还知道你到底多冤。

4、再说,任何事物的价值都具有多维性,一把尺子只能量一个维度。

要想全面评判某个事物,区分其高下,就必须选用不同的尺子,对这一事物做多维度测算,然后再做大数据处理。

2023年高考上海卷语文作文真题、解析、立意、范文

2023年高考上海卷语文作文真题、解析、立意、范文

2023年高考上海卷语文作文真题、解析、立意、范文题目:一个人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仅仅是因为好奇心吗?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 字解析:本题材料简单明了,属于新材料作文,题目规定以探索世界是否因为好奇心为主题,旨在加强考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动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材料中表明了两个主体,探索世界和好奇心,但是着重要考察的是二者之间的关系。

实际上,材料的这句话已经包含了它的深意,第一是探索世界需要好奇心,另外一个则是探索世界除了好奇心,还有没有其他因素?显而易见,后面一个利益才是本题的重中之重,本题的关键所在。

我们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思考,探索世界还需要哪些因素?比如不同的人群会给出不同的答案,对于学生而言,我们更需要的是一种欲望,探索世界的“欲望”,对于世界的热爱,对于世界的渴望,也会推动我们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

所以,本篇文章可以从不同角度入手探索未知世界,探索对于未知世界探索的动力,不仅需要好奇心,还要有对于世界的“探知心”。

写作思路(立意):立意确定1、探索世界需要有对世界的欲望。

2、好奇心是探索世界的原动力。

3、热爱世界才能更好的探索世界。

4、探索世界离不开冒险和牺牲。

5、探索世界动力分析。

写作素材1、好奇心是人的天性:火的发现和四大发明。

2、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哥白尼发现“日心说”,瓦特观察水蒸气,进而改良蒸汽机。

3、攀勇珠峰,探索世界:夏伯渝和孙宁。

4、中国航天精神:桂海潮、景海鹏等。

5、中国新四大发明:高铁、二维码支付、网上购物、共享单车。

范文范文1顺境就是良好的境遇,逆境与之相对,它们是人成长过程当中必然要棉队的人生境遇,但是,相比较而言,顺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但是,孟子一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激励了不少身处绝境中的人们奋发图强。

古往今来,我们也常遇到这般说法:逆境励志,顺境杀人。

三国刘备,白手起家,名微而众寡。

2023上海高考作文题解析+范文整合

2023上海高考作文题解析+范文整合

原题再现:一个人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仅仅是因为好奇心吗?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考题解析:2023年上海秋季高考作文材料延续了其近些年一以贯之的特点。

一是简洁与深刻的统一,材料明晰扼要,避免枝枝叶叶的干扰,更易于学生聚焦材料核心,同时又用“乐意”、“探索”、“陌生世界”、“仅仅因为好奇心吗”等词句,提供了诸多可把学生思考引向深入的触点,有利于较好检测学生的认识程度和思维品质。

二是个体与群体的统一,无论是之前中屡屡出现的“人们”,还是今年材料中出现的“一个人”,都是在提示考生关注这种情况是有现实依据的,它的主语也应包含但并不局限于考生本人,这也引导考生应注意整合个体的生活经验、人生感悟、知识储备,以及对他人、群体的人生追求、生命状态等方面的观察和思考,于比较甄别中,获得深刻洞察。

三是小切口与大问题的统一,应该说一个人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就个体而言,它可能体现着个人昂奋的生命激情、强劲的生命活力、炽热的求知欲望、勇毅的探索精神;就族群而言,它有利于激活群体的生活状态,营造一种敢拼搏、勇探索的社会风气,激励鼓舞每位个体都勇做命运的弄潮儿,这无疑与我们的育人目标、民族复兴的使命等宏大主旨密切相关,然而材料引导学生思考这种探索仅仅是出于好奇心吗,这就使学生沿循这个小切口,去剖析这个大问题的其他原因。

审题误区:材料虽然简明,但学生如若粗心,也可能审题会有纰漏。

一是审题不全面,遗漏某些信息,如““乐意”“陌生世界”“仅仅因为”等。

二是忽略材料层次关系,材料两个层次是因果关系,前果后因,引导我们分析“一个人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的原因,除了“好奇心”,可能还存在的因素,写作时有学生可能没把着力点放在剖析““好奇心”与其他因素如何决定制约这种结果。

写作指导:一是正面回应好奇心为何能影响“一个人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其间好奇心究竟发挥了怎样的作用,绝不可因为材料中有“仅仅是因为好奇心吗”,就完全撇开好奇心,而谈其他原因。

高考作文上海卷解析(带范文)

高考作文上海卷解析(带范文)

如成为未来国家发展所需要的建设者等。

对于高中生来说,过去的若干年中,他们最多的是自我的需要,而高中毕业,走向成年,成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怎样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担当起建设未来的责任?4.“被需要”体现个人价值,推动社会进步;5. 你的“被需要”或许正是他人的“需要”;6. 不断提升自我,追求更高层次的价值体现;7“需要”和“被需要”中,建构和谐社会;8“被需要”不应强人所难,不必高调炫耀;优秀范文小巷深处晚霞明1一抹晚霞贴在窗户上,向厨房张望。

厨房内,徐阿婆正在忙碌。

笃腌鲜汤白汁浓,糖醋排骨红亮油润,冬瓜球质似白玉,素炒青菜碧绿可鉴,生煎包色泽金黄……晚霞似乎为了看得更清楚,往下移了移。

徐阿婆停下手里的操作,去接电话。

大家商量好似的,一起来电话了。

“妈,晚上饭店有贵客来,领导指定我做菜,我就不去吃饭了。

”这是老大的电话。

“妈,我晚上有个应酬,晚上不回家吃饭了。

”这是老二的电话。

“妈,小风今天想吃肯德基,我们晚上不去吃饭了。

”这是老三的电话。

“妈,我晚上和朋友一起去看演唱会,不回家了。

”这是老四的电话。

徐阿婆放下电话,有片刻的愣怔。

一家人多久没在一起吃饭了?她看向墙上的镜框。

一家五口人的照片。

那是丈夫去世不久她带着四个孩子照的。

那时候,孩子们12岁、9岁、6岁、2岁。

一个没有工作的女人要带着四个孩子,街坊邻居都劝她把其中的一个送人。

哪个她都不舍得,咬咬牙,带着孩子们去照了这张照片,她说,一家人再苦也要在一起。

她什么也不会,就会做饭,于是,推着餐车在街头巷尾卖生煎包。

一个生煎包的小摊就这样带大了一群孩子,老大上了技校,学了厨师,现在是一家有名的星级酒店的主厨。

老二大学毕业进了一家国企,几年前辞去工作,现在自己做老板。

老三是个姑娘,大学毕业进了外企,老四博士毕业,也有了自己的工作。

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了,孩子们都有出息了,她再也不用半夜三更起来风里来雨里去了。

但她为什么总想起一家人在一起的时候,回想起推着餐车回来、孩子们坐在门槛上等她回来的情景。

2024上海卷高考作文范文一

2024上海卷高考作文范文一

2024上海卷高考作文谈谈你对“认可度”的认识和思考生活中,人们常用认可度判别事物,区分高下。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认可度”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范文:认可度的镜像:评判与超越在现代社会,认可度被广泛用于评判事物的价值和地位。

无论是在职场、学术界还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常通过认可度来区分事物的高低。

这种现象引发了我们对“认可度”这一概念的深思。

正如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所言:“人的思维容易受环境影响,而认可度正是这种影响的产物。

”对认可度的认识,涉及到评判标准的形成、价值观的塑造以及个体的自我定位。

认可度作为社会评价的一种方式,往往以外在的标准来衡量内在的价值。

在职场上,升职加薪往往依赖于个人在公司中的认可度;在学术界,论文的发表和影响力也常由同行的评价决定。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提到:“人们常常依据社会的评价来定义个人的成就。

”这种对认可度的依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个人的努力和贡献,但也容易陷入表面化的评价标准。

认可度的形成往往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其中包括社会环境、个人能力以及他人的评价。

现代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曾说:“一个人的价值感往往来自于他人的认可。

”这句话指出,个人的认可度不仅仅是对自己努力的回馈,更是对外部环境评价的反映。

然而,这种外在的认可度有时会遮蔽我们对自身真实价值的认知。

在现实生活中,过度追求认可度可能导致我们忽视内在的真实需求和自我成长。

中国古代思想家庄子在《庄子》中提到:“大道至简,空灵无为。

”这句话提醒我们,真正的价值并不总是由外界的认可来决定。

过度追求外在的认可,可能会导致我们迷失自我,忽略了内心的真实感受和真正的成长。

然而,认可度也有其积极的一面。

在某些情况下,它能够激励个人不断进步,提升自我。

例如,科学家爱迪生在发明电灯时,尽管经历了无数次失败,但他最终因为其伟大的成就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2023年高考真题作文深度点评与分析(上海卷)含范文

2023年高考真题作文深度点评与分析(上海卷)含范文

2023年高考作文深度点评与分析上海卷先睹为快思辨与时代共舞,担当共青春一色,依然是大语文趋势!2022年上海卷从“小时候”与“长大后”的比较切入,2023年上海卷从主动探索陌生世界、从好奇心谈起。

乍看题目,这是一元思辨角度,但是仍是问句开启,限定词给出“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其实是在追问我们对世界主动探索的动力是什么。

好奇心是其中之一,但不是所有,这其中可以有勇敢精神,有征服的吸引,有尝鲜的欲望,有求知的期许,有理想与信念的支撑等等。

真题鲜送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个人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仅仅是因为好奇心吗?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直击考题过去几年,上海高考作文题几乎一直在问:关于某个问题,有人这样说,有人那样说,你觉得呢?两种观点看上去是矛盾对立关系,其实往往并不是,其中暗含着辩证统一。

稳中求变,注重思辨、注重关联、虚实结合,一直是上海卷作文的特色。

今年作文题改变了两种观点的呈现,但仍是思辨性较强的考法,探索陌生世界是人类自古以来不变的人生命题,到底是什么动力驱动人们对未知的探究,而且是“乐意去”也就是主动积极去“探索陌生世界”,确实值得反复思索。

深度把握材料,通过对“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和“仅仅是因为好奇心吗”关键信息的认知,可以全面探讨把握原因的挖掘思辨。

如何总结主动探索陌生世界的动力源头就是写作的重点。

作为时代青年,你乐意探索陌生世界,不仅仅因为你有好奇心,可以因为你有勇敢精神,可以因为你有肩头心怀的责任,可以因为你的使命和担当,可以因为你的理想和信念,可以因为你想征服这个世界,可以因为你想“品尝”新鲜的光景,可以因为你想获取新的知识和体验,可以因为你想证明自己的实力,可以因为你想更好地成长,可以因为你想展现青年人奋进的精神,可以因为你要传承传播优秀的文化,等等。

无论是何种原因,都代表着我们主动探索陌生世界的多元需求,都说明驱动我们的是我们心甘情愿甘之如饴去做的原因。

2023年高考作文北京、天津、上海卷全解析(含例文)(下)(全国通用)

2023年高考作文北京、天津、上海卷全解析(含例文)(下)(全国通用)

些选择探索陌生世界的人来说,不只有好奇,还有努力、坚持、勇气、 无畏等主观能动性,这些都是探索陌生世界必不可少的。
综上所述,好奇心和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探索陌生世界中是密不可分 的,它们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培养自己的好奇心 ,同时也应该勇敢无畏地探索陌生世界,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梦想 。
那是我初中时的国旗讲话。我站在讲台前,听着校长的讲话,心中 不禁紧张起来。我知道,接下来轮到我的发言了。当校长宣布我的名字 时,我犹豫了一下,然后缓缓走上讲台。
我感觉到自己的手在颤抖,喉咙里像是有什么东西卡住,我只好深 呼吸几口,然后抬起头,看向台下的师生。他们的目光让我感到一种压 力,但同时也让我更加自信。
因此,续航何为?惟保有那颗炽热的青春之心,这才是人生巨舰的 核动力!
审题【原题2】: “亮相”本义是指戏曲演员在舞台表演时的一个短促停顿,它能集中而
突出地展现戏曲演员的精神状态。在生活这个大舞台上,我们也有属于自己的 “许多亮相时刻”。
“国旗下的讲话,研学成果的汇报,新产品的发布”,都是我们展示、 表现自己的机会。破题时,可以将“亮相”理解为“登场、表演、展现”,书 写人物某一次亮相表演的过程,比如在学校元旦文艺汇演上跳独舞,在村里的 重要庆典上表演舞狮,在博物馆用流利的英文为外国游客讲解文物的历史……
,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审题: 2023年上海高考语文试题从主题来看,它涉及的是“自我和外部世界”
的关系,从题型来看,今年高考延续了2020年开始的出题方法,以“观点类 作文题”为考查对象,核心的立论方式即“承题”+“驳题”。因果不确定、 条件不唯一是这类题目的核心。前提、结论、词的预设都可以反驳。

2024上海卷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及例文

2024上海卷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及例文

2024上海卷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及例文一、作文题目生活中,人们常用认可度判别事物,区分高下。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认可度”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得少于800字。

二、作文例文审慎接收自己来拿俗语说:公道在人心,是非自有公论,公众是最好的评判员。

然而,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中写到:“群体的叠加只是愚蠢的叠加,而真正的智慧被愚蠢的洪流淹没。

”的确如此,无数史实证明,公众的认可度,既可以成为正义的化身,也可以成为愚蠢的代言人。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既要看到公众认可度的价值,也要对此保持警惕心,不能被公众的认可度裹挟而丧失自我的判断力。

《诗经》《楚辞》,诸子百家,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王羲之吴道子,他们的作品在历史长河中获得了最高的认可度,也成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屈原,霍去病,岳飞,文天祥,郑成功,林则徐,张自忠,他们的爱国情怀、忠义之举,获得了人们最高的认可度,浩然之气与天地长存。

民众的眼睛为我们中华文化筛选留存了最为美丽灿烂的诗篇。

然而,我们也不能忘记,布鲁诺被烈火焚烧时围观者的兴奋的眼睛,谭嗣同赴法场时被扔菜叶烂鸡蛋的群情激奋,网络人肉搜索个人隐私并不断发酵升级的声势浩大……在这些卑劣残忍无知冷酷的言行背后,也拥有一个群众高度的认可度。

群情会启发你,群情也会淹没你。

特别是在网络技术发达、信息流通一泻千里的今天,我们更要对认可度保持审慎辩证的态度。

作为一个年轻人,初出茅庐,阅历尚浅,当然应该广泛接收各种观点,了解社会的基本规则和对重大事件热点问题的普遍看法。

在这种普遍认识里,蕴含了群众的智慧,也代表了我们当下的生存环境,去把握、利用、珍惜并获得滋养,一定会有助于一个年轻人拓宽视野,成熟心智,走向辉煌。

但别人的看法既可以是镜子,也可以是绳索,许多压倒一切的观点,往往带着汹汹的恶意,偏激、狭隘、傲慢,甚至包含了许多见不得阳光的利益捆绑。

“专横和偏执是一切类型的群体的共性。

2024上海卷高考作文范文一

2024上海卷高考作文范文一

2024上海卷高考作文谈谈你对“认可度”的认识和思考生活中,人们常用认可度判别事物,区分高下。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认可度”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范文:认可度的深层价值在现代社会,认可度常被视为评价事物和个人价值的重要标准。

从艺术作品的评价到职场上的升迁,认可度几乎无处不在。

然而,认可度是否真正能够衡量事物的真实价值?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是否应当重新审视这一标准?对认可度的深刻理解,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自我价值和事物的意义。

首先,认可度的出现往往与社会认知的进步息息相关。

正如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梵高,他的艺术成就当时未被广泛认可,甚至在世时备受冷落。

正如他在信中所写:“我一生追求的目标,是能够通过画笔表现我的情感。

”他生前的艰难并未抹杀其作品的价值。

时间的沉淀,让后人认识到他作品的独特性和深刻性。

梵高的经历表明,认可度的缺失并不等于价值的消失,真正的价值往往需要时间和历史的考验。

再如,当代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他在上世纪60年代开始了对杂交水稻的研究。

尽管在初期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失败,甚至有不少人质疑这项研究的价值。

但他没有被困难击倒,始终坚持自己的梦想。

正如袁隆平所说:“我坚信,科学研究是不断探索的过程,只有坚持,才能看到成果。

”直到1970年,杂交水稻实验取得突破,并在1975年实现大规模推广,才逐渐赢得广泛的认可。

袁隆平的故事告诉我们,认可度的获得往往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和时间的沉淀,而这种认可也只是对价值的最终呈现。

此外,认可度的标准在不同的文化和历史时期可能会有所变化。

赫拉克利特说过:“唯变不变。

”这句话揭示了认可度的相对性和变化性。

不同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中,对同一事物的评价标准可能会发生变化。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们对价值的认识也在不断演进。

因此,我们不应仅凭一时的认可度来判断事物的真正价值,而应从长远的视角去看待和评价。

现代社会中,尤其在社交媒体盛行的背景下,认可度常被量化为点赞、评论等数字指标。

2024高考上海卷作文及优秀范文

2024高考上海卷作文及优秀范文

2024高考上海卷作文及优秀范文【原题】生活中,人们常用认可度判别事物,区分高下。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认可度”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优秀作文1:双眼自将秋水洗外出旅游去哪里?看平台评分,优选热度高的;升学入职怎么选?看看各类公私排名就好啦。

在今天,认可度几乎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判别事物、区分高下的铁律。

这不禁令人思考,为什么“认可度”有如此高的认可度?它究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认可度,顾名思义是指事物受到认可的程度。

它是群体意见表达的综合结果,是基于大多数人的共识。

人们认识事物需要尺度,没有尺度就难以甄别、区分事物。

在复杂多变的信息时代,人们更渴望有某种普遍共识作为判别事物的尺度,这样才能看清纷繁芜杂的事态而不至于迷乱。

社会也需要共识。

有了认可度为表征的共识,个体之间才能够相互连接并共同行动,整个社会才能形成统一的秩序,不至于因过分追求多元而陷入价值的相对主义。

儒家“仁义礼智信”“中庸之道”等思想观念,几千年来一直具有很高的认可度,已然成为人们判别事物是非善恶的公共尺度,不仅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塑造着中国人的品格,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着社会的和谐稳定。

众所周知,认可度未必能真实反映事物的价值。

网络时代出于利益或某种立场诉求而营销出来的认可度并不在少数,需要人们擦亮眼睛加以甄别。

然而,更需要我们洗净双眼辨析思考的问题是:当认可度确实能反应事物的当下某种价值时,我们是否只需遵从认可度来取舍判断?不可否认,参考认可度有助于人们认识事物面貌,理解社会价值导向,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

比方说,机构基于大量数据分析而给出的高校排名,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学校综合实力和学术水平,家长和孩子可以结合自身专长和兴趣爱好,做出比较好的选择。

总体而言对青年求学发展有一定参考意义。

然而现实是,全社会包括家长和用人单位都紧盯着排名,并以此作为选择的唯一标准。

于是全民卷分数、卷绩点、卷学历,唯独缺少对个体兴趣和特长的考量。

2024年高考上海卷作文导写及范文:对“认可度”的认识和思考

2024年高考上海卷作文导写及范文:对“认可度”的认识和思考

2024高考上海卷作文导写及范文:对“认可度”的认识和思考题目:生活中,人们常用认可度判别事物,区分高下。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认可度”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分析本次上海卷的高考作文题目“生活中,人们常用认可度判别事物,区分高下”提出了一个关于社会评价与个人认知的深刻议题。

题目要求考生对“认可度”这一概念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从而展现出个人的独到见解和思维深度。

首先,审题时要明确“认可度”的内涵和外延。

认可度是社会对个体或事物的一种普遍评价和接受程度,它体现了社会价值观和文化导向。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根据认可度来判别事物的好坏、优劣,这种判别方式既反映了社会的共识,也体现了个体的选择。

其次,立意时要思考认可度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

认可度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受到社会文化、个人经验、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影响。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思考哪些因素是关键性的,哪些因素是次要的,以及这些因素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同时,我们还需要思考认可度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以及如何在追求认可度的过程中保持自我和独立思考。

在构思文章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1.认可度的社会意义:认可度是社会对个体或事物价值的普遍认同,它体现了社会的共识和文化导向。

通过探讨认可度的社会意义,可以揭示社会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

2.认可度的形成机制:认可度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通过分析认可度的形成机制,可以揭示其背后的社会心理和文化因素。

3.认可度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认可度对个人和社会都有深远的影响。

对个人而言,认可度可以带来荣誉和自信,但也可能导致盲目追求和迷失自我;对社会而言,认可度可以推动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但也可能导致社会偏见和歧视。

4.如何在追求认可度中保持自我和独立思考:在追求认可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持自我和独立思考,不盲目跟风或迎合他人。

通过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方法,可以引导读者在追求认可度的同时保持自我和独立思考。

2024届高考上海卷作文“对认可度的认识和思考”导写及范文2篇

2024届高考上海卷作文“对认可度的认识和思考”导写及范文2篇

2024年高考上海卷作文“对认可度的认识和思考”导写及范文2篇【原题呈现】写作:生活中,人们常用认可度判别事物,区分高下。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认可度”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今年上海高考作文出现单概念类作文题。

关于单概念的作文题目同北京一样,就是对于“特有名词”、“单概念”的理解和阐释。

关于“单概念”作文写作,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进行构思即可。

作文题目用语简洁,指向明确,便于考生领会题意和要求。

题目保持了上海历年高考注重思辨的特点,为考生写作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

以“认可度”评判事物的高下,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契合高中学生的思维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

考生可以从概念入手,对“认可度”的内涵外延、形成要素、影响作用等方面进行多角度思考。

“认可度”是多种意愿表达和行为选择的综合体现,反映着人们对事物的接受程度。

往往事物的认可度越高,越容易被大众所肯定。

以此为基础,价值认同得以产生,社会共识得以凝聚,公共规范得以形成。

“认可度”贯穿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之为判别事物的参考,有助于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有效地做出价值判断。

“认可度”是否可以作为判别事物高下的标准,考生也可审慎看待,合理取用。

“认可度”的形成过程具体而复杂,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与事物本身的属性、特点有关,也与外界条件、个人喜好等密切相关,甚至常被社会热点和时代风气所左右。

“认可度”是特定历史与现实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反映的常常是一定范围内的共识而非所有事实,是某种程度的常理而非全部真理。

考生在解析作文题目时,可以构建一个主观认可度与客观标准之间的二元对立框架,这将有助于深入分析认可度的辩证性。

通过这种方式,考生可以避免写出单方面的、缺乏深度的作文,而是能够展现出对认可度概念的全面理解和深入思考。

考生在写作时,首要任务是明确认可度的范畴,避免在没有界定清楚的情况下急于展开论述,导致论述偏离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独家】2019高考作文上海卷解析(带范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什么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
1.自拟题目;
2.不少于800字。

作文”微信公众号。

命题方向
健康生活:自我管理、健全人格
人文底蕴:人文关怀
科学精神:理性思
审题
限制性
1.“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这既是对话题“被需要”的解说和引导,也是对话题的限制,着力点在“被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上。

2.“生活中”,指明选材的范围——源于生活。

不谈历史,只说现实。

3.“不仅”“也”揭示了“关注自身需要”和“渴望被他人需要”的关系。

两者共存,是生活的常态。

4.在作文时,不能忽视“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这一句话,也就是要求写作时文中不能无“我”,重点写作自己的思考和认识。

开放性
1.文体的开放性。

“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思考”是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可以通过叙事来表达,也可以通过说理来表达。

2.选材的开放性。

“生活中”,生活辽阔无边,故事每天都在发生,学生只要关注生活——自己的生活或者他人的生活,写作的空间非常大。

解题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分成五个层次,由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

“被需要”是需要的最高层次,从自我中心走向服务他人。

上海的高考命题,关注了当下人们精神层面所产生的问题与价值观层面的树立。

由通常的关注外部世界,转向关注内心。

众所周知,关注自身的需要是低层次的,渴望被他人的需要,才能体现出人生的价值和存在感,这才是潜在的力量,人性之光辉!
写作本题,关键是要准确理解“被需要”含意:人活着的目的是什么,一个人怎样来体现自身的价值。

因为,“渴望被需要”的欲望也不是人人相同的。

“怀才不遇”者们的需要欲望永
远比“无所事事的自我满足”者们强烈。

这就要考量考生们的思辨能力了。

写作方向上,对生命进行深度思考,思考个人生命价值和社会公共价值之间的关系,选材可大可小。

给写作者留下了很大的发挥空间。

参考立意
个人对于他人:
如个人对于家庭的责任,个人对于朋友的帮助,个人对于陌生人的意义、如何处理与他人的关系等。

2.个人对于社会:
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模式,思考个人对于社会的价值;也可从不同的职业入手,思考不同职业的“被需要”,如教师教书育人、医生救死扶伤……
3.个人对于国家:
如成为未来国家发展所需要的建设者等。

对于高中生来说,过去的若干年中,他们最多的是自我的需要,而高中毕业,走向成年,成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怎样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担当起建设未来的责任?
4.“被需要”体现个人价值,推动社会进步;
5. 你的“被需要”或许正是他人的“需要”;
6. 不断提升自我,追求更高层次的价值体现;
7“需要”和“被需要”中,建构和谐社会;
8“被需要”不应强人所难,不必高调炫耀;
优秀范文
小巷深处晚霞明
1
一抹晚霞贴在窗户上,向厨房张望。

厨房内,徐阿婆正在忙碌。

笃腌鲜汤白汁浓,糖醋排骨红亮油润,冬瓜球质似白玉,素炒青菜碧绿可鉴,生煎包色泽金黄……
晚霞似乎为了看得更清楚,往下移了移。

徐阿婆停下手里的操作,去接电话。

大家商量好似的,一起来电话了。

“妈,晚上饭店有贵客来,领导指定我做菜,我就不去吃饭了。

”这是老大的电话。

“妈,我晚上有个应酬,晚上不回家吃饭了。

”这是老二的电话。

“妈,小风今天想吃肯德基,我们晚上不去吃饭了。

”这是老三的电话。

“妈,我晚上和朋友一起去看演唱会,不回家了。

”这是老四的电话。

徐阿婆放下电话,有片刻的愣怔。

一家人多久没在一起吃饭了?
她看向墙上的镜框。

一家五口人的照片。

那是丈夫去世不久她带着四个孩子照的。

那时候,孩子们12岁、9岁、6岁、2岁。

一个没有工作的女人要带着四个孩子,街坊邻居都劝她把其中的一个送人。

哪个她都不舍得,咬咬牙,带着孩子们去照了这张照片,她说,一家人再苦也要在一起。

她什么也不会,就会做饭,于是,推着餐车在街头巷尾卖生煎包。

一个生煎包的小摊就这样带大了一群孩子,老大上了技校,学了厨师,现在是一家有名的星级酒店的主厨。

老二大学毕业进了一家国企,几年前辞去工作,现在自己做老板。

老三是个姑娘,大学毕业进了外企,老四博士毕业,也有了自己的工作。

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了,孩子们都有出息了,她再也不用半夜三更起来风里来雨里去了。

但她为什么总想起一家人在一起
的时候,回想起推着餐车回来、孩子们坐在门槛上等她回来的情景。

那时,她是孩子们的山。

厨房里的菜一点点冷了。

晚霞看得无趣,一溜身消失了。

屋子里暗了下来,徐阿婆没有开灯。

2
家庭微信群:
老大:这两天你们和妈联系了吗?我打了几次电话,都没有接。

老二:是啊,平时都是妈在群里发一些她做的好吃的照片,好几天没发了呢。

老三:我正在家门口,妈不在家,刚才碰到顾阿姨,顾阿姨说最近妈经常去家政公司说保姆的事。

老大:哎呀,的确应该给妈找个保姆了。

老三:哪里,妈是想找个做保姆的工作。

老大:?
老二:?
老四:我没听错吧?
老三:我也以为听错了,顾阿姨说,妈说现在什么事也没有,什么用也没有,整天就像在坐着等死呢。

顾阿姨说她也经常这么觉得,但做保姆也做不动了,几个老太太成立了一个爱心餐桌,每天早上义务给环卫工送早餐呢……
老二:妈真是,放着福不会享……
老三:你不是不知道,妈这一辈子什么时候闲下来过?
老四:唉,我们真是……
老大:以后大家经常回家吃饭吧!
老四:妈以前是我们的山,现在是我们的光……
3
一抹晚霞贴在窗户上。

徐阿婆在厨房里忙碌着,案板上是准备好的食材。

高压锅噗噗地吐着热气,蒸笼里是吹弹即破的蟹黄包,铁锅里油爆河虾正在起锅。

一旁打下手的老三伸手拿起一个往嘴里送。

“你这丫头,和小时候一个样子,也不怕你孩子看到笑话。

”徐阿婆举起铲子,做出要打的样子。

老三边躲边笑,一边向客厅看去。

客厅里,老大老二和老三女婿在看足球。

老大媳妇和老二媳妇拿着手机在一起研究什么。

孩子们呢,都围着老四在说什么,不时爆发出一阵笑声。

窗外,晚霞犹明,万家灯火一盏一盏地亮了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