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公式(必修一)(谷风教学)

合集下载

高中物理公式汇总(必修1)

高中物理公式汇总(必修1)

第一章直线运动1、速度:,位移⊿x与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国际单位:m/s(或m·s-1 )。

常用单位:km/h(或km·h-1 )、cm/s(或cm·s-1 )2、加速度:矢量,要考虑大小和方向1)定义式: a==,a的方向与方向一定相同,与的方向没有直接关系;、均不能直接决定a的大小2)决定式: a=,(F 物体所受合外力;m-物体质量),a与F成正比,与m成反比。

a与F同生、同灭、同变化,a的方向取决于F的方向3、匀变速(匀加速或者匀减速)直线运动●速度:v = v0 + at (a分正负)●平均速度:;位移除以时间●位移:或者●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三个重要公式●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在时刻t、2t、3t、…… n t的速度之比v1︰v2︰v3︰……︰vn=1︰2︰3︰……︰n➢第一个T内,第二个T内,第三个T内……第n个T内位移的比值为:X1:x2:x3: ……xn=::……➢通过前x、前2x,前3x……前nx位移所用时间之比为:t1:t2:t3: ……:tn=1::……:➢从静止开始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为:t1:t2:t3: ……:tn=1:(-1):(: ……:–)4、自由落体运动:初速度为0,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g●速度:v=gt●位移:h=g5、竖直上抛运动:初速度竖直向上,只在重力作用下的物体运动。

具有对称性●速度:v=gt●位移:h=g●物体经过抛出点上方某个位置时(最高点除外),可能是上升、也可能是下降阶段,故造成双解,注意●具有对称性:物体以初速度竖直上抛,经过A点、然后B点(A、B点为途中任意点),最后达到最高点C点➢时间对称性:物体上升过程中从A到C点所用时间和下降过程中从C到A的时间相等,同理=➢速度对称性:物体上升过程中经过A点的速度与下降过程中经过A点的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能量对称性:物体从A到B点和从B点到A点重力势能变化量的大小相等,均等于mg第二章相互作用1、重力:G=mg 其中:g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

高一必修一物理公式

高一必修一物理公式

高一必修一物理公式高一必修一物理公式大全第一章力1. 重力:G = mg2. 摩擦力:(1) 滑动摩擦力:f = μFN 即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

(2) 静摩擦力:①对一般静摩擦力的计算应该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切记不要乱用f =μFN;②对最大静摩擦力的计算有公式:f = μFN (注意:这里的μ与滑动摩擦定律中的μ的区别,但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是一样的)3. 力的合成与分解:(1) 力的合成与分解都应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 具体计算就是解三角形,并以直角三角形为主。

第二章直线运动1. 速度公式:vt = v0 + at ①2. 位移公式:s = v0t + at2 ②3. 速度位移关系式: - = 2as ③4. 平均速度公式:= ④= (v0 + vt) ⑤= ⑥5. 位移差公式:△s = aT2 ⑦公式说明:(1) 以上公式除④式之外,其它公式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

(2)公式⑥指的是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某一段时间的平均速度之值恰好等于这段时间中间时刻的速度,这样就在平均速度与速度之间建立了一个联系。

6. 对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有下列规律成立:(1). 1T秒末、2T秒末、3T秒末…nT秒末的速度之比为: 1 : 2 : 3 : … : n.(2). 1T秒内、2T秒内、3T秒内…nT秒内的位移之比为: 12 : 22 :32 : … : n2.(3). 第1T秒内、第2T秒内、第3T秒内…第nT秒内的位移之比为: 1 : 3 : 5 : … : (2 n-1).(4). 第1T秒内、第2T秒内、第3T秒内…第nT秒内的平均速度之比为: 1 : 3 : 5 : … : (2 n-1).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1. 牛顿第二定律: F合= ma注意: (1)同一性: 公式中的三个量必须是同一个物体的.(2)同时性: F合与a必须是同一时刻的.(3)瞬时性: 上一公式反映的是F合与a的瞬时关系.(4)局限性: 只成立于惯性系中, 受制于宏观低速.2. 整体法与隔离法:整体法不须考虑整体(系统)内的内力作用, 用此法解题较为简单, 用于加速度和外力的计算. 隔离法要考虑内力作用, 一般比较繁琐, 但在求内力时必须用此法, 在选哪一个物体进行隔离时有讲究, 应选取受力较少的进行隔离研究.3. 超重与失重:当物体在竖直方向存在加速度时, 便会产生超重与失重现象. 超重与失重的本质是重力的实际大小与表现出的大小不相符所致, 并不是实际重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只是表现出的重力发生了变化.第四章物体平衡1. 物体平衡条件: F合 = 02. 处理物体平衡问题常用方法有:(1). 在物体只受三个力时, 用合成及分解的方法是比较好的. 合成的方法就是将物体所受三个力通过合成转化成两个平衡力来处理; 分解的方法就是将物体所受三个力通过分解转化成两对平衡力来处理.(2). 在物体受四个力(含四个力)以上时, 就应该用正交分解的方法了. 正交分解的方法就是先分解而后再合成以转化成两对平衡力来处理的思想.第五章匀速圆周运动1.对匀速圆周运动的描述:①. 线速度的定义式: v = (s指弧长或路程,不是位移②. 角速度的定义式: =③. 线速度与周期的关系:v =④. 角速度与周期的关系:⑤. 线速度与角速度的关系:v = r⑥. 向心加速度:a = 或 a =2. (1)向心力公式:F = ma = m = m(2) 向心力就是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合外力,在计算向心力时一定要取指向圆心的方向做为正方向。

高中必修一物理公式总结

高中必修一物理公式总结

高中必修一物理公式总结高中必修一物理公式同学们总结过吗?如果没有,请来小编这里瞧瞧。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必修一物理公式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中必修一物理公式总结高中必修1物理公式(一)1)匀变速直线运动1.平均速度V平=S / t (定义式)2.有用推论Vt 2 –V0 2=2as3.中间时刻速度 Vt / 2= V平=(V t + V o) / 24.末速度V=Vo+at5.中间位置速度Vs / 2=[(V_o2 + V_t2) / 2] 1/26.位移S= V平t=V o t + at2 / 2=V t / 2 t7.加速度a=(V_t - V_o) / t 以V_o为正方向,a与V_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相邻连续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V_o):m/ s 加速度(a):m/ s2 末速度(Vt):m/ s时间(t):秒(s) 位移(S):米(m) 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 1m/ s=3.6Km/ h注:(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_t - V_o)/ 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s--t图/v--t图/速度与速率/2) 自由落体1.初速度V_o =02.末速度V_t = g t3.下落高度h=gt2 / 2(从V_o 位置向下计算)4.推论V t2 = 2gh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度直线运动规律。

(2)a=g=9.8≈10m/s2 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 竖直上抛1.位移S=V_o t – gt 2 / 22.末速度V_t = V_o –g t (g=9.8≈10 m / s2 )3.有用推论V_t 2 - V_o 2 = - 2 g S4.上升最大高度H_max=V_o 2 / (2g) (抛出点算起)5.往返时间t=2V_o / 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注:(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完整word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公式总结(K12教育文档)

完整word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公式总结(K12教育文档)

完整word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公式总结(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word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公式总结(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word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公式总结(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物理公式及图像总结高一物理必修1知识点总结补充:直线运动的图象1、从S —t 图象中可求: ⑴、任一时刻物体运动的位移⑵、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直线或切线的斜率........大小) ⑴、图线向上倾斜表示物体沿正向作直线运动,图线向下倾斜表示物体沿反向作直线运动.⑵、两图线相交表示两物体在这一时刻相遇⑶、比较两物体运动速度大小的关系(看两物体S—t图象中直线或切线的斜率........大小)2、从V—t图象中可求:⑴、任一时刻物体运动的速度⑵、物体运动的加速度(a>0...表示加速,....).....a.〈.0.表示减速⑴、图线纵坐标.....(.即初速度...时刻的速度....0V)...的截距表示.....t=0⑵、图线与横坐标所围的面积表示.............,在t.轴下方的位...在t.轴上方的位移为正....相应时间内的位移移为负.....................。

...。

某段时间内的总位移等于各段时间位移的代数和⑶、两图线相交表示两物体在这一时刻速度相同⑷、比较两物体运动加速度大小的关系补充: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比较补充:速度与加速度的关系.........1、速度与加速度没有必然的关系,即:⑴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也大; ⑵加速度大,速度不一定也大; ⑶速度为零,加速度不一定也为零; ⑷加速度为零,速度不一定也为零。

高中物理公式(必修一)

高中物理公式(必修一)

高中物理公式(必修一)高中物理公式总结(人教版)第一章运动的描述在物理中,矢量指的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例如位移;而标量指的是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量,例如路程和温度。

速度的定义式为v=Δx/Δt,其中速度是矢量,Δx表示位移,Δt表示时间。

加速度的公式为a=(v-vo)/t,其中a表示加速度,v表示末速度,vo表示初速度,t表示时间。

重力加速度的数值为9.8m/s²。

判断物体做加速运动还是减速运动的方法:若加速度和速度同向,则为加速运动;若加速度和速度反向,则为减速运动。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1.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公式为v=v0+at,其中v为末速度,v0为初速度,a为加速度,t为时间。

2.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公式为v=1/2(v+v0)。

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公式为x=vt+1/2at²。

4.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初、末速度与位移的关系公式为v²-v0²=2ax。

5.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三个推理公式:推理1:匀变速直线运动连续相等的时间内位移之差是恒定的:Δx=aT²,x_m-x_n=(m-n)aT²。

推理2: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v=(v+v0)/2,x=(v+v0)t/2.推理3: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段位移的中间位置的速度等于初、末速度的平方和的一半的平方根:v_x=√((v0²+v²)/2)。

6.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同样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①第1T末、2T末、3T末……nT末的瞬时速度之比为:1:2:3:…:n。

②前1T内、前2T内、前3T内……前nT内位移之比为:1:4:9:…:n²。

③第一个T内、第二个T内、第三个T内……第n个T内位移之比为:1:3:5:…:(2n-1)。

④前x,前2x,前3x…nx位移内所用时间之比为:1:2:3:…:n。

高一物理必修一物理公式

高一物理必修一物理公式

高一物理必修一物理公式一、匀变速直线运动1、速度公式:v = v0 + at(其中v0是初速度,t是时间,a是加速度)2、位移公式:s = v0t + 1/2at²3、推论公式:1、平均速度公式:v = s/t2、2as = v² - v0²3、as = v² / 2a4、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关系:前1秒、前2秒、前3秒……内的位移之比为1:4:9……第1秒、第2秒、第3秒……内的位移之比为1:3:5……前1米、前2米、前3米……内的位移之比为1:4:9……第1米、第2米、第3米……内的位移之比为1:3:5……二、牛顿运动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2、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公式为F=ma。

3、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三、功和能1、功的定义式:W = Fs cosθ(其中θ是力与位移之间的夹角)2、恒力做功表达式:W = Fs cosθ = Flcosα = m(v² / 2) - m(v0² / 2)3、合力的功的表达式:W = F合s cosθ = m(v² / 2) - m(v0² / 2)4、动能的定义式:E_k = 1/2mv²5、机械能的定义式:E = E_k + E_p = 1/2mv² + mgh6、动量定理:合力的冲量等于动量的变化,公式为Ft = ΔP。

高一物理必修一公式大全高中的物理课程是学生们普遍认为比较困难的一门学科。

然而,只要我们掌握了正确的公式和概念,就能够轻松地解决物理问题。

在高一物理必修一中,我们将会学习到许多基本的物理公式,这些公式对于理解物理概念和解决问题都非常重要。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公式v = v0 + at (其中v0是初速度,t是时间,a是加速度)这个公式描述了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完整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公式

(完整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公式

高中物理必修一公式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一、速度:单位m/s1、速度和平均速度 v=Δx/Δt 或v=x/t2、瞬时速度 v=Δx/Δt (Δt →0)3、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 v=s/t 二、加速度: 单位m/s2a=Δv/Δt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一、基本公式:1、速度公式:0t a t υυ=+⋅2、位移公式:X 2012s t at υ=+ t v x = 二、推论:1、平均速度公式:02tυυυ+=2、速度——位移公式:2202t as υυ-=X3、中时速公式:022t t υυυυ+==4、中位速公式:22202t x υυυ+=。

(22x t υυ〈) 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殊规律1、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点:(1)从运动开始,在1T 末、2T 末、3T 末……nT 末的速度之比:υ1::υ2:υ3:…:υn =1:2:3:…:n (提示:t a t υ=⋅)(2)从运动开始,在1T 内、2T 内、3T 内……nT 内的位移之比:X 1:X 2:X :……:X n =12: 22: 32:……:n 2 (提示:X 212s at =) (3)从运动开始,在第1个T 内,第二个T 内,第3个T 内……第n 个T 内的位移之比:X Ⅰ:X Ⅱ:X Ⅲ:……:X N =1:3:5:……:(2N -1) (提示:X Ⅰ=X 2-X 1)(4)从运动开始,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之比:① t Ⅰ:t Ⅱ:t Ⅲ:……:t N =1:1)::……:② t 总Ⅰ2、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如果在各个连续相等的时间T 内的位移分别为X Ⅰ,X Ⅱ,X III ……X N ,则△X =X Ⅱ-X Ⅰ=X III -X Ⅱ=……= X N -X N -1=aT 2=恒量推论:第n 个T 时间内的位移和第m 个T 时间内的位移之差:X n -X m =(n -m )aT 23、自由落体运动: V 0=0, a=g第三章相互作用1、重力: G = mg (g 随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g 极>g 赤,g 低纬>g 高纬)2、胡克定律:F = k x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劲度系数,只与弹簧的长度、粗细和材料有关)3、摩擦力的公式:(1 ) 滑动摩擦力: F f = μF N (动的时候用,或时最大的静摩擦力)说明:①N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压力),可以大于G ;也可以等于G ;也可以小于G 。

高中物理必修一公式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公式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公式总结1.直线运动-速度(v)=位移(Δx)/时间(Δt)- 平均速度(v_ave)= 总位移(Δx)/ 总时间(Δt)-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Δx)=速度(v)×时间(Δt)-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v)=位移(Δx)/时间(Δt)2.动力学-力(F)=质量(m)×加速度(a)- 牛顿第二定律:F = ma-物体的加速度(a)=力(F)/质量(m)-重力(F_g)=质量(m)×重力加速度(g)3.运动方程- 运动方程一:v = u + at (v为末速度,u为初速度,a为加速度,t为时间)- 运动方程二:S = ut + (1/2)at^2 (S为位移,u为初速度,a为加速度,t为时间)-运动方程三:v^2=u^2+2aS(v为末速度,u为初速度,a为加速度,S为位移)4.牛顿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正比于外力,反比于物体质量。

F = ma-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任何一个物体施加在另一个物体上的力,另一个物体都会以相等大小、相反方向的力作用在第一个物体上5.力学能- 动能(KE)= (1/2)mv^2 (m为物体质量,v为物体速度)- 重力势能(PE_g)= mgh (m为物体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h为高度)- 弹性势能(PE_s)= (1/2)kx^2 (k为弹性常数,x为变形距离)6.万有引力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F)=(G×m1×m2)/r^2(G为万有引力常数,m1和m2为两个物体的质量,r为两者之间的距离)7.物体在水平面上的平衡-物体受力的合力为零:ΣF=0-物体受力的合力矩为零:ΣM=08.静电力和电场-库伦定律:电荷(q1)和电荷(q2)之间的静电力(F)=(k×q1×q2)/r^2(k为电磁力常数,r为两者之间的距离)-电场强度(E)=电场力(F)/测试电荷(q0)这些公式是高中物理必修一中最基本和常用的公式总结。

高中物理公式(必修一)完整版完整版

高中物理公式(必修一)完整版完整版

高中物理公式(必修一)完整版1. 运动学公式位移公式:S = vt + 1/2at^2速度公式:v = v0 + at加速度公式:a = (v v0)/t匀速直线运动公式:S = vt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S = v0t + 1/2at^2自由落体运动公式:h = 1/2gt^2抛体运动公式:h = v0t 1/2gt^22. 力学公式牛顿第一定律:F = ma牛顿第二定律:F = m(dv/dt)牛顿第三定律:F12 = F21动能公式:K = 1/2mv^2势能公式:U = mgh动能定理:W = ΔK势能定理:W = ΔU动能守恒定律:K1 + U1 = K2 + U2势能守恒定律:U1 + K1 = U2 + K2动能和势能转化公式:K = U3. 热学公式热力学第一定律:Q = ΔU + W热量公式:Q = mcΔT热容公式:C = Q/ΔT比热容公式:c = Q/mΔT热传导公式:Q/t = kA(ΔT/Δx)热辐射公式:Q = σAT^4热功当量:1卡 = 4.18焦耳4. 光学公式反射定律:入射角 = 反射角折射定律:n1sinθ1 = n2sinθ2光的折射率:n = c/v光的波长:λ = v/f光的频率:f = c/λ光的强度:I = P/A光的功率:P = IV光的传播速度:v = c/n5. 电学公式欧姆定律:V = IR电阻公式:R = ρL/A电功公式:W = Pt电功率公式:P = VI电荷量公式:Q = It电势差公式:V = Ed电容公式:C = Q/V电容器的能量公式:E = 1/2CV^2电荷守恒定律:Q1 + Q2 = Q3 + Q4高中物理公式(必修一)完整版1. 运动学公式位移公式:S = vt + 1/2at^2速度公式:v = v0 + at加速度公式:a = (v v0)/t匀速直线运动公式:S = vt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S = v0t + 1/2at^2自由落体运动公式:h = 1/2gt^2抛体运动公式:h = v0t 1/2gt^22. 力学公式牛顿第一定律:F = ma牛顿第二定律:F = m(dv/dt)牛顿第三定律:F12 = F21动能公式:K = 1/2mv^2势能公式:U = mgh动能定理:W = ΔK势能定理:W = ΔU动能守恒定律:K1 + U1 = K2 + U2势能守恒定律:U1 + K1 = U2 + K2动能和势能转化公式:K = U3. 热学公式热力学第一定律:Q = ΔU + W热量公式:Q = mcΔT热容公式:C = Q/ΔT比热容公式:c = Q/mΔT热传导公式:Q/t = kA(ΔT/Δx)热辐射公式:Q = σAT^4热功当量:1卡 = 4.18焦耳4. 光学公式反射定律:入射角 = 反射角折射定律:n1sinθ1 = n2sinθ2光的折射率:n = c/v光的波长:λ = v/f光的频率:f = c/λ光的强度:I = P/A光的功率:P = IV光的传播速度:v = c/n5. 电学公式欧姆定律:V = IR电阻公式:R = ρL/A电功公式:W = Pt电功率公式:P = VI电荷量公式:Q = It电势差公式:V = Ed电容公式:C = Q/V电容器的能量公式:E = 1/2CV^2电荷守恒定律:Q1 + Q2 = Q3 + Q4还有一些常用的物理常数和单位也需要我们掌握,例如:重力加速度:g = 9.8 m/s^2真空中的光速:c = 3 × 10^8 m/s真空中的电常数:ε0 = 8.85 × 10^12 F/m真空中的磁常数:μ0 = 4π × 10^7 T·m/A了解这些物理常数和单位,有助于我们在计算和推导过程中保持准确性。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公式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公式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公式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公式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公式1.V=X/tV是平均速度(m/s)X是位移(m)t是时间(s);2.Vt=Vo+a0tVt是末速度(m/s)Vo是初速度(m/s)a是加速度(m/s)t是时间(s);3.X=Vot+(1/2)atX是位移(m)Vo是初速度(m/s)t是时间(s)a是加速度(m/s);4.Vt-Vo=2aXVt是末速度(m/s)Vo是初速度(m/s)a是加速度(m/s)X是位移(m);5.h=(1/2)gtVt=gtVt=2ghh是高度(m)g是重力加速度(9.8m/s≈10m/s)t是时间(s)Vt是末速度(m/s);6.G=mgG是重力(N)m是质量(kg)g是重力加速度(9.8m/s≈10m/s);7.f=μFN f是摩擦力(N)μ是动摩擦因数FN是支持力(N);8.F=kXF是弹力(N)k是劲度系数(N/m)X是伸长量(m);9.F=maF是合力(N)m是质量(kg)a是加速度(m/s)。

扩展阅读:高中物理公式(必修一)高中物理公式总结(人教版)高中物理公式(必修1)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如位移;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量,如路程、温度。

_xxvv速度的定义式:(速度是矢量)平均速度:ttvvtv0F加速度:attm末速度:vtv0at重力加速度:g9.8ms2vt图像曲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的数值判断物体做加速运动还是减速运动的方法:a和v0同向加速运动a增大,v增加的快a减小,v增加的慢a增大,v减小的快a减小,v减小的慢a和v0反向减速运动高中物理公式总结(人教版)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1.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实践的关系:vv0at;v0vt2.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v2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12xv0tat224.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初、末速度与位移的关系:vv02ax25.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三个推理公式:推理1:匀变速直线运动连续相等的时间内位移之差是恒定的:xaT2xmxn(mn)aT2推理2: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v0vtvx22的一半的平方根:vx2;推理3: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段位移的中间位置的速度等于初、末速度的平方和vovt2226.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同样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①第1T末、2T末、3T末nT末的瞬时速度之比为:v1:v2:v3::vn1:2:3::n②前1T内、前2T内、前3T内前nT内位移之比为:x1:x2:x3::xn1:22:32::n21:4:9:③第一个T内、第二个T内、第三个T内第n个T内位移之比为:x1:x2:x3::xn12:(2212):(3222)::[n2(n1)2]1:3:5::(2n1)④前x,前2x,前3xnx位移内所用时间之比为:t1:t2:t3::tn1:2:3::n高中物理公式总结(人教版)⑤通过连续相同的位移所用时间之比为:t1:t2:t3::tn1:(21):(32)::(nn1)解题方法、技巧:(1)如果题目中无位移x,也不让求位移,一般选用速度公式vv0at(2)如果题目中无末速度,也不让求末速度,一般选用位移公式v12xv0tat2(3)如果题目中无运动时间,也不让求运动时间,一般选用公式tvv02ax22(4)如果题目中无加速度a,也不让求加速度,一般选用公式v0vtxvtt2(5)如果知道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选用公式xaT2。

高中物理必修公式大全

高中物理必修公式大全

高中物理必修公式大全一、运动学公式。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

1. 速度公式。

- v = v_0+at- 其中v是末速度,v_0是初速度,a是加速度,t是时间。

2. 位移公式。

- x=v_0t+(1)/(2)at^2- x表示位移。

3. 速度 - 位移公式。

- v^2-v_0^2=2ax4. 平均速度公式。

- ¯v=(v + v_0)/(2)(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 又因为x=¯vt,所以x=(v_0 + v)/(2)t(二)自由落体运动(v_0 = 0,a = g,g≈9.8m/s^2)1. 速度公式。

- v = gt2. 位移公式。

- h=(1)/(2)gt^23. 速度 - 位移公式。

- v^2=2gh二、相互作用公式。

(一)重力。

1. G = mg- 其中G表示重力,m表示物体质量,g是重力加速度。

(二)弹力。

1. 胡克定律F = kx- F是弹力,k是劲度系数,x是弹簧的形变量。

(三)摩擦力。

1. 滑动摩擦力。

- F_f=μ F_N- 其中F_f是滑动摩擦力,μ是动摩擦因数,F_N是正压力。

2. 静摩擦力。

- 0≤ F_f静≤ F_max,F_max是最大静摩擦力,其大小与正压力等因素有关,一般近似认为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在数值上。

三、牛顿运动定律。

(一)牛顿第二定律。

1. F = ma- F是合外力,m是物体质量,a是加速度。

四、曲线运动。

(一)平抛运动。

1. 水平方向(匀速直线运动)- x = v_0t2. 竖直方向(自由落体运动)- y=(1)/(2)gt^2- v_y = gt- 合速度v=√(v_0)^2+v_{y^2}=√(v_0)^2+g^2t^2- 合位移s=√(x^2)+y^{2}(二)圆周运动。

1. 线速度。

- v=(Δ s)/(Δ t)(定义式),对于圆周运动v = ω r- 其中ω是角速度,r是半径。

2. 角速度。

- ω=(Δθ)/(Δ t)(定义式),ω = 2π n(n是转速,单位为r/s)3. 向心加速度。

高一物理必修1常用公式总结-高一物理必修一公式表

高一物理必修1常用公式总结-高一物理必修一公式表

高一物理必修1常用公式总结:高一物理必修一公式表物理学是研究物质世界最基本的结构、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的自然科学,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一物理必修1常用公式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物理必修1常用公式功和能功的定义:W=Fscosα功率:P=W/t=Fvcosα动能定理:W总=½mv22-½mv12机械能守恒定律:Ep1+Ek1=Ep2+Ek2(仅重力做功)滑动摩擦生热:Q=fs(s:相对位移)耗散力做功*:W非G=E机2-E机1受力与运动胡克定律:F=kx滑动摩擦力:f=μFN牛顿第二定律:F=ma力的合成与分解1.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同向:F=F1+F2,反向:F=F1-F2(F1>F2)2.互成角度力的合成:F=(F12+F22+2F1F2cosα)1/2(余弦定理)F1⊥F2时:F=(F12+F22)1/23.合力大小范围:|F1-F2|≤F≤|F1+F2|4.力的正交分解:Fx=Fcosβ,Fy=Fsinβ(β为合力与x 轴之间的夹角tgβ=Fy/Fx)注:(1)力(矢量)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2)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等效替代关系,可用合力替代分力的共同作用,反之也成立;(3)除公式法外,也可用作图法求解,此时要选择标度,严格作图;(4)F1与F2的值一定时,F1与F2的夹角(α角)越大,合力越小;(5)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可沿直线取正方向,用正负号表示力的方向,化简为代数运算。

万有引力1.开普勒第三定律:T2/R3=K(=4π2/GM){R:轨道半径,T:周期,K:常量(与行星质量无关,取决于中心天体的质量)}2.万有引力定律:F=Gm1m2/r2(G=6.67×10-11Nm2/kg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3.天体上的重力和重力加速度:GMm/R2=mg;g=GM/R2{R:天体半径(m),M:天体质量(kg)}4.卫星绕行速度、角速度、周期:V=(GM/r)1/2;ω=(GM/r3)1/2;T=2π(r3/GM)1/2{M:中心天体质量}5.第一(二、三)宇宙速度V1=(g地r地)1/2=(GM/r地)1/2=7.9km/s;V2=11.2km/s;V3=16.7km/s6.地球同步卫星GMm/(r地+h)2=m4π2(r地+h)/T2{h≈36000km,h:距地球表面的高度,r地:地球的半径}注:(1)天体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F向=F万;(2)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可估算天体的质量密度等;(3)地球同步卫星只能运行于赤道上空,运行周期和地球自转周期相同;(4)卫星轨道半径变小时,势能变小、动能变大、速度变大、周期变小(一同三反);(5)地球卫星的最大环绕速度和最小发射速度均为7.9km/s。

高一物理必修1公式总结[1]

高一物理必修1公式总结[1]

高一物理必修1公式总结[1]高一物理必修一公式总结一, 质点的运动(1)----- 直线运动1)匀变速直线运动1.平均速度V平=S / t (定义式)2.有用推论Vt 2 –V0 2=2as3.中间时刻速度 Vt / 2= V平=(V t + V o) / 24.末速度V=Vo+at5.中间位置速度Vs / 2=[(V_o2 + V_t2) / 2] 1/26.位移S= V平t=V o t + at2 / 2=V t / 2 t7.加速度a=(V_t - V_o) / t 以V_o为正方向,a与V_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相邻连续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V_o):m/ s 加速度(a):m/ s2 末速度(Vt):m/ s时间(t):秒(s) 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 1m/ s=3.6Km/ h注:(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_t - V_o)/ 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s--t图/v--t图/速度与速率/2) 自由落体1.初速度V_o =02.末速度V_t = g t3.下落高度h=gt2 / 2(从V_o 位置向下计算)4.推论V t2 = 2gh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度直线运动规律。

(2)a=g=9.8≈10m/s2 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 竖直上抛1.位移S=V_o t – gt 2 / 22.末速度V_t = V_o – g t (g=9.8≈10 m / s2 )3.有用推论V_t 2 - V_o 2 = - 2 g S4.上升最大高度H_max=V_o 2 / (2g) (抛出点算起)5.往返时间t=2V_o / 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注:(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高中物理必修1公式doc_49

高中物理必修1公式doc_49

必修1物理公式一、运动1、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规律: V t = V 0 + a t S = v o t +21a t 2 V t 2 - V 02 = 2as 几个重要推论: (1) A B 段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 V t/ 2 =20tV V +=st=V (2)AB 段位移中点的即时速度: V s/2 =222t o v v +匀速:V t/2 =V s/2 ; 匀加速或匀减速直线运动:V t/2 <V s/2(3)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在1s 、2s 、3s ……ns 内的位移之比为12:22:32……n 2; 在第1s 内、第 2s 内、第3s 内……第ns 内的位移之比为1:3:5…… (2n-1); 在第1米内、第2米内、第3米内……第n 米内的时间之比为1:)12(-: 32-)……()1--n n(4)初速无论是否为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连续相邻的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为一常数:∆s = aT 2 (a--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T--每个时间间隔的时间)2、竖直上抛运动: 上升过程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下落过程是匀加速直线运动。

全过程是初速度为V O 、加速度为-g 的匀减速直线运动。

(1)上升最大高度: H = g o V 22(2) 上升的时间: t=g V o从抛出到落回原位置的时间:t = 2V go (3)上升、下落经过同一位置时的加速度相同,而速度等值反向 (4)上升、下落经过同一段位移的时间相等。

(5)适用全过程的公式S = V o t --12g t 2 V t = V o -g t V t 2 -V o 2 = - 2 gS( S 、V t 的正、负号的理解)二、力1、胡克定律: F = kx (x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为劲度系数,只与弹簧的原长、粗细和材料有关)2、重力: G = mg (g随离地面高度增加而减小、随纬度增加而增大)3 、求F1、2F两个共点力的合力: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

高一必修一物理公式(一)

高一必修一物理公式(一)

11
∆T1 : ∆T2 : ∆T3 : ∆Tn = 1 : ( 2 − 1) : ( 3 − 2 ) : ( n − n − 1)
末速度比) 通过相同的位移,各段末的速度比值(完成 1m 末、2m 末、3m 末、n m 末速度比) 过相同的位移,各段末的速度比值 :
12
v∆T1 : v∆T2 : v∆T3 : v∆Tn = 1 : 2 : 3 : n
5
6
根据纸带计算加速度的方法: 根据纸带计算加速度的方法: a =
∆x ∆x(k段) (若通过 k 段位移,则为 a = ) 2 T s 末、第 2s 末、第 3s 末……第 n s 末的速度比值: 第 7
v1 : v2 : v3 : vn = 1 : 2 : 3 : n
所用时间的比值: 完成 1m、2m、3m……n m 所用时间的比值: 、 、
10
t1m : t 2 m :t 3m : t nm = 1 : 2 : 3 : n
通过相同的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完成第 所用时间比): 通过相同的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 完成第 1m、第 2m、第 3m、第 n m 所用时间比 : 、 、 、
2 2
2v1v2 v1 + v2 v1 + v2 2
3
2
匀 变 速 直 线 运 动
1 2 3 4
1 2 at 2
速度与位移的关系式: 速度与位移的关系式: v − v0 = 2ax 中间时刻的 v : v = 中间位置的 v : v =
v + v0 at = v0 + 2 2
2 2 v初 + v末 2
速度公式: 速度公式: v = gt 下落高度公式: h = 下落高度公式: 平均速度公式: 平均速度公式: v = 度公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理 2: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
vx
2
v0
vt 2

推理 3: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段位移的中间位置的速度等于初、末速度的平方和
的一半的平方根:
vx
2
vo 2 vt 2 2
6.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同样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
①第 1T 末、2T 末、3T 末……nT 末的瞬时速度之比为:
3)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同向:F合 F1 F2 ,反向:F合 F1 F2 ( F1 F2 )
4)合力的大小范围: F1 F2 F合 F1 F2
5)当 F F 时:
1
2
F合
F2 1
F2 2
6)力的正交分解:F x
F cos
,Fy
F sin(
为合力与 x 轴之间的夹角)
Fx F sin , Fy F cos ( 为合力与 y 轴之间的夹角)
v2 v 2 2ax 0
(4)如果题目中无加速度 a ,也不让求加速度,一般选用公式
x
vt
v 0
v t
t
2
(5)如果知道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选用公式 x aT 2 。
第三章 相互作用
1.力的大小可以用测力计(弹簧秤)测量 力的单位: 牛顿 符号 N (力是矢量,它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力的图示:要标出作用点、方向、力的大小和单位长度代表的力
F F (负号表示方向相反, F 、 F 各自作用在对方,平衡力与作用力反
作用力区别,实际应用:反冲运动)
4.共点力的平衡 F合 0 ,推广 (正交分解法、三力汇交原理)
教育材料 l#
-1-
5.超重: F G ,失重: F G (加速度方向向下,均失重,加速度方
高中物理公式(必修 1)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如位移; 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量,如路程、温度。
速度的定义式: v x (速度是矢量) t
_
平均速度: v
x
t
加速度: a v vt v0 F t t m
末速度: vt v0 at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重力加速度: g 9.8 m s 2
x : x : x :: x 12 : (22 12 ) : (32 22 ) ::[n2 (n 1)2 ]
1
2
3
n
1: 3: 5:: (2n 1)
④ 前 x,前 2x,前 3x…nx 位移内所用时间之比为:
教育材料 l#
-1-
t :t :t ::t 1: 2 : 3 :: n
123
n
⑤ 通过连续相同的位移所用时间之比为:
v : v : v :: v 1: 2:3:: n
1
2
3
n
② 前 1T 内、前 2T 内、前 3T 内……前 nT 内位移之比为:
x : x : x :: x 1: 22 : 32 :: n2 1: 4 : 9 :
1
2
3
n
③ 第一个 T 内、第二个 T 内、第三个 T 内……第 n 个 T 内位移之比为:
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F合 ma 或 a F合 m 加速度 a 由合外力决定,与合外力方向一致 为了纪念牛顿,把 kg m s2 称作“牛顿”,用符号 N 表示
3.牛顿第三运动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 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相互依存,同时 存在的。)
注:力的合成和分解都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但是力的合成只适用于共点力。
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
1.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具有惯性,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 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 止。(描述物体惯性的物理量是他们的质量。)
2.牛顿第二运动定律:物体的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 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
力的示意图:只需画图作用点和方向
教育材料 l#
-1-
物理受到的重力 G 与物体质量 m 的关系: G mg
弹力的大小与弹簧的伸长(或缩短)长度成正比: F kx (胡克定律)
2.静摩擦力: 方向总是与接触面相切,并且跟物体 相对运动 趋势的方向相反;
静摩擦力的最大值 Fmax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刚刚运动时的力;
t : t : t :: t 1: ( 2 1) : ( 3 2) :: ( n n 1)
123
n
解题方法、技巧:
(1)如果题目中无位移 x ,也不让求位移,一般选用速度公式
v v0 at
v (2)如果题目中无末速度 ,也不让求末速度,一般选用位移公式
x v t 1 at2 02
t (3)如果题目中无运动时间 ,也不让求运动时间,一般选用公式
(2) 摩擦力的方向可以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 反。
4.力的合成和分解: 1)共点力:一个物体受到两个或多个力的作用,有些情况下这些力共同作用在同
一个点上,或者不作用在同一点上,但他们的延长线交于一点,这 样的一组力叫共点力
教育材料 l#
-1-
2)平行四边形定则:两个力合成时,以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 这两个邻边的对角线就代表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这个法则叫平行四 边形定则。
两物体间实际发生的静摩擦力
F
的关系: 0
F
F。 max
3.滑动摩擦力: 方向总是与接触面相切,并且跟物体的 相对运动 方向相反;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成正比: F Fn , <1 无单位;
动摩擦因数 的数值跟相互接触的材料和接触面的情况有关
特别提醒: (1) 静止的物体可能受到滑动摩擦力,运动的物体可能受到静摩擦 力。
v t 图像曲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的数值
判断物体做加速运动还是减速运动的方法:
a 和 v0 同向
加速运动
a 增大, v 增加的快 a 减小, v 增加的慢
a 和 v0 反向
减速运动
a 增大, v 减小的快 a 减小, v 减小的慢
教育材料 l#
-1-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1.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实践的关系: v v0 at
2.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
v
v 0
v t

2
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x v t 1 at2 02
4.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初、末速度与位移的关系: v2 v 2 2ax 0
5.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三个推理公式: 推理 1:匀变速直线运动连续相等的时间内位移之差是恒定的:
x aT 2 xm xn (m n)aT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