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圈层结构
【初中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
【初中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是一个具有同心圈层结构的非均质体,以地球固体表面为界分为内圈和外圈,它们又可分别再分为几个圈层,每个圈层都有自己的物质运动特征和物理化学性质。
一、地球外层地球固体表面以上,根据物质性状可以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大气圈是包围着地球的气体,厚度有几万千米,总质量约5136108t。
由于受地心的引力,以地球表面的大气最稠密(约有3/4集中在地面到100km高度范围内,1/2集中在地面至10km高度范围内),向外逐渐稀薄,过渡为宇宙气体,故大气圈无明确的上界。
大气有明显的可压缩性,其密度和压力与温度成反比,并与高度成反比,以海平面的密度和压力最大。
根据温度和密度等大气物理特征可将大气圈自下而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其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对流层和平流层。
水圈是地球表面的水体,占地球总质量的0.024%。
其中大部分集中在海洋中(占总水量的97%),另一部分分布在陆地河流、湖泊和地表岩石的孔隙中。
此外,地球上的水也以固体水(极地和山地冰川)或水蒸气的形式存在,其中冰川约占总水量的2%。
陆地上河流、湖泊和沼泽的水直接或通过水蒸气和地下水与海洋相连。
因此,地球上的水体构成了环绕地球的完整水圈。
水圈不仅独立存在,还渗透到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中,并在其间不断循环。
水循环是地球外层物质循环最重要的方式之一。
生物圈是地球上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生存和活动的范围。
现代地球的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构成了一个适宜生命存在的环境。
地球独特的天文条件,加上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本身等的调节作用,提供了适于生命的各种气候条件;磁层和大气层将有害于生命的高能辐射和带电离子阻挡或吸收;生物通过呼吸或光合作用在大气中进行着必不可少的氧与二氧化碳的交换;水圈和岩石圈为生物提供着必需的水分和矿物养料等等。
这样,在岩石圈上部、大气圈下部和水圈的全部,到处都有生命的踪迹。
生物所导致的或以生物活动为中心的物质循环不仅是地球各圈层间物质循环的重要内容,还是各圈层相互联系的重要纽带。
地理地球圈层结构笔记
地球圈层结构笔记一、地球圈层结构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部分。
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
内部圈层包括地核和地幔。
二、地球外圈大气圈大气圈是地球外圈的最外部,是地球与宇宙空间之间进行能量交换的重要通道。
它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其中氮气占78%,氧气占21%,其他气体如二氧化碳、氩气、氖气等共占1%。
大气圈的厚度在垂直方向上变化很大,从地面到1000千米左右的高空,但在水平方向上分布较为均匀,平均厚度约为1200千米。
水圈水圈是指地球上所有水体的总和,包括海洋、河流、湖泊、冰川、地下水等。
其中海洋是水圈的主要组成部分,占地球表面积的约71%。
水圈的循环过程复杂,包括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地下渗透等多个环节。
生物圈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和,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生物圈是地球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它与大气圈、水圈等其他圈层之间相互作用,维持着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岩石圈岩石圈是地球外圈的最底层,它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
岩石圈的厚度从约5千米到约70千米不等,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
岩石圈主要由岩石构成,这些岩石分为火成岩(岩浆岩)、沉积岩(水成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三、地球内圈地核地核是地球内部的中心部分,分为外核和内核。
外核主要由液态的铁和镍组成,而内核则主要由固态的铁和镍组成。
地核的温度非常高,高到足以使铁和镍变成液态。
地核的主要作用是产生地球磁场。
地幔地幔是地球内部的一层,位于地核上方。
它主要由固态的岩石组成,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个部分。
地幔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矿物,如长石、辉石、角闪石等。
地幔的主要作用是承受地球表面的重力,并参与地壳的形成和运动。
地球的圈层结构知识点
探究二:生物圈是地球圈层构造中的一个特殊圈层,与其他圈层 相比,有些什么不同? 答案:(1)生物圈具有生命活动现象,是非常活跃、具有特殊结 构的圈层; (2)生物圈不占有独立的空间范围,渗透于大气圈、水圈、岩石 圈之间; (3)生物圈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把 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4)生物圈中生物的出现,使自然界化学元素进行迁移,改造了 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3.岩石圈是指( C ) A.地壳和上地幔的软流层 B.莫霍面以上的地壳 C.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D.地壳和上地幔 读地球外部圈层示意图,完成4~6题。
4.图中A、B、C三个圈层分别是( D )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C.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D.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波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
波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
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经过不同介质的界 面时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 纵波传播速度快,可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 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研究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和状态,划分地球内部 圈层的依据
2.不连续界面
界面
深度 (km)
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洋部分较薄
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 这里可能为岩浆的主要发源
地
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
岩石圈
包括地壳和 上地幔的顶部 (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知识点2 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圈
(1)低层大气的成分及作用
组成成分
作用
氧 维持人类及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具有氧化作用
干 氮 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洁 空 气
水汽、杂质多
3.生物圈 ①含义:是由地球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所构成的一个极其特殊、 又极其重要的圈层。 ②范围:分别存在于大气圈下层、整个水圈和地壳上层。 ③特征:是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及特征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及特征大家好,我今天要给大家讲解一下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及特征。
我们要明白地球内部是由多个圈层组成的,这些圈层各有特点,相互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
接下来,我将从三个方面来给大家详细介绍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地壳、地幔和地核。
一、地壳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硬壳,它主要由岩石组成。
地壳的厚度并不均匀,大陆地壳较厚,海洋地壳较薄。
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35公里。
地壳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矿物,如石英、长石等。
地壳还含有一定量的铁、镁、铝等元素。
地壳的特点有很多,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它的不稳定性。
地壳上有许多山脉、高原和盆地,这些地形的形成与地壳的运动密切相关。
地壳还有许多裂隙和断裂带,这些裂缝会不断扩大,导致地震的发生。
二、地幔地幔是地球内部的中间层,它位于地壳之下,深度约为2900公里。
地幔主要由硅酸盐矿物组成,但也含有一些有机物质。
地幔的温度和压力都非常高,使得它呈现出一种类似于液态的状态。
地幔的特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流动性强,二是对地震的影响较大。
地幔中的岩石具有较高的熔点,因此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容易发生变形和流动。
这种流动会导致地震的发生和火山活动的频繁出现。
三、地核地核是地球内部的最内层,它分为外核和内核两部分。
地核的直径约为3470公里,厚度约为3400公里。
地核主要由铁和镍等重金属组成,它们的密度非常大,使得地核具有很高的重量。
地核的特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温度极高,二是对地球自转的影响较大。
地核的温度可以达到5000°C以上,这使得它成为了地球上温度最高的区域。
地核对地球自转的影响也非常大,因为它具有很大的质量,会对地球的自转产生惯性阻力。
总结一下,地球内部圈层结构主要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这三个圈层各有特点,相互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
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对于我们研究地质现象、预测地震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今天的讲解,大家能够对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
谢谢大家!。
地球的圈层结构
4、地震 1)剧烈地壳运动,极短时间、释放能量 2)相关概念 A震源:地下岩层断裂 B震中: C震源深度: D震中距: 3)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纵波快于横波达地表) 4)震级 A能量释放的大小 B每升高一级,能量增加约30倍 C5级以上地震,为破坏性地震
5)烈度: A破坏程度 B等震线 C除与震级有关外,还与地质构造、地面建筑有关 6)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多个烈度。离震中越近、 震源越浅,烈度越大 7)两大地震带 A环太平洋地震带,集中80%地震 B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集中15% C我国地处两大地震带的交界处,多地震国家
7)海浪: A近岸浅水带 B波浪能量较高,搬运较粗砂砾;潮流流 速较慢,搬运物粉砂和淤泥
4、沉积作用 1)流速风速降低,冰川融化搬运能力下降,物质堆积 2)流水: A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分别是砾石、粉砂、黏土 B冲积扇(山麓)、冲积平原和三角洲
3)风 A沙丘、沙垄等风积地貌 B流动沙丘——新月形沙丘(方向)
5)地幔物质的对流是驱动力。板块在软流层上滑动 6)海底岩石年龄不超过2亿年。大陆板块要古老些 7)每个大板块又可以划分为若干小板块 8)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学说 3、地质构造——地壳运动的“足迹” 1)褶皱 A岩层的弯曲变形, B地形常形成山脉,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等山系 C背斜: 岩层向上拱起。从两翼到中心岩层变老 常成山岭
地貌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外部圈层 1、大气圈 2、水圈:连续但不很规则的圈层 3、生物圈:水面以下200米到地面以上100米,“生物膜” 二、内部圈层 1、二个不连续面 1)莫霍界面 A33千米 B纵波和横波速度明显加快 2)古登堡界面 A2900千米 B纵波下降,横波消失
2、地壳 1)很薄的固体外壳 2)平均17千米,大陆33千米,海洋6千米 3)上层硅铝层(花岗岩),下层硅镁层(玄武岩) 4)硅铝层广见大陆,大洋很薄甚至缺失;硅镁普遍存在 3、地幔 1)固态,富含铁镁的硅酸盐类 2)上地幔和下地幔 3)软流层,呈熔融状态,岩浆发源地 4)岩石圈,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 4、地核 1)外核,液态、以铁镍为主 2)内核,固态、极高温高压下结晶的铁镍合金
地球的圈层结构(经典课件)精选全文完整版
高层大气 2000~3000KM
无线电短波通讯
分
50—55KM
平流层
O3层吸收 升高 紫外线
层
17~18KM(赤道) 地面
降低
对流层 8~9KM(极地)
平流 对流
O3吸收紫外线 有利于飞机飞行
与人类关系最密 切天气现象 复杂多变
大气对垂流直层分—层——与人—类对活流动层最近、最密切的大气圈层
地面长波辐射
2、圈层的划分:
速度/km.s-1
地面
0 3 6 9 12 15
速变化
地S 壳P
固体
33
33千上米地幔S、P增加 莫霍界面
990000
1000
下地幔 地
S
固体
2000
幔P
2900 深3000 度
4000
2900千米
古登堡界面
S(消失) P(突然减小)
地 S(消失) P(突然减小)
液 体
/km
55105000-
温度、压力和密度
核 内核
很大
三、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圈
干
组洁
空
大成
气
N2 O2 CO2 O3
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维持生命活动
光合作用、保温作用(吸收红外线)
地球生命的保护伞(吸收紫外线)
悬浮物 水汽
气 分层依据:
成云制雨 主要根据大气温度、密度、大气运动状况
厚度
直接热源 温度变化 运动形式 与人类的关系
生物圈与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生态系统: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其中生物是这个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知识框架
内部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化学方法
01
元素地球化学
研究地壳中元素的分布、迁移和富集规律,通过元素地球化学异常来探
讨地壳中矿产资源的形成和分布。
02
同位素地球化学
利用同位素分馏原理和同位素年代学方法,研究地壳中物质的来源、演
化和年代学问题,包括岩石成因、地壳演化、古气候变化等。
03
有机地球化学
研究地壳中有机质的类型、分布、成因和演化规律,探讨有机质与矿产
03
海洋与大气相互作 用
海洋通过吸收和释放热量、水分 等方式与大气相互作用,影响气 候变化。
生物圈与其他圈层的相互作用
生物与大气相互作用
生物通过呼吸、光合作用等过程与大气进行气体交换,影响大气 组成。
生物与水相互作用
生物通过摄取、排泄等方式与水进行物质交换,影响水体的化学 和生物特性。
生物与岩石相互作用
地质学方法
岩石学
通过观察和研究岩石的类型、成分、结构、构造等特征, 推断岩石的形成环境和历史,进而了解地球内部的物质组 成和演化过程。
地层学
研究地层的层序、厚度、岩性、化石等特征,分析地层的 形成时代和沉积环境,探讨地球表面的演化历史。
构造地质学
研究地壳上各种地质构造的形态、规模、产状、形成机制 和演化历史,探讨地壳运动和地球内部动力学的关系。
05
地球圈层结构的研究方法与技术
地球物理学方法
重力测量
通过测量地球表面的重 力变化,推断地下不同 密度物质的分布,进而 研究地球内部的结构。
地震学
利用地震波在地球内部 传播的特性,研究地球 内部的结构和性质,包 括地震波速、震源机制 等。
地磁学
研究地球磁场及其变化 ,通过磁场异常来推断 地下岩石的磁性和分布 ,进而探讨地球内部的 结构和动力学过程。
地理5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理5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圈层结构是指地球的各个层次,包括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
这些层次之间有着不同的物质组成、物理性质和地球活动。
以下是对地球圈层结构的详细解释。
首先是地壳,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岩石薄皮,位于地球表面以下约30千米的深度。
地壳包括坚硬的大陆地壳和较薄而密度较大的海洋地壳。
大陆地壳由各种岩石构成,包括花岗岩、片麻岩等。
海洋地壳主要由玄武岩组成。
其次是地幔,地幔位于地壳之下,是地球半径的大约80%。
地幔由固体岩石组成,主要包括橄榄石和辉石。
地幔的厚度约为2,900千米。
地幔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地幔在地壳和下地幔之间,下地幔则靠近地核。
接下来是外核,外核由液态铁和镍组成。
外核位于地幔之下,厚度约为2,300千米。
外核是由于其高温和高压环境导致铁和镍的熔化而形成的。
外核的运动导致地球的地磁场产生,保护地球免受太阳风暴和其他宇宙射线的伤害。
最后是内核,内核是地球最内层的部分,位于地幔和外核之间,其半径约为1,200千米。
内核由固态铁和镍组成,由于高压环境和铁的晶格结构,使得内核保持固态。
内核的温度约为5,000摄氏度,比外表面的温度高得多。
地球圈层结构的形成和演变主要是由地球内部的热量和物质运动所驱动的。
地球内部的热量由地核和地幔的放射性衰变产生,导致物质的对流。
地球圈层结构还会受到地震活动的影响,地震可以揭示地球内部不同圈层的物质性质和分布。
地球圈层结构的理解对于地球科学的研究和理解非常重要。
它不仅揭示了地球内部的构造和物质组成,还解释了地球的地质活动和地球表面的形成。
地球圈层结构对于理解地震、火山和板块运动等地质现象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同时,地球圈层结构也与其他领域的科学研究息息相关,例如天文学、气候学和地球化学等。
总之,地球的圈层结构是地球内部的层次分布,包括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
这些圈层具有不同的物质组成和物理性质,对地球的地质活动和表面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地球圈层结构的研究对于理解地球的演化和其他科学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地球的圈层结构(30张PPT)
① ③
蒸 腾
①
②
乙
10.B 11.B 12.C解析:10.植物蒸腾水汽到大气中,故丁是生物圈,甲是大气圈;水资源会下渗到地下,故可知丙是岩石圈,乙是水圈,B 项正确。11.大气圈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A项错误。大自然的水通过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 下径流等环节,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中进行连续运动的过程,形成水循环。 据此可以得出,水圈联系了四大圈层,B 项正确。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 圈和岩石圈的上层,C 项错误。岩石圈是地球内部的圈层,D 项错误。12.大气圈、 水圈和生物圈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C 项正确。水圈的各种水体是相互联系 且不断运动的,A 项错误。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B 项错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包含岩石圈,D 项错误。
成5~7题。5.此次火山喷发的岩浆最有可能来自( )A .① B.② C.③ D.④6.在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最快的地方是( )A.① 与②交界处 B.②层内部C.② 与③交界处 D.③与④交界处7喷发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B. 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3.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① 是地壳,②是地幔,③是地核B.在①层中的地震波波速随深度增加而增快C.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时波速急剧上升D. 乙波无法通过地幔4.图中的X 处 为 ( )A. 莫霍面 B. 古登堡面C. 岩石圈与软流层交界 D. 内地核与外地核交界
解析:(1)地幔上部存在着一个由塑性物质组成的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材料中所说的地热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熔岩释放的能量,而熔岩物质主要分布在软流层,软流层位于上地幔。(2)据上题分析可知,熔岩位于上地幔,上地幔与 地壳的界面是莫霍面。该界面处横波和纵波波速都明显加快。该界面的地下深度陆地上 比海洋上大。答 案 : ( 1 )B (2)C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特点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特点地球内部的结构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地壳是地球最外部的固态圈层,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大陆地壳主要由硅酸盐岩石组成,厚度一般在20-70公里之间,最厚处可达到70公里以上。
海洋地壳则由玄武岩组成,厚度相对较薄,一般在5-10公里之间。
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30公里。
地壳下面是地幔,地幔是地球的中间固态圈层,厚度约为2900公里。
地幔主要由镁铁硅酸盐岩石组成,温度和压力较高。
地幔可以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个部分。
上地幔温度较低,岩石相对坚硬,而下地幔温度较高,岩石变得更加粘稠。
地幔下面是地核,地核是地球的内核圈层,主要由铁和镍组成。
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两部分。
外核是液态的,温度较高,厚度约为2250公里。
内核则是固态的,温度更高,厚度约为1220公里。
地核的存在使得地球具有磁场。
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圈层厚度变化大:地壳的厚度相对较薄,而地幔和地核的厚度则相对较大。
地壳的厚度主要受到地质运动的影响,不同地区的地壳厚度有所差异。
地幔和地核的厚度则主要受到地球内部的温度和压力的影响。
2. 圈层物质组成不同:不同圈层的物质组成存在差异。
地壳主要由硅酸盐岩石组成,而地幔则主要由镁铁硅酸盐岩石组成。
地核则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元素组成。
这种不同的物质组成导致了不同圈层的物理特性和化学性质的差异。
3. 圈层温度和压力变化大:随着深度的增加,地球内部的温度和压力逐渐增大。
地壳的温度和压力相对较低,而地幔和地核的温度和压力则较高。
地幔和地核的高温高压条件对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和地球的地热活动有重要影响。
4. 圈层状态不同:地壳和地幔是固态的,而地核的外核是液态的,内核是固态的。
这种不同的状态使得地球内部存在着物质的上升和下沉运动,形成了地球的对流循环。
5. 圈层相互作用:不同圈层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地壳的运动和地幔的物质循环相互影响,构成了地球的板块构造和地震、火山等地质灾害。
1.4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共32张PPT)
D 、从震源发生的地震波,纵波比横波先到达地面
2、在莫霍界面以下( ))
A、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增加
B、纵波传播速度下降,横波传播速度增加 C、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下降
D、纵波传播速度增加,横波传播速度下降
3、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 )
A
A.地震波速度的变化 B.温度的垂直变化
C.内部压力的变化 D.物质密度的变化
连
续
古登堡界面:地下
面
约2900千米处,纵
波的速度突然下降,
横波完全消失。
不连续面附近波速变化特点及说明的问题
速度(千
米/秒3)3
2900
地震波的传播 速度
P21思考1: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 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所通过物质状态(组成和密度) 可能发生了变化。
2、推测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可能是 什么?
阅读课文P21第一、二、三自然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 什么是地震波? 2、地震波分为几类?它们各自的传播特点? 3、利用地球内部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准确说
出什么叫做不连续面? 4、地球内部有几个不连续面?在它们附近地震波的传播
速度有什么明显变化? 5、在不连续面附近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发生了明显变化,
地幔物质是固态(P波和S波都能传 播);地核的物质状态可能是液体或 气体,因为在古登堡界面附近横波完 全消失,说明横波不能继续传播,而 纵波虽然波速忽然下降,但仍可以继 续向下传播。
不连续面 莫霍界面
地下深度
地下(大陆部分 )33千米处
古登堡界面 地下2900千米处
波速变化特点 该界面下,P、S波速都明显增加。 在该界面附近,P波速忽然下降,S波完全消失。
地球圈层结构
大气、 地球环境由大气、水、生物以及 地壳、地幔、 等六大圈层组成。 地壳、地幔、地核等六大圈层组成。
外部圈层 内部圈层
1.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球的外部圈层
水圈) 生物圈)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大气圈)
1.1 (大气圈) 大气圈)
大气圈又叫大气层, 大气圈又叫大气层, 是很厚的一层气体, 是很厚的一层气体, 包围着整个地球。 包围着整个地球。
传播速度 突然下降
完全消失
?地球外核 波 地球外核s波
消失,内核 波 消失,内核s波 重新出现, 重新出现,说 明什么? 明什么?
地震波速与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地震波速与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莫霍洛维奇面(简称莫霍面 莫霍洛维奇面(简称莫霍面Moho)最先由 莫霍面Moho) 克罗地亚学者莫霍洛维奇(A. 克罗地亚学者莫霍洛维奇(A. Mohoroviche, 1857 - 1936) 于1909年发现.在莫霍面上下, 1909年发现 在莫霍面上下, 年发现. 纵波速度从 纵波速度从7.0 km/s迅速增加到8.1 km/s左 速度从7.0 km/s迅速增加 迅速增加到 km/s左 横波速度则从 速度则从4.2 km/s增加 增加到 右;横波速度则从4.2 km/s增加到4.4km/s 左右.莫霍面出现的深度,全球平均为33 左右.莫霍面出现的深度,全球平均为33 km, 在大洋之下平均仅为6km。后来,人们 km, 大洋之下平均仅为6km。后来, 就把莫霍面之上称为地壳, 就把莫霍面之上称为地壳,莫霍面之下到古 登堡面之间称为地幔。 登堡面之间称为地幔。
2.(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球的内部圈层)
2.1(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 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 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
地球圈层结构名词解释
地球圈层结构名词解释
地球圈层结构是指由地球表面向上分为不同层次的地球物质结构。
地球的圈层结构主要包括大气层、地幔、外核和内核四个层次。
大气层是地球表面向上的第一层,由气体组成,厚度约为1000公里,分为不同的层次,包括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等。
大气层对地球生命的存在和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地幔是大气层之下的一层,厚度约为2900公里,主要由硅、氧、镁、铁等元素组成。
地幔是地球最大的圈层,包括上地幔和下地幔两部分,是地球内部热力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外核是地幔之下的一层,厚度约为2270公里,由液态铁和镍组成,是地球磁场产生的关键,也是地震波穿过的区域。
内核是地球圈层结构的最内层,厚度约为1220公里,主要由固态铁和镍组成,密度巨大。
内核是地球最热的部分,其温度可达到5000摄氏度以上。
以上是地球圈层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各个层次对于地球科学的研究和人类生命的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生物圈
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 圈的上部
生物圈
地球表面有生命的地带被称 为“生物圈”。
问: 生物圈的范围(上到哪,下到哪)?
生物圈和生物的区别? 它包括地球上一切生命有机体(植物、动物和微 生物)及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空气、水、 岩石、土壤等)
这里可能为岩浆的主要源地; 2900 岩石圈的范围
温度、压力和密度很大, 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 内核呈固态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圈是地球生命存在的基础条 件之一
2.大气上界:2000~3000千米 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的密度迅速下降
水圈
水汽输送
降水
蒸
径流
发
2、水圈 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
C、地壳和地幔
D、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合称
小结: 地球的同心圈层结构
相互交织 外部 相互交融 圈层
大气圈
水圈 岩石圈
——生物圈
地震波
内部 圈层
地 壳 (软流层之上) 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
地幔
—— 岩石圈
地核
大陆地壳:双层
地 上层: 硅铝层 壳
下层:硅镁层
大洋地壳:单层
莫霍界面
地幔
地幔
M
A:莫霍界面
较 快 固体、液体、气体 都随所通过
物质的性质
较慢
固体
而改变
当汶川地震发生时,坐在北川中学教室上课的 同学有什么感觉?
日本3.11地震发生时,海洋中游泳的人们有何 感觉? 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只有上下颠簸
2 纵波、横波有几次明显的变化,在什么深度 上有明显的变化,怎么变化?
在两个不连续面上,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 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圈层的划分:
速度(千米/秒) 17 900
2900
地壳
下地幔
地幔
莫霍界面
外核
古登堡界面
5150
地核
内核
地震波的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圈层的划分:
圈层名称
不连 深度 续面 (km)
பைடு நூலகம்
特征
地壳
莫霍
界面
地 上地幔
幔
下地幔
古登 堡界
地 外核 面
核
内核
1、由岩石组成的固体 外壳
平均17,2、厚度不均,大洋部 陆33, 分薄,大陆部分厚 洋6 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
◆知识框架
内部
地
圈层
球
的
圈
层
结
构
外部
圈层
地壳 地慢 地核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莫霍 界面 古登堡 界面
组成 分层
水循环
除了可以依靠地震波,想 一想还能通过哪些渠道或方法 获取地球内部的信息?
❖改进钻探技术 ❖火山喷发的物质 ❖温泉、热泉 ❖遥感技 术❖其他
34.水圈是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 33.地壳和地幔构成地球岩石圈。
32.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共同构成了人 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2.读“地球圈层构成示意图”,图中所示
的圈层①、②、③分别是D: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大气圈
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① ②
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③
知识升华:
1.岩石圈是指:( D )
A、地壳
B、上地幔和下地幔
上地幔 下地幔
外核
岩石圈
古登 堡界
面
M:地壳 M+B1:岩石圈 阴影部分:软流层
内核
地核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了解 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其特点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震波
纵波 固、液、气、态
(P波)primary
速度快
横波 固态
(S波) secondary
速度慢
共同点 在不同的介质,传播的速度也不同
地震波
1纵坐标与横坐标分别表示的含义? 如何区别纵波与横波?
分类 纵波 横波
特点
传播速度 所经物质状态 共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