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具特色的漳州传统民居文许初鸣

合集下载

漳州古街——穿越千年的闽南风情(下)

漳州古街——穿越千年的闽南风情(下)

漳州古街——穿越千年的闽南风情(下)作者:许初鸣来源:《百科知识》2014年第03期独特风貌 根连两岸走在漳州古街上,对人们视觉产生巨大冲击的还不只是巍然耸立的明代石牌坊,那洋溢地域特色的街景绝对会让你印象深刻,这就是“竹篙厝”和“五脚距”。

这些风貌独特的建筑成为漳州古街区的旅游观赏亮点,许多游客喜欢进“竹篙厝”内穿行,在“五脚距”下留影。

竹篙厝,顾名思义就是如同竹篙(闽南人称竹竿为竹篙)一样细长的房屋。

这种建筑形式的产生是商业街区繁荣的必然要求,或者说,是为适应集市贸易而产生的一种商住一体建筑。

竹篙厝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民居形式四合院的一种变体,它仍然按照院落式的建筑布局原则,沿着中轴向纵深延展,形成多进院落,前面是商铺作坊用房,后面是生活起居用房,形成前店(坊)后厝的模式。

一连串的竹篙厝鳞次栉比,紧密相连,相邻的两家有共同的墙体。

从街上看,一间店面紧接着另一间店面,每间面宽四五米,有的一家有一个门面,有的则有两个甚至多个门面,繁荣的商业街就这样由一个个店面紧挨着形成。

香港路、台湾路两侧的建筑就是竹篙厝的典型。

由于建筑用地狭长,竹篙厝常建成2~3层的楼房。

该种竹篙厝的门面吸取南洋的建筑模式,二楼是封闭式窗墙,楼下用方形立柱支撑,形成连续的长廊。

这种上楼下廊的建筑形式就是骑楼,漳州人称为“五脚距”。

相邻的店面在“共墙”前面共用一柱,方柱用油标砖交丁砌成,柱头纵跨方形通,横跨桁木,支撑二楼。

砌建“五脚距”下部方柱的油标砖黑白相间的斜条纹格外夺人眼球。

漳州多雨,雨天行人在骑楼下行走,不带雨具也不会被淋,可以从容地漫步于商业街区,选购商品。

在香港路溜街逛商店,人们的感受肯定与在北京王府井不一样,与在上海多伦路不一样,更与在天津五大道不同。

你绝对不会把它与哈尔滨中央大街、平遥南大街、拉萨八廓街混淆起来,这就是建筑风格的差异、地域风貌的魅力。

不过,笔者到古街区,更喜欢欣赏那各式各样、千姿百态的窗户。

“五脚距”上的窗户除了实用外,还具有很强的装饰作用,成为体现古民居特色的重要因素。

到澎湖看外婆

到澎湖看外婆

到澎湖看外婆作者:许初鸣来源:《闽南风》2011年第07期当飞机开始在马公机场跑道上缓缓滑行时,我的耳际萦绕着《外婆的澎湖湾》优美的旋律,这不是从机场扩音器传过来的,而是从我内心深处发出来的。

过去,我就是凭着叶佳修的这首校园歌曲来想像澎湖的,期待着哪一天能到澎湖去看望外婆。

“晚风轻拂澎湖湾,白浪逐沙滩。

没有椰林醉斜阳,只是一片海蓝蓝。

……阳光、沙滩、海浪、仙人掌,还有一位老船长。

”我把澎湖想像得那样美,真担心踏上澎湖后,看到澎湖其实并没有那样美,那么我凭想像构建起来的虚幻美好大厦岂不就在顷刻间彻底坍塌了吗?然而,澎湖没有让我失望。

蔚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明媚的阳光、细软的沙滩、清爽的海风、碧绿的海水、涌动的浪花,构成澎湖特有的自然景观。

澎湖,从行政区划来说是澎湖县,有1个市、5个乡;从自然地理来说是澎湖列岛,是由散布在南北长60公里、东西宽40公里的海面上的大小近百个岛屿组成的,总面积126.8平方公里(退潮时变成164平方公里),其中澎湖本岛64平方公里,主要产业是渔业也即捕捞业(现在正逐步转向旅游业),基本上没有工业、农业和畜牧业,因此几乎没有污染源。

300多公里海岸线,每一处的海水都那样的清澈湛蓝,那样的赏心悦目,那样的令人心醉。

澎湖介于大陆与台湾之间,是台湾开发最早的地区,早在宋朝就有泉州、漳州人移居到这里,当时已经纳入中国版图,元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元朝朝廷就在这里设巡检司,隶属福建省泉州府。

澎湖本岛与中屯、白沙、西屿连接围合成一个内海,外侧海水汹涌澎湃,而内海则波平浪静,因此早年从大陆来的移民称之为“平湖”,平湖与澎湖谐音,逐渐被称为“澎湖”。

古时,大陆移民到台湾往往以澎湖为跳板,先到澎湖,后到台湾。

由于澎湖具有这样优越的地理位置,被称为“台湾海峡之键”,更被誉为撒在台湾海峡的一串明珠。

澎湖列岛的底基为一隆起的玄武岩方山,是经过多次海陆升降、海蚀和火山喷发而形成的,有丰富的玄武岩地质地貌,是一个典型的火山地质公园。

中国传统村落(第一批)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大溪镇庄上村

中国传统村落(第一批)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大溪镇庄上村

中国传统村落(第一批)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大溪镇庄上村庄上村村内庄上大楼为世界上最大的方形土楼,2006年5月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庄上村于2012年被国务院列为首批中国传统村落。

庄上村采用了中国典型的“枕山环水”的自然山水格局,以山为屏、以水为脉,村庄散落在山间田野,形成了“村在山中、水在村边”的空间布局特色。

地理位置庄上村位于漳州市平和县大溪镇中西部,一汪山泉自村落西南侧的莽莽青山间涓涓涌出,绕村而过,注入鸿溪后再由诏安湾入海。

庄上村环境优美,一年四季气候宜人。

庄上村漫山遍野,屋前屋后,放眼所及都是绿油油的荔枝树和金灿灿的稻田,郁叶竞风、美景醉人。

历史文化庄上大楼为“庄上城”,聚居在这里的为叶姓客家人。

据族谱记载,筑楼者名为“叶冲汉”。

据传,叶冲汉曾加入反清复明的“天地会”,与郑成功部将张耍结拜。

张耍率部众数千人投奔郑成功后,屡建战功,后官封厦门水师提督,统管闽南各县。

当时官税很重,张耍特别允许叶冲汉耕田免交田租,并任他为收租特派员。

庄上土楼,1601年始建,耗时76年。

土楼前方后圆,楼中有两座山包,共有142个单元,分内外双环,外环三层。

有东、西、南、北四个大门及1处小东门,占地面积34650平方米。

福建省建筑设计院院长黄汉民在《福建土楼》一书称,“庄上大楼规模之大确实惊人,它是福建方形之最当之无愧”。

旅游资源上弧下方依山而建的庄上大楼,楼前再加一半月形池塘,整体就像一个巨大无比的“葫芦”。

左右配建两座耳楼漕洄楼和恒升楼作为葫芦耳,再建一座连体楼岳钟楼。

庄上村整体居民建筑依山就势,院落规整有序,街巷狭长通幽,高低错落,村落田野相互交融,形成有机生长,和谐共生的传统村落格局特色,以庄上大楼为核心的这些土楼均群落于大溪镇鸿溪两岸,与灵通岩遥相呼应,人文与自然相映成趣。

极具地方特色的民居--漳州土楼

极具地方特色的民居--漳州土楼

表 了南靖县怀 远楼 、和 贵楼和长源 楼 的测绘 图 ,使 漳州土
楼 第 一 次 展 现 在 世 人 面 前 。 l 8 年 , 茂 木 计 一 郎教 授 来 南 96 靖 考 察 土 楼 ,此 后 , 欧 美 和 日本 的 不 少 学 者 先 后 到 南 靖 等 地 考 察 , 漳 州 土 楼 开 始 走 向 世 界 。 l 8 年 , 黄 汉 民 发 表 98
周 是 以3 层楼为主 的单元式土楼 ,最盛 时居 住1 0 、10 8户 30
多 人 。 平 和 县 霞 寨 镇 的西 爽 楼 ( 6 ×9 米 ) , 也 是 福 建 8米 4 方 楼 中长 宽 尺 寸 较 大 的 一 座 名 楼 。 2 位 于 南 靖 县 书 洋 镇 的 田 螺 坑 土 楼 群 , 是 一 规 模 庞 . 大 , 布 局 独 特 的 本 土 民 居 建 筑 群 , 从 公路 下 望 ,河 谷 平 原 间赫然 展现4 圆楼 1 方楼 ,各楼 均 系3 通廊 式结 构 , 个 个 层 方 楼 居 中 , 圆 楼 绕 于 四 周 , 团成 梅 花 形 , 高低 错 落 有 致 。 2 0 年 ,田螺 坑土 楼 群被 国 务院 公布 为 国家重 点文 物保 01 护 单 位 , 田螺 坑 土 楼 群 为 步 云 楼 、振 昌 楼 、文 昌 楼 、 和 昌 楼 、瑞 云楼 等 五 幢 土 楼 的总 称 , 最 早 有 两 幢 方 楼 — — 和 昌
海峡 ,晋 “ 永嘉之 后 ”,陷入长期战 乱的 中原人 选择 了南
迁 , 一 批 批 衣 冠 士 族 携 带 着 家 产 族 人 , 向 陌 生 的 南 方 迁 徙 , 中 原 人 进 入 闽 南 的序 幕 也 由此 揭 开 。 唐 高 宗 时 期 , 陈
明 嘉靖 年问直至 2 世纪8 年代 。福建土楼 中建造最早 的圆 0 0 楼 ,而 且有准确纪 年的是 漳州华安县 沙建镇岱 山村 的齐 云

漳州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类型

漳州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类型

漳州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类型漳州这座城市,真的是一块宝地,不仅风景好,人文也相当厚重。

说到漳州,大家第一反应大概都是“漳州芋头”,还有那个特别有味道的“漳州土楼”。

说到这里,咱们可不能不提漳州的传统建筑技艺。

漳州的传统建筑不仅仅是用砖瓦堆砌起来的房子,更是一种传承,带着时间的烙印,带着先辈们的智慧和辛劳。

大家一说到漳州传统建筑,脑袋里大概都会闪过几座巍峨的土楼,还有那些有着古老木雕的传统民居,这些建筑就像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时光一转,它们依然稳稳地屹立在那里,守护着每一代人的记忆。

咱们首先说说漳州的土楼吧,哈哈,说到这个,大家都知道那是福建特有的建筑,咱漳州的土楼可是出名的!土楼的结构别看简单,做起来可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你想啊,土楼大部分都用的是夯土,夯实的土层坚硬无比,有点像是咱们小时候玩的泥巴屋,可那个土楼可不是玩具,它坚固得很呢。

你想想看,那层层叠叠的墙壁,一米多厚,里外都是土,外面再加上一些石头瓦片,风吹不倒,雨打不漏,光靠这些自然材料,居然能抵御几十年的风雨,这得多厉害的工艺!土楼里的窗户可不简单,跟现代的窗户有啥不一样?它们一般都是小小的,不是为了采光,而是为了防御。

想想看,在那个年代,土楼就像是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风雨再大,也能安然无恙。

还有那些大门,它们的设计也是别有一番心思,虽然看起来朴实无华,但一扇大门,足够挡住外面的乱风恶浪,保护着整个家族的安宁。

说到土楼,我还想起一件事,大家肯定知道漳州的土楼多得很,几乎每个村里都有这么一座。

但它们每一座的造型却有些不一样,有圆形的、有方形的,还有那种像龟背一样的形状,真的是各具特色。

这种多样的建筑风格其实也代表着漳州人讲究个性又能融入大自然的智慧。

你看,土楼的墙壁和屋顶都有很强的“适应性”,能根据天气的变化来调节室内的温度,夏天不热,冬天不冷,天底下哪能找到比这更舒适的地方呢?当然了,除了土楼,漳州的传统民居也是不能忽略的。

这些房子看起来古朴却不失现代感,建筑的美学简直让人忍不住点赞。

闽南传统民居 论文

闽南传统民居 论文

即将逝去城市风貌——漳州闽南传统建筑漳州,这个有着“海滨邹鲁”美称的著名侨乡和台胞祖居地就是我的出生地,或许这个城市没有北京厚重的文化气息,也没有上海繁华的经济氛围,但是这个城市却有着独特的迷人魅力,其中漳州的闽南传统建筑就是体现漳州迷人魅力的重要一项。

若是在十几年前,只要走在漳州的街头,你便会不费任何力气的发现一栋栋有着独特魅力的美丽建筑。

当然随着最近几年漳州经济的高速发展,漳州也不能免俗的走上了摈弃传统谄媚西式的道路,在今天恐怕只有在少数几个对文化遗产比较上心的小村落才有可能的领略到漳州闽南传统建筑的美丽了。

我觉得这是一个悲剧。

其实传统的闽南建筑并不难认出来,只要你发现有着红砖白石的美丽建筑流入你的眼中,那么请不要惊讶,那很可能就是你苦苦寻觅的闽南传统建筑,因为只要稍微对闽南有点了解的人都知道——红砖白石一直都是闽南建筑的一个重要特色。

这时细心的人会发现我在形容闽南传统建筑进入眼中的时候用了“流”这个并不有力的字眼,这里我想从闽南传统建筑的建筑形式的角度来解释一下,其实闽南传统建筑从建筑形式上来说,并没有一种极张扬,豪气和类型化的形式。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委婉和内敛。

就像江南的流水一般能给人予柔软温润的感觉,所以我用了“流”。

而不是诸如“撞”“刺”这些带有很强力量感的字眼。

其实闽南传统建筑并不是千篇一律的。

就拿漳州来说就好,每一栋闽南传统建筑都别具风情。

石刻,木雕,瓦当,屋脊...........只要你一一的去观察深入,你便会发现它的每一个细节都有着特别的魅力所在,都值得你花费一个下午的时间去慢慢品味。

如果你没有那个耐性去研究细节也没关系,我们把镜头拉远一点,你便能看到另一番变化。

这些个看似差不多的闽南传统建筑会因为其周围的环境不同而有不同的特点。

在水边的你看它的时候便能多出一丝灵动;在半山腰的便多出几许活泼。

这也是闽南传统建筑能被大众所接受并喜欢的一个重要原因。

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闽南传统建筑对于内行的人士来说呢,它细致并且经得起推敲;对于外行人来说他们也能领略到闽南传统建筑的魅力。

漳州埭美古民居简介

漳州埭美古民居简介

漳州埭美古民居简介
漳州埭美古民居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埭美镇,是中国古建筑文化村之一。

这里保存着大量闽南传统民居,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叶氏大宅、陈氏祠堂等。

叶氏大宅建于明朝,是闽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明清时期传统民居之一,以其精美的木雕工艺和独特的建筑风格而著名。

大宅内部结构精致,十分有特色,不仅是继承和发展闽南土楼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陈氏祠堂则建于清朝,是一座庄严肃穆的古代建筑,是闽南民居建筑的典范之一。

祠堂宏伟壮观,主门楼、前殿、正大殿等建筑构造巧妙,装饰精美,是一座极具欣赏价值的明清古建筑。

漳州埭美古民居保留了闽南地区丰富多样的民居建筑和传统文化,是一座具有极高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的博物馆,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和学习。

浅析闽南传统民居建筑

浅析闽南传统民居建筑

浅析闽南传统民居建筑
黄乌燕
【期刊名称】《山西建筑》
【年(卷),期】2007(033)025
【摘要】针对闽南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及其悠久的历史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使该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具有显著的地域特色,并从布局、施工工序和建筑禁忌等几个方面探讨了闽南传统民居建筑的特色,为研究闽南传统建筑提供了参考依据.【总页数】3页(P66-68)
【作者】黄乌燕
【作者单位】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福建漳州 36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092.8
【相关文献】
1.闽南传统民居建筑形式特征在当代地域性城市景观中的运用研究 [J], 张红雨
2.闽南漳州古城传统民居建筑有机更新探索 [J], 王绍森;赵亚敏
3.闽南传统民居建筑对艺术设计教学的启示 [J], 罗伟民
4.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在现代家具设计中的应用 [J], 李静
5.海洋文化影响下的闽南传统民居建筑形制演变探究——以泉州市泉港区南埔镇萧厝村泉成为例 [J], 王量量; 蒋珏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闽南最有特色的地方蔡氏古民居 作文

闽南最有特色的地方蔡氏古民居 作文

闽南最有特色的地方蔡氏古民居作文
《闽南最有特色的地方蔡氏古民居》作文一
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介绍一个超级特别的地方,那就是闽南的蔡氏古民居。

蔡氏古民居可漂亮啦!那里的房子一排排的,就像整齐的士兵在站岗。

房子的墙壁上有好多精美的雕刻,有花朵、有小鸟,就好像它们在开一场热闹的聚会。

我听说呀,以前住在这里的人们可幸福了。

他们在大大的院子里玩耍,夏天的时候还能在树荫下乘凉。

有个小朋友还跟我说,他在这里捉迷藏,找了好久都没被找到呢!
走进古民居,你会看到古老的木头门窗,摸一摸,感觉特别粗糙,但是却有着岁月的痕迹。

还有那弯弯的屋檐,下雨的时候,雨水就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落下来,可好看啦!
小朋友们,如果你们有机会,一定要去蔡氏古民居看一看,感受一下那里的独特魅力!
《闽南最有特色的地方蔡氏古民居》作文二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闽南有个很特别的地方叫蔡氏古民居吗?我来给你们讲讲吧!
蔡氏古民居里的房子可有意思啦!它们不像我们现在住的高楼大厦,而是有着独特的风格。

那些房子的屋顶尖尖的,像戴着一顶大大的帽子。

我去那里玩的时候,看到好多游客都在拍照。

有一间房子里还摆放着古老的家具,就像穿越到了过去一样。

听那里的老爷爷说,以前过年的时候,大家都会在门口挂红灯笼,可喜庆了。

而且古民居里的小巷子弯弯曲曲的,我和小伙伴跑进去,差点迷路了。

蔡氏古民居真的太好玩啦,小朋友们也快去看看吧!。

描写漳州古城的美文

描写漳州古城的美文

描写漳州古城的美文漳州古城,位于福建省漳州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古城坐落在漳州市区中心,东临东海,西倚南靖县,南靠华安县,北依龙海市,占地面积广阔。

漳州古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古城内保存了大量的历史建筑,包括寺庙、庙宇、古街和民居等。

这些建筑大多充满了古朴的风格,展示了漳州地区独特的文化底蕴。

古城内最为著名的建筑之一是南阳楼。

南阳楼是漳州古城的标志性建筑,始建于唐代,是一座三层的木结构建筑。

登上南阳楼,可以俯瞰整个古城的美景,远处的山水和近处的古街巷道,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在古城的街道上漫步,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氛围。

石板铺就的街道两旁,是一排排的古老民居,这些民居大多建于明清时期,保存完好。

这些房屋的外墙多为青砖灰瓦,飞檐翘角,雕梁画栋,体现了古代建筑的精湛工艺和独特风格。

古城内的庙宇也是一大亮点。

其中最著名的是天后宫。

天后宫是漳州地区的主要庙宇之一,始建于唐代,供奉妈祖。

庙宇内供奉着妈祖的神像,每年都吸引着大批的信徒前来朝拜。

庙宇的建筑风格独特,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彰显了古代建筑的华丽和庄重。

古城内还有许多著名的寺庙,如开元寺、南山寺等。

这些寺庙建筑古朴典雅,寺内供奉着佛祖的塑像,给人一种宁静和神圣的感觉。

每年的佛诞节和寺庙的庙会,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和信徒前来参观和祈福。

古城内还有许多受欢迎的古街,如八角街、泉州街等。

这些古街保存着古代建筑的风貌,其中的店铺琳琅满目,琳琅满目,有各种各样的特色商品,如漳州特产、工艺品等。

古街上的小吃也是一绝,有许多特色美食,如八角饼、炒面等。

品尝这些美食,可以在品味美食的同时,也领略到了古城的风情。

漳州古城是一座充满魅力和历史的城市,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古城内保存了大量的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

每年,无数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慕名而来,探寻这座城市的魅力。

漳州古城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成为了一座独具特色的旅游胜地。

无论是游览古建筑,还是品味美食,都能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流连忘返。

漳州土楼导游词作文

漳州土楼导游词作文

漳州土楼导游词作文漳州土楼是闽南地区的一种独特的民居建筑,它不仅具有历史文化价值,还体现了古代农民智慧和建筑技术的结晶。

作为漳州土楼的导游,我将向大家介绍漳州土楼的起源、特点、类型以及由来。

希望通过我的介绍,能够让大家对漳州土楼有更深入的了解。

漳州土楼起源于明朝,据史料记载,明朝末年,南明建州地区陷入混乱,许多人民纷纷迁移到了还相对安宁的闽南地区,并在此地建造起了土楼作为居住之所。

土楼的建造不仅能够提供强大的抵御外敌的能力,还能够在农业产品供应不稳定的情况下保证居民的生活需求,因此得到了当时人们的广泛认可和喜爱。

漳州土楼有着独特的建筑形态和特点,首先要提到的就是它的材料。

土楼的主要建筑材料是泥土、砂石和富含矿物质的黏土,这些材料使得土楼具有了很强的耐久性和防御能力。

其次是土楼的形状,土楼分为圆形、方形和椭圆形等多种形状,不同形状的土楼适应了不同的地形环境和居民需求。

另外,土楼的建筑还特别注重防御,它的一楼通常是用来存放粮食和家畜,二楼以上则是居住空间。

土楼的墙体厚实,窗户只设在楼顶,能够有效地抵御外界的攻击。

此外,土楼的室内设计也很讲究,每个楼层都有供人休息、聚餐和储存物品的空间,而且还有专门的通道和楼梯连接各楼层,方便居民来往。

漳州土楼的类型繁多,主要有四种:圆形土楼、方形土楼、椭圆形土楼和复式土楼。

其中,圆形土楼是最常见的一种,它的平面布局呈现出一个圆形,内部通道环绕居室,居民可以方便地从一个房间到另一个房间。

方形土楼则是将圆形土楼的平面形状变为方形,这样方便了空间的利用,并且更容易抵御外界的攻击。

椭圆形土楼的平面布局呈现出一个椭圆形,内部通道也是环绕居室的,不过整个土楼的形状更加优美。

复式土楼是由两个或多个独立土楼组成的,它们之间通过走廊和楼梯相连。

复式土楼的建筑规模较大,能够容纳更多的居民,也更加有利于居民的社交和交流。

漳州土楼的由来有很多传说和故事。

其中,最著名的故事之一就是“投石问路”。

一江碧水映古州

一江碧水映古州

一江碧水映古州作者:许初鸣来源:《闽南风》2013年第06期闲暇时,我喜欢到九龙江边散步,因为那是我们家乡漳州的母亲河。

漫步在江滨公园瀛洲广场的木栈道上,向西眺望,近处是犹如长虹卧波的西洋坪大桥,远处是浑圆翠绿、厚实稳重的圆山;向东眺望,近处是桥墩好似展翼飞翔海鸥的新中山桥,远处北岸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南岸是梵音缭绕的丹霞山。

清澈的江水在丽日蓝天下波光荡漾,欢快流淌,天上的白云、两岸的景观都倒映在水中。

江滨公园如同绿带沿着九龙江西溪渐次铺开,这座生态休闲型的城市水景公园长2.32公里,总面积10万平方米,建有瀛洲广场、紫阳广场、龙江广场等大型休闲健身广场,设置成休闲、观光、文化、宗教、健身等若干个功能分区,同时保留三处旧防洪堤进行景观设计,对旧中山桥桥头和纪念碑进行重新装修,在注重保留原有历史遗存的同时,注入具有浓厚闽南地域特色的文化元素。

公园内设置弘一法师雕像、朱熹知漳线雕、孙宗蔡雕像、闽南民居建筑墙及富有地方生活气息的雕塑小品。

在园区的植物配置上以开花的乔灌木为主,合理搭配地被植物成自然式群落,形成季相明显、四季有花的园林景观效果。

在江滨公园散步,从西头的瀛洲亭到东头的漳州大桥,要走半个多小时。

有时,我想以较快的速度沿江观景,就骑上自行车,从新中山桥开始沿着专为骑车观景铺设的自行车绿道向西行进。

说是绿道,其实是红色的,这是利用江滨路原有的人行道用红色改性沥青重新铺设的,颜色非常鲜艳,宽约3.5米。

骑在自行车上,缓缓行驶,悠悠向前,边听流行歌曲,边赏江滨美景,任凭带有泥土气味的江风在自己脸上轻轻抚摸,好不惬意。

过了漳州大桥就进入龙文区,龙文区沿江建设的公园称作西溪亲水公园。

漳州市已经明确“田园都市、生态之城”的城市建设定位,提出按照“以水为脉、以绿为韵、以文为魂”的城市特色风貌,着力打造水城、绿城、历史文化名城的目标。

规划以九龙江为主轴,建设共22处、全长46公里、总面积100平方公里的郊野公园体系。

漳州土楼民居建筑特色及其保护利用

漳州土楼民居建筑特色及其保护利用

漳州土楼民居建筑特色及其保护利用
林少斌
【期刊名称】《福建建筑》
【年(卷),期】2003(000)003
【摘要】本文作者通过实地考察、调查访问、参阅有关资料,总结了漳州土楼民居的建筑特色,并对土楼民居的保护利用提出了一些建议.
【总页数】3页(P23-25)
【作者】林少斌
【作者单位】广州市设计院,5106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24
【相关文献】
1.浅谈漳州传统土楼民居中茶文化空间的布局研究 [J], 金日学;黄茜楠
2.漳州土楼:民居建筑的神话传说 [J],
3.漳州古民居——圆土楼 [J], 许初鸣
4.从易学视角看传统民居及其保护利用\r——以荥阳柏庙古民居建筑群为例 [J], 杨杏歌;于冰清;徐立鹏
5.传统地域特色民居建筑"共生型"保护利用设计策略——以沈阳市北中街传统民居为例 [J], 汝军红; 石褒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闽南漳州古城传统民居建筑有机更新探索

闽南漳州古城传统民居建筑有机更新探索

闽南漳州古城传统民居建筑有机更新探索
王绍森;赵亚敏
【期刊名称】《南方建筑》
【年(卷),期】2016(000)006
【摘要】漳州古城是一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厚重的文化价值。

目前,漳州古城正在经历经济发展、规划格局变化、传统建筑风貌改变等多方面的变化,因此在对其民居建筑进行改造更新中面临诸多问题。

针对目前古城民居建筑改造更新中的诸多困境,文章提出了应对困境的有机更新策略。

通过强调对各类民居建筑分类对待、渐进式动态更新、强调古城整体环境塑造,居民社区营造等探讨了漳州古城民居建筑的有机更新。

【总页数】7页(P75-81)
【作者】王绍森;赵亚敏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241.5
【相关文献】
1.闽南历史风貌街区有机更新中的"乡愁"要素分析研究——以漳州古城保护更新设计为例 [J], 张乐敏;张若曦
2.古城景观整治中保护及有机更新应用研究——以漳州古城景观整治为例 [J], 李秀燕
3.城市更新中的漳州古城河道保护现状与反思 [J], 赵越
4.以"有机更新"为导向的古城保护与更新 [J], 江芳
5.闽南民俗文化与艺术课程相融合的探索与实践——以漳州理工职业学院第二课堂闽南民俗文化馆为例 [J], 卢志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漳州古民居——圆土楼

漳州古民居——圆土楼

漳州古民居——圆土楼
许初鸣
【期刊名称】《城市管理》
【年(卷),期】2008(000)012
【摘要】2008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正式表决一致通过,把福建土楼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福建土楼由此成为中国的第36个世界文化遗产。

【总页数】2页(P58-59)
【作者】许初鸣
【作者单位】漳州市建委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241.5
【相关文献】
1.我国古民居开发与保护的法律问题探析——以福建土楼为例 [J], 黄惠娥
2.小城镇建设要注意保护特色乡土古民居——以龙岩永定土楼为例 [J], 谢晓敏
3.福建漳州圆土楼旅游资源及开发 [J], 段凌平
4.漳州土楼传说的文化解读 [J], 杨宇璇
5.非“世遗”土楼价值评估及改造路径探究——基于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等地调研[J], 王淑芬;方燕宜;李于婷;陈燕君;李林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少华奇石苑

少华奇石苑

少华奇石苑
许初鸣
【期刊名称】《花木盆景:盆景赏石版》
【年(卷),期】2003(000)010
【摘要】在水仙花的故乡漳州有一座以苑主的名字命名的奇石苑.坐落在美丽的九龙江畔.与闻名海内外的百花村相邻。

【总页数】1页(P45)
【作者】许初鸣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314.3
【相关文献】
1.山西奇石“第一宴”品奇石盛宴展精彩人生——社区里的奇石人阎宝生 [J],
2.中国唐苑奇石珍宝馆正式对外开放 [J],
3.少华奇石苑藏品 [J],
4.金字塔的高度取决于站在塔尖的人——访北京泰利明苑物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少华 [J], 赵志全
5.向“尚”华奇丽色霓裳——奇印·华奇时尚印花趋势发布会报道 [J], 李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客家民居的活化探索——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逢源楼改造

客家民居的活化探索——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逢源楼改造

客家民居的活化探索——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逢源楼改造郭彦斌
【期刊名称】《新建筑》
【年(卷),期】2022()5
【摘要】1起缘客家民居因其独特的建筑形式在近几十年中成为了中国传统民居在国际上广为人知的代表符号之一。

为了进一步开发闽西客家风景区的旅游资源、发展乡村经济,在已有的线路(云水谣、田螺坑、承启楼)附近,当地政府计划打造一条以度假休闲为主的新线路作为配套补充,而南靖县的石桥村就是这条线路的重要支点。

【总页数】4页(P48-51)
【作者】郭彦斌
【作者单位】厦门竖相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247.4
【相关文献】
1.闽西客家土楼民居解析——以福建上杭绳武楼为例
2.泰安楼——客家民居建筑的一大奇观
3.四角楼:别具特色的客家民居
4.桂东与粤北客家传统民居“围楼”比较研究——以贺州江氏围屋与始兴满堂大围为例
5.农村小学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与探索--以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和溪中心小学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74 由中原走来向台海而去—独具特色的漳州传统民居文/许初鸣漳州传统民居传承中原建筑技术和艺术,然而又“入乡随俗”,结合本地实际灵活应用并大胆创新,既保存了浓郁的中国传统风格,又形成了鲜明的闽南地域特色。

其建筑布局和结构形式乃至建筑理念源于中原,又传播海峡彼岸,对台湾的民居建筑产生了深刻影响。

院落对称的布局特点漳州的传统民居在布局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内外有别、长幼有序”的观念,遵循中轴对称式的布局原则。

整个建筑结构以中厅为轴线,左右对称地建有左、右厢房,加上门屋组成四合院。

一般都以天井为中心,围成一个方形院落,天井前是门厅,后是正屋,左右是连接门厅与正屋的回廊。

每个相对封闭的院落就是“一进”或“一落”。

纵向延伸就形成“日”字形或“目”字形,多进或多落的大厝。

横向则采用递增护龙的方法,渐次扩大住宅。

漳州民居常见的有“三间起”和“五间起”。

“三间起”,就是闽南俗话说的“一厅二房二伸手”,走进大门是天井,天井两侧是庑廊,与大门正对的是厅,厅左侧为大房,右侧为二房;进入房间的门规格较大的一般正对庑廊的小走廊,规格较小的也可以安排在厅的两侧;厅的内侧设木屏风,安放祀桌,摆祖先神位,祀桌前放八仙桌。

左右两庑可以敞开,也可以是木板墙,做厨房或做小房间。

“五间起”,是两房外再增加二间耳房,呈一厅四房的格局,这一格局次间的门通厅堂,稍间的门正对庑廊,一旦作为五间起,厅的规格便可以是三开间的,即厅中立有四根柱子,或称四点金,四根柱子把厅分为并列的三间,中称为明间,两边称为次间。

漳州市漳浦湖西乡的蓝廷珍府第是漳州传统民居建筑布局的一个典型范例。

蓝廷珍府第坐西朝东,面阔52米,进深86米,占地4400平方米。

大门前立着两个门墩,两侧图案的精致细腻,非同凡响。

这是一座以中轴线上的门厅、正堂、后堂、主楼和左右后三组厢房组成的院落式城堡。

主楼在第四进,为二层方形土楼,称日接楼。

大概是楼较高,才称此名。

日接楼用材较大,雕饰手法多样,工艺精湛。

整座大厝布局规整,环境优雅,把人文与自然有机结合起来。

三段式建筑结构大胆创新漳州传统民居的建筑结构由屋基、屋身、屋顶三部分组成。

漳州的能工巧匠总结闽南的气候特征和各种材质的特性,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对古老的三段式结构进行大胆而合理的革新,营造出一整套适宜当地自然条件和人文风尚的建筑结构。

由于漳州降水量大,屋基易受雨水浸泡,因此传统民居的基础大都是石质,丘陵地区采用天然卵石,而平原及沿海地区多用人工开采的花岗石。

台基高出地面三坎,台基边沿铺压阶石。

地面砖用窑烧地砖,正屋室内一般铺红色斗砖,地砖排列以交丁缝为主,客厅地砖多为人字缝,回廊和厨房铺六角砖或条砖,天井、后院铺天然卵石或条砖。

也有的天井、庭院地面以三合土夯实,四边砌阳沟汲井(沉淀池)。

屋身包括梁架和墙壁。

梁架搭建称大木作,工匠将原生木依例裁制成柱、梁(枋)、桁(檩)、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桷仔条(椽条)、斗、拱等及一些辅助构件,进行组装。

漳州传统建筑的梁架主要有穿斗式和抬梁式两种,一般为穿斗式,大厝的正屋常用抬梁式。

最常见的是穿斗式和抬梁式相结合的办法:当中的几间用抬梁式构架,双侧厢房则使用穿斗式木架,两种木构架交织成一体,相互配合,各得其所。

墙体按用材分为土墙、土坯墙、编竹泥墙、砖墙、石墙等,有的沿海渔村甚至捞取蚵壳作为建材。

除墙面以灰泥勾缝的清水墙外,其余墙面皆粉刷沙灰浆,从外观上看与混水墙壁无异。

沙灰浆一般是白、灰二色,配料是河沙、壳灰、红土、纸筋等。

漳州传统民居屋顶一般为双坡顶,俗称“人”字顶,通常前短后长,如猛虎弓足之雄姿。

多数采用悬山式和硬山式。

屋顶覆窑烧板瓦,先在桷(椽)条上铺望瓦,再将弧形盖瓦以鱼鳞状依次叠扣,阴阳交错出覆槽与笑槽,整片瓦顶只靠涩叠,仅在槽头、滴水部位用白灰粘牢,称为“冷摊瓦”。

而在沿海季风猛烈一带,就采用较小的板瓦或筒瓦,整条瓦垄都用白灰粘实。

闽南地区的屋脊都有两边升起作燕尾的习俗,俗称“皇宫起”。

燕尾的形式多种多样,而且注意在屋脊和燕尾上做文章,如用砖雕、灰雕、剪瓷雕等进行艺术装饰,这成为漳州传统民居最吸引人的视觉特点。

装饰手法主要有雕刻、瓷片雕塑、彩绘、壁画等。

漳州市区的蔡竹禅宅第原为清代旧宅,于20世纪40年代重建,是当时闽南有名的“土水状元”李明月的杰作,青石红砖的墙体,红色瓦片的屋顶,是典型的闽南传统民居。

正屋采用抬梁式的构架,而两侧厢房则采用穿斗式构架。

正屋的屋脊高度较高,体量较大,为燕尾式的双翘脊,而护厝的屋顶高度较低,体量较小,为圆枋式的平脊。

特殊的构造形式富于魅力竹篙厝和骑楼有机结合是漳州传统民居特别引人注目的建筑形式。

竹篙厝,顾名思义就是如同竹篙一样细长的房屋。

这种建筑形式的产生是商业街区繁荣的必然要求,或者说是为适应集市贸易而产生的一种商住一体的建筑。

竹篙厝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民居形式四合院的一种变体,它仍然按照院落式的建筑布局原则,沿着中轴向纵深延展,形成多进院落,前面是商铺作坊用房,后面是生活起居的用房,形成前店(坊)后厝的模式。

一连串的竹篙厝鳞次栉比,紧密相连,相邻的两家有共同的墙体。

从街上看,一间店面紧接着一间店面,每间面宽四五米,有的一家有一个门面,有的则有两个甚至多个门面,繁荣的商业街就这样由一个个店面紧挨而形成。

竹篙厝往往与河道毗邻,前街后河是典型的模式,店前经营,厝后通过河道进出货。

漳州旧市区沿着浦头港曾经聚居了许多行业街坊,如咸鱼市、柑仔市、粉仔街、竹笼街、枕头街等,并成为街名、地名沿用至今。

由于建筑用地狭长,竹篙厝常建成二至三层的楼房。

这种竹篙厝的门面吸取南洋的建筑模式,二楼是封闭式窗墙,楼下用方形立柱支撑,形成连续的长廊。

这种上楼下廊的建筑形式就是骑楼,漳州人称为“五脚距”。

相邻的店面在“共墙”前面共用一柱,方柱用油标砖交丁砌成,柱头纵跨方形通,横跨桁木,支撑二楼。

漳州多雨,雨天行人在骑楼下行走,不用带雨具也不会被雨淋,可以从容地漫步商业街区,选购商品。

漳州市的香港路、台湾路历史街区有许多这样的竹篙厝和骑楼,成为吸引古建专家和广大游客参观旅游的亮点,其保护和整治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

源于中原的建筑形式漳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着1300多年的历史,虽然悠久,但相对于整个中华文明,还是一个年轻的地域。

唐代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平乱,于公元686年建立了漳州。

从此,包括中原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在内的中原文明更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闽南这块肥沃的土地,漳州民居文化是中原民居文化的延伸与发展,也是中原民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漳州市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赵家堡,其建筑形式传承中原做法就十分明显。

赵家堡的核心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建筑是完璧楼,楼名寓意“完璧归赵”。

完璧楼在花岗岩条石的基础上以三合土为墙,是一座四合式三层方形楼,周长88米,高20米,占地484平方米。

楼内天井凿有石门地道,通往城外。

三层楼上下共有48个房间。

另一主体建筑俗称官厅,五座并列,一字摆开,每座都是五进30间,长68米,宽20米。

其中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第五进为二层楼阁,是内眷住宅,俗称梳妆楼。

五座共150间,总占地7200多平方米。

赵氏家族在建筑中表达对祖先帝业的思慕,其建筑处处模仿北宋首都汴梁,蕴含着皇族后裔的复杂感情,极重视建筑组群的平面布局,充分体现了中原建筑组群布局的观念,力求均衡对称,成为漳州传统民居取法中原的一个典型范例。

由于降水量大、气候潮湿,漳州传统民居的屋基大多利用当地容易取材的花岗岩,以防雨水侵袭。

在墙体方面,中原的古建筑有“墙倒屋不塌”的特点,也就是说中原古代建筑通过立柱和梁架来支撑屋顶,而墙体是不承重的。

闽南的传统建筑中歇山式墙体也不承重,只起隔断、遮蔽作用。

而民居中最常用的硬山式和悬山式的山墙则是承重墙壁。

墙堵分内外墙,外墙纵向叫山墙、横向称马面墙或檐墙;内墙是将屋内分隔成不同的功能区,分夹山和扇面墙,通称叫隔墙。

漳州传统民居主要靠墙体承重而不是靠梁架承重,也与漳州潮湿多雨有关。

梁架结构既有抬梁式,但更多采用营造工艺相对简单、且较牢固的穿斗式。

漳州多雨,由于气候潮湿,木料与土质墙过多接触会影响到建筑物的寿命,所以常采用穿斗式与抬梁式相结合的形式,以减少木料与墙体的接触。

这也是漳州传统民居的一个重要地域特点。

在坡顶方面,同样由于漳州多雨,多采用双坡顶,主要是悬山和硬山两种。

这两种屋顶形式各有利弊,悬山顶覆盖面大,可以避免雨水对墙体造成的侵蚀,而大风则会对突出于墙体外的屋面造成破坏。

漳州不仅多降水,而且多台风,特别是沿海一些民居就采用硬山屋顶,防止台风对突出墙体外屋面的吹刮破坏,而为防止雨水对墙体的侵蚀,常在生土墙中加入用贝壳煅成的熟石灰和粗砂,甚至加入糯米浆、红糖水等,这样夯筑成的三合土墙就较为坚固耐雨水冲刷。

漳州土楼是一种极具特色、富于魅力的民居建筑,一方面是对闽南山区特殊地理条件的适应,另一方面也是对中原远古建筑文化的回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